工匠精神:保时捷家企传承之魂

2024-04-29

工匠精神:保时捷家企传承之魂(精选3篇)

篇1:工匠精神:保时捷家企传承之魂

工匠精神:保时捷家企传承之魂

当前国内最吸引眼球的电视剧莫过于《欢乐颂》,《欢乐颂》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安迪的保时捷911。其实,最吸引眼球的不仅是保时捷跑车,而是保时捷跑车背后的家企传承精神:工匠精神。

一、保时捷传承之传奇

伟大的企业背后必然有伟大的企业家。保时捷是以汽车设计者费迪南德·保时捷名字相提并论。费迪南德·保时捷既是保捷跑车的天才设计者,更是保时捷家企传奇的缔造者。1931年,在斯图加特,费迪南德召集了一批设计界的一流人才,成立了保时捷设计与研究公司。1999年年底,在“世纪之车”评选委员会选出了20世纪的“世纪之车”,保时捷不仅当选世纪之车,保时捷的设计师费迪南德·保时捷还当选20世纪最伟大的汽车工程师。其实,早在1983年的法国勒芒汽车24小时耐力赛中,保时捷就获得了“跑车之王”的美誉。保时捷曾先后打破了8项世界纪录,夺得过场地赛、越野赛、登山赛等各项赛事的冠军,被德国民众虔诚地将保时捷跑车誉称为“银箭”。

1951年,当76岁的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逝世时,他的儿子费利·保时捷全面接过了保时捷公司的经营权,秉承父亲的设计天赋,将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当保时捷家企传承到第三代时,由于费迪南德·保时捷的孙子巴茨·保时捷、彼得·保时捷和外孙费迪南德·皮耶希等人争夺公司权力出现纷争时,好在保时捷家族在第二代传承过程中做了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确立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原则,要求家族人员全部退出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只拥有董事的权利,保留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决定权,并1972年成功转型为股份公司。保时捷除了家企传承中遵循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普遍规则外,保时捷最为重要的传承是坚持家企中的工匠精神。

二、保时捷传承之魂:工匠精神

保时捷传承的工匠精神要素之一:理念至上。坚持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对于自身的业务始终有明确的态度。坚持理念至上就是对事业充满激情。费利·保时捷曾经说过:“当我环顾四周,却始终无法找到我的梦想之车时,我决定亲手打造一辆。”。保时捷一直以来传承着赛道精神,始终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努力将种种可能性与看似不太可能的东西相组合。

保时捷传承的工匠精神之二:核心技术。保时捷公司其核心特质及附加值都可以用“Engineer”的缩写“ING”来体现。在技术方面,保时捷拥有令其核心技术并不断发展的工程艺术。位于德国魏斯阿赫(Weissach)的研究和开发中心始终致力于科技创新,从VarioCam升级版到陶瓷复合制动系统(PCCB)、可变几何涡轮(VTG)以及Cayenne S Hybrid和911 GT3 R Hybrid的混合动力驱动概念均可体现这一点。保时捷共有7500组装工人,6500研发和服务人员,可见研发和服务在该企业的重要性。但保时捷的精髓并不仅仅来源于技术,在工程方面的成就也是确保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保时捷传承的工匠精神之三:精益求精。保时捷始终坚持着“Porsche Intelligent Performance”理念。这种追求精益求精的理念体现在保时捷员工在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零件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在他们眼中,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才是尽责。为保证保时捷的品质,虽然组装一部保时捷只需9小时,但后序检测调适需要5天,出厂则需要数月。保时捷的订单最快也需3个月,有些配置高的甚至需要提前一年预订。为保障品质,保时捷除玻璃和发动机外,均为手工组装。挡风玻璃过于沉重,机器人操作更精准严实,而发动机拧螺丝较单调费力,也由机器手代劳。而其它工序均为手工组装。在保时捷工厂,工人负责组装,机器人负责搬运,全场通过WIFI遥控和联络。在保时捷,好的工人永远比机器人更精准,更有灵活性。

保时捷传承的工匠精神之四:持续性。持续性就是对于消费者所做出的所有承诺,都要去履行,而且不能中断。保时捷永远保持着细水长流的生产节奏:从来未有所谓旺季与淡季。每天只能生产200辆车,从不轻易急速扩张,员工更不轻易加班。持续性,既有承诺、责任、研究成果的持续性,又有由学徒到员工培养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也是通过老技工的技艺(know-how)的老带少、传帮带式 的师徒制传承的。技工的职业生涯中,学徒与培训生的经历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让他们有恒心一生钻研一项事业。持续性的核心是人才。

三、中国家企从保时捷传承中能学到什么

找寻昔日的工匠精神,追求制造的精益求精。中国文化中虽然缺少科学与理性的基因,但不缺乏务实与动手的要素。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他出版的《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指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8世纪,两千多年的农耕经济时代,中国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产品输出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书画等精美的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

但中国千年科举制毁掉了传统文化中的务实与技术要素,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干快上、只争朝夕、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的过分发挥,更加快了工匠精神的丧失。现在,中国家族企业创办人都梦想把家族企业能传承百年、企业产品成为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需要关注每一处细节、需要持续坚持目标、需要执着于产品的创新创造,更需要不断的把产品品质从99%提升到99.99%。这是中国家企基业长青的唯一道路。

家企转型不是从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而是从传统制造业转向智能制造业 美国华尔街是一个的坏榜样。美国高达70%的就业人口转向金融和金融服务业。中国则盲目跟风,学习美国,将实业创造的利润与财富,砸向房地产、砸进股市,搞基金、搞风投;最聪明的年轻人则考金融专业,到证券、期货、基金公司去工作。众多学者也提第三产业主体论、金融中心论、互联网思维论、脱实就虚论等。据统计,2014年全国企业500强中,有226家制造业企业,其利润只占总数的18.8%,而18家金融企业利润总额占比高达49.95。回看历史,不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危机的背后就是虚拟经济过度发达,而实体经济、现在制造业发展滞后的恶果。

现代化的历史告诉我们,19世纪中叶以来,全球范围内曾先后出现过三个“全球制造业中心”,无一例外都成为一度主导世界发展方向的发达国家: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可以说,当一个国家 3 失去制造能力时,同时也在失去创新能力。中国要在21世纪主导世界,还是要从传统制造业转向智能制造业,成为现代化进程的第四个世界制造中心。

标准为王,拒绝空疏描述。保时捷等德国制造领先全球的首要因素,当属标准化。于1917年成立的德国标准化协会(DIN),专门制定行业标准,到如今每年发布上千项标准。2012年年底,德国标准化协会已颁布的标准累计达33149个。当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时,第一个领域就是“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简单的理解就是,信息技术变革的基础就是万物数字化、标准化,最终实现智能化。标准化是工业4.0的基础与前提,更是“德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家族企业传承,首先要执行的还是坚持标准化准则。

标准不仅来自“为什么、是什么”的知识,更来自“做什么、怎样做(Know-how)”的知识。Know-how,就是当一个做法被证明高效可行时,就被当做规范遵守下来,这就是标准。当多数人达到这个标准后,再打破标准,进行改善并将最新的状态规范下来。这样,标准在不断提升、不断改善,产品的品质也在不断提升。

德国企业不仅在制定标准,更尊重标准。遵循标准就要尊重作业的标准化。其实很简单,就是守时、按序。守时就是遵守节拍时间,而按序就是指为了完成一项作业,必须遵循的一组生产要素的特定顺序。每项工作要素包含一系列的动作。

学习德国人,把企业办小些、办慢些、办长些。德国办企业的指导思想与中国人办企业的指导思想是不一致的。以保时捷为代表的德国企业的员工,注重技术细节,承担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追求生产过程的和谐、安全与成就感;而不是像中国企业那样最求利润的最大化。其实,做的少才能专注、专注才能极致。为什么德国企业与产品动不动上百年,就是他们办企业与生产产品的指导思想是探索本源、追求长远,这就是为什么德国企业不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不生产山寨产品,而是去生产经久耐用的产品,去追求百年传承的企业。

当下,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中国制造已经成为粗制乱造的代名词,成为山寨产品的代名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企业成长太快,扩张太快,朝三暮四,打一枪换个地方;结果,获利快、山寨快,死亡也快,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各领风骚三五年。注重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其实,保时捷在内的德国制造的技艺传承不过是德国双元化教育教学模式的产物。德国是一个崇尚劳动与技能,以规矩、标准、制度管理人性;踏实、勤劳、守规矩成为国家的性格名片。德国父母也会是把靠劳动生存当作美德传递给子女。德国的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熟练工人很抢手,高级蓝领也比普通白领收入高,企业领导人也经常从蓝领中提拔。

中国教育的空疏无用、大而无当、应试教育、标准答案,必然培养志大才疏、空谈误国、缺乏创新的人。必须改变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的误区,必须加快地方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回来吧!工匠精神。

篇2:工匠精神:出版业供给侧改革之魂

何谓供给侧改革?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 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矫正要素配置扭曲, 扩大有效供给, 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①

具体来讲, 需求侧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出口, 供给侧四大要素分别为: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供给侧改革, 简单点说就是产品端的改革, 旨在调整经济结构, 实现要素的最优化配置, 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图书出版行业里, 图书就是我们的终端产品, 出版企业就是产品的供给者。这些年, 出版行业面临的最主要产品端问题不是量的不足, 而是质的匮乏。近观数十年, 我国图书出版品种持续大幅增长, 而图书平均品种印数持续下降。“先看图书品种数:从2000年的14.3万种迈入2009年的30万种大关, 2013年又迅速增长到44.4万种。再看图书平均品种印数:2000年为4.38万册, 2009年下降为2.33万册, 2013年下降为1.87万册。”②

出版行业现状不容乐观, 值得我们深思。出版业实行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扭转局面?“工匠精神”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何谓是工匠精神?很多人认为, 工匠是手工艺人, 其职业具有极强的机械重复性。他们生产的不是产品, 而是作品。只有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 不断追求精益求精, 才能完成满意的作品。每个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大家, 但是每个大家身上必然都具备这种工匠精神。这工匠精神, 它代表着一个时代工作者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2016年全国“两会”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正式提到“工匠精神”,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让人耳目一新。

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一书, 通过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 从初入木工行业, 到成为行业领袖的成长历程来说明:恢复社会凝聚力, 实现真正的自我, 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势在必行。这个思路和当下倡导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根据供给侧的四大要素来分析, 出版业实行供给侧改革应从4个方面入手:出版从业者、出版资源、资金投入、创新。落实到出版, 具体要从以下4个方面实行改革。

1 出版从业者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

出版行业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 无论是责编、策划、校对, 还是营销、印务、发行。作为出版人, 我们是知识的搬运工, 用一砖一瓦磊起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我们卖的不止是书本, 是知识, 是梦想, 是进步。因此, 我们出版人更需要“工匠精神”, 对每一件出版的作品精益求精, 为出版精品图书孜孜不倦。

在这个浮华的时代里, 世人都心浮气躁, 可是, 却要求编辑静下心来审读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行业里的老编辑们也常说:静不下心来的编辑肯定不是好编辑。

那些在出版行业里干了一辈子的老编辑们, 他们身上有着让人羡慕的气定神闲的气质, 对出版工作有着孜孜不倦的动力, 对稿件有着如庖丁解牛般出神入化的手法, 对出版事业充满了敬意, 他们仿佛是世外桃源的老神仙。当他们侃侃而谈当年策划出版的作品, 他们更是忆当年神采飞扬。这都是岁月给予他们的光辉和荣耀。他们无愧于那份光荣。他们就是我们出版人心目中的老工匠。

相比之下, 青年编辑身上更多地充满了活力与干劲, 是冲在知识和科技的最前沿的人, 接触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 了解的都是第一手的知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我们常常会为了图书的销售情况而不安, 也会因为要加大营销宣传力度而紧张筹划, 有时也会为了微薄的收入而苦恼。我们关注的重点, 反而有时脱离了书稿本身, 被外在的事务耗费掉许多的精力。我们不得不感叹, 这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当我们在呼唤着用互联网思维武装出版业时, 我们出版人身上应有的工匠精神去了哪里?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出版人。

2 实现出版资源的高效配置要发挥“工匠精神”

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结合到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是要推动图书出版业进行结构调整, 扩大高品质出版, 增加精品、优品数量, 减少无效库存和低端供给, 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切实提高出版生产效率, 使出版业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读者需求。资本的有效投入将能够释放出版企业的活力, 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现以人为本。只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才能出精品、出优品, 才能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出版业的结构性调整。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

这是一个拼资源的时代, 谁掌握的资源多, 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如何才能掌握更多更优质的资源呢?出版企业除了原来掌握的传统资源要利用好之外, 应该不断拓展出版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出版人在工作中发挥“工匠精神”, 像工匠一样, 把该用的材料用到恰到好处的地方, 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做出最符合需求的作品。踏实做好出版工作的同时, 注意积累和开发资源, 把优质资源和读者需求、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全盘思考, 拿出把出版做到极致的精神, 把每一本书做好、卖好。

3 工匠精神以提高效益为目标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改善企业盈利, 淘汰落后产能, 提升资本效率, 改善资本回报。

“工匠精神”的回归, 并非是忽视企业经济效益的文化追求, 更不是一味地投入时间和不计成本地投入。工匠也是人, 踏实、实干是工匠的本性, 但是工匠精益求精的动力来源, 也是需要经济支撑的。因此, “工匠精神”是要在实现产品的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让读者读到满意的书的同时, 实现出版企业的经济效益, 提升资本回报率, 实现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促进整个出版行业的大发展。

4 以工匠的创新精神作为出版业的内在动力

加强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是为了增强出版企业持续增长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创新, 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式创新等多元化的创新。出版是一个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产业。没有创新, 出版就没有活力。创新永恒是出版行业的内生动力。

创新精神实际上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特质。好的工匠肯定不能只满足于熟能生巧而止步不前, 定会不断追求创新, 才能不断突破自我, 推陈出新。做图书出版, 不能忽视读者需求不断变化、求新求异的特点。因此, 出版创新也是出版人必须加强的一种能力。只有注重图书细节, 深耕细作, 坚持出精品、出优品、出畅品, 追求精益求精, 不断创新和突破, 才能把“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出版工作者, 永远不能停下对新知识、新研究的探索和追求的脚步, 永远走在文化供给的最前沿, 把最新的知识带给读者和大众。

出版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实乃大势所趋。工匠精神是出版供给侧改革之灵魂。出版供给侧改革离不开工匠精神, 只有用工匠精神唤醒每个出版人的初心, 才能同心同德推动出版业完成供给侧改革, 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出版业的颓势走出困局, 才能走向出版业光辉的明天。

摘要:出版业亟待进行供给侧改革, 而工匠精神是出版业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和灵魂。出版行业需要更多的全情投入的出版人和精益求精的出版精神。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出版业。

关键词:工匠精神,供给侧改革,出版

参考文献

[1]秋山利辉.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

[2]蔡翔, 陆颖.我们出版的方向.深化出版体制改革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4.

[3]邱方明.文化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前线, 2016 (2) .

[4]李晓晔.“供给侧改革”与出版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 2015 (12) :1.

篇3:工匠精神:保时捷传承之魂

前段时间,在热播电视剧《欢乐颂》中,女主角安迪的保时捷911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其实,保时捷最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其品质,更是其背后的家企传承精神:工匠精神。

保时捷传承之传奇

保时捷以汽车设计者费迪南德·保时捷的姓氏命名。费迪南德·保时捷既是天才的汽车设计者,更是保时捷家企传奇的缔造者。1931年,在斯图加特,费迪南德召集了一批设计界的一流人才,成立了保时捷设计与研究公司。

1951年, 76岁的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逝世,他的儿子费利·保时捷全面接过了保时捷公司的经营权。他秉承父亲的设计天赋,将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 当保时捷传承到第三代时,费迪南德·保时捷的孙子巴茨·保时捷、彼得·保时捷和外孙费迪南德·皮耶希等人为争夺公司权力出现纷争,好在保时捷家族在第二代传承过程中做了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确立了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原则,要求家族人员全部退出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只拥有董事的权力,保留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决定权。1972年,保时捷成功转型为股份公司。

在家企传承中除了遵循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原则外,保时捷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它坚持了家族企业中的工匠精神。

保时捷传承之魂:工匠精神

保时捷传承的工匠精神之一:理念至上。坚持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对事业充满激情。费利·保时捷曾经说过:“当我环顾四周,却始终无法找到我的梦想之车时,我决定亲手打造一辆。”

保时捷传承的工匠精神之二:核心技术。位于德国魏斯阿赫(Weissach)的保时捷研究和开发中心始终致力于科技创新,从VarioCam升级版到陶瓷复合制动系统(PCCB)、可变几何涡轮(VTG)以及Cayenne S Hybrid和911 GT3 R Hybrid的混合动力驱动概念,均可体现保时捷不断发展的工程艺术。保时捷共有7500名组装工人、6500名研发和服务人员,可见研发和服务在这家企业的重要性。

保时捷传承的工匠精神之三:精益求精。保时捷始终坚持“Porsche Intelligent Performance(注:保时捷智能化性能)”理念,这种理念体现在保时捷员工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的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上,在他们眼中,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才算尽责。

为保证品质,虽然组装一部保时捷只需9小时,但后续检测调适需要5天,出厂则需要数月。保时捷的订单最快也需3个月,有些配置高的甚至需要提前一年预订。保时捷除玻璃和发动机外,均为手工组装。挡风玻璃过于沉重,机器人操作更精准严实,而发动机拧螺丝较单调费力,也由机器代劳。在保时捷工厂,工人负责组装,机器人负责搬运,全场通过WIFI遥控和联络。在保时捷,好的工人永远比机器人更精准,更有灵活性。

保时捷传承的工匠精神之四:持续性。持续性就是对消费者作出的所有承诺都要履行,而且不能中断。保时捷永远保持着细水长流的生产节奏,从来没有所谓旺季与淡季。每天只生产200辆车,从不轻易急速扩张,员工更不轻易加班。

持续性,既有承诺、责任、研究成果的持续性,又有由学徒到员工培养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是通过传帮带式的师徒制传承的。技工的职业生涯中,学徒与培训生的经历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使得他们有恒心一生钻研一项事业。

中国家族企业从保时捷传承中能学到什么

中国文化虽然缺少科学与理性的基因,但并不缺乏务实与工艺精神。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8世纪,中国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产品输出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书画等精美的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但中国千年科举制毁掉了传统文化中的务实与技术要素,改革开放以来大干快上、只争朝夕等理念的过分发挥,更加快了工匠精神的丧失。

现在,中国家族企业创办人都梦想家族企业能传承百年、企业能成为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需要关注每一处细节,需要持续坚持目标,需要执着于产品的创新创造,更需要不断地把产品品质从99%提升到99.99%。这是中国家族企业基业长青的惟一道路。

家族企业转型不是从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而是从传统制造业转向智能制造业。美国华尔街是一个坏榜样。美国高达70%的就业人口转向金融和金融服务业,中国盲目跟风,学习美国,将实业创造的利润与财富,砸向房地产,砸进股市,搞基金,搞风投。最聪明的年轻人争相到证券、期货、基金公司工作。

据统计,2014年,全国企业500强中,有226家制造业企业,其利润只占总数的18.8%,而18家金融企业的利润总额占比高达49.95%。回看历史,不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是虚拟经济过度发达而实体经济、现代制造业发展滞后的恶果。中国要从传统制造业转向智能制造业,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第四个世界制造中心,需要借鉴德国企业的一些精髓。

标准为王,拒绝空疏描述。保时捷等德国制造领先全球的首要因素,当属标准化。于1917年成立的德国标准化协会(DIN),专门制定行业标准,至2012年年底,其颁布的标准累计达33149个。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时,第一个领域就是“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简单的理解就是,信息技术变革的基础就是万物数字化、标准化,最终实现智能化。标准化是工业4.0的基础与前提,更是“德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标准不仅来自“为什么、是什么”的知识,更来自“做什么、怎样做(Know-how)”。Know-how,就是当一个做法被证明高效可行时,即被当作规范遵守下来,这就是标准。当多数人达到这个标准后,再将其打破,进行改善,并将最新的状态予以规范。如此,标准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也得到不断提升。

德国企业不仅制定标准,更尊重标准。简单说来就是守时、按序。守时就是遵守节拍时间,按序就是指为了完成一项作业,必须遵循的一组生产要素的特定顺序。

德国人办企业的指导思想是把企业办小些、办慢些、办长些。这与中国人办企业的指导思想是不同的。以保时捷为代表的德国企业的员工,注重技术细节,承担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追求生产过程的和谐、安全与成就感,而非像中国企业那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实,做得少才能专注,专注才能做到极致。为什么德国企业与产品动不动就有上百年历史,就是因为他们办企业的指导思想是探索本源、追求长远,所以德国企业不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不生产山寨产品,而是生产经久耐用的产品,以打造能够百年传承的企业为追求。

注重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得以闻名世界的另一大原因。包括保时捷在内的德国制造的技艺传承是德国双元化教育教学模式的产物。德国是一个崇尚劳动与技能的国家,以规矩、标准、制度作为管理的基础,踏实、勤劳、守规矩成为国家的性格名片。德国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在这个国家,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熟练工人很抢手,高级蓝领比普通白领收入高,企业领导人也经常从蓝领中提拔。

反观中国教育,空疏无用、大而无当、应试教育、标准答案,必然培养志大才疏、缺乏创新的人。走出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的误区,加快地方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才能使中国真正成为制造强国。

甘德安,经济学家,著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复杂性家族企业演化理论》等著作

上一篇:2022大学生实习日记下一篇:硅和二氧化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