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的古诗

2024-04-22

怀才不遇的古诗(通用15篇)

篇1:怀才不遇的古诗

形容怀才不遇的古诗

《灞上秋居》

年代: 唐 作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古柏行》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洛阳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风雨》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贫女》

年代: 唐 作者: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致酒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早梅》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题太公钓渭图》

年代: 明 作者: 刘基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浮云看富贵,流水澹须眉。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篇2:怀才不遇的古诗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用“三十功名尘与土”来感叹自己多年劳苦奔波,人海浮沉所成就的低微,一事无成也。用“八千里路云和月”每多含有自况壮行跋涉千里的豪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

1.评价主旨内涵:——言有尽而意无穷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言在此而意在彼

2.品析语言风格:——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雄奇(雄伟劲健、奇崛峭拔)、沉郁(深沉蕴藉);直率(奔肆率直);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含蓄(藏而不露);清新(清秀奇丽);风趣(幽默诙谐)等。

3.赏析描写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对比比较;映衬反衬;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用典故,以古说(讽)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4.领悟作者情感:——看似无情皆有情

篇3:怀才不遇的古诗

通过解读贾岛的五绝《寻隐者不遇》, 就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一首问答诗, 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 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 描摹得淋漓尽致。言繁笔简, 情深意切, 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 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 愈衬出钦慕高仰。“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寥寥几笔, 浅浅几行的诗句看似简单, 好象就讲一件寻人未果的事, 但如果我们细细解读, 慢慢品味, 就可以发现他字里行间, 无处不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就像一壶浓酽的老茶, 令人回味悠长。

1 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儒家“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用舍由人, 行藏在我”等思想, 给了中国人, 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人以极大的影响。诗中的“隐者”是解读全诗的关键。在世人的眼中, 隐者应是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视仕途如粪土的高洁之士, 诗中这位隐者则是他们的代表。而本诗的作者贾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名重一时, 但屡试不中, 怀才不遇的著名才子。不难看出, 贾岛对于这种隐逸思想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他们二人身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也就解释了贾岛为什么会不辞劳苦, 大老远地跑到山上去寻访隐者的原因。

2 诗化生活, 表达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古诗采取问答体裁, 以一问一答的方式, 记录了作者寻访隐者的经历。访友未果, 这本是生活中的一件极平常的事件, 而诗人却以诗的形式进行表达, 进行描述, 体现了诗人对中国民族精神的诗化, 也展示出诗人用美学的心灵去观察社会, 美化生活, 诗化人生, 体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本以为找到童子, 就一定能找到隐者, 可是隐者却不在家。诗人的情绪由兴奋滑向失落,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审美冲突。“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但是, 隐者并未走远, 就在眼前深邃的大山之中。可是在云蒸霞蔚、白云飘渺、安谧静美的连绵群山深处, 怎样才能找到那位神龙般的隐者?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丽的迷, 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令人感到意蕴悠远。

3 体现了中和敦厚的传统精神

季札强调“忧而不困, 曲而不屈”的诗歌特点。孔子称誉《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中和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这种精神的理想人格是君子, 一种文质彬彬、隐秀知仁的形象。而要达到这一境界, 就需要“修齐治平”, 不断修炼自己, 反省自己。当前社会急剧的转型中, 随着原有信仰的失落, 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 生命缺少了厚重感, 只有以享乐主义来填充生命意义的深井, 而理想正是人能够超越这种粗浅的享乐主义泥潭的助力。此外, 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强调的对道德义务的绝对持守、以差等之爱为本而善推之、以及和乐的精神等等, 是现代人格构成所不可或缺的基石。孔子曾说:“士而怀居, 不足以为士矣”。隐者深居山中, 与松涛做伴, 与白云为伍, 与虫蛇为友, 生活肯定是清苦的, 但他的心中有自己的追求, 那就是独善其身、著书立说、兼济苍生。采药卖钱那样的商业行为一直为儒家所不齿, 他采药的目的是为了治病疗伤, 解救苍生于水火, 不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风亮节, 浩气逸韵的中和精神吗?

4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儒家崇尚“仁民爱物”“民胞物与”“推天道明人道”“推人道到天命”等思想。天人合一, 既君子自强不息、乐天安命。天, 就是大自然。隐者深居山中, 并未泯灭“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深居简出, 采日月之精华, 集天地之灵气, 铸就了他清新含蓄, 与天地共存的品格。而这一切, 又通过诗人“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的注解, 创造出优美而深邃的意境, 深刻地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读中国古诗, 如品一杯香茗, 如观一抹风景, 如吟一曲恋歌, 如行一段险道, 让人多愁善感, 遐想无限, 回味无穷。站在中国古典诗歌这一神圣的殿堂前, 我们总有一种渺小的感觉。所以, 我们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在浩瀚的诗海里遨游, 在耸然的诗山上跋涉, 在无际的诗路上徜徉, “博览约取, 厚积薄发”。否则, 我们就无法真正去领略中国古诗的神韵, 无法通过诗歌与古人进行情思的交流, 也无法胜任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

参考文献

[1]李达武.中国古诗精华辑评

篇4:“怀才不遇”的超级食物

黑胡椒

最简单的一味调料,却能让你收获显著的健康回报,说的正是黑胡椒。“黑胡椒的卡路里含量为零,并且能加强菜品口味的冲击力,”畅销书《让营养在指尖绽放》的作者伊莉莎·基德指出。这可不是黑胡椒的全部优点。黑胡椒含有大量辣椒素,它具有强大的抗癌功效,并减轻炎症——这是慢性疾病的根源。

葵花籽

葵花籽,这种灰黑相间、外壳呈泪滴状的纤小果实功效独特。葵花籽富含对心脏有益的不饱和脂肪,抗氧化物质、维生素E的含量也极高——1/4杯葵花籽能提供人体每日维生素E摄入量的90%(以每人每天消耗8368 kJ算)。它们还提供蛋白质、维生素B和重要的矿物质,比如锰元素、镁元素和硒元素。此外,葵花籽还是植物固醇的最佳原料——植物固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豌豆

妈妈总会叫孩子“把豌豆吃掉”,她们说得没错,这些豆子富含营养。不管你喜欢吃哪种豆子,它们都富含维生素A、C、K、B以及矿物质、纤维素和蛋白质。已有研究表明,每餐大量食用绿色或者黄色的蔬菜,能有效预防心脏病。此外,豌豆还富含对眼睛健康有益的β-胡萝卜素、叶黄素和玉米黄素。

洋葱

什么菜都可以加点洋葱,但别小看这个西餐中的超级佐料,它不仅能在菜品里带入它独特的味道,还能提高营养价值。这个气味使人呛鼻刺眼的东西富含纤维素、矿物质、维生素C和维生素B6。科学家还对洋葱富含的多酚以及含硫化合物很感兴趣,比如槲皮素和硫化丙烯,它们可能降低癌症的患病风险,维护心脏健康和免疫功能。

白芝麻

作为人类历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调味品之一,芝麻在调味的同时,也提供丰富的营养。

它不仅富含大量重要的矿物质,如铜、锰、钙、铁、镁和锌,还有大量纤维素、维生素B1和蛋白质。它们拥有能降低胆固醇的植物化合物、木酚素和植物固醇。试着把它们撒在沙拉、肉排、蔬菜、面食上,不仅能为食物添加独特风味,还能增加营养。

大蒜

“散发着恶臭的玫瑰”——大蒜的名字源自希腊和罗马的古谚,它独特的风味因人而异,但的确能助你免受心脏疾病的困扰。

研究表明,百合科葱属的植物能有效降低胆固醇含量,并具有抗凝血降血压的功效。它包含丰富的植物化学物质,比如大蒜素、皂苷、香豆酸等,这些化学物质使得大蒜具有抗感染及抗氧化作用,并有益于心脏健康。此外,大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6和硒,知道了这些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营养学家偏爱蒜头了。

芹菜

芹菜的营养价值不可低估,它富含维生素K和维生素C,叶酸、钾和纤维素,也含有像苯酞这样能降低胆固醇含量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以及具有抗癌功效的香豆素类化合物。最棒的是,芹菜的“百搭”味道使它能成为超级佐菜。

辣椒

别忘了椒类,它们也是健康的重要贡献者。

椒类富含大量高效的抗氧化剂,比如维生素C(每杯青椒汁可提供人体每日所需维生素C摄入量的291%)和维生素A(每杯青椒汁可提供人体每日所需维生素A摄入量的105%)。在喜欢的菜肴里添加青椒片是对抗自由基的有效手段。红椒还富含类胡萝卜素,比如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β-隐胡萝卜素,它们能减少罹患癌症的几率。

各种豆子

豆子的营养价值早在各国的饮食文化中体现。它们富含碳水化合物,且拥有极高的蛋白质含量。豆子还含有重要矿物质、维生素和纤维素。吃豆子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对减肥、降低心脏疾病患病率、降低血压以及避免患癌等都有好处。

番茄酱

篇5:寻隐者不遇古诗作者

这首诗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作者简介

篇6:寻隐者不遇古诗朗诵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说,告诉。

云深:云雾迷蒙。指林深,因多云雾,故云。

处:行踪,所在。

翻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赏析

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全诗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必裁地运用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省掉问话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 那么问话必然是:“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他上哪儿采药去了?”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是从“只在此山中”回答里暗示出来的。听到这一答,不难想见“我”转忧为喜神态。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来吗?因而迫不及待地问:“他在哪一处?”不料童子却作了这样问答:“云深不知处。”问话也没有明写,可是如果没有那样的问,又怎能会有这样的答呢?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比方说,你读到“云深不知处”的时侯,只要设身处地,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图画:“童子”一边说,一边遥指;“我”跟着“童子”遥指的方向望去,东边是白云,西边也是白云;苍峦翠岭,时露林梢,时而又淹没于茫茫云海。那么,“隐者”究竟何处“采药”呢?

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篇7: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了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2.出示《寻隐者不遇》,自由轻声读。3.指名读。

4.要读得字正腔圆。按照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5.谁愿意单独来读读这个课题? 6.你听出了什么?解释课题。

7.教师小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隐士,也就是隐居的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品行高洁,有才能。他们向往田园生活,往往寄情与山水之间而乐此不疲。尽管贾岛这次拜访的隐士是谁诗中没有说明,但我们能否猜想诗人此去拜访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二、诗画并赏,体悟情境

1.提出自学要求:俗话说,鸟择林而栖,人择邻而居。从一个人所向往的环境和生活的环境,就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追求和品性。我们仔细看图,读读诗,想一想:这位隐士隐居在怎样的地方?他在这儿会干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3.引导学生交流。

4.这位隐士居住在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儿的环境。

(1)指导学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景物?

(2)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景物?

(3)你能够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景物吗?

(4)这样的环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5)你感觉隐者隐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做些什么? 理解古诗。

三、整体把握,体悟情感

1.诗人去拜访隐者未遇,和他的书童有了一番对话。你能够设想诗人是怎么问,书童是怎么答的吗?

2.你觉得,在他和童子的交谈过程中,情感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教师引导学生体悟诗人情感的变化:

“松下问童子”——心情轻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转为失望;

“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无可奈何。

3.小结:从诗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急于见到隐士的心情。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救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钦慕而不遇,就更能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作 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

篇8:制种玉米花期不遇的补救办法

在生产过程中, 要克服人为因素, 调控自然因素, 尽量避免花期不遇现象的发生。只有进行花期预测, 正确分析花期不遇的原因, 及时采取调控和补救措施, 才是解决玉米制种父母本花期不遇, 提高制种产量的关键。

一、花期不遇的原因

1. 父母本播种错期有偏差

对父母本生育期了解不够, 错期播种的时间掌握不好, 尤其对新引进的杂交组合, 更容易产生父母本播期不到位而造成花期不遇。

2. 气候因素影响

父母本品种不同、特性不一, 对温度、光照、水分等自然因素等适应性也不同, 特别是在一些恶劣的气候条件下, 对某一亲本的生长影响较大, 易造成父母本生长速度的差异, 致使花期不遇。

3. 管理措施影响

在制种过程中, 制种农户是千家万户, 管理上也是千差万别, 从而造成人为因素对某一亲本影响较大时, 也会造成父母本的生长速度不同, 致使父母本花期不遇。

二、花期预测

在玉米制种过程中, 通过对展开叶和未长出叶的观察记载, 及时分析, 做好父母本花期是否相遇的正确判断。生产上常采用未出叶片计算法和雄穗大小比较法两种预测方法。

1. 未出叶片计算法

玉米自交系虽然叶片总数不同, 但每片叶的生长速度基本一致。根据父母本的总叶片数和生长过程中的展开叶数量, 可预测花期是否相遇。通常情况下, 选择有代表性的父母本各3~5点, 每点各选典型株5~10株, 定期调查父母本的叶片数, 分别在第5、10、15叶上进行涂红漆或挂线标记。观察记载父母本展开叶的数量。一般来说父母本开花前母本未出叶片数要比父本未出叶片数多1~2片为宜, 这是花期相遇的良好标志;高于此值为母本生长慢父本生长快, 低于此值为父本生长慢母本生长快。

2. 雄穗大小比较法

拔节孕穗期, 在制种田选择有代表性的样点, 每点取有代表性的父母本植株3~5株, 小心拔去叶片, 检查幼穗大小, 如果母本的幼穗分化早于父本一个时期, 即预示花期相遇良好, 否则就有花期不遇的可能。

三、调控与补救办法

通过花期预测, 如发现不遇, 及时采取措施, 本着宁早勿晚和先易后难的原则, 搞好调控, 保证父母本能够良好相遇。

1. 错期试验法

对一个新品种 (组合) 大量制种之前应选择地力均匀的地块进行错期播种调节花期试验, 通过试验确定这一组合花期相遇最佳错期时间。

2. 父母本分期播种法

不论是错期还是同期播种的玉米组合, 均可采用父本分期播种法, 以延长父本散粉期, 达到提高结实率的方法。

3. 苗期调节法

当父母本生长快慢不一致时, 在苗期要及早预测、及早调节, 可采用“促慢控快法”, 对生长缓慢的亲本采取早间苗、留大苗、早施肥、早松土等措施促其生长;对生长较快的亲本可采取晚间苗、留小苗、晚施肥、晚松土的措施, 控制生长。

4. 中期调节法

在拔节至大喇叭口期, 根据亲本的生长快慢, 适当地进行追肥和浇水, 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水溶液, 可使父本提前出雄穗或母本果穗提早吐丝, 促使其花期相遇;对生长偏快的亲本采取深中耕、断根法和剪叶控长法, 控制生长发育速度。

5. 后期补救法

篇9:客居异乡的孤寂怀才不遇的悲愤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这首诗反映出作者客居异乡的孤寂之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首联以景托情,描写灞原上空萧索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焦急之状。

颔联写人,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夜已深了, 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乏力。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受,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挨,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写尽其中凄楚孤独的况味。

颈联亦是写人,展现诗人的心境。这时夜深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但很清楚。诗人孑然一身,孤单无助,只有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他为邻相伴。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皆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与其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活。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叹:“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写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篇10: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理解古诗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字词,这对于学生是个难点,所以我事先让学生做好预习,上课再相机点拨理解,带着这些理解了的字词走入古诗的情景,再来理解诗意就简单很多了。

本首古诗是个问答体的古诗,省略了诗人的提问,在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通过想象自己能猜出省略的问句是什么,并且在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当中,体会诗人心情的一波三折。这个过程同学们相对来说都能说出来,看来掌握的还可以,然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够有所体会。然后再让学会说呢过进行背诵。

篇11:《寻隐者不遇》古诗拼音版

sōng xià wn tóng zǐ

松 下 问 童 子 ,

yán shī cǎi yào qù

言 师 采 药 去 。

zhǐ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 在此 山 中 ,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 深 不 知 处 。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六句方能表达的,作者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篇12: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寻隐者不遇

课时目标: 基础性目标:

1.能背一首已学过的古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3.初步理解古诗意思,会背诵古诗。

4.能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会默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提高性目标:

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

7.感悟诗人的心情以及对隐者形象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解题范读。完成目标1、2 1.师: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2.你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为大家背背吗?

3.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4.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学读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小组合作完成目标3 1.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现在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自己思考,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问老师。)

2.交流汇报学习所得。

(交流时可推派代表,可四人合作,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见解)。

3、完成《补充习题》三

三、质疑问难,讨论释疑完成目标5、6、7 1.学生就刚才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2.教师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1)“云深不知处”中的“深”是什么意思。(2)诗中的隐者到底是何许人也? 3.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问题一:

(1)这里的“深”和“篱落疏疏一径深”的“深”意思一样吗?(2)一起看一段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联系古诗加以区别。

(学生观看《庐山的云雾》录像片段,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仔细看图,加以想象,试用一段话生动地描述所看到的画面,从而直观、深刻地理解“深”的意思。)问题二:

(1)这首诗中,只有诗人和童子的对话,而两人议论的中心——隐者却始终未出场,我们只是从他们的对话中对隐者的言行略知一二。这正好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隐者到底是何方神圣,诗人为何不辞辛苦来寻他?

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隐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可能是被贬官而隐居,也可能是厌恶尘世间的浑浊,弃官归隐……)2

(2)小结:一位世外高人的形象在大家恰如其分的想象描述中隐隐约约地显现出来,这不正体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吗?正因为所要塑造的人物是一位隐者,含蓄模糊的描写正好跟隐者的身份相吻合,这实在比正面描写要高明得多。

四、感情朗读,细细体会。目标7 1.在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同学们再读读,仔细体会体会。(满怀希望—失望—燃起希望—彻底绝望)2.指名学生配乐朗诵诗,适当评读。

3.教师小结:诗中情感一波三折,起伏有致,我们似乎也被带入了当时的情境,随作者同喜同忧,衍生无限的猜测与遐想。4.悟诗情、背诵古诗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2)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五、多种形式,再现古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重现这首诗呢?大家可以相互合作,看哪一组最有创意。

2.组织学生展示富有创意的学习成果。3.在学生展示时,教师与学生可作适当评价。

六、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诗人这种认真作诗,锤词炼句的写作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如果大家能把对诗人的欣赏转化成向诗人学习的动力,我们写出的诗文一定不比诗人逊色!

2.课后我们可以再去读读贾岛的诗,比较一下你最喜欢他的哪首诗。

七、作业设计 A类:

1.朗读、背诵、默写这首古诗。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B类:

1、2、完成《补充习题》四 搜集贾岛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篇13:怀才不遇的古诗

1 花期不遇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 花期不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父母本的影响

相同条件下, 同一品种的新种子活力强, 营养生长比较旺盛, 花期相应提前;反之旧种子活力弱, 营养生长发育推迟, 花期相对推后。因此, 制种生产上应谨慎使用。

父母本播种期不当很易造成花期不遇。有的虽然掌握了错期时间, 但若天气干旱导致后播的亲本出苗推迟, 也能造成花期不遇。

1.2 父本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如果父本种植密度过大, 通风透光不好, 就会导致植株长势弱, 雄穗发育不良, 花粉量明显减少, 造成花期相遇不好。有的虽然父本种植密度合理, 但管理粗放, 肥水少, 也会造成父本发育不良, 雄穗散粉量减少, 散粉时间推迟, 造成花期不遇。

1.3 母本的影响

父母本花期相同的品种, 有的母本自身花期不协调, 抽雄后的好多天才吐丝, 要想避免花期不遇, 必须掌握好这类品种的错期播种时间。

1.4 气候条件的影响

同一品种的两个亲本在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花期相遇程度不同。若开花授粉时遇干旱、高温、阴雨天气等不良的气候条件, 也会造成花期不遇。尤其是抽雄前10天左右遇上干旱, 雄穗花粉量减少, 雌穗吐丝延迟, 散粉和吐丝时间间隔太长, 导致花期不遇。

2 花期调节措施

针对以上花期不遇的诸多原因, 可采取以下几种调节措施:

2.1 合理调节播种期

父母本花期相同且母本自身花期协调的, 一般父母本同期播种;若母本自身花期不协调的, 则需要错期播种, 调节父本的播种期。

父母本花期不同的, 先播花期长的, 错期再播花期短的, 本着“母本雌花抽丝, 父本雄花散粉”这一原则或使母本抽丝比父本散粉早1~3天, 使母本抽丝盛期与父本散粉盛期相遇。必要时, 父本可分两期或三期播种, 延长父本散粉期, 以使花期相遇。

2.2 合理种植父母本

不能只重视母本, 轻视父本。种植上, 父母本株行距要合理, 父本不能种植过密。同样, 也要重视父本的水肥管理, 避免父本发育不良, 影响花期相遇。另外, 若父本两片顶叶紧夹雄穗的, 应及时扒开顶叶, 为父本散粉提供有利条件。

2.3 提前去雄或剪母本苞叶

若在抽雄前才发现母本发育偏晚, 要提前带一二片顶叶去雄, 使母本提前1~2天吐丝若母本还未吐丝, 父本已散粉, 要剪掉母本苞叶2~3 cm, 可使母本提前2~3天吐丝。总之, 宁可“母等父”, 不能“父等母”。

2.4 人工辅助授粉

为预防花期不遇, 播种时可在制种田旁边种植父本采粉区, 作为人工辅助授粉的花粉源。要边采粉边授粉, 以免花粉活力下降。人工辅助授粉时间一般在上午9~11时进行, 若遇雨天, 要等天晴后雄穗上水珠蒸发后再进行。

2.5 掌握因地制宜的原则

篇14:《将进酒》是李白怀才不遇的感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加以夸张,如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量。黄河源远流长,落差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这为作者抒发强烈的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逝者如斯夫”,以河水东去大海比喻人生易逝,故而引出了“朝如青丝暮成雪”之感叹,不直言青春不在,而将人生由青春到衰老的过程说成是朝暮之间的事情,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也为下文及时行乐之说埋下了伏笔!

悲感、颓废、厌世,并非李白的性格。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然诗人却未消沉,而是用乐观好强、积极向上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拍手叫绝的句子。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未必有来者。有用而必,何等的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的宣言。从貌似消极的表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的人生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怎能不为这样的宽阔、豁达胸襟而痛饮高歌呢!为了朋友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花费些金钱与朋友同乐同忧而不为金钱所使,这才是令一切凡夫俗子刮目相看的壮举。故而出现了“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壮气势。这哪是小菜、杯酒可比的场面呢?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同日而语!

此时,诗人推杯换盏、憨态可掬的形象已跃然纸上,恍惚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如坐席上,举杯畅饮而后快之感受。既然失意之时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诗人甚至忘记是在写诗,直当畅饮,故有“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之助兴神来之笔。仿佛诗人正狂歌劲舞,不拘形骸。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钟鼓馔玉式的生活谁不神往?而诗人却认为不足贵!说明诗人此时分明由狂放转为偏激了,这不仅是酒后恣言,也是酒后真言!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被委以重任,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处处受排挤,受打击,所以才愿长醉不复醒,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用典引出了“陈王”曹植以托自己不平之气,曹植曾于丕、叡两朝深受同根相煎之迫害,无法施展报负,无奈之下,只好以酒浇愁。此时,诗人深感如“陈王”一样,备受猜忌,有志难展,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壮志难酬之感慨!为有违奔赴长安之初衷而悲叹!这时,诗人的内心世界初露端倪,看似只涉人生感慨,不染政治色彩,其实时时刻刻期盼“闲来垂钓碧溪上”之良缘!

情绪低落,郁闷难遣,然而却未影响诗人的兴致,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主人何为言少钱”,照应“千金散尽”句,又引出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不惜把 “五花马”“千金裘” 出名宝物用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诗人不过是被友招待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落落大方,提议主人典裘当马,几乎让人不知谁是主人。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莫逆之断不能出此下策。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道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无论若何,心中的忧郁还是以“愁”字而作结,本想举杯销愁反却甚之,不在眉头却在心头,虽醉犹醒!诗人的心情又怎可以一个“愁”字而了得?

《将进酒》语言豪迈,纵横捭阖,气势奔放,笔酣墨饱,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诗人不满现实却又努力用世的情怀,突显其不愿摧眉折腰、傲岸不羁而又十分自信的性格,可谓是千古一绝唱!

《将进酒》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力可扛鼎。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有致。

《将进酒》是李白因怀才不遇,借酒话而发出的深沉的感喟!是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的外露载体,是诗人珍视人生价值的宣言。

参考文献:

[1]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李圃.文言文阅读初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篇15:古诗词《寻隐者不遇》第一周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出推敲的故事。2.初步了可以读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发兴趣

1.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京城的地方长官(京兆尹)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朋友。

推敲:就是反复的思考。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小朋友们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呀?(或许有的孩子没有记住,老师可以再讲几遍,是小朋友们可以讲出来)

二.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三.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寻:寻找,寻访。

隐者:居住大山林里的文化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下面呀,我们一起去诗中寻找答案。

四、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 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父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父采药去了。但我只知道,师父在这座山里,但是山高云雾浓重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5.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父,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为什么没有看到隐者呢?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课后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3.学生能够模拟表现当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精读古诗,分段理解

1.(出示插图)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

3.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4.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父采药去了。)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你师父在家吗? 5.齐读第1.2句。

6.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7.当童子告拆诗人师父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父到哪里采药去了

8.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1)现在来学第3句(2)指名读第3句

9.释疑:“只在此山中”,“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10.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父就在这座山中采药,11.既然童子的师父就在这座山中采药,那作者找到了吗?我们还看第四句。“云深不知处。“

释疑:“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12.那诗人是怎么询问童子才得出这样的答案呢?

你师父具体位置在哪里呀?是在山脚下?山腰?山顶?

13.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14.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二、背诵古诗

三、创设情境,表演古诗

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童子。

(生按课文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兴趣浓厚;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提示,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

上一篇:弘扬雷锋精神续写日记下一篇:东营市实验学校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历史试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