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试卷分析

2024-04-29

数学试卷分析(精选6篇)

篇1:数学试卷分析

九年级数学试卷分析

(2011--2012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一、试题解题情况

本此检测共三个大题,25个小题,满分120分。总体难度较低,所以学生得分和前几次相比较高。

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共有10个小题,即1—10小题,共3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27分左右,出现错误最多的是第9小题,原因是学生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差,再加上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因而不能得分。

第二大题是填空题,共6个小题,即11—16小题,共18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15分左右,出现错误最多的是第11小题,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题意,没有写出配方的形式。

第三大题是解答题,共9个小题,即17 —25小题,共72分。其中丢分较多的是第 21、25小题,21题学生大部分不会叙述,几何证明说明不清楚,前后逻辑性不强。25题是整个试卷最难得一道题,大部分学生还是能理解题意的,但考虑问题不全面,证明问题太繁琐。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在今后教学中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的加强,课堂教学的方式的改变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升学生自我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2、强化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觉得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不是枯燥无味的,而具有现实意义的。

3、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重视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让学生会量、会画、会说,教学真正以学生的“学 ”为核心。

4、在今后教学重要注重对部分知识的扩展与应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今后的改革与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成绩

风轮中学

九年级数学组

2012-1-11

篇2:数学试卷分析

2.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试卷的知识分布都是侧重重点知识,虽然并没有把所有重点知识点全部涉及到,但难点却很少在试题出现,比如研究的普通学校的高一模块阶段性检测,里面主要涉及到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奇函数和偶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没有幂函数,说明幂函数在所考查知识中处于弱化地位。再如研究的江苏启东中学09-1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其中考试卷中,试题全部是必修1和必修4的重点知识,很少出现较难的知识点。

3.所研究的试卷的试题几乎在课本中均有相似的题目,并没有出现看起来很新颖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试题,这说明所有学校的试题都应该以课本为参考依据,大部分试题的难度应该与课本难度相当,只有个别几道是略高于课本习题的难度。

最后对咱们报纸反馈难度有点高说明三点:1.可能今年新升入高中的学生的底子本来就薄弱,所以有反馈咱们就应该重视,一定要立足课本,研究透课本,尽量上与课本难度相当的试题。

2.可能是由于我们的试题数量比较多,研究的试题数量都是20-22道题,既然我们试题的数量多,我们一定要把难题的数量减少,他们有3-5道难题,我们只需要有1-2道难题即可。

篇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试卷分析

一、正确对待失分, 善于错中悟理

对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错误, 如果放任不管, 还会一错再错, 如果一错即畏, 也会丧失信心.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 正确的态度是知错改错, 搞好转化.

对于错题, 不仅要引导学生弄清楚错在哪里, 正确的解答是什么, 而且要弄清为什么会产生错误, 应当吸取怎样的教训.如有位同学在解答“填空:直角三角形的外心__在上”时, 只填了“斜边”二字, 解答不具体.正确的答案是“在斜边的中点上”.产生错误的原因不是知识上的缺陷, 而是对解答这类题的要求不明确.通过此题, 必须使学生悟出一个道理:答案要尽量准确、具体。在以后的一次考试中, 此同学在解答“边长分别是1、1、的三角形__是三角形”时, 就能准确的填写“等腰直角”三角形.

下面是从另一位同学试卷上发现的错误, 让我们帮助他分析一下.

(1) 填空:若xy2<0, 则当x<0时, y__.

(答:y为任意实数)

(2) 选择题:若AB是⊙O的直径, CD是⊙O的弦, 且AB平分CD, 则 () .

A.AC=AD B.AB⊥CD

C. D.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A)

这两道题的解答错误, “病因”是一样的, 都是由于概念不清, 忽视特例造成解题不严密.第 (1) 题中:当y=0时, xy2=0, 不符合已知条件;第 (2) 题中“弦CD”还可能是直径.因此正确的答案是: (1) y是不等于0的实数; (2) 选D.这就告诉我们, 要注重概念学习, 解题时对概念要全面考虑, 特别是要注意概念的特殊情况.

在对解题中的错误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可教学生设计一张如下的自我质量分析表, 并认真填写好.

不要小看这张表, 它像一架“透视机”, 可以“透视”出学生每次考试失分的主要原因, 清楚地显现出学生在某部分知识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长期填写这张表, 还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学生是一位“敏捷而不踏实”的人, 那么他在计算、审题等方面失分必然多, 这时, 就应当采取措施, 加以改进.

二、正确对待得分, 积累解题经验

对于卷面上得满分的题目, 不要盲目乐观, 要从成绩中看到问题, 即使整个卷面都得了满分, 也不可沾沾自喜.学无止境, 应当想一想, 解法是否还能改进, 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

例:如图, 在两个同心圆中, 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两点.

求证:AC=BD.

证明:连接OA、OB、OC、OD,

这是一位同学卷面上的解法, 发下试卷后, 经过分析, 他对证法做了改进.

证明:过O点作OE⊥AB, 垂足为E

总之, 考试中的教训往往是深刻的, 记忆也就特别牢;同样, 考试中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一定要认真总结.把数学题的多种解法和心得体会也统统记下来, 并坚持下去, 解题能力会日渐提高, 考试经验会日渐丰富.

要认真保存好每次的试卷, 不要随手丢弃, 特别是经过认真分析, 修订后的试卷, 有很高的保存价值, 平时可随手翻翻, 经常反思, 避免重犯类似错误, 复习时可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有的放矢, 抓住复习重点.

篇4:数学模型与数学分析

一、他人的经验及方法

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人,每人少分,则物品有余(盈);每人多分,则物品不足(亏)。已知所盈和所亏的数量及两次每人所分的数量,求人数的应用题叫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的基本解法是:份数=(盈+亏)÷两次分配数的差;

物品总数=每份个数×份数±盈亏数。

解答盈亏问题的关键是要求出总差额和两次分配的数量差,然后利用基本公式求出分配人数,进而求出物品的数量。

趣味数学之《木长几何》——《孙子算经》里有这样一道题:今有木,不知长短。引绳度之,余绳四尺五,屈绳量之,不足一尺。木长几何?(屈绳的意思是把绳子对折,度是量的意思,四尺五是4.5尺)

分析:用绳量木,绳子多出4.5尺,把绳对折再量,绳子又短1尺,可推出单股绳子比对折起来长5.5尺,多出的5.5尺正好是绳子的一半(如图)。

解答:绳子的长度:(4.5+1)×2=11(尺)

木料的长度:11-4.5=6.5(尺)

答:(略)

分析中,“用绳量木,绳子多出4.5尺,把绳对折再量,绳子又短1尺,可推出单股绳子比对折起来长5.5尺。”这里用到了一点点“盈亏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遇到类似问题还能用这种方法解答吗?请关注下面的内容。

二、建立数学模型

他人的方法及经验看似简单易行,可事实并非如此。学生机械地套用公式,并不完全理解解题思路,题目稍加变化,他们又束手无策了。

笔者引导学生先分析并找出“盈亏问题”的特点——它就是两种有余数的除法,再根据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建立“盈亏问题”总的数学模型:

“盈亏问题”总的数学模型中两次被平均分的总数——被除数是一定(不变)的;平均分的标准不同,我们归纳为两种,即除数1和除数2;分得的结果中的份数——商也是一定(不变)的,分得的结果中的余数——盈亏数则不同,我们把它们分别定义为余数1和余数2。当被除数和商不变时,除数变大,余数则会变小,反之。

两次分得的余数之间的差,我们把它定义为“总差”,两次平均分的标准之间的差,我们把它定义为“小差”。正因为有分得的结果之一“商”那么多个“小差”才汇成最后结果之二“余数”间的“总差”,即“小差×商=总差”。于是,关键问题“商”就得到解决:商=总差÷小差。

如“幼儿园买来一些玩具,如果每班分7个玩具,则多出2个玩具;如果每班分10个玩具,则差13个玩具,幼儿园有几个班?这批玩具有多少个?”的数学模型:

三、进行数学分析

根据建好的数学模型,我们进行“盈亏问题”的数学分析:

从上面的模型中可以看出:

第二种分法的总个数比第一种分法的总个数多(2+13)个为“总差”,第二种分法比第一种分法每班多分(10-7)个为“小差”,每班多分的“小差”乘班数就等于最后的“总差”。由此可以求出幼儿园共几班这个关键问题。

这个幼儿园有(2+13)÷(10-7)=5(班)

求出了模型中的商,再根据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就可求出这批玩具共有多少个了。

这批玩具有7×5+2=37(个)或10×5-13=37(个)

答:(略)

四、适时推广应用

我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数学分析,掌握了“盈亏问题”的解题方法,适当增加难度,加以推广应用。

1.用一根长绳测量井的深度,如果绳子两折时,多5米,如果绳子三折时,差1米。求绳子长度和井深。(提示:绳子两折即把绳子平均分成两份,三折即三股。)

很明显,该题不能用“他人的经验及方法”之《木长几何》的方法来进行解答。而《木长几何》题目却能用“盈亏问题”的模型来进行分析和解答。

2.小宏从家到校上学,出发时他看看表,发现如果每分钟步行80米,他将迟到5分钟;如果先步行10分钟后,再改成骑车每分钟行200米,他就可以提前1分钟到校。问小宏从家出发时离上学时间有几分钟?

观察分析,这两题都属“盈亏问题”,只是题中的“盈亏(余数)”不是现成的,需要首先求出。

第1题的数学模型及数学分析:

井深:(5×2+1×3)÷(3-2)=13(米)

绳长:2×13+5×2=36(米)或(13+5)×2=36(米)

答:(略)

《木长几何》数学模型及数学分析:

木长:(4.5×1+1×2)÷(2-1)=6.5(尺)

绳长:6.5+4.5=11(尺)或(6.5-1)×2=11(尺)

答:(略)

通过比较《木长几何》的两种方法,我们发现,他人的经验及方法具有局限性,只能用于特例;而我们的“盈亏问题”模型具有通用性,只要是“盈亏问题”都能用它来解答。

第2题的数学模型及数学分析——

“余数1”:80×5=400(米)

求“余数2”步骤多一些。

①10分钟的步行改成骑车要提前:10-80×10÷200=6(分)

②假如他骑车一直骑到上学时间到时会多行:200×(6+1)=1400(米)

“余数2”也可:(200-80)×10+200×1=1400(米)

小宏从家出发时离上学有:(400+1400)÷(200-80)=15(分)

答:(略)

我相信,只要坚持让学生按数学模型来读题、抄题,数学分析就更加容易和明了,他们就会更好地解决各种数学难题。

参考文献:

何升根.也谈“一类盈亏问题的解法”[J].小学教学参考:教学版,2006(35):45.

篇5:数学试卷分析

本次试题中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中占了相当的份量,从读数到写数、从数的组成到数的改写,无不概括在内。本组教师都认为对第一单元的内容,月考时做了大量的复习,学生应该掌握,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来复习,所以只走马观花似得进行读写数、改写、省略等知识的复习,没有进行系统的复习,所以考试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比如第一大题填空题的第一小题,个、十、百、千、万……都是(),在整数数位顺序表中,个级包括(),万级包括()。这一道题,由于一些学生对数位和计数单位这两个概念混淆,所以导致有五分之一学生在这一道题中出现了错误。第二小题:一个7位数,一最高位上的数是6,万位上的数是9,个位上的数字是3,其他位上的数字都是0,让写出这个数是(),读作()。这道题,在新学时经常练习没有多大问题,但由于长时间没有复习,部分学生有多写0或少些的现象。更多学生在读数时,万级上忘了加万字。

第三小题的:一个数,千万位上的2是百万位上2的()倍。这道题做错的达到四分之一。这道题是对“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这句话的变式题,学生需要真正的理解了这句话之后,才知道千万位上的2表示两个千万,百万位上的2表示2个百万,让学生明白,()十个2百万是2千万,所以:一个数,千万位上的2是百位上2的(10)倍。

其次是第一大题最后一道小题:求一个数近似的近似数,四舍五入到万位或亿位。四舍五入的方法都会,做错的同学大都因为做成了求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所以以后还要进行这道题的练习。

第8小题是面积单位换算的题,前两个小题,是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这些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换算是三年级时学的,虽然学新课时进行了复习,但没有强化训练,所以有近10%的学生忘记了单位之间的进率,计算错误。

第二大题是判断题,题比较简单直接,没有多大问题,学生掌握较好。

第三大题的选择题中,错的最多的是第2、3、5小题。第2小题:要使2()800小于27800,()里可以填的数有几个。做错的原因是忘了也可以填0。第3小题,一节火车车厢的占地面积是35()。让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因为部分学生没有看清是一节车厢,当成了一列火车。第5小题:面积是一公顷的土地,()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正确答案应该是“可能”,而不是“一定”,这道题如果反过来说,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一定是1公顷。但是,面积是1公顷的土地,也可能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也可能是长方形,或者其他的不规则的图形,只要面积是1公顷就行。

第四题是操作画图题。虽然,这两道题都还比较简单,但做错的同学不少。第一小题:是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截取一条5厘米的线段。错误的原因是在直线上截取线段时,从直线的一端开始截取。这样做的原因还是因为对直线的特点没有完全领悟,不能灵活运用。

第五题是:我来组数。还是考察第一单元的知识、多数的同学都能写对。但这道题的要求是每题写两个,很多同学没有看清这个要求都只写了一个,所以白白被扣掉了4分。所以平时还要加强对孩子学习习惯的教育。

第六题是:计算题。这是最容易得分,又容易丢分的题。掌握好计算方法,考试是认真计算的同学都很少丢分。丢分多的同学做错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乘法口诀还不熟练。2、计算加法时计算错误。3、忘了加进位数。4、末尾的0忘记往下移。对计算问题多的同学还要在平时多加练习,帮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对症改对。

第七题是应用题。第一道求速度的应用题,一些学生对于速度单位表示对还不对,对速度这个定义理解的还不透彻,出现了一些错误。

第二道学生会计算,但在单位换算时,出现“45000=450米”这样的错误,或者对于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掌握的不好,导致的错误。

第三题是考察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一类的题,还有一些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怎样做,所以这道题出现了许多的错误。

篇6:数学试卷分析

本次数学试题起点低,坡度缓,注重基础性,关注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考查,是一份较成功的试题。

1、试题考查内容依据《课标》,体现基础性。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必备条件,试题在这一点上立意明确,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全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题覆盖面广,起点低且难易安排有序,层次合理,有助于考生较好地发挥思维水平。这样,考生直接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似曾相识”的解答即可,既可坚定考生考好数学的信心,又对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2、突出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试题着重考查了转化与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统计思想和数学建模的思想等。

2.突出了数学建模思想和方程思想的考查,八题突出了对学生的图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这些试题的内容虽在课本之外,但其根却在课本之内,考生只要认真思考分析,是不难做出正确解答的。

3、试题背景具有现实性,突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思维的考查。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就在于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一题4、12;二题8;七、八题等,其背景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公平合理,具有现实意义。

二、试卷分析

2、逐题试卷分析:

一题“选择”:满分20分,得全分的3人,大部分得分在10―15分间,错误较多的试题依次为6、8、10。错因有二:①结果未化简;②两个代数式相减未加括号;6题正确率为1/6,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时差”的误导;8题其对概念理解不清楚;10题不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题“填空”:满分24分,得全分约占10%,大多得分15―18分,错率高低依次为14、17、18。14题不能正确表达出五位数,17题找不出数字变化规律;18题没有考虑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情况。

四题“作图题”:满分8分,全对占5%,有60%的同学得7分,大多得分4―5分,其错因如下:①没有标出垂直符号;②没有写出正确的理由。

三、暴露的主要问题:

1、基本技能不过关,这主要反映在计算和解方程及化简求值上。

2、审题不清,读题不细。

3、良好的解题习惯没有养成,比较典型的如四(2)比较线段长短,大多同学仅凭猜测想象便胡乱得出错误的结论,根本不去通过实验测量去获得直观的结论。

4、数学能力薄弱。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基本的数学思想需加强。表现在六(2),对基本图形的认识、观察、构造能力弱;不能用代数式准确表示角的大小,更缺乏基本的数学建模思想。

四、教学建议:

1、依标拓本,夯实基础。《课标》中指出“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一数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课本,加强基础,落实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对基本方法的应用,对基本技能的娴熟,对基本思想的领悟。

2、注重过程,培养习惯。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注意细节,养成认真、严谨的好习惯;要引导学生切实关注自主学习的体验过程,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建立一个错题本,随时记录自己的错误,及造成错误的原因,或建立一个记录本,随时记录易错、易忘问题,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缺补漏,将知识归类,将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养成习惯。

3、突出方法,提升能力。在教学中,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让学生自己加以反思,总结,从特殊中发现一般,注重问题的通性通法,在一般中捕捉特殊,注重方法的灵活变通。从而真正提升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而不是单凭机械记忆、模仿套用等。

4、在初一的几何学习时,用推理的形式从简单的一步或两步的因果形式开始要求学生的书写,培养用符号语言表达的严谨的逻辑思维。(在八年级下学期的几何中也要注意坚持这方面的要求和训练)

上一篇:拍微视频总结下一篇:老奶奶的小花猫拉拉幼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