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形式主义心得体会

2024-04-13

学形式主义心得体会(精选9篇)

篇1:学形式主义心得体会

纲要爱国主义学党史国史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纲领》爱国主义学党史国史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

____ __提出党员干部要“ __、牢记使命”,但初心是甚么,使命又是甚么,真实的能理解多少,还是个问号。最近,看了中央“ __、牢记使命” __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在“ __、牢记使命” __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 __》后很受启发。

?

《通知》提出,要把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作为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我从中认识到: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深入领悟我们党 98 年的奋斗史、新中国 70 年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绩,才能让我们晓得甚么是党的初心,甚么是党的使命;才能让我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才能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

?

作为 1 名社区党员,虽然工作繁忙,但也要将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上。要通过学习党史,学习国史,弄懂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弄懂党的主旨是甚么,党的奋斗目标是甚么?弄明白自己为何要入党,如何坚定理想信心,矢志不渝的为党工作,为社区居民服务?

?

?

另外要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式,除参加组织安排的学习活动外,还要加强本身的学习,如自学部份党史,国史资料;学习____ __关于学习党史,国史方面的重要讲话和论著和党组织有关文件精神。还准备到 1 大会址再参观 1 下,由于这里是我们党的诞生之地,各种

摆设展物可以生动诠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党的艰苦卓绝的发展、壮大历程。

?

同时,也不能单纯的为学习而学习,而是要把自己摆进去,带着问题学,解决过去的模糊观念,对党、对国家有个更全面的认识,晓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容易,是无数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怀着崇高理想,用献血和生命前赴后继,勇敢奋斗换来的。并要向优秀党员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常常照照镜子,洗洗澡,让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得到进 1 步升华,从而爱党、爱国、爱民,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

?

党史、国史能让我们记住过去,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和践行入党誓词,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砥砺前行。

?

xxxx 年 x 月,电子电气工程系红色社团组织社员学习党史党章活动,本次活动的目的是根据指点老师要求组织学习党史党章,加强对大学生入党积极份子的初期培养做好大学生入党前的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党员素质。让同学更好了解有关党的知识。贯彻好入党积极份子及和党递交申请书和其他同学能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提高党、团员思想觉悟、水平和政治素养,加强社员对党知识的学习;学习了解党的光荣历史,进 1 步增强团支部成员的党性观念,深化教育效果。

?

对本次学习党史党章活动具体环节,进行以下总结:社长召集全部社员。我们以各种情势展开党史党章的学习。首先,指点老师给我们举行了座谈会和讨论会。在会上,在指点老师讲述党的光荣

发展历程及相干党章知识时社员都很认真,很投入的听;其次,在当知识问答比赛环节,社员都非常的积极,也积极的回答各个问题,对党的知识具有高度的热忱;再次,活动后社员对如何更好的学习党的相干知识提出了若干可实践的意见,并对团,党的工作做出了小总结,同时也发动同学进行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既提高社团凝聚力,也让社员在党史党章学习进程中有所收获。

?

在此次活动进程中,社长还组织社员进行了校园小范围的调查,为社员在学习之余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为社员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感恩社会打下了基石。

?

中国近代史是 1 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省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为振兴中华气力。

?

中国近代史是 1 部人民抗争史,它告知我们,中华民族是1 个发奋图强,不畏强横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近代史是 1 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本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是 1 个不错的选择,让我知晓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容易的幸福生活。中国的近代史革命是从 1840 年到 __间。从 1840 年雅片战签订的第 1 条不同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中国就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人民就饱受

压迫,生活不再那末安逸太平了。到 1919 年的“54 运动”,中国人民大团结,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走向了 __阶段。这个改变不单单是名称上的改变,而且是千千万万个农民、工人、__共同努力的成果。全部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 1 部灾害深重的屈辱史,也是 1 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更是 1 部富民强国的探索史。作为年轻的 1 代,应当“知古鉴今”,学习历史,给自己敲个警钟。同时,我们还应当“以史为镜”.端正自己的思想,学习前人的智慧哲理,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足准备,寻觅 1 个适合的前进方向。中国近代史,1 个跌宕起伏的历史,1 段心酸难忘的历史,不时激起出我深埋好久的爱国情怀。每次观看《辛亥革命》、《建党伟业》等有关视频的时候,心里总有 1 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感觉,好似深沉,好似鼓励,好似心酸,好似振奋,万般的感受,说不尽,道不明。

?

虽然,我不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我酷爱故乡,酷爱祖国,我愿成为 1 个有血有肉的人,铭记中国曲折的历史,向祖**亲奉献出我的点点滴滴。时间飞快,我想去图书馆,更深入了解历史,不但是近代中国的历史还有中国古代、世界的历史。

?

1、我们要铭记历史。晓得独立和幸福的来之不容易。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入 1 步争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

2、吸取经验教训。晓得共产党取代 __的缘由;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样选择了中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 1 步增强拥戴的领

导和接受马克思指点的自觉性。为共产主义奋斗。

?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为领导气力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定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获得的巨大成绩,晓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

?

4、结合历史,提高应用科学的历史看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通过学习了近代史,我 __近代的羞辱和艰辛有了越发深入的印象,同时也为从羞辱和艰辛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而感到自豪。我们要把这段历史铭记于心作为动力,为国家的富强努力奋斗。

?

学习了近代史,让我有了更加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国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作为 1 分子要把祖国的复兴作为使命,中国未来不会称霸,但有朝 1 日 1 定会成为世界发展的引擎!

?

?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的思考挺有哲理的。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也有了不菲的收获,让我晓得了昨天,珍惜今天,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明天。

?

本文:

?

?

?

内容仅供参考

篇2:学形式主义心得体会

w w

w.5 Y K J.Com 1

学党章 用党章 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誉观

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学党章、用党章,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最重要最关键就是要全面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按照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和心理素质。结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重要论述,我体会要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而正确的世界观树立又要建立在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对客观世界看法和态度。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着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主观世界的改造而形成的。对党员干部来说,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力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形成并永远坚守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和品质。这既是推动我们事业前进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每位党员干部成长进步的必由之路。

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必须身体力行的实事。荣辱观渗透出人的灵魂,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而具有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崇尚科学、辛勤劳动的优良作风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格,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根本在于非常重视,世界观的改造。我记得优秀共产党员郑为民说得好:“政治信念的动摇,必然导致思想道德防线的全面崩溃。”而成克杰、胡长清、丛福奎等从党的高级干部堕落成为腐败分子,无一不是起于世界观的蜕变,荣辱观的丧失,他们有的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的信念动摇,大肆索贿受贿,为自己留所谓的“后路”;有的权欲熏心,由精神空虚演变为求神拜佛、疯狂敛财。总之,世界观的蜕变,荣辱观的丧失,必然导致腐化变质。因此,对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必须狠下功夫,有时甚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质上就是这样一个正确处理利益冲突,不断抛弃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锤炼党性的过程。在今天和平环境下,党员干部处在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一定的领导岗位,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面临的权力、地位和利益的考验,更加直接、更加严峻、更加艰难。我们每位党员干部要在个人的需要与党组织的需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采取毅然决然的态度,作出正确的选择。

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终生的课题。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在不断涌现,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同时,从个人来说,每前进一步,又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因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永远也不能停止。从众多先锋模范人物身上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世界观改造,荣辱观树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伴随着成长进步的全过程。我们每位党员干部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不断锻炼意志品质,陶冶革命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真正树立起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和途径。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要深刻领会和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指导我们观察事物、判断形势、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其次要加强实践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荣辱观的树立,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锻炼,共产党人的荣辱观才能更加坚定,更加牢靠。我们每位党员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干部特别要深入基层和群众,到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砥砺品行,在与群众同甘共苦中吸取营养。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还必须加强党内生活的锻炼。开展党内同志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党的好传统,今天仍然要坚持和发扬。我们每位党员干部要坚持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自觉地锻炼自己,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现在,我们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我们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长处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不足和缺点。主要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因为我们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党内生活、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锻炼,所以更要以党章为镜子,为准则,为目标,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创造无愧于党员称号的业绩。

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指明了人生道路的追求方向,提供了奋发有为的动力源泉,铸造了拒腐防变的警种利器。我们所有党员干部都应该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努力学党章,用党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而且要在时间概念上,共产党的先进作用,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贯穿于党员干部政治生涯的终身任务,贯穿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始终。要在空间概念上,共产党员的先进作用,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包括了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在内的全面的要求。不仅要体现在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也要体现在平时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要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化电网公司、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文章来 源

w w

篇3:学形式主义心得体会

现实主义艺术对画面形式美感的要求无法脱离艺术历史的发展脉络,从形式主义美术史学的观点出发,探求艺术史的规律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绘画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独立价值。

一、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分析经典绘画图式的历史变迁

沃尔夫林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继承了雅各布·布林哈特的史学观点,即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都共性的置身于整体的历史图像中。沃尔夫林从布林哈特那认识到每一种文化形态的独立价值,即内在原因是任何文化形态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外在原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见,艺术内部最本质的因素便是艺术形式本身,艺术史的发展或风格史的演变都可以归结为形式的自律。

现实主义艺术家始终将绘画视为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文化形态,并认为其总是按照自律的规律在不断发展。回顾文艺复兴至印象派前绘画图式的变迁,我们发现架上绘画的绘画步骤始终按照一条线索不断发展,即是作画步骤由“间接”到“直接”,色彩形式逐渐由侧重表现体积空间为主的固有色体系向侧重表现外光为主的条件色体系而发展。而绘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作画环境也相应的改变。这种相对稳定的变迁并非绝对的受到意识形态的左右,也未受到文化形态的干扰,更多的是由于绘画自身发展所形成的原始动力。

简而言之,内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影响事物的发展变化。这种自律性发展存在一种原始动力,即朴素的对待自然,对待生活,并将这种质朴的感受用一种严谨的态度付诸于画面。诸如色彩、线条等形式是造型的意义所在。

二、从五对包含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看待绘画图式变迁的二元对立性

沃尔夫林的美术史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他要求以一种科学的精神和实证的方法来分析和归纳作品的形式和风格。将作品具体的形式客观地进行分析与综合,设定了一个具体的模式——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与巴洛克时期的绘画的比较和分析确立五对相对独立的观看方式。

1. 线条的和涂绘的(针对画面形式和作画方法)

2. 二维的和三维的(针对画面的维度)

3. 封闭的和开放的(针对画面的布局与构成以及作画环境)

4. 多样性与统一性(针对画面的气氛)

5. 清晰的与模糊的(针对画面效果)

首先,线条的和涂绘的、平面的和纵深的、封闭的和开放的等,它们并非独立的 , 而是相互依靠而存在,它们自身以及他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例如,丢勒相对于伦勃朗侧重于线条的、平面的,而伦勃朗相对于丢勒侧重于纵深的 [1],但是,这并不是说丢勒没有体积感,只能说是他的独特的作画方法呈现出的特征。

其次,五对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与地理因素的影响,譬如说,同是文艺复兴时代,北欧弗拉芒地区相对于南方的意大利地区始终侧重于线条的、平面的、清晰的。例如,荷尔拜因、老彼得·勃吕盖尔、凡·埃克都处在北方。

再次,五对关系相对独立但不是完全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线条的观察与作画方式给人以倾向于平面化感觉,而这种作画方法以及细致、毫不含糊的观察方法形成了画面清晰的效果。而且这种作画方法非常适合描绘小场面和单纯的环境,因此整个画面还包含着封闭性、多样性。相对来说,以鲁本斯为代表的巴洛克画家在画面形式上倾向于涂绘的、纵深的、开放的、统一性、模糊感。

当然,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形式主义美学也不例外。沃尔夫林因他生活时代的局限,只能将目光对准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的一流画家和一流作品。因此,若把这种观点放到整个绘画史上来看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不过,艺术家如果能把针对形式的着眼点单纯化,既可以帮助艺术家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绘画语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以下节奏上的平均。

三、结语

篇4:李东学色彩主义

出现在眼前的李东学,简单的白色衬衫,搭配卡其色的棉质九分裤,再加上一双深棕色的休闲鞋,干净、爽利。与人交谈时,会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和助理交代事情以及安排工作时有条不紊、干净利索,气场十足。他有着年轻人的自信和少有的自省—“一个人成就一个人的事情,一部戏火了,很容易就翻篇的,演员是靠作品说话的。”

《甄嬛传》之后,李东学片约不断,接戏却更慎重,“演员拍戏太密了,会把自己拍空”。他对每一部自己参与拍摄的戏倾注全力,腰伤未愈,手上又添新伤,他却说“这是演员的本分”。李东学说,自己喜欢的角色性格鲜明、要有张力,比如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第九个寡妇》中的孙少勇,演起来让他大呼过瘾。 虽然较之“果郡王”温润如玉的人物形象大不一样,但却更加饱满丰富。

生活中的李东学喜欢穿一身运动装去踢球,他偏爱有设计感的衣服,重视剪裁和细节,细节见功夫,就如同演戏一样。李东学说,自己喜欢和一群圈内同龄的编剧和导演朋友在一起。在与他们交流过程中汲取营养,“从剧作、人物设置、结构方面得到很多经验,如果没有一个导演观和编剧的基本知识的话,对演员来讲是要命的事情”。

FAMOUS问答

F: 业界有人评价你的气质很古典,古装扮相很有神采。

李:我觉得是一种角色的魅力所在。其实是角色的气质在衬托演员。

F:很多人喜欢你的下巴,在西方,这也是性感的标致。

李:这个下巴小时候老被人嘲笑,医学上说是一种症吧,闭合不严。没想到大了,却变成好事了。

F:有人说一部女人宫斗戏,却火了一个男人(果郡王),连皇上都被你的光芒盖下去了。

李:陈建斌老师塑造的雍正其实是托着整部剧和这些姑娘们在走,但凡换成一个年轻演员,可能质感和厚度全不对了,这戏就飘掉了。陈建斌这个角色不讨喜,但是他就像一个秤砣,在托着甄嬛,托着这些妃子。像果郡王这样这吃喝玩乐混过的,就是捡陈建斌老师的便宜,我心里很清楚这点。

F:你欣赏陈建斌这样的演员。

篇5:学形式主义心得体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艰辛而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转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讲话和天安门广场盛大庆典,更是一次爱国主义的集中教育,点燃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自豪。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必须要热爱我们的国家,时刻想到国家,想到人民。爱国不光是口号,而是神圣天职。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要喊出“爱国”的口号,更要拿出“爱国”的行动。爱国是一种自豪,也是一种担当。在新时代,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强化使命担当,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作为生活在新疆这片热土的一员,我从小生活在各民族聚居的大院里,各民族邻里守望、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也结下了深厚的亲情和友情。总能忆起儿时围着火炉烤红薯、土豆的快乐时光。如今,我们生活越来越好,共同见证了天山南北发生着令人振奋的变化。我们应深怀感恩之情。感谢党和政府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关怀和关爱,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共同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良好局面。爱国主义不仅要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更要有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更应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把对祖国的热爱体现在每一滴奋斗的汗水里、每一步奋进的足迹中。唯有如此,才能无愧于对党的誓言,无愧于一名共产党员的称号。

篇6:学形式主义心得体会

我的心得体会

今年的暑假挺特别的。不单单是因为这是我人生中,大学生涯以来的第一个暑假,更是因为,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2010年暑期团学骨干培训班。自开班以来的7天来,我真的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能以总结的方式和老师,同学们分享我的心得体会,我感到很荣幸。这一周,我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很感动。

下面,我就来说一下,这一周所想所感所得。

理论培训13、14两日我们先后听了四个报告。

首先是厉老师在开班典礼上的重要讲话,接下来就是陈一峰副书记的重要报告。这两次连续的讲话让我对团学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厉老师对我们提出五点要比一般大学生具备的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把我五个结合以及处理好两个关系,精辟的论述了当今团学骨干应该具备,必须具备的素质。接下来陈一峰副书记又重点谈论了两个问题,更是站在了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分析阐述了团学骨干应该深入思考的两个问题。

心里话是,以前我根本没有如此深入的思考团学骨干这个词汇,也从未深仔细思量过,团学骨干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承担哪些责任。而那个上午,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灌顶醍醐,更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警钟。

然后,余丽教授做《国际形势——中美关系》报告。简单,平实的语言分析当下中美之间微妙的关系。我认为,这是在紧紧的承接了陈一峰副书记的报告中,在国际形势下团学骨干应该正视和面对的问题,又一种更为具体和形象的激励。整个余教授的报告的精髓,我想用五个字来概括,我想这也是校团委以及余教授想要传授于我们的——任重而道远。毫不客气的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而我们团学骨干,不仅仅是党的接班人,更是未来,带领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坚力量。所以说,我们,任重而道远。

不得不承认,本次青马培训的理论部分,安排的极为合理。紧接着上面的团学骨干需要面对的严峻的形式,辛世俊教授的《弘扬感恩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继踵而至。感恩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的精华,历久不衰。青年团干,需要传承与发扬这种精神文明,至少我们需要具备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

理论培训的最后,是葛坤英教授的《构建高校团学干部人生三大支撑》。从夯实物质支撑、强化精神支撑以及坚固社会支撑三个大方面,深入细致的讨论了团学骨干需要达到的诸多目标与要求。更是对前面两次报告的一种涵盖是的总结与延伸。

整个 理论培训,带给我的,并不仅仅是老师们讲授的道理。我想最重要的是,老师们的报告,告诉了我,要深入思考团学骨干这个词,如何做好这个角色等等更多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的东西。

实地调研

15~17日,我们来到了鹤壁市进行为期三天的调研。

大学生村官座谈中,我懂得了,只要坚持不懈,不韪艰苦,努力奋斗,就有成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深刻的体会到了,广大大学生投身农村,响应党的农村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去的思绪,还有党的工作重点在基层的基本思路。但是我还想说的是,其实投身农村产业建设是一条需要考虑自身专业的道路。因为我发现大学生村官所作为的人都是农畜类专业的。当然,凡是无绝对,只要肯努力,什么都可以做到,但是浪费的时间,却是不可衡量的损失。所以建议有非农畜类专业的想要在毕业之后投身农村的同学们,现在就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发展。

对产业集聚区调查,我只想说:熟能生巧。因为企业展出给我们参观的都是外围的生产线,我只能从工人的做工速度中,体会到:凡事,熟能生巧。

新农村社区调查和看望留守儿童,我最深的体会就是,任何时候,党和国家都没有忘记最基层的农村和受苦受难的人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最最实际的关心着老百姓的生活,乃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

拓展培训18、19日,我们来到上八里镇回龙村,还八千米的高山上的训练基地。

经过一系列的项目:潮起潮落、月球行走、领袖风采、诸葛布阵、穿越生死线,我确确实实学会了很多。

信任,自信,责任,领导才能,领袖,承担,感恩,合作,统筹,耐心……

这是我生命中首次参加这种形式的拓展活动。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刻。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挥洒汗水。一起集中智慧,攻克难关。尽管我们失败了,但是在我们的教员眼中有爱的总结引领下,我们认识自己的不足。

“潮起潮落”,让我们信任自己的伙伴,让我们在合作的时候,由这种信任产生自信。一个没有信任与自信的团队,不是团队,是散沙。

“月球行走”,告诉我们的是不要自己把自己套在规矩里面,脑子要灵活。而且不仅仅是团队内部,团队之间的合作也是尤为重要。更是要求我们要在个人利益的牺牲与团队达到的成绩做出选择。

“领袖风采”,这一环节,我,落泪了。我很少感动,但是这一次,我发现我的内心深处最软弱的那根弦。真的很感动,不禁想感谢父母和老师,感恩这个社会,更要感谢教员对我们的循循善诱。

“谋贵重,虑贵详,断贵独,行贵力”。这十二个字是我在“诸葛布阵”之后记下来的。这就是团队领导者应牢记和熟练把握的十二个字。

“穿越生死线”,更注重的是团队对相对薄弱的成员的耐心帮助。

作为团学骨干,我们必须要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在短时间内起到榜样的作用;在不久的明天,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篇7:拿来主义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

二、思----

(一)知识链接(读一读)

1、了解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自主学习(试一试)

1、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从文中来找答案。

2、给加点字注音.冠冕堂皇()吝啬()玄虚()蹩进()......

残羮冷炙()脑髓()孱头()自诩().....譬如()国粹()..

3、再次诵读课文,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的态度是什么?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作者所批判的这个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2)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送去主义”?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发扬国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三、“议” ——小组快速讨论疑难处,有异议且保留,待老师指点。(9分钟)

四、“展”—— 各小组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注意疑难问题的解答。(8分钟)

五、“评”——教师点评。老师答疑、补充、总结,请同学们认真记。(9分钟)

六、“检”——课堂检测。(3分钟)

(1)填空题.鲁迅是我国伟大的()、()、()。他发表的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

(2)品味下面的句子。

“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地吸收,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导(3分钟)

二、思。自由诵读课文5-10段,回答下列问题.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2、“大宅子“里有什么?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什么内容?“拿来主义”者对这所“大宅子“里的东西采取的总的方法是什么?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3、阅读最后一段,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怎样“拿来”? “拿来”的目的何在?

三、“议” ——小组快速讨论疑难处,有异议且保留,待老师指点。(9分钟)

四、“展”—— 各小组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注意疑难问题的解答。(8分钟)

五、“评”——教师点评。老师答疑、补充、总结,请同学们认真记。(9分钟)

六、“检”——拓展阅读。(3分钟)

孤独的鲁迅(节选)

周劼人

夏日午后,风雨欲来,并不明澈的天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

在展厅间穿行浏览,满墙满壁的作品,除了‚文革‛中那几张加了工农形象的宣传画外,涉及鲁迅的画作和影像,大约总是他孤零零的面容,被置在纸中央,或是‚抽小烟冷冷看人的样子‛,定格在时空里。

他怎么会孤独呢?当他从《故乡》向人们指出路的所在,写《阿Q正传》揭开国人的‚乏相‛,《呐喊》着给你看中国儿女们灰色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梁启超鼓吹立宪,有孙中山订立主义,有陈独秀创建政党。那不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回答历史命题的答卷上,也不止印着他这一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容。

但作为怀疑论者的鲁迅又真的很孤独。‚孤独是因为他总走在别人的前面‛,研究了半辈子中国现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坦言直到中年,才越来越理解鲁迅。‚他总是很容易看穿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其实与他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就如著名作家张定璜描绘的那样,‚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不等到你开嘴说话,他的尖锐的眼光已经教你明白了他知道你也许比自己知道的还更清楚。‛

鲁迅一直在寻找同盟、加入同盟,也曾屡屡被奉为领袖与导师,但他从未真正领导过一个团体,也未曾组织过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他的面容就这样不断被摆放在图谱的中心,却事实上把所有人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他是一个文人,不懂政治,也不介入政治,‛这是尹鸿的解释,‚他对这一切都深表怀疑,只因为这组织能对中国有一些贡献,他就勉强参加进去。‛所以曹聚仁说,鲁迅一生,总是‚荷戟独彷徨‛的日子为多,他是天空的飞鹫,并非蚁群的首领。

而鲁迅恰恰又是害怕孤独的。1926年,他在厦门大学‚四面几无人家‛、‚海天微茫‛的图书馆里写道:‚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连他在上海的房东太太,也会在闹别扭时不准自家小孩和鲁迅玩,叫嚣着‚给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

他的害怕孤独,是因为他的‚热‛,他的爱,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倾倒。

所以,鲁迅忍不住去呼喊要‚救救孩子‛,忍不住把满篇仁义道德字里行间那‚吃人的礼教‛抖给你看,忍不住换着名字在《语丝》、《自由谈》上坐实一个‚刀笔吏‛的形象。‚鲁迅首先是国民劣根性和造成这种劣根性的主流中国文化劣根性的最无情也最无奈的批判者。‛这在微博上被频频转发的长句,表达的是学者尹鸿心中,鲁迅的面容。离世前一个多月,鲁迅曾写道,当死亡来临时,对于宿敌,‚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这份绝决,在画家陈丹青的解读里,恰又是鲁迅‚对世人最无话可说的爱‛。鲁迅爱生活。在这个纪念特展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指着展览柜里鲁迅和许广平的通信,略带惊喜地挽着老伴说:‚他竟然叫爱人‘小刺猬’,自己又说自己是‘大白象’……‛整个展厅里,布着鲁迅一生丰富的艺术收藏,从汉画像拓片到明清年画,从中国民间剪纸到西洋木刻版画,都显示着它们主人独特的艺术品位。

篇8:论后殖民主义视阈下文学翻译策略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归化,异化,强势文化,弱势文化

文学翻译不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字,而是文本的重写。译者必须在译语环境里创造与原语作品同样的艺术效果。钱钟书曾在其著作《林纾的翻译》中指出,“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1]实际上,文学翻译不仅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还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有关。传统的翻译研究一味地强调“忠实”,却忽视了翻译文本所蕴涵的权利话语和有效语境。在后殖民语境下,由于存在着政治经济的不平等而带来的强势文化(宗主国)与弱势文化(殖民地)之间的权利差异,翻译文本根本无法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转换。[2]为了实现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文学翻译时,尤其是把强势文化文本译入弱势文化文本时,译者应该采取什么翻译策略呢?

关于翻译策略,在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将第二种称为“归化法”。在英美文化中,归化法的翻译一直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为奈达,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结构主义归化式翻译理论体系。然而韦努蒂则提倡异化的翻译。他指出,“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3]在文学翻译上,为了通顺忠实,有不少译者采用归化式的翻译策略。如我国的翻译家林纾、严复、梁启超等人。也有一些译者为了表现文本中的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时采取异化式的翻译策略。如我国的文学文豪鲁迅提出的“硬译”。在这两种的翻译策略中究竟孰贬孰扬、何轻何重,译者在文学翻译时要仔细地斟酌。

在后殖民理论的话语中,文学翻译时采取归化式的策略总是与其原语文本中的殖民或者帝国文化紧密相关。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利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利身份等新问题。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爱德华·赛义德在他的《东方主义》一书中建构了“东方主义”以及批判了“东方学”。他指出,“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制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现在,它一天一天地消失;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消失了,它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他的著作集中分析了殖民话语:各种文本形式、西方对非宗主国的-特别是那些受殖民主义控制的-地区和文化所进行的知识编码和制造。[4]后殖民的理论家们将殖民地的人民称之为“殖民地的他者”或者直接称之为“他者”。“他者”这一概念,主要是根据黑格尔和萨特的定义:它指主导性主体以外的一个不熟悉的对立面或否定因素,因为它的存在,主体的权威才得以界定。[5]对东方或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分子来说,后殖民理论变成了对欧洲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及其与前殖民地在文化政治和历史方面的差别的极为复杂的研究。

在早期的殖民扩张中,欧洲宗主国为了了解“他者”,翻译了大量殖民地的文学作品。在翻译时,为了符合欧洲人对“他者”的想象,译者对译本中与他们预设的内容不符的进行删除,而仅保留符合他们原来设想的内容。他们对殖民地作品随意进行增删、篡改等改写。他们这种归化式的翻译决不是对原语文本的忠实翻译。以欧洲宗主国文化为中心的模式下,殖民者及其所属语言文化一致被认为是“原作”,处于支配地位;相应地,被殖民者及其所属语言文化则被视为是“摹本”,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在后殖民语境下,文本中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关系常常表现为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关系。

西方经典文学作品《鲁滨逊飘流记》反映了西方对殖民扩张的狂热,其中殖民者的先驱,鲁滨逊,正是通过寻找到并控制野人“星期五”,确立了自己在小岛上的殖民主体身份。后来,以鲁滨逊为原型,许多殖民主义文学作品创造出来了,如《印度之行》、《黑暗的心》、《吉姆老爷》。在这些西方的文本中,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是矛盾的、冲突的。第一世界是中心,而第三世界则被殖民者推到了边缘地带。西方殖民者对东方的看法正反映在这些类似的文学作品中。正是由于这种对东方的假想,西方作者在翻译东方的文学作品时必然采取归化式的翻译策略。福勒1992年对现代日本小说英译的研究中发现,美国一些文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出版社,出版过许多日本短篇和长篇小说集,但这些小说都是精心选择的,选中的都是集中在少数几位作家,如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美国出版商经过精挑细选并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翻译的小说建立了一个明确固定的日本形象,即雅致、无言、难以捉摸又凄楚忧郁。西方对东方的文学作品总是采取“为我所用”的归化式的翻译策略,这正体现着西方强势文化对东方弱势文化的漠视甚至歪曲变形。第一世界的殖民者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他们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当作一种占绝对优势地位的世界性以及普遍性的价值,并通过文化媒体把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制的灌输给第三世界国家。

针对第一世界的殖民者所采取得归化式的翻译策略,第三世界的翻译家创造出自己的翻译理论。巴西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坎波斯兄弟提出“食人主义”的翻译观。16世纪有名西班牙传教士曾被巴西土著人吃掉,这是当地土著人表达敬意的一种行为,可在欧洲这行为是可怕的、野蛮的。后来有的巴西后殖民理论家把这种食人行为引入翻译研究中,提出翻译不能像从前一样只求“忠实”,甘当奴仆,而是一种平等地对话。[9]越来越多的翻译家认识到文学翻译不仅仅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在文学翻译中,许多后殖民理论家强调第三世界应与第一世界进行平等的语言文化交流和沟通,并互为补充。然而实际上并不容易做到。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交流中,文学作品的翻译常常被译者用来服务于强势文化权力,而不是弱势文化权力。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在其一系列的著作中强调文化的差异性,强调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权力之下,保持自身合法性的正当要求,同时,又关注“普遍的文化相对论”有可能使得“差异性”的文化变得不再重要的问题。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文本作者仍然控制着话语权力。后殖民主义翻译家认为:译者作为文本的阐释者也可以对文本实现操纵,进行文本的重写。有些翻译家指出,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上,这种“重写”表现为西方文化过去(以及现在)把非西方文化“翻译”成西方范畴来理解它,以便能够对付它。赛义德把这种翻译中的不平等现象解释为“文化帝国主义”,他指出“文化帝国主义在今天已不再是以领土征服和武装霸权进行殖民主义活动,而是注重在文化领域……通过文化刊物、旅行考察和学术讲座的方式征服殖民地人民。”[6]在文学翻译中,西方主体以欧美文学作品为中心和典范,不可避免地采取通顺的归化式的翻译策略,边缘化东方民族的文学,来符合西方对东方的“意象”。对此,后殖民主义翻译家认为翻译也是一种政治行为。他们反对西方殖民者对东方的文学作品采用归化式的翻译策略,大力地提倡对外国文学作品采取异化式的翻译策略。异化的翻译就是要通过保留外国文本中异的成分,破坏或毁谤目的语文化的规范,故意用不通顺、不流畅、不透明的非惯用表达方式,并通过填补或揭示文本中的默然、空缺、不在场之处来提高。在后殖民语境下,后殖民理论家提倡异化式的翻译策略来改变翻译一直以来的从属和奴性的地位,是东方弱势文化对西方欧美强势文化的一种抵抗。韦努蒂指出归化翻译是“按照目标语言文化价值观对原文进行我族中心主义式的分解,”[7]这实际上是一种帝国主义式的文化掠夺行为,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霸权。但是当译者对文学作品采取异化式的翻译策略,能让所有读者清楚地意识到文化之间永远存在着无法逾越的沟壑。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8]。在后殖民主义视阈下,许多翻译家对原作和译作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不同于殖民者采取得归化式翻译,第三世界的译者应以新的翻译策略来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重写”,让读者从译作中发现东西文化的差异,并清楚地意识到不是所有文化的都可以平等地沟通,有些是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可通约性。后殖民主义者批判趋向译语文化的译语中心化的归化,而提倡翻译也要保留原语文化。当然在文学翻译中,异化式的翻译策略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可也不能否认在少数必要情况下要采取一定的归化式的翻译策略来达到翻译文本的通顺。

参考文献

[1]钱钟书.林纾的翻译[A].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2]李红满.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1) .

[3]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 2000, (1) .

[4]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 1999.

[5]艾勒克.博爱默著.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盛宁、韩敏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 2002, (5) .

篇9:多种形式学汉字

一、变静为动识字

低年级课文内容少,多诗歌韵文,教学时,我用电脑打出,大屏幕出示,在学生读熟课文后,把要学的字变颜色或者是闪动,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读,从句到词语,再到字来识字。这样学生对学汉字就很感兴趣。如在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时,我用电脑打出课文,大屏幕出示后,领读两遍。然后学生自读,我再把课文要求学生认识的字“松、树、托、低、抚、摸”变成了红色,学生发现后自己就边读句子边读汉字,从句子到汉字来认识汉字。最后出示所要认识的生字,再让学生认读口头组词。学生兴趣高,学得好,记得牢。

二、辨析比较识字

汉字本身音、形、义之间具有本质联系,为了加强记忆,更好地区别字形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愿望,我利用电脑绘画功能,让学生在画中比较识字,学生也极感兴趣。如在学习“湾”时,我先用电脑画一直线,用大屏幕投出,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我又把直线突然弯曲,学生发现后说:线画弯了。我在旁边打出了“弯”字,学生理解了“弯”字。接着我在屏幕上画了些水,用线把它圈起来,在一旁又打了个“湾”字,学生明白了“湾”与水有关。学生就这样把“弯”和“湾”的音、形、义记住了,并且记得还很牢。

三、归类串联识字

汉字形态各异、千姿百态,但汉字是有“家族”可循的,而且有的家族还是十分庞大。于是,我根据汉字的结构、造字法、偏旁、音、形、义……把汉字分为不同的家族。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找出“同族字”,让学生进行归类串联,挖掘识字的方法和规律。例如在教学“抱”和“饱”时,首先出示基本字“包”,请学生找找带有“包”的熟字——跑,再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发现:“跑”与“足”字意思有关,同时重复闪烁足字旁,加深印象;接着出示:“吃( )”、“( )娃娃”,请学生借助声旁“包”,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自己试着创造出这几个字,然后全班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还能举一反三呢!

四、抓关键破难点识字

有些生字字形复杂,或某些部件与熟字相近,低年级学生往往张冠李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各部件的联系,或抓住容易错的地方(抓关键点),通过联想,巧妙地记住字形,强化识字效果。如“柳”字,一直到高年级都有学生把右边的撇忘掉,为帮助学生牢记这一关键笔画,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动态出现“风吹杨柳岸”的画面,让学生感知、体会“杨柳枝在微风中轻轻飘起来”的情景,引出“柳”字右边的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形象的画面,使学生再也不会将那“微风中飘起的柳枝”给忘了。又如“游”字,学生总把右边部分写成反文旁,教学中我这样安排,随字出示图:大人带着小孩游泳。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明白了:小孩子游泳(子)得有大人(人)陪着,再通过闪动右边部分,提醒学生注意,帮助形成正确的表象,先入为主,并永久地保留在脑中。

五、编顺口溜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我还发现,当一个字练习口头组词时,学生往往能组好多词,但往往几个同音字区别不开。为了让学生能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我还采取了让学生把一组常用的同音或者形近字编成顺口溜,以汉字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分析比较,这样学生记得快,分得清,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动脑思考的好习惯。如在学习“清”时,学生口头组词,有的组“清岛”“清蛙”“清天”,我立刻给学生改正,把“清、请、情、青、睛、”编成顺口溜:“有水才说清,有言才说请,有心想事情,有日天气睛,青岛、青蛙叫。”让学生比较记。再通过练习:今天天气( )朗,我们来到小河边,小河里的水真( )啊!我们站在岸边,突然,从草丛里跳出一只小( )蛙。我们正准备捉住它,老师过来说:“( )不要捉( )蛙,( )蛙是益虫,它能为我们做好事( )。”又如,为了让学生区分“已”和“己”,我给他们编了顺口溜:“封巳,不封己,半封是个已”,这样学生就区分开这些字了。有的学生回家还教爸爸妈妈,下课玩跳皮筋还背着这些顺口溜。

六、简笔画识字

识字要有趣味性,这是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还利用象形字的特点,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事物的大致形状,构成一幅简单而又形象的图画。这样直观,比语言传递学生易接受,在识字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禾、竹”时,学生对这两个字比较陌生。在教学中,我先用简笔画画出这两个字所表示的事物,让学生认识,然后再出示这两个字让学生识记。这样能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并记住字形,构成深刻而牢固的印象。

上一篇:于敏逝世一周年心得体会感想下一篇:水水性涂料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