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学反思怎么写

2024-04-14

老师教学反思怎么写(共9篇)

篇1:老师教学反思怎么写

那天,我上了评比课——《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是小学五年级第八单元的第一课。自从三年级开始,学生的概括能力就要一步步地引导。然而,要很好地概括课文,需要老师进行方法的指导。本篇课文结构清晰——总分总,同时又有过渡段有助于学生概括课文,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过渡段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

下面,我对自己本堂课进行总结,以查找不足,更好地提高自己。

一、设计理念与意图

不同理念指引下的操作方法肯定不同。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随着对优秀教师课堂实践的不断捕捉,我越来越意识到“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教教材”是以教材为目的,以完成教学内容为目标,课堂活动围绕着教学内容而展开,教师围绕着预先精心准备的教案展开教学,更多的注重预设。学生更多的时候,成为了一种完成教学内容的手段,配合着教师将一篇课文说完。而“用教材教”是将教材当作一种载体,一种手段,将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情感的陶冶当作目的。一堂课下来,学生基于内容的学习,掌握了新的词语、能力得到的提升、情感得到了陶冶就是一堂课的成功。就像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一文中指出的:“衡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热闹,如何掌声雷动,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炼,求知的主动性如何,思想情操方面有无泛起涟漪乃至掀起波澜,受到文本感情的感染。”

为此,在《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教学设计中,我就要明确这一堂课下来,我希望带领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希望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收获什么。为此,我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重点词语的掌握;结构与写作方法的指导;过渡句的作用与运用;感悟两人伟大的友谊与敬业的精神。并将本堂课重点的词语写在黑板的另一侧,这样,重点词语突出,而且有助于即时强调词语。

二、导入环节的设计

《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因此在最先设计导入语的时候,我想直接从课题进行导入,未设计其他导入语。而巧合的是,在评比课的头一天,我参加上海市德育基地的培训时,洪雨露校长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共产党宣言》,这让我一下子有了新的导入思路。何不以这本《共产党宣言》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开场白:“昨天,老师外出培训时领到了一本书,它的书名是?《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共产党的第一份行动纲领,也是全世界最畅销的作品之一。”学生们眼睛盯着这本书,一幅很想了解这本书的样子。“大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学生们自然知道:“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于贝尔回答:“我是从书中的这句话知道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真棒,会从书中寻找答案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一篇文章,课题叫?”学生齐读课题。

三、本堂课的可取之处

其实,自己说自己课的可取之处,有一些自吹自擂了。然而,我还是想总结一下,因为这样才让我更加地坚定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

1.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凡是听过课的老师都感受到了我班在朗读上的巨大进步。尤其是许霞老师更是对我班学生在朗读上的进步赞不绝口。这篇文章不是一篇“感情丰富”的文章,因为整篇文章没有对话,但既然这样,孩子们还是在朗读时做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平时的朗读中,遇到他们拖音时,我会及时让他们停下来,告知他们朗读时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通过自身示范和学生示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虽然他们还有反复,但在一步步地前进了。

2.注重了概括能力的培养。不同的文体,概括的方法不同。本堂课一个比较大的重点就是结构清晰,中间有一句过渡句,因此,本堂课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过渡句的作用,让学生知道在文章内容的复述与概括中,过渡句将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3.做到了点评具有针对性。学生回答了问题,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点评。这时老师一定要进行有针对性、有启发性的点评。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错,全面还是不全面,都要对他们进行鼓励与指导。当郑皓文回答错误时,我没有简单地让他坐下,而是引导他意识到他抓住的是恩格斯在生活上对马克思的具体帮助,而不是对他们40年伟大友谊的概括。这时,很多同学受到了启发了,明白了“概括”的具体含义。

4.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几个环节:“共同”能否去掉?“困窘”能否换成“困难”、“困苦”等,来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的友谊。

5.努力做到由“牵”到“放”。对于第一部分,我带领学生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析,那么在事业他们又是如何亲密合作的呢?这部分内容我没有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第一部分我们概括出来的抓关键词的具体方法来自主学习。

6.将思维导图法引入教学。在前一周的周四至周六,我有幸参加了思维导图的培训,非常受启发,我觉得它最大的功能就是让我条理清晰,思路多元化。那么能否将这一方法让学生去运用呢?于是在周一的课堂上,我给学生简单介绍了这一方法。他们非常感兴趣,我也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通过思维导图来进行预习与复习工作。本堂课,我安排了一个环节,那就是用思维导图来总结本堂课,大家发现了他们思路很清晰,有的从词语的掌握,有的从文章的结构,有的从过渡句,有的从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对自己本堂课的收获进行了汇总。

四、本堂课需要改进之处

1.对于自己所提问题需进一步斟酌。课堂伊始,当我询问学生哪几小节概括地讲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时,站起来的两位同学回答的都是他们互相帮助的具体事例。这和两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但自己的问题本身也存在着问题。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的问题,自己所提的问题学生是否可以理解?换一种表达方式学生是否更容易接受?这是自己今后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

2.对于重点字词可以加注拼音。对于“厌恶”、“宁愿”等词语,学生在课堂上不只一个同学读错,在读错后,我也及时带领着他们进行了正确的朗读。然而,不多久,在朗读时,他们再次出错。那么,既然自己在教学目标中,认识到了这两个词语的重要性,也在黑板上进行了书写,为何不提前,或者讲到时,直接将拼音注上,让学生有个更直观的认识呢?

3.以后要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课后,徐维主任的这一建议,我觉得非常好。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如此困窘,却还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你觉得马克思是一位怎样的人?一位同学回答:“马克思是一位非常敬业的人。”此时,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然而,如果我点一下,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公民层面的“敬业”,这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在课堂上得以渗透,也就是更好地在进行学科德育了。

五、继续努力的方向

1.继续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听范读录音、听广播,加强自身的朗读水平的训练;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继续深化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

思维导图一个很好地学习工具,无论在预习、课堂、课后、复习上都有很大的用处,一定要继续深入思考这一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继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多一些概括方法的指导,多一些学生概括内容的训练。

4.将学科德育落实到实处。

篇2:老师教学反思怎么写

新课标强调:教学应以人为本,让不一样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的确,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对象,他们是一个个发展中的人,亦是一个个发展不平衡的人,更是一个个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所以,在备课时,头脑中绝不能仅有大纲意识、教科书意识、教参意识,更重要的,应切实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学习新知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孩子掌握4个季节,天气以及这个季节的小朋友的活动。如果象以前出示图片教单词,天气,我想学生也能掌握这些知识。但对于回答“What do you do?”他们的回答可能就没这么丰富多彩,学生的思维不会在画画和互相交流中碰出火花,对于春天的描述也不会如此生动,一堂课也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英语课也就似有似无的结束了。

可见,备课时做到“心中有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兴趣,而不是痛苦。仅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学得更主动;课堂也不是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

篇3:怎样写教学反思

一、什么是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副主编张丹教授说:“反思, 顾名思义, 反思反思, 就是反反复复地思考, 也就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笔者认为反思还有反过来思考、逆向追踪、异向思维的意思, 就是通过对教学现象进行思考,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 溯本求源, 找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并解决这些问题,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为什么反思

反思是人类思维的核心, 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属逆向思维范畴。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引入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尤其是在教学中使用反思, 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优化课堂结构, 简化认知过程,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提高课堂效率。经过反思还可以使人透过教学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掌握教学的规律, 增强预见性和有效性, 积累经验, 丰富情感, 促进其专业成长, 也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难怪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 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三、怎样反思

知道了什么是反思、为什么要反思后, 重点是怎么去反思, 从何入手,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 教学目标制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有些教师一节课上过后, 你要问他这节课要让学生明白什么、学会什么、应用什么, 他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上课前一定要认真细致地研读教材, 分析领会编者的意图, 认真地研究学生, 联系教材设置的背景, 找准教材所处的位置, 恰如其分地设置教学目标, 不能随意地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有位教高年级数学的教师执教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教“分一分 (一) ”时就拔高了教学目标。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初步感知什么是分数, 能读好和写好简单的分数, 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由于没有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拔高了教学目标, 把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一分 (二) 的教学目标认识整体1”设置进去了, 使学生学着很吃力, 探索没兴趣, 效果非常不好。我听过课后, 他找到我让我帮他分析一下原因。我说从课堂上可以看出你课前没有通读全册教材, 不了解教材的前后联系, 而是孤立地去准备这一课, 没有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 使教学目标超越了学生实际的承受能力。一厢情愿的教学是不成功的, 射箭看靶子, 弹琴看听众, 教学当然要看学生了。经过反思, 他又在另一个班上了这节课, 效果明显不一样了, 孩子也爱发言, 也喜欢动手了。他激动地对我说:“我又找回了上课的信心!”

(二) 反思教学过程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空间, 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发展数学思想, 丰富情感体验的平台, 因此反思应从课堂出发。比如我在教学“平均数”的时候, 发现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表情呆滞, 我组织起来也很费事, 总的感觉是很累。下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调研, 发现学生没兴趣的原因是不明白学平均数有什么用, 没有用的东西自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学生学起来没有多大主动性, 效果可想而知。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进行了反思, 决定从学生兴趣入手, 从学生的需要入手, 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 激起学生的认知需求, 紧紧抓住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这个软肋。有了动力, 不让他们学好都不行, 我的第二次教学显得较为游刃有余了, 效果明显。

(三) 反思教学结果

篇4:老师教学反思怎么写

一、强化读者意识,体现功能写作

从写作教学角度看,读者意识是一种作文教学观,它是一种倡导在近似真实情境中进行写作的作文训练方式。这个“读者”,包括“为自己写作”的“自己”和“为不同的读者写作”的“他者”。具有读者意识的写作,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不会说假话、空话、套话,更贴近学生日常功能性的语言运用,此类习作学生完成起来比较轻松,也感到很有意思。

在一次毕业班家长会前后,我曾经布置过这样三篇习作:

第一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当学生拿到家长会的通知后,我发现学生的表情特别丰富:紧张、担心、犹豫、矛盾……我眼前一亮,问学生有什么话要在家长会上转告家长的,学生纷纷说有。于是,我让学生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下来。第二天习作收上来一看,全班作文水平都有提高,表现在:情感真实,语句通顺,错别字很少,平均字数在400~500字之间。连平时畏惧习作的学生也写出较好的文章。家长会召开了,我把交流这篇习作作为会议的一项内容,并挑选了一篇习作在会上朗读:“亲爱的妈妈:您虽不像伟人那样有名,但在儿子的心里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这些出自孩子内心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家长,他们纷纷要求看看自己孩子写的文章。

第二篇:《爸爸、妈妈开家长会去了》

开家长会的那天,我向学生布置了习作《爸爸、妈妈开家长会去了》,并一再要求等家长走后才能写,结果这又是一篇成功的侧重于心理描写的习作。学生都写出了真实的想法,有的期待老师表扬自己,有的担心老师“告状”,有的因不知结果怎样而着急……个个写得情真意切,细腻丰富。家长会结束时,我告诉家长: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你的孩子,可以回家看看今天晚上的习作。使孩子与家长之间又一次得到沟通与交流。

第三篇:《爸爸、妈妈变了》

开完家长会的第二天一早,我布置学生一个观察作业: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有什么变化,随时记下观察内容,完成一份观察记录表。一个星期后,我又布置一篇习作《爸爸、妈妈变了》。因为有了观察记录,习作内容有了,学生很轻松就完成了。有的写爸爸一大早起来做了丰富的早餐,有的写妈妈不再因为我的成绩偶尔退步而唠叨,有的写爸爸开始重视我的体育锻炼。一位学生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变了,都变了,变得使我感到更亲切,变得使我更熟悉了。”可见,习作达到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思想沟通的目的。

围绕家长会设计的三篇习作,都有明确的读者,都是为了日常的表达与交流,教师并没有做过多的指导,因为有了读者的关注、评价与交流,学生一直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因此,明确的读者意识更能激发学生写的兴趣,有预想读者的写作更能给写作者以动力,让学生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选择表达,体会到习作的真正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爱写、不会写”这一难题。

二、依托阅读教材,打开习作思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展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系问题。“破”有两层含义:一是要达到一定的量;二是对阅读的材料要通透。阅读教学中不能把阅读的终极目标定位在理解,应该主动、有意识地从阅读中汲取可用于写作的营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很多阅读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习作的思路。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习作内容: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从教材编写意图看,这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幅与秋天有关的图画,图画内容很宽泛。应该选择一幅怎样的秋天图画?学生在选择或画秋天的图画时往往会受惯性思维的约束:大雁南飞、果子熟了、稻子黄了、枫叶红了……如何让学生从思维的框框中跳出来?本组课文对于这次习作选材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本组课文以秋天为专题,由四篇课文组成,从多角度描写秋天:《古诗两首》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抒写秋之情;《风筝》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描写秋之事;《秋天的雨》描写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呈现秋之景;《听听,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这是秋之声。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秋,可以很好地为学生选材打开思路。

习作指导时,可以这样教:

1.请学生浏览第三组课文,想一想每篇课文写了与秋有关的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上述每篇课文写秋的不同角度。

2.组织讨论:你们认为秋天的图画中可以画哪些内容?(秋天的景、秋天里发生的事、秋天里的活动、秋天中特有的声音)

3.教师总结:如果写秋天里发生的事、经历的活动,可以学《风筝》一课,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写下来;如果写秋天的景,可以像《秋天的雨》一课那样从几个方面(缤纷的色彩、丰收景象、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写秋天,也可以像《听听,秋的声音》那样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写秋天。

这种基于阅读材料的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优势,凸显一组教材中可以为习作借鉴的因素,让学生从阅读中得到启发,打开习作思路,将抽象的构思过程具体化。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说:“阅读对写作的意义,是不经意间渐渐发生的。你读的那些故事,故事里的语句、词汇,故事里人物说的话,故事里含有的道理和感情……多多少少会留在你的记忆里,这都是不经意的,渐渐的。你不用去想的,它们会来。”这是阅读与写作之间无痕的交融,在指导学生“怎么写”时,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教材,迁移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与特点。

三、针对习作难点,点拨表达技巧

经常在部分教师的习作课中看到这样一些板书:“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仔细观察、语言生动、内容具体”,这些理性的写作概念,是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需要具体的案例、可操作的步骤、有效的提示为他们搭建习作的“脚手架”。要提高学生“怎么写”的效率,关键是教师的指导要吻合学生的习作难点,要有全程指导的意识,在习作前的观察、习作中的指导、习作后的评改等环节,努力针对学生习作难点进行表达技巧上的巧妙点拨。

如,学生观察事物的难点是不会调动多种感官,不会运用多种观察方法进行观察。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教师可以呈现典型的观察日记,点拨学生掌握观察方法。

11月6日 星期日 小雨

今天我在窗前做功课, 忽然听到身后有奇怪的动静。转头一看,原来是小猫在爬窗帘。只见它纵身一跃,蹿到了窗帘上,离地足有一米多。它还不甘心,左前爪抓着窗帘,右爪往前探,然后两只后爪使劲一蹬,又蹿上了半米多。它发现我在看它,也毫不怯懦,低头俯视着我,“喵”地叫了一声,好像在说:“看什么看,你也来试试看啊!”我被它调皮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

这则观察日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可以抓住动作(如文中加点的动词),动物不会说话,观察时也可以加入自己的联想(如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0月27日 星期三 阴

我们的教室门前有一片紫色的花。它的枝是紫色的,很细。叶子上有细细的毛,摸起来软软的。一阵风吹来,三角形的叶子就像一条条紫色的小船在风中飘荡。花心是几根紫色的细丝,头上顶着一颗颗黄色的“星星”。我凑过去闻了一下,有一股淡淡的花香。这种花可真美丽啊!

这则观察日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可以按照“枝、叶子、花心”的顺序观察,除了眼观,还可以手摸(如“摸起来软软的”)、鼻嗅(如“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在具体可感的范例中,学生逐渐感悟到:仔细观察要用到多种方法;观察要有顺序,写出来才会层次清楚;观察要边看边想,有时还需要长期、连续的观察;观察要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又如,动作描写是学生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学生的难点是不会把一个连贯动作分解且选用准确的动词进行表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是“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教学目标定位在“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运用联想、夸张、反复等方法,把人物特点写具体”。如何指导学生抓住动作写出人物特点?可以这样教:

1.请班级“跳绳高手”现场表演“跳双飞”,学生仔细观察动作。

2.观察后,学生抓住动作,用两三句话把跳绳技艺高超的特点写出来。

3.选择典型片段点评,关注学生怎样把一个连贯动作分解且选用准确的动词表达。

片段1:只见她猛地跃起,离地甚高,两手拼命一甩,一次,两次!那绳像是有了灵气,从她腿下飞速钻过,极快!最后她如鸿毛落地,甚轻盈,完成一次双飞!

点评:语言干脆利落,有力度感;“猛地跃起、拼命一甩”非常符合跳双飞的动作,用词很准确。

片段2:她面带微笑,一点也不着急,她的下巴微微上扬,做好跳绳的准备。她开始跳了!她腾空而起,手在空中快速甩了两下,脚迅速地点在了地上,膝盖微微弯曲,蓄力,再起跳。她像一只轻盈的小鹿在敏捷地跳跃着。

点评:展现了“跳双飞”的全过程,“微微上扬、腾空而起、甩了两下、点在了地上、微微弯曲、蓄力再起跳”观察到更多的细微动作,很有现场感,选用动词也非常准确。

教师创设了现场跳绳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动作。在两个片段的比较中,直观而自然地让学生明白动作描写的丰富性与准确性,也渗透了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为学生细节描写的举一反三打下了基础。

如果教师在学生的习作全过程中能够研究学情,敏锐把握学生习作的一个个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定会提高。也许有人会担心,教师教得多了,学生的习作是否会千人一面。孟子说得好,“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规矩而能巧者。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

篇5:教学反思怎么写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反思怎么写(4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怎么写(4篇)1

首先通过欣赏歌曲《少林 少林》,让学生进入意境,了解中国武术的神奇魅力,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在导入这一环节,通过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了解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他博大精深,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

在歌曲教学时,通过范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情绪是豪迈的,很有气势。让学生真正领会中国功夫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英雄气概。

通过我的范唱,让学生再次感受歌曲,从而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为学习歌曲做铺垫。通过对歌曲分乐段解决歌曲说唱部分的节奏难点,在读的时候加入鼓声,让学生读的时候更加有气势。如“刚柔并济不低头我们心中 有天 地”和“四方 水土 养育 了我们中华武术魂”这两句歌词。让他们在问答、欣赏、合作探究、演唱中解决学习重点与难点。如为了让学生明白“稍慢、舒展连贯的”与“稍快、活力矫健地有”情绪区别,我出示两个乐段的乐句,让学生观察---听听---唱唱,从中找出了规律,自然的就理解了旋律的压缩和节奏的变化使音乐的情绪发生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体会歌曲的情绪,激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通过学生个别演唱歌曲,师生评价,突出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正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赞许与肯定。而这种肯定,特别容易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也就更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投身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通过小组合作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互相交流、一起表演,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音乐课堂教学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表现音乐,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同时,小组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个性特长,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到音乐之中,不仅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使原来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通过演唱《中国功夫》,即兴表演几个武术动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怎么写(4篇)2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0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0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的做出改变。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重分析,轻感悟。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长亭送别》时,我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这本文主题和离别情感的分析讲解上,结果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课,我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频度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离的诗文进行对比学习,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应用,轻精神。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促织》篇时,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捕蛇者说》,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同时给予广大劳苦大众同情,甚至发动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课本的内容。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认识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就像工厂加工的产品,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语文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听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教学反思怎么写(4篇)3

(1)教学目标综合性。《品德与生活》是以往的思品课、生活与劳动课和常识课的有机整合。基于这一点,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上也是综合的。通过教学不只要使小朋友认识一些种子,培养小朋友乐于探索的好习惯,更要让同学体会生长的快乐,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情操。

(2)课堂教同学活化。本课教学紧密联系同学生活实际,从同学自身平时吃的果实、看到的种子这些生活已有经验切入和展开,教学从生活中来,是生活的一局部,我在教学中又力争使教学回归生活,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同学的生活经验。如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让小朋友们课外去种种子,观察种子,和种子娃娃一起快乐生长。假如有可能的话,在教室里或在学校里开辟一角,让小朋友们去发挥,效果肯定会更佳。

(3)课堂教学活动化。根据一年级同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摸百宝箱、捉迷藏、扮演种子娃娃等一系列同学乐于接受开展的活动,创设了去童话世界种子王国这样一个情境,赋予种子娃娃生命,激发同学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同学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种子,处处有生命,感受到生长的.快乐,同时增强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让每个小朋友都来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动情,让同学多方位的感受,同时自身也来参与小朋友们的活动,如带着自身收集的种子娃娃和小朋友一起区分认识,戴着头饰和小朋友一起扮演种子娃娃进行律动,使自身真正成为同学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冯蕾《日日盘中餐》的深刻反思

导入用了书中的有关黄豆的那一局部,因为书中出现了,我就要用,尽管与我的思路联系很小,这也就起到了画蛇添足的作用。课上的不如人意,有没有备好同学的这一重要因素在里面。没有以同学为本,没有考虑到同学的知识水平,没有了解同学的思维状况,无论是课上的活动还是本课的延伸,教师都与同学发生了一定的距离,没有深入到同学中去,没有充沛的体现同学的主动意识与主体性。

在课上遇到了出人意料的情况,比方同学说用凉水洗脚挺舒服。课上出现了几次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无从下手,头脑不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需多多锻炼。

启发、点拔、评价语不到位,没有特点。提示后同学们说不到,说不好的问题,就心急起来,也就自身说了出来。评语也没有做到为活动目标服务的作用。

教学反思怎么写(4篇)4

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篇6:教学反思怎么写

一、平静的心态

这节课是我来到学校上的第一堂课,从开始准备课,说实话自己的心理挺复杂的,后来还出现了点小插曲:讲课的头两天,我准备的课不对,还得重准备一节,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可到今天这节课已经完成了。我明白一件事,从准备到上课人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上课前我还很紧张,但在我走进教室之前,我对着教室外的前自言自语:张微,你能行。我反复的做着心理暗示。以至与这节课我没有感觉到紧张。这是我这节课认为最令我满意的地方。

二、调控“生成”

这种课堂的“生成”想象,它相对于“预设”或“教案”而言,课堂上生的行为是我无法预料的,尤其对于你从来没有深入的和他们接触的情况。在我教学这一课时,当我问到“同学们当农民伯伯看到这一片丰收的情景时,他们的心情会怎么样?”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农民伯伯的心情是凉爽爽的”。当时我心理的第一反应就是什么呀,我立刻上她作出凉爽爽的表情,孩子满脸笑容,我立即引导老师从你的脸上感觉到美滋滋的,你说可以么?孩子有些疑惑的做下了,如果我把引导的形式变动一下,也许她是从天气凉爽来的,我应先给以鼓励,然后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效果会更好。这节课发生了很多意外事故,如多媒体上的小狮子,课件不能运行。这就对我们年青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把握课堂教学生成的特征,掌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规律,我们可以提高预设水平。课堂中只有把“预设”和“生成”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课堂评价

正面的评价、热情的鼓励不仅能够鞭策、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同时她也是一种积极的反馈。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应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才能有的放矢,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它是一种外部动机而加以忽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把这种“奖励”作为刺激学生学习和提高质量的手段而不看时机、不顾条件地去滥用它,否则,学生很可能会出现为评价而学的不正常现象。

篇7:教学反思怎么写

一、创设教学情景,为识字搭建平台。

在这一课中我首先出现了这一课的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同学们来说,本以为学生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看图片都会说,但一到遇到了识字就不是很感兴趣了,学生学起来、记起来也是比较枯燥的,通过开火车方式检测孩子的识字情况,发现有些孩子掌握的不是很扎实,识字环节教学没有落实好。如果能够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在进行识字指导的话,我想就会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

二、朗读课文,从文中感悟。

《多对少》是一篇识字课文,文章优美,我采用的是一句句分割教学,这样的效果搞得文章支离破碎,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来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丰富识字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在识记字形的时候,采用“拆字法”、“组词”、“记偏旁法”、“编口诀”等方法来巩固字形。学生个个都想表现自己的识字方法,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都举起了小手。整堂课上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学,情趣盎然。这样,学生在游戏中认识了生字,在游戏中展示了自我,感受到自主识字的欢乐。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点一个字,就把它读出来并组词或说几个句子”来巩固生字,效果应该会更好。

篇8:谈如何写教学反思

一、记精彩之处

记某一环节的“精彩之作”。教学中, 教师虽然难以做到每堂课的每个环节都无可挑剔, 但通过精心设计后, 总有一些环节的教学会使自己感觉良好。教师应该迅速摄下这瞬间的“镜头”, 日积月累, 好的教法将呼之即出。在课堂上, 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没有标准答案, 衡量的标准不同, 答案也就不同。学生在争议的同时就是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

二、记败笔之处

一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或所教知识有疏漏, 学生对教学内容未完全弄懂, 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用得不当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偶发事件没有处理好等等, 这些都是一节课的败笔。比如《我爱故乡的杨梅》, 这是一篇文质皆美的文章, 能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 在朗读当中感悟美是这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记得在我市举办的优质课评比中我选了这课, 在学校听课时, 我在网上看到关于这课的一个教案, 感觉这篇教案设计得不错, 然后便将自己的设计一概否定, 而将这篇教案全盘复制。于是, 一堂课便成了表演课, 结果不言而喻。一篇好文章硬是被活生生地肢解开来, 美在哪里?连我自己也找不到了。在听了老师们的评课后, 更让我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我写下了这样的反思:一是教学要讲究个性化, 是自己的东西用起来才得心应手, 因此认真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才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二是让自己的评价语言丰富多彩起来, 不要吝啬, 给学生一缕阳光, 她会笑对严寒;给学生一丝春风, 她会拥有春天。

三、写教学灵感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比方说, 我在教《我和小狮子》一课时, 有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和小狮子朝夕相处三年的时间, 彼此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他们之间是那样难舍难分。可是, 作者为什么还要把小狮子送还大自然?不送不行吗?这时我突发奇想, 让学生采用辩论的形式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 我说, 我的观点是:可以不送。谁同意我的观点?谁不同意?学生自然地分成两队, 然后, 我让学生赶快行动起来, 结合自己平时看书和课文内容去找理由来说服对方。然后, 学生们就忙开了。可想而知, 这节课收到了比预想要好得多的结果。像这样的教学环节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四、写教学创新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课堂上师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例如, 在品德《做事有始有终》一课,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当讲到铁棒磨针的老大娘时, 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于是, 老师鼓励他站起来把意见大胆说出来, 他说:“我认为这个老大娘很蠢。”老师就问为什么?他说:“这位老大娘完全可以去买一根针来用, 何必要花这么长时间去磨呢?这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 这样的有始有终不值得大家去学。”他的话有理有据, 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那么如何看待“铁棒磨针”的故事?在生活中, 如何看待“做事有始有终”就引起了学生深入的思考。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因此, 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材料养分。

篇9:教学反思如何写

一、当前教师教学反思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1.概念性反思,普适理念的再阐述

“教学中,我遵循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诸如此类的语句常常出现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之中,诚然,这句话没有任何错误,所阐述的也是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改的理论观点。但是,这句话作为普适性的理念,放在每一课时之后作为教学反思都是符合要求的,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众话”。显然,这样的教学反思针对性不强,深刻性不够,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是没有经过主体积极思考的,仅仅是对于一些常见的教育理论观点的再阐述。这样的教学反思看似具有专业词句,却缺乏主体性认知,只能称之为概念性反思,概念性反思也是教师教学反思中常出现的问题。

2.现象性描述,问题的浅表式反映

“这节课,我发现讲得太多,要多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学生这节课理解得不够深入,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遇到问题,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解决,应多练习,逐步熟练。”反思中,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课堂上的问题,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难能可贵。然而,问题的发现,仅仅是一种自我的感性评价,如果仅仅满足于对于课堂问题的简单性呈现,以及浅表式的认识,不进行问题的深度剖析,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审视课堂、反观教学,不寻求课堂问题的主动突破,那么,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多大的发展。因而,局限于课堂问题的浅表式反映,以及现象性描述的教学反思也是低效或无效的。

3.笼统式总结,过程的简单再现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再让学生……最后让学生……学生通过这节课明白了……掌握了……获得了……”这样的句式也常常出现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成了教师对于课堂过程的总结,成了对于教学目标的回顾。从某一方面讲,教师每教一课都要梳理一下教学的得失成败,以及自己使用的方法措施,但是诸如此类的过程性反思,却容易陷入笼统式的误区,给人以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印象。过程性简单再现式的教学反思,很难突出反思的深刻性,面面俱到的结果也许就会成为“面面不到”,这样的反思依然停留于教师对于课堂的感性回顾描述上。因此,深度的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对课堂深度诠释,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表式叙述转变为深层次剖析。

二、 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一节课的内涵是丰富的,因而教学反思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教材的再认识,可以是对教学的再设计,可以是对学生的再把握,也可以是对精彩的再回顾,对失误的再剖析。对于这些方面,教师不需要面面俱到,但要力求深刻,需要从点上突破,在深度上下工夫。如此,才能突出教学反思的思维深度,才能让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教师主体性教学研究行为。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精彩点,总结有效教学经验

课堂中的精彩事件,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因而,抓住精彩事件回放,不仅可以让教师探索教学成功的经验方法,而且可以树立教师的自信心,使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应善于自我发现,发现课堂中的精彩,发现课堂中的成功,发现课堂中的亮点,并从理性的角度深度阐释成功的原因,由此及彼,由点到面,从一节课的成功推及同类知识点的教学,从而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2.抓住生成点,设想多重教学方案

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多重作用下的综合性空间。教师的教学设计仅仅是教学的预案,这种预案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步推进也在产生着变化。课堂不可能是教学预案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引导下的情境生成。每一节课都有可能发生一些教师无法预知的教学事件,课堂也是教师的预设与自主生成的统一体。对于课堂中的生成事件,教师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然而,这种应对并不一定是科学的,也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对此,课堂中的生成事件应当成为教师反思的重要内容。因为课下时间充足,教师可以从多维角度全方面思考、处理课堂生成事件的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方案不仅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而且也是增强教师教学机智,提升教师课堂应对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往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平时教学反思中的磨练,对于课堂突发性生成事件的应对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3.抓住失误点,深度剖析根本原因

课堂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难点预设不够,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设计不科学,学生认知基础有问题等。对于课堂中的失误,教师不应当避而不谈,而是作为研究的对象,教师要敢于自我剖析,“问诊”课堂。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教材的前期处理、教学的设计预案、课堂的整体调控等方面逐个查找原因,分析问题,在研究失误、自我剖析中寻求科学的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4.抓住疑惑点,借助资料加强学习

课堂中,教师疑惑不解的地方也可作为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教师对教材的不理解、对学生的不理解、对教学的不理解等,都可以在课后查找有关资料,研读专业理论书籍,找到合理的解释,提高主体性认识,进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具理性,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上一篇:县中医医院基本标准下一篇:周公解梦大红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