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耀如简历

2024-04-19

宋耀如简历(精选4篇)

篇1:宋耀如简历

严以律己 勤于工作

————优秀共青团干部先进事迹材料 尊敬的团组织:

您好!

我是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系2010届学生,现任共青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公路系宣传部副部长,在这两年工作中,勤于学习、努力工作、勤于钻研、不断进取,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本次评优活动中,经过同学们和老师们的推荐,我很荣幸的拥有申报优秀共青团干部的资格。

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尤其是一名团干部,我始终不忘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用一个共青团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现将我个人一年来的思想、学习、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作为已有六年团龄的老团员,我深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每一名共青团员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我始终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一直努力在各个方面严以律己,思想上积极上进,自进入大学以来曾先后多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并能定期与不定期的向党组织汇报自己思想工作,同时还要求自己力争在行动上入党的同时先思想上入党。

作为一名团干部,我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文化水平。平时积极参加院党委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精神内涵,并且认真执行党委、团委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用党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思想。除此,我也积极主动了解一些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同时也积极参加学院的业余党课,进一步了解党的动向,以每一个契机为出发点,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学习,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争做一名优秀团干部。

二、学习方面

学习方面,我努力做到脚踏实地。作为一名在职人员,工作与学习是分不开的,怎样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虽然平时的工作十分繁忙,但我积极做到把工作和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学习与工作两手抓,两手均要硬。在学习上,我努力做到勤奋刻苦、虚心好问,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努力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在不懈的努力中勇敢地向前,争取做到最好。2011荣获院级优秀学生干部及学院一等奖学金。

三、工作方面

在两年多的工作中,能够做到与广大团员青年密切合作、相互帮助。别人不愿做的事我去做,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从不揽功诿过,假公济私,与人争名利。本着“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去做每一件事,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不论事大事小均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做。同时作为一名共青团干部要全心全意的为广大团员青年服务。领导布置的工作总是尽力去做,从不无故推诿。在平时生活当中,我乐于助人,能够帮助别人解决的问题就尽量解决,生活工作上相互帮助。

在两年的工作中,我不仅学到了好多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身。自担任部长职务一职,举办了不少活动,在2011年10月有我主持举办了学院“第九届校园师生书画展”,受到交通部及省里领导赞赏,并在2011年“全国厦工杯”比赛中受到学院表彰,在2011年12月举办了学院“第一届校园楹联大赛”及“校园手工艺品大赛”当然在工作中仍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更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更好的为团员青年服务。作为一名共青团员,一名共青团干部,我们是基层团组织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要在团员青年之间起先锋模范作用,自觉维护共青团的形象与荣誉,维护团干的形象。同时要从自身做起,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为共青团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任宣传部部长以来,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工作能力与成果得到同事和老师们的肯定。本着自我完善、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扎实工作。既然选择了方向,便不顾一路风雨兼程,勇往直前。愿在一份夹杂着肯定与期盼的目光一路向前,在这份充满着丰收的喜悦与乐趣的岗位上挥洒着无悔的汗水,任青春奔放,愿岁月无悔!无悔的共青团,无悔的选择!自此我发现已初步具备了优秀团干部条件,特此申报,请上级团委予以考察审批。

此致 敬礼

申请人:宋耀如 2012年5月14日

篇2:宋耀如简历

简红秀 今天我们姐妹四人教书的都正式放假了,我们姐妹各自带上自己的小孩来到父母家玩,父母都非常开心。就像龚玥的歌曲《常回家看看》: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我的父亲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在闲聊中。我的爸爸说起宋氏家族的教育一书,他读过《宋耀如全传》——他是伟人背后的伟人,他是宋庆琳,宋美琳,宋子文„的父亲。我当时迫不及待的向我父亲要那这本书,可惜到今天为止还有一小部分没读完,不过整本书的大概内容我已印在大脑里,也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这本书使我再次认识了20世纪之初的中国,那个腐朽,黑暗时期的中国,和那个时期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也认识了一个隐藏在历史背后的人——宋耀如,一个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决找不到名字,但确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他的女儿是宋庆琳,宋美琳,宋蔼琳,他的儿子是宋子文,宋子良。他是孙中山的亲密挚友和战友,是他的坚定支持者,最大的财政,情报支持者。他还是一个不愿分享权利和财富盛宴的虔诚的牧师,他是一个靠渊博知识和智慧创造了巨大财富并毫不吝啬地将之捐赠革命事业的实业家。他是一个通过自己强烈坚定的宗教和国家信仰以及渊博知识将自己的孩子悉数培养成近代中国历史名人的伟大父亲。

他倾心培养自己的儿女,致使他们成为中国革命之栋梁。幼时充分满足孩子好奇之心,使其自由成长,少则培养其坚毅之精神,凉春立雨,徒步上学。教之以英文,授之以演讲,晓之以革命报国之理,每每举行家庭演讲会,送孩子上中西合璧之开放的中小学,14,5岁便送孩子出国留学„„。这是怎样智慧,目光远大,心怀国家的革命先烈和伟大父亲。

以前我感慨环境,基因造就人,虽没读完此书,但我则认为应该加上信仰(价值观),环境,基因造就人。伟大的20世纪初的中国造就了多少伟人——宋耀如,孙中山,宋庆琳,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智商和家庭背景,更因为他们伟大的崇高的坚定的信仰,以及博学和博识。当然也包括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毕竟时世造英雄呀!感慨呀!真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呀!这些伟人大多不都是14,5岁甚至更早就开始接受社会的洗礼和磨难,就开始对信仰的寻觅和追求,就开始为信仰奋学奋斗吗?自叹!

读了此书,我还认为人生的第一大生活环境——家庭,有的孩子苗正根深成长为参天大树;有的苗正根浅终了歧途人生;有的苗弱根浅终就碌碌一生„„都是教育,家庭教育,又都是父母的信仰和知识。所以我最敬佩的人就是---“我的父亲”在我们镇里说起我父亲的名字,没有不知道的,作为农村一般小学毕业就没有书读了,特别是女的。必须外出打工面对社会。而我的父亲五个小孩全是大学毕业生,而且四朵金花都是教师。我从小就知道父亲对我们教育非常重视。我最记得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带我和姐姐到县城学钢琴,每个星期都是风雨无阻。在我高中的时候,一到暑假父亲把我们五姐妹,安排在姐姐就读的广州华师大里,其实我知道父亲花这么多金钱,是想让我们姐妹不要浪费两个月的暑假,让姐姐带着我们学习,让大学的氛围来影响我们的学习。没错当时我很羡慕那里的大学生,也激发我的学习。

总之,看了《宋耀如全传》让我结合我的家庭,总结出要积极倡导教育好下一代,最早的和重要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和家庭教育造就了孩子们不一样的人生。

篇3:宋耀如之印经叛道

-----------宋耀如(1863.2—1918.5)

宋耀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生前,他是一个传教士、实

业家及革命者;身后,他又被称为“民国教父”、“ 民国岳父”。

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意志,不卑不亢谦虚自尊的精神,以及对子女大胆和有远见的培养,都对其家族乃至近现代中国的命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逃家

宋耀如的人生始终充满叛逆精神,从少年时踏上出海的甲板开始,这位海南人就没有向命运低过头。

1875年,12岁的宋耀如,跟随一位在美国谋生的堂舅前往美国。在此之前,这位乳名阿虎的孩子名叫韩教准,为了谋生,认舅为父,改随舅姓。这一路上,大风大浪,多病多灾,途中甚至漂流到遥远的南极,从而无意中成为踏上南极的第一位中国人。

无论走到哪里,宋耀如都忘不了站在岸上遥望自己远行的母亲那瘦弱的身影,忘不了临行前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椰树,以及家乡贫瘠土地上郁郁葱葱的椰林。这个倔强的文昌少年,就像海南的椰树一样,虽然风吹雨打,却始终不改勃勃生机。

养父的丝茶铺子在美国波士顿,在这里,宋耀如不仅仅有一口饭吃,而且在实践中学到了最基本的商业技能。但伴随着身体的成长,少年宋耀如的心,已远非一个小店所能容纳,他渴望到店外更广阔的世界去闯一闯。

1879年一个寒冷的冬日,宋耀如悄悄出走。他偷偷溜上一艘泊在波士顿港口的小船,把自己反锁在厕所里面。 离开港口30海里后,一个船员上厕所时发觉不对劲,于是自以为得计的小宋,就这样被发现,并被拎到了船长查尔斯·琼斯的面前。

“这是美国海岸警备队缉私船,我们在出海执行公务。你私自爬上这条船,想干什么?想替走私犯当暗探吗?” 严厉的船长大声问。

完了!怎么办?小宋强作镇定,把求学报国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琼斯船长。琼斯船长被深深打动了,不等小宋说完,就已决定收留他。

琼斯船长十分喜爱小宋,在船上,小宋学会了击剑、拳术、唱歌和吹萨克斯管。船长不仅待他如慈父,还给他起了个英文名字“查理·琼斯·宋”,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三个名字。

1880年11月7日,缉私船来到威尔明顿港。在这里,在琼斯船长的引领下,宋耀如接受了洗礼,成为了一名基督教徒。当地的《明星报》为此特别报道,称他是中国在北卡罗来纳州接受基督洗礼的第一人。这是一次洗礼,更是宋耀如人生的又一个重大转折。

在琼斯船长的张罗下,小宋见到了他未来人生中的“大贵人” ——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朱利安·卡尔将军。面试后,这位美国南方的有钱人高兴地说:“这个来自中国的小伙子,聪明机智、敢于冒险、不畏困难,这正是我们希望帮助的人。”

卡尔将军当即决定,担当小宋的监护人,并支付他上学的全部费用。从那以后,小宋就喊这位将军卡尔爸爸,直至终身。这是小宋人生中第四位父亲,第三位是他的教父琼斯船长。但就是这个父亲,成就了他一生丰富多彩的别样人生。

第二年,宋耀如进入杜克大学,作为圣三一学院的特别预备生注了册。

闪婚

1886年1月上旬的一天上午,上海码头。

太平洋邮船公司的海轮刚刚停稳,迫不及待的宋耀如就迎着凛凛寒风,走下甲板。阔别故土11年后,双脚重又踏上祖国的土地,小宋感慨万千。他真想朝着大上海大喊一声:“祖国,我回来啦!”

打算用基督精神拯救故国的小宋,做梦也没有想到,从报到第一天开始,迎接他的不是中国同仁的拥抱,而是顶头上司林乐知博士的冷淡。幸运的是,在传教中,他结识了一生的最爱——倪桂珍。

倪家是中国最古老、最卓越的基督教徒家庭之一。倪桂珍的母亲姓徐,相传是明朝宰相徐光启的嫡系后裔,而徐家在1601年由耶稣会的先驱传教士利玛窦介绍而皈依天主教。岳父姓倪,曾是徐家的家庭教师,也是圣公会的教徒。

1887年夏天,25岁的宋耀如与19岁的倪桂珍结婚。

婚礼按基督教的仪式,在嘉定西门外的基督教堂举办。中午,倪家又举行了传统的中国家宴。客人来了不少,坐满了二十五桌,沪上商业、银行、军界以及朝廷里的不少权势人物都前来祝贺。当时的嘉宾,更多的是冲着女方家长的面子,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一场世纪婚礼,标志着影响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宋家王朝”的正式开始。

通过这场婚礼,小宋得到了丰厚的陪嫁、上层社会的地位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正是他在上海打拼所急需的。当然,最宝贵的,是他收获了一个东方才女的真挚爱情,得到一个让心灵休憩的平静港湾。

后来,宋耀如曾这样评价他的爱妻:“桂珍是生活在东方的坚强女性,她的伟大在于敢自己选择爱人,这在东方,在中国,简直是不可思议。”

而一位见过倪桂珍的美国朋友这样回忆:“宋夫人是我所见过最可爱的中国女人,有一种强烈的气质和一种穿透灵魂的安详洋溢在她天生丽质的脸上。”

人们常说,家有贤妻夫祸少。

别人不知道,反正宋耀如感受很深。自从娶了倪桂珍,小宋就转了运,不仅探亲假获批,还及时转了正,成为正式牧师,并离开倒霉的昆山教区。1888年11月初,从海南探亲归来后,宋耀如夫妇高高兴兴地前往太仓传教。

到太仓后,除了正常的传教工作,宋耀如开始考虑兼理生意。这不仅是为了弥补传教经费的不足,更是为了家庭生活的需要。毕竟,靠教会那几十美金薪水,是无法支持和保证一个比较体面的生活水平的。

小宋不打算也不能指望岳家经常接济,凭什么自己就不能给妻子一个体面的生活呢!像在昆山那样做日用百货生意不太合适,偶然性与风险都太大,必须想个新招,起码能持续经营。

印经

在养父的小铺,小宋有过多年的丝茶经营实践;在卡尔爸爸身边,耳濡目染中他学到不少商业经验;这一切使他比别人更有眼光,他很快看出了赚钱的门路。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期从事宗教事务,宋耀如从宗教书刊特别是《圣经》的印刷上看到商机。

回到上海后,宋耀如当上美国圣经协会的代理人,帮助销售宗教书刊。这个圣经协会向世界各地提供不同文字的《圣经》,小宋代售的是英文版的《圣经》和中文版的《新约》。当时这些书刊都由国外印刷再运到中国来卖,成本高,价钱贵,普通人买不起;最主要的是这些书都是英文,大多数人买了也读不懂。因此,中文《圣经》成为稀缺产品。

市场需求就是商机呀!因此,宋耀如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办一家印刷厂,帮助教会印刷中文版《圣经》,同时兼营其他印刷,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早在美国求学期间,宋耀如就曾在当地印刷厂打工,所以他对机械化印刷基本懂行。他估算着:用当地便宜的纸张,聘用本地排字工人,全天开工生产,复制或大量印刷,成本将大大低于国外进口的同类书刊。而价廉物不差的《圣经》,加之又是白话文,大部分中国人都能买得起,更能看得懂。这可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呀!

回家一说,倪桂珍马上同意,并拿出嫁妆钱做启动资金,连襟牛尚周和温秉忠听说后,也提供了一些资金。资金有了着落后,宋耀如赶往美华圣经会中国经理处,与对方签订了印刷合同。接着,就风风火火地忙开了。

他首先买了几部印刷机,雇佣了帮工和排印工人,并在法租界买下一幢不大的房子来当厂房。这幢房子原是山东路上一个年久失修的货栈,因为办了印刷厂,后来三合会的成员经常在那里开会,进进出出从未引起清廷探子的注意。

经过紧张的筹备,宋耀如的印书馆开业了,并取名为“华美印书馆”。面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印书馆,大部分商业竞争对手都不屑一顾。“这家莫名其妙的印书馆,很快就会垮掉,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一家美资印刷公司的美方首席代表这样说道。

然而,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华美印书馆”不但没有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反而越办越红火。宋耀如本土化生产营销的策略非常奏效,廉价的中国纸印刷的《圣经》销量激增。不久,他又听取温秉忠等人的建议,组织人把《圣经》等书翻译成了吴语方言,这样信教的即使是纱厂女工、乡间农民和码头工人,也都能买得起、读得懂了,印刷数量更是突飞猛进。

与此同时,宋耀如还大量印刷学校用书和西方科学书籍,后来更承印了全国销量最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

“华美印书馆”的品牌,响彻上海滩;带给宋耀如的,不仅是滚滚财源,更是实业家的名声,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印《圣经》的宋查理”。这个从前不名一文的普通传教士,开始在上海工商界显露头角。

买办

真正使宋耀如发财的,是各类洋机器的代办生意。而这一切,都起源于一部磨面机引发的灾难。

印刷业务走上正轨后,为了加快发展,宋耀如从上海买回了一台磨面机,准备在太仓建一家面粉加工厂。一系列不幸的事,就此引发。

这是一台蒸气磨面机,一开机就发出隆隆的声响,声音尖锐刺耳,传得很远。这样,周围的人都嫌吵,当然很不高兴。

诡异的是,开机第一天,城里正巧有两个人死去。第二天,又死了3个人。这一下,全城哗然,都说宋牧师家的这台机器是个怪物,冲撞了神灵,带来了灾星。大伙上门要他立即停机。宋耀如只信上帝,哪信这个,机器照常运转。第三天,继续运转的磨面机,因为过热引发一场大火。与磨房毗邻的宋耀如的住所以及他创建的学校、儿童乐园统统付之一炬。

这场大火对宋耀如夫妇打击很大,伤心之余,他们离开太仓回到了上海。

不久,卡尔将军在美国听到这一消息。这位一向正义的老人,甚为义子的高尚行为自豪。得知小宋经济上陷入困境,他便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卡尔鼓励宋耀如不要泄气,他相信面粉加工在中国有利可图,并表示只要小宋愿意,他可以在美国代购机器发送上海。

“这是一个好主意!”

接到卡尔爸爸的信,宋耀如高兴地告诉妻子。倪桂珍一向相信丈夫的眼光,当然赞同。于是,宋耀如成为上海滩第一位代办机器进口业务的中国商人。

以前,上海滩的买办基本上是波斯人或是犹太人,比较出名的有沙逊、哈同等,中国人很少,其中以广东香山人居多,江浙等地的买办后来才慢慢崛起。

留过洋,精通英语,又会上海话,还是海归传教士,能接触到各方人士,这样的条件让宋耀如很快成了一个帮本地实业家代办外国机器的商人。

过了三四个月,卡尔将军帮助选购的面粉机运到了。可是,整个上海却无人会装配,而太仓事件也让宋耀如自己很犯憷。老等着也不是办法,最后,小宋只好自己动手。他和工人师傅按照图纸揣摩来揣摩去,花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终于把面粉机装配成功了。

为了让人信服,宋耀如不仅自己投资参股上海福丰面粉厂,亲自进口、安装设备。工厂开业后,质优价廉的面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租界的面包房和面粉店,大受欢迎。后来,这家面粉厂发展成为了亚洲最大的面粉厂之一,产品远销东南亚。

第一炮打响后,宋耀如的代理业务不断扩大。小宋人机灵,英语流利,熟悉西方宗教,善于在谈话中引用《圣经》语录,很多教会商人都愿意与他做生意。特别是他拥有美资背景,通过卡尔爸爸,同美国工商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及时掌握产业最新动态,这一切让他在与同行竞争中,占有很大优势。因此,当时上海乃至全国很多面粉厂、纺织厂的设备,都经由他亲手代理和安装。

美籍作家海伦·斯诺曾说过:“在历史上,新教原是工业革命的先驱。查理宋这位新教徒,比他的支持者更有作为,他深深感到中国工业的贫乏和劳动力的惨况,便亲手帮助建立面粉厂和纺织厂,成为上海第一个外国机器的代理商。查理宋对中国工业化的兴趣,影响到他的整个家庭。”

教子

与商业成就相比,宋耀如最大的成功还是对子女的教育。

宋耀如教子有方,他的六个子女都很优秀,特别是宋庆龄三姐妹,一位是国母,一位是总统夫人,一位是行政院长夫人,长子宋子文更是长期执掌国民政府财政,缔造了现代史上声名显赫的“宋氏王朝”。

他的大女儿宋霭龄是中国第一位正式留美的女学生。宋耀如送女留学的行为在当时的上海颇受非议,那些守旧的商人们以为宋疯了。他们以为,应该把女儿留在家里,省下出国游学的资金,将来为女儿置买时髦的嫁奁。这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世人都知道宋家子女的留学传奇,却不知道宋家对孩子的教育从娃娃就开始抓起,像宋氏三姐妹这样的奇葩,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出国镀金就能铸就。

在孩子教育上,宋耀如夫妇有着当时一般家庭都不可想象的教育原则。

看上去,宋耀如脾气很大,但在家中,他却是一个典型的慈父,他主张采用美国方式任由孩子的个性发展,锻炼她们的体魄和意志,并给她们良好的教育;相反,一向与人为善的倪桂珍,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严母,她用刚强的意志,对事业、家庭和孩子的高度责任感来感化子女。

从宋家子女长大后的表现看,父亲教会了他们如何对待事业,母亲教会了他们怎样生活。宋家的孩子,在事业上都如父亲一般狂热、执着,个个功成名就;在生活上又都继承了母亲对宗教的虔诚,一生都是合格的基督徒。

俗话说:“大的疼,小的娇”。宋耀如十分喜爱宋霭龄这个活泼、大胆的大女儿。在对儿女的教育上,宋耀如花费最大心血的也是霭龄。这不仅仅因为她是长女,更主要的是他平时很忙,他的想法是,教好老大,然后让老大再去教育弟妹。

霭龄还在爬行和学步阶段时,性急的父亲就买了一箱皮球让她追逐。当女儿跌倒时,他并不急着去扶起她,而是笑着鼓励她自己爬起来。朋友们说他这是 “拿孩子开玩笑”,宋耀如却回答:“老兄错了,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将来在社会上闯世界,全靠这第一步呀!”

霭龄刚学话时,宋耀如就注重对她进行英语会话训练,他还专门请了英国女教师教授孩子英语和拉丁语。蔼龄3岁时,步惠廉牧师在同她对话时就发现她的英语会话能力一点也不比同龄的英美家庭小孩差。

上海的马克蒂耶学校是为中国女子开办的一所外国学校。蔼龄5岁时向父亲提出了入学请求。父亲尊重女儿的选择,年仅5岁的蔼龄成了一名寄宿学生。1902年,庆龄和美龄也来到这所寄宿学校,培养独立生活的精神。

1898年,宋耀如还和8岁的霭龄一起编了一份《上海儿童报》。这是一份英文打字小报,主要的文章都由孩子自己写。印刷业务最初由父亲承担,孩子们还负责把报纸推销出去,蔼龄把她的创刊号推销给了两位表兄。这份报纸一直办到宋耀如最小的两个孩子子良、子安进入圣约翰大学附中时才停刊。

蔼龄10岁生日的时候,成了中国第一个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女孩,那是父亲专门托人从国外运来的。他常和蔼龄一起在田间小道上尽情享受骑车的新奇和快乐。霭龄不喜欢刺绣,有时故意捉弄师傅,结果往往遭到母亲的严厉训斥。这时,宋耀如就会聪明地说服妻子:“眼睛最好用于阅读”。

上海的初春乍暖还寒,尤其是下雨的时候,湿透的衣服粘在身上更为寒冷,但宋耀如却特意带着蔼龄一起淋雨,锻炼她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而4岁的小庆龄也对此产生兴趣,有一次竟悄悄地加入其中。

宋家在虹口的住宅处在荒郊野外,周围是农田菜园,但这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当她们踏坏了附近乡民种的菜时,父亲也只是拿出一笔钱付给他们,让他们别干扰他的孩子,让孩子们在乡村里尽情地嬉戏,体味大自然的魅力。

19岁时,霭龄完成了学业,以优异的成绩从圣玛丽学院毕业了。两个妹妹来美留学,也是她一手打理的,这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

霭龄继承了父亲那种桀骜不驯的脾气,凭着与生俱来的领袖才能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她很快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姐,宋家兄弟姊妹中的领头人——从这时起一直到其生命的终结,她也一直保持着对宋家姐妹兄弟的这种影响力。

……

1918年5月3日,宋耀如溘然长逝。

1920年以前,宋家子女因为宋耀如而亲近革命,并因为他的地位与影响而因缘际会晋身党国要人;1920年以后,越到后来,人们更多地因为宋家子女的地位显赫转而记住这位父亲。

篇4:宋耀如之印经叛道

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意志,不卑不亢谦虚自尊的精神,以及对子女大胆和有远见的培养,都对其家族乃至近现代中国的命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逃家

宋耀如的人生始终充满叛逆精神,从少年时踏上出海的甲板开始,这位海南人就没有向命运低过头。

1875年,12岁的宋耀如,跟随一位在美国谋生的堂舅前往美国。在此之前,这位乳名阿虎的孩子名叫韩教准,为了谋生,认舅为父,改随舅姓。这一路上,大风大浪,多病多灾,途中甚至漂流到遥远的南极,从而无意中成为踏上南极的第一位中国人。

无论走到哪里,宋耀如都忘不了站在岸上遥望自己远行的母亲那瘦弱的身影,忘不了临行前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椰树,以及家乡贫瘠土地上郁郁葱葱的椰林。这个倔强的文昌少年,就像海南的椰树一样,虽然风吹雨打,却始终不改勃勃生机。

养父的丝茶铺子在美国波士顿,在这里,宋耀如不仅仅有一口饭吃,而且在实践中学到了最基本的商业技能。但伴随着身体的成长,少年宋耀如的心,已远非一个小店所能容纳,他渴望到店外更广阔的世界去闯一闯。

1879年一个寒冷的冬日,宋耀如悄悄出走。他偷偷溜上一艘泊在波士顿港口的小船,把自己反锁在厕所里面。 离开港口30海里后,一个船员上厕所时发觉不对劲,于是自以为得计的小宋,就这样被发现,并被拎到了船长查尔斯·琼斯的面前。

“这是美国海岸警备队缉私船,我们在出海执行公务。你私自爬上这条船,想干什么?想替走私犯当暗探吗?” 严厉的船长大声问。

完了!怎么办?小宋强作镇定,把求学报国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琼斯船长。琼斯船长被深深打动了,不等小宋说完,就已决定收留他。

琼斯船长十分喜爱小宋,在船上,小宋学会了击剑、拳术、唱歌和吹萨克斯管。船长不仅待他如慈父,还给他起了个英文名字“查理·琼斯·宋”,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三个名字。

1880年11月7日,缉私船来到威尔明顿港。在这里,在琼斯船长的引领下,宋耀如接受了洗礼,成为了一名基督教徒。当地的《明星报》为此特别报道,称他是中国在北卡罗来纳州接受基督洗礼的第一人。这是一次洗礼,更是宋耀如人生的又一个重大转折。

在琼斯船长的张罗下,小宋见到了他未来人生中的“大贵人” ——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朱利安·卡尔将军。面试后,这位美国南方的有钱人高兴地说:“这个来自中国的小伙子,聪明机智、敢于冒险、不畏困难,这正是我们希望帮助的人。”

卡尔将军当即决定,担当小宋的监护人,并支付他上学的全部费用。从那以后,小宋就喊这位将军卡尔爸爸,直至终身。这是小宋人生中第四位父亲,第三位是他的教父琼斯船长。但就是这个父亲,成就了他一生丰富多彩的别样人生。

第二年,宋耀如进入杜克大学,作为圣三一学院的特别预备生注了册。

闪婚

1886年1月上旬的一天上午,上海码头。

太平洋邮船公司的海轮刚刚停稳,迫不及待的宋耀如就迎着凛凛寒风,走下甲板。阔别故土11年后,双脚重又踏上祖国的土地,小宋感慨万千。他真想朝着大上海大喊一声:“祖国,我回来啦!”

打算用基督精神拯救故国的小宋,做梦也没有想到,从报到第一天开始,迎接他的不是中国同仁的拥抱,而是顶头上司林乐知博士的冷淡。幸运的是,在传教中,他结识了一生的最爱——倪桂珍。

倪家是中国最古老、最卓越的基督教徒家庭之一。倪桂珍的母亲姓徐,相传是明朝宰相徐光启的嫡系后裔,而徐家在1601年由耶稣会的先驱传教士利玛窦介绍而皈依天主教。岳父姓倪,曾是徐家的家庭教师,也是圣公会的教徒。

1887年夏天,25岁的宋耀如与19岁的倪桂珍结婚。

婚礼按基督教的仪式,在嘉定西门外的基督教堂举办。中午,倪家又举行了传统的中国家宴。客人来了不少,坐满了二十五桌,沪上商业、银行、军界以及朝廷里的不少权势人物都前来祝贺。当时的嘉宾,更多的是冲着女方家长的面子,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一场世纪婚礼,标志着影响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宋家王朝”的正式开始。

通过这场婚礼,小宋得到了丰厚的陪嫁、上层社会的地位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正是他在上海打拼所急需的。当然,最宝贵的,是他收获了一个东方才女的真挚爱情,得到一个让心灵休憩的平静港湾。

后来,宋耀如曾这样评价他的爱妻:“桂珍是生活在东方的坚强女性,她的伟大在于敢自己选择爱人,这在东方,在中国,简直是不可思议。”

而一位见过倪桂珍的美国朋友这样回忆:“宋夫人是我所见过最可爱的中国女人,有一种强烈的气质和一种穿透灵魂的安详洋溢在她天生丽质的脸上。”

人们常说,家有贤妻夫祸少。

别人不知道,反正宋耀如感受很深。自从娶了倪桂珍,小宋就转了运,不仅探亲假获批,还及时转了正,成为正式牧师,并离开倒霉的昆山教区。1888年11月初,从海南探亲归来后,宋耀如夫妇高高兴兴地前往太仓传教。

到太仓后,除了正常的传教工作,宋耀如开始考虑兼理生意。这不仅是为了弥补传教经费的不足,更是为了家庭生活的需要。毕竟,靠教会那几十美金薪水,是无法支持和保证一个比较体面的生活水平的。

小宋不打算也不能指望岳家经常接济,凭什么自己就不能给妻子一个体面的生活呢!像在昆山那样做日用百货生意不太合适,偶然性与风险都太大,必须想个新招,起码能持续经营。

印经

在养父的小铺,小宋有过多年的丝茶经营实践;在卡尔爸爸身边,耳濡目染中他学到不少商业经验;这一切使他比别人更有眼光,他很快看出了赚钱的门路。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期从事宗教事务,宋耀如从宗教书刊特别是《圣经》的印刷上看到商机。

回到上海后,宋耀如当上美国圣经协会的代理人,帮助销售宗教书刊。这个圣经协会向世界各地提供不同文字的《圣经》,小宋代售的是英文版的《圣经》和中文版的《新约》。当时这些书刊都由国外印刷再运到中国来卖,成本高,价钱贵,普通人买不起;最主要的是这些书都是英文,大多数人买了也读不懂。因此,中文《圣经》成为稀缺产品。

市场需求就是商机呀!因此,宋耀如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办一家印刷厂,帮助教会印刷中文版《圣经》,同时兼营其他印刷,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早在美国求学期间,宋耀如就曾在当地印刷厂打工,所以他对机械化印刷基本懂行。他估算着:用当地便宜的纸张,聘用本地排字工人,全天开工生产,复制或大量印刷,成本将大大低于国外进口的同类书刊。而价廉物不差的《圣经》,加之又是白话文,大部分中国人都能买得起,更能看得懂。这可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呀!

回家一说,倪桂珍马上同意,并拿出嫁妆钱做启动资金,连襟牛尚周和温秉忠听说后,也提供了一些资金。资金有了着落后,宋耀如赶往美华圣经会中国经理处,与对方签订了印刷合同。接着,就风风火火地忙开了。

他首先买了几部印刷机,雇佣了帮工和排印工人,并在法租界买下一幢不大的房子来当厂房。这幢房子原是山东路上一个年久失修的货栈,因为办了印刷厂,后来三合会的成员经常在那里开会,进进出出从未引起清廷探子的注意。

经过紧张的筹备,宋耀如的印书馆开业了,并取名为“华美印书馆”。面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印书馆,大部分商业竞争对手都不屑一顾。“这家莫名其妙的印书馆,很快就会垮掉,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一家美资印刷公司的美方首席代表这样说道。

然而,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华美印书馆”不但没有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反而越办越红火。宋耀如本土化生产营销的策略非常奏效,廉价的中国纸印刷的《圣经》销量激增。不久,他又听取温秉忠等人的建议,组织人把《圣经》等书翻译成了吴语方言,这样信教的即使是纱厂女工、乡间农民和码头工人,也都能买得起、读得懂了,印刷数量更是突飞猛进。

与此同时,宋耀如还大量印刷学校用书和西方科学书籍,后来更承印了全国销量最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

“华美印书馆”的品牌,响彻上海滩;带给宋耀如的,不仅是滚滚财源,更是实业家的名声,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印《圣经》的宋查理”。这个从前不名一文的普通传教士,开始在上海工商界显露头角。

买办

真正使宋耀如发财的,是各类洋机器的代办生意。而这一切,都起源于一部磨面机引发的灾难。

印刷业务走上正轨后,为了加快发展,宋耀如从上海买回了一台磨面机,准备在太仓建一家面粉加工厂。一系列不幸的事,就此引发。

这是一台蒸气磨面机,一开机就发出隆隆的声响,声音尖锐刺耳,传得很远。这样,周围的人都嫌吵,当然很不高兴。

诡异的是,开机第一天,城里正巧有两个人死去。第二天,又死了3个人。这一下,全城哗然,都说宋牧师家的这台机器是个怪物,冲撞了神灵,带来了灾星。大伙上门要他立即停机。宋耀如只信上帝,哪信这个,机器照常运转。第三天,继续运转的磨面机,因为过热引发一场大火。与磨房毗邻的宋耀如的住所以及他创建的学校、儿童乐园统统付之一炬。

这场大火对宋耀如夫妇打击很大,伤心之余,他们离开太仓回到了上海。

不久,卡尔将军在美国听到这一消息。这位一向正义的老人,甚为义子的高尚行为自豪。得知小宋经济上陷入困境,他便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卡尔鼓励宋耀如不要泄气,他相信面粉加工在中国有利可图,并表示只要小宋愿意,他可以在美国代购机器发送上海。

“这是一个好主意!”

接到卡尔爸爸的信,宋耀如高兴地告诉妻子。倪桂珍一向相信丈夫的眼光,当然赞同。于是,宋耀如成为上海滩第一位代办机器进口业务的中国商人。

以前,上海滩的买办基本上是波斯人或是犹太人,比较出名的有沙逊、哈同等,中国人很少,其中以广东香山人居多,江浙等地的买办后来才慢慢崛起。

留过洋,精通英语,又会上海话,还是海归传教士,能接触到各方人士,这样的条件让宋耀如很快成了一个帮本地实业家代办外国机器的商人。

过了三四个月,卡尔将军帮助选购的面粉机运到了。可是,整个上海却无人会装配,而太仓事件也让宋耀如自己很犯憷。老等着也不是办法,最后,小宋只好自己动手。他和工人师傅按照图纸揣摩来揣摩去,花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终于把面粉机装配成功了。

为了让人信服,宋耀如不仅自己投资参股上海福丰面粉厂,亲自进口、安装设备。工厂开业后,质优价廉的面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租界的面包房和面粉店,大受欢迎。后来,这家面粉厂发展成为了亚洲最大的面粉厂之一,产品远销东南亚。

第一炮打响后,宋耀如的代理业务不断扩大。小宋人机灵,英语流利,熟悉西方宗教,善于在谈话中引用《圣经》语录,很多教会商人都愿意与他做生意。特别是他拥有美资背景,通过卡尔爸爸,同美国工商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及时掌握产业最新动态,这一切让他在与同行竞争中,占有很大优势。因此,当时上海乃至全国很多面粉厂、纺织厂的设备,都经由他亲手代理和安装。

美籍作家海伦·斯诺曾说过:“在历史上,新教原是工业革命的先驱。查理宋这位新教徒,比他的支持者更有作为,他深深感到中国工业的贫乏和劳动力的惨况,便亲手帮助建立面粉厂和纺织厂,成为上海第一个外国机器的代理商。查理宋对中国工业化的兴趣,影响到他的整个家庭。”

教子

与商业成就相比,宋耀如最大的成功还是对子女的教育。

宋耀如教子有方,他的六个子女都很优秀,特别是宋庆龄三姐妹,一位是国母,一位是总统夫人,一位是行政院长夫人,长子宋子文更是长期执掌国民政府财政,缔造了现代史上声名显赫的“宋氏王朝”。

他的大女儿宋霭龄是中国第一位正式留美的女学生。宋耀如送女留学的行为在当时的上海颇受非议,那些守旧的商人们以为宋疯了。他们以为,应该把女儿留在家里,省下出国游学的资金,将来为女儿置买时髦的嫁奁。这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世人都知道宋家子女的留学传奇,却不知道宋家对孩子的教育从娃娃就开始抓起,像宋氏三姐妹这样的奇葩,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出国镀金就能铸就。

在孩子教育上,宋耀如夫妇有着当时一般家庭都不可想象的教育原则。

看上去,宋耀如脾气很大,但在家中,他却是一个典型的慈父,他主张采用美国方式任由孩子的个性发展,锻炼她们的体魄和意志,并给她们良好的教育;相反,一向与人为善的倪桂珍,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严母,她用刚强的意志,对事业、家庭和孩子的高度责任感来感化子女。

从宋家子女长大后的表现看,父亲教会了他们如何对待事业,母亲教会了他们怎样生活。宋家的孩子,在事业上都如父亲一般狂热、执着,个个功成名就;在生活上又都继承了母亲对宗教的虔诚,一生都是合格的基督徒。

俗话说:“大的疼,小的娇”。宋耀如十分喜爱宋霭龄这个活泼、大胆的大女儿。在对儿女的教育上,宋耀如花费最大心血的也是霭龄。这不仅仅因为她是长女,更主要的是他平时很忙,他的想法是,教好老大,然后让老大再去教育弟妹。

霭龄还在爬行和学步阶段时,性急的父亲就买了一箱皮球让她追逐。当女儿跌倒时,他并不急着去扶起她,而是笑着鼓励她自己爬起来。朋友们说他这是 “拿孩子开玩笑”,宋耀如却回答:“老兄错了,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将来在社会上闯世界,全靠这第一步呀!”

霭龄刚学话时,宋耀如就注重对她进行英语会话训练,他还专门请了英国女教师教授孩子英语和拉丁语。蔼龄3岁时,步惠廉牧师在同她对话时就发现她的英语会话能力一点也不比同龄的英美家庭小孩差。

上海的马克蒂耶学校是为中国女子开办的一所外国学校。蔼龄5岁时向父亲提出了入学请求。父亲尊重女儿的选择,年仅5岁的蔼龄成了一名寄宿学生。1902年,庆龄和美龄也来到这所寄宿学校,培养独立生活的精神。

1898年,宋耀如还和8岁的霭龄一起编了一份《上海儿童报》。这是一份英文打字小报,主要的文章都由孩子自己写。印刷业务最初由父亲承担,孩子们还负责把报纸推销出去,蔼龄把她的创刊号推销给了两位表兄。这份报纸一直办到宋耀如最小的两个孩子子良、子安进入圣约翰大学附中时才停刊。

蔼龄10岁生日的时候,成了中国第一个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女孩,那是父亲专门托人从国外运来的。他常和蔼龄一起在田间小道上尽情享受骑车的新奇和快乐。霭龄不喜欢刺绣,有时故意捉弄师傅,结果往往遭到母亲的严厉训斥。这时,宋耀如就会聪明地说服妻子:“眼睛最好用于阅读。”

上海的初春乍暖还寒,尤其是下雨的时候,湿透的衣服粘在身上更为寒冷,但宋耀如却特意带着蔼龄一起淋雨,锻炼她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而4岁的小庆龄也对此产生兴趣,有一次竟悄悄地加入其中。

宋家在虹口的住宅处在荒郊野外,周围是农田菜园,但这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当她们踏坏了附近乡民种的菜时,父亲也只是拿出一笔钱付给他们,让他们别干扰他的孩子,让孩子们在乡村里尽情地嬉戏,体味大自然的魅力。

19岁时,霭龄完成了学业,以优异的成绩从圣玛丽学院毕业了。两个妹妹来美留学,也是她一手打理的,这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

霭龄继承了父亲那种桀骜不驯的脾气,凭着与生俱来的领袖才能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她很快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姐,宋家兄弟姊妹中的领头人——从这时起一直到其生命的终结,她也一直保持着对宋家姐妹兄弟的这种影响力。

……

1918年5月3日,宋耀如溘然长逝。

1920年以前,宋家子女因为宋耀如而亲近革命,并因为他的地位与影响而因缘际会晋身党国要人;1920年以后,越到后来,人们更多地因为宋家子女的地位显赫转而记住这位父亲。

上一篇:锄禾日当午全诗带拼音版及意思下一篇:元青花基本鉴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