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杭州观后感

2024-04-18

最忆是杭州观后感(精选5篇)

篇1:最忆是杭州观后感

虽是浙江人,与杭州的相约总是短暂,除却三五岁时记忆模糊的深游,便是中考后的浅尝辄止,随后,只剩下匆匆的经过。待到初偶有机会感受过人间天堂的优美与宁静后,似乎与这个城市再无交集。每每思及,总觉遗憾。

昨日的一场盛宴——“最忆是杭州”,让人即使只是透过电视屏幕,也得以好好感受杭州的魅力。其中的用心与融合,让人刷新对杭州的认识,不禁给杭州点32个赞。

白居易三忆江南,最忆的便是杭州。他那首“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诉尽了这位走遍万水千山的大诗人心底最美的技艺,这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便是以“最忆是杭州”为名,让人惊艳、令人赞叹,从此之后,多少人的心中,最忆亦是杭州。

用心

西湖的美,见过的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但能将西湖的美如此淋漓尽致的展现,让在场和不在场的观众都深深迷醉其中,真真离不开用心。如果说,这一次的盛宴是一篇锦绣文章,那元素的选取、背景的阐述、结构的搭建、起承转合的流畅,处处用心。以西湖为背景,乐队在湖上,舞者在湖上,灯光在湖上;一曲一曲之间的转换,舞台何时出现、合适退出,舞者何时起舞、何时落幕,一气呵成。开场的春江花月夜,一直很喜欢,琵琶声声落玉盘,与江南夜景相合;随着采茶曲想起,无数的采茶姑娘来到湖中,将茶香融入大美的湖景;而缠绵悱恻的梁祝,离别与化蝶,凄美的爱情渲染了无边的夜;其他,还有很多。这些用心带给人的美好体验,甚至让人产生了一种词穷的遗憾,只把身心投入,静静体会。

融合

这是一场中国愿与世界融合的宣誓。高山流水,伯牙与子期,古琴与大提琴的融合,中西合璧,是否在传递愿与世界共知音的呼唤。此时,想起了一个词,“一带一路”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除了经济的融合,更要有文化的融合、心的融合。于是,除了乐器,那一只只美丽的白天鹅,从天鹅湖畔,踏着轻盈的舞步,来到了西湖这个同样充满了爱情与传说的所在。文化的不同并不会阻隔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会阻碍心与心融合。

这是一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演绎。当那一只白天鹅如变魔法般的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忍不住擦了擦眼睛,一瞬之后,才反应过来这大抵是特效变化。精美的影像,舞者与特效的完美配合,让人目不暇接。舞台的布景、灯光的变换、舞者的道具、表演的变换,都是科技支持下文化魅力的无限放大。

最忆是杭州,何日更重游!

篇2:最忆是杭州观后感

作为G20杭州峰会的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是在张艺谋的《印象西湖》的基础上打造的,将“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完美结合。在昨晚亮相世人面前时,其其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场景又再次令世界震惊。

中国自古“尚”水,水也将成为这次演出的最美“底色”。这也是国内首次在户外的水上舞台上打造的大型晚会,所有的表演都是在水面上完成。张艺谋说:“从交响乐队、合唱队、不同的少儿合唱队、独唱演员、独奏乐器到整个的情境表演,实际上要把它们整体用技术的方法,真正地演奏和演唱,全部呈现出来。在声音上不能失真,还要优美,灯光等所有的东西还要跟表演全部同步。我觉得难度相当高,而且全世界这样技术难度的演出都是非常少见的。”用张艺谋的话讲,其难度堪比奥运会。

篇3:最忆是杭州

愿以阅读的方式,一起寻找杭州的味道,谱写专属于它的文化地图。

☆忆—文化

杭州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当各种承载文化意蕴的奇妙元素幻化成一幅幅美丽图景,呈现在人们眼前,或许成为品味杭州味道的重要方式。

来历:“杭州”与大禹有关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实杭州、余杭,这两个名字的由来也与大禹有一定关联。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钱塘的名字也有来历,根据《水经论》记载,其来源是因为东汉有个叫华信的人,用钱引诱会稽郡的人来杭州东一里的地方筑海塘防潮水,声称:“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当众人运来大批泥土后,他却不兑现。众人盛怒之下,弃土而去,结果堆成了这条海塘,故名“钱塘”。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塘郡建置杭州,开凿江南运河连通与北方的水运,使杭州从“山中小县”一跃而为“东南名郡”。

良渚:还原5000年的印记

有人说:“良渚文化是杭州的‘根’和‘魂’。”想来,自有他的道理。良渚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性考古学文化,实证了中国5000年历史开端,也将杭州的建城史提前了三千多年。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在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象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

良渚文化的钱山漾一地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

茶香:杭州的绿色名片

如果用一种香味来形容杭州,那浓浓的茶香绝对是其中的一个选择。源远流长的杭州茶文化为杭州注入特有的文化内涵。

提到杭州的茶文化,就不得不提龙井茶、老龙井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200多年前,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这十八棵茶树也由此被封为“御茶”,留下了千古佳话。在杭州的茶文化历史记载中,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他隐居杭州,潜心茶叶研究,至今在余杭还保留着他曾经饮用过的“苎翁泉”,也被称作“陆羽井”。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题写的有关龙井茶的诗句。无数文人墨客对龙井茶情有独钟,从唐以后至清代的1200年间,涉及龙井茶的茶书就有120余种,如宋代钱塘人沈括撰的《茶论》、明清时吴旦编的《茶经外集》、大文学家秦观的《游龙井记》,明代进士屠隆的《龙井茶歌》等。白居易、苏东坡、陆游、吴昌硕等这些文化人无不尽情泼墨,挥洒茶意,使龙井茶的文化底蕴也越发醇香弥久。

如今,有关茶文化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化,如20世纪60年代,以杭州龙井茶乡为创作背景的音乐舞蹈《采茶舞曲》曾风靡全国;90年代,杭州作家王旭烽以杭州茶文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南方有嘉木》,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在文学领域把杭州的茶文化推向又一高潮。

钱镠:打造杭州的“巨匠”

一座有性格的城市会有一个独特的姓氏代表,在湖南卫视的《非常靠谱》节目中,好几位嘉宾认为“钱”可作为杭州的姓氏代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钱镠,他对杭州和江浙地区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被称为打造杭州的“巨匠”。

在杭州西郊的临安功臣山南麓,有口约5米深、青砖砌成的古井。圆形的井口外,是八角形石质井圈,旁边一块石碑上,刻着“婆留井”三个字——这就是当年钱镠出生的地方。相传公元852年,钱镠呱呱落地,因面相怪异、声音粗野而被父亲钱宽认定是“不祥之兆”,险些被投入屋后的井中溺死,幸好阿婆执意不许,才得以幸存下来。钱宽给儿子取乳名婆留,这口井也由此得名。

唐朝末年,群雄割据,战乱四起。21岁时,钱镠投靠到临安石镜镇的董昌麾下,讨王郢、战黄巢,屡立战功。随后,董昌背叛朝廷,自立为王,他奉命征讨,虽念及旧情,却得以大局为重,率军平息叛乱。这一役后,钱镠被封为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得到唐僖宗钦赐的“金书铁券”。钱镠不敢恃宠而骄,劝诫子孙,“不得越逾、永不称帝……”公元902年,唐册封钱镠为越王;5年后,朱温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梁,并册封钱镠为吴越王。虽然手下部将极力建议他拒绝封号,出兵讨伐梁王,但为了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钱镠在众将面前折箭为誓,保证世代归顺中原,保持中华一统。到梁末,吴越地区正式被加封为吴越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

在钱镠治理下,杭州的人口由隋代的1.5万余户,增至五代时的“十万余户”,吴越也一跃成为遍地烽烟的五代时期国力最强,也是唯一未受战乱影响的国家。钱镠临终前,含泪告诫儿子:“钱氏子孙要好好守住吴越,忠心侍奉中原王朝,即使其改朝换代,也不能失礼!”。去世后,子孙遵照他的嘱咐,使吴越国越来越强盛、富裕。

据史料记载,“钱武肃王(钱镠),妻室六房,有子33人”,他执掌吴越国后,将子嗣派往江浙各州充任一方之主,钱氏家族很快在江浙地区繁衍开来,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小视的大家族。科技界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和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人文大师钱钟书、钱穆以及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水利部部长钱正英等皆属于这个家族。

☆忆—人文

早在一千年前,北宋词人柳永一曲《望海潮》为杭州这座城市描绘出鲜明形象,定下了城市的文学品格,而杭州也凭借独特的城市魅力,引来众多文学巨匠在此停留,成就佳作无数。

白居易:最早揭示杭州美

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任职三年,除了吟诵西湖美景留下许多著名诗篇外,他还重视兴修水利,留下了著名的《钱塘湖石记》。为了蓄水灌溉,白居易主持修建了一条横贯西湖的堤坝,这就是白堤。它东起断桥,西至平湖秋月,连接孤山、北山,将西湖自然分割成里湖、外湖。尽管后来历经重修,但都是基于白堤的基础之上。在西湖东北角,即白居易筑堤建闸以蓄泄湖水的地方,尚存有民国年间改建的圣塘闸,通过这些闸门,白居易把西湖水与杭州城市内河相沟通,从而推进了杭州城市的发展。杭州城里的六口古井与西湖相通,这六口井为唐德宗年间杭州刺史李泌所凿,他引西湖水到城内各地,出水口处开六井,供城内居民饮水之需。六井是杭州城最早的供水设施,但时常阻塞,白居易也定期检查疏通,保证井水充足供应百姓。李泌后任宰相,杭州人为示纪念,将其中一口井取名为相国井,保留至今。其余五井,即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均已消失。

白居易离任时谦虚地说:“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此后,他又去过很多地方,但仍惦记着杭州。“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苏轼:衡定杭州之风格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不光效法白居易疏浚西湖建造了“白堤”;也用挖掘出来的湖泥堆砌起了“苏堤”。他更是继承“杭州太守皆能诗”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杭州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更是准确地衡定了杭州城市的风格和品位。

在杭州的日子,是苏东坡最开心的时候。他第一次来杭州当通判时的几位上司,太守沈立、陈襄、杨绘,以及第二次来杭州当太守时的助手、同僚、下属等,都和他志同道合,彼此之间开诚相见,亲密合作,情同手足。有时兴之所至,他们还以诗词唱和。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回忆和描写他与杭州同事的友情:忆在钱塘岁,情好均弟昆。时于冰雪中,笑语作春温。

一见西湖,苏东坡便观之不足,爱之有余。据学者研究统计,现存的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咏杭州西湖的诗词,有453首之多。以苏东坡在杭州的时间来算,大约每五天便有一首诗作问世。对于诗人来说,诗就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语言。

东坡对杭州怀有美好的感情。“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他把自己当作是杭州人,在离开杭州以后,还常常想起在杭州的岁月,回忆在杭州的快乐生活。“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他要把自己的灵魂安息在杭州,他是西湖山水的知音。

岳飞:彰显爱国之传统

岳飞虽祖籍河南,但南宋迁都杭州后,他一直生活在杭州,不能不受杭州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岳飞是个儒将,工诗词、善书法,他龙飞凤舞的前、后《出师表》至今尚镌刻在岳庙的碑廊上,“还我河山”的匾额高悬岳庙正中。一曲《满江红》,传唱了几百年,每当民族危亡、国家蒙难,有热血的中华儿女都会:“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岳飞的《满江红》对杭州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明代的兵部尚书于谦的《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与岳飞的《满江红》同样气壮山河。这就清晰地看到:以岳飞为代表的杭州爱国主义传统文学对于于谦的影响。

于谦的《石灰吟》也和岳飞的《满江红》一样影响了明末清初的张煌言(张苍水)。张煌言披肝沥胆地说:“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他临危不屈、慷慨就义时,他会对着西湖河山喊出:“好山色!”。

古往今来,文学上众多名家、大家,不管其祖籍是否杭州,都与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密切关系。白居易、苏东坡、岳飞等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贺知章、杜牧、范仲淹、李清照、陆游、文天祥、施耐庵、罗贯中、海瑞、李渔(李笠翁)、袁枚(袁子才)、龚自珍、俞樾(俞曲园)等。

“五四”时期,浙江杭州出了一大批文化名人:鲁迅、茅盾、李叔同、章太炎、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郁达夫、徐志摩、夏衍……真可谓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半壁江山”。鲁迅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更是中国近代小说的奠基人,《呐喊》喊出了“救救孩子”的中国反封建心声。郁达夫的小说则是开个性解放的先河。徐志摩的诗是心灵之美的真诚袒露。一个李叔同,就培养出了丰子恺、潘天寿、钱君陶等艺术大师,他们又培养了一代代的学生。蔡元培创办了国立艺术院(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又培养出李可染、赵无极、吴冠中等艺术大师。

新中国建立以后,杭州作家沿袭着前人道路,不断进行发展、丰富,构成了杭州文化的新景观。在新时期、新世纪以来,即便远在海外的杭州籍作家,如台湾高阳写的《胡雪岩》、《杨乃武与小白菜》等长篇小说,琦君脍炙人口的著名散文,无不以杭州的人和事作为题材,反映出杭州独特、鲜明的城市性格,引发广泛关注。

☆忆—西湖

很难说是西湖成就了杭州,还是杭州成就了西湖。但凡想到西湖的人都自然会想到杭州,同样有过杭州念想的人自然不会忘记西湖。烟雨朦胧中,倾听柳浪闻莺,风雪交加中,看断桥残雪,太阳西下,品南屏晚钟……这些都是美的享受。

别名:凸显西湖文化意蕴

西湖,最早据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一般认为,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发源于这一带的南涧,北涧等山涧汇合为金沙涧,东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见于记载的西湖名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此时衍生出西湖较早的另外两个古称:明圣湖和金牛湖。

约东汉时,一名叫华信的地方官,在西湖以东地带筑塘抵捍钱塘江咸潮而得名钱塘湖。这是唐以前西湖通用的名称。白居易诗文中每每提及钱塘湖,如《答客问杭州》中“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诗人张祜也有诗作题为《早春钱塘湖晚》。

出现“西”湖之称,是由于早前的钱塘县城,隋以后从位处西湖之西,迁建到西湖之东,也就是原来在城东的钱塘湖,现在位于城西了。湖居城西,故名西湖,这和全国其他地方同名西湖者是一样的。在唐代,“西湖”这个称呼已经被频繁使用,同样是白居易诗文,就经常用“西湖”一词,如其诗题有《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别》等。

北宋诗人苏轼(东坡)在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后,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南宋时,西湖出现了畸形的繁华艳丽,偏安江南的统治集团不思恢复故土,却沉湎于湖光山色中,花天酒地,西湖于是又被人称为“销金锅”,十分辛辣。

此外,西湖尚有众多别名,如:龙川、钱源、石函湖、放生池、上湖、高士湖、明月湖、美人湖等。每个别名,各有来历。石函湖是因唐长庆年间白居易筑石函以蓄泄湖水而来,上湖是相对于其北地势较低的下湖而言。拥有众多名号,从侧面展示了西湖悠久的历史,秀丽的风貌,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迷人的魅力。

美景:带来个性观感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杭州西湖的美在于晴天水潋滟,雨天山空蒙。无论雨雪晴阴,无论早霞晚辉,都能变幻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

西湖有“三怪”,分别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长桥不长。“断桥不断”是西湖风景中的一怪。唐代张祜有“断桥荒藓合”的诗句。民间故事《白蛇传》中说的白娘子和许仙即在此相会。“断桥残雪”定名于唐代,当时的断桥顶端曾有一座木质跨桥亭。冬季下雪时,白雪压在亭上,而桥头没有雪,远望去,桥像断了似的。孤山不孤是西湖风景中的二怪。孤山海拔38米,面积20公顷。唐、宋以来,诗人白居易、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见西湖淤塞,先后都疏浚过西湖,并利用挖起的淤泥筑起两堤,后人称之为白堤、苏堤。二堤将湖面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淤泥堆在湖中,称为湖中三岛———湖心亭、三潭印月和阮公墩。从此,三岛与孤山相望,使孤山有了“三友”。“长桥不长”是西湖风景中的三怪。西湖南面有条普通的小木桥。原先桥长1000多米,故叫长桥。后来湖面淤塞缩小,桥也就短了。

看西湖,照老杭州人的说法是,(看)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雪湖不如夜湖。这里的奥妙大概除了景物的变化,烟波浩渺、水气氤氲之外,更多的还是一个静字。雨湖还是颇为常见的,在杭州做过太守的苏东坡早就有诗为证了。在今天,雪湖已难得一见,十年里难得有两三年会下雪,那个雪又很湿润,根本就结不起来。只有当湖面上落满一层薄薄的雪,才会有古人张岱笔记里的那种味道。夜湖要寻觅的也是一个静字,但仅仅是在岸上驻足或漫步还体会不到西湖的那种静态的美。夜深时分,如果能有一条船在湖上游走,那这种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的。

诗意:在西湖平波荡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之所以称杭州为人间天堂,很大原因,在于杭州有西湖。而西湖有人,尤其是杭州的文人。因为有了江南的诗意气息在这片湖水中荡漾,一座城市,就这样建立在了人的精神花朵之中。

1.【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贸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歌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阳里白沙堤。

2.【唐】刘禹锡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3.【唐】许浑《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4.【唐】孟浩然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通,浮天渤解党。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5.【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宋】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7.【明】万达甫 《南屏晚钟》

玉屏青障暮烟飞,给殿钟声落翠微。小径殷殷惊鹤梦,山增归去扣柴扉。

8.【现代】郁达夫《南游吟草》

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同。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

此外,《夜泛西湖》(董斯张)、《苏堤春晓》(杨周)、《西湖柳枝词》(田庶)、《西湖杂诗》(黄任)等诗作给予西湖更多的文化意蕴,凸显浓郁的江南韵味,洋溢江南水乡的秀美,承载杭州作为文化之邦的深刻内涵。

篇4:最忆是杭州作文

说起杭州,人们心中自然展开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君不见香山居士白居易曾走过杭州,喝着江南温润的酒,醉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千古名句。杭州有天赐的良辰美景,也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杭州之美是一种大美,充满灵气,清新脱俗。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着实想为杭州谱一曲颂歌,可我明白杭州之美是绝无法被框定在纸墨里的,因为纸张墨水里诉说的它的美,也不过是毫末罢了。

杭州美在风景。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写到,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贵、最美丽的城市。杭州的美早已被历代文人倾注了大量词汇,杭州虽没有九寨沟、黄山等地的险峻壮丽,然而它的美却是细腻的,优雅的,温婉如纤纤女子。正如俗语所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风光堪比天堂,杭州西湖美名更是天下扬。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诗句人人传诵,恰似四美之首西施不论是淡描浓眉或是浓施粉黛,总是风姿绰约,杭州西湖不论是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是一样的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杭城这并不张扬的美,却恰到好处的抓住了人们的心,让人为之倾倒。

杭州美在人。杭城自古出美女,这话是不错的。且看杭州人用一池清湖一座断桥供奉着的白娘娘,也是吸杭城之精华,成为人们心中一道倩影。从杭州这座静谧秀丽的城市养育出来的人们,都是儒雅温和的,街头巷尾亦或是摩登大楼里,人们相见总是带着笑意,如暖暖春风沁人心脾。柔之美是杭州人的本色,而刚之美更是杭州人的品质。当最美妈妈伸出双臂救下坠楼的婴孩的时候,当最美司机深受重创依然坚持用自己生命挽救乘客的时候,人们无不向他们的最美精神致敬。最美杭州人愈来愈多,最美现象无处不在,正是这些“最美”,编织出一张和谐之网,紧紧将杭城围绕。

不得不说,杭州人多数是幸福的,他们在自己的节奏里生活着,如一汪湖水,恬淡轻柔又不失风味,有微风轻拂,看碧波荡漾,观柳枝摇弋,品日升日落。

杭州美在文化。杭州虽是一座山水秀美的古城,但它也绝不是空有一副皮囊的。从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到唐宋时期的吴越文化,杭州是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中丰富自身。诗人柳永曾有诗云:“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钱塘之地经济繁荣,以至南宋皇帝也选择在这片富饶之地建都。经济发展带来文化发展,一步步的酝酿积淀,直至历史转身,杭州成了举办二十国峰会的不二之选,杭州也不辜国家重托厚望,出色的完成了峰会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温文尔雅的古杭城,更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先进文明的国际都市。

杭州是传统文化的最佳名片,更是创新发展的万众之城,一场G20峰会,让杭州有了新的蜕变,让杭州文化为更多人知晓,为杭州文化走向世界点亮了星光大道。

杭州宛若袅袅娉婷的女子,撑着油纸伞走在烟雨朦胧的巷头,偶然回眸一笑,已是无法忘却的美景,再多的文字点缀反而显得累赘了,杭州之美永远只能用心体会,无法言传。

篇5:最忆是杭州作文

下飞机时,已是夜晚。杭州的夜晚是宁静的,皎洁的月光拂去夜的深沉,留下一片柔和的天守护着杭州城。

夜晚像是蒙在杭州这幅画卷上的一层面纱,我迫不及待要将它掀去。于是次日一早,我便去了向往已久的西湖。

清晨的一缕阳光透过柳树的枝条照在我的头发上,似乎在同树下的我说早安。身旁的柳树枝叶触及湖水,在湖面上留下一道浅浅的波纹。我沿着西湖边的石子路慢慢向前走。起风了,湖面上泛起涟漪,每一棵柳树都化身为舞者,带着满身的翠绿舞动起来。大自然这位画师提起了画笔犹豫不决,他笔下的色彩化身一条绿色的小龙,在树枝之间飞快的穿梭。在他落笔的同时这条小龙也消失不见;他又将墨水向远处泼洒,再用沾了粉色颜料的毛笔随意勾勒,就有了荷叶与粉嫩的荷花。不知不觉中我走到了苏堤处。苏堤是诗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主持修筑的一条堤岸,以景致特别而闻名。著名的西湖十景之首便是“苏堤春晓”。堤上杨柳依依,淡粉色的花朵在树丛中盛开,在这淡雅的画卷中显得灵动活泼。

如果说西湖是杭州这幅水墨画的出彩之处的话,灵隐寺便是点睛之笔。灵隐寺是佛教圣地,为杭州画卷渲染了庄重浓厚的佛教气息。于是,我怀着敬畏之心去寻访。远远就看到了寺门外一棵苍劲的树,它大概是一棵古树了,树叶呈墨绿色,横生的枝干快要遮住了寺门上的匾额。走进灵隐寺,才发现里面栽种了许多棵树,寺院被树的浓绿所掩盖,也应了灵隐寺的“隐”之名。原来,这么多棵树每日与钟声作伴,体味过喧闹与冷清,历经风雨,却不改本色。也许,栽种这些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寺庙充满生机,更是要告诉游客一个道理:佛并不能消除你生活中的苦,只有永保初心,怀着理想与情怀,才能继续快乐地生活下去。

杭州,这幅画卷并不如大西北的景象雄浑,也不如蕴含着历史文化的古都内容丰富,它的奇妙之处在于,色彩不浓,景致却美,将独特的自然之美与人文融为一体,让人陶醉难以忘怀。杭州景色带给我新的视觉体验和人生感悟,让我把这幅画卷深深地埋在了心间。

上一篇:陪着孩子成长教师心得下一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