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项目结题报告范文

2024-05-09

国家项目结题报告范文(共6篇)

篇1:国家项目结题报告范文

党建工作创新结题报告

——XXX党支部

今年以来,XXX党支部开展了题为“党工团组织如何在区队安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党建工作创新课题研究,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就创新课题结题情况作如下汇报:

实施目的

支部牢固树立科学建党理念,用改革创新的思路谋划和推进党建工作,用求真务实的作风狠抓党建工作任务落实。企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如何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认真探索新方法,主动破解新难题,使党建工作更加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能够有力的促进区队的安全生产,成为支部政治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掘进预备队党支部通过工作绩效双十措活动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发展,以党建工作的创新成果体现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坚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化改革的办法和锐意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党工团组织如何在区队安全生产中发挥作用。

实施过程

支部党建工作与区队安全生产是两个不同的课题,但两者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安全工作是煤矿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安全保证,其它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而支部党建工作是支部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是通过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区队各项工作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二者的根本目的相同,工作方式和手段有所不同(安全侧重于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并以此来规范人的工作行为和习惯以保证安全生产。党建工作侧重于人的思想观念向好的方面转变,以影响自身行为)。但二者的最终效果都是靠人的思想和行为来体现。可以说,二者互为作用、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担负着区队发展的重任。支部在区队有没有位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部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发挥,只有不断增强参与决策的能力,提高参与决策的水平,充分发挥党员中的技术骨干、工团组织管理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带头作用,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以群体的力量使决策更加合理、科学,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才能提高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该队党支部以创新工作理念,灵活工作方法,开拓党建工作在区队安全生产中的新思路,坚持“围绕中心(安全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格局,形成了思想上时刻想着中心,工作中处处参与中心,以体现工作效果依据为中心,把党建工作渗透到安全生产的深层次之中,用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效来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果。党支部以工团建设双带动、班子队伍双建塑、集体个人双塑造等载体,注重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把区队党建工作目标与区队安全生产工作融合在一起,同时关心职工切身利益,处处体现出党组织大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使党建工作深入人心,带动了区队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了素质能力双提升,业绩效益双提升。

党支部开展的“班组岗位六评比”“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星级文明职工竞赛”“爱岗敬业标兵评选”、团支部开展的青年文明号创建、青年突击队等活动富有成效,进一步增强了职工人与人之间的比学赶帮超积极性,职工凝聚力得到加强,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该支部通过狠抓区队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坚持开好三会一课,全力提升工团组织和区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激发了广大党员和职工敢于创新、精细操作的热情,促进了区队安全生产。

党支部通过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身边无违章、无不文明现象、无事故”等活动,不但有效的推动了区队的安全生产、提升了党的形象,也激发了广大职工的思想潜能,带动职工自觉履行职责和遵守制度,自觉规范行为习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促进了区队安全生产和和谐建设。党支部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四有”职工队伍塑造区队精神和区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经常不断的对职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主人翁教育,提高职工对矿山形式的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实施效果

党支部时刻注意尊重和维护职工利益,通过建立各项制度,依托工团组织,加强区务公开,民主管理,正确处理区队和职工两者的关系,心系职工、关心职工的疾苦,真心实意的解决职工生活中的困难,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取信于民,使职工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区队内营造了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起到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紧紧围绕XXXXX工作面上、下巷施工任务,精细施工,正规循环,实现任务月月超额完,安全天天报平安,质量创精品,效益大提高,为打造“装备先进、管理一流、安全可靠、绿色环保、人文和谐”的“XXXXXXXXXXXX”做出了不懈努力。

今年来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安全上杜绝了各类事故,没有出现违法违纪员工,区队建设得到了和谐健康发展。

篇2:国家项目结题报告范文

一、需交材料:

1、鉴定结项审批书 一式3份

2、成果简介 一式5份

3、最终成果

a.最终成果为专著者:书稿

一式5份(经同意出版后的著作补交7套)

b.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或论文者:原件 1份

复印件 一式6份

二、注意事项:

1、到财务处、审计处办理有关手续

根据国家社科办„2004‟18号文件《关于加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的通知》的要求,项目负责人结项前,需先到财务处将经费开支明细账打印出来,贴在《鉴定结项审批书》中的《经费决算表》栏目处(不再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然后,在该栏目的指定处盖学校财务处、审计处的公章。

2、最终成果不要署名

因实行双向匿名通讯鉴定制度,项目负责人申请鉴定结项时,不得在鉴定成果中注明本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姓名、单位及其他相关信息。

3、最终成果需先鉴定后出版

实行成果先鉴定后出版制度。少数项目成果确需先出版的,须报经全国社科规划办批准。对于违反规定擅自出版的,视为项目负责人自行终止相关资助协议,全国社科规划办将按有关规定追回或扣留该项目研究经费。

4、奖励与惩处

奖励:对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或按时结项信誉良好者,国家社科办在成果出版和申请新项目方面给予鼓励。

对按时结项信誉良好且成果鉴定为优秀的项目负责人,省社科办奖励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

惩处:成果鉴定为不合格或有不良信誉者,项目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国家社科基金新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工作有关规定摘要

一、研究时限

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论文的完成时限一般为1年,专著一般为2—3年。需延期一年以内,由项目负责人提交书面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报省社科规划办审批;延期一年以上或多次延期,须由项目负责人提交书面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省社科规划办审核,报全国社科规划办审批。

二、撤项规定

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2.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

3.第一次鉴定未能通过,经修改后重新鉴定,仍未能通过; 4.剽窃他人成果;

5.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

6.逾期不提交延期申请,或延期到期仍不能完成; 7.严重违反财务制度。

被撤销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新项目。

三、成果鉴定奖惩制度

凡成果鉴定等级经全国社科规划办核定为“合格”以上的,全国社科规划办向项目负责人颁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证书》,并在证书中注明最终鉴定等级。鉴定等级为“优秀”的成果,全国社科规划办将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出版和宣传。鉴定等级为“不合格”但确有修改基础的成果,项目负责人要在规定期限内进行修改,修改后由原鉴定组织者组织二次鉴定。首次鉴定为“不合格”且没有修改基础,以及二次鉴定仍为“不合格”的成果,则予以撤项,并追回或扣留该项目研究经费,项目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四、评奖条件、时间

验收合格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在正式出版或向有关领导、决策部门报送时,应在醒目位置标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字样,作为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评奖的条件之一。

篇3:《Π》电子杂志项目训练结题报告

首先, 我们对内部人员的分工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我们的内部人员包括总编、执行总编, 各栏目主编和责任编辑、审稿、记者、摄影师、美编, 还有后期制作人员。杂志的五大栏目, 潮流、美容、电影、讨论、摄影, 每一个栏目都会有相应的栏目主编还有责任编辑。每次杂志出刊后都会开会商议下一期的大致内容和版面风格, 然后由各栏目的编辑去收集资料并整理, 交由后期制作人员制作成杂志。然后, 我们会经常收到来自不同学部的同学反映给我们的意见, 如版面混乱、内容不吸引人等等, 我们将这些意见收集起来, 在日后的杂志中改善。我们的版面和内容在经过几期的改善后, 逐步走上正轨, 现在已经有了基本的模式去操作。经过大家的商议, 杂志每期都会采访一位有生活态度的人物, 例如原创品牌的创始人、辍学独自前往美国体验生活的女大学生等等, 希望通过对这些人物的采访能带给大家一些关于生活的正能量。在采访的过程中, 我们会常常遇到时间不吻合、地点太远等问题, 但这些都不能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理由, 时间不吻合我们会抽出周末的时间去采访, 地点太远我们可通过网络采访的形式去解决。

《π》杂志在运作期间, 一直坚持履行我们一开始的想法, 就是把杂志传承下去。每一个新学期的伊始, 杂志成员都会在大一新生中宣传并且吸纳新成员。我们先进行第一轮的问答面试, 在面试过程中我们会向他们提问对杂志的看法和他们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爱好等等, 经过了解后进行筛选, 通过第一轮面试的同学还需要进行第二轮的面试筛选。我们第二轮面试的任务是分栏目进行资料收集, 而面试后期制作的还需要排版一个栏目的内容上交, 这样做是按照我们杂志的自身定位来做, 呈现给读者的不再是一本杂乱无章的电子杂志。我们也改变了最初的管理模式, 不再由几个人独领大权, 而是由杂志里的每个成员共同承担杂志的发展, 主题的确定等等都像头脑风暴似地讨论起来, 为的是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而不再是默默无闻的某个人。我们还会结合指导老师的建议以及辅导, 及时改进杂志的不足。

我们也发现了杂志所遇到的瓶颈, 比如说传播方式的单一。我们为此也做出了尝试, 建立了《π》电子杂志自己的公众微信号, 创建了一个《π》电子杂志的App, 我们与时俱进的尝试, 为的就是杂志能有更加多的关注量以及阅读量。

二、训练成果对专业的影响

《π》电子杂志跟我们专业关系实在是很密切, 可以这样子说, 《π》杂志把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也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到更多课本上、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知识以及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

1. 采访写稿。

我们结合在课堂上老师教的写作技巧, 让杂志的文字内容丰富、有趣、生动起来。在我们的成员当中, 也有因经常采访不同业界的人物, 人脉渐渐地广阔, 进而被推荐到报社当实习生, 我相信这也许就是杂志带给我们影响。

2. 电脑技术。

照片、图片处理用的Photoshop, 排版制作用的Corel DRAW、Illustrator、Indesign, 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sony vegas, 还有电子杂志制作软件iebook, 这些软件我们有在课堂上接触过的, 也有我们因需要而自己学的, 但对于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说, 多掌握一个软件的操作就是等于多一项技能, 而这些软件对于我们专业的帮助也是有的, 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需要交视频作业, 如何剪辑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难题, 但对于我们杂志成员来说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3. 摄影摄像。

我们杂志内稿件的配图很多都是我们采编人员自己拍摄的, 保持原创性。我们在制作宣传片的时候也会运用到一些摄像技巧, 这些都是与专业息息相关的, 我们在课本上学习到的一些方法技巧, 全部运用到实践中去, 也在实践中提高我们自身的水平。

摘要:《π》电子杂志创办以来已经发刊十七期, 经历了三批人的努力付出, 如今这本崭露头角的电子杂志已经走上了轨道, 发刊准时内容丰富, 拥有一定的固定读者群, 这一切的成果得来不易, 成长期间也经历了不同的困难以及考验, 但坚定不移的信念支撑着每一个π工作人员坚持下去, 相信《π》杂志会越办越好。

篇4:结题报告成果表述的通病

一、 不去介绍成果具体的情状,而是大作成果的理论分析

作为基层学校所开展的一般都是实践研究,结题之时应向别人呈现出课题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具体状貌,或者运用数据和图表进行比较与图示,或者运用实例和图片加以描述与说明。然而有些报告撰写者却用大量的笔墨去分析成果的原因及意义。如“国际象棋教育开发了学生的心智潜能”的成果介绍。

国际象棋活动是一门科学艺术,是融竞技、艺术、科学和娱乐为一体的体育项目。与其他运动所不同的是象棋活动不是直接的体能对抗,它是一种“一对一”的智力对抗,素有“人类智慧体操”的美称。小学是学生身体、思维发育的最佳时期。在小学开展象棋文化教育,首先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下棋时每走一步,都要动脑筋,发现和利用别人的错误,自己尽量避免犯错误,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要分析、要归纳。这些都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其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注意力。棋盘上的拼杀,战略战术的运用,这都需要想象和联想,在下棋时,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则就赢不了对方,而一个人注意力是否能集中,是一个人学习,做事效率是否高的先决条件。再次培养了学生敏捷的反应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因为与对方下棋,对手一直在等你走下一步,比赛时每一步棋都是不同的,每着棋都是新的,整个“作战”都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棋手对每着棋的信息进行处理,并能随机应变。我校国际象棋选手逻辑思维能力强,尤其体现在数学成绩优秀,奥数成绩显著。同时,国际象棋成绩突出的一些选手在各方面成绩显著,学科类成绩也很优秀。今年,四位国际象棋小将在毕业考试中被几所重点中学录取。

报告的成果表述大致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次(国际象棋活动……美称)主要表明国际象棋活动素有“人类智慧体操”的美称;第二层次(小学是……随机应变)则对小学中开展象棋文化教育的一般作用意义,分别从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想象力和注意力、敏捷的反应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这三个方面加以翔实的分析;第三层次(我校国际象棋……重点中学录取)概括列举了国际象棋成绩突出的一些选手在各方面成绩显著的事例,对国际象棋教育开发了学生的心智潜能作了极其一般的例证。就成果表述部分整个段落的内容看来,根本没有体

现出学生的心智潜能得到有效开发的具体情形及相关征状。

二、 缺乏提纲挈领的亮点语句,而使内容重点不够突出

课题的成果,肯定是有主要点与次要点,有结果点与原因点,有直接点与间接点,在表述中特别要讲究重点突出,要点明了,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弄得人如雾里看花,或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而不是直截了当简明扼要说明成果,搞得人家看了半天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国际象棋开启了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成果表述。

象棋活动如同学生手中的一根启智魔杖,在学校长期、系统、规范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在“棋中启智”,充分认识到象棋的运动功能,训练了大脑的灵活性,开发了大脑的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下来,我们不难发现,相对而言,积极参与象棋活动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好,他们的思维活跃,课堂反应快,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且学习效率也相对较高。而不喜欢或很少参与象棋活动的同学,学习上大都较被动,学习能力不强,不会合理安排时间,灵活性、创造性较少,学习的潜能未能充分发挥。几年来,学生确实显示了与其他学校学生不同的发展特质。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明显超过其他班,计算更扎实。这由每学期的数学测试卷反映出来。在我们所做的数学测试的质量分析中,可以看到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心算”这两个项目上,这个班的成功率要远高于其他学校。不仅如此,语文老师也反映,在课堂上,同学们的发言更有逻辑性,也更有很多出人意料的精彩语言。班主任还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原来班上有一位小朋友,整天好动、好打架,因为无所事事而到处惹是生非,自从迷上了国际象棋,大概是精神有了寄托,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课间更多看到的是他在和别人下棋,打架闹事几乎看不到了。

看完这段概述性的文字,如果不静下心来认真研究一番,很难发现该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具体涉及到了哪几个要点。其实经过仔细分析我们终于发现整段文字是总分结构,“象棋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段首总括,“实践下来……几乎看不到了”是分述,分述部分主要讲了三层意思,一是学了国际象棋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二是学生的发展特质与其他学校不一样;三是学生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出现微妙的变化。遗憾的是报告撰写者在总括部分语句啰嗦含混。没有真正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而分述部分则没有能够运用序数词(首先、其次、再次等)清晰地罗列出来,给人有一团糟的感觉。

三、 成果表述的角度极其普通,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与关注

应该说不同的课题其研究成果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的报告撰写者习惯于用千篇一律的笼统化、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述,使得所有的课题千题一语、千果一面,根本显示不出独特的课题个性与亮点。如《幼儿园园本网络教研的探索》的课题,在成果表述部分报告撰写者是这样表述的。

近两年来,我园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来抓网络教研的建设与管理,使我园网络教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或许是对我们所作的巨大投入的一种回报。通过课题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改变了教研供给不足的状态,促进了教研的知行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这种高要求同时转化为对教研的高需求。而园内的教研力量和教研资源相对于这种高需求来说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在传统集中教研状态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园本教研力量和教研资源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不管是专业引领还是同伴互助都无法深入有效地开展。网络教研是适应新课程骤然增加的教学和研训需求应运而生的。用网络技术改造教研,放大了我园教研力量、资源,力量和资源匮乏得到缓解。以同样多的人做了比以前多得多的事情,从而做大做强教研。具体体现在:(下略)2、提升了教师的网络操作技能,优化了教师的成长环境:开展网络教研对教师的网络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把网络技能培训与网络教研融为一体,在网络教研实施过程中,用教研的方式完成网络技能培训。这样的培训方式给了教师更多实践和运用的机会,更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网络操作水平。如在网络教研实行之前,我们有很多老师平时很少接触电脑和网络,打字速度慢,不会查资料、不会做课件,甚至不会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教学活动。(下略)3、提高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幼儿园对外的影响力:教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的网络教研在形成特色,提升教研实效,促进教师成长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一次关于幼儿区域活动研讨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网络平台明确研讨目标;在广泛搜集难点、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开展话题讨论答疑解惑;通过网络平台介绍各班先进经验、展示幼儿活动照片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提升了我园区域活动质量。(下略)

综观整个课题的结题报告,该课题做得非常扎实,措施极其有效、成果非常显著、研究颇具特色,但是就成果的表述而言则极其普通一般,从上述的三个要点的表述语句来看,“改变了教研供给不足的状态”、“提升了教师的网络操作技能”、“提高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这是任何一个课题都可以套用的笼统化、概念化、模式化的语句,凡网络教研类的课题毋须研究都可以猜想得到,而没有能够变换一下表述的角度另辟蹊径,从而显示出该课题独到的成效。

之所以会造成以上的情形,如果排除课题撰写者自身的写作能力欠缺的因素,说到底还是在于课题撰写者没有真正明确自己所研究的课题的具体成果,分析粗略、闭门造车,或者说课题研究者在课题申报之时压根儿没有对课题的目标进行过预设和论证,便匆匆上马、草草结题所导致。

篇5:孙晓丽 结题报告[范文]

承办单位:荥阳市第一小学 课题负责人:孙晓丽 课题组成员:陈 贤 联系电话:64661103

如何转化学困生的思考与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的背景

目前人类正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整体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研究语文学困生的学习问题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就颇丰,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涉及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研究很少。目前尚缺乏对语文学困生问题的系统理论阐述,只有零星的关于语文学困生的学习研究。研究语文学困生的学习问题与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是吻合的。

我校学生来源复杂,外来打工子女、留守学生多,部分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孩子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不同,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若教师不对症下药,不注意研究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方法,势必造成学生间差距越来越大,整个班级的语文学困生一定会呈上升趋势。语文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成为制约学校教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2.研究的意义 对于教师而言,学困生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个困挠万千教师的问题。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养成善于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及时分析问题的习惯,找到学困生成因的个性和共性,更好地因材施教;还能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发展性评价观。作为一个课题对学困生进行研究,变过去仅靠观察和印象对学困生的断定,为依据科学的分析对学困生进行分类;变过去对学困生研究的自发性、随意性为自觉性、系统性。在我们县城学校中,类似于我校这样的学校不在少数,我校的成功研究将会为兄弟学校提供经验,给兄弟学校学困生的转化树立信心。我们的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既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贡献,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教育公平所作的最基础的工作。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语文学困生:在学习语文学科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具体地说:语文学困生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在语文学习中(如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等)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

成因: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转化策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促使学困生的语文学习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语文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情感意志得到培养。

三、本课题组成员均有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目前也正从事语文学科教学,为了研究更有针对性,更体现专业性,我们把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限定在语文学科的学困生上,旨在找出成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其他学科的学困生在本课题中暂不涉及。本课题所研究的语文学困生,又称语文学业不良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语文学习效果低下,学习困难而达不到规定学习要求的学生。

四、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在本阶段,我们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我们拟定学习思考题供课题组成员统一学习,每位成员专门准备一本学习笔记本,广泛查阅教育理论书籍与教学研究资料,搜集了解国内外有关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我校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在本阶段,我们主要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出了语文学困生的一些主要表现:

1、识字能力差:随着识字量不断增加,学生对音、形、义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汉字容易造成张冠李戴的现象,每次听写、默写错误百出。

2、朗读水平低:我们曾对三年级的55位语文学困生进行过一次课文朗读能力的检测,朗读情况记录如下:错字329个,平均6个;漏字211个,平均4个;添字162个,平均3个;回读274次,平均5次;破句157个,平均3个。结果可见,学困生对于学过的课文想做到基本的正确、流利也显得非常困难,更别提有感情了。

3、课外阅读少:在对学困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17%的学生经常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有53%的学生认为自己阅读能力很差。对于为什么不读课外书的回答,主要有:读课外书没有看电视带劲,家里没有课外书可读,语文老师没有要求,家长舍不得给钱买课外书。阅读量的缺乏造成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不丰富,听、说、读、写方面不能触类旁通,面对短文阅读等理解性比较强或灵活性较高的题目,学困生往往就寸步难行了,最直接的见证就是检测时试卷上大片的空白。

4、交流限于听:许多老师都在为营造课堂上争先恐后发言的氛围而使劲浑身解数,但细心的听课者透过如林的小手,会发现每节课上总有那么几位低着头躲在繁华背后“与世无争”的“忠实听众”,他们往往都是学困生。他们已经习惯了在一旁默默地看、默默地听,对其他同学的表现不提任何意见,更没有主动站起来大声反驳别人的勇气。热闹的课堂让他们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只能被动地接受灌输。

5、写作质量差:大多数语文学困生不懂得审题,对写作的要求无法领会。他们笔下的文章总显得空洞、干瘪而又不合规范,语句不通顺,错别字成堆,同学不愿看这样的文章,老师对这样的文章也持冷淡态度。

6、作业习惯糟:学困生之所以形成,说到底跟他当初刚入校时的作业习惯有很大关系。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困生平时当堂训练作业都无法正常完成,书写速度慢,书写质量也很糟糕,不少题目在动笔之前老师一般都要简要地提示一下,但轮到动笔时依然不会。课外的家庭作业更是学困生的拦路虎,除了抄写类的作业偶尔能够去做做外,其他稍带点开放性的作业就束手无策了,其实也是怕动脑筋思考。第二天早上交作业时便找种种理由得过且过,许多老师也习惯了他们的理由,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长此以往,更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语文学困生的表现有了上述大概把握后,我们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并进行深刻、准确地观察了解,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学困生自身三方面访查了学困生的成因:

1、学校教育中的责任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也一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说,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初的起点差距并不会很大,但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在识字、朗读、理解、表达、写作等方面会呈现一些不同步的现象,这应该是正常的。但我们的语文老师却习惯于用一把尺子量学生,没有针对彼此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课堂中的提问没有层次性,学困生一节课几乎没有开口回答问题的机会,表达能力能不受影响吗?教师教学中滔滔不绝讲解的现象还很常见,而留给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朗读的机会很少,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越来越低。单纯考虑布置作业时教师自身的省力,一刀切现象习以为常,让学困生跟着优等生一起去啃那让人头疼的作业,岂不疼上加疼?种种不得法的做法让一群本来步调基本一致的孩子越拉越开,而我们的老师,此时仍然缺少补救的决心和措施。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有83.8%的教师除了在学困生作业做错时进行辅导外,几乎没有举措,17.2%的教师甚至没有对他们进行辅导的习惯。随着差距的越拉越大,一些教师认为他们已经无药可救,“无奈之下”撒手不管,于是他们的学习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至无力偿还而心灰意冷、自甘消沉。

2、家庭教育中的责任统计中我们还发现,不少学困生的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也比较低,家庭物质生活普遍较差。父母们为了生计终日劳碌奔波,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58%的家长很少检查甚至从不检查孩子的作业,即使检查,也有62%的家长只停留在翻看和口头检查上,更不用说给孩子另外布置作业并辅导孩子的作业。调查显示,有84%的家长晚饭后不是加班就是看电视、聊天、打麻将,放在孩子课外学习上的注意力少之又少。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家长,使这些学困生在回家以后的学习和教育几近空白。可以想想,一个在学校里就学得很累很吃力的学生,回家后还是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学业负担之重让他们怎么承受?久而久之,他们非但追不上班里的其他同学,距离反而会越拉越大。

3、从学困生自身方面看学困生的形成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客观因素外,其自身当然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这其中,又数惰性最为主要。根据平时教学中的观察,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语文学困生都怕上语文课,表现在课堂上总是无法专注地听老师讲课,想其他事情、发呆、讲空话或者做小动作。不少学困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想做,但抱着应付的态度,抄袭甚至懒得做。有些稍难一点的需要思考一下的问题,不愿去思考,有时还埋怨教师对所教的知识要求太高,难以接受。惰性之外,这部分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严重的自信心不足。就说朗读吧,语文学困生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回读现象特别多,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自信心不足,读完该句后,老是不由自主地再回看这一句,惟恐读错了,而往往此时嘴又情不自禁地跟着活动起来,从而导致接连的回读现象。在与学困生的座谈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喜欢语文的声音,但又时不时感受到担心自己学不好,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敢提问,不敢回答等等焦虑。另外,我们在多轮的试验中发现,70%左右的学困生记忆能力都比较弱,对学过的知识记不住或容易遗忘。

课题组教师以集体的智慧与热情对语文学困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跟踪调查与成因分析后,有的放矢地展开了各项转化工作:

(一)倾注更多关爱,帮学困生找回自信 畏惧、从众、惰性等心理障碍是多数语文学困生的共性,还有,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的情感显得更敏感、更脆弱,心灵更易受伤害。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帮他们找回学好语文的自信。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充分的尝试:

1、让学困生上课有声音。我们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充分重视学困生的地位,课堂教学中要“目中有人”。如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教学中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和提问来培养学困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如读写字词,回答全文有几个自然段等,合作学习时要合理分工,让学困生也能够获得锻炼的机会。其次,要值得到学困生进行表扬和赞赏,以消除他们胆怯和自卑心理。

2、创新学习评价方式。对于书面可评价的介质,我们一改原来等级制评价中“不及格”或“太差”一类的评价词语,代之以“加油”、“有进步”、“继续努力”等激励性的词语,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唤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3、设立“学困生知心话筒”。学困生在学校里受排挤、轻视,内心的苦恼有话而无处可说。我们就从电话入手,每位语文老师公布自己的联系电话,叮嘱学困生有心里话或疑惑拨打电话与老师诉说。如果学困生不敢主动诉说,我们就主动找学困生交谈,换取他们的主动。

(二)构建辅助网络,与学困生共度难关

在学习中遇到难处无人相助时的那份孤独不是一般优秀学生能够体会的。我们在与学困生的座谈中了解到,不少学困生最初也只是遇到了一点小小的问题,比如某个字不认识了,某句话的意思没有弄懂,或某个词语不知道怎么用在句子里去等,但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加上他们又不敢求教别人,致使小问题越积越多,直至到了今天这种状态。因此,给学困生构建一个完善的互助网络,让他们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有效及时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课题组在对全校各班的语文学困生进行全面把握后,以班为单位,在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建立“一帮一”、“手拉手”辅助网络,让优等生辅导学困生释疑解难,监督、提醒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如:听写词语、朗读背诵课文、练习写日记等。而“学困生”则发挥其各自的长处,影响和带动优等生参加文体、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这种平等互助的心态下,建立“团结向上、互助友好”的班队集体,营造一种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竞争氛围。

(三)指导学习方法,帮学困生提高语文素养

1、提高学困生的识字效果。前面所述,学困生普遍存在记忆能力弱的劣势,这种劣势对于识字是非常不利的,许多学过的字,等到要默写时,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反复抄写,效果依然不佳,这证明了默字的水平不受抄写的遍数所决定。为此,课题组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如图解识字法、猜谜识字法、编儿歌和顺口溜识字法、借助熟字识字法、归类识字法、编故事识字法、部件识字法、游戏巩固法等,以激发学困生识字的兴趣,提出要达到的目标即可,无需规定抄写遍数。测试结果证明,很多学困生在读一遍后,再心默或抄默一至四遍,均能正确默出所学生词,错误率极低。对于学困生经常出现的具有普遍性频率高的错别字,采用分期分批围歼法,“讲—练—测”一气呵成,与易混字进行比较,不仅析其错,而且析其所以错,持之以恒,成效是明显的。

2、培养学困生的朗读能力。要让语文学困生喜欢朗读,首先还得从朗读兴趣的培养入手。在这方面,我们重点针对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精心设计了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训练形式,如创设意境的朗读、扮演角色的朗读、男女生轮读等。当然,对于语文学困生,朗读的要求得放低,一定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在刚开始时要求仅仅是能读通课文,不读错别字就行;后来可以要求流利,完整地朗读课文;再后来,就要求对简单的课文进行背诵,并逐步和其它同学一视同仁。为了提高学困生的朗读水平,录音范读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充分利用教材配套的朗读材料,设立了“语文学困生电子听读吧”,人手一副耳机,学困生课余时间可以随时进入听读吧进行听读。为了防止他们对听读产生依赖心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要求他们脱离录音单独进行朗读检测,每个月,课题组还会设计一些简单易读的诵读材料,开展学困生美文诵读比赛,由朗读水平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组成评委,分别从表情、音准、语速、情感等方面去量化打分,设立的奖项主要是进步奖,获奖学生的大名会在比赛后第一时间公布在校园宣传窗内,此项活动极大树立了学困生的朗读信心,半年下来,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3、丰富学困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可以这么说,没有充分的课外阅读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除了指导学困生多认字、多朗读课文外,对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引导也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学困生的课外阅读书源枯竭等客观现实,我们特别为他们开设了“阅读专柜”,从学校图书室里精心挑选了一批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并设立了导读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另外,我们还开展了优秀生带读、学困生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使他们从阅读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好。

4、提高交流能力。交流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语文学困生上课不敢表达的主要原因是怕说错了,挨老师批评;学生讨论时,有的学生不说话,是怕说错了,遭同学笑话。为此,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怕说怕讲的学生开口。课题组一致认为,关键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例如,我们规定,每节语文课教师至少要对每位学困生提问一次以上,并且要求教师不管学生说得是否完整、全面,即使说得不对,也不轻易否定,更不批评指责。课后,鼓励教师与学生交朋友,说天道地,谈古论今,时时处处事事与学生平等交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使那些怕说的学生开口说,能说的学生逐步变得善欢说。同时,我们还积极选择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利用身边熟悉的人物、利用熟悉的环境、利用熟悉的电视剧的某个情节等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言之有物。在交流形式上,我们尽可能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召开讨论会、辩论会等,既听又说,边听边说,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口语表达习惯。

5、训练写作技巧。说实在的,学生普遍怕写作,对语文学困生来说,这种害怕更是超乎一般。怕写作的原因就是感觉作文太难,怕自己写不好,或者觉得无话可说。所以,要使这些学困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我们的做法是:确立“低起点、小步子”的作文训练策略——我们从最基础的方面抓起,从基本的词句入手抓语文学困生的写作训练,逐步提高要求。放宽习作评价要求,即使只发现一两个词语用得恰当,也要提出表扬,只要不是照搬照抄,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就能及格。

正确引导语文学困生 “抄”作文——不是片面地禁止与堵塞,指导他们讲究“抄”的方法,注重思路上的“借鉴”,要找到人家的优点,仿其“神”而非效其“形”。经常性地提供“下水文”——例如,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们会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好在哪?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当遇到经典段落时,会让学生来段“模仿秀”,引导他们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我们还不断为他们提供一些同伴的作文、优美作文选和教师例文,指导他们仿写的方法。

树立“生活作文观”——我们给每位语文学困生发了一个精美的日记本,命名为“自由读写本”,可进行听记、摘抄、写话训练,每周每个类型指导学生完成一次。我们还经常性地组织语文学困生走出教室,走入家庭、街道、工厂,带领他们做生活练笔,逐步培养学困生认真观察、用心品味生活的写作态度。

6、改善作业习惯。对于学困生,作业方面的要求应该与一般学生有所区别。我们的做法有:哪点不行强化哪点——学困生作业书写潦草的问题最为严重,对此,我们进行特别强化,专门成立了练字班,为这些学生开设了每周两次的练字课,一笔一划手把手教学,并每周展示训练成果,效果不佳就再来,直到能够在日常作业时能够按规范书写为止。

改变作业形式——我们从把好作业布置关入手,对语文学困生的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时间等实施分层,让他们能够“吃得了”。语文学困生的语文作业一般都比较新颖,如积累词汇、收集儿歌等,这样的家庭作业对他们来说,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是一种游戏。

重过程淡结果评价——要求教师在批改学生的语文作业特别是主观性题目时,不能只看答案,更要注意学生的答题过程,充分肯定有价值的地方,包括书写态度等均可以评价。尽可能让这部分学生得到更多的表扬机会。

利用团队的力量强化——身在一个团队中,必然会受到团队力量的约束。我们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来强化学困生作业习惯的养成教育。例如,把班里学生分成四个组进行竞赛,把竞赛表挂在墙壁上,当天作业全部完成的组,奖励一颗红星。哪个组没有得到红星,组里的成员就会对影响本组的组员进行指责,面对这份压力,受指责的同学会为自己的过错感到难受,会产生愧疚感,继而会强迫自己完成任务,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同学之间也会自觉地相互督促作业。与此同时,我们还主动与学困生的家庭联系,与家长互相交流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作业情况,指导家长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作业检查方法,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确保学困生良好作业习惯持续性养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了及时总结与反思,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绝大部分语文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得到了有效增强,对语文这门学科也更有了情感,识字、朗读、写作等语文基本素养得到大面积提升,在语文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也得到良性刺激。

2、教师方面: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研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认识、理解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埋怨学生的少了,主动反省自己的多了,大家都能有意识地借鉴科研成果,来研究学生、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了。课题组的教师能积极动笔进行反思,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当然,本课题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语文学困生转化成绩不均衡,部分班级转化成效不明显;语文教师大多兼任班主任,日常教学工作非常繁忙,如何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转化一个学困生,可以教育和影响一批学困生,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五、【参考文献】

1、《走进校本教研》,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2、《学习困难学生阅读理解监视的实验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1期;

3、《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探析》/《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5期;

4、《元认知理论与学习不良儿童研究》/《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篇6:语文组课题结题报告课件[范文]

语文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以小组活动为中心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并围绕小组活动来安排教学。有的教师则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合作学习的场面,否则不能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于是,教师频频要求学生讨论、合作,学生处于疲沓状态,缺少兴趣和热情。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在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时,分工不明确,学生没有弄明白合作的目的和任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少必要的监控和指导;小组成员缺乏个人责任感,合作学习的技能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课题组查阅了有关资料,从搜集的资料来看,对合作学习大唱赞歌的大有人在,但具体对“合作学习”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和应对策略的材料比较少。为此,我们就这一问题成立了课题组,旨在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基本模式等,以帮助学生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间在互动作用下的协同并进、共同发展。我们相信,有效的合作学习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已有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其实践也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在不同国家的合作学习实践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人们关于合作学习概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赖特和以色列著名教育学者梅瓦里克女士根据斯莱文的上述定义,揭示了他们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对合作学习的概念做了这样的界定:“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综上所述,对合作学习概念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策略。它通过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成分;2.合作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学生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3.合作学习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目标价值和实施策略,己逐渐发展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1.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2.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的主要观点有:群体是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这种互赖通常是由共同目标而创设)。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成共同的预期目的。

2、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通过长期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图式的转换与建构过程。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3、认知精致理论: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要保留记忆中相关的资料,则学习者必须就材料作某种认知的建构或精熟,如作摘要和纲要便不同于作笔录,必须重新组织材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而最有效的方法,乃是解释教材给别人听,在表达与倾听中,不仅有利于被指导者,也有利于指导者。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健康、充实、快乐的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表现在:

1、通过研究,确立高效的小组建设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技能。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能否由形式走向实质的基础。学生合作的技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1)倾听的能力。要希望学生学会倾听,必须从教师的耐心倾听开始。教师要把握每一个教学良机,把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对倾听获取的情况及时做出教学决策,巧妙地利用学生的信息进行教学。

(2)反思的能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经验,而且对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为了教学实践的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改变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主动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宗旨,有重点地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主动性学习习惯,增强主动意识。

2、根据新课程标准,创立新的教学模式。(1)设置情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同学们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2)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立新的教学模式,联系教学内容,把多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合作成果进行巩固,合作中的主动性学习能激励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3)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3、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自我,发展合作学习能力。(1)让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作学习的形式。(2)通过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2、调查法

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3、行动研究法

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组织全体语文学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实现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

4、案例分析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有鲜明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5、经验总结法

运用科学方法提炼总结成功经验,并在不断的验证与完善中,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撰写课题报告。

(二)研究的对象 我校全体学生

八、课题实施主要过程(实施原则、合理分组、把握时机、实施基本途径、实施基本模式)1.实施原则 a)趣味性原则

要创设愉快的课堂情境,以趣激学,寓教于乐,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成效的愉悦感:乐学—爱学,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b)活动性原则

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强调动脑、动手、动口,增加开放性、实践性时间,促进知、情、行和谐发展。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桥梁”。c)有序性原则

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让学生有领会新模式的时间,体现从易到难、由表层研究到深层探求的递增性。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基础”。d)主体性原则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两者又是导、主相互关系。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用各种创新的手段使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保证”。2.合理分组

(一)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学习小组有利于督促同学们之间的互帮互助,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开展,但是如果只是随随便便的进行分配的话,那么不但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不利于班级的管理。那么为了分好小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二)建立小组合作常规

所谓小组合作常规代表了小组成员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简而言之,合作常规的制定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经过长期实践的探索,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常规主要包括明确目标,共同努力、资料共享,体现合作、合理分工,体现合作这几个方面。

4、课题研究的基本途径 a.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内容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而,合作学习内容的确定必须建立在“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热情”的基础上,教师应通过认真地备课,挖掘出教材中有深度、难度、有开放性等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b.制定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学习要真正做到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仅仅有恰当的学习内容、明确的分工是不够的,小组合作学习时应遵守的规则必不可少。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师生应制定出相应的规则。

c.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生合作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出现,和学生不善于人际交往,合作能力差是分不开的。学生的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发的,它离不开后天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与实践。要真正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技能,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⑴ 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合作技能的重要性 ⑵ 让学生清楚要掌握的合作技能的具体表现 ⑶ 在课堂内为学生创设实践合作技能的情境 ⑷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⑸ 在生活中运用合作的技能

5、课题研究的基本模式

1、创设情景、呈现问题

2、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3、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4、引进竞争、巩固合作。

九、课题研究成果

1、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开展互学、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同时也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评价自己。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解决新的问题的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冒出火花,火花进行碰撞之后,又会产生新的火花。

4、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初步学会合作,积累了一些合作经验,逐渐养成了合作的习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必须做到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

九、课题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本课题的研究,虽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缺乏合作交往,演变为“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交往模式。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差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在这种小组里,学生没有真正合作。

上一篇:经典管理案例分析下一篇:鲁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