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词的基本格式及

2024-05-24

答谢词的基本格式及(通用8篇)

篇1:答谢词的基本格式及

(1)标题。在第一行居中的位置上写上“答谢辞(词)”。

(2)称谓。另起一行顶格写致辞对方的姓名、头衔,既可以是广泛对象,也可以是具体对象。称呼后加“:”以示引领全文。

(3)正文。

首先对主人的盛情表示感谢,并对对方的优越性予以肯定,表达出自己的荣幸与激动。这是答谢词的.写作重点。

另外,要对对方的情况做较详细的介绍,以示尊重。

第三,应提出希望与之进一步发展关系的强烈意欲。

结语,再一次用简短的语言表示感谢。

篇2:答谢词的基本格式及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无比振奋的心情,在这里迎接***红十字会给我们县师生捐赠救灾粮的亲人。

今年7月以来,我国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旱灾。7、8、9三个月,炎阳连天,滴雨不下,池塘干涸,溪河断流,田地龟裂,禾苗枯死,真是赤地千里!虽经我们奋力抗灾,但自然灾害的肆虐,使10多万人饮水困难,30多万亩田颗粒无收。我们县的中小学生,就有1万多名因受灾辍学,还有几万名同学、教师、亲属的接济度日。然而,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兄弟县市的乡亲没有忘记我们,省市领导多次亲临,视察灾情,组织救援,市县国家干部职工争相解囊,捐粮捐钱。今天,我们又接到了你们无私捐助的大批救灾粮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互助,无私奉献,只有在今天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只有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办到!

篇3:答谢词的基本格式及

自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ity and Evolution (Berlin&Kay, 1969) 之后, 国外很多学者对基本颜色词进行了研究, 而国内学者对此的研究大都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 很少从认知的角度。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 近些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 如陈家旭 (2003) 、秦蕾 (2003) 、张祝祥 (2007) 等开始从隐喻认知的视角研究颜色词, 但由于起步较晚, 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方面就更少了。因此, 笔者期望通过收集、分析和对比日常生活中英汉语一些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表达, 能够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英汉基本颜色词隐喻的实质, 同时能为英语颜色词汇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1 隐喻与颜色隐喻认知机制

在传统理论中, 隐喻被认为是一个纯粹的语言问题, 是一种修辞格。随着近几十年来对隐喻的多学科研究的发展, 隐喻的定义得到了拓展。莱考夫和约翰逊 (Lakoff&Johnson, 1980:4-5) 等认为, 隐喻存在于语言、思维、思想表达、行为中, 它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他们把隐喻定义为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 这种投射是经验和理解的结果。当人们要用已知的事物表达新的概念时, 就将对已知事物的认知和新事物的抽象概念联系起来, 再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 所以相似性是隐喻意义产生的基本条件。

人类关于颜色词语的语言表达丰富多彩, 它是人们对外部世界认知和经验的结果。颜色隐喻认知是基于人们用颜色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的范畴。根据隐喻理论, 语义冲突和心理相似性是隐喻构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颜色隐喻的产生也是基于此。当原本表示单纯颜色的词语被用来修饰其他没有颜色的事物时, 就产生了语义上的冲突;颜色会引起的人们的心理意象, 它与其所修饰的事物会产生一种相似的心理意象, 这就是心理相似性。颜色隐喻使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加鲜明, 更加生动。比如, 灰色是一种透明度差, 呈中和的色调, 每当我们提到它时就会有一种很阴沉、沉重、压抑、不明朗、模糊不清的感觉。当灰色的基本语义范畴被用来描述和表达一些原本不是灰色的事物时, 就会产生灰色的隐喻认知, 使人们有暗淡消沉的感觉, 从而更真实形象地认识这些事物。如中文里的“心灰意冷”, 这里“心”不是灰色的, 但是通过从源域“灰色”到目标域“消沉失望的心”的投射, 形成了语义冲突, 再加上两者心理的相似性, 就形成了“心灰意冷”这一隐喻, 让人能鲜明生动地感知人内心的失望和懊丧。同样英语中也有”grey zone”, ”grey area”的说法。

英汉文化中关于不同颜色的隐喻表达都很丰富。不同文化中的颜色词都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基本感知, 因而其含义具有相似性, 然而, 不同民族背景的人, 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因素的不同, 对于颜色的心理感受也会不尽相同, 因而使得其含义又有差异性。在英汉语言中, 很多颜色都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概念、状态、行为和情绪, 由于篇幅有限, 该文以人类基本颜色“绿”为例, 对比和分析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共同之处和独特之处, 期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颜色隐喻的实质。

2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对比

2.1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隐喻共性

一方面从宏观上来说, 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大体一致的生态环境和历史环境中, 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视觉神经系统, 感官功能、基本心理过程和思维结构也是大致相同的, 另一方面, 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 隐喻的认知基础与工作机制是一样的, 都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那些抽象的、不易把握和理解的概念、特征等等, 因此无论是讲汉语的人还是讲英语的人对客观存在的基本颜色词在认知上都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说“绿”在《新华字典》 (第十版) (p187) 上是指一般草和树叶的颜色, green在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第6版) (p768) 中是指:”having the colour of grass and leaves of most plants and trees”。由此可见,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绿”的基本释义是一致, 都是指某种具体事物的颜色。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的认知能力、思维过程, 共享一些相似的知识和经验, 因此在“绿”的隐喻认知过程中,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 它都象征着青春、活力、生机与希望。如汉语中的“沙漠绿洲“, 代表着沙漠中有水有草等有生命的地方;“千里莺啼绿映红”, 描写了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在英语中也有”in the green of one’s years”意为年轻力壮时, ”be ripe in years but green in heart”指人老心不老, 老当益壮。

人类的隐喻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知领域的不断扩大而扩大。通过隐喻, 广大的普通人们能够理解和接受越来越多的新概念和新术语, 并自然而然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愈来愈多失去“颜色”的颜色词出现在英汉民族的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比如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重要威胁, 人们日益意识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更加渴望回归到一片绿意、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绿色是草木之色,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草地、森林、大自然, 于是绿色出现在环保领域, 成为世界人们公认的环境保护标志色。自1971年在加拿大成立的Greenpeace (绿色和平组织) 成为全球颇具影响力的自然资源保护者的国际组织, “绿” (green) 就有了“环保、健康、安全、无污染”的义项。如英语中”green party”是主张以环境生态为基本纲领的政党, ”green consumerism”是以购买不危害环境的产品为原则的消费。汉语中也有“绿色食品”、“绿色农产品”指无污染和无公害的食品, “绿色交通工具”指在行驶中对环境不发生污染或只发生微量污染的交通工具。

2.2 英汉基本颜色词隐喻的差异性

一方面, 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中, 隐喻概念都在普遍运用着, 这说明隐喻认知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受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语言观、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存环境、生活经历等的影响, 不同民族的语言有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因此持英汉语的本民族使用者在利用隐喻认知时, 会对所认知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 使他们的语言呈现差异性, 从而产生不同的隐喻义。

由于民族心理的差异性, 不同的民族的人们对待同一事物很容易会有不同的看法, 产生不同的隐喻联想。这里还是继续以绿色为例, 对于“绿” (green) , 中国人通常会联想到草木茂盛, 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给人一种心情愉悦、身心舒展的感觉;而在西方人眼中, 绿色是果实未成熟时的颜色, 因而给人一种不完美、缺乏经验的感觉, 这里green就产生了一种“幼稚的、缺乏经验”的隐喻化认知。所以在英语中有”green hand”表示没有经验的新手, ”green in one’s eye”, ”as green as grass”表示幼稚, ”green thought”表示不成熟的想法。

政治经济对社会生活也有着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心理和政治取向使得颜色词在政治领域的影射也产生了不同的联想意义。汉语中的“绿色”有时也称作“青色”, 在中国古代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 人们认为色彩有贵贱之分, 而“绿”、“青”就是被划为贱色的, 因此使得其含有了“卑微”、“下贱”的隐喻义。“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折腰俱老绿衫中”, 唐代官制规定官七品一下穿绿服, 或称为青衫, 所以从白居易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他官运不济。汉代的庖人、卖珠者戴绿巾;宋元时代绿衣和绿巾也是低贱人的服饰, 乐人、伶人、乐工都是穿绿服;元明时代也规定, 妓女和歌乐男子须戴绿巾;在清朝, 地位低贱的汉族兵举绿旗, 以区别满蒙族由黄、白、蓝、红等颜色组成的八旗子弟兵;发展到现在, 虽然穿绿衣的人不会被在视为很低贱之人, 但2011年10月西安某学校给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绿领巾, 被认为是一种歧视的做法。

此外, 颜色词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隐喻也体现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如在中国古代很多的文学作品中, “绿”经常被用作隐喻年轻貌美的女子, “绿云”、“绿鬓”、“绿娥”、“绿黛”, 还有京剧中的“绿脸”隐喻着凶恶之人。而green在英语中赋有“羡慕、嫉妒”的隐喻义, 这源自William Shakespeare的Othello里的一句:“O!beware, my lord, of jealousy;It is the green-eyed monster which doth mock.”在Theodore Dreiser的Sister Carrie也有”Convention’s Own Thinder-box:The Eye That Is Green”作为第九章的标题。

3 颜色隐喻认知对比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英语中, 颜色词语及其隐喻表达是非常常见的, 所以为了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英语及其文化, 我们要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他们的基本颜色隐喻能力。这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语言水平, 还能改善他们在其他领域的隐喻能力。

3.1 充分利用汉语的基本颜色隐喻能力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 如果母语和目的语的隐喻词汇的隐喻过程是一致, 词汇的认知背景是一致, 那么学习者就可以轻松准确掌握该词汇的用法, 从而产生正迁移;相反, 如果两种语言的隐喻词汇的隐喻过程不一致, 认知背景不一致, 隐喻义不同, 那么母语的认知结构就会阻碍目的语的认知结构, 从而产生负迁移。所以在英语教学中,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让学习者通过英汉语隐喻认知的共性来掌握英语关于颜色隐喻化的表达;另一方面, 为了使学习者更深刻的理解英语独具个性的颜色隐喻, 要通过两者的个性对比来摆脱母语负迁移的牵制。

3.2 增加语言输入

关于基本颜色词的隐喻广泛地出现在诗歌、哲学、宗教等作品中, 对于这些隐喻的理解也影响着学习者的语篇理解能力。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加强阅读训练, 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语言输人量, 帮助学习者建立颜色隐喻表达语料库和颜色概念隐喻网络, 使学习者能够更系统、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颜色隐喻。另一方面, 无论是在口语训练还是写作练习中, 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学习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 创造性的使用英语的颜色隐喻, 让学习者自觉地、逐渐地培养这种英语隐喻思维。

4 结束语

篇4:主持词的格式及写法

主持词的格式及写作要点:主持词主要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一般情况下,只需写明“主持词”即可,也可以写“仪式程序”。比较正式的情况下,需要采用“姓名+事由+文种”的方式,如《×××(职务)在××××会议上的讲话》、《×××在××××活动上的主持讲话》等。

2.称谓

称谓的表述与其他会议相仿,主要依据会议性质或与会者的身份来确定,如“同志们、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3.正文

主体部分首先应介绍到场的人员情况。一般情况下是先介绍上级后介绍下级、先介绍来宾后介绍本地领导。有的.时候,出席人员中有职务不太高,但是对整个会议有重要影响的,应该先予以介绍。接下来要感谢领导对活动的关怀和支持,对来宾致以敬意,还要感谢那些为保障活动顺利进行而提供服务的人员。最后再全面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流程。

4.落款

篇5:小孩百日宴答谢词的

在这个浩大而又艰辛的造人工程中,我只是打了一个地基而已,剩下的工程几乎都是由她一个人来完成的。十月怀胎,她忍受了太多的艰辛与担忧。最终用自己的身躯神奇的孕育出另一个娇小的生命。第二个感谢的是我的岳母娘,她年初从四川来到湖南,几乎承担了我们全家的生活重担。正是由于她的一手四川好菜,使我常常欲罢不能,总是放不下手中的碗筷,以至于我在陪老婆坐月子这样艰苦的岁月里,体重却不降反增,屡创新高,现在我买衣服的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体重增加的速度。第三个是我的母亲,她承担了照看孙女的主要任务,晚上睡觉的时候,虽然我和老婆离女儿最近。但只要我女儿一哭闹,最先站在女儿床前的一定是我的母亲。第四个当然是我的女儿易思妍,她的出生使我尝到了初为人父的喜悦,每次回家看到她那可爱而又富态的笑脸,我便忘记了工作中的压力与辛苦。我常常在想:人生得一女儿足以。当然,在这里,最需要感谢的是在座的各位,正是你们的关爱与支持,使我女儿得以茁壮健康成长。在此,我和我的老婆保证,一定尽我们毕生的精力,奉献我们全部的智慧来好好教育我们的女儿,使他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让我们举杯,共同祝愿女儿能够健康成长,也祝大家平安、幸福、健康、快乐!干杯!

篇6:汉日基本颜色词的异同分析

1.1“红”、“黄”、“黑”、“白”与「赤い」「黄色い」「黒い」「白い」

汉语的“红”、“黄”、“黑”、“白”对应的日语词是“赤 (色) ”、“黄 (色) ”、“黒”、“白 (色) ”。这几个词是汉语和日语中都有的最基础的基本颜色词, 使用汉语的人和使用日语的人对这四种颜色的客观感知是基本一致。在汉语和日语中, 这几个基本颜色词有着相当的对应关系。但是在这几个词的附加意义的理解上却有可以推敲的地方。

1.1.1“红”与「赤 (色) 」「紅」

在汉语里, 红色是一个热烈的颜色, 并且与高兴喜庆的事物联系起来。反映在汉语的词汇上, 产生了很多用“红”作语素的包含兴旺、发达、顺利、美满、受欢迎等附加意义的词:“红利”、“红运”、“分红”、“红榜”、“红包”、“开红”、“满堂红”、“大红人”、“走红”、“红得发紫”、“红极一时”等。除了传统的吉祥喜庆的含义, 由于西方语言的影响, 特别是英语的影响, “红”在中国近代又用来象征革命, 如:“红旗”、“红军”、“红领巾”、“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等。

日语里“赤 (紅) ”的最基本的意思是有两个源头的。其中一个源头, 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日语的“あか”是与“くろ”明暗相对的一对概念 (佐竹昭広1955) 。“あか”是与火焰光明联系在一起的。用红色这个概念表示光明是汉语罕少的用法。在汉语中, 人们更习惯用“黑白”或是“明暗”表示。另一个源头是和汉语的认知是基本一样的, 是血的颜色。然而, 在日本的文化里, 红色代表喜庆的意味就远远没有中国那么浓了。很少看到在日本会出现像中国逢年过节那样大规模地使用红色。红色和喜事相关联的这层意味, 在日语中是体现得不明显的。日语中红色在表示革命时, 也是受西方的影响。但是因为日本没有真正经历过革命, 所以在日语中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的数量远没有汉语那么的丰富。

1.1.2“黄”与「黄色い」

在汉语里, “黄”除了表示黄色和黄颜色的事物外, 还与黄金等贵金属联系起来, 让人产生高贵的联想。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里的大部分时间, 黄色是作为帝王家的专用颜色。与汉语的“黄”象征帝王不同, 日本古代则将黄色作为下等的颜色。日本持统天皇7年 (公元693年) 曾颁布诏书, 把黄色规定为下层百姓的服装的颜色。另一方面, 因为黄色也是草木枯萎的颜色, 因此, 汉族也倾向于把黄色同萧条、荒凉、不景气联系在一起。汉语中有很多用黄色表示疾病、灾祸、失败的成语或习语:如“面黄肌瘦”、“苗黄缺肥”、“ (事情) 黄了”等。汉语进一步发展这层意思, 并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 “黄”使人联想到腐化堕落, 比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等。而日语里“黄色”一般没有汉语里的象征腐败和堕落的事物的意思。汉语的“黄色小说”、“黄色电影”、“黄色录像带”在日语里对应的是「エロ小説」、「ピンク映画」、「ポルノ·ビデオ」。日语在接受西方语言的影响产生这些词时, 直接接受了一些外语中的词汇。有的是实际意义, 比如「エロ」是「エロチシズム」的简写, 就是英语的Eroticism (色情业) ;而「ポルノ」也来源于英语的Porn (色情) 。有的也取了外语颜色词的附加意义, 比如「ピンク」来源与英语的pink (粉红色) , 英语中pink的附加意义就含有色情的意思。

1.1.3“黑”与「黒い」

汉语里, “黑”首先是煤炭或是墨的颜色。和白色是相对的, 因此“黑白”经常一起连用。在作为色彩的对比的同时, “黑”还表示光线暗。很多时候“黑”和“白”的附加意义上也是正好相反的。比如, “白”表达纯洁和无罪, “黑”则表示肮脏和罪恶。这是由于黑色无光给人以不安全和恐惧的感觉。所以汉语中“黑”象征着邪恶、不透明、反动的意味的词有很多。比如汉语指人邪恶是“黑心肠”, 不可告人的内情是“黑幕”, 犯罪的帮会是“黑帮”、“黑社会”, 背后秘密操作的人是“黑手”, 干不法勾当的店铺叫做“黑店”。

日语里, “黒い”源于日落。与其相反的概念是日出。所以“黒”与“赤”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只要是光线暗以及和夜晚的颜色相近的色彩都可以用“黒い”来表达。日语中的“黒”更多的是表示光线和颜色的。虽然, 在日语中, 也存在“黒”与黑暗和死亡、恐惧、凶事等贬义联系在一起, 但是“黒”的这层象征意义在日语的词汇里体现得不明显。没有像汉语那么多的带“黑”的贬义词。日语只是在“黒白”对比时, 才有这个意思。比如, “黒白 (こく‐びゃく) をつける”表示分清是非。以上列出的“判決は黒と出た”表示有罪。然而“黑白”在汉语里一直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并且汉语里的“黑白”也有“污浊——清白”、“非———是”的意思。日语有这样的表达, 很可能这个意思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1.1.4“白”与「白い」

在汉语里, 除了表示像雪或霜的白的颜色之外, “白”还表示光线的明亮。由光线的明亮再加以发展, 引申出清楚的意思, 于是有了“真相大白”、“不白之冤”。接着又发展成为动词, 意思是“说清楚”, 于是又有了“表白”、“辩白”、“告白”、“道白”、“独白”、“对白”。另一方面, 因为白色即是无色, 是一个十分纯净的色彩。因此, “白”也就有了“纯净”和“无”的意思。从这个意思上又分出了几个小意思, 比如, 表示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 “空白”、“白卷”、“白饭”、“白开水”、“一穷二白”;表示没有效果的, “白跑一趟”、“白费力气”;表示无代价无报偿的, “白吃”、“白给”、“白看戏”;表示无罪的, “清白无辜”。此外, “白”在汉语里还有死亡、禁忌、低贱、消极反动的负面意义。比如, “白事”就是丧事。在中国古代, 白色是被作为平民服装的颜色, 可使人产生贫贱的联想。如平民是“白衣”, 没有功名的人被称为“白丁”。在政治上的白色表示“落后”“反动”, 如与反动势力相关的词有“白军”、“白区”、“白色恐怖”等。

日语里, 从白色的一尘不染这一层面出发, 引申出“无”、“空白”、“不隐瞒”、“无罪”、“没有加工过”等含义。“判決は白と出た”是无罪。“白紙子 (しろかみこ) ”是僧侣穿的没有涂柿漆的纸衣裳。“白木 (しらき) ”、“白鞘 (しらさや) ”分别是本色木料和本色的木刀鞘。

汉语中用“白”形容人的脸色表情一般表示人营养不良身体不适或紧张心虚。比如, “脸色发白”。而日语中的“白 (しら) ”描述人的面部表情时, 还可以表示一本正经的面孔。“白 (しら) を切る”就是指一本正经佯装不知。

1.2汉语的“蓝”、“绿”与日语的「青」「藍」「緑」

汉语的“蓝”和“绿”在日语中是没有严格固定的对应词语的。日语的「青」「緑」也不与汉语的“蓝”、“绿”严格对应。它们的意思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真正确定下来。

在现代汉语中, “蓝”和“绿”是有严格区分的, “青”可以表示蓝绿间色, 也可以表示嫩绿。但是在日语中, 却不是这样的。蓝色多数用“青”表达。如在“青空 (あおぞら) ”和“青海原 (あおうなば) ”中指湛蓝色, 。然而, “青”不仅包括蓝色, 还可以指绿色和黑色。在“青菜 (あおな) ”、“青葉 (あおば) ”、“青虫 (あおむし) ”、“青信号 (あおしんごう) ”中指绿色, 而在“青毛 (あおげ) ”、“青駒 (あおこま) ”中则指的是黑色。日语中也有“藍”, 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基本颜色词, 而是特指蓼蓝这种深蓝色染料。

汉语中, “蓝”表示的基本是其蓝色的本意, 基本没有什么比较固定附加意义。与汉语类似, 日语中, “青”在表示蓝色时也基本是本意。

然而, 因为未熟透的果实大多是绿色, 所以日语中表示绿色的“青”可以引申为年轻、不成熟之意。如“青二才 (あおにさい) ”指年幼无知的人, “青書生 (あおしょせい) ”指学问不高的年轻学生。汉语中的表示嫩绿的“青”也有相同的附加意义。比如, “青年”、“青春”。

汉语中, “绿”泛指绿色植物。比如, “绿化”就是指种植植物。汉语中的绿色代表大自然和希望的附加意义, “绿色”成为“环保”和“健康”的代名词。如“绿色希望、绿色食品、绿色冰箱”等等。又因为绿色的交通信号灯是表示通行的意思, 所以“绿色”也就有了畅通的意思, 比如, “绿色通道”、“开绿灯”等。同样, 日语中, “緑”也是植物的代名词。比如“緑十字 (りょくじゅうじ) ”是日本的国土绿化运动, “緑地帯 (りょくちたい) ”是指城市道路边的植树带。与汉语一样, 在日语里绿色也是生命力、健康、安全、畅通的象征。比如, “緑の窓口 (みどりのまどぐち) ”就是铁路车票的快速发卖口。

1.3“灰”、“紫”与「灰色」「紫」

“灰”、“紫”与「灰色」「紫」在汉语和日语中还是比较对应的, 不仅体现在这两个基本颜色词的本义, 也体现在这两个词的附加意义上。

1.3.1“灰”与「灰色」

汉语中的“灰色”与日语的“灰色”的意思是基本一致的。除了都指草木焚烧之火残留物的颜色之外, 由于灰色的鲜艳程度不高, 会给人以阴沉压抑的感觉。所以, 汉语中有, “心灰意懒”、“万念俱灰”、“灰色的心情”、“灰心”等词语。日语中也有“灰色の青春”表达这个意思。此外, 灰色由于其位于黑白两色之间, 所以汉语和日语中都带有状态、属性不明确等引申含义。汉语中的表现是, “灰色收入”、“灰色地带”。而在日语中, 上文中讲到警察称有罪无罪分别为“黑”和“白”, 那么可疑而证据不足的情况就被称为“灰色”。如“灰色高官 (はいいろこうかん) ”指的是还没完全洗脱罪名的官员。

1.3.2“紫”与「紫」

“紫”在汉语里的意思是:红和蓝合成的颜色。紫色或“紫气”, 在中国传统上代表雍容华贵, 代表九五之尊的帝王。“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紫气东来”表示祥瑞。日语中, “紫”的原义是一种紫色植物。与汉语一样, 紫色在日本也是一种高贵的颜色。比如, 公元603年, 圣德太子颁布了“冠位十二阶”, 将紫色置于青赤黄白黑之首, 紫色成为皇家贵族的颜色。天皇的 (南殿) 正殿称为“紫宸殿 (ししいでん) ”, 内宫称为“紫庭 (してい) ”。

1.4其他的基本颜色词

这些颜色词因为都是表示的是除原色之外的间色, 所以不同民族对它们的认识差别是比较大的。

1.4.1“棕”、“褐”

“棕”、“褐”在汉语里基本没有什么附加意义。都是由一种实物, 进而表示这种实物的颜色。比如, “棕”的原义是棕榈、棕毛进而表示像棕毛的颜色。“褐”原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现在表示像栗子皮的颜色。

“棕”、“褐”的颜色在日语里是没有相应的颜色词的。日语中“棕”只表示“棕櫚 (しゅろ) ”这种植物而不表示色彩。而日语“褐色 (かちいろ) ”指的是却是深蓝色。

总的来说, 这两个词在汉语和日语中突出的都是实物意义, 并且对应关系区别较大。

1.4.2“橙”、“桃色”、“茶色”与「橙色」「桃色」「茶色」

汉语里, “橙”表示橙子树或橙子。“橙”也表示“橙”的果实的由红和黄合成的颜色。“橙”在日语中的意思和汉语基本一致, 即可表示植物也可表示红和黄合成的颜色。

“桃色”在汉语中首先是表示像桃花一样的粉红的颜色。其附加意义是形容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比如“桃色新闻”。而在日语中的“桃色 (ももいろ) ”也具有汉语的“桃色”的附加意义。而此外与汉语不同的是“桃色 (ももいろ) ”还表示稍稍带有左翼思想。这很可能是因为“赤 (色) ”表示的是“左倾”革命, 而桃色因为比红色稍微浅, 所以在日语里通过类推有了这层意思。

汉语“茶色”和日语“茶色 (ちゃいろ) ”表示的意思是基本一样的。都表示茶叶的所具有的带黑的赤黄色。这种一致性与两国自古就有的饮茶传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2.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汉语和日语的基本颜色词之间虽然有很多相同, 但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这些差异中, 首先是两种语言对色彩的区分是有一定差异的。虽然, 汉语和日语对于一些基本的原色的地位的认识基本一致, 但是对一些可以用这些原色调和出来的其他颜色的认识是很不同的。第一种情况是颜色的界限划分不同, 比如, 日语中的“青”在汉语中至少可以“蓝”、“青”、“绿”等几个颜色。第二种情况是缺失。比如汉语中的“棕”在日语中就缺乏相应的基本颜色词。第三种情况是不一致。比如“褐”在汉语中所指的颜色和日语中所指的颜色明显是不同的。

其次, 汉语和日语中不同的基本颜色词之间的地位也是不尽相同的。汉语中, “红黄白黑”是处于汉语基本颜色词的中心。它们除了表示颜色之外, 还有十分丰富的附加意义。在语言中比其他的颜色词更常用也更抽象。而日语中“赤青白黒”这四个基本色彩词无疑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它们的历史应该比较久远, 因而拥有的附加意义也远多于其他的颜色词。“黄绿紫”的历史应该较“赤青白黒”短, 所以联想象征意义比较单一;而“橙灰桃茶”在现代日语中还带有实物意义, 它们的附加意义也很少, 构成的复合词数量也是最少的, 它们作为颜色词的历史应该是最短的。

再次, 即使是两种语言中相同的颜色词之间, 除了本指的颜色之外, 它们的附加意义也是不尽相同的。一种语言中的一个颜色词所带的附加意义不一定出现在另一种语言里。而即使是附加意义相同在实际构成词语或短语时也会有一些具体的差异。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很多。民情风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都会造成文化背景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学习汉语或日语的时候, 两种语言之间反映在词汇上的种种差异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学习外语词汇时不但要知道单词的字面意思, 更要理解外语词汇的附加意义, 从而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文化内涵。这有利于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也有利于跨文化的交际。

参考文献

[1]姚小平《基本颜色词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 《外语教学和研究》1988年第1期

[2]于锦华《日语“基本色彩词+名词”结构词汇的言外之意》, 《考试周刊》2007年第16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 商务印书馆, 2005

[4]新村出編《広辞苑》(第五版),上篗庥锝逃版社, 2005

[5]岡崎晃一《色彩語の分類》, 《国語教育考》1998年第11期

篇7:英汉基本色彩词的认知对比与翻译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 更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他们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由于隐喻认知与文化模型密切相关, 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 反映在各语言中的颜色隐喻也就不尽相同。认知语言观认为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 但更强调人的认知参与作用, 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 “心生而言立”, 其模式是:

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语言符号

认知语言学将人体及其自身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原型和意象图式纳入了认知研究, 将人对外部世界的经验而产生的隐喻认知方式纳入了语言形成的动因中。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含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 (source domain) 和一个目标域 (target domain) , 隐喻是由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 (mapping) 产生的, 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 这意味着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

当用颜色词语来修饰其他原本没有颜色的事物时, 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下面以英汉语的几个主要颜色词为例对其产生的隐喻义进行对比。

二、英汉语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对比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 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 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内容。如果某一民族的人们不了解某一特定民族的文化因素, 则不可能进行有效与顺利的交际。因此, “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胡文仲, 1995) 。隐喻在颜色方面也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同一种颜色, 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感知、联想, 产生不同的喻体, 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以英汉语中的基本颜色词为例, 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 基本颜色词常常带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隐喻色彩。

如以上列表可见, “红色”为例, 红色的始源于血、火、花、太阳等自然界物体的颜色, 这是经验基础, 产生于隐喻映射之先, 并赋予映射以意义, 而经验基础又离不开特定的物理、社会和文化环境, 而这些环境是各处不同的, 因此不同的文化概念隐喻体系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同样的经验基础,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 被赋予了不尽相同的含义, 实现了不尽相同的隐喻映射, 在汉语文化背景中产生了喜庆、女性、健康、兴旺、好运等的含义, 在目标域中映射为“红事” (与白事相对) 、“红颜知己”、“红润”、“开门红”。这些在汉语语境下产生的隐喻义在英语中大都没有, 还有如“红娘” (热心于促成别人美满婚姻的人, 且不分男女) 、“她很红” (她很受欢迎) , 还有“一炮走红”、“红极一时”、“红得发紫”、“红顶商人” (权贵) 、“披红挂绿”、“红头文件” (权力) 。红色指女性, 如:“红杏出墙”、“依红偎翠”, 前者指妻子对丈夫不忠, 后者指男子在外寻花问柳, 万绿丛中一点红等。

在英语文化背景中, red (红色) 产生了喜庆、放荡、暴力、粗鲁、亏损, 危险等的含义, 在目标域中映射为red letter days (日历上的) 纪念日, red lady形容淫荡的女人 (而不是红娘) , red-light district (红灯区) , red-necked形容粗俗的红脖子乡巴佬, see red (火冒三丈) , be in red特指在财务中记账借方项目或亏损差额的红墨水, 由此be in red就成了国际通用的赤字, red alert指空袭紧急警报。

由以上对比可发现有相同的部分如:英汉语中红 (red) 都有表示喜庆的含义如:red carpet visitor (红毯) 表示尊贵的客人, turn red with blush汉语意思为羞红了脸。

但是, 有些看似相似的映射却表达不同的含义, 如:“红眼病”有两重含义, 第一是指眼结膜炎, 此时应译为:pink-eyed眼睛因感染眼红;第二是指嫉妒别人, 此时应译为green-eyed。

以上分析了红 (red) 在英汉语中, 由始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认知过程, 并对比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隐喻义的异同。列表中其他主要颜色词黄、蓝、绿、白、黑可同样用此方法分析, 对于颜色词在英汉语中产生的不同的隐喻义, 在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中应引起注意, 以避免误用和误译。语义冲突和心理相似性是颜色隐喻构成的两个基本条件。当用颜色词来修饰其他原本没有颜色的事物时, 就产生了语义上的冲突。心理相似性是指由颜色引起的心理意象与颜色所修饰事物产生的心理意象的相似度。由此颜色隐喻使得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加鲜明生动。

尽管语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世界,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 它的基本前提是“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层次‘认知’”。由于隐喻认知与文化模型密切相关, 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及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尽相同, 因而反映在语言的颜色隐喻就不尽相同。在翻译和使用这些颜色词时, 理解颜色词在英汉文化中的深层次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三、色彩词对比研究在翻译上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英汉语民族对颜色的不尽相同的隐喻认知, 在翻译中要做到翻译的准确性, 首先是理解, 就是通过原文字面意义理解原文的深层意义;其次是表达, 用自然贴切的语义对等再现原文内容, 而追求效果对等不只是形式上的对应。除了本文所列举的基本颜色词外,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颜色词, 通过英汉色彩词隐喻对比的研究, 可以总结出英汉色彩词互译的四种方法。

(一) 直译法。

移植原作的形式, 再现原作的内容“直译法就是竭力再现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同时保存原作的形式, 如词性、语序、句型等”。一般地讲, 直译法有助于保持原作的风格, 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例如:“天下乌鸦一般黑” (Crows are black all over the world.) ;“晴天霹雳” (a bol from the blue) ;“红卫兵” (the Red Guard) ;“白刀子进, 红刀子出” (bury a white blade in and put it out red) ;give a green light to (为……开绿灯) ;blacklist (黑名单) ;white Christmas (银装素裹的圣诞节) ;pink collar (粉领) ;blue print (蓝图) 。

(二) 意译法:省略色彩词, 保留其隐喻义。

在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的前提下, 译者必须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形式结构, 但是如果原文形式与内容之间发生矛盾, 形式无法保留, 这时就只好舍弃形式而保存内容了。例如:“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He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One can be judged by his company.) ;“红颜易摧” (The fairest flowers soonest fade.) ;“红人” (a favorite with sb./in power) ;“红娘” (matchmaker) ;“红极一时” (enjoy wide popularity for a time) ;go out o the red (还清欠债) ;in the buff (一丝不挂) ;blue murders (恐怖的凶杀案) ;pink slip (解雇通知书) ;Green girls can be always taken in. (天涯何处无芳草) ;raise sb.to the purple有两重含义:第一表示立某人为王, 第二表示升某人做红衣主教。

(三) 转换色彩, 追求功能对等。

直译常常会造成译文形式所承载的信息发生扭曲, 因此, 译者在翻译时为避免字面意义与隐喻义发生碰撞常常改换成功能对等的色彩词。奈达说:“功能对等与形式对应之间, 灵活对等是重点, 翻译追求的是通达型翻译。”例如:“黄道吉日” (white days) ;“红人” (white-haired boy) ;“紫袍” (scarlet robe) ;“红茶” (black tea) ;“乌鸡” (white-feathered chicken) ;brown sugar (红糖) ;turn green with envy (嫉妒得眼红) ;blue joke (黄色笑话) ;grey hair (白发) 。

有时原文没有色彩词, 但译者可在翻译时也可以加上色彩词, 以使译文变得生动有趣。例如:“秋风秋雨愁煞人” (The sad yellow autumn wind and sad yellow autumnscene saddened my heart.) ;Empty hands allure no hawks. (没有红豆子, 引不来白鸽子。) 。

(四) 丰富译法:直译色彩词, 解释隐喻义。

当译文形式和原文形式对等却不能产生与原文相同的隐喻义时, 可采用丰富译法, 补出原文字面无而内涵有的隐喻义, 以适应译入语读者的信息接受。如:“红心” (a red heart-loyal to the people’s profits and courses) ;“红包” (a red envelope containing some money as gift, tip or bonus) ;“满面红光” (one’s pink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 ;White Book (白皮书———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重要文件或报告) ;Black Book (黑皮书———批评现行政府政策、法律、做法的权威性文件) ;“有些装白脸, 有些装红脸” (Some wear the white make-up of the stage villain, others the red make-up of the stage hero.) ;Green consumerism (绿色消费观———指保护环境的消费观念) ;“红白喜事” (wedding and funeral) 。

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该加强辨析形态构造相近或相似的色彩词语, 以掌握它们的真正含义。比如:blackout指突然断电, 到处一片漆黑;brownout指市政府实行的区域性拉闸限电, 这是无生产、生活用电但是交通照明有电;red meat指牛羊肉;white meat指鸡胸肉;brown meat指加了酱油的肉;pink elephant指吸毒后产生的幻觉;white elephant指大而无用的东西;Purple Heart指紫心勋章;purple heart指一种镇静剂;Blue Book英国政府蓝皮书;blue book指黄色书籍或名人简介。

在汉语中, “红颜”:指女子的容颜;“朱颜”:指男子的青春;“红楼”:指富家小姐的闺房;“青楼”:指妓院;“青山绿水”:也叫绿水青山;“白条”:指未盖公章, 作报销凭证单据。

四、结语

总之, 在我们翻译颜色词, 社会文化对颜色词词义的影响是持久的、根深蒂固的。各种颜色词在不同民族的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隐喻联想与使用, 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 各民族都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和体现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的。因此, 了解并掌握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深层含义和异同点, 对跨文化交流和英汉双语翻译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4]张安德,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篇8:法语和汉语基本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语言中的颜色词除了表示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外, 更多地体现了其对应种族群体的历史传统、社会习俗、心理意识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法语和汉语一样, 是一种有声有色、多姿多彩的语言。其中基本颜色词 (红、黄、绿、蓝、白、黑等) 不仅能用来指代颜色, 更能深刻地表达出人们的思想感情及千变万化的事物特征。但是, 文化赋予颜色的象征意义由于地域的不同可能差异很大。由于颜色与文化的这种关系及人类情感反映和颜色的直接联系, 本文将对法语和汉语中主要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作比较, 以期从中找到东西方文化的异同点。

1. 法语和汉语中基本颜色词的来源

1.1 从词源方面来看, 颜色词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固有词汇、派生词汇和外来词汇。

固有词汇主要以基本颜色词为主, 在法语和汉语中大体一致, 公认的有红、绿、蓝、黄、黑和白。

派生词汇则主要是以构词词缀的方式派生的新词。在法语中就有verd覾atre (稍带绿色的) , rougeoyant (淡红色的) , bleu clair (浅蓝色的) , bleu ciel (天蓝色的) , rouge cerise (樱桃红色的) , rouge tomate (番茄红色的) 等鲜明形象的派生颜色词。在汉语中也能找到许多类似结构的词语, 如在“红”的基础上配以不同的修饰, 就有了“浅红”, “桃红”, “大红”, “深红”, “海棠红”, “石榴红”等“红”。以此类推, “绿”也可以延伸出“嫩绿”, “碧绿”, “油绿”等“绿”;还有“碧蓝”, “蔚蓝”, “藏蓝”等“蓝”。

外来词汇中的颜色词来源于借鉴国外词汇的单纯的翻译。例如, 汉代时出使西域的使臣引入的葡萄, 造就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传世佳句, 也为汉语创造了一个新的颜色词“葡萄酒红色”;而“浅驼色”的概念也是受欧美的影响, 因为在中国的字典里原本是没有“浅驼色”的具体定义的。“旧瓶新酒”是外来词汇中颜色词的另一个出处, 主要体现在外来文化对原有色彩词汇的渗透。例如, 把一些常见的颜色词褒义化或贬义化。在法语中blanc (白色) 的象征意义主要是纯洁, 是一个褒义词。在婚礼上, 新娘会穿白色的婚纱, 寓意纯洁而高贵。但是, 受环保主义者的“绿色”词对色彩意义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白色”也可以变成含有贬义的词, 如pollution blanche (白色污染) 。

1.2 对自然界的分门别类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颜色词的突破口。

颜色是自然万物属性的一种表现。白云蓝天、红花绿叶、青苗黄谷共同构成了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客观上为语言中颜色词的产生构建了一个取之不竭的“材料库”。

植物名称:汉语中的藏红花色、紫罗兰色、草莓色、珊瑚色其最根本的出处就是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在法语中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它们所对应的颜色词语safran, violet, fraise, corail。

动物名称:汉语中的虾青色、象牙色等表述颜色的词语与法语中的crevette, ivoire等词相呼应。究其根本, 是这些生灵万物给人以灵感, 造出这些错杂灿烂的颜色词汇。

矿物名称:汉语中大量丰富的颜色词来源于此, 例如, 玛瑙色、琥珀色、紫水晶色;法语当中也是能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色彩agate, ambre, améthyste。

食物名称:世间的物品千千万万, 由此衍生出丰富的修饰颜色的词语。如汉语中的栗色、樱桃色、奶油色、巧克力色;法语中也有很多从人类的饮食中演变出来的颜色词汇:marron, cerise, crème, chocolat等。

自然现象:大自然是创造万物的摇篮, 颜色词语的生成当然也不例外, 相当数量的词语源于人类身处的外界环境。如金黄色、天蓝色、海蓝色等, 法语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au鄄rore, azur, marine等。

由上述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 法语和汉语在颜色词汇的来源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但颜色词汇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符号系统, 下面将对几种最常见的法汉颜色词汇所负载的文化涵义作比较。

2. 法语和汉语中基本颜色词的民族性

红色 (le rouge)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会制造瓷器, 由于所制造的瓷器都是红色, 因此称之为“红陶”。但是当时的人们不清楚这是因为土壤的原因, 便认为是上天赐予的颜色, 所以红色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之中, 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里, 对红色的喜爱显而易见, “红色”常常有幸运、幸福、喜庆、成功等多种美好的寓意。随着社会的发展, 红色在近代逐渐具有了政治色彩, 代表着革命和政治觉悟, 如“红军”, “红领巾”。和汉语一样, 红色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时候, 也被赋予革命的含义。当然, 很多时候“红色”被用于普通的生活表达当中, 像法语中voir rouge (突然生气起来) , 同汉语中“生气地脸都红了”可谓异曲同工。中国在某些场合习惯铺上红毯以示隆重, 在法语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dérouler le tapis rouge (铺上红地毯, 意思是给某人隆重的接待) 。

绿色 (le vert) :“绿色”在法汉两种语言中是个多义词。在汉语中“绿色”是木的象征, 代表着年轻, 朝气蓬勃。这种象征意义在法语中是得到认同的, 常被法国人用来形容“精力充沛的, 精力旺盛的”的老人。时至今日, 不论法语还是汉语, 都赋予“绿色”以新的生命, 那就是“绿色环保”或“绿色革命”, 这是出于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迫切渴望和为此付诸实际行动而创造出的一个全新的表达。法语中常见的出租车和绿色搭配成的taxi vert, 也就有了“绿色出租车”, 引申为“环保出租车”的意思。事实上, “绿色”在法汉中的共同点不止于此, 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许多完全对等的表述, 如汉语中的“绿茶”、“绿化带”和“开绿灯”都可以在法语中找到近乎一致的表达, 分别为thévert, espace vert及donner le feu vert。

黄色 (le jaune) :宋代以后, 明黄色是皇帝专用的颜色。直至现在, “黄色”和“红色”都是中国的主色调, 是最尊贵的颜色。“黄袍”、“黄榜”都与帝王有关。虽然这些表达是汉语中所特有的, 不过只要稍加研究, 就不难找到“黄色”在两种语言中极为类似的地方。法语中的le teint jaune与汉语中“脸色蜡黄”意义极为接近, 同时也有livre jaune“黄皮书”, jaune d’oeuf“蛋黄”, carton jaune“黄牌”等完全对应的表达。

白色 (le blanc) :在法汉两种语言中, “白色”都是真诚、纯洁的象征。但是相对法语而言,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 “白色”更多地和死亡与悲痛联系在一起, 因此, “白色”对中国人来说也暗示着不幸。例如, “白色恐怖”用来指代反动政府镇压、屠杀革命者所制造的紧张局势。这种类似的表达也体现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保王党对革命派的残酷镇压la Terreur blanche (白色恐怖) 。两种语言中的“白色”有着共同涵义的短语也不少, 比如汉语中常说的形容有确凿书面证据的“白纸黑字”, 法语中也有C’estécrit noir sur blanc的说法;汉语中喜欢用“洁白如雪”形容清白无暇, 同样的表达也存在于法语中blanc comme neige。语言中的词汇不断变化, 随着一些词语的退隐或被取代, 许多新词新语不断涌现。常见的如从事脑力工作的“白领”, 对应法语中的col blanc;政府部门的相关文件“白皮书”, 与法语中livre blanc的表达相呼应。

黑色 (le noir) :虽然在中国古代“黑色”是一种高贵的颜色, 常用于服饰, 如秦代就崇尚黑色。时至今日, 它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大部分都具有了贬义色彩。“黑色”的用法在法语和汉语中是极为相似的。常见的“黑”多可理解为“见不得光的, 秘密的和不合法的”, 像是marchénoir (黑市) , travai au noir (打黑工) , 或是“悲观的, 糟糕的和坏的”humeur noire (糟糕的心情) , voir tout en noir (总是看到黑色的方面, 太悲观) 和覾me noire (黑色的灵魂, 引申为心黑) 。

3. 法语和汉语中基本颜色词的趋同性

各个国家语言的不同是文化差异的形成的原因之一, 具体体现在颜色词上就是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意义。事实上,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交通的便利, 不同国家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这使得不同国家间的人们有机会交流意见, 并且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一致。通过对法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可以清楚地看到, 这些词汇产生的共同基础是色彩的普遍存在及人类的思维能力。虽然在探究颜色词汇的起源时, 会遇到多源头、分类杂等困难。但可以看出不同语言颜色词之间的差异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而它们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

由于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及心理思维存在某些相似性, 法汉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往往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人们接受、引进外来文化, 从而充实了本土文化的内容。在相同的时代特色和人文意义的大背景之下, 颜色词的趋同性将会日益增强, 并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形成交互叠合的状况。词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处于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 比如政治意识的介入, 褒贬意义的转化等。通过颜色词可以看到人类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进而了解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但是, 对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不仅要涉及颜色词属性的方方面面, 更要将各方面的研究统一起来, 这样才能勾勒出颜色词群的较为完整的全貌。

参考文献

[1]J.Peyresblanques.Histoire et symbolisme des couleurs.Faits et Edition INRS, 1998.

[2]李鸿印.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商务印书馆, 2007.

上一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练习题附答案下一篇:中学经典诵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