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和盖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2024-05-04

瓶和盖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通用3篇)

篇1:瓶和盖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瓶盖的作用,能根据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罗纹等)选择合适的盖子。

2.积极探索瓶盖的开关方法。

3.在活动中体验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各种不同形状、功用的瓶子;

2.塑料筐若干(和幼儿小组数相当);

3.哭泣的瓶子及高兴地瓶子。

活动过程:

一、出示瓶子,引出活动。(出示哭泣的瓶子宝宝)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啊?呜呜...呜呜...是谁哭了呢?我们来看看!

师:原来是瓶子宝宝哭了,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哭吗?

幼儿回答......(瓶子宝宝没有了盖子)

师:瓶子宝宝没有了盖子,它在担心什么呢?

幼儿回答......小结:原来瓶子宝宝没有了盖子,它担心瓶子中的水会流出来,瓶子里的东西会掉出来。

二、操作(出示各种瓶子,请幼儿操作)

师:那你们愿意帮帮瓶子宝宝吗?(愿意)

那我们就来试试,看谁能为瓶子宝宝找到最合适的盖子,并盖紧。

师:你是怎样为瓶子宝宝找到好朋友瓶盖的?(颜色、瓶口大小、形状相同)

小结:瓶盖和瓶口正好一样大才能盖上。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换一个瓶子来找瓶盖朋友,找到后,想个办法把它盖紧。

师:你的瓶盖盖紧了吗?(盖紧了)

你是怎样用你的小手把盖子盖上的?(旋转)你是用拧的方法,为什么这个瓶盖要拧?你们发现瓶盖和瓶口有个小秘密吗?里面有一圈一圈的叫螺纹,有螺纹的就要拧,没有螺纹的就用按得方法。

总结:瓶口大的瓶子的盖子也大,瓶口小的瓶子的盖子也小,瓶子的颜色可能会和盖子的颜色是一样的。

三、游戏(瓶子找盖子)

师:今天呀,老师也带来了好多瓶子和盖子,这些瓶子和盖子呢,它们也分开了,老师想请小朋友来帮帮它们,帮瓶子宝宝找到它的盖子朋友!(分组进行)

四、结束

师:瓶子宝宝都找到了自己的盖子朋友,看看瓶子宝宝们不哭了,它笑了。瓶子宝宝在说:“小朋友们,谢谢你们,我找到了朋友,现在可开心了,我的好朋友们呀,要谢谢你们,它们决定留下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呢!

活动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科学课,主要是让小朋友通过颜色、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罗纹等)让小朋友自己动手找瓶盖。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时间有点不够,还有在最后小朋友操作部分缺少一个点评。我决定通过在让小朋友自己动手还是那个来试一试的环节上再增加两组操作,让小朋友在多种田间下选择最合适的瓶盖。还有最后一个结尾部分,可以再准备一些瓶子,里面装一些沙子、豆子之类,请小朋友和瓶子宝宝做游戏,跟着音乐一起请瓶子宝宝碰一碰。这样的一节课才更加完整。

篇2:瓶和盖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大小,并练习用重叠和并放的方法进行一一对应。

2、能积极动脑筋寻找正确的答案。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瓶盖两套:一套为从小到大有盖的瓶子4个,另一套为一样大的有盖的瓶子4个。

2、杯子和杯盖若干套。

活动过程:

一、瓶与盖比多少

1、情景导入

教师:狗妈妈在家大扫除的时候,找出了许多瓶子和盖子,你能帮瓶子找到盖子吗?

教师:瓶子和盖子谁多谁少?

2、重叠对应比多少

教师出示一样大的瓶子和盖子若干,与幼儿讨论。

教师:用什么办法知道瓶子和盖子谁多谁少呢?

引导幼儿将瓶与盖重叠对应(一个盖子盖在一个瓶子上),再说说谁多谁少。

3、并列对应比多少

教师出示从小到大有盖的瓶子一套,(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与幼儿讨论:用什么办法知道瓶子和盖子 谁多谁少呢?

教师:如果不用盖子盖瓶子的方法,还有什么办法能找出瓶子与盖子谁多谁少呢?

引导说出并列对应的方法。

二、帮瓶子找盖子

1、介绍比赛活动

教师请幼儿观察两组瓶子(一组为从小到大的三套,另一组为一样的三套),请6名幼儿分两组比赛——将盖子盖在瓶子上。

讨论:哪一组快,为什么?

2、巡回比赛。

三、幼儿操作活动。

帮狗妈妈整理东西

“看,这里有许多套杯和瓶盖,请小朋友们帮它们找到朋友。”

教学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活动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瓶子和盖子、把玩弄瓶子和盖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积累一定的经验,经常见到幼儿对瓶盖的拧、开等动作很感兴趣,这些材料在生活中比较多见,活动很容易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在活动中幼儿都能动手尝试,在反复的操作中能找出瓶盖和瓶口匹配才能盖上的方法。

活动结束后.我将活动操作材料投放到区角游戏中,一来让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得到巩固练习,二来进一步满足幼儿的操作欲望,三来鼓励幼儿留意观察生活中不同类型的瓶子和盖子,发现了奇特的瓶子和盖子,可以带来与同伴一起分享。让幼儿初步产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并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篇3:小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一、创设随机教育的环境, 培养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自然环境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天生就对身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好奇, 他们什么都想去试一试, 什么都想去看一看, 什么都想去动一动, 喋喋不休地提出很多“为什么”。正如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是喜欢接触大自然, 对周围的一切现实事物都感兴趣, 常常用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 并通过直接的经验来认知事物。在教学活动, 我更多地采用了以周边熟悉的生活环境、常见事件进行随机观察、随机教育。例如科学活动《下雨了》, 单凭教师讲解, 提供下雨的声音, 或图片是不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所以我利用海南五月份的天气有点多变, 上午还是太阳当空照, 下午临近幼儿离园时间就会来个大变脸, 要么是乌云布满天, 要么是狂风暴雨。这样突变的天气常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与有意注意。于是我带领幼儿在窗边观察下雨的情景, 采用向幼儿提问的形式, 如: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声音?雨水到哪去了呢?下雨了, 我们应该怎么办?有时还透过窗户让幼儿伸手去接些小雨滴……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初步认识关于雨的知识。幼儿通过观察充分体验、感受雨天带来的乐趣, 从中了解了有关雨的知识, 培养了乐于观察、乐于参与、乐于发现的科学品质。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下雨了》中, 引导幼儿回想观察下雨的情景, 幼儿能用点画、短垂线, 斜线表示雨……以亲身的经历呈现在美术作品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充满兴趣去科学探究, 使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随机教育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既要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不能对幼儿产生过高的要求, 教师担任的角色是活动的参与者, 并创设平等、自由、和谐的活动氛围, 保护幼儿在安全的条件下, 给予幼儿自由, 包括想的自由、说的自由和做的自由。激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探究采用随机教育符合小班幼儿情感需要, 随时随地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多观察、多提问、多动脑, 激发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

小班幼儿对鲜艳、形象有趣的材料有着浓厚的好奇心, 而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索的刺激物, 又是幼儿实现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 教师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通过直接动手操作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材料的选择应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原有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的需求, 在操作的过程中从简到杂, 易到难, 浅到深的递进方式呈现给幼儿.实践证明, 色彩鲜艳、干净、对比度清晰、形象可爱且具有游戏性的材料, 能较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小班科学活动《滚一滚》, 给幼儿准备的材料不能只是单一的、能滚动的东西,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我准备的材料其中包括有能滚动的球、瓶子、电池等, 不能滚动的书、椅子、 积木等物体。观察不同物体的外形特征, 了解物体的共同点和异同点, 用触觉感知物体的区别, 回忆自己平时是如何玩的, 鼓励幼儿试一试, 大胆尝试地去玩, 幼儿通过自己多次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比较、发现, 圆的物体能滚动, 不是圆的物体是不能滚动的, 从而产生探究科学活动的欲望。

丰富材料的存在也激发着幼儿不断思考的欲望, 美术教学活动《多变的颜色》中幼儿先了解出示的各种颜色, 通过让幼儿玩颜色的环节中, 将黄色加蓝色变出绿色, 红色加黄色变出橙色, 实验操作是具体形象的, 幼儿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材料起到了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 调动操作积极性的作用。

材料的投放, 不断地变换, 能唤起幼儿独立探究的内在驱动力.教师担任的角色是幼儿合作伙伴, 要尊重幼儿, 倾听他们的意见, 共同动手操作, 共同发现问题, 共同寻找答案。师与幼之间的心灵与智慧的碰撞, 经验与情感的交流, 双方的支持与鼓励, 正因为教师以这种伙伴角色参与幼儿的探究活动, 更有利于培养小班幼儿自发的、主动的、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究。

三、积累广泛丰富的经验, 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的情感

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的时代,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 需要一批具有广泛而又丰富科学素质的人才, “科技兴国”所要求普及科学知识的首要对象就是幼儿, 在幼儿时期实施科学探究活动, 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科学探究又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特点, 两者相互促进。

科学探究, 不只是单一的学习, 需要幼儿不断地参与— 观察—了解—认知, 同时, 还要从多方面地获取知识, 在这过程中,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 幼儿需经历亲身体验, 结合思考, 才能收获经验, 但不是一次二次就能达到目的, 为开阔幼儿的视野, 可通过指导孩子去感知世界, 置身于大自然中, 让他们多看, 多听, 多模仿, 积累感性知识, 丰富生活经验。教师要把科学探究活动做到长期化、经常化, 使幼儿在知识的掌握上得以提升。

我们五月份的教学主题是:《可爱的小动物》, 目标是初步认知小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喜欢动物, 愿意亲近动物, 融入动物的世界, 并和小动物做朋友。结合主题活动, 我常带着幼儿亲近自然界的动物。如:观察小蚂蚁, 毛毛虫, 树上是谁在唱歌呢?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 会主动向小动物问好, 了解动物喜欢吃什么等一些简单的知识经验。接下来六月份开展的科学活动《夏天来了》, 幼儿初步了解夏天是炎热的, 并掌握驱赶炎热天气的办法。如:开电风扇、空调;到凉快的地方乘凉等。在具备这些经验后, 当幼儿再次观察蚂蚁时, 班上“小问号”明智小朋友就问我:“天气很热, 蚂蚁怕热吗?”我顺应幼儿的发展思维, 反问其他小朋友:“你们大家觉得呢?”幼儿你一句, 我一句地讨论开来:

“蚂蚁都爬到外面了, 我觉得蚂蚁不怕热”,

“蚂蚁爬得很快, 不怕热”,

“我折把扇子送给它, 就不怕热了”,

“我们家有空调, 请你到我家做客”。

……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针对小班年龄特点, 教师在活动中要以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和引导着幼儿提问。而要求幼儿独立地提出问题, 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激发幼儿提问时, 幼儿需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 才能勇于提问和争论, 而幼儿提出的问题是那么幼稚, 甚至到令人发笑的程度, 教师如果对这些幼稚的问题表现出可笑、不耐烦, 甚至责备, 这不仅是伤害幼儿的自尊, 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另一个“爱迪生”。所以, 积累广泛丰富的知识经验, 是为幼儿树立自信心, 提升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为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做了铺垫。

人类的整个发展取决于科学的发展, 幼儿园是萌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乐园, 知识来源于生活, 贴近生活的学习, 更有益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开展, 幼儿教师是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引路人。为培养幼儿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才符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上一篇: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下一篇:广东服装企业考察报告(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