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作文

2024-04-10

观作文(共18篇)

篇1:观作文

观画展作文500字作文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学校举办的中小学生书画展览。

进入展览厅,我们马上被室内的展品吸引住了,这里的作品分小学中学两类,我们首先参观了软笔书法展,那些笔走龙蛇的诗句和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有的豪放有的优雅生动,各具特色的风格让我们赞叹不已。接着,我们参观了绘画作品,这里的作品内容丰富,有的风趣有的具有教育意义,正当我看的起劲时,一群人挤了过来,指着我旁边的一幅画说:“快看哪!”我抬起头一看,原来这幅画画着两个地球,一个地球长满树林、河水透明清澈,水里还游着一条条小鱼,而另一个地球却被烟雾环绕着,地球上一片荒凉,臭水里飘着全是鱼骨和垃圾,站在这幅画前我浮想联翩。我想,如果人们再不保护环境,我们的`地球将呈现出多么凄凉的景象,科学家曾做过调查,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全国每天将节约二百吨水,另外一节废电池污染的水源,是一个人一生用的水,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被破坏了我们将无法生存。保护环境是多么重要啊......

通过参观这次画展,我观赏了许多精美的绘画作品,学到了许多书画方面的知识,也受到了很多教育。今后我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人。

篇2:观作文

有的花瓣卷成圆圆的,像个绒线球;有的花瓣尖尖的,像红辣椒扎起来的;有的花瓣细细长长的像胡萝卜丝;有的花瓣像勺子一样,中间是空的,顶头是弯的;有的花瓣像吸管一样,中空、直的;有的花瓣像豆芽菜,先是细细的,到了头却卷了起来。

菊花的颜色也很多,一眼看去,色彩斑斓。红色的花朵鲜艳热烈,让人看了感觉身上在冒汗;黄色的花朵明快亮丽,让人想起“mangoes”;白色的花朵纯洁安静,让人想起那冬日里飞舞的雪花;紫色的花朵神秘华贵,像是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还有一些是多色的。有的花瓣靠花芯的地方是红色的,花瓣顶端却是黄色的了;有的花瓣正面是红色,反面又变成黄色的了,就像古代的锦缎一样;有的花芯和花瓣是分开的完全不同的两种颜色,比方说花芯是黄色花瓣却是紫色的那朵。

这次来看菊花,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篇3:我的作文教学观

一、积淀

1. 引导学生做好美词佳句的积累。

笔者通过多年的摸索尝试, 发现首先要积累好的词汇、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优秀的文章。实现写作的成功积累, 必须要注意以下要点: (1) 积累要丰富, 量的保证, 才能带来质的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勤记忆、勤动笔, 将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在其专为写作积累而准备的本子上。 (2) 范围要广。为了积累, 学生生活视野、阅读视野要宽。 (3) 要长期坚持。一口吃不成胖子, 要点点滴滴地积累。

2. 学生做好圈点批注。

背了大量的书, 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还未必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因为这种积累是静态的罗列、堆积, 要真正让这些材料在学生头脑中活化, 还得让学生对作文语言以及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反复地去读、去品、去思, 要引导学生去圈点、勾画、批注、点评、写心得。虽然, 学生一上来做的圈点批注比较浅薄, 比较零碎, 但我们要珍视学生的这一鳞半爪, 要多鼓励他们, 引导他们做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由此渐进, 在感悟中深刻思考, 在感悟中升华人格, 在感悟中萌发初步的写作欲望。

3. 学生积淀生活。

光引导学生积淀文本是不够的, 还得引领学生体验生活、积淀生活, 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索, 获取鲜活的源头活水。

二、训练

近年来话题作文都是文体不限, 但我们也知道“文体不限”绝不是不作体裁要求, 因此“不限文体”虽然给了我们体裁选择的自由, 但不同的话题还是要有较为适宜的体例来承载。作为老师, 我们还是应将各种常用文体的写法都训练到位, 学生文体知识全面了, 写作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才能从中选取自己最合手且最适合表现此话题的文体, 求得最佳发挥。在这一方面, 笔者认为, 可采用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形式。

三、讲评

作文讲评是为学生指点思想上的迷津, 而作文重写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质的飞跃。其实, 学生对作文中存在的不足、缺陷也有一种“弥补”、“填充”的欲望, 因此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在讲评时要求学生再写一篇或一个片段, 以满足学生的这种欲望。

篇4:我的“开门作文”观

一、学会观察,获得生活实感

如何让学生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习作素材呢?我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叶圣陶先生说:“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他们,了解它们,这唯有下功夫去观察。”观察事物,获得生活实感,是作文的先决条件。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的习作,都要教会学生积累生活材料,只有他们对社会生活和各种事物有了亲身感受,才可能用文字真实而又富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正如叶老所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

二、巧用多媒体,诱发习作内驱力

除了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引导学生直接观察日常生活外,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图画、照片等等,这也是学生寻找写作依据的一种可取的方法。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育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多媒体具有图、文、声、色并茂并有活动影像的特点,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在形象、声音和情感的刺激下,愉快地观察想象,寻求语言表达的途径。如今大部分学校都有选择地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观看影视资料、图片、照片等,把久远的事物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观察到人和事物细微的特征,最大限度地诱发了学生的习作内驱力,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鼓励阅读,提高习作能力

我主张“开门”作文,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即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因为读写是分不开的,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头脑中空空的,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太限制学生看所谓的“课外书”,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再给予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丰富的课外阅读有益无害,学生执笔作文时,会有意无意地将所积累的妙词佳句、所体会到的写作技巧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进而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综上所述,“开门作文”对学生来讲大有裨益。“开门”的结果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习作思路,提高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和能力。我的“开门作文”观,只不过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尝试。到底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还需要我们这些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作进一步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实践,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学生习作特点的作文教学之路。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小学

篇5:观菊花作文

我们来到菊花展广场,观展人人山人海,有老人、青年,更多的是儿童小孩,他们兴高采烈的欣赏着,谈笑风生。

我们走进场内,展台上菊花摆成各种造型,有蝴蝶、小鸟、轮船……菊花有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白色的,整个展馆都是菊花的海洋。参观的人群一个展台观赏到另一个展台,大家欣赏着、谈论着,有时还指指点点。

我和妈妈边走边看,走到中间一个展厅,发现白色的菊花弯曲着,花蕊好像经过美容师的打扮那么漂亮。

篇6:观烟花作文

春节到了,大街上到处挂满了红灯笼,洋溢着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到了傍晚,我约上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去看烟花。

我们一起来到了会展中心的海边,美丽的烟花已经伴随着轰隆隆的礼炮声开始绽放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兴奋地蹦啊跳啊。有的烟花开始是星星状,后来就围成了一个美丽的大圈,不久,大圈里又出现了五彩的小圆圈。随着一阵阵清脆的爆竹声,我看见烟花嗖的像火箭一样冲上天空,在空中“啪啪”炸开,释放出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的像梅花,有的像茉莉花,还有的像菊花……让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瞧!一朵朵漂亮的玫瑰冲上云霄,花瓣渐渐散开来,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看,那边桃花也冲出了天空,露出了灿烂的笑脸;我好像闻到了一阵清香,哦!原是“百合”,它也争先恐后的冲出云霄,想把芬芳传到海峡两岸,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霎时间,天空中出现了一朵朵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舞,一下子又不见了,好像被我们的热情融化了。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烟花渐渐的散去,我们依然热情高涨,期待着明年的烟花盛放。

篇7:观烟花作文

7点30分烟花准时在夜空绽放。一簇一簇的烟花在天空闪耀,有的像菊花,有的像五环,还有的像瀑布顺流而下……金色的,银色的,紫色的,红色的……一朵朵,一串串,五彩缤纷,竞相绽放,真是美极了!观烟花的人们都非常的兴奋,一边赞叹烟花的多彩,一边拿着相机、摄相机拍照,大家都想把这美丽的瞬间永久的保存下去。

美好的东西好像总是很短暂,近一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人们谈论着烟花的美丽,谈论着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依依不舍地离开二一九。

听姥姥说,三十年前中国非常的贫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收入提高了,不再为吃穿发愁,有的都开上了私家车;居住条件改善了,今年我们家也买了新房;生活环境好了,以前乌烟瘴气的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透亮亮的蓝天;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生活安定祥和。

篇8:我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观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 熟读教材,开阔视野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低年级教材内容生动、富有情趣,如《鲜花和星星》《乌鸦喝水》;中年级的教材内容优美、略含哲理,如《庐山的云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高年级的教材内容经典、充满理性,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最大的麦穗》。体裁也由诗歌、童话到散文、说理逐步加深,学生的阅读视野随着教材不断开阔。

2. 系统讲解,提供范例

第十二册的习作四《一次实验》,细细分析教材会发现,第四单元《夜晚的实验》《学会合作》等课文已经对实验类习作的写作方法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井井有条的实验顺序,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以及由此获得的深刻道理,有条不紊、娓娓道来,渗透着写作方法的指导和技巧训练。

3. 不断积累,习作源泉

语文教材并非孤立使用,即使到了高年级,我们仍可借鉴低年级教材,比如我们在想象《如梦令》的意境时,可以借鉴五年级《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年级《荷花》等课文,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词中情趣,习作内容也生动、充实了很多。五年级下册习作四有一篇游记,没有外出游览经验的孩子们一筹莫展。这时,一位学生的创意让我眼前一亮,她竟然把我们学过的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课文串联起来,用流畅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感把一篇游记写成了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从云雾缥缈的庐山,到千峰钟秀的黄山;从清脆悦耳的鼎湖山泉声,到黄果树的银雨洒金街;从蜿蜒的万里长城,到恢弘的秦兵马俑……文采飞扬,正气浩然。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好的习作来自观察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我们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敏感入微的心灵,是不会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农田里的秋收春种,庄园里的鸡鸭犬羊……都是不断涌来的“源头活水”。写五年级上册《秋天的落叶》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别致的“树叶时装秀”,他们把采集到的树叶做成精美头饰,赏玩、展示,把大自然给予秋天的色彩与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习作也是异彩纷呈。

2. 好的习作来自请教

老人是生活宝典,他们坎坷曲折的生活经历、丰富诙谐的语言积累是我们习作的良好素材。五年级下册习作《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我引导学生把自然现象与作物的生长联系起来,布置学生采访家中老人,整理记录。于是,学生们对风、雨、云、霜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了“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3. 好的习作来自感悟

六年级上册习作六《采访家乡能人》,我们班分小组走进了各个村庄有名的养鸡大户、养鸭大户、种田大户家中,实地参观了这些较大的家庭产业,真切地感受了农村人的自强不息……学生骄傲与自信之情洋溢于习作之中。

三、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农村孩子的生活圈相对狭促,要在学生微波泛泛的习作中点缀一圈圈涟漪,换一种视角,便可以推陈出新,使习作饶有别致。

1. 语言上巧变通

六年级上册习作五《家乡的土特产》,很多学生写盐豆、大蒜等,却没有与众不同的风味。张同学以一句浓重乡音“想知道俺家乡的特产不?”开场,让普普通通的大蒜“土”出了味道,“土”出了特色,简单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转化,不能不说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2. 立意上出新奇

命题作文《迟到》,很多学生毫不犹豫想到气喘吁吁跑进教室,满脸紧张看着老师的“迟到”场面。换一种角度,“子欲孝而亲不待”,“爱”的表达有没有迟到的时候?因为胆怯而没有承认错误,一句“抱歉”有没有迟到的时候?立意上别出心裁,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还会酝酿出更多的情感。

3. 方式上敢尝试

六年级上册习作二《感恩父母》,很多学生是平铺直叙地作文,多少有些千篇一律。如果我们只抓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特别是在叙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关系时,尝试用电话对话的方式组织全文,不就可以惟妙惟肖地把那份羞涩与亲情展现出来了吗?既抓住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又简约、细腻地反映了人物的情感。

篇9:作家的“作文观”

一、作文是自我改造的过程

我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巴金老人说过:“我以文学改造我的生命,我的环境,我的精神世界。”听听,巴金著作等身,是因为他不断地追求自身生命及其精神世界的完善升华。而完善和升华的途径就是写作。写作可以改变世界,也可以改变自己。的确是这样的,读巴金老人的《随想录》,你会感觉到巴金的精神已经变为绝无杂质的透明且坚硬之晶体,其生命已经升华为大智大慧的载体,这足可见写作对其人生改造的功效之大。如果我们也有如巴金这般利用作文改造自我和世界的写作观,那么作文将成为我们生命质量每一次升华的宣言。

二、作文是种侠义的方式

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被人问起为什么那么坚决地写作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写作是为了让被侮辱的人重获自由和尊严。”听到陈映真的回答,就如听到了一位侠客的呐喊,这呐喊有血性且震撼人心。陈映真在现实的写作过程中,的确有侠客之风,他的文章关注乡土,大有为民请命的豪壮。陈映真这种侠义的写作方式,多次在台湾触怒当局而被捕入狱。虽有如此磨难,却也不改他为“被侮辱的人重获自由和尊严”而战斗的写作斗志。看来,写作文,不仅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了大众,特别是为了被侮辱的大众——如果,我们把手中的笔,当成为民众幸福开路的刀枪而舞,那么我们也可成为“文林大侠”。

三、作文是执著的梦想

阿根廷著名的作家博尔赫斯文学成就超众,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最终却都没有获此殊荣。面对诺贝尔奖的多次擦肩而过,博尔赫斯是不是备受打击,从此弃笔了呢?没有,虽然多次冲击诺贝尔奖失败,但这位作家却愈挫愈勇,笔耕不辍,是位高产且稳产的作家。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写作不受无缘大奖的影响呢?原来博尔赫斯的“写作观”是这样的:“我不会停止下来不写,因为我一向知道我的事业是做一个文学读者,同时做一个文学作者。”原来“读”并且“写”是博尔赫斯执著的梦想,就算受到多次失败的打击,这梦想也不会中断。其实,如果我们拥有了这般执著的写作梦想,那么我们也会成为一个终生勤奋的作文者,我们也会执著于自己的文学之梦,除这梦想之外的所谓功名都可淡然视之。

四、作文是收获面包的方法

巴西作家索萨回答自己的“写作观”时,态度很“老实”。他说:“写作是我的职业,我不写作便收不到版税,到时我便吃不上饭了。”人的任何一种行动需要有“思想”,但说一千道一万,这些“思想”是以“填饱肚子”为基础的。如果一个人连生存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其他都是空谈。索萨的“写作观”道出了写作的一种本质作用:收获面包,不饿肚子,可以谋生。人们从事任何一种事业,都需要首先把这事业当成“职业”来经营,写作也不例外。如果你能熟练地排列文字,并且能让这些按照你的思维排列起来的文字成为大众可赏读的“作品”时,你就找到了一种可以养活自己的谋生手段——想想吧,作文居然能养活自己的肚皮,这应该是一件让人非常兴奋的事呀。

五、作文是前世的注定

篇10:观烟花作文

一路上,我们一边悠闲地散步,一边观看路边不时放出的烟花。街道两旁,到处都是去看眼花的人,男女老少,手拉着手,人挨着人,气氛显得十分和谐。瞧啊!有个调皮的孩子,手里拿着一个烟花,骑在爸爸的肩上,嘴里不时地说着什么,妈妈在一旁答应着,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呀!元宵节的气氛更浓了……

不久,二十点的钟声敲响了,所有人都抬头企盼着夜空,顷刻间,如“春雷”炸响,空中绽放开出一束别致的花朵,如同“星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先是红色,随后变成绿色,真是万分奇特!这第一个烟花给人们带来了节日的特别问候,祝福大家一飞冲天,飞黄腾达!

紧接着,空中开始了接连不断地“开花”,仿佛身临百花齐放的花园中,虽不规则有序,却各个张扬、活跃,这是一种缤纷的美!有时,空中会嘎然熄灭,但几秒后再次闪亮登场,在空中好奇地眨着“眼”观望着我们!

在这短短三十分钟里,不时有人点亮一盏盏孔明灯,然后放飞。在广阔的夜空中,一盏盏灯儿摇摇晃晃地渐渐飞向上空,温馨摇曳的灯光飞舞着,我的思绪好像也随之飞向远方……在这美好节日,月宫里的嫦娥是否也在观赏人家烟花呢?她,是否也被这热闹的美景所吸引、陶醉了呢!

“轰!”这时,我的思绪又被礼花带回了人间。一个巨大的烟花绽放开来,只见无数个小小的灯笼闪现出来,在每个小小的灯笼下方,挂着一串像糖葫芦一样的白色闪光的穗穗,火红、喜气洋洋的灯笼乘风久久地亮着、飞着,飘向天边。我在想,这个巧妙的创意,寄托着人民美好愿望吧!

篇11:观瀑布作文

第一段

我们来到瀑布的第一段,这个瀑布有如一位小姐一般,婀娜多姿,千娇百媚。细细的一股,缓缓的流下,流入小河,发出幼稚又可爱的清脆的“叮当”声,让人心旷神怡,有些当地的游客告诉我们,下雨的时候,这股瀑布就会像一只凶猛的老虎似的冲下来,与天晴时大不相同,就像小姐一样性情多变。

第二段

瀑布的第二段,好似一位博学的老人,将自己的“知识”(这里指水)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下一代”(这里指第一股瀑布)。虽然上了年纪,却不服老,仍威风凛凛,威严无比。在第三段的支持下,有一点“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觉。

第三段

最后一段瀑布,也是最壮观的,好似先进的时代青年,胸怀大志,气势磅礴。从山顶飞驰而下,声如千万匹马的嘶鸣,水非常清澈,加上那树上知了的鸣叫,那飞舞的五彩斑斓的蝴蝶,那小孩爽朗的.笑声,与那山间婉转的鸟鸣,让人们仿佛进入了纯洁的仙境。

篇12:观瀑布作文

黄河壶口瀑布是我国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早就听说黄河那万马奔腾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慕名已久却从未亲眼见过,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终于得偿所愿,亲眼目睹了我们“母亲河”的磅礴气势。

大巴车很快就把我们带到了峡谷前,尚未走进瀑布,你就能听见震耳欲聋的水流声。靠近峡谷边缘直观瀑布,只见金色的怒涛从几十米的高空直泻而下,滚滚的黄河水夹杂着泥沙在飞瀑中翻滚、跳跃!紧接着猛烈地撞击在峡谷底的巨石上,在空中化为一片白茫茫的水雾。此情此景,令我为之惊叹。站在黄河边观瀑,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千军万马驰骋在沙场,所向披靡的情景。我情不自禁地唱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篇13:观作文

作文占据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那么如何在特定时间, 特定场所的考场上, 排除不必要干扰, 出奇制胜, 让作文写得出彩呢?

一、拟题创新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好的标题可以马上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 可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 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拟题;也可化用名言、谚语、俗语、警句、流行歌词拟题;还可巧用数理化数字或公式拟题。如《我和阅读有个约会》《书本是我的情人》《让心灵徜徉在墨香中》《风中有朵书做的云》《与大师的心灵对话》《富裕的穷国》等, 这些标题新颖别致, 不落俗套, 让人过目不忘。

二、选材的创新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强调“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就是说文章应该写时代新人, 论时代新事, 会时代新风, 传播时代的精神。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 应当关注时代大事, 用自己的笔把对时代的思考和感受记录下来, 让自己的作文富有时代的气息。

如2009年江苏考生的《品味时尚》选择时下最热的素材:阿玛尼, 世界顶级十大奢侈品牌之一;唱遍大江南北, 红遍两岸三地的超级女声;超级女声的产物时尚的爆炸发型“超女头”;把所含口水成分差不多的人集中到一个圈子里去吐的“博客”。从这些素材的选择可以看出考生对时代的关注, 对时尚的理解和思考, 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2011年新疆考生《贫穷的富国》中, 考生选择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中出现的素材。一方面可以看出考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考生也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并反思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 有些人诚信缺失, 道德沦丧, 缺乏社会责任感, 考生呼吁诚信的回归。

三、语言的创新

作文如同下厨做饭, 不管你用什么样的调料, 只要你做出来的饭菜滋味好, 就能吸引顾客。要想抓住阅卷教师的味蕾, 就得在作文的语言上下功夫。锤炼作文语言, 对于考场作文来说, 俨然是成败的关键, 其方法技巧如下。

(一) 融入真情实感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虽短短的几个字, 但睹物思人, 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思念诉诸笔端, 让我们不仅为之动容。“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只有将真情灌注到字里行间, 方能击人心扉, 扣人心弦。例如, 2009年重庆一考生的作文《我的故事》:“和所有三峡人一样, 我的故事扎根于那山清水秀的天上人间;扎根于那清冽的三峡水;扎根于那祖祖辈辈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深情……屋顶的炊烟弥漫在小小的村落, 炊烟里有母亲的呼唤, 有饭菜的浓香。玩耍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起身, 擦擦满手的三峡土, 向家的方向奔跑。”字里行间倾诉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例如, 《母亲》这篇作文中, 小作者偶然一次看到挂在墙上的母亲年青时的照片, 他突然生出这样的感慨:“我忽然感到心里酸酸的, 原来是我偷走了母亲的青春”。一个“偷”字揭示岁月无情, 母爱无价这一真谛, 寄托了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二) 留心身边细节

真情实感离不开典型生动的细节。细节的多少与真实与否, 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正是纤毫毕现的细节, 才重现了鲜活的生活, 才塑造了血肉宛然的人物形象。优化语言, 必须抓住细节, 例如, 2011年江西卷高考作文以《拒绝平庸》为题。有一考生开头这样写: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 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 意境全出, 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 而有一种粗犷辽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只是一个招牌, 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 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这短短一百多字的开头有考生自己的感受, 考生从自己出发, 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能任想象驰骋, 同时还能收放自如, 可以说是切己的感受、诗意的沉思、潆洄的畅想。这些细节, 不但真实, 而写得也富有新意。

(三) 巧用哲理句子

文章中适时使用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能够增加文章内容的深度。例如, 2009年江苏考生《品味时尚》这篇议论性散文中, 小作者用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句子让人回味良久。“时尚成了啥?成了只买最好的, 只买最贵的”“时尚的本质就是绑架女人的头脑, 然后索求男人的腰包”“杜拉斯说:写作, 是一场暗无天日的自杀”“博客就是把所含口水成分差不多的人集中到一个圈子里去吐”……作者用调侃的笔触、俏皮的语言, 将“品味时尚”这样的严肃话题写得轻松洒脱且意味深长。

(四) 巧用修辞

使用修辞技巧把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 让它们活起来, 用生命之气息感染人, 拉近人心, 使你的文章有新意。例如, 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婉转的曲子, 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朱自清《春》) ;我一回头, 身后的花全开了, 一大片, 好象谁说了一个笑话, 把这一滩草惹笑了。 (刘亮程《对一朵花微笑》) 。在青少年的眼里,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只要他们用心去观察、体悟, 也能用自己的体悟将平常之事幻化成神奇。

(五) 学会活用诗词

余光中这样评价李白“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在学完杜甫的诗后, 我要求学生用几句话评价杜甫, 有个学生就借用余光中的话这样评价杜甫:“酒入愁肠, 七分化成了徘徊, 三分化成彷徨, 忧国忧民之心, 点亮了整个天下”。灵活地运用文学大家的话, 达到了不一样的境界。

文贵出新。我们只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多看、多记、多思、多写、多积累, 善于观察, 善于发现, 处处做个有心人, 就能在考场中著出华章。

篇14:我的作文成功观

掌握了写作技巧的人写作文毫不费力,写得轻轻松松,洋洋洒洒;而没掌握写作技巧的人总是绞尽脑汁,才挤出干巴巴的几个字。

写好作文很难吗?不,其实掌握了写作技巧,就能写好。我写作文向来遵循两个规则:一是选材,要新颖、独特;二是积累,多读课外书,可以拓展思路。

先说说第一点吧,拿到作文题,当大家千篇一律地选一个题材时,我偏选另一题材。尤其是考场作文,如果和别人的题材差不多,写得好也不一定得高分。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文章,老师不可能一篇篇去注意,因为它们平凡,甚至乏味、枯燥,没有吸引力。但老师如果批阅到了选材新鲜、有趣的作文,一定愿意好好阅读。

一次考试,作文题为“我最佩服妈妈的 ”。别人都把妈妈写得十分伟大。如高亦钊写“我最佩服妈妈的勤劳”,把妈妈写成一个每天忙着上班、下班后还要回家做家务的忙碌角色,内容很充实,只可惜与其他人写的事例重复了,不然或许可以得高分;我卻刻画了一个胆小又爱尖叫的妈妈形象,在结尾处写了我和爸爸的无奈,老师立刻给出了高分。

作文选材新颖是好的,独特也是好的,但不能太过另类而导致离题,独特和新颖一定要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还举刚才的例子,如果你神经质地写了一个“我最敬佩妈妈的孩子”这么离奇的作文,会让老师无法批改。要注意独特和离题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只求新颖,肚中却没有丰富的词汇来描摹,作文水平还是提高不了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点——积累。

你没有足够的词句积累、写法积累,怎么创新?

你如果不长期积累,丰富阅读,到了一定的时候会发现自己进步缓慢,甚至无法进步。因为你再也不能找到更好的词句来应用了,这就是所谓的“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们班有的同学爱看经典名著,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写作文一点儿也不困难,用的句子也十分优美、经典。一些同学却在看一些乱七八糟的网络小说,什么也积累不了,作文水平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可见,长期积累并注重去粗取精,对作文是无比重要的。

积累还是灵感的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这个道理。长期积累,你写作的灵感之泉便会汩汩流淌。

掌握好这两点,相信你写作文一定会有进步,这也是我的作文成功观。

篇15:观瀑布作文

一到古东瀑布,我就兴高采烈,连蹦带跳的下了车。早早的换完了草鞋,带上了头盔,使劲儿地压抑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瀑布旁边。可那里的保安怎么也不让我进,我着急地跟他说:“我满1。5米了!”他却说:“你到下一个瀑布吧!”我只好不甘心的去了第二个瀑布。

我一进瀑布里,一股清凉扑面而来,我低头一看,瀑布里的水真清啊!哇!我惊奇的发现水底还有一只鱼!我精神大振,把刚才的不愉快扔到了九霄云外,奋起直追妈妈。虽然脚下很滑,山路很陡,瀑布水流很急,但是很好玩,又有挑战性。经过二十分钟的努力,我终于登上了瀑布顶!到了瀑布顶,我俯视整个瀑布,心里浮起了一丝自豪!

篇16:观瀑布作文

走进小九寨,抬头向上望,天高云淡,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放眼望去,树木葱茏,一碧千里;高耸挺拔的山绵亘蜿蜒;清澈的`泉水唱着欢快的歌儿流向远方,里面大大小小的鱼儿欢快地游着。往里走,一股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使人神清气爽。

听说九天瀑布在山的最高处,人们迫不及待地奋力向山顶爬去。还没到山顶,我就清晰地听到了巨大的瀑布声,真是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来到山顶,九天瀑布的庐山真面目展现在眼前,人们无不为它的美丽而赞叹,无不被它的壮观所震撼!瀑布有几十米高,远看瀑布,像是从天上垂下来的一块巨大的白布。看到此景,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李白的著名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配着旁边巨石上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九天瀑布”,犹如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再想想它的名字,真是名副其实。走近瀑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那声音震耳欲聋。巨大的瀑布落到水面,犹如白浪翻滚,溅起一尺多高的晶莹的水花。看到如此壮观的的景象,每位游客都争相拍照留念,记录下这美丽的时刻。来到瀑布脚下,瀑布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水花往游人身上洒,犹如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落到身上、脸上凉丝丝的,一下子消除了炎炎夏天爬上山顶后的酷热,使人心旷神怡。

篇17:观瀑布作文

当车开到山脚下时,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这是我第一次爬山。我和同我一起旅游的阳阳一块儿直奔台阶,全然不顾身后的妈妈们。在台阶上时,我和阳阳像箭一样向山上奔,好似我们在登山比赛呢。奔跑的同时,我看见身旁的树林青翠欲滴,再朝树林外看看,山泉清澈见底,高处的泉水冲下来形成了一朵洁白的水花并发出好听的声响,山泉旁还有巨大的石块,像一位守护神坚守着。这多么像一幅活生生的山水画啊!跑得有些累时,微微凉风轻轻地吹拂着我们的脸,似乎在提醒我们要坚持到底。

我们爬到半山腰时,眼前的美景已经不怎么在意了,凉风已经不提神了,脚像灌了铅似的。刚才的兴奋一下子被累踢到九霄云外,我们再也不想爬了。终于我们来到椅子上,再看看还有一大半,我们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妈妈给我喝了些水,让我们再坚持一下,我们也只好拖着疲惫的身躯向山顶进发。

终于,我们得到了成功的果实-我们第一个登上了山顶,看到了宏伟壮观的三叠泉瀑布,它似白练从天而降,如面粉倾泻下来。接着我们来到瀑布下,只听到巨龙般的咆哮声,一阵阵风吹来,飞溅的水珠吹到身上,感到十分凉爽,不忍离去。

篇18:观作文

我从事语文教学20年, 在作文教学方面也作过多种尝试, 但困惑的多, 成功的少。直到对去年那一届学生的作文教学进行了大胆尝试并辛勤付出, 终于让我豁然开朗:树立正确作文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语文教学课上开辟固定的阅读课、写作课和批改作文课, 让学生养成广泛积累、实践和欣赏的习惯, 从而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这是解决作文教学难题的好方法。

一、开辟阅读课, 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尤其是写作, 没有广泛的阅读和长久的积累要搞好写作是不可能的。为此, 我在班级里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读书活动, 让班级始终保持浓厚的读书气氛。经与学生商议, 每周星期四的语文课为固定的阅读课。天大的事也不能耽误, 除非考试和放假。所以每到周四, 不用老师说, 学生就知道干什么了。

问题是哪些书最适合中职学生阅读呢?而且短期阅读还可以, 长期阅读, 学生哪里有那么多的书读呢?如果叫学生去买, 有的孩子家庭情况确实困难。即使是条件好的, 这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为了让学生既节约开支, 又能读到更多更好的书籍, 我就让各个学生列出自己的家庭藏书目录, 我从中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目, 如《名人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爱的教育》、《优秀作文选》等优秀著作, 然后按著作名称、作者、藏书者、借阅者、借阅日期分行列表打印出来, 这便是《101班藏书目录》。人手一份, 可以随时查找借阅和记录借阅的人和日期, 以便索要和转借。

这些家庭藏书都是经过家长精心挑选的优秀著作, 不仅有很强的文学性, 还具有很深刻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 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时间, 班里掀起一股读书热潮, 人人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互相借阅, 课间或放学后互相交流阅读感受及对人物的看法, 有的还暗地里较着劲, 比赛着彼此的阅读速度和看书的多少。

为了巩固阅读成果, 我还进行了多媒体书评, 如用多媒体播放易中天的《品三国》视频讲话, 就组织专题讨论:刘邦胜项羽的原因是什么?《红楼梦》读完后, 就根据有关情节进行想象写作训练, 如:黛玉临死前的诉说……这些活动间接引发了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 促进了课外阅读的广泛和深入进行。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但学生的阅读兴趣却是无限的。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或人物的悲惨命运让他们把每天多余的时间和睡觉前的时间全利用上了。久而久之, 这种阅读行为就成了习惯。有时, 考试耽误了, 他们感觉特别不爽, 就强烈要求我用讲读课补上, 让他们享受集体阅读的快乐。常听有的学生说:“我又读完一本了。”“你看到哪里了?”“这一本很好看, 在××同学那里, 你去借来, 先睹为快嘛。”……家长也很高兴, 有时与家长聊天, 家长说:“我那儿子原来最不爱看书, 现在倒好, 睡觉前不看书就睡不着觉。”

这样的阅读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 既加强了学生的积累, 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又丰富了他们原本单调、枯燥的生活, 收到了多重效果, 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开设写作课, 进行梯度写作训练, 培养学生按要求写作的习惯。

有了广泛的阅读, 写作热情像火山的喷发一样成为一种需要和必然。学生渐渐有些跃跃欲试了, 他们急切地想把自己刚学到的语言或技巧运用到写作中来, 以享受创造的快乐。经与同学们商议, 决定每周星期五的两节语文课为写作课, 单双周分开, 单周写作, 双周就评讲。作文评讲课又分为老师批改评讲和学生自批自评两种, 交替轮流, 具体情况后面介绍。

学生一般都怕写作文, 尤其是刚上中职的新生。因此, 进行作文写作训练的时候, 要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宏观把握, 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写作要求, 起点低, 不拔高, 切合学生实际, 要让学生觉得写作不难不可怕, 自然写作的兴趣就来了。有了兴趣, 才能持久, 不久就形成了习惯。

这样的要求, 学生不觉得高, 自然写起来轻松愉快, 一吐为快, 难怪有的学生写作文, 题目叫《享受写作》。光靠课堂训练还不够, 为了配合教学, 我还规定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和三篇读书笔记, 效果很好, 令人欣慰。

三、上好师生作文评讲课, 提高作文欣赏能力。

如果能让学生站在一个较新的角度 (如读者或评卷老师) 来看待自己的作文, 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与学生商议, 双周周五的作文评讲课由老师评讲与学生自评交替进行。老师评讲的目的旨在引导写作的方向和鉴赏的水平, 让学生明白怎样的作文才算是真正的好作文。而学生点评的目的旨在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缺点, 如字不工整, 错别字太多, 主题不深刻等, 加强自我反省, 以提高自我要求和作文欣赏的水平, 并在活动的开展中展现个人多方面的才能。

为了提高学生作文点评的效率, 让学生在两节课时间内完成批改和朗读完所有优秀作文的任务, 我与几个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一起议订了批改作文的标准, 分8个方面, 这就是:

批改标准:满分100分

1. 错字:

10分。 (错1个1分, 扣完10分为止。重复的错字3个1分)

2. 错句:

10分。 (错1个1分, 扣完10分为止。)

3. 错标点:

10分。 (错1个1分, 扣完10分为止。)

4. 语言:

25分。 (生动优美, 25分;流畅, 15-20分;通顺, 10-15分)

5. 主题:

25分。 (新颖深刻, 25分;集中突出15-20分;较突出10-15分)

6. 开头:

5分。 (有技巧, 5分;一般2-3分)

7. 结尾:

5分。 (有技巧, 5分;一般2-3分)

8. 写字:

10分。 (字本身的间架结构5分, 态度是否认真5分)

标准制定好后, 我将学生的作文本按组交错发给每个人, 全班40人分成8个小组, 临时任命正副小组长 (轮流) 负责在同学们批改完后组织组员从8篇作文中选一篇好作文, 准备在第二节课宣读。这正副小组长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发现并挑选人才, 即将本组最优秀的书法家, (字写得最好的) 选出来在黑板上填表, 即写出好作文的题目及作者、朗读的人等内容;还要挑选出本组读书读得好的学生来朗读优秀作文。职责明确以后, 批改开始。

第一节课完成三个任务:1.每个学生用10-15分钟时间批改完手中的一篇作文, 写好评语 (评语先说优点, 后说缺点) , 并写好批改人姓名。2.以小组为单位推荐、挑选本组的一篇好作文。3.以自荐为前提, 确定书写和朗读的人选。朗读需两人, 读优秀作文的为读者 (一) , 读评语的为读者 (二) , 选出的“书法家”负责填表。下面就一次以“享受”为话题的作文评讲为例:

这一堂课紧张而有序, 调动了多个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气氛很活跃。

第二节课师生共同欣赏优秀作文。由选出的同学朗读优秀作文和评语。其他组的同学听完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或评说优点, 或指出缺点,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百无禁忌。老师可插入点评或总评, 有时可保持沉默。

两节课下来, 师生常感觉意犹未尽, 收获多多, 翘首盼望着下一次点评课的到来。因为:

第一、这种课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种形式多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全班学生都动手了, 都参加了, 人人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第二、让学生增强了自信。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让那些会读的、会写的、会说的, 各自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几次下来, 差不多每个学生都读过、写过、说过, 个个精神抖擞, 自信满满。

第三、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上, 师生共同洋溢在收获的喜悦中, 整堂课轻松活泼, 掌声不断, 谈笑风生。因为同学们选的好作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文, 听的同学看到同班同学同题写作的好作文, 受到的启发与那些大作家作品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它是那样的贴近、真实、亲切, 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点评时, 有的同学的点评本身就很精彩, 也有的很夸张可笑, 但谁也没有鄙视他, 而是让他的尴尬淹没在善意的笑声中……

第四、提高了效率。解放了老师, 节约了时间。同时学生批改得细致认真, 可谓一举两得。

这样的阅读、写作、作文点评的整套方案三年坚持下来, 并养成习惯后, 学生阅读了大量的优秀著作, 为学习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写作已变成一种快乐, 一种需要, 仿佛秋风拂过的原野, 硕果累累。据统计:三年以来, 在同学的不懈努力下, 有的同学的读书笔记达到了30多万字, 最少的也有10多万字。日记写得最多的达6万多字;作文写了40多篇。大量的积累和写作训练, 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广播站投稿量我班最多, 受到学校领导好评。

参考文献

[1]孙占林.中学语文教学的若干问题[M].2008 (01)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作文】相关文章:

观月球作文04-10

观灯会作文04-13

观画展作文04-17

观花展作文04-23

观春雨小学作文04-08

观日落作文范文05-19

英雄观作文范文05-22

观烟花作文精选08-13

挖番薯观作文04-12

观杜鹃记作文04-17

上一篇:深部储层石油勘探的钻井技术研究论文下一篇:我与电力公司共成长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