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瀑布的自然作文

2024-04-15

观瀑布的自然作文(通用15篇)

篇1:观瀑布的自然作文

温州文城县是妈妈的故乡。那里的百丈漈瀑布是当地非常有名的瀑布,听妈妈说,百丈漈瀑布是从一座很高的山上流泻下来,就像一条白色的会飘动的绸布,悬挂在山上,非常壮观。三年级的暑假里,我和爸爸、堂姐一起来到这里,观赏大瀑布。

当时,天气有些阴沉,天空乌云密布。还没到百丈漈瀑布,就听到了哗啦啦的声音,这是从瀑布传来的。我们离瀑布越来越近,我的心激动得快要跳出来了!我们沿着台阶向下走着走着,我感到一股 凉 风吹来,一定是快到瀑布啦!果然,我一抬头,就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大瀑布。我和表姐都很惊喜。爸爸说:“这个瀑布落差有两百零七米!”哇,太壮观了!我们站在原地,欣赏着这条从天而降的“巨龙”。瀑布一泻而下,发出剧烈的声响。我们一步步靠近。我的脸上感到阵阵凉意,胳膊上还有飞溅而来的水花。

“我想做一首诗!”我大声说道。

“好啊,儿子!”爸爸鼓励我。

我想了想,拍着手念到:“舞动的瀑布,你从天上来,带着星星的调皮和月亮的光彩!”

爸爸笑起来,说:“小诗人,我也来接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大诗人李白的诗!”堂姐说。“那我们此时不就成了大诗人了吗?”爸爸说。啊,百丈漈瀑布,我太喜欢你了,这是我最难忘的时刻!

篇2:观瀑布的自然作文

那里不但山清水秀,而且林茂潭幽,令人流连忘返。

走了好远好远的山路,却一直未见这个神秘飞瀑的踪影。当我累得快走不动,正准备叫爸爸背我时,突然听到万股雷鸣般的水声,震耳欲聋。“赤水大瀑布到了!赤水大瀑布到了!”前面不远处的尖叫声让我又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很快,亚洲第一飞瀑便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放眼望去,瀑布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奔腾不息。也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李白诗中所描绘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亚洲第一飞瀑果然名不虚传。飞泻而下的瀑布飞溅起一团团迷雾,像新娘穿着婚纱在翩翩起舞,又如蒙蒙细雨,似点点飞雪。瀑布周围的绿树犹如一个个穿着迷彩服的威武士兵,与瀑布交相辉映,美丽极了。山脚下,瀑布飞溅的水花导致周围的景色一片朦胧,就像是童话里的仙境一般。此时的我,身处这美如画、妙如诗的人间仙境中,真的被深深地陶醉了,久久不愿离去……

篇3:庄子的自然政治思想观

庄子是老子之后的道家思想集大成者, 其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观念, 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明确否定现实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生活, 向往远古的至德之世, 在政治上主张不干涉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实行无为而治。庄子的观点认为政治不是干涉和强制, 而是使得百姓各得本分, 这样政治就能向前推进了。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的上古社会, 是庄子的理想社会。尧顺应天地之道治理国家, 没有贪欲之心而天下富足, 自然无为而万物自生自化, 像渊水一样玄默无为而百姓安定。百姓则各行其是, 安守本分, 庄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 而各行其是, 天下皆尧也。”

庄子表面上是不谈政治的, 却正得着政治的最高效用, 最庞大、最复杂的莫过于宇宙, 庄子讲的就是一套“天地位, 万物育”的原理, 既然可以用来治理宇宙, 那么治理天下国家也就是很容易的了。“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 , 使人的生命与宇宙同化, 《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天地万物究其起点, 就是“道”?道可以理解为真理、智慧。那么, 作为帝王, 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呢?在《应帝王》中, 庄子提出“汝游心于淡, 合气于漠,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而天下治矣。”也就是说, 只要帝王的精神修养得到锻炼, 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之境, 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了, 这并不是真正的无为, 而是一种顺乎天道的有为, 强调帝王的内心修养。

2. 实践中的庄子思想

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说, 庄子的这一套政治理论无疑是落后的, 它代表原始社会的图景, 无法适应当世生产力的发展。

到了战国时期, 铁质农器大量使用, 私田大量开垦, 地主阶级不断壮大, 农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耕织作业, 盐铁手工业也得到发展, 人类从顺应自然进化到改造自然。但庄子的自然政治观还是有意义的, 可以一定程度上对苛政暴行进行矫枉过正。柳宗元在《封建论》说:“秦有天下,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据天下之雄图, 都六合之上游, 摄制四海, 运于掌握之内, 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 其有由矣:亟役万人, 暴其威刑, 竭其货贿, 负锄梃谪戍之徒, 圜视而合从, 大呼而成群,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 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天下相合, 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 非郡邑之制失也。”把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暴政和严酷刑罚。而汉初为了恢复生产, 实行“休养生息, 与民休息”, 约法省禁的无为而治, 则是源自庄子的自然政治观, 而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亦是顺乎天道的无为, 最明显的就是“平准”制度。具体就是“置大农部丞数十人, 分部主郡国, 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 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 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 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 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 贵即卖之, 贱则买之。如此, 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则反本, 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通过避免货物的长途运输, 减少运费和关税, 降低货物成本, 让利于民, 使得货价降低, 也避免了财富的过度集中, 而最终让百姓获益, 商贾虽不能牟大利, 但成本也是可以赚回来的。

汉初统治者利用自然规律, 因势利导, 而不是强制地调控物价, 符合价格与价值规律,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受供求关系影响, 调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在刚刚进入封建时期的汉朝, 就已经实行了与今日科学的经济学原理相似的经济政策并且取得显著成效, 这是古人遵从天道的智慧结晶。

摘要:庄子生活在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战国乱世, 有感于社会秩序的混乱, 其借《庄子》一书隐喻地提出他的自然政治观, 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追念尧舜的原始大同社会, 他的自然政治观还包括君王内治、社会公义和经济政策, 独创性地建立起一套治国方针, 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某些方面的理论来源和方法论的指导。

关键词:庄子,自治,政治观

参考文献

[1]方勇.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2]王先谦, 刘武.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3]钱穆.庄子纂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4]老子.老子[M].合肥:黄山书社, 2012.

[5]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篇4:观瀑布作文

10月5日下午,秋高气爽,我们乘着车来到了九龙潦,未见瀑布的身影,便已听到“轰轰”的轰鸣声了。我快乐地欢呼着,顺着石阶飞奔而下,不一会儿,瀑布便展现在我的眼前,犹如一床白色的巨大被子悬在半空中。“啊,好大的瀑布呀!”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不由得加快了步伐,沖到瀑布腳下。

真不愧是华东第一瀑布!站在瀑布脚下抬头仰望,那瀑布的水就像雪山崩塌了似的,垂直向下倾泻,那壮观的场面令人惊心动魄!飞流还被一些突兀出来的岩石阻挡,就像一块巨大的白布被划破了一般,令人叹为观止。瀑布之巨大,令我感到人之渺小,仿佛随时都会被瀑布吞没了一般。我正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之时,脑海中忽然闪现出了李白写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这诗句却形容不了它的气势磅礴,那宽广的飞流气吞山河!

正当我陶醉在这山水之中时,毛毛细雨洒落我一身,那清凉舒爽的感觉令我一下子清醒过来。定睛一看,原来是瀑布被风一吹,扬起了无数的小水星,飘洒在我的身上。抬头望去,只见一道美丽的七色彩虹悬浮在水面上,水面也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波光粼粼的,山山水水交相辉映,和谐地融为一体,宛如进入了人间仙境。

傍晚,太阳偏西了,我站茌瀑布脚下久久不肯离去,心里感慨万千:这次国庆观瀑,将令我终身难忘!

篇5:观瀑布作文

在离瀑布还有一公里的半路上,就有一阵阵哗啦啦流水声在我身边回鸣不绝。车行驶越近,水流响声越大。

汽车行驶了大约一个小时,到了目的地。我迫不及待地跳下车,往槐浦瀑布的方向赶去。

先走过半里远的小路,再转几个弯,最后只见绿荫中白光一闪,眼帘豁然大开。河道尽头,群山壁立,一挂瀑布自天而降,如一道巨屏,气势万千地横陈在绿色的.崖壁上。那震撼天地的巨响,是瀑布的喧哗。

走到瀑布脚下,我昂头仰望。啊!好壮观的瀑布啊!只见湍急的河水从五六十米的悬崖上直泻而下,形成一道道巨大的帘瀑,发出惊心动魄的轰然巨响,哗啦啦直跌入崖下潭里,飞溅起无数银亮的水沫和浪花。一阵接一阵的飞瀑风驰电掣而来,迅速地在空中飞舞、跳荡、跌落,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长长的水帘从山上直泻下来,就像银河从天上落下来,飞溅起雪白的浪花。瀑布不停地倾泻,潭里的水花不断地消失,卷起无数漩涡,飞溅起雪亮的水珠。弥漫的水雾冉冉蒸腾而起,在阳光熠熠照耀下,好像一座绚丽的七彩虹桥悬在轻纱薄雾之中,随着清风飘荡,时浓时淡,令人叹为观止。……这时,我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起风了,瀑流随风飘散,像轻烟笼罩着瀑布,又像蒙蒙细雨飘洒我们一身。我感到一阵凉意。偶然有几滴水珠滴在脖子上,一下子便钻入温暖的脊背,不禁打个寒噤。

篇6:观瀑布作文

我们走进瀑布,一阵阵水雾向我们袭来,让人感到凉飕飕的,在阳光的折射下隐约可见一条彩虹在瀑布前,我抬头向上看,只见上面还有几条细流,它们也蜿蜒着流下来,可最终还是加入到了这支庞大的队伍里。

我们走到潭边,水清澈见底,里面有山的倒影,让人觉得这是无底深渊。一颗豆大得水珠溅到了我的身上,我抬起头,只见另一颗如水晶般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然后在我眼前垂直掉落,在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

篇7:观瀑布的自然作文

关于自然状态的论述是本书的一个铺垫。斯密为论述分工的原由, 将自然处境下的人与动物进行了对比:两只猎犬同逐一兔, 是出于欲望而非契约, 对于动物来说, “自然状态下, 不需要其他动物的援助”;但是,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 使有利于他, 并告诉其他人, 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 那么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人类如果没有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倾向, 各个人都须亲自生产自己生活上一切必需品和便利品”。这种交换倾向与协作正是分工产生的原因, 并且分工的产生使得人们的才能产生差异, 而其实“天赋才能的差异, 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也即是, 自然状态下的人, 首先是自利的;其次是具有互相交换的倾向, 人与人必须相互协作, 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的方式供给自己, 才能使自己生存下来;第三是人与人之间的才能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二、政治社会观

1. 政治社会的财富:来源及分配

在斯密看来, 社会财富来自于劳动。他开门见山地写道:“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 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 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 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而社会财富的增长, 不单取决于参加生产的劳动量, 更取决于更大的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斯密看来是分工的结果。他写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 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对于社会财富来源的判断, 其背景是重商主义者凭直感来强调财富只是货币和金银。而重农学者正确论证劳动生产物是财富的同时, 却不把货币或金银看成是财富。斯密的观点正是对他们的一个回应。马克思后来对此进行了更深刻的剖析。

进一步说,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的生产性, 表现在它不只为劳动者本身生产作为劳动力价格的工资, 还为资本家的资本生产利润, 为地主提供的土地生产地租。也即是, 斯密将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以这三部分为基础, 对应构成三个阶级的收入, 形成了斯密的三大阶级理论。

2. 政治社会的构成:三大社会阶级

三大阶级关系是斯密政治社会观的一大重点。斯密将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这三部分对应构成三个阶级的收入, 即以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以利润为生的三种人的收入。而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 来自这三大阶级的收入。简单说来, 第一个阶级是地主阶级, 地主安于享乐, 流于懒惰和无知;第二阶级是靠工资过活的人, 即工人阶级, 工人缺乏时间和能力来维护自己的社会利益;第三阶级是靠利润为生的雇主, 即资产阶级。资本家具有更为敏锐的理解力, 但是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出于私利, 而不为公众利益打算。

斯密对政治压迫有着自己的认识, 与后世经济学家掩盖阶级冲突的做法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在书中斯密指出资产阶级与另外两个阶级的利益、社会的一般利益存在冲突, 他对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主要持批评态度, 而对工人阶级表达了同情, 指出其无法维护自己利益的困境。

但是, 在讨论分配问题时, 斯密有着比较乐观和自由的调和倾向。这是因为当时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处在初级阶段, 资本家与地主的斗争还不像产业革命以后那样尖锐。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 加上斯密本身的阶级立场, 使得斯密虽然看到了阶级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 但在阶级分析时, 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而不能深入本质。然而斯密的阶级分析仍有其重要的进步意义, 三大阶级的划分和分析为后世作了理论铺垫。例如, 它使后来的马克思以阶级分析为基础, 发展和丰富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3. 政治社会的分野:文明、进步与未开化

在斯密看来, 政治社会可分为文明社会、进步社会与未开化社会。

进步社会, 一方面与未开化社会相对应, 划分“进步”与“未开化”的主要标志是社会是否产生分工与协作。他写道:“未开化社会中一人独任的工作, 在进步的社会中, 一般都成为几个人分任的工作。”可见, 分工是斯密判断的主要标准。另一方面, 判断标准不仅仅是分工程度, 还有社会财富的增减趋势。他谈到, “劳动者所享有的生活资料, 在进步社会, 多于静止社会, 在静止社会, 又多于退步社会”, 并且“不是在社会达到绝顶富裕的时候, 而是在社会处于进步状态并日益富裕的时候。贫穷劳动者, 即大多数人民, 似乎最幸福、最安乐”。这里的“进步”与“静止”“退步”相对应, 实质是指建立在劳动者生产资料基础上的社会财富的增减, “进步社会”其实也就是指社会财富处于明显增长状态中的社会。

未开化社会, 作为与进步社会相对应的概念, 了解后者的界定标准后, 也就易于界定。简单说来它主要是一种没有产生社会分工、生产力落后、社会物质资源贫乏的社会状态, 即“在未开化的社会, 既无大商业资本, 亦无大制造业资本”。

文明社会, 一方面几乎等同于进步社会, 与未开化社会相对应。斯密写道, “一个人尽毕生之力, 亦难博得几个人的好感。而他在文明社会中, 随时有取得多数人的协作和援助的必要”。在这里, 分工与协作是文明社会的界定标准, 在这一点上, 它与进步社会等同。另一方面, 更进一步说, 文明社会即是指商业社会, 或者说资本主义社会。例如, 斯密指出, “文明社会的重要商业, 就是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通商”, “货币的发明, 它使各文明社会联结起来”, 此处的“通商”、“货币”显然是指一种商业文明或资本主义文明, 而非传统的农业文明。

总的说来, 斯密对这三种社会状态的划分, 无非是通过前后比较, 力图证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表现对资本主义的赞赏。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比“未开化社会”更加进步, 并极大增进了社会的财富。应该说, 斯密这三种社会状态的划分和评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联系到前述的阶级分析, 斯密的分析由于受到历史背景的局限性, 停留在表面, 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没有深入关注到“文明”与“进步”状态下的个人处境, 容易掩盖阶级斗争的实质。

4. 政治社会的理想蓝图:普遍富裕

斯密在书中有两处明确提到了“普遍富裕”。他认为, “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 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 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 同时, “引出上述许多利益的分工, 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 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综合起来看, 斯密的“普遍富裕”的最大特点, 一是有分工的推动, 二是有政治修明的保障条件, 三是它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在这样一个理想蓝图下, 社会财富极大增加, 各阶级人民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分工在斯密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斯密由分工所推论出的“普遍富裕”, 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很强的乌托邦色彩。首先, 仅由分工的前提而单线条式地推出普遍富裕的结论, 没有考虑其他的诸多因素, 其论证逻辑既显得过于简单, 也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作为支撑。其次, “政治修明”的前提条件, 本身也是一个模糊的标准, 如何达到这一标准, 难以界定, 斯密在书中也没有提出。第三, 在《国富论》问世之后两百多年时间的历史已经证明, 无论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 都远远没有达到斯密设想的那种状态。

中国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理念, 和斯密的“普遍富裕”有相似之处。然而有两个根本不同之处:一个是“共同富裕”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提出的, 二是中国的共同富裕, 试图以“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得以实现, 是更为切实可行的做法。

5. 政治社会的价值追求:自由

斯密写作本书的最终目的, 正是创建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 冲破封建制度的残余与重商主义限制政策的束缚。因而, 斯密所建构的政治社会, 追求的价值正是自由,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经济理论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对于政治社会而言, 经济自由的最大障碍是劳动力和资本不能自由流动, 这正是本书论述的主题之一。斯密写道:“在各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的社会, 即在一切都听其自由, 各个人都能自由选择自己认为适当的职业, 并能随时自由改业的社会, 情况确是如此。各人的利害关系必然会促使他寻求有利的用途, 避开不利的用途。”具体说来, 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阻碍主要包含学徒法令、同业组合的排外特权和济贫法等政策上的不均等。斯密极力论证自由劳动力的重要性, 认为“劳动所有权是一切其他所有权的主要基础……不让他以他认为正当的方式, 在不侵害他邻人的条件下, 使用他们的体力与技巧, 那明显地是侵犯这最神圣的财产”。

可见, 斯密把劳动权利摆到极高地位, 并加以神圣化。其原因在于, 劳动力不能流动, 资本无法自由雇佣劳动力, 资本也就不能自由流动, 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就不能建立起来。类似地, 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 阻碍了国与国之间的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如此, 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受到极大的束缚, 斯密力图破除的困局正在于此。他的对策正是通过市场竞争来自由调节经济, 即“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 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 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斯密的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 “自由”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呢?事实上, 直到1846年废除具有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谷物法》后, 英国才完全走向了自由贸易时代。可以认为, 经济自由不过只是英国用以虚晃一枪的一块招牌。对于劳动者们来说, 斯密极力吹捧的劳动力自由流动, 并没有带给他们以真正的人身自由。因为脱离了封建制度残余的束缚, 劳动者们最终还是逃离不了资本的控制, 而饱受资本家的压迫, 正如被十九世纪的历史所证明的那样。因此, 对于斯密追求的自由, 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也要充分关注它消极的一面。

综上简言之, 亚当·斯密的自然状态, 核心内容是自然状态下的人由于相互交换的倾向而产生分工。政治社会观主要包含五个方面, 即社会财富的来源及分配、三大社会阶级的划分、三种社会状态的分野、普遍富裕的蓝图和追求自由的价值观。

品读《国富论》的时候, 既要考虑其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 又要批判性地分析其内在合理性。一方面, 不可忽视本书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 斯密的观点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合理之处。书中的合理观点值得批判性吸收, 最重要的是, 它促使我们立足于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现实, 去思考当下的处境与对策。

参考文献

[1] (英) 亚当·斯密.郭大力, 王亚南, 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上) (下)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2] (德)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陈万煦, 译.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篇8:观瀑布作文

刚到景区,还没等到下车,就已经听到了河水碰撞时发出的巨大响声,轰隆隆涛声如雷。据导游介绍,壶口瀑布位于山西、陕西两省交界处,它是我国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站在观景台上,远远望去,哇,比我想象中的黄河还要震撼!滚滚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一路浩浩荡荡,裹着泥沙,呼啸而至。穿行至此,300米宽的洪流骤然被30余米宽的壶口所束缚,上宽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呼啸奔腾。

为了近距离地感受黄河的壮观,于是,我来到了壶口瀑布旁。只见河水浊浪翻滚,呼啸奔腾,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泻而下,注入壶口。壶口涛声轰鸣,水雾弥天,蔚为壮观。大自然的威力在这一刻表现得如此的淋漓尽致。

最让人惊叹的是弥天水雾了。汹涌澎湃的黄河以其滔天之力,冲击着两岸岩石,溅起的水花,腾空而起,少说也有十多米高,遮天蔽日,十分壮观。

集合的时间快到了。我站在瀑布前,凝思遐想,久久不愿离去,直到导游再三催促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篇9:观瀑布作文

小道突兀地转了个弯,转角处,一丝丝水汽飘逸而来。可一见到我,就疯狂扑来,身子顿时凉了半边,行动都有些不便。仰望前方一道银色的狂流从天上轰下,势若奔马,轰鸣振荡。心瞬间清明,踏入了一方净土。一阵凉风适时地扑来将我的全身冲入了凉爽。深呼吸一口气,凉气像烟雾一样进入全身体,在身体内弥漫,顿时感觉浑身一轻,飘飘欲仙。空气中都有微小的水珠随风飞溅,打在我的脸上,手上,心上。水凉风更凉,身清心更清。

向前走几步,瀑布完全映入了眼帘,一道粗壮的水柱从山顶领着风向下猛袭过来,风水起飞,恍若人间仙境。《易经》曰:风从虎。这飞泻的瀑布正如下山的猛虎一样,勇往直前,不可阻挡。水冲在岩石上,崩飞成水汽,充斥着天空,久久不散。走到瀑底,仰头望去,一滴滴银白的水珠,连成线,结成面,动成体。成就了这雄伟凝重的瀑布。他们为这般雄奇的景色奠定了基础,若是没有他们的努力,这飞瀑也许要绝迹人间了吧!

抬头仰望,瀑布像一把斩破天空的长剑,在山上划下了一道深深的剑痕。沿途敢于阻挡它的一切,都被他狠狠地斩开,碾碎。什么也阻挡不了他向前的意志,我仰望着他,久久伫立,为之震撼。

篇10:观瀑布作文

我们站在长白山脚下,远远望去,在茂密的大森林的拥托下,一条银白的带子从巍峨雄伟的山峰上倾泻而下。

仔细倾听,瀑布拍打岩石的哗哗声隐约可闻。我们驱车向瀑布奔去,在一片小树林的背后,看到一条奔飞璐的瀑布从山顶倾泻下来.轰鸣借。激流被山顶的一块突兀的大石头分开,变成了两缕。

瀑布象一个顽皮的孩子,奔跑着,打着滚,喧嚷着,不顾一切地冲下来……只要一碰到岩石上,激流便会进裂成千滴万粒,冲出来,窜到十儿米远。然后,便象下雨一样落下来了。

篇11:《竹林的故事》的自然生命观探析

一、自然生命观的表现

1、生命形态的“自然”

就作品中自然生命观的表现而言, 一方面是在其生命形态上。即事物和人的行为不作刻意的表现, 始终以自然本色的方式生存。它有别于一般小说的“为人物而环境”“为性格而典型”等, 给我们一种如流水般地从容、自然。

具体来说, 这种“自然”首先表现为大自然的风景。作品没有对景物进行细描, 景物也丝毫不显华丽绚烂, 只是清淡如水, 只有与日常生活完全融为一体的生存景观。但是, 在这些景物中融会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生命形态, 是生命自然而宁静生活本质的真实体现。

其次, 美的情感和美的人物也是“自然”美的特征的重要表现。作品中表现出的所有感情都是美的, 或者说是美与善的结合。作品中的情感表现丝毫没有那种浓得化不开的热烈, 而是含蓄内敛, 恬淡悠远, 但这种情感表现正是中国人传统情感表达方式的真实反映。

2、生命态度的“自然”

自然生命观表现在这种生命态度的自然外, 还表现在以自然为中心的生命态度。就是以顺乎自然的态度看待生命, 不以物喜, 也不以物悲, 始终以恬淡的心态看待生命中的万事万物。这点可以说最能反映废名的自然生命观。

自然景物主要表现为客观的生存形态, 但也蕴涵着自然的生命态度。《竹林的故事》的景物描写淡得几乎没有, 正是因为作者不追求绚烂的生命形态, 尊重自然界自然流转的生命方式。将之与同样为自然描写圣手的沈从文做比较, 沈从文的自然风景虽然也追求清新雅致, 但却较多细致描摹, 传达出的是对生命更积极、更入世的另一种态度。

二、自然生命观成因探析

1、佛禅思想的潜移默化

废名一生都跟佛家结缘。废名1901年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 黄梅自隋唐以来, 就是佛教盛行之地。后来在周作人、胡适的影响下, 在新文学时期继续挖掘佛学。到了晚期, 废名著有《阿赖耶识记》一书, 以批评同乡佛学家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探讨佛学本意, 他也发表《佛教有宗说因果》、《体与用》等文, 主张“佛教的因果是说体的, 世人的因果是说用的”, 可见其佛学思想可自成一格, 甚至于废名常以佛学家自居。

而废名的禅宗思想有一个前后演化的过程, 即由“观心看净”到“无相、无念、无住”的阶段性变化。禅宗意识是废名小说审美的一个重要向度。禅宗教义及其宗教思维对废名小说的审美理想及其审美方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同样有论者认为废名的小说创作主要受佛教艺术精神三方面影响:一是禅宗空诸一切以及“自娱——解脱”的目的, 满足了废名在动乱岁月消极避世的心愿;二是“万法尽在自心”, 把时空主观化;三是追求语言的机趣。同时, 在反动当局文化高压政策下, 废名独特风格的创作, 也体现了较为安全的写作策略。

而《竹林的故事》作为废名前期作品, 所显现的这种佛教思想则倾向于一种“无相、无念、无往”的类似道家坐化理念的禅宗意识, 尤其是写老程之死一段, 然而废名只是轻描淡写地将他家的伤痛一笔带过, 了无痕迹, 这种生与死在他看来, 只不过是诸行无常罢了, 随着青草的蔓长而淡薄起来, 最后“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没有了”。这种无相无念无往如同庄子“齐万物, 一死生”, 对虚静境界的凝视与憧憬, 是一种佛道思维而又有一种静寂清冷的美学风格。

2、周作人等人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废名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小说家, 而且是周作人的得意弟子, 这点从废名作品序言全由周包办可见一斑。废名一生尤其前期跟周作人交往甚多。1923年7月他毕业于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后, 留教武昌开始, 第一次到八道湾拜访, 从此拉开了两人密切交往的历史。

首先, 周作人对废名的影响, 表现在废名对于周作人“冲淡平和”谈话风式散文观的接受。废名作品中措辞质朴, 随便说来, 仿佛满不在乎, 却很深切地显示出爱惜惆怅之情。

其次, 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最能反映两人的关联性。在《竹林的故事》小说集出版时, 废名说:“我在这里祝福周作人先生, 我自己的园地是由周先生的走来。”周作人欣然为该书作序:“冯君的小说我并不觉得是逃避现实的。他所描写的不是什么大悲剧大喜剧, 只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寥寥数语, 直指《竹林的故事》特色、意义。

3、早期京派文学观对自然生命观的完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京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流派。废名作为京派干将, 同时也是《骆驼草》的主创者之一, 创作理念和文学观当然会受京派的影响。京派虽然成立于30年代后, 但京派思想和文学观却在废名早期作品有所显现, 可以说, 废名是京派作家的前驱和先行者, 而《竹林的故事》是京派文学观的前响。“京派的文学观”一言以蔽之就是追求纯正的美。具体而言, 京派文学观对《竹林的故事》影响有以下几点:

首先, 京派主张表现“平凡的人性之美”, 追求“质朴”、“清淡”、“简洁”的风格。也许喜爱表现乡土, 必然会带上质朴的风格。沈从文极欣赏废名“用淡淡文字”出来的“平凡的人性之美”。《竹林的故事》里, 无论是人物塑造, 还是素材的选取, 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了, 而其风格可以说是除沈从文外京派的最大代表。

其次, 京派最留意乡土素材, 仿佛给人们带来一股田野里乡土的、传统的气息, 质朴而又精致甚至追求“余香和回味”。周作人说, 废名“所写的多是乡村的儿女翁媪的事。”沈从文则说废名的作品“充满了一切农村寂静的美。差不多每篇都可以看到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农民”, 作品“那略带牛粪气味与略带稻草气味的乡村空气, 也是仿佛把书拿来就可以嗅出来的”。

最后, 京派追求作品里的“画境”与“诗境”。京派小说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塑造, 不追求情节曲折的叙事, 他们最看重描写, 把小说、散文变成一幅幅风俗画和一首首抒情的诗。废名的小说在这方面最为典型。沈从文说, 废名的小说是“用自己的一支笔”, 把“爱悦”的“境界”“纤细的画出”;“淡淡的文字画一切风物的轮廓。”并称废名“是诗人”, 在他笔下“一切皆由最纯粹农村散文诗形式出现”。

因而, 早期京派文学观和废名自然生命观的形成和完善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废名的创作尤以《竹林的故事》为代表, 集中反映了早期京派的文学观和创作理念, 也可以说是京派文学观的雏形;而这种早期京派文学观作为一个流派的共同追求和创作思想, 又深深的影响了废名这种生命观的形成和完善。两者相辅相成, 又表现在《竹林的故事》的艺术追求上。

篇12:观瀑布作文

暑假,爸爸带我去庐山玩。在上山的路上,我们欢声笑语不断,大人们在聊天,而我们小孩,就在车上玩游戏。在路上,天上下了一点小雨,雨滋润万物。下完雨,路旁的植物多了一丝丝生机,就像如梦初醒一般,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过后见彩虹,我把车窗摇了下来,朝天空望去,望着彩虹,依然很美。快到了山顶,山顶和山脚如若两地,同是庐山的一部分,为何相差如此之大,山顶上雾气缭绕,一片灰蒙蒙,感觉飘飘悠悠,宛若仙境一般,让人心旷神怡。

看着庐山瀑布,那气势宏伟,一泻千里,声音如雷声轰入九天,让我不禁被震撼了!看见这美丽壮观的景象,我又不禁想起了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那千古流传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场景,正如诗中所说。

篇13:观瀑布作文

运河瀑布位于市区西郊的运河带状公园,白城纺织厂厂区的南侧不远处。

爸爸下晚班后,我们乘着“巴士”从运河上游向瀑布方向驶去。只见宽宽的河面泛着微微的波浪,在夕阳的照耀下,河面像撒了一层金屑,闪闪发光。平静的水面上三、五成群的鸭子在嬉戏着。

我们一路欣赏运河风光。渐渐地我听到了一种“声音”。那声音虽然不及壶口瀑布震耳欲聋,但也确实声闻数里。“瀑布到了!”同车的人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我这才注意到,原来这声音是运河瀑布传来的。

瀑布宽约二十米,高五米左右。瀑布的底部由于激流的长年冲击,已被蚀成十几米的深潭了。本来清澈见底的河水静静地淌着,可是一到陡崖处,突然下跌的河水,瞬间便抛撒着万斛珍珠,溅起千朵银花,水雾弥漫,势如千军万马,气势磅礴。看着这恢弘的瀑布,叫你激动,让你兴奋,浑身上下仿佛在沸腾。

运河公园建于20xx年。在这以前,这里是臭气熏天、垃圾遍地、一片狼籍。白城市委、市政府“兴三城、建三园”美化城市的规划实施后,这里便成了第一块受宜之地。每天来此观光的人们络绎不绝……

望着这美丽多姿的水面,听着这涛涛不绝的瀑布声,我想:我们只要注意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建设环境。环境就会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快乐。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才会处处变得像运河公园这样的美丽。

篇14:观瀑布作文

有一天的早上,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空气新鲜,小红和妈妈上山游玩,她们要去看瀑布。

到了山脚下,她们先去爬山,山上的景色美极啦!爬完山,她们就去山脚下的瀑布了。瀑布大约有50米高,流到下面还有哗啦啦的声音。瀑布两边的景色美极了,有五颜六色的野花,还有郁郁葱葱的大树。瀑布的水很干净,没有一点污染,瀑布下的潭水很清澈,小红和妈妈都能看见游来游去的小鱼和许许多多的小石头。阳光照射下,在瀑布上空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小红特别高兴,就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这里多么的漂亮啊!我们照张照片,留作我和你一起观瀑布的纪念。”妈妈说:“太好啦,我也这么想。”她们观完瀑布就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小红对妈妈说:“妈妈,我第一次看见这么美的瀑布呀!”妈妈说:“世界上还有很多的好地方,等你长大了,我们慢慢去。”

篇15:杨贤江自然体育观探析

一、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形成

自从杨贤江于1912年考入浙江省最著名的第一师范学校起, 他对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 便开始了深入的思考。他针对当时青年学生所关心的各类问题留心观察, 并在此基础上, 对青年教育开始了研究和实践。1917年, 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学监处总监, 后期又于1921年春担任高要县国民师范的教导主任。做了六年的编辑工作, 又曾受聘景贤女中和上海大学社会系。担任教师期间, 他曾经多次去上海学联举办的夏令营讲学, 并和进步社团一起, 组织和创办了《余姚青年》、《余姚评论》。直到五卅运动爆发, 他开始进入学生运动。从事教育工作的那一段经历, 他每天和青年学生打交道, 深刻认识到青年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而长时间的积累和教育实践, 为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 即“全人生指导”思想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并为其日后体育思想的形成, 奠定了牢固的根基[2]。

自幼杨贤江就勤奋好学、天资聪颖、不耻下问。他耳儒目染中国的孔孟之道, 悉心研究和揣摩朱熹、王阳明的先哲学之道, 一直都是同学中公认的“全优模范生”。步入青年之后, 他更是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并具有先进的理念和进步的思想。他对国际上的教育动态非常关注, 同时能旁征博引, 对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广泛吸纳, 对当时比较推崇的小原国芳、桑代克和詹姆士深入阅读和研究, 同时吸取养分, 而这些精华和进步、积极的观点和理论, 都成了杨贤江日后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 杨贤江非常注重调查研究, 并将教育实际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他当时发表的《中学训育问题研究》等诸多文章, 都是经过分析综合而成, 真实地体现了当时学生和教师的实际状况[3]。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一直都是杨贤江的指导思想, 他强调人生责任践行的立脚点就是体育, 中国青年由于担负着改造国家的使命, 必须能够沐风淋雨、吃苦耐劳、并拥有强健的体魄。在当时来讲, 杨贤江这种积极向上的体育思想, 具有很大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二、从人生圆满的角度, 去阐述体育的真义

杨贤江一直主张青年人必须具有健全的人生观, 要对运动的真义了解和掌握, 否则, 纵是强健、纵是无病, 与真实的人生无补。他认为体育必须“增进世界之幸福”、“要为人群谋福利”, 这样才能对实践人生的责任有所帮助。而身心两健的完人, 是践行这种人生责任的基础。在杨贤江看来, 体育是一项劳苦的事业, 要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青年学生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责任, 如果仅仅是单纯的偏于德、偏于智、偏于体, 都不能成为兼具“三育”之完人。他认为体育属于肉体运动, 而德育和智育则隶属于精神层面。只有“精神足”和“身体健”, 才是成为一个完人的标准。那种不顾肉体的运动, 而只知道守静读书的人, 或者是忽视德、智等精神方面的发展, 只知道运动游玩的人, 都不是完人的生活。完人的标准是意志坚强、感情和乐、兴趣广泛、头脑精明、精神充实、体格强健, 无论是生活的形式和内容, 都要具有一定的规律[4]。这样具有以下四点好处:身体使用有恒, 能保持健康的体魄;精力使用有恒, 可使人保持平和的心态;做事有规律, 成功则指日可待;各种事业和活动, 定序和定时, 既不闲散也不窘迫, 则可保持均衡的态度, 一切按照秩序进行得相对圆满。

杨贤江认为, 应具备以上条件, 才是一个完人的标准,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强健的体魄, 这是推动“知、信、意”向前发展的动力。他对西方的格言极为推崇, 即只有健全的身体, 才能产生健全的精神。只有具备强健的体格, 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若器官衰弱、精神萎靡, 则将事业、前途荒废、一事无成。他认为圆满的生活, 必须具有充沛的精神和强健的身体, 而体育则是养成足具生活、成就健全人格的关键。他认为体育运动必须要全神贯注, 并依赖于充沛的体力和健康的体魄,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身心圆满的快乐。

三、人必须回归自然, 才能实现体育的真义

杨贤江认为, 青年生活的重要内容就是运动, 所以每天2个小时的体育运动是必须的。只有充分融入到大自然中去, 才能让人拥有充沛的经历、敏捷的动作、完整的内脏、优美的姿态、灵敏的感觉和轻松、自然的运动, 才能集内在美和形体美于一身。他向广大学生介绍自己躬身践行的运动理论:早晨起床之后定位快、练习屈膝、腹脊前后弯、腰左右弯、举腿按腹、臂向前上侧下伸。完成每一项运动之后, 再进行四次深呼吸, 坚持15分钟后, 练习结束, 这样的体育运动可使人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越来越发达。其次可做铁杠、庭球的练习[5]。而散步则是最简单的运动, 可执行较多的次数。吃罢早餐后, 去花园、操场等闲静空旷的地方, 这样肢体自由、心旷神怡、可以瞩浓翠、吸清气, 既可近观花鸟虫鱼的美丽, 又可远瞻日月星辰的辽阔。杨贤江对于体育和运动, 极尽溢美之词, 他用诗一般的语言, 对运动大唱颂歌。蓝天碧水之间, 清风白云之上, 简直是一种极乐的世界, 处处都可以壮气、健身、娱目、怡情, 而只有这种不断前进的运动, 才能让生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只有和自然母亲亲切地拥抱, 才能摆脱单调的生活, 才能拥有诗情画意的人生、昂扬向上的人生。而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 屈辱、悲哀、不幸、疲劳和烦恼, 都将被流水、阳光、和风涤荡得干干净净, 人才能真正实现向自然的回归, 和自然的亲和, 进而实现一种极乐的人生境界。

杨贤江极力主张一种自然的运动法, 让青年真正到自然界中去动。如游泳、登山、种树、跑步、走路等等, 他特别提倡的是救急、烹饪、夜宿等童子军教练, 通过以上种种的训练, 可救人、能自救, 不仅愉悦了精神, 也锻炼了体魄, 并获得了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机会。杨贤江这种“到自然里去动, 自自然然的动”的运动观, 在当时来讲独具特色。在当时的旧中国, 贫穷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 而这种充分利用自然的运动观, 恰恰倡导的是一种“平民体育运动”, 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各项运动。这是一种全民素质运动, 和那种贵族式体育相比, 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符。

四、保持健康的良方, 是精神卫生和物质卫生并重

杨贤江对运动大量讴歌的同时, 对个人卫生也特别强调。他认为人要健全心意、增强活力、保持健康, 卫生则是最重要的良方, 而这种卫生是由精神卫生和物质卫生组合的。

杨贤江极力讴歌运动, 也特别强调卫生。他认为卫生是保持健康, 增进活力, 健全心意的良方。因此, 杨贤江对个人清洁非常重视。他每日扫除一次寝室, 洁净拂拭。每周换洗一次内衣, 外衣要保证大方、质朴和清洁。每晚洗一次脚, 每周洗一次澡。每日坚持用冷水洗脸, 使皮肤具有抗寒能力。

杨贤江对工作、学习和生活讲究节制。他认为人脑力和体力的使用, 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度, 避免因为超过了极限, 而一蹶不振、势穷力竭, 他认为只有新气不竭, 才能保证身心健康, 拥有无穷的精力。不仅如此, 杨贤江对精神卫生也是十分注重, 他认为精神卫生可安定心神, 祛除愤怒。精神上的忧伤, 才是人生最大的痛苦[6]。所以要想保持健康第一, 必须要养护精神。为了使人的精神能处于乐域, 必须采取各种方式消除烦恼。因此他积极推崇去自然界中, 呼吸新鲜空气, 领域自然风景, 愉悦耳目心智, 而这种精神卫生法, 主要源于道家养生思想的传播, 从这里也恰恰能体现杨贤江主张到自然中运动、向自然归返的思想。总之, 杨贤江这种讲究实效的运动和卫生, 适量不过、持之以恒、动静结合的体育思想, 美而强健的主张, 在二三十年代的青年人和体育界中,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自然里去动, 自自然然的动”, 杨贤江的体育教育思想, 是在自然科学和近代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他对体育的本质和真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通过对我国传统体育思想的继承和弘扬, 并对国外优秀体育文化的接纳和吸收, 通过对各种有效运动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对我国近代体育内容进行了极大丰富, 进而构建了一套完整、科学和行之有效的自然体育理论体系。通过在中国大力传播这种自然体育思想, 对学校体育和近代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这种自然体育思想有一定的消极倾向,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他尊重人, 重视人的本性, 注重体育和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人、锻炼人, 而这种教育化的理论, 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 杨贤江的自然体育思想观, 在今天仍旧具有弘扬和继承的价值。

摘要:杨贤江的体育思想不仅内容丰富, 同时还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见解深刻, 对民族体育问题看法非常独特。

关键词:自然体育观,杨贤江,启迪,研究

参考文献

[1]汪盛科.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对学校德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 2003 (2) .

[2]冯青山.简论杨贤江的体育思想[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12) .

[3]喻立森.杨贤江的创新教育理论与教育理论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 .

[4]姜永兵.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5]王晓东.小原国芳与杨贤江体育思想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5) .

上一篇:关于工程系列评职称下一篇:全职考生如何备考会计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