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证明书

2024-04-27

法律证明书(精选6篇)

篇1:法律证明书

安徽省xxxxx人民法院

法律文书生效证明书

本院作出的 判决(调解)书已于 年 月 日生效,有关当事人可以据此行使相应权利。

特此证明

主审人:

(印章)年 月 日

篇2:法律证明书

出资证明书是表现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地位或者股东权益的一种要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不同于股份有限公司,其全部资本并不分为股份,但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也有自己的出资额。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记载股东出资的法律文书就是出资证明书,有的学者也主张称为“股单”。

出资证明书有以下特征: 第一,出资证明书为非股权证券。即股东所享有的股东权并非由出资证明书所创设,股东所享有的股东权来源于股东的出资,出资证明书只是记载和反映股东出资的客观状况,因此,它与设定权利的股权证券不同。

第二,出资证明书为要式证券。即出资证明书的制作和记载事项必须按照法定的方式进行。

第三,出资证明书为有价证券。出资证明书是股东享有股东权的重要凭证。但是,出资证明书与股票不同,股票是可流通的有价证券,而出资证明书则为不流通的有价证券或者是称为流通受到严格限制的有价证券。

第四,出资证明书为有限责任公司所特有。该特有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来讲的,股份有限公司表现股东权益的凭证称为股票,而不称为出资证明书。

有限责任公司向股东签发的出资证明书载明股东的权益。按照《公司法》第三十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

第一,有限责任公司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必须于公司成立后才能进行。出资证明书是代表股东权益的书面凭证。而股东的存在是以公司成立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公司不存在,也就没有公司股东的存在。而股东的存在需要存在的证明,该证明即为“出资证明书”。如果允许公司成立以前就允许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从法理上讲不通。或者如果签发也不能称其为“出资证明书”。同时,如果允许公司成立前签发,也有可能造成公司管理上的混乱,容易造成诈骗行为的出现,给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出资证明书所载事项必须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即公司的出资证明书,必须载明下列事项:

(1)公司的名称。公司名称不仅仅是公司章程绝对必要记载的事项,而且也是公司出资证明书是何种公司的证明,一旦出现纠纷,就难以解决。所以,出资证明书必须记载公司的名称,有利于股东行使股东权,主张股东权益,有利于公司对股东的管理。

(2)公司登记日期。公司登记日期即公司领取营业执照的日期,从公司的登记日期起,公司的股东就可以对公司行使股东权,如果没有公司登记日期,就难以表明股东的行使股东

权的日期。会给股东行使股东权造成一定的困难。

(3)公司的注册资本。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实缴的出资额。出资证明书载明公司注册资本,股东便可清楚其出资额所占公司注册资本比例,便于掌握其在公司权益分配中所应享有的份额。以便于行使自己的股东权。

(4)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缴纳的出资数额和出资日期。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证明书不同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股票可分为记名股票和无记名股票。记名股票须将股东的姓名记载于股票之上,而无记名股票则无须将股东的姓名记载于股票之上。而出资证明书则必须将股东的姓名记载于出资证明书之上。出资证明书主要作用就在于表明股东权的大小,同时有限责任公司虽然是一种资合和人合相结合的公司,但是,更重于人的因素,如果一旦产生纠纷,出资证明书上没有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就可能引起诉讼的困难,不利于保护股东或者债权人的利益。因而股东的出资额和出资日期则为出资证明书的最主要的内容。

(5)出资证明书的编号和核发日期。出资证明书的核发日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法律事实,从出资证明书的核发之日起股东便可对公司行使股东权。第三,公司的出资证明书必须加盖公司的印章。公司的出资证明书没有加盖公司的印章不具有法律效力,即不受法律的保护。《公司法》之所以规定,出资证明书加盖公司印章,一方面表明股东已经向公司缴纳了出资,公司的股东权益一旦被侵犯即受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证明公司收到了股东所缴纳的财产,这就要求公司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即保证公司的股东的权益。因此,公司必须于公司成立后向公司的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如果事前向公司的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篇二:出资证明书出资证明书

出 资 证 明 书 出 资 证 明 书

(正本)(副本)编号: 公司名称: 公司成立日期: 公司注册资本:

股东名称: 营业执照注册号(或身份证号):

出资金额: 出资日期: 西安 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

核发日期: 说明:

1、本出资证明书仅证明股东已缴纳出资,不得转让或作其他用途。

2、本出资证明书骑缝章处加盖西安

有限责任公司公章后方为有效。编号:

公司名称: 公司成立日期: 公司注册资本: 骑 股东名称:

营业执照注册号(或身份证号): 缝 出资金额: 出资日期:

章 西安 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

核发日期:

说明:

1、本出资证明书仅证明股东已缴纳出资,不得转让或作其他用途。、本出资证明书骑缝章处加盖西安 有限责任公司公章后方为有效。2 有限公司

员工持股申请表

出资证明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公司名称;

(二)公司成立日期;

(三)公司注册资本;

(四)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缴纳的出资额和出资日期;

(五)出资证明书的编号和核发日期。出资证明书由公司盖章。【释义】

本条是关于股东出资证明书的规定。〖评析〗

出资证明书,是证明投资人已经依法履行缴付出资义务,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法律文件,是股东对公司享有权利、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

成立日期,即公司营业执照的签发日期;注册资本,股东实缴出资的总额;公司盖章,只有公司盖章后,出资证明书才产生法律效力。

出资证明书范本

编号:

一、公司全称:

二、公司住址:

三、公司注册资本:

四、公司股东: 于 年向本公司缴纳货币出资 元。(以上投入资金系本人自有资金,在其使用期间能以该资金承担企业的民事责任)

本出资证明经公司正式授权的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公司印鉴,方为有效,特此为证。

(公章)

法人代表(签章): 核发日期: 年 月 日篇三:出资证明书范本

出资证明书范本

编号:

一、公司全称:

二、公司住址:

三、公司注册资本:

四、公司股东: 于 年向本公司缴纳货币出资 元。(以上投入资金系本人自有资金,在其使用期间能以该资金承担企业的民事责任)

本出资证明经公司正式授权的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公司印鉴,方为有效,特此为证。

(公章)

法人代表(签章):

核发日期: 年 月 日

出资证明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公司名称;

(二)公司成立日期;

(三)公司注册资本;

(四)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缴纳的出资额和出资日期;

(五)出资证明书的编号和核发日期。

出资证明书由公司盖章。

【释义】

本条是关于股东出资证明书的规定。

〖评析〗

出资证明书,是证明投资人已经依法履行缴付出资义务,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法律文件,是股东对公司享有权利、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

成立日期,即公司营业执照的签发日期;注册资本,股东实缴出资的总额;公司盖章,只有公司盖章后,出资证明书才产生法律效力。

第十一条 公司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

(一)股东的姓名或名称;

(二)股东的住所;

(三)股东的出资额、出资比例;

(四)出资证明书编号。篇四:出资证明书范本

出资证明书范本

出资证明书范本

出资证明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公司名称;(二)公司成立日期;(三)公司注册资本;(四)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缴纳的出资额和出资日期;(五)出资证明书的编号和核发日期。

出资证明书由公司盖章。

【释义】本条是关于股东出资证明书的规定。

〖评析〗

出资证明书,是证明投资人已经依法履行缴付出资义务,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法律文件,是股东对公司享有权利、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成立日期,即公司营业执照的签发日期;注册资本,股东实缴出资的总额;公司盖章,只有公司盖章后,出资证明书才产生法律效力。

出资证明书范本

编号:

一、公司全称:

二、公司住址:

三、公司注册资本:

四、公司股东: 于 年向本公司缴纳货币出资 元。(以上投入资金系本人自有资金,在其使用期间能以该资金承担企业的民事责任)本出资证明经公司正式授权的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公司印鉴,方为有效,特此为证。(公章)法人代表(签章):

核发日期: 年 月 日

股东出资证明书范本

公司名称:

公司成立日期:

公司注册资本:

股东的姓名/名称:

股东出资额:

股东出资方式:

出资日期:

公司盖章:

核发日期: 年 月 日

股东出资证明书范本

文本名称

股东出资证明书 受控状态 编 号 编 号:

公司名称:

公司成立日期:

公司注册资本:

股东名称:

营业执照注册号(或身份证号):

出资金额:

出资日期:

公司名称:

法定代表人:

核发日期: 年 月 日

说明: 1.本出资证明书仅证明股东已缴纳出资,不得转让或作其他用途;股东出资证明书范本 2.本出资证明书分为正本和副本,并加盖公司公章后有效。相关说明 编制人员审核人员

出资证明书范本

编号:

一、公司全称:

二、公司住址:

三、公司注册资本:

四、公司股东: 于 年向本公司缴纳货币出资 元。(以上投入资金系本人自有资金,在其使用期间能以该资金承担企业的民事责任)本出资证明经公司正式授权的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公司印鉴,方为有效,特此为证。(公章)法人代表(签章):

核发日期: 年 月 日篇五:出资证明书

出资证明书(样本)证明书编号:

一、公司名称:××有限责任公司。

二、公司住址:××省××市××区××街××号。

三、公司成立日期:××年××月××日。

四、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元)

五、公司股东:××(股东姓名或名称)于××年××月××日向本公司缴纳出资额人民币 元。该股东自本出资证明书核发之日起,享有本公司章程所规定的股东权利。

××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印章)核发日期:××年××月××日

【股东资格证明范本】如何证明股东资格

任何权利均可通过各种形式来证明,凡可依法证明其股权有效存在的,即为股东。股权证明形式包括出资协议、出资事实、持股证明、股东名册、公司章程、公司注册登记等。一个权利没有瑕疵的公司股东,下列证明形式均应一致:第一,在公司章程上被记载为股东;第二,在工商注册文件中被登记为股东;第三,被记载入股东名册;第四,持有出资证明书、股票等持股证明;第五,签署出资协议或股权转让协议等;第六,实际履行出资义务;第七,在公司管理中享有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

在诉讼中,上述股东资格的证明形式物化为各种形式的证据,法院应当根据提交的证据对股东资格进行认定;如果各种证明形式之间存在矛盾,法院应当从中寻求不同情况下确认股东资格的原则。

1、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是公司内部自治规约,也是公司设立的必要条件。股东签署的公司章程对内是确定股东及其权利义务的主要根据,具有对抗股东之间其他约定的效力;对外具有公示的效力,是第三人据以判断公司股东的依据。根据学界对章程记载事项效力的一般理解和我国《公司法》第22条、第73条的规定,对公司章程和股东资格的关系,我们可以初步认为:第一,公司章程记载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和有限责任公司原始股东具有重要意义,是确认其股东资格的必要形式;但不能据此认为,凡记载于公司章程的即为股东;第二,对于非发起人股东,如受让股权的股东,公司章程记载并非其成为股东的必要形式。

在司法实践中,公司章程记载不规范、不及时、不准确,与股权实际持有情况发生矛盾的问题时有发生,审理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如有证据证明股东确实已经出资,并参加了股东会,分取了红利,但因公司的过错,未变更公司章程记载,致使股东名册、工商登记均未变更。笔者认为,对于这种情况,应采取保护无过错方的原则,在该股东与公司、其他股东发生股权纠纷时,确认其股东资格,否则司法将有违实体公正的立场。

2、股东名册

股东名册是为了反映公司股东的现状,由公司依法制作并置备的帐簿。我国《公司法》第31、36、134、145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从本质上说,股东名册是公司的内部记录。各国、地区公司法律虽普遍认为股东名册具有当然授予股东资格的法律效力,但这种效力并不是唯一和确定的。有学者指出:“股东名册虽然很重要,但它只是公司必须和可以载明的资料的一个表面证据,法院有权对其进行修正。” 韩国学者李哲松也认为“股东名册的记载不具有创设权利的效力,实体法上没有取得股份者,即使进行了名义更换,也不能取得股东权。”

我国《公司法》未对股东名册效力作出规定,股东名册和股东资格之间的关系难以从《公司法》本身寻找答案。但从公司法原理上说,股东名册主要用于调整公司和股东的关系,股东名册由公司保存,随着股东的变化而变更股东名册是公司的义务。股东名册应当具有以下效力:第一,记名股东对抗公司的功能。即在无其他人向公司提交有效的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凡在股东名册上记载为股东的,仅凭该记载就可以主张自己为该公司股东,无需向公司举证自己的实质性权利。第二,公司免责的功能,即公司在已尽保管、登记义务的前提下,公司可将股东名册上记载为股东者视为真实股东,并认定其红利分派请求权、表决权、新股认购权等权利;即使股东名册上的股东并非真实股东,亦可免除公司的责任。第三,由于股东名册仅为

公司的内部记录,非法定公示文件,股东名册的记载不能对抗拥有其他有效证据的真实股东,也不能对抗第三人。

3、工商登记

工商登记的功能主要是政府对进入市场的市场主体资格进行审查以减少市场交易风险,其内容因其公示性而对第三人具有公信力。根据我国《公司法》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司设立必须经由工商行政机关登记;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发生变更,应当自变动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但是,工商登记对股东姓名或名称的记载是否系确认股东资格的必要条件,实践中有不同认识。正确看待工商登记法律效力的关键在于弄清其性质,即其到底是创设权利,还是证明权利? 工商登记属于商业登记之一种,根据商业登记理论,商业登记分设权性登记和证权性登记。《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法人仅需具备四项条件,即可成立,公司股东的姓名或名称不是公司设立的必备要件。而且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31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股东的,应当自股东发生变动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可以推断,第一,只有“股东发生变动后”,才能办理工商变更登记,股东变更在前,工商登记在后,因此,工商变更登记并不是继受股东取得股权的必要条件;第二,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是公司的法定义务,而非股权转让双方的义务。因此,尽管工商登记对于公司设立来说,系必要条件,属设权性登记;但其所记载的股东姓名或名称,对股东资格来说,仅具有证权性作用,而且不能反过来认为,未经工商登记即非股东。综上可知,我国公司法规所要求的股东的工商变更登记,并非股权移转的生效要件,但其具有公信力,对第三人产生登记对抗效力,工商登记可以被股东作为证明其股东资格并对抗第三人的表面证据,第三人也可以凭借工商登记来对抗其他人(包括真实股东)的权利要求。在公司与股东之间,股权转让人之间,工商登记并无创设股东资格的法律效力;股东资格的认定,应当根据股东是否实际履行股东义务、享有股东权利和其他权属证明形式进行判断。

4、持股证明:出资证明书、股东凭证、股票等 我国《公司法》第30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应当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第136条规定,股份公司应当在登记成立后,即向股东正式交付股票。出资证明书、股东凭证或股票,是最具有实质意义的股东资格证明,在无充足的证据证明此类持股证明为虚假或不合法时,即可以此确认其股东资格。

在出资证明书、股东凭证、股票的持有者要求确认其股东资格时,应当注意:第一,此类证书的持有者所主张的权利只能对抗公司和股权的转让方,但不能对抗任何善意第三人,因为此类证书的效力只发生于公司与股东或转让双方之间,不具有任何公示性。第二,凡可以其他方式证明转让出资确实存在时,就不应以没有规范的持股证明之类的理由,来否定事实持股者的股东资格。

5、出资协议或股权转让协议 出资协议是原始股东之间为组建公司而达成的合同,反映了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而股权转让协议则是股东与受让人之间就股权转让达成的原始协议,也反映了转让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出资协议或股权转让协议均为出资者获得股权的原始证明,反映了签署协议的双方和公司的基础关系,因此,出资协议或股权转让协议是股东资格的证明形式之一。

6、实际出资 《公司法》规定,未缴纳所认缴的出资、出资评估不实、虚假出资的股东,应当向已经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同时应当向公司承担差额补缴责任。因此,虽然实际出资是股东对公司的最重要的义务,但股东不出资一般只导致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并不必然否定其股东资格。是否实际出资仅系证明股东资格的证据之一,而不是股东资格的必要要件,不能仅以未出资否定股东资格。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实际出资系股东享受权利的实际基础,因此,尽管不能一概认定实际出资者即公司股东,但在没有充分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实际出资是证明股东资格的有力证据。

7、实际享有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

篇3:法律证明书

1特殊医学证明医政管理重要性及法律问题

1.1特殊医学证明医政管理重要性

特殊医学证明主要包括公民出生医学证明、死亡医学证明、医学鉴定证明、 保外就医证明等,其功能贯穿公民生命周期内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需要,是每个公民权力、权利、权益有效证明,也是医师诊疗中重要医疗资料的法律证据之一。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地处北京市人口密集的朝阳区CBD中央核心地, 区位环境决定了医院提供服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为医政管理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前瞻性管理意识,提升医师在开具特殊医学证明时对法律问题的识别能力,事关医院质量管理及患者合法权利的维护。作为医者仁心的医师要认真对待每个生命、保障公民健康的同时,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条款。因为无论是侵权责任法,还是民事诉讼法,对诉讼活动中医疗纠纷证据的讨论均给予高度关注,所以医政管理者做好医师诊疗管理和证据保全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1.2特殊医学证明医政管理法律问题

由于法律、法规、制度的修订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匹配度存在滞后性,同时医师法律知识教育培训存在先天短板和后天不足,是医师对开具特殊医学证明法律问题识别不到位,易在医疗纠纷案件诉讼审理中出现瑕疵的客观理由。

1.2.1医师医学诊疗资料不完整。例如出生医学证明。新中国成立至1996年一直沿用出生证明,其上面只显示母子关系信息,具体内容、格式、公章出处等没有统一规范而差异较大。出生证明不显示新生儿姓名及其父姓名,为日后公民出国留学、遗产继承、血亲关系认定(只能从母亲分娩时母子病历记录提取部分信息作为佐证)等留下诸多法律问题。1996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台了《出生医学证明》书写规范,依据是《母婴保健法》中规定,由依法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出具新生儿法定医学证明,如果医师填写出生医学证明时出现过失,侵犯了宪法和法律上的患者权利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1]。为加强管理, 2003年原卫生部、公安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新版《出生医学证明》启用与计算机管理有关问题通知,进一步强化《出生医学证明》的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13年新版《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文件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门急诊病案保存期不少于15年,住院病案保存不少于30年。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宽与现阶段还没出台超过保存期医疗病案销毁规定,加之我国人口平均寿命逐年延长,医疗病案实际使用年限不断延长,医疗机构对医疗病案超期保存能力有限,特别是既往计算机备份不完整,且保存年限超期的病案缺如,其遗留法律问题不容小觑。

死亡医学证明(简称死亡证), 只允许开具一次医学诊断证明(一式四联:第一联是原始凭证由医院保存以备查询,第二联公安部门保存,第三联死者家属保存,第四联民政部门收集保存),患者死亡病案记录中医师要审慎书写,认真核对避免出现纰漏。公民死亡医学证明和信息登记是研究人口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和人口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制订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国卫规划发〔2013〕57号《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口死亡医学证明和信息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4年1月1日执行,再次强调此项工作重要性、 严肃性。同时对死亡证遗失家属用于户口核销补办手续也进行了详细规定,在一年多实际执行中发现涉及家庭财产纠纷尤为突出,由此可见医师开具患者死亡医学证明和相关病案资料证据保全重要性。特别是在患者病危时,由于家属情绪原因会对抢救成本忽略或期望过高,会恳请医生不惜代价抢救患者生命,一旦患者死亡,家属各种负性情绪叠加爆发,在后续报销过程中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意外险等均需要大量详细相关病案资料和证明。如果抢救病案记录书写不严谨或不完整,将不可避免产生医疗纠纷,在司法审理中会因证据不足或没有审慎告知而败诉。

1.2.2医师法定权力使用存在不足。 医学诊断证明是医师行使诊断后签署具有法定效力的医疗文书,也是医疗机构医师的法定义务。当患者被医师诊断了某种疾病时,就可以享有患者的权利,或被免除非病状态下应承担的义务,社保报销疾病自费部分范围将减少(特别是大病特保患者诊断的认定,患者即可提升诊疗费用报销比例) 、 免除特殊危险工作、 不宜结婚、因病休假、免除兵役等,使得患者权利放大,对于不同经济条件和需求患者的家庭会产生不同影响。当医师书写医疗证明和病案记录不严谨,开具的诊断证明不够规范,等于将医疗机构和医师的法定权力渡让他人,放弃了执业医师应有的部分正当权利,法律底线有可能就此不当行为被击穿。

1.2.3医师医学鉴定政策理解不到位。 随着公民生存质量不断提升,需要与需求趋于多元化,需要做医学鉴定证明的公民越来越多。例如涉及患者人格、尊重、健康及身后遗产等问题的工伤、意外残疾患者鉴定证明、亲子鉴定证明、生殖医学证明、职业病医学证明、精神健康证明。如果医师没有审慎开具这些医学证明,将影响医学鉴定证明人的权益(如车祸患者鉴定的伤残等级和责任度高低,其享受伤残待遇不同),医师诊疗不规范也可能会承担相应刑法或民事法律责任,所以应引起医师高度重视。又如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某区街道民办石棉厂生产与防护条件有限,大量临时工人工作时携带子女进入到作业现场玩耍,引发后期不同程度尘肺患者出现,他们及子女发病时间各不相同,疾病诊断证明时间、程度参差不齐,并且其工人当时不属于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受保护的劳动者。医师要以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疾病诊断标准为准则,同时做好政策解读与情况逐级上报制度,以便统一协调等待政策落地一并解决。

1.2.4保外就医政策中疾病诊断范围局限性。保外就医其实与每个社会人生活和罪犯亲属正当权力息息相关,也反映了人民政府对罪犯人性尊重与宽待。保外就医制度是按照刑罚人道主义精神思想而设置, 是监外执行的一种,是刑罚执行活动的重要组成,其理论基础是人道主义和刑罚谦抑性[2]。它反映了国家对罪犯实行惩办与教育、挽救相结合政策和保护公民包括罪犯的人身健康,实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随着公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疾病种类和疾病谱的演变,尤其是现行《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中疾病伤残范围30类疾病, 标准至今已执行沿用20多年,其部分标准在医学诊疗中存在很大异议与滞后性。例如脑血管患者完全和不完全自理程度界限与精神健康不完全患者等级划分比较含糊,对不同患者疾病医疗鉴定结论将产生影响。在医师开具医学证明时实际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同时多数罪犯没有了经济来源、医疗保险缺失,往往由亲属接纳与承担诊疗费用的义务,罪犯监外监管警力和亲属监管能力极其有限。如果医院对医师开具医学证明标准疏于管理,造成罪犯诊疗延误会使政府公信力大打则扣, 反之也会对社会治安产生不利后果。

2完善医院医政精细化管理

针对上述医师开具特殊医学证明中存在法律问题,通过引入科学化、精细化医政管理理念,即严格按照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执行,精益求精、细致周到地力求做到完美过程[3]。精细化管理本质是对医院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分解、细化和落实,核心思想是“精、准、细、严”, 实现效益最大化[4]。在实践中,完善细化医政管理与病案资料保全相结合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医院医政质量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地。

2.1细化医师与专家队伍准入标准

优秀医师是医院核心竞争力,是医院管理医疗质量、服务的重要保证。我国刑法第六章第336条第一款规定,非法行医罪[5]是未取得医生职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等内容。因此,医政管理者首先要认真核准医师执业资格和资质,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内容执行。在门诊、急诊独立出诊医师必须具备良好医德医风、高度责任心、健全法律知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学历基本要求是医学专业本科以上、5年临床工作经验、中级职称者,同时与被鉴定人不存在厉害关系,专业技术水平熟练的医师才能开具相应特殊医学证明,并且要上级医师核对后登记加盖公章。其次充分发挥医院各科室内部北京市市、区二级医疗技术鉴定专家优势,建立一支数量充足、 结构优化、素质一流、有责任心、有能力、稳定的专业鉴定医师团队。其团队基本要求是具有医学硕士学位、10年以上临床经验、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专科医疗鉴定工作,组成优秀专业委员会与职能部门联动行使专业技术职能管理。

2.2加强特殊医学证明开具过程风险识别

医政管理者对其指定医师定期组织强化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由医院聘请法律顾问对专业科室特殊医学证明范文、 工作流程进行法律法规缺陷排查、风险评价,并与医政管理者共同修定、校对完善。如罪犯保外就医特殊医学证明的出具,首先认真核查我国公检法开具介绍信和公函、患者有效身份证原件复印件、疾病就诊原始诊疗记录的真实有效性。当遇到重症卧床患者由家属代办时,则必须携带患者亲笔签字委托授权书、身份证原件复印件、直系亲属证明及代办人有效身份证原件复印件。由医院专科疾病诊疗鉴定小组共同办理,鉴定时至少要有3名鉴定医师,出具的鉴定报告要有鉴定人员亲笔签字与日期(其自动形成为证人), 最后由主管院长亲笔签字加盖医院公章后生效;鉴定报告一式5份,分别送达罪犯家属、所在监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最后一份由鉴定医疗机构存档备查。

2.3优化特殊医学证明三级核查制

精细化管理理念过程的医政管理强调人、事、物的责任明确,这就需要各部门紧密合作,强调团队协作精神[4],这也是做好医师出具医学证明三级核查先决条件。

初级核查先由咨询和挂号处人员对患者携带相关有效证件和介绍证明进行初筛,再由护士核查:实名身份证、介绍信、公函、病案资料原始文件等重要信息,再引导患者在指定科室就诊;对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非自由人士如儿童、精神疾患者,必须由监护人或直系亲属陪伴,同时出具监护人有效身份证件;对上访特殊重症患者和病重罪犯必须由公安机关警察陪同。

二级核查为诊疗过程的重中之重, 由专科鉴定专家办理,对所提供病案资料进行详细查阅、询问病史、查体、检查,复核完成后给予相应治疗和指导, 完善病案记录开具特殊医学证明。认真执行国家政策和相关政策细节进行解读,如职业病。

三级核查是由门诊办公室设立专职医务管理者完成,要求具备高度政治觉悟、严谨治学态度的医政管理人员担任。 患者先提交全部相关资料,通过合规性评价后加盖公章生效。如果存在异议,应及时排查,必要时汇报上级领导,发挥医院内鉴定专家委员会医政管理职能优势,形成专家援助多科联合办公,保证患者疾病鉴定结论准确性。特别强调的是,严格执行我国罪犯保外就医规定:必须是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三级甲等医院,鉴定医院鉴定结论必须经过集体讨论,有3名以上鉴定专家医师亲自签署签名和主管医疗副院长亲自签署签名加盖专用章方可生效,其鉴定专家名单报省卫生厅、省司法厅备案,确保国家政策执行力。

2.4推进病案资料保全医政管理改革

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和作风贯彻到医院工作每个环节,全面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6]。病案资料保全是医政管理精细化管理理念中精益求精优化策略的表现,具体医政管理精细化管理改进方法如下。

2.4.1严格执行医师病案书写标准。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病历记录归档以后形成病案。病历记录信息承载量大,医务人员要客观、准确、完整、 及时、记录病案,它是有效的特殊医学证明补充信息,也是信息查询和呈堂佐证的重要证据之一。医师出具的医学诊断证明是属于医疗机构的必须性服务,是患者获得疾病诊断的权利,要求医师亲自诊疗, 诊断证明不能显示相关费用表述。要求医师诊疗过程中必须符合《执业医师法》与 《病案书写基本规范》及《医疗机构病案管理规定》最新标准。医师在出具特殊医学诊断证明时出现违法行为,医院也会因医师所在医疗机构存在管理失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因此,要加强医师诊疗工作质量监管、设立管理追责制度,对违反规定的医师视医疗纠纷损害轻重按照医疗纠纷处罚条款进行惩戒。

2.4.2规范病案记录借阅与复印要求。与特殊医学证明有关的病案记录应在病案科登记特殊保管(简称特保),尤其是出生新生儿、精神健康鉴定、保外就医等公民病案记录,只允许在病案科查阅(出具副高以上医务人员病案科签发的借阅证现场监察下阅览)。现阶段人口流动范围较大,患者生活和就诊地点经常变更,涉及特殊医学证明患者时,其就诊使用和回顾性诊疗年限跨度不确定(如办理遗产继承)。特别是保外就医特殊鉴定的病案记录只有见到公检法出具的介绍信、公函和患者本人有效证明时方可准予复印。遇到患者死亡和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依照 《医疗机构病案管理规定》规定办理。需要带走病案记录复印件时,必须要有上述完整手续和审核流程,二人再次确认审核相关证件和手续后复印登记备案,避免医疗纠纷事件发生时证据缺失。

2.4.3修订病案记录保存与销毁制度。特殊医学证明与病案资料是相生相伴法律证据,因此等同于医疗纠纷原始病案保管要求,采取必要病案特殊保管。病案科特保人员要求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病案专业人员负责管理,指定独立场所进行登记和保存,病案资料原件和复印件禁止借阅, 除非法院开庭和医疗纠纷调解特殊使用。 由于医院病案科纸制病案记录的保存空间极其有限,既往超过最低保管年限病案记录的销毁应该审慎处置,要进行统一详细核查登记,经病案记录电子备份筛查后, 在特定场所特定人员见证情况下销毁。

近几年来,医院通过优化医师开具特殊医学诊断证明的精细化医政管理,完善医疗纠纷诉讼审理中病案资料重要证据的管理与保全,将病案资料证据保全医政管理措施有效前移,是保全法定义务主体医疗机构和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合法权力与权利有效手段。医政管理者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通过完善细化与过程控制医政管理相结合,使医师开具特殊医学证明的准入标准、三级核查制、病案资料保全精细化管理精准到位,形成良性有效问题排查与管理,保证了医师开具特殊医学证明的安全性,提高了医院整体医政管理质量水平。

摘要:分析了医师开具特殊医学证明医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存在的法律问题:医师医学诊疗资料不完整、法定权力使用不足、医学鉴定政策理解不到位,以及保外就医政策中疾病诊断范围局限性。就此引入了科学精细化管理理念,通过细化医师与专家队伍准入标准、加强特殊医学证明开具过程风险识别、优化特殊医学证明三级核查制、推动病案资料保全医政管理改进对策,将精细化医政细节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保证了医师开具特殊医学证明医政管理合理、合法的安全度,使得法定义务主体医疗机构的医师诊疗过程中社会责任与正当权力、权利的正确表达,实现了医院整体医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篇4:法律证明书

关键词:积极事实;消极事实;法律证明

一、消极事实的存在性

(一)消極事实的内涵

民事诉讼中所称的“事实”通常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对事实的主张。根据事实的存在状态不同,事实可分为客观事实和主观事实。客观事实是指在意识之外,不依赖精神而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主观事实与客观事实相对,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事实。根据事实的性质可将客观事实分为积极事实与消极事实。积极事实是指以具体物质形态存在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消极事实是非物质化的,不是不存在的,而是客观存在着的“无”。比如我们说“甲没借钱”,正确的表述不是不存在“甲借钱了”,而是存在“甲没借钱”。因而,消极事实与积极事实相对,是指以“虚无”状态存在的,不能在四维时空坐标中定位的客观事实。[1]消极事实不含有任何物质形态,不能直接为人们所感知,而只能通过思维认识这一特殊的客观事实的存在状态。

(二)消极事实的特征

消极事实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消极事实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例如,“甲借钱了”或“甲没借钱”,“借钱了”这一事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积极事实,而“没借钱”则为我们通常所称的消极事实。“借了钱”和“没借钱”均是客观事实。因此,无论是积极事实还是消极事实,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只不过积极事实是我们常说的“有为”,在思维或语言上表现为对客观事实的肯定,而消极事实是我们常说的“无为”,在思维或语言上则表现为对客观事实的否定。

第二,消极事实是相对于积极事实而存在的。比如,甲主张乙向其借钱,乙却主张他没向甲借钱。也就是说,消极事实尽管是一种客观事实,且在内容上表现为“无”;但是,消极事实的主张是当事人的一种说法,根据这一说法,积极事实被主张为消极事实。因此,消极事实的主张必定是建立在积极事实主张的基础之上的,消极事实是相对于积极事实而存在的。人们只能通过思维来认识这种存在,不确定积极事实就无法确定消极事实。所以,在诉讼中,消极事实主张的提出后于积极事实的主张,且积极事实的主张与消极事实的主张往往是相互冲突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两种主张中,有一种主张是真实的,而另一种主张则是虚假的。

第三,积极事实是唯一的,但消极事实不是唯一的。关于消极事实,有人误以为每一个积极事实都只对应一个消极事实,即认为“乙借钱了”的消极事实就是“乙没借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非此则彼的误区。实际上,一个积极事实对应的消极事实是除了该个积极事实本身之外的任何事实。举例讲,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乙借钱了”的消极事实是乙没有实施除了“借钱”以外的任何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如果主张积极事实的一方当事人对其所主张的积极事实能够提交充分的证据证明,即证据足以证明积极事实的真实存在且合乎情理,那么主张消极事实一方的举证一般就基本无意义。但是,如果主张积极事实一方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未能充分地证明其所主张的积极事实,或证据充分但其所主张的事实存不合常理,那么,主张消极事实一方举证证明消极事实存在的意义就显得特别重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消极事实不能直接被证明,消极事实的主张者要用另一个积极事实的证明,来间接地证明自己的消极事实,从而否定积极事实主张者的主张,这是由消极事实的特性所决定的。例如:原告主张被告某年某日某时向其借现金20000元,且双方亲手交接,被告要否定原告所主张的事实,只要提供证据证实其某年某日某时在做另一事,即其没有“收款时间”或不在原告主张的“现场”,不存在收款可能即可。法官在审查该事实时,如果被告仅仅否定原告所主张的事实,可以适当引导被告“对某年某日某时”在做某事做进行陈述,还可适当让其对此举证证明。如被告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没有“收钱时间”,即一般可判定原告主张为假,相反,我们可判定原告主张为真。当然像这样简单的事实认定,我们完全可以用“证据规则”来做出判定,只不过有时我们的判断可能与客观事实不符,甚至相反。若如此,我们的案件就很难做到“案结事了”,更难真正做到“定纷止争”

二、重视消极事实在审判实践中的必要性

在现阶段的诉讼中,除法律规定由主张消极事实一方承担举证责任的几种情况外,一般案件不需由主张消极事实一方承担举证责任。因此,消极事实的证明手段、证据方法在司法实践中实用性不高,故消极事实的证明规则未引起重视,特别是在“案多人少,结案压力大”的现实情况下,法官审理案件时,确实也很难有时间去深究消极事实是否存在。在一些案件中,主张积极事实一方提供了一定证据,在证据内容上足以证明积极事实的存在,但积极事实在客观上存在一些不符合常理的地方,同时,对方又否定积极事实,即主张消极事实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官难以下定决心,做出积极事实成立抑或消极事实成立的判断。此时,我们就可以由主张消极事实一方举证证明其主张是否成立,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更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因此,消极事实的证明规则相关问题还是值得探讨的。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某酒楼服务员翁小姐和私企老板白某2000年8月相识后,关系很快亲密,保持达二年半之久,其间白某向翁小姐给付了36万元用于购房(翁小姐未向白某出具书面借据,或留下任何可以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关系的证据)。2003年,翁小姐与白某分手,白某要求翁小姐偿还欠款,被翁小姐拒绝。白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并提供了一张银行转账单作为证据,该转账单表明:2002年11月23日,从白某的账户向翁小姐的储蓄账户中划转了36万元。

诉讼中,白某称当时翁小姐说买房缺钱,故向其借钱,由于当时双方关系较好,其碍于面子,无奈在对方未出具借据的情况下将钱借出。而翁小姐却辩称其与白某关系非同一般,白某曾承诺为其购房,该笔款项属白某赠与的购房款,请求法院驳回白某的诉讼请求。

本案中,白某诉求翁小姐偿还借款,白某应对翁小姐向其借款一事,即对双方存在借款法律关系承担举证责任,白某完成该举证责任,其诉讼请求才存在得到支持的前提(如果白某向翁小姐支付的款项是除了用于借款之外的任何用途,那么白某向翁小姐主张还款也无从谈起)。白某虽然能够证明已经给付了特定款项,但并不能证明给付的性质是借款,即其未能举证证明双方存在借款合同关系。而翁小姐主张给付的性质是赠与,虽然也不能证明,但这种主张属于是一种积极否认[即主张与借款(积极事实)相对的未借款(消极事实)]。司法实践中,法院一般不需要其承担举证责任。在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法院通常会由主张权利发生的白某承担败诉的不利后果。

诚然,从白某的举证行为和证据规则的层面来讲,法院的处理并无欠妥之处,该案的处理甚至可以成为铁案,因为法官判案的最高准则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然而,该案就能完全排除该款项属翁小姐向白某借款的可能性吗?法院的处理就一定符合客观实际吗?笔者认为并不尽然。因为“以事实为根据”中的“事实”属法律事实,而非客观事实。由于法律事实滞后于客观事实,而在诉讼过程或庭审中,当事人无法完完全全重现客观事实,也无法保留案件发生过的每一细节的每一证据,故法律事实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与客观事实是一致的。况且,在许多案件中,诉讼双方一般对案件事实都是各执一词,各自所主张的事实往往存在差异,甚至完全相反,令人难以辨别真假。因此,在主张积极事实的证据不太充分或若干个证据各为孤证,且对方又予以否认的情况下,主张积极事实一方通过另一积极事实间接证明消极事实不存在,或对方通过另一积极事实证明消极事实的存在便显得十分有意义。这是我们探讨消极事实的法律证明的意义所在。

三、消极事实的证明责任

由于消极事实在内容上表现为“无”,往往无法人为感知,因此,在诉讼过程中如何举证则成为一个长久以来困扰学者的问题。有德国学者认为一般的消极事实与积极事实同样有举证的可能。而我国台湾地区有些学者也认为,积极主张与消极主张容易因当事人用语上变更而被交换,消极事实并非不可证明,即使是消极事实,若其乃法律要件事实,当事人亦有举证责任。[2]但又源于“谁主张,谁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的影响,消极事实通常不是主张者,因而对消极事实是否负有证明责任存在争议。现阶段,对于主张消极事实应承担证明责任,需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规定下列情形由主张消极事实一方承担举证责任:因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医疗事故;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笔者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的精神及应有之义,无论是积极事实还是消极事实,均要承担证明责任,否则需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至于消极事实能否被证明,则属于证明方法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原告提出事实主张后,通常会提出证据加以证明,这也是主观举证责任的要求。但在诉讼中,通常被告也会提出抗辩或反驳的主张,即使是主张与原告所主张的积极事实相应的消极事实,被告也应对该消极事实加以证明,如果不能证明则反驳主张不能成立。消极事实的主张是对积极事实的主张的一种否定,其目的是为了减轻或免除积极事实所导致的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例如,在上述特别侵权诉讼中,当过错这一要件事实的证明责任从原告转移至被告后,原告就不必再主张被告存在着过失,因为无过错已成为应当由被告主张的抗辩事由,被告对其抗辩的事由需提供充分的证据予以证明,如果被告不提出自己无过错的抗辩或未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抗辩成立,那么我们应依据过错推定原则,认定被告存在着过错。这时如被告就其所主张的无过错的事实向法院提供的证据,原告只是在被告已提出较充分的证据(本证)后才有必要提供反证。如果原告的反证足以推翻被告的本证,被告又未能提供其他足以证明其主张的补强证据,或足以推翻反证的其他证据,那么依照举证责任规则,被告仍需承担败诉的后果。我们只有明确主张消极事实者的证明责任,才能在难以辨别是非的纠纷中最大限度的还原客观事实,作出公平公正的判断。

四、消极事实对积极事实的辅助判断

如上所述,消极事实本身不能被直接证明,只能通过一个积极事实或推定事实来间接地证明。一个积极事实通常包含了构成这一事实的相关要素,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原因事件、结果特征等,这些要素是该积极事实的真子集。在诉讼证明中,这些真子集都将成为证明案件事实的相关证据,从而使积极事实得到证明。也就是说,无论是消极事实的证明还是积极事实的证明都要通过积极事实的证明来实现。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案例:

甲主张乙向其借款50万元,并称双方是现金交付,甲起诉要求乙返还,提供的证据仅有乙亲手出具的一张收据,收据载明“向甲借款50万元”,乙辨称自己向甲出具收据属实,但甲实际未将款项借出,其未收到甲的现金。

在诉讼中,甲未能提供其他现场见证人或其他证人证言,或提款凭证或现金来源等证据予以佐证,乙对甲的主张又予以否认。我们在审理该案时,就很难作出判断孰真孰假,觉得双方的理由都挺充分,但真要下定决心采信哪一方的说法也不太容易。在当前的审判实践中,如甲未能提供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法院一般认定甲举证不充分,由其承担败诉的后果。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值得商榷。在本案中,甲所主张的是积极事实,应由其承担举证责任并无不当,但甲提供了由乙出具的收据,其对自己主张的事实已履行举证义务,而其举证责任是否完成,即其提供的证据是否足以证实其主张的事实,是法官在判断其主张能否成立的主观认识。至于现金来源及提取现金凭证一节的相关证据,对于收据所证明的事实来说,属间接证据或补强证据,对证明借款事实只起到补强作用。间接证据的证明效力明显低于直接证据,我们不能以未能提供间接证据(或补强证据)而推翻直接证据所证明的事实的效力。换个角度来讲,即使甲能提供提取现金的证据,也不能仅此认定该现金就是用来借给乙的,因为甲还可以用于除此之外的任何用途。由此可见,提取现金行为是否能得以证明,与甲是否实际向乙借出该款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性。因此,我们不能以甲未能提供现金来源及提取现金的证据,就怀疑甚至断定其所主张为假。笔者认为,乙否认借款,其主张是消极事实,也应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只不过其需要通过其他积极事实来证明而已。审理此类案件时,我们不妨向甲和乙“问多一点”,让甲和乙“讲多一点”,即我们可以让甲陈述整个借款的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天气、周围环境或者发生过什么能引起大众注意的事,甚至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等等。同时,也让乙针对甲所陈述的细节进行一一回应,讲明其在上述的时间在何地做何事,让其对没有收款時间以及不在收款定点等因素进行陈述并举证。通过这样的经验法则而推出的就是反证提起责任的概念,[3]笔者认为,只要让双方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多方面陈述理由或提供能提供的佐证,让双方都“说多一点”,讲真话的一方会越来越令人信服,而说慌的一方会越来越令人怀疑,案件的事实也会随之清晰明了,真所谓事实愈厘愈清,真理越辨越明。到最后,大多案件的客观事实还是可以查明,并基本得到还原。

此外,在原告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所主张的积极事实时,法官还可引导原告或被告提供运用间接事实证据或运用和经验法则来进行证明各自的主张。所谓经验法则指的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来的有关事物的知识或法则,包括从一般的生活常识到关于一定职业、技术或科学专业上的法则,经验法则并非具体的事实,而是在对事物进行判断的场合用来作为前提的知识及法则。[4]经验法则是根据已知事实来推导未知事实时能够作为前提的任何一般的知识、经验、常识、法则,其盖然性程度千差万别。以盖然性的大小为标准,经验法则一般可分为四类:一是生活规律,它是数学上或者逻辑上可以证明的,或者不可能有例外的经验。如上述甲主张在A市某酒店将现金借给乙,乙只要证明他当天正在B市出差,就足以推断他不在现场,排除收款的可能,在此情况下,乙的主张未借款的法律事实是与客观事实完全吻合的。二是经验基本原则,它具有高度的盖然性,能够反映大多数情况下事物之间的关联,这时判断的法律事实只是一种可能,只不过这种可能比较接近客观事实。三是简单的经验规则,其盖然性较低,反映了事物之间可能的联系,一般不能作为判断案件事实的依据。四是纯粹的偏见,它反映了事物之间错误的联系。[5]法官如存在偏见,或者他掌握的经验法则有误,那么他作出的判决就很难符合客观实际,甚至可能与客观事实背道而行。在消极事实的证明存在着举证困难时(一般都是这种情况),多次的经验法则对案件事实的判断就起到关键作用。例如丙在柜员机上自动汇款,因输错收款方帐号,将款项汇入陌生人丁帐户;由于两人素不相识,亦无任何经济关系,基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可以断定获得款项一方“没有合法根据”,属于不当得利,这种经验法则具有高度的盖然性,足以直接认定事实。但是如果丙丁二人是关系密切的男女或者存在较为亲密的亲属关系,特别在是丙丁两人经济状况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丙的付款行为往往就具有某种特定目的。根据日常经验判断,不能排除赠与的可能性,难以直接认定丁收款行为“没有合法根据”,丙应当进行证明。而丁也应对自己所主张的赠与事实(或其他合法理由)进行举证,即对自己否定对方的主张提供反证。因为对原告提出不当得利的主张不进行反驳或什么都不说则会被推定为属实或默认,这也是一种基于人们行为习惯而产生的经验法则。

当然,无论是引导当事人利用间接事实来对所主张的消极事实进行证明,还是运用经验法则来举证,甚至穷尽许多办法、途径之后,在大多情况下也只能够对案件事实作出大致推定,并促使对方反驳并引起新一轮的举证使得客观事实逐渐呈现,但这并不发生举证责任的转移,在最终仍无法辨明真假时,我们仍需按照法律明确的举证规则,由负举证责任的一方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参考文献:

[1]李秀芬.《论消极事实的证明规则》,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11月

[2]参见骆永家.《民事责任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78页;姚瑞光.《民事诉讼法论》,台北大中图书公司1990年版,第378页

[3](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4]王亚新.《对抗與判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203页

篇5:离职证明的法律风险

离职证明可以证明员工已经与原单位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如果员工不能提供离职证明,则该员工可能与原公司之间仍然存在劳动合同关系,现单位如果录用了该员工的话,将有可能构成聘用了与原公司仍然存在劳动关系的员工,将会有可能产生相应的赔偿责任,且赔偿责任的额度最少达70%之多。

所以,在员工入职之前,要求员工提供离职证明,是负责招聘或者办理入职的HR,应当注意的一件事情。

案例:

河北一家公司,聘用了一员工,签订了五年期限劳动合同。员工工作一年之后,擅自离职。再一年之后,河北这家公司发现该员工在上海的一家德国公司就职,遂申请仲裁,要求该员工与德国这家公司双方承担赔偿责任,索赔37万元。最终三方协商,德国这家公司与员工共同向河北公司支付了十七万元的赔偿金。

招聘到没有离职证明的员工,会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这一点多数HR都是知道的。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有诸多离职证明的甄别技巧与妥协做法,可以简单分析如下。

并非所有的员工招聘,都是通过HR部门的,有时候业务部门在原有人员离职之后,会通过自己的人脉,招聘到相应的备选员工。这些员工身上,更多地会出现离职证明的问题。

一方面原有员工已经离职,另一方面,新的员工已经可以入职,但是由于新的员工向原单位提出辞职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暂时无法提供离职证明。在这种情形之下,办理入职手续的HR身上,势必会有压力。

在这个环节中,HR也会遇到员工的各种说辞。

比如有的员工会说:“自己在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创业,所以没有办法提供离职证明。”

如果是这种说辞,HR要尽量要求此员工提供该员工在创业之前离职的那家公司所开出的离职证明,并要审核这个员工的社保情形,通过社保的连续性来认定该员工的这一说法,是否属实。

比如有的员工会说:“自己原来就职的公司是一家小公司,不给开离职证明。”

对于这种说辞,HR要要求该员工提供工资单、社保情形以及纳税情形,来认定该员工的.说法是否属实,并要求该员工提供原公司的联系电话,还要通过网络查询到该公司的前台电话,致电给原公司,以查证员工的这一说法是事属实。

有的员工会提供书面的离职证明,但是离职证明上的公司章,并不是公司的公章,亦非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章,而是公司其它业务部门的章,比如财务章。对于这些不常见的离职证明,HR务必要通过电话的方式,再行查证其真实性。因为有时候会存在员工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获得空白印鉴,制造虚假离职证明的情形。

篇6:监护人法律关系证明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月,民族,住所,身份证号:。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月,民族,住所,身份证号:。

是关系,在法律上属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关系。如有疑问,请与我局(所)民警(姓名)联系: 警官证号: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邮政编码:

特此证明

公安局派出所(盖章)

二O一四年月日

上一篇:应收账款质押贷款风险点及防控措施下一篇:恋恋笔记本观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