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历险的散文

2024-05-03

神池历险的散文(精选4篇)

篇1:神池历险的散文

神池历险的散文

中秋之后,不经风的的弱体又一次疾病缠身,腰膝疼痛浮肿口干舌燥发着低烧,全身无力,整日浸润在浓浓的中药味里与床为伴,国庆长假期间,体温表里那条恼人的红线终于不再向37度以上爬升,全身轻快了许多,虽然还没完全脱离病索的缠绕,但长时间窝在家里的心已不安分的躁动起来,10月2日,憋不住的眼睛在一个个户外群里搜索着适合自己出去活动一下的线路。由于国庆长假时间充裕,大多数群走的是长线,天数较多且1、2号已踏上旅途。一番翻找后,欣喜的发现“自由人户外生活馆”10月3日,组织大家去神池国家步道徒步,距离10公里。想着距离合适,景区一日游应该没什么难度,于是电话联系群主,人数却已满员。晚上六点多,群主打来电话,有一个空位我可以补缺,立马报名。

晚上病又来袭,直到凌晨两点还未能入眠。早晨五点闹钟响起,实在不想起床,也担心身体吃不消不想去了,思来想去,不愿失信于人,最终还是坚持去了。

通知六点从新建路集合地点出发,却是七点大巴车才启动,七点半还在榆次境内接人等人,从太原上大运高速差不多就八点多了。好在一路上景色很美,如诗如画的旅途驱散了人们心中的怨气。火炬树被秋风点燃,从上到下艳红艳红的,一朵朵云霞般夹在高高的金黄色白杨树与低矮碧绿的万年青或塔松之间,在黑色的柏油路两旁,像两条长长的彩色丝带。秋风掠过,金黄色的白杨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宛若串串金币在晃,不知人们常说的“摇钱树”一词,是不是看到此情此景而产生的。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山浪峰涛雄浑壮阔,奇峰秀谷千姿百态。山坡上开满黄色花朵,如同绿茵茵的草地上盛开着黄澄澄的油菜花,冶丽悦目,像一幅五颜六色的大花布盖在了山上。一路上和身旁的驴友念道,好奇是什么花会在深秋那样肆意纵情绽放,行程结束回家后将照片放大细细审视,才发现那是一片片黄了叶子的小松树!有一段山脉,神奇的大自然在直立的山腰间画出两条平行线,不管山头高与低,还是山脉被沟谷切断,那两条平行线总是在等高线上延伸,看着这两条线不断向我身后退却,瞬间脑海中浮现出山神这个词汇,那或许是山神的巡山路,两条平行线是山神日久巡山留下的车辙。有一座不大的山包,势如埃及金字塔,近山顶处几株绿松背后,突兀着一块巨大白石,在高速路的角度看,形状像极了我国人民约定俗成的神话中的长寿之神老寿星模样。

在忻州宁武出口下高速,过宁武芦芽山景区,继续在水泥盘山公路上行走一个多小时,才在一处应该是一个不景气的景区外小溪边停下车来,此刻已是中午时分,开始了我们的徒步行程。

公告【线路简介】神池登山步道自然风景和植被,具健身、游览功能为一体。步道的路线设置犹如一条绳索,把珍珠一样散落在沿途的高山草甸、原生态村落等资源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一条完整美丽的“珍珠项链”。实际的行程却连步道的影子都不曾看见。

从进入管涔山脉起,就进入了松树的海洋,四望群山,全是大大小小的松树,森林覆盖率极高。绿色的、黄色的松树间杂布满群山。我们宛如一只只彩色帆船穿梭在这松海里。第一次见到黄色的松树,金黄金黄的很是耀眼。一直认为松树都是万古长青的,如今见到那么黄楞楞的松树,很是惊奇,从驴友处得知原来有一种松树是落叶的,不是所有的松柏都是长青树,它与其它树种一样会在秋风中叶落飘零它是寒温带及温带的一个树种,在针叶树种中是最耐寒的。此刻也明白了十年前五一节去芦芽山,见到的大片大片以为干旱而死的松树,并不是死亡了,而是冬眠的落叶松还未醒来,是管涔山春来迟,落叶松还没发芽。呵呵,十年来一直以为是气候变化,可怜的万年松被大量旱死在深山呢。

下车后不久走进一个小村庄,问村民N遍没听明白叫什么村,回来后据当时听到村民的发音字数查地图,应该是宁武“麻地沟村”,是储存着三百万年前的冰块之神奇山村。村里人口不多,村民正在忙着收芥菜,村口路右边放养着一群牛,牛儿们自己照看着自己,人来也不惊不惧,大约常有驴驴们来已多见不怪了,穿着大红裤子的友友去和它们近距离拍照,都没把它们的野性激荡出来。村口路左边似乎是一羊圈,横七竖八破败不堪的树枝围栏,昭告人们它已废弃日久,一只孤零零的乌鸦无助地站立在围栏上,仿佛在等待昔时的玩伴归来。

出麻地沟村,开始走大部分山西人走过的路“出门就爬坡”。八九十个彩色点联结成一条七彩丝线在山坡上舞动。走在密密麻麻的松林里,常青松披着碧绿的外衣生机勃勃地傲然屹立在萧瑟秋风中。这里更多是从不被人称赞以致我以为是死树的落叶松,它们从头到脚脱去了绿色春装,换上金黄色的秋装,金光闪耀,把一座座大山染黄,如同皇上披了龙袍般英武壮丽。一棵棵傲雪凌寒的劲松,不仅为大山晕染着不同的色彩披上亮丽花衣,还在几十上百甚至千年的风霜雪雨中,把自己雕刻成一件件形态各异的艺术品,几乎每一棵挖来装在一只精致花盆里,就是一盆绝好的的盆景。

坡越爬越陡,腿越走越软,女同胞们不时的需要男驴友拉一把才能上去,终于爬上一座山头,山顶是一片较宽敞的台地,绿草茵茵十分繁茂,气喘吁吁的我们回到家中地毯上般一屁股坐在草丛中,更有的顺势躺倒在草甸上,那管它会不会把自己心爱的衣服染成迷彩服,一边歇脚缓气,一边补充水分和能量。日头已向西山斜去,我们不敢多做停留,稍事休息便继续前行。此时,强驴与弱驴有了明显的区别,我们这些弱驴渐渐掉队,隔一全儿就会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队友发出联络的呼唤,或许山歌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而出生。终又爬上一坐山,满山圪梁的沙棘树结着串串桔黄色珍珠一样的沙棘果,又似桔色的星星撒在绿色的地毯上,刺激到我们的唾液腺,口水不断从早已干涸的咽部往外涌,不但缓解了缺水干渴,采摘沙棘果的兴致也冲淡了登山的劳累。不少人不辞劳苦带着串串沙棘果负重前进。

下了沙棘山,时间已是下午两点多,是原计划从国家级步道下山结束行程就餐的时间。

远远看到一片翠绿色菜地,大大的绿色叶片与隐约露在外面粗大的绿色根茎,让我们误认为是青萝卜,被沙棘掩藏了的干渴饥饿感又向我们袭来,一位能量还比较足的男同胞,嗖嗖嗖快步向萝卜地冲去,想为我们拨萝卜来充饥解渴,在饥饿面前羞耻心是麻木的,我们虽觉得对不住萝卜的主人,但在饥饿与干渴面前人的理性往往会让位于天性。进到地里发现根本不是萝卜,而是不可生食的芥菜。芥菜地旁边是一较大的村庄,从村民口中得知叫西岭村。西岭村的土地天生是芥菜的天堂,只适合芥菜生长,种出来土豆都不能吃。芥菜的个头大的出奇,是别的地方芥菜个头的五六倍,村民正忙着采收,有些人家在用芥菜腌制咸菜。

我们坐在路边一户人家大门口(说是大门口,其实是相当于大门口的位置,院子根本没有围墙),并向主人讨点水喝。主人很热情,把家里仅有的半暖瓶水给我们提了出来,一边给我们倒水一边给我们讲“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喝,怕你们不能喝,不过没事,我们祖祖辈辈都吃的这水。”原来暖瓶里倒出的水像是刚从黄河里打上来,土黄土黄的,再看主人家一个个水缸里也是黄黄的。人常说饥不择食,其实缺水的状态下更择不得水,那水尽管看着糊黄,喝着有股说不来的.味道,我们还是屏着气喝下了肚。

歇了歇脚,润了润喉,我们继续向村东面的山上爬去。这时,可能劳累饥饿干渴让七个领队都发了晕,迷失了方向。去步道应该进村后向北拐出去往东北方向走,领队却带着我们出村东向东南方向爬山,上山后又带着我们转向西南方,走到路的尽头又折返回来,犹豫半天后又向着西山的太阳走去,连我这向来方向感极差的人都知道那绝对是错误的路线,朝西走下去,最终只能返回西岭村,但领队连地图都不相信执意要走下去,我们只能跟着。走下去果然是西岭村南,领队也没辙了,让大家坐在原地休息,群主跑到村里去问路。

休息一阵就下午五点多了,眼看天要黑了,有些人带了吃的也弹尽粮绝,我们这些觉得中午要AA吃饭什么也没带的一天都没吃饭,大家实在走不动了,更还有几个带七八岁孩子的,于是群主在村里联系车辆,想让汽车把我们送到接应的大吧车那里(去步道已成泡影),但要找能把九十多个人拉出去的车,谈何容易,能找到最大的车是一辆运输羊儿的卡车,也不能把所有人都拉上。西山上散发着落日余晖焦急的光芒,最后决定能坚持的人再次翻过村东那坐山去找接应车,实在走不动的坐车去。我本想坐车,可车还要等司机一阵才行,深秋的黄昏山中气温冻得人瑟瑟发抖,再等下去又要感冒了,只好再次爬山。

我们急匆匆(只是心急,疲惫的脚并不能快)的向山上爬去,才上得半山,黑暗便充满宇宙的五脏六腑,那坐小山变得无穷大,疲惫的脚步声却越来越慢,仿佛无尽头的松林,被秋风掀起阵阵涛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涌来,忧虑的回荡在我们心头。昔日里喜爱的松涛声,此时却激不起心中欣喜的涟漪,而是充斥着一股幽幽的骇人的味道。希望速度精灵来把我带走,赶紧逃离这森森松海。在赶来的花钱雇的村民向导带领下,晚上七点多我们终于走出了黑漆漆的山林,找到接应的车辆。

此时,上天给我们的磨难还没有结束,近九点时我们到达高速路口,高速却因事故堵车,且坐车下山的那部分人还未到达。我们停在高速路口等待。也没有领队安排我们是该吃饭找地方住宿,还是要等到那批人会合后回家。也不知道那批人什么时候能到达,我们也不敢离开车上,我们像山中野鸟完全没有人管。晚上十点多了,已过了国家允许大巴车在路上行驶的时间,实在耐不了饥饿的友友们自己下车到附近饭店吃饭,吃完饭还是没人管。十二点坐车下山的人才会合,这时候附近的酒店已满员,村民们早已入睡,根本找不到住宿的地方,除了司机,还有几个可能是领队和他们的家人早早的找了住的地方,我们这些人只好待在冰冷的车上,度过了今生唯一一次马路上过夜的难熬夜晚。第二天天亮才踏上返程的旅途。

神池步道一日游的行程,没有见到步道的踪影,而是上演了一出神池管涔山松山历险记。

篇2:神池历险的散文

北方的冬天,雪带着她的灵性洒落在各个角落,厚厚的雪覆盖了寂寞荒凉的冬季,放眼望去,广袤的世界洁白无瑕,温和的阳光亲吻着洁白的雪,在阳光与雪的交融中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光环,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圣洁、辽阔、清新的世界。

闲暇之时,看到这外面的景色,让我回想起在前年初冬时节,在风霜雪雨交加,地面湿滑的情况下,由于有要事必须回老家办理,那次我带车回老家的经历真有些后怕。

冬季的北方银装素裹,雪飘飘洒洒纷纷而至,仿佛要用自己的胸怀去冷却喧嚣与浮躁尘世,让这纷争的世界宁静下了;又像是要把这世间的丑与恶、伪与假、都埋葬起来,用自己无私的奉献去洗涤一切。

因为事情急,不能往后拖,所以在初冬的周末出行。当时看天气预报本以为是个好天,可是早晨起来看到窗外大雾弥漫还夹杂着小雨,天气预报还说第二天还要下大雪,所以无论如何这天必须走。

我们一行三人在早上七点半出发,由于浓见度不足百米,车速只好减速慢行,一路四五十迈是最快的,车子开着双闪灯,雨刷器也在不停的工作,路面上有冰也有雪,车子在如明镜冰面的公路上直画龙,明显感到车子不稳,我们都紧张的瞪着眼睛看着路面,看着周围的一切,几乎不敢让身体轻松的坐下来。

快到明水的时候就下起大雪,雪已经把道路完全覆盖,看路边的农田里已经分不清那是垄沟和垄台了,放眼望去白茫茫的望不到边,大雾依旧很浓,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没有路两边的干枯的`树木还真的辨别不清那是公路了。车蹒跚的在路中间行驶着,不敢往路边靠,怕滑到沟里。

一路上看不到几台车,偶然看到一个小车速腾还侧滑到了沟里,看样子人没事但都吓得不轻,四五个人爬出车子用力把车子往路上推,车的前面有损伤,这么冷的天,又是在沟里,雪大脚下很滑,车子是不容易推到路上的,一路没有客运车,因为雪大都停运了。只有几辆大货车,有的大货车侧滑在路边,有的侧翻在沟里,司机急得围着车子直打转,好在他们不是单车出行,好几辆大货车同行,他们可以相互帮忙,但翻到沟里的大车只有吊车才可以解决问题,可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可见他们非常艰难。

往北去的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我们的车刚一上坡就看到前面好像有亮光在晃,我想:不好,前面有情况了!可见度太低,看不清。当我们的车子快靠近那个打着手电筒在摇晃的人时,才看到他身后的大车横在路中间了,大货车的司机正在慢慢的调整方向。

这时候司机说:如果在车的轮子上按个防滑链就安全些。可是附近那都没有卖的,只好慢慢前行。这样的天气带车出行真是太危险了,两边的亲人不断打电话询问情况,他们一直为我们的安全担心着。好在开车的是专业司机,否则就说不定怎样了。四百多公里的路程经过一天的紧张奔波到下午五点半才到亲人家门口,这时我们的心情才放松下来,因为一路精神的高度紧张,这才感觉真是好累啊,这一路可以说是有惊无险。

篇3:神池历险的散文

1 实施成效

按照区位优势、规模示范的宗旨, 遵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农户申请、乡村两级审核、逐级报批、专家论证、农委核准、领导认可的程序, 万亩燕麦高产创建示范片选择在该县大严备乡大严备村、马坊村、铺路村、东湖乡柳沟村、太平庄乡太平庄村、邵家洼村、冷饭坡村、虎北乡虎北村, 涉及3个乡8个村850户。按照当地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对试验示范田的关注度测算, 可辐射带动8000户来年自发采用燕麦高产创建项目储备的科技信息。

9月15~20日, 农委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大田测产, 示范片产262kg/667m2, 比全县大田增产24kg/667m2, 比去年高产创建增产24kg/667m2, 总增产24万kg, 总增收100余万元。

2 主要做法

2.1 组织领导与技术服务

按照部、省、县三级联创的要求, 在省农业厅和市农业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 县政府成立由县政府副县长王毅为组长, 农委、财政局和项目涉及乡镇为成员单位的粮油高产创建领导组, 在县农业委员会设办公室, 同时聘请有关部门专家组成技术顾问组, 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同时县农委成立由县乡两级农技部门组成的技术指导组, 各业务站室各负其责, 做到了技术指导有专人、生产技术有规程的技术路线。确保从气候、品种、肥料、病虫害测报等多环节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确保项目农户有计划的从事项目田的农事活动。

2.2 责任落实与宣传发动

根据省、市相关文件及神池县实际情况, 县农业委员会、县财政局联合制度并上报了项目实施方案, 并下发到项目涉及乡镇, 项目涉及的乡村两级组织农户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实施。

农委采取以物代资的原则,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 由县财政采购中心集中采购种子和化肥, 其中莜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项目, 从大同高寒所采购坝莜1号优种2.4万kg, 投放在鹞子沟、马坊村、铺路村、柳沟等村核心示范区。

农委和领导组成员单位协调配合, 加强高产创建典型的示范与宣传, 引导各部门、农技人员、农民、企业、媒体共同关注高产创建, 形成报上有文、墙上有画、广播有声、电视有影、网上有信息的社会氛围。农委根据项目实施进度责成专人负责高产创建的数据填报和信息报送。

2.3 建档立案和规范标牌

一是建立了完善的高产创建工作档案, 县农业委员会作为项目法人单位, 专人负责, 促进高产创建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规范管理办法, 严格使用范围, 落实监管责任, 严禁挪用和超范围支出, 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安全。建立各种资金使用制度作为项目检查验收的重要依据。三是经常和定期接受省市业务部门组织的专项检查和县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四是按照国家统一要求设立固定标牌, 明确了示范区区域优势, 地理位置, 涉及农户数, 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集成技术模式等内容。

2.4 观摩交流与监督考核

2014年先后到神池县燕麦高产创建示范片检查观摩的有农业部技术中心小宗粮豆考察组, 省人大调研组, 市政府巡回观摩组, 市老干部检查组, 市农委观摩组, 县级观摩组等, 亩产观摩检测均给神池县提出了很好地意见和建议。

按照农业部制定的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 在项目实施完成后, 神池县组织专家测产, 并将测产结果上报省厅。积极接受省市组织的项目考核。

3 机制创新

依托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高产创建, 探索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提升产业化水平,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如燕麦高产创建主要依托烈堡乡鹞子沟村种粮大户杜荣生, 该户种植燕麦21.33hm2。通过与大户和合作社的合作共建既积极落实了国家对农业新经营主体的扶持倾斜政策, 又形成了典型示范、订单种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

4 经验启示

首先, 高产创建是实实在在的惠农项目, 通过项目投资的物化补贴使项目涉及技术农资用于大田生产;其次, 利用高产创建项目投资推广集成技术用于大田生产;第三, 高产创建项目实施使县乡两级能够很好地了解农情;第四, 高产创建都是针对各县市的主导产业设立的, 切实能够实现当地农业科技创新。

但也不能回避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 项目要求的是部分农户示范, 这和全体农民平均分配本来就是一对矛盾, 导致工作难免引发矛盾和浪费不必要的精力;二是项目投入不足, 县级财政无能力配套, 只能立足于创建核心示范区。

摘要:通过对神池县2014年燕麦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情况的总结, 得出了在高产创建中的经验和规律, 为今后实施高产创建提供一个有力的样板。

关键词:燕麦,高产创建,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崴, 高欣梅, 温丽, 等.兴安盟燕麦高产创建试验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4, (5) :116-117.

篇4:一首神池民谣的整理与分析

关键词:神池民谣;民俗;教化

一、民谣整理

1、民谣正文

一圪嘟嘟蒜冒开花/哥哥坕地,嫂嫂抓粪/嫂嫂送饭好庄稼/庄稼地里好豌豆

一壤地里打了三担六/够做甚?/够给嫂嫂做个蓝单袖/蓝单袖上一朵花/摇摇摆摆走在家/家里好住,种起枣树/枣树底下卧花狗/花狗不咬人.咬着老人/老人熬油,熬下犁牛/犁牛不喝水/嘌啋嘌啋俩逼腮

2、民谣来源

该民谣是笔者的母亲说给笔者的,而笔者的母亲是听笔者的外婆讲述的。在写文章的过程中,笔者通过电话访查了自己的母亲,并且将母亲所讲述的版本作为最终版本进行了记录。由于方言的关系,在采访过程中对个别的词汇进行了同音代替.

3、民谣文本分析

民谣第一句中“圪嘟嘟”是同音代替,方言原音为“ge du du ”,意思是“一头”,即“一头蒜”的意思。第一句整体意思是“一头蒜冒出了花”。

第二句中“坕”也是同音代替,原音为“jing”意思是耕地。抓粪意思是拾粪。第二句整体意思是“哥哥耕田,嫂嫂拾粪”。

第五句中“壤”原音为“rang”,是一个计量单位。“一rang地”即现在的三亩地。整句意思是“三亩地共产出三担六”的粮食。意为产量比较少。

第七句和第八句中“蓝单袖”是指蓝色的单衣服。

第十三句中“熬油”意思是熬夜。

最后一句所有词都是同音代替,原音为“piao cai piao cai lia bi sai”,“piao cai”是一个拟声词,模仿打耳光的声音。“bi sai”是耳光的意思。整句意思是“啪啪啪的打了两个耳光”。

综合以上的分析,整個民谣的内容是:第一句起兴,接下来展示了一家人的生活:哥嫂种地,种的是豌豆,地里产量不高,收获之后给嫂子买了一件蓝色的绣花单衣,嫂子高高兴兴回到家,家里很好住,并且种了枣树,枣树下面栓了一只花狗,花狗不咬其他人,专门咬老人,而且把老人咬伤了。老人晚上不睡觉,老牛也不睡觉,老牛太老了,水也不喝,那就打它两个耳光吧。

二、民谣背景介绍与文本再分析

1、地理背景

笔者的家乡是山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地处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气候较周围地区较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整个县城风沙很大。四季分明,夏季暴雨很多,又由于耕地多在坡地,平地较少,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大多土地的产量很低。此民谣中,哥嫂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努力耕耘,老牛也要拉来耕地。即使是努力耕地,并且拾粪作为肥料,土地产量依旧很低。这是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直接的联系的。

2、社会背景

山西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地方,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就是日常社会伦理规则的保守。尤其是山西晋北地区的小山村,家族伦理关系保存较完整,表现尤为明显的就是对一家长子的要求。一家中的长子就应该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要和年迈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其他的孩子就可以在外经商,学习或者从事其他职业。在此歌谣中也描写出了与哥嫂一起生活的老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社会伦理的制约力在慢慢变弱并且逐渐消失,老人逐渐变成一个家庭的负担,加上现在计划生育的实施,年轻人的负担越来越重,很多老人自己走向了敬老院,这样子女必须赡养父母这样的伦理观念在逐渐改变。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小山村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观念也体现在了民谣当中:家中的花狗欺软怕硬,不敢咬年轻人,但是它会咬家中的老人,并且还将老人咬伤了。

老人,用我们那里的俗语说就是“贪财怕死不瞌睡”,这样一整晚不睡觉的老人就消耗着煤油灯中的油。民谣最后几句将老人和老牛放在一起比喻,说老人和老牛一样,已经干不动活了,但还要吃饭喝水,要家里养活。最后用一句话来表达气愤之情。民谣中体现着当地社会的社会伦理情况,并且展示出这种观念的变迁。

民谣中还反映出当时当地的服饰观念,在相对比较贫困的山西山区中,平时穿的衣服都是又灰又旧的衣服,买新衣服不论对谁都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如果这件衣服上还有花纹那就更美了,穿上新衣服的顾念媳妇绝对成了众人瞩目了对象。而在当时(上世纪80年代前)最流行的衣服就是的确良了,不掉色,很轻便,颜色又很鲜艳。民谣中的嫂子就是买了这样的一件“蓝单袖”,上面绣了很好看的花,人穿上这样的衣服自然是十分开心的。

三、民谣的使用环境

这首民谣是长辈说给晚辈听的,在长辈说给晚辈的民谣中,有很多是为了让孩子认识日常的生活用具而编成的,也有这样一些教给孩子伦理关系的。即使还在成长中的孩子还未能完全理解,但是这样的民谣积淀在孩童的心中,在他们长大之后节能逐渐理解并且做出判断。在我看来,民谣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有很多的民谣传递出一些不好的伦理观念。这样的民谣在传述过程中要有一定得取舍。但是,在实际的俗民社会中,普通民众并没有判断民谣质量的能力,很多都是一代代传递下来的,很多现在讲述的人并不知道民谣中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只是因为长辈告诉他,他再告诉晚辈这样的简单传述。而这首来自笔者家乡的民谣也处于这样的使用环境中。

四、民谣的价值

民谣是社会现实最快速、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所以,民谣最主要的价值也就是其现实性。当然并不是说它的语言运用和修辞等文学价值不重要,但是其实用价值是我们民俗研究关注的重点。由上我们可以看到民谣的教化意义,体现成年人对老人态度的变化,我们且不评论民谣价值的正确与否,我们能做的是将民谣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研究,感同身受地理解当时的一切存在的社会观念,而不能对其进行不问青红皂白的责难。因为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民俗才是真正的民俗,而这样的民俗就是不断拥抱是世俗生活的民俗,也是最可爱,最有生命力的民俗。

参考文献:

[1] 崔焕珍.山西民歌浅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 向德彩.民众意识抑或舆论话语——民谣的民众性论析[J].浙江学刊,2008(1).

[3] 陈新汉.关于民谣的哲学思考[J].唯实,2003(Z1).

上一篇:《夏洛的网》阅读课公开课教学反思下一篇:《在应用中提升运算能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