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5-21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2篇)

篇1: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次的公开课,安排的内容是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对我来说,苏轼一直是心中的偶像。而这篇散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一句,也一直在心头萦绕。

文章很短,只有85个字,这一篇短文要教些什么呢?翻阅了课程纲要,查看了整个单元的设计说明,初步确定为:一把握重点文言词汇,二欣赏写景佳句,三感悟作者情感。本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的原则,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主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课上交流重点句和疑难句。感悟作者情感我初步打算从“月”字入手,顺便也欣赏写景佳句。

就这样设计出初稿进行了试讲,同事们纷纷给出了意见。尤其是欣赏写景佳句和感悟作者情感处,过于单薄。因为在准备时,看到许多教学设计都抓了“闲人”一词,我便想跳出这一藩篱,结果没有把握到更有效的突破口,失于浅薄。在深入思考了同仁提出的意见后,我把“月”与“闲”紧密结合在一起,写月景,抒闲情,因月生闲情,因闲情而赏月,两者本就紧密相关。

在具体设计中,“闲”字的领悟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得到证实,学生普遍对“闲人”的含义存在疑惑。预设就在课堂上得以体现,而且学生通过背景的了解,已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东坡”别号的来历,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感悟“闲情”的真正含义所在。同时,借助《临江仙》一词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句,进一步深入体会到,作者那种因月释怀,却终难放下的复杂心绪。

而在“月”景的赏析中,一是紧扣了文本,通过修辞等方面感悟妙处。二是利用音乐,展开想象,在想象中丰富感知。这里,先是利用《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艺术特征引发出文章的艺术特征,接着,在乐曲中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老师利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澄澈透明的湖水中,似乎空无一物,却又蕴含一切,包容一切。这一切,包括作者被陷害的愤懑,被贬谪的凄苦,被冷落的落寞……什么功名、才华、抱负、欢喜、忧愁……都被如水的月色悄然融化,化作虚无。此时,此景,我已与东坡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心中默念“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思绪也在月光下无声洒落……只是一个“盖”是把人从梦幻中唤醒,回到纷扰的现实,发出“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的感叹。

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我板书下“长夜两闲人,月洗一片心”两句。这正是我对本文的一点总结,一丝感触。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感谢这“月”洗涤我一片凡心,给予我这一课时的安宁。

篇2: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力争在课堂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我大致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情景导入法。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古诗文中写月亮的名句,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的所写的月景中,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诵读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整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朗读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音,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提问法。在教学过程中,多处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相互释疑,举手回答,教师只作适当点拔,以达到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熟读成诵, 读出韵味。

2.通过品读,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体悟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猜字, 激趣导入。

1.同学们, 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请打开课本第195页。上课前, 我们一起做个游戏, 放松放松:

屏显:猜字閒

这是一个繁体字, 是个什么字?

学生自由竞猜

2.它就藏在课文中, 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描绘“閒”的构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户”;这个字是:“闲” (板书) 。

3.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 晚上到了, 不用工作了, 空闲——人身无事。月亮照进门里, 这番景色, 看了很惬意, 悠闲——情绪安适。

板书:

这是“闲”的两个境界。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去领略“闲”的最高境界。

二.朗读, 整体感知。

1.刚才, 我发现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儿。现在, 哪位同学, 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朗读毕, 引导学生评价, 主要从音准和停顿两个方面来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下面两句的停顿。

屏显: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结合注解, 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 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交流, 或询问老师。

4.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84字, 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谁能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提示:一个晚上, 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赏月。 (提示学生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来回答。)

三.品读, 体悟“闲”字。

1.面对此情此景, 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提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屏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张怀民自称为什么?

预测, 明确:闲人

4.此处, 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屏显:此处, 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1.行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 请关注描写作者行为的词句。

2.“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

学生自读课文, 小组合作探究。

5.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点拨。

(1) 行为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A.抓住以下几个重要词语进行品析:

解衣欲睡——无事可做只有睡觉, 空闲。

欣然起行——看见美丽的月色, 立刻打消睡意, 起身看月, 很有闲情逸致。

遂至——于是, 就。说明做事不假思索, 随心所欲, 想走就走。

相与步——肩并肩, 手拉手散步。说明两人是同病相怜、志同道合的好友, 悠闲。

B.小结:在这个美丽的月夜, 苏轼“闲”而早睡, “闲”而看月, “闲”而寻友, “闲”而赏月。他行事自由, 无所拖累, 他已经到达了“闲”的第一个境界。 (画△将“身-无事”框起)

C.但他在“闲”字里, 心情却是起伏变化的。哪位同学能把他心理活动的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指导朗读:要读出作者当时复杂变化的心情:解衣欲睡 (无聊)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高兴) ——念无与为乐者 (郁闷) ——怀民亦未寝 (欣慰) ——相与步于中庭 (闲适) 。

(2) 景物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A.指名翻译这个句子。

提示:庭院里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积水, 水里的藻、荇纵横交错,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可结合“如”、“盖”引导。

B.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 他又是用什么词语形容水的特点的?

提示:空明。

D.注解中对“空明”的解释只有“澄澈”, 我觉得还远远不能表达“空明”的丰富内涵。你还能从“空明”读出水的什么特点? (或怎么样的水才能清澈见底?)

提示:纯洁、宁静。

E.“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纯洁、宁静。你觉的“空明”还是在写什么?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导:心如止水 (没有杂念, 抛弃了烦恼和个人得失) 。

F.小结:这就是“闲”的第二个境界。 (画△将“情——安适”框起)

G.让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 读出作者宁静、纯洁的心情。

学生朗读, 并作指导:语速缓慢、平和;“盖”字要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四.迁移, 感受旷达。

1.苏轼从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看一些诗句。

屏显: (写月光诗句)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生齐读后, 师结:别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为什么, 苏轼能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别人不一样。

3.知人论世, 体悟作者心情。

屏显: (1) 苏轼其人:苏轼出身世族地主, 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 7岁知书, 十多岁传文, 一生文采风流。苏轼在家庭气氛熏陶下, 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 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 以身许国。

(2)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 (1079年) , 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 被罗织罪名, 投入监狱, 险些丢了性命。四个多月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 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离安置所, 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苏轼此时的心情应该也会是苦闷、孤独的, 从前面行为中就能看出他的无聊。那他怎么还能有这样的心情?

屏显:苏轼, 你真是个________的人啊!

预测, 明确:豁达乐观、闲适洒脱, 等等。

4.引用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语及苏轼贬官诗, 补充说明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屏显:

(1) 他有远大抱负, 却五次遭贬。

他一生坎坷, 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心智卓绝, 身上元气淋漓, 朗然刚正, 悠游坦荡自在。他身居要职却从来激情飞扬, 忧患来临, 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间盛宴, 一生载歌载舞, 深得人间快乐。 (林语堂《苏东坡传》)

(2)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五.总结, 提升感受。

1.最后, 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课文, 读出苏轼的豁达乐观。

2.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闲”的最高境界, 感受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 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显: (在《平湖秋月》乐曲声中字幕徐徐升起)

苏轼从承天寺夜游中收获了许多欢乐, 这是他的悠闲赐予他的。

他恬淡闲适之心地并没有亏待他, 不但让他享受了山水之乐, 自然之情, 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和灵气。

于是, 人生失意, 身处困境时, 他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于是, 中秋之夜, 骨肉分离时, 他却说:“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怀一颗闲适恬淡悠远之心, 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鸟, 皆美之化身, 自得其乐。

去功名利禄远点, 则利欲不熏我心, 清贫能守, 则博爱及物。

清风明月在怀

功名利禄看透

篇4:《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被选入各个版本的八年级语文教材。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在鉴赏分析能力上还有很多欠缺。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体会文言名篇的语言意境美,又可以进一步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写法,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成诵 ,积累字词,把握文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揣摩赏析写景句,体会作者微妙的感情。

2.通过中心句的品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3.发挥学生想象力,进行扩写,仿写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并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赏析写景句,通过中心句体会作者的微妙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

这节课老师先给你们出一条谜语,是老师自创的一首打油诗,请你们猜猜他是谁?(幻灯片)

古有一人:

诗文书画皆练达,豪放词派成一家。平生仕途尽坎坷,乐观豁达谁及他?(苏轼)

谁能做出解释?为何说的是苏轼,能简单介绍一下他吗?(学生简介)

教师整理总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艺术成就辉煌而仕途坎坷。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因作诗被冠以“谤讪朝廷”的罪名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相当于被流放。

下面我们就来品读他身在黄州,处于被贬谪的逆境中所写的一篇抒情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听读课文,理解文意

1.先听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能感受到文章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

安静,柔和,美妙……

朗读重要注意什么?

语速稍缓,语调轻柔,读出静与美的韵味

学生自由朗读、单独朗读、全班齐读

2.通过预习,你积累了哪些文言字词,请一名同学加以总结

我们常说,读其文,通其意,此文表意十分简单,所以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要求你们它改写成诗歌、散文或者小品等形式,现在就来展示以下你改写的作品吧。

学生展示教师品评

(三)赏析写景句

我们同学改写的作品也非常精彩,在改写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发现,这篇仅80余字的短文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你能迅速找出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吗?

记叙、写景、议论、抒情,可见其语言的凝练。不过在整篇文章中最受后人称赞的要数写景的句子,你能迅速找出来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能说一说这句话的妙处吗?(学生简析)

这里老师把句子稍作改动,我们看一看,改后的句子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

减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调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换夜空月色如水庭下如积水空明

第一组,用一个“盖”字(原来是),表现了作者由虚幻之景到现实之景的如梦初醒的欣喜之情。

第二组,原句先说喻体“水中藻荇交横”,与上句“庭下如积水空明”仅仅衔接,让我们感到庭下有水,水中有浮动的藻荇,再揭示本体“盖竹柏影也”,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亦真亦幻的感觉,又给人一种如梦初醒的惊喜。改后则很平实。

第三组,原句只用一个“如”字暗示比喻月光,却很容易把读者一同带入想象的世界,改后直接揭示月色这一本体,失去了似真似幻的美妙意境。

总结:这一段月下小景的描写仅18字,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两个比喻,“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皎洁明亮,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这样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就被点染出来了。

(四)体会作者微妙的情感,理解“闲人”含义。

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眼前的美景,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得到呢?

作者和张怀民为何会发现?因为他们是“闲人”。

你能说说作者自称为“闲人”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吗?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幻灯片):“闲人”一词体现的情感微妙复杂。包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说自己是闲人,是为自己有这样的闲情雅致而自豪。结合写作背景来看,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被一贬再贬,他何尝愿做这样的闲人呢?所以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也都蕴含其中。“闲人”又是对二人无事可做的自嘲,赏月的自得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带感情再读全文,体会作者这种微妙的情感。

(五)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一轮明月曾牵动无数古人的情肠,古典诗歌中处处有月亮的影子,你能想起那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幻灯片)

我欣赏 诗中 一句,他写出了月亮的 ,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总结:同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描写,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可见任何景物的描写都是为抒情服务的,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结束语:学过了今天这一课,在我们写月名句的知识宝典里又加了一笔,那就是苏轼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他身处逆境,却依然能在自然美景中自得其乐,为自己的闲情雅致而自豪,可见其怎样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不错,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就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请大家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透明,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仿写练习;请你用“ 如 , ,盖 也”作一个比喻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求先描写喻体,加以描述,再揭示本体。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篇5: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篇6: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遂(suì)寝(qǐn)相与(yǔ)藻(zǎo)荇(xìng)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3.古今异义。

但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户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念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思念、读

4.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5.朗读指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宋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整体理解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交流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交流点拨】一个“闲”字饱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心情的寂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文本精读赏析佳句

1.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交流点拨】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积累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佳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

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

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

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附: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贬官谪居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篇7: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教学难点:

理解“闲”字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播放配乐图片欣赏)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过渡到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朗读课文 1.正音。

2.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3.聆听课文朗读,了解文章停顿。4.齐读课文。

(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疏通文意

1.借助文中注释,圈划疑难字词,翻译课文。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3.译句小检测。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究问题,并让他们在合作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带动了整体的进步。最后通过考查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

五、文本探究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3、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提示: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进行分析)

☆赏月的欣喜 ☆被贬后的落寞、伤感

☆ 失意后能陶醉于自然、自我排遣的达观。小结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这一个环节中的问题,教师课前是作了筛选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突破文章的难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还要穿插课文朗读,通过细细的品读把握作品主旨。)4、拓展

(投影展示):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在本环节中,通过名人评苏轼、苏轼被贬期间作品介绍,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进而联系自己实际情况,写下自己心中的话,让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六、赛赛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背诵课文

七、课堂巩固: 1.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4.下面红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八、结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再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篇8:《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概括段意, 感受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结构特点。2.研读课文, 领悟作者的感慨、感悟和情怀, 获得面对挫折的哲理启示。3. 美读课文, 读出作者的情感及变化, 体会意脉的流转自如, 内化文情。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感慨、感悟和情怀, 获得面对挫折的哲理启示。2. 读出作者的情感及变化, 体会意脉的流转自如, 内化文情。

【教学难点】

1.领悟月景描写之妙, 感受千古名句的魅力。2.领悟作者的感悟、感慨和情怀。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结合注解, 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课文

1.学生背诵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然后说出蕴含哲理的句子。明确: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2.学生讲解。明确:人有悲欢离合, 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不可避免, 这样的事, 自古以来难以周全。

3.师:作者在思念亲人的痛苦离愁之中, 仰望中秋月, 顿悟人生理。千百年来, 这一名句不知抚慰了多少寂寞的情怀、伤痛的灵魂!

PPT:苏轼,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由于他反对北宋宰相王安石“新法”, 被调离出京。元丰二年, 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新法”, 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有职而无权。

师:就在黄州, 他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一篇赏月感怀之作, 全文仅84个字, 却堪称古代散文的神品。那么,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夜游?有何动人之处?我们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迪?

二.诵读:感受意脉

(一) 自由诵读

PPT:

1.看清字形, 读准字音;注意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

2.读出节奏, 并用“/”标出句中停顿。

3.用“夜游之” (填一个字) , 分别概括每段大意, 并指出运用的表达方式。

4.背诵课文, 背出节奏

(二) 课堂交流

情况预设:1.说出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

怀民亦未 寝 (qǐn) 藻 ( zǎo) 荇 ( xìng) 交横 (héng) 竹柏 (bǎ) i

2.学生个别朗读, 要求读出节奏;师生共同评价、明确, 师生齐读。

3.概括段落大意, 指出表达方式:

第一段:夜游之因记叙

第二段:夜游之景描写

第三段:夜游之感抒情

4.自由背诵, 集体背诵, 背出节奏。

三.研读:领悟文意

(一) 自主研读

PPT:

1.“月色入户”应该是常见现象, 作者为何就“欣然起行”?

2.如果把原文改为“庭下月光明亮, 竹柏之影可见”, 那么作者运用的巧妙笔法、描绘的美妙景象、蕴含的真切情感等, 就会全部丢失。请先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 再通过比较发现原文的某种巧妙笔法, 并说出妙在何处。

3.果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吗?作者这样说对抒发其感慨有何作用?

4.试由作者的感慨推想:“闲人”与世人可能会有些什么不同?

5.从本文看苏轼与贬谪中游小石潭的柳宗元, 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怀?

(二) 课堂交流

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 并结合研读解词译句。

1.析夜游之因:“月色入户”应该是常见现象, 作者为何就“欣然起行”?

预设:主要由于作者的孤独寂寞。从课文看, “元丰六年”, 暗示谪居黄州已经四年, 时间之长。“十月十二日”, 比月半早三天, 月色入户当为入夜不久, “解衣欲睡”, 可见闲无聊赖。“念无与乐者”, 身边连一个相与散步的人都没有, 足见门庭冷落, 孤独寂寞。因而可能觉得月色入户, 如访而至, 分外亲切, 而顿生赏月之情。

教师引导 (一) :但不是还有张怀民吗?张怀民也是贬到黄州的“闲人”, 确实是苏轼的好友, 能从文中感受到他的亲密友好吗?

预设:“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于是, 就, 显得毫无犹豫, 想到的就是张怀民。“怀民”, 直呼其名, 亲切。“怀民亦未寝”, “亦未”, 也没有, 和自己一样, 其中蕴含欣喜之情;“寝”, 睡, 卧, 不仅没有睡, 连“卧”都没有, 如同心有灵犀。“相与”, 相互一起;下文的“如我两人者”, 都显得亲密。

教师引导 (二) :然而, 我们又能否从有关张怀民的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寂寞呢?

预设:“念无与乐者”, 也说明像张怀民这样 的朋友毕竟 太少。“遂”, 还可见没有其它选择, 可“与乐 者”可能 仅有张怀 民 ; “寻”, 很有意味, 能不能找着并没有把握, 可能平时往来也不太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少”也从侧面表达了像张怀民这样的友人实在难得。

2.品夜游之景:

(1) 理解句意, 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

预设:宁静的夜晚, 月光泻满庭院, 澄澈透明, 竹柏疏影摇曳, 亦真亦幻。

(2) 交流原文的某种巧妙笔法, 并说出妙处。

预设:①比喻, 原文“积水空明”, “空明”, 清澈透明, 以清澈透明的积水比喻月光, 使皎洁的月光有了令人想象的形象性。②衬托, 原文以“藻荇”的影子衬“水”的清澈透明, 再以“水”的清澈透明衬月色的皎洁, 两层衬托, 更加突出了月色澄澈。③动静, 原文“积水空明”, 为静景;“藻荇交横”, “交横”, 斜横交错, 给人以动态的联想, 蕴含着竹柏的摇曳之美。④照应, 原文“积水”的“积”, 紧扣“庭下”, 照应上文“步于中庭”, 暗示了由中庭看庭下的立体感, 更激发人想象月色泻满庭院的澄明景象。⑤悬念, 原文比喻连用, 似乎院中果真积满了清澈透明的水, 而造成悬念, 最后以“盖”, 原来是, 点出所谓“藻荇”, 乃竹柏之影, 给人恍然大悟之感, 也暗示了作者的错觉顿醒, 饱含着惊喜之情;这就为下文抒发感慨, 做好了铺垫。

3.悟夜游之感:

(1) 果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作者这样说对抒发其感慨有何作用?

预设:并非每夜都有明月, 每处都有竹柏。作者这样说, 强调了美的事物, 随时、随处都有, 具有普遍性, 这就反衬世上能从容流连光景的“闲人”太少, 因而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慨。

(2) 作者与贬谪中游小石潭的柳宗元, 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怀?

预设:柳宗元赏景中感到的是“凄神寒骨,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内心充满着难以排遣的抑郁、凄凉, 而作者顿悟的是, 美的事物, 随时、随处都有, 具有普遍性, 而“闲人”恰可从容流连其中, 享受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样也就含蓄表达了不因贬官而失意、悲伤的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情怀。

四.美读:内化文情

(一) 自主美读

PPT:

1.品读全文, 深入品味关键词句中蕴含的情感, 并用短线连接词语的形式, 表示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试通过适当的语气、语调和重音等, 读出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并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 课堂交流

1.品味关键词句中蕴含的情感, 并读出情感, 学生互评, 教师引导。

预设:

(1) “夜, 解衣欲睡”, 蕴含了寂寞、孤独之情。诵读语调平缓, 略有低沉。

(2) “月色入户, 便欣然起行”, “欣然”, 高兴。诵读声调上扬, 读出轻快、欣喜之情。

(3) “怀民亦未 寝”, “亦未”, 蕴含欣喜之情, 因为怀民似乎与自己心有灵犀。诵读时也要显得轻松明快, “亦”语气适度下沉、延长, “未”, 由下沉而适度上扬。

(4) “盖竹柏影也”, “盖”, “原来是”, 蕴含了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情。诵读语气深长, 显出惊叹之情。

“也”, 表判断, 兼有欣喜、兴奋意味。诵读语气延长, 先沉而后扬, 显出兴奋之感。

(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蕴含感慨之情, 诵读时突出两个“何”字的反问语气, 强化肯定的语意; “但”, “者耳”加重音, 适当延长语气;“者”, 语气下沉, “耳”, 由下沉而适度上扬, 读出强烈而肯定的感慨语气。

2.作者情感变化与美读体现:

预设:

(1) 作者的情感变化:寂寞———欣喜———惊喜———感慨。

(2) 美读体现:把握住每段的关键词句, 第一段交代时间句宜平缓, “解衣欲睡”、“念无与乐者”, 宜低缓, “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包含的欣喜之情, 宜轻快;第二段一、二句读出宁静、沉浸之感, 最后一句读出惊喜、兴奋之情, 读出高潮;第三段主要读出感慨的意味深长。

3.美读展示, 集体背诵。

师:课文摄取一个短暂生活片段, 叙事、写景、抒情巧妙结合, 情感变化自然;叙述暗示夜游的背景, 交代赏景的缘由, 赏景触发了抒情, 抒情蕴含了赏景的所感所悟。

五.拓展:提升感悟

1.课内拓展

师:如何面对挫折、失意, 甚至不幸, 同学们定会从文中有所感悟。假如现在让你劝慰因贬官永州而抑郁凄凉的柳宗元, 你会怎么说?

预设:柳宗元先生, 您好!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宦海浮沉乃为官者常态;而生活总还有许多的美好, 等着我们用豁达的心灵去感受。况且, 争名于朝, 争利于市, 定会疲惫不堪, 而不幸错过许多美好的生活。所以, 请您还是看开一些, 乐观一些。

2.课外延伸

篇9:《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诵读、积累。

2、难点是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七岁知书,十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抱负远大。但仕途坎坷,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阅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简介作者。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黄州时写的一篇美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探究新课

1、初读——读准(读准字音,讀清节奏)

(1)全体同学放声朗读。

(2)教师正音并提示节奏划分。

(3)再次诵读。

2、译读——读懂(读懂文章)

(1)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读一句,译一句,同时圈画出疑难字词句(课前预习进行)。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组内无法解决的,提交班级共同交流解决。

(2)检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效果。

解释红色字词:

户、欣然、念、遂、寝、相与、空明、交横、盖、但、闲人、耳

翻译画线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那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每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最好摇头晃脑,读出古味古韵。

3、研读——读透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确: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我”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事件的起因:月色优美。

4、品读——写景妙处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细细品读一番。

(1)添一添,品意境:

能否添上“丛中蛙鸣起伏,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等句?

——不好。这些句子会打破原文宁静、淡雅的意境。

(2)删一删,品修辞:

删去“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原句用比喻,把洒满庭院的月光比作积水,澄澈空灵。而似水草一般在如水的月光中飘摇的,其实是月光照射下竹柏的影子,“盖竹柏影也”点透实情。删去后,没了新意,也不生动,更改变了原意,与实际不符。

5、悟读——“闲人”含义

(1)领悟“闲”之意: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2)领悟“闲”之情: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

(3)谈谈读完本课有何感悟、启发、收获等。

三、拓展延伸

1、补充苏轼被贬谪的资料,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豁达、乐观。

苏轼一生仕途不平,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而屡遭贬谪,但都笑然面对:

贬至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至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至惠州,“日啖荔枝三百课,不辞长做岭南人”。

小结:苏轼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不仅因为他的政绩,也不仅因为他的诗文,更因为他豁达的人生态度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都用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风雨,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推荐阅读: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王水照《苏轼传》 林雨堂《苏东坡传》

2、补充阅读苏轼的其它作品《定风波》等。

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原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积累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篇10: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竹瓦初级中学 陈黎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感受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式阅读,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并体味意境。【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材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也是一篇颂月佳作,文中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心情,也从字里行间透出他当时贬官黄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时也透出一种参禅向佛的宁静心怀。【学生分析】

1、八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积累。我就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以前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本课的语句,采取抢答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积累,学会学习。

2、学生与苏轼时隔千载,年龄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人生经历更不相同。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对于情感体悟和美学经验不足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我在教学中努力以资料扩充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实到虚,深入文本语言内部,贴近作者的心灵,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钢琴曲《Kiss the rain》;两轴精品画卷图像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以及PPT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课件播放钢琴曲《Kiss the rain》,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新课。)

一、引入新课

导语:有一种画卷,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随着教师的深情导入,伴随舒缓的背景音乐,两幅画轴在屏幕上徐徐展开。)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苏轼,感悟苏轼

1、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注意正音。

①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然后进行抢答。(屏显。)

⑴欣然()起行。..《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⑶盖()竹柏影也 .《童趣》:盖一癞蛤蟆。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⑸水中藻、葕交横()。.(提示:用加字的办法解释。)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② 提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见到了哪些景物? 指名回答。

3、寻友赏月(屏显。)

寻友赏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学生齐读后,研讨下列问题:

①初冬之夜,苏轼本来是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

教师归纳:是优美的月色激起了苏轼夜游的兴致。

②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苏轼当时夜游的兴致很高?

还有哪些字词也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 教师归纳:欣然;念、乐、遂、寻、亦。

③ 从苏轼的“解衣欲睡”,你能读出一点什么呢? 教师先让学生感知一下自己是不是一到晚上就准备脱衣睡觉,然后结合屏示资料来理解苏轼的“解衣欲睡”。

(屏显。)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共事”,近乎于流放。

教师小结: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此时此地的苏轼或郁闷,或悲凉,或寂寞,或惊喜,但是,是月光入户的那一瞬间,屋里顿时明亮了,正是这一现象激起了苏轼的情趣:欣然起行,夜游承天寺!只有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不辜负生活赐予的美景而由此雅兴呀!

4、庭中月色(屏显。)

庭中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 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② 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生交流后,让学生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月的境界。

③ 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想象“庭中月色”描绘的画面。(屏显。)

(在宁静清新的钢琴曲《Kiss the rain》中,教师深情提示:那或许是一副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那或许是一副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好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那或许是一副清幽宁静的画面;那或许是一副似真似幻的画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师生交流。

④ 朗读这个层次,读出感情。

5、月下抒怀(屏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探究下列问题:

①此时的苏轼和张怀民可能会谈些什么呢? 师生交流。

② 这里的“闲人”可能是怎样的人?

教师归结:闲雅之人、清闲之人、悠闲之人。

(屏显。)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辖,以山林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再次感受他们两人是怎样的人?

教师归结:心胸坦然之人、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志同道合之人。

③朗读这个层次,读出感情。④教师小结

在常人眼中,这里也不过是一轮最普通的山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写满了种种情趣!此时,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这样一个闲置之人,身处逆境,还能拥有闲情逸致,拥有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情怀!

三、与苏轼同行

(随着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屏显。)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遭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一分钟后,随着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屏显下列文字。)

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①思考:面对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师生交流。

②带着自己的感悟再次把课文朗读一遍。③根据屏幕上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屏显。)

让经典永驻人间

叙事:月色入户→欣然(欢欣)→念(微撼)→遂(激动)→寻(急切)→亦(心有灵犀)→相与步(平和从容)

写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影——藻、荇交横

抒情:无月?无竹柏?但少闲人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千年不变的共同追求!在大家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苏轼,记住《记承天寺夜游》,记住我们今天的这一节课。

(在音乐声中,屏显。)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屏显。)

1、推荐阅读:苏轼《东坡志林》;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2、收集一个身处逆境却乐观不屈的人物事例。

【教学评价与反思】

怎样让学生比较容易且能深刻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内涵?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于是,我决定在教学中通过体验式阅读,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设置情境,收获一种别样的精彩。

1、以资料扩充情境

《记承天寺夜游》虽然只有84个字,所写的也只是作者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场景与细节,但是,短短的84个字却折射出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心情百态的影子。怎样能更好地把文字中的一字一句还原到苏轼的生活场景中去,我想,资料的引入是必要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恰当地插入了“乌台诗案”和张怀民的相关资料。以及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让学生走进苏轼的人生境遇,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依然具有闲情雅致,并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

2、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能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令人心驰神往。它特有的旋律、节奏,常常会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本课我主要运用了钢琴曲《Kiss the rain》来营造宁静恬淡的氛围,渲染清新、静谧的情境。同时,又选用了平和而又触动心灵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激起学生与苏轼的心灵的碰撞。

我以这样的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受到了听课老师的高度好评。

这是我难忘的一课,也是学生难忘的一课!感谢苏轼!感谢多媒体!

附个人资料:

篇11: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及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说明。

一,说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展开。<<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片小品文,主要写了元丰六年,苏轼因时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表露出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本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运用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在此基础上,使用讨论法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恰当适用引用资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和点拨法,启发学生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闲人”的含义。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教具准备:多媒体。

说学情: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学习了10篇文言文,而本文的文言知识并不难懂,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课下注释的提示,了解全文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 。合作 。交流 。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情导入法 。美读感知法 。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采取”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学法是小组讨论法,美读品味法和圈点句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目标导学、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激情导入──目标导学──朗读课文──梳理文意──整体感知──品读课文──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后延展这样几个环节。

(一) 课前预习: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适当的预习学案,让学生将预习结果写在预习笔记本上。在课堂上采用预习检测的方式进行。

(二) 课内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反映了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听歌曲 。猜词作者这一情境,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歌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激发的关系。

2、初读课文

首先,教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诵读: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②悟读:联系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③背诵:让经典,永驻心间。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画出来。之后检测节奏划分,检测字音。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节奏划出停顿, 读不准的商量解决。之后检测节奏划分。

最后,抽一学生朗读课文,抽其他学生做出点评,齐读课文。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朗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以此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3、合作探究。梳理

新课标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学习活动方式,教师请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分组讨论。对于共性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设计此环节的用意是:在学生独立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内的互相帮助,共同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产生共识,教师通过检测的`方式了解自学情况,针对全班都不会的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精讲点拨。

4。整体感知

教师设疑:”请本文按照记叙。描写。抒情分层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5。品读闲情

引导学生体会”闲人”的含义以及所蕴含的情感。通过短片加入叹词后的朗读,让学生深深体会出作者贬官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再通过”欣喜”和月下 美景的赏析以及加入叹词后的朗读,让学生深深体会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以及自我排遣的达观。从而突破难点。体会了”闲人’’真正含义后,再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

6。拓展延伸

设疑:学习本文后,你认为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幸?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辨证的看待人和事利用这样一个思考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再次体会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这个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了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脉络。

五 。说教学反思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呈现,感想跟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几点谈谈:

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

1、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 。引导者 。同时又是支持者和帮助者。既要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 。探究 。实现和谐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2、在课堂上也有很多遗憾,由于时间关系,有两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一是对文中绘景句的评论,二是对文中语言朴素而一味深长的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写作实践无法进行。在课堂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甚少。教学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每个环节过渡性缺乏,没有连贯性,学习小组分工不明确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不足。

篇12: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5)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叙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写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5、小结

上一篇:我很愧疚六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廉洁自律规定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