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务实 创新 发展

2024-04-11

结 务实 创新 发展(精选6篇)

篇1:结 务实 创新 发展

结 务实 创新 发展

争创广州工会女职工工作新业绩

――在广州市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房 苏 华

(2007年11月23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广州市总工会第四届女职工委员会,向本次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

五年工作回顾和总结

五年来,我市工会女职工组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会工作大局,坚持“团结、务实、创新、发展”工作方针,积极履行代表和维护广大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职责,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女职工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努力提高女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全面完成了广州市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抓大事,把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放在工作首位

五年来,广州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坚持以“组织起来,切实维权”为工作着力点,切实履行维护女职工权益职能,带领全市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注重源头参与,完善维权机制,畅通保障渠道,认真负责地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力地保护了广大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

(一)源头参与,履行维权职责。市总女职委参与了广州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草案)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等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向全总提交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修改意见,为《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草案)和《广州市妇女权益保障若干规定》(草案)提出了女职工权益方面的建议。指导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主动参与企业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等工作,积极推广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把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保护落实到具体规章,较好地抑制了对女职工的侵权行为。目前,我市参与签订集体合同的女职工组织有16178个,将女职工特殊保护内容纳入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单位有12527个,签订了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的单位有6186个,覆盖了55.6万女职工。

(二)完善机制,依法维护权益。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建立健全女职工维权机制,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完善女职工侵权案件上报制度,努力提高接访质量和处理问题的效率,积极参与重大侵权案件的调查处理,对侵害女职工的违法行为进行坚决斗争,旗帜鲜明地为女职工伸张正义。市总女职委通过开展女职工干部法律法规培训和劳动保护监督员培训,提高工会女职工工作者的依法意识和维权能力;不断壮大基层工会女职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队伍,参与政府和劳动部门牵头的执法检查,发挥市总女职委的职能作用;深入基层,走进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来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女职工四期保护状况、女职工劳动保护防范措施、女职工职业健康、女职工超时加班过劳等问题的专项调研和督导检查,为广大女职工争得合法权益。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重视和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女职工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不断改善女职工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五年来,全市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参与处理重大侵权案件189例,接待女职工来信来访13931件;全市已配备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女职工组织有16314个,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对属下企业进行自检自查累计有5854次。

(三)畅通渠道,扩大维权宣传。整合社会资源,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加大工会维权宣传中找准切入点,利用多种形式做大维权声势。在美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利公司的支持下,先后组织举办了《为了劳动者》“五一”专题电视节目、“热爱您的企业 关爱您的健康”女职工职业健康宣传推广晚会和“广州市女职工权益维护研讨沙龙”,进一步引导社会对女职工职业健康、就业权益和生育权益等问题的更大关注;配合市总工会开展法律法规咨询宣传,进行“女职工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现场答卷。编印了《工会女职工工作实用手册》一书,为基层工会女职工工作者开展工作和依法维权提供依据。

二、务实事,把提高女职工综合素质作为工作重心

广州市有工会的单位女职工总数100.0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43.85%,是一支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提高女职工素质是工会女职工组织团结动员广大女职工为广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的重要任务。五年来,市总女职委坚持“以人为本”,与全市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一起,认真履行对广大女职工的教育职责,打造女职工素质提升的工作品牌,为广大女职工搭建提高素质的平台。

(一)以女职工素质达标为主线,夯实提素工程基础。结合全总“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的要求,2004年,市总女职委在全市开展“女职工素质自我达标”活动,通过宣传,推广广钢集团工会女职委、天河区总工会女职委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向纵深发展。五年来,市总女职委以全市大局工作为中心,结合女职工的特点,不断创新女职工技能竞赛的载体,每年举办1-2类适合女职工职业技能的竞赛活动。在计算机办公应用软件、计算机绘图、天车工、客房服务、中餐烹饪、美容美发等劳动竞赛中,不少女职工获得了提升职业资格的机会,成绩优异的女职工还被授予“广州市技术能手”称号。同时,探索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相结合的新路子,为女职工实现“一职多能”铺路搭桥,相继举办电脑网页程序设计培训班与“广州市女职工网页设计比赛”、日常英语口语训练培训班与 “广州市女职工英语情景对话比赛”。成立了“提高女职工综合素质讲师团”,并向全市广大女职工推荐了一批好书,促进女职工岗位学习、岗位成才。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目前有10069个单位工会女职委开展了“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活动,有计划进行“素质自我达标”的女职工26.22万人,参加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女职工64.25万人,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的女职工30.96万人,提升了技术职级或职务的女职工47887人,学历水平提升一个档次的女职工26234人。

(二)以表彰先进女职工为主体,搭建建功立业平台。市总女职委和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响应全总和省总女职委号召,开展了 “创建学习型女职工组织,争当知识型女职工”、“创建巾帼文明岗”和“女职工工作品牌服务百分赛”活动,成效显著。五年来,市总工会表彰了一批“建功立业标兵”、“素质达标标兵”和女职工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越来越多的外来女职工进入到“标兵”的行列,其中有52位先进外来女职工被评为“建功立业”标兵。为使广大女职工“行有目标、学有榜样”,市总女职委组织了“全国五一巾帼奖”获得者先进事迹报告会,编制了建功立业女职工先进人物事迹图片并展出,通过宣传,掀起了学先进、争贡献、创功绩的热潮。据统计,五年中全市参与技术革新与技术攻关的女职工有97464人次,获得技术革新或攻关奖项荣誉称号的女职工2696人;被区、局以上评为女职工先进集体(岗位)的7303个。

(三)以做新世纪健康女性为主题,塑造健康女性新形象。为提高广大女职工的健康素质,市总女职委在全市女职工中提出了“21世纪我们做健康女性”的口号,并开展了一系列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组织了“关爱生命,健康人生-爱心伴我行”长跑、“我健康,我快乐”登山舞扇活动和女职工集体48式太极双扇比赛,并积极推广太极柔力球运动,推动了女职工强身健体运动蓬勃发展。五年间,举办了女性生理健康知识、健康女性心态仪态、饮食营养保健、亚健康保健、经络保健、心理压力危机处理、家庭理财、女性健康婚姻与家庭等一系列的讲座,特别邀请了两位北京专家分别就“性健康与婚姻家庭”和“健康肌肤与饮食营养”进行了互动式访谈讲座。市总女职委组织专家深入到企业长期为女职工特别是为外来女职工、女农民工讲授卫生常识和职业健康知识,向她们派发女性健康小册子和健康知识光盘。据统计,五年来全市各级单位共举办了15329场劳动保护和女性卫生健康知识讲座,有85.86万人次参加了学习,共发放了13万多本健康小册子,5000多张健康宣传光盘。

三、做好事,把关爱女职工和帮扶弱势群体摆上重要工作日程

帮扶弱势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广州的具体体现。市总女职委和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积极配合市总工会“情暖职工心”和“春风行动”主题活动,坚持以特困女职工、单亲困难女职工、病残女职工、失业女职工和外来女职工为关爱对象,担当起知心人、娘家人的角色,为她们排忧解难,给予她们真切的关心、爱护和帮助。

(一)情系职工,继续实施安康互助保障计划。五年来,市总女职委坚持“保障自我,帮助别人,奉献爱心”的宗旨,继续做好广州市女职工安康互助保障计划的参保发动和续保动员工作,编制“女职工安康互助保障计划”小册子和宣传挂图;根据基金运作研究提出新参保续保办法,协助具体办理参保和赔付手续的部门做好接待来访来电工作;为工作流动性大的外来女职工参加“广东省女职工安康保障计划(乙种本)”提供参保渠道,为原已参保的下岗失业女职工解决续保问题;主动联系有爱心的企业资助特困女职工、外来女职工和困难企业女职工参保,对在参保续保中做了大量工作的单位进行了通报奖励。此外,为跟踪患病女职工的健康状况,帮助广大女职工提高对疾病的防范意识,市总女职委对720名接受过女职工安康互助保障计划补助的患者进行了综合情况问卷调查,形成了调查分析报告。五年来,全市共有24万女职工参加了保障计划,其中为下岗失业女职工续保的有9230人,企业资助困难女职工参保的有3100人。至2007年10月底止,广州市女职工安康互助保障计划累计历年总数,共为1552名患病女职工给予了赔付,总计发出救助金额2261.26万元。

(二)情暖职工,为外来女职工送春风献爱心。按照调研到一线,帮扶到一线,维权到一线的工作原则,市总女职委连续三年分别到增城、花都、从化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到乡镇,为外来女职工免费授课、妇检和送健康知识小册子,并进行女职工劳动保护检查。在雅芳公司爱心义卖筹得的义款中,市总女职委制作了2万张“爱心电话卡”赠送给外来女职工,让春节期间留守在工作岗位的外来女职工与家乡亲人通话相叙。根据省总女职委“外来女职工安康服务快车”活动要求,市总女职委在非公企业和外来女职工多的区域进行送法上门,派发法律法规知识问答小册子,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服务,为外来女职工上劳动卫生保健知识课,吸纳外来女职工参加安康互助计划。五年来,市总女职委组织了乳腺、妇科、更年期内分秘、骨密度、微量元素等30多场次免费体检活动,共有3万多女职工受益。

(三)情聚职工,帮扶困难女职工家庭及其子女。每逢春节和“三八”节,市总女职委到各基层上门慰问特困单亲家庭、患病女职工、困难患病女农民工,关心帮助她们解决看病、住房、子女入学等难题;积极为困难职工子女联系义务家教,组织特困职工子女参观华师大校园并与义务家教老师见面结对活动;与广州供电局近百名工会女职工工作者一起探访农民工留守家庭,在贫困山村小学举行“手拉手、心连心、共促和谐献爱心”活动。每逢“六一”节,市总女职委都为全市各基层特困女职工子女和单亲困难家庭子女、职工遗孤等举办寓教于乐的庆祝活动。“非典”当年,还慰问了“抗非典”英雄陈洪光的家属,并向各个单位的特困职工子女和职工遗孤发放慰问金。在全总女职委“金秋助学”活动推动下,至2007年10月止,我市各级工会女职委帮扶单亲特困女职工7071人次,为单亲困难家庭子女捐资助学1792人次,共捐赠助学金111.47万元。

(四)情牵职工,为需要帮助的单身职工牵线搭桥。市总女职委积极做好对职工婚姻服务工作的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工会红娘协会的作用,五年来,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大型联谊活动,并为外来职工专门举办“缘定珠江”速配联谊。这些活动参与者众多,备受社会和媒体的关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五年来共有5000多人参加市总女职委主办的各类交友联谊活动,当场成功牵手的有253对,由职工婚姻服务中心成功配对的有5808对。

四、管要事,使工会女职工组织建设跃上新台阶

随着工会组建力度的不断扩大,我市工会女会员已由2002年的 40.9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87.85万人。五年来,按照省总和市总的工作要求,市总女职委坚持固本强基,做好工会组织机构建设和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促使全市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在稳步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形成“合力”,建设强有力的工会女职工组织机构网络。经过调研,市总女职委修改印发了《广州市工会女职工委员会条例》,率先把组建基线定为10名女会员,并以此为基准全面有效推进全市工会女职工组织建设。五年来,市总女职委密切关注全市各级女职委的组建情况,促进各级女职工组织按有目标、组建有计划、任务有考核、经费有保障的要求开展工作;同时积极实行委员责任制,支持区、县级市以重点指导和指标分解相结合的思路开展组建工作。在共同努力下,全市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组建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至2007年9月底止,我市应建工会女职委数26711个,已建数24416家,已建数占应建数91.4%;5年中全市新建工会女职委20655个。

(二)增强“实力”,建设高素质的工会女职工干部队伍。广州市总工会第四届女职工委员会聘请了市人大、市政协女领导担任名誉主任,聘请市总工会生活保障部、法律工作部、经济工作与劳动保护部负责人担任工作顾问,使市总工会第四届女职工委员会人员结构更趋合理。为更好地发挥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委员的作用,设立了委员建言制度,建立了工作台帐,并按女职工工作特点把委员分成6个职能小组,对全市工会女职工作起指导、督促和示范作用。全市各级工会女职工干部共有3.60万人,分布于全市各行各业各级单位。鉴于各单位人手少、任务多、兼职化的现状,市总女职委以强化维权能力、创新工作特色、发挥组织优势的思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每年定期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和岗位业务培训班,并在全市分层次、多形式组织工会女职工工作业务培训学习。五年来全市各级工会共举办女工干部岗位培训班5517期, 参加培训的女工干部和积极分子17.91万人次,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教育网络,提高了工会女职工工作者的素质业务能力。

(三)创造“活力”,打造有广州特色的工会女职工工作品牌。市总女职委和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大胆开拓创新,把组织建设工作和开展特色活动结合起来,把争取企业支持和打造工作品牌结合起来,举办了“关爱生命,健康人生”雅芳系列健康运动,“娇妍杯”系列才艺比赛活动,“安利杯”系列关爱帮扶活动,“心系女性”系列素质教育活动,文化宫“三八”系列节日游园活动等,扩大了工会女职工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拓展了女职工施展才华、奉献爱心的平台。市总女职委注重发挥各级工会女职委的作用,将工作做实做好,开展了读《护士长日记》征文活动,收到征文1085篇;配合全总女职委开展“女职工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收回知识答题卡11万份;配合全国迎奥运组委会等单位开展的“中国结”编织活动,编织“中国结”3500个;开展了工会女职工工作理论研讨活动,收到各基层单位经过筛选送出的研讨文章100多篇,并把获奖的70篇优秀文章编印成书。

五年来,广州市工会女职工工作得到基层企业工会女职委和广大女职工的肯定。2003年和2006年两次获得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会先进女职工集体”,2003年、2004年、2006年三次被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全国“心系女性”活动组委会授予“女职工素质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2006年被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组授予“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贡献奖”;2003年获得“广东省女职工安康互助保障计划”先进单位一等奖;2004年、2006年两次获得广东省总工会“工会女职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 2006年获广州市妇联授予“广州市„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广州市总工会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本届委员和全体女职工工作者齐心协力、无私奉献的结果,是各级工会和社会各届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广州市总工会第四届女职工委员会向各级领导、全体委员、所有付出努力的女职工工作者以及给予了大力支持的各届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我们在不断推进工作的实践中取得了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一是提高地位必须依靠团结的集体。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扎实的工作基础,合拍的工作氛围,才能真正实现服务女职工和维护女职工。二是解决问题必须确立务实的作风。以真诚体会职工的难处,在实践中切入问题的本质,以政策法规解开困阻的绳结,才能承担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职责。三是扩大影响必须拥有创新的能力。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创新思维,推陈出新,才能使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四是开展工作必须坚持发展的思路。要有敏锐的政治触角,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民生,顺应民意,才能使工作让领导和职工满意。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女职工权益维护的力度广度不够,与基层组织的沟通联系有待加强,了解一线女职工的实际问题不够及时,非公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还比较突出,基层女职工组织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新的使命、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在等待我们。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全面推进广州市工会女职工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新一届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广州市工会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坚持把解决广大女职工的热点难点问题放在第一位,真诚倾听女职工的呼声,真心反映女职工的愿望,真情关心女职工的疾苦,真正解决女职工的困难,切实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不断提高广大女职工的综合素质,全面加强工会女职工组织建设,坚定不移地把工会女职工工作做实做好,努力开创新局面,争创新业绩,实现新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住契机,积极引导女职工关注国事大事民生事

要积极引导广大女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实质,关注国家大事和民生问题。要通过座谈、辩论、研讨、征文等形式,借助墙报、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联系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等现实生活的实际,最大限度地吸引女职工对国事大事民生事的关注,提高她们参与民主管理、参与平等协商、参与政制议事和社会公议的自觉性和参与能力,促使广大女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落到实处。

二、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及其特殊利益

要以职工为本,不断完善维权机制,主动依法科学维权,切实维护女职工政治参与、劳动就业、经济福利、技术教育、生育保障、劳动安全、职业健康等权益;积极促进工会女职委负责人参与单位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的签订工作,逐步推进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的工作,并重视集体合同与女职工劳动合同的相互衔接;要正视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和生育保障存在的问题,加大女职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对职业危害、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的检查监督,重视对典型侵权事件的处理和解决工作,旗帜鲜明地为女职工伸张正义。

三、铺设阶梯,全面提高女职工综合素质整体水平

要以“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和“女职工建功立业工程”为基点,结合“创建学习型女职工组织,争做知识型女职工”活动,不断强化“知识是资本、人才是财富、科技是生命”的理念,努力为广大女职工争取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多头并举地鼓励她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接受更多方面的知识学习;结合女职工岗位业务考核与晋升的标准,积极开展各种岗位业务练兵、培训、竞赛活动,不断发掘女职工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的智慧和能力;继续推进“女职工素质自我达标计划”活动,营造女职工之间和女职工集体之间互帮、互学、互勉、互促的氛围,达到不离不弃、共同进步、整体提高的目的。

四、实施帮扶,协助政府解决好女职工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

要不断完善“女职工安康互助保障计划”的参保续保工作,进一步扩大宣传发动面,争取更多女职工参加到计划中来;及时为患病女职工办理理赔手续,做好病中探访、病后跟踪工作;要关心女职工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进一步帮扶特困女职工、单亲困难女职工、困难外来女职工、病残女职工和下岗失业女职工,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要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扩展帮扶渠道,促进自强脱贫;要关心和爱护职工遗孤、特困职工子女、单亲困难女职工子女和外来困难女职工子女以及留守农民工子女,协助政府解决他们入学升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困难,积极开展“金秋助学”活动,进行定向扶贫、结对扶贫、技术扶贫。

五、激发活力,不断丰富“我们做健康女性”主题活动

在鼓励提升素质建功立业的同时,倡导广大女职工做“健康型、知识型、活力型”女性,举办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建立健康讲座流动课堂,宣传女性卫生、家庭保健知识,提倡健康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抓住迎奥运、迎亚运的大好时机,按照市政府全民健身运动的要求,积极推广适合女职工特点、符合女职工需求、有利女职工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在普及开展48式太极双扇运动之后,继续向全市女职工推荐太极柔力球等太极系列运动,举办有关运动项目的学习培训班,并在适当时候进行有关运动的演示和比赛。

六、拓展空间,搭建服务广大女职工的新平台

要利用工会女职工工作的阵地优势,抓住“三八”节、“六一”节、教师节、护士节等时机,为广大女职工举办各类有特色、有品位、有价值的活动,在活动中服务女职工,同时为女职工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要为工会女职工工作者建立理论信息平台,让更多的工会女职工工作者参与社会热点、工作难点的理论思考和相互间的思想交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争取社会各界对工会女职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把适应大众要求的工作和活动做好做活,提高工会女职工组织的凝聚力;要充分发挥工会红娘协会的作用,促成行业和企业之间的信息联系和沟通,为女职工创造更多交友联谊的机会,切实服务好工会女职工组织和女职工。

七、树立典型,展示广州女职工的巾帼风采

要积极发掘潜在于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女职工先进典型,通过激励机制和评先表彰活动,树立一批女职工技术能手、服务明星、行业精英和文明礼貌标兵、建功立业模范、道德风尚团队等典型,借助新闻媒体和企业文化空间,大力宣传各行各业女职工、外来女职工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大力宣传工会女职工组织在引领女职工发展进步方面的工作业绩。用榜样的力量唤起广大女职工自觉投身广州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促使广大女职工在学先进、争上游的良好氛围中建功立业。

八、固本强基,加强工会女职工组织的自身建设

要加大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女职工组织建设的力度,把处于弱势的女职工组织起来,坚持企业整改到哪里,工会和女职工组织就跟踪、巩固、整顿、重建到哪里的原则,保持工会女职委组建工作的良好发展势头;要加强工会女职工组织的能力建设,重视组织内部的管理,建立健全女职工委员会工作制度,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能力;坚持工作重心下移,主动为基层提供指导和服务;加强工会女职工工作和女职工权益问题的理论研究,加强工会女职工干部业务能力的培训,定期举办工会女职工干部岗位业务培训班和法律法规培训班,把学法、懂法和依法维权作为女职工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工会女职工组织切实维权的作用。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处在一个发展迅速、生机勃勃、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在全总、省总女职委的指导下,在市总工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广大女职工的期待中,振作精神,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以实际行动争创工会女职工工作的新业绩!

篇2:结 务实 创新 发展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十二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杨 宝 峰 2006.5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学校向出席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十二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报告自上届教代会以来学校的建设情况及所取得的成果,并提出学校发展规划及工作设想,请各位代表审议。

二届二次教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在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的正确领导和全力支持下,学校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 ‚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全校教职员工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十五规划‛,学校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强,对外影响不断扩大,学术地位稳步提高,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医疗、管理以及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我校逐步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鲜明特色的高等医学院校。

目前,全校职工正紧密团结在校党委的周围,按照学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工作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扎实实,全面开创学校各项工作新的局面,共铸哈医大新的辉煌。

下面,我将从十个方面对我校自上届教代会以来的工作进行总 结。

一、学校稳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学校整体实力的增强和学科发展,2002年成立人文社会科学系,2003年大庆校区建设获得批准,2004年接收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组建附属第四医院,接收哈尔滨铁路肿瘤医院并入附属第三医院,同年成立生物信息学系。2005年公共卫生学院迁至学校本部,研究生学院、卫生管理学院先后成立,接收大庆市人民医院成为附属第五医院。逐步成为多门类,多学科,学科间相互交叉,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现代化高等医学院校。

二、学科建设硕果累累,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1.加大学科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学科规模、层次逐步提高 学校自1996年以来,投入大量建设资金促进学科全面发展,包括‚211工程‛学科建设项目资金、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重点进行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及科研项目的开展。资金的注入,极大地加强学科硬件设施建设,有效地改善了教职员工的工作条件,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于2002年再次获得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生物医药工程实验室‛被评为国家重点研究室;2003年省部共建国家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批准建立,并于2004年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实行强-强联合,组建哈医大-哈药集团生物医药工程研发中心,积极为北药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我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20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同时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及社会需要,对现有学科进行整合,相继成立了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学科,逐步形成梯队组成合理、学科特点显著的优势学科群,迄今为止学校已建成预防医学、地方病、器官移植、肿瘤学、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医学影像学、麻醉学、生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新药研制开发等13个学科群。同时,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加大监管力度,对学科承担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责任人管理机制及绩效评估机制,项目建设需中期检查评估后依据效果进行调 整,进而保证项目优质、高效完成。目前,各类资助项目进展势态良好,为学校进一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了进一步使学校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合理化、年龄结构年轻化、技术结构专业化,学校加大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留住人才的力度,使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至我校工作。2003年朱大岭教授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成为黑龙江省首批特聘教授,2005年张凤民、李文志、孙学英三人被聘为省属高校特聘教授;此外,学校聘任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将最先进的学术理念、实验技术带到哈医大,成为促进我校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教学工作

随着当今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校按照当今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改革要求,通过认真总结办学经验,深刻分析现实状况,切实规划长远目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定了‚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办好成人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适应国家和区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地,努力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学校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研究生教育

1.招生规模稳步提高,注重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由2001年的298名增加至2006年的935名,增加3倍;博士研究生由2001年的98名增加至2006年的208人。目前,研究生在校总人数达2676名。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确保高学历人才质量,学校于2005年在省属高校中率先成立研究生学院,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保证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位授权点建设成绩斐然。继临床医学于2003年成为一级 学科博士点后,2005年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也顺利通过评审,目前学校已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我校拥有的博士点数在全国招收研究生的180余所医学院校中居前列,位居东北地区之首。

3.建立导师上岗遴选制度,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通过导师上岗遴选制度选出博士生导师193人,硕士生导师508人,确保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4.先后制定、出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手册》、《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哈尔滨医科大学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提高了研究生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5.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获得开展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和从香港、澳门、台湾人士中招收研究生的权力,创建了哈医大-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开辟了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

6.研究生教育大胆改革。开展了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盲评、硕博连读等工作,实施研究生毕业与学位分开制度,设立‚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申报‚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了学习热情,保证了毕业生质量。

(二)本专科教育

1.学校接受多次评估工作,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我校自2001年以来共接受了四次大型国家级教学评估及一次国际认证工作:2002年国家基础医学基地专业点检查调研,2003年国家教育部七年制评估,2004年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理科基地评估,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6年全球医学教育标准认证试点性评估。在多次评估中,通过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展现了广大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本着‚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扎扎实实开展评估各项 工作。学校良好的办学环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医学人才,给各位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评估结果各项指标均为A,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誉。近期我校参加了全球医学教育标准认证,这是我国第一次参加国际医学认证,而我校也是唯一一所参加此次认证的中国医学院校,外国专家从课程设臵、教学资源管理等9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我校多数指标已达到国际标准,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充分体现了我校办学国际化、现代化与专业化,为我校向国际知名医学大学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目前在校本专科学生13080名,本科生年招生人数由2001年600名至2006年计划增至1300人左右,并基本稳定此人数,招生来源地区由2001年的20个省市扩展到22个省市,并全部实施远程网上录取。同时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社会人才需求,设有11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和医学影像学专业为省重点建设专业。2001年至2005年本专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

3.2003年大庆校区建设获得批准,2004年一期建设工程完成,鸡西校区顺利搬迁,大庆校区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师资力量,对保证学生质量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4.以专业建设为基础,进行优质课程建设和系列课程建设,构建校、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医学遗传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法学、神经病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另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9门。形成了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资源库。

5.试行以问题为中心、学讨式、学导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为建立新型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6.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建立教材编写、选用管理制度,全校主要课程全部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国家教材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并根据教学改革以及双语教学需求,编写高水平的特色辅助教材、双语教材等。2001年至今共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8部,副主编27部。2005年我校主 编的《药理学》(第6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5版)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另有六部教材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三等奖。

7.深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指导教学改革实践。自2001年至今,我校新承担省厅级以上教育研究课题共259项,其中省级171项,省厅级83项,国家级项目6项,国际项目1项。

8.我校承担的创办理科基地、优化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实验教学改革、七年制教育改革等一批研究项目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2年至今我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

9.建立教学督导委员会,发挥检查、督促、帮助和指导职能,促进了教风建设、提升了教学质量,工作成效显著。

10.制定《哈尔滨医科大学普通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教学管理条例》、《哈尔滨医科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加强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三)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 1.在学校办学思想的指引下,成人教育学院对有关专业进行了调整,成人高等学历本科人数相对稳定,专科招生人数大幅缩减,同时积极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向继续医学教育的转型。

2.积极开展合作办学。3+2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合作办学和成人学历教育合作办学开展顺利。

3.制定《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修订了《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管理与有关教育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

四、科研工作

1.随着学校各学科不断发展,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某些研究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的研究、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的建立与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实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系列性脾保留性手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等研究领域 都取得突破性进展。

2.科研课题连年突破。中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由2001年的22项上升至2005年的36项,资助金额由2001年的366.5万元增长到740万元,尤其是附属三院、四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学校连续实现国家‚863‛课题、‚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国家十五攻关科技项目、老工业基地项目等重要项目‚零‛的突破。

3.科技成果不断攀升。十五期间全校共获省部级奖17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合作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奖18项,中华医学科技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我省‚零‛的突破。在教育部统计的2000年至2004年1000多所高校中,获得教育部奖励的130所院校的排名我校名列第27位(以获得5个一等奖项目数统计;以获得项目总数统计排名我校则名列第20位)。

4.2003年黑龙江省生物医药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批准建立,并于2004年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5.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科研工作站2个,现进站与出站博士后367人,其中获得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 54人,获黑龙江省政府博士后基金资助274人。获黑龙江省优秀博士后2人,获中国优秀博士后1人。

6.组织多次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至我校讲学、访问;同时发挥我校学术资源和人才优势,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并与兄弟院校进行学术交流,活跃了学校的科研学术氛围,扩大了学校科技影响力。

7.地方病中心以科学研究为依托,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克山病、地氟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砷中毒等疾病的机理研究、技术调研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心主编的《中国地方病学杂志》获卫生部2004‚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一等奖。

五、医疗工作

1.医院规模不断壮大。学校现有五所附属医院,医疗质量,社会效益稳步增长,同时为全校教学、科研、医疗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拓宽了空间。

2.医疗技术不断创新。附属医院开展的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成为特色,心脏移植、劈裂脾移植、双手移植、单全臂移植居国际领先水平,大肠癌的综合治疗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2002年世界首例双前臂移植获成功,使我校开展的手移植数量居世界首位。

3.在2003年非典疫情中,我校不但肩负非典防治的社会医疗工作,同时肩负着非典的医学科技攻关重任,为我省非典疫情的控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校的非典防治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学校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

六、人事工作

1.制定《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内津贴分配方案》及其配套方案,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进行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基础工资+校内津贴‛的新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使分配制度日趋合理。

2.进一步健全干部调配制度,加强机构设臵与全校教职工的编制和管理,完善优秀人才引进、选拔、管理和考核,组织全校各类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进修。

七、后勤工作

1.进一步完善工程申请、立项、招标、预决算及审计等工作,加大校园绿化力度,组织建设完成校园网三期工程、药学院楼、公共卫生学院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楼、教职工宿舍楼等项目,完成了学校电增容和锅炉房的改造工作。目前体育馆建设工程处于收尾阶段;学校图书馆、一院门诊保健大楼、二院门诊大楼、三院外科大楼、影像放疗中心大楼、四院医技综合大楼正在建设当中。

2.建立后勤管理集团,对职工队伍予以整合,实行企业化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经济效益,节省了人力资源。

八、科技产业工作

1.随着校办产业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对学校现有产业及管理部门进行整合,成立哈尔滨医科大学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从而保证校办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2.鼓励职工申报专利,制定多种奖励政策,共申报发明专利27项,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能力,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形成的创新环境,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强大推动作用。

3.协助哈尔滨医科大学伊达药业获得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1200万元。

九、国际交流与合作

1.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9所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并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

2.自2001年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联合培养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来,已有5期学生顺利毕业,其办学质量得到教育部认可;先后与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等国五所高校在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药学等本科专业进行合作办学。

3.留学生自2003年开始正式招生,已有韩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的学生来校学习汉语和医学课程。学校加强了接待留学生的能力,并专门培训出一批英语授课教师。

4.成功举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主办‚国际大学网络高级管理者研讨会‛、‚国际药理学进展研讨会‛、‚胆管损伤专题研讨暨中外专家论文报告会‛,2005年举办‚首届中俄药理学术论坛‛,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声望和地位。

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在促进教学、科研、医疗、管理等方面发展的同时,本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学校各级党组织建设和教职员工思想工作建设,学校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十次参加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并提供经验材料,学校先后被评为省高校文明单位、省高校文明单位标兵和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单位。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的意识。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校级领导班子考核制度,通过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政治水平、思想水平、领导水平、知识水平和工作水平,真正做到‚认识上有明显提高,工作上有明显进步,态度上有明显转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的要求,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意识不断增强,设立校长信箱,实行校务公开化、透明化,听取广大群众的呼声,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坚持依法治校,使学校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成效。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学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我校现设有8个分党委、23个党总支,下设231个党支部。各基层党组织不但注重理论学习,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大力宣传郝克强同志的先进事迹,坚持用先进事例感染人,用反面典型教育人,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素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基层党组织真正起到战斗堡垒作用。

3.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处级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机关正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和干部交流工作,使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学历结构层次明显提高,整体素质显著加强,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务实高效、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4.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入,校园治安环境不断好转。积极抓好 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建立了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及领导干部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制度,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校风。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健全机构,落实责任,严密部署,狠抓落实,确保职工、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安全。

5.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学校针对新形势下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反复讨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改进和加强以健康成才为中心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学生工作专题研讨会,加强学生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建设。

6.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以规范科学的校园制度约束人的方针,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努力塑造具有较高时代意识,较强自主能力,较好精神面貌的新时代医学生。

7.统战、工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广泛团结党外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各级工会组织本着为职工谋福利,为职工解决困难的原则,进一步体现工会的组织特色,发挥参与、教育、维护、建设的组织职能,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特色活动,在展示教职工精神风貌、提升教职工思想道德境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年校工会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8.离退休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十分重视离退休老同志工作,认真落实‚两项待遇‛,通过召开老干部座谈会或同老干部代表见面等形式及时通报学校改革发展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为离退休同志积极创造学习、活动等方面的条件,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离退休同志心系医大,积极献计献策,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由于目前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因此仍存在人才外流的现象,针对此问题,应完善相应的优惠政策,设臵宽松的学术氛围,多方面筹措资金,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2.我校目前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较少,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数量不多,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建设步伐需要加快。

3.管理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我校近几年出台多项规章制度,保证了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规章制度内容陈旧、落后,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而有些工作尚待建立规章或明确职责,因此尚需加大对各项工作的管理力度

4.必须针对新形势下学生教育和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与制度,才能更好的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今后我校工作的总体思路

同志们,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与发展同在,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更新观念,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和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科建设,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使学校的整体建设水平、学术地位不断提高,声誉和影响进一步扩大,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医科大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校成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地。

围绕学校的总体工作思路,今后要着重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中心,是立校之源,建校之本,通过对人事、教学、科研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学科结构,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以人才培养与引进为中心,创建高层次学科地位和学术水平,促进各学科交叉,使全校的学科建设做得更扎实,更有力,取得实效。

1.保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地位,进一步增加国家、省级重点学科数目,努力使遗传学、麻醉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药理学、外科学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保持现有省级重点学科的优势,拟再建设3—5个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水平的学科。

2.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在加强原有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新兴专业,创建特色专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各个专业之间的整合与交叉,实现专业管理的合理化、有序化,制度化,创建具有较强生存能力、较高发展水平、较宽发展空间的强势专业,真正做到巩固优势学科,拓展特色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提升传统学科,发展新兴学科的办学理念。

3.在加强现有博士点建设的同时,力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达到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力争达到50个,进一步提高我校培养高层次医学人的能力。

4.构建素质优良的学术梯队,继续实施‚十百千人才工程‛计划,本着‚精选、培养、重用、厚待‛的原则,通过设臵特聘教授岗位和讲座教授岗位、加强教师培养考核、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改革人事制度,以及开展学科评估等措施,进一步培养和造就名师、名专家和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有发展活力、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师资队伍。

二、教学工作

1.转变教学观念,保证教学质量。我校尽管在教学改革方面,已经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多方面的实践,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与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形势的要求相比,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因此,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从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出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学导式‛、‚学讨式‛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重点改革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建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方式,继续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人才为目的‛,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医学人才。

2.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国外原版教材,逐步提高使用高质量新版教材的比例、双语授课课程的比例和精品课的比例;要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强实践教学,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学,提高多媒体教学使用效率。

3.针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与政策,充实教学督导力量,加强对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加强对相关教学单位的检查与指导,形成规范管理、依法办学的良好氛围。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上水平、以改革促发展, 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转变观念, 深化改革, 发展内涵,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4.稳定普通教育办学规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调整相关专业招生数量,研究和探索法学、生物技术等新专业的教学模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

5.总结和评估长学制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思路,保持和发展专业优势和水平,开创与国际接轨的长学制高等医学教育,形成具有自身特点长学制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新途径。

6.在加强现有博士点建设的同时,力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50个,进一步提高我校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能力。

7.加大对研究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导师队伍和学生整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合作,激发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深刻改革、进一步改善培养条件,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8.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岗位管理,规范导师的责任与义务,进行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的综合改革,完善研究生毕业评价指标体系。9.进一步支持大庆校区教学工作,提高大庆校区教学工作质量,使全校教学工作协调发展。

10.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成人教育的布局,构建规范有序的继续教育体系,积极和创造性地将成人学历教育向继续医学教育转型,探索建立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新体系,加强以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的毕业后医学教育

三、科研工作

1.要坚持不懈地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突出的位臵上,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方针,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和方向,实现科研水平持续性提高。

2.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学科之间互补优势,鼓励专家教授与国内外先进的研究室合作,了解最新学术进展,掌握最新实验手段,尝试最新科研技术,逐步使科研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鼓励各学科在课题、成果、论文质量和档次实现新的突破,对于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学科优先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继续实施论文、课题、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奖励政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相关人员给予重奖。

4.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出台课题的跟踪管理办法,在管理中既尊重科研人员的研究动向,又加以适当的组织规划,做好项目前期准备,中期协调,后期考核工作,同时在管理中及时更新观念,推动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真正做到管理的有序化,制度化。

5.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活跃科研气氛,定期举办大型学术报告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进展,为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多学科、综合性、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进而促进学科健康、快速的发展。

6.协助相关部门制定全国地方病防治策略、防治规划,为其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病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力度。

四、医疗工作

1.继续进行医德医风建设,制定和完善医德医风建设有关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医德医风考评机制,组织医疗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进行全员性、多层次的医德教育。

2.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最优配臵,组建多元化、多结构的医疗机构,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在黑龙江省的龙头作用。

3.健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建立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措施和科学、依法、有效处臵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增强公共卫生意识,加大预防保健工作力度。

4.加大开展医疗新技术的力度,不断探索新的诊治技术,新的诊疗手段,加快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过程,实施‚科技兴医‛,同时大力开发、开展拥有‚自主产权‛的医疗新技术、新业务。

五、人事工作

1.合理精简机构,全面推行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聘任制,初步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专职编制与兼职编制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用人制度。

2.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校内分配办法,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水平。建立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考核与聘任为主体的岗位考核体系,完善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实现以岗定薪、优劳优酬。拉开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重要岗位、有突出贡献人员与一般人员的收入档次。

3.学校要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构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要建立以竞争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通过竞争进入关键岗位,发挥骨干作用,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他们进修深造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

六、后勤工作

1.加快全校基本建设工作,完善后勤保障体系,降低运行成本 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后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校园绿化、彩化工程,努力改善教职工生活、学习环境。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1.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努力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不断提升合作层次,切实履行联合办学的各项协议,有效推进办学的国际化进程。

2.建立和完善我校出国留学人员、海外校友及海外友人信息库,并与他们保持经常性联络,为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招收留学生创造条件

3.提高聘请外籍教师的数量与层次,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有关部门和机构的联系,完善留学生的管理工作。

4.积极开展与国外院校的人才交流,多渠道、多方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或工作;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教师至国外访问、学习,不断扩大学校的对外影响及学术地位。

八、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1.大力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持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理论素养,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统领学校工作的能力和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坚持以理论建设为根本、能力建设为重点、作风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证的思想路线,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团结协作紧密、作风形象优良的坚强领导集体。

2.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增强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突出干部选用中的民主作风导向,要继续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落实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全面、合理、操作性强的实绩考核指标体系。

3.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认真抓好党 的群众路线、党的宗旨和党的优良传统再学习、再教育,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关心爱护广大党员,对他们多关心、多支持、多帮助,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要特别重视解决好贫困学生、困难职工和青年教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高度重视维护学校稳定工作。

5.认真贯彻落实党在新时期的统战方针策略,进一步落实统战工作各项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及有关团体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

九、认真做好老干部、武装保卫、计划生育、保密、档案、爱国卫生以及逸夫学校、附属职高等各方面的工作

篇3:务实求发展创新促提升

一一、领导重视, 支持工作

1. 组织机构健全, 职责分明。

多年来, 教育信息工作得到了区教育局领导、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以及全区中小学校长的高度重视, 建立了以区教育局副局长兼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为站长, 以区师校副校长和教育局教育科科长为副站长, 并设有专职信息员和各部室主任为成员的顺城区教育信息二级站领导小组, 共同开展教育信息工作。

2.信息意识强, 信息环境佳。

我区各级领导信息意识强, 高度重视信息环境建设。“十二五”以来我校硬件建设在“十一五”百万元投资的基础上, 区委、区政府又专项投资28万元, 加强师校建设。

我校创建了顺城教育信息平台, 建设了微格培训室、3个标准化教室、2个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以及顺城教育网站, 另外, 拥有具有多机位切换录制设备2套、音响设备1套、高清摄像头3个、SMART电子白板3块、存储播放系统1套、视频编辑机1台。实物视频展台2台, 并接入电信百兆光纤, 使顺城区中小学研训活动在顺城教育网平台上全面展开, 实现了与省市教育网站的链接, 本地化教育资源已达到1000G以上。

我校充分利用顺城教育网站资源, 创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顺城教育网站。实现了“三个立足”, 即立足区域, 放眼世界, 立足应用, 推出精品, 立足服务, 共同发展;充分利用网站的“四大平台”, 即信息发布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 互动交流平台, 视频直通平台;发挥了“六个中心”功能, 即顺城教育宣传中心, 教育资源共享中心, 干部、教师学习培训中心, 政策法规咨询中心, 教育信息发布中心, 行政业务办公中心;并精心打造六个网站亮点栏目, 即备课文件夹、视频课例、名师工作室、教育论坛、视频会议、中考专栏。网站功能完善, 完全满足我区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网上办公、教研、培训、资源下载、交流以及评价与管理的需要。正如省创建教育强县指导专家王庭华所评:顺城教育网是抚顺市设备最先进、功能利用最好的教育网站。这些硬件为“十二五”信息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3.信息资源丰富, 查阅便捷。

我校有独立阅览室、资料室, 图书资料室3个, 电子阅览室1个, 图书馆面积为58平方米, 有图书3万2千余册, 各类报刊83种, 音像资料时长总计1800小时以上, 图书、音像资料三年内补充更新率15%左右。图书、音像资料的内容针对性强, 利用率高。另外, 我校拥有网站1000G的本地教育资源, 4T的存储空间, 备课资源、中考资源及教师专业化成长等资源随时得到更新, 这些动态的、即时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校的教育资源内容, 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最大化地发挥了教育资源的价值。全区各三级站踊跃订阅中心站资料《抚顺教育》《教育内参》。这些信息资源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 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二二、精心计划, 扎实工作

1. 计划引领, 反馈提升。

区二级站为提高工作实效性, 以计划为引领, 以培训为手段, 变每学期期初工作例会为专题培训会;变每学期的评估调研为主题实践活动;变每学期期末的总结会为专题成果交流会, 这样在常规工作中完成了专项培训、专题学习、观摩研讨, 从而形成了顺城教育信息工作运作模式。二级站建立了信息工作制度, 使各三级站信息工作能按评估标准、信息员工作制度开展工作。

对于三级站的信息工作, 二级站加强了反馈指导。主要有三种反馈形式, 一是二级站具体到各校检查评估时进行“现场反馈”;二是通过每年一次“信息工作反馈表”书面反馈。三是通过召开教育信息基地建设研讨活动, 全面进行反馈总结, 从而更有效地开展下一步工作。

2. 科学建档, 资料齐备。

全区直属中、小学及乡镇中心校共27所, 都建立了三级站, 建站率100%。首先, 区二级站注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和保存工作。对于各种资料, 按内容不同, 严格分类建档, 一切原始资料保存完备。建档中注重了文字稿与电子稿分类以及过程性和终结性资料分类。分为计划集、总结集、经验交流集、稿件集、刊物集等, 每次召开会议有签到、有会议记录。另外, 每学期期末信息员都要填写工作情况反馈表, 反馈内容包括: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办校刊情况、中心站刊物传达情况、为领导决策服务情况, 为教师服务情况、为教科研服务情况等。

3. 提供信息, 服务基层。

自1999年3月至今, 二级站已坚持15年创办《顺城教育研究信息》刊物, 三级站订阅率达100%, 平均每校5~6份。每期报送市学院信息部5份、区教育局5份、教师学校校长及各部室6份。这些为老师深入探索校本教研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 为校长治学、治校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 为校际间的相互交流提供广阔的天地。顺城教育网站自2009年6月建站以来, 充分利用网站的“四大平台”、24个专栏和6个亮点栏目, 发挥了六项功能, 实现了网上办公、教研、培训、资源下载、交流以及评价与管理等, 目前日访问量达万次以上。

二级站通过《顺城教育研究信息》、顺城教育网的校长论坛、名校长工作室等专栏、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及每学期的《中小学调研报告专集》等, 为领导提供了及时、准确、前沿的教育信息, 实现了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功能。

通过《顺城教育研究信息》中“教育科研”专栏、顺城教育网的教育科研栏目、科研论坛、每学期开展的两次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活动及每学年汇编的《科研课题优秀成果集》《优秀论文集》, 及时报道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推广全区的教育科研成果, 实现为教育科研服务的功能。

通过《顺城教育研究信息》的课改专栏、班主任论坛等栏目及顺城教育网的名师工作室、备课文件资源等网站栏目, 每期都给本地区一线教师提供大量的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信息, 实现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全区的教育改革服务的功能。

4. 加强学习, 提升素质。

首先是二级站信息员自我能力的提升。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研训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开展系列培训活动, 使研训教师专业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周三政治、业务学习常抓不懈, 通过专家讲座、观摩研讨、案例撰写、互动交流、网上论坛、读书汇报、竞赛活动等形式, 认真学习课改工作有关文件和现代教育理论。每学期在教师中开展的“五个一”学习活动, 使学习成为了每位教师的自觉行为, 促进了教育实践智慧的提升。专职信息员非常注重理论和信息技术学习, 在二级站的日常教育信息管理工作中, 做到及时收集、整理教育信息、编辑发行, 开展信息活动, 指导评估三级站工作, 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现了网上办公, 在全区内发布、接收、交流教育信息。

5.主题培训, 实践提升。

二级站还十分重视对三级站信息员的培训。通过采取个别指导和集中辅导相结合、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多层次、立体式主题实践培训活动:一是对新上岗信息员进行以“如何做好信息工作”为主题的业务培训指导;二是对全体信息员通过学期初工作例会和期末经验交流会, 召开以“共享信息资源, 促进合作交流, 提升信息员素质”为主题的培训活动;三是召开以“打造基地, 提炼特色, 发挥功能”为主题的信息基地研讨活动。通过“抓典型, 塑骨干”, 培养了一批骨干信息员, 通过建立“手拉手”爱心团队、与薄弱学校结对子, 三级教研网等进行互帮互学, 促进城乡信息工作均衡发展。

三三、探索创新, 突显特色

1.利用网站, 促进研训活动开展。

在顺城区政府的重视及顺城区教育局的领导下, 于2009年5月开通了顺城教育网站, 使顺城区中小学信息活动在顺城区教育网平台上全面展开, 实现了与省、市教育网站的链接。

顺城教育网栏目丰富, 彰显着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内涵。学科教研员们纷纷建立了学科网页、学科研讨QQ群, 定期组织学科教研论坛。我们还建立备课文件夹、视频课例、名师工作室、教育论坛、视频会议、中考专栏等二十几个教育教学栏目, 通过网络论坛、网络教研、网上培训等方式与教师思想交流、互动研讨、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 教师们受益匪浅, 培训时空得以延伸。老师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沟通交流,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有效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交互式白板在教学、教研中的使用,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各研训部门充分利用顺城教育网站这一信息平台, 开展实践与网络研训活动。

2.开发资源, 促进经验成果交流。

我校除了充分利用每位教研员的人力资源、专业资源外, 更注重挖掘各三级站的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顺城教育网站这一交流、共享平台, 开发全区教师的教育资源, 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和提升。如顺城教育网创建的教育论坛, 共包含了8个专业, 19个学科的分论坛, 仅本学期就上传了主题贴3000多个, 最高日回复率达30000多, 真正实现了学科教师间的互动、校际间的互动, 达到了资源的最大限度开发, 成果最大化分享。如教育信息论坛, 本学期发布研讨主题帖259个, 跟帖2000多个, 人气达上万。

另外, 我区各三级站建立教育教学博客720个, 班级博客180个, 学生、教师、研训人员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 实现资源的共享, 打造学校工作特色。葛布一校、大自然小学等学校分别建立了信息博客网, 每名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网站, 广泛开展校内外的信息交流, 共享资源, 为校本教研更好的服务。另外, 顺城实验小学利用网络媒介开展家校联动, 实现“沟通零距离”。抚顺城四校通过建立的葵花电视台、葵花文学社, 完善学校三级信息站。

我区十分注重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分享, 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区域性的成果交流会, 如最近在戈布一校、二十六中学分别召开了三级教研网之大学区经验成果展示交流大会、抚顺市课改经验交流会, 在全区、全市之间交流了教育信息资源, 分享了教学成果。

3.以强带弱,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我区教育信息工作依托教育信息基地建设活动, 完成了教育信息工作的计、落实、检查、反馈、总结。通过“抓典型、塑骨干”, 培养了一批骨干信息员, 通过“手拉手”爱心团队、二级站分片调研、大学区教研、三级教研等, 实现了以强带弱、以点带面, 互帮互学的发展格局, 教室们在活中动倾听学习先进经验、反思自身的不足, 形成了主动学习、精诚合作、积极践行的良好局面, 促进了城乡信息工作均衡发展。

4. 依托课题, 促进信息工作深化。

我区真正把信息工作落到实处, 不断探索, 首先从专职信息员做起, 亲自深入到课题研究中去, 二级站专职信息员先后参与了省市课题《科研课题的微格化管理》《中小衔接的研究》等课题, 从课题信息的收集、处理入手, 指导基层最大限度地发挥对课题研究的服务功能。

其次, 师校电教部依托顺城教育网站的功能开发, 申报了《基于区域网的中小学校园网管理模式研究》这一省市科研课题, 旨在促进全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小研训部申报了《区域小学三级教研网络的实践研究》《初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省市科研课题, 旨在利用充分区域优势教学资源,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师校申报的《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骨干教师自主发展模式的研究》课题, 旨在促进全区骨干教师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专业成长, 这些课题的确立, 真正体现了信息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及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

5. 培塑典型, 促进教师成长。

2011年12月, 我区在二十六中学召开了“十一五“科研信息表彰大会, 在会上表彰了12所教育信息工作示范校、15名教育信息先进个人, 同时, 15名老师荣获优秀编辑称号, 同时二十五中等15所学校的校刊被评为优秀载体。“十一五”全区信息表彰大会的召开既鼓励了先进单位和个人, 也对相对薄弱学校信息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 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促使全区均衡发展。

信息工作促进了教师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我区的区级骨干数额不断增多, 其中信息员占有极大的比例, 几年来培养了一批省市学科骨干和名师, 我区的教改先进校、课改优秀经验也不断增多。如葛布一校的班主任工作优秀经验、“班主任工作坊”的建设经验在全国德育现场会上得到展示;二十六中、长春学校、十五中学课改经验在全市范围内交流, 并承担了市区大型现场会;新华一校、大自然小学的特色办学经验在省、市、区进行了交流。

6. 创新载体, 突出实效性。

树立精品意识, 不断完善载体的形式和内容。在原有32页基础上增至40页, 改进了载体封面设计, 做到印刷精美。注重栏目的丰富性和内容的时效性, 充分发挥了信息载体的指导性、研究性、交流性、服务性的功能。二级站择优选送教师撰写的论文发表在《抚顺教育》上, 上学年我区共有70多位教师的文章在全国、省、市刊物上公开发表。仅在《抚顺教育》上就有15篇文章发表, 充分展示了我区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优秀经验。《抚顺教育》在封面刊载了顺城实验小学等3所学校, 宣传了他们的办学内涵和办学特色, 在全市范围内提高了知名度。目前全区各三级站共有27个种信息载体, 各校办刊率达100%。

7. 提炼总结, 指导服务。

通过编辑专题信息集锦, 为教科研服务。“十二五”初期, 我校编辑了反映顺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管理策略和研训教师引领导学方法探究的论文集锦以及研究报告集锦, 包括《科研课题优秀成果集》《优秀论文集》2本、优秀教育论文《博思, 采撷, 分享》2本、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篇《乐研, 践行, 引领》2本、调研报告篇《调查, 研究, 提升》《回顾, 反思, 展望》2篇、《顺城区中小学特色办学集》4本、《中小学骨干教师教学经验集和课例集》9本以及《教师学校“五个一”学习集》20本等。另外, 我区的优秀经验与成果在顺城教育网站上即时发布, 如教师备课文件夹、中考备考集锦、名师成长录等极大地促进了全区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这些信息专辑使我区的教科研经验得以提炼, 成果得以交流和展示。

在“十二五”期间力求打造一支境界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强的教育信息队伍。首先, 要加强教育信息基地建设, 重点加强对信息工作典型校的扶持, 使其特色鲜明。其次, 加强信息员骨干队伍的选拔、培训, 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增强责任心, 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高信息员前沿性认识, 创新开展信息工作, 加大调研指导, 促进信息服务。每学期深入基层学校, 采取集体调研、个体调研等形式, 以调研为载体, 积极探索信息工作开展的新思路。充分利用大学区活动, 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送教下乡活动, 开发使用顺城教育网站、远程教育等资源,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篇4:务实创新 和谐发展

一、构建和谐机关需要和谐文化作支撑

(一)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创造力

构建和谐机关,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我们必须不断强化学习,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载体,建立起以需求为导向,以工作为平台、以创新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机制。要把认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正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干部的理政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理论学习、党课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努力营造自觉学习、创新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二)营造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凝聚力

和谐机关的主体是人,构建和谐机关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人际关系融洽,才会有社会和谐。机关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没有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构建和谐机关只能是一句空话。诚信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机关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就尤为重要。强调相互信任,就是机关每个人都要有律己意识,自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在真诚、守信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往来关系。

(三)营造公正平等的民主环境。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向心力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党内能否实现和谐的决定因素。构建和谐机关,必须加强党内民主,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努力探索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程序,使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等各项民主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把公平公正充分体现在机关用人和办事两个方面,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公正公平,有利于平等竞争,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让机关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真正受到公正的对待,享有公平竞争的条件和公平使用资源的机会。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重视人的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尊重人的选择性,尊重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人格上的平等,使党内公平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二、抓好机关党建工作必须结合实际,有的放矢,认真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要认清党的工作性质和职能,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因果关系

党建工作是一种孵化器和调节器,党建工作是外因条件,通过党的工作能改变某个环境和某一个人。党的工作实质上就以外在的因素,培育和感化人们的思想及行为。

一是加强机关党建中的组织工作,进一步落实党在机关工作中的目标。机关党的组织要不断地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加组织生活,监督检查党员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的组织工作,去培养和帮助普通群众,使他们能积极向往党的组织,力争通过培养吸纳到党组织中来,使普通群众转变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党的组织工作外因条件使得内在因素的变化。

二是强化机关党建工作中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社会在进步,形势在变化,人们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通过各级党组织经常不断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广大党员和群众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主张;教育广大党员提高党性修养。

三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人们的思想觉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观念意识(包括理想信念)都有所不同,尤其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如果思想观念不端正,抵抗能力较弱的同志容易出现问题或犯错误;还有些在干群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主要是在思想观念、认识问题等方面的观点不一致,往往会产生一些误解和矛盾,需要通过党的思想工作去帮助解决矛盾,缓解关系。但在做思想工作中,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形式消除隔阂和矛盾,求得相互理解和信任。

总而言之,通过党的组织工作、宣传教育、政治思想工作的外因条件来改变内在因素,实际上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增强意识,激发活力,感化人们的行动。

(二)要摆正工作位置,正确处理好党建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的关系

机关党务工作不能用职权来衡量,这项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必须服从于大局,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机关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单位的中心工作组织实施,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抓党建工作千万不能脱离工作而抓党建,党的工作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或现阶段的工作任务。

一是围绕中心,结合具体工作抓党建。如何完成中心工作,能够使组织上满意,要通过宣传教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改进方法,鼓舞士气,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近期要完成一项重要工作和活动或突击性的任务时,只要党建工作做得好,就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是围绕单位建设,有针对性抓党建。机关各部门建设标准要求各有所不同,各自的工作性质也不相同,就像我们人防系统,要求按照“准军事化”标准建设,标准规定很明确:“政治合格、业务精湛、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廉洁高效”,这就要求我们人防部门抓党建工作中必须围绕机关建设的标准,如何去实现这些建设标准探索研究党建工作的切入点。

三是围绕单位日常管理,以行为规范抓党建。党建工作的好环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形象和工作效率,以及凝聚力和战斗力。比如:党的机关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日常管理中都能体现出来,尤其是在工作、生活、作风、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要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每个党员都能做到身先士卒,为群众作表率,时刻保持从严要求,就会使整个单位和部门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

(三)要加强行为规范,正确处理好制度建设与工作方法之间的关系

实践证明党的工作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结合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使党建工作做到规范有序。同时,也要注重队伍的自身素质,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建立制度。规范党建工作。例如:有的单位在抓党建工作中建立了“召开会议、学习培训、党课教育、民主评议、非党群众帮扶、考

勤考核、监督检查、离退休党员管理”等项制度,这些制度都是根据党章、党的工作条例制定的,主要是规范党建的日常工作,按照制度抓落实,不能想搞就搞,有些客观因素影响就不搞了,随心所欲是不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也不能僵化。

二是注重党务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强化素质的提升。党的工作在机关开展得好与坏,主要看你党组织一班人的能力和素质。要把党组织的成员选配好,要有一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要有奉献精神和热情服务的意识。

三、把构建和谐机关作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机关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认清自己的责任,努力把构建和谐机关作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强化职能,推动和谐机关建设

构建和谐机关必须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机关的目标要求,努力寻找机关党建工作与构建和谐机关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进一步强化职能,开阔机关党建工作思路,拓展机关党建工作领域。力求使机关党建工作与和谐机关建设在指导思想上相一致,在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在工作部署上相呼应,不断增强机关党建工作影响力与和谐机关建设的实际效果,为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二)创新载体,增强构建和谐机关中的创造力

构建和谐机关,要不断推动机关党建工作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从党政机关的特点出发,我们创新活动载体必须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主线,创造各种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载体,,要以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努力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三)强化管理,增强构建和谐机关的自觉性

构建和谐机关要运用科学和现代的执政理念强化管理,为构建和谐机关提供保障。结合机关的特点,构建和谐机关应把机关业务,行政、财务、人事、党务、群团等各方面的工作全面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逐步形成用制度管理、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充满活力、科学有效的机关管理体系,使机关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运转,严谨、规范、科学。

结束语

机关党建工作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单位、部门的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这样才能使机关党建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单水荣,抓好机关党建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2007,05

[2]刘敏,对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2007,01

篇5:求真谋发展 务实求创新 2

——水东中学为民办实事项目校建设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专家:

我们荣幸地迎来了各位领导、专家,对我校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在此,我谨代表水东中学全体师生对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我校为民办实事项目校创建工作简要汇报如下,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首先介绍一下学校基本情况

水东中学位于洞口县东北部,地处黄泥江和来江交汇处,依山傍水,交通便利,是理想的求学圣地。

学校前身为创办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水东完小,1969年定名为水东中学,是一所有近50年建校历史的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师生发展为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学成绩突出,现已成为全县发展最快的农村中学之一。学校占地面积28344余平米,校舍建筑面积6916.4余平米。校园绿化面积达30%以上,校园内绿树蓊郁,鸟语花香,环境优雅。拥有250m环形跑道的高标准操场和3个标准篮球场。学校建有理化生实验室2个、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音乐室、体育活动室、舞蹈训练室、绘画室、图书室、综合实践室各1个、所有功能室教学设施先进完备,能最大限度满足师生教学要求。另外,今明两年内学校将建成带宽10兆的宽带数字化校园网络,2013年初将

装备“班班通”并投入运行使用、教学办公实现自动化、数字信息化和优质资源共享。校园布局协调,功能区划分合理,各项设施安全、适用、美观。

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00余人,生源充足。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高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35人,有本科学历教师37人,大专学历教师10人,80%以上是中青年教师,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硬,师德高尚,结构合理。

其次,关于创建工作的几点体会

学校一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以“质量立校、特色立校、科研兴校、强师兴校”为办学宗旨,充分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办学条件,稳步推进,扎实工作。同时,因为有了党政的高度重视,教育局各部门的倾力支持,我校项目校建设做到了快速有序。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职责明确。为将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研读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对照《邵阳市普通初中合格学校督导评估细则》,积极开展自查,并根据学校实际,制订了《水东中学合格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将任务分解,实行行政分章负责制,对校园规划建设、功能室装备、资料准备、课堂教学、学生礼仪进行了细化。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有效地推进了创建工作。

为了规范校园建设,学校领导多次到邻近县市参观学习,并组织相关科室多次深入学习并对照“评估办法”,逐项检查,督促整改。县教育局督导室主管领导带领学校行政人员深入了解项目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对项目校建设从财力、物力、人力上倾斜,对校门建设、危房拆除、教师临时住房安排、篮球场修建、校园绿化、校园文化建设、运动场修整、围墙改造等重大工程项目,县局领导明确表态,当场拍板全力支持。在各功能室建设上,更是提出“缺什么、补什么”,高标准建设好各功能室,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最好的条件。

下面例举一下 2008年以来学校建设的投入情况:

1、基建

2009年,投资8万元,改造硬化完成校园大道;

2010年,修建完成新教学楼及教学楼前空坪硬化,修建花坛、化粪池、水池等,合计投资90万元;

2011年,投入3万元、改造完成电路、供水系统;

2012年,新修建学生宿舍、澡堂、食堂操作间,共投入80万元; 2012年,新修建水泥篮球场3个、平整改造完成250米环形跑道及排水系统,共投入25万元;

2012年,改造维修学校保坎、围墙350余米,共投入30万元; 2012年,投入8万元,完成厕所、旧教学楼楼梯改造; 2012年,完成校内通往学校养猪场道路硬化,共投资8万元; 2012年,学校功能房、食堂、教学楼粉刷、维修,屋顶补漏,共投入30万元;

2012年,投入10万元完成校园文化配套设施建设; 2012年,投入6万元完成校园绿化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仅学校基建一块,近几年投资总额达298万元。

2、学校装备

图书:2010年时,学校图书总计13632册,生均17册左右,总价值约310266余元,2011年上学期进图书18册计价298元,2011下学期进图书1309册计价31350元,2012年进图书5200册,价值74362.95元。目前学校图书总藏书量达到20169册,生均达25册;

试验仪器:各类实验仪器设备完善齐备,至2012年底止,总价值达124490.74元;(其中:2010年投入7023.52元,2011年投入6581.33元,2012年投入7056.89元)

音体美等器材:至2012年11月,音乐器材投入21725元;美术器材投入6099元;体育器材投入13076元;共投入约40900元。

二、狠抓办学行为的规范。一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课程改革,开齐、开足所有课程,高度重视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的要求,强调和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杜绝教师成建制补课和有偿家教。二是塑造师德形象。我们要求,教师要以德治教、以爱施教,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特别注重后进生和学困生的转化与辅导,全员育人,并贯彻“成功即成才”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发挥自己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三是规范招生行为。我校始终坚持实行新生免试入学、均衡编班,未举

办任何形式的重点班、实验班。对于学生毕业升学,我们严格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招生政策,严禁教师买卖生员或向招生学校索取信息费和介绍费等。四是严肃收费纪律。我们严格执行教育主管部门收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收取任何学杂费,且全面落实了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补助。严格学生用书管理,严格按省教育厅颁布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教学挂图目录中规定的科目和版本,征订教学用书和教辅资料,不允许任何教师私自向学生推销任何教学资料,严禁教师搭车收费。

三、狠抓教学常规的夯实。我们始终认为,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夯实教育教学常规的管理,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我们不仅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工作,而且,我们特别注重以德育主题活动为载体,净化学生心灵,规范学生行为,注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形成良好校纪校风。对于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我们主要注重了常规工作的计划性、经常性,注重了常规过程的监督与落实。一是落实了教师备、教、批、辅、考、评、研等各个教学环节,认真督促落实了教研组听课、评课、集体研讨教法与学法,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反思。仅2011—2012学,我校就有5名教师的教学教研论文获得省级奖励,有4名教师的教研论文获市级奖励,有30余名教师的教研论文获县级奖励,有两名教师的教学比武分别获省市县一、二等奖;有近20名学生参加市县各项竞赛获奖;二是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考评方案、奖惩方案,对于教师的各项工作实行期考评制度,严格落实绩酬挂钩,并实行学生评教、家长评教、社会评教制度,充分调动了每一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狠抓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一直教育学生“要求知、先做人”。因此,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健全学生人格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注重学生成长的形成性管理。第二,我们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从多方面教育学生健康成长。几年来,我校学生犯罪率为0,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在95%以上。

教学上,我们始终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近年来,我们先后有20多名教师走出校园,参加省、市、县各级教学研讨及比武观摩活动。二是严格落实理化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直好评。

五、狠抓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我们深知,学生的成长必须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因此,我们特别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一是通过每周一次的集体升旗仪式,让学生在庄严的国旗下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二是开通“校园之声”广播站,宣传校园好人好事、新人新事,让学生在激励中学会成长。三是积极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创办了《舞动青春》校园文学社刊,选录学生优秀作品,并积极对外交流,鼓励学生做文化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四是规范学生言行。通过校园内文明用语宣传牌和宣传橱窗,要求学生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五是充分利用班团活动阵地,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通过以上教育,目前我校学生语言文明、举止规范,校园盛行文明之风。

六、狠抓办学条件的改善。这也是我们近年来付出最多,收获最大的方面。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努力,多方筹资,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近年来,学校争取上级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资金近300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厨房操作间、校园智能广播系统、花坛、文化墙、宣传窗,改造和扩建了养猪场;硬化了校道,新建了厕所,改造修建完成标准体育运动场,改造完成供水、供电系统等等,同时,我们按省级配置标准筹集资金20余万元对理化生实验室和电脑教室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实验室均达到了教育部《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的基本要求。并充实了理、化、生实验教学仪器和音乐、体育、美术、劳技、以及卫生、信息技术器材设施装备。目前,学校各项功能室齐全,且设施设备配备均已符合省级合格中学标准,为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七、狠抓特色品牌的打造。为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研兴校”的办校理念,近几年来,学校注重了教学研究和教研活动的开展,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近三年来,全校教师共有100多篇论文获得县以上奖励,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文体竞赛获省市县奖励150多人次。九年级学生参加中考成绩优异,三年来,中考优秀率、合格率,以及综合评估,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均名列前茅。

回顾过去的创建工作,我们付出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些实效,而且,我们真正感受到:完善学校的各项设施,规范学校管理是大势所趋,项目校建设是我校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品味的一个重要契机。通过创建,我们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思想,规范了办学行为;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办学条件;进一步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工作实效;进一步夯实了常规管理,提升了教育质量。我们也深知,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有待我们进一步加大教师调整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追求教育特色发展,打造学校教育品牌。

篇6:务实创新抓党建团结和谐促发展

中共龙塘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何新平

龙塘镇党委按照县委党建工作要求,坚持‚务实创新抓党建团结和谐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狠抓干部队伍建设,狠抓党建载体创新,创新 ‚123工作机制‛、‚四创五争‛工程、‚ 设岗定责‛、‚三送‛活动全覆盖、‚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等一系列有效载体,把做好农村党建工作作为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龙头工程来抓。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为抓手,落实‚四重在四确保‛,实现了抓党建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推进龙塘镇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一、重在转变作风、抓好落实,确保为民办事;

一是在全体党员中开展 ‚五个一‛活动,即‚一日一读、一周一讲、一月一评、一季一会、一年一考‛。二是要求班子成员做到‚六个一‛,即做一次中心发言人、做一次辅导发言人、完成一篇调研文章。并且健全七项学习制度:学习领导责任制度、学习服务保障制度、学习日制度、个人自学制度、学习辅导制度、学习调研制度、领导干部个人学习档案制度。三是充分利用党校、学习教育基地、党建网等平台,组织辖区党员干部进行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致富技能方面的学习和培训,用别人的眼光来开阔自己的视野,用别人的创新来丰富自己的路径,用别人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本领。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努力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手抓、两相益、两促进‛。四是通过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建立党员‚示范点‛、‚责任区‛、‚结对帮扶‛等有效地载体活动,来实现‚四个转化‛。(即把党员干部学习力转化为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加快转变、科学发展的政策思路,转化为民生优先、为民优先、为民惠民的有效举措,转化

为提高党建科学化、创新争优的生动实践)。从而切实解决个别党支部活力不强,抓党建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针对性、系统性还不强;个别党组织活动不够经常,有组织无活动、有活动无实效;一些党员党性意识弱化,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动力不足等问题,激发社区党组织抓创新、铸品牌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推动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是重在扎实服务,共创共建,确保群众满意;

街道紧紧围绕‚科学谋划‘十二五’奋力建设‘新商都’‛这一目标。以‚陇海全面和谐发展‛为主题,扎实服务,共创共建:

1、街道计划在建党90周年纪念日前夕,推出‚党代表在行动系列活动‛,让党代表成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先锋,从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陇海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组织街道各支部、社区、驻区单位党组织与辖区非公企业开展‚结对共建‛、‚百名律师进企业‛、‚优惠政策送企业‛等一系列活动;

2、协调辖区企业组织以‚我为党旗添光彩、树形象‛为主题,深入开展辖区企业‚五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大讨论活动、一次党性党风党纪专题教育、一次岗位技能大练兵、大比武、办好一批服务职工群众的实事好事、一次‚我为企业献良策‛的‚五个一‛活动。健全完善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督促企业领导要为联系点上一次党课、建立一个帮扶对子、到联系点搞一次调研、过一次联系点组织生活、帮助联系点解决一件以上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形成密切服务职工群众的长效机制。);

3、在‚两新‛组织中以创新开展‚两心一谋‛(即忠心跟党

走、爱心献社会、科学谋发展)活动为抓手,在党建工作实践中

突出活动特色;

4、在卫生服务中心(站)以‚你的健康我快乐‛为主,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实践中突出活动特色。

三是重在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确保安居乐业;

街道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服务群众我争

先、促进和谐当模范‛、‚求发展、保稳定、促和谐‛为主题,继续加大民生投入,认真做好辖区六件实事,即:

1、针对社区办公用房需达到400平方米标准的问题,分层次对现有社区办公环境进行逐步改善,完成两个新建社区的筹建及服务功能配套,档次提升;

2、进一步挖掘辖区资源,与公共单位结合,改善1个居民小区人居环境,为两个社区楼院配备健身器材;

3、解决豪享来快餐店与302号院居民的排水难问题;

4、指导南关街3号院实行居民自治,试行企业弃管楼院管

理新模式;

5、为辖区135户特困家庭及困难居民免费体检,为50名下岗、特困妇女进行免费两癌筛查;

6、帮助1200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组织再就业培训600人

次,为260名‚4050‛人员提供就业岗位。

同时,街道计划在下属十个社区全面推行社区党建‚承诺化‛活动, 通过开展‚服务向党员看齐‛、‚党员奉献日‛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结合岗位职责、能力水平、个人特长,提出承诺事项,同时通过公示栏、网站、承诺书、学习园地等多种渠道向群众作出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努力做到承诺一件、兑现一件,防止承而不诺、失信于民。每月开展一次点评,采取书记点评、个人自评、群众测评、党员互评等多种形式以及党员民主评议活动,查找不足、狠抓落实,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健康开展、取得实效、群众满意。

四是重在活动开展,党群共建,确保稳步发展;

道把党工委创先进与单位创先进结合起来,把党员争优与带

动群众争优秀结合起来,落实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找准群团组织发挥优势与服务发展的结合点,通过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1、开展第一届社区党建之夏,即‚红七月•新社区‛活动。制订《关于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第一届社区党建之夏活动的实施方案》,有效利用社区党组织阵地和各种设施,整合资源,按照‚筑牢红色阵地•党建服务民生‛的思路,开展‚读书周‛、再就业党员就业创业经验交流会等学习交流活动,开展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健康大讲堂‛、社区管理我参与、‚百家艺术进社区‛、‚千名志愿者进家庭‛等红色文化进社区活动,着力打造‚红社区‛党建品牌,形成推进服务民生合力,真正使社区党组织阵地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深化‚社区党员文化月‛活动。以‚红七月•新社区‛为载体,围绕‚建党90周年‛主题,深入开展党建、促进创业就业、服务民生等融会贯通的各项活动,相互促进,形成全年开展活动,七月份集中展示的局面,将‚社区党员文化月‛塑造成集党建、民俗、文化、服务于一体的陇海特色,打造社区党建品牌;

3、积极推动党群共建共同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职能作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围绕‚服务发展作表率、服务基层当先进、服务群众争先锋‛主题,不断完善和创新‚民生维权‛、‚法律援助‛、‚为困难职工、农民工送温暖‛、‚金秋助学‛和‚就业创业帮扶‛等服务民生活动的形式和措施,以党内创先争优带动全辖区创先争优,使创先争优成为全辖区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党组织和党员带动、工青妇组织和群众积极参与的齐争共创局面。

创先争优活动是一项经常性工作,街道将及时总结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创先争优活动真正由‚软指标‛变成‚硬任务‛,使创先争优活动真正成为激励先进、带动中间、鞭策落后的长效机制。

一是抓学习夯基础强队伍,;

二是抓工作作风转变,;

三是抓产业规划布局,确保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抓统筹城乡发展,;

五是抓稳定和谐,;

上一篇:《荷塘月色》教案(第一课时)下一篇:马化腾精彩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