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的导学案

2024-05-13

《李商隐诗》的导学案(精选8篇)

篇1:《李商隐诗》的导学案

《李商隐诗两首》的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感情诵读课文。

二、预习检测

1、解析题目:

《锦瑟》选自《 》。“锦瑟”是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瑟的美称,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马嵬》以“马嵬”命题,重点写唐玄宗在马嵬驿被“六军”所逼,亲赐爱妃( )死一事。马嵬驿是一个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以西的地方。诗人咏叹这一历史事件的诗有两首,都是讽刺唐玄宗的,本篇是第二首。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2、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约858),字( ),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 》和《 》。

3、探寻背景:

《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 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这首锦瑟),题目依诗经)旧例取自首二字,实际上也可视作“无题”诗;虽然旨意朦胧、笔调含蓄,但显然有所寄托。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说:“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可予认同。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4、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 ) 弦( )柱 惘( )然 马嵬( )

未卜( ) 宵柝( ) 晓筹( ) 驻( )马

5、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望帝春心tuō( )杜鹃 ⑵cāng( )海月明珠有泪

⑶只是当时已wǎng( )然 ⑷空闻虎旅传xiāo( )柝

⑸如何四jì( )为天子

三、研讨、探究

(一)阅读《锦瑟》思考问题

1. 揣摩《锦瑟》各联所传达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描述:

2. 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3.《锦瑟》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说明:

(二)阅读《马嵬(其二)》思考问题

1. 谈谈你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2. 《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三)谈谈你对李商隐诗中用典的看法:

四、课内训练

1、判断:对《马嵬》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2. 熟读诗歌。

五、作业

1.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①—③题。

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①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 ”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 。

②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③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

2. 笔做练习册作业。

【品味典故】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常识补充

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参考答案】

1、sè xián wǎng wéi bǔ tu chóu zhù

2、⑴望帝春心tuō( 托 )杜鹃 ⑵cāng(沧 )海月明珠有泪

⑶只是当时已wǎng(惘 )然 ⑷空闻虎旅传xiāo( 宵 )柝

⑸如何四jì(纪)为天子

3、文学常识:

⑴ 义山 、玉谿生 、小李杜 、温庭筠 、《 李义山诗集 》

4、李商隐名句集锦:

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蚕到死丝方尽

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寸相思一寸灰

人间重晚晴。

夕阳无限好

碧海青天夜夜心

雏凤清于老凤声

篇2:《李商隐诗》的导学案

二、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1、(1)①“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

(2)、《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3)《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诗风转变:激昂豪迈——沉痛忧伤

(转变原因:《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

2、(1)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具体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具体表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拓展: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2)能进行合理想象即可。

自主练习(二)

(1)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所以只有母亲送行。

篇3:高效课堂创建的导学案编写策略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案, 是高效课堂创建的主线。导学案设计重点要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如何的问题, 要针对高效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感悟、总结提升、反馈测评等环节进行设计, 让导学案真正成为高效课堂推进的有效工具。

导学案设计的过程, 是根据学情和学生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改造的过程, 将教材系统转化为适合学情的教学系统, 转化成通俗、易懂、具体的学习材料, 便于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首先, 编写导学案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摸透学情,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以便于根据学情设计教学;二是吃透课标和教材, 理清知识脉络, 梳理教材中的知识点、重难点和易错点, 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层次递进关系和拓展提升点, 为导学案设计和重难点突破找到支点;三是明确学习目标, 确定学习方向。学习目标设置要可测, 以便于紧扣目标来设置学习问题、学习过程和反馈训练。

其次, 编写导学案要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达到导学的目的, 对教学内容宜进行问题化设计。即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重难点和易错点设计成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教材, 既要有坡度又要有启发意义, 起到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作用, 问题的表现形式除引领学生自学交流的问题外, 也可以采用要点挖空、填图、习题等形式。同时也要防止过度问题化, 不必要问题化的简单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记忆或阅读。

在教学内容问题化的同时, 根据学习内容, 要设计具体有效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可以从知识铺垫、思路点拨、疑难解读、易错点提示、记忆口诀、学法介绍、知识缺陷补充等角度编写, 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起到“激兴趣, 导学法, 引思路”的作用。

最后, 编写导学案要解决学生学得如何的问题。学生学得如何可从三个维度来测量。

一是看学生是否构建起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这部分编写可以采取完全留白由学生自主构建的方式, 也可以直接展示构建好的知识体系, 在知识体系中进行要点挖空让学生填写, 从而达到归纳梳理知识体系的目的。

二是看反馈检测的情况。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的原则, 精选教材和教辅中的习题, 按对应的知识点和难度梯度编写反馈检测题。反馈检测题要紧扣教材内容进行选题, 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 切忌重复训练, 题量不宜过大, 以10分钟以内完成为宜, 要避免习题的简单罗列。

三是看本节知识学生是否会应用, 即拓展提升。拓展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先设计好题目让学生解决, 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己编写应用性的题目。拓展主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 根据学科内容的不同, 可以是即兴写作、仿写、实验设计与探究、材料分析、实践应用等。

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生为本原则。导学案设计要基于学生学,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技能和知识基础。

2.循序渐进原则。为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导学案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遵循知识的生成过程和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体现学习的递进性。

3.分层设计原则。根据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性, 导学案宜进行分层次设计, 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让差生吃得了, 优等生吃得饱。

4.实用性原则。如, 有些问题在教材上可以直接标写勾画, 教材中的材料、习题可以直接标注等。

问题导学、学法指导、体系构建、拓展提升和训练反馈是导学案的重点栏目, 目标感知、重点、难点是必备栏目, 同时为了保证质量, 明确学习内容和编写责任, 使导学案更加规范, 导学案上宜注明节次、课题、设计人、审查人、时间等。

篇4:《李商隐诗》的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首先,学习目标数量不能太多,以1课时可以完成的量来衡量,力求做到每节课一个导学案,这样学生能够及时完成当节课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就感。其次,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在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第三,在学习目标用语上避免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的语言。借鉴了一些前辈的好经验,我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简单明确的用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目标。

二、知识准备

在这部分导学案中,要围绕本节课所需知识基础,针对前一课时或其他章节相关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先去复习相应知识,建立学习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这样就避免了过去课堂中遇到需要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理解的内容,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复习旧知识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导学案的设置重点在一个“导”字,因此在知识点的呈现形式上,不能简单的大量使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照抄课本,对号入座,这样的导学案会抑制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没做到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的指导;也不能过多使用提问的形式来呈现知识点,提问过多,会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疲劳厌倦,丧失学习信心,这就偏离了我们使用导学案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的初衷。我们可以针对《标准》对各个知识点的不同要求,在呈现知识点时分别使用填空、简答、表格、概念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在内容设置上,导学案应注意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学习。“导学-自学”部分要把握基础,问题的设置要用激励性语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欲望,如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跑”的更快些吗等等;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提问尽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做到导思激趣。此外,在导学案中可以明确具体告诉学生看哪一页教材,看几分钟,达到什么要求,并将通过什么形式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对那些惰性较强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互学部分要把握要点,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质疑和反思,进行深入探究,把握事物的本质,突破重点难点。这一环节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适当设置小组讨论题,并在学案相应位置给出鼓励性的语言,如“大家说得很好,我也准备了,让我试一试!”“今天我当班,要点我来记”等等。调动小组全体成员参与讨论,轮流做好书记员。

四、学习小结

这一环节可以指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包括知识结构归纳和学习方法归纳两个方面。知识结构归纳部分,在使用导学案之初,可以由教师在导学案中给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知识点的具体内容由学生填写;随着学生归纳整理能力的提高,导学案中预先给出的部分逐渐减少,留给学生自主归纳的部分逐渐增加,让学生逐渐学会独立归纳每节课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归纳部分不要求学生每节课都做,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做阶段性的总结;当找到好的解题方法时,也可以随时记录。

五、达标检测

在突破重点难点之后,学生往往跃跃欲试想要验证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导学案中要设置达标檢测题,习题设置要有梯度,可以穿插或集中展示过去几年相关的高考题。所选习题要有代表性,题量要适中。导学案中可以规定检测题完成时间,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把握时间分配。

篇5:《离骚》的导学案

《离骚》是我国古代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下面是《离骚》的导学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4.分析并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习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习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法指导】

1.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及利用工具书,疏通标记字词句,进一步熟悉文意。。

2.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揣摩文中表现手法的妙处。

3.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2.《离骚》是“楚辞”名篇,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它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被称为诗家的绝唱。《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3.楚辞:指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时所使用的一种诗歌样式,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的《离骚》是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称之为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多用“兮”字经助语势,富有抒情万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课前导学】

一、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

修姱( ) 鞿羁( ) 謇( ) 谇( )

揽茝( ) 诼 () 偭 ( ) 溘 ( )

诟 ( ) 椒( ) 岌 ( ) 糅 ( ) 昭 ( )

弥 ( ) 朕( ) 规矩 ( ) 蕙纕 ( ) 侘傺( )

二、掌握文中实词的意思、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 忳郁邑余侘傺兮( )

何方圜之能周兮( ) 进不入以离尤兮( )

芳菲菲其弥章( )

2.多义词

固 及

固前圣之所厚( )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相如固止之(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及行迷之未远(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伏清白以死直兮( )

夫大国,难测也,惧在伏焉( )

降龙伏虎( )

伏其为人( )

3.古今异义词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 今: )

偭规矩而改错 ( 古: 今: )

固时俗之工巧兮 ( 古: 今: )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古: 今: )

宁溘死以流亡兮 ( 古: 今: )

长余佩之陆离 ( 古: 今: )

4.词类活用

从以下句子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

长余佩之陆离( )鸷鸟之不群兮( )

苟余情其信芳( )

屈心而抑志兮( ) 伏清白以死直兮( )

5.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等,判断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余虽好脩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步余马于兰皋兮()

★ 《离骚》学案

★ 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

★ 《致橡树》导学案

★ 蜀道难导学案

★ 导学案心得体会

★ 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

★ 朱自清《春》导学案

★ 《观潮》导学案及赏析

★ 曲线运动复习导学案

篇6:老舍《猫》的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花猫性格的古怪和小猫的可爱。

2、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温故练习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导入新课

温故检查:

一、读一读(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任凭 尽职 淘气 贪玩 抓痒 屏息凝视

·

暖和 的确 解闷 性格古怪 没完没了 枝折花落

· · · · ·

二、忆一忆

课文主要写了( )的大猫和( ) 的小猫。 【学生说教师板书】

教师出示导读检测指导学生边读边完成练习

导读检测:

一、自学完成1、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用“---------------”画出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画出描写大花猫性格古怪的.句子。

二、自学完成2、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词句。

三、自学检测:

1、说一说:

这只大花猫既( )又( ),既( )又( )。真是( )。猫的老实表现在( )贪玩表现在( )尽职表现在( )。

四、自学完成3、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画出描写猫高兴时的样子,用“﹏﹏”画出不高兴时的样子。

[教师指名读找出的句子,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出示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

五、巩固练习:

1、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哪句话好。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碰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

2、 我能体会到下面带点词语的作用,还能选我喜欢的一组词语说一句话。

(1)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 · ·

(2)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 · ·

(3)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 · ·

3、这真是一只( )的大花猫。

教师出示课堂检测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六、课堂检测:

今天,我学习了课文《猫》,知道了老舍爷爷家的大花猫( )。

它既( )又( ),既( )又( )。高兴时( ),

不高兴时( )它有时很( )有时很( )。小猫(

)。可以看出老舍爷爷对猫的( )之情。

教师出示拓展练习指导学生课后完成

七、拓展练习:

请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题目自定。

八、教师总结

九、板书设计: ↗大猫 性格古怪 [ 抓特点举事例]

老舍 → 猫

篇7:自由作文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生写文章时能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的一些写作技巧。

2。写作尽量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重点: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的一些写作技巧,努力做到“学有所用”。

预习导学

1。自由作文的特点是什么?

一是文体选择自由。学生可以采用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

二是选材极为广泛。尽可能广泛地运用与话题有关的材料。

三是立意多向发散。写作时可以尽量发表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

2。自由作文的写作就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吗?你是如何理解自由作文的?

不是。自由作文是相对于命题作文和给条件作文而言的,写作的主体、内容、范围、文体等都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确定。主题必须健康积极。其实自由作文还是有很多要求的,具体如下:一是文体自由,并不等于各种文体的杂糅,结果有的同学将作文写成“四不像”作文;二是选材自由,有些同学在写作中可能会详略不当,作文成了材料的“仓库”;三是立意多向发散,并不意味着一篇文章有多个中心。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立意明确,中心集中。

3。在一个陌生的场合,需要你做一个自我介绍,要求介绍出自己的特点。

示例:江南有一小女子,姓阚名昊。其姓之少见,名亦别具匠心也,倒读则“好看”,谐读则“看好”,皆如其人也。常以笑容待人,乐观处事,故人缘甚好。加上成绩锦上添花,承蒙老师抬爱,幸获“区三好学生”之殊荣。学习之余,时常写作画画,挥墨吟唱。唯其最爱网球,三年时光,日复一日,潜心苦练,无论烈日骄阳或严寒隆冬,自然是皮肤黝黑,身体之挺拔也。故虽累,卒有所收获,勇夺多次全国单打冠军之美誉。

今日与恩师相逢,机缘甚投。特写此篇,愿与恩师共携手,战中考!

合作探究

问题一:谈写作,说感受。

1。写作知识的积累对我们有用吗?

示例:在作文实践中,应不断总结出相关的写作知识:(1)描写人物要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细节描写等。(2)写作内容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写情感体验的文字(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切忌流入枯燥的.议论,要精炼精辟。

2。写真情实感的作文,你有过怎样的困惑或感受?

示例:关于作文,我一直比较困惑的是,无法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至于后来就干脆什么都不关心,一年之间的记忆全是空白,没有一点可回忆的事。这些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的作文,确实触动了我的心弦。他们能把身边的小事、小感动,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让我心生敬佩。他们用“心”看世界,而我只用“眼睛”看世界,所以我的心都枯竭了,这又怎么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呢?

问题二:读材料,练文笔。

现在很多的毕业生都喜欢追求特别的毕业留念方式。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感想。

“学士服照看看没啥意思,就不传了,各位等我跳西湖的照片吧。”昨天下午,大学刚毕业的小辛(化名)在人人网留下最后一条消息,决定用爬树跳西湖的方式,留下一组最疯狂的毕业照。下午5点20分,小辛从北山路西泠桥旁纵身跳入西湖,7点15分,小辛冰冷僵直的躯体被搜救人员打捞上岸。如果没有这纵身一跃,22岁的小辛今天上午本将赶赴北京实习,此前,他已经拿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博士全额奖学金。

示例:一个优秀的毕业生,一个22岁的鲜活生命,一个铺展着锦绣前程的青年,因为纵身一跃,一切,都消失于温柔的西湖水中。不是为了抢险,不是为了救人,只是为了一组个性的毕业照片,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追求个性不能挑战无谓的危险,个性不是冒进。生命是宝贵的,而且只有一次。人可以不怕死,但不能做出无谓的牺牲,类似“拍跳湖照”这样的举动,是轻率,这种死轻如鸿毛,绝对不是个性!

问题三:评劣文,悟技巧。

1。下面是一篇文章开头修改前后的对比,说说比较后你得到的感悟。

原文:和奶奶走过的日子,都那么值得怀念。

我在农村中成长,父母都在城里上班,我住在奶奶家,每天都跟在她的身后,唯恐自己被丢在小路上。爷爷已经去世好几年了,我没见过他一次面,不知道他长什么样。

修改后:你我走过的日子,值得回忆;你我走过的日子,值得怀念。我生长在农村,父母为了生计去城里打拼,爷爷也很早离开了我们。所以每当在落日的余晖下,晚风中升起的炊烟中,我只能与年迈的奶奶相伴而随,形影不离。当每天的朝阳升起之时,我就开始紧紧地跟在她的身后,唯恐她把自己丢在小路上,这样的日子平淡而温馨悠远。

示例:原文开头有些凌乱,语言的逻辑性不强,且感情平淡。而修改后,突出了奶奶在“我”的“日子”中至关重要,营造出浓浓的眷恋之情。

2。阅读下面语段,根据后面的评语进行修改。

秋收季节,你去田里干活,我就屁颠屁颠地跟在你的身后,在田里东翻西找,看到了长长的黑乎乎的东西就问:“奶奶,那是什么东西啊?”你就会跟我讲那是我们的朋友,之后我就会小心地把它放回原处,现在想起来觉得那时真傻。

夏天的夜晚是那么闷热,于是你就把我抱在怀里坐在树底下,帮我扇着风,我看到了你那满头银发就问:“奶奶,你的头发怎么和月亮一样白啊?”你就会告诉我:“奶奶是从月亮上来的。”于是我全身的闷热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看着奶奶,觉得又新奇又疑惑。

评语:这两段文字应成为本文出彩的细节描写,以此来突现“我”与奶奶走过的美好的日子,并突出奶奶对“我”的呵护以及“我”对她的依恋。但作者对这两幕重要戏——秋收、夏夜赏月只是予以平淡叙述,缺乏情感的倾注,因此大大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也无法体现主题的深刻性。另外,从表达上来看,这两段在先后顺序上也应调整。

篇8:“引发教学”理念下的导学案设计

一、导学案的设计原则和基本内容

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一,学案的设计要适切可行,要基于学情的需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第二,学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得当,使学生能根据学案的要求与提示进行探究,完成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讨论;第三,学案测试反馈准确及时。另外,设计导学案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如果所设定的学习起点与学生的实际不吻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课上得再生动,也只是低效的教学。

我校大部分学科的导学案都采用了“三段式”学习,第一部分内容适合学生自学,根据其生活常识就可以解决;第二部分内容适合学生当堂检测做完;第三部分内容适合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设计学案时,教师只有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事半功倍。

二、导学案实施要领

第一,运用导学案进行预习。教师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展组内互助学习并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交流文学常识、字词句的含义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后在一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并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适时点拨。在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将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教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教师还可以在课前翻阅学生预习过的学案,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

第二,运用导学案进行探究。例如,我校物理教师高彦芳将“情境、问题、探究、归纳、应用”这几个环节,用学案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式,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分小组合作进行交流。是否体现小组合作帮促的交流学习也是评价学案的一个方面。教师可通过培优帮差,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协作的精神,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例如,我校杨志林老师根据学案中预设的问题和教材已有的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国旗长和宽的尺寸,让学生发现无论用国旗的哪边长去除以宽,结果都是1.5,并以此为契机引出比的定义。

三、合理运用导学案的检测部分

学案检测以巩固分层为内容形式,关注评价的时效性,以表扬激励为出发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导学案检测部分的评价分为两方面:一是课上检测,二是课后作业。学案检测的评价需要关注以下几点:检测是否及时,内容是否适切、适量、具有发展性,教学是否分层,提问是否有反馈。另外,检测的学案要生活化、有学科特点,还要注意连贯性、系统性。此外,检测学习训练的编写还要体现分层理念,分基础、巩固、提升,必做、选做。

上一篇:班级活动设计方案下一篇: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