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职业技能开发相关法规的梳理与分析

2024-04-21

农机职业技能开发相关法规的梳理与分析(精选3篇)

篇1:农机职业技能开发相关法规的梳理与分析

农机职业技能开发相关法规的梳理与分析

切实加强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法规依据建设、努力健全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法规制度体系,有效保障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法可依、持续发展,是摆在广大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和十分紧要的课题。

(一)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法规制度体系现状梳理与分析

(二)目前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加强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农机职业技能开发 法规 问题 建议

近年来,德州市农机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部署,认真遵循农业部《进一步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方案》和《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按照树立一个指导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保数量重质量、又好又快发展)、健全二套工作体系(全市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系统机构体系、全市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推进三项职能建设(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融合工程建设、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系统基础建设、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基地建设)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新局面。鉴定范围由农机修理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等农机化行业的主要工种扩展到《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目录》包含的部分社会通用工种,通过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目前全市已达1.6万人,完成鉴定人员数量居山东省前列,切实壮大了农机技能人才队伍,为促进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大力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开发的实际工作中,基层农机部门也遇到了不少现实问题,面临许多系统较低层面无法解决的政策困境,突出表现在设定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行政许可事项、设立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专门机构、开展除农机维修从业人员以外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缺少有力的法规支撑。因此,切实加强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法规依据建设、努力健全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法规制度体系,有效保障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法可依、持续发展,是摆在广大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和十分紧要的课题。

一、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法规制度体系现状梳理与分析 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法规制度包括调整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关系和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地位、职权范围、工作范畴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部门规章等。广义上的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法规制度体系,还应当包含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性文件和相关政策等。

(一)法规梳理

1、国家法律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从事特种作业的职工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国家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统一规定,开展农业行业的职业分类、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管理农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从事农业机械维修,应当具备与维修业务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和具有农业机械维修职业技能的技术人员,保证维修质量。”

2、行政法规、国务院令

目前,国家有关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农业或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专门条例、实施条例等行政法规尚为空白。

2004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2号《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第177项为“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核发”。

3、部门规章

①1990年7月12日劳动部令第1号《工人考核条例》。②2006年5月10日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57号《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第九条规定:“申领《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提出,并提交以下材料:”,第五款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证明”。第十四条规定:“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机械维修和维修配件销售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指导,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

③2003年7月4日农业部令第29号(2004年7月1日修订)《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应熟练掌握联合收割机操作技能,熟悉基本农艺要求和作业质量标准,„„”

4、行业相关标准等技术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第1部分:农业机械综合维修点〉》第5.3款、《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第2部分:农业机械专项维修点〉》第5.2款均规定:“相应工种技术工人应经过专业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5、规范性文件

①原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则》、《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工作规则》等

②原劳动部、人事部《职业资格证书规定》 ③农业部《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及《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管理办法》、《农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程序规范》、《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管理办法》

④农业部《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实施细则》

6、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地方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目前,就山东省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法规制度体系来看,仅有两部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省农机化主管部门印发的几个规范性文件,还没有相关的政府规章或地方标准。

①《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农业机械维修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县级农业机械行政管理部门申领《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并在审定的维修等级和修理范围内承揽维修业务。”

②《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岗位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农业机械应用技术水平。鼓励单位和个人为农民提供农业机械技术、操作技能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第二十条规定:“从事农业机械维修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具备与维修业务相适应的场地、设备、检测仪器以及具有农业机械维修职业技能的技术人员,取得相应等级的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后,方可从事农业机械维修活动。” ③鲁农机人字[2002]10号《关于设立山东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市级工作站的通知》;鲁农机人字[2002]13号《关于开展拖拉机驾驶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鲁农机人字[2003]9号《关于组织开展农机修理技师资格考评工作的通知》等。

(二)法规分析

从上述各级各类法规规范来看,目前的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法规制度体系有以下特点:

1、社会通用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通行法规制度较为健全。

2、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较为完善,但效力更高、操作性强的行政法规层面较为缺乏。

3、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依据较为充分,农机化行业其他主要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缺乏法规依据。

4、地方性法规对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相关内容表述和规定不够。

二、目前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定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行政许可事项缺乏具体的法规条款。目前,在清理和规范农机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时,认为设定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行政许可事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即“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但该条款只是说明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事项“可以设立行政许可”,具体由谁设定、怎样设定却并无规定。该法第十四条规定:“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第十五条规定:“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第十七条规定:“除本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从上面的法规梳理情况可以看出,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事项在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中均未明确设定,所涉及的规范性文件又不具有设定行政许可的法规效力。因此,目前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事项从行政许可的角度看是有明显的法规疏漏的。在实际工作中,常会面临法规缺失的窘境。

(二)设立专门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机构缺乏有力的法规条文。从山东省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系统来看,目前,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挂靠省农机修配管理站,各市情况不同,有的挂靠业务科站,有的虽是独立设置但仅是内设机构,并且都是省站的工作站,各县(市、区)或是市工作站的分站、或是鉴定基地,都是分支机构。从根本上说,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系统都是编外机构,从长远看,工作起来是既不利也无力的。要在列编角度上有所突破,现在也是缺少法规依据的。

(三)对除农机维修从业人员以外的其他农机行业工种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缺乏明确的法规表述。作为农机化行业的主要工种,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在农机从业人员中占有绝对比重。但开展这两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尚无明确的法规依据。目前,多数县(市、区)农机局在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时,多是与农机培训、农机监理、农机具购置补贴、跨区作业等工作有机结合,一般是要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员行驶证、驾驶证、职业资格证“三证”齐全,但从本质上说,三证办理起来的依据、分量和难度是有根本不同和明显区别的。办理行驶证、驾驶证的执法依据非常充分,国家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行政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412号《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第176项“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员牌照证照核发”,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有农业部部令42号《拖拉机登记规定》、43号《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72号《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安全监理规定》及相应的四个工作规范,地方性法规有《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都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是,办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就比较尴尬了,国家法规、部门规章上没有依据,地方性法规上找不到相关规定,系统内的部门规范性文件在社会上效力不被认可。工作在县乡农机管理工作一线的同志多曾遇有这样的疑问,在田检路查、年检年审或上门服务过程中,发现有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行驶证和驾驶证齐全、但是没有办理职业资格证,这种情况能否作为采取一定强制措施的理由。从目前情况看,这是没有法规依据的,只能是通过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进行原则上的自愿办理。

三、加强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进行修改,添加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相关条款和规定。

(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条例》,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加入或明确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相关内容和事项。

(三)把《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实施细则》上升为部门规章《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以农业部令发布。如《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就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其中第二章“投诉监督机构”明确了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的设立要求、主要职责、工作制度、人员条件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近日,经曲阜市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曲阜市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中心正式成立。其机构设立和职责确定就是依据了《办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明确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管机构,负责受理农业机械质量投诉或其他行政部门转交的投诉案件,依法调解质量纠纷”。

(四)对地方性法规《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或《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进行修改,细化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有关规定。例如江苏省的经验很值得借鉴。自2007年12月1日施行的《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从农机立法的角度看蕴含七项创新,其中之一就是“明确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法律地位”,对成立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开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技能鉴定工作,作出了明确的法规规定。《条例》第十条规定:“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定,加强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管理。农业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承担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据此,徐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关于成立徐州市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批复》(徐编复[2007]1号),批准成立徐州市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市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鉴此,只有努力加强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法规依据建设、健全完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充分明确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性质、机构和职能,对设定行政许可事项、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等内容作出具体的法规规定,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制度之本,这对于从根本上保障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2:农机职业技能开发相关法规的梳理与分析

(第三版)

第二章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第一节 支付结算概述

一.支付结算,是指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银行卡和汇总、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进行货币给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其主要功能是完成资金从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的转移。二.支付结算有以下的法律特征 :

1.支付结算必须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金融机构进行。

银行是支付结算和资金清算的中介机构。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不得作为中介机构经营支付结算业务。

2.支付结算是一种要式行为.所谓要式行为是指法律规定必须按照一定形式进行的行为。

3.支付结算的发生取决于委托人的意志。

4.支付结算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根据统一的支付结算制度制定实施细则,报总行备案。

5.支付结算必须依法进行。

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单位和个人(含个体工商户)办理支付结算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各项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三.支付结算的基本原则:

1.恪守信用,履约付款原则。该原则要求结算当事人必须依照双方约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内容依法承担义务和行使权利,严格遵守信用,履行付款义务,特别是应当按照约定的付款金额和付款日期进行支付。

2.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在于维护存款人对存款资金的所有权或经营权,保证其对资金支配的自主权。3.银行不垫款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在于划清银行资金与存款人资金的界限,保护银行资金的所有权或经营权的安全,并促使单位和个人直接对自己的债权债务负责。

四.

支付结算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包括:

1.1995年5月10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1996年1月1 日起施行)。

2.1997年8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3.1997年9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支付结算办法》(1997年12月1日起施行)。

4.1997年6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1997年8月1日起施行)。

5.1999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1999年3月1日起施行)。

五.办理支付结算的基本要求:

1.单位、个人和银行办理支付结算,必须使用按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印制的票据凭证

和统一规定的结算凭证。未使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格式的结算凭证,银行不予受理。

2.单位、个人和银行应当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开立、使用账户。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单位和个人办理支付结算,账户内需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支付。银行不得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账户情况,不得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冻结、扣划款项,不得停止单位、个人存款的正常支付。

3.票据和结算凭证上的签章和其他记载事项应当真实,不得伪造,变造。所谓“伪造”,是指无权限人假冒他人或虚构人名义签章的行为。所谓“变造”,是指无权更改票据内容的人对票据上签章以外的记载事项加以改变的行为。伪造、变造票据属于欺诈行为,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票据和结算凭证的金额、出票或签发日期、收款人名称不得更改,更改的票据无效:更改的结算凭证,银行不予受理。对票据结算凭证上的其他记载事项,原记载人可以更改,更改时应当由原记载人在更改处签章证明。

票据和结算凭证上的签章,为签名、盖章或者签名加盖章。单位、银行在票据上的签章和单位在结算凭证上的签章,为该单位、银行的盖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名或盖章。

六.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的基本要求

1.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应用正楷或行书填写。

2.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到“元”为止。在“元”之后,应写“整”(或“正”)字,在“角”之后可以不写“整”(或“正”)字。

3.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前应标明“人民币”字样,大写金额数字应紧接“人民币”字样填写,不得留有空白。

4.阿拉伯小写金额数字中有“0”时,中文大写应按照汉语语言规律、金额数字构成和防止涂改的要求进行书写。

5.阿拉伯小写金额数字前面,均应填写人民币符号“”。

6.票据的出票日期必须使用中文大写。

7.票据出票日期使用小写填写的,银行不予受理。大写日期未按要求规范填写的,银行可予受理,但由此造成损失的,由出票人自行承担。

第二节 银行结算账户

一. 银行结算账户的概念和分类

(一)银行结算账户的概念

银行结算账户是指存款人在经办银行开立的办理资金收付结算的人民币活期存款账户。银行是指在中国境内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支付结算业务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含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结算账户具有以下特点: 1.办理人民币业务。(这与外币存款账户不同,外币存款账户办理的是外币业务,其开立和使用应遵守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有关规定。)

2.办理资金收付结算。(这与储蓄账户不同,储蓄的基本功能是存取本金和支取利息,储蓄账户不具有办理资金收付结算的功能,其开立和使用应遵守《储蓄管理条例》的规定)3.是活期存款账户。(这与单位定期存款不同,单位定期存款账户不具有结算功能,该类账户的开立和使用应遵守《人民币单位存款管理办法》的规定)

(二)银行结算账户的种类

1.银行结算账户按存款人不同,分为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方法》的规定,个体工商户凭营业执照以字号或经营者姓名开

立的银行结算账户纳入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

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是指存款人凭个人身份证件以自然人名称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

个人因投资、消费使用各种支付工具,包括借记卡、信用卡在银行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纳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管理。

2.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按用途不同分为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

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方法》的规定,存款人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和预算单位开立专用存款账户实行核准制,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后由银行核发开户登记证。(三)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一个基本账户原则。

2.自主选择银行开立银行结算原则。3.银行结算账户信息保密原则。4.守法原则。

二.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变更和撤销

(一)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

存款人应在注册地或住所地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符合异地(跨省、市、县)开户条件的,也可以在异地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应遵循存款人自主原则。

存款人申请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应填制开户申请书。单位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名称应与其提供的申请开户银行结算的申请开户的证明文件的名称全称一致。有字号的个体工商户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名称,应与其营业执照的子号相一致;无字号的个体工商户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名称,由“个体户”字样和营业执照记载的经营者姓名组成。自然人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名称,应与其提供的有效身份证中的名称全称一致。

银行应对存款人的开户申请书填写的事项和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进行认真审查。符合开立一般存款账户、其他专用存款账户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条件的,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并于开户之日起5日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备案。银行为存款人开立一般存款账户、其他专用存款账户,应自开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应于两个工作日内对银行报送的基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和预算单位专用存款账户的开户资料的合规性予以审核,符合开户条件的,予以核准: 银行应建立存款人预留签章卡片,并将签章式样的和有关证明文件的原件的或复印件留存归档。

存款人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自正式开立之日起3个工作日后,方可使用该账户办理付款业务。

(二)根据结算账户的变更

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银行结算账户的存款人名称发生变更,但不改变开户银行及账户的,应于5个工作日内向开户银行提出银行结算账户的变更申请,并出具有关部门的证明文件。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住址以及其他开户资料发生变更时,应于5 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开户银行并提供有关证明。银行接到存款人的变更通知后,应及时办理变更手续,并于两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

(三)银行结算账户的撤销

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发生下列事由之一的,存款人应向开户银行提出撤销银行结算账户的申请:

1.被撤并、解散、宣告破产或关闭的; 2.注销、被吊销营业执照的;、3.因迁址需要变更开户银行的;

4.其他原因需要撤销银行结算账户的。

存款人发生被撤并、解散、宣告破产或关闭,或被注销、被吊销营业执照等主体资格终止的,应于5个工作日内向开户银行提出撤销银行结算账户的申请。存款人申请撤销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基本存款账户的开户银行应自撤销银行结算账户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将撤销该基本存款账户的情况说明书通知该存款人其他银行结算账户的开户银行;存款人其他银行结算账户的开户银行应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通知存款人撤销有关银行结算账户;存款人应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办理其他银行结算账户的撤销。

银行得知存款人主体资格终止情况的,存款人超过规定期限(5个工作日内)未主动办理撤销银行结算账户手续的,银行有权停止其银行结算账户的对外支付。

撤销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存款人尚未清偿其开户银行债务的,不得申请撤销该账户。

2.存款人撤销银行结算账户,必须与开户银行核对银行结算账户存款余额,交回各种重要空白票据及结算凭证和户登记证,银行核对无误后方可办理销户手续。

3.银行撤销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时应在其基本存款账户开户登记证上注明销户日期并签章,同时于撤销银行结算账户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

4.银行对一年未发生收付活动且未欠开户银行债务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应通知单位自发出通知之日起30日内办理销户手续,逾期视同自愿销户,未划转款项列入久悬未取专户管理。

三.基本存款账户

(一)基本存款账户的概念

基本存款账户是指存款人因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需要而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二)基本存款账户的适用范围 基本存款账户是存款人的主要账户。该账户主要办理存款人日常经营活动的资金收付及其工资、奖金和现金的支取。

(三)基本存款账户的开户要求

1.开立基本账户的存款人资格

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下列存款人可以申请开立基本存款账户:(1)企业法人;(2)非企业法人;(3)机关、事业单位;(4)团级(含)以上军队、武警部队及分散执勤的支(分)队;(5)社会团体;(6)民办非企业组织;(7)异地常设机构;(8)外国驻华机构;(9)个体工商户;(10)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11)单位设立的独立核算的附属机构;(12)其他组织。

以上可见,凡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可以开立基本存款账户。2.开立基本存款账户所需的证明文件

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存款人申请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应向银行出具下列证明文件:

(1)企业法人,应出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本。

(2)非法人企业,应出具企业营业执照正本。(3)机关和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应出具政府人事部门或编制委员会的批文或登记证书和财政部门同意其开户的证明;非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应出具政府人事部门或编制委员会的批文或登记证书。

(4)军队、武警团级(含)以上单位以及分散值勤的支(分)对,应出具军队军级以上单位财务部门、武警总队财务部门的开户证明。

(5)社会团体,应出具社会团体登记证书,宗教组织还应出具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批文或证

明。

(6)民办非企业组织,应出具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

(7)外地常设机构,应出具其驻在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批文。

(8)外国驻华机构,应出具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批文或证明;外资企业驻华代表处、办事处应出具国家登记机关颁发的登记证。(9)个体工商户,应出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正本。

(10)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应出具其主管部门的批文或证明。(11)独立核算的附属机构,应出具其主管部门的基本存款账户开户登记证和批文。(12)其他组织,应出具政府主管部门的批文或证明。四.一般存款账户

(一)一般存款账户的概念

一般存款账户是存款人因借款或其他结算需要,在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以外的银行营业机构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

(二)一般存款账户的使用范围

一般存款账户用于办理存款人借款转存、借款归还和其他结算的资金收付。该账户可以办理现金缴存,但不得办理现金支取。

(三)一般存款账户的开户要求

1.开立一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资格

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都可以开立一般存款账户。根据规定,只要存款人具有借款或其他结算需要,都可以申请一般存款账户,且没有数量限制。

2.开立一般存款账户所需的证明文件

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存款人申请开立一般存款账户,应向银行出具下列证明文件:

(1)开立基本存款账户规定的证明文件。(2)基本存款账户开户登记证。

(3)存款人应向银行借款需要,应出具借款合同。(4)存款人因其他结算需要,应出具有关证明。

五.专用存款账户

(一)专用存款账户的概念

专用存款账户是存款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其特定用途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和使用而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

(二)专用存款账户的使用范围

根据专用存款账户用于办理各项专用资金收付。针对不同的专用资金,《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方法》规定了不同的使用范围:

1.单单位银行卡账户的资金必须由其基本存款账户转账存入。该账户不得办理现金收付业务。2.财政预算外资金、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期货交易保证金和信托基金专用存款账户,不得支取现金。

3.基本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政策性房地产开发资金、金融机构存放同业资金账户需要支取现金的,应在开户时报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批准。4.收入汇缴账户除向其基本存款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用存款账户划缴款项外,只收不付,不得支取现金。

(三)专用存款账户的开户要求

1.开立专用账户的条件

专用存款账户是针对特定事项开立的存款账户。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方法》的规定,对下列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存款人可以申请开立专用存款账户:(1)基本建设资金;(2)更新改造资金;(3)财政预算外资金;(4)粮、棉、油收购资金;(5)证券交易结算资金;(6)期货交易保证金;(7)信托资金;(8)金融机构存放同业资金;(9)政策性房地产开发资金;(10)单位银行卡备用金;(11)住房基金;(12)社会保障基金;(13)收入汇缴资金和业务支出资金;(14)党、团、工会设在单位的组织机构经费;(15)其他需要专项管理和使用的资金。上述收入汇缴资金和业务支出资金,是指基本存款账户存款人附属的非独立核算单位或派出机构发生的收入和支出的资金。因收入汇缴资金和业务支出资金开立的专用存款账户,应使用隶属单位的名称。

2开立专用存款账户所需的证明文件

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存款人申请开立专用存款账户,应向银行出具其开立基本存款账户规定的证明文件、基本存款账户开户登记证和下列证明文件:

(1)基本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政策性房地产开发资金、住房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应出具主管部门批文。

(2)财政预算外资金,应出具财政部门的证明。

(3)粮、棉、油收购资金,应出具主管部门批文。(4)单位银行卡备用金。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银行卡章程的规定出具有关证明和资料。

(5)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应出具证券公司或证券管理部门的证明。(6)期货交易保证金,应出具期货公司或期货管理部门的证明。

(7)金融机构存放同业资金,应出具其证明。

(8)收入汇缴资金和业务支出资金,应出具基本存款账户存款人有关的证明。

(9)党、团、工会设在单位的组织机构经费,应出具该单位或有关部门的批文或证明。

六、临时存款账户

(一)临时存款账户的概念

临时存款账户是指存款人因临时需要并在规定期限内使用而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

(二)临时存款账户的使用范围

临时存款账户用于办理临时机构以及存款人临时经营活动发生的资金收付。临时存款账户适用范围主要包括:设立临时机构,例如工程指挥部、筹备领导小组、摄制组等;异地临时经营活动,例如建筑施工及安装单位等;注册验资。临时存款账户应根据有关开户证明文件确定的期限或存款人的需要确定其有效期限。存款人在账户的使用中需要延长期限的,应在有限期限内向开户银行

提出申请,并由开户银行报中国人名银行当地分支行核准后办理展期,其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年。临时存款账户支取现金,应按照国家现金管理的规定办理。注册验资的临时存款账户在验资期间只收不付,注册验资资金的汇缴人应与出资人的名称一致。

(三)临时存款的开户要求

1临时存款账户开立的条件

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存款人有下列情况的,可以申请来历临时存款账户:(1)设立临时机构;(2)异地临时经营活动;(3)注册验资。2开立临时存款账户所需的证明文件

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存款人申请开立临时存款账户,应向银行出具下列证明文件:

(1)临时机构,应出具其驻在地主管部门同意设立临时机构的批文。

(2)异地建筑施工及安装单位,应出具其营业执照正本或其隶属单位营业执照正本,以及施工及安装地建设主管部门核发的许可证或建筑施工及安装合同。

(3)异地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出具其营业执照正本以及临时经营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批文。

(4)注册验资资金,应出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有关部门的批文。

上述地(2)(3)项,存款人还应出具其基本存款账户开户登记证。

七、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一)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概念

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是自然人因投资、消费、结算等而开立的可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存款账户。

(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适用范围

个人存款账户用于办理个人转账首付和现金存取。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实际有三项功能:第一,活期储蓄功能。第二,普通转账结算功能。第三,通过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使用支票、信用卡等信用支付工具。

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方法》的规定,下列款项可以转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1.工资、奖金收入。

2.稿费、演出费等劳务收入。

3.债券、期货、信托等投资的本金和收益。4.个人债权或产权转让收益。5.个人贷款转存。

6.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和期货交易保证金。7.继承、赠与款项。

8.保险理赔、保费退还等款项。

9.纳税退还。

10.农、副、矿产品销售收入。11.其他合法款项。

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在结算过程中,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1.单位从其银行结算账户支付给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款项,每笔超过五万元的,应向其开户银行提供下列付款依据:(1)代发工资协议和收款人清单;(2)将奖励证明;(3)新闻出版、演出主办等单位与收款人签订的劳务合同或支付给个人款项的证明;(4)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投资工资、奖券发行或承销部门支付或退还给自然人款项的证明;(5)债券或产权转让协议;(6)借款合同;(7)保险公司的证明;(8)税收征管部门的证明;(9)农、副、矿产品购销合同;(10)其他合法款项的证明。

2.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支付给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款项应纳税的,税收代扣单位付款时应向其开户银行提供完税证明。

3.个人持出票人为单位的支票向开户银行委托收款,将款项转入其个人银行结算的或者个持申请人为单位的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向开户银行提示付款,将款项转入其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个人应当提供前述有关收款依据。

4.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支付给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款项的,银行应按有关规定,认真审查付款依据或收款依据的原件,并留存复印件,按会计档案保管。

(三)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开户要求

1.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开立的条件: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存款人有下列情况的,可以申请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1使用支票、信用卡等信用支付工具的:2办理汇兑、定期借记(如代付水、电、话费)、定期贷记(代发工资)、借记卡等结算业务的。

自然人可根据需要申请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也可以在已开立的储蓄账户中选择并向开户银行申请确认为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银行为个人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根据需要还可要求申请人出具户口薄、驾驶执照、护照等有效证件。

八、异地银行结算账户的概念

(一)异地银行结算账户的使用范围

1.营业执照注册地与经营地不在同一行政区域(跨省、市、县)需要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2.办理异地借款和其他结算需要开立一般存款账户的。

3.存款人因附属的非独立核算单位或派出机构发生的收入汇缴或业务支出需要开立专用存款账户的。

4.异地临时经营活动需要开立临时存款账户的。5.自然人根据需要在异地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

(二)异地银行结算账户的开户要求

除出具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和临时存款账户规定的有关证明文件外,还应出具下列相应的证明文件:

1.经营地与注册地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存款人,地异地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应出具注册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的未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证明。

2.异地借款的存款人在异地开立一般存款账户的,应出具在异地取得贷款的借款合同。3.因经营需要在异地办理收入汇缴和业务支出的存款人,在异地开立专用存款账户的,应出具隶属单位的证明。

其中,属于第2、3种情况的,还应出具其基本存款账户开户登记证。

第三节 票据结算

一.票据概述

(一)票据的概念和种类

票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票据包括各种有价证券和凭证,如股票、国库券、企业债券、发票、提单等;狭义的票据仅指《票据法》上规定的票据。根据我国《票据法》的规定,票据是由出票人依法签发的、约定自己或者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指定日期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并可转让的有价证券。在我国,票据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票据以支付一定金额为目的。

2.票据是出票人依法签发的有价证券。

3.票据所表示的权利与票据不可分离。

4.票据所记载的金额由出票人自行支付或委托他人支付。

5.票据的持票人只要向付款人提示付款,付款人即无条件向持票人或收款人支付票据金额。6.票据是一种可转让证券。我国《票据法》规定票据均为记名票据,必须通过背书转让或交付转让的方式予以流通转让。

(二)票据的功能 1.支付功能。2.汇兑功能。3.信用功能。

4.结算功能。5.融资功能。(票据的融资功能是通过票据的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实现的)

(三)票据当事人

票据当事人,是指票据法律关系中享有票据权利、承担票据义务的当事人,也称票据法律关系。1.基本当事人。基本当事人是指在票据作成和交付时就业已存在的当事人,是构成法律关系的

必要主体,包括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在汇票及支票中有出票人、付款人与收款人。在本票中有收票人与收款人。其中,出票人,是指依法定方式签发票据并将票据交付给收款人的人;收款人,是指票据到期后有权收取票据所载金额的人又称票据权利人;付款人,是指由出票人委托付款或自行承担付款责任的人。

2.非基本当事人。非基本当事人是指在票据作成并交付后,通过一定的票据行为加入票据关系而享有一定权力、义务的当事人,包括承兑人、背书人、被背书人、保证人等。

其中,承兑人,是指接受汇票出票人的付款委托同意承担支付票据义务的人,又称票据主债务人。背书人,是指在转让票据时,在票据背面或粘单上签字或盖章并将票据交付给受让人的票据收款人或持票人;被背书人,是指被记名受让票据或接受票据转让的人;保证人,是指为票据债务提供担保的人,由票据债务人以外的他人担当。

(四)票据的权利与责任 1.票据权利

(1)票据权利的概念。票据权利是指票据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付款请求权,是指持票人向汇票的承兑人、本票的出票人、支票的付款人出示票据要求付挎包的权利,是第一顺序权利,又称主要票据权利。票据追索权,是指票据当事人行使付款请求权遭到拒绝或有其他法定原因存在时,向其前手请求偿还票据金额及其他法定费用的权利,是第二顺序权利,又称偿还请求权利。

(2)票据权利的时效。票据权利在下列期限内不行使而消灭:持票人对票据的出票人和承兑人的权利,自票据到期日起2年;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持票人对支票出票人的权利,自出票日起6个月;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自被拒绝承兑或者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持票人对前手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的,仍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

(3)票据权利的行使。不同的票据种类,其权利的行使有不同的程序,可包括票据的汇兑、提示付款、行使追索权等程序。

提示承兑是指持票人向付款人出示汇票,并要求付款人承诺的行为。定期付款或出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持票人要行使票据权利时,首先要在汇票到期日前向付款人提示承兑;检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持票人应当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承兑,这是远期汇票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的一个必经程序,如果省略此程序就不能请求付款。

提示付款是指持票人在法定期限内向付款人请求付款的行为。其中包括:支票自出票日起10日内向付款人提示付款;本票自出票日起2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付款;银行汇票,自出票日起1个月内向付款人提示付款;定日付款、出票后定期付款或者见票后定期付款的商业汇票,自到期日起10天内向承兑人提示付款。

行使追索权。在票据到期日前,如汇票被拒绝承兑或被拒绝付款的,承兑人或付款人死亡、逃匿的,承兑人或者付款人有被依法宣告破产的以及因违法被责令终止业务活动的,持票人也可行使追索权。

(4)票据权力行使的时间和地点。票据权利的行使场所一般是银行营业点,其时间就是银行营业的时间,即票据时效的最后期限是以银行的营业结束时间为限,而不能以当日的24小时。票据当事人无营业场所的,应当在其住所进行。

(5)票据权利的抗辩。票据债务人可以在下列情况下对持票人行使抗辩权:与票据债务人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并且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非法手段取得票据,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明知票据债务人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因重大过失取得票据的;其他依法不得享有票据权利的。

2.票据责任

票据责任是指票据债务人向持票人支付票据金额的责任。它是基于债务人特定的票据行为(如出票、背书、承兑等)而应承担的义务,不具有制裁性质,主要包括付款义务和偿还义务。票据债务人承担票据义务一般有四种情况:一是汇票承兑人因承兑而应承担付款义务;二是本票出票人因出票而承担自己付款的义务;三是支票付款人在与出票人有资金关系时承担付款义务;四是汇票、本票、支票的背书人,汇票、支票的出票人、保证人,在票据不获承兑或不获付款时的付款清偿义务。

(五)票据行为

我国《票据法》规定的票据行为则是指票据当事人以发生票据债务为目的的、以在票据上签名或盖章为权利义务成立要件的法律行为,包括出票、背书、承兑和保证四种。

出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行为。出票包括两个行为:一是出票人依照《票据法》的规定作成票据,即在原始凭证上记载法定事项并盖章;二是交付票据,即将作成的票据交付给他人占有。

背书,是指收款人或持票人为将权利转让给他人或者将一定的票据权利授予他人行使而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行为。非背书转让是将一定的票据权利授予他人行使,包括委托收款背书和质押背书。

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并盖章的行为。

保证,是指票据债务人以外的人,为担保特定债务人履行票据债务而在票据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盖章的行为。

(六)票据签章

票据签章是票据行为生效的重要条件,也是票据行为表现形式中必须记载的事项。

(七)票据记载事项

票据记载事项一般分为绝对记载事项、相对记载事项和任意记载事项等。

(八)票据丧失的补救

票据丧失后,可以采取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普通诉讼三种形式进行补救。

挂失止付,是指失票人将丧失票据的情况通知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由接受通知的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审查后暂停支付的一种方式。只有确定付款人或代理付款人的票据丧失时,才可以进行挂失止付,具体包括商业汇票、支票、填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四种。挂失止付并不是票据丧失后采取的必经措施,而是一种暂时的预防措施,最终要通过申请公示催告或提起普通诉讼。

公示催告,是指在票据丧失后由失票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人民法院以公告方式通知不确定的利害关系人限期申报权利,逾期未报者,则权利失效,而由法院通过除权判决宣告所丧失后采取的必经措施。根据《票据法》的规定,失票人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的3日内,也可以在票据丧失后,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公示催告的主体必须是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的最后持有人,失票人不知道票据的下落,利害关系人也不明确。

普通诉讼,是指丧失票据的人为原告,以承兑人或出票人为被告,请求法院判决其向失票人付款的诉讼活动,如果与票据上的权利有利害关系的人是明确的,无需公示催告,可按一般的票据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二.银行汇票

(一)银行汇票的概念

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二)银行汇票的使用范围

银行汇票可以用于转账。填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汇票也可以用于支取现金。单位和个人在同城、异地或统一票据交换区域的各种款项结算,均可使用银行汇票。

(三)银行汇票的记载事项

1.银行汇票的绝对记载事项

根据《票据法》的规定,银行汇票的绝对记载事项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如果汇票上未记载该七个方面事项之一的,该汇票无效:(1)表明“银行汇票”的字样。

(2)无条件支付的承诺。

(3)确定的金额。这是指汇票上记载的金额必须是固定的数额,如果汇票上记载的金额是不确定的,汇票将无效。汇票上记载有实际结算金额的,以实际结算金额为汇票金额。

(4)付款人名称。(5)收款人名称。(6)出票日期。(7)出票人签章。2.银行汇票的相对记载事项(1)付款日期。

(2)付款地。(3)出票地。

(四)银行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

银行汇票的提示付款期限为自出票之日起1个月。持票人超过提示付款期限的,代理付款人不予受理。

(五)银行汇票的办理和使用要求

1.办理银行汇票的程序

(1)申请人使用银行汇票,应向出票银行填写“银行汇票申请书”,填明收款人名称、汇票金额、申请人名称、申请日期等事项并签章。其签章为预留银行的签章。

申请人或者收款人为单位的,不得在“银行汇票申请书”上填“现金”字样。

(2)出票银行受理银行汇票申请书,收妥款项后签发银行汇票,并用压数机压印出票金额,将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一并交给申请人。

2.银行汇票兑付的基本要求

(1)收款人受理银行汇票时,应审查下列事项: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是否齐全、汇票号码和记载的内容是否一致;收款人是否确为本单位或本人;银行汇票是否在提示付款期限内;必须记载的事项是否齐全;出票人签章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压数机压印的出票金额,并与大写出票金额一致;出票金额、出票日期、收款人名称是否更改,更改的其他事项是否由原记载人签章证明。

(2)未填明实际结算金额和多余金额或实际结算金额超过出票金额的,银行不予受理。(3)银行汇票的实际结算金额不得更改,更改实际结算金额的银行汇票无效。

(4)收款人可以将银行汇票背书转让给被背书人。银行汇票的背书转让以不超过出票金额的实际结算金额为准。未填写实际结算金额或实际结算金额超过出票金额的银行汇票不得背书转让。(5)背书人受理银行汇票时,还应审查:银行汇票是否记载实际结算金额,有无更改其金额是否超过出票金额;背书是否连续,背书人签章是否符合规定,背书使用粘单的是否按规定签章;背书人为个人的,应验证其个人身份证件。

(6)持票人向银行提示付款时,必须同时提交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缺少任何一联,银行不予受理。

(7)未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个人持票,可以向选择的任何一家银行机构提示付款。提示付款

时,应在汇票背面“持票人向银行提示付款签章”处签章,并填明本人身份证件名称、号码及发证机关,由其本人向银行提交身份证及其复印件,银行审核无误后,将其身份证件复印件留存备查,并以持票人的姓名开立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账户,该账户只付不收,付完清户,不计付利息。

转账支付的,应有原持票人向银行填制支付凭证,并由本人交验其身份证件办理支付款项。该账户的款项只能转入单位或个体工商户的存款账户,严禁转入储蓄和银行卡账户。(8)持票人超过期限向代理付款银行提示不获付款的,必须在票据权利时效内向出票银行作出说明,并提供本人身份证件或单位证明,持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向出票银行请求付款。

申请人缺少解讫通知要求付款的,出票银行应于银行汇票提示付款期满后1个月后办理。三.支票

支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付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的基本当事人包括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出票人即存款人,是在经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批准办理支票业务的银行机构开立使用支票存款账户的单位和个人;付款人是出票人的开户银行;持票人是票面上填明的收款人,也可以是经背书转让的被背书人。

我国《票据法》按照支付票款方式,将支票分为普通支票、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在普通支票左上角划两条平行线的,为划线支票,划线支票只能用于转账,不得支取现金。

(三)支票的记载事项

1,支票的绝对记载事项

根据《票据法》的规定,支票的绝对记载事项共有六项内容:(1)表明“支票”字样。(2)无条件支付的委托。(3)确定的金额。(4)付款人名称。(5)出票日期。(6)出票人签章。

为了发挥支票灵活便利的特点,我国《票据法》规定了两项绝对记载事项可以通过授权补记的方式记载:一是关于支票金额的授权补记;二是关于收款人名称的授权补记。

2.支票的相对记载事项

(1)付款地。根据《票据法》的规定,支票上未记载付款地的,付款人的营业场所为付款地。(2)出票地。根据《票据法》的规定,支票上未记载出票地的,出票人的营业场所、住所或者经常居住地为出票地。此外,根据《票据法》的规定,支票上可以记载非法定记载事项,但这些事项并不发生支票上的效力。

(四)支票的提示付款日期

支票的提示付款日期为自出票日起10日,但中国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超过提示付款期限提示付款的,持票人开户银行不予受理,付款人不予付款。

(五)支票的办理和使用要求

1,签发支票应使用碳素墨水或墨汁填写,中国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

2.支票的出票人签发支票的金额不得超过付款时在付款人处实有的存款金额。禁止签发空头支票。

3.支票的出票人预留银行签章是银行审核支票付款的依据。银行也可以与出票人约定使用密码,作为银行审核支付支票金额的条件。

4.出票人不得签发与预留银行签章不符的支票;使用支付密码的,出票人不得签发支付密码错误的支票。

5,出票人签发空头支票、签章与预留银行签章不符的支票、使用支付密码地区,支付密码错误的支票,银行应予退票,并按票面金额处以5%但不低于1000元的罚款;持票人有权要求出票赔偿支票金额2%的赔偿金。对于屡次签发的,银行应当停止其签发支票。

6.持票人可以委托开户银行收款或直接向付款人提示付款。用于支取现金的支票仅限于 向付款人提示付款。

持票人委托开户银行收款时,应作委托收款背书,在支票背面背书人签章栏签章,记载“委托收款”字样、背书日期,在背书人栏记载开户银行名称,并将支票和填制的进账单送交开户银行。

7.存款人领购支票时,必须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领用单”并签章,签章应与预留银行签章相符。存款账户结算时,必须将全部剩余空白支票交回银行注销。

第三章 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税收征管管理法律制度

一.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基本规范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分别于1995年2月28日和2001年4月28日对《税收征收管法》进行了修改.

三,税务管理是税务机关(主体)在税收征收管理中对征纳过程实施的基础性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税务管理包括税务登记管理、发票管理和纳税申报管理等几个部分的内容。四.税务登记以称纳税登记,是税务机关依据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登记管理的一项法定制度,也是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定手续。

五.根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税收入、应税财产或应税行为的各类纳税人,均应当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停业、复业登记,注销登记,处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注意多选题、判断题)

(一)开业登记

1.对象分两类

领取营业执照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1企业,即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或组织,包括国有、集体、私营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以及各种联营、联合、股份制企业等。2 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3 个体工商户。4 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

其他纳税人:根据有关法规规定,不从事生产、经营,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除临时取得应税入或发生应税行为以及只缴纳个所得税、车船使用税的外,都应按规定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2.时间和地点

(1)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生产、经营地或者纳税义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表并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供有关证件、资料。(注意单选题)(2)除上述以外的其他纳税人,除国家机关和个外,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以下几种情况应比照开业登记办理:

(1).扣缴义务人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领取扣缴税款登记证件。

(2)从事生产、经营饿纳税人外出经营,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天,是指纳税人在同一县(市)实际经营或提供劳务之日起,在连续的12个月内累计超过180天。自期满之日起,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证,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

3.开业登记的内容

(1)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业主姓名及居民身份证、护照或者其他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2)住所、经营地点;

(3)登记注册类型及所属主管单位;

(4)核算方式;

(5)行业、经营范围、经营方式;(6)注册资金(资本)、投资总额、开户银行及账号;(7)经营期限、从业人数、经营执照号码;(8)财务负责人、办税人员;(9)其他有关事项。4.开业登记程序

(1)税务登记的申请。

在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时,纳税人应认真填写《税务登记表》(2)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时应提供的证件、资料。

营业执照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及工商登记表,或其他核准执业登记表复印件。(3)税务登记表的种类、适用对象 ①内资企业税务登记表。②分支机构税务登记表。③个体经营税务登记表。④其他单位税务登记表。⑤涉及企业税务登记表。

(4)税务登记表的受理、审核

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填表的《税务登记表》、提供的证件和资料,应当在收到之日起30日内审核完毕。

(5)税务登记证的核发。

①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报之日起30日内审核并发给税务登记证件。

②对未取得营业执照或工商登记核发临时营业执照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暂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其副本,并在正副本右上角加盖“临时”章。

③对既没有税收纳税义务又不需领用收费(经营)票据的社会团体等,可以只登记不发证。

(二)变更登记

变更登记是指纳税人在办理税务登记后,原登记的内容发生变化时向原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的税务登记。

1.变更税务登记的范围及时间要求

(1)适用范围。

一、应当办理变更税务登记:发生改变名称、法定代表人、改变经济性质或经济类型、改变住址和经营地点(不涉及主管税务机关变动的)、改变生产经营或经营方式、增减注册资金(资本)改变隶属关系、改变生产经营期限、改变或增减银行账号、改变生产经营权属及改变其他税务登记内容的。

(2)时间要求。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有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不需要到工商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2.变更税务登记的时间、方法(1)申请。

(2)提供相关证件、资料。(3)税务登记变更表的内容。(4)受理。(5)审核。

(6)发证。对需变更税务登记内容的,主管税务机关应收回原《税务登记证》(正、副本),按变更后的内容,重新制发《税务登记证》(正、副本)。

(三)停业、复业登记

停业、复业登记是纳税人暂停和恢复生产经营活动而办理的纳税登记。

税务机关经过审核,应当责成申请停业的纳税人结清税款并收回其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和发票,办理停业登记。纳税人的发票不能收回的,税务机关应当予以封存。

纳税人停业期满不能及时恢复生产、经营的,应当在停业期满前向税务机关提出延长停业登记。纳税人停业期满未按期复业又不申请延长停业的,税务机关应当视为已恢复营业,实施正常的税收征收管理。

(四)注销登记

注销登记是指纳税人在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依法终止履行纳税义务的其他情形时,向原登记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的登记。

按照规定不需要在工商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的,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管理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纳税人因住所、生产、经营场所所变动而涉及改变主管税务登记机关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前,或者住所、生产、经营场所变动前,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在30日内向迁达地主管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注销税务登记的程序、方法:

(1)

纳税人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时,应向原税务登记机关领取《注销税务登记申请审批表》,如实填写注销登记事项内容及原因。

(2)提供有关证件、资料。纳税人如实填写《注销税务登记申请审批表》,连同下列资料、证件报税务机关: ① ② ③ ④ 注销税务登记申请书;

主管部门批文或董事会、职代会的决议及其他有关证明文件; 营业执照被吊销的应提交工商机关发放的注销决定;

主管税务机关原发放的税务登记证件(税务登记证件、副本及登记表等);

⑤ 其他有关资料。

(3)

注销税务登记申请审批表的内容。(4)

受理。(5)

核实。

(五)外出经营报验登记

纳税人应当在到达经营地进行生产、经营前向经营地税务机关申请报验登记,并按规定提交有关证件、资料。外出经营活动结束,纳税人应当向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报表》,并按规定结清税款、缴纳未使用完的发票。

(六)税务登记证的作用和管理

税务登记证件每年验审一次,每三年换证一次。

未按规定办理验证或换证手续的,由县级以上税务机关宣布其税务登记证件失效,并收回有关税务证件及发票。

税务登记证管理:

(1)税务机关对税务登记证件实行定期验证和换证制度。

(2)

纳税人应当将税务登记证件正本在其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办公场所公开悬挂,接受税务机关检查。

(3)纳税人遗失税务登记证件的,应当在15日内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并登报声明作废。同时,凭报刊上刊登的遗失声明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补办税务登记证件。

(七)银行账户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开立基本存款账户或者其他存款账户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其全部账号;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

二、发票管理

(一)发票的概念

发票是指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的书面证明。它是确定经营收支行为发生的法定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原始依据,也是税务稽查的重要凭证。1993年12月,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发票具有一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发票具有合法性。2.发票具有真实性。3.发票具有时效性。

4.发票具有共享性、5.发票具有传递性。

发票一般分为存根联、发票联、记账联三个联次。增值税发票还包括一个抵扣联。

发票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发票的名称、字轨号码、联次和用途、客户名称、开户银行和账号、商品名称或经营项目、计量单位、数量、单价、金额、开票人、开票日期、开票单位、名称。

(二)发票的种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发票分为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两大类。专用发票特指增值税专用发票。1.增值税专用发票

增值税专用发票是指专门用于结算销售货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使用搞得一种专用发票,隶属于国家税务局管理范围,其样式和印制及管理规定均由国家税务总局制订。增值税专用发票只限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领购使用,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不得领购使用。(1)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主要防伪特征。增值税专用发票的 防伪标记三部分组成: 水印防伪图案。

红色荧光防伪标记或微缩字母防伪标记。2000年以前的专用发票联和抵扣联使用红色荧光油墨套印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

2000年以后的专用发票联、抵扣联“xx增值专用发票”字样下端的双实线由微缩字母组成。其中上线为“xx增值专用发票”等汉字的汉语拼音声母缩写,下线为“国家税务总局监制”等汉字的汉语声母缩写。发票监制章的内圆线由多组“国家税务总局监制”等汉字的汉语拼音声母缩写组成,即“GJSHWZJJZH”。通过高倍放大镜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色荧光防伪标记或异型字体标记。

专用发票应同时具有上述三项防伪标记,缺一不可。

(2)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使用规定。一般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领购使用专用发票。会计核算不健全,即不能按会计制度和税务机关的要求准确核算增值税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额者。

不能向税务机关准确提供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应纳税额及其他有关增值税税务资料者。

有以下行为,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而仍未改正者:私自印制专用发票;向个人或税务机关以外的单位买取专用发票;借用他人专用发票;向他人提供专用发票;未按规定开具专用发票;未按规定保管专用发票;未按规定申报专用发票的购、用、存情况;未按规定接受税务机关检查。

销售的货物全部属于免税项目者。

纳税人当月购买专用发票而未申报纳税的,不得向其发售专用发票。(3)专用发票的开具范围。向消费者销售应税项目; 销售免税项目;

销售报关出口的货物、在境外销售应税劳务; 将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将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将货物赠送他人

零售单位销售货物给一般纳税人可以开具专用发票,销售货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开具专用发票。

一般纳税人到零售单位购买货物,必须出示盖有一般纳税人认定专用章得税务登记证副本,否则不得为其开具专用发票。

增值税专用发票必须按照下列要求开具:自迹清楚。不得涂改。项目填写齐全。票、物相符,票面金额与实际收取的金额相符。各项目内容正确无误。全部联次一次填开,上、下联内容一致。发票联和抵扣联加盖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按照所规定的时限开具专用发票。不得开具伪造的专用发票。不得拆本使用专用发票。不得开具票样与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定的票样不相符合的专用发票。不得超面额开具专用发票:用中文开具专用发票。

开具的专用发票有不符合上列要求者,不得作为扣税凭证,购买方有权拒收。另外还规定开具专用发票应严格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规定统一加盖单位财务专用章,不得加盖其他财务印章。

根据不同版本的专用发票,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分别加盖在专用发票的左下角或右下角,覆盖“开票单位”一栏。

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使用红色印泥。

纳税人开具专用发票不得手工填写“销货单位”栏的,属于未按规定开具专用发票,购货方不得作为扣税凭证。专用发票销货单位栏戳记使用蓝色印泥。“单位”“金额”栏填写不含税单价、金额。购货方单位名称必须详细填写,不得简写。

“税率”栏,按适用的税率填写。

一般纳税人必须按规定时限开具专用发票,不得提前或滞后。

对已开具专用发票的销售货物,要及时足额计入当期销售额征税。凡开具了专用发票,其销售额未按规定计入销售账户核算的,一律按偷税论处。

2.普通发票

普通发票主要是由营业税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使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不能开具专用发票的情况下也可使用普通发票。普通发票由行业发票和专用发票组成,前者使用与某个行业经营业务,如商业零售统一发票、商业批发统一发票、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统一发票等,后者仅适用于某一经营项目,如广告费用结算发票、商品房销售发票等。

(1)普通发票发票联采用专用水印纸印制,水印图案为菱形,中间标有SW字样,发票联不加印底纹。

(2)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财务和发票管理制度健全,自觉依法纳税且年普通发票使用量在

1000本以上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确需申请印有企业名称普通发票的,按照严格控制,从严审批的原则,经主管国税机关同意,县(市)国税局审批,省辖市国税批准后到指定印刷厂印刷,并由主管国税机关集中保管,限量供应。

3.专业发票

专业发票是指国有金融、保险企业的存贷、汇兑、转账凭证,保险凭证;国有邮政、电信企业的邮票、邮单、话务、电报收据;国有铁路、国有航空企业和交通部门、国有铁路、水上运输企业的客票、货票等。

(三)发票开具要求

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取方应向付款方开具发票;特殊情况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发票。

1.单位和个人经营业务、确认营业收入时,才能开具发票。未发生经营业务的一律不准开具发票。

2.开具发票时,应按照顺序填开,填写项目齐全,内容真实,自己清楚,全部联次一次复写、打印,内容完全一致,并在发票联和抵扣联加盖单位财务印章或者专用发票章。3.专用发票应当使用中文。民族自治区地方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名族语言。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4.开具发票时限、地点应符合规定。根据税收管理需要,需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具的发票的,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借、转让、代开发票;未经税务机关批准,不得拆本使用发票;不得自行扩大专用发票使用范围。(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联登记簿应当保存5年)三.纳税申报

纳税申报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在申报期限内就纳税事项向税务机关他出书面申报二的一种法定手续。

(一)纳税申报的内容

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时,应当如实写纳税申请表,并根据不同情况相应报送下列有关证件、资料:财务、会计报表及其说明材料;税务机关规定应当报送的其他有他有关证件、资料。

(二)纳税申报的方式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办理纳税申报时,可以直接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缴代扣、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也可以按照规定采取邮寄、数据电文或者其他方式办理纳税申报、报送事项。

1.直接申报,即上门申报。(直接申报时一种传统申报方式)

2.邮寄申报(邮寄申报以寄出地的邮局邮戳日期为实际申报日期)

3.数据电文申报。(数据电文是指经税务机关确定的电话语音、电子数据交换和网络传输等电子方式等等)网上申报,就是数据电文申报的一种形式。第二节税款征收

税款征收是指税务机关依照税务法律、法规规定,将纳税人依法应纳的税款以及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代收代缴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征收入库的活动。

税收机关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除税务机关、税务人员以及经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委托的单位和人员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税款的征收活动。一. 税款征收的原则

(一)税务机关是征税的唯一行政主体的原则

(二)税务机关只能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征收税款

(三)税务机关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或者延缓

征收税款或者摊派税款。(不得擅自增减改变税目、调高或降低税率、加征或减免税款、提前征收或延缓征收税款以及摊派税款)

(四)税务机关征收税款必须遵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的原则

(五)税务机关征收税款或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时,必须向纳税人开具完税凭证或开付扣押、查封的收据或清单

(六)税款、滞纳金、罚款统一由税务机关上缴国库

(七)税款有限的原则

1.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对于法律上另有规定的无担保债权,不能行使税收优先权)2.纳税人发生欠税在前的,税收优先于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的执行。(两个前提条件:其一,纳税人有欠税;其二,欠税发生在前)纳税人应缴纳税款的期限届满之次日即是纳税人欠缴税款发生的时间。

3.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非法所得 二. 税款征收方式

(一)查账征收

查证征收是指由纳税人依据账簿记载,先自行计算缴纳,事后经税务机关查账核实,如有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则多退少补。

这种征收方式适用于掌握税收法律法规,账簿、凭证、财务会计制度比较健全,能够如实反映生产经营成果,正确计算应纳税款的纳税人。

(二)查定征收

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对其生产的应税产品查实核定产量和销售额,然后依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征收的一种税款征收方式。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生产规模较小、账册不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较低、产品零星、税源分散的纳税人。

(三)查验征收

查验征收是指由税务机关对某些零星、分散的高税率工业产品,通过查验数量,按市场一般销售价格计算其销售收入并据以征税的一种方法。

(四)定期定额征收

定期定额是指税务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核定纳税人在一定经营时期内的应纳税经营额及收益额,并以此为计价依据,确定其应纳税款(包括增值税额、消费税额、营业税额、所得税额等)

(五)代扣代缴

代扣代缴是指按照税法规定,负有扣缴税款义务的法定义务人,在向纳税人支付款项时,从所支付的款项中直接扣收税款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对零星分散的税源实行控管。

(六)代收代缴

即由与纳税人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单位和个人在向纳税人收取款项时,依照税收的规定收取税款。

(七)委托代征

委托代征是指受托单位按照税务机关核发的代征证书的要求,以税务机关的名义向纳税人征收一些零散税款的一种税款征收方式。

(八)其他征收方式 三.核定应纳税额

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

2.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单位设置账簿的; 3.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4.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

5.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6.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7.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及临时经营的纳税人。

第四章 会计职业道德

第一节:职业道德与会计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的概念和主要内容(一)职业道德的概念

(二)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国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倡导的首要规范。

2.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职业道德的精髓。

3.办事公道是指处理各种职业事务要客观公正、恰如其分、不偏不倚、公平公开。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会计职业道德

(一)会计职业道德概念

会计职业道德包括他律和自律两个方面。他律是以会计职业责任和义务为核心,侧重于防范会计人员的不正当的职业行为,因而通常采用政府或社会组织的限制性或禁止性条款(包括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形式公布会计从业人员不应该做什么。自律则是以职业良心、职业精神为核心,侧重于倡导会计从业人员应自觉遵循的职业行为,因而通常采用描述形式提出会计从业人员应该做什么。

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与单位有关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有效达到财务会计的目标和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的手段。自律是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手段

2.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职业道德在不同的社会中虽然会有所变化,但也会呈现出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3.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国情和现有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国际上会计职业道德的一半要求,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

1.爱岗敬业

(1)爱岗敬业的含义。

所谓的爱岗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

职尽责。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用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就是敬业。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从业者是否有职业道德的首要标志。爱岗和敬业,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升华。不爱岗就很难做到敬业,不敬业也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岗。爱岗敬业是会计人员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其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爱岗敬业需要有具体的行动来体现,即要有安心会计工作、献身会计事业的工作热情,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要有勤学苦练的钻研精神,要有忠于职守的工作作风。(2)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会计人员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条件,是其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爱岗敬业需要有具体的行动来体现,即要有安心会计工作、献身会计事业的工作热情,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勤学苦练的钻研精神,忠于职守的工作作风。①热爱会计工作,尊重会计职业。②安心本职岗位,任劳任怨。

③忠于职守。忠于职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忠实于服务主体、忠实于社会公众、忠实于国家。

④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2.诚实守信

(1)诚实守信的含义。诚实守信,简称“诚信”,是职业道德的根本。(2)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①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

会计人员面对虚假会计信息,不仅“不能为、不敢为”,而且更应“不屑为”。“不能为,不敢为”体现的是制度的约束和责任的追究,而“不屑为”则是诚实素养的具备。② 执业谨慎,信誉至上。诚实守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始终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维护职业信誉几客户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首先,注册会计师在选择客户时应谨慎,不要片面追求营业收入,迎合客户不正当要求,接受违背职业道德的附加条件。其次,注意评估自身的业务能力,正确判断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专业能力能否胜任所承担的委托业务。第三,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和执业规范、程序实施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经济业务事项,应当按照规定的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反映。第四,在接受委托后,应积极完成所委托的业务,认真履行合同,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擅自终止合同、解除委托,不得超出委托人委托范围从事活动,以免当事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对于单位会计人员来说,也要求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从事合理核算各项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

③ 保守秘密,不为利益所诱惑。在市场经济中,秘密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而会计人员因职业的特点经常会接触到单位和客户的一些秘密。会计人员应依法保守单位秘密,这也是诚实守信的具体体现。

保守秘密一方面是指会计人员要保守企业自身秘密;另一方面也包括会计人员不得已不道德的手段去获取他人的秘密。

3.廉洁自律

(1)廉洁自律的含义。廉洁自律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

会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自律的核心就是要用道德观念自觉地抵制自己的不良欲望。对于整天与钱财打交道的会计人员来说,经常会受到钱财的诱惑,没有“理万金分文不沾”、“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道德品

质和高尚情操是不行的。

会计职业自律包括两层含意:会计人员自律和会计行业自律。(2)廉洁自律的基本要求。

①公私分明,不贪不占。公私分明,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严格划分公私界限。不贪不占,是指会计人员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化公为私、损公肥私,不得贪图国家或单位的便宜,不得占用国家或单位的资金或财产。②遵纪守法。

③清正廉洁。

清正廉洁,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这是在会计工作中做到廉洁自律的思想基础。

4.客观公正

(1)客观公正的含义。客观公正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品德,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2)客观公正的基本要求。①端正态度。②依法办事。

③实事求是。

④不偏不倚,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5.坚持准则

(1)坚持准则的含义。

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者他人意志左右。这里所指的“准则”不仅指会计准则,而且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制度。会计法律是指《会计法》;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等经国务院发布的法规,以及国家财政部门发布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跪着规范性文件,如《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2)坚持准则的基本要求。①熟悉准则。②执行准则。

坚持准则,依法办事,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中之重。③依法监督。

6.提高技能

(1)提高技能的含义。

职业技能一般包括从事相应业务所应具备的理论水平、政策法规水平、处理业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技术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等。

会计职业技能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专业基础知识;二是会计理论、专业操作的创新能力;三是组织协调能力;四是主动更新知识的能力;五是提供会计信息能力等。(2)提高技能的基本要求。

①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性。②勤学苦练、刻苦钻研。

③不断进取,提高业务水平。

7.参与管理

(1)参与管理的含义。

(2)参与管理的基本要求。会计人员要树立参与管理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做好参谋。经常主动地向领导反映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参与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消极被动地记账、算账和报账。具体说,应积极主动地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努力钻研相关业务。

②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积极参与管理。

8.强化服务

(1)强化服务的含义。

强化服务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2)强化服务的基本要求。①树立服务意识。

②提高服务质量。

③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第二节: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关系

一、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联系

(一)两者在根本目的上一致

(二)两者在作用上互相补充

(三)两者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重叠

(四)两者在地位上相互转化、相互吸收

(五)两者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主要区别

(一)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性质不同

会计法律制度是从工作业务角度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作出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作为规范主要是从品行角度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作出规范。

(二)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作用范围不同

会计法律制度侧重于调整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和结果的合法化,而不能离开行为过问动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会计职业道德不仅要求调整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还要求调整会计人员内在的精神世界。因而,会计职业道德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会计人员的影响比会计法律制度要广泛、深刻、持久得多。

(三)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实现形式不同 会计法律制度要求的是“必须”,评价使用的也是对和错。

会计职业道德要求的是“应该”,评价使用的范畴是善和恶,是一个价值判断。

(四)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实施保障机制不同

会计法律制度的这种保障机制不仅体现在其法律规范的内容中具有明确的制裁和处罚条款,而且体现在设有与之相配合的权威的制裁和审判机关,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而会计职业道德既有国家法律的相应要求,又需要会计人员的自觉遵守。当人们对会计职业道德上的权利与义

务发生争议时,由于没有权威机构对其中的是非曲直明确作出裁定,或者即使有裁定也是舆论性质的,缺乏对裁定执行的保障。

第三节: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形式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

(一)接受教育

(二)自我教育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一)职业道德观念教育

(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三)职业道德警示教育

(四)其他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教育 1.形势政策教育

2.法制教育和反腐斗争的教育

3.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其他方面的配套教育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一)通过会计学历教育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1.会计学历教育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在大专院校会计类专业就读的学生,是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他们当中大部分将进入会计队伍,从事会计工作。在大专院校的学习阶段是他们的会计职业情感、道德观念、是非善恶判断标准初步形成的时期,所以会计专业类大专院校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会计人员岗前教育的主要场所,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0万左右的学生进入会计队伍的行列。为保证进入到会计队伍的新鲜血液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会计学历教育抓起。在会计学历教育中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促使会计队伍预备人员将会计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变成未来职业活动中遵循的信念和标准,从而对潜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起着基础性作用。2.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学历教育中的目标和措施

(二)通过会计继续教育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1.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含义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1)针对性。

(2)适应性。继续教育是随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竞争的实际需要发展的,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继续教育都有在提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之后,与实际工作相联系,这样才能学用一致、学有所成。一是要从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工作出发,把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使用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形成育人、选人、用人一体化的机制。二是继续教育的目标必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发挥最大效益。三是要坚持普及与重点相结合,选准继续教育重点对象,根据人才队伍建设安排培训工作,对中、青年业务骨干和带头人,更要加强培养。四是继续教育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工作需要,并兼顾长远发展。五是继续教育的形式除了举办培训班外,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办法,包括有组织、有计划的自学方式,真正做到激发广大会计人员的学习热情。

(3)灵活性。继续教育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基础教育和其他类型的学历教育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主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2.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1)会计职业道德信念教育

(2)会计职业义务教育(3)会计职业荣誉教育

(三)通过会计人员的自我教育与修养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我教育(1)自我剖析。

(2)自我兢慎。

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第四节: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检查和奖惩

一、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监督检查

(一)将会计法执法检查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

开展《会计法》执法检查,同时也是对会计人员是非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情况进行了检查。

(二)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管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

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实现定期年检制度。年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主要审核和检查持证人员的下列情况:(1)完成规定的会计继续教育内容和学时情况;(2)工作单位、学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或者职称变更情况;(3)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登记注册情况;(4)已经注册登记的持证人员遵守财经纪律、法规和会计职业纪律情况,依法履行会计职责情况。

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管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有制度基础和保证,有利于强化对会计人员行为的约束,强制引导会计人员遵守会计职业道德。

(1)考核评价方式。

(2)建立持证人员诚信档案。

(三)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评、聘用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

由于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取得是采取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因此有必要在考试和评审两个方面对其会计职业道德进行检查、考核。

二、会计行业组织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自律管理与约束

三、依法建立激励和遵守职业道德情况考核和奖惩机制

对于那些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优秀会计人员,应当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

(一)建立激励机制的意义

(二)实行会计人员表彰制度与会计职业道德激励机制相结合

四、严格违反职业道德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管理

涉及会计人员违反职业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违反单位会计核算规则的行为;(2)违反单位会计监督规则的行为;(3)违反单位会计人员的任用要求的行为;(4)伪造和变造凭证、账簿和报表的行为;隐匿和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的行为。

第五节: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组织与实施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抓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并得到切实贯彻和实施。各级财政部门、会计职业团体、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秩序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组织和实施的制度和机制,齐抓共管,保证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

(一)财政部门组织和推动会计道德建设,依法行政,探索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实现形式。

(二)会计职业组织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会计职业道德惩戒制度 对于会计职业组织实施的职业道德惩戒,其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调查、分析和确认事实。2.确定适用规则条款。3.作出决定。

4.执行决定。

(三)企事业单位任用合格会计人员,开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内部约束机制,防范舞弊和经营风险,支持并督促会计人员遵循会计职业道德,依法开展会计工作

(四)社会各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既是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是某一个单位、某一个部门的任务,而且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责任。

篇3:农机职业技能开发相关法规的梳理与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研究的若干观点梳理

据笔者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 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研究比较典型的论文有30余篇, 考虑到研究的出发点、角度和方法的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说法:

特色说众所周知, 职业教育起源于手工业工厂的学徒制, 来源于职业世界。创造任职条件, 培养任职能力, 从而获得就业的职业资格, 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因此, 使劳动者获得从事职业劳动所必备本领的职业教育与职业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是职业教育的应然特色。学者李慧玲等认为, 所谓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就是职业教育对职业的依赖性和服务性。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教育, 职业教育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掌握专门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技术, 成为适应社会各类职业需要的专门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技术课程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逐步在教育体系中确立了自身的地位, 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更加凸显。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对职业教育进行的教育学视野拓展, 有助于认识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来源与职业的关系, 但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论探索, 显得有些单薄。

本质说事物的本质是该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对职业教育的本质的探究是一个无限接近其本质的过程。俞启定等学者试图从职业教育是什么、职业教育的特性是什么和职业教育的功能是什么三个方面剖析职业教育的本质;此外, 刘晓等学者对有关“职业性”本质属性进行了简要梳理。这些研究总的汇聚点是: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符合职业或劳动环境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 它以职业需要为导向, 以实践应用性技术和技艺为主要内容, 传授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态度, 并使学习者获得或者扩展职业行动能力, 进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 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 可以说职业性和技术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一定意义上说, 本质说是对特色说的进一步说明, 不仅说明职业性是什么, 更为重要的是对如何获得职业性做了说明, 对于当前职业教育提出“职业资格”的提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但在受教育者是未成年学生的前提下,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如何更具有实效需要进一步探索。不过, 也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仅仅是职业教育名称的简单重复, 提出了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其实, 应用性强调的也是对专门人才的培养, 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质上也是职业性的重要体现。

基本问题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地位和作用、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是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 其实质上是人与职业的关系, 也可以说是对职业教育职业性的进一步探索。人是职业的主体, 职业是人社会化的载体之一, 人的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就是职业化, 换句话说, 就是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这样, 就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 对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进行了内化。一方面, 不仅考虑到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 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能力的人才来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 这是教育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的进步和发展进行充分全面的考虑, 在对人实施为适应今后某种职业需求的培养的同时, 更应把重点放在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上,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受教育者必须在职业道德、基本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 更需要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渗透。可以说, 在职业教育中, 很好地处理协调“人本性”和“职业本位”两者的关系将是一个永恒主题,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职业的教育”而不是“与职业有关的教育”, 应该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是人类实现更好生存的一种途径, 以技能为本提升个体的生存质量。我们在对职业教育“职业性”显性特征重视的同时, 要加强对“教育性”的开发和研究, 重视生涯教育及其相关的生涯辅导, 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属性说黄蕾等学者认为,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重性, 其自然属性是职业性、高等性, 其社会属性是全民性、普及性。一般而言, 经济发展会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和分配结构等的变化, 将随之推动高职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紧密结合。因此,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表现在针对性、实践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 即:与普通高教相比而言, 高职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 (群) 而进行的;技术教育的特性要求高职教育在职业追求中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与经济的紧密联系要求高职教育对经济、市场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这有助于对现实中的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在现实中, 我们也发现存在这样的事实:一方面, 高等院校包括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 企业的人才需求却难以满足。

对职业教育职业性研究的若干分析

上述四种观点反映了当前职业教育职业性研究中的不同看法, 总的来说, 对于“职业性”是持肯定态度的。在一定意义上说,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属性。《上海市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职业教育要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对上述职业教育职业性研究观点的综合体现。因此, 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 必须深化职业教育职业性研究, 全面准确地理解职业性内涵, 这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

首先, 增强对已有职业教育职业性认识的批判意识。通过对上述四种观点的阐述, 我们不难发现:单一对职业性的理解是很容易做到的, 但教育是复杂的。当我们对现实中的职业教育进行审视时, 仅仅对职业性进行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在于职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时怎样在这些方面做到充分体现职业性。这些问题是值得探究的。

其次, 更为重要的是, 要结合职业教育实际进行重点分析, 如对专业建设进行深入思考, 做到有的放矢。就笔者目前接触到的研究文献来看, 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与其他诸如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相比较而言略显薄弱。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技术教育》2006~2009年刊登的文章为例, 标题中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文章几乎没有, 只有姜大源教授在《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对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专业的职业性进行了理性思考。因此, 我们要做到在对职业教育基本属性把握的基础上, 通过对专业职业性的量化分析, 从中发现对职业教育专业具有较大影响的要素, 对职业教育中专业建设进行针对性分析, 探究教学计划中的目标定位是否与现实中职业要求相吻合、内容选择是否与现实中职业的核心能力一致以及培养时间是否适合, 是否存在教育培养的“浪费现象”, 以期对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有所启示。这样, 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显得非常重要, 有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白浪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文言虚词用法焉以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