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中国改革将迈入新时代

2024-04-24

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中国改革将迈入新时代(精选5篇)

篇1: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中国改革将迈入新时代

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 改革纲领性文件将面世2013年11月12日 07: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T|T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转发

原标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中国改革将迈入新时代

中新网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阚枫马学玲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今日闭幕。会前引发舆论广泛猜测和讨论的中国改革纲领性文件即将面世,这也被视作习李施政纲领的首次系统性亮相。适逢中国改革“窗口期”,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为使命的本次大会,将如何绘就改革总路线图,各界抱以期待。

全会今日闭幕“改革总体部署”将面世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在北京召开,12日闭幕。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中国民众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后者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按照惯例,全会闭幕当日晚间将发表公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向中新网记者谈道,这种新闻式的公报,将主要介绍这次会议全貌,重点指出会议的主要精神,透露出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公报旨在向全党、全社会通报本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尤其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是对整个会议的全面介绍。

在十八大以来的反腐风暴中,多名省部级官员落马,其中包括三位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成员,即中央委员、国资委原主任蒋洁敏,以及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和中石油原副总经理王永春等两位中央候补委员。分析认为,上述官员应该无缘本次全会,至于此次全会公报是否会涉及其委员资格的变动情况,值得观察。

另外,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前于10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进行了修改,并提交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

“《决定》应是对中国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将从全局勾勒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汪玉凯说,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或将开启中国改革“2.0时代”,那么这个《决定》就将是对“2.0时代”的总部署。

谈及会议公报与《决定》的关系,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谢春涛教授告诉中新网记者,公报是关于全会情况的全面介绍。会议成果不仅仅是《决定》,当然《决定》是会议最主要成果。

如何回应关切“纲领性文件”备受瞩目

随着会议接近尾声,舆论渐渐聚焦这次会议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文件被舆论解读为“中国改革新程的总纲领”。

有外媒直接指出,“全球视线聚焦东方,急欲一睹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改革方案真容。”观察中国社会,改革方案将如何回应民意关切,也成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各界之所以如此关注三中全会,反映出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是深得大家认同的。”谢春涛说,特别是中年以上的人,在他们看来,改革不光对国家利好,对个人更有切身利益。正因如此,中国民众才如是期许此轮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惠及人民。此次会议召开之际,有调查显示,中国民众的改革诉求集中聚焦转变政府职能、缩小收入差距、打破垄断、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等“硬骨头”。

在汪玉凯看来,即将面世的《决定》,虽是纲领性的改革方案,但对民众的改革期待料将予以回应。他说,“土地、财税、金融、收入分配等社会关切的‘硬骨头’,改革方案应会给出具体、新颖、清晰的路径,不会太过于笼统和模糊。”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向中新网记者分析称,这份关乎中国改革命运的顶层设计,将会强调整体性、协同性与全面性。

“过去谈改革,多是强调以经济为主题的改革,这次会议将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竹立家说。

“除经济改革之外,解决腐败的政治改革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体制改革等也迫在眉睫。”张希贤也谈到,当下中国,需要的是一个全面的改革与升级,其中,发展是主线,反腐败的政治改革是保证,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建设等则是基础。

改革将进落实周期:破利益格局阻力伴全程

利益格局要调整,体制机制要创新,各方诉求需平衡,发展方式待转型„„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改革的“攻坚战”其实才刚刚开启。

按照惯例,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围绕这次会议精神的学习将在全国掀起,中央和各地也都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宣传会议精神。在受访专家看来,这种学习贯彻本身也是再度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过程。

“改革就是要调整利益格局,改革的推进需要全社会协同,总体改革方案公布后,全社会要对这一方案再度达成共识,要让各方都能认知、认可这个方案,将改革决心化作社会行动。”汪玉凯说。

竹立家认为,中国的改革需要制度推动,也需要制度联动,在总体改革方案出台之后,全国各地各部门将围绕这一改革路径出台具体配套改革措施,此后,中国全面改革的格局才能展开。

“总体改革方案公布之后,中国的改革就进入‘落实周期’,而这个阶段才是改革的关键。”

在竹立家看来,改革的推进要看落实的效果,改革的意义要看落实的质量,改革的难度则要看落实的阻力。

竹立家说,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日趋固化的利益藩篱,“触动利益之难”不仅在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之中,还更多地体现在改革部署的落实过程之中。

分析称,此次全会出台的总体改革方案,将是化解社会深层矛盾、纾解内部压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药方”。然而,有了“药方”,改革战才刚刚开打,战役的前方,则是一条充满险阻挑战的荆棘之路,这需要执政层的勇气与智慧,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协同联动。(完)

篇2: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中国改革将迈入新时代

根据议程,本次会议将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稿。此外,会议还将讨论向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和向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建议人选。

由于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本次会议上,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相关议题备受关注。自中共十七大以来,尤其是十七届二中全会出台《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后,中国以大部门制改革为主的政府机构调整,一直是中外媒体的焦点话题。

200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国务院新组建交通运输部等5个部委,改革后的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为27个,这次调整也被媒体称为“第一轮大部制改革”。

去年11月,中共十八大再次提及“大部制”,十八大报告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有分析称,十八届二中全会将国务院机构改革议题列入日程,这是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也意味着不久后召开的“两会”将推进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调整。

对于新一轮的机构调整,2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指出,“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分析,此轮机构调整应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内部关系,而不是过多看重外部的部门合并。

“大部制改革,不是部门越大越好,而是要达到简政放权的目的,减少政府对市场对社会的干预,削减政府的权力,剥夺政府的部门利益,这才是最核心的,如果没有这些内涵的改革,简单的部门合并其意义并不大。”

汪玉凯表示,大部制改革绝不简单仅仅是行政改革,改革的前期是政治改革,后期就是经济改革,大部制是两者的结合点,因此,并不只能从行政的视角对改革进行设计,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元角度进行探索设计。

篇3: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中国改革将迈入新时代

此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 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 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 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 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 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经济体制改革

全会亮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 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提高透明度, 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专家解读:全会首次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把握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真谛, 抓住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之“纲”, 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 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而将这一重大判断和基本要求落到实处, 必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通过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场优胜劣汰等具体途径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 价格是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灵活性的市场调节手段, 价格上升时刺激供给、抑制需求, 价格下降时刺激需求、抑制供给, 这往往比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促进市场供求动态平衡, 促进资源向更有效率的领域集中。如果价格是扭曲的, 资源配置就会失去正确的导向, 资源配置的结构就不合理, 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不高。只有当价格是合理、有效、灵敏的, 才会引致资源配置的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多年来,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较高, 价格扭曲是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理顺重大价格关系, 推进资源性产品和其他要素价格改革, 疏导多年积累的价格矛盾, 更好地利用价格杠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由市场起决定作用的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 从而进一步活跃城乡市场, 促进生产流通,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改善人民生活, 并进一步推动国际经济交流合作与竞争,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可以说, 新的价格形成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件。

值得注意的是,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必须深化资源性产品、垄断行业及农产品等重点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资源性产品、垄断行业领域价格改革, 要坚持市场化方向, 提高市场化程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统筹兼顾国内与国际、中央与地方、产区与销区、农民与消费者等多重因素和利益关系。

全会指出, 使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 应当贯穿于价格形成的全过程、各领域。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凡是能够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 都要放开价格管制, 放手由市场形成价格, 政府不能过于频繁干预市场、扭曲市场信号, 不能越俎代庖。对那些暂不具备条件的, 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并创造条件加快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毕竟, 政府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企业运行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通过转移支付和财政手段支持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公共医疗、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项目。因此, 要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部制改革和省直管县改革, 推行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 科学配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便纲举目张, 金融体系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无不与此“纲”相关联。

贯彻《决定》精神, 政府定价要注重在“减”、“放”、“改”方面下功夫。“减”, 就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政府定价的范围和具体品种, 包括对自然垄断行业也要加以细分, 使政府定价限定在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 为减少政府定价创造条件。“放”, 就是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 对于部分可以由地方政府价格部门制定价格的商品和服务价格, 进一步下放给地方政府价格部门, 以就近管理, 更好地反映当地实际。“改”, 就是进一步改进政府定价方法, 规范政府定价行为, 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透明度。

金融改革

利率市场化有望提速

全会亮点: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专家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金融改革方面的表述仅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八个字, 表明目前金融改革并不是领导层面的重点。但另一方面, 公告中明确提出了“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两大重点。这可以被理解为利率市场化加速。“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本身就包括了加快债市发展速度及完善债市结构体系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资产配置。不管是贷款还是存款利率的放开已经开始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产生了实质影响。利率市场化把定价权交给了银行, 对银行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 利率市场化还加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水平, 利率风险的扩大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度量方法, 对利率风险的计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政策性金融债进军交易所。银行间债市成为我国债市的主板。为了改变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 证监会一直希望吸引商业银行资金进入, 以做大交易所债市。此次国开行再度充当了政策性金融债进军交易所的先锋。有望为丰富交易所交易品种充当先行者的角色。

可转让同业存单业务可期。眼下最受关注的就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现, 可转让同业存单的试点将是下一步重点。同业存单将改变同业存款缺乏流动性、缺乏监管、成本较高的现状。不同的发行时点会考验发行机构对市场的判断能力, 以前银行确定性较高的盈利模式也将受到市场化的冲击, 盈利情况有可能出现分化。另外, 可转让同业存单试点有利于强化Shibor的定价功能, 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相关利率衍生品的交易。

信用债扩容是大势所趋。公报提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这体现在信用债市场上, 主要是加强债市监管, 增加债券市场的公开透明, 防止利益输送, 另外在加强监管的同时, 继续发展债券市场, 扩大债券市场容量这一直接融资的工具。财税改革方面, 如果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能够有合理的调整, 那改革将改善当前地方财政的困局, 改善地方收支状况, 将在一定程度上会利好于有地方政府隐性担保的城投债, 降低城投债的违约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允许银行破产倒闭

全会亮点: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 完善监管协调机制, 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专家解读: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空间被挤压。为了防止出现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带来的挤兑危机, 各国一般都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 通俗理解就是国家不再为储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兜底, 允许银行破产倒闭, 一旦有银行破产, 储户的存款将由存款保险机构赔偿, 但赔偿有一定限额。今年以来, 随着利率价格战愈演愈烈, 不少银行 (特别是中小银行) 开始偏重于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等业务,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国内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显著上升, 破产倒闭将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常态。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后, 商业银行间的差异化将更加明显, 政策将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下一步央行将进一步研究所需要的基础条件, 稳中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而言, 这套机制的推出使中小银行获得了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机会, 但另一方面, 存款人基于资金安全, 会选择信誉管理等综合优势强的银行机构, 这对银行间的良性竞争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有专家担忧, 下一步存款利率管制一旦放开, 可能不可避免地出现小银行高息“抢存款”的现象, 从而导致恶性竞争的出现。我国目前在金融机构准入机制监管较严格, 但我国金融市场尚缺一个健全的退出机制。而存款保险作为退出机制里一个最主要部分, 在一个金融机构出现倒闭时, 即可发挥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近日透露, 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已基本完成, 即将推出。当前的核心问题是设定存款保险额度。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存款保险制度、同业大额可转让存单将很快推出, 金融机构破产退出条例会同步跟进。”

民营银行即将落地

全会亮点: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 在加强监管前提下, 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专家解读: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明确表示具有开办民营银行意愿的企业或组织有近30家。其中, 不乏上市公司, 包括苏宁云商、凯乐科技、金发科技、格力电器、中关村、杉杉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积极筹办, 以期尝得经营民营银行的“头啖汤”。最新加入“战局”的东方雨虹等9家公司近日在北京市顺义区签订《关于发起设立首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之投资合作意向书》。

民营银行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金融改革领域的重点, 是众望所归。据报道, 入围首批试点的民营银行的牌照最快明年初“出炉”。这些民营银行可能落地于目前呼声最高的几个热点区域, 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等。据报道, 相关各方已就民营银行试点的有关事宜达成一致, 可能包括:将给予民营银行有限业务牌照;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业务范围、开展业务区域、合格存款人等予以一定限制;发起民营银行注册资本金在5亿至10亿元之间;民营银行股东应为民营资本或社会资本人士等。在存款准备金率和不同类别贷款计提比例方面, 民营银行可能也会与普通银行有所区别。目前, 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及设立细则, 不排除进一步修改的可能。

此外, 民营银行试点可能将在中长期内进一步推动银行业分散化, 可在很大程度上完善我国融资结构、促进银行业良性竞争和发展, 可能带来新的有生命力的业态。更为重要的是, 民营银行被业界视作解决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希望所在。但是, 民营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重要条件在于“风险自担”。因此, 为最大程度保障普通储户利益, 与民营银行设立和发展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破产退出条例等配套制度亟需推出。

据统计, 截至11月1日, 已有23家民营银行名称获核准, 其中包括苏南银行、国融银行、苏宁银行、华瑞银行和客商银行等。不过, 监管部门一位人士表示:“名称获核准不意味着牌照获批, 民营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重要条件在于风险自担。因此, 监管层在考虑民营银行试点时, 将重点考察各家申报方案中的风险控制、风险兜底机制。哪家的风控机制最为完备、对储户利益考虑最周全, 哪家才最有可能先行获试点资格。”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预计, 民营银行在试点初期数量不会太多, 那些业务定位于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金融服务较为薄弱领域的民营银行, 将最受监管部门“青睐”。

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认为, 民营银行的希望之光在于能否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业务模式缺乏创新的民营银行将很难有效“突围”。他认为, 未来商业模式差异化的可能性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 银行既有模式内的差异化。海外银行业还有很多成熟的业务模式尚待中资银行学习和模仿, 例如消费信贷、交易型银行等。第二, 依托于实业资源的跨界竞争。核心企业在整合产业链金融资源、提供产业链金融服务等方面具备资源禀赋和协同效应。第三, 互联网金融的探索。大量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具备协同效应, 因此不论在支付还是小微贷款、消费信贷方面都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全会亮点: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 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专家解读: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 这次全会针对金融领域的一大看点就是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改革, 从核准制到注册制的过渡符合市场规律, 但实行有一定难度, 明年推行可能性也不大。

李迅雷表示,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是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下, 市场将更加重视价值投资, 配套退市制度将会起作用, 这将改变当前股市中无退出机制的现象。目前, 市场对IPO的恐惧并不是因为上市的数量, 而是因为新股高价上市的缘故, 而推进注册制改革从长远来看, 有利于降低上市门槛, 降低门槛之后, 原先包含在IPO中的溢价或者隐形担保这个成分就可以忽略, 新股也不再是稀缺产品。面对多种选择时, 投资者也会变得更加理性, 加之有更完善的事后监管, 长期而言也是利好。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认为, 上市公司的好坏由投资者尤其是专业化的投资者来决定,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将让那些无资产支持的好公司获得更强的融资能力, 抑制公司上市过程中的寻租现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将会改善, 对于经营不佳的企业面临摘牌的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股来说, 中短期是利空的, 但这并不一定是银行利差缩小问题, 而是因为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银行间的优劣分化, 但是长远来看, 可以促进银行各自寻找各自的盈利点, 对于银行的未来竞争也是有利的。

除涉及以上重大金融改革外, 公报提出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 削减资质认定项目, 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 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 提高了企业注册效率;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以开放促改革;放宽投资准入, 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意在引导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 推进投融资市场体制改革, 从对内对外两个层面都强调了资本项目的自由开放等。

未来金融改革将向两个方面纵深进行, 一方面将坚持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将现代分割的金融市场一体化, 引入更多的参与者, 让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 减少金融市场的条块分割。另一方面, 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 引入境外投资者。

税制改革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体制

全会亮点: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 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 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专家解读:《决定》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把财税体制看作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突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财政在效率与公平方面一身二任, 这就对未来的财政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

纵观我国30多年改革历史, 一直以财税改革作为主要线索, 很多时候作为突破口。可见, 财税改革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财税改革明确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过去30多年, 我国的改革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是1978年到1994年前的“放权让利”阶段。放权, 放的主要是财权;让利, 让的是财政收入中的税收和国企上缴的利润。正因为放权让利, 从国民收入的分配领域打开突破口, 进而调动企业、个人、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 才使得改革得以顺利启动。第二个阶段, 是1994年的财税改革, 我国开始走向制度创新。1994年主要涉及财政税收领域的改革, 正因为这项改革搭建起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框架, 以此为基础, 才使得其他改革得以开展。

现在是第三个阶段, 这次是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党建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 再次将财税改革作为主线索和突破口来配置。相对而言, 过去三十年我们进行的改革往往是难度相对较小, 对利益的触动比较少, 是能惠及更多人利益的改革。走到今天, 继续改革, 就要触动既得利益格局。被触动的往往不是普通人, 而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的人;被触动利益的机构, 往往是拥有实权的政府机构。当改革延续到自己头上时, 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走到今天, 我国下一步的发展, 如果没有改革红利的支撑, 很难走好。从滥施税收优惠、乱收费, 到土地出让金, 到现在地方债, 这四个阶段, 实际上是改革触及既有体制弊端所带来的副产品。财税改革道路, 任重而道远。

其它税制改革

全会亮点: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加快资源税改革, 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

专家解读: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对此,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双林的解读是, 未来将把工薪、股息财产所得和其他收入综合在一起征税, 这将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 是个税改革具体化的体现。

我国现行的个税制度是一种分类个人所得税制, 即对纳税人的各项收入进行分类, 采取“分别征收、各个清缴”的征管方式取得个税收入。对此, 林双林的评价是, 当前的征税体制比较简单容易, 征税成本也低, 但并不能很好地起到调解收入分配的作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体制改革意味着今后我国的税收体制更加合理。个人所得税除了为政府筹措财政收入, 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收入分配。”

“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即把工薪、股息财产所得和其他收入综合在一块征税, 形式上类似于日本实行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模式。对于综合征收的部分, 应把所有收入进行加总制定统一的税率, 而分类的部分则单独制定税率, 如日本在利息征收上制定了单独的15%税率。”林双林说, 个人所得税征收在实施调整后也要注意信息申报和退税等问题。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决定》中, “房产税”改为“房地产税”, 引发了专家们的高度关注。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凤瑞表示, 之前“房产税”的提法是为了回避土地出让金制度而提出来的, 因为土地出让金实际上是已经将70年的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征收了, 如果再来征收房地产税, 这个“地”字恐怕就不太符合法理了。

牛凤瑞指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之改为“房地产税”, 隐含着将来土地制度的改革, 未来土地出让金制度可能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只有将70年一次性征收的土地出让金调整了才能有房地产税的征收。此外, 从《决定》中看出, 房产税将会全面推广。而房产税和环境保护费改税就相当于超级物业税, 收入主要用于当地的交通、卫生、清洁等方面的建设。

虽然《决定》中对公众关注的房地产话题表述十分有限, 只有“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没有“房地产调控”的字眼。但房价稳控工作依然是住建部当前的工作重点。住建部部长姜伟新11月到黑龙江省住建厅考察时亦表态, 结合住建部下一步工作重点和自身工作经验, 结合中央精神, 要重点抓好保障性安居工作建设及房价稳控工作等。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会亮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 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 取消以药补医, 理顺医药价格, 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 鼓励社会办医, 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 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专家解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多个方面的内容引起了国内医疗界专家的关注。专家认为, 全会的亮点之一——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对医药卫生改革意义重大, 这是将从口头政策方面落到行政实处、起到触动公立医院改革根源性的作用, 有利于让民营资本真正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和服务;同时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等多个内容, 都是促使医疗分级有效前进的举措。有人预测, 今年开始或将出现大批民营医院, 涉及公私合营、承租、股份制等各种形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触动公立医院, 改写医疗版图, 最终促进公立医院改革。

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全会首次提出医疗人才培养和人事薪酬制度的建设, 有助于医生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质。医疗卫生体制中最关键的就是医生, 取消以药养医, 让医生的价值得到体现, 赢得患者的信任。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思路是对的, 不过社会办医是补充力量而非主导力量。

多点“清障”医疗服务开启全民时代。《决定》提出, 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 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这意味着社会办医的“路障”被进一步清除。可以预期的是, 随着国家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未来10年, 民营医疗或有实力挑战公立医院, 医疗市场有望形成真正的竞争格局。

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医师多点执业是重要亮点之一, 有助于推动医疗资源有效利用和人才合理利用,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为民营医院筑巢引凤。业内专家认为, 医生资源确实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多点执业制度提供了一种充分释放医生人才生产力的良好方向, 该政策应大力推广。

湖南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高纪平则表示, 医师多点执业, 符合国际通行规则, 无论对患者和医师都有好处。高水平的医师到基层执业, 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服务。不过, 也存在相关问题, 比如出现医疗事故如何处理、谁来负责等, “所以政策越细化和规范, 就越有医师愿意参与。”

首提民营医院入医保。这释放了推动非公医院发展的强烈信号, 预示着非公医院的春天即将到来。有专家表示, “我国台湾地区现在非公医院的市场份额已达到80%左右, 这方面可以学习台湾地区模式。”该人士还表示, 目前就经济转型期的医疗服务展开收购行动的都是民企, 但这个行业不可能一开始投资就发展起来, 只能慢慢增长。

公立医院改制期待破局。据了解, 人才和是否纳入医保一直是社会资本办医面临的两大玻璃门。此次《决定》提出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 推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这也许意味着, 公立医院的事改企将加速, 也是决定人才能否流动, 是否落实公立和私立医院的平等待遇的关键环节。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 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有专家认为这将带来基层医疗的市场大爆发, 关注基层医疗的、率先在基层医疗布局的企业将会受益。

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据介绍, 当符合“单独二胎”条件的夫妇的户籍所在的省份修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或人大常委会作出了专门规定, 允许单独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 就可以按程序申请再生育了。如果夫妇双方的户口不在同一个省 (区、市) , 只要任何一方户口所在地允许单独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也可在那里申请再生育。由于我国各地人口发展形势、工作基础有一定的差别, 准备情况各不相同, 各地启动实施政策会有时间差, 因此, 短期内不会出现出生人口大幅增长的问题。启动“单独二胎”是应对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的积极措施,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专家表示, “单独二胎”政策的实行对减缓我国老龄化的过程、降低老龄化程度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据估测, 相对于以往政策而言, 实行“单独二胎”政策以后, 老龄化的程度能够降低3到4个百分点。但放开“单独二胎”只是为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 这并不能解决老龄化的根本问题, 也不可能扭转老龄化的趋势。除非回到生五六个孩子的时代, 才可能使我国重新进入一个年轻化的过程,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此外, 放开“单独二胎”也无法解决未来劳动力长期供给短缺的问题。对于现在大量的劳动力短缺, 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 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而不能靠多生孩子去维持所谓的人口红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全会亮点: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 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 确保参保人权益。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 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

专家解读: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 提出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方式为“渐进式”, 既符合国际惯例, 又符合我国国情,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曾提出, 延迟退休“不是说一下子从60岁延长到65岁, 那不行, 社会就乱了。而是每年增加一个月或者两个月, 也就是从今年开始, 退休年龄是60岁加一个月, 后年就是60岁加两个月, 这样温和地延长。”

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是学术界呼吁多年的改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赵耀辉教授表示, 目前, 政府下了很大力气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但忽视了职工和企业的缴费积极性问题, 以至于事倍功半。现行城镇养老保险体制的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即缴费的大部分用于再分配, 个人账户的比例太小并且是空账, 个人账户的回报率太低等。简而言之, 就是“大锅饭”的成分太高。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朱俊生表示, 有资料显示, 在列出统计数据的173个国家和地区中, 我国社会保险缴费率居第13位, 高于16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养老保险缴费率更是偏高, 能进入前十名之列。他认为, 我国社会保险费率较高, 与基金使用效率低以及缺乏保值增值手段等因素均有关。因此, 赵耀辉教授建议, 把企业和职工对养老金的贡献都存入个人账户, 交由职业投资机构管理, 以获得安全的不低于个人投资收益的合理回报。

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举行只历时4天, 但其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大领域。除以上提及的几项重大改革外, 全会在土地改革方面,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 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在收入分配体制方面,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在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 实行不分文理、取消“一考定终身”;在司法保障制度方面, 规定基层检察院、法院从地方横向领导改为由省级领导并负担财政, 同时将人事权从地方党委中解脱出来, 从而维护司法的公平、公正;在反腐工作中, 探索实行官邸制, 保护人民财产不受侵蚀;在国家安全方面,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一系列重大制度改革和理论创新, 不仅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而且全世界都将受益于中国深化改革的举措。

改革先易后难, 更要攻坚克难;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 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 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坚定改革信心,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我们必将能够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可以说,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目标完成之日, 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时。到那个时候, 我国的面貌必将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链接——媒体评“全会”

美国《华盛顿邮报》:中国领导人充分注意到了本国的问题, 他们做出了回应, 允许社会实现相当程度的开放。中国领导人是工程师, 但即便对最出色的工程师来说, 掌控这一切可能也是严峻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政策, 将会改变中国的面貌并给美国企业也带来益处。

美国《外交政策》评论:本次全会已经传递出中国“正面、积极、持久和新颖的”改革之风, 中国正在形成的“改革势头”将会对市场进行改革, 这是民众乐于看到的, 不再只对“经济数字”较真, 中国政府正在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路透社:中国共产党出台了指导未来10年发展的改革蓝图。中国决心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美国《财富》双周刊: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正在为中国的政治决心和政策透明度欢呼喝彩, 全世界期待与肯定中国新一轮“向更深方向进发”的改革。

美国《康特拉科斯塔时报》社:中国再出发, 跌宕风云中, 调整模式与世界更紧密携手。中国的许多变化可能都是内部的, 但中国块头巨大, 这意味着即便内部改革都能影响全世界。

英国《金融时报》:话语必须转化为行动。中国没有那种奢侈的条件, 能够让所有的改革都等到时机成熟才启动。中国领导人必须承担风险, 加紧推动亟须的改革。应该认识到, 中国政府的谨慎或许反映了其经济和政治智慧。

日本时事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深化改革和开放的蓝图。中共把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位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 指明了以行政体制、金融系统、土地制度和国有企业等为主的深化改革的方向。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中国目前虽面临各种困难, 但今天的中国在思想观念、国际环境, 特别是经济实力方面都远远强于以前。

泰国《亚洲日报》:全世界都在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世界各国都想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 下一步会怎么走。中国的发展影响整个世界, 中国的走向关系到世界的未来。海外华侨华人相信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具有改革的决心和魄力, 中国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印度时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预示着大的经济、社会变革。尽管印度和中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但这次会议有关深化改革的举措对印度也有借鉴意义。

香港《亚洲周刊》:中国的开放, 从上海自贸区到澳门的横琴模式, 都是试验性质, 摸着石头过河, 看似大胆, 但又兢兢业业, 如履薄冰, 要不断总结经验, 将优点极大化、缺点极小化, 才向全国推广。它和运动型的政策, 有本质上的差别。

台湾《经济日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任务与定位十分清楚, 就是要将“改革尚未成功”的改革继续下去, “开放尚未彻底”的开放继续下去。所以, 还是改革开放, 只是需要更深入、更全面实施。

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教授杉田欣:35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 中国的繁荣关系到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安定, 通过大胆的改革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让海外怀疑的目光变为羡慕的目光, 这就是中国梦实现的时候。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沃拉萨·玛哈他诺博:从世界范围看, 中国成功转变政府职能将能够促进中国与其他不同体制国家在各个层面的交往, 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也会为类似体制国家提供宝贵经验。

阿根廷经济学家马蒂亚斯·卡鲁加迪:中国新成立的上海自贸区, “如同30多年前中国打开国门吸引外资一样, 上海自贸区启动后, 市场效率会得到极大提升, 投资领域也会扩大, 将为全球性企业开辟新的投资空间。”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叶夫谢耶夫:中共历史上的三中全会往往是中国实现改革的“跳板”。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进一步确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更清晰地向世界表明, 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奋发有为的集体。

突尼斯战略研究所经济部主任默哈莫德·马布克:本次会议将对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给出基本的政策主张。中国外交日趋活跃, 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赢得了世界赞誉, 相信本次会议将使中国更加全面地走向世界。此外, 中国今后将大幅增加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交往与投资合作, 这次会议将给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前进动力和成功的自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研究员巴巴·迪亚耶表示, 全世界都将受益于中国的经济改革举措, 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改革抱有良好的愿望。

篇4: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中国改革将迈入新时代

此次峰会延续了凤凰财经一贯的高规格,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投公司原总经理高西庆,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许成钢,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秦晖,复旦大学教授韦森等嘉宾出席了本次峰会。刚刚从G20峰会回国的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参加“重塑新型大国关系”演讲时,希望G20共识能够得到贯彻,汇率政策应该只针对本国经济的具体需求,防止货币的竞争性贬值;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与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原中投公司总经理高西庆对话时,对当前中国金融业的分业监管体制提出建议,阎庆民表示,当前各个监管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好协调沟通机制,避免监管空白或因监管效率低下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

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和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同样对监管发表了重要讲话,庄心一表示监管工作既需要坚定不移地支持金融创新,为金融创新营造有利环境,又要维护金融的基本秩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陈文辉则表示,风险监管的核心就是偿付能力监管,保监会从2012年3月开始,启动了偿二代的建设,目前偿二代标准体系已基本建成,并达到国际监管的前沿,体现了风险监管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包容性3个特点。

在本届凤凰财经峰会中,各位嘉宾还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依法征税、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国企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并达成依靠法治界定市场与政府边界、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发作用、提高政府的服务和监管职能等共识。

聚焦“思想空间”

凤凰财经峰会高度关注中国新经济和新思想的发展,并吸引了广大年轻观众的积极参与。峰会在2014年11月18日下午开展了“创新空间”和“思想空间”开场,在“创新空间”活动中,包括途家CEO罗军、唱吧创始人陈华、一起唱CEO伊桑等8位创业者作为中国新经济的代表,齐聚凤凰财经峰会,与观众一起分享他们的创业原动力。

在“思想空间”论坛中,许知远、秦晖、韦森、黄晋章等思想领袖在与上百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思想者交流过程中,就中国目前思想市场上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2014年以来,凤凰财经通过“智友会”、《经济学家耸耸肩》等一系列线下沙龙和线上栏目,传播市场经济思想,本次“思想空间”的举办是凤凰财经一年思想市场建设的总结,主办方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思考来洞察真理,繁荣中国思想市场。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在峰会致辞中表示,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有越来越多的难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在移动传播越来越碎片化的今天,更需要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发挥自身优势,搭建各种沟通平台,为中国深化改革贡献力量。

向改革领跑者致敬:

江平、张瑞敏等获改革动力奖

在2014凤凰财经峰会的闭幕式暨“改革动力奖”颁奖晚宴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江平,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获得2014年度“改革动力奖”,得到主办方的特别致敬。

本次“改革动力”奖共设有4项大奖,最具改革动力年度学术机构奖颁发给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最具改革动力年度社会组织奖颁发给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最具改革动力年度企业家奖颁发给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最具改革动力特别致敬奖则颁发给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终身教授江平。

主办方凤凰网总裁李亚在致辞中表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又迎来一个关键期,市场经济体制尚待完善,法治建设尚在途中,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任重道远。历史转折期,更是需要英雄的时代,时代需要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去冲破阻力,去推动市场力量的解放和法治的健全,凤凰网、凤凰卫视将和大家一道见证这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

篇5: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改革进行到底

习近平积极释放改革信号

事实上,改革一直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注的重点。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第一次地方调研的地点选在了广东。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他在考察中直言,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习近平强调,改革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番讲话,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动员令。

中国同样向世界传递了改革的决心与勇气。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闭幕式上做了主旨发言,其中多次提到了“改革”这个词。他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改革之路从无坦途,无论发达成员还是发展中成员都要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日期的临近,中央更加积极地释放改革信号。2013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表示,大家都很关注中国改革进程,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总体部署。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新活力。

2013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强调,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

专家畅谈改革前景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听一听专家们对此次三中全会的分析与期待。

环球人物杂志: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在哪些方面重点推进改革?

竹立家:此次大会将从经济、政治、社会3个方面推进改革。经济方面,进一步明确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目标,扩大社会和市场的发展空间,为民营经济发展铺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在政治上,推进权力的公共性,包括反腐败、权力监督、问责奖惩制度建设等,建设以公正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社会层面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居住制度改革等,最终让人人安居乐业。

环球人物杂志:行政体制改革是其他改革的基础。年初推出一系列机构改革和简政放权措施后,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竹立家:重点是在行政机构内部重建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在现在的社会管理条件下,常见的“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办事要找关系等,主要是责任和监督、奖惩机制不到位。机构改革是硬件,问责制和激励机制是软件。要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转变。

环球人物杂志:有媒体称,纪检监察体制的改革将会有所突破,您认为改革的方向在哪里?

马怀德:可以在两方面着力:第一,搞纪检监察的大部门制,把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把相关部门合并起来,或者形成合力。第二,从同级监督变为提级监督,省级领导由中纪委监督,市级领导由省纪委监督。

环球人物杂志:您认为经济领域中,哪些方面的改革迫在眉睫?

曹凤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土地制度改革、国有资产领域和金融领域的改革,这4个方面应该是最重要的。

环球人物杂志:能具体谈一下土地制度改革吗?

曹凤岐: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指农村。现在要把土地市场化,不是采取过去强征土地的办法,而是进行土地产权交易,使土地产生能够流动的价值。这是中国土地制度根本性的改变,活化了土地,是解决完全依靠土地财政来满足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收益的措施。

环球人物杂志:说到金融改革,大家比较关注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供需矛盾,您认为应如何解决?

曹凤岐:要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成立适合中小企业的草根金融机构,推进利率市场化,倒逼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推动汇率改革,发展资本市场,建设适应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建设需要为重点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面向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的创业板、新三板、场外市场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这样将会对城镇化和企业、市场经济转型升级起到重大作用。

环球人物杂志:财税改革方面,遗产税一直备受关注,这次三中全会是否会正式推出遗产税?

曹凤岐:遗产税仍会停留在讨论层面,不会提到议事议程上来。因为目前中国的产权登记制度还不健全,大多数人也并不是很富,征遗产税的起点不好确定。但房产税和消费税会提上议程。

环球人物杂志: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中国带来什么积极作用和影响?

竹立家:这是一次战略性、方向性和改革价值取向性的会议。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由贫穷问题转变成社会普遍不公正问题。中国将如何转型?这次会议将会给出答案,成为改革开放35年后的新起点。

上一篇:作文贫妇下一篇:内科年度总结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