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话》中的希望的精神

2024-05-14

《安徒生童话》中的希望的精神(通用12篇)

篇1:《安徒生童话》中的希望的精神

儿童有极强的学习力和极大的发展潜能。他们蕴藏着的强大能量令人咋舌。同时他们又肩负重任:人类的文明将由他们的时期——童年,作为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阶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作家,安徒生依靠自己的“理想”去安排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按照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去描写现实。他把希望精神渗透到作品的谋略中,通过不同角度加以显现。

西方古典美学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伏尔泰、狄德罗,都主张美与善,美与效用,美与利害的结合和联系,把艺术看作认识与教育的手段。儿童心理学家发现童年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皮亚杰研究也表明儿童道德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儿童在童年所获得的一切将保持下来,甚至影响一生,因此早期灌输给他们的内容对他们的将来影响很大,直接决定了他们的人格发展方向。这一点蒙台梭也注意到了,她提出“儿童的发展状况如何要依据他们所吸收的环境的情况如何而定。”安徒生童话就提供了这么一个良好的环境。安徒生采用美和善直接冲突而美最终战胜的结构,教儿童待人善良,遇事坚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

例如,在〈〈白雪皇后〉〉中,格尔达去寻找迷失心性的加伊。一路上遇到了女巫、公主、小强盗女孩……每个人都阻挠她,让她停下。可是她一直没有放弃,终于在白雪皇后的宫殿里找到加伊。它告诉孩子们,不管你是多弱小对手是多强大,只要不放弃希望坚持信念,就会成功。在这部安徒生还突出真诚、爱的力量。在结尾处格尔达用她真切的眼泪“流到加伊的胸膛上,渗透他的心里,把里面的雪融化了,把里面的一小块镜子碎片也分解了。”真诚的泪水战胜了白雪皇后的魔法,解除了魔鬼的魔咒,体现了善的力量的强大。

希望是生生不息,却又难以触及的远。安徒生的童话是对人类美和善最真切的呼唤。他赞美那些不惜牺牲自己去追求理想的人;颂扬那些人忍受痛苦去援救自己兄弟的人;同情那些生活在底层困苦不堪的人……他将希望精神贯穿在他的童话里,用敏锐的、充满热情的眼光观察一切,通过他的童话带给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希望人间成为真、善、美的天堂。他的童话对昨天、今天、甚至明天的读者都会起到鼓舞作用,推动他们向前迈步,勇敢直视生活的现实。

篇2:《安徒生童话》中的希望的精神

内容摘要: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以他的童话闻名于世。我们用成人的方式阅读安徒生时,我们感受到的是流贯于作品中的强烈的悲剧色彩。本文从孤独感,行走和飞翔所代表的死亡和复活,以及爱情的伤感这三个方面浅析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的悲剧性色彩。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 悲剧 孤独 忧郁 行走 飞翔 爱情

托尔斯泰说,他花了十年的时间解读安徒生,但是从他的童话中只读到“孤独”二字。作为19世纪丹麦文学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安徒生以他的童话闻名于世。他怀抱一颗悲悯的心,以一生的幸福为代价为世人建造了一个童话的王国。当我们用成人的方式阅读安徒生时,我们感受到的是流贯于作品中的强烈的悲剧意识。一.孤独和忧郁

安徒生的一生历经曲折,14岁时便离开家乡,独自行走在苍茫的人世间,以他敏感的心遍尝世间冷暖,用他纯真的眼看透世事炎凉。在70岁时死于肝癌。此生最后一篇童话《夜莺》写给了他一生所挚爱但终究没有得到的女人。安徒生的一生可以说始终与孤独相伴。他早年视父亲为最为珍贵的朋友,然而父亲却过早的撒手人寰。继之是祖父的发疯,这使他备受同龄人的嘲笑。17岁进入文法学院,更是他最痛苦的经历之一。即使成名之后也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最终爱情上的受挫让他彻底的孤独。安徒生自己在自传中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曲折的一生,美丽的一生,令人欣慰的一生。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恶变为善,痛苦之中生出快乐。这是一首内容极其深刻的诗。

于是安徒生将人生的这份孤独和寂寞孕育到他童话中人物当去。孤独的花、鸟,美丽而伤感的女子等形象带着独特的孤独和忧郁之感。小人鱼对高等生命的追求、对爱情独一无二的坚守以致最终放弃生命来成就所爱之人的幸福,然而这些从来不被同类所理解。那个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诞的夜里独自一人在黑暗的街角,在寒冷和孤寂中擦光了所有的火柴,安徒生在他的童话世界中带给了她最后的温暖,让她见到自己最渴望的场景和最爱的祖母,带着笑离开了这寒冷的人世间。这些故事中的形象,仿佛是安徒生对自己的命运的默默抒写,他也同那些他们一样都在享受孤独所带来的幸福。

如同《圣经》借助大量的故事来隐喻宗教奥义一样,安徒生也在为孩子讲述许多美丽而又忧伤孤独的童话,这些故事中往往潜藏着无法言说或有意空缺的部分,当是孩子的时候还不明白这里面的种种情感,只是单纯的悲伤为什么小人鱼不能和王子在一起。而那些安徒生真正想要借助童话来传达的悲哀和孤独,当这些孩子慢慢长大成人之后可能是要用整个生命的旅程去慢慢体悟。所以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是接近诗的悲剧,既雄浑又纤细,既热烈又清澈。这种悲剧性淡淡的忧伤和孤独弥漫于他创作童话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安徒生式的忧郁和孤独,里面的主角正如作者本人一样纤细而敏感,但是也热烈而坚忍。二.行走与飞翔

在安徒生童话里经常会有安徒生式的故事模式,即受难——死亡——复活。安徒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采用这样的一种故事模式应该是以耶稣被钉于十字架、后又死而复生为原型。这种原型潜在于他的前期的大多数童话中。例如死亡意象的表现,《野天鹅》中的艾丽莎并没有被真正处死,而是被绑到行刑架上。死亡在事实上可以视为悲剧受难的高潮部分。而复活则大部分用飞翔这一意象所暗示。纵观安徒生的童话,但凡一切行走于地面上的事物皆是痛苦的,与之相反,飞翔的生命则是拥有快乐和自由的。例如《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为了变为人而用自己的歌喉换回了人的双脚,但是她行走的每一步都如同走在刀刃上,每一步都会滴出血来。《红舞鞋》中的主人公珈伦,她只要穿着美丽的红舞鞋就会不停的跳舞下去,除非砍断双脚否则就会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于是我们在安徒生的童话中窥见了人类的悲剧命运:因为欲望而带来的人生的痛苦。不论是小美人鱼还是珈伦,她们都在为自己的欲望而付出代价。就像叔本华说的:“欲望和努力,是人类的全部本质„„欲望又是基于困乏和需求——亦即痛苦”。因此人生的快乐只是一个痛苦和另一个痛苦间的短暂间隙,人生的悲剧就如同满是伤痕的一双脚拼命的行走在人生路上。

但是与行走相对立的则是自由的飞翔。对鸟类的喜爱、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似乎是一切抒情作家的共性,安徒生也不例外。但是更深层次的是安徒生将飞翔作为复活的代表和暗示。小人鱼最终成为天空的女儿,类似于耶稣复活的象征。《野天鹅》中本不应该出现复活的场景,但是故事的最后却设置成为十一个王子在王宫中“盘旋”和“鸟儿成群结队的飞来”的细节,这些都暗示了作者有意将笔下的人物复活而得到幸福。但是,我们细心观察便会发现,这种复活的模式多数是存在于安徒生的前期作品中,从1853年的《柳树下的梦》开始,复活的模式却渐渐淡出作者的故事中。取而代之是将死亡修饰的过分的美丽。像主人公克努得所说,“这是我生命中最甜美的一刻”。在《一个贵族和他的女儿们》里,风——这个飞翔的生命只是一个旁观者,它目睹悲剧的发生,静观受难和死亡的上演。

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复活和死亡如同两个无形的灵魂在不断斗争。前期的悲剧是以复活为胜利,是为了复活而遭受苦难和不幸;而后期的悲剧是以死亡为胜利。出现这种趋向,或许是因为现实的因素,在安徒生童话创作的后期,作者面临着战争的冷酷和现实的苍凉,使安徒生在《冰姑娘》(1861)等一系列作品中呈现出灰色和凄冷的基调。另一方面也是作者饱含着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复活只是死亡之后美好而热烈的期盼,死亡才是永恒不变的人生的命运。随着安徒生阅历的增加,这种无法复活的死亡才是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质。然而安徒生在内心深处却有着一种对“复活”的坚信,在他临终前曾写下如下的话: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灵魂/是不会腐朽的,也不会消失。/我们尘世的生命是一颗永恒的种子。/我们的躯体死了,但是灵魂不会死去。三.爱情的伤感

梅列金斯基在他的《神话的诗学》中曾经指出:“童话故事可以与整个婚礼相比拟,因为娶公主为妻或嫁与王子,都是童话(神幻故事)的最终目的。”比如最为人所知的“灰姑娘”的故事,直到现在仍旧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是安徒生的作品《海的女儿》却没有沿袭这一经典的爱情模式,小人鱼不仅没有得到王子的爱,最终还为自己的爱情付出生命。在孩子的眼中,这样的童话结局过于悲伤与孤独,是不愿意被反复提起的。但是,在成人眼中,这个故事却饱含着太多的情感内涵。在《海的女儿》中,小人鱼最喜欢听祖母讲人类的故事,她的五个姐姐被允许到海面上之后,回来一致的感觉就是认为还是家里好,人类的一切也不过如此。但是只有小人鱼爱上了人类,这样的爱带给她的是无尽的忧郁和哀伤。她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王子的爱,更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因为祖母告诉她有了爱,就可以拥有不灭的灵魂。然而,当小人鱼将她所有的一切愿望都寄托于爱情时,注定了她终究得不到爱情。从王子的角度而言,和一个女人结婚不过是他成人的一种方式,但是对小人鱼来说却是性命攸关。虽然小人鱼最后只要杀死王子就还有机会变为人鱼,回到海里,享受她几千年的生命,但是她没有这样做,除了不想放弃所爱之人外,更是不愿放弃内心深处对生命价值追求的境界。

篇3:安徒生童话中的禁果效应

“禁果” (forbidden fruit) 一词来源于《圣经》, 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 去偷吃禁果, 而被贬到人间, 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为禁果效应。从圣经故事中引申出来的“禁果”, 其含义就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的东西。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 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

在文学作品中, 经常会利用禁果效应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安徒生也不例外, 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禁果效应的出现, 甚至在一部作品中反复使用, 为作品制造悬念与转折, 使得故事变得扣人心弦。同时因为偷吃禁果而导致的悲剧在给予孩子心灵震撼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在《雪人》中, 雪人爱上了火炉, 守院子的老狗跟他说:“你永远也不能到那儿去, 如果你走近火炉的话, 你就完了!完了。”这份禁止反而使得雪人产生了对火炉更强烈的情感, “我能不能到那儿去一趟呢?这是一种天真的愿望, 而我们天真的愿望一定会得到满足的。这也是我最高的愿望, 我唯一的愿望。如果这个愿望得不到满足的话, 那也真是太不公平了。我一定要到那儿去, 在她身边偎一会儿, 就是打破窗子进去也管不了。”“雪人觉得有些儿奇怪;他感觉到身上发生出一种情感, 他说不出一个理由来。他身上发生了一种变化, 他一点也不了解;但是所有别的人, 只要不是雪做的, 都会了解的。”本来如果跟雪人解释清楚, 热量和火对雪会产生一种什么影响, 雪人肯定不会像飞蛾扑火一门心思想扑到火炉身边。禁果效应赋予了这个简单故事更为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猪倌》这篇故事中, 禁果效应更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动力。王子扮演的猪倌做了一口精美的小锅, 当公主被吸引想要得到它的时候, 猪倌却不肯卖, 提出要公主的十个吻, 而得不到小锅使得公主的渴求越发强烈, 最终还是付出了十个吻, 得到了这口锅。同样, 猪倌第二次也是同样利用禁果效应用一个会唱歌的玩具换取了公主的一百个吻。并不是这口锅或者这个玩具比王子献给公主的玫瑰和夜莺更美好, 而是玫瑰和夜莺得到的太容易就不会被珍惜, 而锅和玩具无法轻易得到, 反而使得公主兴趣倍增。公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她被皇帝赶出了国土, 而扮成猪倌的王子也“把她关在门外, 并且把门闩也插上了”, 公主变成了弃妇。

《海的女儿》则是因为禁果效应导致了一场悲剧。人鱼公主们不被允许去往海面上。“等你满了十五岁的时候, ”老祖母说, “我就准许你浮到海面上去。”“她们谁也没有像年幼的那位妹妹渴望得厉害, 而她恰恰要等待得最久。”小小的人鱼公主等待了整整十五年才得到浮上水面, 看看人类的世界的机会。十五年的等待使得她对这个神秘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向往和期待。“这些姊妹们中随便哪一位, 只要是第一次升到海面上, 总是非常高兴地观看这些新鲜和美丽的东西。可是现在呢, 她们已经是大女孩了, 可以随便浮近她们喜欢去的地方, 因此这些东西就不再太引起她们的兴趣了。她们渴望回到家里。一个来月以后, 她们就说:究竟还是住在海里好——家里是多么舒服啊!”但是最小的妹妹还没有到十五岁, 她不可以随便浮到海面上。看着姐姐们一个个自由自在, 她的渴望也就越发强烈。这种对人类世界的向往导致了她的毁灭。她在十五岁时浮到海面上, 遇到了十六岁的王子, 爱上了他。她希望能够到人类的世界生活, 但是前提是她必须要有一个不灭的灵魂。祖母告诉她“只有当一个人爱你、把你当作比他父母还要亲切的人的时候;只有当他把他全部的思想和爱情都放在你身上的时候;只有当他让牧师把他的右手放在你的手里、答应现在和将来永远对你忠诚的时候, 他的灵魂才会转移到你的身上去, 而你就会得到一份人类的快乐。他就会分给你一个灵魂, 而同时他自己的灵魂又能保持不灭。但是这类的事情是从来不会有的!”小小的人鱼不相信这类事情不可能发生。但是事实证明, 真的不可能发生。王子爱的只可能是公主, 人鱼的结局只有毁灭。

安徒生在童话故事中, 讲述着一个个因为偷吃禁果而导致覆灭的悲剧。他带着宗教的虔诚反复告诫孩子们, 禁果就如同潘多拉的盒子, 如果你忍不住想要打开, 带给你的一定是悲剧和灾难。

摘要:禁果效应起源于《圣经》故事, 夏娃和亚当偷吃禁果, 被驱逐出伊甸园, 而对上帝有着虔诚信仰的安徒生却在他的作品中多次为我们展示了夏娃的悲剧。

关键词:禁果效应,期待—召唤,安徒生童话

参考文献

[1][丹麦]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 (叶君健译) [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64、66、71、185、651

篇4:浅谈安徒生童话的宗教精神

首先,我们来看安徒生童话创作的时代背景,欧洲在18世纪的文坛上流行宗教情感观,一直影响到19世纪的文学,当时欧洲各国先后兴起了一股“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而“这种文艺来自基督教,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这种充满基督教精神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也影响到了安徒生的创作。其次,安徒生从小受宗教思想的熏陶。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鞋匠家庭里,宗教氛围很浓,因为穷人总希望上帝的拯救。安徒生本人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奉行着受洗礼、坚信礼、圣夕的宗教仪式,且于14岁时被送入慈善学校里学习,功课之一就是宗教,因而宗教意识与信仰在他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有所渗透。

安徒生对上帝的信仰极为虔诚,他坚信上帝什么事都知道,包括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事。“这种思想充满我的整个心灵”,而且他是从感情和理智两方面接受“上帝是人们所敬爱的”。安徒生一生曲折坎坷,经常受到别人的排挤、攻击。丹麦诗人豪克就说:“对于内心世界谁都没有他(安徒生)了解得多,他从痛苦与绝望、辛酸的经历中倾尽了他亲身体验的痛苦而深厚的感情。”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持着安徒生的呢?是宗教精神,安徒生坚信“总是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上帝就给我们以帮助!我有一个福星,就是上帝!”发出“啊,上帝!当风暴猛烈袭击,您是我们的靠山、太阳和庇翼!”而且“上帝,我的上帝,我没怀疑过您!”感情真挚而热烈,这种宗教精神不仅表现于安徒生的生活之中,同样也影响到他的童话创作。

一、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

真——假,善——恶,美——丑是宗教所探讨的根本问题。“恶无疑是邪恶的,是与上帝的意志直接相违的”。宗教追求善,都把“积善”作为进入理想天国的必要条件,在宗教教义中,不仅有最高的,最完善的善的榜样,而且还对教徒规定了许多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鼓励行善,禁止作恶。安徒生正是将此教义融入自己的童话创作中。歌颂“真、善、美”,揭露“假、恶、丑”。

安徒生在其童话中塑造了一系列真、善、美的形象,满腔热情地歌颂那些为真、善、美而献身的人。如《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为了追求一个不灭的灵魂,不惜以自己的苦痛、生命作为代价。她忍受了将鱼尾变成人腿那“走在刀尖上”的痛苦,而且牺牲了美丽的歌喉,成为一个哑巴,但在追求“不灭的灵魂”的过程中却未得到成功。最能体现小人鱼崇高品质、美好心灵的是最后一幕。小人鱼本可以将王子杀死,让他的血溅到自己的脚上,变成鱼尾重回海底皇宫,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的,但她却放弃了,任自己化成泡沫。在这里,“王子”是真、善、美的化身,他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人”,小人鱼爱慕王子,正是表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执着而热烈。在读者的心目中,小人鱼无疑是美的化身,虽然她并未得到一个不灭的灵魂,但她的精神却激励着读者向生命最高的境界前进。为了拯救被后母变成野天鹅的哥哥们(《野天鹅》),艾丽莎忍受住不讲话的苦痛,用她坚强的毅力和对哥哥们深厚纯洁的感情,冲破一道道难关险阻,被人们误会是巫婆,要将其烧死,虽然困难重重,但她始终坚持到底,克服了所有的困难。

另一方面,安徒生对于丑恶、虚伪的事物也给予了抨击与鞭挞,这是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来表现的。而且真理总会战胜虚伪,爱总会克服丑。如《夜莺》,安徒生通过人造的夜莺——“假”,与真实的夜莺——“真”的对照,告诉人们: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永恒的,才能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体现了向善、向真、向美的宗教情感倾向。《美》、《癞蛤蟆》、《邻居们》、《玫瑰花精》、《聪明人的宝石》等作品中也体现了这种情感,安徒生让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在各自的环境中,在人类和人类以及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冲突中,去大胆地展示他们的真、善、美的品质,否定假、恶、丑的事物,这正是宗教情感在安徒生童话作品中的流露。

二、对穷困、痛苦生活的精神安慰

宗教的内容来自人的现实生活,而且历来都是和苦难联系在一起的。有苦难的地方就有宗教,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从苦难这方面来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痛苦的呻吟,从“抗议”这方面来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摆脱苦难的现实的一种生存手段。安徒生从小生活在穷人中间,对贫困、穷苦有着深切的体会。他看到深重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把人们推入痛苦的境地,悲叹茫茫苍天无情、浩瀚苦海无边,在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悲愤而无可奈何的情感支配下,人们只能以想象代替现实,安徒生是对于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出一个好的理由来解释,空虚感情不能得到排解而走向宗教的。宗教总是把广大的劳苦大众包括在拯救范围之内,使劳动者在信仰的道德的轨迹之内,相信痛苦也有所终结。在安徒生的心中,上帝真像牧师说的那样,是一个仁慈博爱的人,总有一天会来拯救贫穷的人,让他得到幸福的生活。穷苦人不可能永远穷苦下去,上帝不会遗忘他们。

《墓里的孩子》中,母亲四岁的儿子死去了,在剧烈的痛苦中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又是上帝来抚慰她,使她的理智发出光辉,使她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变得坚强而有责任感。上帝实际上是处理了对死者的“爱”与对生者的“责任感”之间的问题,解救了母亲。安徒生一贯对贫穷、困苦的善良的人们表示同情,但自己却无力改善这种情况,只能求助与他想象中的上帝,认为上帝是救世主,相信“上帝的意旨总是好的”。在这里,宗教成了人们幻想的太阳,成了人们苦难世界的“灵光圈”,当然,幻想和灵光圈并不能真正解除人们的痛苦,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精神安慰罢了。是借助“精神鸦片”来回避现实,超脱现实,来解脱自己。作者在面对黑暗社会束手无策时,总痛苦地呼喊上帝,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在他后期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强烈,几乎每遇到困难痛苦就说“当我们向着上帝前进时,辛酸和痛苦会消失,留下的是一片美景。”将作品中的人物引到天堂去,把皈依宗教视为光明和幸福。宗教不仅对于每个人的生命所具有的有限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而且对每个人的生命延续的有限也给予了极大关注。死亡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结局,然而宗教宣称能给人永生,此永生是指灵魂超验领域中的永生,坚信灵魂不死、天堂幸福。在安徒生童话中,人们看不到阴森可怕的死,而是一种宁静、祥和的死。宗教坚信灵魂不死,以此来破除对死亡的恐惧。宗教中有延续生命的乐园——天国。并且善有善报,善良的人死了,灵魂得以升入天国。安徒生将升入天国写得非常美妙,非常诗意,如《癞蛤蟆》、《彗星》、《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作品。要认识到安徒生幻想用平等的宗教世界来代替不堪生存、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世界,幻想“救世主”来拯救自己的思想无疑是消极的。

三、对劳苦大众的博爱思想

宗教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富有激情的、感性形象的以及合理而有意志的成分,它旨在使教民们相互接近,使信仰一致者相互吸引。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精神更像集体之爱。宗教意义上的爱是仁爱,追求的是灵性之爱、精神之爱,倡导无私忘我和勇于献身之爱。要注意安徒生虽是基督教徒,但从《犹太女子》一文中可看出,他对严格遵守犹太教纪律的犹太女子也有无私的爱。基督教是排他的,与异教徒甚至同样信奉耶和华上帝的犹太教徒是势不两立的,但安徒生丝毫没有传统基督教所确信的那种观念,即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个妒忌的上帝,不容许别的信念存在。安徒生的爱是不分教派的,不排他的,只不过他的爱是通过基督来体现。

在其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忘我的,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感情,即使是无所报应,也无怨无悔。《坚定的锡兵》是一个非常生动、感人的故事,锡兵爱上“小小的舞蹈家”,当自己被扔进火炉里去的时候仍望着那位心上人,他的眼睛一忽儿也没有离开她,对她的爱是那么的忠诚,并不因为世俗的偏见而有所改变,最后锡兵化成了一颗小小的锡心,表示了他对于他所爱的人至死不改初衷的伟大坚定的爱情。《柳树下的梦》、《玫瑰花精》都描写了爱情悲剧。

篇5:《安徒生童话》中的希望的精神

王子瞅着他的金子,瞅着他的宏伟建筑,便和许多人一样想:“多了不起的哟!可是,我还要占有更多,多多的!别的任何势力都不能和我相比,更别想超过我!”他向所有的邻国宣战,征服了全部邻邦。在他驾车经过街市的时候,他用金链子把被他征服的国王锁在他的车上;在他举行酒宴的时候,他们必须跪在他和朝臣的脚边,捡参加宴席的人扔给他们的面包屑。

后来,王子让人在各个广场上,在皇室的宫廷里都摆上他的塑像。是的,他甚至要把他的塑像摆到各教堂上帝的神坛之前。但是神父说:“王子,你很了不起,但是上帝更伟大,我们不敢。”

“好吧!”狠毒的王子说道,“那么我就连上帝一块儿征服!”受狂妄自大和愚昧无知心情的指使,他建造了一艘奇妙的船,他可以乘着它飞过天空。船上装点了许多孔雀的尾羽,好像有千万只眼睛一样①,不过每一只眼睛都是一个弹孔。王子坐在船中间,他只要按一下尾羽,便有千万发枪炮子弹射出去,而枪炮马上又装上新的子弹。船的前面拴着几千只鹰,于是他便这样飞向太阳。地球远远地沉在下面,最初,地面上的山和树林只好像是一片耕作过的土地,从翻耕过的草皮里冒出一片绿,慢慢地,大地变成了一张平铺的地图,到最后完全被雾和云所遮蔽。鹰越飞越高;上帝便差遣出他无数天使中的一个。狠毒的王子朝他射出了千万发枪炮子弹,然而却都像冰雹一样被天使闪亮的翅膀弹回。一滴血,只是一滴血,从翅膀的白色羽毛上滴落下来。这一滴血落到了王子坐着的船上,它很快便燃烧起来;它重得犹如千钧铅砣,飞快地便把那只船击得粉碎落向地面。鹰的健壮的翅膀折了,风嗖嗖地从王子头上吹过。周围的云,你知道,这些云是由那些被燃烧掉的城市生成的,都变成了千万个各种形状的东西,像方圆几里大的螃蟹,把爪子伸向了他,像咆啸翻滚的巨石块,也像喷火的龙。他躺在船上已经半死了,最后船落到了地面,挂在大树林中粗壮的树枝之间。

“我要战胜上帝!”他说道,“我发过誓,我的愿望一定要实现!”他用七年时间建造成精巧的船,供他上天飞行。他让人用最坚硬的钢铸出闪电,好去轰毁天上的堡垒。他从所辖各国召集了最了不起的军队。当他们一个挨一个排起来的时候,占了方圆许多里的地方。他们爬上了那些精巧的船,国王也走近自己的位置。这时,上帝派了一个蚊阵下来,只不过是一群小蚊子。蚊子围着国王的头嗡嗡飞,叮他的脸和手。他在极端愤怒中抽出他的剑,可是只能砍着抓不到的空气。蚊子他是打不着的。接着,他命人取来珍贵的毯子,他的扈从按他说的办了。王子把自己包裹起来,蚊子钻不进去叮他,可是单单有一只蚊子落在毯子的最里面,它爬进国王的耳朵里叮他;疼得他像火烧一样,蚊毒攻进了他的脑子。他连忙又扯掉身上的毯子,脱身出来,把自己的衣服也扯碎。他赤身露体地在粗野的士兵面前跳。现在,这些士兵开始嘲笑这个向上帝挑战却被一只蚊子征服了的疯王子。

①孔雀的尾毛上有很漂亮的圆形花饰,很像眼睛。

格林童话

“两个旅行家”故事内容讲解

高山与峡谷从不相遇,可是人类的后代,无论是善与恶,则都会相识。就是这样,一个鞋匠和一个裁缝在他们的旅途上相会了。裁缝是个个头不高但相貌英俊的小伙子,他的性格开朗,整天乐呵呵。他看见鞋匠从对面走来,从他背着的家什裁缝猜出他是干什么营生的,就唱了一支小调与他开玩笑:

“给我缝缝开了线的鞋,

针脚得要细又密,

沥青要抹在缝线上,

鞋底的钉子要敲牢。”

可是鞋匠却受不了这个玩笑,他拉长了脸,好像喝了一瓶醋,做了一个要掐裁缝脖子的动作,但是小个子裁缝却哈哈笑了起来,递给他一瓶水说道:“没什么坏意思,喝口水吧,压压气。”鞋匠使劲喝了一口,脸上的阴云才散开了。他把瓶子还给裁缝并说:“我喝了一大口。大家说这叫能喝,而不是因为口渴。我们能一起走吗?”“好啊,”裁缝同意,“到大城市里去你觉得如何,那儿活儿会不少。”“那就是我要去的地方。”鞋匠一口赞同:“小镇子里无钱可挣,农村的人们都不穿鞋。”于是他们一块赶路,下雪的时候,他们像黄鼠狼一样踩着前面的脚窝走。

他们匆匆赶路,没有时间吃东西和休息,到了一座城里后又到处找买卖人揽生意,由于裁缝的神情活泼又快乐,两个脸蛋红彤彤的,深得大家的欢心,所以活儿也多,运气好的时候东家的`女儿在门廊下甚至会亲他一口。他又和鞋匠遇见了。裁缝的家伙几乎都在包袱里。脾气暴躁的鞋匠做了一个苦脸心里想:“人越坏,运气就越好。”可是裁缝一边笑一边唱了起来,把他所有的东西拿出来和同伴分享。如果口袋里有两个铜板的话,他会要杯啤酒,地拍着桌子,酒杯也会陪他跳舞,他是一个挣得容易花得快的乐天派。

他们走了一段时间,来到一座大森林,森林那边有通往首都的大道。有二条小路可穿过林子,一条需要走七天,另一条则只要二天,但是二人谁也不知道哪条是近路。他们坐在一棵橡树下,商量以后如何办、干粮还可以吃几天。鞋匠发言:“任何事都要先思而后行,我得带一周的干粮。”“什么!”裁缝吃了一惊,“像驴一样驮七天的干粮,头都不能抬起来走路。我相信上帝,任何事情均无烦恼!我口袋里的钱夏天冬天一样好用,可是热天里面包要变硬,而且还会发霉,我的外套也禁不住这么长的时间。另外我们为什么不找找那条近路呢?二天的干粮足够用啦。”最后,二人分别带上自己的干粮,进入森林寻找各自的运气。

“万事通大夫”故事内容讲解

从前有一个贫穷的农夫名叫螃蟹,赶着两头牛拉了一车木头进城,以二个金币的价格将木头卖给了一个大夫。大夫一边给他点钱,一边坐在桌旁吃饭,农夫看见大夫的饭菜如此丰盛,从内心感到羡慕,心想如果自己也是大夫该多好。他站在那里楞了一会儿,终于不好意思地问他是否也能当一名大夫。

“噢,可以,”大夫说:“那很好办。”

“我该作什么?”农夫接着问。

“首先买一本卷首有一只公鸡的入门书;然后将你的牛车和两头牛换成钱,给自己买些衣服和随便一些与医药有关的物品;最后做一块招牌上面写着:‘我是万事通大夫,’钉在你的门上边。”

农夫照此作好了一切,便开始行医治病。

时间不长,有一个大财主的钱财被盗,听说在某某村庄有个万事通大夫,他想他一定知道被盗的钱财在哪里。于是大财主套上马车,驱车奔向那个村庄,问螃蟹是不是万事通大夫。

“没错,我就是。”他答道。

财主邀请他同去把被偷盗的钱财找回来。

“噢,可以,可是我的老婆,革里特也必须去。’”

财主同意了,请他们二人上车,一同上了路。当他们到了那位大人物的豪宅时,餐桌已经摆好,螃蟹被邀请入座就餐。

“好吧,可是我的老婆,革里特也得入座呀。”他说,然后和他的老婆一块坐在了桌旁。

这时第一个仆人端着一盘精美的菜肴进来,农夫用胳膊肘推了他老婆一下说:“革里特,这是第一个。”

他的意思是这是第一道菜。然而那个仆人却以为是说:“这是第一个贼。”实际上他就是贼,所以他十分害怕,跟外边的同伙说:“大夫全都知道,我们可要倒霉啦,他说我是第一个。”

第二个不敢进来了,可是他不得不进来。当他端着菜进来时,农夫用胳膊肘推了他老婆一下说:“革里特,这是第二个。”这个仆人同样吓得不轻,马上抽身出来了。

第三个也是被吓得心惊肉跳,因为农夫又说了声:“革里特,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端着一个盖着盖子的盘子,财主请大夫显示一下他的才能,猜猜盖子底下是什么。盘子里装的是螃蟹。大夫盯着盘子看,可是实在不知说什么好,他哀叹道:“唉,可怜的螃蟹呀。”

财主一听就大喊:“太棒啦!他知道里面是什么,他一定也知道钱在哪儿!”

看到这一切,仆人们的神色格外紧张,他们暗示大夫能不能出去一小会儿。于是他就出去了,四个仆人都坦白说是他们偷了钱,并且许诺如果他不揭发他们,他们愿意将钱还回而且给他一大笔钱作为酬谢,否则他们会被绞死。他们带他到了藏钱的地方。

他胸有成竹地回到大厅,在桌旁落座后说道:“我的老爷,现在我要从我的书中查找藏金子的地方。”

这时,第五个仆人爬进壁炉里想听听大夫还知道些什么。可是大夫坐着一动不动,打开他的入门书,将书页来回翻着,寻找那只公鸡。由于一时找不着,他就说:“我知道你就在那儿,所以你最好是自己出来!”

那位在壁炉里的老兄误认为大夫是指他,真是惊恐万分,一下子跳了出来,使劲嚷:“那个人真是神掐妙算,无所不知!”

篇6:《安徒生童话》中的希望的精神

伊索寓言是伊索写的,生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鞑;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格林童话作者:格林兄弟,雅科布·格林(1785~1863)

威廉·格林(1786~1859)

格林童话,一本以童话而名扬世界的文学名著。它的200多余篇童话在近20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德国传向世界。它的读者没有年龄的界限,在世界各国,孩子和大人都深深地被它所感动。它的童话故事改编成话剧、电影、电视剧、连环画和舞蹈,在世界各地上演或印发。格林童话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格林童话集》是德国文苑中的一颗摧璨的明珠,更是瑰丽多彩的世界童话王国中一束争奇斗妍的奇葩。自1812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近10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格林童话》内容广泛,反映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诚实与虚伪、智慧与愚昧、勇敢与怯懦、勤劳与懒惰等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主题。它的主人公分为两类:一类是善的化身诸如:裁缝、磨坊工、士兵、长工等。他们初遭不幸,几经周折,最后获得成功;另一类是恶的象征诸如:巫婆、魔鬼、强盗、继母等。他们多是一时得逞,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作者总是把二者对立起来描写,同情、歌颂前者,鞭答、讽刺后者。表达了鲜明的爱惜和美好的愿望,揭示了简单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一)独特的艺术风格:

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二)童话的三个时期:

1.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注意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2.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

篇7:安徒生童话的艺术特色

 1 温暖的人道主义。在多种题材中寓意着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各类作品均以人道主义为主线,表现出对弱小者的同情,对强暴者的批判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安徒生作品温暖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 A 用暖色调来歌颂人,歌颂真善美。作者借助这些描写对象,歌颂善良、勤劳和美好。如《野天鹅》——充分表现出作者的人文思想:人是宝贵的,能够称得上“人”称号的人都具有高尚的灵魂,而高尚的灵魂是永恒的。B 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现实的方法,也充分展示了他人道主义精神追求。

 安徒生有苦难童年,有极为艰辛的奋斗之路,因此他的作品中一方面表现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寄寓了对劳动人民的爱和同情,另一方面,他又为他们营造了美好的天国,使不幸罩上了温和的色彩。

 例:《卖为柴的上女孩》(情节概述)

2、诗意之美

安徒生童话的诗意之美具体体现在他作品的构思、语言运用、和描述和诗意等方面。构思的意象化、画面化(《丑小鸭》等),语言的色彩感(《海的女儿》等),描述的个性化抒情等都体现着这种诗意。

 从构思和描述来看,体现出个性化的抒性,安徒生自己也称他的童话是“天真的诗”。他说,童话“对我来说,它代表了一切种类的诗”。从个性化抒情而言,安徒生童话很善于用浓染作者感情的笔墨不描写童话环境和刻划童话人物。郑振铎评论说:“安徒生的文字美丽而富有诗趣,他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能把我们从忙忧人人世间带到美丽和平的花的世界,虫的世界,人生的世界里去,能使我们忘掉一切艰苦的境遇,随了他走进有静的方池的绿水,有美的挂在黄昏的天空的雨后弧虹的天国里去”。

 同一结局,格林童话是这样写的: 但在安徒生的童话里,作者对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这段结尾完全是诗的语言,诗的意境,是诗人绽 放在童话里的理想之花,作品中的花香,是女主人公此时的幸福感觉,大片的红玫瑰,既是火的联想,又是是对女主人自我牺牲精神的热情赞美。

篇8:安徒生童话中的基督教信仰

一、上帝的意志永远是最好的, 要信仰上帝

安徒生是虔诚的基督徒, 这远胜于他是一个诗人。每当他为自己所遭遇的不公苦恼的时候, 他就诉诸上帝。当他看到人间的苦难和罪恶时也是如此。在《冰姑娘》的悲伤的结尾里他说:“上帝对我们的安排总是最好的”, 尽管他又感慨“上帝从来不像在梦中告诉巴贝德那样把理由告诉我们”。即使是这样, 上帝依然是他唯一和必然的寄托。

在《母亲的故事》中, 母亲为了从死神手中夺回孩子, 甘愿刺破胸脯流出鲜血, 甘愿失去眼睛和头发, 她一心要追回自己的孩子, 占有自己的孩子;最后, 在死神的启发下, 她才明白原来上帝是生命的主宰, 她只是孩子的管家。上帝对每一个孩子的安排是最美好的, 那么爱孩子就是要承认上帝在孩子身上的主权, 把孩子交给上帝。否则, 她所祈求索要的也许是要孩子在尘世受苦。

《丑小鸭》中的那只丑小鸭, 大家都说安徒生用丑小鸭来自况, 这是没错的。而且我们经常把它作为励志的榜样。但更重要的是, 丑小鸭最后的成功其实完全取决于它高贵的血统———天鹅。如果它本身不是天鹅, 它的一生只会悲惨的过下去。安徒生是基督教徒, 他的观念中认为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 而上帝的安排永远是正确的。“只要你曾经在一只天鹅蛋里呆过, 就算你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1]安徒生认为, 人的一生无论多么悲惨, 都不要怀疑上帝的意志, 上帝会善待他的每一个子民, 即使现在受苦, 将来甚至死后都会幸福。假如丑小鸭不是天鹅, 悲惨的度过了一生, 那么可以想象, 安徒生一定会给它安排一个“飞向天国”的结局。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丑小鸭对迫害和讥笑过它的人采用了一种宽恕、宽容的态度。它一如既往, 保持着谦恭温良的态度, “一点儿也不骄傲, 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这里, 像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一样, 宣扬的是基督的博爱思想, 提倡的是容忍与和解的精神。事实上, 抛弃了宗教的外衣, 爱和宽容, 不正是人类所应受的教育、所应具有的精神吗?

除此之外, 安徒生那些严肃色彩的童话故事中, 关于忏悔和得救的就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比如《红鞋》、《母亲的故事》、《天国花园》、《犹太女子》、《踩面包的姑娘》有着强烈的宗教气氛, 整个的故事就是主人公灵魂的斗争史, 关于爱, 关于罪, 关于信仰。

另外一些篇章, 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各得其所》等, 也赞美了神的无私和眷顾, 在功能上算是一种上帝的赞美诗, 宗教的劝善文。

二、童话中的基督教“爱”之理念

在基督教语境中, 爱一词是希腊语的agape, 拉丁语的caritas, 也就是charity, 它包括了神对人的爱、人对神的爱 (参照约21:16“你爱 (agape) 我吗?”) 、人之间属灵的爱 (参照林前13:4“爱 (caritas) 是恒久忍耐”) , 是统一和缺一不可的。因为“我怎样爱你们, 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约13:34) 。它们构成了基督教中心话语的全部。爱是安徒生最重要的创作主题, 并且相当诗意地诠释了基督教之爱的各个方面。

基督教之爱的根源, 按德国思想家舍勒 (Scheler) 的话说, 在于其特点是一种“充满爱意的俯就”———是来自神的, 换句话说, 是来自超验, 而非经验的世界的。它的保证是相信人类有永生不灭的灵魂。这就导致了安徒生很多作品里面不存在“大团圆”结局, 很多人的追求、情感, 最终是要指向另一个世界的, 因此表面看上去并不“美满”。这种来世天国的盼望, 仅靠经验的世界是不能满足的。安徒生自己也说, “它并不在这个人世间走到一个辉煌和快乐的终点, 但是它却超越时代, 走向永恒。” (《光荣的荆棘路》)

比如《墓里的孩子》, 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过分悲伤, 甚至忘却了她的家人, 一心希望孩子的灵魂不要远离, 但是最后她意识到, 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孩子得到天国的幸福, 家庭的幸福也不能保全, 即她辜负了三种意义上的爱。她说:“我的上帝!请原谅我曾经想制止一个不灭的灵魂飞走, 曾经忘掉了你留给我的对活人的责任!”再如《红鞋》和《安妮·莉斯贝》, 主人公都是犯了罪而再去赎罪的, 但是最后作者并没有让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她们在完成了赎罪的那一刻便死去了, 但是她们的灵魂却得救了。在基督教语境中, 这并不是主人公悲惨的失败, 而是喜悦的胜利, 因为死亡在这个范畴中本不可怕。

安徒生注重人之间感情的描写, 但是区别于“欲爱 (eros) ”, 人之间的灵爱同样是指向超验的爱, 爱是默默无闻的付出, 在付出中没有“计算”, 没有计较, 也从来不自私占有。甚至有时还意味着牺牲。

这种爱最生动的体现当然是《海的女儿》。为什么小美人鱼的形象如此动人?就在于她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真正的爱之伟大和爱之崇高。这种爱具有最强韧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在忘我中牺牲自己的力量, 是在沉默中付出的力量, 是为了心爱的人可以付上任何代价的力量。其实, 《海的女儿》讲的正是人类不灭的灵魂的可贵与爱的真意。小美人鱼爱上了王子, 不仅仅是爱他的英俊, 更渴慕的是想拥有像他一样的人类灵魂, 可以对他产生真正的人“类”之爱, 可以拥有上帝所赐的可以穿越死亡的最宝贵之灵魂。她救了王子, 却不愿意居功;王子爱上别人, 她没有忌妒, 只有默默祝福她所爱的人能够幸福———小人鱼对王子的爱告诉我们:真正的爱不是占有欲与渴慕欲的满足, 而是心甘情愿的牺牲与忍耐。童话的最后小人鱼宁愿变成大海上的泡沫也不愿杀死王子。她为了成全对方自己选择了牺牲。但当她变成了泡沫时, 她却将最终在这种舍己的爱中得到不灭的灵魂。她爱王子, 这种爱正是安徒生本人的基督教之爱理念, 这种爱不是人间情欲之爱, 而是一种深受基督教理念影响的“挚爱” (Agape) , 超越了死亡和时间, 因为它已经拥有了不灭的灵魂。

安徒生有好多童话讲到这种默默付出、不计较结局的爱, 甚至是在分别或者死亡中得到升华了的爱。比如《柳树下的梦》和《坚定的锡兵》。尽管故事读起来令人觉得伤感, 但是安徒生真正的用意却是对感伤心的超越, 对人间之爱的超越。在《柳树下的梦》中, 他用两个姜饼人的故事暗喻男女主人公分离的命运。克努得努力过、告白过, 尽管他没有得到约翰妮的爱, 但是他赢得了灵魂的满足, 最后他在梦中梦见男女姜饼人手牵着手在前边领着他和约翰妮向教堂走去。“这是我生命中最甜蜜的一个时刻!”克努得呼喊道。这里没有怨恨和诅咒, 有的只是祝福与宽恕。这和爱就意味着占有与自我满足的理念当然不一样。只要付出了, 不必计较结果, 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相比之下, 《坚定的锡兵》就更容易看到所描写的这种爱, 锡兵对纸剪出来舞蹈家坚贞不变的爱, 被扔进火炉里, 仍旧变成了一颗小小的锡心。

但是, 如果在牺牲中如果没有欢乐, 唯有痛苦怎么办?安徒生的回答是:还是要心甘情愿的付出!因为, 我们同样可以有盼望, 正如母亲生孩子一样, 可以“痛”但并不“苦”啊。如果在尘世得不到报答, 那将要在天国得到;如果在短暂的今生得不到答案, 一定会在永恒的国度得到。比如《海的女儿》, 小人鱼死去了, 却要在天空的国度复活。

三、结语

安徒生曾祈祷说:“上帝, 请让我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在赞美你!”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因此, 从信仰这一角度去阐明安徒生童话是恰当的。在安徒生的童话里, 我们返归童年的纯洁和美好。这不是逃避苦难, 而是对苦难的超越。哪怕是审美的超越, 对于我们急匆匆的现代人来说, 谁敢说不需要这样“停下来, 嗅一嗅玫瑰花香?”

在安徒生五十岁时, 《丹麦月刊》发表了格里默·汤姆森先生评论安徒生的一篇文章, 他写到:“童话保有轻松愉快的法庭, 对幻影与实质、外壳与内核进行裁判。童话里有两河流经其间:一条是讽刺的明河, 对大大小小的事情进行嘲弄, 与高低贵贱的人们周旋;另一条是深深的暗河, 老老实实地使一切事物各得其所。这就是真正的基督教的幽默!”在那一条暗河之中, 就有基督教的信仰。当然, 安徒生的这些埋藏在字里行间的理念, 不能成为他那个时代的现实, 但是它却超越历史, 直指未来。这是安徒生作为优秀作家, 超越同时代人的可贵之处。他也如他所歌颂的理想一样, 成为了“幸运的人……建筑那座联接上帝与人间的桥梁的、没有薪水的总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我生命的故事》, 安徒生著;黄联金, 陈学凰译.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2.5。

篇9:《安徒生童话》中的希望的精神

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的成就则集中体现在叙事理论研究领域,叙事文学称为法国结构主义文论者主要关注的课题材料。形成这种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叙事文学本身所具有的与结构主义文论的“相适应性”。与诗歌相比,叙事文学中的人物、情节、场景等构成一种更具有共通性的结构特征,具有一种无论采取何种叙述方式,其文本价值都能够做到较少流失的稳固性。结构主义叙事学就是力图通过对各类作品的简化、归纳,找到隐藏在一切故事之下的那些基本的叙述结构,由此达到对于不同叙事作品的普遍性的解释。

下面,我将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浅析《安徒生童话》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

众所周知,如果《安徒生童话》我们用非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篇为例,看到的是小女孩因为贫穷在寒冷的冬天出去卖火柴,饥寒交迫中小女孩出现了幻觉,见到了自己已经去世的祖母,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悲惨现实,从中反映出社会不公平、残酷和黑暗的一面,向我们传达了作者渴望社会爱与温暖的心声。

但如果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分为这样几个结构层次:卖火柴的小女孩(受欺压者),祖母(美好未来事物的象征),有受欺压者被欺压后产生的对美好未来事物的憧憬。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结构主义叙事学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通过分析故事的内部结构,从而得出故事叙事的一种共性。

在童话故事中,人物可以是多变的,但是这些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却是有限的和不变的。例如《安徒生童话》中许多“王子拯救公主”式的故事中,王子可以是任何一个善良的或是勇敢的人,公主可以是任何一个以别的名字命名的弱小者。无论将这些人换成什么角色,他们各自的功能和立场都不会发生变化,因为整个基本的故事结构也总是不变的。

所谓功能,是格局人物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意义而规定的人物行动,如“英雄听到心爱的人有难”,或“英雄为心爱的人离家”,或“英雄与邪恶的力量斗争”等。这些人物行为,都作为一个情节单位对情节发展具有意义,因而也是具体的功能单位。

《安徒生童话》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需要我们着眼于作品内在的形式特点,力图在一种叙事文学体裁中抽象和简化出一种基本的结构功能模式,并由此为这种叙事体裁制定出一套类似语法规则的叙事模式。

如果从结构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安徒生童话》,也可归纳出三种叙事结构,即契约性结构、表演性结构、分离性结构。

在民间故事中,常常把统一行动分配给各种不同人物。

普洛普曾将童话这样定义:童话具有工具性,一方面它千奇百怪,五彩缤纷;另一方面,它如出一辙,千篇一律。“功能”在童话中是稳定不变的因素,是构成童话的基本要素。如何实现或由谁来实现它们并不重要。

篇10:读《安徒生童话》的体会

兴隆小学二年级 谭心萍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书叫《安徒生童话》。

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奇妙的童话故事,有悲惨、伤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有由丑变美的《丑小鸭》。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变成一个富有的人的《大小克带斯》,最让我感动的是那篇《海的女儿》。

《海的女儿》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生长在海底的小人鱼姑娘,小人鱼十五岁生日时,她游到海面,看见一个王子在船上过生日,一会儿天黑了,海上狂风大作,巨浪把船击沉了。船上的人都落水了,小人鱼游了过去,把王子救到沙滩上。后来,王子被人抬走了。

小人鱼爱上了王子,她无数次去海边寻找王子的身影,又无数次失望地回到海底。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王子,为了和王子在一起,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变成了人,但不能说话,不能唱歌了。王子只把她当作妹妹一样爱护她。后来,王子和邻国的公主结婚了,她悲痛欲绝。

如果小人鱼用女巫的尖刀杀死王子,她就可以变回人鱼回到大海。可是,人鱼没有这样做,她为了王子的幸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王子的生命,变成了泡沫。

篇11:安徒生童话《蓟的遭遇》

【作品简介】《蓟的遭遇》是著名作家安徒生童话选其中之一作品。这篇小故事最初发表在纽约出版的《青少年河边杂志》1869年10月号上,接着又在当年12月17日丹麦出版的《三篇新的童话和故事集》里印出了。安徒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写这篇故事的唯一理由是,我在巴斯纳斯庄园附近的田野上见到了这样一棵完美无缺的蓟。我别无选择,只好把它写成一个故事。”这是一起很有风趣的故事。固然蓟找出理由安慰自己,但也无意中道出了一颗母亲的心:“只要孩子走进里面去,妈妈站在栅栏外面也应该满足了。”

在一幢华贵的公馆旁边有一个美丽整齐的花园,里面有许多珍贵的树木和花草。公馆里的客人们对于这些东西都表示羡慕。附近城里和乡下的村民在星期日和节日都特地来要求参观这个花园。甚至于所有的学校也都来参观。

在花园外面,在一条田野小径旁的栅栏附近,长着一棵很大的蓟。它的根还分出许多枝丫来,因此它可以说是一个蓟丛。除了一只拖牛奶车的老驴子以外,谁也不理它。驴子把脖子伸向蓟这边来,说:“你真可爱!我几乎想吃掉你!”但是它的脖子不够长,没法吃到。

公馆里的客人很多——有从京城里来的高贵的客人,有年轻漂亮的小姐。在这些人之中有一个来自远方的姑娘。她是从苏格兰来的,出身很高贵,拥有许多田地和金钱。她是一个值得争取的新嫁娘——不止一个年轻人说这样的话,许多母亲们也这样说过。

年轻人在草坪上玩耍和打“捶球”。他们在花园中间散步。每位小姐摘下一朵花,插在年轻绅士的扣眼上。不过这位苏格兰来的小姐向四周瞧了很久,这一朵也看不起,那一朵也看不起。似乎没有一朵花可以讨到她的欢心。她只好掉头向栅栏外面望。那儿有一个开着大朵紫花的蓟丛。她看见了它,她微笑了一下,她要求这家的少爷为她摘下一朵这样的花来。

“这是苏格兰之花(注:蓟是苏格兰的国花。)!”她说。“她在苏格兰的国徽上射出光辉,请把它摘给我吧!”

他摘下最美丽的一朵,他还拿它刺刺自己的手指,好像它是长在一棵多刺的玫瑰花丛上的花似的。

她把这朵蓟花插在这位年轻人的扣眼里。他觉得非常光荣。别的年轻人都愿意放弃自己美丽的花,而想戴上这位苏格兰小姐的美丽的小手所插上的那朵花。假如这家的少爷感到很光荣,难道这个蓟丛就感觉不到吗?它感到好像有露珠和阳光渗进了它身体里似的。

“我没有想到我是这样重要!”它在心里想。“我的地位应该是在栅栏里面,而不是在栅栏外面。一个人在这个世界里常常是处在一个很奇怪的位置上的!不过我现在却有一朵花越过了栅栏,而且还插在扣眼里哩!”

它把这件事情对每个冒出的和开了的花苞都讲了一遍。过了没有多少天,它听到一个重要消息。它不是从路过的人那里听来的,也不是从鸟儿的叫声中听来的,而是从空气中听来的,因为空气收集声音——花园里荫深小径上的声音,公馆里最深的房间里的声音(只要门和窗户是开着的)——然后把它们播送到远近的地方去。它听说,那位从苏格兰小姐的.手中得到一朵蓟花的年轻绅士,不仅得到了她的爱情,还赢得了她的心。这是漂亮的一对——一门好亲事。

“这完全是由我促成的!”蓟丛想,同时也想起那朵由它贡献出的、插在扣子洞上的花。每朵开出的花苞都听见了这个消息。

“我一定会被移植到花园里去的!”蓟想。“可能还被移植到一个缩手缩脚的花盆里去呢:这是最高的光荣!”

蓟对于这件事情想得非常殷切,因此它满怀信心地说:“我一定会被移植到花盆里去的!”

它答应每一朵开放了的花苞,说它们也会被移植进花盆里,也许被插进扣子洞里:这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光荣。不过谁也没有到花盆里去,当然更不用说插上扣子洞了。它们饮着空气和阳光,白天吸收阳光,晚间喝露水。它们开出花朵;蜜蜂和大黄蜂来拜访它们,因为它们在到处寻找嫁妆——花蜜。它们采走了花蜜,剩下的只有花朵。

“这一群贼东西!”蓟说,“我希望我能刺到它们!但是我不能!”

花儿都垂下头,凋谢了。但是新的花儿又开出来了。

“好像别人在请你们似的,你们都来了!”蓟说。“每一分钟我都等着走过栅栏。”

几棵天真的雏菊和尖叶子的车前草怀着非常羡慕的心情在旁边静听。它们都相信它所讲的每一句话。

套在牛奶车子上的那只老驴子从路旁朝蓟丛望着。但是它的脖子太短,可望而不可即。

这棵蓟老是在想苏格兰的蓟,因为它以为它也是属于这一家族的。最后它就真的相信它是从苏格兰来的,相信它的祖先曾经被绘在苏格兰的国徽上。这是一种伟大的想法;只有伟大的蓟才能有这样伟大的思想。

“有时一个人出身于这么一个高贵的家族,弄得它连想都不敢想一下!”旁边长着的一棵荨麻说。它也有一个想法,认为如果人们把它运用得当,它可以变成“麻布”。

于是夏天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树上的叶子落掉了;花儿染上了更深的颜色,但是却失去了很多的香气。园丁的学徒在花园里朝着栅栏外面唱:

爬上了山又下山,

世事仍然没有变!

树林里年轻的枞树开始盼望圣诞节的到来,但是现在离圣诞节还远得很。

“我仍然呆在这儿!”蓟想。“世界上似乎没有一个人想到我,但是我却促成他们结为夫妇。他们订了婚,而且八天以前就结了婚。是的,我动也没有动一下,因为我动不了。”

篇12: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大石富丽小学 余惠娟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童话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课外读书习惯。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让学生有能力尝试用老师提示的方法阅读童话,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一个童话、一本童话书到阅读一系列童话。在老师指导性阅读过程中,学生形成的新体会、新感悟、新发现,迁移到其他童话作品的阅读情境,继续发展学生对课外读物的良好阅读心理。

[教学准备]

1、仔细阅读有关《打火匣》等童话故事。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3、投影设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猜猜

咱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看后猜一猜它是有关哪个童话故事的。

图片出示;《丑小鸭》、《拇指姑娘》、《野天鹅》、《豌豆上的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

小朋友们真厉害,了解这么多的童话故事,那你知道这些童话故事都是出自哪本童话故事书吗?——《安徒生童话》(出示安徒生童话封面)

是的,坚持梦想的丑小鸭,美丽的拇指姑娘,勇敢的野天鹅,活泼可爱的豌豆公主,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都是《安徒生童话》里讲述的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安徒生童话》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安徒生童话世界,一起去感受它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幻灯片:走进安徒生童话故事)

二、走进安徒生,走进《皇帝的新装》

那这么好看的《安徒生童话故事》是谁带给我们的呢?(安徒生)

出示图片:看,这就是安徒生,他写的童话故事立足于现实生活,同时也反映现实生活,在安徒生笔下,花儿可以跳舞,瓷做的牧羊女可以恋爱,荞麦会说话,老柳树会哭泣,星星月亮、花鸟虫鱼,都具有人类的思想感情。丰富而新奇的幻想使安徒生的童话特别新颖有趣。

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看一个故事短片,但是在看之前,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同学一边看一边想: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或者看了短片以后你有什么感想?(播放故事:(视频《野天鹅》)

1、同学们的感想挺多的,《野天鹅》是一个童话故事。它讲述了善于恶的斗争,赞扬了爱莎公主的勇敢和爱心,同时也启发了我们的思想。

2、安徒生实在太有魅力了,他的灵魂飞翔了200多年,他的文字温暖了数代人的心,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出示)

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 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 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 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 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 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3、那你读过安徒生的什么童话呢?

(学生开火车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徒生及其主要成就。)

三、阅读方法指导。

1、你们真了不起!读了那么多的童话故事,能说说你平时是怎样阅读童话的吗?

2、同学们说的办法可真多,老师也想向你们介绍一种新的阅读的方法,就是利用目录阅读的方法。(板书:利用目录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读书先看目录,看一遍至少对于全书有了概括印象,进而能对阅读材料作出取舍。”(课件演示)

不管是读什么书,首先要学会看目录,目录一般在正文之前,它一般包括篇目和页码两部分。有的页码在篇目的前面,有的则在篇目的后面,形式有多种,同学们要根据目录快速地查找喜欢的阅读内容。(实物介绍目录)

3、(课件出示)齐读儿歌:

《目录是咱好朋友》

小朋友们要看书,目录朋友来帮忙。

小小目录书中藏,看你是否会寻找。

找到目录请别忙,先把篇目瞧一瞧。

想看哪篇查页码,再也不用满书找。

目录是咱好朋友,千万不要来忘掉!

4、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在我们的阅览室里,有许多种版本的安徒生童话,如:注音版、少年儿童版、成人版、早期版本等„„请同学们到书柜去找一找吧!

5、现在我们就一起静下心来读一读你手中的《安徒生童话》中你最喜欢的那篇文章(配乐)

(课件出示)阅读童话应逐步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认真朗读,弄懂内容。第二,会评人物,理解道理。第三,边读边想,记忆故事。

6、同学们真会读书!对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其实《安徒生童话》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在这本书里还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很值得我们一看。

(设计意图:通过对例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再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来阅读自己喜欢的故事,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欲望。)

四、趣味总结,推荐书籍

1、今天跟大家一起读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老师感到很高兴。你有什么收获呢?

或者学会了什么?

(学生汇报收获)

2、这节课我们在一起读了安徒生童话,交流了安徒生童话,感觉非常快乐!这份快乐是童话带给我们的,像这样能带给我们快乐的童话故事书还有很多很多,好的童话故事可以从六岁一直读到六十岁呢!老师这里向小朋友们推荐一本同样非常好看的童话故事集,就是德国作家格林兄弟写的《格林童话》。

上一篇:施工班组安全教育内容下一篇:减免租金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