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话悲剧情节

2024-05-17

安徒生童话悲剧情节(精选7篇)

篇1:安徒生童话悲剧情节

沈筱峂

内容摘要: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以他的童话闻名于世。我们用成人的方式阅读安徒生时,我们感受到的是流贯于作品中的强烈的悲剧色彩。本文从孤独感,行走和飞翔所代表的死亡和复活,以及爱情的伤感这三个方面浅析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的悲剧性色彩。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 悲剧 孤独 忧郁 行走 飞翔 爱情

托尔斯泰说,他花了十年的时间解读安徒生,但是从他的童话中只读到“孤独”二字。作为19世纪丹麦文学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安徒生以他的童话闻名于世。他怀抱一颗悲悯的心,以一生的幸福为代价为世人建造了一个童话的王国。当我们用成人的方式阅读安徒生时,我们感受到的是流贯于作品中的强烈的悲剧意识。一.孤独和忧郁

安徒生的一生历经曲折,14岁时便离开家乡,独自行走在苍茫的人世间,以他敏感的心遍尝世间冷暖,用他纯真的眼看透世事炎凉。在70岁时死于肝癌。此生最后一篇童话《夜莺》写给了他一生所挚爱但终究没有得到的女人。安徒生的一生可以说始终与孤独相伴。他早年视父亲为最为珍贵的朋友,然而父亲却过早的撒手人寰。继之是祖父的发疯,这使他备受同龄人的嘲笑。17岁进入文法学院,更是他最痛苦的经历之一。即使成名之后也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最终爱情上的受挫让他彻底的孤独。安徒生自己在自传中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曲折的一生,美丽的一生,令人欣慰的一生。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恶变为善,痛苦之中生出快乐。这是一首内容极其深刻的诗。

于是安徒生将人生的这份孤独和寂寞孕育到他童话中人物当去。孤独的花、鸟,美丽而伤感的女子等形象带着独特的孤独和忧郁之感。小人鱼对高等生命的追求、对爱情独一无二的坚守以致最终放弃生命来成就所爱之人的幸福,然而这些从来不被同类所理解。那个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诞的夜里独自一人在黑暗的街角,在寒冷和孤寂中擦光了所有的火柴,安徒生在他的童话世界中带给了她最后的温暖,让她见到自己最渴望的场景和最爱的祖母,带着笑离开了这寒冷的人世间。这些故事中的形象,仿佛是安徒生对自己的命运的默默抒写,他也同那些他们一样都在享受孤独所带来的幸福。

如同《圣经》借助大量的故事来隐喻宗教奥义一样,安徒生也在为孩子讲述许多美丽而又忧伤孤独的童话,这些故事中往往潜藏着无法言说或有意空缺的部分,当是孩子的时候还不明白这里面的种种情感,只是单纯的悲伤为什么小人鱼不能和王子在一起。而那些安徒生真正想要借助童话来传达的悲哀和孤独,当这些孩子慢慢长大成人之后可能是要用整个生命的旅程去慢慢体悟。所以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是接近诗的悲剧,既雄浑又纤细,既热烈又清澈。这种悲剧性淡淡的忧伤和孤独弥漫于他创作童话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安徒生式的忧郁和孤独,里面的主角正如作者本人一样纤细而敏感,但是也热烈而坚忍。二.行走与飞翔

在安徒生童话里经常会有安徒生式的故事模式,即受难——死亡——复活。安徒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采用这样的一种故事模式应该是以耶稣被钉于十字架、后又死而复生为原型。这种原型潜在于他的前期的大多数童话中。例如死亡意象的表现,《野天鹅》中的艾丽莎并没有被真正处死,而是被绑到行刑架上。死亡在事实上可以视为悲剧受难的高潮部分。而复活则大部分用飞翔这一意象所暗示。纵观安徒生的童话,但凡一切行走于地面上的事物皆是痛苦的,与之相反,飞翔的生命则是拥有快乐和自由的。例如《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为了变为人而用自己的歌喉换回了人的双脚,但是她行走的每一步都如同走在刀刃上,每一步都会滴出血来。《红舞鞋》中的主人公珈伦,她只要穿着美丽的红舞鞋就会不停的跳舞下去,除非砍断双脚否则就会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于是我们在安徒生的童话中窥见了人类的悲剧命运:因为欲望而带来的人生的痛苦。不论是小美人鱼还是珈伦,她们都在为自己的欲望而付出代价。就像叔本华说的:“欲望和努力,是人类的全部本质„„欲望又是基于困乏和需求——亦即痛苦”。因此人生的快乐只是一个痛苦和另一个痛苦间的短暂间隙,人生的悲剧就如同满是伤痕的一双脚拼命的行走在人生路上。

但是与行走相对立的则是自由的飞翔。对鸟类的喜爱、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似乎是一切抒情作家的共性,安徒生也不例外。但是更深层次的是安徒生将飞翔作为复活的代表和暗示。小人鱼最终成为天空的女儿,类似于耶稣复活的象征。《野天鹅》中本不应该出现复活的场景,但是故事的最后却设置成为十一个王子在王宫中“盘旋”和“鸟儿成群结队的飞来”的细节,这些都暗示了作者有意将笔下的人物复活而得到幸福。但是,我们细心观察便会发现,这种复活的模式多数是存在于安徒生的前期作品中,从1853年的《柳树下的梦》开始,复活的模式却渐渐淡出作者的故事中。取而代之是将死亡修饰的过分的美丽。像主人公克努得所说,“这是我生命中最甜美的一刻”。在《一个贵族和他的女儿们》里,风——这个飞翔的生命只是一个旁观者,它目睹悲剧的发生,静观受难和死亡的上演。

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复活和死亡如同两个无形的灵魂在不断斗争。前期的悲剧是以复活为胜利,是为了复活而遭受苦难和不幸;而后期的悲剧是以死亡为胜利。出现这种趋向,或许是因为现实的因素,在安徒生童话创作的后期,作者面临着战争的冷酷和现实的苍凉,使安徒生在《冰姑娘》(1861)等一系列作品中呈现出灰色和凄冷的基调。另一方面也是作者饱含着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复活只是死亡之后美好而热烈的期盼,死亡才是永恒不变的人生的命运。随着安徒生阅历的增加,这种无法复活的死亡才是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质。然而安徒生在内心深处却有着一种对“复活”的坚信,在他临终前曾写下如下的话: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灵魂/是不会腐朽的,也不会消失。/我们尘世的生命是一颗永恒的种子。/我们的躯体死了,但是灵魂不会死去。三.爱情的伤感

梅列金斯基在他的《神话的诗学》中曾经指出:“童话故事可以与整个婚礼相比拟,因为娶公主为妻或嫁与王子,都是童话(神幻故事)的最终目的。”比如最为人所知的“灰姑娘”的故事,直到现在仍旧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是安徒生的作品《海的女儿》却没有沿袭这一经典的爱情模式,小人鱼不仅没有得到王子的爱,最终还为自己的爱情付出生命。在孩子的眼中,这样的童话结局过于悲伤与孤独,是不愿意被反复提起的。但是,在成人眼中,这个故事却饱含着太多的情感内涵。在《海的女儿》中,小人鱼最喜欢听祖母讲人类的故事,她的五个姐姐被允许到海面上之后,回来一致的感觉就是认为还是家里好,人类的一切也不过如此。但是只有小人鱼爱上了人类,这样的爱带给她的是无尽的忧郁和哀伤。她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王子的爱,更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因为祖母告诉她有了爱,就可以拥有不灭的灵魂。然而,当小人鱼将她所有的一切愿望都寄托于爱情时,注定了她终究得不到爱情。从王子的角度而言,和一个女人结婚不过是他成人的一种方式,但是对小人鱼来说却是性命攸关。虽然小人鱼最后只要杀死王子就还有机会变为人鱼,回到海里,享受她几千年的生命,但是她没有这样做,除了不想放弃所爱之人外,更是不愿放弃内心深处对生命价值追求的境界。

《夜莺》是安徒生的最后一篇童话,为的是写给他心中最挚爱的女人——詹尼·琳达,这位瑞士皇家歌唱家,被誉为瑞士的“夜莺”。安徒生曾多次向她表白,但都被拒绝。琳达认为,对艺术必须要以自由的心投入,不能受到感情的牵绊,而禁锢自己的心,所以,她希望自己可以如夜莺一般,为了自由而歌唱。她会和安徒生在一起,只不过那是在美丽的天堂。在安徒生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他回忆着和琳达的谈话,为她写出了最后的绝唱《夜莺》。当我们以成人的方式,再次品读安徒生时,我们发现里面流贯着作者本人强烈的生命意识,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历各式各样的艰辛和苦难,最终走向精神的重生,得到不灭的灵魂。这样的过程和结局构成了安徒生悲剧的主旋律,里面不仅包含了叔本华的悲剧哲思而且展现了人类古老的命运悲剧性。

篇2:安徒生童话悲剧情节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和他的悲剧情节。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灵魂。然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和现代情节有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悲剧情节研究

(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也就是经常被称作的希腊的黄金时代,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从研究自然转到了研究人文。然而,他们侵犯了诗人的领域,产生的竞争强度达到顶峰状态。

阿里斯多芬尼斯在他的著作《云》中辛辣的讽刺了苏格拉底;接着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苏格拉底作为发言人猛烈地回击了那些诗人。他认为诗人曾三次从真理中被移除。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纯粹世界的精神或者心灵属于理想的世界;肉体和它的激情则在物质世界的泥泞中被打击。基于这些或者其他的原因,柏拉图将会把这些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待那些诗人的态度没有柏拉图那么坚定。在那时,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竞争者中赢得声望,亚里士多德力图结束古代的纷争,在胜利中他也是宽宏大量的。相比于其他的著作,他的著作《诗学》更大肆赞扬或者强烈地谴责文学批评。《诗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这种方法比那些引起很多无果争议的个别推论要重要的多。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在《诗学》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这个符合逻辑的定义是由苏格拉底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的。

一方面和其他所有的诗一样,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然而悲剧中的行动与其他艺术或者其他种类的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是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另一方面与喜剧中行动细微的高低起伏相比,悲剧中的行动是琐碎的有趣的。悲剧中命运的改变会引起重大的结果的。

如果悲剧中的行动太长或者太容易被人记住,或者太简单而不能引起命运的的重大改变或者太简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悲剧就是去了它的有效性。

根据悲剧的定义中“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是由亚里士多德制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悲剧激发的情感只能是怜悯和恐惧。在我看来他对于希腊悲剧的解释过于狭窄,尽管他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情感是动荡的,例如爱、高兴、愤怒、恐惧等。悲剧中的情感应该和生活中的一样是动荡的并且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让他们认为感觉是真实的。在古典主义之后有大量的实例证明了这一点。例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尽管它引起了怜悯和恐惧但爱情仍是这部经典悲剧的主题。

(二)、亚里士多德的情节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按它们的重要性进行排列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

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和灵魂,没有情节就不存在悲剧。他认为情节是故事的结构通过戏剧化的行动展开,事件的有机组织为悲剧提供了模式并且是悲剧更加连贯。情节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一部分已经挪动或者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他认为悲剧是一个完整而又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故事要有头、中间、结尾,整个事件按因果关系有机地集中在一起,不能有旁枝斜杈,也不能有删削或者挪动其中的任何一部分。他甚至还说,悲剧中可能没有人物,也就是没有个性明显的人物。但是他强调情节要统一,情节本身必须是完整的,从开始到结束要有顺序的发展。那么为了保持整体的效果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可以被省略或者代替。

正如以上所述,情节或者行动不能太短而不能留下印象或者太长而容易被记住。一个好的悲剧的应该有一定的长度,长度由事件的数量来决定并且这些事件能够很好的描述命运从好到坏或者从坏到好的变化。穿插式情节是最次的,它那种场与场之间的继承不是按照可然或者必然的原则连接起来的情节。因此,一个有效的结构合理的情节通常完成一个单

一、完整的行动,且引起命运的变化所以为了保持整体的有机统一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可以被替代或者移除。

亚里士多德主张做好的或者复杂的情节把命运的改变与突转或发现联系起来或者有二者伴随。命运的改变是指一系列事件按照必然的顺序排列,在这些事件中主人公经历了从好到坏或者从坏到好的悲剧经历。

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这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者必然的原则。发现,如该词本身所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既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者逆败之境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者仇敌。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佳的发现与突转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悲剧具有复杂的情节而这些与人们的期望相反情节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既然最完美的悲剧结构应是复杂型、而不是简单型的,既然情节所摹仿的应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那么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逆败之境,其次也不能表现坏人由逆败之境转入顺达之境,再者不应表现极恶的人由顺达之境转入逆败之境。第一种既不能引发恐惧也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反感,第二种与悲剧的精神背道而驰,也不能引发怜悯或恐惧,第三种可能会引起同情,却不能引发怜悯或恐惧,因为怜悯的对象是遭受了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而恐惧的产生是因为遭受不幸者是和我们一样的人。那么处于怎样情境中的人的经历才是完美的悲剧呢?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介于上述两种人之间还有另外一种人,这些人不具十分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者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简言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情节在悲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且被认为是悲剧的灵魂。

二、与现代悲剧情节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是利用科学的方法、观点来研究文艺问题的第一人,他把希腊悲剧作为研究的目标并且深入分析了悲剧的组成要素。在他的悲剧理论中,他认为情节是悲剧的核心。他的悲剧理论指导了很多作家,莎士比亚就是其中一位。可是随着环境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文化,社会环境,都会引起情节理论的发展变化。

今天的情节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情节理论,但也对其进行了创新和改变。接下来本文将会对《诗学》中的情节理论和现代情节进行比较。

(一)、《诗学》中的情节理论和现代情节的相同点

(1)、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主张情节是悲剧的第一准则,情节必须是完整的必须从开端到结尾顺序发展。在现代文学中情节仍然是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由一系列的联系在一起的事件组成的。每一个时间的功能是不同的,相对独立的,但是它们都对整个故事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所以现在我们仍旧强调情节的统一,仍旧追求完善的结构。

在我们的叙述文学中,行动也是在必然的顺序中完成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按照时间或者逻辑顺序呈现故事。

(2)、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佳的发现与突转是同时发生的,他把突转和发现看作是激发灵魂的悲剧情节中关键因素。现代作家同样利用“突转和发现”力图创造出戏剧化、复杂、真实的情节。最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是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传奇式情节由突转和发现构成,并且使人感到惊讶。这类情节目的在于利用产生艺术效果扼杀观众在阅读和观看中的最初印象。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每一种诗是由它特殊的情感效应所引起的特别乐趣来明确区分的”,不同艺术类型引起不同的情感,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悲剧中的宣泄理论。现在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引起怜悯或者恐惧的情感。

(二)、《诗学》中的情节理论和现代情节的不同点

(1)、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作为悲剧的灵魂,是悲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对严肃的行动的摹仿。他主要探讨了悲剧中的情节。然而现代情节的定义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不完全相同。现代情节主要指叙事文学中的主要事件或对事件的概述。叙述文学中情节的运用范围比悲剧中的更广。

其次,亚里士多德主张情节是悲剧的基本原则。因为情节是事件的排列所以他把情节看成是悲剧最重要的因素,摹仿的对象是行动而不是人。行动不摹仿存在的性格,那里甚至有不存在性格的情节。他忽略了情节和性格之间的内在关系,只强调了情节的重要性。实际上情节作为文学表现的形式是性格和事件的有机统一体。性格的描述是情节展开的动力。现代叙述文学的很多作品情节和性格的地位是完全颠倒的。性格居于首位,情节和戏景为性格的描述服务。情节成为表现手法但不是文学作品的目的。

最后,亚里士多德强调了情节的统一性。一系列严肃的事件是按照起始、中段和结尾必然的顺序排列,而且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在现在的文学作品中存在另一种顺序─因果顺序。为了设置难题或者悬念,情节按照逻辑顺序展开打破了以往的时间顺序。

(2)、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一个完整的行动的摹仿,事件紧密排列不存在无关紧要的事件。因为希腊悲剧是在固定的舞台上表演,时间是有限的,演员们不得不在短时间内演完成一个组织严密,冲突激烈的情节。

当今,故事已经从舞台转移到书或者电视上,、时间和场景不再受限制。情节也不再像统一的希腊悲剧情节,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每个故事掺杂在一起,性格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并且和各种场景,冲突相联系。所有的故事、场景、性格、和冲突形成一个有机的叙事网络。

(3)、现今消弱情节的意识流小说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意识流小说作家摒弃了统一的、戏剧化的情节,试图再现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情节也不再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因素。

意识流小说打乱了原顺序,时间或者逻辑顺序,形成了一种新的顺序即多变的精神活动,例如意识、潜意识、情感、感想。小说中一定的心理状态或则情感感动观众,那么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的突转和发现就失去了有效性。然而,意识流小说中情节的消弱或者丧失只是试图推翻亚里士多德的情节理论,但最终没有成功。因为情节是按照必然的顺序排列而且符合于具有雄厚现实基础的事实和充裕的空间生活。

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文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为止,情节作为表现方法和手段仍旧在文学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不应该把它看做是艺术的目标,因为一个特别奇异的故事将会达到一个极端并且脱离现实。

参考文献

篇3:论亚氏悲剧情节的最佳模式

质疑者的观点看似的确鲜明有力, 认为亚里士多德规定的最佳情节模式, 即“人物在不知自己和对方之关系的情况下打算做出某种不可挽回之事, 但在动手之前, 因发现这种关系而住手”[1], 违背了他本人之前所提出的情节“应该表现人物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2]的观点。乍一看, 两个观点的确是自相矛盾, 因为不知情者采取的行动若是未能完成, 自然也谈不上转入败逆之境, 那么悲剧所引发的怜悯与恐惧之情则无从体现, 这是否有违悲剧精神呢?遗憾的是,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14章中仅指出最佳情节模式及其应用实例, 并未做具体说明, 这便造成了后世解读的多种可能性。

由此看来, 疑问出自《诗学》原文, 我们不妨也回归《诗学》, 回到亚氏诗学的内在逻辑来一探究竟。古希腊对知识有“分类”一说, 善于在类别中确定各个要素的特点。《诗学》诞生在古希腊, 文本中自然少不了这一烙印。亚里士多德将分类思想淋漓尽致地运用于《诗学》中, 既对诗、悲剧、情节和“发现”等进行分类, 也就本文所探讨的情节模式进行分类。分类的最终目的并非为各个类型下定义, 而是要建立一个分类图表, 为诗人提供合理且极佳的创作模式, 像对简单情节和复杂情节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推荐悲剧创作者采用复杂情节, 在悲剧中使用“突转”和“发现”。

然而, 在这些分类中, 标准并不唯一, 彼此也不存在绝对的包含关系。或许, 这就是误读的原因, 也是质疑者的症结所在。在《诗学》第7章中, 亚里士多德指出“作品的长度要以能容纳可表现人物从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或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的一系列按可然或必然的原则依次组织起来的事件为宜”[3], 此处很明显地表明悲剧既可以从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 又可以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这只不过是亚里士多德运用分类思想对情节的一种分类方式, 随后, 他肯定了后者, 即一个构思精良的情节“应该表现人物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4]。

古希腊灿若星辰的悲剧是多元的, 诗人巧妙地组合各种悲剧成分来进行创作。在美学名篇《大希庇亚斯》中, 柏拉图曾通过奇偶数的例子否定视听快感就是美本身的说法, 他借苏格拉底之口论证“使每一个成其为美的就不能是不属于每一个的, ‘成双’这个性质却不属于每一个。所以在我们的设论中, 双就其为双来说, 可以称为美, 而单独的每一个却可以不美”[5]。依上述结论, 柏拉图实质上是在分类思想中界定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即整体所具有的属性, 部分未必有, 反之亦然。莱辛则将这一观点更加直观地阐释出来, “难道一种成分的尽可能的完美性, 也必然是另一种成分的完美性吗?或者一种成分的完美性也是整体的完美性吗?”

既然确定了情节最佳模式的合理性, 我们不妨循着亚里士多德的脚步, 尝试分析这最好的情节模式为何完美。按亚氏观点, 《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中姐弟相认的情节属于此种最佳模式, 伊菲革涅亚将弟弟俄瑞斯忒斯献祭, 所带来的震惊效果足可与《俄狄浦斯王》中“弑父娶母”的情节相媲美, 这类血亲相残的事件最容易使观众产生怜悯与恐惧。然而, 《俄狄浦斯王》中的情节被亚里士多德看作较好的, 仍不能称之为完美, 或许亚氏本人坚持认为这种血亲相残的可怕事情还是不发生的好。可怕的行动被阻止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希腊人“节制”和“理性”的思想, 也很好地体现了亚氏诗学中的适宜原则, 因此, 亚里士多德才特别中意这种模式。

纵使这种血亲相残的行为没有发生, 但是剧中的苦难丝毫不会减少, 以下伊菲革涅亚和俄瑞斯忒斯的对白既传达出过往的灾难经历, 同时也暗示这些灾难使姐弟俩心灵上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伊菲革涅亚:涅柔斯女儿忒提斯的儿子还在吗?

俄瑞斯忒斯:不在了;他在奥利斯结婚没有成功。

伊菲革涅亚:因为那是一个骗局, 受害的人全都知道……

伊菲革涅亚忆起自己险些被献祭的遭遇, 又得知父母的可怕境遇, 内心正承受着无尽的煎熬。俄瑞斯忒斯的痛苦丝毫不比姐姐逊色, 自己的弑母行为令家庭的变故更加凄惨。试问这双重的痛苦同时呈现在观众面前, 又怎能不激起最广泛的同情呢?

无论是从亚氏诗学的内在逻辑上来说, 还是通过具体创作实践来论证, 这类不知情者采取行动而未能完成的模式都堪称完美情节。后世学者也无需再质疑, 这种编排不仅不违背悲剧精神, 反而可以将悲剧的功效淋漓尽致地呈现。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年.第106页.

[2]亚里士多德著, 陈中梅译注.《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97、98页.

[3]亚里士多德著, 陈中梅译注:《诗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年, 第75页。

[4]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录》,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 第207页。

篇4:安徒生童话悲剧情节

【关键词】亚里斯多德 莎士比亚 悲剧理论 四大悲剧 情节

一、引言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对西方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悲剧理论和悲剧规则,对一般戏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对西方戏剧的复兴和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之后众多优秀的戏剧作家们都受到他的理论的影响,其中也包括戏剧天才——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7部剧本,悲剧创造贯穿他创作的各个时期。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既是莎士比亚的悲剧最高峰,同时又是世界戏剧史上的高峰作。英国戏剧理论家布拉德雷用归纳方法探讨了莎士比亚所理解和付诸实践的悲剧性质,并推断出,莎士比亚在创作悲剧时,遵循了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出的悲剧规则。因此,本文就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作一粗浅论述。

二、从情节角度比较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1.取材。亚里斯多德认为:“最完美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家族的故事”。少数家族,指的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而不是一般的普通百姓家族。亚里斯多德强调:“只有当亲人之间发生苦难时才行,例如弟兄对弟兄,儿子对父亲,母亲对儿子或儿子对母亲施行杀害或企图杀害,或作这类的事——这些事件才是诗人所应追求的”。也就是说,只有发生在大家族里的苦难事件,才是完美的悲剧题材。凡了解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读者,就会发现,从《哈姆雷特》到《麦克白》,情节取材皆如此。

《哈姆雷特》、《李尔王》讲述的是发生在王族宫廷里的悲剧故事,而奥赛罗和麦克白,前者是国家的军队统帅,后者是勇冠三军的将领,也算是少数大家族的成员。此外,四大悲剧中,都有类似的亲属之间相互杀害的情节。哈姆雷特的叔叔为了当上国王,杀害自己的哥哥,而后哈姆雷特为替父报仇,又亲手将叔叔刺死。李尔王凶残贪婪的长女、次女迫害自己的父亲,杀害自己的亲妹妹。奥德赛由于嫉妒和猜疑,勒死了自己心爱的妻子。《麦克白》中,凶手与被害人虽然没有亲属关系,但是老王对麦克白非常信任,而且,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超乎君子与臣子的身份。

正因为莎士比亚常取材王侯将相的事迹,因此,有人认为,莎士比亚具有等级偏见。其实不然。文艺作品的本质是反映生活,揭示社会中的善与恶。声名显赫的大家族是社会的缩影。帝王或贵族是时代命运的主要承担者。当他们遭受灾难,前后的对比反差引起的影响,是平民生活所望尘莫及的。

2.结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完美的悲剧情节应该是复杂的,是对复杂的行动的模仿,并伴随着突转或发现,有时二者同时发生。发现和突转是情节中的最能打动人的两个部分。“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这种“突转”并且如我们所说,是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方式,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同样存在着突转与发现。当哈姆雷特指导的戏剧演出结束后,他已确信叔叔就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但当他叔叔忏悔时,他又犹豫了。这一犹豫使他贻误了不必付出血的代价就可以完成復仇任务的最佳时机。同样,在《李尔王》这部剧中,直到李尔王与两个女儿决裂、出走,他才发现他的两个女儿冷酷、残忍的真面目。同时,他也从国王沦为乞丐。两个百般孝顺的女儿突然间成了恶魔。在这部剧中,突转与发现同时发生。奥赛罗在杀死自己心爱的妻子之后,才发现事实的真相。一连串的发现都表明,他误会了妻子。他妻子从未不忠于他。这些发现使奥赛罗痛苦不已,最终拔剑自刎。在这些剧本中,精心编排的复杂结构,细心设计的“突转”或“发现”不断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的期盼,形成了具有强大诱惑力的悬念,从而有助于自始至终吸引和征服观众。

3.悲剧效果。复杂的情节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及好奇心,但光有复杂的结构还是不够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完美的悲剧情节不单是复杂的,而且还应模仿能够引起观众怜悯或恐惧的事件。怜悯是对剧中人物遭受不应当遭受的厄运的一种同情。恐惧由剧中人物遭遇苦难逆境而引起的。亚里士多德指出,苦难如果发生在仇敌之间或非亲非仇敌的人们之间,都不能引起人们的怜悯。只有亲属之间的凶杀或做这一类的事,才能让人产生怜悯。因此,他从戏剧情节设计的角度分析,认为悲剧中不应有下面三种情节。

(1)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只能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恐惧或怜悯之情;(2)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的精神,不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打动慈善之心,更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3)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打动慈悲之心,但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

前面已经提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有“弑亲”的情节。弟弟对哥哥,姐姐对妹妹,或者丈夫对妻子的杀害。这种发生在家庭内部的悲剧更能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人人都有家庭、亲人,人人都希望家庭幸福美满。看到本应相亲相爱的亲人们突然反目成仇,互相杀害,怎能不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剧中人物的不幸,令人感到怜悯。推人及己,当想到自己也可能是受害者时,恐惧之情则油然而生。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至今仍然打动着无数观众、读者,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叙述的故事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4.整体性。关于悲剧的情节,亚里斯多德提出了其著名的有机整体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故事要有开端、中间、结尾,整个事件应合理安排。“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模仿,它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亚里斯多德强调的是情节结构的集中性,认为情节、时间、地点应该集中。

莎士比亚在创作时也遵循了情节结构集中性的原则。英国十八世纪重要评论家约翰逊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指出:“他的计划通常总具有亚里斯多德所要求的东西:开端、中间和末尾;一个事件和另一个事件好像用链条一样连结起来,而结尾就象自然而然的后果那样紧接着下去。” 《哈姆雷特》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艾尔西诺城堡里,情节完整紧密。

情节的取材、复杂的结构、令人怜悯和恐惧的事件以及情节结构的整体性,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实现了完美结合,而这些也正是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阐述的完美的悲剧应该具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论

莎士比亚对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这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亚里士多德与莎士比亚的悲剧理论和悲剧原则,对后来的悲剧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仍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Harold Bloom.William Shakespeare: The Tragedy: Modern Critical Views [M].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5.

[2]卞之琳(译).莎士比亚悲剧四种[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3]布拉德雷.莎士比亚悲剧的实质[A].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王毓敏.莎士比亚悲剧的主要特征——构思完美的情节[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 47-49.

[5]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篇5:安徒生童话悲剧情节

喜剧《威尼斯商人》作为莎士比亚的喜剧巅峰著名于世,但常常冠以讽刺性的喜剧,表明其喜剧本身含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特性,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完全喜剧。而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往往带有不可调解的悲剧情节。

在《威尼斯商人》的全景展现中,不难发现鲍西亚老父亲留下作为选取女婿的金盒子、银盒子和铅盒子是重要的判断的标准的工具,也是剧本中重要的物件。这三个盒子成为择优的标准,也是莎士比亚心中衡量人物的标准,不是金子和银子就至高无上。高贵的金子表面说选择我的人将得到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而实际上只是镀金的坟墓中的蛆虫。同样值钱的银子号称选择它的人将得到他应得的一切,而应得是自大后应得的失望和反省。铅盒子平白无奇,但选择它的人必须付出冒失去一切的风险。其背后的涵义耐人寻味,在《威尼斯商人》中的正面角色安东尼奥、巴萨尼奥、鲍西亚都是冒失去一切的风险得到他们的喜剧结尾。安东尼奥选择了“铅盒子”冒着割去自己一磅肉多的危险,换来证明友谊和正义的喜剧结局;巴萨尼奥选择了铅盒子冒着无力偿还钱物,失去妻子的危险,换来了爱情的圆满;鲍西亚选择了“铅盒子”,冒着女扮男装假扮法官被发现处置的危险,换来了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的安全,正义和法律的维护。所以在此剧中,铅盒子是喜剧的重要象征物件,代表着最终仁爱、友谊和爱情的高尚,是喜剧的圆满象征。金盒子和银盒子不得不说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了,自大的各国王子、爱财的夏洛克、威尼斯的基督徒商人们,他们爱财爱人体现着历史不可调节的矛盾,讽刺着时代的黑暗。这些人物的悲剧特点也诉说着时代造就得悲剧背景。

喜剧中悲剧的杂糅使得《威尼斯商人》成为莎士比亚喜剧的高峰,在探求金钱这一永恒的话题时,加入讽刺的悲剧情节,达到讽刺性喜剧的社会效应。讽刺喜剧一般说来,讽刺喜剧以社会生活中的否定事物为对象。喜剧人物通过活动所一心一意追求的目的,或者已是陈腐的、过时的、没有了合理性,或者为达到目的而从事的活动本身即是虚幻的,人物愈是积极活动,便愈是加速目的在现实中的落空。失去历史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的喜剧活动,便是滑稽的,足称之为讽刺。《威尼斯商人》讽刺着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早期,他说在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专制王朝执行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王室和资产阶级之间,形成了暂时的联盟。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下,英国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

治安定的局面。英国社会的表面繁荣,莎士比亚对于解决当时社会上和生活中的矛盾,充满着信心。这一时期的创作,大都带有愉快乐观的喜剧色彩,宣扬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生活思想。但随着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化,他的创作中虽然调子还是愉快乐观的,但社会讽刺因素已有所增长。《威尼斯商人》就在这时诞生,成为早期喜剧中最富有社会讽刺色彩的一部。独特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也在戏剧中浓缩,成为喜剧和悲剧的杂糅。

《威尼斯商人》中成功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作为反面角色的他衬托的了正面人物和结局的喜剧特点,但从人物设定的角度来看,夏洛特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原因不仅仅来自于性格本身,更重要的来自于社会对异教徒(基督徒)的长期欺压,来自于阶级矛盾不可调节的产物。执着于一磅肉的夏洛特与开头的唯利是图形成反差,凸显他的心胸狭窄,复仇心极重,对安东尼奥有极强的嫉妒心理,一有机会就不惜一切的报复,既冷酷无情,可怜可笑。他的悲剧人物特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认为莎士比亚塑造夏洛特的成功之处在于角色有令人可恨之处,但更多的是让人同情、怜悯。仆人投奔了自己嫉恨的人,而女儿更是抱着自己的财产和情人私奔了,最后甚至是输掉了自己的剩余的一部分财产,被迫改变宗教信仰,被社会抛弃。为了一磅肉,失去财产,可悲;为了财产,失去女儿,可悲;为了宗教信仰和财产,失去人生的意义,则可悲至极。

喜剧中的女性形象鲍西亚,除了有一贯女性形象对爱情的执着,在《威尼斯商人》中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女性特点,具有人文主义的特性。女性的觉醒时时代进步的重要体现,而鲍西亚则是走在时代前端,引领社会的典型形象。作为富豪贵族的孤女,她是个有学问,有修养的新时代的女性,她的谈吐文雅,又机智勇敢,她为了援助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装,作为出庭的法律顾问,判决夏洛克的案件,有胆有识,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置恶人于死地,大快人心。可以说,鲍西娅是一个新时代女性形象,是活泼、开朗、大方、幽默并且充满智慧的人,她在选偶的时候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不惜做手脚,而当她面对咄咄逼人的夏洛克的时候,是从容不迫,一步步让对手落入自己的圈套中。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件奇案一筹莫展时,却让这位妙龄少女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在她的身上闪耀着女性觉醒时代的曙光。对待爱情的爱恨分明,对待事物明辨是非,她的智慧是喜剧中闪现了最美丽的光辉,她的幽默、机智、勇敢把剧本第四幕“法庭”推向了高潮,人物冲突激烈,剧情紧张,扣人心弦,而且由于鲍西亚的男扮女装,假扮法官,增加了生动的趣味性。使得这场戏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有很

强的艺术魅力。层层铺垫的手法,推波助澜,将矛盾的双方推向白热化,然后奇峰突起,使剧情急转直下,最后功德圆满。如果说戏剧中刚出场的鲍西亚是了家境优渥只会抱怨的富家女,只为爱情不断择偶,但假扮法官的鲍西亚绝对是时代的“雅典娜”。在冲突最紧要的关头,鲍西亚的出现使剧情峰回路转,佯装支持夏洛特的主张,应依法获得一磅肉,取得夏洛特的认可。实则让夏洛特放松戒备,一步步将夏洛特逼入绝境,“只许割肉,不准流血,只准割一磅肉,不准多一点也不准少一点,即使是一丝一毫,也要诉讼者抵命。”夏洛特仓惶之时,鲍西娅依据法律,剥夺夏洛克全部财产,将其一半充公,将另一半判归受害一方。鲍西娅执法如山,夏洛克只好节节败退,彻底败诉。鲍西亚的这场戏是“神来之笔”,更是女性人物的出彩之处,戏剧的成功的重要方面。结尾鲍西亚对于戒指的执着又还原了一个对待爱情偏执的小女子形象,有张有弛,人物丰富而生动。

文中的女性形象鲍西亚、杰西卡和鲍西亚的女仆娜瑞萨无论阶级、身份、性格都有时代女性的特点,破除一切旧俗寻求真爱。相比于其他两人,杰西卡的反抗与恋人私奔反差更大,富有不应循守旧、勇于反抗的时代精神。

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的友情是支撑戏剧发展的重要线索,对于安东尼奥的美化,是莎士比亚根据安东尼奥的新兴资产阶级商人的定位所给予的。他对待朋友重情重义,被大众所认可尊重,连妒忌他憎恨他的夏洛特都不得不承认安东尼奥具有良好的信用,来源于他的正派。对待事业,敢闯敢拼。对于钱财,毫不吝啬。对待朋友,真情真意,不惜自己的性命来向高利贷者借钱,给予朋友帮助。对待对手,他宽宏大量原谅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逆来顺受。对于死亡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概。因为中情谊,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是好友至交,面对险境能相互扶持,不至于放任不理。巴萨尼奥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不懂得斗争策略,表现得较软弱,但有一个好朋友和好妻子,突出其喜剧的人生特点。

无疑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的友情,安东尼奥和鲍西亚的爱情,杰西卡与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鲍西亚的帮助下安东尼奥的取胜都为全剧奠定了喜剧的色彩,美好的结局。但戏剧背景设定的意大利商业城市威尼斯,这座新兴资产阶级刚得到不断发展的时期,宗教的矛盾,阶级的矛盾,社会的矛盾都为《威尼斯商人》带来了不可化解的社会悲剧情节,其中莎士比亚对金钱、法律、宗教问题的着重倾向都表达对于社会的担忧。而喜剧与悲剧的杂糅,也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浓缩到剧本中,分散到每个人物的交往与矛盾冲突细微处,加以渲染升华,也把《威尼斯商人》推向喜剧和悲

篇6:安徒生童话悲剧情节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安徒生童话》,安徒生的童话有很多,有《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等等,使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讲了有一皇帝非常喜欢穿新衣服。

有一天,有两个骗子对皇帝说他们能织出世界上最美丽的新衣服,而且这件新衣服只有聪明人才能看得见。过了几天,两个骗子装模作样在那里织衣服。结果,直到游行那天皇帝腆着大肚子穿着根本就不存在的新衣神气活现地在街上走着,每一个人都称赞他,没有人敢说他光着身子。

只有个小孩儿说了实话:“皇帝没有穿衣服!”皇帝这才知道受了骗。这则童话告诉了我们:我们都不能爱慕虚荣,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篇7:格林童话故事 安徒生童话故事

1.三只鸟

2.两个国王的孩子 3.十二个跳舞的公主 4.月亮

5.夏娃的孩子们 6.池中水妖 7.小人儿的礼物 8.巨人和裁缝 9.钉子

10.坟中的穷少年 11.真新娘 12.野兔和刺猬 13.纺锤_梭子和针 14.农夫与魔鬼 15.智者神偷 16.鼓手 17.坟

18.老汉伦克朗 19.牛皮靴 20.金钥匙 21.十二门徒 22.小海兔的故事 23.水晶球 24.石竹花

25.四个聪明的兄弟 26.鸟弃儿

安徒生童话故事

1.完全是真的(母鸡与公鸡的故事)2.茶壶 3.一串珍珠 4.夜莺 5.邻居们 6.海的女儿 7.牙痛姨妈 8.跛脚的孩子 9.大门钥匙

10.老约翰妮讲了些什么 11.园丁和主人 12.大海蟒

13.跳吧,舞吧,我的小宝宝 14.一家人都怎样说 15.最难令人相信的事 16.烛 17.曾祖父

18.一个星期的每一天 19.彗星

20.好运气可能在一根签子里 21.你能琢磨出什么 22.蓟的经历

23.看鸡人格瑞得的一家 24.树精 25.谁最幸福 26.汶岛和格棱岛 27.狐狸和猫

28.母狼高司普和狐狸 29.玫瑰公主 30.麦穗的故事 31.森林中的圣约瑟 32.三根绿枝 33.圣母的小酒杯 34.老妈妈 35.榛树枝 36.死神的使者 37.鞋匠师傅 38.井边的牧鹅女 39.猫头鹰 40.寿命 41.鲽鱼 42.鸬鹚和戴胜 43.同甘共苦 44.篱笆国王 45.瘦莉莎 46.林中小屋 47.壮士汉斯 48.天堂里的农夫

49.懒鬼哈利和胖婆特琳娜 50.怪鸟格莱弗 51.聪明的小伙计 52.水晶棺材 53.谜语童话

27.碎布块 28.教父的画册 29.癞蛤蟆 30.姨妈 31.谎报夏 32.搬迁日 33.看门人的儿子

34.隐存着并不就是被忘却 35.贝得、彼得和皮尔 36.小精灵和太太 37.绿色的小东西 38.民歌的鸟 39.狂风吹跑了招牌 40.金宝贝 41.在幼儿室里

42.伯尔厄隆的主教和他的亲眷 43.银毫子 44.风磨 45.害人鬼进城了 46.蜗牛和玫瑰树 47.普赛克 48.新世纪的缪斯 49.在鸭场里 50.雪人

51.老爹做的事总是对的 52.屎壳郎

53.搭邮车来的十二位 54.白雪与红玫 55.两个神秘的小鞋匠 56.迪特马斯的奇谈怪论 57.扔掉的亚麻 58.极乐世界里的故事 59.两枚硬币 60.挑媳妇 61.聪明的小牧童 62.星星银元

63.上帝的动物和魔鬼的动物 64.三个懒汉 65.萝卜

66.返老还童 67.小毛驴 68.不肖之子 69.小羊羔与小鱼儿 70.旅行去 71.三位黑公主

72.拉家常

73.白新娘和黑新娘 74.铁汉斯 75.六个仆人

76.美丽的卡特琳莱叶和彼夫帕夫波儿特里尔 77.狐狸和马

54.教堂古钟

55.两兄弟(安徒生童话)56.沙冈那边的一段故事 57.“真可爱”

58.家养公鸡和风信公鸡 59.墓中的孩子 60.墨水笔和墨水瓶 61.孩子话

62.安妮莉丝贝特 63.守塔人奥勒 64.踩面包的姑娘

65.风所讲的关于瓦尔德玛多伊和他的女儿们的 66.狠毒的王子 67.钟渊

68.跑得飞快的东西 69.沼泽王的女儿 70.字母读本

71.老橡树的最后一梦(一篇圣诞童话)

72.做出点样子来 73.光棍汉的睡帽 74.肉肠签子汤 75.一枚银毫

76.最难使人相信的事情

77.依卜和小克丽斯玎 78.一只眼、两只眼和三只眼 80.懒纺妇 81.三兄弟

82.忠实的费迪南和不忠实的费迪南 83.魔草

84.森林中的老妇人 85.魔鬼和他的祖母 86.无所畏惧的王子 87.七个斯瓦比亚人 88.三个小伙计 89.犟孩子 90.三个军医

91.清白的太阳揭露了真相 92.蓝灯 93.聪明的小裁缝 94.技艺高超的猎人 95.来自天堂的连枷 96.寿衣

97.丛林中的守财奴 98.两个旅行家 99.刺猬汉斯 100.蛤蟆的故事 101.穷磨房小工和猫 102.甜粥 103.聪明的老兄 104.熊皮人

78.梦神 79.小鬼和小商人 80.阳光的故事 81.创造 82.冰姑娘 83.老房子 84.天鹅的窠 85.老路灯

86.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87.姑妈 88.墓里的孩子 89.老约翰妮讲的故事 90.老墓碑 91.顽皮的孩子 92.识字课本 93.谁是最幸运的 94.钟声 95.素琪

96.藏着并不等于遗忘 97.舞吧,舞吧,我的玩偶 98.安妮-莉斯贝 99.恶毒的王子 100.演木偶戏的人 101.亚麻

102.天上落下来的一片叶子 103.香肠栓熬的汤 104.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 105.山雀和熊 106.玻璃瓶中的妖怪 107.魔鬼的邋遢兄弟 108.生命之水 109.万事通大夫 110.老希尔德布朗 111.三只小鸟 112.乌鸦 113.聪明的农家女 114.土地神 115.金山王 116.牧鹅姑娘 117.年轻的巨人 118.穷人和富人 119.少女和狮子 120.金娃娃 121.狐狸和鹅群 122.傻瓜汉斯 123.汉斯成亲 124.拉斯廷老兄 125.赌鬼汉塞尔 126.女水妖 127.小母鸡之死 128.聪明的格蕾特 129.祖父和孙子 130.六个人走遍天下 131.狼和人

105.鹳鸟 106.枞树 107.鬼火进城了 108.幸运的套鞋

109.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 110.迁居的日子 111.接骨木树妈妈 112.沙丘的故事 113.金黄的宝贝 114.民歌的鸟儿 115.犹太女子 116.牙痛姑妈 117.野天鹅 118.母亲的故事 119.在辽远的海极 120.荷马墓上的一朵玫瑰 121.一星期的日子 122.钱猪 123.新世纪的女神 124.各得其所 125.完全是真的 126.蓟的遭遇 127.幸福的家庭 128.最后的一天 129.瓦尔都窗前的一瞥 130.甲虫 131.笔和墨水壶 132.约丽丹和约雷德尔 133.三个幸运儿 134.兔子新娘 135.十二个猎人 136.金鹅 137.千皮兽 138.蜂王 139.三片羽毛 140.两兄弟 141.小农夫 142.狗和麻雀

143.弗雷德里克和凯瑟琳 144.侏儒妖 145.金鸟

146.背囊、帽子和号角 147.爱人罗兰 148.画眉嘴国王 149.白雪公主 150.老苏丹 151.六只天鹅 152.费切尔的怪鸟 153.桧树 154.死神教父 155.大拇哥游记 156.教父 157.特鲁得太太 158.强盗新郎

132.风车

133.一本不说话的书 134.夏日痴 135.跳蚤和教授 136.区别 137.织补针 138.拇指姑娘

139.贝脱、比脱和比尔 140.烂布片 141.守塔人奥列 142.蝴蝶

143.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144.一个贵族和他的女儿们 145.红鞋 146.衬衫领子 147.没有画的画册 148.跳高者 149.飞箱 150.丑小鸭 151.打火匣 152.皇帝的新装

159—198均为格林童话故事

159.海尔-柯贝斯 160.狐狸太太的婚事 161.十二个懒汉 162.桌子、金驴和棍子 163.大拇指汤姆 164.聪明的爱尔莎 165.走进天堂的裁缝 166.没有手的姑娘 167.称心如意的汉斯 168.魔鬼的三根金发 169.虱子和跳蚤 170.七只乌鸦 171.当音乐家去 172.会唱歌的白骨 173.老鼠、小鸟和香肠 174.霍勒大妈 175.灰姑娘 176.谜语

177.渔夫和他的妻子 178.勇敢的小裁缝 179.白蛇

180.麦草、煤块和豆子 181.汉赛尔与格莱特 182.三片蛇叶

183.森林中的三个小矮人 184.三个纺纱女

上一篇:奖助学金自查报告下一篇: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任职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