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体系内审员证书

2024-04-24

质量体系内审员证书(精选8篇)

篇1:质量体系内审员证书

内审员资格证书的作用?

1、求职及工作提升的筹码;

2、高校学生持内审员证书的好处:有利于求职应聘,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时,凡是涉及到公司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时,都要求熟悉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8标准或持有内审员证书优先录用。

3、进入企业管理层。从事企业内部质量审核的人员,会涉及企业内部众多的管

理及监督,企业各部门负责人都必须持有内审员资格证书或对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8标准有较多的认识及应用。对新招聘人员而言,持有内审员资格证书是高校毕业生进放管理层的捷径。/

4、提高薪酬。管理层人员的薪水高于一般人员,持内内审员资格证书的工作主

要就是从事管理工作。

5、求职的一块敲门砖,在拥有大学毕业证的同时,持有内审员资格证书,将学

历及技能融为一体,这是打开优秀企业大门的金钥匙。

6、内审员是市场经济的佼佼者。内审员全称为:“内部质量审核员”通常是由熟

悉ISO管理体系国际标准人员担任,目前,很多大企业对内审员都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大部分内审员的工作直接给公司最高层负责人汇报,从而影响公司的决策;能够成为企业内审员的员工,一般来讲也是被视为企业管理者储备人员。

篇2:质量体系内审员证书

Q:ISO三体系是什么

1、ISO9001吸收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采用PDCA循环的质量哲学思想,对于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双方具有

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组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有极重要的作用。也成为招投标、采购资质的必备管理体系证书。

2、企业实施ISO14001标准可达到节能降耗,优化成本,改善企业形象,提高竞争力的目的。获得ISO14000认证

已经成为打破国际绿色壁垒、进入欧美市场的准入证,并逐渐成为组织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及贸易往来的必备条件之一。

3、OHSAS18001为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和指南,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形成自我监督、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机制,从而提高劳动者身心健康和安全卫生技能,大幅减少成本投入和提高工作效率,在社会树立良好的品质、信誉和形象。

Q:ISO三体系内审员证书由什么部门颁发?是否全国通用?是否有年限限期?是否需要年检?

A:ISO三体系内审员证书由中国认可委权威机构——福建省质量管理协会管理颁发。全国通用,没有年限限期,不需要年检.Q:ISO三体系内审员证书在企事业单位的作用是什么?

A:ISO体系是全球企事业共同认可的先进管理体系,在国际上通用,国务院要求全国每年至少要完成4万家企业的ISO三体系认证,以此来完善整个国家的质量管理指标,而企业在进行招标、采购时必须有资质证明可以从事该项活动,对应的体系内审员证书就是证明企业的资质所用,按规定,每一个需要认证的单位至少需2-20名内审员,所以,对一家有ISO体系认证的企业来说,拥有ISO内审员资格证书的人才比没有的同学更有优先就业权及高薪权益。Q:ISO三体系内审员证书有什么作用?

A:ISO三体系内审员证书的作用有:

(1)因为ISO体系是招投标、采购时必备的体系证书。

(2)经过ISO认证的公司必须有7~30名的内审员,所以,内审员的证书在企业里面可以作为公司资质的用途。

(3)对于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增加一个求职渠道;

(4)提前学习国际国内先进的现代企事业系统管理方法,更快融入企事业单位。

(5)对于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岗位、采购工程师、技术工程师、制作工程师、质量工程师、供应链管理、体系

专员等,都是必备的资格证书和知识。

Q:哪些企业或岗位需要应聘者一定要有ISO三体系内审员证书?

A:ISO三体系是所有行业都在认证的体系,尤其在机械、电子、汽车、食品、化工、排水、医疗、建筑、环境等行业的这些岗位:管理人员、体系专员、质量工程师、采购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环境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等是必备的证书。

Q:ISO三体系内审员的培训安排?

A:校内开课,一共32课时,每周末一天。ISO三体系的框架、条款、模式是类似的,只有管理的活动对象是不同的,因此公共课程是一起上课的,案例分析及其他课程是分开培训。

Q:ISO三体系培训考试通过率有多少?

A:大概80-90%通过率.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三体系的认证,对内审员的需求越来越多,加上国家政策的调控,内审员申报难度一年比一年大,不排除以后会限制专业报考。

Q:如果考试没通过,怎么补考缴费?

A:考试不及格同学可以在一个内补考一次,逾期需重新报考。补考费:单体系50元、双体系80元、三体系100元。一般补考一次的同学基本上都能通过考试合格。

Q:ISO三体系内审员培训考试会不会很难考?

A:ISO三体系内审员培训是全封闭的32课时的培训,三个体系框架、条款基本一致。只要各位同学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案例分析,考试就可以比较顺利通过!

Q:ISO三体系内审员培训是在学校内培训吗?

A:是的。

Q:ISO三体系内审员培训时间是什么时候?会不会跟上课冲突?

篇3:质量体系内审员证书

1 内审员工作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1.1 工作范围认识局限

在内审员定义中, 只是提到“凡是推行ISO9000的组织每年都要进行一定频次的内部质量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由经过培训的有资格的内审员来执行审核任务”[1]。因此, 企业的负责人以及内审员本人都认为内审员的职责就是开展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 这是内审员质量管理工作局限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1.2 人员选择偏重行政

“一把手抓质量”, 一方面体现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将质量工作涂上了浓厚的行政色彩[2]。这种思想也被应用在了内审员的选拔上。在第一批60多人的内审员培训上, 几乎全是来自各部门的一把手, 特别是行政一把手占到了一半以上。行政一把手日常事务繁杂, 不愿分散过多的精力, 用于拓展内审员的职责范围, 这是内审员质量管理工作局限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激励措施尚无建立

作为一家中央企业所属的研究机构, 每年依靠上级单位拨款运营, 激励措施并不完善。特别在内审员管理方面, 单位初期没有任何激励措施。同时, 每一位兼职内审员自身都承担着大量的工作, 每一名技术人员的研究任务几乎都是接近饱和状态。在这种的情况下, 内审员是不会主动承担更多的质量管理工作, 这是内审员质量管理工作局限性产生的一个关键原因。

2 建立激发内审员能动长效机制的几点做法

2.1 三级分层管理

根据现有内审员分布, 从组织机构上分为3个层次进行管理, 分别是总院级、各院/中心/部门级、专业室级, 明确每一个层级内审员的工作范围, 并规定参加每一项质量活动的分值, 每两年核算一次, 依据总分决定内审员的上下流动和末尾淘汰机制, 激发了内审员在参与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竞争意识、主动意识。

2.2 倾向青年骨干

连续数年以百人以上规模招聘应届大学生, 青年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日益增大, 青年技术骨干不断涌现。一方面技术比较扎实, 另一方面工作热情高涨。基于这些, 打破单位曾经对内审员必须满足一定级别以上的要求, 积极吸纳青年技术骨干成为内审员, 提升了内审员参与质量管理工作的整体热情。

2.3 技术晋升加分

2010年建立技术人员晋升加分机制, 除将个人担任的工作进行量化外, 还将个人专业获奖、取证以及其他贡献纳入加分体系。2012年, 经过与人力资源部反复协商, 成功将质量管理方面的获奖以及内审员个人表现也纳入技术晋升加分体系, 这一措施的实现激发了内审员参与质量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4 外派学习交流

注重内审员的教育培训, 每年均举办大范围的内审员培训研讨班。同时, 选择一定数量表现优秀的内审员参加集团内外部的学习交流活动。学习和借鉴单位外部优秀做法, 通过对比, 查找企业和个人自身的不足, 为企业和内审员自身质量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

3 强化内审员质量管理骨干作用取得的成效

通过完善机制, 内审员参与质量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增强, 其质量管理骨干作用日益突出。

3.1 积极参加月度例行检查

初期, 一直由单位质量、项目管理人员组成的检查组对正在运行的项目进行月度过程质量抽查。随着内审员能动长效机制的建立, 逐步形成由院/中心级内审员定期月度抽查与总院级内审员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项目运行过程质量检查机制。这充分发挥了内审员的技术与质量水平, 及时发现问题, 确保项目质量时刻处于可控状态。

3.2 勇于承担项目质量控制工作

由于专职质量管理人员较少, 通常一个人会承担数个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 影响了工作的效果[3]。在内审员从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技术晋升加分机制的触动下, 内审员对于兼顾从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几个项目的实验, 内审员优势明显, 质量控制工作成效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正在进一步向其他项目推广中。

3.3 组成以青年内审员为核心的QC小组

引进QC小组活动, 鼓励各项目组根据所在项目遇到问题与困难, 组建包含对应专业技术人员的QC攻关小组[4], 并将QC小组成果获奖纳入技术晋升加分体系。以青年内审员牵头组成的QC小组, 依靠头脑灵活、精力充沛等优势, 利用头脑风暴等方法, 提出多个问题解决方案, 并借助PDCA的循环方法, 确定最佳方案, 有效地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5], 同时, 为海上油气田开发节约了大量投资。

当前, 内审员的管理机制仍在持续改进中, 目的进一步拓宽内审员的质量工作范围, 激发内审员参与质量管理工作的热情, 强化内审员质量管理骨干作用, 持续提升单位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摘要:对内审员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索, 分析了内审员工作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通过建立内审员能动长效机制, 拓宽内审员的质量工作范围, 进一步发挥内审员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骨干作用, 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关键词:内审员,质量管理,骨干

参考文献

[1]张智勇.ISO 9001:2008内审员实战通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刘立波.能源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3]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4]邢文英.QC小组基础教材[M].2版.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篇4:让内审机制为基层数据质量把关

笔者汇总分析了这些单位报送的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通病:一是填报统计指标时,多填或少填一位数字,造成上报数与实际数产生很大差异;二是年定报报表中,指标解释和计算方法较往年有变化的指标差错率较大;三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统计指标,因统计人员个人疏忽大意导致数据计算出错。

内审缺位是调查单位数据出错的重要成因

面对较为复杂的工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等统计指标,企业都能准确计算填报,却在一些简单指标的填报上栽了跟头,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回溯近四年的统计督导和执法检查经历以及2011年底在本区发生的统计行政复议案件,笔者认为症结在于调查单位内部在统计数据上报前审核责任的缺失。统计调查单位的统计负责人未尽或怠于履行数据上报前的审核义务,这是造成统计数据错报漏报的一个重要原因。

《统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了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应当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并且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人员应当对其审核、签署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可见,统计负责人在本单位上报数据资料前应履行内审义务。

在日常的统计业务中,我们发现强化调查单位内部统计资料内审制度,对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有以下三项意义:其一,在统计指标数据上报政府统计部门前,增加对预报指标数据的审核流程,有助于及时发现因统计人员疏忽大意造成的低级错误;其二,审核人员对统计制度和指标解释深刻理解体会,有助于纠正统计人员固有思维方法的弊病,特别是面对新增加或调整较大以及计算过程较为复杂的统计指标,强化审核人对预报统计指标数据的独立审查,可有效减少上报指标的差错;其三,作为审核人,通常身兼要职,严谨细致地审核预报数据能够整体上把握统计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对于企事业单位内部经营管理的决策分析也大有益处。

数据内部审核如此重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未能充分引起调查单位的足够重视。通常情况下,统计调查单位内部存在审核缺位、不到位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单位内部没有建立统计资料内部审核机制;统计负责人岗位不尽职,未规范审核流程,审核制度形同虚设;审核不到位或是不会审核,不知如何通过审核确保数据质量。

统计部门应监督调查单位建立内审制度

认识到内部审核对于提高统计调查单位源头数据质量的重要意义,那么政府统计部门就有必要督促调查单位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审核机制。

首先,政府立法层面应加强对统计调查单位内部统计资料审核工作的约束性规定,推出审核岗位责任和审核过失的惩罚性条款。现行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中,要求会计主体内部应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要实行内部的会计监督,同时设置内部稽核岗位,复核会计账表和凭证。对于未按《会计法》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或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这类行为,《会计法》认定为是违法行为,对单位和直接主管人员均要作出罚款的行政处罚。基于上述原因,单位都重视会计内部监督,会计报表中很少发现因疏忽大意或理解有误造成的核算错误。相比较而言,现行《统计法》第二十一条对于调查单位内部审核制度的约束和规范较笼统,也没有规定调查单位和统计人员未设置审核制度或未尽审核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因此,在立法层面严格约束并督促统计调查单位内部落实审核岗位责任,对于企业联网直报情况下提高源头数据质量,意义深远。

其次,提高统计调查单位对数据审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形式规范、责任明晰、易于操作的统计数据内部审核制度。鉴于目前统计立法中没有规定调查单位内部未尽审核义务所应承当的法律责任,提高调查单位自身对于审核制度积极意义的主观能动意识,尤为关键。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加大对建立审核制度意义的宣传,通过年定报布置会、统计业务培训座谈会等活动,利用发放普法宣传资料、案例分析文章等手段,提高调查单位对审核制度的重视;二是提高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对《统计法》的认识,加深其对建立规范的统计数据审核流程的理解,以便督促统计负责人或其他主管人员有效履行审核职责;三是对于统计执法和督导检查中发现的指标错报问题,帮助企业分析查找原因,如发现因单位未尽数据审核义务导致的指标差错,可采用说理教育的方式督促其建立内部审核制度,责令统计负责人落实审核义务,避免“走形式”和“不上心”的审核流程。对于继续忽视数据审核工作的单位,如再次发现统计指标差错即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篇5:质量体系内审员题问答题

答.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已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2.内审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答.内审目的:ISO9000族标准要求;QMS运行和改进的需要;第二方和第三方审核前的准备;作为一种管理手段。

审核准则(依据):选定的ISO9000族标准;QMS文件(主要依据);适用的法律、法规。

3.什么是客观证据?哪些可以做为审核中的客观证据?

答.客观证据:支持事物存在或其真实的数据。

a.存在的客观事实可成为客观证据,主观臆测不可作为客观证据。

b.被访问人员职责范围内陈述可成为客观证据,道听途说不能成为客观证据。

c.现行有效的文件和记录。

4.请举例说明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区别?

答.纠正:纠正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如返工、返修等。

纠正错施: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良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通过该措施的实施可达到防止同类不合格的再次发生。如先培训ISO9001:2008标准,再学习操作规程等。

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采取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生,而采取纠正措施是为了防止再发生。

5.什么是ISO9000族标准?核心标准有哪几个?

答.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

核心标准: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ISO9004:2000《追求组织伯持续成功质量管理 方法》; ISO19011:2003《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6.质量管理原则有哪些?

(1 以顾客为中心;(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8)互利的供方关系。7.管理评审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区别?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要求和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

依据:GB/T19001标准,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实施者:审核员。

方法:依据现场审核的发现,形成审核报告,并对纠正措施跟踪。

结果:得出质量管理体系是不符合要求和有效实施和保持的结论。

管理评审的目的: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依据:GB/T19001标准,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持续改进需求。

实施者:最高管理者。

方法:会议形式。

篇6: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内容

结合2012年公司培训计划,特邀请国家质量测量、环境体系高级审核员、验证审核员曹书朝老师来公司进行内审员培训工作,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1、培训目的: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内审员,并达到取证资格,确保审核的有效性。

2、培训时间:

3月6日--8日三天:上午9:3012:00 公司高管质量体系知识讲座。

3、培训地点:公司二楼会议室

4、培训内容:

①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要求和审核要点; ②如何编写审核计划、实施计划;编写检验表、掌握审核方法及技巧;编写不合格报告、汇总审核结果、编写审核报告、对纠正措施实施验证;如何组织首、末次会议的召开等内容。

5、培训人员:本次拟定取证的内审员20人、公司原已取证的内审员、各部门负责人。

6、培训要求:

①各部门于5日16:00前报送参加培训人员名单,安排人员按时参加,不得缺席;

②内审员不得中途换人,培训结束后将进行取证考试,拟定的内审员提供本人1寸彩色免冠照片1张(办理内审员证书); 附:本次拟定取证内审员名单

江 明朱 玲李 梅李 磊袁 丽孙向高蒋小丽马海华王 峰张 鑫靳亚静王文侠周永军杨 侃李 强刘建中方海东衡建伟马晶晶鲁庆国

企 管 处

篇7:质量体系内审员证书

GB/T19001-2008

上海质量教育培训中心

Shanghai Quality Education Training Center

课程说明

 本课程为时代光华携手上海质量教育培训中心推出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课程培训课程。企业足不出户,通过在线学习即可获得权威机构颁发的内审员资格证书! 旨在为企业培养大批合格的内审员,确保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坚持审核的客观性、独立性和系统方法而开设。 如果您需要获得内审员资质认证,请单击“我要认证”,了解认证详情。

第1章 ISO 9000族标准概论

第1节 ISO 9000族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3月颁布ISO9000系列标准

 199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标准进行了第一次修订,颁布ISO 9000族标准的1994版。

 2000年12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标准进行了第二次修订,颁布ISO 9000族标准的2000 版。 2008年11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标准进行了第三次修订,颁布ISO 9000族标准的2008版。

 ISO 9000族

由ISO/TC 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 ISO 9000族(2000版)核心标准包括

ISO 9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ISO 9004 质量管理体系 业绩改进指南

ISO 19011 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 2008版ISO 9000族标准修改的的目的和范围  2008版ISO 9000族标准的相容性

 2008版ISO 9001标准与ISO9004的协调一致  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意义  ISO 9000标准在中国

第1章 ISO 9000族标准概论

第2节 ISO 9000族标准的构成

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现状  A类 管理体系要求标准  B类 管理体系指导标准  C类 管理体系相关标准

二、ISO 9000族标准介绍

 ISO 9000:200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内容包括:八项质量管理原则、12个方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84个相关术语及其定义。 ISO 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标准主要供组织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产品的能力。 GB/T 19000/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 明确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

 表达了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应遵循的12个方面的基础  确定了有关质量的术语共84个词条  GB/T 19001/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 提供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 用于证实组织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  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能力  增进顾客满意

 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 可供组织内部使用,也可用于认证或合同目的  ISO 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帮助组织用有效和高效的方式识别并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改进组织的整体业绩,获得成功。

 ISO19011:2002

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审核原则、审核方案的管理、QMS/EMS审核的实施提供了指南,审核员的能力和评价提供指南。

 GB/T 19004/ ISO 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不是ISO9001的实施指南

 提供了超出ISO 9001要求的指南,提高有效性和效率

 将顾客满意和产品质量目标扩展为包括相关方满意和改进组织的业绩  标准不拟用于认证、法规和合同目的,也不是GB/T 19001 标准的实施指南

 GB/T 19011/ISO 19011《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为审核原则、审核方案的管理,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和审核员能力评价提供了指南  明确了审核原则

—— 审核员有关的三项原则 —— 审核活动有关的两项原则  原则上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审核

 适用于内审或外审或管理审核方案的所有组织

第3节 ISO 9001与其它管理体系标准的关系

一、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相容性  一致的术语或词汇  一致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 一致的建立管理体系的原理  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协调一致  一致的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二、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相容性

第2章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第1节

概述

 ISO/TC176 1995年开始成立工作组总结当代质量管理经验  1997年编撰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成为当代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 意义

—— 指导完善本组织的质量管理 —— 指导编制2000版ISO 9000族标准

—— 指导学习、理解、掌握2000版ISO 9000族标准

第2节

质量管理原则的理解

 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关键词:理解顾客需求,满足顾客期望  原则二:领导作用

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的一致。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关键词:领导确定目的与方向一致,创造实现目标的内部环境  原则三: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唯有其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的利益发挥其才干 关键词:组织之本为组织带来利益  原则四: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关键词:管理活动和相关资源,高效得到结果

 原则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关键词:将过程作为体系管理,实现目标,提高有效性效率

 原则六: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永恒目标 关键词:持续改进是永恒目标

 原则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的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关键词:数据和信息分析

 原则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关键词 相互依存,创造价值 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一个永恒的目标 兼顾两头 三种方法

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3章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第1节 概论

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以八项原则为基本理论。

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为ISO 9001、ISO 9004标准制定给出总体原则要求。

第2节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 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说明

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产品要求的区别  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文件

 质量管理体系评价

 质量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注点  质量管理体系与优秀模式之间的关系  质量管理体系方法  过程方法

 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 持续改进  统计技术的作用

第4章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术语

第1节 术语标准概述  术语共分10个部分,84条术语  术语的替代规则  术语的概念关系与概念图

 a)属种关系;  b)从属关系;  c)关联关系。

第2节 基本术语

一、质量的概念

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 特性:指可区分的特征。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 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理解:广义性、时效性、相对性

二、顾客和顾客满意的概念  顾客: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

 顾客满意: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 没有抱怨并不一定表明顾客很满意

即使规定的顾客要求符合顾客的愿望并得到满足,也不一定确保顾客很满意

三、产品、过程与程序的概念  产品:过程的结果。

 产品的类别: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

 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 程序: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 过程的三要素:输入、输出和活动  一个过程的输入通常是其他过程的输出  为了增值,对过程进行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运行  过程的特征:输入和输出、活动和资源、增值和控制

 特殊过程: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过

四、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

 质量管理: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 活动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 体系: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 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 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若干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要注意与其他管理体系的整合

 质量策划: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目的:制定和实现质量目标

 质量计划:对特定的项目、产品、过程和合同, 规定由谁及何时应使用哪些程序和相关资源的文件

 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五、不合格与缺陷的概念

 不合格(不符合):未满足要求。

 组织在规定质量要求时,要考虑:明示的,隐含的需求

 当产品未满足要求构成不合格品,当过程和体系未满足要求时构成不合格项  缺陷:未满足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

 注意与不合格的区别

 有法律内涵,特别与产品责任有关,应慎用

六、设计和开发的概念

 设计和开发:将要求转换为产品、过程或体系的规定的特性或规范的一组过程。

注1:术语“设计”和“开发”有时是同义的,有时用于规定整个设计和开发过程的不同阶段。

注2:设计和开发的性质可使用限定词表示(如:产品设计和开发或过程设计和开发)。 设计和开发内容包括:将要求转换为规定的特性或规范。

七、能力、有效性和效率的概念

 能力:经证实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本领。 有效性:完成策划的活动并得到策划结果的程度。 效率:得到的结果与所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关系。

八、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概念

 纠正: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篇8:国企内审质量控制问题探讨

关键词:国企,内审,质量,控制,提升措施

内部审计是一项客观、独立的咨询活动,主要通过建立规范化的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 发挥控制和治理的作用,从而增加价值,促进组织的运营。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资本重组的大规模发展,企业内部竞争愈演愈烈,加强内部审计,促进企业自我调节是国企应努力探讨的重要课题。然而国企内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阶段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一、国企内审质量提升应注重创新

1、对的人

创新始于对的人,是以内审团队成员必须在思想上、 风格上、背景上具备多样性。一般而言,风险承担类型的内审人员专长于探索及关注新事物,而安静性格类型的内审人员则专长于稳住改变后的影响。对的内审团队性格组合确能协助弥补每种类型内审人员的优点与弱点,从而建立一个支持创新的环境。内审部门即使已具备对的内审人员,其创新成熟度未必会高于其它特性的内审部门,因而仍必须加以持续训练。成功的创新来自各种投入及看似无关的来源,至于为提升创新氛围的相关训练,其范围包括任务、机构、专业、产业及整体企业的创新工作等。

2、了解文化

创新不是一个可以任意开与关的开关,为成为真正创新的内审部门,创新必须是内审生涯的恒定事实,即融入内审部门文化的一部分,这不意味着每个内审人员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一定要找到改变一切的方法,但是它确实意味着在适当时候,内审人员应该自然而然地进行实践创新。内审部门在构建创新环境时,其首要步骤就是形成一种文化,该文化将支持产生新想法、提出那些新想法、并承担实施那些新想法的风险。整体而言,诚实、开放、自由及信任的组织文化,对创新环境具有加乘作用。

3、实体环境

当内审部门希望成为机构改变的催化剂时,其应提出系统化的证据。内审人员应展现他们的个人特征,并将外界影响力带进与世隔绝的内审世界,当内审人员在内审部门内能自在地建立其个人专业标记,整体内审人员的专业效果将会对创新环境产生正向的影响,不仅仅是全体内审人员风靡一时的一种附加物。自由对真正创新而言是必要的。

4、失败的自由

对内审人员而言,实现创新最困难的一点就是接受创新也意味着接受失败的风险。创新就是试验新想法,但是不保证一定可以成功。因此,内审部门必须接受创新将会伴随风险,且将会有一种相对应的失败可能性。创新这个领域的最佳实务就是要发展一种文化,不论结果好坏,均对风险承担者予以奖赏。从上述角度来看,企业应当首先塑造出一种勇于创新的企业文化,鼓励企业内审部门积极主动的去尝试新技术与新方法,从而更好的提升内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二、国企内审质量提升应促进员工工作热情

促进员工工作热情就是要求内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 做好“想做、会做、好做”,落实内审任务。流程标准化、系统化是当今企业管理的显学,也是内审作业的主要理念。当今企业在组织执行内审时,往往会寻求有效的管理工具来协助落实,例如善用信息技术协助强化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建置符合内审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企业资源规划系统)转化为计算机自动流程控制的工具,达到快速响应的运作机制。然而各企业执行成效却是见仁见智,原来企业推行内审项目遇到最大的障碍就是来自员工思维、员工能力和员工治理,也即做好内审就需要“组织能力”来支撑。

1、想做:突破传统,勇于变革

国企管理者必须随时应对商业环境变化,为提升竞争力而转换内审制度。公司应依其组织结构指派特定高层主管担任项目小组负责人,并从相关业务、财务会计、内审、 信息等部门选择特定员工担任项目小组成员,可借助导入ERP建立符合会计准则的内审机制,妥善配置资源、整合人力,通过系统减少人工出错问题,并直接汇总数据产出报表,提升经营体质。然而,由于项目小组成员来自于各部门,除原本工作要处理,加上要求管理者制订新流程、员工重新学习系统,且担心系统无法如期上线等因素,往往会因此降低内审员工想做事的意愿。身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准备好一连串突破性的做法与持续不懈的坚持,才能突破大关成功转换。

2、会做:冲突管理,改变思维

由于新会计准则导入所影响范围除了会计财务部门外,还会扩及内部控制、内审、销售、研究发展等单位。因此内审部门有必要充分了解新会计准则,在导入初期内审管理者要和财务主管、会计师、系统顾问保持密切联系,并把新会计准则项目纳入内审计划,分配时间和资源来内审与新会计准则相关作业,协助作业流程的标准订定和改造, 使企业顺利完成内审转换工作。此外内审主管要提供专业意见给审计委员和董事会,让成员了解内审在导入新会计准则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过程中内审主管也许会因为与系统厂商沟通阻碍或磨合不良而无法如期上线,但仍要坚持变革的决心,才能确保项目顺利结案。

3、好做:坚持信念,凝聚组织力量

对应到国有企业在激活组织变革时,团队要如何继续走下去?身为国有企业管理者更要坚定信念,设法化解因未能充分授权导致项目进度延迟、或流程设计不佳造成作业耗时费事等问题。协助内部形成凝聚力,当团队看到了成绩,自然而然就会愿意相信,进而成就胜利。管理阶层所关心的风险管控应结合内审的控制点,通过成立ERP导入项目小组以落实在内部作业流程。从信息管理面来看, 内审部门与财务和信息部门合作,通过ERP内建报表或是BI商业智能工具的协助,使优先受到冲击的销货与收款循环、薪资循环、固定资产循环及投资循环等进行查核, 一来以达到主管机关法令要求,二来协助企业可利用新会计准则转换契机达到企业创新管理的目的,并且提早做好风险管理。

三、国企内审质量提升应落实组织保障

1、设立内审专责部门,配置专责人力

目前不少国企正积极推动组织再造工程,人事、营销、 会计等部门的组织及工作将重新予以调整,这也是设立内审专责部门的良机。成立内审专责部门,一方面提升人力资源效益,一方面国企不必再增加人力,即可收到事权统一的效果。会计、人事、营销部门则回归其本业,分别办理会计事务、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等工作。成立内审专责部门并配赋专责人力后,可有效防范如下不足:未设内审专责部门影响内审业务推动;不能发挥整体内审效果;内审工作范围太小等。由于涉及会计法、营销机构等部门人员设置条例等规定,且牵涉的单位及人员众多,因而须有充分而良好的沟通,从而确保推展顺利。

2、充分保障独立行使内审职权

内审是评估他人的工作,本质上就独特又吃力,所以美国在1978年制定督察长法,并设立督察长办公室,以保障其独立性,内审功能也因而显著提升。上市公司为了使内审有效执行任务,也制定有内审规章、实施细则、作业手册。国有企业设立内审专责部门后,为使其能发挥预期的功能,必须制定内审相关规范,成立内审部门,内审管理者由董事会任免,并规定内审部门的组织、职责、人员配置、 人员培训与管理、执行业务规范,以及行使内审职权时各部门必须配合的事项等,让内审人员能超然独立,自主且客观地执行内审工作,不受任何干涉或影响。这可以有效改进前述未能完全独立行使内审职权的不足。

3、提升内审人员专业素质

内审是专业性的工作,现有战略、人事、营销、会计人员转任内审人员,必须施以内审专业培训至合格为止。为能进用合适的新人,国企招聘相关考试中可新设内审职务,招考内审人员,考试科目必须针对内审工作所需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不论是现有的人员转任,或招考进用的新人,都必须要求其不断地进修,并给予充分的在职培训,以增进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确保能顺应环境变迁、不同业务特性,调整内审理念、技术及领域。这一方面可有效避免如下不足:从事内审工作者专业不足;内审报告未能发挥沟通的效果。

4、建立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现行审计工作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办理凭证的审核工作,偏向合法性或财务面的审计,未能迈入绩效审计的层次。由于不少国企行政部门未建立内审专责部门,彼此缺乏协调机制,因而未能通过评估内审绩效而调整审计工作,这是导致目前审计效能有待提升的重要因素。会计部门回归本业从事会计纪录及财务报表编制工作,与审计工作及内审工作均密切相关。国企设立内审专责部门后,协调的对口单位回归单一化,审计部门、内审部门、会计部门及内审相关部门应建立一套沟通协调机制,以期互通信息、相辅相成,进而提升绩效,强化机关内部控制。

5、主动实施全流程控制

上一篇: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下一篇:搞笑词语网络流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