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2017年述职报告-天津大学附属中学

2024-04-20

张鹏2017年述职报告-天津大学附属中学(精选6篇)

篇1:张鹏2017年述职报告-天津大学附属中学

2017年度领导干部述职报告 天津大学附属中学 张鹏(2017年12月26日)

本人张鹏,总务副主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立足本岗和教育实际,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意识,做好本职工作。在我校全体教师的帮助、支持下,我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强化理论学习,积极投身“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发挥职能作用,完成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后勤保障。

一、政治思想表现情况

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旗帜鲜明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理论武装自己。具有坚定的组织原则,与时俱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二、履行岗位职责情况

1、服务至上,坚决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坚实后盾

作为党员干部,深知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本着服务至上的原则,做好各项日常和重点总务工作。健康的身体,是工作学习好的根 本保障。干净卫生的食品、科学合理的营养摄取,无疑是食堂工作的重点。食堂本着服务至上的原则,精心安排每天的菜谱,做到营养充足,荤素搭配合理,努力做到色香味俱佳,使学生们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健体中,为教师们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动力保障。

2、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进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食堂做到警钟长鸣,工作中我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堂管理制度,关系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努力做到不出现一点疏漏,无论哪个环节出现疏漏,都是无法弥补的。食堂工作主要包括十三个环节,包括食品采购,台账管理,食品储存,食品加工,食品售卖,食品留样,餐具消毒,环境卫生,人员管理,学生订饭,设备维护,防火防盗,财务收支等。只有严密把握住这是三个环节,才能有效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才能有效避免财物损失。在工作中我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采取更合理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经常与教师和学生们进行沟通,不断改进食堂的菜品种类,尽量去迎合教职工和学生们的口味,提供安全、可口、营养均衡的早午餐。

3、协调配合,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合作

工作中经常观察学生们的行为举止及思想动态,及时与班主任和德育处老师进行沟通,共同借助食堂这个公共场所,作为载体,对学生行为上进行指导、思想上进行沟通,促进学生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各部门形成联动,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4、账目清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做到严密、严谨、严肃 食堂建立了独立账户,作为食堂法人,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 要严肃认真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时请示上级部门,指导食堂建立账目,做到每笔账目清楚,进帐要有两人以上在场,互相确认,互相监督,出账要有两人以上签字,每笔出账都要有校长过目,做到收支明确,确保不出一点差错。

5、档案材料齐全,做到有案可查,有法可依

《食品安全法》是食堂所有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它规定了食品加工的每一个环节,并且规定了许多环节都要有档案留存,以备查验。其中包括有晨检记录、消毒记录、进货台账、出库记录、腐败过期食品检查记录、进货资质材料、动物产品检疫凭证、从业人员健康登记、从业人员培训记录等等,做到档案材料具备,分类留存,每次检查,都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赞扬。

6、设备管理规范、保证安全

食堂是消防安全的重点部位。因此,食堂每日用天然气、油、明火等制定了相关的操作规程及使用办法。各项设备都设置了专人负责,并能做到定期维护保养杜绝一切完全隐患。今后的工作打算:一是要进一步认识做好食堂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思想认识上要再深化、再提高,并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千方百计,创造好的条件,更进一步办好食堂,以方便全体师生就餐。二是要不断强化管理,食堂服务工作上档次。三是积极负责,认真搞好食物安全和卫生工作。食堂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最根本的工作要求就是要对广大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负责。

7、加强培训,经常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共同提高 规定每周五下午为例会时间,我通过平时的时间进行先期学习《食品安全法》,并且制定了培训材料汇编,通过例会时间对食堂所有人员进行理论辅导,帮助指导从业人员学习法律法规,让《食品安全法》逐渐深入人心,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一旦发现有违规操作的人员,马上请离工作岗位,决不姑息,保证全体师生的人身和生命安全,是我管理食堂的第一要务,永不懈怠。

总务工作特点是繁杂、琐碎,在服务中,可能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学生和老师的需要就是总务处工作的方向,为教育教学架桥铺路、为教职工谋利不仅是我服务于师生的承诺,更是一种责任,今后在后勤保障工作方面我将尽可能克服自身的的缺点,不断提高总务处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为此我感谢各位领导、全体师生对我工作的支持、帮助,我将不负众望,更加努力工作。与大家共同奋斗,共同创造天大附中烂辉煌的明天!

篇2:张鹏2017年述职报告-天津大学附属中学

一、活动目的

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增强全校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健康的兴趣与爱好。

二、活动时间:

2017年9月28日下午2:00开始

三、活动地点:

校田径场

四、参与对象:

一、初

二、初三年级全体学生,初三年级只参加跑操比赛。

五、活动项目:

1、跑操比赛

2、初一年级趣味田径

3、抖空竹表演

4、篮球表演

5、足球表演

6、广场舞表演

7、初一初二300米*6(三男三女)混合接力

六、活动说明:

1、跑操比赛: 请各班级按指定位置站立,班级之间前后保持距离,口号响亮,队伍整齐。(初三年级跑操比赛后回班上课)

2、趣味田径(撑杆跳、跨栏、绕杆接力、标枪): 在展示时须同心协力,互相配合,力争第一。

3、抖空竹表演: 表演班级:初二(4)、初二(5)。

4、篮球表演: 参加对象为校篮球队运动员(男队、女队)。

5、足球表演:

参加对象为校足球队运动员(男队、女队)。

6、广场舞表演:

参加对象为初一年级女生。7、300米*6男女混合接力:

分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两个组别。(每班男女各三人)

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篇3:张鹏2017年述职报告-天津大学附属中学

从复旦附中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从一所工农速成中学逐步成长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高中,其成功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带着这个疑问,本刊记者来到了复旦附中,在走访了学校诸多教师和学生之后,我们的结论是:复旦附中依托复旦大学的资源优势,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复旦大学多年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浓厚的学术气氛,求真务实的态度,自由民主的作风。而这些学校文化特质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以下我们选取了复旦附中校史上几个重大事件,分为三个大部分,在这些事件的勾勒下,复旦附中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的奥秘也会逐渐清晰起来。

一、致力于课程与教学研究

课程与教学研究是任何一所学校都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复旦附中也不例外。作为大学附属中学,复旦附中同样拥有着令人称羡的民主、宽容、进取的学术气氛,在这样浓郁的学术环境中,复旦附中教师们的潜能被有效激发,在各自的学科教学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科教学探索

1999年10月23日,复旦附中2000届3班高三文科实验班举办了“学魂重铸——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首届论文答辩会”。学校聘请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教授钱理群、韩峰、陈尚君、骆玉明等任评委。时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尚君说:这次中学生答辩会是“历史上第一次”。

复旦附中文科实验班的雏形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复旦附中文科班,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卢元、过传忠等先后为该班上课。1997年9月,在黄玉峰老师提议、校领导及学校语文组的大力支持下,复旦附中正式开办了文科实验班。十余年来,张大文、徐传胜、黄荣华、王白云等老师也参与了文科实验班的实验。张大文老师还自编了实验教材《语文》(1~4册)。多年来,文科实验班开设了十余门课程,主要有“书法欣赏”“鲁迅世界”“汉字单元文化”“李白与杜甫”“说苏轼”“诸子赏读”“聆听现代诗的足音”“现代主义小说欣赏”“生活中的哲学”“游学”以及“《史记》研读”等。

在“应试教育”将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日益压缩的时候,复旦附中所进行的文科实验,是在“大语文”教育观支撑下的探索,是试图给学生奠定一个广阔的人生发展背景,在古今交汇、东西交融中获得一种全视角的可能性。因此,哪怕这个背景异常模糊,但只要有这样的一个背景存在,这样的实验也就有了它的意义。因为有了这个背景,学生就有了更大发展空间的可能性,有了更多发展方向的可能性,有了更从容、更诗性地生存的可能性。文科实验班是复旦附中语文教改中的重要一步,从很大程度上说,它具备了教育创新的元素,也是复旦附中教师们在各自学科领域中孜孜不倦地探索的一个缩影。

其实,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在学校求真务实、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的熏陶下,多年以来,复旦附中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作出了探索,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曹淇等老师牵头,政治组教师开始探索和实践时事政治课。十多年来,作为一种研究型课程的时事政治课已经达到成熟与规范化——在课时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教学形式与内容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时政课自主探索模式”,这也成为复旦附中政治教研组的一大特色,吸引了许多兄弟学校前来“取经”。如今,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早已在全市各中学推广,成为复旦附中为政治课教学改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绝大多数学校的英语教学还在使用传统的“语法教学法”时,复旦附中英语教研组意识到了语言教学应从实际应用出发,大胆开拓创新,开始了英语交际教学和听说教学。教研组以语言功能为纲,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为推广这些经验,上海市教育局特意在复旦附中召开了现场会,邀请了全市高中英语教研员观课、评课。

化学学科教研组同样也为学科教学的探索做出了重大贡献。复旦附中化学组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考核。考核时间在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这是学校化学组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培育,推进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为后来上海市高中全面实施实验考核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自上海二期课改以来,复旦附中就成为了上海二期课改实验、展示、交流的重要基地。复旦附中的教师们也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十余年来,复旦附中教科研室、各教研组举办市级以上各种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一百多场(次),完成市级以上课题十余项,共有十余人(次)获得市级以上教改优质课评比奖项,为推进复旦附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上海市的基础教育工作,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一批教师积极投身教材建设,参与新时期全国或上海市的教材、教参的编写工作:吾用纬老师参与编写了全国版高中教材《电子制作》;过传忠、步根海两位老师参与了上海一期课改高中教材《语文》(H版)(实验本、试用本)的编写与修订,徐传胜老师参与了修订;陈锡麟老师参与了上海一期课改高中教材《英语》的编写;王运生老师参与了上海一期课改高中教材《化学》(H版)的编写;李峻老师参与了上海一期课改高级中学选修课本(供三年级文科班用)(实验本)《历史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

校本教材研发

2005年9月25日,复旦附中举行建校55周年庆典活动。借此次庆典之力,学校推出了复旦附中拓展型课程系列校本教材5种,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创建了“复旦附中校史室”。此后,学校在教科研室杨士军老师的组织下,不断推进校本教材的编撰工作,先后推出校本教材二十余种,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校本教材是许多学校都在进行探索和开发的项目,而锐意进取的复旦附中的教师们,也早早地走在了前列,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复旦附中重点开展的一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环境教材为例,在过去的20年里,复旦附中先后出版了12本环境教材,并在不少上海高中所开设的环保课程中被使用,复旦附中也因此成为上海高中环境教育的先行实践者和探索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复旦附中就成立了校环境教育备课组,编制了环境教育大纲,率先在高中开设环境保护课程,课程主要任务是“普及环境教育,给学生传授有关环境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在当时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也激发了他们的环保热情。1992年,陈国新主编的《环境科学基础》正式出版,标志着中学环境保护系列教材的开端。之后多年,以宣传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材相继诞生,如1993年出版了《海洋开发的今天和明天》、1994年出版了《生命的摇篮——海洋》等,不仅在学校作为必选、选学等教材,还被兄弟学校选用。由于在环境科普教育方面的示范辐射,复旦附中在1995年荣膺全国环境教育先进集体,此后又获得首批上海市绿色学校称号,有6位教师先后获得市级以上环保领域的荣誉。

学校环境教育得以深入,还在于一批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激励下传承、成长。1999年,由杨士军老师主编的《环境与发展》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在被作为选修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时有外校同行来复旦附中交流。基于此背景,《环境与发展》这本用专题十八讲来“普及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此发展学生心智、展示才华、满足需要”的教材,开始被诸多学校接受。自2003年9月开始,这本教材被认定作为全市中学拓展型教材,外省市近20所学校也有使用,至今,《环境与发展》已连续11次印刷,总印数逾8万册。

进入新世纪以来,复旦附中明确了作为选修课程的环境教育,应体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注意对学生日常环保行为养成的影响,引导学生成为环境保护的生力军”。自2002年起,杨士军老师尝试开设“高中环境保护专题五讲”,涉及全球暖化、循环经济、新能源利用、湿地保护与环境管理等环境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其编写思想更注意给予学生环境保护行动和实践的指导,更关注对学生环保的示范教育及影响。2007年,杨士军老师受邀参与上教版《绿色探索者》的编写,试用两年后,现已正式成为全市高中环境教育教材。2009年9月《环保——生存之道》面世,这本书引导大家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养成对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帮助了大家理解“环境—生存之道”的哲学内涵,激活并科学谨慎地思维。

除了环境教育的校本教材以外,由特级教师郑胤飞带领,复旦附中化学组教师经过多年努力,编写了校本教材《化学》及配套练习,并于2005年秋季启用。2008届学生三年全程使用这套教材,许多学生由此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三时有一百三十多名学生选择了加试化学,这一人数明显高于往届学生。

正是在学校浓郁的学术风气的影响下,复旦附中的教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领域锐意进取,脚踏实地地进行着研究和探索。一所学校的教育科研建设,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求真务实、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复旦附中正是继承了这样的优良传统,几十年如一日,才能够在学科教学探索和校本教材建设上取得累累硕果。就像复旦附中前任校长谢应平所说:“以不变应万变。”“不变”就是要建立教学常规和教学秩序,就是要按教育规律、知识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学,实施有效教学。“变”就是要与时俱进,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二、充分用好大学资源来促进附中的教育教学工作

办学需要资源。大学附中的最大资源就是大学。大学对附中来说,无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宝库,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个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复旦大学的附属中学,近水楼台先得月,复旦附中在国际交流、名家讲坛、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活动指导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复旦大学的支持和帮助,有了高校优质资源的“保驾护航”,才使得复旦附中走上了平稳快速的发展道路。

对外交流

2009年11月13日,正在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参观复旦附中姐妹学校——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时,与在复旦附中课堂上课的两校师生视频连线。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新加坡当地媒体都报道了这一事件。这是对复旦附中在走向世界、创造一流中学的历程中,加强海内外教育交流、大力传播中华文化举措的极大肯定和鼓舞。

2009年11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新加坡南洋女中与在复旦附中课堂上课的两校师生视频连线。这一重大事件意味着对复旦附中多年来加强海内外教育交流、大力传播中华文化举措的极大肯定与鼓舞。

回溯到1984年,在当时的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先生大力支持和悉心关怀下,复旦附中校长徐继文、徐志新大胆开拓,使复旦附中迈出了国际交流的第一步——1984年与美国方面达成协议,复旦附中从1985年开始每年派一位英语教师去美国中学交流、进修一年,以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此后,复旦附中的对外交流不断拓展。至2010年5月,复旦附中已同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学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今天,随着海内外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复旦附中的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复旦附中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多的交流游学的机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得益于高校附中的天然优势。作为知名高校,复旦大学对外交流活动非常频繁。因此,复旦附中牢牢把握住契机,充分利用这一优质平台,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同时,复旦附中自身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增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相得益彰,进一步推动复旦附中对外交流的规模扩大和质量上升,形成了良性循环。如此广泛开展的国际交流活动,不仅提高了复旦附中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也在与国际教育的比较中拓宽了视野,学会了从国际视野上去思考,为复旦附中的教育教学与师生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名家讲坛

2005年4月12日,复旦附中55周年校庆校友系列报告开讲,中科院院士沈文庆校友做首场报告——《努力学习,潜心研究,大胆创新,坚持诚信》,深受学生欢迎。此次报告是复旦附中著名课堂——“名人讲坛”开讲的先声。

深受复旦附中师生欢迎,又独树一帜的“名人讲坛”,是复旦附中的一大特色。从2005年4月12日开设第一场名人讲座以来,至2010年6月,受邀赴复旦附中“名人讲坛”的演讲者来自各领域的知名人士已有48名。其中包括了杨雄里院士、王迅院士、闻玉梅院士、黄春辉院士、王威琪院士、陶瑞宝院士以及陈思和、阎连科等教授、作家。他们的演讲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人格、精神和学养等方面给复旦附中的师生以全方位的影响,成为名副其实滋润复旦附中全体师生的精神大餐。

得益于高校附中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面使得复旦附中的学子和教师能够经常性地聆听知名专家、学者、教授的精彩演讲,使得高校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在复旦附中师生的心中牢牢扎根,代代相传。另一方面,复旦大学在课程教材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方面也给予了复旦附中很大的帮助。比如:复旦附中自主编写的信息学基础和电子教材等,就是在复旦大学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完成的。还有在200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的复旦附中“大学基础物理实验室”,作为上海市中学第一个此类实验室,里面也少不了复旦大学的支持。而平时学校的学生社团的活动、拓展型课题研究,也时常会得到来自复旦大学的专家和研究生的指导。从这一点上来看,复旦附中作为大学附中,充分利用了自身天然的资源优势。可以说,复旦大学的丰厚资源滋养了一代代复旦附中的师生。

三、把指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作为办学基本思路

复旦附中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把45分钟的一节课压缩为40分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发展。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而复旦附中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更是成为了复旦附中学子尽情发挥他们才华与个性的大舞台,更使得“四主精神”深入到每一位复旦附中学子的内心。可以说,指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复旦附中一贯所坚持的办学基本思路。

学生社团

2009年3月,复旦附中模拟联合国社参加在北京大学召开的模拟联合国大会,获得全国“五佳社团”荣誉称号,并荣获北大模拟联合国大会五周年杰出贡献奖,指导老师丁恒荣获五周年突出贡献个人奖。该社团也成为复旦附中学生社团的一面旗帜。

复旦附中模拟联合国社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是多年以来学校所开展的诸多社团活动的一个缩影。复旦附中第一个社团——文学社于1990年建立,在这20年间,复旦附中一个个学生社团成长、壮大,生生不息。如今,复旦附中先后有56个学生社团成立,这些形形色色的社团丰富了复旦附中学子们的课余生活。这些社团既包括了老牌的文学社、合唱团、棋社、业余无线电台兴趣小组。也有新兴的陶艺社、街舞风雷社、模拟联合国社、辩论社。而就在今年,还陆续诞生了城市定向社、编辑之家社、Fashion Forward社、E-T礼仪社、乐活社、心理社,从这些社团的演变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社团,复旦附中民主开放的氛围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梦想在努力之下都能实现,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投入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广阔天地。

复旦附中的学子们在课程学习之余,投身到各自感兴趣的组织活动里去,于知识是一种补充,于性情是一种陶冶。社团的组织者们不断把所想发展成所为,接力棒中传递的是对社团活动的热爱,更是一脉相承的社会责任和团体光荣。复旦附中之于社团,是沃土,是方向,是展示羽翼的坚实舞台。复旦附中民主开放的精神氛围更让社团活动实在而生动,创新而富有朝气。社团之于附中,是星光一点汇成星光灿烂,是多彩的诠释。社团用自己的方式注释着复旦附中生活的又一面动人姿态,展示着复旦附中学子“学做全人,争做主人”的不懈追求,体现了复旦附中学子的风貌。

模拟联合国是由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团体特意为青年人组织的活动。在会议期间,代表们将面对国际社会中现实存在的巨大冲突并对各种可能的危机,在联合国的程序和背景下参与激烈的辩论和斡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个活动对于批判思维、公开演讲、求同存异,以及独立研究能力的锻炼更赋予了学生终身受用的技能。复旦附中模拟联合国社成立于2004年,成员人数迄今已达到二百余人。在这6年的成长历程中,复旦附中模拟联合国社不断吸收有敏锐洞察力并且勤于思考的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通过各种活动、会议、课程为有才能、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平台,施展才华、锻炼能力、充实自我。复旦附中模拟联合国社也在模拟联合国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连续五年获得北京大学会议组委会颁发的“最佳组织奖”,迄今为止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社团;是中国中学生第一个获选美国联合国总部参会资格的社团以及亚洲唯一受邀参加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的社团;在2009年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上,被评为“五佳社团”以及“五周年特别贡献社团”。

说到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得不提及复旦附中的图书馆。复旦附中图书馆1950年随学校一起诞生。60年来,图书馆几经搬迁,直到1999年进行了全面的布局调整并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其拥有馆藏图书10万多册,电子图书15000余册,各类中外报刊近400种,电子文献千余盘。为了使学子们爱上阅读,馆长阎衡秋和馆员们积极开展阅读指导工作。为了了解当下学生感兴趣的图书资料,图书馆为此专门制作了一本学生需求册,每页都是学生的要求,需要查阅什么资料,看什么书,都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定期回复,有些在书库中有,有些则予以批准进行购买。此外,在图书指导课上,馆员们也会指导学生去看一些好书,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借阅率。图书馆也会定期地张榜各班的借阅率以及借阅内容,请班主任配合,达到在学生中产生良性竞争的效果。

在图书馆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复旦附中图书馆2001年获得上海市中小学读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上海市读书活动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被评为上海首个“中小学示范图书馆”。馆长阎衡秋获得2005~2007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12月当选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评选出的“2008上海教育十大新闻人物”。

自主管理

1990年开始,复旦附中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成立,从此就成了复旦附中学生尽情发挥他们才华与个性的大舞台。

作为国内较早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高级中学,复旦附中并没有把自主管理挂在口头上,而是付诸行动。从那时起,成为拥有“四主精神”的人成了每一位复旦附中学生心中的目标。复旦附中的学生们管理着他们能管理的事,解决他们自己能解决的事,做着他们力所能及的事。

自主管理委员会全体委员通过每两年一届的复旦附中团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双代会”)民主选举产生。委员会由团委、学生会与仲裁委员会三个机构组成,所有日常事务均由这三个部门沟通协商并处理。团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调研部、网络部、邓小平理论读书会;学生会下设校园管理部、广电部、文体部、公关部、社会实践部、学生科学院,各部门中的干事则基本于每年9月份的招聘会确定,并进行一定时间的考核。

经过“四主精神”熏陶的复旦附中学生,当他们离开学校,跨入大学的校门后,会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的生活中,把握好人生的坐标。因为,这样的“四主精神”与高校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复旦附中的学生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课堂之外,复旦附中为他们提供了民主、自主的成长环境,无论是遨游在图书馆知识的海洋之中,还是沉醉于名家讲坛专家学者的妙语连珠之中,抑或是在多姿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中迸发才智。复旦附中学生们在各自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展示,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2010年,在世界各种文化大碰撞的多元时代,在世界各种信息大汇集的纷繁时代,复旦附中正以60年历练而成的耳力、目力、脑力和心力,在检视与前瞻中,在继往昔与开未来之路上,继续以从容不迫的气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向着大学附中的更高境界,向着基础教育的更高目标,为着师生的共同发展,探索前行。

(感谢以下同志对本文采写工作的支持:郑方贤、王德耀、杨士军、王白云、黄荣华、黄玉峰、李秋明、王运生、杜程鹏和陶小青)

篇4:张鹏2017年述职报告-天津大学附属中学

在新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中,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坚持“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的总体方向,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这次听力改革有效地提高老师和学生对于听力考试重视程度,学校增加听力课时,学生词汇量扩大,注重训练语音语调,掌握听力技巧,此外,两次考试机会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注重提高考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但是听力改革使得志在满分的考生在备考中时间耗费较多,隐性地削弱了满分考生的积极性,考试费资料费等增加了经济负担。

我们通过对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一线教师们的专访得到的一些意见,针对其变化整理出了一些具体的针对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这高考听力考试的变化。

一、针对考试题型变化的对策

重庆市高考英语听力改革在题型将第三节原本的听力填词部分去除,加大了第二节客观题题量。听力测试的题型也在朝着灵活性,多样化,应用性,实效性,理解性,和更加交际化方向发展。注重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的词汇的讲解与理解。由于对话材料的增加,学生通过阅读字典例句,自行造句等方式在语境中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从而提升理解辨别不同语境中单词的能力。

二、针对题目设置难度的对策

1.语言方面:对于词汇量加大的问题,学生要在语境(即上下文)中学习词汇,不仅是单词的指称意义,而且还有句法、语用、感情色彩方面的内涵。了解构词法,扩充词汇量,英语学习者在基础阶段应该了解掌握的主要有派生法、合成法、转类法、缩略法等。同时也要重视复习,活学活用。对于语速加快、对话段落变长的问题,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对听力内容做出有效的预测、推理、判断。学习掌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处理听力信息技能。

2.话题功能方面:听力题材广泛,涉及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购物、买票、问路、就医、旅游、聚会等。听力材料的内容涉及了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社会及各学科方面的知识。考生一方面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为听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也要适当增加在学习中使用多种多样的对话话题材料的练习。

3.关键信息设置方面:对于出题人故意隐藏关键信息的问题,考生要善于总结出题人想要设置“出题点”的位置,作出预判。其次,提升学生宏观把握全文的能力,通过与阅读训练的有机结合,培养提升学生对整个材料宏观的认知与理解,把握全文,当出题“点”出现时能够通过上下文综合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主旨大意

4.综合理解语篇方面:对于听力时前听后忘的问题,学生在听音过程中要养成抓重点、抓关键词和掌握篇章大意,不究枝节、适时记录的好习惯。忽略生词,保证下文信息的持续输入,坚定综合理解语篇的重要性。

5.文化背景方面:对于学生所听材料虽无新词汇却听不懂的问题,应该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导入,熟悉英美国家人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兴趣爱好。衡量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不仅取决于他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取决于他对该语言相关文化的了解程度。

三、针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对策

对于学生考试时过分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训练听力材料难度要适中,学生坚持“常听不长听”,避免疲惫。同时教师要端正学生的考试心理,不能因为有两次考试机会就放松警惕,可以开展主题班会,课题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把握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在心态调整措施上,考生要客观估计能力,正确定位考试目标和期望值;通过成功经历体验法、深呼吸、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优化情绪,增强自信;注重学习过程,淡化考试结果;劳逸结合科学用脑,注重效率,使得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认真复习,有计划有规律地合理时间;睡眠充足,适当运动劳逸结合;饮食清淡,合理配餐。

通过调研得知,通过读、写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英语中的词汇、语法、句型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通过听写、口头讨论的练习,培养学生快速记录能力,联系上下文的能力,通篇理解大意的能力,准确理解的能力,并减轻心理压力,从容面对高考听力改革发生的变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听力测试的文本分析,以及采访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多名一线教师,对近两年重庆市高考听力试题题型结构和题目设置难度进行分析总结,了解听力改革的现状,提出教师应当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指导学生的听力水平,并对学生应当如何应对高考听力变化提出对策。

篇5:张鹏2017年述职报告-天津大学附属中学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包含信息技术素养和人文信息素质两个层面。具体而言,我们将信息素养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技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主要方面。在本次调研中,从网络调研问卷的设计到数据分析整理,都围绕着这三个主要方面展开。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规定

教育部在2000年1 1月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纲要》中对小学阶段要学习的信息技术内容做了以下六个模块的规定:信息技术初步、操作系统简单介绍、用计算机画画、用计算机作文、网络的简单应用(选修)、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纲要》颁布于15年前,从具体的内容来看,其所规定的内容相比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涉及内容也较为狭窄。

2.学校信息技术课开设情况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4~5年级开设,每周1课时,两学年共计68课时。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基础模块即《纲要》所规定的六个模块,拓展模块对“制作多媒体作品”和“网络的简单应用”进行重点拓展,同时增加了“计算机语言编程”模块。

我们期望通过本次调研,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了解我校学生综合的信息技术素养程度。第二,了解新时期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第三,探究学校信息技术课所发挥的功能与价值。

3.调研设计

(1)调研对象:东北师大附小3个校区所有3~6年级5008名学生,其中自由校区1 1 12人、繁荣校区2492人、中信校区1404人。

(2)问卷设计。从信息意识、信息技术能力、信息道德、基础设备及网络使用四个维度出发,设计了1 4道自然信息题、59道客观题,共计73道题。其中,72道为封闭式问题,便于被调查者使用电脑和手机进行回答。考虑到问卷答题的连贯性,我们将四个维度的题目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在网络问卷试测时,重点对题目的接续性和允许多选的情况进行了调适,以保证题目适合不同的被调查者,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

(3)问卷发放与数据处理。本次调研是基于网络进行的,网络调研的优点是效率高、快捷方便、节约成本。为了更好地进行这次网络调研,我们使用PHP语言和MySQL开源数据库搭建立了网络问卷管理和发布的平台。在搭建的过程中,使用了开放源代码的LimeSurvey的大量组件,使这个平台具有丰富的管理功能和较强的稳定性。

问卷试测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的全体参与,问卷设计了班级和年级的选项,可以快速统计每个班级学生的答卷情况,保证了每个班级都有足够的学生参与调查。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我们还统计了每份答卷的完成时间,以此来判断数据的可靠性。

调研共回收有效数据问卷4339份,问卷回收率为86.64%。问卷回收后,使用phpMyAdmin对MySQL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导出处理,之后采用了两种处理方式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一是导出为Excel文件,对每道题进行百分比统计。二是使用SPSS 17.0版本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调研结果及分析

1.自然信息:“两多一好”

被调查的学生自然信息呈现出了“两多一好”的趋势,即男生多、独生子女多、家庭背景良好。被调研的学生中,男生比例占52%,女生48%,男生高于女生。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其比例接近75%,仅有四分之一的家庭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

从家长的情况来看,家庭自然状况良好。第一,家长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东北师大附小家长的年龄结构主要以30~40岁年龄段为主。其中父亲年龄主要以40~50岁区间为主,母亲年龄主要以30~40岁区间为主。第二,家庭收入结构,单方万元以上比例高。家庭月收入普遍较高,月收入结构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父亲超过了一半,母亲接近40%;万元以上收入,父亲超过了25%,母亲超过了12%。第三,家长中高学历者比例高。其中父亲研究生以上学位比例超过了23%。第四,家长职业结构,以政府、科教文卫、商业贸易从业者居多。

2.信息技术能力统计及分析

(1)学生家庭电子信息设备拥有及使用情况

①电子信息设备拥有率高,但是家长管控严格,尤其是对手机的使用。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家中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拥有率分别为74.07%、76.35%、79.21%和95.69%,拥有率较高。但与高拥有率相对应的学生电子信息设备使用频率却并不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对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的使用频率分别做了调查。如图1所示,学生偶尔使用电子信息设备的情况最多。

另外,调查表明,我校18.55%的家长从不让学生使用手机。这一比例较禁止孩子使用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的8.39%明显偏高。说明我校家长普遍认识到使用手机对于孩子的成长危害更大,对学生使用电子信息设备并不放任和随意。

②独生子女使用电子信息设备的概率更高。有趣的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电子信息设备的使用频率上也有所不同。独生子女“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比例较非独生子女高,在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的比例上均高于非独生子女。所有学生每天使用的电子信息设备中,手机所占比例最高。

从使用频率来看,每周使用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独生子女比例要高于非独生子女。每周使用手机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例基本持平。

③托管班、保姆等对学生使用电子信息设备趋于放任。调查发现,学生日常看护人的管理方式对于学生使用电子信息设备的频率有较大影响。经过数据分析发现,“父母”对学生电子信息设备使用的管理最为严格。图2为选择“没有时间上的规定,想用多久都可以”的不同看护人的对比图。在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管理上,保姆最为放任;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使用管理上,托管班最为放任。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三种类型的电子信息设备使用管理中,祖父母的管理放任程度都排在第二名。

(2)学生拥有哪些信息技术能力

①学生主要具有上网、看电影或视频、使用社交软件、听歌、游戏等以娱乐为主的信息技术能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在被调查的12项技能中,学生习得率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上网找资料94.51%、看电影或视频93.48%、使用QQ或微信92.69%、听歌91.54%和打游戏86.77%。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与网络和娱乐有关的技能习得率更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与日常生活相关。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得到的能力,即使在学校不特意教授,学生的能力也很高。

②以基础性的娱乐为主的信息技术能力主要通过自学与家长指导获得。我们对排在前5位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了习得途径的分析,发现这5项技能的习得主要依靠学生自学和家长指导。如图4所示。

③较为专业的信息技术能力主要通过学校信息技术课获得。我们分别对用计算机画图、用Word打字、多媒体制作、计算机语言编程、上网找资料等较为专业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了习得途径分析,见下表。

通过分析发现:第一,从数据上来看,对于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有78.72%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习得了“上网查资料”这项技能。同时,数据显示有31.34%的四年级学生和32.64%的五年级学生是通过信息课习得此项技能的。这表明信息技术课进行“上网查资料”的教学是必要的,但是需要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差异性较大的现实。用差别化、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让不同起点的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取得进步。第二,从数据上来看,“计算机语言编程”这项技能的习得率偏低,这和十几年来小学信息技术学科“重实践应用,轻程序设计”的课程理念息息相关。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对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理解计算机的运行原理,培养逻辑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社会呼唤创新精神的“创客时代”,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亟需加强。第三,用Word打字、制作多媒体作品、用计算机画图习得率逐年上升。这与信息技术课开设相关内容有关,成效较好。通过两年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学生的习得率都呈现出了较好的增长趋势。到了六年级,八成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此方面的信息技术能力。

④独生子女信息技术能力普遍略高于非独生子女。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12项信息技术能力调查中,除计算机语言编程外,其余1 1项能力的习得率独生子女均略高于非独生子女。

(3)学生信息意识较为积极、正面

①学生对上网持积极的态度。当今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网络是他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调查发现,我校3~6年级只有6.36%的学生从不上网,其余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网络生活。85.53%的学生在家上网,每周使用网络1~2次的学生占一半以上。调查发现,29.45%的学生非常喜欢上网,53.88%的学生表示喜欢上网。从性别比较来看,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的男生比女生更多,男生似乎对上网更加热衷。

学生对于上网给自己学习带来的影响是这样认识的:41.95%的学生认为上网“有利于学习”,32.84%的学生认为对学习没有影响,只有5.88%的学生认为上网“使我的学习退步了”。

②学生上网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数据显示,我校45.01%的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是玩游戏、看电影、听歌、看小说等,其次是看新闻、找资料,再次是聊天、收发邮件等,这一排序并无性别差异。

(4)网络道德方面,大部分学生具有网络信息筛选意识

对于网上的信息,9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认识到“信息良莠不齐,需要甄别和筛选”,说明学生相对具有较好的信息甄别意识。对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6%的学生有厌恶的情绪,19%的学生认为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也有14%的学生选择视而不见,持无所谓的态度。

结论与建议

总体看来,我校学生群体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环境背景良好。因此,学生都普遍拥有较为丰富的电子信息设备资源。在家庭环境中,保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电子信息设备的使用管控较为宽松,父母的管控较为严格。在课外班中,可能出于管理便利的目的,对设备的使用非常宽松。

学生的总体信息技术素养较好,以上网娱乐的信息素养为主。这些素养主要通过自学或者家长的指导获得。但是,诸如用Word打字等较为专业的信息技术素养,还是通过学校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获得。这说明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对学生掌握较为专业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促进作用。

学生具备了初步的信息道德意识,对上网的认识也较为积极、正面,富有正能量。我们有如下建议。

首先,学生家长要增加对独生子女的关注程度。可能因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内缺少社会交往,尤其是同辈交往的机会,因此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更容易与电子信息设备为伴。我们建议家长对独生子女在家中使用电子信息设备予以更多的关注,更多地为独生子女创造社会交往的机会,使得学生从独处的环境中走出来,防止对电子信息设备的沉迷。

其次,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更新。我校在四、五两个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课程的内容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第一,有些内容需要做“减法”。学生以娱乐为主的五个方面能力主要的习得途径是靠自学、家长教。因此,对于学生已经习得的内容,课堂教学应偏向巩固和提高,注重学情前测和差别化教学。第二,有些内容需要做“加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更多的前沿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中来,如3D打印、云技术、硬件创客等,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到课程内容体系中来。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内容必须及时更新,目的是让68课时开得更有效率,而不是更多的重复。

篇6: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是上海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该校现有高中3个年级,包括海外学生,共四十多个班级,在校学生一千七百余名。复旦附中秉持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静思”的校训,始终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方针,为学生发展和终身自主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每年有近80%的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另有一部分直接进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普林斯顿、斯坦福、麻省理工、早稻田等海外名校深造。

该校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完备的课程培养体系,设立了科学严谨而又不乏创新的课程体系,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发学生潜能。因而,该校教学培养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大学课程相关联,这有利于学生将来顺利适应大学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上一篇:英语教师期中工作总结下一篇:物业管理经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