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的泪光散文

2024-04-07

眼里的泪光散文(精选6篇)

篇1:眼里的泪光散文

眼里的泪光散文

下雨的日子,总让人生出很多思绪,看着外面被雨洗刷过的风景,特别明亮,可心里却很沉重,没有头绪,明亮的风景和暗沉的心里成了明显的对比。这也许是最好的对照,生活好像大多数都需要这样的对照,也好像它本来就该这样,看着周围的一切都是静悄悄,只有雨的声音,所有的一切都沉默了。

安静的坐在教室里,聆听着外面滴答滴答的雨声,看着窗外的毛毛细雨,整个人都变懒散了,这样的雨已经连续下了好几天了,有点没完没了的意思,想要跑入雨中淋雨,让它从身上降落,却惊奇的发现自己早已过了在雨中无忧无虑淋雨的年龄了,这样的忽然发现让人乱了思绪,思绪也在不知不觉中走远,脑子里翻江倒海,以前的一切像过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迅速播放,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朋友、想到了父母,好像把能想的都想了,鼻子变得酸酸的,眼睛也开始变得朦胧,再看着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朦胧起来了,不再明亮,我想他也许也被我感染了吧!我知道我现在满眼都是泪光,眼泪在眼里滚动着,但我现在却不想让它留下来,我已经厌烦这样子了,一次次感觉像是痛彻心扉的流泪,原来也只不过是三分钟的热度,没有改变,以为流泪了、难过了、想好了、知道了以后要怎么样活着,就可以了,却没想到在那之后,我还是变回了原来的我,没有上进心,虚度光阴,行尸走肉的活着。知道了要如何改变,知道了要如何生活,知道了应该怎么做等等,却从不行动,永远只让它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我痛恨这样的日复一日,我受够了。不想让“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我的.身上得到验证,为它买单,陷入自己所酿思想漩涡之中,无法自拔,明明可以却总是作出不可以的结果,是不相信自己,还是不知道这个世上还有“脱胎换骨"的存在。

悔恨就伤心难过流泪,以为自己是太过感性了,却不知道它在我这里原来不是,我已让流泪不知不觉成了懦弱,眼泪变得廉价,只是我一直没发现而已,现在我宁愿它在眼里打转都不愿它动不动就流下来,我想让它在眼中埋没,留着以后用它来庆祝也许会更有意义,而不是拿来感伤,也许只有这样才让我感觉到我还有那么一点的坚强,不想再以为有些东西只有眼泪才能表达。如果真想流下来就应该让它流的更有意义不是吗?如喜极而泣不是更好吗?

不知不觉中雨停了,眼里的泪光也干了,一切也都变得明亮了,不再朦胧,但愿一切都能雨过天晴,眼里的眼光没有流下来,可我感觉我像是哭过的,也许它是一次没有流泪的哭泣,谁知道呢!愿泪过人朗。

篇2:眼里的泪光散文

我们会在最美的春天相遇

嗅着花香的气息

静听流水的音律

可是,花开花落

也寻不到你的足迹

你的影子倚在我的眸子里

旖旎成一滴晶莹的泪光

在心间游离

敲击键盘的声响

一枚枚字迹串成

思念的泪滴

你可否听到我心的期盼

那么悠长

想念的痴狂疯长

却听不到你的回响

篇3:眼里的泪光散文

一、做最好的自己,让别人去说吧

在这本书的《序》中,贾老师总结出做教师的“十六字诀”: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依法执教,以德育人。

简明扼要的十六个字,概括了作为一个好教师的标准。在这个时代做教师的确不容易———社会、家长、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及期望值太高,现在的家长又那么难以应对,学生又那么难以教育……做教师的,只有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不愧对良心就可以了。“上有日月星辰,下有天地良心”,只要做到问心无愧,至于别人,愿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贾老师说得好:“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既要与法律法规相符合,又要经得起道德良心的拷问。”在这个法治社会,教师也要依法执教,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悖。此外,还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流了汗,流了泪,不能再流血。“作为教师,我们不需要什么特权,不需要什么优越感,不需要谁来同情,但一定要自尊、自爱、自强,懂得怜惜自己,把自己当回事,活出尊严,大可不必忍气吞声”。要自己看得起自己,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脯做人,做最好的自己。

二、做有尊严的教师,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

首先,要有“教师忌语”。贾老师说得好:“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其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会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无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做学生的表率,也要做其他人的表率。笔者也常常听到某些教师说话口无遮拦,甚至在学生面前污言秽语,语言庸俗不堪。这样既毁了自己的形象,也毁了教师这个群体的形象。试想,自身素质不能全面提高,怎能让别人尊重你呢?

其次,教师要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贾老师教育女儿要“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中国人”。他解释说,外圆即适应性,内方即规则性,外表上不要割伤他人,要跟他人和谐相处,内里要保持独立性,也就是要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我们教师也应做这样的人。外圆就是要适应这个社会,适应现在的教育体制,适应所处的教育环境;内方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有自己的做人原则。

三、教师要把工作当作一件快乐幸福的事

贾老师在《应如何看待工作》一文中写到:工作是什么?工作是人自立于社会的标志,是实现人的价值最重要、最现实的途径。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工作是为他人、为社会,更是为自己。“我们应把工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当成一件幸福的事”,“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地在学校里度过每一个工作日”。如果我们为了名利而工作,就会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也就享受不到工作的快乐。

常常听到同事抱怨:工作太辛苦了,早晨6点就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听到这些,笔者深有同感。的确,当教师的不容易,特别是当班主任的更不容易,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往往弄得身心疲惫。这里,笔者要送给大家一句话:别把工作当负担!你把工作当负担,成天就会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你把工作当负担,成天就会愁眉苦脸,怨声载道;你把工作当负担,成天就会有干不完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当成一种快乐吧!这样,你就不会成天闷闷不乐;这样,你就会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工作,效率就高;这样,你就不会感到那么忙、那么累……好好调整一下心态吧!高高兴兴也是一天,愁眉苦脸也是一天,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四、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自己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有的教师常常埋怨学校的环境差,领导不重用,自己走不出去,学不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没有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但笔者认为,这都是在为自己找借口、找理由。问一下自己:自参加工作之日起,你读过几本书、几篇文章,做过多少笔记,写过多少读后记、教后记;上级发的学习材料,你认真读过、认真研究过吗?

实际上我们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自己。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你想学习、想进步,就一定会有办法。贾老师说得好:“其实我们最不了解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发展的最大障碍往往也是我们自己。”因此,我们要不断反思、不断反省自己,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整天怨天尤人、怨气冲天的人,就不会有成就、有出息。

就拿笔者自己来说,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此外还担任级部主任、教研组长、文学社社长、校刊主编等,工作之余,我坚持读书,基本上每个月都能读一本书。我常常在枕边、办公桌旁边放一本书,一有空就读几页,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读很多的书,学到很多东西。不但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还愉悦了身心,何乐而不为?

五、教师要精心呵护每一颗“玻璃做的心灵”

贾老师在《必须彻底摒弃“差生”概念》一文中说:“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要精心呵护每一颗‘玻璃做的心灵’,为学生营造希望的绿洲,向每一块冰冷、干涸的心田里播撒阳光雨露。”

现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的主流,国家和社会一直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教育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要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教师的思想里不能有“差生”这一概念。试想:我们张口差生,闭口差生,意识上、骨子里有“差生”这一概念,就会在言行中、在教学中把这一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带给学生,那么,我们真地就会培养出差生来。

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着眼全面,鼓励特长,注意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要“建立起这样的意识:转化智育困难生与培养尖子生同等重要,转化一个智育困难生与培养一个尖子生同样光荣;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他们学业上暂时有些困难,但其“身体、智力等皆属正常儿童,并享有与同龄儿童相同的学校教育环境和条件,而其学业水平与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暂时有一定差距;但若外界提供有力的帮助,并通过其自身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或接近这个培养目标”。

篇4:杂技背后的泪光

中国杂技团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有学生500~600人,杂技专业150~160人,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交不起学费。“家里有钱都学钢琴了,家里养不起的才送来学杂技呢!”看似孙团长的一句戏言,但却是真真的实话啊!团里只能先垫付孩子们的学费和生活费,等他们演出有了收入再慢慢偿还。蜕变之后是白天鹅还是摇钱树?

“我们喝了两年北京的水,人也变漂亮了。”这是孙团长最爱跟黄美怡开的半真半假的玩笑,“来!美丽!过来!”听着孙团长亲昵的招呼,美怡就知道是在叫她呢!

美怡是个遗孤,现在的父母都不是生养她的人。1990年,不能生育的养母在沈阳市的某街边捡到了襁褓中的黄美怡。酣睡在裹婴布里的这个女孩长得一点都不招人喜爱,面色黢黑、眼泡略鼓,鼻子踏踏的只能看到鼻孔,瘦小枯干的女婴着实比不上其他正常的婴孩。

从此女婴有了家,有了名字——黄美怡。养母带她回家后,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接受。一来美怡是个女孩,不能像男孩那样继承香火,二来她长得不好不惹人疼爱。不仅养父不喜欢她,爷爷奶奶也不疼她。但爸妈上班,照顾美怡的责任就落在奶奶肩上。两三岁的她就显露出异于常人的调皮,爬树上房抹煤灰,为此没少吃奶奶的巴掌。老太太就像拉巴一个邻家孩子般带大了美怡。奶奶没给过美怡多少温情,后来离开奶奶的美怡也从未说过想念。美怡8岁的时候,养父母因为各种美怡不能理解的原因离婚了,她的抚养权交给了养父。

说起父亲之所以争取抚养权的原因,令人心酸。那时的美怡已经来到中国杂技团,眼瞧着美怡能成为一名杂技演员了,养父指望着养女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也不枉费把她喂养大的心思。如此心思,女儿自然是不知道的。但美怡到学校转眼一年了,不知是养父母对她的“出人头地”失去了信心,还是这个吃住行全包的学校令他们过于放心,总之,美怡继出生被弃之后第二次成了没爹娘的孩子。她在学校的衣食住行一概无人问津。

美怡的求艺过程也因为她逊色的相貌而艰辛曲折。在她5岁半的时候,养母把她送到鞍山当地一家私人杂技学校学习杂技。1年多的时间,美怡只学会了倒立。不是她天生愚钝,而是当地的教学条件实在有限。为了美怡能有更好的发展,养母带着她到沈阳、大连的很多杂技学校报考,但都因为相貌不佳未被录取。美怡还记得,在沈阳的杂技学校,当她大步流星地走到监考老师面前时,看见老师交头接耳频频摇头。她连个大顶也没拿就被妈妈领走了。

后来,美怡的教练和养母把她带来北京,找到了中国杂技团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孙团长。孙团长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一眼就看出这孩子是个练杂技的好苗子,无论是肌肉发达程度,还是运动反应能力,都是练杂技的先天优势。而孙团长决定留下美怡的决定引起了团里一片争议,理由又是美怡长得不漂亮。孙团长可怜美怡的身世,最终还是坚持为她争取到了学习杂技的机会,同时也打开了美怡精彩人生的大门。

美怡到学校时只有8岁。她活脱脱像个假小子,一身肌腱子肉,别提多淘气了。儿时的美怡把爬树当作最大的乐趣。是孙团长念着美怡的凄惨身世决心收留了她。当时团里反对声连片,都说孙团收了一个猴子。但孙团顶住了压力,没有像美怡的生父母和养父母一样嫌她丑遗弃她。

少不更事的美怡在入团训练一年后以自己的艰辛付出换来了收获——她人生第一个金奖——天才比赛“单手鼎”金奖。这时的金奖对于美怡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奖牌。

美怡从出生开始,就被大人们控制着命运。她为自己做的唯一有效的抗争就是获得金奖。然而金奖赢得了荣誉、赢得了老师和伙伴们的尊重,就能赢回父母的爱吗?从意大利获奖归来,令美怡意外的是父母同时来机场接她。她从没见过爸爸那么高兴,“他夸我是好女儿,说我得金奖把他乐坏了。”孩子总是单纯的,在美怡眼里,这是爸爸对她的认可,是她获得父爱的开始,但事实总跟梦想谬之千里。

得奖归来的美怡陆续到国外演出。日本、葡萄牙、芬兰、希腊、意大利、法国……她的灯人和单手顶走遍了半个世界,仅去年收入就有十几万元。美怡除了留一些生活费,其他的钱统统交给养父母。也许是美怡的这股“力量”太强大了,离异多年的父母重修旧好,一起帮美怡存钱——花钱。美怡现在是尽孝的女儿,但父母何曾给过她真正的慈爱?孩子啊,你是太小了不明白,还是看破了旁人的世故呢?

1月18日,美怡才从以色列回来。她跟着团在以色列的埃拉特表演了两年多。外国人可不觉得大眼睛双眼皮好看,人家就认为小眼尖嘴的美怡最好看。美怡在以色列已经是明星了,她的海报贴满了大街小巷。

“跟着周老师练挺苦的。”美怡伸出黑瘦的手臂给我看:“现在我胳膊练得都后倒背了。”美怡胳膊明显向内侧弯曲。周老师是美怡的在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的启蒙老师。她告诉我,周老师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对她。“给我买吃的买穿的,就像妈妈一样温暖。”有件事美怡一直不知道,她来学校头一年的伙食费都是周老师默默垫付的。

“练5个再歇。”这是和美怡一起练功的师姐下的命令。美怡双手各拿四根一米长的细棍,每根细棍顶端各跳一个盘子,靠双手腕的力量让这8个盘子转起来,同时,美怡还要做倒立、翻转等动作。盘子经常会在她倒立的时候从细棍上掉下来。师姐所说的5个动作,就是让美怡做5个完美的耍花盘。在美怡一次又一次摔掉盘子被师姐训斥的时候,旁边有个自己练花盘的演员自言自语:“看见这8个盘子我就烦!”刚好跟这边厢的隐忍成了对比。这天中午,美怡很晚才去食堂,她实打实地练了5个,才歇。

倔强的童心渴望爱怜

听说刘成栋的爸爸不要他了,他的妈妈在三年前“耍了小把戏”把他“骗”来北京。对于我的采访意图,小成栋给了不置可否的回答:“我练功呢!”小成栋和另外两个伙伴一组正在排练“三人技巧”。这组节目已经练了11个月,三个本就同宿的小伙伴更是形影不离了。

小成栋从伙伴手里接过两只一米长的弹簧拐。拐的一端有两个平行的圆环,手臂穿进去,用以固定。小成栋熟练撑起双拐,倒立起来,凭借自身的压力和拐低端的弹簧,腾腾地跳跃。倒挂的姿势令他两腮略略突起,细嫩脖颈上明显暴起了青筋,然而脸上没有一丝表情。

“妈妈最近来看你了吗?”

“没来。”

小成栋坐在练功房墙角的大垫子上,耷拉着眼皮,目光停留在自己相互抠哧的蜕皮的手指上。其实小成栋的妈妈自从把他送到中国杂技团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以后就再没来看过他。

他身边的伙伴倒是很容易熟络,其中一个主动地作自我介绍:“我13岁,来了4年了。我是武汉的。”他

边说着边回应正在身后搔他痒的另一个伙伴,两人争先搔着对方的痒,“呵呵呵”地笑作一团。这时,我第一次看到了小成栋脸上有了表情,似是而非的浅笑令人弄不懂,是应和还是嘲笑?

见他们嬉笑打闹成一团的我,想留住这一瞬间,他们非常乖地保持烂漫的笑容,给了我拍照的机会。这次,小成栋也主动参与了。听我说会寄照片给他们时,爱自我介绍的那个小伙伴连声说“好啊好啊”,而小成栋一直低着的头微微抬了一下,丢给我一个关注的眼神。我想,他是从这会儿才开始注意我的。

“阿姨,他平时最坏了。”小成栋终于主动说话了,他指着武汉的小伙伴说,“他以大欺小,就他最大,总欺负我们两个小的。我们刚8岁,他都12岁了。”其实小成栋12岁,他的糊涂年龄账是故意为了混淆是非。“谁说的,咱问老师去,是他俩老欺负我。”被指责的不甘示弱,边反驳边不时地看我,似我是个判官。一个说:“说好每天你交衣服我取衣服。”另一个说:“结果我天天交天天取。”在学校,孩子们只要每天上午把脏衣服交到洗衣房,晚上取回来就可以了。他俩你一句我一句,旁人完全插不进话。这时,一直没出声那个孩子采取了行动,跪在垫子上,从身后揪小武汉的头发。小武汉看似有点急,回身扒拉开同伴,很快三个人放弃了理不出的祸端根源,又把注意力收回到我身上,嘻嘻哈哈好不亲热。

我们拉家常般地聊起天来。小成栋在老师的眼里,是个特别鬼灵精的孩子,也是天生的杂技演员坯。当问到平日里训练批评多还是表扬多时,小成栋直爽地回答:“批评多,淘气的时候,尤其是我。”小武汉可逮着机会:“阿姨,你看他承认了吧!他爱打架,爱骂人,爱欺负人,总爱说‘他妈的’……”

小成栋的家里有妈妈和外婆,父亲远走异乡,抛弃了他们的家,也抛弃了成栋。现在他每月300块钱的生活费其实是学校垫付的,可小成栋以为是妈妈寄给老师的。早在妈妈带小成栋到学校来的一刻,就给学校打下了白条,学费和生活费以后都要从小成栋的演出费用里扣除。老师出于对小成栋的爱护,并没告诉他实情。

三个孩子中最不爱说话的那个,正在玩手机,他是他们当中唯一有手机的“宽裕户”。据说他的舅舅就在学校里任教,他中午不和小成栋、小武汉去食堂,因为他有“家”可回。小武汉自豪地告诉我:“过两天我妈妈来看我,也给我带一个手机。”小成栋低着头,嗫嗫地说:“嗯,他妈妈要给他带一个……”听说孩子们有块糖都要分着吃,这种共产共销的作风已经成了惯例。但妈妈的礼物、妈妈的爱,小成栋也能从别人那里共享到吗?

7岁的小成栋在昆明某杂技团呆过一年,基本没学到什么。他能来到北京源自妈妈和朋友的一次闲聊。那位朋友的女儿在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学杂技,但没几个月,就以不守校纪被开除了。小成栋妈妈心想管理严格的学校应该不错,就决心把儿子送来。

“是我妈把我弄过来的。我都不知道,我妈说我婆婆(外婆)病了,带我回家看她。可我看见票是到北京的。我想我家在四川,怎么跑北京去了。”看似倔强的小成栋突然显得逆来顺受。听着小成栋的诉说,我无意间看向窗外。灰蒙蒙的天气里瞧一只猫在奋力往街对面的矮墙头跳,却跳不起来,四脚僵直地在街面上直滑行了几尺。矮墙头上的一叶瓦吹落了,在地上粉碎了。

看小成栋总抠手上的蜕皮,我掏出了随身带的手油送给他。这是我第一次见他满脸喜悦“咦?这是什么啊?”“送给你吧,擦手用的。”小成栋见小武汉贪婪地盯着这小礼物,愣了愣,低头看着擦手油,吸了口气大方地让出了礼物:“那给你用吧。”

小成栋从一来就和小武汉在一起练功,所以彼此非常熟悉。“刚来的时候我叫他雷阵,两三个月了才知道叫错了,他叫陈雷。”可小武汉从没为自己名字争辩过,就是他的随和,让小成栋接受了这个朋友,他在学校的第一个朋友。

我看着小成栋右眼角的疤痕,伸手抚摸他的头和眼角疤痕,他居然没有躲闪,还告诉我疤痕是小时候和舅舅抢泡泡糖,摔炉子上磕的。“我管婆婆要了两毛钱买块泡泡糖,他们都在看电视,我去厕所出来看见泡泡糖在他那儿,就跟他抢。那么大的人还吃泡泡糖!”小成栋不能理解,他一点都不觉得舅舅是逗他玩,“他马上就要塞嘴里了,”最后泡泡糖掉火里了。

他突然问我“大专是干吗的?简单吗?”我向他作了解释。“上学我觉得没用。”小武汉说。小成栋立马回驳:“谁说没用,文化好还能当记者呢!当导游呢!当翻译呢!”小成栋不知听谁说翻译能赚特别特别多钱,所以十分向往。

虽然他们年纪不大,但是已经有过数十次的演出经历了。小成栋的对手鼎表演,走进了北京周边的乡村学校和剧团。他盘算着去学校演出百元的收入要比去剧场15元一场合算。小武汉兴奋地告诉我:“老师带我们进过一次城,去前门吃麦当劳!”他们来北京三年了,这是唯一一次走进市中心。

孩子们中午休息吃过饭又跑来找我,小成栋的态度与刚见我时有了很大的出入。他得意地向我炫耀:“阿姨,我们宿舍还是优秀宿舍,每天我们都打扫,我们好吧?”他又看似无意地问:“阿姨,你是就来这一回吗?……我希望你还来。”我的心就像被什么拽了一下,我能感觉到这孩子是多需要温暖关怀!我答应他,一定再来。

又是一个可人儿

早晨6点,空气中还弥漫着潮湿、清凉的气味,阳光还没积攒足够的力量摆脱云层,在练功服外紧裹着厚厚棉服的孩子们已经匆匆穿过宿舍,径直奔向练功房了。

万逊今天的训练仍然是继续彩排“双人滚杯”,瘦弱的她和两个伙伴安静地赶路,似乎还处在浅睡状态的三个女孩失去了百灵鸟的活力,顾不上揩掉内眼角的眼眵,习惯性地伴着腹中“咕噜咕噜”的叫声,踏进了二楼练功房。

晨练是最难挨的光景,因为肚子饿、身体乏、脑子也不够清醒。待到7:30孩子吃饱了早餐,这一天的培训才算真正开始。七八分钟的节目在一上午的排练中不知被彩排过多少遍,间隔三两分钟的休息时间,偶尔能看到万逊脸上的疲倦,但只要伴乐响起,她那可人儿的小脸就会堆满微笑,一次又一次,难得的是那份真诚神情。也许正如万逊说的,她是因为喜欢才练杂技的。

上午10点多,由于场地要让给师兄们考核节目,万逊这一组双人滚杯的学员们不得不转移阵地。“万逊,把滚杯拿到隔壁去!”一个师兄喊道。“嗯。”万逊乖巧地应着,转身去拿地上的10组滚杯。每组滚杯都由10只玻璃杯分三层罗列,万逊左右手臂各怀抱两组,一手扶护,另一只手又拿一组滚杯。我看着心疼着小人儿,急忙上去帮忙,她却从容又羞怯地笑着摇头,从容她的习惯,羞怯我的热络。当万逊往返搬运道具的途中,另个师兄跑过来逗她,伸脚从身后轻踹她后腰,万逊不躲也不怒,淡淡地看我,淡淡地笑。

站在台下看万逊彩排的孙团长可怜万逊,她告诉我:“这孩子根本不知道她父母离婚的事。”万逊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因为父亲不务正业,母

亲对他十分看不起,这才离婚投奔了妹妹在外地打工。

“收下吧,她已经没有家了!”这是奶奶把万逊带来杂技团的第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浸湿了孙团长的心,令她决定留下这可怜的孩子。

“我妈在苏州,我爸在遵义。小姨夫在苏州送货,妈妈就过去找小姨了。”看着眉眼清秀可人的万逊,听着她对自己的家事娓娓道来,你能从这个小姑娘身上感受到乐观、随和与直爽。这是我在杂技团的其他孩子身上很难看到的。他们中的多数人似乎都形成了过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不轻易信任的心理,要怪就怪孩子们命途多舛吧!

万逊六七岁的时候,妈妈离开了家,离开万逊,去苏州工作了。42岁的爸爸曾经开过出租,曾在加油站上班,但都没能长久。近3年,爸爸待业在家。维持家人生计的负担都压在了奶奶肩上。年近七旬的奶奶为了糊口,给别人卖家具,每月不过几百元收入,要养活奶奶、爸爸和万逊三口人。十分拮据的生活总免不了让同在遵义的万逊的大姨救济。

奶奶视万逊为心头肉,百般疼爱。但家境贫寒,怎样才能给孙女谋个好出路呢?奶奶在万逊8岁的时候送她进了遵义当地的杂技团,一学就是三年多。万逊说她最开始接触的就是滚杯和车技“练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杂技!”她抿着小嘴,露出单纯满足的笑容。

2002年,全国杂技比赛在遵义举行,中国杂技团的孙团长也去了。教万逊翻跟斗的老师非常喜欢这个乖巧的孩子。他借全国比赛之机,带着万逊和万逊的奶奶,找到了中国杂技团的孙团长。万逊回忆说:“当时孙老师让我来了几个动作,拿顶、下腰、翻腿什么的。然后就收下我了。”万逊不知道,孙老师是心疼这少人爱的天真女孩,也是被奶奶的真诚恳求打动了。

“奶奶和我呆了一个星期就回家了。”万逊说得委屈的,“刚开始特别舍不得……”哪有孩子不想家啊!万逊很快调整了心态,又冲我抿嘴笑笑,连她的眼睛也在笑:“不过我前年回家了,还见过奶奶。那是春节过后,我从泰国回来被补一周假期。奶奶特别高兴!”说着万逊又低下头,“只是我要回团的时候奶奶就哭了……”万逊记着,奶奶本说不送她了,怕泪眼婆娑耽误孙女回团。但当她背着行李出门时,奶奶踉跄地追到院门口,手里攥着一个刚剥过壳的熟鸡蛋,硬要万逊吃了再走。奶奶的另一只手捏着几根成辣子,让万逊一并吃下去,“鸡蛋没滋味,吃点成的不反胃。”听着万逊诉说对奶奶的百般思念,我想着如果能让这对祖孙打一通电话也好啊!可是万逊奶奶留下的联系电话无论早晚都无法接通,传入耳际的只有在贵州风光片中常见的背景音乐做的铃声,让万逊听听,就当是回家了吧……

转眼,万逊到中国杂技团下属学校已经快四年了。还是学员的她,文化课上到六年级;专业科学了滚杯、车技、花盘几项杂技。她出国表演也有十几次了,加拿大、新西兰、西班牙、意大利、泰国、文莱、印度,万逊很有耐心地向我介绍着她去过的每一个国家。“我12岁时,第一次出国,是去加拿大表演滚杯。”万逊语气中带着羞怯,“当时挺紧张的。其实表演本身没有危险,可我就是紧张。”她不经意间吹了口气,“不过现在都不紧张了。除非有重要演出。”万逊俏皮地看了我一眼,“比如领导看哪。”万逊抿着嘴笑。

万逊在学校的学费都靠她自己交,出国积攒的演出费在扣除学费以后,每月万逊还能留给自己三四百块钱的生活费。万逊的漂亮在团里是出名的,但她很少关心这些。逛街、打扮都不是她的兴趣所在,只有缺了日用品她才偶尔去趟超市。她和伙伴们聊的话题多和练功有关,万逊喜欢杂技,她一直这么说。“我最想奶奶,然后就是想练好杂技。”万逊简单的心思也有动摇的时候,比如受到批评。

“刚开始老师批评我挺受不了的,”万逊小脸就沉了,就像真的刚挨了训,“要是一个动作总做不好,老师就说我不认真,挺委屈的。”万逊歪着头,有点不好意思。

夕阳的余晖透过落地窗洒在万逊身上,似乎为她的轮廓镶了一圈金黄。她白皙的皮肤、稚嫩的面颊,最可人的是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引着你的视线无法离开。

编辑

篇5:泪光散文

我便强打起精神,写一篇幻觉。烈日早在头顶烧出窟窿,鲜红的烟雾,我眼睛看见又早如同往日一般,梳理蓬乱的头发,在荒漠中前行。我想爱如脚下的肉体,血淋淋的土地,我却不知我从什么地方爬起来,我又为何见如此多的死亡。烈日烘烤着焦糊状的血河,这死寂的世界里,唯有那里有一行流动的.痕迹。

我要把它寻来,那一颗挂在脖子上的心脏,脑袋里突然闪出这样的念头,已经好多年了,在这血原之上,未听见跳动的声音。偶尔的火焰,从南方的焦土里蔓延过来,乌黑的烟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却要寻找躲避的隐处,我喜欢穿上别人的皮囊,一夜又一夜过去,直到那皮囊腐烂,露出一丝缝隙,阳光透了进来。

有一颗心脏,挂在一个女人身上,我已经忘记了她的名字。当我行走于血河里,我的呼吸已近停止,血流穿过我的身体,那瞬间仿佛一切都活了过来。我又能回忆起,开满血花的山顶,那最后一夜,掉下悬崖的画面。当睁开眼睛,遥望星空,仿佛又寻见同一弯月,照亮了我血色的脸庞,早已腐烂不堪。

突然间,抚着脸庞,从那些坑坑洼洼的洞穴之中,我已不再认识自己,我是谁,我又从哪里来,我却为何要去寻那女人,那一颗心脏?我茫然了许久,却毫无意义,一切都毫无意义,也无什么事情可以去做,也只好去寻她。从山的北边,一直到南边,从海的北岸到南岸,从地心一直钻出地表,仍是没寻来。

悲苦么,却毫无感觉,这身烂骨头,挪动向前,再挪动向前,空气里又开始散发出焦糊的臭味,我明白,我的身体,只剩一丝血肉附在骨头上。 我的脑子里,空空如野,我这点精神为何仍能支撑这副骨架向前,这总让我不明白。当我寻到一枚戒指,在一副尸体上,我似乎熟悉,我顿时停驻在那里,一动不动。

那是三个世纪,整整过了三个世纪,我也不知为什么,或许我已经死了。看四周的尸体已开始变成荒漠,我的身体被埋进了沙子,我想那副尸体或许就在脚下,我却看不见,一切都陷入黑暗。

篇6:眼里的男人伤感散文

有一个人曾经问我,忧郁是什么?我说忧郁是首诗,需要人慢慢去体会其中的悲伤,那是一个人在经历了无数风霜之后的外在表现。女人的忧郁就像一朵花,是需要人去怜惜;而男人的忧郁是不张扬的,他往往藏在他的内心深处,只有偶尔的一个眼神才会出卖他自己。男人的忧郁不像女人那样显而易见,往往一个男人开朗活泼的外表之下掩藏着一颗忧郁的心,如果你不对他是极尽了解,如果你没有听他诉说,那么你是完全不会发现他外表之下的那颗容易受伤的心。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是忧郁的,他的照片里没有一张是笑的,一直陪伴他的音乐永远是一个格调——伤感,他的衣服永远不会出现鲜艳的颜色,而灰黑就是他永远不变的选择,他可以听着一首歌默默洒下他的男儿泪,也可以因为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而暗自神伤。这就是他们,一群深埋内心情感的.男人。

他们为什么要忧郁,难道他的一生中就没有阳光明媚的东西吗,我常常这样想。直到一天我倾听了一个忧郁男人的经历,我才终于知道,即使是生命中曾出现阳光灿烂,那也不足以温暖他的那颗冰冷的心。其实我觉得这种人是可怜的,因为在他们的年龄段里经历了本不该他经历的东西,例如父母婚变,情人背叛还有就是事业上的失败,这一切的一切,就像一场洪水,将他原本拥有的快乐全部冲走,留下了的到处是坑坑洼洼的一片狼藉。

男人在忧郁时没有女人的影子,有的只是无尽的孤独。因为他的生命之中缺乏一个真正懂他内心,愿意替他分担忧伤的那么一个人。他独身一人,背负着内心沉重的负担,孤独的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行走,即使迷失了,也没有人告诉他回家的路,只有那无尽的黑暗将他吞没。

他们的内心一直都有一个追求,那就是寻找那个懂他,可以在他迷失时告诉他回家的路的那个人,而那个人可以是亲人,爱人,知己,甚至有可能是陌生人,只要那个人有给他温暖的感觉就行了。

有人说排除忧郁其实很简单,忘记伤心的,记住快乐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选择性记忆,有时候当一个记性差的人远远好过记性好的,至少对于他们是好的。

记得有人曾说,忧郁男人的一生始终是个悲剧,他的存在方式始终就是悲剧,可是我却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人的一生没有什么事是始终注定的,就如丑小鸭也有可能会变成白天鹅,就像天空永远不会只有雨水,人们记住的是雨后那道美丽的彩虹,之前的阴雨绵绵早就被眼前的美丽所掩盖,因为人永远是愿意记住美好的食物,而选择遗忘那忧伤的过去。人生的不如意总会过去,不管你以前经历了多少不愉快,但那始终都是过去式,我们应该往前看,而不是总是停留在过去,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的眼睛是长在前面而不是后面

上一篇:冯氏集团简介下一篇:醒作文800字_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