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2024-04-13

民生问题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民生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民生问题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市、县开展“万民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要求,房县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部门职能,成立了专题调研组,通过采取实地查看、走访群众、代表座谈、查阅资料和听取汇报等方式,就全县的农村民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房县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版图大县。全县辖20个乡镇,304个行政村,15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756元,财政收入亿元。我县属国

家级贫困县,也是老苏区,全县有优抚对象31160人,其中享受抚恤定补5469人,农村实有五保6610人,农村低保对象万人,城镇“三无”对象820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万人,常年因灾救助对象40000人,60岁以上的老人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0岁以上的老人476人。全县建有福利机构23所,为民服务窗口2个,社会公益事业管理单位2个,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共有82人。

二、民政惠民政策落实情况:

1、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最基础的工作,我们从城市低保救助开始,不断拓展救助种类,目前已开展了农村低保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五保救助、灾情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十项社会救助种类,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困难群体“应保尽保”的社会救助体系。同时,逐年提高提高救助标准,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实惠。“十一五”期间,我县共投入民政事业资金亿元,常

年救助城乡低保对象达到万人,常年灾民救助4万人次,累计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万人次,实现了城乡居民无饥寒。建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五年累计救助2500人次。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明显提高,帮助灾民恢复住房8000户。建立了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各类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与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2、城乡低保救助阳光化操作为了解决群众不了解救助政策,不知道救助程序,杜绝优亲厚友、暗箱操作、政策执行不严等现象,近年来,我局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方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全面实施救助服务。一是建立了民主评定制度。民生问题调查报告在低保对象的确定上,以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开展“民主选贫”活动,对提出低保申请人,采取“一会两票”的办法确定对象,逐级上报、审核;二是建立了季度审核、半年核查、走访的制度,形成了“低保对象即进即出、保障

标准有高有低”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了“四级公示”制度,即对低保对象实行村公示、乡公示、县级公示、户挂标示牌,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建立了公众服务窗口。投资50余万元建立社会救助服务大厅,接受全县群众的政策咨询,受理群众的上访,办理临时救助,承办社会救助工作。2016年和2016年,我县低保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全省社会救助工作探索创新奖”。

3、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局抢抓机遇,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切实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提高了为民服务能力。一是投资1100万元,对福利院进行了改扩建,新建老年公寓一栋,新增床位210张。目前装修工程已接近尾声,即将全面向社会开放使用,有效推动了我县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二是抓住“福星工程”建设的机遇,投资400多万元,新建了农林场福利院、化龙堰镇福利院,改建了青峰镇福利院、榔口乡福利院、红塔乡福利院、土城镇福

利院、野人谷镇福利院,4所福利院已达到省级模范福利院标准,6所福利院已达到合格福利院标准。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福利生活配套设施,使入院五保对象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确保了老人住得进、留得住、生活得好。三是投资800多万元,兴建了民政综合服务大楼,为开展城乡社会救助和婚姻登记系列化工作,提供了方便、快捷、宽敞的服务场所,每年接待服务对象达4万多人次。四是启动了殡仪馆和公墓建设项目。

4、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一是全面落实了优抚抚恤政策,按政策及时予以调整,建立优抚对象台帐,实行网络化管理,及时兑现优抚资金。二是认真解决优抚对象“三难”问题,制定出台了《房县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对优抚对象建立了医疗救助、医疗减免、住院费按比例报销、大病救助“四位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对现役军人家属给予重点帮扶。三是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慰问活动,充分利用春节、“八一”等

重大节日,组织各级各单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走访慰问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军政鱼水情。四是开展复退军人职业技术培训。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复退军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扩大就业渠道。

篇2: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十七大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奉行的“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应该说,从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以及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大力改善民生方面的举措,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相对于我国GDP年年大幅增长而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言;相对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始终滞后于通胀导致的消费增长而言;相对于由于收入分配不公而形成的贫富差距过大而言,我国的民生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为此民生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以网上访问式,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网上访问是主要是用于查阅资料,获得分析的依据。

【调查对象】

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居民,包括农民、商人、政府官员等。

【调查数据分析】

一、就业问题

就业基本情况:“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第一个压力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长期存在,“十二五”期间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数2500万,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900万个;第二个压力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紧密联系;第三个压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入一个加速期,现在虽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4亿人,但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1亿多人。

下面表格是2005年至2009年全国总人口的就业基本情况:

44.8 23.8 31.427331 6488 810 188 45 1750 699 3458 557 688 2778 48494 14272 2366 2123 839 4.242.6 25.2 32.2

28310 6430 764 178 45 1920 741 3954 611 796 3012 48090 14680 2632 2147 847 4.140.8 26.8 32.4

29350 6424 718 170 43 2075 788 4581 680 903 3310 47640 15090 2672 2187 830 4.0

39.6 27.2 33.2

30210 6447 662 164 43 2194 840 5124 679 943 3609 47270 15451 2780 2167 886 4.2

38.1 27.8 34.1

31120 6420 618 160 37 2433 956 5544 721 978 4245 46875 15588 3063 2341 921 4.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1、中国现阶段的就业人群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而所谓的第一产业即使农业,相对而言农民的一年靠粮食的收入是非常可怜的,严格意义上并算不上就业人群,所以中国的就业压力是非常的,而不能单单的看登记的失业率。

2、中国的失业率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表明社会民众面临的失业风险加大。

3、200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8199元,与2008年的17071元相比,增加了1128元,名义增长6.6%,比去年增长幅度回落了7个百分点。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和增长速度均低于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

据报道:我国是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其比例是3.23:1,造成收入差距大的原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体制分割现象严重,以及发展机会不平等等多方面原因。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专家指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西部的一些省份这一比例更高,达4:1以上。

二、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由上面表格得出:

1、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基本上保证了每个儿童都能良好的免费的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2、而且高中升学率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提高,如今我国民办大学以及专科院校的增多大大的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如今高等教育已经不是以前的精英教学,相对而言入学难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三、物价

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创2008年7月以来的37个月新高。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8%,而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

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4%。其中,城市上涨6.2%,农村上涨7.0%;食品价格上涨14.4%,非食品价格上涨3.0%;消费品价格上涨7.4%,服务项目价格

上涨4.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3%。其中,城市上涨0.2%,农村上涨0.4%;食品价格上涨0.9%,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上涨0.4%,服务项目价格持平。

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5%。其中,城市上涨5.3%,农村上涨6.0%;食品价格上涨11.7%,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6.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9%。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6%,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6%,居住价格同比上涨6.1%。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2%。

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一条微博这样写道:中国现在的高房价、高物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

在一项调查中,79.7%的人表示当前的高物价影响了自己生活的幸福感,其中40.1%的人表示影响非常大。

进一步分析发现,收入越低的受访者,其幸福感受高物价的影响越大。具体而言,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受访者中,表示高物价影响生活幸福感的人的比例为83.5%;收入在2000~3500元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80.8%;收入在3501~5000元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79.7%;在收入位于5001元以上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72.2%。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当前CPI高居不下严重的影响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使收入增加了也弥补不了因通货而引起的物价上涨,民生问题还是国家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调查建议】

1、要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规律。邓小平同志说过:市场和计划,我们都可以用。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但是,一旦搞起市场经济,它就是一种经济形态,一种经济运动,它就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资本主义社会搞市场经济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搞市场经济,其特性和规律同样要表现,要起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是价值规律,而它在经济运动中所导致的社会结果,就是生产无政府状况,生产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是某些产品过剩和某些产品不足反复出现。我们现在遇到的许多地区的重复建设,某些行业的发展过度,以及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扩大,深刻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自身客观规律在起作用。

2、要加强国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的准确度和着力度,把国民经济的发展适当调低一点。建议把经济发展速度稳定在5%左右,如能坚持10年、20年、30年,也是很伟大的成绩。要研究和调整生产与消费、建设与消费之间的比例,把更多的资金用到提高人民生活上来,使消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推动力。要调整国家筹集资金和国有银行资金的投向,及时而准确地防止或纠正某些行业和某些产品的片面的、盲目的扩张偏向。二亿多吨钢铁、几亿吨水泥、十几亿吨煤炭,这样的发展规模是难以为继的;拖欠农民工工资一千多亿这样的挤压人民的状况,也是难以为继的。空手套白狼式的工程和建设,要坚决的刹住;继续再搞的,要坚决查处。要正确引导日益壮大的私营经济,使其发展适应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不要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要生产坑民害民的假冒伪劣产品,不要拖欠国家税款和员工工资。

3、要加强对市场经济微观管理的准确度和着力度。现在的现状是,不仅宏观方面的许多大政方针得不到落实,而且微观方面的许多具体政策、具体规定也得不到落实,因而导致出现国家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导致出现许多突出的民生问题。一定要加强市场监管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他们的素质,特别是责任感;一定要纠正和减少监管机构、监管队伍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真正地依法监管、有效监管。凡市场上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要追究

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首先是首长的责任。近来,中央电视台连续报导了一系列地区发生的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事件,就应该严格追究相关地区监管部门的失职或违法责任。

4、要把共同致富的大政策落实到一次分配、二次分配的具体过程中去,使最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果。要改变片面地大幅度地增加公务员的收入,而不顾及广大无收入、低收入人群利益的现象;也要改变只关照高收入阶层的需要和福利,而不顾及广大工人、农民的需要和福利的现象。

5、要抓紧制定和落实城市化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城乡出现的许多民生问题,都与城市化以及城市现代化政策滞后、法规滞后所致。旧城改造,包括街道拓宽和街区改造,不能只顾或多顾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而不顾或少顾被拆迁人群的利益;这类拆迁一定要给小店小铺安排新的营业和生产场地,居住居民一定要保证达到小康居住条件;新搞开发区或另辟新城,也不能只顾多顾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而不顾或少顾农民的利益。

6、要制定农民工逐步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和法规。这是一个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的大战略、大政策。现在已有近亿农民务工,如果他们象城市居民一样,同工同酬、同享社保、子女近地入学、居住条件改善,就可以带动3亿至5亿农村人口过上小康生活,一部分人还可较快过上富裕生活。

7、要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全面规划,逐年实施,务求落实。全国和各省、市、地、县,均应对涉及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周密而系统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既有长期的解决规划,又有当年的解决步骤。

8、要把解决民生问题列为考核各级政府和领导人员政绩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解决民生问题要有计划,做到有指标,有措施,有领导人负责,并在执行中定期查进度、查效果、查责任。

9、中央政府以及省、市政府要加强检查工作,力促各项政策、法规、措施的落实。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只讲在口上,也不能只写在纸上,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中,落实到千家万户,真正使亿万民众过上殷实而舒心的好日子。对上级机关来说,抓落实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抓检查。只有有计划、见人见事的检查,才能发现问题,发现好官,发现真经,促使各项爱民、富民政策、措施的落实。

10、要坚决同官僚分子、腐败分子、恶霸分子作斗争,发现一个撤掉一个,查处一个。在党内、政府内确实存在一定数量的官僚分子、腐败分子、恶霸分子。凡是民生问题突出的地方,都与那些地方存在官僚分子、腐败分子、恶霸分子有关,许多情况下,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要派员检查,派员监察,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揭露那些危害民众、欺压民众的官僚分子、腐败分子、恶霸分子,把他们手中的权力夺归于民,夺归于党,打开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新局面。

11、政府要加大力度控制房价,控制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新的世界经济形式的发展。

【调查体会】

篇3: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2007年12月29日,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为档案部门更好地服务民生指明了方向。民生档案广涉婚姻、山林地权、医疗、卫生、教育、劳保、医保等部门,它不仅“提供了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真实数据”,而且“反映了社会公平性的程度和我国基本现代化的标准”[1],它是在民生关怀思潮深刻地锲入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成为和谐文化的印记时,从大文化角度提出的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策略。故,开展民生档案服务民生的工作及其相关研究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新时期档案部门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

为了解民生档案服务民生的实际状况,我们对浙江湖州市的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了调研,方式有四:一实证研究。科学选定有代表性的地区为“点”,主要选取市(县)档案局、民政、社保、房产、林业、户籍、医保等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部门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听取了主要负责人的相关介绍、工作体会和工作设想,参观了服务窗口、库房等服务和管理状况,搜集了较为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二是问卷调查法。向社会公众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三是网上(部门网站)访问法,即部门网站的信息获取;四是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鉴别、整理一些有关民生档案服务民生的文献,并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形成了本课题科学认识的方法。通过以上努力,进一步摸清民生档案的资源现状、利用情况、存在问题等,为准确界定区域民生档案的资源结构与范围,进而进行科学的条块梳理,归纳出民生档案建设的需求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湖州市民生档案服务民生的现状

1、服务的基础

(1)领导建设方面———纵向的贯通与横向的交互领导体系初显端倪

如果把组织定义为一个有机系统,领导系统则是这个组织的最核心部分,它是一个单位或组织的整个资源优化配置的中枢系统。就民生档案工作来说,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民生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

就纵向贯通来说,湖州市各涉民部门皆成立了以正职(副职)领导人为核心的民生档案工作领导小组,以多种形式来保障民生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落实服务民生的机构,指定负责人,明确民生档案建设的目标任务;二是通过集中学习、进修、考核等方式培训相关人员;三是对所辖民生档案的范围、形成、形式等进行界定,形成规范。

就横向互联来说,民生档案工作涉及面广,既有长期性、综合性的难点,又有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务必要理顺条块关系、统筹兼顾。近年来,湖州市档案局(馆)秉持协调、合作、监管的理念,与社保、医保、房产、公积金、劳动与就业服务局等重点部门紧密互动,共同加强民生档案的监管。一是加强指导,积极建立民生档案资源体系,促进各相关单位的民生档案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从而确保了涉民利益的民生档案“不流失、不散失”;二是加强监管。以民生需求为导向,重点关注涉民范围广、利用影响大、资金投入大的政府实事工程项目和热点民生档案种类,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明确管理要求,并坚决依法强化监管措施,督促重点单位切实履行起收集、保管、移交、提供利用民生档案的义务。

(2)法制建设

依法治档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档案工作领域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完备的档案法律制度是依法治档的先决条件。湖州市各档案、涉民部门以《档案法》为核心和依据,纷纷制定和实施了档案管理工作细则。截至目前,各部门的民生档案工作制度已做到类别相对齐全、较规范系统、体例较科学、内部较和谐,实现了上下(上位法与下位法)、左右(此法与彼法)、前后(前法与后法)彼此之间统一、协调,避免了相互矛盾和彼此脱节。

(3)馆藏建设

根据不同等级、不同规模和职能所配置的各类档案用房,大致有档案库、查阅档案、档案业务和技术、办公和辅助等用房组成。调研发现,湖州市各地档案库房多寡不一,新旧有别,建筑面积或多或少,但必有一保管库房且多自成一区。

(资料来源:根据调研结果的统计)

当然库房建设受资金、人力、资源、建筑空间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但不管怎么说,目前是适合馆藏需求的。至于馆(室)藏档案的数量,因部门性质、职能的不同而不同。以湖州三县两区综合档案馆藏来说,数量较多。

(资料来源:湖州市档案馆保存情况综合年报,2010年度)

其中,不少档案馆的民生档案的数量占馆藏数量的1/3或一半或更多,以安吉县档案馆来说,截止到2010年10月,所有馆藏数量为41066卷,而民生档案的数量就已达13838卷,约占总数的34%。而且,这一比例随着更多民生档案的入馆而越来越高。

(4)资源建设

民生档案资源来源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它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湖州市各级档案部门按照建立“两个体系”的要求,先后制定了收集、征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新型档案、特色档案和与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一是积极开展民生档案建档工作。出台了婚姻登记、社会救助、伤残抚恤等专门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办法,指导规范民生档案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民生档案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二是突出民生档案建设重点。与老百姓利益最为密切相关的社保、医保、土地承包、山林地权等民生档案成为重点建设及数字化的对象;三是健全以民需为导向的档案资源体系。对分散于各领域的与民生有关的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并积极调整档案接收范围,将具有长远价值的民生档案依照有关规定接收进馆容;四是积极开展“民生档案数据基础数据库工程建设”,结合当地民生工作的特点,不断完善民生档案资源管理和服务机制,并获得一定的成效。如2008年,浙江省档案局授予全省22家单位为“民生档案信息基础数据库工程建设示范单位”,长兴档案馆、安吉档案馆名列其中。

2、服务的内容

民生档案的服务内容主要表现为价值属性和信息服务两个维度。

民生档案的价值属性主要表现为史料价值、参考价值和凭证价值,这些价值属性决定了民生档案服务的基本方面,从近3年湖州市三县两区综合档案馆的档案利用统计便可得到印证。

从上表可以看出,建国后档案的利用要远大于建国前,因后者主要是用于编史修志或学术研究。就利用目的来说,主要是工作参考和服务经济建设,然后才是编史修志、其它、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这几个方面的利用正印证了民生档案的凭证、参考和史料价值。

从民生档案信息服务角度而言,“档案信息服务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原始证据性、有一定的依赖从属性、具有连续确定性”[2]。档案信息服务主要有八种维度[3],而湖州市各地档案部门在民生档案信息服务方面主要表现两方面:

(资料来源:湖州市档案馆保存情况综合年报,2006-2010)

一是为开放馆(室)藏档案,向社会提供相关档案信息的查询;二是开展档案编研,将重要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编研并以专题形式向社会公开,它是档案信息服务的深层次运用。如,湖州市档案馆倾力打造了《湖州市民生工程建设实录(2003-2006)》这一关注民生、福祉百姓的重要编研成果,深化了民生档案的利用。

(资料来源:湖州市档案馆保存情况综合年报,2006-2010)

3、服务的方式

民生档案的服务方式随着服务深度和服务广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近年来,湖州市各地档案部门根据上级“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要求,积极探索民生档案服务为民的新途径,构筑起多元的民生档案信息服务平台。

(1)档案展览

在这方面,湖州市档案馆率先做出了垂范。通过精心设计载体,创新服务方式,在“深、实、长”上做文章。“深”就是迈出馆门,深入社区为群众服务;“实”就是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档案和文件直接维护了自身现实的合法权益;“长”就是提供方便服务形成长效机制。创建了流动档案馆,深入街道、社区为群众服务。并在相关社区设立了市档案馆、市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文档查阅点的试点,为社区提供了一整套现行文件目录,并存放了与民生、民利密切相关的近千份现行“红头文件”。[4]

(2)通过档案(门户)信息网站平台,实现档群互动

“档案网站是档案馆、室在相互互联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上建立的站点,它以主页方式提供相关信息和相关服务,构成公共信息服务网络的一个节点。”[5]

我们用网站的功能服务指标来对湖州市档案网站的功能进行调研。功能是支配网站正常运转的重要途径,是评介网站质量的重要标尺。网站功能服务评估主要包括档案检索、答疑等项目。通过调研,湖州市综合档案馆网站功能情况见下表:

(资料来源:湖州市档案馆保存情况综合年报,2006-2010)

从所调查的4家档案网站来看,在档案检索、利用指南、教育培训、服务咨询、在线答疑等方面皆有程度不同的建树。

总之,湖州市档案部门正抓紧对涉及民生的各类档案优先进行整理、编目、划控、数字化及提供利用。在服务方式上,既注重传统型服务模式(如档案阅览、陈列及展览等)、机械型服务模式(如复制),又注重智力型服务模式(如编研、检索、咨询等),为民生档案的查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服务的效果

利用和服务是民生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效果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民生档案的利用率。档案的利用率学界有两种释义,其一是[6]:

档案利用率=被提供利用档案的数量(卷、册)×100%

馆藏档案总量(卷、册)

其二是[7]:

档案利用率=被提供利用档案的数量(卷次)×100%

馆藏档案总量(卷、册)

以上两种算法,都是从正面反映档案的利用情况。当然检索工具对于档案的利用率影响也较大。不过,不同的指标反映的侧重点不同,它们“并不能完整地构成档案利用的评价体系,以此来评价档案利用工作效果乃至档案工作的业绩显然是不全面的。”[8]鉴于此,对于湖州市民生档案服务民生的效果拟从以下几个指标来进行评判:

(1)查档人次

查档人次一般能说明某一时期社会对档案的需求和利用程度,查档人次越多、调卷次数越高,越能说明档案信息资源的实用性和吸引性,越能表明它对于改善民生的不可或缺性。湖州市综合档案馆每年查档人次都以万来统计,利用资料均有数百人次,其它涉民单位均有不同层次的利用人次和档案资料的调用卷次。

(资料来源:湖州市档案馆保存情况综合年报,2006-2010)

此外,其它涉民单位的民生档案利用人次为:安吉县社会保险管理中心2010年查阅107人次,107卷次。湖州市社会保险管理中心2008年-2010年不完全统计,500多人次至综合档案室查阅档案,利用各类档案800卷次。湖州市房产管理中心光2009年一年对外查询达14619人次,年均查询50000多人次,50000多卷。德清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中心每月有10多人次,20多卷。

(2)利用实例

为真实揭示民生档案服务民生的实际效果,我们将调研过程中汇集的民生档案利用实例加以分类、汇总,选取了各部门的典型例子40例,分别为德清县新农村医疗合作管理办公室3例,湖州市房产管理中心3例,湖州市社会保险管理局10例,安吉县社保中心8例,湖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8例,安吉县档案馆2列,德清县档案馆6例。

上图表明,民生档案在凭证、工作参考、法律诉讼、信息查询、学术研究等方面确实起到了解决具体民生问题的效用。虽然相对其它领域民生问题的解决显得“小”,而且是面广量大的“小”,但若是把一件件事关民生的“小”事情办好,就是一件大事情,因为,民生无小事。

二、湖州市民生档案服务民生存在的问题

1、资金问题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民生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但应用新技术、采用新设备本身耗资巨大,加之新技术的更新换代较快,必须能保证资金的持续投入。相较于其它部门,档案部门并不是一个具有明显经济效益产值的行业,经费基本或全部依赖财政。但正是因为档案的边缘化导致了民生档案工作经费不可能获得理想中的预算。于是,形成了这样一个矛盾: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和利用民生档案信息资源,但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却因经费的短欠而无法深入、有效地开展下去。在这样一对矛盾中,解决经费来源成了一个关键。

调研发现,民生档案工作经费大致有三种实体、三种类型。

第一种,国家综合、专门档案有档案事业经费。虽相比于其它财政、科技、民政等部门来说要少得可怜,但毕竟来源、数量都相对稳定。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湖州市档案馆保存情况综合年报,2006年,2008年,2009年)

第二种,地方政府部门或上级行政部门直属的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且经费相对较好的部门,虽无专项档案经费,但在业务费中扣除的用于档案工作的经费尚可支撑。如湖州市房产管理中心专设档案科,其经费占部门预算总经费的1/3,主要是用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第三种,其它涉民的事业单位,档案事业经费则相对欠缺。如,湖州市社会保险管理中心,总体经费比较紧张,用于档案事业的经费仅5万元/年,而聘请一个临时工一年的工资福利保险就要3.6万元,经费十分短缺。加之该单位过去几年间领导人员变动较大,1986-2006年20年间约4000多件民生档案仍未整理,成为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为此,该中心多次向市财政局提出下拨档案整理经费的申请,但一直无果。

总的来说,以上三种类型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档案事业经费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后两者。经费保障决定着民生档案事业的生存和发展,维系着民生档案事业的现在和未来。至于其来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政府财政对当代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9]《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一章第四条亦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可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长期以来极其重视民生及民生问题的解决,但在某些方面对于涉民单位的民生档案的财政支持在实践中却显得明显不足。档案事业经费的掣肘已成为民生档案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

2、资源建设问题

民生档案资源来源于具体的涉民单位,这样的单位大大小小、林林总总,遍布农、林、水、国土、民政、计划、劳动、教育、卫生等单位或部门。这种“诸侯割据”实体保存的方式决定了民生档案资源的先天性不足:分而散。尽管不少单位在民生档案资源建设方面颇有些成效,但局限一隅的成绩并不能改变民生档案资源整体整合性差、共享度低的事实,这就为民生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带来严重的制约。调研发现,湖州市民生档案资源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民生档案资源建设的制度和标准问题

虽然2007年国家档案局出台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2008年国家档案局的“八号令”的及时出台为民生档案的科学规范管理奠定了基础。但其不能覆盖民生的所有领域,致使某些行业或临时性的重要档案工作缺乏制度指导和标准约束。

(2)民生档案形成主体多样、内容分散

全市大部分民生档案属分散保存,虽然部分来源于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属于进馆范围,但仍有众多被保存于基层。如社保档案涉及到劳动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医保部门等,但向档案馆移交的仅限劳动就业服务局、民政部门等一级单位的民生档案,甚至有时不移交。特别是,由于主题的多样性,同一种类的民生档案分散保存于不同单位,散落于不同的全宗。如婚姻登记机关涵盖了公安、民政、乡、镇等部门,各自形成一定数量的婚姻档案。

(3)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民生档案的监管难度大

一方面,实体保管的分散性决定了事涉其中部门的多样性、多重性,导致民生档案工作监管的头绪多、任务重、工作量特别巨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可能具备这样人力资源条件,只能重点突破,其它无力顾及。另一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涉民单位多为业务指导关系,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其民生档案的监管或执法往往要面临牵头部门不明确、合作部门不够协调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难以有效地参与监管。

3、网络信息平台问题

调研发现,基层民生档案的利用仍然是以直接提供案卷或现场提供电子档案方式为主的被动利用模式,尽管这种信息发布利用方式强调改进服务态度和加强档案宣传。但由于时间、地点和信息隐含的限制,这种被动式的发布利用方式使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中,档案网站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湖州市、县级综合档案馆网站除湖州档案信息网外,其余三个县级档案馆网站在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发布利用方面仍存诸多不足。

这一点在社会公众对民生档案的利用态度上亦可得到体现。为反映社会公众对民生档案的利用认识,我们制定了《湖州市民生档案利用问卷调查表》,共发放填写问卷调查40份。在“您认为我市目前民生档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一栏中,认为“查档手续繁琐”的有20份,“查档收费过高”的有10份,“查档内容不丰富”的有28份,“查询途径单一”的有26份,“其它”的有15份。从一点也说明,民生档案的信息平台的利用是存在局限的,详见下图:

4、利用率短视问题

档案工作的出发点是提供服务和利用,只有实现了更好的利用,档案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民生档案利用效果的复杂性、隐含性和模糊性决定了档案利用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部分是无法量化的。

调研发现,在民生档案实际工作中,一些档案部门往往用某一时段或某些类别的民生档案利用率的高低来估量其作用和价值,并以此作为民生档案重点开发、利用和数字化的主要因素,而且这一状况在所有涉民档案部门都存在。固然,对于民生档案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要强调一个先主后次、先急后缓、先热后冷的过程,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这一延续性的传统思维若长期固化于民生档案工作中将会不可避免的带来负面影响。

5、馆藏民生档案数字化加工缺乏实用性

民生档案数字化信息既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下生成的电子档案信息,又包括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而来的信息。但办公自动化与档案管理管理的系统设计单位各不相同,前者为本单位或上级设计的软件,后者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推广使用的档案软件,且多不相同。这样,目前尚无统一标准造成了两套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的困难,通常无法直接进行电子文件的归档。此外,虽然浙江省档案局推行过《浙江省民生档案信息基础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推荐)格式(试行)》,但各地的采用情况是五花八门。除少数单位外,大多数单位建立的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只能满足一些局部或特定的用户需求,还没有建立起全面的、系统的、面向公众查档需求的专题数据库或目录数据库。

三、从“三圈理论”的引申看民生档案服务民生的对策

三圈理论是美国肯尼迪政府学院最常用的分析工具。它是在实现一个战略计划前须考虑三个问题:第一是作为一个机构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进行这项计划?第二是有没有获得与这个项目成功执行的相关人士的支持?第三是要实施的这项措施能不能创造公共价值?所以,三圈理论就是关于能力圈、执行圈、价值圈的理论。[10]它首要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避免各自为政、内耗过多。

民生档案服务民生也是需要能力、执行和价值目标的,此三者之间的交叉表明了民生档案解决民生问题的系统性、交叉性和关联性。

1、从民生政治的角度看待民生档案服务民生的战略高度

民生档案因民生问题而现,它的统筹与管理绝不能割裂民生问题而孤立地看待民生档案,否则民生档案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民生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政治问题。解决民生问题,“除了从经济、社会层面思考以外,必须从政治层面给予高度重视”。[11]这就要求各级档案部门的领导人要从民生政治的宏大视野出发,正确地处理和把握民生和民生档案工作,时刻关注民生的新动向、新问题。

(1)应将民生档案工作纳入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大框架内

民生问题凸显的是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能力问题。良好公共服务的提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是扶持后进和落后地区的重要举措,是缓解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社会的转型期间,必须建立不同利益主体的、合理的和正当的利益表达和民生诉求的公共服务体制,满足民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民生档案是为民众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是适应广大民众需求的极其重要的信息资源。民生档案公共服务体系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完整体系,它理所当然应和其它信息资源一起构成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社会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2)应从民生指数的角度推动民生档案工作的发展

2010年,浙江省首发民生指数,从公共财政民生投入、收入分配与公平、就业与社会保障等10个方面加以综合,设置了民生指数(客观评价)、居民感知度指数(主观评价)和民生综合指数(综合评价)。其中,民生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是:Z=ZM×а+ZD×(1-а),Z为民生综合指数,ZM为民生指数,为居民感知度指数,а为系数,定为0.6。[12]而民生档案的主要内容恰恰就是民生指数的基本要素,两者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问题而提出来的,服务的对象和内容也是基本一致的。故,宜从民生指数的基本要素来构建民生档案资源体系,—方面可避免工作的滞后,另一方面又可避免民生档案资源建设的短视或无所适从。而且,关注民生指数,可实现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增值,保障公众的民生档案信息的知情权和民生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13]

2、从民生策略的角度进行民生档案服务民生的整体建设

民生档案服务的整体建设主要包括成立联合小组(协调机构)、加强调查研究、加快民生档案资源建设等。

(1)成立联合小组

缘于产生民生档案的机构广泛、来源众多和渠道不一,必须改变目前民生档案各自为政的局面。可成立“联合小组”或协调机构,联合小组的数量以试行为原则、以扩容为目标,联合小组的负责人应由涉民机构的共同上级部门的领导人担任,明确各业务主管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这就从一个组织上规定一个体系架构的基本运作,解决了互不隶属、难以协调的难题。在此基础上,明确联合或协调的具体事项,确立当前合作的重点。即推进民生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建立民生档案的目录中心,实现民生档案目录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民生档案的异地查询和利用服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民生档案的监管,将各类民生档案纳入己身统一的监管范围,对民生档案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

(2)利用前端控制理论,加强调查研究

自文件生命周期概念提出以来,学界一直将前端控制作为有效管理文件档案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它试图使文件———档案的整个生命运动过程都得到全貌控制,从而实现文档管理的高效化。实现民生档案的前端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开展调查研究。档案人员尤其是档案部门领导人要深入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乡镇、社区等基层部门,摸清民生档案资源的分布、数量、利用、管理等问题,准确界定民生档案资源的结构和范围,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例如,不少单位是将纸质民生档案进行数字化后保存的,亦有不少一开始就是由办公自动化系统生成的电子文件,从开始就对其形成进行有效的监管,非常有利于今后此类民生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整合。

(3)加快民生档案资源建设的现代化步伐

首先,推动民生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要围绕实用、重点、长远的目标,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状况,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馆(室)藏民生档案进行相应的数字化工作。(1)以工作探索为导向,着手实施档案化;以边建边用为导向,及时发挥民生档案数据库的作用。(2)搭建覆盖全市的民生档案信息化平台,发挥档案网站的大平台功能和集中优势。可以“湖州档案信息网”为依托,将所辖区域的档案信息网统一在龙头网站下,加强网站的规范化设计和法制化建设。(3)注重文件阅览中心、电子文件阅览中心、政务与信息公开大厅等多种民生档案资源平台优势的发挥。

其次,健全民生档案的相关法规制度。档案部门应与各业务主管部门密切合作,在参照《档案法》、民生档案的政策性文件、地方或部门的档案制度等基础上,共同建立并健全民生档案的法规制度,并在民生档案工作的实际过程中不断地修订和完善。(1)明确主体的权责。将民生档案工作的义务、归属权、入馆范围等问题列入相关工作程序,使各主体明确各自的义务和责任。(2)各地档案部门应严格参照《机读目录软碰盘交换格式》、《分类标引规则》等标准实施民生档案的管理工作,实现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的交流与共享。

3、从民生价值的角度创新民生档案服务民生的利用体系

“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档案工作的根本宗旨。践行这一宗旨客观上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实现区域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1)整合的目标

第一,实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主要是通过二个层次来进行:一是各级民生档案部门应严格执行归档制度,确保基层档案部门的信息资源不遗失、不缺漏;二是在地方档案资源网体系中,依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严格坚持民生档案资源的法定归属和流向,发挥职能部门、档案馆在整合本地民生档案资源过程的紧密协作。

第二,实现统一平台基础上的共享

整合后的民生档案资源将是社会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特定的权限内检索存储于不同格式、不同地域或属性差别的档案信息,实现民生档案资源的快速、高效利用。

(2)整合的主体

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主体有两部分构成:开发者和利用者,开发者在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利用者在民生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中起着导向作用,决定着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广度。

现代政府的理念是服务型政府,强调客户导向性。就民生档案来说,特别强调政府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资源能高效、高质、便捷地向社会提供。在这样的背景下,档案部门被推向了信息公开的前台,它所保管的信息已不再是分散无用的信息,而是与民生关系异常密切的实用信息。民生档案资源整合的重任理所当然落在了档案部门身上。

(3)共享整合的集成

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主要是指由市档案局(馆)确定民生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的项目,各区县档案部门上传指定的民生档案信息,市档案局将其集成后在档案局网上设立查询界面。具体来说:

第一,开展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调查,确定共享的项目,建立共享计划。这一共享计划可兼顾民生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程度不同的基层档案部门,从而保证相关专题民生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及时提供利用。

第二,上报信息,进行数据集成。依照规定的数据格式,基层档案馆将共享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上报市档案局,由市档案局进行统一集成,建立相应的区域网络共享数据库。

第三,创建网络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检索系统,提供利用。它又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通过内网供档案部门及有关涉民单位查阅;另一方面,将审核通过的民生档案信息通过外网的方式提供查阅,但要保证足够的安全性,如身份识别系统等。

至于县级档案馆,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连接镇(乡)、街道、(村)等的共享资源库,提供查询服务。并可通过市档案局网发布民生档案信息及链接地址。这样,相关涉民的档案部门、机关单位等就可能通过相应的渠道查询到其它地域的民生档案信息。

摘要:民生档案是围绕解决民生问题而形成的各种信息记录,利用民生档案开展服务民生的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档案部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大局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以较翔实的数据反映了实际状况,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三圈理论”的引申提出了应对策略,俾能对我国民生问题的解决有所启窦。

关键词:民生档案,服务,民生,湖州

参考文献

[1]朱玉媛,彭晓敏.民生档案在建立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档案,2009(9):52-54.

[2][3]卞昭玲.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管理服务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42-43,93.

[4]马炼鸿,袁玉武.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湖州市档案工作主动服务民生建设[J].浙江档案,2009(5):22-23.

[5]“2004年中国档案网站研究”课题组.中国档案网站调查的任务确定与方案设计[J].档案学通讯,2005(5):69-72

[6]陈永生.档案工作效益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80.

[7]霍振礼,李碧清.档案利用评价指标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2(2):31-33.

[8]周彩英.档案利用率和利用效果的再认识[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5):47-50,80.

[9]刘识文,黄夏基.经费保障对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理论探讨———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经费保障研究之一[J].云南档案,2009(8):35-37.

[10]苏玉娟,郭智渊.民生科技研究———解决民生问题的新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

[11]汪玉凯.民生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N].经济观察报,2007-4-2,第015版.

[12]施越霞.编制民生指数评估民生质量———浙江开展民生统计工作纪实[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5):15-17.

篇4: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后民生时代”也是一个时间范畴,公众影响力的扩大、诉求的增多是“后民生时代”的典型特征。一是“后民生时代”中公民社会逐渐成熟,公民参与社会议题和公共讨论的热情增加,“后民生时代”的民生新闻报道也不再是简单的旁观者和评论者,民生新闻被要求更广泛参与社会议题,更具坚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立场;二是“后民生时代”与社会发展同步,“后民生时代”的提出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障,国家对新闻媒体监督职能的肯定,使得新闻媒体成为公民社会形成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正是这种驱动力,诞生了“后民生时代”的概念。

公共新闻理论诞生于美国,该理论的诞生是新闻媒体报道不能满足公众对新闻事实和新闻舆论环境诉求而提出的针对新闻报道主体、报道方式、参与方式的改革理论。参照公共新闻理论,“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报道需要借鉴以下四点内容:一是新闻媒介必须重新评估受众的角色,视受众为市民、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而非受害者或旁观者;二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新闻媒介要帮助市民实现政治诉求,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善市民社会环境,而非仅仅知晓问题;三是媒介有义务帮助改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是媒介范畴下的受众生活环境,这个环境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容易受到漠视,上可达民意,下可体恤民情,使得它值得人们关注;四是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尊重、理解公众对社会议题的各种看法,承认公众在新闻媒体传播领域的重要价值。

(白山、代安楠文,摘自2012年6月4日人民网)

篇5:农村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大下访”活动,在增进群众感情、历练工作作风的同时,以进村入户、开院坝会等多种方式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对农村民生问题重点关注思考。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在全国率先免去农业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还广泛推行社保、低保和新农合等农村社会保障措施,同步提升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他们都发自内心地感谢共产党,感谢市委、市政府的好领导。今年,市委、市政府又启动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计划,在田间地头,在农家村舍,我强烈感到“两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春潮涌动。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感到一些涉及民生的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一,实现“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产业规划,不断改进扶贫济困方式方法

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单靠一亩三分地,分户经营,小打小闹,解决温饱尚可,却难以致富奔小康,其根本的出路在于走规模经营、集约发展、科技兴农的路子,彻底改变农村刀耕火种、土中刨食的传统农作方式。当前,农村通过干部带头帮促、农户自发探索,种养殖业项目如雨后春笋。例如万州区铁锋乡在大力发展猕猴桃、山胡椒、杨梅、油桐、青蒿、茯苓、栀子花、野鸡、山羊、肉牛等20余个品种,但由于缺少大的产业规划,种养殖分散,生产粗放,形不成产业“链条”。该乡桐元村支部书记谢家宽同志就深有感触地讲:“我们村的红阳猕猴桃品质非常优良,就是规模太小,形不成品牌效应,只有大规模才能出大效益”。全市“十一五”规划中对农村产业发展进行了宏观层面的规划,涉农部门从宏观层面也提出了一些区域性布局的意见,但是,无论是市还是区县层面的规划,都难以落实到乡村,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民还是一片茫然。建议市发改委、农委、农综办等部门和区县进一步抓好和优化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全市的资源分布、地理交通优势、水土条件、产业基础等进行科学系统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特别是种养殖业区域布局项目要具体,具有操作性,每个项目要形成规模、形成产业链。在制定发展项目规划后更要抓好实施,无论是公司加农户还是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都应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加强规模和集约经营的引导,强化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充分激发农民创业增收的动力,形成大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农产品驰名品牌和地理标志,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

加强资金帮扶、物质帮助,对解决贫困户当前困难和问题固然重要,但要真正脱贫致富,就一定要把乡村干部的精气神提起来,把贫困户的“志气”扶起来,提升乡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增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这才是治本之策。调研中一些村干部和群众反映,由于贫困户获得救济慰问的机会较多,一些农民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纷纷争戴“贫困帽”、抢着“吃救济”,导致认定贫困户、低保户已经成为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焦点问题。建议市扶贫办、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和区县进一步探索改进农村扶贫济困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开发式扶贫、开放式扶贫,适当减少单纯的救济式行为,把重点放在改善基础设施、扶持产业项目、搞活市场流通、开展技能培训等举措上。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提神扶志上狠下功夫,把思想“脱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真正解决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问题。同时,要进一步探索完善贫困户、低保户的认定标准和程序,切实把好事办好,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第二,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管理,大力开展村容镇貌整治

篇6:沈阳民生问题报告

当前学术界认为,民生问题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要的,就是生存状态问题,即每个人能够有尊严的生存下去的生存状态的底线;其次,就是生计来源问题,对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而言分别主要指土地问题和就业问题;再次,就是生活质量问题,即包括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层面考虑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的福利。依我看来,从当前中国具体的实际,目前我们还不能期望中国社会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这属于较高层面上的问题。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的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有一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关系,改善民生尤其是当前中国的民生要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前一层面民生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民生内容实现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后,应当顺理成章的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实施.本文主要针对沈阳市民主要关注的民生问题进行汇总及总结,主要针对沈阳居民住房状况,沈阳的物价情况进行总结。首先针对住房情况通过百姓购房网的数据可以得到,有近六成受访者打算购房,铁西区为首选购房区域,价格承受力普遍为4000-5000元/平,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市场需求巨大,而在沈阳居民住房状况的调查中可知沈阳居民购房的主要原因是结婚用房和改善目的购房其所占的比例近30%,在购房区域则是铁西区,主要由于铁西区的在售楼盘是最多的,多层、高层、小高层基本都涵盖在内,人气也是日益上涨.皇姑区作为传统的教育区,其区内住宅近几年都是抢手货,甚至会拉升本区二手房及房屋租赁价格的增长。而大东区近两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市内具有代表性的大盘项目,提升购房人气也是情理之中。此外,调查发现,有意向在中心区域购买住宅的市民大都是二次置业。本次调查发现,消费者在对住宅面积的偏好上主要有以下特征:从购房者需要的商品房面积比例来看,60—80平方米的中小户型仍是市场需求的主流,所占比例其次为80—100平方米的中等户型。调查中也发现,另一部分需求则来自改善性购房,100至120平方米/套的商品住宅需求最为活跃。大户型面积在今年的需求比例也呈现增长,三室二厅是最受大户型购房者追捧的户型格局比例。在价格方面,最能够承受的心理价位普遍比沈阳市场均价略低,承受价格范围在3000元/㎡—4000元/㎡为20.4% ;范围在4000元/㎡—5000元/㎡的为51.1% ;对于较高价位承受范围在6000元/㎡—10000元/㎡的仅占4%。并且从数据中可以得知77%的受访者选择按揭或者公积金贷款买房,不贷款和不确定贷款的各占12%、11%的比例。首付比例以30%以下居多,还款年限多在15—20年。

因此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知,沈阳大部分住房是刚需的,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未来五年 中国住宅市场趋势研究》,其中预测,未来五年内,全国都将鼓励和保护人们首次置业的刚性需求。因此沈阳房地产市场算得上是全国房地产市场的代表,刚性需求的小户型将占地产市场主流。根据《未来五年中国住宅市场趋势研究》,到2016年,全国大中城市刚需市场将占到房产市场总额的68%。而沈阳的刚需市场比例将更高,会突破70%。因此在沈阳住房问题可以算得上是民生问题之首.在物价方面,在支出方面,沈阳相比北京等一线在租房问题上便宜了许多,其余基本食品、生活用品、公共服务区别也便宜了一些,但在公共交通上还要贵出很多,而收入上的差距巨大,性质内容基本相同的工作沈阳的薪水也就相当于沈阳的一半多点,但是沈阳在CPI控制上,有着较好的表现,以今年 8月份为例,图1

图1.2013年8月CPI指数

从图中可以看到,今年CPI涨幅最小的城市为哈尔滨市,涨幅最高的为昆明市。沈阳以101.4在全国范围内保持着相对较低的水平。

在救助体系上,当前,沈阳已逐步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为辅助,以临时救助、优惠政策、社会互助和慈善捐赠为补充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为保障全市城乡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权益构筑了一道坚实的安全网。

在沈阳城乡社会救助的政策体系当中,城乡低保制度处于核心地位,为保障全市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自 1998 年建立城市低保制度、2005 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以来,沈阳城乡低保制度的覆盖人群与资金投入不断增长,截止 2011 年末,城乡低保制度对应的救助人数已经从制度建立之初的 2.9万人和 8.6 万人分别扩大到 11.8 万人和 9.4 万人,而且沈阳市财政对于城乡低保制度的资金投入也不断增加,仅 2011 年就投入城乡低保资金 5.63 亿元 从 2008 年到 2011 年,沈阳城乡低保边缘救助的对象人数总量逐年增多,而且其中包含了城市低保边缘人口逐年下降和农村低保边缘人口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沈阳社会救助政策在城乡范围内的逐渐均衡,不仅很好地彰显了社会救助的政策公平性,也促进了沈阳城乡低保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低保制度的建立旨在保障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而对于现代社会的公民而言,在生存权利之外还应该享有起码的发展权利,各类专项救助政策在保障沈阳城乡贫困人口的医疗、教育、住房等发展需求方面效果显著。各类专项救助政策主要包括: 1.城乡统筹式医疗救助。分别始建于 2004 年和 2007 年的沈阳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在建立之后,很长时间内都依照城乡二元化的路径发展。为了增强医疗救助的政策效能,市民政局于 2009 年开始着手医疗救助的城乡统筹工作,为此制定了多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城乡门诊救助标准统一为每人每年最高 80 元;城乡低保户和农村五保户的住院最高救助限额都统一为每人每年 5000 元;城乡低保户和农村五保户在享受门诊特慢病和住院救助时,均可在医保报销比例的基础上再上浮 15 个百分点,对应的城乡低保边缘户则上浮 9 个百分点。

2.教育救助。2011 年,沈阳首次发放了面向全市普通高中贫困生的政府助学金,全市有 6640 名普通高中贫困生从中受益,该项救助资金共分两次发放,标准为每人每年 1500 元,城乡资助面分别占城乡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 10%和15%左右

3.住房救助。廉租住房保障是沈阳住房救助的主要方式,具体包括:一是货币补贴,符合条件者自行承租住房,政府给予一定的住房补贴;二是实物配租,符合条件者以交付廉价租金的方式享受政府直接提供的住房;三是租金核减,政府按照廉租住房租金标准及保障条件对已经承租公有住房的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给予相应数额的租金核减,并向相关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补贴核减部分。

如果仅仅依靠城乡低保制度和专项救助制度,只能依赖相对固定的政府方式进行救助,并不能很好地体现社会救助的社会性,只有以临时救助、优惠政策、社会互助和慈善捐赠等方式作为社会救助的有效补充,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元方式组合的社会化救助的合力。

上一篇:365网友在现场:考得太好啦!想哭下一篇:大学公派出国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