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插花课件

2024-04-19

小学生插花课件(共7篇)

篇1:小学生插花课件

插花课件说课

插花课件说课

《插花》主要介绍了插花的制作方法,它能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缤纷多彩,进行美的熏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现美,创造美。过本课例的学习,学生既能学习简单的插花方法,又掌握初步的插花技能,对增强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动手能力,丰富其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鉴赏创新能力的好教材。重点准确把握插花的艺术性。难点是熟练把握插花的技巧。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堂动开放、扎实而有效的劳技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精神实施在课堂的每个角落。

一、教什么?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要通过某一具体项目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态度与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达到的审美能力,特制定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插花的一些知识:花名、花语、插花需要的工具、插花方法等。2、能力目标:掌握制作插花的操作方法及要领,会设计并制作插花。3、德育目标:增强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卫生保护的教育。

二、怎样教?

(一)、做好学前准备:插花虽然很常见但学生可能未曾注意。为了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我精心挑选好工艺精美的插花图片制成课件,借助多媒体课件音、形、色、动的优势,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以形象材料进行形象活动。当然也准备了本节课所需的器具。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用精彩的活动吸引学生。

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们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原本枯燥的制作方法的训练生动活泼起来。为了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意义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天地!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大约2分钟)我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城市、居室、婚礼中的鲜花课件,目的是使他们感受那绚丽多彩的鲜花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然后让学生谈一谈当时的感受调动学生学习插花的动机,引出课题并板书“插花”。

2、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大约30分钟)

(1)、让学生了解插花就是将花朵、叶片、果实、枝条等植物材料经过构思,巧妙的组合在一起,使之形成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2)、了解世界上有两种插花形式,一是以中日为代表的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优美的线条,使用的鲜花不多,但插几枝就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另一种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式插花,注重色彩的渲染、装饰丰茂,形式多为几何体,多数讲究对称的插法,有容荣华贵之态。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欣赏几种插花作品。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了解东西方更多形式的插花作品,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态度与兴趣。

(3)、生生间进行花语知识交流。在创作中,只有了解了花语,才能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所以我要求同学们课前都搜集了一些花语,让他们交流搜集来的信息,为插花时立意构思做好铺垫。如:百合花象征着百年好合、大团圆;又如玫瑰花象征着热情、友情等。

(4)、教师演示插花创作。

①让学生认识插花的工具和花材。然后教师进行插花制作。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插花的第一步应先立意构思,并告诉同学们我插花的意图是把作品献给在四川地震中生还的同胞们,希望他们的身体早日康复,重建家园。

②根据意图及个人的喜好确定造型,作品的造型有很多种,此时大屏幕展示插花造型。③根据造型,用叶子打底,确定作品的大小。(把花泥浸湿,起到保湿作用,根据容器的形状对花泥进行适当的修剪。)

④插入焦点花,也就是确定视点中心,因此,要选择鲜艳,富有神采形状的花材。(进行安全和环境卫生教育)

⑤插入配花,根据作品的造型高低错落的插入配花。

⑥最后添入一些满天星等配草对作品进行整理,再为作品起个名字—奋起。名字和开始的立意构思相对应。

(5)、请同学们一起回忆刚才插花的步骤。(学生回忆,老师贴出板书)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插花的方法步骤,突出了重点,更为后面学生独立创作打好基础。

(6)、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小组合作动手制作插花,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①为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派代表介绍作品的立意构思和寓意。②还要在创作中注意安全、卫生问题。(小组合作前,为了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发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创作的造型。这样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作品展评:在插完作品后,让学生把自己组的作品摆放在展示台上,展示介绍。同时鼓励表扬,给他们鼓励增加信心。同学们听了介绍一定会对这些作品有个评价。然后,让他们把手中代表羡慕的红星送给喜欢的作品,给认真用心的同学以鼓励。

3、课外延伸,实际应用。(大约5分钟左右)

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感到无比幸福,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我趁势让大家议一议怎样更加丰富插花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插花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升华,更具有创新精神。

4、教师小结,升华情感。(1分钟左右)“之所以插花能丰富我们的生活,这与我们和平的祖国分不开,就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感谢祖国给我们提供的和平环境。我相信大家通过这花与草的构筑,一定会将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这样的小结旨在升华情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教育。

附板书设计: 插花

1、立意构思 2、确定花型 3、确定大小,用叶打底

4、插入焦点花5、插入配花 6、整理命名

(教学中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板书的内容是插花的步骤,调理清楚,重点突出,目的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自主动手插花创作。)

三、为何这样教?

1、激发学生学习劳技的兴趣。

整个教学设计我们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采用媒体直观展示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多种行之有效又契合劳技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本堂课生动、扎实、有效而又亮点不断闪现!

2.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课让学生着重掌握的“插花”的制作方法,都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才能掌握。把枝、叶、花、果从植株上剪下来,任何人都会将它插到容器里,但是插花这种劳作活动和表现形式并不是无目的、无要求和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意图和情趣进行插作,组合成一个优美的造型,并借此表达一种主题思想,传递出一种精神和情感。面对一群只有只有十岁或者十一岁的想象力不太丰富的五年级学生,所以本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掌握插花的方法步骤。真正做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把教学落到实处。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劳技,在生活中享用劳动与技术!

通过《插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孩子们快乐探究知识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篇2:小学生插花课件

插花艺术主要是借用花材来造型, 用造型来表达意图或哲理, 并传递感情或意趣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目的和作用在于美化环境、烘托气氛、传递感情, 使人获得美感和愉悦的心情, 进而启迪人们的思维, 引起人们的遐想。因此, 这决不是简单的花材组合与单纯的造型便能达到的, 而必须是有构思、有章法、有技巧地对花材进行组合与造型, 才能创作出具有赏心悦目、畅神达意、陶冶情操的插花艺术作品。

《插花艺术》是一门多学科的相互融合的综合性艺术, 要养成有较高的插花艺术素养, 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和生命力的插花作品, 就必须具备植物学、植物生理、美术、造型艺术以及文学、诗歌赏析、意境提炼能力等各类知识, 并将合种知识综合运用, 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二、中职学生《插花艺术》审美素养现状

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对实际操作的观察, 认为中职学生《插花艺术》审美素养普遍存在以下向个问题:

1.中职学生对花卉植物的形、色、姿、韵、质感、肌理等形式美感不强。主要因素是中职学生对植物本身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等知识的学习程度不够深, 没有深入地了解植物生长的自然属性, 使插花作品缺乏自然美感。

2.中职学生美术基础知识不够。大多中职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没有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 对构图和色彩搭配没有概念, 主要表现在插花构图和色彩搭配时产生不稳定、不规范、凌乱无序的现象, 给人以不美观的感觉。

3.诗歌储备量不足, 理解领会力不强。中职学生在初中都是学习能力不强的, 对诗词没有什么兴趣, 不能很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 所以插花作品的意境美也很难表达出来。

4.文学修养较低, 不能很好地概括和表达插花作品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插花创作必须要有一个好的中心思想, 没有中心思想就没有了灵魂, 作品也就很单调乏味。

5.艺术表达能力不强。插花创作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 中职学生不能将多种艺术表达融会贯通, 创作出具有艺术品质的插花作品。

针对这几个问题我提出以下策略, 旨在指导中职学生形成《插花艺术》审美素养, 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畅神达意、陶冶情操的插花艺术品。

三、中职学生《插花艺术》审美素养形成策略

(一) 花材形式美感审美素养形成策略

插花是以自然的植物材料为素材, 其作品不仅具有自然花材的绚丽色彩、婀娜多姿和芬芳清新的大自然气息, 而且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就要求创作者对各种植物枝、叶、花、果的神、形、姿、韵等特点了如指掌, 为此, 必须对植物各个时期的生长状况、不同植物的特性作一个全面的学习与了解。如春天的嫩芽、盛夏的绿叶、金秋的红果、严冬的枯枝、柳树的细枝、梅花的傲雪凌霜、牡丹的艳丽、腊梅的馥郁等都各具特色, 只要巧妙运用, 必定能创造出赏心悦目、使人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之美、引人入境的插花艺术作品。插花是以鲜活的植物材料为素材, 具有生命活力, 为此, 在插花创作中必须充分考虑花材的生理习性要求, 满足花材的生命需求, 只有满足了花材的生理需求, 才能使插花作品较长时间地保持特有的状态, 创作出具有生命活力的插花艺术作品。

(二) 美术基础审美素养形成策略

中职园林专业学生必须开设美术课, 系统学习中国画及美学原理与法则, 懂得如何运用线条及色彩进行构思、构图、造型。只有了解、掌握了美学原理与法则, 才能在插花中巧妙运用, 创作出具有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充满活力的艺术作品, 给人以美的享受。

特别是中国东方插花艺术与美术创作的关系更为密切, 无论是构思、造型和色彩搭配, 都基本上遵循中国画和美学的原理和法则, 注重表现物象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气质, 不仅仅满足于形似, 而是强调以形传神, 以景抒情, 借物写心, 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三) 文学、诗歌艺术审美素养形成策略

加强对古典文学和诗歌艺术的学习, 丰富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水平。插花艺术与诗歌艺术、文学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诗歌善于用营造意境的方法进行抒情, 追求情景的交融互渗、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国传统插花强调意境的创设, 讲究通过花材的形、色、姿等的自然美和象征意义, 来表现意境美和精神美;通过花材的形、色所呈现出来的感受, 去追求其中的情思意趣, 表达艺术插花作品的韵味美。

(四) 艺术综合运用审美素养形成策略

通过实训实作,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形成各种艺术综合运用的能力。一个好的插花作品决不是简单的花材组合与单纯的造型便能实现的, 而必须是有构思有章法、有技巧地进行花材组合与造型, 充分考虑花材的自然特性、插花作品的色彩搭配以及与环境的融合, 运用各种花材特有的寓意和不同的造型, 使作品表达出的特定意境, 才能获得成功。插花作品也不仅仅只是美化环境的装饰品, 而是撷取众花之精华, 运用各种艺术素养, 再现自然美与神韵美, 能撩人情思、寄人心曲、引人遐思的花卉艺术品。

摘要:本文从花材形式美感、美术基础、文学、诗歌艺术、艺术综合运用等几个方面探究了中职学生《插花艺术》审美素养的形成策略, 旨在提高中职学生的《插花艺术》审美素养, 创作出具有赏心悦目、畅神达意、陶冶情操的插花艺术作品。

关键词:中职教育,《插花艺术》课,审美素养形成策略

参考文献

[1]黎佩霞.插花艺术基础,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62.

篇3:小学生插花课件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对话教学;“插花”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38-04

“插花”艺术,被“百度百科”解释为: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好的插花艺术品,能让品赏者受到启迪,回味无穷。由此,令我联想到品德课的对话教学。

在平时的品德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兴趣索然:课堂上参与者少,发言的总是那几个“精英”;回答调门高,并不是自己真实的想法或做法;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瞎“论”一通了事;对于课前准备资料、课后调查之类的作业基本等于没有布置……“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看似思想重视,但在实际巾却沦为弱势,缺乏实效,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至于课堂对话是否真诚,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否落实在行动上,更是极少有人关心、过问。

这种局面的形成,往往是因为教师缺乏精致、适宜、合乎学生心理的素材资源,不懂得以“插花”艺术整合品德的素材之“花”。如果在品德对话教学中,教师有心地寻找可以“插花”的素材,选择恰当的“插花”时机,并掌握巧妙的“插花”艺术,那就可以据此生发话题,促成师生之间的和谐交往,提升课堂对话的效度,使品德课犹如一件“花卉艺术品”一样吸引人,充满美感与魅力。

一、“插花”之序曲:多方寻觅。广引各路素材

要使品德课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课堂对话教学游刃有余,作为品德教师必须开渠引流,从多方面寻觅“插花”素材,精心采撷适宜的“枝、叶、花”插进我们的品德课堂,丰富内容,拉开师生畅所欲言的序幕。

(一)声色入门,奠定基调

小学生的年龄小,好玩爱动,视频、网络、声像媒体资源对他们特别富有吸引力。教师如果能够选择适合的这一类媒体素材引入课堂,会让学生有话想说。

例如,我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巾的《失败怕什么》一课时,挑选了张丹、张吴参加2006年都灵冬奥会双人滑决赛时出现失误,但是仍然选择继续参加比赛,后来以完美的表现获得银牌这一视频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名人面对失败的态度。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一幕,我犹如插花艺术家挑选合适的枝条一般,反复观看这段视频,并一遍一遍进行剪辑。事实证明,课前所花费的这些功夫是十分必要的。当看到张丹出现失误重重地摔倒在地上,虽然站了起来但还是非常痛苦的时候,学生们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惋惜与关切,仿佛这一刻他们的心也被揪了起来。当张丹短暂休整后又继续投入比赛,视频内响起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有的学生也情不自禁地随着鼓起掌来。当张丹、张吴丝毫没有因为失误影响,连续完成几个高难度动作时,学生们凝神屏息,好像是在为他们加油。毫无疑问,这段视频牵动了学生的心,此时,教师及时捕捉他们的神情,顺势进行启发:“从你们的眼神中,我发现你们都被感动了。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这时,因为视频拨响了孩子的情弦,他们特别有话想说,于是便表达出了各自最真实的感受,流露出了他们最本真的情感。冉加上教师恰当的提升性评价,师生对话和谐而真减,为本课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生活扫描,激活思维

学生生活中有许多鲜活的事例,那是最佳的“插花”素材资源。教师既要做有心人,用心扫描学生生活,为品德对话教学积累素材,更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真实经历,当做充满生机的“绿叶”引入教学,让学生有话可说。

例如,我在批阅学生周记时,发现一位学生详细描述了他去参加围棋升段赛的心情与经历,其中有这样一段:“……我不明白,我每天都很努力地练习下棋,可为什么就是升不了段呢?我觉得自己很没用,老是失败。马上就要去嘉兴参加升段赛了,可是我一点儿也不想去,干脆放弃算了,我真怕自己再次失败啊!”那时恰逢本人备战嘉兴市品德优质课比赛——《失败怕什么》一课,正苦于没有来自学生中的实例,这个学生恰恰遭遇了围棋升段赛的失利,再没有比这更活生生的素材了!于是,我便将这段文字巧妙地“插”进了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同伴的心情,并给他鼓劲,直面失败,帮助他寻找失败原因,出谋划策,走出失败。这段话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们感同身受,因而他们的回答发自内心,对话自然、无痕。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劝说伙伴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在勉励自己面对失败应保持正确的心态。从而激活了思维,实现了认知升华。

(三)特色彰显,增添情趣

孩子们学习的主要场所自然是学校,而它总有一些独特、与众不同的特色资源,如一朵朵绚烂的花朵,成为“花卉艺术品”不可缺少的主角。教师要善于撷取这些特色的奇葩,注入课堂,因为学校特色离学生近,为学生所熟悉,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例如,我校于2004年成立了浙北第一家“少年邮局”。几年来,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一项特色。我在执教浙教版(四上)《漫话邮政》一课时就大胆地将这一特色“花卉”引进了课堂。在让学生了解邮政服务就近在身边的环节中,教师先出示邮局图片,故作神秘似的请出一位“神秘嘉宾”,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完全被吊起来了,在热烈的掌声中,“平湖少年邮局”的局长(六年级一位学生)出场了。此时,教师将话语权完全交给这位局长,由局长为同学们简单介绍“少年邮局”开展的各项活动,并以邮局要招聘新成员的名义进行“闯三关”活动,巧妙地将邮政的一些基本知识融入其中,如邮政编码、邮戳、明信片的格式等,激发了学生空前高涨的参与热情。尤其是提问“邮戳盖在哪个位置”后,请猜对的同学上台在明信片上盖邮戳的时候,更是意义非凡,因为那可是“少年邮局”特有的邮戳。这一环节,以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插入,既宣扬了学校特色,又普及了邮政知识,更促成了和谐的课堂对话。

品德课上,一则短小的故事,一段精湛的视频,一篇隽永的文章,一张精美的图片,都可以作为“插花”用的“枝、叶、花”素材,触发思考,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肯说、有话能说,使品德对话教学熠熠生辉。

二、“插花”之间奏:瞄准契机,巧现教学素材

要上好品德课,光凭教师寻觅到“枝、叶、花”等“插花”素材还不够,还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将其安插在必要的地方,使这些“枝、叶、花”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姿态,诱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一)安排在空白处

现行的品德教材不是单一、静态的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差异性的教学素材。这就要求品德教师对于一些离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相对较远的内容,尤其是教材的某些空白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引入最佳素材,来填补、充实、加深文本内涵。

例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中的《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一课,教材中“遥望台湾”章节只出现了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但是对于教学目标中关于“感受台湾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迫切心情”一项却只字未提。一位本市名师在执教时,并没有简单处理,而是巧妙地运用课前搜集的素材进行补白。她先让学生听《乡愁》,然后出示三幅图片说“三通”,紧接着,师生共同述说两岸人民心连心、相扶持的故事,体味两岸深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择取了多幅图片进行有机补充,非常感人。随后又插入一段关于熊猫“团团”、“圆圆”来到台湾的视频,提问:“台湾人民为什么这么高兴?”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起。有的说:“因为这可是大陆同胞送给台湾同胞的礼物啊!”有的说“台湾人民也希望两岸骨肉同胞早日团团圆圆!”

这些图片与视频选准了“补白”的契机,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展现了课堂的魅力。可见,找准时机,合理、巧妙地插补教材空白,是一个品德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二)设置在冲突处

我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中的《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交流爸爸妈妈为他们做过的事情。其中有一位学生这么说:“我觉得妈妈很爱我,一直照顾我;但爸爸特别凶,经常教训我。”面对这看似不和谐的“节外生枝”,我并没有忽略、回避,因为我知道这个学生的表达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普遍认知水平,往往觉得依顺自己的就是爱,而无法理解严厉的教育同样渗透了爱。于是,我便抓住了这一认知冲突,首先组织讨论、辨析,让大家都说说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立场来想一想父母的情感。最后,将自己曾经看到过的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推荐给学生,并马上背诵了文末的一段话:“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之后,我又借助主人公的经历,引导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去想、去体会,他们最终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认识。

这个案例就说明课堂是灵动多变的,随时都会有不可预料的状况发生。作为品德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更要胸中有点墨,有积累,以便在学生认知产生冲突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有效解决学生的认知矛盾。

(三)点化在疑惑处

在最近举行的平湖市品德学科基地研讨课上,一教师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中的《我爱你,祖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幅员的辽阔,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结合学生的生活,出示了本校的作息时间表和乌鲁木齐某小学的作息时间表。当学生看到自己是上午7:50到校,而乌鲁木齐的小朋友是10:00到校时,不禁发出了感叹:“他们真舒服啊,可以这么晚上学!”老师顺势引导:“是这样吗?让我们上网搜索一下,欣赏一下早上八点钟两地不同的风光吧。”此时,教师适时介入,通过百度图片搜索,将两张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一张是本地早上八点忙碌的上班上学图,一张是乌鲁木齐早上八点晨曦微露图。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乌鲁木齐的小朋友可以晚起床,晚上学,而是时差导致两地上学时间不同。随即,教师进行总结:“你瞧,两个地方在同一时间里景色也是不一样的,可见祖国妈妈的体魄、胸怀是多么宽广啊!”如此一来,学生显而易见地感受到了祖国幅员的辽阔。

此案例中,教师正确地预测了学生所存在的疑问,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巧妙地“穿针引线”,在学生疑惑处“插入”新鲜资料,使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

三、“插花”之高潮:混搭有法,善取各家艺术

插花看似简单,然而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却并非易事,因为它并不是单一的造型,而是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优秀的插花艺术家善于博采众长,品德课教师更应如此,巧取各家所长,混搭有法,相机“插花”,无痕地引导学生打开话匣子。

(一)一剪一裁须得当

插花艺术家无疑是能工巧匠,能使普通的一枝一叶,一花一果通过修剪,焕发出全新的姿态,成为一件艺术品。品德教师也必须像插花艺术家一般,对手里的素材合理取舍,精心修剪,量体裁衣,巧妙搭配。

品德课上常会引入一些新闻事件、社会热点,有些热点内容繁多、复杂。例如,玉树大地震发生以后,从四面八方涌来了种种信息资源。而这么多的信息,自然不能一股脑儿地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为话题资源开发者的教师,就必须仔细甄别这些内容,恰当裁剪、取舍。我校一教师在执教《让我们同行》一课时,将从上百幅照片与十几段视频中精心挑选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展现给学生,使他们的情感被画面所震撼,内心被音乐所激荡,流泻出的话语真诚动人。再如,一青年教师执教《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时,正值上海世博会开幕、开展时期,他就从世博会的纷繁材料中,将视角聚焦于世博园里的一群普通工作人员——环卫工人,经反复删减,最终锁定了工人牟雪华,通过文字、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环卫工人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敬佩之情,使课堂对话、交流自然地从心中流淌出来。

这说明,当教师把素材融人课堂时,一定要对择取的内容进行多次推敲,舍弃冗长拖沓的内容,选择那些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材料,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一疏一密求有致

“插花”艺术中的“疏密有致”,指的是花朵或花枝之间的距离要有大有小,大则疏,小则密,不可等距离插作,这样才虚实相宜,层次错落。品德对话教学中的素材应用,也应追求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某些老师为了丰富教材,丰富课堂,便补充了许多未加遴选的相关资料。以致整堂课一会儿Flash,一会儿录音,图片铺天盖地,视频一段接一段,致使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难以消化,以致表达感受时断时续,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我在执教《失败怕什么》一课时,就十分注意“插花”的疏密分配。例如,课始用一段视频导入之后畅谈感受,再交流名人的故事,随后以电影胶片滚动的方式推出不畏失败的名人图片,引人学生交流身边的人不怕失败的故事,对“同伴的苦恼”这一内容,则采用了图配文并配音的方式,为他出主意,最后引导他书写“信心卡”。

这一课的教学流程一是特别注意“插花”的不同形式,二是看看谈谈,说说听听,读读写写,有疏有密,有张有弛。可见,教师为教材内容挑选了许多“枝、叶、花”之后,在一堂课上的呈现绝对不能平均用力。在突破教材重、难点的时候,利用一段视频或者图片配乐加以渲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促成课堂对话。其他地方则可以相对朴实一些,千万不能用粗制滥造的材料充塞课堂,否则,只能沦为对学生的“狂轰乱炸”。

(三)一动一静皆相宜

插花作品虽然是静态的,但充满美感的花卉艺术品能让观者感觉到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这应和了古人说言:“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同样的,品德对话教学中,“插花”素材也应动静得当,相得益彰。

我在执教《漫话邮政》一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或家人享受到的邮政服务,预设了两个“插花”点,以一动一静两个不同的方式切入教学。在一个学生交流到“我表哥的高考录取通知书是通过特快专递送过来的”时,教师随机采访:“拿到通知书,表哥的心情如何?”学生答:“很高兴!”“你呢?”“我也替表哥高兴。”接着,老师承接着这个话题,说:“是邮政,传递了这份喜悦。老师也了解到这样一个事例……”随即出示了一段录像,再次引导学生畅谈。最后,学生提到一些特殊的邮政服务时,我先出示了一张“思乡月”图片,配文字介绍,当场指名一学生朗读,接着提问:“你觉得此时邮政又在传递着什么?”学生说:“传递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传递着一份亲情……”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同一个环节,选择了一动一静两种方式呈现,学生不感觉到累,很好地调控了课堂的节奏和气氛,也引发了学生想说的愿望,动静相宜,事半功倍。不仅一个环节中要注意动与静的结合,不同环节乃至整堂课里都要合理搭配动态与静态素材,不宜过动、过静。

插花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造,成功的作品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会插花并不难,但要插得好,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却并不容易。品德对话教学亦是如此,要使课堂对话畅通,教学富有实效,教师必须掌握这门特殊的“插花”艺术的妙诀,采撷恰当的“枝、叶、花”,用一双巧手,“插”出摇曳多姿、意蕴丰厚的品德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穆文红,例谈儿童“生活事件”的运用[J],中小学德育,2011,(9),

篇4:小学生插花课件

一、农林类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 既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又可以促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启迪人们的智慧, 对培养高科技人才有很大的作用[1]。然而, 目前在我国诸多农林类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艺术素养的培养不足的现象。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来自于学校、教师及学生本身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

我国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的生源大多来自于农村, 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从小没有接受比较完善的艺术培养与教育, 导致学生本身的艺术素质相对不高。加之, 毕业后他们所从事的也多为农林类学科相关工作岗位, 造成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偏向性, 过分强调专业课的教学, 忽略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2]。

2. 目前, 在农林类高校的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艺术教育师资包括艺术教育管理人员和艺术教育实施人员。然而, 当今的农林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中, 没有艺术教育管理人员, 只有一些从事艺术教育教师, 无法保障艺术教育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3]。大多数农林类高校教师从事着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其自身艺术素养不高;对人才的培养也仅仅停留在技能培养的认知层面上, 未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融会贯通, 更未意识到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农林类高校的艺术类课程一般被设置为专业选修课或者公共选修课。

教师对该类课程不够重视, 造成授课方式和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授课方式比较单一, 不注重课堂的教学设计, 或者只注重课本上内容的讲授, 不注重实践教学或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使得学生难以真正地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美妙之处。而对于学生而言, 学习的目的性不强, 学习兴趣不高, 甚至一些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仅仅为了凑学分。

4. 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高等院校在校师生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面貌。

健康向上、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可以在无形中熏陶感悟着每一位同学, 可以逐步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因此, 高雅的校园文化的塑造是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对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 相比其他综合类高校, 农林类高校的人文气息相对薄弱, 人文艺术社团活动较少, 缺乏丰富多彩、健康向上且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很多情况下, 农林类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在组织开展艺术活动时, 并未考虑学生对美的向往及艺术的追求, 没有形成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 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对艺术的需求。

二、学插花艺术对提高农林类院校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钱学森教授说:“从思维科学角度看, 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 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 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 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 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 后才是科学。[4]”由此可见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艺术教育能启迪人们的智慧, 对培养高科技人才有很大的作用。插花是一项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 既可以陶冶性情, 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又可以美化生活环境。尤其,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 是中国花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代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已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 我们炎黄子孙有责任继承和发展它[5], 正如袁宏道所说“此虽小道, 实为艺术之一种, 有学问在焉”。那么, 对农林类专业 (例如农学、园艺、园林及林学等) 的学生而言, 普及插花艺术是非常适宜的。首先, 因为他们具备着一定的与插花相关的专业基础, 学起来容易[6];其次, 农林类高校的园艺、园林等专业学习时,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 (如对园林植物配置及景观规划设计时, 需要学生掌握构图、色彩及线条等艺术相关知识) , 学习插花艺术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对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三、具体的方法及对策

如何通过插花艺术来提高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那, 笔者在此提出了几项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1. 农林类高校学科比较单一, 艺术教育相对薄弱。

针对这一问题, 首先, 学校的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应修订现有的教学方案, 适当地增加艺术课程, 把艺术教育列入现有的培养方案中。插花艺术相对于美术、摄影等其他类艺术课程而言, 农林类高校的学生具备着特有的专业优势, 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因而简单易学。《插花艺术》课程最早由黎佩霞教授在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开设, 并在1993年编著出版了《插花艺术》教材。后来, 北京林业大学王莲英教授在园林专业开设了《插花艺术》课程, 并面向北京十余所高校开设了《插花艺术》校级公选课, 将《插花艺术》课程作为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各大高校推广。那么, 各大农林高校可以借鉴成功的先例,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插花艺术》公共选修课, 其一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及修养, 其二可进一步弘扬和普及我国传统的插花艺术, 对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 学校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 农林类高校可选聘具有一定艺术功底的教师从事艺术教育管理, 学校应从管理层面加强艺术的教育;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自身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可选送有一定艺术素养和插花功底的老师到专业的插花培训机构进行深造学习, 同时, 教师本人也应加强自身艺术修养的提升, 在教学中, 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厚实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使学生在插花艺术课程学习中受到艺术的陶冶和启迪,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教师应该丰富现有《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走近插花艺术、了解插花艺术, 进而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

教师可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和课时数量的调整, 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的加强, 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操作技能及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老师一人讲, 学生下边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采用理论课、示范课、实践插作课、鉴赏评比课1∶1∶1∶1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在插花艺术理论知识认知水平、审美意识、艺术素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教师可进一步优化插花艺术课程的授课方式, 例如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普及插花知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建设《插花艺术》网络课程, 丰富和完善多媒体课件及视频教学, 将美观的界面、精美的图片、悠扬的音乐配合精辟的讲解, 可使学生获得多种感官的刺激, 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采用在线鉴赏大师作品及学生自主创作的作品,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插花艺术活动丰富农林类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农林类高校的团委、学生会要广开渠道, 开展丰富多彩的插花艺术活动。首先, 学校可以利用宣传栏、校园网等文化阵地来宣传插花艺术, 培养同学们的兴趣并吸引他们参与;可邀请全国知名的插花大师或花艺师到学校举办高质量的插花艺术系列讲座;同时, 可成立一些插花艺术团体和协会, 经常组织一些插花知识讲座、插花技巧学习班;此外, 在全校师生范围内举办插花艺术大赛活动, 在活动中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精彩的花艺世界。这些举措均可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又可以陶冶大学生艺术情操, 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

艺术的熏陶决定着个人素质。艺术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健全学生的人格。插花艺术作为一门自然美和造型美结合的艺术, 具有通俗有趣的特点, 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创作中感悟插花艺术, 在插花艺术的鉴赏中取得心灵上的收获。总之, 通过在农林类高校进行插花艺术教学及活动, 可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 大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核成, 余剑耀.农林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措施[J].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7, 14 (3) :311-314.

[2]高秦嫣.对加强农林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8 (3) :233-234.

[3]苏畅.农林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1 (4) :17-19.

[4]钱学敏.钱学森谈科学艺术与创新思维[J].华中建筑, 2003, 21 (3) :9-21.

[5]王莲英.成立中国插花花艺专业教育机构势在必行[J].中国花卉园艺, 2012, (21) :30-31.

篇5:小学生插花课件

关键词:高职 插花艺术 实验 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7.38

插花一直被奉为高雅的艺术活动,它能够让人们的心情得到宁静,陶冶情操,培养性格,让人们远离喧嚣。而在高职院校开设该门课程便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学会一门新的技能,此外,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以及创新意识,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心性得到沉淀。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开设此门课程的力度显然是不够的,现实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高职插花艺术课程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插花艺术课程本身除了具备较高的艺术气息之外,还具备了很强的实践性。要想感知其独特的魅力便需要经过亲身的实践。而对学生来说同样如此,学生只有经过整个动手的过程,与他人合作的经历才能够从中获益。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要求学生对插花的作品进行描述还能够从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第一,观察能力,让学生善于观察插花的形态以及特征能够提升其对于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第二,表达能力,善于发现自身的想法,找准核心点,更好的表达内心思想。第三,总结能力,让自身的表述能够更为清晰精确,让听者迅速明白,这些能力对在社会中生存是必不可缺的。在学习插花艺术的课程时,学生需要经过的步骤非常的多,包括对花的选择,对花进行加工构造出自己想要的形态,学习花店的装饰工作以及如何营销自己的作品。这些过程都能够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插花艺术课程存在问题

(一)设置课时较少

插花艺术课程的设置大多归类于选修课程章节,自然其课程时间也很少。插花艺术是一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揣摩的课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概念的讲解,以及插花的发展历史,并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造型,分辨插花的种类,如何鉴赏插花作品等进行概括性的介绍,还要开展实验课程,要想学生真正的领会到插花的奥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之基本上进行该门课程学习的学生都是初学者,这便更难将插花的知识融会贯通。尽管部分高校已经增加了选修课的学时,但是对插花这门系统性较强的课程来说,仍然略显不够。

(二)课程实验投入力度较低,经费不足

插花艺术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才能够使学习者本身体会插花的魅力。因为它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对花的选择、花的造型等都需要亲自进行动手练习。但是由于学校对插花课程的投入较低,根本不能保障鲜花的供应,很多时候还是学生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在现实课程设置当中,由于投入量过小,因此对实验课程基本采取模拟的方式进行,模拟的方式往往会忽略掉对花色以及种类的具体选择,此外还不能对形成的最终造型产生直观的感受,最终导致不仅未能与实际相互联系,还大大的降低了學生学习积极性。

(三)教材内容滞后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对插花的研究力度也在不断的深入。现实中很多插花的理论已经进行更新,但是在当下所使用的教材中却迟迟不能展现出来。尽管教材经常会修订,但是本质上却未产生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教材的制订本应当跟随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三、高职插花艺术课程设计方案

(一)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水平

对教师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是必须的,因为教师的个人素质或者专业水平的具备程度关系着学生最终的学习质量。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自身都应当通过各种渠道来提升自己的水平。在课后教师可以选择插花培训班学习最新的插花技艺。另外,对各种插花比赛也可以参加,既能够提升自己的插花水平,还能与领域内的一流人才相互交流切磋,开阔眼界。并将最新的插花艺术带入到课堂之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提升学生兴趣

要想从真正意义上学习好插花艺术,便需要学生本人喜欢这门课程。只有拥有兴趣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掌握它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一尘不变的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教学,相反应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课程开始的第一节课便是比较关键性的一课。最好的方法便是教师可以当场制作一些插花的作品,向学生展示插花的图片。介绍几款简单的作品,邀请学生课后进行尝试。另外,在实验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设定好实验课程的主题,要求学生课后自行构思,对花的种类的选择,造型的设计都按起自己的想法进行选择,最终进行评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三)加大实验力度

加大实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多项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建议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提升实验课程所占的比例,最好是与理论教学相互持平。此外插花课程的实验安排不能仅仅局限于插花一种类别,而应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可将对礼品的包装、花束包装、花篮制作等加入其中,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健全课程考核机制

课程的考核的模式大多还是集中于以试卷的模式进行,笔者认为,针对插花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显然不是最好的考核方式。另外,应当注意的是可考虑与实际相互结合,甚至可以将按照实际操作进行考核的比例提升到百分之五十甚至以上的水平。通过调整,学生也会更加重视实际的练习。

结束语:

插花艺术这门课程虽然在高职院校当中属于选修课程,但其对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艺术修养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实验课程的比例,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高职院校学生的插花艺术教育课程将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大治.我国插花艺术课程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306-308.

[2]张俊明.我国高职类院校课程设计发展现状[J].山东环境,2013,(1):214-215.

篇6:“插花”

我把鲜花打开来, 数了数, 共25朵。我心里想:25÷3=8 (朵) ……1 (朵) , 每个花瓶可插8朵, 但还剩一朵。我先从中拿出一朵, 把其余的花平均分成3堆, 每堆8朵。我快速地把那24朵花插进了3个花瓶中, 每个花瓶正好8朵。

我插好了花就请妈妈来检查。妈妈看了看, 对我说:“你真聪明, 花也插得很漂亮!”听到表扬后, 我甜甜地笑了。我拿着剩下的那朵花说:“这朵给我吧。”妈妈说:“好的, 就当作奖励吧!”

篇7:插话得体 有如插花

大家在一起谈话是为了互相交流,增长见识,而不是为某个人开“独唱会”,所以你不能为了出风头而“抢话”。你一旦抢了别人的话,一方面人家说话被迫戛然而止,思路不仅被扰乱,还丢面子。另一方面你的“抢话”也是对其他听众的不尊重,人在听话时往往对说话者抱有一定的期待心理,你拦过说话人的话头,无异于阻断了听众对说话人的期待,这对听众来说也是一个“损失”。所以,我们在别人说话时,最重要的是先做一个听众,耐心地听别人的表达,给人家发言的机会。那么,是不是说我们一直“听”而不可以插话呢?当然不是,插话,要讲究方法不能“乱插”。插话,就和插花一样,你的插花美不美丽就看你是不是遵循着插花的艺术要求来插。插话,也要讲究艺术。

一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插话最恰当的时机应该是交谈的空隙,即当时没有任何人有表达的意图;或别人说话的间隙,即他要表达的内容已经基本完全明了或刚刚说完。这是恰当的插话时机。还是举旭东同学的例子来说明吧。如别人说我想说三个方面,在说到第二个方面时,人家停下来顺了顺嗓子,旭东以为抓住了机会,便插了话,这就是打断别人了,因为人家还没说全面呢。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在别人说话的间隙,你点了那么一两句作为别人发言的引导,这是可以的,但你只是“引导者”,不是“说话人”,因此大部分内容的表达还要由别人来完成,而不要把短小的引导变成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

二是语气上,要和缓亲切。带着探讨的意味,不要有盛气凌人或揶揄讥笑等意味。更不能像旭东同学那样为了抢到话,而急迫地下命令道:“你们听我说!”这样的语气显得独断甚至有些粗暴。一句“请容许我插一句……”,“不好意思,打断一下”,“请让我提个问题,好吗?”“接下来,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行吗?”带着请求探讨的语言,在对方说话的间歇,很自然得体地将自己的话简短说出,就不会使人感到你对人家不尊重。

三是插话要自然。“自然”有两方面,一是承前要做到自然,二是启后要做到自然。承前自然,就是使自己的插话不生硬突兀,能根据前人话的内容自然地过渡。启后自然是要使自己的插话从总体上看与前人的讲话内容谐调一致,不要跑题。这样的方法很多,如,从前面谈话中抓住某一点作为插话的由头;将别人的谈话作一小结,然后打开话匣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抓住要害,从某一根本性问题切入,把谈话推向实质性阶段,等等。这些都是自然得体的。自然得体的插话如汩汩的清泉流淌在听众心田,自然能拨动在座众人的心弦。像旭东在人家谈贝克汉姆的球技如何精彩时,他来了一句“那他也没有某某歌星在北京开的个人演唱会精彩!”然后大谈演唱会的精彩之处。这样谈话便由以“球技”为主题转移到了以“演唱会”为主题,人家不扫兴才怪。其实,他大可以接下来这样说:“是啊,贝克汉姆的球技的确高超,人家罗纳尔多的也不差呢。”这样以球技为主题,将谈话的内容开拓到对贝克汉姆与罗纳尔多的球技比较的探讨上岂不比生硬地将大家的注意力“搬”到演唱会上更得体?

上一篇:大学系课程教学总结下一篇:承揽合同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