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2500字

2024-05-01

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2500字(共12篇)

篇1: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2500字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且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

书的开头,就这样将呼兰河城带入大家的视野,一座带有不动声色、荒凉底色的小城。这里的人们,糊里糊涂地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们物质匮乏,为了能吃到猪肉,他们选择性的相信便宜的猪肉是淹死的猪,而不是瘟猪;他们精神生活贫乏,城里的一场大戏绝不轻易放过,即使人山人海,看不到戏台上在演什么,也要赶个马车,拖家带口的在呼兰河边呆个三天两晚的;他们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穿衣”,人死了也就死了;他们爱看热闹却又麻木,他们生病了就扛,再不行就“跳大神”。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你可以说他们无知、愚昧、麻木、没有精神追求,但别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食不果腹的苦难年代。在那样的年代,小人物的命运如同浮萍。

你看那小团圆媳妇,十二岁就到了老胡家。团圆媳妇来的第一天,大家都争着去看。高挑的个子,大大的眼睛,长长的辫子,开朗的性格,见了人就笑呵呵的,多好的一个姑娘啊!

但她开朗的性格,竟成了大家口中谈论的毛病。因为大大咧咧,太不像团圆媳妇该有的样子。于是,没几天,她的婆婆就开始打她。刚开始是断断续续的打,后来是不分昼夜的打;刚开始是为了给她点下马威打,后来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只要婆婆哪不顺气就打她,吊起来打,打的那叫一个惨烈!

从此,十二岁的团圆媳妇总是说着想回家,夜里经常喊叫着从恶梦中惊醒,梦里她婆婆在打她。当她婆婆靠近她时,她以为又要打她,经常大叫着跑开。

这一切,在我们现在看来,都知道这孩子有阴影了。可是在那个时代,她是病了,一种怪病。于是,她婆婆“跳大神”“请狐仙”“闹神闹鬼”“帖字符”,还有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团圆媳妇脱光衣服,在院子的大缸里,用滚烫的水洗热澡,以驱除身上的恶魔。

大家都在看热闹,没有一个人理会一个姑娘的害羞和热水浇在身上的痛苦,她拼命挣扎,却无一人帮忙。等到她晕过去了,大家一忽而上,纷纷过来关心她的死活。她不想脱衣服的时候,她婆婆叫人喊着口号给她脱了,她晕倒在水缸被人抬出来时,她婆婆又说她光着身子不知害臊。

那个年代的人们,人心是无知无畏呢,还是人心可畏呢?他们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麻木的?只是可怜了一个元气少女。

洗完澡后,团圆媳妇昏睡了好久。“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刮着窗棂。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

小团圆媳妇也永远睡着了。

看完这一篇章,我失眠了一晚上,可怜的小姑娘。如果她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将会是一个多么招人喜欢的孩子呀。可是在那个年代,她竟然被活活折磨死了,死在了她婆婆臆想的各种疾病,死在了呼兰河城人们的看热闹之中,死在了那个无知、麻木而又可悲的年代。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

再看那冯歪嘴子。一个磨坊的磨倌,整日辛苦的劳作着。无论春夏秋冬,他总是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住在四处漏着风的磨坊里,窗子开着大洞,房盖透着青天,炕沿上的瓦盆能冻得跟小冰山一样鼓鼓的。

生活清苦也就算了,毕竟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人,过着这样生活的也不是少数。但有一天,冯歪嘴子突然被人们得知,他有了媳妇,还生了孩子,她的媳妇还是邻里街坊都曾经夸赞的王大姐。

这下呼兰城又热闹起来了,人们又开始品头论足,这样一个磨倌都会有媳妇有孩子,简直就是天理难容。那王大姐,曾经人人称赞,现在人人唾骂,啥也不是了。

冯歪嘴子的掌柜,把他的媳妇孩子赶出了磨坊,他们住进了一间草房,刚出生的孩子就睡在草堆上。

人们天天在他家房子外偷听,希望能听到他绝望的、悲惨的、活不下去的任何一点点信息,如果没有他们就臆想一个,第二天再传给别人。

在大家看来,冯歪嘴子就是一个笑话,一个不自量力的人,一个应该活着绝望的人。他竟然还娶妻生子,竟然还生了二儿子,这完全不符合人们所认为的。唯一让人们觉得合理的是,冯歪嘴子的媳妇在生完二儿子后就撒手人寰了。

人们都等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那样的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自己有没有这份能力,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负责他那份责任。”

你说冯歪嘴子这是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吗?我有点说不上来,更多的感觉只是一种无奈的坚挺。作为一个苦难时代的底层老百姓,他食不果腹,屋不挡风,凄凉至极,他只是一天一天像别人一样尽力活着而已。

萧红的人生底色是悲凉的,所以她的整部作品里感情荒芜,除了她与祖父之间的人间温情。人们都是麻木而机械地活着,“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忧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带来了悲哀。”

读完整本书,反思自己,审视我们现在的社会与生活,一种庆幸感油然而生。庆幸自己生在新时代,生在一个能接受学习、教育,男女相对公平、物质丰富、崇尚科学的时代。

所以,不能矫情,珍视当下。

篇2: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2500字

呼兰河传写的是20世纪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和小城里人们普普通通的生活。文章言语也是那么普通,但却像是有一种神奇的魅力,使得我摘抄了一段又一段,最后竟抄了厚厚的一沓。文章少有直接的批判和讽刺文字,却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蔓延泛滥所带来的瘟疫般的灾难。

文章首先对呼兰河的风情进行了描写,展示了呼兰河整体的地理面貌。其中细小的人和事描写又数不胜数,如卖馒头的老头子因为雪大路滑摔倒在地,馒头滚落出来被路人拾去吃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捡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描写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描写了人的习俗和风情。

呼兰河是闭塞的,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也进不去。呼兰河的人是愚昧而又麻木的。他们最喜欢看热闹,传八卦。街上有一个“大水泡子”车马通过很不方便,人走着小心翼翼,马经常陷进去,猪啊鸡啊狗啊猫啊更是经常淹死在里面。人们却从来没想过填平它,“大水泡子”反而给人们带来两项好处:第一就围观和议论陷进去的马,马陷进去是十分不易出来的,也有帮忙的也有不帮忙的`,更多的是围观和议论的。虽然很艰难,马最终还是出来了,围观的人反而十分失望,第二天大家都会传“那大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马。”虽然马没有死,一哄起来就说马死了。若不这样说,觉得那大泥坑也太没有什么威严了。二是由于有猪会淹死在里面,于是人们可以在买到比平时便宜多的猪肉吃。而买到的猪肉往往都是又紫又青的!可不要是瘟猪……然而又一想,瘟猪肉怎么可以吃得,所以还是淹死的猪吧。然而实际上一年也不能淹死一头猪,却常常可以买到便宜的猪肉。呼兰河的居民就这样自欺欺人,而把这泥坑子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若是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这瘟猪肉呢?然而吃了生病的又要说“就算是淹死的猪也不应该抬到市场上卖,死猪终究是不新鲜的,税子局是干什么的?!”关于这瘟猪肉又有小孩子不会说谎,而被打的。不仅使我想起了《皇帝新装》里的小孩,那个小孩有没有被打呢?

呼兰河的居民是麻木的,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吭的默默办理。女人一到了八月也不过就是染衣裳,拆被子,锤棒追,锤的街街巷巷都是叮叮当当的乱响。棒槌一锤完,做起被子来,就是冬天。

呼兰河的居民是贫穷而又不讲卫生的。不仅是因为前边说过的瘟猪肉,这里的人梦想就是吃得饱穿得暖,然而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人人都爱吃豆腐,有吃不起的。传说有这么一个家长,他下了决心:“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街上卖麻花的提着篮子从街这头挨家挨户卖到街那头,一家有四个小孩,最小的手特别脏就像煤球一样,每个人都把麻花翻捡过一遍。然而最后这篮子麻花还是卖完了,给孙子买麻花吃的老太太还说:“你看着油光发亮的麻花多干净,就像是刚出锅的一样。”

呼兰河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最好看的要数火烧云了,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把红公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着,他笑盈盈的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了小金猪。文中有比喻有颜色有形状也有动作描写的十分精彩。

文中对婚丧嫁娶的描写又处处藏着对封建迷信的嘲讽。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生活外,在精神上也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戏台子;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然而除了跳秧歌,全都是神啊鬼的封建迷信,无非是敬神怕鬼,又处处透露着嫌贫爱富和男尊女卑。文中对团圆媳妇的描写使我尤为深刻,健健康康活泼可爱的一个女娃,嫁到了丈夫家,还没来得及受他“小丈夫”的气,就被自己的婆婆各种打骂:“……总之,她一不顺心,就觉得她的手就想要打人。她打谁呢?谁能让她打呢?于是就轮到小团圆媳妇了。有娘的,她不能打。自己的儿子她也舍不得打。打猫,她怕把猫打丢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猪掉了斤两。打鸡,怕鸡不下蛋。唯独打这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都没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丢了。她又不会下蛋,反正也不是猪,打掉了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小团圆媳妇生病了,迷信的人们花了“巨资”请了道士和大神来驱魔治病,把她当众脱掉了按在装满开水的大缸里洗澡,洗的昏厥过去就泼凉水然后再来一遍,反复三次。最终小团圆媳妇死了。作者不禁感慨: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第三章开始描写祖父。祖父情深,田园乐趣,怡然自得又是另一番天地,似乎与这呼兰河隔离了起来。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来,也有那么几间房子、一个园子,祖父喜欢养鸟,会带我去钓鱼,院里也种菜养鸡,时代不同我们是吃得起豆腐的,沿街叫卖的热豆腐还有我最爱吃的米酒。虽然井里没有淹死过鸭子或鹅,因此我也没吃过祖父做的烤鹅,但是有我最爱吃的鸡蛋穗儿,院里有一口大缸,夏天就在里面用井水洗澡,还曾经溜进去过一条水蛇,被祖父拿去饭店卖了。祖父种的葫芦,晒干了给我放着给我做酒葫芦玩。也带我捉过倾听,也有钟也有贮藏室,里面也被我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财宝”,也有红灯笼,不过是塑料的……我在感叹作者记忆如此清楚的同时,又发现在我童年里出现过的那些物件竟然也记得如此清楚,好像昨天刚拿过一样,可是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祖父已经不在了。好在祖母还在,虽然失去了大部分的记忆,然而身体十分健康。我不讨厌祖母,她不但没有用针扎我我手指,反而常常牵着我的手走不长不短的路去蛋糕房买刚考好的蛋糕吃。还有文中关于表哥的描写,我也有一个表哥,就不详细描写了。

篇3:《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优秀

不难发现,那许多藏在表面平实甚至欢快的故事下的寂寞凄婉。风景寂寞:蜂蝶在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人更寂寞:受不住风霜雨)的,被自然拉着默默离开人世,“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这些伤痛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苍凉的调子,在未来的生命中久久回放……

篇4:呼兰河传800字优秀读后感作文

这本书,是一篇优美的叙事诗、更是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以细腻的手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无奈的故事。通过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眼中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童年的难忘经历。其中,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更多的是对那个丑陋封建社会的批判、揭露。

在这个封建社会的大舞台上,生活着一个个悠然自乐、自怨自艾的可怜虫,有二伯、老厨子、老胡一家子、周围的闲人们…..

书中最慈祥的人非祖父莫属了,祖父是作者唯一的伴侣。无忧无虑的后花园中,与祖父尽情玩耍,缠着祖父讲唐诗、故事…..祖父是和蔼的,他的眼睛笑盈盈的,充满童趣,像个孩子;祖父是通情达理的,在大家纷纷议论小团圆媳妇的不是时,他说小媳妇是个好孩子…..祖父虽默默无闻,却不断激励着作者积极的一生。

小团圆媳妇太凄惨了!她是一个“笑呵呵”、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可她太小了,才12岁的孩子,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婆婆的儿媳妇。天真、大方、率性的她,无意识地违背了封建传统习惯而思索而生活。在周围人们的闲言碎语下,愚昧的婆婆为了“规矩出一个好人来”,从她一进家门就开始,打了她一个月。婆婆亲口对别人讲,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有时,吊梁上,皮带抽,打昏后用凉水浇醒;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把一个好好的人折磨病后,不给她看大夫,却听信周围的人,到处找偏方、请大仙、跳大神…..就是这么一群人,一次次的从精神上、从身体上疯狂地折磨着团圆媳妇,却口口声声的说是为了她好。最终,活活的把她害死了,周围留下了一群“热心”的、冷漠的看客…..

这一切,该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能干的出来啊?这是一件多么凄惨的事啊!这是一群多么冷酷、愚昧的“好人”啊!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殊不知,这些婆婆们,同样也是“照着几千年封建传统习惯而生活”的牺牲品!可以想象,这些屈服于封建迷信思想的人,都会为自己的愚蠢、顽固而付出代价!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过:翻开封建历史书,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却是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透过这本书,我分明看到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狰狞面目,正张着血盆大口,吞噬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篇5: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2500字

作者通过四部分来展现苏东坡的一生,第一卷:童年和青年;第二卷:壮年;第三卷:老练;第四卷:流放岁月。每一卷中按主要事件节点来分不同的章节描述,大的时间线里有时候会打乱年份的顺序,稍觉混乱,但是整个框架是清晰的。因为这本书是以英文写成再翻译回中文,所以可能会有些偏差,有的词语并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本意。

总的来说林先生文采飞扬、文笔优美,想像力丰富,在结合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更丰富了事件的细节,把人物刻画得立体、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苏东坡就是他脑中的形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当然作者也对王安石变法存在偏见,其实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为增强国力,也是想要减轻农民负担,只是在执行过程出现了偏差。我们需要全面地看待问题。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苏东坡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脑子里仅有的那几首诗中:“大江东云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气磅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迷茫惆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恣意豁达。而对于他人人的经历、这些诗词的由来却知之甚少。读过这本传记后,了解到苏东坡少年时的才华横溢,书中评价他十几岁时已经是”雏凤清于老凤声“才气已经超过自己的父亲苏洵。二十一岁时中进士,盛名于天下。之后走上仕途,但因生性耿直、不畏权势、处处为民着想,所以在王安石变法时针对变法中出现的一些过激的作法,极力上书陈词表明立场,也因此得罪了当权派,而政治上的争斗从来是不会停止的,他如一棵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小草,在历史的洪流中漂泊,时而得势时而又被打压。但凡他改变一下自己的处事风格,命运或许就有很大的改变,像弟弟苏辙一样少受许多迫害与苦难,但性格是注定无法改变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遇有不如意之事,便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一生中数次被流放,可能是被流放次数最多,流放得最远的官员了。反过来想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才能激起他丰富细腻的感受,才能写出如此多风格迥异的作品。

1060年苏轼于福昌县开始起仕途的起点,任福昌主薄,1065年,苏轼入开封府判登闻鼓院,一年后苏洵去世,丁忧三年。1071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时间为三年。1074年,苏轼升任密州(今登州)知州,第一次成为地方主官,不仅政绩斐然,还在密州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篇章。1077年,苏轼改知徐州,任知州两年。1079年,苏轼到湖州任知州,到任后不久“乌台诗案”爆发,上任不到三个月就被下狱,1079年底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苏轼仕途及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极度苦闷,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召赴汝州但并未就任,1085年改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但仅四个月就再还开封。1089年,苏轼再次自请出京,以龙图阁学士任杭州知州,第二次到杭州为官。这一次,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设立三塔,建设苏堤,留下了深深的足迹。1091年,苏轼再次被召回朝,但不久就又被贬出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涯。1091年,苏轼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1092年改任扬州知州,不到一年又被召为兵部尚书,1093年9月又出知定州,1094年被贬英州(今广东英德),还未到任又降一级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今广东),苏轼终于被贬的远赴岭南。10,苏轼又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即今海南儋州。苏轼将儋州视为第二故乡,在此留下了“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的诗句,苏轼在儋州共三年时间,将人文与教化撒播到了海南,在他的教导下,海南出现了第一位进士。11,时年六十五岁的苏轼携家眷再次返回神州大陆,先为廉州(今广西合浦)安置,仅两个月又改任舒州团练使、永州安置,未到任即遇大赦为朝奉郎,11于北归途中去世。(这一节是网上找到的资料,读传记的时候因翻译问题有的节点不太清晰)总之,这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也是灿烂辉煌的一生。苏东坡的学识名满天下,学生也满天下。

在本书的原序言中,作者首先表明了自己对苏东坡的喜爱,为他写传记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刚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若一说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我想,写传记首先要因为对这个人物有热爱之情,这样才能有兴趣去全面地了解他,同时也要有客观的评价,不能全部以自己的感情来做评判,要公正、合理、尊重事实。

篇6: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

读到第三回时,我真正读懂了“贫穷”二字。冯歪嘴子一家穷得买不起被子,只能去盖面袋子,而那恶毒的掌柜竟骂道:“我这面袋子也是给这野女人盖得?”而冯歪嘴子竟一声不吭。我不禁有些纳闷:冯歪嘴子怎么不反驳呢?不还嘴呢?越往后读,我越明白,当时的磨倌地位很低,是不受人尊重的。要是反驳了,可能就没地方住了。回想一下,怪不得谁想欺负他都行,以及之前王大姑娘嫁给冯歪嘴子的事被大家说东到西,我都恍然大悟了。此时,除了对他的可怜,更多的是佩服冯歪嘴子这种乐观的心态。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他都很努力地接纳。

但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愤愤不平。毕竟冯歪嘴子也是人呐,虽然他穷,他在不断地努力生活,在努力让家人活得更好,在努力改变这个现状。

命由天定,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他的妻子死了,可冯歪嘴子并没有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是艰难地带着两个儿子过日子。读着读着,我发现原来他的两个儿子才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固然深爱着他的妻子,不能选择和妻子一起死,那样必然是对两个儿子的不负责。我想:他的妻子在天之灵,看到他们如此幸福的生活,也会感到高兴吧!或许应该保佑他们父子三吧。

篇7:《呼兰河传》优秀读后感

这种感觉,这种处境,这种生活,也许也是只有童年的萧红才会有,看似是美好的,但其中却是悲哀的。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的映像,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仔细的品味书中萧红童年的纯真的情感,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后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纯真、美好的印象。

文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无暇的学习时光,但在她的生活中,十二岁也许是个噩梦,是一份孤单与无奈的痛。她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开朗。但不久后,她就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而又可怕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毫不留情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但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也许她还有什么心愿未了,也许,死对她来说,是个解脱。

在萧红的记叙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又快乐又寂寞,因为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可爱的萧红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一起快乐。萧红童年的生活充满了特殊的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神奇的画,只因为有泪,也有乐,还有那学习时流下的汗水;又像一首诗,只因为它记录了我们一生中最最美好和天真的时光,在某一个地方也埋下了我们的汗水;还像一曲歌,歌唱了童年,也歌唱了曾经的稀释年华动人的故事。

篇8:《呼兰河传》读后感优秀

萧红的童年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因为她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躁,她只能在外祖父那得到温暖,因为抗婚而走,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这本书就是她在香港病逝前写的最后一本书。这让我觉得她是一位很有传奇色彩的作者。

我在《呼兰河传》这本书里读到很多经典的段落,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像是天着了火。变化这地方的火烧云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中的颜色。我之所以喜欢这一段是因为我觉得萧红是想借这段写出她的童年是七彩斑斓、多姿多彩的童年。

在东二道有一个大泥坑,有六七尺深,有许多的家禽都在那里遭受过灾难,那里摔死过猪、鸭,闷死过狗……。有一次,外祖父看到坑里摔死了一只鸭子,就用泥土裹上给萧红回家烤了吃,萧红觉得特别好吃,于是又到了那个大坑等鸭子掉下去。在这段让我觉得作者特别的天真可爱。因为鸭子掉下去只是偶然的,而鸭子再掉下去的几率很小,等着捡到鸭子的希望也非常小。

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感受特别深,因为我在这本书中读出了人间的善、恶、美、丑,还读出了老百姓的平凡、悲琐、落后的生活现状,我还觉得这本书有讽刺还有幽默,幽默就是作者在大坑里等鸭子,讽刺就是说团圆媳妇的婆婆的无知。这本书的语言不仅通俗易懂,仔细读还能让你觉得它像一首惟妙惟肖的叙事诗让你身临其境。

篇9:《呼兰河传》读后感小学优秀作文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读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大作《呼兰河传》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

在这本书里,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书中有一处情节最令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

而最令人惋惜的便是那团圆媳妇了,她不过才12岁,长了15岁的个子,整天被人说三道四,而她的婆婆竟然相信了别人的话,认为那团圆媳妇是“妖精”必须好好调教。于是他每天都要打、骂团圆媳妇。团圆媳妇最终被打出了病,她的婆婆倒也愿意出钱为她看病,请人跳大神、驱鬼。最后,还把云游道士请来了,但团圆媳妇最终还是死了。这不禁令我感慨:那时候的社会是多么愚昧啊!在我们看来,什么跳大神、驱鬼、云游道士都是骗人的,可见那时的社会是多么糜烂啊!再看看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没有不平等,没有战争……

篇10:读呼兰河传有感800字优秀

灰色的记忆,孤独的院落,残破的童年,像放映机般悄无声息地领着我们进入20世纪初的呼兰河。无知笼罩着的小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萧条的四季也像时钟周而复始地艰难爬行,熬不过人们闷沉沉的呼吸。“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脱下单衣地过着。”“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吞;走不动了,就瘫着。”“病,人吃五粮,谁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场,埋了之后,活着的依旧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偶尔有些所谓的新鲜事,惊呆了年少无知的他的眼。未谙世事的小团圆媳妇,活泼可爱的一个小姑娘,一不小心嫁错了老胡家,刚来时,她做事利落、手脚勤快。可她却成为了供婆婆打骂和消遣的工具,一步一步逼迫着走向死亡。仅仅是因为邻居的闲言碎语“太大方了”、长得太高、坐得笔直、走得风快,婆婆就铁石心肠,拧小团圆媳妇大腿、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甚至把它吊在梁上,用皮鞭子狠狠地抽,打得昏死过去。婆婆竟天经地义:“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很一点儿,她是不能够中用的。”可怜萧红就这样眼睁睁、眼睁睁地看着她黄瘦下去、骨瘦如柴。这样就完了?不!老胡家迷信“跳大神”,请大神来治,大神打着鼓,小团圆媳妇被命令着、被蹂躏着、被抢夺着,当众撕光衣服,就这样,她被强硬地抬进了盛着滚烫的开水的大缸里,几个人搅着滚烫的热水往头上浇,小团圆媳妇登时就倒在缸底。就这样连续折腾了三次,醒一次——烫一次——昏一次。半夜,小团圆媳妇就这样命丧黄泉。老胡家一家人难受,一个个尽哭,哭的是花在小团圆媳妇身上的倾家荡产的五千多吊钱。“活该这些钱!守财奴,活该!”

《呼兰河传》字里行间充斥的是萧红的悲怆、孤寂。旧中国的年代,黑暗与愚昧无处不在,当萧红再次铺卷开记忆,将手中的笔化作一幅幅孤寂的风水画时,她定会想到自己唯独一个伙伴也没有、没有,不觉眼泪“啪”地在稿纸上溅出一朵幽冷的小花。“未来的远景已摆在我面前,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她对白朗这样说。是啊,一个孱弱女子怎能扛负起旧中国种.种灰色的画面、生锈的思想和寂寥的小城?无意识反抗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生活而思索的小团圆媳妇死了,有意识反抗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生活而思索的萧红含泪微笑,拿起笔锋,哭诉往事。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少女在忍受并非常常人的酷打,在煎熬着任人宰割的苦日子?

萧红一直平淡地说:“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以至于像跳大神、放河灯等破破烂烂的世事承载了多少腐朽的人物:在“黑夜”中担心地活着而又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尖刻无聊心眼小的老厨子、勤恳忠厚爱妻小的冯歪嘴子,唯一值得我们微笑地直视的,只能是祖父。祖父的菜园是作者幼时的天堂,她和祖父在一起的时光毫不留情地赶走了心中的怅惘与寂寞,在心中播种下快乐的种子。菜地里一深一浅的脚印,垄子上一片青绿的狗尾草,萧红幼时诵读的古诗,无不都像陈年老酒酝酿着、发酵着。

合上书,想想我们,从出生就被安置在温暖的被窝里,直到现在,我们还享受在父母的蜜罐温床,有漂亮衣服可穿,有美味的饭菜可用,交朋友还有父母的几句叮咛,不会看到小团圆媳妇那样的悲剧,没有像有二伯那样的人带你逛街分文不花。可是,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像被困在“围城”里,“里面的人想出来”,衣服不合心意扔一边不穿,饭菜不合胃口下馆子,父母的几句嘱咐立即回嘴狡辩,几天离不开一张一百元……我们不正像笼中的鹦鹉吗?非要飞出金笼叱咤风云,却孰不知外面的世界会凌乱你的彩翼、空乏你的肠胃。

篇11:呼兰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

读了这本书,感受到了黑土地凌冽的风、厚实的土、苍白的屋子、孤零零的树,还有那麻木、可怜的底层百姓,以及所有为生存而奋斗的人。

这本书不是教我们哪些生硬的道理,也不是在叙述一段大历史,而恰恰只是在展示萧红内心的呼兰小县,那个她晚年在浅水湾边魂牵梦绕的地方。读这本书懂得的不仅仅是奋斗的价值,更实在发现人性的历史的真实。

拙笔难述,只能最后借茅盾先生的一句话做结尾:“我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这句话,是我认为对此书最好的点评。

篇12:呼兰河传读后感200字

本文的主人公萧红,其实就是一个平常的女孩子,但她因为生在旧社会,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了苦头。人的一生,童年是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属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就像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样,但是相比之下,萧红童年受的罪,简直比我们苦一千倍、一万倍,她连一段最温馨的、最美好的童年回忆都没有,她只有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相处在一起时幼小的心灵才能得到一点安慰。

现在有些我们的同龄人,住在农村,生活环境不好,于是就整天抱怨这、抱怨那,可是你们在仔细想想,你们的童年至少还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与关心啊!可是萧红呢?她什么都没有,除了她的祖父,没有人会关心她的死活,没有人会关心她是不是冷了,是不是饿了,就连爸爸妈妈也是这样,你们有想过这对她的心灵是有多么大的伤害吗?所以,正在童年时期的朋友们,别在抱怨了,珍惜你们现在的童年时光,你一定会过一个活在欢声笑语里的童年。

记得,在前一段时间,放学后,我想让妈妈带我去买一双好看的平底鞋,妈妈说:“你先穿穿凉鞋,等天冷了再买。”于是我就耍起了我的小脾气来了,说道:“你这人怎么这么抠呢?你自己就可以买好多衣服鞋子,就不给我买。”当妈妈正要说话时,我立马用手堵住耳朵说:“不听、不听、不听……”但是,讲完这几句话后,我就后悔了,我又想到萧红,想到了她的悲惨命运,于是,我沉思了一会儿,开口说道:“妈妈,要不然平底鞋我等到秋天再买吧。”妈妈说:“这才对嘛,这样才是个懂事的孩子。”

上一篇:孙波同志先进事迹下一篇:MAN074减速器壳的工艺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