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迎春教学主张

2024-04-15

马迎春教学主张(通用11篇)

篇1:马迎春教学主张

我做好教师,上好每节课

——“顺性而学,顺理而教”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马迎春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从教16年,每一年我对自己的教师职业、对我的课堂教学都会有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思考和认知。经过慢慢地学习和沉淀,统整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黄亢美的字理识字和陈福校长的顺应教育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我提出自己的教学核心主张:顺性而学,顺理而教。

核心元素:语文教学的内理+儿童学习的本性

教学目标:着眼于儿童的学习起点,培养儿童的语文核心素养 基本模式: 基于学习起点 贯穿母语魅力

保证主体活动 突围课堂边界

下面我就结合相关理论与具体教学案例阐释我的教学主张的基本要义:

一、以“天性”为本源,创生母语教学的人本性

“天性”从词义讲“是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而儿童的天性则表现为爱玩、表现欲、好奇心、占有欲以及儿童本身的差异性。对于语文学习内容而言,学生每堂课每个人都不是零起点,根据学生的差异翻转学习、分层设标,因材施教,因此顺应儿童的天性, 就是以“天性”为本源,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引领儿童。让个性亮丽绽放,让

每个人成为唯一,成为真正的自己。我的课堂上,成长了小诗人王莹莹:“《如梦令》江上绿荫小草,想见故国春好,一树李子花,昨夜梦魂飞绕,惊晓,惊晓,窗外一声啼鸟。”也成长了网络小说家郝一鸽,小学六年级时,网络小说点击量已近20万次。我的课堂学生是自由的,思维是自由的,理想也是自由的。这样的氛围里,她们无拘无束,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发言都会让我们找到童年的味道。

二、以“字理”为路径,寻求母语教学的生态性

汉字是母语的书面符号,它本身就具有工具性。汉字又具有人文性,记得印度总理尼赫鲁曾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然而,一百年来西语东渐,汉字渐衰,语文教学根的失落……不少汉字布满尘埃,时至今日迎面不识。(字理教学范例)

16年“夜以继日”地钻研积累,16年“如痴如醉”地咀嚼体会!阅读汉字典籍2000余万字,制作、积累了字理演变动画300多个。我对汉字的痴迷,也感染了我的学生,他们也在字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找到一个瞭望传统文化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他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色彩和迷人魅力。刚刚升入初一的这届学生,在全市统一考试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字理识字也成了的我教学特色。我曾多次在国家省市字理教学大赛中做观摩课,为省内外教师进行字理培训。今年5月份还将代表吉林省去北京参加全国识字与写字教学研讨会,并上观摩课。因为顺应汉字的字理进行教学,学生才爱识字、善识字、会识字,挖掘了字理本身的人本性,文理相生,文道相融。

三、以“开放课堂”为载体,重构教学边界的生活性

目前学科课程仍是国家课程的主流形式。如何以语文教材为载体,推进课程标准向学习目标转化,向学习过程转化,向综合化转化。在我校“开放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一主二合三分”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学科内和学科间整合的研究,采取“选点突破并以点带面”的策略,通过教材重组、协同教学、评价改革,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等,从而给孩子呈现更广阔的教材,将课内与课外、书本与世界有机联系起来。

语文课教学《秋天来了》,我与信息、科学、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等多学科共同参与,我们读秋天,背秋天、画秋天、写秋天、找秋天、唱秋天,请家长进课堂采摘种植园成果,品尝秋天的收获……同时我带领班级学生,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开拓视野。多年来,我们走进走进工厂、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自然、走进军营……我们班开展保护松花江野鸭等系列活动,受到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并进行了专题报导。各学科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文本变成得厚重,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追寻母语教学的本体性

我认为,学好语文,是孩子成长的向善之源。语文里有人生的大智慧,有千百年沉积的历史规律,有千奇百怪的世事流俗,有涵咏心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怎样让“教书”和“育人”双轨并行,我的做法是,让孩子在强烈的认知和建构未知世界的欲望下,以打牢做人底色、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自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语言与运用”“思维与提升”“审美鉴赏与

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多方面的整合。

在教学中,我为孩子们打开一道阅读之门——价值阅读。通过优秀经典作品尤其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经典的阅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健康成长的能力、自强不息以及快乐生活的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我们学习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毛毛虫的故事》,我会推荐学生阅读他的《昆虫记》、《植物记》;学完《丑小鸭》我会推荐他们读原著,读整本书。学习课文《草船借箭》,很多孩子自觉找来《三国演义》、《三国志》对比阅读。班级内定期开展读书汇报交流,亲子读书竞赛等。读书,像一扇扇文明文化之窗,为学生打开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熏陶涵养,乐在其中。

采撷百花,酿成新蜜。呵护天性、尊重个性、启迪灵性,坚守儿童立场的教学观,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自主建构,在自主发展中学会选择、学会判断。顺性而学,顺理而教,这就是我的教学理念,也将是我一生不懈的职业追求!

篇2:马迎春教学主张

迎春乐 赠汝先生,迎春乐 赠汝先生马钰,迎春乐 赠汝先生的意思,迎春乐 赠汝先生赏析 -诗词大全

迎春乐 赠汝先生

作者:马钰朝代:元体裁:词 身中应候腾清秀。何须律管泥牛。芝田凭仗云耕透。更无用,扶犁手。养生布德功夫就。黄芽遍吐胜花柳。玉洞彦胎仙,自然饮,长生酒。

篇3:教学主张之我见

关键词:教学主张,教学,教师

教学是学校最主要的中心工作, 是学校培养学生最重要的途径, 是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根本载体。既然如此, 教师该怎样进行教学,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高品质的教学, 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同时也是当今教育界普遍关心的核心问题。

高品质的教学首先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 离不开教学后的有效反思, 并将教学反思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 以最终形成自身行之有效的教学主张。对于一个教师而言, 教师不能没有教学思想, 不能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主张是教师在自身的教学行动中, 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直面教学现象和问题, 或探究其发展规律, 或尝试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说明, 并进一步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理性的方式进行描述,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个人对于教学的见解和观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自己对教学的思考, 谈谈对教学主张的具体理解。

1 以生为本, 培养完整的人

教学不仅是为学校服务,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切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 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 培养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和谐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目标要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最终目标, 一切具体的教学任务都要围绕完整的人而设计, 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他自己, 使每个学生向完整的人这个大目标不断成长。

2 热爱学生, 用心灵教学

当教师面对越来越有个性, 越来越“难管”的90后学生, 很多教师对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变化, 此时有多少教师能够真正做到热爱学生呢?当教师对教学的对象都抱有厌恶思想, 还指望学生对教师有怎样的喜欢, 这样的两个主体在一个课堂里, 教学过程能进行得怎样好呢?学生也是有感情的人, 当教师带着热爱学生的热情投入教学的时候, 学生也定会在无形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 相辅相成, 在这样温馨的氛围里, 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前提保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这种爱的氛围里, 也能发挥自身内在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原本“外在于我”的教学世界转换成“属我”的教学世界, 将教学作为“自我”的生活方式。“只有当心灵忠实地拥护精神生活的事业, 反对一种异己的或至少不令人满意的世俗的造作时, 人的禀赋才能变成不只是一种被动的态度或单纯的劳动准备状态, 而成为一种完整的行动, 实际上, 成为无论何种行动的真正灵魂。”

3 关注教学的过程和体验

不少教师把教学过程简单化为知识的授受过程, 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都被不假思索地交给一些规定的程序进行支配, 本来人性化的教学流程被异化为现代化工厂里的生产流水线。这样的课堂教学变成了程序设计, 而教师仅仅成了程序设计的程序员。

事实上, 教学过程首先应该是活的, 不是固化的程序, 而应该是充满生机的, 就像我们面对的一群活泼顽皮的学生, 教学过程也因该“顽皮”点。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过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也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 更关注过程和体验, 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因此, 教师应该关注教学课堂过程和学生的体验, 不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计划,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在这种教师角色定位下, 师生互动, 使教学过程动态生成, 富于变化, 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4 快乐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不仅对于学生, 同样也包括教师。每一节课堂都应该是一种知识的享受过程, 学生快乐地学习, 教师愉悦地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都在享受课堂的愉悦。人只有在心情舒畅的环境里, 才能主动地去接受其他事物, 学生才能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也才能发挥自己教学的最佳水平。

在这种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里, 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是一个表演者, 有时是和学生做“游戏”的好朋友, 有时是知识引导的兄长或者姐姐, 有时是严厉教育的长辈……教学课堂看似轻松, 似乎一直在“玩”, 实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达到了教学效果。

5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并用, 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

为的教学主张还包括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并用, 不同的科目都有其主要的教学方法, 但同时也应该不拘泥于该科目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在同一门科目教学中多种方法并用, 同一教学课堂多种教学方法并举, 并且根据不同的学生, 根据学生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另外, 除了大家熟知的教学方法外, 还可以大胆借鉴国外教学模式, 并将其本土化, 形成我国教师独特的教学思想, 例如笔者尝试过的“表演式教学”、“快乐式教学”、“玩课式教学”等, 不拘于已有的教学模式, 甚至不受限于已有的座位形式, 采用开放式教学, 抓住学生的心理以及情感, 并适当利用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行为组织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让学生真正热爱学习、热爱老师, 进而热爱同学、热爱学校。这种课堂教学对学生不只是知识的传授, 更是一种育人于教, 于教于乐的教学氛围。

在以上教学主张的实践中, 教师也能够享受教学的快乐, 在学生那得到心灵的慰藉, 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便是笔者对教学的一点不成熟想法。教学不能没有思想, 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主张是一种包含了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主体意向, 体现了人类思维活动的能动性和目的性, 渗透了人的意志和愿望”。如果, 教师没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实践, 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教师将只能成为教学的机器。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教学主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维度育[J].中国教师, 2009 (5) .

篇4:我的教学主张

首先,教学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发展。完整的人,相对的是片面的人、畸形的人、精神世界残缺不全的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个人与“天、人、物、我”四个向度上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学习主题都有自己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要达到的任何一个具体目标,都应自觉地朝向这个教学的终极目标——完整的人的发展,并且使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都能作为通向这个终极目标的步骤而存在。教学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提高个人选择和自我指导的能力来最大限度地促使自我发展——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怀想着这个大目标。

其次,创造丰富的课堂。带给学生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而不单纯是掌握教科书上的知识。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带给学生心灵的自由飞翔。才能唤起学生创造的冲动,才能激发学生分享的内在需要。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让学生的心灵在博大、温暖的精神氛围中自由地跳荡,而要创造丰富的课堂,教师的学识修养和想象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第三,教学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并且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框架。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们的学科知识不得不被分成条块,变成细小的局部。学生的成长也是依靠这样的小步骤一点点积累的。但是,不清楚每一个小步骤在学科思想长河中的位置,不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不了解它们在主要领域里的意义。任凭教师如何重复讲解。学生如何苦苦训练,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简单地重复正确的结论,并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某一概念或原理。如果真正的学习没有发生,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真正的学习意味着经验的重新组织与重新解释,这就包括先前经验的激活、引发新的认知冲突,信息的搜集、选择与加工。最后形成开放性的认知框架——概念系统和命题网络。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深入细节、解剖麻雀,又需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儿童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衡量教与学的有效性的标准,是看儿童动作的、映象的和符号的认知结构是否有序地得到发展。

第四,教学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因为,只有展示自我才有发现的优势和不足,只有发现自我。才能更加深入和全面地认识自我,进而才能发展自我。个体的潜能和资质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学习远远不只存在于认知活动中。也广泛存在于交往活动与审美活动之中。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建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或深化,情感的丰富和体验的深刻,技能的形成或巩固,认知策略的高级和完善。教学不是为了教师的表演和个人魅力的展示(尽管不露行迹的个人魅力的展示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要努力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机会,要创造氛围与情境。为学生具有深度的参与。从而为学生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有可能封闭学生的思想空间,并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况且,如果教学方式单一,刺激单调,就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心理疲劳,进而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

第五,带给学生理解的挑战,以问题引导教学的进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而进行学习。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问题解决所依据的原理和所必需的材料。问题必须是真实的,即能够与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产生冲突;问题必须是具有理解的挑战性并通过努力有可能作出尝试性的解答的。教学应该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空间。以便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构成挑战:教师应该自觉地培养学生对证据、逻辑和结论提出理性的怀疑的习惯,并基于证据来形成解释。

篇5:马迎春教学主张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作者:马怀素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玄a飞灰出洞房,青郊迎气肇初阳。仙舆暂下宜春苑,

御醴行开荐寿觞。映水轻苔犹隐绿,缘堤弱柳未舒黄。

篇6:名师的教学主张及其研究

教学主张是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信念。教学思想是名师的第一素养。只有经过理性加工和自我孵化,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思考”才能发展成为“教学思想”,教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教学信念(教学信仰、教学信条)。

教学主张是名师的“个人理论”。特级教师们在高原期一致的感觉,即“理论的贫乏”。要将“个人经验”上升到“个人理论”,一方面要把自己的所行、所见、所得,加工、提炼、升华为理论;另一方面,要用先进的理论反思、充实、引领自己的实践。通过这样的双向互动,名师才能把自己的经验要素转化为充满智慧、可资借鉴、更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因子”。这是教学主张的内核。

教学主张是教育精神和学科文化的一种反映。教育精神和学科文化是我们对教学主张的价值、意义进行评判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教学主张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教学主张的理论研究包括:(1)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对名师而言,第一,要了解别人对同类问题研究的成果:了解自己的教学主张是否与其他名师相同或相似。第二,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和比较研究,获取对自己的研究最有价值的论据和素材。这是使资料个性化和课题化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丰富、完善的过程。(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点。一是教学主张的概念和内涵界定。二是教学主张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关于理论基础与教学主张的关系, 我们要特别强调“有机性”,即两者的关系是内在的。名师一定要把教学主张最直接、最核心的理论基础找出来, 务求准确、简洁、到位; 要把两者的内在逻辑揭示清楚,使其成为有机的理论体系。三是教学主张的具体观点和核心内容,这是研究的重头戏。(3)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进行论证。我们要拿出一组理由或证据, 证明一个结论或阐述一个观点(教学主张)。第一要有理论性。要讲道理,解释原因,使人信服;要把这个过程的机制和思维展现出来,解释清楚。第二要有逻辑性。如果说理论性要求“言之有物”,那么逻辑性就要求“言之有序”。“序”体现思维的完整性、条理性、严密性,以及推论的合理性、证伪的科学性。

教学主张的实践研究包括:(1)教学主张的教材化研究———使教学主张有根有源。现在有的课堂有温度却无深度,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够、解读不深。名师对教材的研究首先要达到基本的共性要求,同时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化枯燥为生动、化共性为个性……这就是教学主张教材化的过程。名师要用主张来统领、解读教材,给教材注入主张、思想与智慧;同时,要不断从教材中提炼出体现教学主张的内容与意义,使主张变得厚重、丰富,有根有源。在这方面,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显性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隐形存在变成显性存在。二是结构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零散存在变成系统存在。它要求名师把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不同章节、不同课文里所蕴含的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按照某个思路和线索串联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系统。三是彰显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微弱存在变成强大存在。 (2)教学主张的教学化研究———使教学主张看得见、摸得着。要以教学主张为教学的导向,将其融入到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使教学活动烙上自己的个性。名师的个性、风格一定要与自己的主张相融合,否则个性和风格就可能变成没有内核和精神的空壳。 (3)教学主张的人格化研究———使教学主张名师化、精神化。教学主张不但要进入教材、教学,还要成为名师人格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才更令人信服。筻

篇7:我的教学主张

关键词:学生;教师;完整的人生

教学是学校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最中心的工作。我们的日常教学究竟为了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高品质的教学?这是我们广大教师关注的核心问题。我基于个人的学习、思考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教学的理解与追求,在此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生

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已经开始学习,甚至有一种理论,说孩子在母亲肚子里就已经开始学习了,即胎教。我们人的一生以平均80岁为限,有约1/4的时间在接受正规教育,姑且不论其他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正规教学怎样才能服务好整个人生呢?它必须是积极、健康的,是天人合一的。我们的每一门课,每一个主题,甚至每一个环节都应向这一个目标迈进。也就是新课标三维目标的终极目的。

二、创造丰富的课堂,带给学生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

有了目标,但怎样实现目标。这要有丰富的内容来保证。课堂的内容丰富,有赖于教师知识的广博,旁征博引,能够纵横驰骋,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高傲地飞翔。

三、教学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并且帮助他们形成认知框架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是有深刻含义的。一个学生,时时处处都要老师教,离不开老师的拐杖,那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合格的学生,绝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因为我们的学习是为我们一生奠基的。不会学习,亦步亦趋,永远掌握不到真本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形成自我的认知体系。

四、教学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任何一个人不是生而知之,都是在后天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所以我认为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是多么的可贵。如果一个教师讲得过多过细,就会封闭学生的思维,过多地依赖老师,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局面。这不是我们的初衷。以问题引导教学,解决问题进而进行真正的学习。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逻辑推理的能力。

五、重要的是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

有教师认为孩子多学多练,能力不就提高了吗?我认为不尽然。做任何事,要理解了之后去做总比不理解去做,要效果好得多。特别是到了高年级,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光靠大量的练习显然不够,应该抓“质”,即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辨力,特别是发展学生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肖川.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新华出版社,2009-09.

篇8:生态和谐: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课程改革以来, 由于部分一线教师对语文课改缺乏全面的理解:过于注重形式, 追求前卫, 强调新颖, 盲目跟风, 用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结果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种种不协调的现象, 如语文课“语文味”淡了, 语文课的本体性特点不明显了等。“和谐产生美, 美在和谐中”, 就像一幅画美在它色调、线条、构图等方面的和谐, 一首歌美在于它音色、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是最佳的组合, 是事物的最佳状态, 而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导与放、练与悟、工具与人文等方面的平衡、统一、融洽, 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

一、师生心灵相互融通实现情感共振

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 教师首先应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努力做到师生之间心灵互融互通, 实现情感共振。

首先, 应让课堂充满爱意。有了爱意, 课堂就多了一份宽容, 多了一份尊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爱意和激励的课堂。“你提的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 是个小思想家”“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 值得大家学习”“你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这是一种学习态度, 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赞美、引导和点拨, 更流淌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其次, 应呵护孩子的未泯童心。小学语文既姓“语”, 又姓“小”, 因此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 懂得儿童文化的特点。而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 儿童常常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自由地转换, 因此不要武断地指责孩子们的“无知”, 正是这些想入非非的幻想、标新立异的见解, 造就了崭新的儿童文化, 但童年又十分的脆弱, 很容易受到伤害。因此, 我们应呵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 这种好奇。第三, 实现情感的和谐共振。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情感是文章的灵魂,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 创设教学情境, 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 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融合在一起, 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 同歌同泣, 努力实现师生情、读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 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语言发展与精神建构的同构同生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然而,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得意而忘言”, 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而忽视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程, 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难也难在工具性的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 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 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因此有专家提议“让语文再‘语文点’”, 既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为什么写, 得其“意”, 也要明白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得其“文”, 这样文意兼得,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 小学阶段是孩子打下终身学习基础和人格发展基础的阶段, 语文课堂还应运用一篇篇文质兼美、融入作者情感思想的文章, 来感染、熏陶学生。因此,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点, 既不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机械训练, 肢解了课文;也不因重人文熏陶而虚化了语言的学习, 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应有机结合。另外, “语言发展”与“精神建构”是合二为一、同生同构的。王尚文教授说:“人文原在语文中。”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过程, 训练语言的同时也在提升着孩子的精神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要为孩子们打下精神的底子。

三、书声琅琅与静心默想的动静搭配

朗读既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以来, 语文老师们都非常重视朗读教学, 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 课堂上也追求做到书声琅琅, 但当前朗读教学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读前没有要求,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评价, 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 课堂上经常听见教师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或“读出某语气来”。这种引导, 导致朗读不能熔“导”与“练”于一炉, 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还有的朗读教学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一种过渡。我们追求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不仅仅是让学生读的次数多、遍数多, 还应让学生读有目的, 读有层次, 读有指导, 读有实效。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书声琅琅, 但也要把握好一个“度”, 既要让学生大声朗读, 又不能忽视默读, 应让学生有时间静心默想, 做到动静搭配。“读书切戒在慌张, 涵泳功夫兴味长”, 只有让学生静下心来, 沉浸于文本之中, 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 从而产生独特的体验, 才能更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情境中, 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才能入境悟情, 为开展对话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的张弛有度

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 教师们在课堂中尽量让学生活动、探究, 教师能少讲则少讲, 或者直接不讲。那么, 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要不要讲?怎样讲?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 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好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应从学生实情出发, 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 使自己的讲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何处精要地讲呢?我认为:一是讲在文本重点处, 二是讲在学生遇到疑难时, 三是讲在学生多元解读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时。

当然, 教师的“讲”必须与学生的“练”有机结合起来, 力求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做到张弛有度。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课堂评价标准的三个层面六个度, 其中第二层面是学生层面, 包括参与度和练习度。他认为一堂好课必须体现出适当的练习度。科学而有效的练习是学生语言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 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宜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练习与训练本身并无多大过错, 关键是如何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五、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相得益彰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首先, 教师应精心选择对话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亮点予以欣赏、品味、咀嚼、思考。其次是要设置好对话话题:一是让话题具有科学性, 所设置的话题与学生认识水平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 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二是具有时代性, 关注社会, 关注人生, 关注自然, 让话题起到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效用。三是开放性, 让话题与生活链接, 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四是启发性, 话题能开启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联想想象。另外,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话的方向和结果, 既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 又注意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

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 但决不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探究。智慧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问题探索的,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 才能激发求知欲、好奇心, 才能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课堂中, 当学生茫然时, 给他们以启发;当学生困惑时, 给他们以引导;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 给他们以帮助,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带着问题走出课外, 让教师的引导对话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融合在一起, 使二者相得益彰。

篇9:当前教学评价“新”主张

一、评价的理论依据——源于课堂教学的“幸福度”

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及指导思想来自课堂教学的“幸福度”,即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绝对不能再让认知教学与情感教学相分离的悲剧继续下去。课堂教学的真正乐趣,潜藏在学生生命成长的幸福体验之中。因此,必须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反应,让学生体验到课堂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即通过课堂教学体验到学习的幸福。

如,当学生受到批评时会怎样?是灰心丧气,还是分析原因,继续努力?是很高兴,还是不在乎?再如学生一天的学习是怎么安排的?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是怎么做的?通过对比的方式评价出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的心理水平等级,然后存档。在三次评价之后,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纵向对比,以此为基础实施具有发展性的长期评价。进而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心态,当然,学生的“幸福度”更多地来自学生的成功体验与生命感动,是不能用数据进行量化的,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把握。

二、评价的主体思想——在学生“差异”中穿行

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差异”来建构和实施的评价,才会是符合所有学生需要的评价方式。因此,最有效的评价是基于差异的,以差异作为评价实施的前提,目的在于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差异,教学才能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艺术活动。教学因差异而美好,差异是学生个体独立性的具体体现,差异不仅是需要承认和尊重的,更是需要敬畏和欣赏的,我们只有将教学评价观建立在对学生差异的“敬畏”和“欣赏”之中,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实效性。

三、评价的最佳路径——从“理解与信任”中寻觅

教学评价应当建立在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并且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种理解与信任。在理解与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很多的语言看似过激,却恰恰饱含着真情,更能够换得学生的信任。

例如,在批评或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语言使用不当就很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伤害,为此,许多地方制定了教师“禁忌语”。但是,不管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经验来看,教师批评和评价学生所使用的语言会引起什么样的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受到使用情境、师生关系、学生个体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完成了比较容易的任务后受到的表扬,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表扬说“你真行”,实际上等于是教师对他能力的低估,会挫伤他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相反,这样的学生在较容易的任务中失败时,严厉的批评既表达了对他应付出的努力的要求,也暗示了批评者对他的能力的充分信任。

四、评价的实践对策——在“多元评价”中进行操作

评价要为教学服务,适时的评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活动结果。教学活动中,评价学生,不仅要有鼓励和肯定,还要重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以唤醒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捕捉学生在语言、态度、行为等各个方面的表现,然后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估,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

评价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激励”和“批评”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人为地将其分割开来,也不能强调这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重视激励方面,而不敢过多的批评学生。什么是批评,“中国现代词典”中有中肯的解释:①指出优点和缺点;②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然而,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一味地激励与表扬,很难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全面的认识。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批评,批评学生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

篇10:马迎春教学主张

一、教学主张引领下的教学风格追求, 是名师成长的重要抉择

许友兰一直研究名师成长的路径和规律, 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她向徒弟们提出“六个一”的要求, 其中一个“一”是逐步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 追求教学风格, 我十分赞同。教学风格是一种境界, 一如歌德所言, 这是“艺术可以向人类最崇高的努力相抗衡的境界”;教学风格可以带领大家走向未来, 一如雨果所言, “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一把钥匙”;教学风格可以让人永葆专业的青春, 一如余光中所言, “我风格多样, 所以长寿”。教学风格的内核是教学主张, 没有教学主张, 教学风格就没有方向感、力量感, 就缺失深刻与厚爱。教学主张引领下的教学风格的追求, 应当是名师成长的核心与关键, 如能突破, 必定带来名师成 长的一次 极大提升, 以至一次重大的自我超越。许友兰和她的徒弟们的抉择是正确的。

可以回顾一下她的徒弟们的成长。记得五六年前, 特级教师姜树华就为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而苦苦思索, 反复求证, 不断修改。在一次又一次的学习、讨论后, 他“突然”提出了“言意共生”的教学主张, 他把所有的研究和实践聚集在“言意共生”上, 有了魂, 有了方向, 形成了自己教学的特点和优势。说“突然”并不突然, 说“突然”只不过是言其无数思考、论证后的顿悟。特级教师朱爱华同样如此, 她从自己阅读的经验以及她女儿这位小 作家的成 长的历程, 尤其是从她学生发展的轨迹中提炼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认为小学生的阅读应是“大阅读”, 小学语文是“大语文”。说其大, 是说语文不能局限于一本书, 不能囿于语文课堂, 而应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与生活相融通, 有大视野、大格局。这是她的语文教学主张, 因而形成了她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风格的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许友兰和她的徒弟走的路是正确的。

二、风格是特殊的人格, 名 师 成 长 要 以 道 德 成 长 为先, 锻造自己的人格

法国博物 学家布封 认为, 风格是关于人的;吴冠中认为, 风格是人的影子;孙孔懿认为, 风格是特殊的人格。这些论述告诉我们, 教学风格的追求与形成, 绝不是一种教学技术, 也绝不只是一种教学艺术, 而首先是健全、良好人格的养成, 是德性的生长。名师首先要学会做人, 做一个真正的人。没有健全、良好的人格就不会有真正的风格, 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令人尊敬的名师。

许友兰带领名师成长, 她反复要求名师要立德, 要有德。她本人就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名师工作室中去, 不是为了给自己添名加分, 而是为了徒弟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长。她心中想的是徒弟们的发展, 所做的一切都是指向徒弟们的成长。当然, 这一切的背后, 是为了家乡的教育, 为了孩子们接受真正、良好的教育。这就是德, 是个人之小德, 也是无限崇高的师德。在她的影响和严格要求之下, 她的徒弟们都老老实实, 兢兢业业, 踏踏实实, 不矫情, 不虚假, 把“德”装在心里, 化在行动中, 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孩子们的爱渗透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然, 这不只是开始, 人生之路还很长, 对他们的考验还在后头, 但是有这样的底色, 是可以经得住挑战和考验的。

三、思想是教学风格的血液, 提炼教学主张让自己站到自己发展的制高点上去

教学风格是教学的整体风貌和鲜明的独特性, 它需要思想作支撑。思想是教学风格的内核或曰灵魂。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萧伯纳也说:“一个人要是没有什么主张, 他就不会有风格, 也不可能有。一个人的风格有多大力量, 就看他对自己的主张感觉得有多么强烈, 他的信念有多么坚定。”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是由思想引导的, 风格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所以, 有人说“思想是风格的血液, 风格是思想的雕塑”。在这里, 主张与思想是同一语, 教育思想体现在教学中, 就是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是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是独特的, 又具有普遍性, 反映了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它所追求的不是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教学, 而是“大同”中的“小异”。所以, 教学主张不可刻意追求所谓的独特性。“许友兰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正在探索自己的教学主张, 而且有了不少很好的想法。如李继东老师就是从游戏的角度切入进行教学研究。荷兰的胡伊青加的著作《人:游戏者》, 把游戏当作“生活的一个最根本的范畴”来论述, 最终得出了“人是游戏者”“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两个惊人结论, 而且, 他还把游戏当作酵母, “真正的酵母, 灌注到生活的所有方面”。游戏对于人类文明有如此重要作用, 那么, 肯定对语文教育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酵母”。这一“酵母”既指游戏形式, 更指游戏精神。仿照他的话来表述, 可以表述为“语文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而且可“灌注”到学生的语文生活中去。找到“游戏”这一关键词, 李继东就会逐步形成一个鲜明的准确的表述, 抽象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四、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的形成永远是一个过程, 要慢慢来, 要在过程中有沉淀

王蒙先生曾经批评过风格追求过程中急功近利的现象, 他主张不能浮躁, 更不能浮华。我也持这样的观点:教学主张、教学风格的追求与形成, 既要积极, 但不能心急;既要刻苦, 但不能刻意。这永远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永远的过程, 需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实事求是, 一切都在自己的刻苦勤奋之中, 又在自然中。主张、风格是不期而至的。

教学主张、教学风格是一个逐步提炼的过程。一开始, 应当让自己有点想法, 有点自己的想法, 有了想法, 就有了希望;然后, 在“想法”的基础上, 有自己的一些见解, 见解是想法的提升, 有了见解, 有可能是主张的雏形;之后, 在见解的基础上, 形成一些核心观点, 把见解聚焦到核心处, 走向深处;最后提炼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这是一个首先确定方向的过程。教学主张, 包括教学风格, 首先要寻找一个方向, 有了方向 就有了大 体的目标。王志刚老师把方向定在“道德与人文教育”上, 朱圣宏老师把方向定在“儿童哲学与儿童语文”上, 徐丹阳老师把方向定在“语文和儿童的可能性”上, 陈培娟老师把方向定在“最佳路径”上, 鞠僖格老师把方向定在“真学课堂”上, 张瑞芬老师把方向定在“汉语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上……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篇11:理性语文教学主张

一、客观性——回归本真的阅读,导向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

理性语文教学尊重体验,真学语文,展示真实的自我。尊重文本,学真语文,学有用的语文。语文学习是求真的认识过程,在寻求真时,师生立足于生活、立足于真情去体验去感悟。当学生认识到了真的本质含义时,也就认识到了人的本质力量,并在观察、认识真的同时,也形成了求真的意志和能力。把文本的特点上出来,不断接近真实的生活,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表达时做到言之有真,写真话,表真情。

二、准确性——感悟文本的精妙,学会妥帖地表述

关注未来合格的公民的表述能力:需要有独立的见解,能自由地准确地同时又是负责任地发表自己的思想。理性语文课堂研究文本的准确性,挖掘文本中的经典词句,在推敲涵泳、比较意会中感受意蕴;反复品赏,体会言从字顺的奥妙,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从而感悟语言的精妙;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在不断运用与积累中,感受文本的准确性所展示出来的文学色彩,从而学会妥帖地表达:能简练而清晰地概括,生动而形象地描述。

三、普适性——探索文本的真谛,传递普世价值观

理性语文教学着眼于培养未来的世界公民,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为他们将来更好地生活作准备。文本只是一个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一切,不断接近真实的生活。也就是说,研读文本,最终要让学生产生自己的观念,形成符合常规、符合正常逻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教师作为底线价值与阅读公共规则的守护者,引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过程中,批判地学习教材,形成人类共同接受的价值观——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

四、逻辑性——体会文本的力量,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与语言一致性的关系就是语言的逻辑性。语言有意义,其意义存在于语言的逻辑关系之中。文本的力量存在于逻辑中。语文教育存在客观的规律,语文课程自身有着科学的体系,其“字、词、句、语、修、逻”等自成体系,又和谐地统一在语文这一大系统中。在基础知识巩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形成严谨的思维能力。理性语文教学关注以谋篇布局为主体的语篇知识,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果溯因,质疑反思,在语言运用中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将语篇知识转化为表达能力,实现课文教学价值最大化。

五、批判性——直面文本的多义,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理性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文本为凭借,在阅读文本中学会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注意广开思路,特别鼓励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途径的发散思维方式。

理性语文课堂是一个说真话的环境,师生以开放的心态解读文本,学生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主动发问,学会辨别问题的价值,从而达到“更好地思考”“思考得更好”的目的。学生通过争论,价值观得到提升和重构,对文本和人生深层意义做出多元的思考,最终提升思维品质。理性语文教学,始终以培养有思辨力的世界公民为使命。理性语文课堂上,在体验享受语文过程中,生长着刻满生命个性的语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螺城中心小学)

上一篇:师风师德培训下一篇:描写谦让的说明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