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电影鉴赏

2024-04-07

阿甘正传电影鉴赏(精选8篇)

篇1:阿甘正传电影鉴赏

《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美国电影,小说作者温斯顿·格卢姆(Winston Groom),电影荣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阿甘正传》美国近代史的缩影。无需多言的经典,也是当年《肖申克的救赎》的强劲对手。

剧情介绍

开场白

天空中,一根羽毛随风飘舞,飘过树梢,飞向青天……最后,它落在福雷斯·甘的脚下,阿甘把它夹进自己最喜欢的书中,他正坐在 萨凡纳Savannah州的一个长椅上,向同坐等公车的路人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一生的故事——

学生时代

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亚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你和别人是一样的,要他自强不息。而上帝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他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还赐给了他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在上学的校车里,阿甘与金发小女孩珍妮相遇,(珍妮是一个受父亲

“虐待”的女孩)从此,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阿甘开始了他一生不停的奔跑。

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在大学里,他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越战时期

大学毕业后,在一名新兵的鼓动下,阿甘应征参加了越战。在这里,他遇到了好朋友布巴和丹中尉。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了珍妮的嘱咐(你若遇上麻烦,不要逞强,你就跑,远远跑开)撒腿就跑,直到跑到了一条河边,这时,他才猛的想起自己的好朋友布巴还没跑出来,于是他又奋不顾身地跑回去救布巴,同时还救起了许多的同伴,最后阿甘终于救出布巴,但是布巴中弹受了重伤,最后死了。战争结束后,阿甘负伤救了战友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

回国之后

在一次反战集会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而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后来,他又迷上了乒乓球,而且技术练得十分精湛。后作为乒乓外交的使者,到中国参加过乒乓球比赛,并为中美建交立了功。

因为坚守与布巴的承诺,阿甘成了捕虾船船长发了大财,成了百万富翁。后来因为母亲生病离开了捕虾船,他做了一名园丁。阿甘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后来阿甘开始了他长达三年多的长跑生活。

三年的长跑之后,阿甘感到过度的劳累,就回到了故乡,替他人免费除草。

再见珍妮

3年以后,阿甘收到珍妮的信并按照信上的地址去到了珍妮的住处,与珍妮在一起居住的还有一名与阿甘同名小男孩,珍妮告知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实际上是艾滋病,不过由于反映的时代是上世纪70到80年代,所以那时还没人了解艾滋病),但阿甘仍然同珍妮结婚并带着儿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天,阿甘送儿子上了校车,这时,从他给儿子的书中落下了那根羽毛,一阵风吹来,它又开始迎风飘舞。

经典励志电影

青春励志电影

励志电影推荐

篇2:阿甘正传电影鉴赏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

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

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

1994年出品

导 演:罗伯特·泽梅基斯

主 演:汤姆·汉克斯

加里·西尼斯

萨莉·菲尔德

·第六xx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佳导演等六项大奖

·第xx届电影金鸡奖最佳译制片奖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于是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阿甘正传》就是这一时期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它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通过对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我觉得故事里的阿甘简直就是典型的美国人,他的成长过程又正好是我们所经历的,他使我们清晰地回顾过去的历史。他是个好人,能令人落泪也能逗人发笑。

--好莱坞制片人 温迪·费勒曼

在这部影片里,我想让阿甘以一个头脑简单、纯真,而又缺乏主见的人物形象出现在银幕上,我把影片中的各个角色看做是美国国民人性化的象征。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重新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我想正是基于此,它才能深得美国民心。

--本片导演 罗伯特·泽梅基斯

《阿甘正传》让我们熟知了两个人:阿甘和汤姆·汉克斯。这部影片改编自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政治讽刺小说,但影片的总体风格似乎更像是一部人生寓言,在影片中,阿甘的智商尽管并不高,但他的身上却具有这个社会已经远离许久的诚实、守信、勇敢、真诚等美德,影片的开始,我们或许会被阿甘的木讷所逗乐,在他面前,我们充满着优越感,但在影片结束时,我们却不得不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我们突然发现阿甘的经历正是代表了我们每个人的纯真年代,而我们的身上却已经覆压着太多的偏见与虚荣。

--佚 名

天空中,一根羽毛随风飘舞,飘过树梢,飞向青天……最后,它落在福雷斯特·甘的脚下,阿甘坐在阿拉巴马州的一个长椅上,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一生的故事--

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而上帝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他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还赐给了他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在学校里,阿甘与金发女孩珍妮相遇,从此,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下,阿甘开始了他一生不停的奔跑。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在大学里,他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在一名新兵的鼓动下,阿甘应征参加了越战。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了珍妮的嘱咐,撒腿就跑,他的飞毛腿救了他一命。在越战中,阿甘交了两个好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邓·泰勒上尉。

战争结束后,阿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和平集会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而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

作为乒乓外交的使者,阿甘还到中国参加过乒乓球比赛,并为中美建交立了功。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阿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教“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里学跳舞;帮约翰·列农创作歌曲;在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中,他瓦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规模种族冲突;他甚至在无意中迫使潜入水门大厦的窃贼落入法网,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的垮台。

因为“傻人有傻福”,阿甘还阴差阳错地发了大财,成了亿万富翁。而阿甘不愿为名利所累,他做了一名园丁。阿甘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1年以后,阿甘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阿甘同珍妮和儿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天,阿甘送儿子上了校车,这时,从儿子的书中落下了一根羽毛,一阵风吹来,它又开始迎风飘舞……

“傻子”阿甘

在影片中,带着美国南方口音、智力有障碍的阿甘凝视着充满野性的珍妮,仿佛和美国小说大师福克纳的名著《喧嚣与骚动》中的傻子班吉是远亲。但二者显然有着根本的区别:班吉只是一个家庭衰亡的象征,是个真正的低能儿;而阿甘这个“傻子”却几乎代表了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敢无畏,重情轻财,反过来说则是具备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这真是对当今某些社会状况的一个莫大讽刺。

而阿甘所挚爱的珍妮则是堕落的象征,她染上了几乎所有的恶习,如吸毒、性解放等,最后她死于一种病毒--其实影射的是艾滋病毒。而阿甘却不计一切,始终如一地爱着她,影片在对他构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责备的同时,更体现了他的纯真和善良。

阿甘如同一个战士,以他貌似简单,实则更为简单的头脑和特殊的才能以及强大的体魄为武器,一次又一次地赢得了生存和发展。这是一种对上帝奖励善良的希望,同时,它更包含了一种基调:向前,跑。有人说,这样奔跑会给人带来希望。事实上,希望确实存在,这部独特的影片赢得了如此众多的观众,吸引了甚至只喜欢轻松的娱乐片的观众,便说明了希望本身和希望的魁力。

阿甘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性。阿甘的经历让许多“聪明人”相形见绌,我想导演就是想通过阿甘形象的塑造来反讽社会,反映社会现状,比如对人的异化、堕落的揭露等?借此来引起人们对社会与人们命运、前途的关注。有趣的是,阿甘身后总有一群尾随者,他们找不到人生的答案,盲目地追随阿甘,可以这么说,这就是美国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人们对现实失望,找不到生存的动力与意义,只好无望地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而阿甘却总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勇敢地跑下去,这不能不说是绝妙的讽刺。

对于这样一个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少见的鲜明人物,阿甘无疑会被载入史册,在美国,阿甘就是战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代群体的化身,在他们的经历中,3k党、摇滚、越战、肯尼迪、尼克松等纷纷登台亮相,在和平的混乱中他们成长,道德的重建,个性的张扬,使他们的人生道路充满着变数,他们看来似乎缺少锤炼,步履蹒跚得让人放心不下,但他们终究是长大了,并且他们跑起来的速度出乎了父辈的意料。

在小说《阿甘正传》里,它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不过,我跟你说,朋友:有时候到了晚上,我仰望星星,看见整个天空就那么铺在那儿,可别以为我什么也不记得。我仍旧跟大家一样有梦想,偶尔我也会想到换个情况人生会是什么样儿。然后,眨眼之间,我已经四十、五十、六十岁了,你明白吧?”

相信即使看到这里,每个人内心的惶惑感一点都不会减少,但同时我们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超脱的感觉,就像我们仰望星空,感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和伟大的力量,虽然一些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可是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时间总是无情地流转,它在催促我们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虚掷光阴。

篇3:阿甘正传电影鉴赏

一、《阿甘正传》故事梗概

影片(Forrest Gump)改编自Winston Groom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智商低于常人的小男孩阿甘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商业翘楚的故事。小时候的阿甘由于智商低下常常被其他同龄人耻笑,为了躲避别人的凌辱,他开始奔跑,只有这样他才觉得自己更加充实快乐,这一跑便成就了阿甘不服输的性格。阿甘的母亲和一个叫珍妮的女孩一直陪伴和鼓励着他,阿甘顺利地跑进了大学,后来参加了越战,认识了巴布和丹中尉,在战争中还利用自己擅长跑步的优势救了很多战友,立了战功。战争结束后,阿甘遇到了过着糜烂堕落生活的珍妮,但阿甘依然对珍妮情有独钟,可是珍妮却离开了阿甘。随后阿甘又参加了中美乒乓球比赛,为国家的外交事业立下了功劳,最后为了兑现对战友巴布的承诺从而开始了捕虾事业,最终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富翁。可这时候他母亲重病在床,阿甘回来陪伴母亲最后的时光,珍妮最后也回到了阿甘的怀抱,也带来了阿甘的儿子, 不过这时珍妮也得了绝症,一家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后,阿甘开始抚养他们共同的孩子。

二、自信、自由、平等—美国文化之本

影片中阿甘不仅智商比正常人要低,只有75,而且要用特殊的矫形器才能正常走路,他的妈妈也经常这样告诉他 :“You’re the same as everybody else. You are no different. Don’t ever let anybody tell you they’re better than you”( 你要知道,你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 你和他们是一样的。别让别人说他们比你出色”) 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上同样的学校而和校长据理力争,让阿甘明白自己应该和别的孩子一样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正是母亲坚定的信念影响着阿甘,让他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人人平等的信念。“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生命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你会拿到什么 ) 母亲总是用乐观的心态告诉阿甘要对生活充满信心,满怀希望的去憧憬未来。“Miracles happens everyday”( 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阿甘的母亲一直用这样的话在激励着阿甘要乐观积极地面对未来的一切, 对要充满自信。

阿甘一直挚爱的女孩珍妮在影片中和阿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二战以后美国人民的生活颓废消极,冷对政府,用一些极端的生活方式逃避现实生活,被美国称为“垮掉的一代”,而珍妮就是代表,她在追逐自己的“美国梦”的过程中, 曾经充满自信地对阿甘说 :“I would be famous”( 我一定会出名的,一定会的。) 这充分体现了美国人对自己有着强烈的自信,敢于追逐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人生信念。虽然珍妮一次又一次地离开阿甘,但阿甘给她选择自己自由生活的权利,默默等待着珍妮。

三、多样化的种族关系—美国文化之根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种众多,除了印第安人是本土人种外,有来自于世界各地各个种族,种族歧视在美国由来已久。其实除了我们所熟悉的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外,只要不是央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都被认为是“外来者”。在《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同学对阿甘说 :“No raccoon,…niggers. And they want to go to school with us.”( 不是黑熊,是黑鬼,他们想和我们一块儿去上课。) 在英文中nigger是带有歧视色彩的贬义词。

影片中当珍妮和阿甘重逢的时候,珍妮的同伴对阿甘说 :“Our purpose here is to protect our black leaders from the racial onslaught of the pig who wishes to brutalize our black leaders, rape our women and destroy our black communities.”( 我们的目的是要保护我们的黑人领袖免遭种族袭击,那些白人只会加害我们的黑人领袖,奸淫妇女和破坏我们的黑人种族。)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存在着很强烈的种族歧视现象,即使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种族歧视还没有被完全消除,黑人仍然无法享受和白人同样的权利。

《阿甘正传》中阿甘站在白人的立场上对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阿甘没有歧视黑人,把黑人巴布当做最要好的朋友,还为了实现对巴布的承诺开始了捕虾事业,并为之奋斗最终获得成功,不得不说是对种族歧视的强烈抨击。同样对于阿甘的母亲来说也对各个人种一视同仁,在影片中一次家庭晚宴上,有来自于各个人种的宾客,大家其乐融融, 非常和谐。在阿甘的捕虾事业获得成功而使巴布妈妈变的富有后,有这样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一幕,作为黑人的巴布妈妈竟然雇佣了白人妇女作为佣人!

四、宗教信仰——美国文化之源

影片中第一个映入画面的就是一个飘浮在空中的羽毛, 它不停地在空中飞舞,飞过一个又一个教堂,最后落在阿甘的身边。这就预示着影片所展示的故事有着基督教文化的韵味,是围绕着阿甘对上帝的信仰展开的。在阿甘和丹中尉的对话中我们能够看到阿甘对上帝有着虔诚的个人信仰“,Have you found Jesus yet, Gump?”“I didn’t know I was supposed to be looking for Him, sir”“I’m going to heaven”( 阿甘,你找到耶稣了吗?我从没有想过要去寻找他,我一定会上天堂的。) 从这个对话中我们看出阿甘正是由于对上帝有坚定的信仰,觉得耶稣就在身边,根本不需要去寻找,因此不管面对何种困难都没有怀疑过自己,不停地奔跑从而不断超越自己,取得成功。丹中尉因为战争失去了双腿而颓废,认为命运对自己不公平,从而不再信仰上帝, 甚至在捕虾船上质问和辱骂上帝,最后也与上帝和解了,振作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富翁。相比之下,阿甘挚爱的珍妮小时候也虔诚地信仰着上帝,想期盼自己能变成一只自由的小鸟,而后来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走向堕落,最后还是在善良的阿甘的感化下,使珍妮又找回了自己。

在影片中,宗教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精神纽带,阿甘的母亲正是由于对上帝有着坚定信仰,这种信念言传身教的影响着阿甘,使他克服艰难险阻。阿甘在母亲临终前问听到母亲这样的话 :“Don't be afraid sweetheart. 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 something we're all destined to do. I didn't know it. But I was destined to be your momma. I did the best I could. You did good.Well...I happen to believe you make your own destiny.You have to do the best with what God gave you.”

(别害怕,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去做的一件事。我不知道怎么回事 , 但我注定是你的妈妈,并且我尽我的全力去做好。你也做得很好。我也相信你能掌握自己的人生,用上帝赐给你的一切尽力做到最好。)这段台词体现了阿甘和母亲对于上帝坚定的信仰,正是这样的信仰才支撑着母亲用强大的爱抚育着阿甘,也让阿甘能够始终相信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不同,使奇迹一次又一次发生在自己身上。

五、边缘文化——美国的亚文化

美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它就像个大熔炉,多种文化并存。除了宣扬平等、自由、信仰基督等主流文化外,还有着多种边缘文化,也可以称之为亚文化。通过影片中珍妮的角色,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嬉皮士文化,他们是1960年代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来的。他们批判政府对公民权益的限制, 反对战争,经常用摇滚乐和伤感音乐表达他们的不满,越战是嬉皮运动全面爆发的导火索。在影片中珍妮的传统价值观全面崩溃,采取消极颓废的方式逃避自我,登裸照,落体弹唱,吸毒,甚至企图自杀。最终还是在阿甘的不断感召下, 结束了迷茫的流浪,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在影片的最后,珍妮和阿甘举行了婚礼,这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象征。珍妮头上的花园是嬉皮士(children of flower嬉皮士又被称为花童)的象征,阿甘是见证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又对耶稣有坚定虔诚信仰的美国主流文化的代表,二者的结合预示着美国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必将走向融合的道路。

六、结束语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描述了阿甘的人生经历,阿甘是美国人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的缩影,是美国的国民偶像,集所有美国人所推崇的所有美德—忠诚、善良、勇敢。作为代表美国文化的励志影片,以该片作为窗口进行深入的探讨,是更好解读美国文化的绝佳途径。

摘要:电影《阿甘正传》被誉为20世纪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之一,它从独特的视角对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的展示,通过影片中美国社会不同历史事件看出美国文化的变迁。本文从电影的台词入手解析其所体现出来的美国文化与价值观。

关键词:阿甘正传,美国文化,台词解析

参考文献

[1]王敏:《从电影<阿甘正传>的台词中解读美国文化》,《文教资料》,2009年10月号下旬刊。

[2]李艳玲:《阿甘:推动美国社会和谐的力量—从意识形态角度解读影片<阿甘正传>》,《电影评介》,2008年第12期。

[3]许家进:《论影片<阿甘正传>中的基督教元素》,《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1月。

[4]于艳丽:《透视电影<阿甘正传>解读美国文化》,《电影文学》,2010年第22期。

篇4:《阿Q正传》鉴赏拾遗

【关键词】 阿Q 孤独 鲁迅 寂寞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60-01

王冶秋先生在《读书随笔》中写到:“《阿Q正传》,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确实,每次读它,总能让人有新的收获。近来,当我再读它时,所感受到的不仅有“精神胜利法”,国民的劣根性,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还有孤独寂寞,我感受到了阿Q无法走出的孤独困境和他的孤独困境里所透出的鲁迅先生难以排解的寂寞心境。

首先,阿Q的身世是孤独的。阿Q在未庄没有属于自己的姓氏,没有真正的本家,没有父母亲戚;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能寄居土谷祠。这样无恃无怙孤独的人,冷暖只能自知,心事只能自解,老婆也只能自找,只能孤独地面对人世间的一切。他的挨饿受冻,他麻痹灵魂的精神胜利法,他“恋爱的悲剧”,不能不说与他孤独的身世有所关联。

其次,阿Q的生活空间是孤独的。尽管阿Q无父母亲戚、老婆孩子,但他周围活跃的人可不少。上有赵太爷父子、钱太爷父子等人,下有王胡、吴妈等人,还有“革命党”。按理说阿Q不会孤独了。可恰恰是这些人,给阿Q营造了无比孤独的生活空间。

赵太爷父子“大约”应是阿Q的本家,可是阿Q怎配姓赵?他们不仅不肯他姓赵,因吴妈事件,还让趋炎附势的未庄人,尤其是女性对阿Q“敬”而远之,甚至剥夺了他在未庄靠出卖劳动力生存的权利。最后因赵家财产被盗,他们又让阿Q成了替罪羊,走上了孤独的不归路。王胡、小D等人和阿Q一样是下层劳苦人,本该与阿Q同病相怜,共同捍卫做人的权利,可他们想方设法在比自己稍弱的对象身上寻找一丝靠武力挣来的安慰。这样的阿Q,怎不孤独?

辛亥革命到了,尽管不理解革命,但对处于穷途末路的阿Q来说,革命还是带给了他一丝生的希望,可是所谓的“革命党”(主要是指投机分子“假洋鬼子”)排斥他,蛮横地拒绝他革命的要求,使他欲投无门。阿Q依然是孤独一人。

由此看来,那些生活在阿Q周围的人们,没有一人真正关心他,帮助他,给他一丝人间的温暖,甚至没人在意他的存在。除了帮工和被人看笑话,他大抵就常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了。这样的空间,是无边的沙漠,无际的荒原,浓黑的非人间,阿Q怎不孤独?

此外,阿Q的死亡结局也是孤独的。小说结尾,先生让我们更深地领悟了阿Q的孤独困境。作为同村人,阿Q被游街时,吴妈没有给他投去同情的一瞥,小说里写到看客们的眼睛“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这些麻木的看客,充当了间接的杀人者,在他们眼里,阿Q是可以成为美餐的羔羊,这样的眼光怎能不让死前的阿Q感到彻骨孤独?

无人过问他死亡的冤屈,无人同情他的不幸,也无人在他死后真诚地想起他,他的生命就像一粒尘埃被风吹走了。

总之,阿Q的一生是孤独的——孤独的身世,孤独的生活空间,孤独的死亡结局。当感受到阿Q无法摆脱的孤独困境时,我进一步体悟到了鲁迅当时的寂寞心境。他把他的寂寞心境有意无意地投射到了他小说主人公的身上,如被认为疯子的“狂人”,不被一般人理解的夏瑜。下面我们结合先生的经历看看。

鲁迅年少时家道中落,趋炎附势的人们让他饱受世态炎凉,倍感孤独寂寞。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初步形成了他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他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不为大多数的中国人所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

辛亥革命给他一时的振奋,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不断上演,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状况和被西方帝国主义所欺侮的历史命运。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那么,未庄趋炎附势的人们带给阿Q的孤独是不是有鲁迅年少时经历的影子?阿Q对“假洋鬼子”的看法是不是鲁迅心中的另一个自我对自己留学经历的自嘲呢?阿Q由未庄到城里再到未庄的求生经历是不是隐喻着鲁迅先生由中国到日本再回国的经历呢?辛亥革命的不被人理解是不是透着先生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被人理解的寂寞?而寂寞的先生对这些痛苦的经历,如果没有点阿Q式的麻醉自己灵魂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是难以支撑?先生说: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子,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在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先生对阿Q的嘲笑中有着自己的内省,在解剖阿Q时也在解剖着自己,阿Q的孤独里有着先生的寂寞。

先生的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先生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了他是怎样在毫无边际的荒原里孤独前行。但先生决然不能和阿Q相提并论,他在孤寂中与绝望不断地抗争,在寂寞这个炼狱中一天天成长,他爱国家,爱人民,希望人人自立、自主、自强,不再孤独寂寞,争取幸福的未来,所以先生说:“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多么伟大的先生!

我不知道是否真正读懂了先生,但我会不断地走近先生,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聆听先生灵魂深处真挚的声音。

篇5: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阿甘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他虽然智商有点低,但是情商还是很高,它热情的对待每一个人,他会坚持跟每一个陌生人说,你好,我叫福尔斯特,福尔斯特・甘。阿甘之所以如此热情,还和他母亲有关。虽然智商低下,学校不给入校,但是他的母亲还是很坚持的要阿甘入校,她视自己的儿子为正常人,所以阿甘也必须要有正常人的待遇。

阿甘有一个从小青梅足马的玩伴,珍妮。每次同校的人去捉弄阿甘,她都会叫阿甘跑,正是因为跑,阿甘的脚恢复正常,并且拥有异人的跑步能力,进入了橄榄球赛,拿了冠军,阿甘慢慢被所有人接受,他的能力令人惊叹。这也令我明白,当一个人拥有令人惊讶的能力时,他的优点会掩盖缺点。

后来阿甘进入军队,他很快适应了军队生活,因为他很快了解到,在军队只要服从教官,只要说“是,明白”。后来阿甘去了越战,他记得珍妮跟他说过的“你若遇上麻烦,不要逞强,你就跑,远远跑开”,当他远远地跑出危险区时,发现他的好朋友巴布没在,于是他跑回去将所有人都扛了回来,但是巴布还是不幸去世。这也让我明白,遇上麻烦不应该不顾好友的利益,自己独自逃脱,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份责任心。

篇6:阿甘正传电影观后感

阿甘,先天腿就有残疾,先天智商就有问题,看似不幸的命运,却是化蛹为蝶最好的引子!

影片中,阿甘是被人鄙视的弱智,在被伙伴们戏弄追打中,他尝试着奋力奔跑,最终他摆脱脚架的束缚,奔跑出了让世人惊叹的荣耀!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阿甘奔跑着救出了自己的战友,让失去双腿的战友重燃对生命的希望!最终阿甘凭着这股傻劲成为了亿万富翁!

我们在阿甘身上看到什么?是运气?不!是,纯洁的人性;对战友的真诚;对朋友的信守承诺;对爱情的执着;对母亲的敬爱!

当我们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愿各自心中的那个阿甘永远都是我们的同路人!

如果风和日丽,你就会觉得幸福:如果风凶猛些,你就会感到人生的冷酷。只要把这种体会记下来,这一辈子就具备了人的体会,就不会白活。

篇7: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姓名:胡洋洋班级:2010210102学号:2010210323

1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理解,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奇迹。从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橄榄球健将,到越战英雄,到虾船船长,到跑遍美国,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你都会看到: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从天而降,缓缓地降落在阿甘的脚下。这其实是影片在暗示: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纯洁,平淡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上天又是如此公平,往往,它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实。幼年的阿甘腿有残疾,阿甘的母亲不得不为儿子套上一个笨重的铁架子,以辅助行走。放学后,同伴们在路上讥笑他,玩弄他,追赶着扔石头。女同学珍妮喊道:“阿甘,快跑。”阿甘惊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挣扎着爬起。渐渐地,铁架子不在束缚着他,他奔跑如飞。同伴们追不上他,眼睁睁的束手无策。这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也为以后的其他奇迹揭开了序幕。

凭着惊人的奔跑速度,阿甘进了橄榄球队,以后又进了大学并最终顺利毕业。本以为他的人生走到这里已经是很完美了,没想到他的人生的精彩片段才刚刚结束。很不久,他参加了越战。在越南战场上,阿甘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珍妮的嘱咐:“打不过,就跑。”阿甘于是转头就跑。他顺利地跑出森林,到达安全的地方,但是他又想到了自己的战友,他又重返战场,把自己的战友一个又一个地背了回来。他的动作充满了滑稽。但是场下的观众是无声的寂静,每个人都在为他默默祈祷。或许会有人说阿甘傻,不应该冒着生命危险去就那些平日里带他不好的人。但是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战友,那么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阿甘后来在军营了学会了打乒乓球,他的技术令人不可思议,我猜想其中一定是有秘诀的,那就是教他打球的那个老兵讲的一句话:始终盯着那个球。知道这个秘诀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人打得出那么漂亮的球,那就是因为没有人盯球盯得像阿甘那么专心。

回国后,阿甘因战功显赫而受到总统接见。这是导演为我们准备的一幕喜剧,但我们却不会为此而觉得夸张,可笑。但是更多的给我们的感觉是,阿甘真的很实在,像中国的“傻根”。

阿甘后来成为某个乒乓球拍的代言人,并获取了一部分钱,他买了只捕虾船,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虾业(仅仅是由于布巴的一句话),开始毕竟是艰难的,但是长生天总是喜欢偏爱执着的人,送来一场风暴,损坏了其他捕虾的船只,这样他的捕虾生活就蒸蒸日上了,赚取了一笔钱,让自己战友的妈妈不再为别人煮虾,反而过上了富人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的生活。后来他的捕虾船交给了丹中尉管理。自己在家为邻居免费修剪花草。本以为他会这样舒适的过下去,但是他唯一爱的人—珍妮回来了,珍妮开始给他带来了快乐和欣喜,后来珍妮又悄无声息的走了。阿甘又开始陷入了混沌,他要开始跑步了。他要横跨州区,去欣赏暗夜里的星星,黄昏中的落霞,沙漠中的朝阳、蔚蓝的大海。有人说他好像在跑步中思考,但我想,他不会的,因为阿甘是个专心的人,如果他在跑步,那他一定是在跑步,脑海中不会想别的事情。更何况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后来,他跑了很久,并有了很多的追随者,终于有一天,他不想跑了,而且珍妮重新回到了他的世界,当然还有他们的儿子—小阿甘。他们 的结局是完美的。丹中尉的结局也是完美的。阿甘的执着拯救了珍妮和丹中尉,至少拯救了他们的灵魂。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种爱支撑人生,那就是母爱;阿甘一生只爱一个女孩珍妮,除此他永远心如止水;他可以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布巴,而。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目标的完成,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这个被认为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最终成为了橄榄球明星,大学生,全国知名人物,捕虾船船长,还得到过荣誉勋章,并多次得到总统的接待。这难道是讽刺吗?我想善良和单纯才是上帝赋予我们的最聪明的财富。在阿甘单纯的眼中,最美的事物是暗夜里的星星,黄

3昏中的落霞,沙漠中的朝阳、拨开硝烟和仇恨,世界简单而美好。单纯是一种美德,而执着是一种战无不胜的品质。是啊,阿甘以他的执着战胜来了生命中一切艰难险阻,在人生的旅途中一次又一次地奔跑着。的确,他跑掉了身上的器械,跑进来大学,跑进了白宫,跑遍了整个大洲。

阿甘的一生中出现了许多奇迹,但这些奇迹没有、也绝不会引导你去羡慕他,你只会欣赏和阿甘一起的那些岁月、生命和历史,体味个中的苦甜,以期“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什么是聪明?愚人又是什么?智商只有75的阿甘却能代表美国与中国进行乒乓球比赛,结束了冷战的封锁,揭开了中美建交的序幕。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上天又是如此这般的公平,往往,它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实。

人生就像羽毛一样,谁也不知道下一刻要飘到哪里,坚持自己想要的固然是好,但很多人都像珍妮一样,为了追求而追求,忽略身边的美好,只把愤愤时刻牢记着,或者像丹中尉让痛苦成为永远的痛苦的理由。

有人说他运气好,其实是因为他有坚韧不拔意志与崇尚自由的信念,还有美国各职业崇尚的品质:军人的服从与勇敢、商家的诚信、渔夫的执著„„

当看《阿甘正传》开头和最后结尾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场景:一只洁白的羽毛在空中飞舞.......我一直很不解。现在总算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明白了: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落深渊......显示着:我们的人的生活也犹如一片羽毛,有着跌宕起落,但只要我们奋勇面临,坚决保持自我的一份真,一份纯,当圆满结束时,我们将问心无愧。总而言之,阿甘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上帝创造人,就像是纸包着的巧克力一样的不可预测,一切等我们自己去揭晓。所以,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的更好,飞得更高。

总而言之,阿甘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上帝创造人,就像是纸包着的巧克力一样的不可预测,一切等我们自己去揭晓。所以,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的更好,飞得更高。

漫漫人生路,我需要像阿甘一样豁达,坦荡的面对生活,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到一点,凭着自己的直觉,不停的在我的人生路上跑。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我们拥有的时间总在每分每秒的流逝,坚持自己的理念,付出努力,保持善心地勇敢前行,也许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幸福。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让我领略了阿甘表面愚笨渺小,但实际上他用毅力,完成了男人的刚中带柔的傲岸。

篇8:阿甘正传电影鉴赏

关键词:阿甘正传,人性,美国梦

1 引言

“美国梦”是广大民众的一种精神支柱和原动力, 自1776年美国建国以来, 它激励着历代美国人通过个人坚持不懈的奋斗来创造人生的奇迹, 强调发挥个人的勇敢、执着、勤奋和专注使美国崛起。正如徐红艳等人所言, “美国梦就是人的一生需要去奋斗, 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不懈[4] (92) ”。

人性作为电影中永恒不变的话题, 往往揭露着社会的现实。国内的许多学者从人性角度对《阿甘正传》进行了多方面的独特解读。有学者从人性中的希望、命运和爱为线索进行探索, 认为“影片正是以阿甘的一生为我们展开了一场人性的探索:希望、命运和爱[2] (135) ”。也有学者认为, 《阿甘正传》中的人性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7] (127) 。以上对《阿甘正传》的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解读, 深化了影片的内涵。

影片的主人公阿甘和重要人物角色珍妮、丹中尉、巴布等都经历了一个梦想从破灭到重生的过程, 这正是在召唤“美国梦”的回归[5] (95) 。阿甘所经历的亲情、友情、爱情, 是那么可遇而不可求。他所沐浴的母爱有如昙花一现, 母亲孜孜不倦的教导影响其一生;他对于战友的承诺铭记于心, 为了完成布巴的捕虾梦, 他购买捕鱼船只身下海, 在多次捕虾失败后, 不自怨自艾, 在和丹中尉的合作中经历飓风暴雨, 最终成为捕虾大亨;面对爱情, 他的执着和勇气最终赢得了妻儿的回归。本文从人性的视角解读《阿甘正传》中主角阿甘的人生境遇, 从他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三个角度揭示“美国梦”的内涵。

2 亲情、友情、爱情——《阿甘正传》中“美国梦”的人性内涵解读

主人公阿甘在亲情的沐浴下, 凭借着对友情的坚守和对爱情的执着, 从无名小子到美国英雄的传奇, 诠释了人性的关怀, 同时完成了“美国梦”的价值体现。

2.1 无私亲情的滋润

《阿甘正传》中他的母亲当属一个亮点, 平凡、睿智的母亲通过她的言行举止影响着阿甘的一生, 也为阿甘日后的成功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阿甘的成功恰恰验证了这句话。阿甘母亲对他的教育是影响一生的。谁也不会想到当初傻里傻气的阿甘会成为日后的民族英雄、亿万富翁。若是阿甘没有这样杰出的母亲, 他只会是一个普通的傻瓜, 在美国动荡的社会环境下, 生存艰难。若是把珍妮比作空气, 那母亲就是明灯, 一直指引着阿甘前进。

睿智的母亲总是用简单的话, 来化解别人对阿甘的歧视, 来呵护他的自尊。当阿甘穿上第一双鞋子——脚撑, 走在街上受到别人的歧视。妈妈气愤地质问他们, 并对阿甘说了这样的话“Don’t ever let anybody tell you they’re better than you, Forrest.If God intended everybody to be the same, he’d have given us all braces on our legs.”阿甘的母亲还一直告诉他, “你和别人没有区别, 是一样的”。

但是当阿甘上学遇到阻碍时, 为了让阿甘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 母亲和校长进行争辩, 甚至进行了灰色交易。母亲认为他可能只是反应不太灵敏, 但是应该和其他人一样得到机会, 并竭尽全力让阿甘上学。

她从来没有放弃过阿甘, 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爱。作为一位单亲妈妈, 阿甘没有父亲, 母子二人靠着祖宅的空房间出租维持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下, 她的令人敬佩之处在于不但养育了阿甘成长, 而且给予了他良好的高等教育。母亲临终前也不忘对阿甘进行教育:“I didn’t know it.But I was destined to be your momma.I did the best I could.Well, I happen to believe you make your own destiny.You have to do the best with what God gave you.You are going to have to figure that out for yourself.”母亲敢于面对命运, 暗示着阿甘要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来迎接命运的挑战, 毕竟生活处处有奇迹。

《阿甘正传》中人性的美好在于母亲无私的付出, 终得善果。母亲细心呵护和孜孜不倦的教导无不体现着“美国梦”的核心价值观——生命的奇迹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阿甘母亲通过一生的努力, 将自信自强、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渗入阿甘的骨髓, 成就了阿甘传奇的一生。

2.2 诚挚友情的坚守

阿甘是一个智力低下、木讷、重感情的人, 他与布巴的友情渗透着浓浓的虾味, 布巴总是不厌其烦滔滔不绝地讲着虾, 阿甘总是默默地倾听, 他们共同酝酿了捕虾梦。

布巴对虾无所不知, 并一心想要从事捕虾事业却因服役推迟, 甚至在军队中和阿甘谈的话题也是捕虾, 心里无限憧憬着退伍后捕虾为业的生活, 为此布巴都精打细算如何购买渔船, 如何和阿甘共同开创事业。只可惜事与愿违, 布巴战死, 丹中尉残疾, 而阿甘成了越战的战斗英雄。

布巴的“美国梦”破碎了, 但是阿甘为了完成对布巴的承诺, 买下一艘捕虾船开始捕虾事业。失去双腿的丹中尉, 因未能向祖先那样战死沙场、精忠报国 (丹中尉的“美国梦”) 而自暴自弃, 自甘堕落。在机缘巧合之下, 阿甘邀请丹中尉当副手, 在一次出海捕鱼中, 狂风暴雨, 丹中尉在风雨中迎击风浪, 躲过了飓风侵袭。他们成为捕虾业唯一的幸存者, 自此事业蒸蒸日上。

《阿甘正传》中阿甘对友情的坚守, 凸显了人性中友情的弥足珍贵。正是在完成对布巴的承诺过程中, 阿甘续写了布巴的“美国梦”, 还不忘帮助布巴的家人进一步分享了布巴的“美国梦”。阿甘对丹中尉的救赎, 使丹中尉找到生活的信念, 重塑了丹中尉的“美国梦”——从残疾军人到捕虾大亨。

2.3 经典爱情的诠释

在阿甘的一生中, 除了母亲, 他念念不忘的还有珍妮, 一个美丽、善良的女人。虽然阿甘智商只有75, 貌不惊人, 但他对珍妮至死不渝的爱最终赢得了妻儿的回归。

阿甘与珍妮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校车上。阿甘挨个问同学他是否能入座, 回应他的是一次次的拒绝和歧视。“You can sit here if you want.”与其他孩子的冷漠相比, 珍妮的亲切和友善不禁让人另眼相看——对一个智力低下、带脚撑的阿甘平等对待。阿甘深情表白:“我一生再没见过如此美丽之人。”这是阿甘除了母亲之外被第二个女人所接受, 两人注定了一生的羁绊。

阿甘曾三次出手为珍妮解围, 珍妮却因此而离开了他。珍妮在走向堕落甚至成为妓女时, 决定回来找阿甘。但是阿甘都没有嫌弃她, 还对珍妮表白, 此时不是阿甘不明白什么是爱, 而是珍妮在谈了那么多次恋爱之后仍未弄清爱的真谛——到底什么才是爱情, 怎么样才算爱情?珍妮难以回答, 只能沉默着。离别的前夜, 她安抚着他入睡。

最后阿甘奔跑着去见历经沧桑的珍妮, 并见到自己的儿子, 两人回乡结婚。但珍妮已经感染了病毒无法治愈, 阿甘悉心照顾珍妮直至她离去。声泪俱下的阿甘在珍妮墓前有一段长长的独白:“Jenny...I don’t know if Mama was right or if it--it’s Lieutenant Dan.I don’t know...if we each have a destiny...or if we’re all just floating around accidental-like on a breeze...but I--I think...maybe it’s both.Maybe both get happening at the same time.But I miss you, Jenny.If there’s anything you need...I won’t be far away.”这质朴的心声流露了阿甘对珍妮的一往情深。

阿甘对爱情的执着和专一让人感动。阿甘放下男人的尊严, 懂得放手, 面对珍妮一次次的离去, 他始终喜欢她, 甚至不介意做过妓女的珍妮, 当珍妮感染病毒死去, 也是常常想念她。这样的荧幕爱情让人向往。

《阿甘正传》中最令人唏嘘的爱情, 传递了不一样的“傻子”爱情观——与其轻易放弃, 不如简单坚持。阿甘的爱没有束缚, 不求回报, 默默忍受她的离去和离别, 甚至背叛。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在人性视角下, 阿甘对珍妮的爱不求回报、始终如一, 体现了人性中作为人最质朴的一面。与美国主流社会中追求物质和收益的价值观相比, 阿甘通过自己的专注和执着追求赢得妻儿的回归, 它呼吁了人性价值的回归和对“美国梦”再现的期盼。

3“跑出来”的“美国梦”——《阿甘正传》中“美国梦”的实现途径剖析

亲情、友情和爱情贯穿着阿甘不断奔跑向前的一生, 而他的人生梦想也跟随着他的奔跑不断实现和超越, 因此他的奔跑为“美国梦”注入了新的血液, 是他“美国梦”实现的途径。

回顾影片中阿甘的奔跑历程, 可以看出阿甘的奔跑象征着一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奔跑作为一种“阿甘精神”, 体现着“美国梦”的核心价值。他在迷茫的时候奔跑, 不仅传递了“美国梦”的价值, 还带给了别人成功与希望。“Run, Forrest, run.”儿时珍妮对阿甘不断地呼喊。面对同龄孩子的欺负和歧视, 在珍妮的呼喊下, 阿甘开始奔跑, 奔跑中突然挣脱了脚撑, 双脚迸发出奇迹般的力量。至此他奔跑着去他想去的所有地方, 用他的奔跑去征服世界。奔跑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内涵, 不再是为了逃避, 而是表达了一种执着的人生追求。在越南战场上, 阿甘心中谨记对珍妮的承诺“Just if you’re ever in trouble, don’t be brave.You just run, OK?Just run away.”带着信念,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 阿甘将负伤的战友背离战火, 自己也不幸负伤, 但因此获得了约翰逊总统颁发的荣誉勋章, 一跃成为一名反战英雄。当母亲去世, 珍妮离去时, 面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阿甘选择奔跑, 跑到州界, 跑到海的一端, 继而往回跑。在这期间, 阿甘的奔跑有了越来越多的追逐者, 奔跑给了他们希望、勇气和财富。阿甘总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的困惑和迷茫。在奔跑中, 他不断寻找人生的答案, 不断实现人生的目标。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直在奔跑, 只是我们休息的时间太长了或者我们就未曾动身过[6] (114) 。

在不断向前奔跑的人生中, 阿甘成功为布巴续写了“美国梦”, 为丹中尉找到了人生新起点;他“奔跑”人生的导师——母亲的家庭教育无不映射着“美国梦”, 人人平等, 平等地享受权利;而阿甘对一直鼓励他支持他奔跑的珍妮的执着爱情也是“美国梦”的缩影。傻里傻气的阿甘发愤图强最终取得成功, 历经磨难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与其说‘天佑愚者’, 不如说, 世界更喜欢服从者。战胜人性的弱点, 超越生命的价值, 这才是人类最健康最神圣的精神之所在, 这才是数百年来美国梦的本质所在。[3] (152) ”

“美国梦”不仅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孕育在《阿甘正传》中, 更是作为一种美国神话传递着“美国梦”的核心价值观, 从而促进美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阿甘代表着美国神话——“美国的神话在60年代被颠覆了, 而阿甘正是这种神话的完美重塑, 美国是一个笨拙愚蠢的巨人, 怀着良好的愿望, 却把世界弄得一团糟。他想做好事, 经常稀里糊涂地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但是最终周围的人也没有意识到这个救世主给他们带来的好处。[1] (367) ”阿甘处在政权更替、文化分裂的美国社会, 很多美国人逐渐迷失了自我, 而阿甘的出现欲再现美国神话, 重新定义“美国梦”, 重塑“美国梦”中所蕴含的自由、平等、执着、信念、人性等价值观, 鼓励美国人通过执着追求梦想找回最初人性中丢失的传统价值观, 使美国重回曾经的繁荣与强盛。

4 结语

《阿甘正传》的成功顺应了时代对“美国梦”和人性的呼唤——友情、亲情、爱情, 它充满温情和感动.这个“傻瓜”阿甘诠释着自己不一样的“傻瓜”人生, 创造了一个在社会标准中被认为是“低能”的人。然而他却取得了绝大多数“聪明人”无法企及的成就。人生就如影片开篇和结尾的雪白羽毛, 随风飘浮, 缓缓落地, 虽然阿甘的人生就如这羽毛一般, 无意何方, 不能强求, 但阿甘却用他的执着, 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反复地做一件简单的事, 做到了精致和极致。

参考文献

[1]霍斯亮.英语电影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10) :367.

[2]刘秀玲.《阿甘正传》关于人性的探索[J].戏剧之家, 2015 (14) :135.

[3]罗冬梅.阿甘的成功与美国文化的个人奋斗——《阿甘正传》与“美国梦”[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12 (6) :151-152.

[4]徐红艳, 徐江涛.《阿甘正传》的出彩之处及“美国梦”的再现[J].电影文学, 2011 (8) :91-92.

[5]徐宁.解读电影《阿甘正传》与美国文化[J].电影文学, 2014 (19) :94-95.

[6]张增林.《阿甘正传》中的历史与人性解读[J].电影文学, 2012 (18) :113-114.

上一篇:沟通成功的定义下一篇:类风湿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