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悲剧的诞生论文

2024-05-21

尼采悲剧的诞生论文(精选8篇)

篇1:尼采悲剧的诞生论文

更好说明西方这种分歧的艺术形式是造型艺术与音乐的对应。柏拉图创造了美的“模仿说”,认为艺术就是对大自然的模仿,模仿的越逼真则越具有美感,这样的结果就是艺术在雕塑方面大放异彩,我们经常被逼真的雕塑吸引,感觉到那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美。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所有的雕塑、绘画等这些形象艺术,呈现在我们的是具体的形象,给我们的就是直观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产生的往往是感官的刺激,通过对感官的刺激使我们对其产生联系,而后又在我们理性的规制之下,区分善恶好坏,进而更具这些价值的判断使我们感受到所谓的“美”。那么请问,这些感觉真的就是美感吗?难道不是价值判断的结果吗?我们认为美的东西难道不是都是对我们有利至少是无害的东西吗?——这是明显的日神倾向。相反的,音乐呈现给人的是一种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东西,不同的人听到同一个声音会有不同的解读,更多的是在这种解读中人们会情不自禁的与原始的痛联系起来。这也是那些情歌被百唱不厌的原因了。某个小型在民谣节上,有个摔吉他的歌者后来在网络上被很多人声讨,表示不理解,其实可能是对他的误解。音乐的魔力不仅在于可以使你感到心跳在不知不觉中应和着音乐的节奏,更在于可以激发内心原始的冲动,而这种冲动倾向于破坏与毁灭。所以那个摔吉他的歌者——应该得到尊重。在音乐魔力的召唤下,人失去了善恶好坏之分,保留的只是一颗赤子之心,所有的行动都是直面生命本质的活动,这种形而上的慰藉,就是审美的最高体验。

理性的扩展意味着日神在于酒神的斗争中取得了主导权,而这种主导权的取得带来的不是悲剧的诞生,而是悲剧的消失。因为日神倾向的强势,导致了日神与酒神失去了结合的平台,悲剧也就随之消失了。在这种强势的日神光辉照耀之下,形象的直观掩盖了意志的冲动。当我们看到《大卫》和《掷铁饼者》的时候,我们直观感受的是一种力量的美,而这种美的体验也大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了,不会构成权力意志释放的机会。但是当我们看到《断臂的维纳斯》的时候,因为她臂膀的不确定性,给了人释放权力意志的可能性,在这里就能体验到一种形而上的慰藉,即真正达到了审美的境界。进而我们说真正的审美体验,是从形象的直观中,看到了掩盖在日神光辉下的酒神精神。

后来,随着戏剧的产生,另一种模仿悲剧音乐的音乐产生了,但是因为这是为了舞台设计的,是在理性的支配下设计出来的。尼采是很不赞同这种音乐的,认为它没有反映出音乐的本质,关键是没有反映出人的原始的痛与冲动;并且就连戏剧的语言他也认为是不那么高明的,真正高明的语言是读音乐的模仿,而不是戏剧中的对现象的模仿。如果要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就得日神倾向和酒神倾向友好合作,并且酒神要得到充分的肯定。

审美和超人是尼采为人们提供的两个走出虚无的途径,从他的生活经历看来,他有两次入伍的经历,却都因身体的原因退役——他注定不能通过超人这条途径获得解脱;最后他“发疯了”,这种疯狂是否就是他向往的审美体验呢?完全超越了善恶好坏的标准,甚至超越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抱着一匹被鞭打的马痛哭),唯剩下一颗赤子之心,一种原始的生命的冲动,达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状态。

我们现在可能还无法体会尼采关于美的体验,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尼采的哲学是一种蓬勃向上,直面惨淡的哲学,他没有因为虚无走向悲观,而是奋而向前。其实人们说他“发疯”了,正和苏格拉底当时不为人所理解是一样的情况,也正和孔子“惶惶兮如丧家之犬”的情况一样,也许他的疯狂正是他人生的一个巅峰状态,超越了人的理性的束缚,无欲无求,逍遥于意志的世界。这难道不是一种很理想的状态吗?

篇2:尼采悲剧的诞生论文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做梦的体验,在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形象直观,我们面对的是这些直观的形象,这种状态被尼采认为是一种日神的倾向,每一个个体都做着自己的梦,尽管是虚幻的,但是我们却像是真正的体验着一样;而醉的状态则不是这样的,醉了之后人不是直面这虚幻的美好,却是一种真实的痛苦,但是每一个醉的人却很享受这个过程,那是他不再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他与周围的万物几乎融为一体,自己与自然毫无区别,没有自我意识,有的只是一些原始的冲动,生命在这个时候达到了一个小小的巅峰,在这种原始的痛中感受着生命——就算在痛苦也要直面生命。也许很多人会认为“醉”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一种消极的态度,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醉和梦的状态到底哪个更消极一些。梦境相当于我们的理性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幻的世界,是镜中之月,水中之花,我们沉迷在这个花花世界之中不能或者不愿自拔,而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非常非常美好的世界中,对生命充满了期待与憧憬,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这样的美好,这么一说你也许就发现了——做梦其实只是人们在自欺欺人罢了;而醉呢?醉了之后是没有好坏善恶之别的,感觉不到生命任何美好或者是悲痛,有的是一种“但愿长醉不复醒”的冲动,人在此时超越了自我的束缚,如果生命的本质是美好的,那么他就尽情的体验着这种美好,如果生命之原始的痛苦,那么就直面这种痛苦,反正就是直面我们仅剩下的一颗赤子之心。鲁迅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那么在醉的状态下每个人是不是都是真正的勇士了呢?这是不是一种更积极的姿态呢?

在悲剧的诞生的过程中,其实就是日神和酒神一个不断博弈争夺主导权的过程。尼采看来,日神和酒神在古希腊的艺术中总是一一对应的,并且每一个有日神倾向的艺术也对应一个有酒神倾向的艺术形式。比如荷马史诗(日神)就与民歌(酒神)对应,荷马史诗就笼罩在理性的光环之下,而民歌则托起了人最原始的本质——痛。因为对古希腊的文化不是很了解,我在中国的古代艺术中找到了一些相似性,我们看一看“春秋三传”的内容,都是一些伦理道德,君臣关系,社会秩序的内容,再看一看《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浅吟低唱,百转千回,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种差异,而我们也更容易被后者所感染,这种原始的呼唤就是那么能唤起人内心的涟漪,并不是因为它描写的有多么美好,而是因为他写的是人的赤子之心。这种美的体验,不是看到一个具体的形象就可以获得的,必须是一种意志释放的渴望得到满足后的快感。其实,就这样来看,孔子和柏拉图都在日神和酒神的战争中充当了斗士的人,柏拉图鼓吹理性,孔子高举“克己复礼”的大旗,以形象的世界掩盖形而上的世界,要求人节欲,把人最原始的冲动软禁在内心的深处,并且构建理想国和大同世界企图转移人的注意力,而他们似乎又都成功了。日神的光辉普照大地,继而产生了中世纪的神学和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如日中天,以羞耻之心规制着人的行动与思想,把人最原始意志裹得严严实实。

篇3:尼采悲剧的诞生论文

尼采《悲剧的诞生》中的悲观思想来源主要有二, 其一是他自幼形成的对人生的忧思, 其二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叔本华认为, 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是一种没有意义的盲目的冲动, 与叔本华不同, 尼采不仅看到了悲观主义, 而且在他的内心经验中包藏着对悲观的强烈反抗。尼采对酒神和日神是这样解释的:酒神代表着世界意志本身的冲动, 而日神则代表着世界意志显现为现象的冲动, 这两种冲动在个体身上表现为在个体化原理支配下执着于现象包括一己之生命的冲动。在二元冲动中, 酒神具有本源性, 日神由它派生。然而, 叔本华将世界意志完全否定, 尼采却将它转到肯定的立场上来。

西方思想中关于人的形象的流变, 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的近代, “人”的光辉形象早已坍塌, 早已不是哈姆莱特口中的“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人无论是谦卑地作为神的附属, 还是乐观自信地作为理性的主体, 都还没有真正看透人生。上帝或理性, 只是人们拒绝承认人生的虚无和注定失败而向外找到的攀附。而以希腊人的智慧却坦率地接受了人生的这一现实, 先民们早已领悟人生的荒唐、虚无、充满悖论和毫无意义, 但他们并没有陷入颓废, 而是找到了凭着艺术来拯救人生的道路。

二、日神与酒神

悲剧的精神:日神与酒神是《悲剧的诞生》的核心概念。如果说日神相当于美的原则, 那么, 酒神是与美完全不同的, 而且远比美更为深刻的原则。这对核心概念的衍生出三个层次:世界层次, 日常层次, 艺术层次。在世界层次上, 酒神与世界的本质相关, 而日神则与世界的现象相关。在日常生活层次上, 日神的状态是梦, 而酒神的状态是醉。

在艺术层次上, 尼采解释了两种艺术类型。即日神艺术和酒神艺术, 日神艺术是有形象的艺术, 而酒神艺术是无形象的艺术。前者如雕塑绘画和舞蹈等造型艺术, 后者指音乐。而语言艺术, 例如诗歌, 则是既模仿了酒神艺术, 从而具有音乐性, 又通过语言创造形象, 从而具有形象性。

尼采通过日神与酒神的“二元冲动说”对悲剧的本质展开解释。希腊神话无论是作为史诗题材、雕塑或绘画的题材, 都是日神艺术。但是在悲剧中, 神话却焕发出了在其他艺术形式中都不具备的悲剧性力量。这种力量的来源, 尼采解释为音乐。叔本华认为音乐是世界意志的世界写照, 尼采接受这一观点。也含有尼采自己的音乐体验, 包括和瓦格纳的往来以及在书中对瓦格纳寄予厚望。他认为音乐是“太一的摹本”“世界的心声”是最纯粹的酒神艺术。音乐本身是完全非形象的艺术, 却有产生形象的能力, 他是酒神本质要寻求象征的表现, 而悲剧神话就是其产物。在悲剧中, 神话起着两方面作用, 一方面是日神式的, 神话用幻景把观赏者与音乐隔开, 保护观赏者免受酒神力量的伤害;另一方面作为比喻性画面又向听众传达了音乐的酒神意蕴。在悲剧中, 二元冲动达到了完美结合。

三、艺术高于真理

《悲剧的诞生》中蕴涵着一种阴郁的悲观色彩, 尼采认为世界并不存在本体界和现象界的区分, 只存在一个真实的无意义的世界。而艺术, 用以帮助我们战胜这个残酷的“真理”。

柏拉图最早提出了真理即指理念世界, 他认为, 理念世界是真实的世界, 经验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影子和模仿, 艺术又是影子的影子, 模仿的模仿, 所以, 相对与真理而言, 艺术是最无价值的。尼采彻底否认理念世界的存在, 他认为世界只有一个, 就是那个其本质表现为世界意志的世界, 是那个永恒生成变化的宇宙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是绝对无意义的。尼采所说的真理即指对这个过程的认识, 但这个过程不可能被我们认识。尼采把这种对“真理”的追求称为“虚无主义”, 在他的《权力意志》中, 他说, “人们看到, 在这本书里, 悲观主义, 我们更明确的表述叫虚无主义, 是被看作‘真理’的。但是, 真理并非被看作最高的价值标准, 更不用说最高的权利了。求外观、求幻想、求欺骗, 求生成和变化 (求客观的欺骗) 的意志, 在这里被看的比求真理、求现实求存在的意志更深刻、更本源、更‘形而上学’, 后者纯粹是求幻想的意志的一个形式。”“这样, 这本书甚至是反悲观主义的, 即在这个意义上:它教导了某种比悲观主义更有力量、比真理‘更神圣’的东西——艺术……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

篇4:尼采《悲剧的诞生》浅析

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人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引言:

尼采《悲剧的诞生》一书,带来极大的震撼和感悟。但尼采的悲剧观博大精深,所以在此我只能浅薄的讨论,不免带有主观性。就像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尼采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尼采是以美学研究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1、《悲剧的诞生》及其哲学观点

《悲剧的诞生》表面上只是探讨希腊悲剧,实质是通过希腊悲剧表象获得悲剧本质的美,探讨审美价值。尼采说:“《悲剧的诞生》是我的第一个一切价值的重估。” [1]贯穿全书的主要两个意象是酒神冲动和日神冲动。阿波罗作为日神,他就像是美的外观,就像虚幻缥缈的梦。日神产生了雕塑和诗歌。人生似梦,梦如人生应该就是这样吧?反观现在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娱乐幻象,每每揭露着着魔于外观形式的美,娱乐明星的锥子脸,选秀、引进韩国节目的情况蔚然成风,笔者不在于评价,而认为这种幻象的表现是一种复制和回归。酒神冲动是情绪的放纵。[2]酒神冲动产生了音乐。尼采寄托于艺术,期待艺术成为救世之方。这种价值追求无疑成为人们追问终极价值的苦口良药。

本文的核心命题悲剧,无疑来自于希腊人的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也可以说是日神艺术和酒神艺术相互渗透的结果。

2、悲剧和人生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提到:“就算人生是场梦,我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完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3]

生命的形式,注入的生命体征,人是上帝的碎片,抑或上帝是人的终极。[4]达尔文揭示了生命的起源,那是生物性的。所有的都离不开:存在。对存在的终极解释,要求为这个世界从而也为人生找到一种终极原因、终极动力、终极目标和终极归宿。正是这样被尼采所吸引,向哲学寻求一种解答,采取了特有的方式,最主要的原因仍然在于它满足了脆弱而渺小的人类和个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诉求。正如姚老师所说的,永恒的“对意义的爱”。那些实用主义、技术主义、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等当代哲学思潮却做不到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5]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都在于此。活着,温饱已经无法满足人的需求之后。突然出现一个时刻,你对人性的探索受到了阻塞,默默滴下的泪光出卖了你对于死亡的恐惧。这个时刻催促着你踏上寻找真理的道理。

人生就是一幕悲剧,从生到死,无一幸免。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在这个世界追逐着美,追逐着意义,直到体验到美,体验到价值。美感所涵摄的内容,对人和人的生活自身的价值意义的领会。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为了揭示人的生存状态,回答人究竟应当如何活着的问题。从人的现实感性生活出发,把人引向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帮助人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然后去寻得精神家园的那种人生的快慰。

雅斯贝尔斯:“哲学是一个人怀着乡愁的冲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无疑提出了哲学的四个元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活着?[6]这种终极孤独的属性让尼采选择了孤独,他享受这种孤独,在孤独中又斥逐哲学,他的生活是他的哲学的亲证。人总是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有自己的世界,另一个是没有自己的世界。尼采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拥有强大的内驱力,使他全身心的投入,饱含生机的养育着哲学之子。

然而,值得反思的是:连哲学也不是归宿,而只是这颗心灵探索和漂流的永无休止的过程本身。这是一种成熟。但周国平也曾说: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7]可以说,生命是一段过程。如何在从生到死的一生中坚持着生的信仰和死的淡然,这取决于内心的精神之光。这股精神之光穿透宇宙这古老而永恒的存在,为人类找到一个坚实的支点。人们就是在这个支点上寻找着生存和意义。当生命的过程就是生命的结果,生命的结果就是生命的过程时,找准自己的精神家园真的很重要,这包括追寻者和始终迷惘的人。

3、结语

从尼采《悲剧的诞生》来看,笔者认为这种生命意义的追求需要一种“诗意的存在”。[8]这种“诗意的存在”是价值性存在,诗意的灵魂在于呈现生命的真、善和美,追求一种人生的过程之美。人通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通过对生命价值的认同,而达到那种融于情的自然之境。但并不是说美就是抽象的,相反,这种美的方式是具体的。它是现实的存在,但又超越现实的存在的,而只是这颗心灵探索和漂流的永无休止的过程本身,去追索生命精神的永恒家园。

参考文献:

[1]孟庆坤.悲剧何以诞生[D].安徽大学,2012.

[2]尼采.《偶像的黄昏》[N].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尼采.悲剧的诞生[N].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4]周国平.《善良丰富高贵》[N].黄山书社,2007.

[5]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N].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6]林蓉.尼采《悲剧的诞生》札记[J].宜春学院学报,2007.

[7]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N].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篇5:尼采及其悲剧理论

尼采及其悲剧理论

尼采在哲学领域的影响是世人皆知的.他的.悲剧理论在其所有理论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了解和分析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全面评价尼采非常必要,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人生的深入理解.

作 者:武艳玲 潘晓静  作者单位:武艳玲(吉林师范大学外语系)

潘晓静(吉林大学四平医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刊 名: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SONGLIAO JOURNAL(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B516.47 关键词:孤独   生命   悲剧   理解  

篇6:试论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的悲剧观

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的悲剧观的起点都是古希腊文艺,但由于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对悲剧的产生,作用,本质的认识和阐发是不一致的,进而我们看到,悲剧在二人所处的时代是如何作为精神现象和价值尺度而存在的。

一、人生为何需要悲剧?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①“有价值的东西” 代表民意的正义、进步的力量,或是善良、光明、美好,它的被毁灭,客观上赋予了人生一种非常严肃的意义,进而使人们在同情与怜悯之中萌生了对善良、正义和真理的渴望,形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审美效果。“无价值的东西”是丑的,恶的,与美和善相对的,人们在嘲笑、揶揄丑和恶时,看到了丑和恶的渺小与空虚,因而体现出超越丑和善的自豪、优越、愉快的审美感。但事实证明,人生需要悲剧和喜剧远远要比这要复杂得多。

二、悲剧是如何产生的?

希腊是悲剧诞生的摇篮,至今古希腊的悲剧仍然是人类高不可及的范本。在研究和总结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创作实践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影响西方悲剧的一套悲剧理论。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所摹仿的是人的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是有行动和感受的人物。而且这个人物要比实际生活中的要好,之所以会产生悲剧是由于其过失和弱点而不是由于过错,这就是“过失说”,并且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出身高贵的正面人物,只有这样,悲剧的悲惨结局才能“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②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带有明显的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他强调悲剧是对行动的模仿,模仿是一种技巧,由此,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是一种技巧,是具体的,这点是和柏拉图一样,是轻视技巧的,既要求悲剧主人公是高贵的,又看不起写悲剧的作家。

尼采的悲剧理论也是建立在对希腊悲剧把握的基础之上,但他不赞成这种从主人公的偶然过失或外在的理性道德中去追溯悲剧的根源的观点。他认为,悲剧是植根于人性之中的两种精神—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和阿波罗日神精神的对立、冲突。在这里,尼采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来象征人性中的两种基本的心理、精神类型。其中,以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书信代表音乐艺术的兴奋,以日神阿波罗的属性代表造型艺术的静美。这两种精神或艺术神的内在本质和最高目的是截然不同的,酒神精神相对于日神精神则更为原始、也更为根本。狄奥尼索斯精神是永恒的生命冲动,它是不可毁灭、不可战胜的;与之相对立,日神阿波罗则是光明之神和预言之神,它“掌管我们内心幻象世界的美丽假像。”③它本质上是梦境中的静观审美,将人生的痛苦、命运的悲惨转化为审美对象加以观照,并且讲求理智,用哲学智慧来升华情感,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愉悦和宁静。就是这两种不同的艺术之神的并存与分离才产生了悲剧这种既是酒神的又是日神的艺术作品,即狄奥尼索斯冲破一切界限,约束实现自然,冲破阿波罗的戒律,撕破阿波罗美丽的帷幕,二者的对立就是悲剧的根源,同时也是悲剧的本质。哲学观上的形而上学必定导致尼采的悲剧观的形而上学,可以说,日神和酒神就是尼采权力意志的代名词,悲剧是意志的真实写照,他越重视日神和酒神,就是越强调权力意志,就是越强调悲剧。

三、悲剧有什么作用?

关于悲剧的作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净化说”,认为悲剧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从而恢复和保持健康的心态,有益于社会,可以净化人们哀怜和恐惧两种情绪,因为通过观照悲剧,时而恐惧,时而怜悯,时而惊奇,时而悲伤,借助于言语,设身处地与悲剧人物的感同深受,痛心疾首或催人泪下,因而可以使人获得快感,这种快感不同于其他快感,是悲剧所特有的。亚里士多德多次把它称做“悲剧的快感”,即悲剧的效用。其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辩证的观点是,他认为产生快感的东西不同,所产生的快感也就不同。也就是说,悲剧的不同内容所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人们所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

尼采从艺术游戏论观点出发,认为悲剧的目的、功能都在于将生活中的痛苦、厄运、毁灭等丑恶、不和谐现象转化为审美现象加以观照,由此获得审美快感,使人类得到拯救。悲剧的审美快感是在痛苦乃至毁灭中体验到的那种“特殊的、最高的”快感,即是在正视痛苦死亡之真实、直面人生之惨淡之中得到快感,而不只是将现实转为梦境中虚幻的假象而获得快感。虽然以美丽的幻象遮盖人类基于狄奥尼索斯精神所具有的永恒痛苦与磨难,阿波罗也欲拯救人们于自我毁灭,而走向幻觉之中,但那始终只是幻象。而只有敢于观照狄奥尼索斯永恒的永恒生命不断的被毁灭而又不受影响,生命之核万古常青,才能感觉到生存的欲望和生存的快慰,这就是尼采所认为的悲剧的快感,悲剧的意义。

尼采是反对“净化说”的,他更强调的是对哀怜和恐惧的超越,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是在悲剧的体验中得到超越,可见他是以正视生命悲剧,肯定生命意志为根本态度的,而“净化说”是对生命苦楚的浅层次的理解,远不能涵盖悲剧的全部意义。他认为“酒神的兴奋能够向一整批群众传导恢复这种艺术才能”:“看到自己被一群精灵所环绕,并且知道自己同它们内在地是一体。”⑤ 而这“一群精灵”就是作为“形象”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诗歌。这种对诗歌的重视亚尼两人是如出一辙的。

亚里士多德主的净化说如同“过失说”一样,也是带有社会道德的考虑。充满道德感,他说“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这既不能引起恐惧,也不能引发怜悯,倒会使人 产生反感。其次,不应表现坏人从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因为这与悲剧精神背道而驰,在哪一点上都不符合悲剧的要求。”⑥悲剧不能表现好人由福转祸,他所要求模仿的好人的注重品行,有责任心,有荣誉感,是能够认真对待生活的人正人君子,另一方面,不能模仿坏人由祸到福,这样只会让人感觉厌恶,艺术的考虑与伦理的考虑统一在了一起。可见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就是道德的悲剧观,强调人的独立主性,反对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报应和宿命论,而且他也总是从悲剧人物本身的主观方面去寻求悲剧的原因,悲剧的产生是悲剧主人自己犯了错误,或由于无知,或由于判别不明,总之,责任在于他自己。

而尼采所描绘的悲剧精神首先是就生命本能在现代人身上匮乏这个事实而言,他的酒神精神从美学层面切入现代人的精神生存现实,而基本不具备社会政治道德批判的功能。他“重估一切价值”的批判精神表明他是反对基督教的,反对道德的,道德的侵入悲剧必将剔除一切不和谐因素,他热烈的呼唤悲剧精神。尼采认为,即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是因为它是反映人的内心矛盾和情感以及人所遭受的苦难的。离开了人,悲剧就不成为悲剧一;离开了人,理性就空洞无用。这里的人与亚里士多德所要求的高贵的人相比,是没有任何阶级差别的。他认为最致命的悲剧性在于,悲剧的最终级目标是痛苦,无所抗拒,无所逃遁。在这方面看来尼采的悲剧观还是悲观的悲观观,具有一定的消极性,外在性。尔后又被他自己所否定,他认为悲剧导致的是对人生的肯定,它迫使我们采取乐观的态度。悲剧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能鼓舞,能净化、能激起人的全部生机,虽然人生是痛苦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是通过悲剧的狄奥尼索斯精神,生活便是快乐的、富有意义和价值的。在任何强势的力量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敢于抗争命运,敢于牺牲,这就是尼采悲剧观的积极意义所在吧。可见尼采的悲剧观实际上就是抗击命运的悲剧观,他自己认为是“反悲观主义的”。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亚里士多德是在希腊文艺已达到高峰而转趋衰落时代,但亚里亚多德却从来不提希腊人所常提的“命运”,“命运”在他看来都是注定的,因此好坏福祸不能互转,这是一种静止的悲观观。但他又使悲剧的正效果论成了世界戏剧史上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尼采论述悲剧是同当时的文化危机看法结合起来的,目的是要寻求德国精神在现代文化危机中的出路,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对希腊悲剧把握的基础之上,借用的是希腊神话中的艺术之神,延续的是希腊人敢于抗争命运的命运观。这非但没有窒息悲剧艺术,反而使悲剧有存在的独特价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悲剧是一种让人不畏强暴,催人奋进的艺术。培养悲剧意识对于当代的个体,对于一个民族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和锻炼。

注释:

① 出自《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②⑥.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第.20、97-113页

④《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7页

③⑤[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1、32页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7

[3]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4]周国平.悲剧的酒神本质:尼采的悲剧观》[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篇7:尼采悲剧的诞生论文

【摘 要】

尼采和本雅明都被不同时代的人所理解,本文力图从他们各自的悲剧观和救赎论为出发点来探讨他们各自的不同点和相通之处。

【关键词】

悲剧性救赎 ;语言救赎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具有绝对的颠覆性,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重要命题,对西方传统的价值体系提出了全面的质疑,指出艺术的本质是对苦难人生的慰藉和拯救。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则具有反叛传统的思维,力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解放被概念思维遏制住的东西,从语言的救赎达到艺术的救赎。我把题目定为“悲剧性的救赎”是结合了尼采和本雅明的人生际遇――都是悲剧性人物。

尼采和本雅明都是不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具体论述了自己的悲剧观以及救赎论,第一次以非理性主义的方式来考察艺术,启示我们在研究中要突破理性的樊篱,深入人类非理性状态这一沸腾喧嚣的世界去探索文学艺术的深层奥秘;本雅明也主张回到纯粹语言的境界,这是出自学者的良知地对传统概念思维进行反叛,本雅明的救赎观是在他的语言观基础上的救赎,通过语言的救赎,达到艺术的救赎。在这里我想先谈本雅明的救赎观。因为本雅明是通过他的“纯粹语言与语言救赎”的观点来进一步达到他的艺术救赎目的,主要通过对“寓言”的论述期盼救世主弥赛亚的到来,表现在艺术作品存在而被阐释得经历也指向作品意义载现时的获救。而尼采则是直接通过论述他的悲剧理论来把艺术和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艺术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形而上功效。

一、还原性的语言救赎和艺术性的双重救赎

1.本雅明还原性的语言救赎: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不幸的人生遭遇也促成了他的救赎观:出生于柏林一个犹太伤人家庭,当时德国许多的犹太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德国社会。在充满日尔曼文化氛围的柏林,本雅明则很难摆脱某种孤独与疏理感,对于学校教育中的专制、压抑和惩罚,这样的环境促成了他“忧郁内向”的性格,在以后还过着流浪的生活,他的亲人中有被纳粹杀害的,这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遭遇以及他本人的兴趣爱好促成本雅明成为了一个孤独的人,所谓孤独是灵魂上的孤独,是与社会不相融而萌发的一种孤独,所以他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特例独行的思考方式与表达方式,不被同时代的.人理解,他渴望天使的救赎。

本雅明的救赎观是以他的语言救赎为基点的,本雅明的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语言观,强调应该还原到纯粹的语言中去,这和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理论联系了起来。人类的语言是为事物命名,虽然完善但却失去了其纯粹性,为人类自己的语言所异化,我们要还原到纯粹语言美语言才能够得到救赎,他把语言分为三级:上帝创世语言、人的命名语言和物的无言语言。它们分别是纯粹的、完善的但是不纯粹和不完善的。他从这一点出发进一步论述了文学艺术语言是非工具性的,从而肯定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它能够使我们回到上帝原创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本雅明的救赎观是由语言开始,以艺术结局的。语言救赎的目的是达到艺术救赎,从而使人回到上帝原创的状态中,到此他的救赎观完整的体现在我们面前。可见他的救赎观是还原性的救赎,还原到事物本身去把握本质,从而达到人类的救赎。这点与尼采的救赎是由区别的。本雅明在艺术中寻找纯粹语言和神话意象,因为只有在原始的纯粹语言中,人与自然才能依旧保持和谐和感应,纯粹的语言是人类获救的天使。

2.尼采艺术性的双重救赎: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系统讨论美学和文艺学问题的著作,也是他全部美学和文艺学思想的基点,论述了悲剧的诞生与衰落,“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就是他美学和文艺思想中两个重要的范畴,它们构成了尼采的双重救赎观。尼采是以人为中心的,他的悲剧观中充满了对人的生命意志的表达。

2.1.理想化的救赎:

“日神精神”是他理想化救赎观的外化。日神阿波罗(Apollo)是光明之神,既具有艺术的魅力又预示着生命和希望,“日神精神”是一种“梦”的精神,它“把人带入幻想的世界,使人沉浸于世界万物的美的外观之中,忘却人生的苦难与悲剧性实质,放弃对世界和人生本来面目的探求,而只是在梦幻般的感觉中去体验审美的愉悦,并依此来品味人生。”也就是说它的目的是要给人们带来安宁、平衡、和谐的精神状态。这其实就体现了尼采的救赎观,只是这是他的思想还没有体现在他的文艺观上面。“日神精神”就是要救赎人类,使人沉浸于梦幻般的审美状态之中,从而忘却人生的悲剧性本质,当然这只是理想化的救赎。

2.2.现实性的救赎:

“酒神精神”是尼采现实性救赎观的体现,是指人们不会满足于仅仅沉湎于这种虚假的梦境之中,这也缺乏现实的可行性,人们渴望摆脱幻象把握世界的本质,也就是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狂欢之神,也是古希腊的艺术之神,以酒和狂欢著称,“是丰收享乐和尽情放纵的象征,是生命丰盈的化身。”它破除外观的幻觉,使个体生命和世界生命本体相融合,在悲剧性的陶醉中直视人生的痛苦,并把这种痛苦转化为审美的快乐。它是一种肯定人生的态度,其目的是在人生悲剧和超越悲剧本身,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达到对人生及世界本体的体验。如果说“日神精神”是理想化的救赎,那么“酒神精神”就是现实的救赎,具有现实的实践性和可行性。

尼采的悲剧观体现了他双重的救赎观,悲剧是在酒神的陶醉下产生的一种日神式幻象,这种幻象是在酒神状态的日神式完成,是酒神认识和酒神作用的日神式的感性化,他们相互激荡相互作用,逐渐内化成人的精神结构,成为人的两种最本质的生命冲动,可以看出他的悲剧理论不再把艺术看作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而把它作为是对人的灵魂和生命状态的观察和反思,使人类生命存在自觉自为状态的体现。最后他把这双重的救赎观运用在艺术中,把艺术的本质规定为对苦难人生的慰藉和拯救:艺术是对人生的逃避,即对形象的观照使我们忘记伴随着我们的感情和情绪的痛苦。

二、殊途同归

通过对本雅明和尼采救赎观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目的都是人,是为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只是各自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且他们都是悲剧性的人物,都是以自己特异的思维方式提出与同时代所不容的观点,都对传统进行反叛。尼采对西方传统的理性精神和基督教神学进行颠覆,否定西方理性主义的价值传统,并对上帝存在的合法性及基督教的道德观念提出挑战;本雅明力图摆脱传统的概念思维,力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解放被概念思维遏制住的东西,他的好友阿多诺说本雅明:“不仅要遏制住概念思维,而且也要去冲击概念思维的谜语构造,以使思维有所进步,因为思维在其传统的概念框架里已经僵化,变的守旧而过时。”这是他们所拥有的共通的东西。

然而他们所表达的方式所走的途径不同,尼采在考察希腊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提出两个创新性的范畴完成了对其救赎观的表述,理想性的和现实性的双重救赎观;而本雅明则是通过他的纯粹语言和语言救赎观,进而达到艺术救赎完成它的救赎观的表述。或许在救赎的观点上本雅明倾向于尼采,他们所表达出的对人的本质上的人文关怀都对我们有所启示: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品格,出自学者的良知对传统概念思维进行反叛,进行有利于人类诗意生存的救赎。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韦勒克 沃伦 江苏教育出版社 版。

[2]《单行道》王才勇译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 版。

篇8:论尼采悲剧思想的滥觞

尼采的悲剧世界观强调, 只有在酒神状态中, 人们才能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毁灭和整体生命的坚不可摧, 由此才产生出一种快感, 一种形而上的慰藉。在悲剧中所体现出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非科学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尼采对西方自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它们是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它们只能使人类丧失其生存的基础, 人类只有在悲剧的再生中才能实现自我拯救。

尼采反传统的理性主义悲剧理论, 认为悲剧产生于人性中酒神 - 狄奥尼索斯精神与日神 - 阿波罗精神的永恒对立和冲突, 这种对立和冲突也正是悲剧的本质, 以此为支点, 他对悲剧的快感、悲剧的乐观主义等问题做了全新的解释。尼采的悲剧观不仅是对理性主义悲剧观的反叛, 同时也是对他的补充, 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慰藉。

酒神是光明之神 , 它代表着人的理性和静穆 . 而尼采推崇的是一种原始冲动 , 一种忘我迷狂的状态 . 这种精神是由麻醉剂或由春天的到来而唤醒的, 这是一种类似酩酊大醉的精神状态。在酒神影响之下, 人们尽情放纵自己原始的本能, 与同伴们一起纵情欢乐, 痛饮狂歌狂舞, 寻求性欲的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界限完全打破, 人重新与自然合为一体, 融入到那神秘的原始时代的统一之中去。他如醉如狂, “几乎就要飞舞到空中”。象停不住的孩子一样, 他不断地建筑, 又不断地破坏, 永远不满足于任何固定而一成不变的东西。

二、尼采悲剧的意义和色彩

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千万个人生过程终将走向同一个结束, 死亡阴影的巨大威胁之下, 人生还是否有其存在的意义 ? 生与死的宿命, 这是每个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尼采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给了我们属于他的回答。尼采曾提出人生有何好?生来病死都是苦的, 哪有什么快乐可言 , 或许对人来说活着是最痛苦的事情,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早期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这部著作从题目上看看是谈论艺术的。但尼采实际上借助对艺术解释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思考, 或者借助与艺术解释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旁注。历来的西方学者在解读《悲剧的诞生》时也仅仅从哲学单一的维度进行解读。表面看来, 尼采的悲剧精神将理性与生命力并重, 其实, 他所强调的是后者。尼采从悲剧中看到由于个人的毁灭而解除了一切痛苦, 并且消除了痛苦的根源, 从而获得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狂喜, 与此同时, 又觉察到个体的毁灭并不影响生命现象的不可遏止和层出不穷, 顿然生出由衷的快感。这就是生命力的充盈, 也是最高的美。由此可见, 获取欢乐而不是失望, 肯定生命而不是否定生命, 是尼采悲剧精神的底蕴。

尼采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他谴责自由资产阶级, 称他们是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的庸人, 认为必须否定受理性主义、基督教以及人道主义的影响而日趋没落的西方文化, 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肯定态度, 强调进化即是权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 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发挥权力, 扩张自我。鼓吹超人哲学, 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他有权奴役群众, 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他反对民主, 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 甚至谴责医生拯救病人是一种犯罪。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 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 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 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 尼采绝没有想到, 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 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 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 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位核心的, 人是上帝的创造物, 附属物。人生的价值, 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 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 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 人们还是信仰上帝, 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 / 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 / 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 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 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 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 要是人获得自由, 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 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 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 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 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三、论尼采悲剧思想的现实意义

尽管悲剧的思想在中外文化中别广为流传和应用。但尼采却给西方文化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动。在他之后, 人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理直气壮地从“理性动物”、“道德动物”自居了。人的虚荣、鄙俗、伪善、平庸的一面被尼采毫不留情地剥落在人前, 让人无地自容。人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权力意志——这个掩盖已久的人性中最深刻的东西, 无论你是去否定它还是去勇敢地肯定它, 你都会感到内心的震颤, 这就是尼采哲学的威力所在。尼采一生思索哲学, 哲学思索是他短暂人生的第一需要。对他来说, 哲学思索家是生活, 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 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 没有体系框架, 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 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 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 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 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 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 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 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 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 要医治现代疾病, 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 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 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 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古今中外的哲人之所以伟岸, 是因为他们说出了一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三观一论”是一切成功的前提, 如果这个前提没搞清楚, 干什么事情的成功概率都十分低, 就是取得了点滴成绩也是自觉不自觉地契合了“三观一论”。古今中外的“明白人”, 从来没有“生而知之”, 都是通过学习获取的!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 但公认的方法主要的“读书”、“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扬弃”、“不断注重提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里“读书”是最基本的。没有一个长久成功人士不是经常向高人请教的。不服“高人”就是“小人”。“高人”不常遇, 书中有“高人”。向各有所长的“高人”学习多方本事, 看书是最经济、最实惠、最有效率、因受启发而快乐的最佳途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等都可以通过“读书”获得。结语 :

贯穿于《悲剧的诞生》此书的两个基本概念是日神和酒神。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 在其光辉中, 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 ;酒神则象征情欲的放纵, 是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尼采以日神和酒神象征说明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及人生的意义。由日神产生了造型艺术, 如 :诗歌和雕塑, 由酒神冲动产生了音乐艺术。人生处于痛苦与悲惨的状态中, 日神艺术将这种状态遮掩起, 使其呈现出美的外观, 使人能活得下去, 希腊神话就是这样产生的。酒神冲动则把人生悲惨的现实真实地揭示出来, 揭示出日神艺术的根基, 使个体在痛苦与消亡中回归世界的本体。

摘要:尼采是继叔本华之后另一位德国唯意志论哲学的主要代表, 它是西方哲学的主要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尼采一生思索哲学, 哲学思索是他短暂人生的第一需要。在我以前的印象中, 我把尼采看作是一个自诩为“太阳”的狂者, 一个看破一切, 对任何人任何事“不屑一顾”的顽固的老头子。我觉得他是一个狂人, 一个敢于以不同于他人的理解方式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表达自己思想的狂人。

关键词: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悲剧精神

参考文献

[1]归青, 尼采美学的非理性特征——读《悲剧的诞生》札记

[2]刘莉, 尼采《悲剧的诞生》中美学思想、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上一篇:市政工程技术标编制下一篇:通用电气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