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表态发言

2024-04-23

在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表态发言(精选11篇)

篇1:在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表态发言

在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表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4月5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各乡镇(场、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殡葬改革推进会,我县的殡葬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集聚区的殡葬改革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但是由于集聚区中心工作任务比较多,工作人员少,也由于我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殡葬改革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偏少,工作布置多,落实少,效果差,和兄弟单位相比落后,受到县效能中心通报批评。

对于通报批评,我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在这里我仅代表集聚区全体同志郑重表态:我们一定向先进乡镇学习,查找不足,迎头赶上,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殡葬改革任务。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我们有如下打算:

一、再次召开动员大会,进一步宣传殡葬改革工作,让广大群众深刻认识殡葬改革的意义,在集聚区内掀起殡葬改革的高潮。

二、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制。实行班子成员包村,村干部包组。工作深入到村组基层,开展细致工作,做到上行下效,下情上达,不留死角。分包工作一包到底,年底坚决兑现奖惩。对完不成任务的村组,不论是村干部还是机关干部一律重罚。并取消一切评先资格。

三、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丧事出现,及时掌握,工作队伍及时到位,保证发现一起,火化一起,决不漏网一人。实行殡葬执法责任追究,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玩忽职守、消极懈怠现象发生。

各位领导,我们说到做到,心动不如行动。请各位领导看我们下一步的行动吧!

篇2:在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表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

开展六城同创工作,是我市推进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强工兴城的一个重要方面。某某区作为全市中心城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六城同创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始终把六城同创工作作为一件大事要事,与全区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实现了创建组织的网络化。专门成立了区六城同创领导小组,组建了创建办,完善了创建工作推进机制;在各街道划片分区,明确各片区责任领导、责任人,确保片区管理层层有任务;制定详细的考评细则,将创建成效与责任单位、责任人政绩考核相挂钩,确保激励、惩处双管齐下。二是实现了创建内容的多元化。加大对门前三包巡查处罚力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变被动创建为主动创建,确保了创建成果的长效性;相继开展了市容卫生整治、大中路专项整治、农贸市场整治、严管重罚不文明行为等十一项综合整治活动。三是实现了创建活动的特色化。

篇3:在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表态发言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 今天在这里召开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 研究部署全年教育工作。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对今天的会议高度重视, 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出席会议。下面, 我就2014年教育工作进行总结, 对2015年教育工作进行部署。

一、2014年工作总结和回顾

2014年, 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认真落实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 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 深化综合改革, 开展专项治理, 出台重要政策, 推进重点工作, 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12项关键绩效目标以及政府为民十件实事涉及教育事项,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新需求, 市教育局共获得国家、省、市各类奖项和荣誉20余项。一年来, 全市教育工作概括起来讲, 我们认为有十个方面的亮点。

(一)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其一, 为期三年的以教育质量综合

评价改革国家试点为核心的招生评价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研制并出台了《武汉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实施方案》, 对为期三年的实验进行周密安排。召开了全市启动部署大会, 成立了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按计划已研制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共39门学科学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年前, 我市参加教育部召开的30个试点城市汇报会, 武汉和上海、石家庄、安庆等四城市受到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的表扬和肯定。组织开展了全市第三次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工作, 并发布了监测结果。有些指标在向好的方向转变, 促进了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出台了中考招生方案, 对中考科目、时间进行了调整改革, 减少统一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 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加大了分配生招生力度, 使在每个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 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 缓解了择校热。不断完善远程网上录取, 操作更加科学规范, 进一步促进了阳光招生。

其二, 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学校内部教师岗位聘用管理, 深入推进“按需设岗、逐级聘任、双向选择、绩效考核”新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学校已在改革中见到成效, 尝到甜头。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在常态中探索优秀高校毕业生的提前择优招聘。在每年的教师招聘计划中拿出一定比例, 尝试提前到高校择优招聘。目前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行动;其他区也将在今年开始试水。针对农村偏远小学体育、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严重缺员问题, 面向社会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偏远小学志愿服务, 着力解决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矛盾。

其三,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优化基础教育结构为目的, 支持民办教育改革发展。在规范管理的同时, 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550万元, 支持民办学校提升质量, 办出特色。强化公参民办学校的规范发展与管理。督促指导各区完善公参民办学校“四独立”工作, 满足相应人群的教育需求。强化对民办培训机构现状的调查与管理。提请政府研究决定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强化对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同时, 开发新版“武汉市民办学校网上查询系统”, 不断提高民办教育信息公开水平。

其四, 完善督政督学机制。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将政府教育督导延伸到每所中小学, 并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全市15个区均建立了责任督学制度, 共建立114个责任区, 聘请区级责任督学275人, 开展挂牌督导3228人次。挂牌学校967所, 占比达100%, 实现全覆盖。在调研的基础上, 在江岸区召开现场会, 推介他们的经验, 促进全市督学责任区制度的落实更加科学、规范、有效。成立了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研制并颁布了《武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督导评估方案 (试行) 》, 力求通过督政督学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其五, 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着眼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 启动实施中高职“3+2”、“五年一贯制”分段培养改革试点工作, 产生了积极效果。9所在汉高职院校联合15所省级示范中职学校, 共同招收2880名应届初中毕业生, 前3年在中职学校学习, 后2年在高职院校培养, 吸引了一批优质生源就读职业教育。2014年全市中职学校招生普遍向好, 此项改革试点举措深受中职学校欢迎。

(二) 启动实施第二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在第一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的基础上, 市政府已颁布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并启动实施。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发展格局。强化已有政策机制的实施完善。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重点建设薄弱地区学前教育, 突出学前教师编制的落实、队伍建设和内涵发展, 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品质,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好入园, 入好园”的需求。

(三) 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基本均衡

在全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中, 武汉市以第三位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区域基本均衡的督导评估复查。积极推进50所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 推进小班化教学试点, 积极探索推进学区制、托管制、集团化办学等, 全面提升内涵、质量、特色。全市义务教育开始向新的目标优质均衡迈进。

(四) 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协调发展

继续保持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合理比例, 普高招生人数与中职学校招生人数大体相当。积极推进普通高中以课程多样化为重点的优质多样化发展。不断改善实验条件, 推进实验室建设现代化。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 2014年高考再创历史新高, 在确保全口径上线率保持在93%以上的同时, 一本重点上线人数突破万人大关, 约占全省一本上线人数的1/4 (武汉参考人数只占全省参考人数约1/7) 。新疆内地高中班由混校逐步走向混班, 武汉西藏中学受到国家民委表彰。

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3+2”、“五年一贯制”衔接教育改革, 激发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 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招生就业进出两旺,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五) 市属高校合理定位, 科学发展

目前我市共有4所市属高校, 其中综合性大学1所, 应用型本科院校1所, 高职院校2所。各校根据各自定位, 注重内涵, 科学发展。特别是武汉商学院在改革过程中实现弯道超越, 由全省最晚一批升入本科的院校华丽转身, 以应用型本科为发展方向, 在转型中处于全省应用型本科首位, 并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应用型本科院校代表, 加入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联盟。召开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四城市高职品牌专业建设研讨会。加强了相互交流与合作。

(六) 绩效目标、为民实事涉教事项、重大教育建设项目全面完成

推进新一批40所公办幼儿园的新改扩建工作。完成100所公办小学的标准化学校建设。强力推进新建小区学校配套建设, 强力推进普通高中实验设施现代化建设。完成最后一批116所农村学校食堂的标准化改造和56所农村学校旱厕改造工作。新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10个。会同市国资委, 为全市31万名新入学的全日制大学生每人赠送一张100元的“武汉通”公交卡, 等等。

(七) 内涵发展取得可喜成效, 对外影响不断增强

从“十二五”之初开始启动的“有效德育”工程和“高效课堂”工程持续深入推进, 并产生了良好效果, 2014年参加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成果评比获二等奖。持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以文化人的意识、氛围不断增强, 育人效果不断突显。体育三年行动计划颁布实施。武汉市学校体育在全国的地位不断增强。在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学生近视防控实验区的基础上, 武汉市又被确定为国家校园足球试点城市。国际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准备工作全面推进。市、区共投资1个多亿用于比赛场馆的改造建设。今年6月, 将有50多个国家的中学生选手聚集武汉, 这也是此项赛事第一次来到亚洲, 来到中国。2014年, 有近20个城市教育部门来武汉市考察教育工作, 武汉教育对外影响不断扩大。

(八) 中小学教育布局规划覆盖全市域

2014年, 我们提请市政府出台了《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 (2013~2020) 》, 将全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面积由原来的中心城区扩展到所有远城区, 为全市中小学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足够的土地空间, 构建起覆盖城乡、均衡分布的学校布局体系。在此基础上, 在三个国家级开发区探索农村教育城市化试点, 并形成了初步规划。同时完成了义务教育“全面改薄”规划的编制。

(九) 教育信息化、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有序推进

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 (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 并全面转入规模化应用。在全面推进实施的基础上, 召开了现场推进会。教育部科技司和中央电教馆领导亲临大会指导。会后教育部科技司王延觉司长又亲自进行实地考察指导。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日趋深入, 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和优质资源广泛共享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有15个城市教育部门考察了武汉市教育信息化工作, 有的是专程, 有的是与考察其他方面的教育一并进行。

教育国际化不断提升。国际学校由原来的长江国际学校1所, 增加至现在的3所, 即新增了武汉枫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和武汉法国国际学校。国际交流更加深入, 国家合作更加广泛, 全市现有校际合作项目30余个, 涉及各类教育。2014年, 共接待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批次、180多名教育同行访汉, 就相关教育合作项目与活动安排达成初步意向。

在率先研制出台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正与高校联手立项研究武汉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现代学校制度以及教育现代化推进策略。其中, 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部委托武汉市研究的重要课题。初步形成了以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城乡教育一体化 (即农村教育城市化) 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格局。

(十) 抓住“电视问政”契机, 强化教育治理

强化规范四个方面突出问题的整改承诺, 抓清理, 抓自纠;抓督查, 抓整改;抓问责, 抓处理;抓建制, 抓长效。全年市、区教育部门共受理投诉922件, 市本级受理304件, 查处率、回复率100%, 满意率98.4%, 共对132名违规收费责任人进行追责, 清退违规收费1250万元 (含自我清退和责令清退) 。出台“1+10”系列制度文件, “电视问政”承诺整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与时同时, 我们积极配合市创建办、全力落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 发挥教育的优势, 通过小手拉大手, 强化对广大市民的教育影响。实现了“保底线, 作贡献”的工作目标, 为全市文明城市成功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强化“三个清单” (即“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 的清理编制, 强化教育经费的管理与保障, 强化依法行政, 依法治理, 提请市政府颁布了《武汉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强化安全信访维稳和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 确保全战线平安稳定。

以上是在回顾2014年全市教育工作时, 我们认为值得总结的十个亮点。还有许多工作因时间关系, 不能一一列举。

当然,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 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素质教育有待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还任重道远;办学行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教育经费和师资保障还需进一步强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缺员和中小学配建等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克服。

二、当前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新的一年是武汉市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做好2015年教育工作, 必须准确把握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新的一年是教育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年。面对我国经济进入换档调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 教育必须有新思维、新方法。要以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为核心,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主动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

新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体现在教育战线, 就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巩固“电视问政”取得的成果, 以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引领和保障教育事业发展。

新的一年是“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谋划之年。我们要咬定目标, 狠抓落实, 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指标和重点建设任务, 把教育发展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要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 高起点谋划, 高标准要求, 科学研制“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新的一年是深化教肓领域综合改革关键的一年。去年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意见和政策措施, 武汉市全面启动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改革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我们要按照国家和省、市的部署和要求, 克难攻坚, 精准发力, 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破解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进一步激发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新的一年, 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种种困难与压力, 抢抓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克难攻坚, 扎实工作, 确保完成年度教育工作任务, 努力推动全市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三、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思路和安排

2015年全市教育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总体工作部署,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具体来讲:要围绕战略目标, 坚持核心理念;聚焦战略主题, 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质量;坚持依法治教, 促进教育公平, 圆满完成“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目标任务, 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和现代化, 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作出新贡献。2015年主要工作在要点中已有详细安排, 我就不一一讲了, 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 坚持依法治教, 强化教育治理。

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意识。研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武汉教育与法同行”主题系列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 深化“法律进学校”工作;会同市司法局组建市、区教育法律顾问团, 依托高校筹建教育法治培训基地;继续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 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强化依法行政, 严格落实“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强化行风建设, 深化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 力度不减, 班子不散, 巩固“电视问政”成果;继续开展“群众满意中小学”创建工作, 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依法抓好安全信访维稳工作, 确保教育系统平安和谐稳定。

(二) 突出改革重点, 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推进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为重点的招生评价制度改革, 力求有成效、有特色、有推广价值。二是深化以“按需设岗, 逐级聘任, 双向选择, 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教师岗位聘用改革, 力求高中大面积进入, 初中、小学有序推进。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努力化解矛盾,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深化以优化教育结构、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为目的的办学体制改革。支持民办教育改革发展, 设立民办教育发展支持资金。提请市政府建立民办培训机构规范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研制《武汉市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四是深化以管、办、评分离为核心的教育督导机制改革。推进督学责任区制度, 深化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完善教育督导公示公告、公众满意度调查制度。五是深化以培养方式多元化为平台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深化“3+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分段培养改革, 深化校企合作,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组织开好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三) 强化教育前瞻性, 深化教育发展研究。

一是围绕战略目标, 按照立足实际、引领未来的要求, 研究制定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明确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库。二是深入开展教育现代化研究。以武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为依据, 整合行政部门和教育专家两方面的资源, 研制教育现代化推进策略和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三是研究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政策。开展农村教育城市化试点, 从发展规划、教育经费、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方面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 建立武汉市年度教师评选制度。要以习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为基本标准, 开展“武汉市年度教师”评选, 有关方案今天已随大会资料下发, 请大家认真学习、贯彻。 (2) 建立20个名师工作室, 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 (3) 加大教师队伍补充、交流、培养和选拔力度。 (4) 深化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 完善骨干教师培养和选拔机制, 重点加强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及梯队建设, 不断提升教师培训质量。

(五) 强化内涵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 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深入开展有效德育建设, 深化实施有效德育五大体系、研究完善相应资源。 (3) 持续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工程,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运用信息化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整合、广泛运用, (4) 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在继续完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 要有序推进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 (5)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全面实施《武汉市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为重点, 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抓好校园足球国家级试点工作, 遴选300所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 试点开展游泳进课堂工作。做好学校卫生工作, 开展学生视力保护, 预防学生传染病的发生, 促进学校体卫艺工作。与此同时, 要支持组织开好国际中学生田径锦标赛, 组织工作要达到空前的水平。

(六) 补短板与发展并重, 强化重点项目建设。

新改扩建幼儿园48所, 进一步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矛盾。推进90所公办小学标准化建设, 进一步缩小校际之间办学差距。推进23所中小学配套建设, 努力解决城市开发建设后居民子女就近入学问题。推进“全面改薄”工程, 改善103所薄弱中小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深入推进教育云建设, 提高生机比, 力争用两年时间达到7:1。强力推进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运动场塑胶化改造工程, 为300所中小学配备体育器材。认真办理政府为民十件实事涉及教育事项。新建、完善300所中小学校内安全视频系统, 实现中小学校内安全视频系统安装全覆盖。改善中小学生在校期间饮用水质量, 为全市中小学安装直饮水设备。再建10个留守儿童服务站等等。

(七) 统筹谋划, 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优质发展。

一是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 强化有关教师编制等政策、制度的落实。构建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 开展城乡结对、公民办共建、示范园帮扶等活动, 推动城乡幼儿园共同提高。强化幼儿园安全教育和管理。切实有效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二是强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武汉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规程》。该规程已随会议材料下发, 今后就是武汉市义务教育管理的总纲。研究制定武汉市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管理的指导意见, 推行学区制、教育联盟、学校共同体建设, 探索委托管理。继续推进学校办学理念、内部管理机制创新。继续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特色校评估, 2015年将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评估前期工作, 发挥督政督学双轮驱动作用。三是深入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推进以课程多样化为重点的优质多样化发展, 抓点促面, 科学规划项目实验校试点。加强新高考改革前瞻性、适应性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认识, 在研究中统一思想, 在研究中逐步适应, 为正式进入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编制武汉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提请市政府出台加快武汉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行业类职教集团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扩大集团化办学覆盖面。继续实施示范学校、品牌专业、重点实训基地三大工程。五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市属高校内涵发展、提升质量, 重点支持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建设接受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验收。开展第四届市属高校学生创业规划大赛。实施产学研资助计划, 鼓励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组织市属高校重点实训基地和第二批“市级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建设工作。

(八) 规范经费管理, 强化经费保障能力。

积极协调市级有关部门落实教育经费。强化依法理财, 认真执行新《预算法》, 以法治方式求解教育财务管理的“方程式”。健全预算体系, 改进教育专项经费预算分配机制, 统筹财力安排, 优化支出结构, 确保各学段发展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市级教育资助配套资金等专项资金需求。调整专项资金审批拨付规程, 推进教育财务信息公开, 强化专项经费绩效评价,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教育经费审计, 加大内审力度, 强化教育经费过程监管, 务求经费使用安全。

(九) 推进教育信息化、国际化, 促进全市教育现代化。

推进教育信息化, 完善信息基础环境。建立完善教师应用、创生优质资源的激励机制, 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抓手, 深入推进数字化高效课堂等五种规模化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使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成为常态, 要使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自觉, 要使信息手段应用成为教师的教学习惯。深化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教育国际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国际教育园区建设。新增20对中外友好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启动武汉市国际友好城市高中生来汉交流学习工作。加强学生国际理解教育, 创建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和示范区。强化顶层设计, 尽快完成现代学校建设校标准和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统筹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

篇4:在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表态发言

尊敬的XX副市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推进会,这是向全市上下发出的动员令。作为迎复审主战场,我区将坚决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员发动、全面部署、全力推进,扎实做好迎复审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好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

一是强化思想认识,确保组织领导到位。我们将充分认识当前迎复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XX迎复审工作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亲自抓,紧紧围绕迎复审工作任务,制定迎复审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同时,强化督查督办,落实人员责任,做到上下联动、多方配合,形成迎复审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全力以赴打好迎复审攻坚战。

二是强化集中整治,确保问题整改到位。组织各镇街和区公安、工商、食药监等部门,集中力量对辖区内食品餐饮单位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检查,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进行专项整治,特别是大力开展好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内街小巷等重点区域的小餐饮、烧腊档、熟食店等场所的食品安全整治。对督查或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梳理,建立台账,定人定岗,定时定责,无条件整改,确保整改率达100%。

三是强化宣传发动,确保群众参与到位。大力开展全国卫 1

生城市迎复审宣传工作,深入发动和及时组织辖区内食品餐饮单位参与到迎复审工作中来,引导他们自查自纠、规范经营,不断提升卫生质量和服务水平,争创群众满意的卫生环境行动示范店。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户外广告牌、电子显示屏、社区宣传栏等各种载体,广泛宣传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凝聚全民参与合力,营造迎复审工作的浓厚氛围。

四是强化成效巩固,确保长效管理到位。一方面,严格按照迎复审的工作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迎复审事项认真开展一次“回头看”,对已达标的,巩固整治成果,防止反弹;对尚不达标的,找出问题所在,迅速落实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加大统筹力度,积极探索和完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推动食品卫生和餐饮行业管理工作走上长效化、规范化轨道。

总之,我们将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当好主力军、奋战主战场,全力以赴完成好迎复审工作任务,为全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5:在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表态发言

大家好!

机构改革后,市直机关工委职责更多、责任更大。做好市直机关基层党建工作,有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我代表市直机关工委领导班子,对做好2021年基层党建工作郑重表态。

一、讲政治、顾大局,以心为民想、胸为帅谋的责任担当让机关党建工作潮头挺立。开局“十四五”、建设新时代沿海强市,须全党全民上下同欲、齐心共力。作为导航、掌舵的党建工作,更是起着塑核心、筑堡垒、举旗帜、启航程的关键作用。机关党建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棋盘中一颗重要棋子,担负着教育管理党员干部、培育塑造先锋模范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十项重点工作中,精诚履职、主动作为,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把机关党建工作有机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以坚定的政治定力、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敏锐的政治思维,投身大合唱、创造新作为,以“做马就要纵横驰骋、做炮就该雷霆万钧”的责任意识和豪迈气概,为全市中心工作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倾情服务、竭诚护航。

二、强素质、树形象,以雷厉风行、善作善成的工作作风让机关党建工作落地有声。过去的一年,我们组织了多个层次的培训班和座谈体会、交流经验会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机关党员干部的作风越来越硬朗、越来越扎实。但是,作风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终身必修课题。2021年年份特殊,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地方领导班子集中换届之年,机关党建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扬市直机关工委的优良作风,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牢牢抓在手上。打铁必须自身硬,从机关工委班子成员做起,带领全体机关党员干部向中央看齐,向省市委看齐,向先进典型看齐,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牢固树立主责主业意识、服从执行意识,做到政治上成熟坚定、责任上守土有责、工作上抓铁有痕、纪律上百毒不侵,五指成拳、同心画圆,以坚强作风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6:纪委监察局殡葬改革表态发言

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确保殡葬改革政策落到实处

各位领导、同志们:

推进殡葬改革,有利于移风易俗、保护环境、节约土地、减少疾病传播,有利于望都县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殡葬改革,从根本上改变群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丧葬陋习,最终要通过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为了有效推进殡葬改革政策的落实,我代表纪委监察系统表态如下:

一、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确保殡葬改革地全面落实。加强对各乡镇殡葬改革工作落实情况以及各部门的丧葬费、抚恤费、遗属困难补助、低保补助、医疗救助审批发放的监督检查,促进干部职工履职尽责,增强依法行政意识,确保政令畅通,促进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河北省殡葬管理办法》的全面实施。

二、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丧事简办,倡导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群众对党员干部及其家属在殡葬改革中能否起带头作用很敏感、也很关注,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及其亲属首先必须做到,党员干部要起到带头表率作用,做到厚养薄葬。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执行《廉政准则》和《禁止党员干部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纪律规定》,纠正大操大办的不正之风,正党风,纯民风。对党员干部在婚丧事宜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以及借婚丧事宜收敛钱财的违纪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1

三、严肃工作纪律,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县纪委监察局、各纪工委监察分局以及乡镇纪委、各单位纪检组加强对机关干部和广大党员在殡葬改革过程中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积极受理举报投诉,认真受理各部门移交的违规违纪案件,对干部党员不认真执行政策、不作为、玩忽职守、营私舞弊的,从重从严查处。对共产党员、机关干部职工不带头实行火葬,为亲属或他人大办丧事、搞封建迷信活动,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党政纪处分。

**县纪委

**县监察局

篇7:在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表态发言

根据标准化改革工作需要,比照国家层面的做法,省政府成立了省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我担任组长,59个省直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今天,我们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经小鹏省长同意,这次会议扩大到各市的分管副市长、质监局局长参加。当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大家都很忙,但标准化工作十分重要,中央和省里高度重视,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这次把大家集中起来,就是要围绕相关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共同明确我省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思路,研究部署当前和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确保全省上下步调一致地推进标准化工作。刚才,省质监局常高才局长传达了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有关精神,总结了近几年来我省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任务,我完全同意。交通、农业、商务3个部门和太原、晋城两个市的负责同志做了很好的发言,介绍了各自工作做法和经验,对推动我省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下面,我就深入推进全省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讲3点意见。

一、深刻理解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进我省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既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标准化工作、推进标准化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都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把标准化改革列为2015年度重点任务;国务院出台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了由王勇国务委员为召集人的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近年来,标准化前所未有地全面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受到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标准化工作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服务外贸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标准化工作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管理软、水平低、体系乱、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建立起来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思维和色彩,政府与市场的角色错位,市场主体活力未能充分发挥,阻碍了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切实转变政府标准化管理职能,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以标准化改革的实际成效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快标准化工作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当前,标准化从经济领域不断向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政府管理层面拓展,与战略、规划、政策一样,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要素,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要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这一要求标志着把标准化工作从经济领域上升到国家综合治理的领域,从单纯的技术层面上升到了宏观战略的层面。与此同时,中央和省里越来越重视标准化工作,比如,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6处提到“标准”或“标准化”,省委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用标准化的方法推动我省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公共教育、公共文化、节能减排等工作发展。因此,我们要以全新的高度和视角来对待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

(三)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是推进质量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国家鲜明地确立了质量强国战略,我省也由质量立省进入了质量强省新阶段。标准化作为世界公认的四大质量技术基础之一,在保障质量安全、推动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李克强总理强调,标准定了就不能破,要让标准成为中国质量对市场的“硬承诺”。可以说,抓标准就是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抓标准。此外,在经济新常态下,特别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部署了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这项改革,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强化质量、安全等指标的硬约束,设置“技术门槛”,服务和助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改革任务。

(四)增强标准化工作成效是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的重要支撑。

6月底以来,省委鲜明提出了“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骆惠宁书记明确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深入思考“六个如何”、着力在“八个进一步”上下功夫。省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李小鹏省长多次主持召开常务会议、党组会议、专题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议题。这些,都为我们做好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还是推动经济稳步向好,标准化工作都大有可为。在净化政治生态方面,可以运用标准化的手段和方法规范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优化各种行政审批流程,把制度的“笼子”织密编牢。在抓好经济发展方面,标准化工作需求更是无处不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需要标准引领,扩大投资、合作开放需要标准支撑,改善民生、安全稳定也需要标准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标准化工作已不单单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我们谋发展、抓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各级各部门要把标准化工作摆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审视和加强,充分运用标准化工作手段,为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贡献力量。

二、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标准化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揽,大力推动我省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

(一)创新驱动,不断完善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

创新是推动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第一动力。破解标准总量不足特别是结构性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创新驱动。新时期,标准化工作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形成契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牛鼻子”。要改革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制度,大力发展团体标准,扶持标准化服务业的发展,让市场主体从标准化工作规则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制定者。二是要强化科技支撑。这是提高标准制修订质量的内在要求。要密切跟踪我省的产业链、创新链开展标准研制,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使我省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从而形成现实生产力。三是要强化标准的实施、监督和评估。标准的生命在于实施,实施成效要靠有力有效的监督和科学的评估。各地、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措施时,要积极引用标准,应用标准开展宏观调控、产业推进、行业管理和质量监管,运用标准化手段规范自身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效能。要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采取分类监督、第三方评价等方式,提高标准实施的有效性。

(二)协调推动,不断提高标准化工作整体效益。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必须协调推动结构供给、要素供给和制度供给,始终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优化标准体系结构。加快标准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标准制修订质量,基本做到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保、创新驱动有标引领、转型升级有标支撑。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印发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特别是要在工程建设、工业产品、养老等服务业方面,制定出台一些规范性标准,以此引导品牌创建,促进行业发展。要大力推进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解决标准交叉、矛盾和滞后老化等问题。二是要注重补齐工作短板。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存在的专业技术委员会偏少、标准制修订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委员会建设,省质监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工作指导,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抓好本部门、本行业的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建,争取在短期内有一个大的突破。三是要处理好与基层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市、县政府对标准化工作的需求,积极解决基层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标准化工作中创造出的成功经验,提高我省标准化工作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特别关注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为增强全省发展的整体性和平衡性提供标准引领。

(三)绿色引导,强化标准化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

推动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标准化工作要完成好的重大课题。一是要引领产业转型。要扎实做好省政府确定的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电动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中的标准化工作,引导和支持这些产业采用“绿色标准”,以标准的转型引领我省产业的转型。二是要支撑环境治理。要研究制定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矿区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标准,为我省的大水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矿区综合治理等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三是要保障节能减排。要研究制定促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和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标准,特别是要做好煤炭产业清洁高效循环利用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为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四是要建立绿色标准体系。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和我省关于建立绿色标准体系的部署要求,选择一些主要特色产品,建立从研发、制造、评价到消费、回收处理、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标准体系,服务推动我省绿色发展。

(四)开放带动,不断提高标准化工作的层次和质量。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我省标准化工作层次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是要牢固树立开放搞标准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标准化工作决不能闭门造车。要高度关注标准化理论研究的新动态、各方面创造出的新经验,与时俱进,包容并蓄,多方面学习借鉴,以此推动我省标准化工作水平的提升。二是要强化标准“走出去”的意识。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化活动和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以山西标准“走出去”带动我省产品、技术、装备、服务等“走出去”。三是要突出交流重点。要围绕“一带一路”“环渤海”“京津冀”“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与相关省市的标准化交流合作工作。要做好工业产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认证、旅游服务等领域地方标准的通用化工作,为构建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五)聚焦共享,不断拓宽标准化工作领域。

共享标准化工作成果是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一是要保障公共服务供给。要适应标准化快速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拓展的趋势,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构建我省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保障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均等化,提高我省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二是要做好军民融合的文章。我省军工企业比较多、军工基础比较好、军工技术比较先进,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领域军民交流合作的空间非常广阔。要在标准化领域建立军民协同攻关的协作机制和“军转民、民参军”的绿色通道,让军地互享技术创新的成果。三是要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要建立标准制修订全过程公示制度,让全社会全程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不断提高标准化工作的群众性。要免费向全社会公布现行有效的地方标准文本,让全社会共享标准化工作成果。

三、切实形成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整体合力

推动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省政府高度重视,李小鹏省长对推进我省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批示,今年2月22日,省长碰头会还专门听取了标准化工作有关情况汇报,省政府也出台了有关政策文件。各地、各部门也要对这项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切实形成推动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整体合力。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中央和省里的决策部署,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政策研究,出台具体措施,做出进一步的安排部署。要参照省里的模式,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经常听取汇报,提出具体要求。要认真分析改革背景下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实际困难,特别是要解决好县级层面对标准化工作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高以及新整合的县级市场监管部门对标准化工作有所削弱的问题,倾斜人力物力财力,加大投入支持力度,为标准化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充分发挥领导小组作用。

省标准化领导小组于2015年9月成立,近期,根据人事变动及工作需要,新增加了一些成员单位,增补调整了部分成员。领导小组的职责就是要研究提出促进我省标准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安排部署有关重点工作,协调解决标准化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等。领导机构既然成立起来了,就要充分发挥作用。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的部署要求,切实抓好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制修订、实施监督和专业技术委员会组建等各项工作,真正做到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省质监局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抓总、组织协调作用,注重加强对各部门、各行业标准化工作的督促指导,及时总结推广我省标准化改革发展工作中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主动向领导小组提出工作建议,统筹推动工作落实。

(三)注重加强制度建设。

目前,省级层面已制定出台了《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太原、临汾、晋城、长治、阳泉等市根据省政府2015年出台的“两个实施意见”,制定了本地的具体贯彻落实措施,为标准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下一步,省级还要抓紧研究制定企业标准、团体标准、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标准创新贡献奖等方面的制度,各级、各部门也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制定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相关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努力形成较为完备的标准化改革发展制度体系。

篇8:在项目推进会上的表态发言

年初以来,县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工作目标,牢固树立项目兴县意识,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科学谋划抓项目,锲而不舍争项目,精心组织建项目,真正做到储备一批、争取一批、实施一批、完工一批重大项目,为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山区经济强县和生态文化大县打下良好基础。下面我就2012年交通运输项目推进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第一,认清当前形势,把握发展态势。自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统贷统还”、依托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权解决地方交通运输建设资金的融资机制已不复存在,投资主要来源于交通部投资,省厅没有配套资金。随着形势发展,交通项目的跨区域化、大投资特征越来越明显,去年下半年以来,交通运输面临建设投资成本上升、融资难度加大的双重压力,资金缺口问题日益突出。在新的投融资模式尚未有效建立之前,交通运输建设资金紧张的状况今年还会持续。

同时,随着投资主体由省投资变成部投资的变化,项目立项、审批程序相对以前更加繁琐,项目争取工作难度日益加剧。项目争取由原有的只向省、市两级申报,延伸为向部、省、市三级汇报,所有交通项目申报,不论大小,都要完成环保、国土、林业、水保等七大要件,工可报告要反复修编,省发改委和省通运输厅才受理该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

经省发改委、省通运输厅审核后,再报请交通运输部审批之后才可列入下计划,只有列入交通运输部计划的项目,建设资金才有保障,项目前期经费大幅度增加,争取难度不断加剧。像去年在建的XX路,由于工可在2010年未进行评审,2011年虽列入了省市计划,但未能列入交通运输部计划,去年没有任何到账资金,工程推进举步维艰,年终在县财政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方才渡过难关。

因此,我们不断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一是在规划编制上下功夫,使更多项目进入XXXX交通扶贫开发规划、交通运输部规划、XXX规划、XXX旅游圈规划、XXX规划及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二是在项目工可批复和设计批复上下功夫,组建专班负责,加强沟通联系,推进项目进度。三是在争取计划上下功夫,确保更多服务民生、服务产业建设的项目列入计划,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二,坚持统筹推进,全力推进项目。2012年交通运输建设将投资8个亿,完成18个交通项目,无论是投资总量、建设规模,还是发展速度在我县都前所未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倍增。但我们迎难而上、变压力为动力,在项目推进中,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始终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安全第一、质量优先的原则,高质量推进。一季度围绕“项目建设年”和“重点项目开工月”活动,重点项目有序推进。XX新建工程XX至XX段启动实物调查,XX交通复建全线开工,XX至XX正在施工下部结构和填筑接线路基,XX至XX

二级路面大修工程正在进行施工前准备工作,XX工程正在进行勘测设计,XX施工队已进场,XX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工作,25公里XX至XX公路正在开挖路基,XX码头正在进行水下施工和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高速客运站及物流中心前期工作全面启动,XX、XX、XX和XX4处改线工程正在规划设计。

第三,着眼抢抓机遇,推动项目发展。今后,我们要继续树立“改变面貌,交通先行”的理念,建立完善的交通项目实施激励机制、责任机制和领导机制。在争取重大项目方式方法上要转变作风,大胆创新,放下架子,艰苦卓绝地去跑,竭尽全力地去拼,百折不挠地去争,时刻保持盯住不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劲头,争取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尽快落户我县。尤其是要做好XX等关乎XX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争取工作,将XX和3XX作为项目争取难点,今年6月底以前完成XX和XX工可批复;将所有建制乡镇通省道和二级公路作为向上争取重点,能往前的全力向前赶;将XX、XX作为项目争取突破口,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争取资金。力争让XX升级为国道,将XX、XX、XX升级为省道或二级公路,将覆盖面大、人口集中、服务功能强的通村公路升级为县乡道。

第四,健全协调机制,构建大交通格局。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交通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新的投融资机制没有建立、建设资金缺口十分严重的环境下,合力发展交通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今年要进一步营造“上级支

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合力发展”的良好交通环境,强化支持保障体系建设。要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早日把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赢取县委、县政府对交通运输工作的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从政府层面帮助协调解决交通筹资、工程建设和行业管理中的突出矛盾。积极争取社会参与,形成交通发展“大家唱”的良好局面,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加快土地、林业、环保等项目前期工作进程。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交通发展的支持,调动多方参与交通建设的积极性,推动社会把交通向纵深发展。

篇9:在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表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秋风送爽,争芳斗艳,在这收获的季节,矿党政站在新的起点,新的高度,重新审视我矿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地位,在这里隆重召开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下一步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和重点,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我们作为我矿主要生产单位,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为推进下一步企业文化建设上台阶、上水平,我代表掘进区表态如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加强学习,强化宣传,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在认识上要再提高,在思想上再深化,在观念上要再转变,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强化措施,制定目标,把思想认识的提高转化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力量,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矿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已经确定,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覆盖面广。因此,我们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安排工作任务,细化方法步骤,明确责任分工,提出创建要求,将目标任务分解下去,层层落实责任,从而形成“千斤担子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良好局面,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转变作风,积极推进。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深入职工、深入现场,深入调研,谋划思路,制定方案。切实将企业文化建设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要重点突破,积极推进,把企业文化建设往细里做、深里做、实里做,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篇10:在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表态发言

今天,市教育局隆重召开全市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推进会,为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塑造教育社会新形象这一意义深远的活动统一了认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现在,我就咱们石港小学如何落实今天的会议精神,扎实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活动,谈一谈我们的思考与构想。

一、促进职业认同,感受职业价值,激发献身教育、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

强烈的自我职业认同与职业幸福,是教师热爱事业、献身事业的内驱动力。因此,我们把引领教师自我职业认同,自我职业欣赏,作为师德教育活动的起点。

近阶段,我校将继续组织教师全国师德建设标兵演讲实况录像;学习孟二冬、方玉刚同志的先进事迹;邀请离退休老教师畅谈艰苦创业、甘守清贫寂寞,换得桃李满天下,赢得社会尊重的教育人生;重温校友们从各地寄来的洋溢着对母校老师深情与敬意的书信。我们要通过这些鲜活的材料,让老师们感受职业的伟大,感受责任的重大,感受生命的价值意义。

我们将开展“今昔对比话教育”系列活动,从历史的、行业的、个人的等多个维度,以详实的数据资料,让教师们真切感受尊师重教的浓烈社会氛围,感受学校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自己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社会地位的提高,激发他们的职业幸福感、自豪感。

我们要把“夸夸我的同事”“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的从教格言”等讲演活动和校级“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168爱生先进个人”“最具亲和力的老师”评选等师德教育活动发扬光大,激发大家献身教育、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

二、引领科学思想,促进行为变革,确立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

教师无才便无德。渊博的学识、精湛的艺术是教师真正意义上对学生人生负责、对国家与社会负责基本要求。

我们将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开展“潜心读书、丰富内涵、促进发展”主题读书活动,让教师们“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世俗气”,让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科学生动的教育思想扎根教师的心灵。

我们将以有效教学管理为抓手,引导教师开展课程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质量效益研究,促进教学行为的变革。以身边的名师为榜样,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评比激励为手段,促进反思总结、研修提炼、勇创特色等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形成。

三、把握时代动向,研究学生行为,实施严慈并举、情理动人的关爱行动。

我们要丰富教师的社会信息,拓宽教师的生活视野,让教师了解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科技迅猛发展、经济起伏波动,让教师了解国家盛事、政策法规、时政要闻,让教育工作始终置于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中,始终直指孩子们幸福的未来生活。

我们将继续倡导教师接近学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家庭文化、人际氛围背景,研究他们对待社会公德的认识,研究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的困惑,研究他们心理变化。我们要让全体教师树立这样的思想:研究学生,是实施博大教育之爱的起点。

我们将自觉践行“石港小学168爱生行动纲领”,严厉而不伤害,关爱而不迁就,从督促学生吃好一顿午饭、洗净一双小手、整理一次书包入手,从发现学生一个闪光点、保守学生一个秘密、解决学生一个困惑入手,把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融化在每一个习惯了的行动之中。关注弱势学生群体,把“贫困生基金”“青年教师爱心结对帮扶”“走访慰问困难学生”等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四、恪守社会公德,端正言行举止,塑造廉洁从教、文明高尚的师表形象。

我们要以今天的会议精神为动力,号召全体教师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养成健康的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我们坚持廉洁从教,紧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始终把“不推荐、不强制学生购买教学辅助材料,不向学生推销商品,不向学生和家长索要财物,杜绝有偿家教的不良行为。”作为师德建设的第一要务来抓。充分利用“校长信箱”“网络热线”“家校网络平台”“家长学校”等载体,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为家长服务,解决家长的教育困惑。

篇11:在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表态发言

关键词:殡葬改革,火化率,绿色殡葬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 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由于人们对图腾的崇拜, 对死人的崇拜,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发展到对死人的畏惧, 沿着这条线发展到“厚葬薄养”的传统习俗。汉民族文化中自古就有“死后留全尸”和“入土为安”的习俗和传统。在河南省农村地区“入土为安”的丧葬观念还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殡葬改革是丧葬习俗领域的一场革命, 在农村推行殡葬改革, 是对几千年封建丧葬观念的挑战,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更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殡葬改革的目的是推行火葬, 节约土地、资金、木材等, 减轻群众负担, 倡导“两个文明”。河南省政府于1999年7月30日出台了《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 标志着河南省的殡葬管理工作由原来的提倡推行阶段进入到法制建设阶段。河南是我国人口大省, 2009年河南总人口达9967万人, 城镇人口3758万人, 乡村人口虽然从1995年的7537万人降低到6209万人, 仍然占据62.3%。位居全国农村人口数量的首位。河南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为1.2亩, 同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相比少了0.21亩, 人多地少的矛盾尤其突出。它决定了殡葬改革的重心应放在农村, 全省殡葬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农村。殡葬改革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了, 但是, 殡葬改革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农村更为显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当前殡葬改革的实际及现状, 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 与时俱进、集中民智、汇集民愿, 探索一条符合河南实际的殡葬改革新路。

一、深化河南农村殡葬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999年以来, 河南省农村殡葬改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宣传、稳步推行下, 逐步进入到健康发展的轨道。全省殡仪馆等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新建殡仪馆62个。火化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002年全省火化率达到37%, 比1999年增加29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全省火化率为50.4%,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目前, 在全省广大农村全面推行殡葬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 时机已经成熟, 只要宣传发动到位, 管理措施到位, 服务到位,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农村的殡葬改革就会不断得到深化。《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也明确指出:“殡葬活动及其管理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 改革土葬, 节约殡葬用地, 革除丧葬陋俗, 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第三条) 。从这些法律规定可以看出, 殡葬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葬法改革, 二是葬礼改革。前者是为了节约土地, 保护土地资源;后者是为了革除传统习俗中的丧葬陋习,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但是, 从十多年的殡葬改革实践来看, 并没有达到最初的改革设计。普遍存在的火化后二次装棺土葬, 既没有节约土地, 也没有改变传统丧礼。

(一) 殡葬改革是在河南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 节省耕地的必由之路

当前河南省农村较为普遍的丧葬制度, 加速了现有耕地的流失。农民没了土地, 农村经济就失去了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 人口和农业大省河南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 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以下简称“三化”) 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国务院要求河南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要严格耕地保护和城乡节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要落实国务院要求, 就必须确保河南耕地面积不能减少, 这是农业的根基和命根子。而侵占、蚕食耕地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工业用地和农村丧葬用地。以许昌市为例, 全市现有人口4 3 0多万人, 人均耕地 1 .5 亩,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每年亡故 2 1 000人左右, 如果实行土葬, 要占用土地 3 5 0 亩, 相当于每年有 3 00多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这种死人与活人争地的情况, 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长葛市目前共有26万多座坟墓, 长期占用着2000多亩土地。按千分之六的正常死亡率计算, 每年亡故人数在4200人左右, 每年新增坟地面积40亩。反过来讲, 推行火化, 我们每年就可以节约耕地40亩, 开展平坟, 我们又可以扩耕2000多亩。另外, 土葬浪费大量木材, 并对周围的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目前, 中原地区葬坟占用耕地、林地的问题非常严重, 但因为坟地是分散的、逐渐形成的, 所以不被重视。据调查一个墓地占地500多个平方米, 如果是农民建房早就被查处了, 但由于是墓地, 就无人过问。

(二) 不少地方在殡葬工作中单纯追求火化率, 执法时的“以罚代法”为土葬和火化后二次装棺土葬留下了空间

在我省部分地区, 政府与殡葬管理机构单纯追求火化率, 执法中的“以罚代法”, 对于已经执行火化的丧主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不闻不问, 放任自流, 导致丧户在火化后二次装棺现象开始在农村泛滥。丧葬改革的效果与基层政权的操作有很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 不同地区丧葬模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当地基层民政部门的管理造成的。有的基层民政部门管理的比较严格, 尸体的火化率就相对较高;有的地方管理较松, 所以就存在偷埋现象;还有一些地方, 基层民政部门基本上就没有真正落实殡葬管理条例, 所以传统的丧葬仪式依然在继续。更为恶劣的是, 一些基层民政部门竟然把殡葬改革作为敛财的工具, 只要死者家属向民政部门上交一定的费用, 就可以取得民政部门的“默认”。在有的村庄, 只要上交一定费用就可以按照传统的土葬操办丧事;在有的村庄, 上交一定的费用之后, 就可以把火化后的骨灰安葬在祖坟中。实行土葬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就是耕地资源少, 不能让死人跟活人抢地。不过事实上在河南许多地方, 由于汉民族根深蒂固的“入土为安”观念影响, 以及各地普遍存在的殡葬后续服务严重滞后, 人们即使选择了火葬但他们仍然会“二次土葬”, 由于二次装棺火化导致丧户多花费近千元。丧家既承担火化费用又要购置棺木进行安葬, 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加重了经济负担, 又违背了节约丧葬用地、节俭办丧事的殡葬管理工作方针。基层政府的“以罚代法”不仅严重影响了殡葬改革的实施效果, 而且导致了农民的极大不满。一些农民误认为政府推行火葬改革就是为了“想收几个钱”。比如, 一些村民认为, “火化之后还要土葬, 还要留坟头占用土地, 不但一分钱没少花, 还要多花火葬费。这哪是节约啊?政府不就是想赚几个钱花吗?”“我死了也愿意火葬, 就是比以前化的钱多, 要花好几百块钱的火葬费。”“反正火化过了就没人管了, 该咋办咋办呗, 要说有啥不一样的, 就是多花了360元的火化费。”

(三) 殡葬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注重群众的感情, 过于简单粗暴, 甚至有引发集体矛盾的危险

1997年国务院所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 “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 改革土葬, 节约殡葬用地, 革除丧葬陋俗, 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第四条规定, “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 应当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 允许土葬。”因此, 是“推行”而不是“强制”。可是, 在实践中, 许多地方都盲目地追求火化率, 并且将其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绩指标。不管是火化还是土葬, 这其中最该体现的是对人民意愿的尊重。有民才有俗, 关心民俗, 归根结底还是要关心“民”、关心人。目前, 我国殡葬法规不完善, 殡葬事业单位定位不明确, 殡葬执法职责不清晰。至今为止我国尚无一部殡葬法。殡葬事务管理涉及多个行业、多个环节, 即常常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进行规范界定, 对违法行为和事件缺乏明确的处罚措施和强制手段。现阶段, 火葬还不是农民群众的自愿选择。因此要保证上级规定的火化率指标, 就必须有一定的强制力, 为了有效地打击偷葬行为, 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就必须“起尸火化”。如没有这一强制手段, 殡葬改革将前功尽弃。于是, 强行起尸、开棺抛尸, 就地焚烧之类的极端做法就逐渐多起来了。2011年10月15日河南省项城市高寺镇人张广的父亲张勋峰去世时, 按照当地风俗将父亲土葬。当地近几年来一直实行土葬。还由于本村没有公益性墓地, 火葬后也是二次装棺, 因此火葬在乡村“不了了之”。一个月后100多名执法人员身穿迷彩服, 戴着口罩, 手持铁锹, 在凌晨6时左右将张勋峰的遗体挖出。这次行动没有通知家属, 事后家属也不知道父亲遗体的去处, 直到21日才知遗体已被火化。家属情绪难以控制, 围堵乡政府大门讨要说法, 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媒体曝光后, 在更广泛群体中就殡葬改革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很多人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对项城市高寺镇政府野蛮执法、选择性执法进行了强烈的批评和谴责。一个文明社会, 当然应该尊重死者尊严。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被掘坟”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奇耻大辱。野蛮挖坟起尸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公序良俗和伦理道德观, 严重阻碍了精神文明建设。2005年8月31日的《大河报》报道了一个令人心寒的案件。一位老人去世后, 子女将其骨灰放进棺木安葬在老家的一个山洞中。当地民政部门接到举报, 以为老人遗体没有火化, 强行挖出棺木, 在上面写明老人的姓名、住址, 放在宣传车上, 游街“宣传”国家政策。为此, 老人的子女以民政部门违法为由, 提起了诉讼。“骨灰游街案”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社会各界对行政执法人员的野蛮执法行为纷纷表示谴责, 也对执法人员法律意识、人权意识的淡漠感到心寒。这与我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是格格不入的。

二、关于我省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现状的思考

推行殡葬改革的目的是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习俗, 减少群众丧葬负担, 节约耕地, 保护环境。但是农村地区在推行殡葬改革工作中, 由于殡葬改革配套措施不到位, “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作祟, 使得很多群众将亲属遗体火化后骨灰二次装棺土葬, 照样大操大办。原来的丧葬陋习丝毫未改, 只是增加了遗体火化这一道程序。这样做不但没有省钱, 反而让群众增加了费用和负担, 长此以往, 殡葬改革在一些地方已经偏离了方向。究其原因, 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

第一, 殡葬改革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公民参与, 政策、制度本身不够科学、合理。中原地区在殡葬改革实施初期, 各级政府抓的紧, 实施全市统一行动, 制定了火化率硬指标, 村民们无奈的选择了火化, 但是由于受“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以及骨灰无处存放等问题的存在, 所以火化后还是按照传统的习俗办理丧事, 所有花销一概不少, 而且同样留了坟头占用了耕地。在殡葬改革中后期, 人们开始采取变相的措施—偷埋—来对抗政策, 政策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殡葬改革运动中, 政府认为殡葬改革是进步的、合理的。因此, 要大力实施殡葬改革, 破除土葬陋俗, 实行火葬。按照这种逻辑农民应该欣然接受这种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政策, 但是没有想到殡葬改革一开始就遭到农民强烈的抵制。我们不能否认殡葬改革会给人民带来好处, 但是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具体怎么改革?政策怎么执行?最起码应该倾听一下民众的意见, 他们才是最直接的利害相关人, 政府不能简单的认为殡葬改革是一种文明的进步的新制度代替原始的落后的旧习俗的运动, 农民就应该乐意接受这种对他们有益无害的制度变迁。村民对政策的抵制也不能笼统的被定义为农民的愚昧无知。同时, 我们还要反思:政府在制定殡葬改革政策时存不存在着急功近利?是不是缺乏长远规划?在推行殡葬改革时有没有通盘考虑?在实施殡葬改革时是否同步完善了基本的殡葬配套服务设施?殡葬改革考核标准的制订科学不科学?

第二,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扎实推进农村殡葬改革, 首先就必须完善农村殡葬基础设施建设, 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 免除群众基本殡葬费用, 提升殡葬服务水平。我省很多地方只强调火化率的提高, 把工作重点放在强迫群众实行火化、查处偷埋案件上, 而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南阳市绝大多数乡镇没有规划建设村级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 在新农村建设中, 根本就没有村级公益性墓地建设项目, 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殡葬改革的推进。随着殡改工作的全面推进、火化率的稳步提高, 解决好农村群众骨灰安放、切实减轻群众办丧事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等问题, 已成为深化殡葬改革的主要课题。

三、河南省农村殡葬改革的目的和工作方向探析

殡葬改革涉及千家万户, 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殡葬改革能否顺利进行, 取决于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一) 殡葬改革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落脚点就是“以人为本”。殡葬工作是为“死者安息, 生者慰藉”而服务的。推进殡葬改革的力度适应群众的接受程度, 要让群众了解殡葬改革的初衷和意义, 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 不能简单粗暴, 激化矛盾, 制造不稳定因素, 从而影响整个殡葬工作在群众心目中的位置。殡葬改革要深化, 必须在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民政部门作为政府主管殡葬改革的职能部门, 应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殡葬改革工作情况, 加强调查研究, 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并切实履行职责。殡葬执法队伍要敢于执法。如南召县原统战部长去世后, 其家人违反规定将遗体土葬, 在有关部门多次登门说服劝阻无效的情况下, 为教育群众、促进殡改, 县委、县政府采取果断措施,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对其予以强制执行, 并制订出台了党员干部要模范执行殡葬改革的规定, 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有力地推动了该县殡葬改革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善于执法。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办事, 做到定性准确, 处理及时, 程序合法, 处罚得当。同时, 要做到文明执法, 对违反殡改法规行为的个案, 要注重说服教育, 态度要和蔼恳切, 以情动人、以法服人, 不可简单粗暴。如濮阳市民政局在接到群众举报某市领导的父亲去世并欲土葬后, 民政局长亲自登门吊唁并进行劝阻, 终获丧属理解并同意火化;邓州市在处理违法土葬时, 执法人员先按礼仪进行吊唁, 然后再执行, 既缓和了矛盾, 又达到了目的,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 明确责任, 真正把殡葬改革工作落实到乡镇、村, 改变以前那种殡仪工作单靠民政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

殡葬改革工作涉及千家万户, 殡葬改革的工作重心在县乡政府, 两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 才能有效推进工作顺利开展。殡葬改革先进市长葛市的工作经验:第一, 强化领导。殡葬管理领导小组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全会, 听取一次汇报, 研究一次工作, 通报一次情况。市四大班子领导分包乡镇、办事处, 加强对殡葬改革的督促与指导。以殡葬管理所为依托成立的殡葬执法监察大队, 加大工作查处力度, 设立举报电话, 实行有奖举报, 依法开展殡葬管理及执法监察工作。乡镇、办事处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和工作机构, 有领导、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 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第二, 科学考核。将殡葬改革纳入对乡镇年度的目标管理, 强化责任, 定期督导, 落实奖惩。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市政府继续与乡镇、办事处签订目标责任制, 督促乡镇、办事处与每个村签订目标管理。定期考核。殡葬改革每季度考核一次, 考核结果在市电视台和政府网站排名通报。对考核中排在前两名乡镇、办事处分别奖5000元、3000元, 对考核排名倒数第一的罚1万元, 由市财政代扣, 每季度及时兑现奖惩。第三, 加强督导。长葛市组成若干个督导组对乡镇办定期督导, 每组要由市殡葬管理领导组成员单位指派一名副职任组长, 民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 每组分包两个乡镇严格考核。市殡管所殡葬执法监察大队, 要注重依法严厉查处违法土葬和骨灰装棺二次土葬的违法行为, 实行有奖举报, 为举报人保密, 凡举报一例奖励300元。

(三) 建设完善的殡葬基础设施, 完成配套服务。加大对殡葬改革事业的投入, 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

加快殡葬设施的建设, 在坚持财政投入主渠道的前提下, 各地可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 采取得力措施, 加快殡仪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殡葬管理的有关规定, 按照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原则, 尽快在农村建立以乡、村为单位的公益性骨灰堂和公益性骨灰墓地, 既解决农村群众骨灰放问题, 又保证群众有祭奠的场所。骨灰处理问题是殡葬改革的一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殡葬改革工作就不彻底。若火化后再将骨灰装棺土葬, 就会造成比直接土葬更大的浪费, 反而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将会影响了民政部门的形象, 也使推行火葬失去了意义。因此, 在推行火葬的同时或者之前, 就要认真解决好骨灰处理问题。目前, 让人们完全不保留骨灰还不太现实, 在农村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 是以村为单位建公益性墓地。墓地占地1-2亩, 围墙用常青篱笆树代替, 墓区统一规划, 按顺序安葬, 公墓内骨灰安放要按照先后顺序, 不准按家族预留墓穴, 墓地要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进行绿化, 逐步实现园林化。村级骨灰堂的建设要以村为单位, 积极推广墓碑小型化、艺术化、多样化。骨灰实行树葬、深埋, 地表立小碑, 仅刻姓名、生卒日, 高度不超过50公分, 碑型统一, 墓地不使用水泥。公益性墓地 (或骨灰堂) 建好了, 农村的骨灰安置问题就解决了, 骨灰装棺葬问题就能从根本上杜绝。目前我省一些地方如濮阳、洛阳、南阳、驻马店等市公益性墓地的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就, 基本解决了农民亡故火化后骨灰的安置问题, 为殡葬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一步深化创造了条件, 增强了后劲。2008年1月5日, 永城市顺和乡高平房村一丧户的骨灰被安放进了村里刚建成的骨灰堂。这是永城市首例农民骨灰放进骨灰堂。高平房村共1768人, 耕地2300亩。随着人口的自然更替, 在耕地中建坟立冢的情况越来越多, 严重影响耕种, 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2007年10月, 村里多方筹资, 建成公墓骨灰堂。该骨灰堂占地3.5亩, 可利用面积420多平方米, 可安放骨灰盒1300余个, 预计能满足未来200年的存放需求, 村民均可以免费在此存放骨灰, 一人安葬费用就可节省资金5000余元。公共墓地占地10余亩, 河南省郑州市站在关注民生、保护土地、科学发展的高度, 加大对殡葬事业发展的投入, 把为群众办实事, 解难题, 得实惠落到实处。2007年8月郑州市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密切协助, 县乡政府积极配合, 在广泛听取村委会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 在新郑市、中牟县多个乡村, 先后完成了建设公益性骨灰堂、公墓的试点工作, 并拟定了《关于加快农村殡葬设施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要求力争用三年的时间, 实现村村建有公益性骨灰堂或公墓的目标。并出台了详细的规划方案。资金安排规定:按照分级负担办法, 由市、县 (市、区) 、乡 (镇) 三级财政各承担三分之一的比例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给予资金资助。市本级资助标准平均为骨灰堂2.7万元、公墓0.6万元。实行先建后补, 建成一批, 验收一批, 奖补一批。郑州市财政累计下拨资助资金2996.1万元。同时, 县 (市、区) 级财政匹配了相应的资金;部分乡 (镇) 匹配资金也已到位。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6400多万元。郑州市新建公益性骨灰堂、公墓总数目前已占全市村委总数的58%, 加上2006年前各村自建数, 基本上实现了村村建有公益性骨灰堂或公墓的目标, 为农村群众的骨灰安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全面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工作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各地对殡葬改革政策的推广普遍缺乏政府财政方面的支持。因此要使殡葬改革深入人心, 让群众易于接受, 应实行火化费补贴制度, 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 这样可减轻群众因实行火化而增加的负担。对于无名尸和特困户应实行火化费财政报销制度。2007年, 河南省栾川县政府县政府研究决定, 为减轻群众负担, 强力推进殡葬改革, 自20076月6日起, 对栾川籍火化丧户一律免收运尸费 (200元-400元) 、火化费 (280元) , 这部分过去由丧户自己负担的殡葬费用现在全部改为由政府“埋单”出钱。该县地处深山区, 交通不便, 每年仅运尸一项就需群众负担60多万元。该县民政部门积极履行工作职责, “以民为本、为民解困”, 为解决“推行殡改与群众负担”这个瓶颈问题, 既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了殡葬改革工作的管理, 又反映了民意, 体现了民情, 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栾川县政府免收殡葬费用的举措在全国属第二例, 在全省尚属首例。

总之, 殡葬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 不断的摸索经验, 积累教训。既要贯彻殡葬改革的相关法规政策, 又要尊重农村的传统习俗、尊重农民的感情, 不能把政策执行过程中农民的抵触情绪简单的看做是农民的愚昧无知。要在充分了解民意、体恤民情的基础上找出一条既不伤害农民感情又能保证改革顺利实施的道路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殡葬改革真正成为利国利民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朱勇.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 (2011年) .

[2]陈化文.殡葬改革与农民利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上一篇:翻花绳作文350字下一篇:刷子李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