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2024-05-24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精选9篇)

篇1: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浅谈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实行电算化管理的越来越多。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使用了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的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便捷高效,使企业内部控制在新的环境下不落后于形势,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内部控制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便捷高效,使企业内部控制在新的环境下不落后于形势,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电算化会计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记账、算账、报账、查账并替代部分需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数据)的统计、、判断乃至提供决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电算化会计是为了满足企业制度的需要,应用现代与对传统会计进行改造和整合后产生的能适应信息化要求的新型应用型学科。与原有手工记账相比,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数据高度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制作报表容易、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它的使用,可以节约大量大力、物力、时间。

二、会计电算化给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为保护其资产安全、保证信息的完整和正确、促进经营管理政策得以有效实施、提高经营效率、控制经营风险、防止舞弊行为发生进而实现管理目标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会计电算化的在给企业会计工作带来便捷高效的同时,也给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1、确保原始数据操作的准确性。在电算化会计中,电子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原始数据自动进行加工处理,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所有记帐、分析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均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进行。然而,电脑中的原始数据必须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的,一旦原始数据在输入中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只会将错就错地进行各种计算工作。因而计算机自动加工处理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这就要求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但会计电算化后,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业务处理全部都是以电算化系统为主,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某些人员既可从事数据的`输入,又可负责数据的输出和报送。因此,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就会使某些计算机操作人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个性操纵处理结果,从而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3、避免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风险。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增、删、修改了的会计凭证或会计帐册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修改数据不留痕迹。电磁介质也易受损坏,且有丢失或毁损的危险。所以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档案管理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存纸介质会计核算资料,而且要保存、保管好以磁性介质方式存储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及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和其他会计资料。

三、加强电算化条件下的内控制度

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表明,机本身处理出错概率较低,,但人为造成出错和舞弊的现象有增无减,而且一旦出现舞弊,损失巨大。因此,强化内控管理,制订有效的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电算化的管理水平,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1、加强程序操作控制。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应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这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电脑机房内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操作规程则是提出了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包括各种操作命令、各种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非常情况的处理等。

其主要包括:

(1)无关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操作;

(2)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

(3)数据录入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

(4)机房工作人员不能擅自向任何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

(5)不准把外来的软盘带进机房;

(6)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需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如编制补充登记或负数冲正的凭证加以改正;

(7)开机后,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开工作现杨;

(8)要做好日备份数据,同时还要有周备份、月备份。当然,这些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必须随着企业经营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只有通过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加强人员职能控制。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所谓职责分工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而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3、加强系统安全与的安全控制。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主要应从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各种资源、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计算机故障等方面入手。

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

(1)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

(2)设置操作权限限制;

(3)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

(4)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

(5)机房的工作环境保护。

网络安全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网络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性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尽量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应保密。通过上述技术可基本确保财务信息在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

4、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帐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企业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

(2)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帐册内容,做到帐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帐表处理应及时调整;

(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数据的现象;

(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5、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后,随着存储介质的改变,对会汁档案管理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同时,对会计档案的概念也就有所。在会计电算化情况下,除了打印输出的账、证、表以外,整个系统开发形成的全套文档资料都属于会计档案的范畴,另外,对存有会计数据的有关介质也应妥善保管。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企业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因此,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不容忽视,要不断地深入,促使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调整、改善,真正做到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提高企业的效益。

篇2: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受托者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防止错误、杜绝舞弊以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特殊形式,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发展必然会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字: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计算机会计

一、企业实施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另一方面,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便捷高效,使企业内部控制在新的环境下不落后于形势,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正确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很重要。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

(1)企业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

电子计算机不仅具有高速、稳定、方便、快捷的特点,还有很强的逻辑判断和逻辑分析能力,这样就使得内部控制形式在两方面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手工会计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会计账务的集中处理,使会计部门一些传统的人工控制措施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明细账的核对等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的内部控制,如用友u8,速达3000、5000及金蝶软件的试算平衡、对账等;另一方面手工会计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直接改为由计算机内部自动控制,如余额和发生额的平衡检查。

(2)企业内部控制范围的变化

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针对交易处理。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也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由于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使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还包含了传统手工系统所没有的控制,如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等以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人员等的岗位责任制度等。(3)企业内部控制对象的变化

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对象、工作情况、信息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等。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上,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修改数据不留痕迹。随着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在发生时,有于该项交易有关的信息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

(4)存储介质的变化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上,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它们以手工的纸质形式形成会计人员所熟悉的会计证据原件,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则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电算化系统下原来纸质的会计数据被直接记录于磁盘或光盘上,是肉眼不可见,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由于在技术上对电子数据非法修改可以作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出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另外,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会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因此,在计算机中如何使磁性介质上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带来的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日趋普及,网络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机电算化系统的不足,这些无疑提高了企业间或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沟通率,使企业在现代竞争中占据时间上的优势,但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新的要求。第一,在网络环境下,过去以计算机机房为中心的安全措施已不适用。第二,由于互联网的开放特性,给一些非善意访问者以可乘之机。第三,计算机病毒的猖獗也为互联网系统带来更大的风险。因此,网络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先进技术手段。

综上所述,实现会计电算本化后,许多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长期积累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方式已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这就迫使我们必须针对会计工作的新变化、新情况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构建

会计电算化后,控制方式是人机结合,以计算机控制为主,控制的要求更加

严格,控制的内容更为扩大。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加强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

1.组织控制

根据企业的规模及会计软件的核算功能,设立软件操作员、电算主管员、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这些岗位可以一人多岗,也可以一岗多人,但必须作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软件开发与软件操作、数据维护管理操作与电算审核、数据录入与审核记账、系统操作与系统档案管理等,系统管理员给职务不相容的岗位不同的操作权限,通过建立健全各岗位之间的内控制度,使不同岗位、不同职务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从而达到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目的。

2.硬件控制

硬件控制也称为工作环境控制,是系统正常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作为软件依托的硬件设备,其性能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处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系统处理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软件控制

在采用会计软件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测试,查看该软件是否具有容错和纠错能力,确定软件的合格、合规。另外,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使用中软件进行修改,会计电算化系统经过一段时间使用也会出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因此,要建立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要注意的是,电算化系统操作员不能与会计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打印后存档。

4.数据控制

数据控制主要是指对数据的安全控制,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作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

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通常采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丢失数据的恢复与重建等。

5.网络的安全控制

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地发展,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

6、加强档案控制

档案资料是会计信息的根本性凭据,也是校验电算化会计信息的最原始、最可靠的资料,因此,作好会计档案工作是加强内部控制的手段之一。一要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制定单位内部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分别存储于纸质和磁性介质上,对此必须进行分类保管,其中纸质会计档案,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等应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妥善保管,保管期限为15年或永久保存。磁性介质会计档案应以只读方式保管并做双份备

份,并尽量采用光盘存储且分别存放;二要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保密措施。三是应当设置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岗位。各单位在设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时,应设专职或兼职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会计电算化档案一般不得外借,因恢复历史数据借用时,要经单位财务负责人批准,办理相关的借阅手续,经手人必须签字记录,在恢复历史数据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得将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内容进行非法删除和修改,归还时还应认真检查病毒,防止病毒感染。因工作岗位调整而更换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员时,要办理移交手续并编制电算化会计档案移交清册;四是要重视改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环境。

7、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一是要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公司控制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二是要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三是要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四是要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8、加强对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的培养

近年来,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缺乏成为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影响的瓶颈。为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优势和所用软件的功能,处理日常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技术压力,降低咨询维护费用,建议实施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本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熟悉的会计人员,既可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加强会计内部控制,企业通过会计内部控制活动,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红,贾英:《试论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其对策》,《商业研究》 ,2001第七期.[2] 郝竹梅:《浅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管理观察》2010第22期

篇3: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 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了变化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 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 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 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 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

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 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 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 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 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 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

2 内部控制的内容也更加广泛

在电算化方式下, 内部控制的内容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 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确保原始数据操作的准确性

在电算化会计中, 电子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 对输入的原始数据自动进行加工处理, 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所有记账、分析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均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进行。然而, 电脑中的原始数据必须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的, 这就要求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 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2 严格控制操作人员的权限

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 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但会计电算化后, 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业务处理全部都是以电算化系统为主, 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 某些人员既可从事数据的输入, 又可负责数据的输出和报送。因此, 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 就会使某些计算机操作人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个性操纵处理结果, 加大出现错误的风险。

2.3 要避免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风险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 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 增、删、修改了的会计凭证或会计账册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会计电算化后, 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 使会计核算无纸化, 修改数据不留痕迹。电磁介质也易受损坏, 且有丢失或毁损的危险。所以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档案管理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存好相关的纸质数据文件, 还要保存、保管好已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如计算机机内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 以及计算机操作管理等。

3 加强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操作程序控制制度化

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 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 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操作规程主要指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 包括各种操作命令、各种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非常情况的处理等。其内容主要包括: (1) 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 (2) 数据录入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 应及时核对, 不能擅自修改; (3) 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 需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 如编制补充登记或负数冲正的凭证加以改正; (4) 开机后, 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开工作现场; (5) 要做好日备份数据, 同时还要有周备份、月备份。当然, 这些制度还必须随着企业经营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只有通过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 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2 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 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组织控制

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会计核算软件正式投入使用后, 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 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修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等工作岗位。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 以实现职权分离, 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如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

不相容职责的恰当分离可以为避免单独一人从事和隐瞒不合规行为提供合理的保证, 但是, 合伙即可避开这类控制, 况且控制措施发挥作用的有效程度关键还要取决于执行人员的实际行动。因此, 在考察对发生故意错弊行为的意图进行控制的策略方面, 可以考虑增加施行这种行为的难度, 增加被逮住或结果失败的可能性, 并加大对此类行为的惩罚力度。实施这一策略的两种有代表性的方法就是实行职责轮流制和内部审计制度。除部分组织程序有特别规定以及不能实行职责轮流制的岗位外, 员工应该轮换工作。

3.3 加强系统与网络的安全控制, 严格系统操作环境管理

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主要应从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各种资源。保护程序和数据的安全, 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计算机故障等方面入手。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 (1) 订立内部操作制度, 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 (2) 设置操作权限限制; (3) 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 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 (4) 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 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 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检查, 系统被破坏时, 要求系统软件具备紧急响应、强制备份、快速重构和快速恢复的功能。

网络安全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 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 主要包括:数据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 U盘专用及防病毒感染, 数据加密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 认证技术等。网络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性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尽量使用光纤传输, 接入口应保密。通过上述技术可基本确保财务信息在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

3.4 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后, 随着存储介质的改变, 对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同时, 对会计档案的概念也就有所发展。在会计电算化情况下, 除了打印输出的账、证、表以外, 整个系统开发形成的全套文档资料都属于会计档案的范畴。另外, 对存有会计数据的有关介质也应妥善保管。

企业已有的控制措施一般都是为重复发生的业务类型而设计的, 因此会对不正常的或未能预料到的业务类型失去控制的能力。企业处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之中, 这就会导致原有的控制程序对新增的内容失去控制作用, 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差错和不合规行为。应建立一种例行过程的反馈机制, 监督控制的功能。此外, 控制所寻求的保证水平有必要根据其成本而定, 一般来说, 控制程序的成本不能超过风险或错误可能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当避免损失的努力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 商业保险是免遭过大损失或者是可能性小的发生不频繁损失的最好方式。购买承保保险总额大小取决于管理者偏好以及企业能够承受系统风险所引起损失的大小。保险并不针对普通操作上的薄弱点, 但是, 它能保护系统因破坏者、自然灾害、盗窃文件者、盗用者、能接近系统的员工以及因失去文件、软硬件或数据中断所引起的收入损失。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 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的企业越来越多, 文章就如何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时代出版社, 2002.

[2]庄明来.会计电算化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篇4: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内部控制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另一方面,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便捷高效,使企业内部控制在新的环境下不落后于形势,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正确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很重要。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变化

1.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与系统操作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帐职务;系统软硬件管理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因此,内部控制的形式已经由原来的制度控制转变为制度控制和程序软件控制。

2.内部控制的范围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针对交易处理。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的扩大了,包含了传统手工系统所没有的控制,如网络系统安全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等以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护、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等。

3.内部控制的数据处理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传统手工会计工作环境下,科目汇总表、会计报表、借贷试算平衡以及相关的财务报表分析均需要进行人工汇总计算,使得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很大,同时也容易造成数据上的计算错误。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只需录入原始数据或通过外部系统转入机制凭证并在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指导下进行会计分录编制,通过凭证的审核、过帐、确认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打印输出,科目汇总、借贷平衡等工作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同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从而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避免了计算加总等工作出现的错误。

(二)建立适合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手工会计系统下,会计数据用可见的文字、符号记录在纸上,这种方式有较好的直观性,各种不同的笔迹和签名也可作为控制手段。采用计算机处理后,会计数据以肉眼无法视别的形式存储在磁盘上。从而失去了直观性。另外,在手工会计方式下,会计核算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及对会计有关的法规理解和执行效果。财务会计部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建立起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实行会计电算化后,许多传统的管理控制方式消失了,而代之以新的方式。这就迫使企业电算化会计系统必须建立起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会计电算化给企业内部控制提出的新要求

1.确保原始数据操作的准确性。在电算化会计中,电子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原始数据自动进行加工处理,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所有记帐、分析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均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进行。然而,电脑中的原始数据必须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的,一旦原始数据在输入中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只会将错就错地进行各种计算工作。因而计算机自动加工处理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这就要求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控制操作人员的权限。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但会计电算化后,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业务处理全部都是以电算化系统为主,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某些人员既可从事数据的输入,又可负责数据的输出和报送。因此,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就会使某些计算机操作人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操纵,从而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3.避免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风险。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增、删、修改了的会计凭证或会计帐册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修改数据不留痕迹。磁性介质也易受损坏,且有丢失或毁损的危险。所以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存纸介质会计核算资料,而且要保存、保管好以磁性介质方式存储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及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和其他会计资料。

(四)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控制度

1.操作人员职能控制。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所谓职责分工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而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

2.系统安全与网络安全的控制。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主要应从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各种资源、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计算机故障等方面入手。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①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算化会计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②设置操作权限; ③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④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⑤机房的工作环境保护。网络安全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网络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性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尽量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应保密。通过上述技术可基本确保财务信息在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

3.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企业应设立独立部门,在审计委员会或高层决策机构领导下工作。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帐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企业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②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帐册内容,做到帐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帐表处理应及时调整;③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④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4.会计电算化系统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系统档案主要是指打印输出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存储会计数据和程序的软盘及其他存储介质。电算化会计档案是电算化会计活动的产物,又是电算化会计活动的客观表现,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史料和查证作用。所以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是电算化会计工作连续进行的保证;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数据安全完整的保证;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在处理业务时所产生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均应由专人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磁性介质必须及时进行备份,并做好防止计算机病毒侵袭的工作。所有财务档案均应做好放火、防潮、防尘、防盗等工作,并定期进行整理,磁性介质还要进行防磁工作。

5.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主体是“人”,但无论软件质量如何优良,规章制度如何完善,作为电算化会计系统实施主体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有制度而不去执行,甚至恶意的修改软件程序,修改数据库中的数据,非法取得口令,最终还是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因此,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能力素质的建设应直接纳入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企业管理者应当重视对财务人员的选用与培养,努力增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达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主体诚信。

会计电算化系统替代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将使会计电算化系统不断更新和完善。企业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度也会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因此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将成为各个企业在财务工作中以及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并且内部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5

[2]杨蕙漩.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9).

[3]温凯婷,周宁.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J].内蒙古财会,2002,(12):26-27.

篇5:浅谈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 作者:李汉辉

来源:《财会通讯》2003年第10期

篇6: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主要分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并提出了在会计电算化下如何加强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问题,以确保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系统能够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

控制与会计是不可分割的。内部控制是单位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则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指出:“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

篇7: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论文

1.1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对象的变化

在传统的会计系统管理中,负责企业会计业务的会计人员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要确保拥有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只需对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分工进行管理,使其严格按照相关财务管理规定的制度进行会计财务报表和核算即可。

然而,随着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不断普及,企业不仅要对会计人员进行控制,还要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控制,财会人员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相关会计统计数据的输入,而会计中相关数据的处理以及财务报表的生成都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

因此,必须对会计电算化中的各项会计软件实施系统进行合理控制才能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1.2会计工作形式及工作重点的变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将完全替代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会计工作人员只需将凭证上的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会计核算中的财务汇总、记账、编制报表等事项,然后再对计算机上的相关数据进行审核即可,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

然而,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记账凭证会成为影响会计正确性的关键因素,需要将记账凭证的审核作为会计内部控制的重点。

在传统的手工财务会计信息核算模式下,会计工作人员核对的主要形式有:内部控制中的预算和决算、科目汇总与总账、各类明细账目之间的联系等,以确保企业资金与实际的账表数目相符合。

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使得手工模式下的凭证制度逐渐被取代,从而使凭证失去了一定的控制功能,给部分人员进行“无凭证”控制提供了方便,加大了内部控制的难度。

1.3会计信息的记录工具和保存介质的变化对信息安全的.挑战

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依靠磁性介质来完成相关数据的保存,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并且非常容易保存和数据的转入,其缺点就是核定过的信息容易被更改,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具有高度集中性的特点,其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错误,使整个系统发生瘫痪。

此外,恶意攻击者可以通过病毒等方式盗窃企业财务资源。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工作方式是通过口令授权来完成操作,这样会使不懂计算机技术的人难于工作,而精通计算机业务的人能够解除系统软件的控制,对财务报表系统进行控制,甚至有些系统操作人员通过一些特殊的口令对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进行控制,从而进行贪赃、信息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1.4会计电算化对主体素质的挑战

会计电算化使会计核算的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因而执行电算化的负债人员的具体职责和掌控范围也变得更加复杂,对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职业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人员不仅需要拥有较高的职业诚信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业务能力。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更加需要操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因为计算机操控的会计财务信息系统内部的相关数据更容易被“不留痕迹”地篡改,对财务报表做假,盗取企业无形资产。

而随着手工记账方式逐渐被计算机代替,其操作系统流程变得更加复杂、专业,需要建立统一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对各个信息模块的报表进行正确处理,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这些都需要由专业业务能力较强的操作人员来完成。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措施

2.1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人员的管理制度建设

①合理分工,建立相应的工作岗位。

为了更好地使财务会计人员适应会计电算化系统环境下的信息核算工作,需要对其工作岗位进行明确分工,使权责利三者相结合,尤其要合理划分会计工作中的财务软件管理人员、软件维护人员以及专业统计业务人员的具体岗位,使系统设计人员和账务负责人员的权责相分离。

②重视会计人员的素质建设。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不断普及,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具备各种类型的知识,不仅具备较强的会计知识,还要懂得系统操作中的计算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使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管理系统更加完善。

此外,还要加强计算机操作中的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建设,依法处置违反操作规定、恶意修改会计软件程序的人员,加强行为道德操作规范建设。

2.2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硬件管理制度的建设

①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环境管理制度建设。

要对会计电算化办公地点的机房环境进行管理,完善落实各种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还要保证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运行环境的安全。

因此,要保障会计电算化办公地点具备一定的防火、防潮、防尘以及防电磁辐射的基本条件;对供电系统要定期进行检修,对计算机硬件设备也要定期检查、维护。

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加密和备份保护,严防工作人员私自利用会计财务专用计算机上网,防治病毒的入侵与破坏。

②加强网络安全制度建设。

会计电算化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而需要对会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特殊加密,并且还要对网络访问进行控制,采取身份识别的方法来加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合理采用防火墙,以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采用回响检查等技术手段来加强网络管理,以防不法分子盗取企业财务和会计数据相关密码。

2.3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信息管理制度的建设

①规范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流程。

为确保会计电算化的流程更加规范合理,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制度,明确各环节分工,以保证电算化软件的正常运行。

②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输入制度、处理制度的建设。

首先要确保系统输入的正确性,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数据输入的有效性,另外,还要对系统中的账目清算、账目复核以及登账进行正确分工计算,加强独立操控的可操作性。

此外,还要加强财政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验收、指导制度建设,各个地区的会计电算化工作都会受到其财政主管部门的管辖,因而财政负责部门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管理建设,对计算机化系统进行定期验收,并组织开展一系列理论研究组织活动,完善各种评审工作。

三、结语

篇8: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一、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

(一) 会计审计工作难度增加

1.在会计凭证的存储与处理方面。随着会计电算化发展, 原始凭证以数据文件形式存于计算机内, 所以输入原始凭证再由系统自行填制记账凭证已为期不远, 对于存在于各个核算子系统中的转账凭证, 为后续审计工作加大了工作难度。

2.在账簿的存储以及处理方面。总分类帐为文件所代替, 明细分类帐采用的是慢页打印方式, 因此导致两类数据之间的核对只能在机内进行而不可以分离开来。登陆账簿时, 通过计算机登帐程序自行审计, 由于具体使用的是哪一种程序难以判断, 给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加大了工作难度。

3.在报表的编制采用方面。账簿文件和其他会计相关文件是会计电算化软件按照预定公式, 对数据选用、数据计算、打印方式和定义公式等都是按照机内文件的形式来进行编制, 而且由于磁性介质修改数据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导致会计审计人员很难发现数据是否被公式修改过, 难以发现篡改标识, 给会计审计工作数据的可靠性带来了风险, 加大了会计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

(二) 会计工作风险增加

1.财务软件兼容性差, 加大内部控制难度

由于目前使用的财务软件类型繁多, 各软件在功能设置、编程风格和数据结构等方面各不相同, 相互兼容性差, 又由于软件开发属于保密技术, 一些公司在跨级电算化实施中, 本身经验有限, 再加上系统兼容性差等问题, 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未能实现便捷反而加重了负担。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是目前会计领域改革的重中之重, 势在必行, 而只有依靠全面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支持, 会计电算化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管理服务, 节约企业资源, 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妥善落实。

2.对会计软件的开发理论多于实际

虽然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已经相当成熟, 但是较国外其他先进企业还有一定差距, 我国普遍对会计相关软件的理论研究多于实践研究, 对于会计电算化条件下, 企业内部管理出现的部门衔接困难, 数据管理风险加大现象, 还有很多课题需要完成。

(三) 会计质量工作隐患增加

1.数据保密差致使非法篡改现象严重

由于会计数据主要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关系数据库格式保存 (如FOXPRO、ACCES等) , 导致的结果是只要懂得这种数据库操作, 就可以很方便进入账务数据库系统, 对其数据内容进行篡改, 对数据安全形成了隐患。并且, 其风险不会随着进入系统加密、声音锁或者指纹锁的变化而变化, 会计数据的保密性受到威胁, 安全性非常差。

2.企业对系统日常维护能力差

企业对系统日常维护能力不足, 只要系统出现问题, 就找软件售后服务进行处理, 这种方式间接增加了企业的日常管理成本, 而会计电算化本身应为企业缩减成本, 简化工作流程服务, 可见, 企业若想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需要做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维护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

(一) 对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认识偏差

由于我国国际企业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也是有限制的, 个别企业还停留在简单的会计数据处理阶段, 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对会计软件的认识仍有界限, 将会计电算化定位为处理会计运算、数据存档、减轻会计人员计算负担等阶段, 认为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影响较小, 不需要过多注意, 对跨级电算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发展的联系, 及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数据处理的联系缺乏理性认识。虽然采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较多, 但是充分利用其作用, 为企业带来更高效率的少之又少。

(二) 管理者越权现象比较严重

传统会计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职权分离, 而会计电算化打乱原有会计程序, 对会计岗位重新进行设置, 由于一些企业缺乏经验, 将许多手续合并设置岗位, 容易形成管理者越权管理现象, 如有些会计人员既负责数据的输入, 又负责数据的报送, 使得会计信息和数据信息管理者互相牵制力减弱, 为企业会计数据安全性和内部控制管理加大了风险, 使企业容易受不法分子或者管理者越权管理的威胁。

(三) 缺乏完善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区管理制度

在企业会计电算化条件下, 企业内部控制形式、主体发生变化, 由于许多会计数据变为计算机处理, 存储媒介也由纸质向数据信息转变, 对于会计核算、审计等工作与原始手工会计处理区别较大, 企业内部控制重点变为对会计数据相关人员和计算机甚至软件的控制, 且其控制程序与计算机控制一致。随着会计电算化一步一步的在逐渐深入, 必须严格控制相应的管理部门对计算机产生各种数据或者报表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才能预防和降低会计工作的失误。

(四) 电算化内部控制系统工程安全制度存在漏洞

在习惯原始会计工作中, 各个会计业务环节都有相关负责人的签字和盖章, 在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情况下, 会计电算化系统多采用授权口令来完成计算机财务数据的安全管理工作, 这种方式为财务管理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表现出其对财务授权的监督重要性, 因为一旦授权口令泄露, 所有企业财务信息都将公之于众, 所有的财务秘密均可泄露了。

(五) 没有建立相应的电算化控制人员的培训制度

1.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与会计电算化培训不足

我国会计电算化推行已有一段时间, 但是将会计电算化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结合还需要很多路要走, 一些政府或者社会办学机构对企业财务相关人员的培训只涉及会计日常处理账务中的计算机操作方法, 与企业内部控制结合深度不够, 使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 内部控制制度并未得到有效率的提升, 使会计电算化未能真正实现价值。对于企业软件培训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如对其日常维护、管理、简单故障维修等。

2.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企业财会方面的综合性员工

会计电算化为企业发展带来便利, 也给企业财会人才提出新的挑战, 在企业内部控制中, 需要具有掌握会计、计算机、会计软件、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人才, 在此基础上由于岗位设置处于发展阶段, 对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而我国教育目前还没有具体针对企业所需进行培养的专业人才, 本科以上的学生毕业后由于缺乏财会经验而工作困难, 本科以下的由于缺乏计算机和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 其职业生涯受到限制, 也很难为企业所用。由此得出, 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 企业财会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 长久必定影响企业的发展。

(六) 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 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需要进行审核监督的人掌握会计审核知识, 利用电脑处理复杂数据的能力, 熟练应用财会软件的能力等多方面技能, 为内部审计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逐步完善, 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也将完成的更好,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将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发挥到极致, 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论证, 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三、加强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措施

(一) 操作程序控制制度化

操作程序控制制度化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特别是在电算化系统中。操作规程分为计算机处理业务的过程和具体操作,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 录入的各项企业经营数据应有原始凭证, 且凭证可查;其次, 数据录入和数据核对应分别设立岗位, 如有疑问及时核对并更改;再次, 如发生数据输入错误, 需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 如对编制补充登记或负数冲正的凭证进行改正等;最后, 进入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后, 不可离开工作现场, 要做好日常数据备份和人员岗位指纹签到工作。只有通过较为完善的制度才能相应降低错误的发生率, 从根本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

(二) 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组织控制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 在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时必须将岗位进行重新设置, 充分考虑职权分开, 合理安排岗位。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修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等工作岗位。

(三) 加强系统与网络的安全控制

针对系统安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电脑专用, 禁止非操作人员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关器材;二是完善操作权限, 合理使用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技术等;三是操作人员用身份密码控制, 交接班严格按规定执行, 制作等级运行日志表;四是数据存储与数据处理相隔离, 完善数据备份和使用规范, 尽量使用光纤传输, 接入口也应严格保密。

(四) 电算化控制人员的培训制度建设

1.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 除了要考虑机器的影响外, 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整体把握, 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要把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等直接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中。企业管理者应当加强对财务人员的选用与培养, 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业务操作水平, 以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主体诚信为主要目的。

2.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操作能力

企业中实施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的专业操作能力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最直接的承担者, 根据目前社会会计人员的情况,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工作经验丰富但是电脑熟练程度弱;二是刚刚开始工作, 处于磨合期;三是有从事企业会计工作意图还未真正开始工作。无论是哪种情况, 需要明确的是计算机可以代替一部分的人力工作, 但是离彻底取缔人的位置进行会计账务处理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从事企业会计工作的人员要多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 积极响应企业举行的各类新技能、新知识锻炼机会, 为企业更好的服务, 便于企业完善梯形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尚慧丽.基于会计电算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企业导报, 2014 (12) :55-55.

[2]耿佳梅, 李春艳, 武文.基于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 2015 (17) :238-239.

[3]陈燕梅.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0) :119-120.

篇9: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基于它本身的特点,与手工会计相比,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高度数据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制作报表容易、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它的使用,可以节约会计人员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控制与会计是不可分割的。内部控制是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完整性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

1.电算会计的内部控制内容

在电算会计下,会计业务统一由计算机完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数据的差错,但会计工具、会计信息的载体发生了根本变化,网络通讯代替了凭证和数据的传递。因此,有些手工会计的内部控制方法已难以发挥作用,产生了新的电算会计内部控制,电算会计的内部控制包括两方面:

1.1程序控制

这是指依靠计算机程序(软件)对会计核算进行内部控制,以实现系统地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的内部控制往往比通过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的控制更为有效,主要包括:输入控制,保证输入到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并且所有的会计信息都是正确的。它还包括原始凭证错误的拒绝输入、更正和再输入;输出控制,输出控制最重要的目标是保证各种输出结果的正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保证输出的接触人员仅限于经过授权的人员。

1.2制度控制

制度控制一般是以管理制度的形式实施的,即由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监督会计部门实行,以保证会计软件的正常、安全运行,免遭外界干扰破坏。主要包括:组织和人事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文档管理制度、機房管理制度、系统开发和维护制度等。但这些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修改、完善。

2.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由于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使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面临挑战。

2.1会计业务处理的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企业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处理财会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的环境和传统的工作方式相比有许多不同,财会部门人员的构成从原来的财会专业人员,转变为由财会专业人员和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维护员等构成。财会部门能够高效地完成传统会计核算工作要求的核算内容,还可以应用计算机完成各种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其他工作。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控制范围与控制程序符合新形势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

2.2会计信息载体的变化

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会计核算后,财会业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及报表的生成方式、财会信息的储存方式及载体也与传统的方式不同。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某些经济业务交易发生时,有关信息由经办人员通过计算机直接操作、计算机自动记录,手工操作财会业务时期使用的每项经济业务必须具备的各种凭证、单据有些被部分取消,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一些工作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改为以磁、光介质为媒体进行存储,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控制的重点应有所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的控制为主,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2.3存储介质的变化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则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电算化系统下原来纸质的会计数据被直接记录在磁盘或光盘上,是肉眼不可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由于在技术上对电子数据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而且,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会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因此,在计算机中如何使磁性介质上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4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加大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且发现的难度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更大,所以,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而且复杂,必须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3.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措施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为:坚持明确分工、相互独立、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原则,建立系统的人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控制机制,使会计电算化运行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控制之中。

3.1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

3.1.1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公司电脑;

3.1.2设置操作权限限制;

3.1.3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

3.1.4数据存贮和处理相隔离;

3.1.5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

3.2强化会计数据处理操作过程的控制

电算化会计系统数据加工的方法和流程与手工方式截然不同,因而检查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也不同。手工方式下,可以可随时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进行审核并纠正发现的错误,而在电算化方式中,一旦输入系统的是错误数据,将导致整个会计过程的错误。因而,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实行处理操作控制,是保证电算化系统能够正确处理数据的一项重要措施。

3.3加强人员职能控制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

会计电算化中,为了控制操作人员职能,还可根据系统支持的不同软件进行职能分工,从而起到各个部门权利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作用。

3.4会计电算化会计资料的保存

注意对会计核算资料的保护,尤其是病毒防范与控制。同时,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已被储存,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企业对于输出的磁性介质的会计资料应及时贴上外部标签,妥善保管、存档或上报使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3.5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

4.结语

上一篇:乒乓球活动周计划表下一篇:我生活在海风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