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

2024-05-17

调研报告 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共8篇)

篇1:调研报告 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

调研报告

一、课题的来源及介绍

作为一名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了近五年的专业学习后,尤其是在大三下学期学习了审计学和会计电算化后,就对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各企业、事业单位等得到了迅猛发展,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几步,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何避免风险、合理的利用电算化、制定和严格执行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电算化工作成功开展的基础。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运行、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本身的再控制,是内部控制目标实现以及作用发挥的重要环节。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体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俄建立、健全以及良好的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防止错误舞弊的重要基石。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工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的过程。研究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建立良好的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又要确保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系统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还要起到预防利用计算机舞弊犯罪,保护资产完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我国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经有近十年的发展历史。会计电算化由最初的简单的数值计算发展到如今的全面数值核算,进而发展为具有人工智能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不断的进一步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伴随这些变革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和效率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指出,“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提供,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

为适应我国入世后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理所应当的应该更加深入地推行会计电算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企业在建立了

会计电算化系统后,其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必然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由于减少了因疏忽大意以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任何计算机系统都无视绝对无懈可击的,任何制度也不是绝对天衣无缝的,顺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潮流,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才能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带来更高的效益。因此,为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题的国外发展状况

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早在西方的18世纪产业革命后期就产生了,经过长期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下半页制度基础审计的建立和深入研究,以及西方企业界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和实践探索,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1994年美国国会“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CFR)”下属的由五个团体组成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重新修改他们在1992年发布的报告,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这个报告得到了美国企业界和各专业团体的认可,成为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推行和应用COSO报告的过程中,为使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更符合COSO报告并促其得到彻底的执行,美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专门对内部控制展开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健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我国1997年开始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对内部控制的讨论正炙,许多新观点新思路犹如百花齐放,但总体水平与西方相比无疑要低一个层次。在我国内部控制备受关注的大环境下,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促进作用也慢慢发挥出来,目前国

内许多企业已开始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理论上的探讨也正在升温。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企业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 会计核算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因此, 建立一整套适合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本文主要分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关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以确保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系统能够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

五、课题的研究思路

针对“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这一课题,做好全面的调研工作,广泛收集资料,从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和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参照我国的国情和国外发展经验,正确利用所学到的相关专业知识对这一课题展开深入讨论,力争做到观点正确、新颖,论据充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在分析论证过程中注意实用性和创新性。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健全内部控制的建设,并发布了一系列规范和指导意见。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应用,内部控制又迎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非法行为可能不留痕迹,难以发现,给单位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遭到破坏,企业的日常活动会受到巨大影响。因此,对会计电算化的内部防范和控制制度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课题。

第一方面,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会计电算化和内部控制制度之间的关系。首先我将简单介绍会计电算化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涵义。其次我将从内部控制形式上的变化、储存介质的变化、控制范围的变化、交易授权的变化和控制难度的变化这五点上来说明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所带来的影响。再次,综合以上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带来的新的变化和影响,说明新形势下完整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将具体说明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到底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其中具体说明了现存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又存在着哪些已知的问题。其中包括一些人为操纵的因素,比如原始数据的操作处理不规范,这里具体分析了错误的成因,包括工作人员的疏忽和蓄意等原因;其次还分析了系统控制操作人员的错误和舞弊行为带来的风险。由于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操作职能的划分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会计人员的职能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移,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就会使某些计算机操作人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修改,操纵处理结果,从而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接下来我将讨论会计核算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对内部控制带来的影响。实行了电算

化会计后,有形记录较传统手工会计系统大为减少,如果缺乏适当的内控,那么未经批准擅自改动数据的可能性就明显增大,而且数据改动后能不留下任何痕迹。给企业的经济安全带来巨大影响。最后,我将对内部稽核和审计的难度进行分析,如果要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则必须考虑以下事项:是否使公司机密内部资料暴露和泄密,伤害公司的竞争能力,使公司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对会计系统进行审核,审核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知识还需要对所要审核会计信息系统比较了解和具备处理复杂电脑数据的能力,为此进行的培训大幅增加了审核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在第三部分中,将结合第一、第二部分的基本原则和面临的问题,分别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如何加强制度宣传,培养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通过法律做引导,使会计人员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督促企业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其次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系统内各类会计资料的存储。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必须建立一个不依附任何职能部门的,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受公司最高层直接领导,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通过内部审计,更清楚了解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够保证为单位提供真实可行的财务信息。第三,加强内系统内部安全控制。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企业应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的各项资源,以保证各项资源的正确性。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司应加强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并针对公司的特定状况,制定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办法。最后,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帐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公司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

七、课题的进度安排

第一个阶段(第一周至第二周):收集、整理资料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应尽量收集较多的有关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相关资料,包括网上及书本上的文章,进行大量的阅读,对选题要有详尽的了解;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选题要求进行材料的整理工作,筛选出符合的材料,为之后论文的形成提供支持。

第二个阶段(第三周至第五周):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主要应该完成调研报告及一篇专业英语的翻译工作;同时,也应该已经形成了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

第三个阶段(第六周至第十周):初稿形成及修改阶段。在完成前期任务后就开始论文的写作了,应将之前整理出来的材料进行归集,按照已定的框架结构进行写作,一周内完成论文的初稿。之后的两周将初稿交由指导老师进行审核,对不合要求或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不断修改及充实。

第四个阶段(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论文完成及准备答辩阶段。经过修改后形成最终的文章,自己要对文章有充分的认识,对不足之处加以改善,争取顺利完成答辩工作。

参考文献

[1] 常士剑.会计电算化应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池国华.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董美霞,戴松梅.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4] 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5] 刘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6] 吕秀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与发展[J].现在会计与审计,2008,(12)

[7] 史红.电算化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8] 宋蔚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 王保平.企业内部控制操作实务与案例分析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0] 王军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与实务[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11] 王向青.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思路[J].中州大学学,2006(4).[12]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第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0,(5)[13] 许国才.企业内部控制流程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4] 杨瑞平.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篇2:调研报告 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

一、引言„„„„„„„„„„„„„„„„„„„„„„„„„„„„„„„„„2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2

(一)电算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容及形式与手工会计系统存在差异„„„„„„„„„2

(二)内部控制的对象发生了变化„„„„„„„„„„„„„„„„„„„„„„2

(三)控制的实现方式发生了变化„„„„„„„„„„„„„„„„„„„„„„2

(四)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缺乏交易处理痕迹„„„„„„„„„„„„„„„„„3

(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存储电磁化„„„„„„„„„„„„„„„3

(六)网络迅猛发展及其在财务中进一步应用带来了许多新问题„„„„„„„„„3

三、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3

(一)电算化系统下的会计及电算化岗位的职能权限问题„„„„„„„„„„„„3

(二)会计人员因主观原因或技术因素造成非法操作或操作失误„„„„„„„„„3

(三)会计软件的安全性及保密性问题„„„„„„„„„„„„„„„„„„„„3

(四)会计资料的备份保管不及时、不规范,导致财务数据丢失„„„„„„„„„4

(五)缺乏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4

四、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4

(一)建立全面规范的会计基础管理工作„„„„„„„„„„„„„„„„„„„4

(二)加强组织和人员职能控制„„„„„„„„„„„„„„„„„„„„„„„4

(三)加强系统程序操作控制和系统文件安全管理控制„„„„„„„„„„„„„5

(四)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5

(五)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5

(六)加强内部审计制度„„„„„„„„„„„„„„„„„„„„„„„„„„5

参考文献„„„„„„„„„„„„„„„„„„„„„„„„„„„„„„„„„6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记账、算账、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预测、决策等过程。发展会计电算化有利于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作用。但是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非法操作可能不留痕迹,难以发现,稍不注意就会给单位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如果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遭到破坏,将会严重影响单位的正常业务活动。因此,对会计电算化的内部防范和控制制度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使传统的会计系统、组织机构、会计核算及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尤为明显。

(一)电算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容及形式与手工会计系统存在差异

在传统的手工系统下,控制的内容主要针对经济事项本身的交易,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控制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员的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的内部牵制制度来实现的。而在电算化系统下,业务处理全部以电算化系统为主,出现了计算机的安全及维护、系统管理及操作员的制度职责、计算机病毒防治等新内容。另外,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业务人员可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由此引起失控而造成损失。

(二)内部控制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在电算化系统下,由于会计信息的核算及处理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控制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控制对象原来为会计处理程序及会计工作的相容性等,会计资料由不同的责任人分别记录在凭证账簿上以备查验,是以对人的控制为主;而在电算化系统下,会计数据一般集中由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进行处理,而财务人员往往只负责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和编码,并对计算机输出的各种会计报表进行分析。这样,内控对象转变为对人与计算机二者为主。

(三)控制的实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以人工控制实现。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则具有人工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的特点。电算化系统许多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这些程序化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程序发生差错,由于人们对程序的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增加了差错反复发生的可能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现,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加大。

(四)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缺乏交易处理痕迹

手工会计系统中严格的凭证制度,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逐渐减少或消失,凭证所起到的控制功能弱化,使部分交易几乎没有“痕迹”,给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存储电磁化

电算化系统下,原先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凭证、汇总表、分类表等书面档案资料被计算机自动生成的会计信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如光盘、硬盘等),是肉眼不可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而不会留下痕迹;另外,电磁介质易受损坏,加大了会计信息丢失或毁坏的危险。

(六)网络迅猛发展及其在财务中进一步应用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网络技术无疑是目前IT发展的方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也不可避免受到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Internet在财务软件中的应用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实现这些功能就必须有相应的控制,从而形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新问题。

三、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许多企业中,虽然会计电算化系统已投入使用,但其相应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电算化系统下的会计及电算化岗位的职能权限问题

操作权限控制是一种基本的内控手段,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业务处理大部分由计算机操作,人为控制减少,削弱了会计审核功能。有些单位的各岗位操作权限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有的操作员可以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操作,使分工控制名存实亡。

(二)会计人员因主观原因或技术因素造成非法操作或操作失误

这是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的主要任务,因其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等很容易被仿造、复制和修改,而不会留任何痕迹,所以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职务之便或不按操作规程进行非法操作,如通过冒名顶替、盗取密码等手段来非法改动、销毁会计资料,给单位造成严重损失。同时,由于单位的业务人员素质不高、操作制度不规范等原因,也会造成很大风险,因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是高效自动的,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就会引发其他环节一系列的错误。

(三)会计软件的安全性及保密性问题

现有的软件系统在设计、开发阶段普遍存在重功能轻安全的现象,以至软件投入运行后存在着安全隐患,如数据库呈开放状态、易于打开等。电脑的系统数据和会计信息资料

有面临被不留痕迹的浏览、修改的风险,而现在许多单位缺乏操作的记录功能,出现问题后不便于追究责任。

(四)会计资料的备份保管不及时、不规范,导致财务数据丢失

在会计电算化法规中明确规定,单位应坚持每天双重备份,并分人分处保管。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并没有真正落实,也没有及时打印并按规定保管凭证和账簿,致使电脑一旦出现故障或磁性介质损坏时,部分会计资料就会丢失,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五)缺乏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

目前,许多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缺乏;而系统的维护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熟悉,但对会计业务不够了解,使得在系统运行中的故障不能及时分析、排除。

四、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全面规范的会计基础管理工作

管理基础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

(二)加强组织和人员职能控制

由于电算化会计功能的相对集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所谓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通过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可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实行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以适应计算机系统要求。会计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与原手工系统基本保持不变。电算化岗位一般可分为系统管理、系统操作、凭证审核、系统维护等,这些岗位也可以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来兼任,但必须对职权不相容的岗位进行明确分工,不得兼任,同时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如专职系统操作员不能接触系统设计文件,不能兼任会计及审核工作;系统维护员不得担任系统操作和会计工作等。

(三)加强系统程序操作控制和系统文件安全管理控制

为了保证系统会计数据不被随意操作,要加强系统操作和安全管理控制。从内容上来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设置操作权限、制定上机守则,禁止非操作人员操作;制定内部操作规程,严禁违规操作,如预防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的措施,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未经核对而登记机内账簿的措施;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建立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形成上机日志;健全并严格执行防

范病毒管理制度等。另外,系统文件由专人负责保管,使用和修改必须经过有关领导审批,与系统无关人员不得接触系统文件,从源头上控制会计数据信息的被操作。在系统开发阶段,要设置对系统操作痕迹留有记录的功能,特别是对已入账的凭证,系统只能提供留有痕迹的更改功能,对已结账的凭证与账簿以及机内账簿生成的报表数据,系统不能提供更改功能等。

(四)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

企业应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做好会计资料的收集、保存和调用等方面的工作。财务部门对于已输出的磁性介质上的会计资料应及时加贴外部标签,指定专人妥善保管、存档,并定期检查、复制,对会计档案的调用要有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另外,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五)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它涉及到财务会计知识、计算机运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等方面知识。因此,要经常对财务人员开展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更加有效地防范会计电算化内部质量控制风险。

(六)加强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在电算化系统运行过程中,审计人员对会计业务处理等工作的评价和检验,有利于检测财务软件的可靠性,发现各种内控制度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有利于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企业也可以考虑定期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专项审计,借助外部中介机构的力量以更好地查漏补缺。

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证明,计算机本身处理出错几乎为零,但人为造成的出错和舞弊现象有增无减,而且一旦出现舞弊,损失巨大。因此,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非常必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从实际工作出发,建立和完善更为科学的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参考文献

篇3: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面临的几个问题

1. 会计无纸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 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均记录于纸张之上, 并按会计资料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纸张上的书面资料形成会计人员所熟悉的会计证据原件, 这些纸质原件的资料若被修改, 则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 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 在计算机系统中, 原来纸质的会计原始凭证的资料被直接记录在磁片或光碟上, 由于在技术上对电子资料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 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然而, 在电子资料形成和存储管理过程加强控制和传统观念转换的条件下, 电子资料像纸张凭证一样可作为会计的原件。如果法律上不承认电子资料可作为资料“原件”, 那么许多资料就要模仿手工操作的方法形成纸张式的原件, 会计的无纸化也就无法开展, 并进而影响会计电算化的进程。

2. 电子原始资料的审核和确认。

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环境下, 绝大多数会计还保持着传统的纸张式的凭证审核和手工编制会计记账凭证方式, 因而, 在电算化初期, 会计原始资料的审核仍然沿用传统方法。但是,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无纸的会计资料, 会计人员特别关心的是怎样审核和确认存放在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料与业务发生时的原始形式是一致的。磁片和光碟的资料可通过适当的计算机工具修改并且可以做到不留任何修改“痕迹”。因此, 确保这些电子资料是以原始形式保存下来是无纸资讯系统的关键。在无纸化的资讯系统环境下, 电子原始资料经审核和确认后, 就可利用会计记账凭证编制软件自动生成电子记账凭证, 自动形成后的电子记账凭证就不让任何人修改, 而且由这些电子记账凭证或电子原始资料直接生成的电子记账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都是派生性的资料, 如果所用的软件是正确的, 会计系统中的派生资料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完全取决于电子原始资料。

3. 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安全问题。

现有的会计应用软件系统在设计、开发阶段, 普遍存在着系统需求中安全需求少、软件设计重功能轻安全的现象, 软件设计选用的语言和资料库考虑安全性能少, 以致软件投入运行后暴露出诸多安全隐患, 如资料库呈开放状态、易于打开、应用系统软件存在安全问题等。这类现象和问题目前还尚未得到彻底改变, 同时, 许多安全设施并未配置齐全, 特别是硬件自身安全性能低, 造成的结果是由于硬件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会计应用系统软件的正常运用。另外, 还有操作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操作密码管理不严格、安全管理制度检查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电算化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 既包括原来的手工账务过程, 又包括程序设计、电算账务处理过程。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资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的简称, 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 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资料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 是现代社会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手段。

1. 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

(1) 原手工操作下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没有存在必要性。如编制科目汇总表, 凭证汇总表, 试算平衡的检查, 总账、明细账的核对等。 (2) 原手工操作下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转移到计算机内了, 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可见, 电算化会计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外, 许多内容控制方法主要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因此, 计算机的内部控制也由手工条件下的单一制度控制转变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

2. 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引入, 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 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 如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分析、编程、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内部控制, 以及计算机机内及磁片内会计资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等。

三、加强电算化系统管理的内部制度建设问题

实行电算化以后, 系统的正常、安全、有效运行的关键是操作使用。如果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实施不力, 都会给各种非法舞弊行为以可乘之机。因此, 会计主体的改变, 也给内部控制下的制度赋予新的内涵。

1. 严格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

会计核算软件正式使用后, 对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 针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计算机维修及会计软件系统维护等工作岗位。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 以实现职权分离, 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如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

2. 严格系统操作环境管理和控制系统。

操作环境包括系统操作过程以及系统的维护。操作程序控制主要通过制订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操作规定来实现。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 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如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 规定资料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 规定软碟专用以防病毒感染。系统维护包括硬件维护和软件维护。

3. 建立计算机房管理制度。

实行电算化以后, 设立计算机房的主要目的是:给计算机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保护机器设备;防止各种非法人员进入机房, 保护机内程序和资料的安全。具体措施包括: (1) 对进入机房内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 (2) 保证机房设备安全的措施。如机房防火规定等。 (3) 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的措施。如机房防潮、防磁等方面的规定等。 (4) 会计资料和会计软件安全保密的措施。如数据备份规定及不准在计算机上玩电脑游戏等规定。 (5) 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如规定会计核算软件的修改需报经单位总会计师批准等。

4. 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这些档案主要是指打印输出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 存储会计资料和程序的软碟及其他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的各种文档及其他会计资料。档案管理的功能是负责系统内各类文档资料的存档、安全保管和保密工作。档案管理一般通过制定与实施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 通常包括: (1) 存档的手续, 必须有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的签章才能存档保管。 (2) 各种安全保证措施, 如备份软碟应贴上保护标签, 应存放在安全、洁净、防潮的地方。 (3) 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 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篇4:调研报告 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影响;策略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会计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给以会计工作为基础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众所周知,会计内部控制是以特定环境为基础展开的,一旦内部控制的环境发生了改变,会计内部控制无论在程序上还是方法上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内部控制的环境,从而导致会计内部控制必须做出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自会计工作实现电算化后,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以及会计信息存储介质、传播媒介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应地,会计内部控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归纳起来,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化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形式和内容

相对于传统的手工会计而言,会计电算化通过会计软件实现了传统会计内部控制的一些职能,如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试算平衡工作、总账明细账平行登记等工作,简化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形式和内容,传统手工条件下的一系列内部牵制制度,在电算化条件下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简化的会计内部控制形式,会计电算化下会计内部控制在内容上大致包括会计软件中会计人员角色的划分和内部牵制、系统安全管理、电子信息的保存与管理等,这尽管对会计人员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二)会计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单一的对人的控制发展到多元化的对人、机等的控制

在手工进行会计处理阶段,会计内部控制主要是对会计人员的控制,控制对象相对单一。而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软件本身集成了许多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体现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思路。因此,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的重点除了对会计人员实施控制外,还应当对会计软件、信息安全、信息传递及共享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即会计内部控制的重點呈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从这方面来讲,会计电算化加大了会计内部控制的难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全面落实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三)会计信息载体发生了改变

众所周知,会计首先应当是一个信息系统,为管理层、投资人、社会公众等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关的信息,会计信息的载体对于信息的传播、共享以及使用十分关键。在采用手工记账阶段,会计信息的载体从原始凭证的获取到会计报表的编制都是通过纸质媒介;而在电算化会计阶段,会计信息则是通过电子信息的格式存储在硬盘或光盘中,会计信息的生成、提取、传播以及使用速度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纸质媒介的不易被修改而言,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被篡改或删除的可能性要大一些。此外,会计信息以电磁介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易受到来自网络黑客等不明身份人员的攻击,加大了信息被窃取、篡改的风险。因此,电算化会计下,会计信息安全是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会计电算化下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策略分析

前已述及,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形式和内容,极大地提高会计内部控制的效率,但与此同时也给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带来了一些问题,诸如内部牵制缺失、会计信息安全以及会计舞弊等现象。对此,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加强和改进会计内部控制十分必要。

(一)明确会计信息系统中角色划分,强化系统管理功能

众所周知,在一般商业化会计软件中都有系统管理的功能,其旨在明确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人员的角色划分(包括职能与责任)。对此,系统管理员应当对会计信息系统中各种职能(如会计主管、会计制单、会计复核、会计记账、报表编制以及档案管理等)进行深入了解,在赋予会计人员角色时,应当充分考虑对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设法建立一种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机制确保会计基础信息的真实、完整以及决策相关性,降低会计舞弊现象发生的概率水平。在会计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并通过运行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系统中相关人员所在各个岗位的职责所在,建立岗位责任制作为会计人员奖惩的标准和依据,从制度层面避免发生错误或违法行为。

(二)加强系统管理,确保会计信息安全、完整

前已述及,会计信息安全、完整是电算化会计必须首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单位首先必须加强系统管理,对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相关人员进行登记管理,建立“日志管理”(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会计软件都有该职能),保存进入系统人员的操作过程,在确保会计人员只能执行与其角色相对应的权限的基础上,对未经授权的人员进行密码控制,杜绝相关人员越权发出相关指令,随意篡改或删除相关会计信息。其次,应当加强会计信息数据存储管理,实现会计信息的存储与处理相分离,健全备份管理,防止数据丢失。会计信息的存储媒介为电磁介质,这放大了会计信息的易破环或丢失的可能性,因此应当对确认无误的会计信息建立多次备份,并在多处存放,防止会计信息丢失给单位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后,在会计信息系统安装和修改过程中应当进行控制,同时在服务器和客户端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设置每天在某个时点进行杀毒操作,避免病毒进入和黑客破环,对机房环境配备相应的保护设备,如降温空调、安全供电系统(UPS)等硬件设施,防止会计信息丢失。

(三)完善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控制职能

目前,市场上的会计软件大多已较为成熟,不仅具备了信息系统的各种职能,还具备了管理和控制职能。但是,大多数单位会计人员由于对计算机、网络知识了解不够,管理和控制的思想仍停留在手工记账模式下,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控制职能挖掘不够。对此,单位在人才引进和对现有人员进行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既懂的会计知识又了解计算机、网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样在今后开展会计电算化后,才能充分调动相关人员对单位所用的会计软件进行深入学习,充分挖掘会计信息系统的管控功能。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会计电算化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但是单位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十分必要,否则,会计信息质量将受到影响,会计信息化也便失去了其意义。对此,针对会计电算化环境带来的挑战,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做出调整和改变,进而适应当前的会计环境,促进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篇5: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内部控制论文

(1)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治理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

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分与用户部分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分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分或职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分内部的职责分离。

所谓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职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治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视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电算化部分内部必须把职责分工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会计电算岗位可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纵、出纳职员、审核记帐、系统维护、电算审查和数据分析、档案治理等岗位,同时要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的制定主要明确每个电算化岗位的职责,督促工作职员及时保证工作的完成并做好相应的纪录,保证工作质量、杜尽舞弊现象的发生。工作职员的岗位安排除考虑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外,还应该保证按照不相容业务相分离的原则,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人或一个部分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人或几个部分承担。如审核记账员岗位不得由出纳职员兼任,也不得审核自己输进的凭证。同时规定系统开发职员和维护职员不能兼任系统操纵员和治理职员等。进行这种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在电算化部分内部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会计电算化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以减少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可能性。

(2)加强会计核算控制。

会计核算结果是会计猜测、决策、分析的基础。会计核算控制是防范和化解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核算环节把关,必须保证业务处理正当、有效,账务处理的正确性、规范性,做到数据真实、完整和安全。会计核算控制内容应包括:原始凭证经过审查,在录进处理前一切经济业务处理必须经过相应的权级审批,简明、正确、完整地填制与录进。不正确的业务更正与删除,待解报单的处理等都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严格执行复核制度,充分保证计算机账务处理不错稳定。会计数据输出必须进行严格审核并签章,无论是静态审核,还是动态审核,都要仔细核对输出的账务凭证与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一致。

(3)加强操纵程序的控制。

会计电算化除了软件对操纵方面作了一定的内部控制设计以外,单位制订并严格操纵治理制度,将会有效地保证会计软件的安全运行,同时,也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会计电算化操纵应严格遵照会计业务和处理流程进行,会计电算化系统操纵治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是系统使用治理、上机操纵规程、帐务处理程序,这些规定是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保证所有进进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真实、有效。

操纵治理制度从内容上来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

1)操纵职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

2)预防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输进计算机的措施。如规定原始凭证必须经有关审核职员审核并签章后才能输进计算机等。

3)预防已输进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未经核对而登记机内账簿的措施。如规定已输进计算机的凭证需由审核职员核对并签章后方可登记机内账簿等。

4)建立必要的上机操纵记录制度。如规定用操纵日志的形式记录天天的上机操纵内容等。此外,在会计软件中还应设置防止重复操纵、遗漏操纵和误操纵的控制程序。

(4)加强系统安全控制。

加强系统控制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明确规定上机操纵职员对会计软件的操纵工作内容和权限,杜尽未经授权职员操纵会计软件,防止会计职员越权使用软件;操纵职员身份的密码控制;操纵职员离开机器时,应执行相应的命令退出会计软件;设置接触与操纵的日志控制,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专人保存上机操纵记录进行“日志治理”;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检查;工作环境保护则是为了尽量减少外界因素所致的计算机故障,以保障机器正常运行,主要包括:机房环境保护,保护性设备配备,以及安全供电系统的安装等。例如计算机机房应采用单独专门供电系统,并且不定期检查电源、接地线的安全等措施,以保证机房环境安全。

(5)加强会计档案控制。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包括贮存在软盘、硬盘及光盘等介质上的会计数据和书面形式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资料。

会计档案治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以计算机打印的书面形式保存,保存的有关规定按《会议档案治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②全套会计电算化系统文档视同会计文档保管,保管期限截止至该系统停止使用或有重大修改后的三年。

③妥善保管存有会计信息的磁性(光)介质或其他介质的措施。如规定存有会计数据的磁盘应存放在防潮防磁的容器内等。

④科学规定会计档案的有关权限。如规定查询以前年度的会计档案应经有关职员批准等。

⑤保证会计档案安全与完整的措施。

对会计电子信息档案还应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电算化治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治理,并通过以上制度的执行以保证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

(6)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视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内部审计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检查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用度签字是否符合公司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

(2)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

(3)监视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正当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

(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总之,发展会计电算化,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及促进改革的重要保证。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各单位更好地组织会计工作,为单位决策提供正确、及时的会计信息,进步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昌勇,黄国胜.电算会计基础[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 庄明来.会计电算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3] 黄明亮,周斌,杨文俊.关于会计电算化的会计治理题目[J].电算化实务,,(5):10-13.

篇6:调研报告 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

1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1)内部控制的范围发生变化。

(2)内部稽核机制发生变化。实行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自动化、控制的程序化,各种手续都由计算机自动处理统一执行,会计工作的分工、岗位职责、权限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业务处理程序被大大简化,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一些内部牵制措施无法执行,其审查、稽核机制被削弱。

(3)内部控制的重点有所转移。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内部控制的重点转移到对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的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的控制等几个方面,尤其是原始数据的输入方面。

(4)会计信息存储介质、存储方式的改变。

(5)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变化。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内部控制由原先的单一人工控制转变为人工控制和程序化控制相结合。会计电算化的程度不同,程序化控制的数量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电算化程度越高,采用的程序化控制要求也越多。

(6)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环境下,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外,许多内部控制方法主要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因此,在计算机会计中,控制的重点已不再仅仅是人,还包括人工处理控制、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控制、会计信息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控制等多方面。

2 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的管理特征

(1)操作授权口令化。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操作员的口令和密码是进入会计系统的唯一通道,与手工会计系统授权人员签章不同的是,口令和密码更容易被丢失和盗取,引发不易察觉的会计资料失真。

(2)系统失控的隐蔽性。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许多应用程序本身就带有内控的功能,如果企业在初期设置时没有考虑周全,由于程序运行的重复性,往往会使失控情况长期不被发现,造成很大的损失。

(3)系统缺乏交易痕迹。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文件记录的控制功能大大减弱,一旦企业发现错误,由于部分交易几乎没有痕迹,难以追查出错源头。比如每一笔会计分录的录入系统都会要求借贷平衡,可是如果录入的会计科目错误而审核时又没有及时发现,将会使查找非常困难,可能最终需要查找每一张记账凭证。

(4)控制范围扩大。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不仅要对交易处理控制,还要对系统权限控制,修改程序控制,网络安全控制等等。

(5)信息存储安全风险增大。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容易丢失或损坏,如果没有及时存储,甚至需要全面恢复系统。

(6)电子商务的应用增加了网络风险。网上银行、网上报税、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等新功能的出现,必须要求相应的内部控制程序。

3 完善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控制。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控制主要是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一套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完整的规范化数据格式。

(2)具体控制电算化下的会计处理操作。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应制定严格的指计算机业务处理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如: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数据录入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需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如编制补充登记或负数冲正的凭证加以改正;开机后,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开工作现场;要做好日备份数据,同时还要有周备份、月备份等等。

(3)加强对会计资料的管理。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后,随着存储介质的改变,对会计资料管理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应采取各种安全保证措施,做好防消磁、防火、防潮和防尘等工作,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的,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所有的软件文档资料、数据结构形式、程序说明书和源程序清单均应按机密文件管理,报废的计算机,应将其硬盘彻底格式化,以防数据泄密。

(4)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地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就会形成,必将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篇7:调研报告 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

一、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系统现状及问题

1.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作假现象严重。会计电算化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一方面,它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更加不足。一般来说,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会计信息失真多半是由于上级领导或者其他领导的授意。这说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部分企业领导人的私利。企业领导人在企业内部有较大的权利,使得会计工作人员无法拒绝其要求,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会计信息进行造假来谋取其中的经济利益。由于企业领导人在企业内部的地位,内部控制无法对领导人有过多的限制,给企业领导人可趁之机,这将是影响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最大难题之一。

2.会计电算化系统使得对数据的控制降低。会计电算化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工作人员通过将财务信息数据化、网络化,所有数据的收集、审核、编码等都将工作人员进行,数据的加工、报表制作等也皆是由网络自动化完成,这种数据处理方式使得企业人员对于数据的控制、组织能力降低。此外,数据化会计信息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数据加工,按照已经设定的程序进行再处理,但是也使得企业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的核对、审核等无从下手,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把握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计算机的数据可以进行删除和彻底删除,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迹的对会计信息进行修改或者伪造,而企业其他人员无从察觉,相比传统会计信息的内部监督作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明显更加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技术安全难以保障。会计电算化系统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这种特性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受到严重的威胁。首先,计算机网络对硬件和软件要求较高,硬件和软件必须要互相匹配,否则容易对计算机系统造成影响,计算机硬件的保养还需要加强对工作环境的控制,湿气和温度必须要适宜,同时,严禁火源的接触;其次,会计电算化系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的更新、安全维护等有非常高的要求,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会计数据信息的加工等造成影响,使数据产生偏差;最后,企业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重视不足。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计算机病毒、恶意插件、电源、软硬件存在问题等都会对会计数据造成重大影响,甚至有可能使计算机上所有的会计数据消失或者乱码,对企业而言将会是重大的损失,而目前计算机面临的各种安全性问题也使得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可能。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

1.建立严格的计算机数据控制制度。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依靠建立严格的计算机数据控制制度来与预防和保障。首先,在对会计信息进行电脑输入之前,必须将不同科目的会计设计成不同的科目代码,所有的科目代码的设置都需要设置验证程序,保证会计人员输入的是正确的科目代码,在会计来源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制定严格的会计操作程序,会计人员在对会计信息进行输入、加工等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企业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对于违规操作的人员及时制止;最后,在所有的会计操作程序中,每一次操作的时间、操作内容、操作人员等都必须记录在案,方便将来发现会计问题时能够责任到人,有效防止会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造假[6]。对于已经审核完毕的会计信息要进行加密设置或者不可编辑设置,避免数据被再次使用,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建立有效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监督机制。计算机网络操作中信息加工都具有一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国家应该建立专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监督管理部门。电算化监管部门必须独立于其他部门,国家应该明确规定该部门需要负担的责任,安排高素质的会计审计人员,对各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督,随时掌握企业会计信息更变的情况,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切实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监督机制还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会计信息监督部门,监督部门负责对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的监督,核对会计信息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核对完成后将会计信息交由审计部门及财务总监处。审计部门及财务部门必须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数据信息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做出决断,并对各会计人员进行综合评分,最后将会计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发布出去。

3.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力度。由于部分企业领导人会利用私权要求会计人员制作假账,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政府可以将企业会计部门独立于企业,使会计人员脱离与企业领导人的从属关系,免受威胁。通过参考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国家可以为企业安排独立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薪资由企业上交于国家,国家代为发放会计人员的工资,相当于会计人员独立于企业之外,不受企业领导人的直接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建立有效的安全风险防范机制。首先,加强对企业计算机机房环境的控制,保证机房的湿度和温度等,避免水源和火源的接触。对计算机硬件设施要加强管理和定期维护,确保设备的质量。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风险防范,尤其在更新软件时,注意软件与硬件的匹配度,更加保证软件更新后计算机数据、格式等不会受影响。计算机系统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保障制度,建立授权访问系统,对会计信息访问行为进行实时监控,防止不法人员对会计信息进行更改等;其次,加强对计算机病毒、骇客等的安全防范,加强安全系统防御设置,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性[8]。强化计算机数据安全管理意识,对计算机上的会计信息进行备份处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最后,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骇客等的监管,加大打击力度,用法律手段提高网络的安全性,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的问题有: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作假现象严重、会计电算化系统使得对数据的控制降低以及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技术安全难以保障,必须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即要做到建立严格的计算机数据控制制度、和有效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监督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力度,并建立有效的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谢日芳.浅析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J].企业导报,,05:141-142.

[2]何明杰.电算化环境中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3,23:136-137.

[3]张瑜东.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风险防范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2:56-58+139.

[4]赵志红.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问题探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4,01:29-32.

[5]刘海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05:185.

[6]黄逸聪,周赛.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风险及防范[J].品牌(下半月),2015,01:81+83.

[7]庞莉.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风险分析――以波司登集团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15,05:22-24.

篇8: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

1. 复合人才的缺乏, 电算化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之于会计电算化, 它不仅要求操作人员具有会计的专业知识, 还要求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这就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计算机相关知识培训。

第一、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由于当前科技发展迅猛, 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以及计算机技术也是以目不暇接的速度更新变化着。然而, 在现如今市场上的计算机教材, 大都是前几年出版的, 知识老旧, 对实际操作的指导意义不强。即使是最近出版的也是原先教材的翻新出版, 这样的教材不仅不能达到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甚至还会导致会计电算化发展滞后。

第二、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 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相对于传统的手工会计, 会计电算化是人机结合的系统, 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知识还要对计算机的硬件以及软件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目前在我国, 这种既是会计专业的同时又兼备计算机技术的人才还有很大的缺口, 然而对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2. 会计电算化涉及范围的局限:缺少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

我们可以到会计软件市场上走一走, 发现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种类十分繁多, 然而, 这些品种满目的的软件它们在功能上基本上没有差别。但是,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下, 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使用单位, 它们最终都是要市场化的, 所以, 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 必须依赖其对市场的预测, 况且在对事物进行决策与执行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控制, 之后还要进行核算分析, 这些都需要与之相对应的会计管理软件来完成。专业化管理软件的缺乏无疑会影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 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并不是利用计算机对会计工作简单的进行操作, 而是将财务会计电算化与管理会计电算化相整合在一起, 使二者有机结合。这不仅使财务会计记账、算账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而且使管理会计可以将资料充分利用;更使管理会计获得来自于财务会计基本信息以外的其他相关信息, 为管理提供更全面、更具体的信息。

3. 会计软件不能及时升级换代, 软件安全性、保密性差

第一、在当前不少企业中, 相对于计算机的硬件而言,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还是比较古老的。目前。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正确的理解会计点算化的真正意义, 仅仅认为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记账代替手动记账, 只重视对于其计算机硬件进行更新而无视于会计软件的升级, 使得会计软件跟不上现实操作的需要。

第二、有的企业虽然对会计软件进行不断的更新, 其企业应用的软件也是最新版的, 但是对于计算机的安全性却关注甚少, 导致会计信息泄露, 对企业的发展形成障碍。

4. 内控制度不够健全, 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 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 提出了新的问题。而目前, 我国建立在手工操作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也不是十分完善。实施会计电算化, 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 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目前, 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 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由于基础工作薄弱,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管理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 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 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1. 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

第一、由于会计电算化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使得在传统手工会计下进行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显得有些多余, 甚至已经没有必要再进行这方面的控制了;

第二、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 原先的传统手工会计下进行的一些内部控制被计算机的内部控制所自动化。

第三、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 不仅存在着人工进行的内部控制, 还存在着计算机程序进行的内部控制, 它们二者之间是相结合的。

2. 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变化

由于会计电算化将计算机技术也引入了会计操作实务中, 使得对计算的控制也加入了会计内部控制中, 例如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对计算机硬件的维修、对计算机软件的分析、程序的编制、操作人员的维护、信息介质的维护、信息安全的保障、系统维护人员的道德责任等等问题都加入到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内容中。

3. 内部控制重点的变化

传统手工会计转换为会计电算化后, 进行会计财务工作时的数据都将来源于数据库, 在会计操作中, 如果出现对计算机的操作不当, 不但会使数据输出发生错误, 还会导致计算机系统受到损害。

所以, 在会计电算化后, 在整个会计电算化业务中, 对数据输入操作不当的控制将是最重要的控制环节。

4. 信息存储介质的变化

由于在会计电算化中, 会计操作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 信息的存储大都是通过磁性介质来予以保存的。然而当磁性介质受潮、受热、被磁化、弯曲后都会使介质损坏, 导致信息丢失, 所以, 在对信息系统的资料进行保存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控制, 以免发生不必要的风险。

5. 会计网络化带来的新问题

第一、网络环境下, 大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开放的互联网传递, 很难保证其真实性与完整性。

第二、互联网的开放特性, 给一些非善意访问者以可乘之机。

第三、计算机病毒的猖獗也为互联网系统带来更大的风险。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以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1. 严格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

会计核算软件正式使用后, 对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 针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计算机维修及会计软件系统维护等工作岗位。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 以实现职权分离, 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如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

2. 严格系统操作环境管理和控制系统

操作环境包括系统操作过程以及系统的维护。操作程序控制主要通过制订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操作规定来实现。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 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如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 规定资料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 规定软碟专用以防病毒感染。系统维护包括硬件维护和软件维护。

3. 建立计算机房管理制度

实行电算化以后, 设立计算机房的主要目的是:给计算机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保护机器设备;防止各种非法人员进入机房, 保护机内程序和资料的安全。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对进入机房内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

第二、保证机房设备安全的措施。如机房防火规定等。

第三、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的措施。如机房防潮、防磁等方面的规定等。

第四、会计资料和会计软件安全保密的措施。如数据备份规定及不准在计算机上玩电脑游戏等规定。

第五、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如规定会计核算软件的修改需报经单位总会计师批准等。

4. 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这些档案主要是指打印输出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 存储会计资料和程序的软碟及其他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的各种文档及其他会计资料。档案管理的功能是负责系统内各类文档资料的存档、安全保管和保密工作。档案管理一般通过制定与实施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 通常包括:

第一、存档的手续, 必须有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的签章才能存档保管。

第二、各种安全保证措施, 如备份软碟应贴上保护标签, 应存放在安全、洁净、防潮的地方。

第三、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 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参考文献

[1]刘巍.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02) :131-132.

[2]李欲伟.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16) .

[3]高志军.浅谈企业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J]消费导刊, 2009, (18) .

[4]汪艳.浅谈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J].公用事业财会, 2007, (02) .

[5]钱静, 徐峰.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 (02) .

[6]刘培宏.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之我见[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 2005.

上一篇:漓江漂流作文300字下一篇:师德培训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