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大纲五种能力解读

2024-05-13

语文考试大纲五种能力解读(共14篇)

篇1:语文考试大纲五种能力解读

语文考试大纲五种能力解读

一、20《考纲》的最新变化

年语文《考纲》,与近年来比较,稳中有,变中创新,日趋科学、合理与完善。语文《考纲》仍分为五大部分:考试性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试、题型示例。

与的比,其变化有:字音、字形部分删去了“常用”限制,扩大了考查的范围;语言表达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渗透了新课标的命题精神。《考纲》的变化,对命题及评卷有直接的影响,我们应引起重视。

二、高考语文五种能力解读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 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解读】识记主要考查考生对语知的掌握情况,体现在试卷上主要是对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句名篇等内容的考查,所考查的这些内容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因为语文学习的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识记的基础上的,没有了对这些内容的识记,听说读写就没有了根基,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复习时,要准确把握常见字的音、形,做到见到的会读、会读的能写、能写的知道意思。另外,要熟读课本中要求掌握的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做到记谁、不写错。

B 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解读】理解在考题中所占的分量比较大,体现在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中的有关词句的问题上,包括: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翻译以及现代文中词句的理解等。这些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等。

理解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关键,无论是读还是写,都离不开理解这种能力。所以复习时要积极训练,做到能通过阅读材料迅速理解题干的内容,深刻体会语料的各种内涵。

C 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解读】 分析综合是一种思维过程中的一种能力。“分析”指能按照试题题干的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同或不同的内容,理解各要点之间的各种关系;“综合”指把分析的内容按类别进行归纳。分析、综合是阅读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的思维形式,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

考查内容主要有:文言阅读中主要信息的筛选、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等,现代文阅读中还包括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D 表达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解读】 “表达应用”指能借助语言外壳利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理解等。

考查的`角度主要有语言的运用和作文两个方面。语言运用方面考查的内容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包括熟语在内的词语、能够辨析并修改病句以及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修辞格的使用等;作文方面主要考查的是在写作文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如审题立意能力、联想想象能力、选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写作技巧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常见文体能力等。

E 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解读】 鉴赏评价是主要针对古诗文、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而言的,一是对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鉴别赏析,二是对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说等。

考题涉及的内容是古典诗歌、文言文、现代文学作品等内容的鉴赏评说。包括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形象特征、意象、意境等内容的赏析,对诗人表达的感情倾向的评析;对传记类古文中传主思想品德、作者的情感的评说;对散文中描摹的形象、谋篇布局、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的赏析以及对作者体现出的情感的评说等。

对ABCDE 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解读】从高考试题的角度看,能力层级的逻辑排列与试题的难易度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能力层级比较低的试题,难度上不一定低,相反,能力层级较高的试题,难度不一定高。因为能力层级是从语文学习的层次角度分析的,换言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是学习由易到难的体现;而试题的难度是从考生的角度来说的,由于考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即使是同一道题,也可能有着不同的难易看法。所以,五个能力层级相对应的考点内容,在试卷上体现出来的就有着难易不同的考查特点。

篇2:语文考试大纲五种能力解读

语文

选考模块变必考建议进行速读训练

今年语文高考考纲主要有四个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选考模块变为必考。~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个选考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二是适度增加阅读量,现代文阅读选考模块内容修改为必考内容,这就意味着现代文阅读部分考查三个文本,现代文阅读文本的总字数必然比原来增加,重点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三是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充分发挥语文高考试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试题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四是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及探究能力等。

备考建议:

优化以往经验,重在夯实语文基础。探索新的备考策略,在训练的方向和比例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速读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在3种文本的阅读训练中,安排不同的题型进行训练,重视在文学类文本中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重视在实用类文本、论述文阅读中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和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篇3:语文考试大纲五种能力解读

一、提升情感沟通能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传授者,还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一是要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开展谈心交流活动,认真听取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哪些需求,对语文教学活动有哪些意见或建议,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定期深入的师生沟通交流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拉近距离,为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要学会激励引导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发挥激励引导的作用,多给予学生表扬与肯定,发掘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通过肯定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感知,对语文学习活动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推进语文教学深入开展。三是要掌握必备的心理学知识。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适当强化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履职能力。

二、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教材中有限的信息,是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活动增加丰富的教学内容。一是善于从校园内搜集教学素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信息的补充活动,其中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校园生活,可以为语文教学活动提供第一手教学素材,善于从中搜集、整理出对教学活动有益的素材,并加以科学运用。如教学写人写事的作文教学时,学生会面临素材空洞的境地,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校园中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让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找到素材、激发灵感。二是善于从网络中搜集教学素材。现代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从网络中搜集整理出自己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如教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详细资料。再比如教学建筑物说明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形象演示文章内容的实地场景,为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善于从社会上搜集教学素材。为了提升语文教学成效,教师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搜集学习信息,活化语文教学活动,如教学有关建筑类说明文之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开展仿写活动,此时,教师就需要提供与课文教学内容类似的建筑物,供学生进行仿写,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写作能力。

三、提升信息教育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现代化水平,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一是要强化自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方面,要利用各种机会强化自学活动,尤其是各种软件的推陈出新,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依靠自学为主的方式提升自己对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与掌控能力。二是要善于创新。创新就不能完全拘泥于现有做法,部分语文教师虽然也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运用成效方面不够理想,机械地照搬套用,缺乏新意。教师应当创造性地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在原有课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改,使之更加适合教学实际工作的需要,逐步独立完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三是要全面运用。初中语文教师在全面深入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后,要在教学活动中强化运用,凡是可以运用的地方尽量多运用,节省教师的教学时间,增加教学信息容量,让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向素质化方向发展。

四、提升教研改革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之外,还要不断强化教学研究,提高自身在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一是要增强创新能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注重创新精神的发挥,教师要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实验活动,更加关注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成效,改进教学手段,提升语文教学成效,为语文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增强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紧密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活动,着重针对影响教育教学成效提升及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探索成功的途径,为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积蓄后劲。三是要增强梳理能力。对于繁杂的教学活动及从中透露出的教学信息,教师应当培养自己具有较强的甄别能力,在教学研究活动中紧紧抓住重点环节,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还要从各种教学现象及成果中罗列出最为关键的内容,提高教学研究成效。

五、提升教学反思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在每完成一节语文科的教学之后,教师还要养成及时反思教学活动的良好习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成绩及存在不足,取长补短,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模式。一是要注重搜集反馈信息。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当通过当堂监测或者重难点提问等方式,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教学信息反馈,对自己本节课开展实事求是的评价。二是要坚持撰写教学心得。教师要养成写教学心得体会的良好习惯,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及存在的不足记载下来,全面反思自己教学活动中素质化程度及有效性程度。三是要及时查漏补缺。对于自己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查找出来的问题,教师应当及时进行教学思路与措施的调整,汲取以往不够成功的教学经验,将先进的典型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履职能力,有效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许多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感到了明显的不适应,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产生了制约。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强化自身建设,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提升履职能力,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篇4:语文考试大纲五种能力解读

本文阐述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初中学生五种能力。

一、开展说话交流活动,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说话交流实践活动的方式有很多,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下介绍两种方式:

1开展课前5分钟说话活动

从初一开始,利用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让一名学生上台来说话,内容提前准备。要求台下的学生认真听后从主题、语气、感情等方面进行评论打分。随后,老师进行点评及拓展发言,鼓励肯定学生,指出不足,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课前5分钟说话”的内容可设置不同的话题,如身边故事、生活启迪、格言交流、时事评论、阅读心得、名人推介等。话题不拘一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水平高的学生,可以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胆量,而且培养了听和说的能力。

2开展好口语交际活动

现行的教材设计很适合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如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说家乡、第五单元的讲故事和评故事,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讨论: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等等。认真地开展好这些口语交际活动,学生从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如根据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活动“模拟旅游咨询”,我们在班上召开了一次旅游咨询会,介绍本地(连山县内)的旅游景点及旅游注意事项。让每个学生都做好扮演两种角色的准备:作为游客,要清楚自己想了解什么,以便在咨询会上提问;作为咨询员,要清楚自己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以便在咨询会上应答。要求游客提问要简洁明确,旅行社咨询员回答要有针对性,游客要对旅行社咨询员的回答给予评价,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甲组扮演旅行社咨询员,分设几个咨询点;乙组扮演前往旅行社咨询的游客。游客向旅行社咨询员咨询,咨询员力求给游客以满意的答复。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开展收集素材活动,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

结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学会利用图书馆》,笔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开展收集写作素材活动,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笔者先让学生收集有关“书”的名人名言。有的学生找到了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的学生找到了莎士比亚的名句:“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通过收集活动。培养学生对“书”的感情。然后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教给他们能迅速找到所借书的方法:先看所借书的大类,再看属于这个大类中的哪一个小类,这样找下去,便能找到自己所要借的书。如借《西游记》,首先看一下,它是属于文艺类:再分析一下它是文艺类中的古典小说……于是便找到了。

如何发挥阅读的作用呢?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做读书扎记,边阅读边做简单实用的摘要,持之以恒地收集积累语文知识,把这项活动作为语文作业来完成,教师随时检查评分,并计入期末语文总分,以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开展课室文化活动,培养合作协调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从初一开始,每周开展布置课室文化活动,即更新课室的墙报、格言、公布栏等。经过这样长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我们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周一组,轮流着来开展这项活动。每个小组务必团结合作,在每周二前完成所有的工作,然后接受评委的评分,每七周后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胜出。墙报刊登的内容必须是本组同学自己写的作品,反映班级和学校的情况;公布栏除了张贴相关的通知以外,必须张贴本组同学自己写的四篇作文;竖匾所更新的“格言”,也必须是本组同学自己写的句子。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小组的同学都动了起来,他们分工合作、相互督促,文章和格言写好之后,他们又相互进行修改,以确保质量。特别是墙报的版面设计、配置插图、抄写安排等等,更是倾注了他们团结合作的心血。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四、开展记者培训活动,培养交际能力

培养交际能力是发展学生社交能力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担任着母语的教学工作,有责任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社交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地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

结合以新闻为主的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笔者设计了记者培训活动。在学校举办活动时,笔者让学生都充当记者,如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学生要对整个运动会的各方面进行深入的采访报道。在实施前,学生已提前学习了新闻的写作要领,笔者要求学生在运动会期间每天至少写三则新闻,如采访到好的消息,一时写不出来,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也可以请教老师,共同完成这篇新闻报道。写成新闻稿后,立即送到学校广播室去,提供给播音员报道。

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效果很好。据统计,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三天以来,笔者所任教学班的学生写出了500多篇新闻稿,采访内容涉及到各个项目的运动员、教练、观众、志愿者等等,可见他们与人打交道的频率之高,通过活动,他们锻炼出了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

五、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培养写作能力

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可以适当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以此来培养初中生写作能力。

如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3—5人,要求他们。对本地区的老年人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后写成详细的书面报告,这个报告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来写,也可以进行整体分析。,在布置这项活动时,教师可提供本地区老年人的一些相关资料给学生参考,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并引导学生从自己所认识的长辈中展开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得很好。写出了有质量的调查报告。如其中一个小组在《连山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的报告中。介绍了连山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运动场所、医疗保障等等。给政府提出了引导老年人健康生活、增加老年人活动场地、健全老年人医疗保障机制等建议,并提出了借助招商引资和民间资金为老年人谋福利的一些具体措施,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够做到这样。十分可贵。

篇5:语文高考大纲变化详细解读

考试大纲对控制高考命题、引领考试方向、体现教育功能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今年高考与去年相比会有什么变化?在3个月的时间里如何有针对性地复习?我们为考生解读2008高考大纲的变化,帮考生指明方向、备战高考!

作文不限文体,别用网络语言

语文要求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6种能力。必考内容为: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具体变化为:一是基础知识在字音和字形识别的要求上,都加了“常用字”的限制,更明确了考查范围,就是考查学生常见常用的易读错、写错的字词。二是写作,过去考试大纲提“能写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及常用的应用文”,今年考纲上指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及其他常见题材的文体。”这说明高考作文不再限制文体,考生可自选文体,除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外,诗歌、戏剧等方式也可运用。

考纲在有文采的问题上做了两点修改:一是把过去的`“词语生动”变成“用词贴切”,二是把过去的“文句有意义”变成“文句有表现力”。这就要求考生不要追求美,追求华丽,追求辞藻的堆砌,鼓励学生写出语言和内容高度统一的文章,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备考建议】

考生平时要全面训练各种文体,注意一些自然、人文科学的新闻以及一些前沿科技成就。此外,时下学生因受网络语言影响,在作文中使用大量不规范的生造词和语义掺杂不清的语句,这一要求表明,考生如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

(来源:中国网)

篇6:语文考试大纲五种能力解读

2006年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分为大纲卷考试说明和课标卷考试说明两种。本文主要进行大纲卷考试说明的解读,为使用大纲卷的考生提供一点帮助。

北京市中考统考在经历了的尝试,的摸索,05年的总结后,2006年将是一个基本定型进一步完善的年份。通过与考试说明的对比来解读06年中考说明,应该说是比较切合实际且有意义的。

2006年大纲卷考试说明与05年考试说明相比,可以简单概括为:四稳中有五变。“四稳”

① 考试性质不变。都是以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为对象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都是为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提供分数,有助于高级中等学校能够根据考生成绩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推进初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起良好的导向作用;都强调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② 考试范围不变,坚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北京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为考试的基本范围,重点考查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语文基本能力。

③ 考试内容和目标中,语文基础(六条十二点)、阅读中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要求不变。

④ 考试方式、试卷结构、试题难度及分配比例、试题题型及分配比例等也都不变。

以上这几点,很好的保持了中考试题的稳定性,为广大师生宏观地准备中考明确了目标。“五变”

变化一:现代文阅读部分在原来五点(内容见考试说明,本处从略)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一点:“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与此相对应,“题型示例”部分所列现代文阅读的四个选段中新增了三道练习,即(1)魔鬼城最能引起你兴趣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2)有人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污染是避免不了的,只能是先污染后治理,请你从文中举出一例说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3)请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你对作者所说的“毛估”的认识。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参考答案中没有给出他们的答案。如前面所说,开放性试题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呈现有增无减的势头。实际阅卷中这个也是拉开分数差距的试题。透过这一变化,可以预测,今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在命题上毫无疑问地会加大这类试题的权重。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进一步展开,考生可收集一些例题进行分析揣摩。

篇7:语文考试大纲五种能力解读

①20:“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年调整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将“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调整为“常用应用文”,更符合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实际,更能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起到良好的高中作文教学的导向作用。高中作文教学不是培养文学家,也不是培养征文比赛的高手,它培养的目标是具有高中毕业生应有水平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考纲的调整无疑是回到了高中作文教学正确的目标上来了。

②年发展等级的深刻这个考点的表述是:“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2006年调整为:“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将“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整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这样修改使原项目中的层次表述得更加清楚。“问题”改为“事物”,既科学,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扩大了内涵,更符合作文写作的实际;将“原因”改为“因果关系”,扩大了考查的力度,强调考生对事物不能只知其因,更要重视其果,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更要重视其发展过程,加大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考查目标更明确、具体。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的过程,因为有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考查考生认知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考查考生认知事物的过程,即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此过程中考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有助于全面提高考生的素质。 【您现在阅读的文章来自“中国人才指南网”,请记住我们的永久域名: 】

③2005年发展等级的有创新这个考点的表述是:“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2006年调整为:“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将“有个性特征”调整为“有个性色彩”,这一调整,体现了作文教学的客观性,更符合实际情况。就大多数学生而言,要写出“有个性特征”的作文,实在是有些难为他们,而写出“有个性色彩”的作文则是有可能的,也是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调整,降低了考查难度,也更有针对性,使高考作文考查更具有公平性,使众多考生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事实上,随着大学招生的扩大,就读普高的学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高中质量的普遍下降,特别是普通高中,降低高考难度也是在所难免的。

总之,这次高考作文考试大纲的调整,表述更科学,更符合高中作文教学实际,切合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和现状,整体难度有所降低,凸现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由此,我妄胆预测一下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权当供大家在2006高考作文备考过程中作为参考。

1.命题模式异彩纷呈,但仍有规律可循。

,除北京外,其余14套作文题均为话题作文,可以说是话题作文一统江山,且多为关系型话题作文,延续了全国卷的作文命题模式(“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到2005年,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范围进一步加大,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看图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开始占有了一定比例,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态势,但话题作文仍然占据了半壁江山,体现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可以预测的是,全国卷2006年仍然会重复昨天的故事――考查话题作文,或者关系型,或者词语话题型。一方面是,话题作文有其优越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受到众多专家学者和师生的好评、青睐,不会轻易被抛弃;另一方面是,全国卷要发挥突出的导向作用,引导地方卷向全国卷靠拢,避免地方卷命题的随意性、盲目性,因而全国卷也不会轻易改变已经比较成熟的作文命题模式。但是,也可能有些变化,如在话题形式上,可能改关系型为词语型,或题意型;或者在话题材料的提供上改文字为图画(主要为漫画),或图文混合。

对地方卷来说,既要向全国卷靠拢,又要体现地方特色,力争命出与众不同的题来,所以,命题形式上会百花齐放。主要命题形式除话题作文外,有以下几种: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图画或图文混合作文;词语作文;题意作文;大小作文等。就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来说,不外乎就是这几种,只要我们熟悉它,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高考作文备考过程中,对这几种命题形式都要训练,都要让学生掌握他们的提点及写作方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的高考中出现了一种题意作文。上海卷、福建卷、湖北卷就是采用的这种命题模式。其特点是,作文提供材料或图画,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其实,这种命题模式在以前的作文训练中出现(如各地的模拟试题),但在高考作文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就其本质来说,题意作文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另类。所以,有人把这种作文命题形式称作“后话题作文”。其写法是,首先将题意作文转化为话题作文。转化的关键,就是将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浓缩成一句话,并以此作为自己作文的话题。有了话题以后,就可以按话题作文的要求来写。如2005年上海卷,作文题中有这样的提示:“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根据这个提示,就可以将其转化为“文化生活与我(我们)的成长”的话题作文;2005年福建卷,根据图画上的文字提示,就可以将每一组提示语其转化为一个话题,如“我规范”与“我新颖”、“我稳定”与“我多变”、“我周长短,面积大”与“我周长长,面积小”。不仅题意作文可以转化为话题作文来写作,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也可以转化为话题作文来写作。如命题作文,可以将作文题目看作是一个话题,你仍然可以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只是不需要你自拟题目。比较而言,题意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有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因为话题要自己确定,也可以自己确定,所以,考生可以发挥的空间更大。由此可见,2006年考查题意作文的趋势将更大,数量将更多。 【您现在阅读的文章来自“中国人才指南网”,请记住我们的永久域名: 】

当然,还要注意多题作文的命题形式。2005年,重庆卷出现了一大一小两个作文题。小作文考一篇说明文,占10分;大作文考一篇命题作文,占50分。这种命题形式虽然走了老路,回到了以前的高考作文命题模式上去,令很多老师、学生顿感意外,无所适从,但仍然有其合理性,也是不违背考纲的,更主要的是可以全面考查考生的作文能力。因此,备考2006年高考,多题作文命题形式也是不可忽视的。

2.作文总体难度降低,可能限制某些文体。

这次高考作文考试大纲的调整,表述更科学,整体难度有所降低。前面已有分析,这里不再嗦。要说明的是,2006年的高考作文有可能限制文体,也有可能以小作文的形式考查应用文的写作。这从考纲的调整可以看出一点端倪。考纲中将“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调整为“常用应用文”,可见“常用应用文”将进入命题人员的视线;诗歌、戏剧等不属于“常用应用文”,在2006年的作文题中将有可能受限。事实上,2005年高考有的作文题就限定了某些文体不能写作或者只能写作某种文体,如2005年北京卷就限定只能写成议论文。这是一个明显的信息,我们要高度重视。可以预见,议论文将成为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宠儿。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议论文和“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当然,如果高考作文题目的要求是“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表示考生选择哪一种文体(包括常用应用文体)都是可以的。你选择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总结、报告等常用应用文体,这是符合要求;你选择写散文、小说、故事和寓言等等文学体裁,这也是符合要求的。但从备考的角度来说,还是要记住“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这句话,练好基本文体,尤其是议论文(议论性散文),以不变应万变。

3.突出思维考查,关注社会人文。

大纲将发展等级中的“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整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在强调对学生思维的考查。高考作文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看法、观点,自然涉及到考生的辩证思维,考生只有运用独特的、正确的思维来思考,才能得出新颖别致的观点来。同时,大纲将发展等级中的“有个性特征”调整为“有个性色彩”,也是要突出考查考生要具有个性思维。考生对生活有个性的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对生活有真情实感,写出的作文才有个性,才是个性化的作文。所以,备考时,要重视辩证原理的学习,要学会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并把这些用于作文实践中去。

篇8:语文考试大纲五种能力解读

关键词: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新考试大纲,听力策略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高职英语教学应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既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 作的能力 。高等学 校英语应 用能力考 试 (简称PRETCO)自2000年正式实施 ,是为检测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英语实用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一种全国性、标准化的考试,目的是考核考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及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涉外日常交际与业务交际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交际范围包括一般性的日常内容和与涉外的业务内容。

为了与时俱进、适应我国当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体现职业英语的特点, 高等学院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委员会对考试大纲和试卷进行了修订, 从2014年12月起开始考新题型。

一、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新大纲的解读

(一 )考试内容及题型分析

B级考试仍然包含五个部分 :听力理解 ,语法结构 ,阅读理解,翻译和应用文写作。考试范围限定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规定的全部内容,适当调整题量,难度保持适中。2014年12月以后实施的新题型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 )新修订大纲的特点

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延续了“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设计理念,在试卷的内容和题型上做了合理的调整,进一步突出了考试的实用性和职业性,更全面地反映了学生掌握职业英语的技能。考试大纲修订的项目与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更新词表及其附表 ,增加了应用性词汇的比例。因为原词表已不完全适应当前教学与职业需求, 新考试大纲遵循基本保持原有词汇量、减少非社交性词汇、增加职业环境下常用词汇等原则进行修订。学生应更多地阅读和熟悉应用性文字才能熟悉这些词汇。

2. 加 强听力测试 ,增加了听力理解试题的比例 。 当前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听说能力日显重要。 为适应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要求,B级考试听力所占比例由原来的15%扩展为24%,题型也增加了长对话题,即时问答和简短对话题各增加2题。

3. 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混合使用 ,改进了选答题型。客观题信度较高,主观题则效度较高,主观题和客观题混合使用是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固有的特点。考试内容决定题型,新修订的大纲中,主观题的比例没有明显增加,主观性试题里的简答题对字数仍是有限制的,不能多写,必须根据每题说明(Direction)的提示控制字数。新大纲保留了术语匹配题型 ,但是语言应用部分的题型减少了15%。此外,句子翻译题是3选1,每题只能选一个答案,多选不给分。

4. 增强了考试内容的实用性 ,在保证信度的前提下更重视内容效度。新大纲引入了更多的职业英语与职场英语内容,适当调整了社交英语与应用性英语的比例。其中社交性英语主要用于听力理解,阅读题与翻译题以应用性文字为主,写作题为应用性文字。图文结合是应用性文字的特点之一,应用十分广泛, 新大纲在阅读理解部分加深了考生对图片文字的理解,使应用性技能的测试更具有实用性和真实性。

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听力考试解析

(一 )听力考试命题要求与题型分析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听力材料的语速为每分钟110个词左右,考查的是学生对日常用语、短对话、长对话和小短文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听懂语速较慢、结构简单的日常交际、英语对话及不太复杂的短文陈述。考试分为Section A(日常交际7分 )、Section B(短对话7分 )、Section C(两篇长对话共5分)、Section D(小短文5分)四个部分,共24分。Section A、Section B和Section C均播放两遍 ,Section D播放三遍。

Section A部分主要是一句特殊疑问句或简单的陈述句 ,考查内容涉及询问、征求意见、兴趣爱好、健康状况、问候祝愿、时间数字等,题型包括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日常交际用语,考查学生对日常交际用语的理解和回答能力。SectionB和Section C部分均为对话题 , 其中Section B为七组短对话 ,Section C是两篇长对话 , 要求对所听的对话和问题选择出正确的答案。对话题的问题大多以特殊疑问句的形式出现,题型包括细节辨认和推理概括, 考查内容涉及地点场景、人物关系、时间数字、身份或职业、建议请求、逻辑推理等。Section D部分为一篇小短文,其中有五个空格,要求根据听到的内容填入一个单词或词组,题材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小故事、人物、欢迎辞、文化、科技等,考查学生的听辨、语篇分析及单词拼写等综合听力理解能力。

(二 )听力理解应试策略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词汇量储备远远不足,听力基础不扎实,平时缺乏有效的听力训练,加之新题型里听力理解比例的增加,这些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考生的成绩。

1. 预 读选项 ,预测内容 。

部分考生因基础较弱,很难做到完全听懂所播放的素材,为了提前了解听力试题的大致内容,考生一定要尽快利用有限的时间快速浏览已知的文字内容。在整个25分钟的听力考试期间,考生有两次预读机会。一是从试卷发到手到正式播放听力题之间的时间。因为考生通过考前指导,对考试一开始时的考场指令、答题卡填写要求和听力题说明都已经充分了解考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听力题的四项选择快速浏览、熟悉题型、分析对比并预测标记出题的意图。二是每题之间的选择答案时间。因为选择答案大部分在听的过程中已做出,最多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剩余的时间就可用来快速浏览后面的内容通过预先浏览题目选项,可以了解听力原文所隐藏的信息,判断内容、重点或关键大意,做到听时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帮助考生对答案进行准确定位,提高正确率。

2. 学会速记 ,捕获关键信息 。

听力考试不同于阅读或写作等考试类型, 播放录音材料期间,考生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结合之前预读的内容,有效捕获关键信息。听力的“瞬时性”特点尤其考查考生的短时记忆能力,考生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速记符号,对主要内容先标记后补充,同时对一些表示时间、数量、地点、人物关系等信息要敏感,做到边听边记关键词。尤其是在Section B和Section C的对话题里,要关注but,however等转折词,因为往往它们后面阐述的信息才是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此外,有些题目选项是对原文某些关键词或句型的替换,应给予特别关注。

3. 克 服紧张 ,果断答题 。

无论应对何种考试都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些考生会因为对自己的听力水平没有信心而高度紧张, 或因为个别地方没听懂而全盘放弃,或习惯性地将输入的听力材料转换成中文而影响到对听力材料的综合理解。考生在遇到听力材料生词较多、语速较快的时候,会引发更多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因此,在听力开始前,考生应提前调整好心态,运用自我暗示法,调整情绪,自我鼓励,在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前提下学会放松;在听力过程中,应释放焦虑感,学会放弃不重要的细节抓住解题的关键信息, 即学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整体内容的理解,将重点放在实词上。切记不要因某一题没得到听懂而患得患失,轻易放弃后面的题目。遇到没有完全听懂的题目,可以先迅速猜一个答案,然后果断跳离,争取时间预读下一题。

三、结语

篇9:语文考试大纲五种能力解读

一、提升学习借鉴能力,汲取他人教改精华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推广。作为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埋头苦干、深入研究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抬头看天、广泛搜集成功的教学经验与技巧,将先进的教改成果与自身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例如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预习能力不足的状况,笔者广泛查阅了各地区在这一方面的经验做法,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与能力,创造性地开展了“五步预习法”的尝试,指导学生通过“多遍朗读了解内容”、“查阅工具书解决基础知识”、“对照思考题分析课文”、“提炼学习难点问题”、“总结预习成效及技巧”这样的五个步骤开展有效预习活动,整个预习活动高效有序,既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学生预习活动的技巧效果。

二、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灵活运用电教设备

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能力是当代教师一项基本功,在熟练操作各项信息手段的基础上,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做好从“直接运用”向“自主设计”的转变,尤其是要能够熟练运用软件自行设计教学课件,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课堂教学需要。例如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学中,针对学生对基因科学研究不熟悉的状况,笔者从网络中下载了基因科学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内容,采取“文字+图片”的形象阐述方式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演示,起到了丰富教学信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双重目标。这样的自主设计教学课件最为显著的优势是能够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自己教学设计方案的具体要求,灵活设置各种信息及其展示方式,更加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摆脱了统一发行的教学课件在教学中出现“水土不服”的弊端。

三、提升交流沟通能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高中生心思缜密、自尊心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交流与沟通的技巧,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关心与激励,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环境。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关心每一位学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困难,及时进行帮助,以及开展心理疏导,缓解学生因为高考应试压力产生的消极、负面情绪。在笔者的关心爱护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始终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进行学习活动,激发了学习的潜能,提高了语文学习成效。另一方面,笔者还经常与学生进行谈心,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发掘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优点,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的,以这样的切入点开展表扬与鼓励,提高学生学习中的兴趣。即使是年龄接近于成年或已成年的高中生,其内心仍对教师的表扬与肯定具有强烈的期盼,运用好这一点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帮助较大。

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掌控课堂发展态势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属于动态的变化过程,虽然教师事先设计了完善的教学方案,但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出现各种非预设现象的概率较高,这就更能够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急和掌控能力。语文教师应当临阵不乱、细心应对,化被动为主动,因势利导开展下一步教学活动。例如在课文一些重点内容的教学中,学生之间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并且其中一方的观点比较片面或不正确。面对教学中突然出现的这一现状,有的教师及时进行纠正,其实这样的处理方式较为不妥,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比较恰当的做法就是以学生出现的观点差异为抓手,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两种观点的分析,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究学习之中,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进行辩论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无论观点正确与否的一方,都可以在这样的研究学习之中加深认识、纠正偏颇,实现了正确理解掌握的目标。由此可见,做好应急处置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有效掌控教学课堂。

五、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构建立体教学体系

整合各种对语文教学有帮助的资源,构建立体化的语文教学过程,这也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履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强化三个方面资源的整合,首先是善于整合课外活动资源,将紧张的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舒缓,巩固课堂教学成效,重点发挥好课外专题研究以及学习技巧交流、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的作用,拓展语文教学课堂。其次要善于体现以赛促学的作用,结合教学进度安排以及教学重点、薄弱环节,定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学习重点,同时活跃学习氛围。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搜集网络以及教学媒体上的先进经验,重点是学习技巧、记忆方法等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实际需要,将有助于语文教学的资源整合与运用起来,建立课内外相融合的有效教学体系,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开展。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在工作中应当强化五个方面的能力训练,提高教育教学履职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活动合理开展。

篇10:语文考试大纲五种能力解读

试分析推理部分:判断推理

关键词:士兵提干

提干考试

张为臻

综合知识与能力

判断推理

根据《2018年从优秀士兵中选拔干部综合知识考试大纲》,大学本科毕业生士兵提干考试综合知识与能力考试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理论知识、第二部分是军事知识、第三部分基本常识,第四部分为分析推理、第五部分为综合知识。接下来要着重解读分析推理的判断推理部分。大纲中明确,此部分主要考核考生根据题目给出的一套图形,或一个算式,或表达逻辑关系的一段文字,理解把握事物间关系和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判断推理包含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四方面。

一、图形推理:指的是一种推理方式。在一个图形推理中,已知的若干图形构成前提,由前提而得出的是结论。解题关键就是观察图形的规律:图形的大小、笔画曲直多少、方向的旋转、图形的组合顺序、图形的叠加、求同等等。

做图形推理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出第一套图形中的规律。找到规律以后就可以很容易地把它运用到第二套图形中去。要观察的要素也许不是很多,但其运用起来特别是复合运用的时候,其规律就可以千变万化。应试者应当以观察要素为根据寻找其变化,从而发现其规律,再运用到第二套图形当中去,得出正确答案。

二、定义判断:逻辑学基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主要是考查应试者短时间的领悟能力以及运用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要想快速准确地解答定义判断题,首先必须掌握一些定义的基本逻辑知识。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精练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揭示出来,也就是揭示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解答这种题时,要分三个步骤去做:第一步,对定义进行快速扫读,过滤掉多余信息;全面把握定义,注意细节,以达到对定义的初步了解,并且找全、找准定义的属性;第二步,结合选项确定最具价值的属性(可能有的定义属性很多,但真正有用的却很少),这一过程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第三步,分析各选项中的案例,找到各选项的重心,并与定义属性对比,从而求解正确答案。

三、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

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是从观察个别现象开始的,因而近似归纳推理。但它又不是由特殊到一般,而是由特殊到特殊,因而又不同于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共有三种题型“两词式、三词式和填空式”,解题时有三大技巧(造句找关系,横竖比较法,选项代入法)。造句找关系:即利用语感对题干和选项给出的词组分别进行造句,再用同样的结构分别套入各个选项中去。如果发现句子不通顺或者有语病,就证明选项是错误的,可以迅速排除;横竖比较法:当词项经过横向比较后仍得不出答案时,就要“竖着看”,纵向来查看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代入法:代入法在类比推理中用的比较多,主要是针对填空式的题目,将选项代入题干中去。遇到此类“A对于B”相当于“P对于Q”就要采取代入法。前后两组词语的逻辑关系要相同。

四、逻辑判断:逻辑判断又称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大前提是一般原理(规律),即抽象得出一般性、统一性的成果;小前提是指个别对象,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从这个推理,然后得出结论。逻辑判断主要测查的是报考者对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演绎和归纳的能力,其中理解是基础,演绎和归纳是重点,要求考生有清晰的思维。

解答这类题时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①假设正确,即题目所说的话无论是否和实际相符,都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②不需附加任何说明即可推出,这就提醒考生在解题时不要主观臆断,附加自己的想法,而应以题干内容为准。

张为臻老师认为,判断推理在分析推理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综合2017年大学生士兵提干考试真题,分析推理总题量为60道,其中图形推理考试题量为10道,类比推理考试题量为10道,定义判断考试题量为5道,逻辑判断考试题量为10道。由此可见分析推理中判断推理占据分值之高。

篇11:语文考试大纲五种能力解读

(附2012年湖北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古诗文背诵40篇)

一:表述上的改变

1:适应新课改要求,在考核要求上更突出鉴赏与评价能力(对审美能力的重视),另外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对创新能力的强调)。2:字音字形的考点突出“常用”“规范”二词。3:修辞考点特补“反复”。

4:突出了“简明连贯得体”淡化了“准确鲜明生动”。

5:文常部分舍弃了“文学体裁”考点,增加了“名著阅读中情节和人物”。6:文言虚词更突出“意义”。

7:现代文阅读首先突出的是“论述类文本阅读”,其中考点一改“词语含义”为“概念含义”,同时舍弃了“推断与想象”。

8:文学类文本阅读被单独设项,同时“小说”被提前,在考点中更突出了“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个性化解读”。

9:实用类文本阅读把传记和新闻二者提前突出,并强调“社会功用”“人生价值”“时代精神”。10:写作要求中改“书写规范”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并改“错一字扣一分”为“错三字扣一分”。

11:试卷结构改语言表达运用27分为24分,古诗文阅读改31分为34分,现代文阅读改30分为29分,文常该分为3分。12:题型特补了古文断句题。二:考题猜想与注意点

1:字音字形会合题考查,要重点关注“现代汉语审音表”“现代汉语规范字表” 2:标点不会单独设题考查

3:针对“简明连贯得体”的突出和“准确鲜明生动”的淡化了,修改题,排序题等老题型会重出江湖,仿写,拓展,图文转换等题型会淡出视野。

4:依据赋分,文常会设选择题考查,作家作品情节人物各一选肢 5:必有断句题3分,材料来自原文。名句默写会是4分。

6:论述类文本阅读会是社科文阅读,不会出现主观题,共9分。

7:小说散文,尤其是小说应被重点关注。材料的选择上应关注“民族”“人文”,设题上应关注“反复”的表达技巧(这也是老考点了)。

8:语言表达题要重点关注传记节选或新闻材料的人物与事情的点评,从中考查学生的价值观时代感和人文素养。9:《论语》要重点关注。三:试卷结构猜想

一:选择题(30-33分)

1:音形 2:词语运用 3:语病 4:排序或某题型 5:文常 6 7 8 :社科文阅读(9分)9 10 11 古文阅读(9分)二:主观题

12:断句题(3分)13:翻译题(10分)14:古诗词阅读(8分)15:名句默写(4分)16 17 18 19 现代文阅读(20分)21 22 点评题 修改题 名句阅读题 加某新题型(12分)三:作文(60分)

淡化题型变化强化基本能力

宜昌市一中 谢兴吾

《考试说明》解读:

稳中求变是湖北省语文考试命题的一贯特色。在试卷形式上还会遵循渐变原则,确保平稳过渡;在内容上呼应新课程理念,突出能力立意、素养立意,优化高考量材选材功能。

备考建议:

分析新考纲,最大的变化在于强调表达应用和探究能力。因此将备考的重点放在能力的提高上是应对变化的万全之策。

强化语文基本知识的识记;高度重视课本,充分理解课文。湖北卷在语言表达这一部分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回归课本、紧扣热点;注重生活体验和感性的积累。“新课标”特别强调“参与和体验”,强调深刻、独到的“感受与思考”。这在探究题和作文题中将有所体现。新课标作文将更侧重于人文性,更加注意对人的关注:思考人生意义,抒发真情实感。

附:2012年湖北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古诗文背诵40篇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7~9年级推荐的篇目(6篇)1.《论语》十则

2.出师表

3.桃花源记 4.岳阳楼记 5.关雎(关关雎鸠)

6.春望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建议的诵读篇目(14篇)7.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8.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9.师说

10.阿房宫赋

11.赤壁赋

12.氓 13.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14.蜀道难

15.登高

16.琵琶行 17.锦瑟

18.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19.念奴娇(大江东去)

20.永遇乐(千古江山)

(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至5册规定的背诵篇目(13篇)21.涉江采芙蓉

22.短歌行 23.归园田居(其一)

24.秋兴八首(其一)25.咏怀古迹(其三)

26.寡人之于国也

27.过秦论(及至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8.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9.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30.声声慢(寻寻觅觅)31.归去来兮辞

32.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33.陈情表

33.陈情表

(四)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规定的背诵篇目(7篇)34.拟行路难(其四)

35.夜归鹿门歌 36.梦游天姥吟留别

37.登岳阳楼 38.菩萨蛮(其二)(人人尽说江南好)39.李凭箜篌引

篇12:语文考试大纲五种能力解读

解析:

高考改革在即,各区出题人纷纷展示自己对命题思路的理解。东城区第1道是半命题作文:书店,是一个_____的地方。第2道题目是两位不同的诗人在看到花朵后不同的反应,就是2首小诗,然后作文。

相较而言,年期末海淀区在作文命题方面明显技高一着。第一个题目连用三个“方寸”,不仅强调了从身边小事、身边实际出发,抓住方寸光阴成就人生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后一个“方寸心”更是用得好!方寸心可以容纳自然万物,亦也可以容纳人情百态,更可以容纳家国天下……凡事万物无不可写,无不可用。但又自有其边际,皆在方寸之间,切勿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好好结合当下才是真谛。这个题目不仅给学生很多思考的空间,能够容许不同的写作素材和风格,而且有这明显的.引导性,让学生不容易脱离要求。对于一个考场作文题目来说,着实算是可圈可点!

第二个题目与去年的“盘点流行语”遥相呼应,抓住当前最热门的“有钱就是任性”来考察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能力。既是对时评类作文写作能力的考察,又可以从侧面反映当前中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也算是中规中矩的作文题目了。

总体上来说,二选一的作文题目给了考生更大的思考自由和写作空间,无论你擅长时评类的犀利评析,还是旁征博引对材料的引申和解读,都能有用武之地。而考场作文自由性的增强,也意味着作文分数的差距会比较明显。大部分学生分数差不多挤在一起的现象,也许能减少一些,对于富有想象力,阅读量大,写作能力强的考生来说,作文的考察,公平了许多。而以固有模式应试的考生,需要多加留意,有可能马失前蹄了。

麦格社区面向百万小粉丝征集期末考试作文题目,欢迎参与。<<点击进入

篇13:谈谈高中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文本解读要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

对一个文本而言, 作者是最有发言权的。整个文本的预设、创作以及情感思想的表达都应该基于作者的内心世界。所以, 解读一个文本, 不妨先从研究文本的作者开始, 所谓“知人论世”, 读懂他们的内心, 为后续的解读做准备。

对作者的认知可以从他的生平事迹开始挖掘, 这些信息往往可以寻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的意图。读懂作者的内心才能寻找到新的视角, 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有了新的方向和思考空间。然而我们老师往往习惯性地按照教参固定不变的思路进行, 这样的分析, 这条路上走得太久的话, 学生的思想很容易被固化, 老师的解读能力也会在慢慢退化。因此, 老师在备课初期就可以尝试着从文本的作者入手, 为探寻挖掘作者深层次的表达做准备。

二、文本解读要以文本为根基

熟话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教学中, 我们为了追求一些新意, 往往会从文本中寻找一些只言片语大做文章, 加上自己一些主观的推断和想象强加给文本一些特定的解读, 这样的断章取义, 加上自己的一些主观的思考, 对整个文本的解读就会支离破碎, 失去了文本本身的美感和整体感, 也会背离作者写作的初衷。

作者在创作作品时都基于一定的情感和缘由, 这是解读的核心。我们不能因为一味地挖掘文本, 追求创新而忽略了这一点。否则, 解读出来的东西很可能背离作者的意图, 失去了文本解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文本解读必须抓住“文本”这个根基, 由此生发开来, 寻找到文本的新意。

三、语文教师如何去练就文本解读的能力

很多时候, 我们都怀念那些静静读书的日子, 常常会被书本中的文字深深感动, 会为某处精彩的描写拍案叫绝, 会对某个典型的形象久久感怀……可是这一切在繁忙和喧嚣中, 在自己的倦怠中慢慢地被遗忘了。然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重新找回那些读书的日子, 徜佯于书海, 让自己从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滋养, 从而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

1、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 没有阅读语文就没有出路。

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 很多时候, 我们总在感慨自己如此浅薄, 如此不学无术, 但往往只是空有感触, 很少会思索着拿起书本, 大快朵颐, 通过阅读弥补自己的浅薄, 通过阅读来滋养自己的心灵。长此以往, 这种阅读的冲动和热情也就消逝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言的枯竭和匮乏警醒我们:在这个快餐文化大量充斥的时代, 能够静下心来, 静静读一本好书, 这是一种境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阅读应是立身之本, 阅读为语文教学寻找到出路, 也是语文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无法想象, 不去阅读, 不愿阅读的语文教师如何去向学生诠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如何带着学生研读国学的经典, 如何去引领自己的学生打开心灵之窗, 如何给予他们灵魂的滋养。

2、好的语文教育应体现:一切尽在文字中。

在各种现代科技活跃的今天, 语文教学应该基于传统, 回归传统, 把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对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 让学生的阅读回归到文本本身, 让他们从一段段优美的文字中去体会老祖先留下的经典。例如读《水浒传》, 纯文本的阅读会给读者很广阔的思考空间, 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对那一百单八将将会有很多自己的解读, 会有很多个性化的形象构建。这些比那种通过画面或视频给他们一个被圈定好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要好得多。因为很多时候这些高科技的东西会牵制他们的思维, 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如果语文教学回归文字本身, 我们就会发现中华文化的经典, 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就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 体现在文字里面, 寄托在文字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从文字中去寻找他们的感受和触动, 寻找他们所需要的, 想要找寻的东西。

篇14:语文考试大纲五种能力解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师 文本解读能力 现状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本解读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着独特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充满无限探索欲望的学生。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对文本的独立解读能力与科学有效的施教能力,这样语文课才能生机勃勃,充满灵性。

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文本解读意识却出现了偏差,文本解读的能力也渐驱弱化。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现状

(1)对文本的研究能力不够。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平时缺乏对文本解读的学习,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经常性研读,因此,造成了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不够,所以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比较差,不能准确把握文本所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这对于语文教学是非常不利的。

(2)对文本的钻研意识不强。现在多数语文教师仍主要依赖教学参考书来进行教学,对于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思考比较少,习惯上多根据教参的解释来代替自己的思考,造成对文本的钻研意识不强,不愿在文本研读上下功夫,产生浮躁的心境,知识上捡教参的“现成”,日长时久,文本解读能力自然就退化了。

(3)对学生文本解读方法的引导出现偏差。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对考试技巧的磨练,只见零碎的知识充塞,冰冷的内容肢解,机械的意义分析,而轻视文本解读非常重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打击了学生对语文的热情。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建议

(一)增加阅读量,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其教学当中也是一门艺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为了能够实现创新和发展,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只要有了人文素养,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深刻的解读文本。那些知识渊博、学养深厚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会更加到位、精准,且能读出自己的见解,对学生引导更加到位,启迪更加深入。因此,教师要想提升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就要增加自身的阅读量。对于阅读的书籍范围不能只限制在教学业务方面,教师还需要接触更广泛的书籍,比如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要涉猎,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从而真正成为一个博学多才、有着丰富人文素养的教师。有了这样的文学理论功底和基础,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就会不知不觉上升,文本解读起来便会游刃有余。

(二)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课文文本阅读

(1)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需要做的就是设身处地的想象和作者相识相知,对文本中所表达的内容以及形式进行有效的掌握,深入到文本当中,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细细读,细细品,用心读,用情品,读出感觉,品出滋味,以真正理解作者讲了什么,是如何讲清楚的,作者写作的思路是怎么样的,文章脉落是如何体现的,从而更好地体会文本中语言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和风格,以及文章的主旨。

(2)站在教师的角度。对于收录到语文课本当中的文章,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说,在进行文本的阅读中就需要将其作为课文来阅读。在将其作为教材读的时候,就需要将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阅读和思考。这个时候的阅读不能再仅仅是以普遍读者的身份来阅读了,还需要从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感知等方面去感知文本,研讨文本,这样才能达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目的。首先,要聚焦作品的语言,关注文本中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组合的意义。其次,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文本内容和阐述观点的?作者用“这种语言形式”的原因是什么?用其它表现形式可行吗?学生可以从“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中学到什么,哪些地方值得借鉴,这对于教师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很有意义的。

(3)站在学生的角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发展教师能力,最终的落脚点还在是学生身上,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除了站在教师的角度理解文本外,还要以学生的身份阅读文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需要教给学生什么?用什么方法去教学生?如果我们是学生,会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三)有效做到教学相长,积极反思

课堂教学这个过程不是教师的单向教育,也不是学生的单向学习,而是师生、生生共同解读文本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解读文本,其实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理解、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逐渐构建自身语文知识系统的过程。学生的想法往往千奇百怪,很多时候的想法都超出教师的意料之外。因此,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的同时,还要勇于向学生学习,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提高。

结语

文本解读能力彰显着语文教师的专业功底、文化底蕴与教育智慧。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既需要语文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教育部门提供更多的培训、交流的机会,给我们语文文本解读的健康发展提供更良好的空气和土壤,我们才能期待阅读教学的春暖花开与秋果累累。

参考资料

[1]崔雅楠.初中语文教师记叙文解读能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电子行业发展趋势下一篇:问题整改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