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点高考清单

2024-04-17

历史考点高考清单(共6篇)

篇1:历史考点高考清单

2010高考语文学案:现代文大阅读考点知识清单

一、考点解析

近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试卷,都突出了对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所选文学作品多为思想内容深邃、表现手法丰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而较少选用小说、戏剧等。《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包含3点内容: 1.理解(B):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 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2.分析综合(C):

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E):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特点

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的一般特点

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000~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多。

语言上,语法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

2.现代文大阅读设题的特点 设题遵循了考纲对现代文大阅读的能力要求,新课程卷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层级进行考查。纵观历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我们能发现在设题和答题上也同样有一些规律可寻:

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

⑤保持题型的相对稳定、整齐。

⑥开放与限制结合,体现了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这些设题特点,可以说是对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规律的概括,也同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尺,教师把握了这些特点,可在应试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遵循这些规律正确作答,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

三、复习方略

1.熟悉高考考查的各类文体知识。

要想读懂文章,头脑中必须有关于文章阅读的理论武器。

比如散文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

①注重铺设文脉。文脉主要是就整篇文章而言的,即纵贯作品的脉络(线索)。起“纵贯”作用的,可能同时有几种因素,像时间推移、人物的串连、情感的逐层加深、视角的变换与连接(空间转移)等等。

②注重过渡和照应。散文,特别是比较长的散文,涉及的材料多,头绪也多,材料之间又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上的联系,所以,在过渡和照应方面也非常讲究。

③注重舒卷自如,浓淡相宜。“舒”与“卷”,也可以说成放(展开)与收(收束)。

2.掌握各种写作技法 如从写景角度和方法来看,可以有远近、高低、大小、水陆、动静、点面、直接间接、正面侧面、形声色态味等角度;从修辞方面看,可以有比喻、比拟、对比、反复、排比、夸张、顶真、用典、双关等手法;在表现方法上,可以有铺陈渲染、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等。

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各种技法,明确其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触类旁通,学会迁移

以课本为“本”,是“最佳选择”。因为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有代表性,这些给我们的阅读训练提供了各种典型的规范的语言材料,在接触、体验和分析比较中找到语言现象的特点与规律,进而获得因反复训练而形成能够迁移的阅读能力。

4、文体训练与分点训练相结合

现代文大阅读的范围较广,文学类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实用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专题复习不能泛泛做题,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分析归纳近几年高考对某一文体的考查情况,找出该种文体的设题角度,归纳出各种设题角度的解题规律。

5、阅读中提升能力

高三也应注重高考现代文的类文阅读。

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强调三个面向,面向名家:余秋雨、季羡林、冰心、李健吾、卞毓方、严文井、苏叔阳、周国平、冯骥才、韩少功、何为等现当代作家。

面向生活:与学生的年龄、阅历、认识、情感、心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社会重大事件或思潮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面向人文:评价、描述、介绍、说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章。

还要重视各种文体的阅读:议论性的随笔、时评,抒情性的散文、游记,叙述性的小说、通讯,说明性的科普、介绍等等;同时也要重视具有时代气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接近的平易、平实、浅近的美文。

阅读要有方法,要用命题者的阅读思路来“训练”我们的阅读。一般说来,命题者对现代文阅读题的命题过程,就是把对文章(阅读对象)的理解,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出来。如果我们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养成“读出主旨”“读出结构”“读出语言”的阅读习惯,对所有的阅读对象都作这样的阅读“训练”,那么,我们的阅读“点”与命题者的命题“点”就会有惊人的相似或吻合。这种“相似或吻合”是在坚持不懈的、有“目标”有“方向”的阅读训练中获得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相一致的内在关系,我们摸索、训练、把握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法的根本,实际上就是正确、准确地掌握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四、技巧点拨

(一)、解题过程中的一些技巧

1.看赋分,配答案。

一般来说,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

2.合理安排答题顺序。

从命题的一般原则上说,本部分试题有一个从易到难的梯度,应从前到后步步推进。

3.把握各题间的相互关联。

4.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做好多选题。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偶然、必然有意混淆(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的特点);张冠李戴(把甲的说成是乙的);因果颠倒(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误划类别(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偷换概念(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了解了这些手法,对提高解题意识意义重大。

5.开放性试题,在语言组织上要注意点面结合,避免抽象。公式化和概念化的表述,是高考中的大忌。在组织语言时,要先“盖帽”后分析,要言之有据。

(二)现代文阅读语句类试题解答技巧

第一类 考查方式: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技巧点拨:

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多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语句。

因此,考生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容易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比喻点染法就是通过理解比喻修辞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也可以是用喻体来解释本体。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其对应关系。

第二类

考查方式: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思维误区:答题片面,盲目扩充,妄加揣测。

技巧点拨:

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

1、从“思想内容上”入手:

(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例如:

*比喻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感情,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2、从“结构上”入手:

(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起“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第三类

考查方式:分析作者说文中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

技巧点拨:

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是指:在篇章结构上,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起收束、总结作用的收束句,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过渡句;在句子内容上,能概括段落大意的中心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论点的主旨句、中心论点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寓意句。分析作者说文中重要语句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只从内容进行分析,不涉及艺术手法。

考生分析时要注意三点:(1)留心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本句的结构,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

(2)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3)关键是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理解把握。

第四类

考查方式:解释文中语句的重要词语。

技巧点拨:

解答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需借助有关词语知识,根据特定语境,对考查的词语加以揣摩、辨析。一般不涉及表现手法。具体说来:

1、从词语的本义出发,结合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特定的临时义。

2、确认相关语境的范围,分析相关语境的内容,揭示词语的含义。

3、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义。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义。辨析那些非代词类词语的指代义,也应该利用上下文。一般说来,在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阐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了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也就出来了。

总之,理解词语含义不要总停留在某个词上。要仔细把句子读完,根据全句的意思、邻近句子的含义甚至前后段落的段意确定语言环境,然后从这些语言环境中找出与词语相关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推知词语含义。

五、必须强化六项基本能力

1.快速阅读和文章整体认知的能力。(1)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文意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这些标志主要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表示主次轻重的词语等。阅读时,必须抓住这些语言标志,认真揣摩,反复领会。当然,有些文章的结构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这就要从文章的内部逻辑联系方面去分析。

(2)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阅读时,心中要有文体意识,要首先注意文题、作者、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然后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3)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化面为点(对每段的内容进行高度浓缩),连点成线(将各段主要内容连成一体),以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知,即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主旨句一般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关键句是文中负载主要信息的语句,一般包含在如下句中:①指示语。文中专门告诉你文章对象的句子。如告诉时间空间范围的时空指示语。②概括语。揭示层次,指示文章内容的句子。③情态语。表情态基调的句子。如《肖邦之家》的开头和结尾中感觉和肖邦在“促膝谈心”的句子,就是主旨句。

2.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

(1)体会命题意图。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2)明确答题方向。

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3)寻找阅读区间。

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4)确定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3.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

(1)要注意信息间的各种关系。

这些关系主要包括:解证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本原与转折关系、前后照应关系、替代与被替代关系等,明确了信息间的彼此关系,我们才可能分清主次,准确把握主要信息,从而进行正确的筛选。

(2)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

这些标志主要包括:顺序词(如首先、其次等)、关系词(如各种关联词等)以及提示词等。

语言转换和整合能力,是指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主要信息进行深加工的一种能力,也即答题语言的最终组织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为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六、明白常用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篇2:历史考点高考清单

(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内外服制度是主要政治制度。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为强化王权,商王垄断神权。

2、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

(1)内容:王族功臣和贵族,齐鲁燕卫与宋晋。地方诸侯多义务,贡赋听命随军征。

(2)影响:土地人口遭“瓜分”,分封诸国后变更。巩固统治拓疆土,东周混战国裂分。

(3)类型:同姓亲族建立的封国,如晋、鲁、卫等;功臣、姻亲建立的封国,如齐国;商代降族建立的封国,如宋国。

(4)分布特点:王族占据战略要地及富庶地区,是分封制的主体,直观地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5)分封制的作用

(A)积极作用: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诸侯国对周王室起到拱卫作用,使周朝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国家。

(B)消极作用:诸侯在封地内有权分封卿大夫、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扩大统治区域等,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3、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要特点,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 社会等级。

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要点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篇3:电磁感应高考考点评析

电磁感应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在历年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较高.仔细研究高考对电磁感应内容的考查, 发现本章的考查重点主要有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对自感现象和涡流的理解、电磁感应的图象问题、电磁感应的电路问题、电磁感应的动力学问题、电磁感应的能量问题.本文例说、点评总结电磁感应的高考考点, 抛砖引玉, 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启发.

一、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 电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的现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例1】在如下所示的各种运动情形中, 金属线框或线圈里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有 ()

解析:选项A中线框的磁通量没有发生变化, 选项B中的线框的磁通量正在减少, 选项C中的线框的磁通量正在增大, 选项D中的线圈的磁通量先增大后减小, 选项BCD中的金属线框或线圈里均能产生感应电流.

点评:闭合回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而不是看回路中有没有导体在切割磁感线, 如本题选项A中线框的左右两边均切割磁感线, 但是整个回路磁通量不变化, 没有感应电流产生.

二、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楞次定律右手定则

1.楞次定律

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 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适用于一切电磁感应中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

【例2】电阻R、电容C与一线圈连成闭合回路, 条形磁铁静止于线圈的正上方, N极朝下, 如图1所示.现使磁铁开始自由下落, 在N极接近线圈上端的过程中, 流过R的电流方向和电容器极板的带电情况是 ()

A.从a到b, 上极板带正电

B.从a到b, 下极板带正电

C.从b到a, 上极板带正电

D.从b到a, 下极板带正电

解析:条形磁铁接近线圈的过程中, 线圈中的磁通量增大, 原磁场的方向向下, 则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向上, 由安培定则知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从上向下看为逆时针, 流过R的电流方向为从b向a, 电容器下极板带正电, 故选项D正确, 选项A、B、C错误.

【总结】应用楞次定律判断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 确定原磁场的方向;

(2) 明确回路中磁通量变化情况;

(3) 应用“增反减同”, 确定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

(4) 根据安培定则, 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2.右手定则

伸开右手, 使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 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 并使拇指指向导线运动的方向, 这时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该定则适用于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

【例3】如图2所示, 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 将一水平放置的金属棒ab以水平速度v0抛出.设在整个过程中, 棒的取向不变且不计空气阻力, 则在金属棒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小变化情况是 ()

A.越来越大

B.越来越小

C.保持不变

D.无法判断

解析:金属棒水平抛出后, 在垂直于磁场方向上的分速度v0不变, 由E=BLv0可知,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保持不变, 选项C正确.

【总结】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的关系:

(1) 研究对象不同.楞次定律研究的是整个闭合回路, 右手定则研究的是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一段导体.

(2) 适用范围不同.楞次定律可应用于磁通量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各种情况 (包括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 , 右手定则只适用于一段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

三、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感应电动势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 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为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 感应电动势的方向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断.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公式表示为E=nΔΦ/Δt, 其中n为线圈匝数.

【例4】如图3所示, A、B两个闭合线圈用同样的导线制成, 匝数都为10匝, 半径RA=2RB, 图示区域内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B=0.2+0.1t, 则A、B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之比和线圈中的感应电流之比分别为多少?

解析:A、B两闭合线圈中磁通量变化率均为ΔB/Δt=0.1T/s, 线圈匝数均为10匝, 线圈在磁场范围内的有效面积S相同, 由E=nSΔB/Δt, 可得EA∶EB=1∶1;又因为R=ρl/S, 则RA∶RB=2∶1, 由I=E/R, 所以IA∶IB=1∶2.

【总结】用公式E=nSΔB/Δt, 求感应电动势时, ΔB/Δt为B-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 n为线圈的匝数, 特别注意S为线圈在磁场范围内的有效面积.

四、自感现象和涡流

1.自感现象

由于通过导体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2.涡流

当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 在它附近的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 这种电流像水的旋涡, 叫涡流.

【例5】在如图4所示的电路中, 两个灵敏电流表G1和G2的零点都在刻度盘中央, 当电流从“+”接线柱流入时, 指针向右摆;电流从“-”接线柱流入时, 指针向左摆.在电路接通后再断开的瞬间, 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G1表指针向左摆, G2表指针向右摆

B.G1表指针向右摆, G2表指针向左摆

C.G1、G2表的指针都向左摆

D.G1、G2表的指针都向右摆

解析:电路接通后线圈中电流方向向右, 当电路断开时, 线圈中电流减小, 产生与原方向相同的自感电动势, 与G1、G2和电阻组成闭合回路, 所以G1中电流方向向右, G2中电流方向向左, 即G1指针向右摆, G2指针向左摆, 选项B项正确.

点评:当线圈中的电流增大时, 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 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和原电流的方向相反, 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增大;当线圈中的电流减小时, 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 自感电动势的方向和原电流的方向相同, 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减小.

【例6】光滑曲面与竖直平面的交线是抛物线, 如图5所示, 抛物线的方程是y=x2, 下半部处在一个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中, 磁场的上边界是y=a的直线 (图中的虚线所示) , 一个小金属块从抛物线上y=b (b>a) 处以速度v沿抛物线下滑, 假设抛物线足够长, 金属块沿抛物线下滑后产生的焦耳热总量是 ()

A.mgbB.1/2mv2

C.mg (b-a) D.mg (b-a) +1/2mv2

解析:金属块在进出磁场过程中要产生感应电流, 机械能要减少, 上升的最大高度不断降低, 最后刚好飞不出磁场, 在磁场中往复运动, 由能量守恒可得Q=ΔE=1/2mv2+mg (b-a) .

点评:在金属块进入磁场或离开磁场时, 金属块中部分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焦耳热.当金属块在磁场外或全部进入磁场运动时, 金属块中没有磁通量变化的回路, 不产生感应电流, 不产生焦耳热.

五、电磁感应的图象问题

1.图象类型

(1) 磁感应强度B、磁通量Φ、感应电动势E和感应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 即B-t图象、Φ-t图象、E-t图象和I-t图象.

(2) 对于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情况, 还常涉及感应电动势E和感应电流I随位移x变化的图象, 即E-x图象和I-x图象.

2.问题类型

(1) 由给定的电磁感应过程判断或画出正确的图象.

(2) 由给定的有关图象分析电磁感应过程, 求解相应的物理量.

(3) 利用给出的图象判断或画出新的图象.

【例7】一矩形线圈位于一随时间t变化的磁场内, 磁场方向垂直线圈所在的平面 (纸面) 向里, 如图6所示.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7所示.以I表示线圈中的感应电流, 以图6中线圈上箭头所示方向为电流的正方向, 则以下的I-t图中正确的是 ()

解析:由题干图7可知, 在0~1s的时间内, 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大, 由楞次定律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和题干图6中所示电流相反, 所以为负值, 选项B、C均错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其大小E=ΔΦ/Δt=ΔB·S/Δt, I=E/R=ΔB·S/Δt·R为一定值, 在2~3s和4~5s时间内, 磁感应强度不变, 磁通量不变化, 无感应电流, 选项A正确、D错误.

【总结】电磁感应图象问题的解决方法:

(1) 明确图象的种类, 即判断是B-t图象还是Φ-t图象, 或者还是E-t图象、I-t图象等.

(2) 分析电磁感应的具体过程, 判断对应的图象是否分段, 共分几段.

(3) 用右手定则或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4) 结合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牛顿定律等规律写出函数关系式.

(5) 根据函数关系式, 进行数学分析.

(6) 画图象或判断图象

六、电磁感应的电路问题

1.电磁感应的电源

(1) 电源电动势的大小可由E=Blv或E=nΔΦ/Δt求得.

(2) 电源的正、负极可用右手定则或楞次定律判定.

2.电磁感应的电路

(1) 在电磁感应电路中, 相当于电源的部分把其他形式的能通过电流做功转化为电能.

(2) “电源”两端的电压为路端电压, 而不是感应电动势.

【例8】如图8所示, 在磁感应强度B=0.5T的匀强磁场中, 有一等边三角形ABC的固定裸导体框架, 框架平面与磁感线方向垂直, 裸导体DE能沿着导体框架滑动, 且滑动时一直能与框架保持良好的接触.已知三角形的边长为0.2m, 且三角形框架和导体DE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 它们单位长度的电阻均为每米10Ω, 当导体DE以v=4.2m/s的速度 (速度方向与DE垂直) 下滑至AB、AC的中点M、N时, 求:

(1) M、N两点间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2) 流过导体框底边BC的电流多大?方向如何?

解析: (1) 该位置处, MN=0.1m.

E=BLv=0.5×0.1×4.2V=0.21V.

(2) 该位置处等效电路如图9所示.

据右手定则, 结合电路, 电流由B流向C.

【总结】解决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的三个步骤:

(1) 确定电源.切割磁感线的导体或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回路将产生感应电动势, 该导体或回路就相当于电源, 利用E=nΔΦ/Δt或E =Blvsinθ求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利用右手定则或楞次定律判断电流方向.

(2) 分析电路结构 (内、外电路及外电路的串、并联关系) , 画出等效电路图.

(3) 利用电路规律求解.主要应用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基本性质等列方程.

七、电磁感应的动力学问题

1.两种状态及处理方法

2.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思路

磁场对电流的安培力是联系电磁感应与力学问题的桥梁, 由于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流与导体的加速度有着相互制约关系, 因此导体一般不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而是经历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再趋于一个稳定状态.

【例9】如图10所示, 质量为M的导体棒ab, 垂直放在相距为l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上, 导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 并处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向上的匀强磁场中, 左侧是水平放置、间距为d的平行金属板, R和Rx分别表示定值电阻和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不计其他电阻.

(1) 调节Rx=R, 释放导体棒, 当棒沿导轨匀速下滑时, 求通过棒的电流I及棒的速率v.

(2) 改变Rx, 待棒沿导轨再次匀速下滑后, 将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微粒水平射入金属板间, 若它能匀速通过, 求此时的Rx.

解析: (1) 导体棒匀速下滑时, 有

Mgsinθ=BIl

设导体棒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0, 则

E0=Blv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

I=E0/R+Rx

(2) 改变Rx, 由棒ab匀速下滑 时有Mgsinθ=BIl, 可知电流不变.设带电微粒在金属板间匀速通过时, 板间电压为U, 电场强度大小为E, 则有

【总结】

1.电磁感应动力学问题中, 要做好受力情况、运动情况的动态分析.

2.抓住“速度变化引起安培力变化”这个关系, 这是解题的关键.

八、电磁感应的能量问题

1.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特点

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 把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感应电流通过电路做功又把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如内能) .

2.能量转化途径可表示为:

【例10】如图11所示, 一对光滑的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内, 导轨间距l=0.5m, 左端接有阻值R=0.3Ω的电阻.一质量m =0.1kg, 电阻r=0.1Ω的金属棒MN放置在导轨上, 整个装置置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 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0.4T.棒在水平向右的外力作用下, 由静止开始以a=2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 当棒的位移x=9m时撤去外力, 棒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 已知撤去外力前后回路中产生的焦耳热之比Q1∶Q2=2∶1.导轨足够长且电阻不计, 棒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导轨垂直且两端与导轨保持良好接触.求:

(1) 棒在匀加速运动过程中, 通过电阻R的电荷量q;

(2) 撤去外力后回路中产生的焦耳热Q2;

(3) 外力做的功WF.

解析: (1) 设棒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Δt, 回路的磁通量变化量为ΔΦ, 回路中的平均感应电动势为,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

【总结】电磁感应现象中电能的三种计算方法:

(1) 利用克服安培力做功求解.电磁感应中产生的电能等于克服安培力所做的功.

(2) 利用能量守恒求解.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产生的电能.

(3) 利用电路特征求解.通过电路计算所产生的电能.

九、配套检测题

1.在如下所示的各种运动情形中, 金属线框或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

2.如图12所示, 导轨间的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 当导线MN在导轨上向右加速滑动时, 正对电磁铁A的圆形金属环B中 ()

A.有感应电流, 且B被A吸引

B.无感应电流

C.可能有, 也可能没有感应电流

D.有感应电流, 且B被A排斥

3.如图13所示, 两根足够长的光滑金属导轨水平平行放置, 间距为L=1m, cd间、de间、cf间分别接着阻值为R=10Ω的电阻.一阻值为R=10Ω的导体棒ab以速度v=4m/s匀速向左运动, 导体棒与导轨接触良好, 导轨所在平面存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5T, 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棒ab中电流的流向为由b到a

B.cd两端的电压为1V

C.de两端的电压为1V

D.ef两端的电压为1V

4.如图14 (a) 、 (b) 所示的电路中, 电阻R和自感线圈L的电阻值都很小, 且小于灯A的电阻, 接通S, 使电路达到稳定, 灯泡A发光, 则 ()

A.在电路 (a) 中, 断开S后, A将逐渐变暗

B.在电路 (a) 中, 断开S后, A将先变得更亮, 然后逐渐变暗

C.在电路 (b) 中, 断开S后, A将逐渐变暗

D.在电路 (b) 中, 断开S后, A将先变得更亮, 然后逐渐变暗

5.矩形导线框abcd固定在匀强磁场中, 磁感线的方向与导线框所在平面垂直.规定磁场的正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15所示, 若规定顺时针方向为感应电流i的正方向, 下列i-t图中正确的是 ()

6.如图16所示, 直角三角形导线框abc固定在匀强磁场中, ab是一段长为L、电阻为R的均匀导线, ac和bc的电阻可不计, ac长度为L/2.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现有一段长度为L/2, 电阻为R/2的均匀导体棒MN架在导线框上, 开始时紧靠ac, 然后沿ab方向以恒定速度v向b端滑动, 滑动中始终与ac平行并与导线框保持良好接触, 当MN滑过的距离为L/3时, 导线ac中的电流为多大?方向如何?

7.如图17所示, 足够长的光滑平行导轨MN、PQ倾斜放置, 两导轨间距离为L=1.0m, 导轨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30°, 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于导轨平面向上, 导轨的M、P两端连接阻值为R=3.0Ω的电阻, 金属棒ab垂直于导轨放置并用细线通过光滑定滑轮与重物相连, 金属棒ab的质量m=0.20kg, 电阻r=0.50Ω, 重物的质量M=0.60kg, 如果将金属棒和重物由静止释放, 金属棒沿斜面上滑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不计导轨电阻, g取10m/s2.求:

(1) ab棒的最终速度是多少?

(2) 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是多少?

(3) 当金属棒ab的速度v=2m/s时, 金属棒ab上滑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

8.如图18所示, 质量m1=0.1kg, 电阻R1=0.3Ω, 长度l=0.4m的导体棒ab横放在U型金属框架上, 框架质量m2=0.2kg, 放在绝缘水平面上, 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 相距0.4m的MM′、NN′相互平行, 电阻不计且足够长.电阻R2=0.1Ω的MN垂直于MM′.整个装置处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 磁感应强度B=0.5T.垂直于ab施加F=2N的水平恒力, ab从静止开始无摩擦地运动, 始终与MM′、NN′保持良好接触.当ab运动到某处时, 框架开始运动.设框架与水平面间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g取10m/s2.

(1) 求框架开始运动时ab速度v的大小;

(2) 从ab开始运动到框架开始运动的过程中, MN上产生的热量Q=0.1J, 求该过程ab位移x的大小.

【配套检测题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选项A中线圈没闭合, 无感应电流;选项B中磁通量增大, 有感应电流;选项C中导线在圆环的正上方, 不论电流如何变化, 穿过线圈的磁感线相互抵消, 磁通量变化量恒为零, 也无感应电流;选项D中的磁通量不变化, 无感应电流;故选项B正确.

2.答案:D

解析:MN向右加速滑动, 根据右手定则, MN中的电流方向从N流向M, 且电流在增大, 根据安培定则知, 电磁铁A的左端为N极, 且磁场强度逐渐增强, 根据楞次定律知, B环中的感应电流产生的内部磁场方向向右, B被A排斥, 选项D正确.

3.答案:BD解析:导体棒ab以速度v=4m/s匀速向左运动, 由右手定则可判断出导体棒ab中电流的流向为由a到b, 选项A错误;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BLv=2V, 感应电流I=E/2R=0.1A, cd两端的电压为U1=IR=1V, 选项B正确;由于de、cf间没有电流, de、cf两端的电压均为零, 则ef两端的电压为1V, 选项C错误、D正确.

4.答案:AD

解析: (a) 电路中, 灯A和线圈L串联, 电流相同, 断开S时, 线圈上产生自感电动势, 阻碍原电流的减小, 通过R、A形成回路, A将逐渐变暗, 选项A正确、B错误; (b) 电路中, 电阻R和灯A串联, 灯A的电阻大于线圈L的电阻, 线圈L中的电流大于灯A的电流, 断开S时, 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减小, 通过A、R形成回路, 灯A中电流比原来大, A将先变得更亮, 然后逐渐 变暗, 选项C错误、D正确.

5.答案:D

解析:由楞次定律可判断出在前四个1s内感应电流的方向分别为负方向、正方向、正方向、负方向.由题图可知, 在每1s内, 磁感应强度的变化率ΔB/Δt的大小相同, 导体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ΔΦ/Δt=ΔB/Δt·S恒定, 感应电流大小恒定, 故选项A、B、C错误, D正确.

6.解析:MN滑过的距离为L/3时, 它与bc的接触点为P, 等效电路图如图19所示.

由几何关系可知MP长度为L/3, MP中的感应电动势为E=1/3BLv;

MP段的电阻为r=1/3R;

MacP和MbP两电路的并联电阻为

由欧姆定律, PM中的电流为I=E/r+r并;

ac中的电流Iac=2/3I;

解得Iac=2BLv/5R.

根据右手定则, MP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由P流向M, 所以电流Iac的方向由a流向c.

答案:2BLv/5R;由a流向c.

7.解析: (1)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最终ab棒将匀速运动vm=Δx/Δt=3.5m/s.

(2) 棒受力如图20所示, 由平衡条件可得

(3) 当速度为2m/s时, 安培力

对金属棒ab有:FT-F-mgsin30°=ma;

对重物有:Mg-FT=Ma;

联立上述各式, 代入数据得a=2.68m/s2.

答案: (1) 3.5m/s; (2T; (3) 2.68m/s2.

8.解析: (1) ab对框架的 压力为FN1=m1g;

框架受水平 面的支持 力为FN2=m2g+FN1;

篇4:高考历史考点融通途径例谈

一、课内考点融通

所谓课内考点融通就是将一课内容中的核心考点联系起来,以实现加深对历史事实理解的目的。例如“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中讲述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等考点。这些考点看似彼此孤立,但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后,不难发现铁犁牛耕(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突破,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因此只有在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的变革后才会有土地私有制这一生产关系的出现。具备这样的社会条件,才会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以上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历史考点由点知识形成线知识。

二、专题(单元)内考点融通

所谓专题(单元)内考点融通就是将专题(单元)内每一节的考点联系起来,目的是揭示出历史事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历史发展的规律。例如,专题(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内容有三节,分别是“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三节内容从表面上看,彼此毫不相干,但只要分析一下就可知道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从美国开始并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对策,想方设法克服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就是解决危机的一种手段,它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被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又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行了发展,建立“福利国家”,随后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出现。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凸显了历史事实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体现了历史发展连续性、阶段性的特点。

三、专题(单元)之间考点融通

所谓专题(单元)之间考点融通是指将一个模块内各专题(单元)内容联系起来,主要目的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特征。例如,可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进行融通。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西方国家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殖民势力伸展到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国家主权危机,明清政府为了解除外患危机实行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等国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原料与市场问题,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对中国发动战争,获取特权,打开中国的市场,强迫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民族工业经济新形态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促进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使民族工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救亡与实现近代化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旋律。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能揭示出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历史规律,增强我们的历史洞察力,培养我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开放的世界意识素养。

四、模块(教材)间考点融通

所谓模块(教材)间考点融通是指将三本必修教材中的核心考点联系起来,以体现历史运动、历史事件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合力结果的历史规律,即“历史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与《高中历史必修2》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之间的核心考点表面看似彼此孤立,其实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近代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诞生了新的政治力量。随着力量壮大,这些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国近代政治舞台,解决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和近代化,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思想得到启蒙与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于是出现了五四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如下面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反映了历史事实发展的复杂性、合力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历史发展多面一体的特点,即历史不是碎片化和孤立化的个体属性,是在具体区域和时间范畴内历史事件之间纵横关联的因果联系。

五、通史考点融通

所谓通史考点融通就是以时序为线索,打破模块之间彼此孤立状态,将某一历史时期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横向考点联系起来,可以分为短时段融通、中时段融通、长时段融通,以体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特征。以中时段融通为例,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会导致政治割据。因此在政治上统治者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以使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汉初吸取历史教训,在地方政治制度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将无为作为治国思想,结果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王国问题。为了迎合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创立了新儒学思想,在思想上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能勾勒出历史事实发展的基本脉络,另一方面能使考点知识形成面的格局,体现历史知识的体系性和整体性,体现历史发展的合力性。

六、中外考点融通

所谓中外考点融通是将有关中外的历史考点联系起来,体现中外历史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例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是相互联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列强为了发展本国资本主义需要,加紧侵略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列强殖民扩张方式发生了变化,对中国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1929—1933年发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为了转嫁本国经济危机,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列强这些侵略行为引起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一系列斗争。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按上述途径将考点进行融通,一方面能揭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另一方面能使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七、历史考点与现实融通

所谓历史考点与现实融通是指以现实热点与焦点问题为切入口,联系与之相关的历史问题,追溯现实问题的历史根源,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以中外依宪治国的考点为例,要想将这个问题弄清楚,我们就要研究开创中国依法治国先河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关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取得的有关成果,还要研究世界上英、美等国家资本主义宪法取得的成就,汲取它们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究出适应中国国情的法制建设道路,快速推进我国法制建设,使我国尽早迈向现代文明国家。如下面的思维融通导图:

篇5:高考历史考点

1.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②内燃机的创制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③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地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④建立了新兴的化学工业。

2.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美国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P105),德国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P106),英国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P107),法国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P107),日本被称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P108),俄国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P108)。

3.19日俄战争;日本对朝鲜、中国的侵略及“大陆政策”。

P108、P109: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中国,与俄国进行了1904-19的日俄战争。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9又强迫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的五件大事。

P111: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印度民族解放运动(1905~19)、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5.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19,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列宁主义的诞生。

6.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矛盾错综复杂,其基本矛盾是: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

P120:明确三类主要矛盾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

7.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上找出同盟国德、意、奥和协约国英、法、俄六国的位置。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重要战役:西线的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国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控制着制海权。19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在萨拉热窝被刺,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篇6:高考冲刺历史考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到统一;封建经济破坏、恢复和南方的开发;封建化和大融合。)

1、南方开发的原因、发展和影响。

2、文化:圆周率,《齐民要术》,郦道元与《水经注》,佛教和道教,范缜,陶渊明,艺术。

上一篇:对直销业务的意见建议下一篇:将母,将母王安石,将母的意思,将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