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小论文

2024-05-19

药物毒理学小论文(精选6篇)

篇1:药物毒理学小论文

说起药,我们会想到各式各样包装里包的不同颜色、形状、味道、物理状态的要,吃下去这些药,我们会期待奇迹的发现——病痛瞬间消失、重拾健康。但是在新闻的报道下,部分药品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实在是令人震惊,为了更好的管制药品的上市,新药上市之前,往往都要进行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而能被我们所能购买的药,往往都是通过了临床前药物地理学评价的,让我们好好认识一下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测提供重要信息。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通过上述资料的获得,达到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并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的目的。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程序:

1、急性毒性试验(acute):

判断反应与药物作用相关性:

时间、发生率、剂量-反应关系

动物种属及背景数据

病理学检查结果

同类药物特点

安全范围、毒性严重程度及可恢复性

毒性作用靶器官

毒性可能涉及部位

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2、长期毒性试验(chronic)

结合药学,药理学、PK、TK和其它毒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综合评价

找到:不良反应(T&D&R)、毒性靶器官(O)、安全范围(S)、临床需重点检测指标(→)及临床监护或解救措施(A)

3、特殊毒性试验(遗传、生殖、致癌)

研究是否会引起畸胎、肿瘤,对遗传物质是否有损伤等;特殊毒性试验存在着种属差异性

4、其它毒性试验(过敏、刺激 etc.)

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局限性:种属差异(假阳性或假阴性)、实验动物数量有限、健康状态不同、研究方法的局限。

新药上市后仍应注意的问题:了解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局限性,能更好地认识新药在临床试验时,甚至上市后,动物实验未观察到的毒性仍有可能出现。应密切关注药物作用的双重性,尽可能降低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对人类造成的毒性反应。

严重的药害事件使人们认识到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重要意义。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重要信息。了解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局限性,能更好地认识新药在临床试验时,甚至上市后,动物实验未观察到的毒性仍有可能出现。应密切关注药物作用的双重性,尽可能降低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对人类造成的毒性反应。随着药物毒理学研究思路的改变,各种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将会改变人们对毒理学的观念,重视药物毒理学的发展,应用药物毒理学的新技术、新思路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总而总之,药物并不像我们的想像那样神奇,是药三分毒,提倡健康饮食,加强锻炼来抵抗外来疾病。健康需要和我们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联系起来,有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会守终生。

篇2:药物毒理学小论文

(1)一般毒性反应:在治疗剂量下不出现,仅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才出现的反应

(2)变态反应:机体对药物产生的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3)致癌作用

(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生殖毒性指针对育龄人群,用药后对生殖系统及与生育相关的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发育毒性指出生前接触药物,从而影响个体从受精卵到性成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关注药物对胚胎的影响,特别是药物的致畸毒性

(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可以损伤人类或哺乳动物的遗传物质而发生突变作用,从而产生对人类本身及后代的影响

(6)特异质反应: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7)依耐性:生理依耐性、精神依耐性

2.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局限性

(1)目的是通过研究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从而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以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为新药进一步结构改造提供依据。

(2)意义: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3)局限:仍不能完全排除新药上临床时的风险。

(4)原因:1)新药本身产生的新的药理毒理学特征,可能超出了人们现有的预测水平。2)另一方面来自现有毒理学评价手段,可能不能完全适应新药评价的需要,动物实验还存在很多缺陷。有以下五点:

①试验动物和人对药物反应的种属差异。

②试验动物的数量有限,难以发现发生率低的毒性反应。③常规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系实验室培育的品种,反应较单一,而临床病人很广泛且对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

④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是健康的,而临床用药病人可能有多种疾病。⑤动物毒性试验中采用大剂量的做法也与临床用药相差甚远,特别是毒性低给药量很大的药,实验结果可能会产生假象。3.试述副作用与毒性作用的区别(1)副作用:在正常剂量情况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一般说来,副作用比较轻微,多为可逆性机能变化,停药后通常很快消退。副作用随用药目的不同而改变,如阿托品作为麻醉前给药抑制腺体分泌,则术后肠胀气,尿潴留为副作用,而当阿托品用于解除胆道痉挛时,心悸、口干成为副作用

(2)毒性作用:通常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部分,往往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是体现的危害性反应。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4.机体对药物损伤修复不全时可导致哪些主要后果?

(1)炎症:微循环改变和炎症细胞聚集是炎症的标志。炎症时的活性化学物质和溶酶体酶损伤邻近的健康组织

(2)组织坏死:在足够大的剂量下,药物(毒物)引起损伤并抵抗修复,使损伤继续进行,导致组织坏死

(3)纤维化:是一种以异常组分在细胞外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病理状态,由于细胞损伤激发大量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生成,细胞外基质生成如果没有终止,就发展为纤维症(4)致癌:①DNA修复失败 ②凋亡失败 ③终止细胞分裂增殖失效 5.定量描述或比较药物毒性作用的参数

(1)致死剂量或浓度(2)阈值(3)LOAEL(4)NOAEL(5)安全限值或实际安全剂量(6)毒作用带(7)效价强度和效能

(8)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

6.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主要类型有哪几种?肝细胞易于受到药物损害的区域在哪里?

(1)肝细胞死亡。许多肝脏毒性药物可以直接损伤肝细胞,大致细胞变性坏死。药物所致的肝细胞损伤的毒性机制一般有:脂质过氧化、不可逆地与大分子结合、线粒体损伤、钙超负荷、破坏细胞骨架、抗体介导的免疫攻击

(2)脂肪肝。导致脂质在细胞中聚集的潜在化学作用有:脂蛋白合成抑制、甘油三酯与脂蛋白结合降低、VLDL转运受阻、经由线粒体的脂质氧化损害、脂肪酸合成增加。

(3)胆汁淤积。有些胆汁淤积是由各种严重的肝细胞损伤所致。当肝脏受损时,可继发引起胆汁淤积。许多药物可以引起肝坏死并伴有少量胆汁淤积;有些药物可产生原发性胆汁淤积同时伴有肝坏死;而一些药物引起胆汁淤积却无肝细胞损伤。

(4)血管损伤。肝脏血管内皮细胞也是肝毒性药物的潜在靶位,肝内血流受阻继而引发组织缺氧,导致肝脏坏死或者充血性肝纤维化。紫殿肝是另一种血管损伤,其毒性机制目前不明。

(5)肝纤维化。慢性肝损伤晚期常可以引起胶原纤维蓄积而导致纤维化,最常见的例子是长期饮酒。

(6)过敏性肝炎。有两种类型。一是胆汁淤积型,以氯丙嗪为代表。二是以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形式存在,与病毒性肝炎类似。

(7)肝肿瘤。亚硝酸盐、性激素、合成抗氧化剂、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和具有遗传毒性的药物均有产生肝脏肿瘤的可能。(8)肝腺泡3带细胞色素P450蛋白含量高,该区是大量药物和化学物质生物转化的场所,是肝中毒的主要靶部位

7.简述肝损伤评价的主要血液学试验有哪几种

(1)血清白蛋白:肝脏损伤后肝脏合成血清白蛋白能力降低,白蛋白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呈正比。

(2)凝血酶原时间:肝脏合成很多凝血因子,其受损后可导致凝血时间变长。

(3)血清胆红素:急性肝损伤、胆汁淤积性损伤或胆道梗死时,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4)燃料廓清试验:试验设计染料被肝脏清除以及其从血液中消除的速率。(5)药物廓清试验:设计是基于肝脏损伤对生物转化的影响。(6)血清肝脏酶测定:主要有ALT、AST、ALP和GGTP等 8.简述 NSAIDs引起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肾毒性作用(1)急性肾功能衰竭

①表现:使用大剂量NSAIDS后数小时可引起;表现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及少尿;停药后通常可逆转

②原因:正常情况下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被NSAIDs抑制后,体内的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占优势,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局部缺血(2)镇痛剂肾病

①表现:长期服用NSAIDS,尤其是对乙酰氨基酚(>3年)引起,不可逆:乳头坏死伴慢性间质性肾炎

②机制:慢性缺血继发;细胞内反应性介质形成(对乙酰氨基酚在肾皮质被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氧化为有毒代谢物。)(3)肾间质肾炎

①病理特征:弥漫性间质水肿伴炎症细胞浸润;患者通常血清肌酐升高伴蛋白尿;停药后,1-3个月内改善

9.庆大霉素和头孢唑啉引起肾毒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1)庆大霉素:氨基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发生,是由于本品主要经肾排泄并在肾皮质蓄积,且氨基苷类药物可破坏溶酶体膜

(2)头孢唑啉:通过近曲小管有机离子转运系统分泌,进入小管,中毒剂量时出现肾小管坏死

10.简述药物引起肾脏毒性作用的主要机制(1)NSAIDs(非甾体抗炎药):第一种情况是使用大剂量NSAIDs后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机制可能是正常情况下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被NSAIDs抑制后,体内的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占优势,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局部缺血。第二种情况是长期使用NSAIDs后造成不可逆的肾毒性。机制尚不明。

(2)氨基苷类抗生素:本品主要经肾排泄并在肾皮质蓄积。

(3)第一代头孢:其机制是近曲小管有机离子转运系统将其分泌进入肾小管,达到具有毒性的高浓度。

(4)马兜铃酸肾病。

(5)其他药物,如四环素类、两性霉素B、环孢素等 11.了解评价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的主要指标(1)肾小球滤过率(GFR)

概念: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值:约为125ml/min(2)肾血流量(RPF)正常值:600-800ml/min 测定方法:对氨基马尿酸法

(3)内生肌酐清除率、菊粉清除率

12.肾脏容易受到药物毒性损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肾脏血供应量大,化合物滤过、浓集多。(2)肾小球:

①肾小球由毛细血管构成,因而肾脏内皮细胞表面积较大,易致免疫复合物大量沉积,造成免疫性肾损伤;

②肾小球系膜被称为“清道夫”,具有吞噬和清除毒物和异物的功能,但也可因此产生某些药物所致的系膜增生和免疫复合物沉积。③药物损伤基膜可导致血浆蛋白渗出增多(3)肾小管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分泌和重吸收功能,使其胞内药物浓度较高; ②浓缩尿液使肾小管腔内某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也随之增高,与小管上皮细胞表面接触可造成损伤;

③肾小管内pH的变化影响药物溶解度,易发生药物沉积。肾组织的高代谢活性:每克组织的耗氧量仅次于心肌,含有多种酶,因此易受缺氧、毒素(代谢抑制物、尤其是硫氢基结合物质)、免疫因素或药物的损伤

13.肺对药物代谢的作用与药物的肺损伤有何关系?

(1)无纤毛的支气管上皮细胞(Clara细胞): Clara细胞有P450细胞色素酶系,许多药物都需要P450活化。

(2)药物吸入呼吸道后可能直接损伤呼吸道及肺,经其它途径吸收的药物也可作用于肺。(3)肺脏氧气负荷高,当进一步代谢药物时,易出现氧自由基损伤。14.呼吸道吸入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其呼吸系统损伤有何关系?

(1)气体的水溶性与其在呼吸系统达到的深度和毒性作用有重要关系。

①高水溶解性的气体只能到达鼻腔等呼吸道部位,如SO2,Cl2,NH3等。水溶性大的气体可对接触局部产生刺激作用,主要在接触局部或上呼吸道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反应。

②水溶性差的气体能进入肺泡,产生毒性作用。如O3,NO2。有些气体还可进入肺循环,随血液分布到全身,如吸入性全麻药、CO,H2S。一般对上呼吸道刺激性小,吸入后不易发觉,易进入呼吸道深部对肺泡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易导致化学性肺炎或中毒性肺水肿等。(2)对于雾化吸入的药物微粒,其直径大小是决定在呼吸道内沉积部位的主要因素。大量沉积于肺泡的微粒难以被巨噬细胞完全吞噬和清除,会造成持续性的,难以消除的肺部炎症和肺纤维化等伤害。

15.药物呼吸系统损害的主要类型和毒理学机制是什么?(1)抑制呼吸:各种中枢性麻醉药、中枢性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均对呼吸系统有抑制作用,中枢性呼吸麻痹是药物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2)呼吸道反应:

①鼻塞:由药物舒张鼻部血管,引起鼻组织水肿、充血,影响鼻腔通气。②喉头水肿:大多属于I型变态反应。

③哮喘:主要的作用机制有:诱发变态反应、影响支气管平滑肌的神经调节(拟胆碱药物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干扰呼吸道活性物质的代谢(白三烯)、对呼吸道的局部刺激(呼吸道吸入给药刺激)。

④咳嗽: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可能通过减少缓激肽降解,使气管-支气管的缓激肽、前列腺素和P物质局部浓度升高,增强了呼吸道的反应,易引起咳嗽。(3)肺水肿:由于肺脏血流丰富、组织疏松,药物引起的各种肺损伤、肺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血容量过大等均容易引起程度不同的肺水肿。临床用药引起肺水肿最常见的原因是静脉滴注给药时,短时间内大量输入液体。(4)肺炎及肺纤维化:药物引起的肺炎症性损伤可以是药物或其他代谢物的直接毒性作用,也可以是代谢中产生的自由基(博来霉素、呋喃妥英)以及药物诱发的肺部变态反应等间接毒性作用引起。各种长期的肺脏损伤都可引起肺纤维化。

(5)肺栓塞:用药后引起的外周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诱发了静脉栓塞形成。(6)肺出血。肺部血管丰富,各种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和纤维蛋白溶解药的过量使用都可能诱发肺出血。

(7)肺动脉高压。在缺氧、炎症等刺激和损伤的情况下,肺动脉血管容易收缩、痉挛而出现肺动脉高压。

(8)鼻黏膜纤毛毒性。药物及制剂成分损伤鼻腔黏膜的上皮细胞,造成纤毛脱落和纤毛运动停止,影响鼻腔的自洁功能。

16.检查药物呼吸系统损害的主要指标和意义有哪些?(1)呼吸功能检查:包括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可以反映药物对呼吸系统功能损伤的情况。(2)组织形态学检查:可以形态学观察:有无出血、水肿、肺实变、肺气肿、肺纤维化等急、慢性病理变化。

(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查。灌洗液的细胞和生化指标分析,敏感度高,是肺脏毒理学检查中重要的实验方法之一。

(4)肺组织羟脯氨酸测定。可反映早期肺纤维化的病理变化,特异性好、相关性强。(5)物理学检查。可进行连续的动态观察。

17.药物引起神经系统损害有几种类型?主要机理是什么?

一、脑损害(一)药源性头痛(二)药源性癫痫发作

(三)药源性昏迷和脑病。药源性昏迷的发生可能是药物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神经毒性作用、对大脑代谢的间接作用或者通过改变大脑的血流状况而引起

二、脊髓损害。大剂量造影剂作股动脉至主动脉造影可产生横贯性脊髓炎,多数患者后遗症有痉挛性截瘫;破伤风疫苗可致胸腰段脊髓炎。

三、药源性神经疾病。一些药物可能具有脑神经和外周神经的毒性作用,引起神经毒性症状。受到影响的脑神经包括视神经、动眼神经、嗅神经等。脑神经损害主要有耳毒性和视神经毒性等。受到影响的外周神经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细胞毒剂如长春生物碱、异环磷酰胺、铂化合物、氟尿嘧啶以及紫杉醇等可能引起脑神经毒性和外周神经毒性。

四、药源性锥体外系疾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疾病(即运动疾病)包括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失常、急性静坐不能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

五、神经肌肉损害。

①、药源性重症肌无力综合征

氨基苷类药物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机制是与突触前膜上“钙结合部位”结合,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Ca2+内流受阻,从而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②、药源性肌病

其机制可能与药物使肌肉生化功能发生障碍,引起肌肉和神经发生退行性变性,或诱发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有关。

六、精神异常

18.药物神经毒性损伤有什么特点?(1)CNS受毒物攻击的靶部位多。

(2)神经系统反应敏感、迅速,毒物作用引起的神经功能改变出现较早。

(3)CNS新陈代谢率高,不仅易受到毒物的直接损害,也易受毒物对供血、供O2和血糖的影响而间接受到损害。

(4)神经元细胞缺乏再生能力。

(5)神经纤维受损后的修复过程十分缓慢。

19.抗精神失常药物的主要毒性作用和机制是什么?

抗精神病主要引起锥体外系疾病(即运动疾病),包括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失常、急性静坐不能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1)药源性帕金森病

药源性帕金森病是药物在神经基底核中影响多巴胺神经递质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耗竭突触前多巴胺或阻滞突触后多巴胺受体有关。(2)药源性急性肌张力障碍。

(3)急性静坐不能。是一种客观的不安的感觉,通常不能保持平稳状态,是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运动副作用。(4)药源性迟发性运动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包括舞蹈病样运动,手足徐动或有节律的定性运动。

20.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哪些神经毒性?机制是什么? 氨基苷类抗生素具有前庭毒性和耳蜗毒性。耳毒性发生机制可能是内耳淋巴液药物浓度过高,损害内耳柯蒂器内外细胞的糖代谢及能量代谢,导致内耳毛膜上钠离子泵发生障碍,从而使细胞受损。

神经系统对药物毒性损伤易感性的因素有哪些 血-脑屏障与血-神经屏障 神经元的不可再生性

大脑对能量代谢的高敏感性 神经细胞特有的轴突和髓鞘结构

广泛而持续存在的神经冲动和突触传递

21.药物对肾上腺的主要毒性表现有哪些?

(1)促激素源性萎缩: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ACTH分泌受到抑制,肾上腺皮质出现萎缩,停药后肾上腺皮质恢复功能需6个月以上。

(2)损伤性萎缩。原因:肾上腺细胞受到药物的直接损伤(3)肾上腺髓质增生。原因:激素的促增殖作用 例如:长期使用生长激素诱发嗜铬细胞瘤

抗精神失常药引起的催乳素分泌增加导致肾上腺髓质增生

22.药物肾上腺毒性作用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哪些?这些指标有何意义?(1)肾上腺重量测定。

(2)肾上腺内抗坏血酸(Vit C)含量测定。ACTH剂量、应激强度与Vit C下降的对数值成正比。急性中毒时,肾上腺内Vit C含量是评价肾上腺功能活动的灵敏、可靠的指标,比重量敏感;

(3)肾上腺内胆固醇含量测定(与Vit C意义类似)。

(4)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皮质激素浓度的增加能引起血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减少,而且减少的百分率与剂量明显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能评价肾上腺皮质功能活动的情况。

23.药物对内分泌系统毒性作用的主要特点和机制是什么?(1)主要特点是;内分泌气管的化学损伤最常发生在肾上腺。(2)机制有:

①干扰促激素的生物合成或分泌。②作为拮抗剂,对抗激素的作用。

③与血循环中的蛋白发生结合,改变结合激素与游离激素的比率。④改变垂体-靶器官激素的相互关系。

24.药物对心血管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或途径有哪些?(1)改变Na+通道,Ca2+、K+通道稳态。(2)β肾上腺素受体

(3)磷酸二酯酶、Na+-K+-ATP酶等(4)线粒体DNA聚合酶

25.强心苷诱发心律失常和视觉异常的毒性作用机制是什么?

强心苷可与Na+-K+-ATP酶结合并抑制酶的活性,细胞内Na+ 增多,通过Na+-Ca2+交换,使得Ca2+内流增多或者外流减少。Ca2+增多从而诱发心律失常。同时强心苷还可以兴奋迷走神经。

强心苷类:抑制视网膜Na+-K+-ATP酶,引起视觉异常。

26.心肌受损的酶学和蛋白生化检查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各有什么意义?(1)心肌酶谱。

①乳酸脱氢酶:特异性不高。

②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因其特异性不高(2)心肌蛋白

①肌红蛋白:当心肌和横纹肌损伤时,血液中含量增加。因为肌红蛋白的敏感性高故而是评价心肌损伤最早的标志物之一。

②肌钙蛋白:测定肌钙蛋白的亚单位的浓度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严重程度。

27.药物对血液系统毒性作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对红细胞的毒性:对血红蛋白氧结合的竞争性抑制;破坏红细胞造成循环红细胞数降低的药源性贫血

(2)对骨髓的毒性: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中最常见的主要限制性毒性反应。(3)对白细胞的毒性::粒细胞减少症、药源性白血病。

(4)对血小板以及止血功能的影响: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功能障碍、和出血性疾病

28.试述药物如何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非那西丁转化后生成亚氨基醌,能使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2)硝酸酯类与血管平滑肌中巯基结合,至使酶消耗过多

29.引起骨髓抑制最常见的药物是哪一类?

(1)肿瘤化疗药: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中最常见的主要限制性毒性反应,主要是通过影响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快速增殖分化细胞,达到一定程度即造成骨髓抑制。

(2)二类是与药物剂量关系不大、与体质特异性有关,导致持续的骨髓抑制。常见的药物有氯霉素、保泰松、磺胺药物等。可能是由于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存在某种遗传代谢缺陷而对氯霉素等敏感所致。

30.药物引起的溶血主要有哪几类?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非那西丁)、免疫性溶血(甲基多巴、青霉素)、氧化性溶血(奎宁、磺胺)、非免疫性溶血(止痛剂滥用综合征)

31.药物对粒细胞有哪些主要的毒性作用?(1)主要的发生机制是由于长期大剂量用药,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或阻碍了幼粒细胞的合成,抑制了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达到一定程度即引起骨髓抑制。

(2)糖皮质激素、乙醇可以影响粒细胞的吞噬作用的对微生物的摄入,放射造影剂成分具有抑制粒细胞功能的作用。

32.药物引起组织损伤的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主要可分为哪几类?

(1)Ⅱ型变态反应::抗体依赖型细胞毒过敏反应,是由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相结合而介导,可通过不同的机制而引起细胞损害

(2)Ⅲ型变态反应:又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过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组织造成广泛损害。最常累及的靶位是位于肺、关节和肾脏的血管内皮,也可累及皮肤和循环系统。(3)Ⅳ型反应:Ⅳ型反应的表达需预先与药物接触及T细胞敏感化。T细胞与抗原反应并释放淋巴因子,吸引巨噬细胞到该位点而导致炎症反应

(4)药源性自身免疫反应:指对自身组织,包括核酸大分子的抗体诱导和表达。

33.请分别列举几例易导致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以及导致I型过敏反应的药物(1)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抗肿瘤药、环磷酰胺

干扰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雷帕霉素等(2)I型过敏反应:青霉素,磺胺药,普鲁卡因,碘类化合物

34.药物引起免疫抑制、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的机制分别是什么?(1)免疫抑制: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T细胞的分化(2)过敏反应:药物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药物作为直接抗原物质、促进过敏介质释放、药物毒性损伤诱发共刺激信号、干扰TH细胞的分化与功能。

(2)自身免疫反应:干扰免疫器官的负性筛选、药物毒性损伤诱发共刺激信号、暴露和提呈自身抗原、干扰细胞免疫基因的表达、诱发交叉免疫反应。

35.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有哪些类型?

(1)药物引起免疫抑制:抑制免疫细胞的增值和分化、抑制T细胞的活化。

(2)药物引起过敏反应::I型速发型过敏反应、II型抗体依赖性细胞毒过敏反应、III型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过敏反应、IV型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

(2)药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①甲基多巴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②肼屈嗪等药物引起的类系统性红斑狼疮。③氟烷引起的免疫性肝炎。

免疫毒性检测的主要器官和组织有哪些(1)免疫球蛋白值(2)T细胞和B细胞值(3)皮肤变态反应

(4)淋巴细胞体外功能试验(5)抗核抗体分析

36.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物透皮吸收有什么关系?

(1)第一阶段(渗透相)中,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表皮,特别是分子量>300的水溶性物质

(2)第二阶段(吸收相)中,真皮组织疏松,故而脂溶性对药物通透能力不起决定作用。由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前遇到的组织液和淋巴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所以药物在此进一步扩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其水溶性,故而只有同时在脂水中溶解的药物才易被透皮吸收。

37.试述药物对皮肤的毒性类型。1.原发性刺激

(1)改变皮肤结构的损伤:化合物作用皮肤后使表皮的完整性被破坏

(2)药物性皮炎:药物作用皮肤后,可以从轻度红斑、丘疹到水痘,药物与皮肤接触后即可发生。而且,发病仅限于直接接触部位,边缘清楚。造成药物性皮炎的药物有阿司匹林、磺胺类、巴比妥类。

(3)皮肤色素沉着:例如二甲基亚砜、丙烯腈。

2.皮肤过敏反应:属于第Ⅳ型变态反应,即迟发型变态反应.3.皮肤光敏反应

(1)光毒性反应:即药物在日光下,形成有毒物质,如氯丙嗪、荧光染料。损伤主要发生在表皮层。发病急、病程短、消退快。

(2)光变态反应:药物在日光照射下,形成具有半抗原作用的物质;与皮肤组织蛋白质结合成致敏原,但再次接触日光时发生反应。例如,灰黄霉素和去甲金霉素。损伤主要发生在真皮层。发病有一定潜伏期,病程可反复发作。

4、药物皮肤毒性的特殊类型

①、超敏反应综合征 ②、氨苯砜综合征 ③、红人综合征 ④、经皮肤吸收的全身毒性 ⑤、对皮肤附属器的毒性

38.眼睛对药物毒性作用敏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血流丰富:睫状血管系统和视网膜血管系统(2)含有丰富的黑色素

(3)含有多种转化酶,锌含量高

(4)中枢视觉系统比脑其他部位更易受到药物损伤

39.抗结核药物对视觉的主要毒性作用和机制是什么?

(1)抗结核药乙胺丁醇机制:与在脉络膜、视网膜和视神经的碳酸酐酶、乳酸脱氢酶和醇脱氢酶辅基中的锌螯合,导致代谢紊乱。

(2)抗结核药异烟肼影响正常的维生素代谢,引起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萎缩的毒性作用,可以同时服用维生素B6 以预防。

40.可能诱发眼压升高的主要药物及机制。

阿托品类散瞳药对闭角型青光眼或浅前房患者,点眼后可使眼压明显升高,有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危险。

41.药物特殊毒性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1)药物的特殊毒性包括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和发育毒性、依赖性。(2)特点是:周期长、发生率低、毒性反应大。

(3)主要研究给药时间较长或在特殊条件下才会出现的发生率低但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毒性反应。研究目的是通过评价新药是否具有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和发育毒性及潜在的依赖性,为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42.药物诱发突变可能带来哪些后果?

43.胚胎的发育过程和药物的毒性作用有什么关系?(1)早胚期:药物在此期的毒性作用表现为胚胎死亡,引起流产。(在啮齿类动物表现为胚胎吸收),一般不引起畸形。(2)后胚期和胎儿期:药物在此期的毒性作用可造成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缺陷,以及死胎。表现为生长迟缓,神经、内分泌、免疫机能发育障碍,畸形,流产等。其中,引起畸形的最敏感阶段是胚胎的器官形成期(人类为怀孕前3个月),人类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分化持续时间长,人类孕期3个月后致畸药仍可导致这两个系统的畸形,主要为功能受损。

44.易产生依赖性的药物有哪些?(1)麻醉药品:主要指阿片类物质,广义上还包括卡因类、大麻类、合成麻醉药品

(2)精神药物:精神药物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中枢兴奋药、抗焦虑药,以及具有致幻作用的物质等。

(3)其他具有依赖性潜力的化学物质,主要为非麻醉性镇痛药。

45.阿片类药物的依赖性产生主要涉及哪些神经核团或通路的异常变化?

(1)蓝斑核是最重要的阿片类身体依赖性的调控部位。阿片戒断症状发作时,蓝斑核的放电频率大幅度增强,向蓝斑核内注射阿片拮抗剂可诱发戒断症状,且比脑室内给药产生的戒断症状更严重。损毁蓝斑核可减轻阿片戒断症状。

(2)兴奋性氨基酸系统。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NA)神经元的高兴奋性、谷氨酸(GLu)水平增高与身体戒断症状表达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谷氨酸能使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进一步增强,是引起“心理渴求感”的重要原因。

(3)5-羟色胺(5-HT)系统。许多研究证实,急、慢性接受吗啡的动物,5-HT合成增加,中枢5-HT水平增高。

(4)GABA系统。巴比妥类药物身体依赖性明显:发热、体重下降、腹痛、腹泻、中枢兴奋甚至惊厥等。GABAA受体是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的靶受体,与其依赖性的产生有直接的重要关系

46.述用于戒毒治疗的化学药种类和机制。(1)作为替代药的阿片受体激动剂 代表药物为美沙酮、丁丙诺啡。用维持时间长、成瘾性较低的阿片μ受体激动药来部分满足吸毒者的要求,然后将药量逐渐减少,使戒断症状逐渐消失(2)非阿片受体作用的药物: 可乐定。

机制:蓝斑核是中枢神经中去甲肾上腺素(NA)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产生的NA占大脑全部的70%左右。阿片类药物抑制蓝斑区的NA活性,从而引起α肾上腺素能受体数量增加。骤停使用阿片类物质则会出现NA释放增加,产生阿片类戒断综合征。可乐定作为α2受体激动剂,在突触前与α2受体结合使蓝斑核NA释放减少。可使得阿片类戒断综合征的大部分症状获得缓解。

(3)阿片受体拮抗剂 纳曲酮、纳洛酮,口服用于防止复吸 机制:患者从长期对阿片类依赖的状态下骤然解脱出来后,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不平衡,出现稽延性症状,如顽固性失眠、焦虑、周身疼痛等。稽延性症状是导致复吸的主要原因之一。(稽延性戒断症状:急性戒断症状消退以后,多数人通常仍然具有尚未恢复常态的主观感觉,主观上也遗留下不安、焦虑、疼痛与睡眠困难等症状)纳曲酮作为阿片受体完全拮抗剂,对预防阿片类依赖者脱毒后的复吸具有肯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7.局部用药的毒性试验包括哪些内容? ①、皮肤用药的毒性研究 包括皮肤用药的急毒、长期毒性试验、皮肤刺激性、皮肤吸收、皮肤过敏、皮肤光毒性等试验。

②、眼睛用药刺激性试验。③、肌肉注射局部用药刺激性试验 ④、静脉给药局部刺激性试验 ⑤、滴鼻剂和吸入剂的毒性试验 ⑥、直肠、阴道制剂的毒性试验

48.创新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包括哪些药物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优良的临床前毒理研究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特殊毒性和其他有关毒性试验。

一、安全药理学试验:核心组合试验、追加和补充试验。核心组合试验研究受试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重要生命功能的影响。追加是在对已有的临床试验结果产生怀疑后后追加的对上述系统的深入研究。补充是指除上述系统外其他系统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二、急性毒性试验:24H内一次或多次给予动物受试药物后观察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三、长期毒性试验:连续给药14D后观察药物对动物的毒性反应。

49.从临床应用角度,药物毒性作用包括哪些类型,这些类型的含义和特点如何?

①、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是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集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特点是反应性质与药物固有的效应以及所用剂量均无关,用药理拮抗药无效。

②、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特点是一般比较严重,但可以通过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预知避免。

③、致癌性。药物的致癌性主要是通过损伤遗传物质产生肿瘤,也可以通过非遗传物质损伤途径产生。还可以是迟发的反应。

④、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生殖毒性主要是针对育龄人群,用药后对生殖系统、与生育有关的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效应。发育毒性则特指孕期用药,药物直接对胚胎产生的影响,可体现为胚胎器官形成期接触药物出现的形态畸形,或其他发育阶段接触药物,出现的功能异常或发育迟缓为主的毒性反应。⑤、致突变与遗传毒性。主要关注用药后对遗传物质引起的损害。

⑥、特异质反应。个体药理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异于常人。通常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解救可能有效。但其不是免疫异常反应,因此没有预先致敏过程。

50.创新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包括哪些药物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优良的临床前毒理研究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特殊毒性和其他有关毒性试验。

(1)安全药理学试验:核心组合试验、追加和补充试验。核心组合试验研究受试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重要生命功能的影响。追加是在对已有的临床试验结果产生怀疑后后追加的对上述系统的深入研究。补充是指除上述系统外其他系统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2)急性毒性试验:24H内一次或多次给予动物受试药物后观察所产生的毒性反应。(3)长期毒性试验:连续给药14D后观察药物对动物的毒性反应。

51.新药评价的定义

新药评价:指新药从发现到上市的全过程。包括:

活性筛选、药学评价、临床前药理学和毒理学评价、临床药理学评价及上市后监督管理

52.新药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使安全、有效、优质、稳定的药 品上市。(2)意义: 防止药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防止假药,维护社会稳定(三乱);

学科发展,为我国新药评价与国际市场接轨奠定基础

53.药品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专属性:用于人体,不得不用;

(2)双重性:或双刃性,有利有害,挥之不去;(3)限时性:有效期严格;

(4)质控性:GLP、GCP、GMP、地标/国标

54.我国的重大药害事件:

齐二药”假药案件(亮菌甲素注射液)、“欣弗”劣药案、“广东佰易”案、奥美定案

55.药学评价主要内容

(1)研究新药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2)研制出适合于工业生产的原料药及其制剂的技术工艺路线;(3)研制出安全、有效、可控、稳定和使用方便的新药剂型;(4)研究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

(5)制订原料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6)提供临床前评价和临床试验所需的药品

56.化学原料药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性状:外观、色泽、嗅、味、结晶性、吸湿性等。

(2)理化性质:熔点、凝点、馏程、相对密度、折光率、比旋度、吸光系数、黏度、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解离度、晶型等。

(3)鉴别 :化学反应法、色谱法、光谱法。(4)检查:检查杂质及及控制限度。

(5)含量(效价)测定:理化方法、生物学或酶学方法

57.剂型的选择和设计需考虑哪些方面?

(1)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一般特性(色泽、气味、密度、硬度、粒径、吸湿性、可压性、挥发性等)、多晶现象、溶解度和溶解速率、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度、稳定性。(2)临床治疗的需要(3)临床用药的顺应性

58.简述药物稳定性研究的目的 稳定性研究目的:基于对原料药或制剂及其生产工艺的系统研究和理解,通过设计试验获得原料药或制剂的质量特性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据此为药品的处方、工艺、包装、贮藏条件和有效期/复检期的确定提供支持性信息

59.急毒、长毒试验的目的(1)急毒目的:

了解新药急毒的强弱;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WHO,1977)求出相对毒性参数:LD50、TI、SM等 为长毒等提供剂量设置依据;

获取新药毒性反应信息,为临床毒性监护提供参考:如中毒症状、靶器官、致死原因、种属差异等

(2)长毒:

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量效和时效关系、以及可逆性等;

判断受试物重复给药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 如果可能,确定未观察到临床不良反应的剂量水平

推测第一次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安全剂量范围; 为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及防治提供参考

60.长毒试验的动物要求(种类、数量、年龄等)种类:在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前应采用合适的试验方法对实验动物种属或品系进行选择,一种啮齿类(大鼠)加一种非啮齿类(犬)。(不同情况中药、天然药物的试验要求有所不同)动物数:大鼠雌、雄各≥15只,(主试验组10只,恢复组5只)犬或猴可为雌、雄各≥ 5只。(主试验组3只,恢复组2只)

年龄:大鼠为6~9周龄;Beagle犬为6~12月龄;猴3~5岁

61.长毒的主要观察指标

一般状况观察 :外观体征、行为活动、腺体分泌、呼吸、粪便、摄食量、体重、给药局部反应。

血液学指标 : 血液生化学指标 : 尿液检查 : 心电图、体温(非非啮齿):标准II导联检查,测定R-R间期、P-R间期、Q-T间期、S-T段和T波,HR。

尸解、脏器系数、病理学检查

62.特殊毒性试验主要包括哪些?(1)致突变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2)生殖毒性试验(3)致癌试验

63.新药临床前药理学评价目的

(1)判断是否有效,有效程度如何;

(2)对机体的其他系统(神经、心血管、呼吸)有何影响;

(3)在动物体内药物的达峰浓度、达峰时间、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怎样,为临床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4)通过药理作用机制的探讨为合理用药和开发新药提供依据

64.毒代动力学的概念和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药物的毒代动力学消除与药代动力学消除一般会有什么不同?

(1)毒物代谢动力学(TK)是指运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地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特点,今儿探讨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了解药物在体内被吸收的程度,蓄积于何种器官,体内排泄的速度和途径等,对阐明其在体内可引起的损害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区别: 研究目的不同:毒代;一是在毒性试验条件下药物所达到的全社身曝露与毒性发现的内在联系,二是比较动物和人的全身曝露来解释毒理试验数据的价值,三是为临床前毒性研究的实验设计提供依据。药代;弄清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的特征,发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规律,弄清药物疗效和毒性与药物浓度的关系,药物在体内积蓄部位和积蓄程度,为临床安全用药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弄清新制剂的吸收规律,指导新制剂的设计或改造。

65.全身和局部用药的毒性试验在动物的选择上应注意哪些问题?(1)全身毒性常用近似致死剂量试验

主要用于非啮齿类动物试验。常用6只Beagle犬或猴。(2)局部:动物-家兔、豚鼠、大鼠

66.特殊毒性

给药时间较长或在特殊条件下才出现的发生率低但造成严重后果的毒性反应,包括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和发育毒性、依赖性 特点:发生率低但造成严重后果

篇3:《药物毒理学》课程教学初探

药物毒理学[2]是运用毒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根据药物的理化特性,阐明其毒性的作用机制并对药物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性评价,以降低药物对人类健康危害程度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目的是为临床合理用药进行指导,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减少因为药物毒性而导致的新药开发失败,包括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及危险性评估。我校将于2013年9月新开设《药物毒理学》课程,这门课程对于我校药学专业尤其是创新药物研发方向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作者就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教材选用、教学手段应用及加强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建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药物毒理学研究是指导新药研究与开发,对药物的毒性进行危险性评估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本门课程主要包括药物毒理学基础理论,药物的各种毒性作用和评价方法,以及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研究内容。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使学生掌握药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和规律,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为将来从事药物的实验研究和申报,以及安全性评价等工作打下基础。根据我校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药物毒理学》总课时数以及理论课与实验课分配,确立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教学进度、实验、时数分配、参考书目等。

2 合理选用教材

我国第一部《药物毒理学》专著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周立国副教授主编,于2001 年6月出版发行。该书内容主要包括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局部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药物致癌作用及其研究方法、药物依赖性试验以及药物毒理学常用实验动物等。最新出版的相关教材有:2011年8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由郝丽英、吕丽主编的《药物毒理学》;2011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楼宜嘉主编的《药物毒理学》(3版/本科药学)。教材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教材选订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选用符合本课程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质量高、内容简明、重点突出、新知充实、适用性强的教材;将新概念、新构造、新知识、新理论充实于教材之中,反映当前科学的前沿,新颖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用性好的教材,可采用逐步解决的办法来实现《药物毒理学》教材的配套与完善。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药物毒理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要求授课教师不仅掌握毒理学、药理学、新药安全性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的理论和技术等医学、药学知识,还需要教师不断补充学习新知识,切实掌握实验方法和手段,以解决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学校公开招聘专门的专业人才,学历上要求全日制教学毕业,博士学位;引进后进行采用“传帮带”、集体备课、研究所负责人随机听课、新教师上课培训、试讲等形式培养新进教师,使其尽快掌握教学技能;组织教师培训和到实验教学改革执行优良的实验教学中心交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药物毒理学》教学团队。

4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制作课件PPT。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受重视。在已确定好的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对每章节的重点、难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部分内容制作PPT课件。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通过课件可以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的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讲授更多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不断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进行课程教学时,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药物毒理学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并用,如对比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药物毒理学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括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等众多学科;此外,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类型及其相关毒性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教学内容太过散乱、繁琐、记忆难度大。可由教师制作并发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病例,学生们采取课下分工合作的方式查阅相关知识,准备好相关背景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进行集中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自己诊断、用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改善措施。各组组长在课程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对疾病整体掌握,进而扩展知识面。课程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关于药物毒理研究最新进展的综述[3]。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互联网信息建设的蓬勃发展,教育改革、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网络办公自动化的加速推进,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是推动教育知识信息化发展、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学生提供更便捷、更优良的教育服务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教学中,网络学习平台和网站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可规范教学程序,减轻教师技术上的操作难度,方便师生应用,将精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网络辅助教学等融为一体,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学习我校药理学这门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方式及内容,其中主要包括通知、课程简介、课时分配、教学大纲、教学讲义、课程课件、实验讲义、复习思考题和答疑讨论等板块。

5 加强实验教学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离体实验和整体动物实验,即利用离体器官、细胞、整体动物等方法,观察药物的毒性作用及机制。在新药研发过程中,需要利用药物毒理学相关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客观、科学的评价新药的安全性。药物毒理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常用的离体和整体实验方法,采集生物样品的基本操作;掌握急性毒性作用、长期毒性作用、特殊毒性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依赖性)的实验原理及其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适应新药的安全性评价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体系的运转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秩序,加强前期实验教学的规范管理,对本科实验教学的工作规范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制定实验教学计划、规定实验教学任务、确定实验教学大纲及质量标准、指定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同时,实验过程还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由被动式的传统实验模式转变为参与式的实验模式;实践过程中更应注重创造性科学思维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潜质。

6 考核方式

为了能够综合评价教学质量的要求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并充分发挥考试的指导功能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学以致用,达到课程要求,需制订《药物毒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可采取以下考核方法:课程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10%)和期末考试成绩(80%),实验成绩(10%)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主要包括学习态度、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参与情况、出勤情况、学习主动性、配合教师情况、完成作业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考试成绩占80%,严格实行考教分离,采用AB卷同时统一命题,不仅AB卷的试题不出现重复,而且3年内,试题不重复率达到80%。在命题中,分为基本要求部分和提高部分,前者占三分之二,主要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后者占三分之一,重在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考试后,将试卷密封,采用集体、流水评卷的方式,按照评分标准严格阅卷,真实客观地打分。实验成绩占10%,主要通过学生参加课程的实验环节情况(包括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过程中对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实验报告的书写、出勤情况等)打分。在试卷评阅后,科学地对考卷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调整下一学年度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进度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通过探索总结《药物毒理学》教学改革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涉及面扩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实验操作技能得到提高,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有助于促进学科本身发展。

摘要:《药物毒理学》是近年来针对药学专业学生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本文作者从课程的规划与建设出发,探讨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建立、教材建设、课件制作、提高学生对药物毒理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教学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药物毒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赵菊珊.依托“三创”教育探索建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5):15.

[2]袁伯俊,廖明阳,李波.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8.

篇4:药物时辰药理学研究

【关键词】时辰药理;药效;给药时间

时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1], 人体的生物周期即指在人体内调控某些生化、生理和行为现象有规律地呈明显的昼夜节律性, 如体温、血糖含量、基础代谢、激素的分泌、胃酸分泌、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等。药物的药动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药效学、不良反应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差异[2]。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而作用于全身,是比较安全、经济和方便的用药方法,但我们在使用口服药物时仍要注意口服方式及药物口服的时间,使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小而疗效最大。根据人体的生物周期规律, 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如合适的给药剂量、间隔时间及服用次数, 顺应人体生物规律可充分调动人体内的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 发挥药物治疗作用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因此选择适宜给药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下面我就讲几类药物的给药时间和疗效间的关系罗列如下:

1抗高血压类药物

有研究顯示高血压给药时间的选择, 对有效治疗高血压及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关系,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选用吲哒帕胺为治疗用药, 其半衰期长达17.8h, 每天给药1次, 连服4d即可达到稳定浓度, 使用方便、易被患者接受, 且疗效肯定。晨6: 00 给药为宜。早晨6: 00 正处于人体对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反应曲线的峰值( 6: 00~9: 00) 的开始, 此时给药符合时辰药理学规律[2] ,有利于降低和缩短血压峰值的时间, 减少血压波动, 有效控制血压。建议治疗高血压服用长效降压药的时间点为晨6:00。

2激素类药物

我们本次研究的为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 其分泌高峰在上午8到10点, 随后逐渐下降, 午夜12时为分泌低潮期根据此节律性, 对于需要用激素的疾病, 要考虑到给药时间应与生理节律同步化, 即早晨一次性给药。这样做不仅可获得最佳疗效, 而且使毒副反应和停药后的不良反应降至最低程度。相反如果欲抑制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分泌的活性, 应晚上给药。

3消化系统类药物

消化系统药物 大多数消化系统药在餐前服用能更好的发挥药效。胃黏膜保护药: 氢氧化铝、复方三硅酸镁、枸椽酸铋钾。促胃动力药: 甲氧氯普胺、多潘利酮、西沙必利、莫沙比利。收敛药: 鞣酸蛋白。助消化药: 多酶片、乳酸菌素等。

4解热镇痛类药物

解热消炎镇痛药:实验发现: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中①消炎痛晚上8点3 毫克/千克体重无消炎作用, 需9毫克/千克体重才能使炎症减低37% , 而上午8点给3毫克体重则可起同样的消炎作用。②阿斯匹林上午6点给药药效高, 药物排泄所需时间长, 而下午6点给药药效差, 排泄所需时间较短。

5糖尿病类药物

空腹搪尿病病人的血糖和尿搪有明显昼夜节律变化, 其高峰在早晨。胰岛素用于糖尿病来降低血搪, 其强度上午较下午给药作用强。据报道, 凌晨6点给药较其它时间的作用强度都高, 此时给子最小剂量可获得满意疗效。

6补钙类药物

此类药在清晨和睡前服用为佳, 可以减少食物对钙吸收的影响, 若含钙量高的药物, 睡前服用更佳, 因为人体血钙水平在后半夜及清晨最低, 睡前服用可增加钙的吸收。

7联合用药

可应用药敏试验评价选药的合理性, 应用联合的PAE 法可以评价给药的合理性。采用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时, PAE 可比单用时长, 即两药联用后PAE 呈协同或相加作用, 原则上应相应减少药物的单剂剂量, 延长给药间隔。如磷霉素对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PAE, 对大肠埃希菌呈浓度依赖性, 与环丙沙星合用, 浓度在4MIC以上时, 呈现明显的相加作用, 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故两药合用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应用时, 则可考虑适当减少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日剂量, 单独给药。对于副作用较大、临床疗效确切的药物, 如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 可减少两者剂量, 适当延长给药间隔, 从而将毒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在临床中,医药可按照药物的种类的不同,安排合适的服用时间和间隔时间,药师要根据医师的处方及时叮嘱患者,让患者在合适的时间点服用药物既对药物的吸收有帮助,也对患者的身体恢复起到帮助作用,尽量在临床中让患者达到合理用药,规范的用药习惯即可以让患者达到疗效增强,健康得以恢复。更能减少副作用和其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沈英范.依据时辰药理学选择口服药物给药时间[J].2009,15(16):38- 39 .

[2]赵光云.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M].杭州:浙江科术出版社,2011

[3] 张秀峰. 降压药服药时间的研讨[J] .护理学杂志,2000,15( 2) : 71

[4] 车宁. 常用几类口服药物的服用方法[J].首都医药.2004 ,11(6):36- 38 .

篇5:药物毒理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药物毒理学:是一门关于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2.量效关系:药物的毒性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比例,称为量效关系。

3.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

物的安全性。

4.致畸性:指胚胎在器官发生期给予某种药物后,引起的永久性结构或功能畸形,称为致畸性。

5.急性毒性试验:指机体(实验动物)一日内一次或多次接触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6.有毒: 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7.毒性: 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8.毒物: 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9.毒素: 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0.毒性反应: 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11.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 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12.全身毒性: 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13终毒物: 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二、填空题

1.毒理学研究任务根据目的的不同可分为:(1)描述性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

2.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

(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5)致突变性和遗传毒性(6)特异质反应

3.免疫系统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1)中枢免疫系统(2)外周免疫系统

(3)免疫细胞 等3个组织层次。

4.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反应可分为(1)易感性(2)过敏性(3)自身免疫性疾病。

5.肼屈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三种药物具有1)自身免疫性,表现为2)系统红斑狼疮综合征。

6.常见的药物对肝脏损害的类型有(1)肝细胞蜕变死亡、(2)脂肪肝、(3)胆汁淤积、(4)血管

损伤、(5)肝硬化、(6)肿瘤等。

7.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类型可分为(1)神经元损害(2)髓鞘损害(3)轴索损害(4)影响

神经递质功能等四类。

8.药物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1)促激素源性萎缩(2)损伤性萎缩(3)腺体增生

9.对胰腺产生毒性作用的典型药物的是(1)链脲佐菌素(2)四氧嘧啶

10.药物眼毒性的主要类型包括(1)染色和沉着(2)变态反应(3)刺激性炎症(4)腐蚀灼伤

(5)眼睑损害(6)晶状体混浊或白内障(7)眼球运动障碍(8)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

11.慢性毒性反应多损害:肝、肾、内分泌等;

急性毒性反应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 系统

12.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

(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

13.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

(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14.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

15.毒性反应类型?

(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

4三、简答题

1.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为哪些?(或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

答: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发现动物对药物产生的毒性反应,为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毒副作用观察提供信息;3.确定安全范围:了解单次或反复给药时,在什么剂量范围内有效(治疗作用)而不产生毒副作用;4.寻找毒性靶器官:发现动物出现毒性反应时,药物毒理作用所累及的器官或组织,为临床用药毒副作用监测及新药开发结构改造提供依据;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此外,通过新药毒理研究,对毒性作用强、毒性症状发生迅速、安全范围小的药物,尚应为临床研究中的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2.可用于评价对免疫系统损伤情况的实验性指标包括哪些?

答:(1)免疫球蛋白值;(2)T细胞和B细胞值;(3)皮肤变态反应;(4)体外试验;(5)免疫抗核抗体分析。

3.导致脂质在肝细胞内聚集的潜在化学作用有哪些?

答:(1)脂蛋白合成抑制;(2)三酰甘油与脂蛋白结合降低;(3)极低密度脂蛋白转运受干扰;(4)经由线粒体的脂质氧化损害;(5)脂肪酸合成增加

4.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包括哪些?

答:1.引起呼吸中枢抑制;2.引起呼吸中枢麻痹;3.介导的氧化损伤;4.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5.细胞内磷脂的沉积;6.介导P物质的释放;7.致癌变作用

5.强心甙中毒的常见诱发因素包括哪些?

答:①给药不当,给药量太大或给药速度太快。②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③心肌对强心苷的耐受性降低,如急性弥漫陛心肌损害、心肌梗死、心肌炎和肺源性心脏病等。④肝肾功能不全,致体内蓄积。⑤钙与强心苷有协同作用,高钙血症易致强心苷中毒。⑥甲状腺功能低下,易致强心苷的清除率降低。

6.第一代头孢菌素对肾脏毒性的机制是什么?

答: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大剂量应用有潜在肾毒性,可出现小管坏死。其机制为近曲小

管有机离子转运系统将其分泌进入小管,达到具有毒性的高浓度所致。这类头孢菌素的肾毒性可被近曲小管内与有机阴离子分泌系统竞争的化合物如丙磺舒所减弱,随着

小管液内头孢菌素浓度降低,毒性可逐渐消失。

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哪些?

答:临床常用抗精神失常药氯丙嗪,可阻断结节。漏斗通路多巴胺能神经通路的多巴胺受体,导致垂体激素分泌紊乱:催乳素分泌增加,生长素分泌减少;临床表现为溢乳一闭经综合征;女性闭经、溢乳,男性性功能下降,少数也可溢乳。儿童长期用药后影响发育。

8.药物光敏反应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答:光敏反应产生的机制光毒性反应的机制:光毒性是致光敏剂吸收光量子后,再将能量传递给周围分子,引起细胞损害。按其致病和对氧的依赖性可分为氧依赖性和非氧依赖性。目前认为光毒作用的靶位点可能是细胞膜、细胞器以及DNA,补体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9.毒物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药物固有的作用特征(2)到达靶器官的量和滞留时间

(3)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能力(4)机体靶器官对药物的易感性

10.在那些情况下测定血浆或体液中代谢产物的浓度更重要?

(1)当受试药物为前体药物而其代谢产物已知是活性药物时;

(2)当药物可被转化为一种或多种具有药理或毒理活性代谢产物,且这些产物可导致明显的组织器官反应时;(3)受试药物在体内可被广泛生物转化时;

11.肝脏的毒性机制包括哪几方面?

(1)脂质过氧化(2)不可逆地与大分子结合(3)内环境中钙离子平衡失调(4)免疫反

12.环孢素A的临床肾毒性表现在?

(1)急性可逆性肾损伤;(2)急性血管损伤;(3)慢性肾间质纤维化

13.简述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主要涉及那几方面?

血脑屏障,能量需求,轴索运输,髓鞘形成与维护,神经传导,神经元损伤与修复。

14.简述氯丙嗪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受体产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或氯丙嗪对

神经递质的)

(1)帕金森综合征(2)急性肌张力障碍(3)静坐不能(4)迟发性运动障碍

15.简述垂体-甲状腺系统的毒性检测方法

(1)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促甲状腺激素(2)血清影响甲状腺素的测定

(3)TRH兴奋试验(4)甲状腺摄131I率(5)T3抑制试验

16.简述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理学机制

由于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反馈性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使垂体产生的ACTH长时间减少,从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丧失,产生促激素源性萎缩。

四、问答题

1.试述阿片类药物依赖性的特征。

答:阿片类药物的依赖性具有耐受性、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三方面的明显特征。其戒断后后的痛苦体验是一种负性强化作用,是产生强迫用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产生依赖性后,一旦中断用药会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戒断症状一般在最后一次服药后几小时内(约6小时)即开始出现,24~48小时内达到高峰。依赖性出现的时间、高峰强度和体征及症状的持续时间均随所用特定药物的不同而异;精神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沉,易激惹;服药后情绪高,活跃,性格变化极为严重;自私、说谎、不关心他人,对社会失去责任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创造能力和主动性减低;失眠,睡眠质量差,昼夜节律颠倒;智能障碍不明显等;

身体症状表现为一般营养状况差,食欲丧失,多汗,便秘,体重下降,皮肤干燥,性欲减退。男性病人出现阳痿,性欲消失;女性月经紊乱,闭经。可见脸红,头晕,体温波动,心悸,心动过速。此外,有白细胞升高,血糖降低。神经系统检查可见震颤、动作和步态不稳、言语困难、腱反射亢进、瞳孔缩小,也可发现吸吮反射。霍夫曼征阳性及感觉过敏。部分病人脑电图轻度异常;戒断症状于断药6~8小时后即出现焦虑不安、打哈欠、流涕、恶心呕吐、寒战、全身痛觉过敏、肌肉抽搐、鸡皮疙瘩、失眠、病人完全不能入睡,安眠药无效。病人痛苦 呻吟,哀求给药,不给则进行威胁、说谎。病人在撤药后均出现程度不等的短暂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重者出现短暂谵妄状态,一般在停药24~26小时较为突出,历时2~3天后便显著减轻。

2.试述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肾脏毒性的特点?

答:1)氨基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发生,是由于本类药物主要经肾排泄并在肾皮质内蓄积所致。该类药物肾毒性特征为伴有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增加的非无

尿性肾功能衰竭。

2)中毒初期表现为尿浓缩困难而多尿,可能与髓襻升支粗段氯离子转运抑制有关。随后出现蛋白尿、管型尿,严重者可发生氮血症及无尿等。其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奈替米星的肾毒性虽是氨基苷类抗生素中最低者,但仍需引起注意。当这类药物与头孢噻吩、头孢唑啉、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B或万古霉素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发生。

3)组织学最初可见溶酶体改变,随后可见刷状缘、内质网、线粒体损害,最终出现小管细胞坏。使用临床常用量后最早的损伤可见溶酶体体积和数量增加。溶酶体含有髓样小体,具有不确定的磷脂电子.密度板状结构。氨基苷类产生肾脏磷脂为溶酶体水解酶如鞘磷脂酶和磷脂酶受抑制所致。

3.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

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

(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第二水平长期毒性试验(第一阶段)

(1)两种品系、35天染毒、毒性量效曲线,推荐临床使用途径;

(2)器官毒性试验、死亡情况、体重变化、血液学、临床生化学、组织学检查;

(3)致突变活性第二阶段筛选;(4)生殖毒性试验;(5)受试动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6)行为试验;(7)协同、增效、拮抗作用。

第三水平长期毒性试验(第二阶段)

(1)动物长期毒性试验(半年以上);(2)哺乳类动物致突变试验;(3)啮齿类动物2年致癌试验;

(4)人类药代动力学试验;(5)人类临床试验;(6)短期和长期用药的流行病学资料

4.药物毒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

(1)通过给药剂量、药物体液浓度和毒性反应之间的关系,阐明引起试验动物全身申毒的量效关系

和时效关系;

(2)结合药物毒性研究中出现中毒症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预测这些毒理学结果与临床用药安全

性之间的关系提供资料;

(3)明确重复用药对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4)明确是原形药物还是某种特定代谢产物引起的毒性反应;

(5)明确动物毒性剂量和临床剂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安全 用药提供依据。

5.毒代动力学研究实验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1)药物毒性效应的量化(2)采样时间点的调整

(3)确定剂量水平以达到合适的中毒量(4)中毒程度的评估(5)毒性作用复杂因素探索

(6)给药途径(7)代谢产物的测定(8)数据的统计评价(9)分析方法(10)报告

6.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作用可分为几种?每型各举一个常见的药物。

(1)免疫抑制作用导致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细胞因子抑制--环孢菌素A、糖皮质激素

(2)免疫增强作用导致过敏性 I型过敏反应--青霉素、蛋白制剂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甲基多巴、异烟肼、普鲁卡因胺

7.论述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主要有哪些并各举一例药物。

(1)引起呼吸中枢抑制吗啡(2)引起呼吸肌麻痹 箭毒生物碱

(3)介导的氧化损伤 呋喃妥因(4)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 多柔比星

(5)细胞内磷脂的沉积 胺碘酮(6)介导P物质的释放 紫杉醇(7)致癌变作用 环磷酰胺

8.论述药物性肺炎有哪些?

(1)药物过敏性肺炎(2)药源性红斑狼疮样肺炎(3)药物间质性肺炎(4)药物性肺纤维化

(5)药物性哮喘(6)药物性肺水肿(7)药物性肺栓塞(8)药物性肺出血(9)药物性肺癌

(10)药物性肺动脉高压(11)药物性肺血管炎

9.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按神经组织结构损害分类有哪些类型?各举一个代表药。①神经元损伤:多柔比星②轴索损害: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紫杉醇

③髓鞘损害:胺碘酮④影响神经递质功能: 氯丙嗪

10、能够引起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的药物有哪几类?并分别举出代表药

① 强心药:强心苷、多巴胺 ②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钙拮抗剂、血管扩张药(双嘧达莫)③抗高血压药 可乐定、胍乙啶、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非选择

性α受体阻滞药(酚妥拉明)

篇6:11级牡医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一、名解

1.毒素: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生物类药物。

2有毒:物质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3毒性反应: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可预知,临床应避免发生。

4.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呈现的有害作用

5.终毒物:在靶部位最终发挥毒性作用的物质

6.毒代动力学:从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派生出来的一门新兴的分支科学,运用药动学方法和原理来探讨毒性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在毒性剂量下进行研究。7.氨苯砜综合症:在服用氨苯砜后出现的一组以发热、皮损、肝损害、黄疸、淋巴结病及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是氨苯砜治疗引起的一种少见、严重的不良反应。

8.镇痛剂肾病:由于长期滥用镇痛药物,其累积量超过1~2kg时引起的慢性小管间质损害和(或)肾乳头坏死

9.脂肪肝:许多药物可引起脂质在肝脏积聚,当脂质含量超过总重量5%时称为脂肪肝或脂肪变性

10.药物反应超敏反应综合症:一种具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多器官受累(主要是肝脏、心肌、肾脏、肺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等血液学异常为特征的严重的全身不良药物反应。11.一般药理学:是对主要药效学作用以外进行的广泛的药理学研究,包括次要药效学和安全药理学的研究

12.红人综合症:服用(或外用)某些药物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呈红色或或橙色。面部、颈及躯干红斑性充血、瘙痒等

13.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不需经过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DNA、RNA、蛋白质)作用而诱发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14.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包括前致癌物、终致癌物。

15.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动物一次或24h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通常以实验动物的死亡效应或明显中毒反应为观察指标

16.长期毒性试验:研究试验动物连续给予较大剂量的受试物后产生的毒性反应,试验周期在14d以上,一般为临床用药的3-4倍的时间

17.一般药理学研究:对主要药效学作用以外进行的广泛的药理学研究。

18.特异质反应: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特点:与药物的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

19.化学致癌物:具有诱发肿瘤形成能力的化学物质

20.药物依耐性:由于周期性或反复性使用依赖性药物使机体产生的特殊精神和躯体依赖状态,表现为对依赖性药物的强制性渴求和继续用药的行为以及相应的不适反应

二.简答题

1.药物毒性作用分几种?

① 变态反应 ② 毒性反应 ③ 致癌性④ 生殖毒性

⑤ 发育毒性 ⑥ 致突变与遗传毒性 ⑦ 特异质反应

2.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有哪些主要的类型?

答:①肝细胞死亡;②脂肪肝;③胆汁淤积;④血管损伤;⑤肝纤维化;⑥过敏性肝炎;⑦肝肿瘤。

3.对乙酰氨基酚对肝细胞死亡的机制?

答:对乙酰氨基酚经微粒体P450生物转化后,生成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对大分子具有加成作用,可造成肝细胞坏死

4药物对心血管的毒性作用?

答:1〉心肌毒性作用: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对核酸合成的影响、心脏骤停、心瓣膜损伤、心绞痛、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2〉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3〉血管毒性作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高血压、低血压

5.反映心肌受损的酶学和蛋白生化检查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答:(1)心肌酶谱: ① 乳酸脱氢酶; ②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③肌酸激酶

(2)心肌蛋白: ① 肌红蛋白② 肌钙蛋白

6.引起中毒性心肌炎的药物有哪些?

答:1〉白喉、伤寒、菌痢等感染性疾病外毒素、内毒素

2〉某些生物毒素如蛇毒、毒蕈、河豚、乌头等

3〉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如:有机磷、有机汞、砷、一氧化碳、铅、阿酶素等

7.药物呼吸系统损害的主要类型

(1)呼吸抑制(2)呼吸道反应(3)肺水(4)肺炎及肺纤维化(5)肺栓塞(6)肺出血(7)肺动脉高压

8.简述非甾体抗炎药引起支气管哮喘的机制?

答:非甾体抗炎药可阻断花生四烯酸的环氧化酶的代谢途径,从而使花生四烯酸的脂氧酶代谢通路增强,产生大量白三烯而引起哮喘

9.药物引起神经系统损害有几种类型?

① 按神经毒性靶器官分类:神经元损害、轴索损害、髓鞘损害、影响神经递质功能

② 按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分类:脑损害和精神异常、脑神经损害、脊髓损害、神经肌肉损害。

10.药物神经毒性损伤的特点。

答: 1)CNS受毒物攻击的靶部位多。

2)CNS新陈代谢率高,不仅易受到毒物的直接损害,也易受毒物对供血、供O2和血糖的影响而间接受到损害。

3)神经系统反应敏感、迅速,毒物作用引起的神经功能改变出现较早。

4)神经细胞缺乏再生能力。

5)神经纤维受损后的修复过程十分缓慢。

6)不同剂量的药物,神经系统可产生不同的反应。

11.药物对内分泌的损伤类型?

答:药物对甲状腺、肾上腺、性腺、下丘脑及垂体、胰腺的毒性作用,及药源性低血糖症

12.简述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理学机制?

答:由于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反馈性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使垂体产生的ACTH长时间减少,从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丧失,产生促激素源性萎缩

13.以及引起免疫系统毒性的药物?

答:抗肿瘤药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环孢素,西罗莫思,莫罗单抗-CD3青霉素,磺胺药,普鲁卡因 甲基多巴 肼屈嗪氟烷

14.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有哪些类型?

答:(1)引起免疫抑制

• 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抑制T细胞活化

(2)引起过敏反应

• I型反应(速发性过敏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抗体依赖型细胞毒过敏反应)

•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过敏反应)• Ⅳ型反应(迟发性过敏反应)

(3)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 干扰免疫器官的负性筛选 • 药物毒性损伤诱发共刺激信号 • 暴露和提呈自身抗原• 干扰细胞免疫基因的表达• 诱发交叉免疫反应

15.药物对皮肤原发性刺激的表现形式?

答:原发性刺激:①改变皮肤结构的损伤;②药物性皮炎;③皮肤色素沉着。

16.比较直接致癌物和间接致癌物?

上一篇:保卫地球作文600字下一篇:交通局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