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角材料投放

2024-05-07

大班区角材料投放(共8篇)

篇1:大班区角材料投放

浅谈大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及调整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科学领域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显然,幼儿科学活动,教师更注重的是创设提供让幼儿操作探索的环境,使幼儿能真正动手动脑。然而,由于幼儿的兴趣、能力、需要等差异,科学活动是在集体教学中很难整齐划一的完成,那么科学区角的建立有效的弥补了集体科学活动中无法完成的操作活动。科学区角的建立给了幼儿一个自主探索、自我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索。

一、注重材料的引导性

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要考虑到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引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如玩具“灯泡亮了”,这是我园在省专家的领导下研发的玩具,我做了进一步完善——为孩子提供了图示,让孩子通过观看图示,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第一页图示,幼儿通过实验探究出电池同方向摆放电路不会连同,电池要按照不同方向的摆放才会连通;第二页图示,幼儿通过不同线的连接方法,探究哪种连接方法小灯泡会亮,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进行更多的尝试、发现;第三页图示,我设计了一个可反复使用的记录表《我会导电吗》,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出电路连接哪个物品会导电,然后做出记录,并挂在墙上,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

在活动中,我所投放的引导性材料就是示意图,每幅示意图都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材料的引导使幼儿之间发生互动,而教师并不需要语言的指点,幼儿只要按着内化在示意图中的“指路”线索进行操作即可。幼儿对于玩具的操作方法都是在与同伴的讨论式互动、自我观察实践中得出的,并最终得以完成活动,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由此可见,材料的引导性对幼儿在试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否是非常重要的。

图示、记录表

幼儿活动过程中

二、注重材料的探索性

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要让幼儿在短时间实现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必须为幼儿提供易于探索的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究,使幼儿通过操作主动获取多方面的经验。

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材料应不断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怎么样”,不断促进幼儿从多个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这也为促进幼儿进行持续不断地探索活动,进而为促进幼儿探索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科学区角投放材料的性质应有别于其它区角的材料,要具有探索性。如果不具有探索性就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很少幼儿会主动去探索。即使有人去玩也常常是坚持不久,往往是玩一会儿,觉得没意思就走开了。如我在科学区投放了玩具“扇一扇”,其中有纸片、铁钉等材料,让幼儿通过“扇”,发现哪些东西能够被扇起来。开始投放几天有人来玩,几天后就没人来玩,于是我进行反思,并询问部分幼儿后,了解到原来是这些材料探索性不强,材料提供较单一,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幼儿操作一会儿就会了,没有挑战性。明白原因后我及时调整材料,将材料进行改进,投放了更多实验的材料,如棉花、硬币、海绵、塑料花、曲别针等等。增设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曲别针要用小风力还是大风力才能被扇动,让幼儿首先猜测,然后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的探索才具有挑战性,更加容易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玩具:扇一扇

三、注重材料的趣味性 占地盘

科学区的玩具材料投放不能注重了探索性而忽略了趣味性,一味的让孩子知道实验的现象,只是看起来漂亮,但玩起来没意思,使孩子玩的没有意义。因此,教师制作的玩具,要平衡玩具中的“玩与教”的作用,真正的在游戏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如“占地盘”,主要让幼儿练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原来我只是写了一些题卡,幼儿作答,属于幼儿自己考自己的题,比较枯燥,幼儿不喜欢玩。后来我进行了调整,将这个玩具做成竞技性玩具,竞技双方每人持有一套数字卡册(双方的颜色不同),二人通过掷骰子的方式开展答题游戏,幼儿根据骰子上的表情图及文字提示,开展答题活动,幼儿可在四块答题板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加减算式,并在自己的数字卡册中找到正确的数字进行粘贴。当游戏结束时,比较红蓝双方谁贴的更多,多者为胜。在玩具中增添了情境,这样大大增强玩具的趣味性,这样就能使他们更愿意操作,愿意学习,让孩子在充满趣味的探索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使孩子能愉快地走进创造的科学殿堂。

幼儿正在游戏

四、注重培养幼儿的记录能力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对瞬息万变的科学现象有观察的兴趣,乐于发现和探究,而对需要持续观察才有所发现的现象,观察兴趣不浓,有效记录的能力也不强。面对问题,引发我们思考如下问题:我们究竟要引导幼儿记录什么?怎样有效记录?大班幼儿能凭借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力,可以记录,但记录内容缺乏目的性,记录形式比较单一,交流和分享的意识比较薄弱,这些问题反映出大班幼儿有效记录的能力有待提高。设计适合大班幼儿操作的科学实验,让他们在自我的探究和操作中发现问题,能将操作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1.记录的素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引导他们记录自己熟悉的事物。鼓励幼儿大胆地用简单图画记录自己所观察和探究的事物。图画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形式,每个孩子的图画都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内心感受。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自己的图画来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

2.教师提供给孩子简单的符号,大班幼儿对符号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认知,不仅是为了引导孩子做简单的记录,更是为了激发幼儿创造自己独特的符号去自主记录的意识。

3.提供不同材料,丰富记录方式。科学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各有特点,因而记录方式要力求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工具、材料来拓展孩子的记录方式。大班幼儿的记录可以采用各类粘贴、照片、绘画、符号等方式进行,还可以配上简单的文字及表格。具体用哪种形式,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记录的内容、玩具材料来确定。我们要根据科学活动的内容提供不同材料,让孩子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记录,不断丰富孩子的记录方式。通过有效互动,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习科学记录的方法。教师根据记录中反映出的信息,了解幼儿科学探究的情况,帮助幼儿梳理思路、提升经验,使幼儿在交流记录中的新发现成为促进幼儿持续观察活动的动力,体验发现的乐趣。

粘贴类记录表

文字符号类记录表

绘画类记录表

第一天

第四天

在提供材料中要考虑到幼儿本身的能力不同,使活动材料难易度上体现出层次性。在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选择到适合于自己的材料及方法进行操作、探索,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材料投放要由浅入深,要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使幼儿能够探究。如玩具“分一分”,它主要是让幼儿练习圆、正方形、长方形的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我原来的设计方案是让幼儿将设计好的拼版摆在正确的位置,最后让幼儿数一数用了几块一样的拼版拼成了一个圆。这样的方案比较枯燥,幼儿不喜欢玩。后来我进行了调整:增添了色子、分分板和小熊头像等,幼儿通过抛色子为小熊等分饼,色子抛到几,就为小熊等分几只饼,能力强的幼儿可以为小熊等分长方形的饼干,能力弱的小朋友可以为小熊等分圆形饼干。

分一分

实践中我们发现,科学区材料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如果材料过于简单,幼儿很快获得结果,便失去了探究的动力;如果材料过于难,幼儿就会不知所措,探究兴趣不高。因此在材料投放时,我们必须注意材料的层次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

六、注重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实施本阶段教育目标

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确定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并配合集中教育活动的进度拟订科学区的具体教育目标,安排活动内容,适时增加、丰富、调整操作材料,这样才能使幼儿真正受益。如大班三四月份的教育重点为10以内的加减运算,我在同一教育目标下制作不同的玩具,如分解组合箱、超市购物、捡10分等玩具,幼儿们非常喜欢,参与性很高。

捡10分

大班的孩子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老师教给他们固定的道理,而是更希望自己去尝试、探索、操作,通过与伙伴之间的讨论,提出疑问,最终得出实验结果,并且他们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所以我们在区域投放的每一个材料都要用心思考、精心设计,从而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幼儿带着任务在情景、竞争中完成本年龄段的教育目标。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像春雨一样,滋润我们的幼苗,为幼儿创造探究的优质空间,使孩子在快乐的科学活动中,体验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注入无穷动力。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科学区材料的设计与投放,让它为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用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篇2:大班区角材料投放

由于区角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主题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开展系列活动,因此,材料投放应具有目标性,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以及投放材料。现结合小班娃娃家的区角活动材料投放进行了简单分析。

案例一:娃娃家小超市。

在小班娃娃家的小超市里面,教师根据主题《香喷喷的食物》与区角环境小超市进行了巧妙结合,在前期区角的材料投放中布置了超市的各种好吃的蔬菜、美味的水果、香喷喷的饼干。教师为幼儿创设的小超市环境里面,是为了让幼儿在区角游戏情景中体验超市购物的感受;知道多种食物的名称,了解蔬菜与水果、糕点的区别。与主题相关进行的幼儿已有经验不断更新,对第二次的区角材料投放有了一些创意,幼儿能想出在超市买了食物该怎么做好食物呢?教师在材料的选择上加入了小厨房的餐具,这样是为了让幼儿在超市买了食物后进行简单的加工与制作,可以在超市里面买到半成品的食物;同时幼儿会根据超市里面幼儿的数量太多选择一些简单的分工,比如有人推车买水果,有人卖蔬菜,有人加工制作美味的菜肴。在进入到第三个子主题“吃食物的学问”时,教师有意在娃娃家里面投放了一张大的幼儿操作台,是为了让幼儿愿意尝试各种食物,不挑食;在进入区角游戏后能按娃娃嘴巴的大小选择相应的小勺子,练习用小勺舀起食物;体验包饺子过程中的合作与成功的快乐。案例二:娃娃餐厅

小班的角色区娃娃餐厅根据季节变化与主题环境《亲亲冬宝贝》相结合,在第一次材料投放时,放入一些冬季常吃的蔬菜、水果、点心。让幼儿一进入到娃娃餐厅中就知道现在是冬天了,冬天常见的蔬果有哪些。学会给蔬果分类摆放。结合幼儿吃火锅的相关经验,扮演小厨师设计火锅以后,教师在区角环境材料中投放了亿童餐具的玩具,让幼儿在游戏时愿意大胆尝试与同伴交流合作完成火锅;请“客人”来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圣诞节的时候,将娃娃餐厅家的环境有一个简单的布置,教师根据主题内容进行了第三次的材料投放,放入圣诞树、圣诞苹果、圣诞披萨。这样是为了让幼儿能通过区角环境的更新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气氛,让节日气氛在幼儿的心中越来越浓烈;投放的“新事物”让幼儿乐于去寻找,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提醒“小厨师”愉快的给“客人”介绍新的菜单。

区角活动以其物化的操作使教师从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走了出来,也难怪有些老师说:“孩子手中有玩的,打闹现象明显减少,我们也轻松多了。”投放材料后,教师真的可以袖手旁观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区角的开设,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活动场所和可操作的活动材料。然而,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开设区角和投放材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教师减少幼儿打闹,而是给孩子提供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素质要求。

篇3:幼儿数学区角材料投放策略浅析

下面,笔者就从以下三方面,对幼儿数学区角材料的投放进行个人说明和阐述。

一、材料的投放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诱发幼儿参与学习和操作材料

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差,他们主要依靠自身需要和兴趣参与各种活动,而不是服从,所以在进行数学区角材料的设计和制定时,我们必须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为依据,诱发幼儿参与学习和操作材料,让幼儿兴致勃勃地参与数学区角活动的学习,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

比如,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1~10的数字卡和标有1~10数字、不同种类的蔬菜卡片,让幼儿玩种菜的游戏,即由我们插上数字卡,让幼儿种上相应数量的蔬菜。也可以让幼儿玩买菜的游戏,即两个幼儿为一组,其中一名幼儿说:“我要2个西红柿,6个胡萝卜。”另外一名幼儿则要准确拿出相同数量的西红柿和胡萝卜卡片。另外,我们可以投放手指套圈,套圈上写有不同数字,让幼儿根据手指的数字套相应数量的套圈,如此能让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知道数量关系和数字递进关系。总之,通过设计和制作符合幼儿兴趣爱好的数学区角材料,既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区角活动的趣味性,诱发了幼儿参与学习和操作材料,也帮助幼儿理解了数字概念,发展了幼儿数学学习能力。

二、材料的投放要富有层次性,以满足每一位幼儿的发展需要

相同年龄的幼儿,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如果我们在投放材料时采取一锅煮的方法,那么就会产生有的幼儿能积极投入其中,有的幼儿感到困难,觉得无从下手的不良现象。所以这就要求身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投放材料之前首先要对材料的玩法与价值进行精心研究,然后根据幼儿的发展差异将操作材料分成不同的层次,即材料的投放要富有层次性,从而做到对不同发展能力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满足每一位幼儿的发展需要。

比如,在对幼儿进行按照物体的特定规律排序这一内容的训练时,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我就给学生投放了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如能力比较弱的幼儿,给他们提供了不同颜色的珠子让他们按照abab、aabb、aaabbb的规律,将这些珠子串起来,串成一个手链;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我给他们提供了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珠子,让他们按照我给出的提示卡,有规律地将这些珠子串起来。这样,我们通过以幼儿不同发展能力为依据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能让每一位幼儿都体验到数学区角操作活动的乐趣,满足每一位幼儿的发展需要。

三、材料的投放要体现合作性,让幼儿体验与伙伴合作的乐趣

中班的幼儿,交往需求明显比小班的有所增强,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在进行数学区角材料的投放时要体现幼儿的合作性,让幼儿体验到与同伴合作的乐趣,并以此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

比如,以前在数学区角给幼儿投放玩具材料,如名为“转转盘铺路”的玩具材料,大部分幼儿都是自己玩自己的,与其他幼儿没有沟通和交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让4名幼儿为一组,每一组发一个转盘,让这4名幼儿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来决定谁先转动转盘进行铺路,如转盘指针停在了数字“5”这一格,则要拿出5个石子进行铺路,其他幼儿则对石子的数量进行检查,看石子的数量是否正确,然后游戏继续进行。这样,我通过给在数学区角投放体现合作性的操作材料,让幼儿体验到与同伴合作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与人协作精神,发展了幼儿的合作能力,满足了中班幼儿的与人交往需求。

综上所述,数学区角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特征,对于幼儿数学概念的建立和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身为幼儿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材料的投放,并且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投放,如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课程的实际内容等进行投放,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数学区域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对数学区域活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孙欢欢.幼儿园班级数学操作材料的使用与开发[D].河南大学,2014.

篇4:有效投放区角活动材料

《区角活动材料投放有效性的研究》是我们幼儿园申报的一个省级课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几年来,课题组努力在区域的世界里,打开一扇窗,一种新的视角,寻找一种最自然的教育材料,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快乐、自然习得。我们主要从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层次性、可探究性来发挥幼儿园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分析区角活动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偏低,不能很好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也较少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首先,我们发现区角活动种类较丰富,但不能适应幼儿发展需要。目前,幼儿园从小班到大班开设的多为常规区域,如:语言区、美工区、音乐区、角色区、科学探索区等,各个区角活动投放的材料均不相同、数量充足;半成品的材料给幼儿带来很大的自主操作空间,基本能满足班级日常活动开展的需要,但十分遗憾的是,自制材料不多,因为老师们普遍反应自制材料花费老师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又不耐用,所以宁可花钱去买。然而,过于精致死板的玩具材料并不适应幼儿发展需要,幼儿对逼真的玩具只是机械摆弄几下,没有探索的兴趣。其次,区角材料的选择来源多样,但较少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园区角材料主要来源于幼儿兴趣的需要,另外还来源于教师的经验,近期的教学目标,班级特色。大多教师能做到根据幼儿兴趣来提供材料,但材料的制作与投放的主体都是教师,较少由幼儿自己制作,幼儿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

材料投放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但呈现方式单一。区角活动材料投放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一是依据选择材料难易程度来投放材料;二是依据儿童的能力水平,认知能力,身心特点和个性需求来投放材料。投放的材料普遍多维度化,投放用途多样的材料能使材料物尽其用。在面对同一内容不同难度水平或不同内容同一材料的活动情境时,能发挥多种功能,从而多维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如细绳可投放在科学区作为学习长短的材料,也可投放生活区作为穿线捆绑材料,还可作为美工区的线绳拼画材料、手工辅助材料等。

材料投放后幼儿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较低。在区角活动中,我们发现,最具探究性的材料是那些具有较大灵活性、多功能、经久耐用、成本较低等特点的半成品材料。这类材料能够有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活跃幼儿思维。大多数教师会经常提供半成品,而且具有年龄差异,小班半成品相对较少,中大班逐渐增多。

材料投放后,教师的观察先行,适时介入,有效指导尤为重要。而大部分教师发起活动后,即让孩子们自己玩,或者在中途走马观花地巡视一下各区组的活动,并未给予幼儿引导或帮助。虽然区角活动是幼儿的自由活动,但这并不排斥教育者可巧妙施加影响,教师对活动区材料与活动的积极关注,能使材料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实施改进策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把握年龄特点,拓展幼儿兴趣。在班级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为每个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并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活动的持久性,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有着直接的关联。为使活动可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提供能够充分吸引和拓展幼儿兴趣的材料,让材料与幼儿积极“对话”。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与学习兴趣。只有材料越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幼儿在活动中才会越来越主动。

明确材料蕴涵,凸显教育价值。一是凸显活动材料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明确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开展什么样的活动,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因此,活动材料的投放不能盲目,必须与具体目标相联系,并确保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二是在材料的旁边应放置图书和其他资料。在提供材料的同时附上图像或文字,有助于幼儿在真实物体和图片、图画以及与材料有关的故事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探索与学习资源。如在区域中提供简单的操作图,或将幼儿活动材料的相关画页张贴在墙壁上,都能增加幼儿探索材料的方向性和可行性。三是利用材料强调某个学习领域。有效的材料投放也可以作为突出某个学习领域的工具。例如,在科学区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包括有趣的多棱镜、磁铁、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生活区添置剪刀、针线等多种生活、劳动工具,让幼儿学习穿针、缝线等基本生活实用技能。

提供组合材料,创新操作方式。教师应能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对材料进行优化组合,通过资源共享、设置情境、分层呈现等各种方法,使材料实现物尽其用。对幼儿来说,只有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调整材料时不必匆忙撤换,而应对材料进行分析。在肯定目标合适的前提下,可考虑调整投放的形式,如将材料从教室中的一个区角移至另一个区角,或者把材料和幼儿之前从来没有使用过的物品放在一起,或者通过新旧材料的组合产生新的游戏情境、思维方式、操作方式等,使操作活动更具延续性与连贯性。

支持、启发、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孩子自己选择材料,决定用材料做什么,能极大地激发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材料得到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可以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与幼儿一起设计、准备和制作材料。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想(利用已有的经验)、问(如家长、邻里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看(书、画报)去获得相关信息,通过自己动手和他人的帮助去获得所需的材料。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发展了设计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可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

总之,在区角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篇5:中班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投放

区角活动中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既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因而,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关系到科技活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放到教学活动中的材料应该具有探究性和引导性,因为这两个特点是保证教学活动得以进行以及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活动材料应具有探究性

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探究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动手操作。探究并不仅仅是儿童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例如,给幼儿几辆汽车,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有几个轮子几扇窗,有些什么不同,这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汽车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汽车,就是一种探索活动。这是因为在第一种活动中,幼儿从事的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动脑思考的成份很少,动手操作的余地也不大;而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进行较复杂的动手操作活动,更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拼装各个部件,如何固定部件之间的连接,以及选择什么部件适合正拼装的汽车,如何让各个部件活动起来等问题。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间都非常大,因而第二种活动是探索活动。

其次,将探究活动不同于机械训练。教师将训练幼儿使用筷子的活动看作是探究活动。事实上,探究与训练存在很多差异:①从活动的目标来看,探究活动是要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理解事物,而训练是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或机械的操作技能,虽然两者对幼儿的发展都很重要,但是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差别。②从活动的过程来看,探究是有层次的,可以将问题不断推向深入。幼儿可以从易到难,从熟悉到陌生,从身边到远处来探索这个世界。训练则没有这种特性,它一般只停留在形成某一行为,然后慢慢熟练、养成习惯的层次上,它难以走向深入,难以引发新的问题。③从活动的结束来看,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探索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探究活动的结束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的,而训练最终形成的是一种习惯或简单技能,它的结果一般是封闭的、固定的、千篇一律的。④从活动的动机来看,引发幼儿探索的是幼儿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兴趣,是幼儿自身的内在需要,而训练多是外界迫使的,如教师的要求、引导等,有时甚至与奖惩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幼儿进行探究与训练的心理动力是不同的。⑤从活动的效果来看,探索活动一般是积极的、主动的,而训练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的、被动的。

探索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更加尊重幼儿体差异,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而非让幼儿机械练习、记忆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的过程。

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这是因为: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而相对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它适应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的水平。因而,要体现探究性,教师应该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功夫。

二、活动材料应具有引导性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例如,在制作汽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轮子、窗子等材料,可以启发幼儿去制作一辆汽车而不是其他物品。但是,这种引导性因素对某些幼儿来说可能还不够,因为这些材料所透露的信息还不足以帮助幼儿完成汽车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轮子有大小不知道该用哪种轮子。为此,教师可以事先把每种汽车的配件分开摆放。以帮助幼儿轻松的拼装出一辆汽车。在这一案例中,体现引导性的关键点就是材料的分开摆放。在幼儿倒水时教师总要求人们倒七分满,但如果教师不在标子上标出七分满的位置,那么幼儿就可能不知道倒多少才算七分满。所以在这个案例中,标在杯子七分满的标线就是体引导性的关键点。

材料的引导性也可以通过两种材料之间的互相参照来体现。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几辆完整的汽车摆弄,然后交给一些汽车配件,让幼儿自己发现拼装规律。在这里,先前教师提供的完整汽车就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个关键点。在对完整汽车进行探索之后,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汽车中各件配件的关系,从而很快完成拼装任务。另外,提供拼装图解也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把汽车的大致拼装步骤和要点通过各种形象的、易被幼儿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拼装图解纸,然后将材料与拼装图解纸一起提供给幼儿。有的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拼装图解纸的引导作用,并按照拼装图解纸所提供的步骤完成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控制点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材料的每一细微之处。但是要使这种控制点有意义、有内涵、有艺术性却并不容易,教师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控制点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哪些控制点能引导幼儿取得最终的结果,了解哪些联系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其次,控制点要因材料而异。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有不同的控制点设置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控制点在材料中最恰当的表现方法,使控制点有意义、有价值、体现教育性。第三,控制点要因“成品”而异。教师要考虑希望幼儿最终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成品”与交给幼儿的“半成品”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从“半成品”发展成为“成品”等问题,使控制点确实能引导幼儿把“半成品”变成“成品”。总之,要体现材料的引导性,关键在于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

帮扶计划

结对人员:曾玉玉

李晓鸥

幼儿园本着“发展教师”的理念,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和优势,积极开展园本培训活动,努力营造有助于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健康有序的教研文化,对年轻教师进行有目标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责任感,特制订帮扶计划。

一、实施目标:

规划好培训计划,理论学习心得交流,展示课教案,听课指导与简单评点,自我业务进修提高规划,论文撰写等内容。在这样的活动中继续锻炼自己,提升业务水平,同时把经验传授给被帮扶者,又可以让其从中汲取许多对教学有用的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和阅历,增强师德修养、理论修养、教学和基本素养。在这过程中,确确实实让她有所收获,同时彼此交流心得、相互切磋。

二、实施措施:

1、在师德、教风、业务水平和学科素养方面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

2、指导李老师熟练掌握教学常规;熟悉教学研究方法。

3、听李老师三节课以上,并遵循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客观评价其的教学行为,提出改进建议。

4、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李老师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综合能力。

5、本着教学相长、互动共进的原则,我和李老师分别学习一些与教育有关的书籍彼此相互交流。

6、为李老师上好示范课。

中班游戏计划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而区角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区角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我们是根据班级特色以及幼儿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设置的,活动区应以规程为本,即“不做摆设,幼儿参与;利旧利废,一物多用;创出特色,发展个性”。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共同参与设置各种区角同时,还应为幼儿提供了具有多用性和开发性的游戏材料,并以同伴的身份对幼儿加以适时的点拨指导。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及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我们为孩子创设了小医院、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建构区等。

二、游戏总目标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角色的理解,提高角色扮演水平,促进游戏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对纸制品感兴趣,尝试看图示折纸,在折纸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及自我探索力;在剪纸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对传统剪纸活动的审美兴趣。

3、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能自始至终完成活动,不影响别人,幼儿的坚持性和意志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语言、组织、交往能力得到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很好的发挥。

5、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有关形、量、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

6、懂得材料的使用规则,习惯于和同伴一起使用物品,爱护物品,能有序的独立整理物品。

三、具体措施

1、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主题,为幼儿创造一个愉快的主题游戏环境,设置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各个活动区如建构区、益智区、语言区等等。在环境创设方面能注意体现幼儿的主体参与性,并且能与教学主题内容相匹配。、突出个性化方面。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能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提供材料,使区域活动能适合幼儿各种兴趣和探索学习的需要,更符合幼儿素质发展的需要。、明确各区域目标,教师与幼儿同时游戏,并同时指导说话、玩法。4、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事物,学习讲完整的话,能把自己的意愿讲明白。培养幼儿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

5、重视知识的积累,在游戏中让幼儿多看、多说、多做、多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6、多关注班中胆小内向、顽皮吵闹的幼儿的成长,让他们多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同时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性格和听话的习惯。

7、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活动的同时,适当指导幼儿轮换进入各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各区角活动时的快乐感觉。

8、抓好安全和卫生教育,让幼儿在玩中注意安全,而且玩好后要及时洗手。在游戏活动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重点指导幼儿要养成讲礼貌,幼儿间要团结友爱的好习惯。

篇6:大班建构游戏中材料投放策略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材料提供的是否合理、适宜,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活动兴趣,影响到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必须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原有经验。

在建构区,积木是建构的主要材料,是游戏开展的物质基础。我园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为中大班提供了原色实心积木,小班提供了彩色空心积木、软体积木和用纸盒自制的积木。

除此之外,还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辅助材料以支持幼儿游戏。辅助材料的投放,一方面可以引发幼儿的搭建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发展游戏情节。建构区一般常见的辅助材料有:

(1)各种人物:主要是家庭成员及各种社会角色,由教师或幼儿画出,压膜后用小块积木或易拉罐将其固定住。

(2)各种动物:小班可为幼儿提供一些常见的材料动物模型或毛绒玩具,中大班可根据搭建需要提供品种更为丰富的动物模型。

(3)交通工具:各类汽车、飞机、火车、轮船、交通标志等。(4)花草树木:花坛、草地、树木等。(5)硬纸板、木板等板材。

(6)引导幼儿使用平时收集的各种废旧材料。

辅助材料的提供不在于花样繁多,而在于是否能够恰当地服务于建构目标。我园教师在提供辅助材料时,注重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投放

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基础,投放什么样的游戏材料与幼儿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小班初期幼儿建构目的很弱,还没有什么建构技能,他们只是无意识地摆弄建构材料——重复着把积木一块一块搭高、推倒,再搭高,再推倒。为了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帮助他们学会建构技能,我们根据“我爱巧虎”的主题为幼儿投放了可爱的“小老虎”的毛绒玩具及硬纸板材料。通过“咱们一起给巧虎搭房子吧”的提议,教师引导幼儿用搭高的技能为巧虎搭出了房子。“房子太小,巧虎没办法住进去”。当幼儿说出自己的问题时,教师又适时地示范了房子搭大、搭高的方法,其中围拢、延长、加高及纸板盖顶的技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幼儿的游戏之中。终于搭出了巧虎能住进去的房子,幼儿开心极了。

二、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投放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目标与要求是不同的。同样,在建构区,不通年龄阶段投放的辅助材料也不尽相同。小班幼儿以独立、平行游戏为主,在投放同一种辅助材料时数量要充足;中班幼儿能够根据提供的辅助材料进行主题建构,因此辅助材料的提供要有助于主题表达;大班幼儿会根据需要选择和制作辅助材料,教师就要鼓励幼儿收集各类废旧材料,以“以物代物”的形式满足搭建的需求。例如大班幼儿在搭建奥运场馆“鸟巢”时,椭圆形的围墙建好后,发现没有适合表现“鸟巢”屋顶的建筑材料,幼儿在观看了视频、仔细观察了图片之后,觉得棍状的材料比较适合表现“鸟巢”屋顶的“树枝”感,于是他们就从家里找来了旧报纸、旧挂历并卷成了纸棍,这些纸棍使他们成功地搭出了别具一格的“鸟巢”屋顶。

三、从幼儿不同的游戏水平出发投放

同年龄段的幼儿,他们发展的速度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投放辅助材料时,既要考虑发展快的幼儿,也要考虑发展慢的幼儿,有时还要兼顾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例如我园中班教师在“我们的小区”主题建构活动中,根据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分别为幼儿准备了电梯模型、用于拼插电梯的积塑玩具和用于自己制作电梯的废旧材料。这种投放方式,不仅吸引了那些搭建能力较弱、不太会根据需要制作辅助材料的幼儿,同时也吸引了那些乐于接受挑战、有一定创造能力的幼儿来建构区游戏。

四、从搭建主题出发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我园的区域活动常以主题为背景,因此,根据主题投放建构区的辅助材料十分必要。中一班在开展“多彩的服装”主题活动时,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发展,在建构区巧妙而又及时地投放了支持幼儿主题建构的辅助材料。

篇7:大班区角材料投放

大四班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最大限度的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同一年龄段中幼儿各方面能力的不同,对材料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因此,在同一区角中应提供不同的材料,以便满足各类幼儿的操作需求。幼儿可根据教师提供的不同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从中,我们还发现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同一材料其操作的途径也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看家本领”。同一班级幼儿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就要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材料。那么在我们材料投放时,应该怎样体现层次性呢?

一、幼儿操作材料的层次性

1、成品和半成品材料的提供

成品与半成品材料的数量比例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就拿小班幼儿来说,成品的数量要比较多,半成品相对较少; 而年龄渐大的幼儿,成品的数量要逐渐减少,但成品种类可逐步增多,半成品数量加大。比如在主题《我是中国人》制作“青花瓷”中,提供给幼儿青花瓷“毛坯瓶”,多种半成品青花瓷,同时也给幼儿添加瓶子、宣纸、乳胶等让幼儿自己尝试制作“毛坯瓶”。当然,这个比例并不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和想法的改变,做适当的调整。当成品的材料比较多的时候,幼儿的行为多集中在交往行为上;当半成品的材料多一些的时候,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动手操作上。

2、材料数量提供的不同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比如在提供拼图材料时,可以提供数量不同的拼板供幼儿选择操作,因此材料的数量要适宜。

3、材料难易程度的不同

在区域活动中,活动材料是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区的材料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是影响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面。如果在区域内提供的材料难度相同,那么对于一部分幼儿可能过于简单,容易完成,这样就会使其失去兴趣,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而对于另一些幼儿可能又太难,通过努力却达不到,这样也会使其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区域内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供不同程度的幼儿选择。如:在美工区投放剪纸材料,让幼儿练习剪两方连续时,教师就可以投放利用两方连续原理剪出的难易程度不同的造型,让幼儿自由选择。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就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范例图片、步骤图提供的层次性

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因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同一个活动中所提供的范例图片、步骤图等要根据幼儿的接受程度,提供不同的展示材料。比如在“幼儿园门前一条路”的区域中,老师就提供了立体可移动的折叠步骤图,幼儿可以将每个步骤的造型取下参考如何折叠、平面的步骤图,幼儿可根据折叠标记图按照序号进行操作,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一般发展需要,又满足了个别幼儿的特殊发展需要,让缺乏自信的幼儿体验到了成功,让已成功的幼儿不断看到新的方向。

三、记录表式提供的层次性

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文字的量可适当增加。同时由于大班孩子在各方面的水平都已得到了一定的锻炼,而且他们在这一时期创造欲望比较强烈,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因此,大班幼儿也可以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记录单,以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比如在《美食街》的区域“今日菜单”中,幼儿在“今日菜单”中可以根据已知的总菜价设计菜单进行配菜,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半成品菜单记录表配菜,还可以根据任务单荤素搭配的要求记录配菜。根据不同能力的幼儿随机调换,灵活运用。

四、材料难易程度呈现方式的层次性

为了能让幼儿清楚了解活动材料的难易层次,根据自己的水平开展活动,教师还可在活动前出示层次提示牌,告诉幼儿材料的操作方法难易程度不同来选择操作材料,从而培养幼儿自我选择的能力,在循序渐进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比如:最容易的贴一颗星星,难一点的贴两颗星星,再难的贴三颗星星,依次类推贴上提示。

丰富而适宜的材料,可以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它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其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反之过于简单、单一材料或超过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只会让幼儿敬而远之。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活动区材料投放层次性的问题,以促使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同时,在操作中发现目前在个别化学习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事需要在以后的操作实践中改进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不够,依赖老师过多,在活动中遇到困难便喜欢问老师,独立思考的能力较为缺乏

2、教师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要求不明确,材料的投放缺乏层次性和挑战性,致使幼儿在个别化学习中对材料的选择有些茫然,有的内容过于简单让幼儿缺乏兴趣,而有的内容太难又让幼儿望而却步,经常在游戏中无所事事。

篇8:大班区角材料投放

问题一:片面追求时髦、仿真的游戏材料

案例一:我园为中 (1) 班角色区“亲亲热热一家人”提供了全套仿真家具, 其逼真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吸引了全班幼儿, 他们争先恐后到这个区角玩。可没过多久, 孩子们渐渐厌烦了这里一成不变的摆设, “床铺”只能给娃娃睡觉, “电视机”只能用来观看, “冰箱”只能用来放水果……显然, 这些仿真材料的单一功能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 他们对这种单一、枯燥的游戏材料难以维持长久的兴趣。

对策:游戏材料是幼儿操作、探索的工具, 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幼儿收集卫生安全的废旧材料, 并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性功能, 使幼儿在自由操作、实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同一材料的不同玩法, 做到一物多玩。如:一根根的玉米芯在娃娃家里可制作成形态各异的“玉米娃娃”, 在运动区里可做成飞镖, 在美工区里可当作画笔……又如:蛋糕盒能做成娃娃家“火锅”, 而铺上桌布则可变成小巧的餐桌……

问题二:忽视幼儿的年龄差异和发展水平

案例二:前段时间到一所幼儿园参观, 该园在小班“生活区”里投放了给袜子配对、扣纽扣、系鞋带等游戏材料, 在中班和大班“生活区”里也投放了基本类似的材料。小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津津有味地操作着, 而中、大班的幼儿却兴味索然。同样, 在另一所幼儿园, 小、中、大班都创设了“科学发现区”, 该园有限的一些科学探索材料被平均分到了三个班, 结果造成小班幼儿不会玩, 中、大班幼儿材料不够玩的现象。

对策:游戏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 小班可提供以角色游戏为主的材料, 中班提供以培养幼儿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游戏材料, 而大班则可提供较复杂的操作或益智类材料。另外, 即使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提供材料时, 既要考虑“吃不饱”的幼儿, 又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 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提高。如在中班“钓鱼”游戏中, 教师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 有意识地引导能力较弱的幼儿按数卡钓鱼, 能力较强的幼儿按“多一或少一”数卡钓鱼, 而能力最强的幼儿则尝试按“相邻数”标志卡钓鱼。

问题三:材料单一、无明确的教育目标

案例三:我园小班创设了“给动物宝宝喂饭”游戏, 教师投放了可爱的动物头饰造型、碗勺和各种豆子。游戏中, 幼儿用小勺将碗里的豆子送到动物的嘴里。几次活动后, 他们已不满足重复简单的动作, 渐渐失去了兴趣。

上一篇:保安人员培训班开班仪式主持词下一篇:公路施工进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