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游戏材料投放

2022-07-11

第一篇:区角游戏材料投放

小班角色区角材料投放分析

艾里克森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目标性和探究性是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前提。

由于区角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主题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开展系列活动,因此,材料投放应具有目标性,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以及投放材料。现结合小班娃娃家的区角活动材料投放进行了简单分析。

案例一:娃娃家小超市。

在小班娃娃家的小超市里面,教师根据主题《香喷喷的食物》与区角环境小超市进行了巧妙结合,在前期区角的材料投放中布置了超市的各种好吃的蔬菜、美味的水果、香喷喷的饼干。教师为幼儿创设的小超市环境里面,是为了让幼儿在区角游戏情景中体验超市购物的感受;知道多种食物的名称,了解蔬菜与水果、糕点的区别。与主题相关进行的幼儿已有经验不断更新,对第二次的区角材料投放有了一些创意,幼儿能想出在超市买了食物该怎么做好食物呢?教师在材料的选择上加入了小厨房的餐具,这样是为了让幼儿在超市买了食物后进行简单的加工与制作,可以在超市里面买到半成品的食物;同时幼儿会根据超市里面幼儿的数量太多选择一些简单的分工,比如有人推车买水果,有人卖蔬菜,有人加工制作美味的菜肴。在进入到第三个子主题“吃食物的学问”时,教师有意在娃娃家里面投放了一张大的幼儿操作台,是为了让幼儿愿意尝试各种食物,不挑食;在进入区角游戏后能按娃娃嘴巴的大小选择相应的小勺子,练习用小勺舀起食物;体验包饺子过程中的合作与成功的快乐。 案例二:娃娃餐厅

小班的角色区娃娃餐厅根据季节变化与主题环境《亲亲冬宝贝》相结合,在第一次材料投放时,放入一些冬季常吃的蔬菜、水果、点心。让幼儿一进入到娃娃餐厅中就知道现在是冬天了,冬天常见的蔬果有哪些。学会给蔬果分类摆放。结合幼儿吃火锅的相关经验,扮演小厨师设计火锅以后,教师在区角环境材料中投放了亿童餐具的玩具,让幼儿在游戏时愿意大胆尝试与同伴交流合作完成火锅;请“客人”来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圣诞节的时候,将娃娃餐厅家的环境有一个简单的布置,教师根据主题内容进行了第三次的材料投放,放入圣诞树、圣诞苹果、圣诞披萨。这样是为了让幼儿能通过区角环境的更新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气氛,让节日气氛在幼儿的心中越来越浓烈;投放的“新事物”让幼儿乐于去寻找,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提醒“小厨师”愉快的给“客人”介绍新的菜单。

区角活动以其物化的操作使教师从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走了出来,也难怪有些老师说:“孩子手中有玩的,打闹现象明显减少,我们也轻松多了。”投放材料后,教师真的可以袖手旁观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区角的开设,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活动场所和可操作的活动材料。然而,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开设区角和投放材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教师减少幼儿打闹,而是给孩子提供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素质要求。

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小伙伴、好搭档,还应成为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好导师。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教师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使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更好、更科学。

第二篇:如何进行中班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不同的材料蕴涵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同的材料会萌发儿童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造。我们该怎样利用和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我们该为幼儿提供怎样的区域活动材料?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区域活动是以主题为背景的,是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因此,我们在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要考虑到主题发展的需要,根据主题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是否合理,对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很大。如果投放的区域材料不合理,幼儿不感兴趣,那他们就不可能通过操作区域活动材料来促进自身的发展。那么,我们如何合理性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呢?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区域活动材料以“周围的人”主题为背景的区域活动为例,我们结合“参观邮局”活动,设立了“邮局”的活动区域,提供了很多积木、橡皮泥、纸盒,希望通过对积木、橡皮泥、纸盒的操作,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刚开始,幼儿还很感兴趣,他们很快就搭建了房子、制作了信封等,但时间不长,这个区域就没人光顾了。观察到这种情况,我进行了反思:中班想象力有限他们还不能制造很多。为此,我们投放了各种图片、玩具。很快,这些新材料吸引了幼儿,孩子们借助这些材料搭建丰富的东西。由此可见,如果材料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不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

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投放区域材料。 以“春天来了”主题为背景的区域活动为例,我们在语言区域为孩子提供了“春天的故事”彩色图片,希望幼儿按图片进行表演。孩子们发现新的材料后,开始还尝试进行表演。她们先进行角色分配,然后合作表演。但由于该图片上的角色太多,内容太难,孩子们对该故事又很陌生,再加上孩子们合作表演故事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很快,孩子们就放弃了。这个材料就被孩子们丢在一边,无人问津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投放了新的材料:幼儿熟悉的故事的磁带、手偶、头饰等。幼儿可一边听故事一边合作表演。由于故事比较熟悉,孩子们表演起来难度小了许多,她们对该区域的兴趣变得浓厚了。

三: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在我班“体能区”提供给孩子沙包、皮球、跳绳等活动材料。孩子们对这些材料的玩法已经非常熟练了,他们能够熟练地玩沙包,拍皮球。这些材料很难使幼儿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有大的提高。为此,我通过改变游戏的玩法,来增加材料的难度,提高孩子活动的兴趣。我给幼儿准备了图文题卡,题卡上写着“连续拍球30次”“请两人头顶沙包走路”等,并在上面画出相应的图片。请幼儿抽题卡,按题卡上的要求玩游戏。幼儿对这个新的游戏玩法很感兴趣,玩得人越来越多。

四: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层次性。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应考虑到所有幼儿,提供层次性的材料,使每个幼儿在现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例如:在“炎热的夏天”主题为背景开展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在“夏天的海边”这个活动中投放了很多不同层次的积木。不同能力的幼儿回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挑选不同的材料,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可使幼儿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五:区域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和主题有关。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主题活动开展的情况。比如说:主题“红彤彤的年”中,本来投放了一些简单的操作的东西。但是幼儿在主题活动开展后对里面的东西很感兴趣,会时不时的问:老师为什么没有这个窗花啊??因为在课上有讲到过红红的表示喜庆。所以我就开始反思,并且和幼儿一起讨论应该有些什么内容,并且思考怎样和主题相联系。这样我们增加了“红窗花”等一些和主题有关的活动,幼儿在兴趣中玩得很开心。

主题下区域活动开展中材料的投放是教师根据主题的开展,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区域内容、投放材料的过程并幼儿自主的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材料投放是最为基础的环节,是幼儿乐于主动参加活动的关键。合理提供操作材料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他既能巩固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让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真正起到面向个别,共同提高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材料投放时,一定要了解材料的特点,根据主题需要,从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特点出发;有目的的收集筛选材料,有层次的、有挑战性的投放材料,从而满足儿童游戏欲望,更好地发挥区角教育功效。

第三篇:对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思考

——上海维罗纳幼儿园胡筱彦

角色游戏材料是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它不仅起着角色的作用,还能增加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对幼儿来说,幼儿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摆弄与操作,感官不断受到移动、触摸、聆听、观察等刺激,其语言、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频繁发生,有力地促进了身心的全面发展;对教师来说,提供适当的角色游戏材料是一种间接的指导方式,教师对幼儿使用材料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游戏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为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孩子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游戏材料,促使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提高。

怎样的角色游戏材料对孩子来说才是“适当的角色游戏材料”?这是一个困扰很多一线教师的问题,我对同一所幼儿园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角色游戏进行了片段观察,有了一些思考:

(一)小班幼儿

实录地点:小班娃娃家

实录内容:◆三个弟弟朋友先后来到了宝宝家。

◆甲弟弟朋友拿起了桌子上的锅子就放在煤气灶上,只见他把一块玩具“饭”放进了锅子不停地翻炒着,接着把“饭”倒出来又把一条鱼放进了锅子还是不停

地翻炒着,甲弟弟朋友不断烧着一盘又一盘菜,始终不离开煤气灶。

◆乙弟弟朋友顺手拿起架子上的电话机在喂喂喂地打电话,自言自语之后放下电话机又拿起奶瓶给旁边的娃娃喂奶,不多一会儿看见一只小挎包,就放下奶瓶

背起小挎包对身边的同伴说:“我去上班了”。

◆丙弟弟朋友两只手握着三四样娃娃家里的玩具跑东跑西,忙得不亦乐乎。

◆不一会儿,甲弟弟与乙弟弟为一只小挎包发生了争抢,都要背着小挎包去上班。 分析思考:

★小班幼儿的思维多为直觉行动思维,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容易受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活动缺乏明显的目的性。这样的年龄特点使得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时要受具体形象的材料和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才能开展特定的想象进行游戏。

对策:教师投放的材料要以形象逼真的高结构实物材料为主,刺激幼儿将其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产生游戏的欲望。

★小班幼儿好模仿,思维的灵活性较差,使用物品进行“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得他们在模仿同伴游戏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材料。同时,小班幼儿缺少与同伴协商、合作等

的能力,常常会因追求相同材料而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

对策:教师提供的材料在种类上可以少些,但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该多一些,使幼儿在想要模仿时有足够的材料可以使用。

★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还没有完全摆脱婴儿游戏的特征,他们只是对游戏用具感兴趣,喜欢独自操作摆弄不同的玩具,享受反复动作带来的快乐,游戏的主题更多是受玩具的诱导而产生,如看到碗,他们就想到要吃饭;看到娃娃,就想到要做妈妈。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比较片面,因此,角色游戏内容比较单一,独自游戏为主。

对策:允许幼儿反复摆弄材料,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将有关联的实物材料或者同一主题内的实物材料相对放置一起,从而引发游戏主题或丰富游戏内容。

(二)中班幼儿

实录地点:中班娃娃家201室和301室

实录内容:◆甲妹妹(201娃娃家的妈妈)在家抱娃娃吃饭,看见乙弟弟(301娃娃家的爸爸)

在使用拖把、扫帚等清洁用具打扫房间,就跑来问老师:“还有拖把和扫帚吗?”

老师摇摇头。甲妹妹跑到超市转了一圈,去材料角拿了一张纸和一只大毛笔,回

到家里她把纸头折了几下,一手拿着折成三面高一面低的纸,一手大毛笔在房间

里做了几下扫地和扫垃圾进簸箕的动作,说:“很干净了!”就去洗衣服了。

◆丙妹妹(301娃娃家的妈妈)买菜回来对乙弟弟说:“你去烧饭,我要带娃娃去

理发店。”乙弟弟放好拖把、扫帚,就去烧菜,他把鱼洗了发现没有酱油,朝楼下

看了看,就站在楼梯口喊甲妹妹:“把你们家的酱油借我用一下好吗?” 甲妹妹

说:“好的。”就拿着酱油走到楼梯口递给乙弟弟。

◆甲妹妹没有立刻走,张望了一下说:“那把你的拖把和扫帚借给我,好吗?我们

换!“乙弟弟点点头,就把拖把和扫帚拿给了甲妹妹。

分析思考:

★中班幼儿认知范围逐渐扩大,处于联合游戏的阶段,在角色游戏中虽然选择的角色有限,但已经能利用一系列相关材料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不同活动或动作贯穿起来。对策:

1、角色游戏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的初步体验,幼儿根据自己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印象,对游戏的情节进行设计和安排,并按自己的意愿、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游戏。一般来说,幼儿对社会生活的印象来源于日常接触的环境、电影、电视节目、木偶戏、读过或听过的图书、故事等等,,因此,教师可利用参观、亲子游戏各种形式的活动或者日常活动中及时提供相应的图片、画册等物,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衣服放在脸盆里洗,洗好后用衣架把衣服挂起来,这样促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将游戏开展下去,为幼儿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中班幼儿的兴趣和游戏能力进一步发展,对玩具材料种类的要求增加。

对策:教师应提供内容丰富的材料,但高结构材料的数量要所控制,且同一主题不同区域的高结构游戏材料要略有所不同,使材料具有流动性(如:201和301虽然都是娃娃家,但所投放的高结构材料不同,有打扫经验的甲妹妹为达目的,就会出现“借”或者“以物替代”、“折叠剪贴制作”“去超市买”等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孩子的游戏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中班幼儿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孩子们开始根据自己的需要、依据材料的象征性进行着“以物代物”“ 一物多用”“一物多变”的活动,如:甲妹妹把纸变成簸箕,用大毛笔代替扫帚,打破了材料功能上的固定性,在反复的变通与转换中开拓新的途径,改变看待事物的方法。

对策:在活动室增加一些与实物相似的替代品和一些橡皮泥、彩纸、盒子、瓶罐等易于变化的低结构材料供孩子游戏时取用,促使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

(三)大班幼儿

实录地点:大班美食小铺

实录内容:◆三个弟弟朋友在美食小铺的厨房里忙碌着,甲弟弟朋友用剪刀把一张纸剪成一

根根长细条放在篮子里,对身旁的同伴丙弟弟说:“给你,去煮面条吧!”

◆一位顾客进来点了一份蛋饼,乙弟弟朋友找出彩泥在桌子上又是搓又是压,不

一会就把蛋饼打包好交给了顾客。接着又进来几位顾客点了蛋饼,乙弟弟朋友不

停地搓压着彩泥,做着一个个蛋饼。

◆丙弟弟朋友收好钱,对甲弟弟说:“水饺没有了,我们赶快做一点吧!”甲弟弟

朋友拿出浆糊、圆纸片和彩泥包起了水饺。

分析思考:

★大班幼儿对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扩展,直接经验更为丰富,想象变得十分活跃,象征性水平提高,正处于联合游戏向合作游戏发展阶段。其角色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和连贯,能够充分地通过游戏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其角色游戏的主题相对较多,也不再受玩具的诱导,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动、有计划地游戏,并在游戏中逐渐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策:

1、教师应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逐步取走一些高结构材料,较多地投放低结构游戏材料(彩纸、彩带、木棍、海绵等等废旧物品),特别是一些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帮助孩子解决游戏进程中对材料的需要,使游戏情节进一步发展,也使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发展。

彩泥捏一下代表,而是模仿真实过程的细节,用园纸片作皮,彩泥做馅,浆糊粘边。因此,教师提供的低结构材料品种要丰富,诸如剪刀、浆糊等工具类物品也要充足,以满足大班幼儿不断增长的认知和审美的需要。

料,增设游戏。

综合三个案例,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差距,对现实生活认识的范围不同,感受和体验的深刻性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投放角色游戏材料时必须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基本发展水平。

2009年2月

第四篇:从教学活动材料到区角游戏材料

集体教学活动是作为和“一日生活活动”和“活动区活动”相配合,共同构成幼儿园生活的一类活动,它包括教师预设和生成的教育活动,单独的一节课和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系列活动,全班一起进行的和分小组同时进行的教育活动。区角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而进行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活动。教学活动强调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教师指导以直接指导为主;区域活动强调环境和材料对幼儿的引领,教师指导表现为间接指导。在实践中发现,两者所用材料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延展相互转化的。教学活动中幼儿获得的经验能够迁移到区角活动中去,而区角活动可以结合教学活动内容投放相应材料,使教学材料成为区角操作材料的一部分。同时,区角活动材料里包含主题活动材料,为幼儿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掌握核心经验,提供隐性帮助。那么怎样使区角游戏材料和教学活动材料结合更好地实现材料的价值呢?

一、教学活动前与主题活动结合,预设投放区角材料

在以往的工作中,很多老师习惯于在开学初,通过网上搜索、翻阅书籍寻找一些区角活动材料,依葫芦画瓢般照着做,为的是新学期里幼儿有足够数量的操作材料,没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只有当幼儿操作使用时才发现问题,被动进行调整。随着对区角活动材料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我们认识到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主,投放材料要有效,要有层次性、挑战性和适宜性,满足幼儿兴趣需要并从中获得发展和提高。幼儿园每个年龄段每一学期都有相应的教育目标,围绕教育目标设置区角,提供相应的区角活动材料,可以使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与区角自主活动相结合的情况下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

二、教学活动进行中,伴随主题活动区的开展调整区角材料

根据教学活动重点,开放使用区角材料,调整主题性活动区,在活动区创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将区域划分为常规活动区、特色活动区及主题性活动区,那么常规性活动区比如美工区、科学区、益智区等是每个班级普遍会设置的区域,特色活动区是指自己班级特色的活动区,比如结合主题活动《我的家乡》创设的建构区《我的郑东新区CBD》就属于特色活动区,而主题性活动区就是围绕近期活动主题而设置的活动区。常规活动区和特色活动区与主题活动区会经常相互转化。

三、教学活动结束后材料的拓展利用

一个主题活动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活动的开始,相应地要更换适宜的活动材料。随着教学活动内容的改变,一些区角材料与主题活动内容脱离,失去作用,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这时这些材料是丢弃亦或是重新组合发挥教育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一项材料的得来都不容易,所以发挥智慧挖掘材料的用途是最可取的做法。在教育活动中,材料本身有其特有的教育作用,怎么能更好的合理利用呢?

1.教学活动后将材料随机投放到区角。在工作中不难发现,老师们经常费尽心思设计制作能够实现多重目标的材料,有时花费很大精力,制作目标很明确的材料,幼儿却不喜欢,即便是设计出多种层次和玩法,幼儿仍然不喜欢,究其原因,跟老师投放的材料特征有很大关系,活动区呈现的材料有高结构化和低结构化材料之分,高结构化的材料因为其指向性更明确,只能引发幼儿被动的学习和枯燥的练习,而非结构化的材料因为其没有明确的目标,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能够生发出更多、更综合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会自然与《指南》五大领域目标所提出的目标相关。将日常完成或未完成的教学内容、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材料投放在区角活动中,幼儿随意操作体验、感受发现,借助这种自由、开放的自选活动来满足每位幼儿的发展需要。

2.材料的删减改进与组合回归。主题活动结束后,有一些材料,教师可适当的进行添减组合演变成新的游戏材料,如:中班老师组织《图形变变变》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准备了大量的教学具,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图片,活动结束后,老师将剩下的图形卡片操作材料重新组合投放,一部分投放数学角,将活动时用于粘贴的操作单用封塑机过塑,变成可以反复利用的底板,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选择喜欢的图形进行操作,可以组合成七巧板,激发幼儿拼图的兴趣,还可以进行数数、排序和分类,一部分材料投放到美工区,成为幼儿手工制作的原材料,节约了材料而且充分发挥了材料的用途。除此之外老师有意识的“重复”投放已有或之前的材料,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马拉古兹说过:“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在与幼儿的共同活动中体现,除此之外我们别无更好的办法。”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和开展区角活动时,教师有意识的根据幼儿的活动兴趣、操作情况、所选教学内容、在观察、思考、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材料、调整材料、改进材料,保证投放的材料有效、有用,使幼儿充分与材料互动,这样既避免形式上的材料更换,减轻不必要的教师负担,又能使材料焕发出新的光彩,将教育智慧有效传达给幼儿,不断对幼儿提出新的挑战,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提高与发展。

第五篇: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好的材料承载着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是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媒介。然而,在幼儿园小班的角色游戏中由于材料的投放目标不够明确,设置不够合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制约了幼儿的主动发展,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那么,在小班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上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呢?在我带教小班角色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角色游戏实践案例观察与记录,剖析反思了材料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得到一些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有效投放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角色游戏材料投放成为活动的颈瓶,根据对幼儿角色游戏的追踪观察记录和分析,我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困难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

1来自幼儿的“争抢玩具”现象、无人问津”现象、“游离游戏”现象、“喜新厌旧”现象、“无序活动”现象。

2.来自教师的“适时调整”问题、“取舍材料”问题、“盲区指导”问题、“无从下手”问题。

二、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每一种现象的背后都有原因,如果找出原因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角色游戏活动的质量。我认为,上述问题产生的跟角色游戏的材料投放不够合理、不够科学有必然的联系。

1.从幼儿问题分析出的原因。表现为材料投放不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投放不够形象生动、情景性不够,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愿望;材料投放数量不够,无法开展平行游戏;材料投放简单划一,没有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幼儿;材料投放混乱,各种材料混合摆放,造成幼儿活动中的混乱。

2.从教师问题分析出的原因。表现为材料投放没有及时更新,致使幼儿没有兴趣参与活动或是活动无法深入开展;材料投放从教师考虑的角度出发,缺乏幼儿角色材料选择的参与度;材料投放源自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教师要从游戏的角度出发投放材料,但也要考虑高于生活;材料投放缺乏隐性指导作用,不能较好的促进幼儿游戏中的发展;材料投放没有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帮助幼儿形成角色意识,确立角色行为责任。

三、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园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之初存在如上的现状,后续我们教研组通过实践与反思,就如何科学投放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有了较多的思考,使我们的角色游戏材料做到有效投放。以下就通过实践剖析的方法从中思考与解析,继而得到一些科学的策略。

对策一:投放足够多数量的游戏材料,避免游戏中“争抢玩具”的现象。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游戏内容比较单一,对角色的动作有兴趣,逐步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各组之间开始联系。所以小班供给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要稍多些。如:游戏中娃娃家里,王语彤和高梓涵一边拉扯着“娃娃”的衣服,一边在争吵,两人争着要抱抱娃娃,王语彤说:“我带了妈妈的牌子,娃娃是妈妈抱的。”高梓涵也说:“奶奶也可以抱娃娃的,妈妈要上班的。”两个孩子因只有一个娃娃而出现了争抢的现象,我们后续及时在娃娃家中又添置了一个娃娃,游戏又可以顺利开展了。

对策二:投放材料前要学会先和幼儿的沟通,避免“无人问津”的现象。当材料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如果所提供的材料孩子并不喜欢,他们就会不愿意去该区游戏或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它。结果往往会事倍功半,得不到幼儿游戏的共鸣。如:在“小医院”的游戏开始之初,愿意去玩的孩子寥寥无几,小“医生”被动地在老师“病人”的角色支持下游戏,没有自己游戏的主动观念。究其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最怕的地方是哪里?就是医院。所以,在孩子们的主观情绪中,他们还不太愿意作为“医生”的角色出现,所以在游戏之初投放这样的区域是不适宜的,应该予以舍去。因此,我们在开展游戏前,应先组织孩子讨论,了解孩子们喜欢的角色游戏是什么?听取他们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所以,材料投放之始,并不一定要有医院,可以等待幼儿的经验成熟,对医院有正面信息的了解然后再开设此活动区似乎更加合理。

对策三:投放材料前捕捉孩子的游戏兴趣点,避免“游离游戏”的现象。幼儿在游戏中他真正的投入,却经常是无意识的,一个小主意、一个小想法往往是一闪而过的.而作为有心人的老师就要很善于捕捉,并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抓住幼儿无意识的、稍纵即逝的一个想法把握完善,最后变成幼儿自己的一个主题。如:有一次我班一个孩子带来了一部假的照相机,角色区的孩子们都邀请他过去给他们拍照,大家开心极了。于是,我就及时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和孩子们一起张罗布置了“照相馆”,由于游戏内容来自的幼儿的兴趣,游戏一开始孩子们就玩得不亦乐乎。这里需要老师具有灵活性以及正确儿童观点,时刻认识到“游戏是孩子们的游戏,游戏满足的是孩子们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会站在幼儿立场看问题,更需要老师丰富的知识,会从孩子中获得灵感,并将之化为孩子们容易接受的东西。

对策四:投放材料应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避免“喜新厌旧”的现象。活动主题以及游戏材料的设定不是不变的,它不需要一步到位,可以根据教育的目标随时补充或更换,也可以随着游戏的不断进行而不断丰富变化。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进步,教师也需及时地调整更新材料,为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提供支持。如:在公共汽车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我根据幼儿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对材料进行了反复的调整,使游戏得到了较好开展。第一次投放材料:孩子们非常喜欢新投放的公共汽车,都愿意上去坐一坐,但没过几天,孩子们就没有了游戏的热情。孩子们的兴趣怎么这么快就没了呢?为什么没有孩子愿意做驾驶员呢?得到的原因:车体很逼真,但是车内除了方向盘就没有其他的材料。孩子们除了上车就是下车,没有其他的情节导入。而且上车后想上就上,想下就下,没有限制性,也没有站点的概念。驾驶员在空空的车箱内要坚持游戏很辛苦,他们不能自由走动。于是作了及时地调整:在公共汽车上增投了刷卡器和录音片段,在录音片段中介绍站点及各个站点下去后可参加的游戏有哪些。第二次投放材料:来的孩子稍微多了些,但是留下的时间不长,而且还是得不到大部分孩子的共鸣。于是又反思:后期增投材料是否有即时的效果?得到的原因:录音比较成人化和社会化,符合社会中公共汽车的概念,但是在角色游戏的开展中似乎还是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孩子们在车子上能做还是上车和下车,材料增投后在本质上没有促进游戏的发展。再次地调整:丰富了录音内容,将一些语言游戏(如猜谜)、故事、歌曲等加在了每个站点的后面,这样孩子们在汽车上可以一边坐一边唱唱说说,游戏更有趣了。孩子们在车上一路看“风景”,一路唱歌,好不开心!他们的声音和录音机的声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也来参加这个游戏了。

对策五:投放材料重视材料角色的标示作用,避免“无序活动”的现象。小班幼儿的行为受具体形象思维的限制,要使材料体现间接指导的作用,促进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如:他们没有整理的规则意识,教师要在材料投放中应及时地添置相应的物品标示。在刚开始的游戏中,娃娃家里的玩具乱糟糟,孩子们还不清楚哪样玩具应该放到什么地方,所以玩起来也是没有头绪,只能看到什么玩什么。后来我及时地根据投放的材料提供相应的图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又如:他们的角色意识不明显,“娃娃家”里只有“妈妈、爸爸”自顾自的玩,没有人照顾“孩子”。“点心店”里只有伙计在做点心、炒菜,没有“前台服务”等等。他们只满足于操作材料的乐趣,而没有更多角色行为的深入。为了进一步确立幼儿角色职责,促进其游戏行为,我在各个活动区为孩子们准备了相应的角色标示挂牌。孩子进区前先挂上他(她)今天想做的角色的标示牌,然后再进行游戏。这样一来,不但使幼儿有了一定的角色概念,教师在指导时也能有的放矢,根据角色丰富幼儿相应的游戏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中出现的问题,也使我们看到,有些问题不是马上就能迎刃而解的,甚至有些问题还是一直在困扰着我们的老师。怎样培养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需待以后继续研究。

上一篇:青蓝工程一期简报下一篇:全科专科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