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区域材料投放

2022-07-26

第一篇:中班区域材料投放

区域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

教学活动延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为儿童提供多种适宜的材料,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皮亚杰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要使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能赋予环境丰富的教育内涵,激发幼儿的内在参与兴趣,支持幼儿新经验的建构……因此,材料投放是关系活动区创设成败的重要环节。而如何正确认识材料,在材料投放中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有效投入材料则成了长期困扰幼儿教师的难题。——幼儿园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如何正确认识材料,不同的材料蕴涵了教师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材料萌发出儿童不同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行为。材料对教师来说,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体现;对幼儿来说,是主动建构经验和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和桥梁。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教学活动延伸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是教学活动延伸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在教学活动延伸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然而,教学活动延伸是否发挥了它的应有作用关键在于材料,科学地进行材料投放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延伸的基础,是教师有效组织和指导的前提。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延伸开展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材料所占的重要地位,下面我就活动材料投放的多样性,注重活动材料的节俭性和实际性,安全性和美观性,活动材料提供层次性,区域互通等几方面。谈一谈在教学活动延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进一步优化区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学活动延伸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并且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域和通过与材料的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及同伴的充分互动中,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来获得发展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较好开展教学活动延伸关键在于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

材料是教学活动延伸的物质基础,是教育媒介,它能真实反映幼儿情况,再现幼儿生活经验,萌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行为。所谓“有效”是指科学、合理。有效的材料投放是科学、合理地投放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 为此,我园将“教学活动延伸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材料投放”作为小课题进行专项研究,以促进教师能够更合理、科学、适宜地投放区域材料,从而满足各类孩子的需要,促使其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活动区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一、我园的研究措施 1.理论学习。

通过园本教研,提高教师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有效性”的理解,梳理出“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包括哪些方面。 研究假设——

(1)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结合。例如: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如中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了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能力的教育目标。使目标与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美工区中投放了彩泥、胶泥,各种颜色不同的纸张。 (2)材料投放与活动区的特点相结合。如大班在科学角,投放了电线、电珠、塑料、毛线、电池、手电筒、万花筒、纸条等材料,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联系和不同,激发了幼儿探讨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 (3)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和需要往往反映在游戏中。如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以角色游戏为主,中班以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开展结构游戏、美工游戏等,随着幼儿空间知觉和数行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主要开展了科学游戏、棋类游戏等。

(4)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结合。皮亚杰提出:教师应了解儿童,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视儿童的特点,如大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了在科学区投放探索斜面变化的材料。 2.实践行动。

带着以上问题,在园本教研中有计划地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实践,并组织现场观摩以收集案例。 3.反思调整。

结合材料投放有效性的具体案例,分析材料投放是否具有“有效性”,以及能否有效促进幼儿不同程度的发展。 4.再实践与反思。

教师通过调整投放材料,进一步观察探究并收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深入探究材料投放层次性的有效性。 二.研究成果。

(1)材料投放与教育目标相结合。 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所以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

教育目标是通过层层分解而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教师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从而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如在大班“小雨点,沙沙沙”这一主题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我们将教育目标与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阅读区中放了大量图书,里面有小雨点的各种图片,以及有关科谱图, 投放“小雨点”儿歌挂图,让幼儿寻找这三个字中有“、”的地方及其在字中分布的情况。通过启发幼儿寻找“、”的笔画,幼儿能够指出点在这几个汉字中所在的位置。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儿歌,找出翘舌音的字,再带领幼儿有节奏的诵读儿歌。尝试儿歌动作创编,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达儿歌内容。仿编儿歌,小雨点,沙沙沙,落在……。 2.材料投放与活动区特点相结合。

活动区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每个活动区都有一套独特的材料和活动方式,活动区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为此,教师根据活动区不同的教育功能和我们所分解的不同的材料层次,投放不同材料,切实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在建构区投放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大纸箱,并在建构区的分隔物上粘贴形状各异的建构图片,幼儿在搬弄、摆放、围拢、堆高的过程中,发展了小手的灵活性和空间知觉,提高了构建的能力。在美工区投放纸盒、纸杯、纸绳、纸盘、彩色纸、瓶盖、毛线、石子、小棍、果壳、彩泥等,并摆放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使幼儿在制作、绘画、捏泥的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在角色区里投放了摇篮、小推车、药箱、听诊器等,每个幼儿都玩的那么投入,合作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各个活动区投放不同的材料,更加激起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引领他们在合作中学习、探索。 3.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相结合。

创设活动区和投放材料应从幼儿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区角内容的设计应追随幼儿的经验与发展。教师只有深入观察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才能使材料的投放更具有针对性,用材料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能力。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中班幼儿则可以开展一些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结构游戏、美工游戏等,随着幼儿空间知觉和数行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大班幼儿喜欢一些探索性强的科学游戏、具有挑战性的棋类游戏等。如在大班科学区投放了万花筒后,老师发现幼儿对万花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千奇百变的各种花纹很是好奇,手不断地转动,观察它的变化。教师及时投放多个万花筒,利于更多的幼儿观察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想办法,怎样让这么美丽的花纹留下来,应孩子的要求投放了彩色纸、笔、颜料等供幼儿将看到的花纹画下来。当幼儿又对万花筒的花纹是如何产生的发生兴趣时,教师与孩子一起找来了不同颜色的玻璃,游戏又进入了一个高潮,花纹是怎样产生的主题探索活动生成了,幼儿开始了新的探索、新的尝试,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 4.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结合 。

按照皮亚杰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的要求。我们突出了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如大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在科学区投放探索斜面变化的材料时,我们认真研究材料的使用和玩法,经过精心的分析、研究和考虑、分解,制定出投放材料的层次和步骤。首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然后,提供幼儿可以变换角度的斜面,幼儿可能会发现斜面的角度不同时,球运动的变化。接着提供长度不同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在此基础上提供不同的斜面,不同的球体,引导幼儿比较、发现其中的秘密。在泥塑区,我们先投放彩泥,当幼儿逐渐掌握了搓、团、压、分泥的技能后,对一些泥工工具、豆子、小棍等辅助材料有了需求,于是教师与孩子一起准备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并且根据不同孩子的需要投放了羽毛、玻璃瓶、纸盘等。

5.材料投放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新课程的实施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的,特别强调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创设能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需要的教育性环境是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新课程每个主题目标、内容后面都对环境创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特别是活动区的设置、材料的投放的要求更具体全面,可见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的投放是主题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我们都注重调整教学活动延伸的内容和投放材料,并设置重点区。如在“绿色家园”主题活动中,我们投放了大量废旧材料及废旧材料制作品,以美工区为重点区。在“爸爸妈妈真好”主题活动中,我们以角色游戏区为重点区,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中材料的充实,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父母职业的辛劳,产生了关爱和感谢父母的情感。在春季的几个连续的主题活动中,以自然角为重点区。自然角里引发了幼儿观察、记录的兴趣,幼儿在种植、饲养过程中学会了关心、爱护小动物。 6.材料投放与班级特点及当前的热点相结合。

实践证明,各类活动的开展对孩子能力、自信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开学初各班老师在征求孩子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活动计划,并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准备了投放的相关材料。各班的午睡室里摆满了孩子们带来的滑板车等赛车比赛、30米快跑比赛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中班的“故事宣讲团”活动使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每天的教学活动延伸课,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地在边看书边讲故事,使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飞行棋比赛”、“拼图比赛”也是孩子们在合作中提高了能力。 三.材料的分类和收集

1.材料的分类。

我们将投入到教学活动延伸中的材料分为三大类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成品材料以积塑、积木、穿线板、拼插板为主以及幼儿动手制作的材料。自然材料主要有石子、布、树叶、贝壳、稻草、种子、纸杯、豆类、吸管、小铁丝、毛线、木块、植物的果实、树叶等。废旧材料有各类纸盒、饮料瓶等。 2.材料的收集制作。

途径一: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主题活动相关的材料。各类自然材料等。

途径二:教师引导收集。主要通过发挥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作用来实现。

途径三:制作。 一是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如手工作品、拼图等。二是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的布制作品。如点心、纸盒建筑等。三是教师制作的各类学具、教具。

四、幼儿园教学活动延伸中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1.注重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主题或领域的需要,来拟订区域目标并有针对地投放蕴涵教育目标的材料。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的适宜性,并以本班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即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2.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差异避免一刀切。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也就是指材料的“细化”。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识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同时,教师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愉快地投入活动。如中班排序活动,教师可提供不同程度的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力弱的幼儿可挑选只按一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如按回形针的颜色排序。能力中等的幼儿可选按二维特征进行排序的材料。这样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摆弄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由于我们在每一个区角考虑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兼顾个别差异,因此每到区角活动时间,我们的孩子总能在众多的区角中找到自己发挥的场地,总会在活动过程中看到他们成功喜悦的表情。随着活动开展的层层递进,孩子们的能力水平也相应提高。 3.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样性。

幼儿在活动中乐意选择灵巧、形象、能反复摆弄的材料。故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考虑材料的特征多提供牢固、易于变化的一物多玩的材料,投放的数量要根据幼儿活动的特点灵活而定。对于幼儿喜欢玩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的现象。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的材料可以一下子都投放出来,给幼儿大量选择的机会,有的则要按照难易分批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练习都有不同程度地进步。 4.活动区内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以数学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为例,我们将扩展幼儿数学经验的材料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充足的、专门为幼儿接触数学而设计的教玩具。例如数字长棒、各种图形板、分类盒、数字串珠等。二是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捡回来的树叶、花瓣、石头主题活动中带来的各类种子、废旧的瓶子、盒子、纽扣、纸杯、小勺等各种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计数、分类、做式样的好材料都成为了孩子探究、感知数学概念的把玩不厌的材料。日历、月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等等的天然工具。三是让孩子接触和体验成人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些这样的材料如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秤、天平和砝码、各种计时工具、计算器等等。

通过对材料投放有效性研究的初步探索,使教师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地研究探索,使材料的投放更全面、更丰富,能够吸引幼儿更多地、自主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有更多的动眼、动手、动脑的机会,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全面发展。科学适宜地投放材料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延伸的基础,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材料,创设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在游戏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挖掘和探究,唯有如此,才能最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篇:中班建构游戏材料的投放(范文模版)

中班建构游戏材料的投放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游戏材料,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活动的条件和表现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建构游戏一直都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游戏类型。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如何为建构区提供适宜的材料,提高活动区游戏的质量呢?以往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材料投放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教师不能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适时、适量地投放材料。于是,我们对建构区游戏材料的投放进行了实践和尝试。

一、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相适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深入观察了解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才能使材料投放更具有针对性。我们都知道活动区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及发展目标设置的。由于发展的变化,游戏内容和所投放的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了平铺、连接、架空、围封等搭建技能,在游戏中也有一定的分工合作。我们给幼儿投放的基本材料有中型实心积木,塑料彩色积塑、竹筒和一些树、汽车、动物等辅助材料。刚开始游戏时,幼儿在建构区游戏的主题不是很明确,只是幼儿自己想搭什么就搭什么,没有分工也没有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认为这样幼儿虽然也有提高,但是蕴涵的教育价值不大。于是,我们通过与主题的结合设计搭建内容,教会孩子学会寻找其它材料充当替代物来完善搭建内容。

例如:在中班上学期,我们班的飞飞小朋友抱来了一对非常可爱的熊猫毛绒玩具,孩子们都争着去抱一抱、亲一亲,对这对熊猫很感兴趣,由此我们班的游戏主题定为“熊猫乐园”。孩子们提议要给熊猫搭建一个既可以睡觉,又可以玩耍的家,一开始孩子们尝试着搭建他们心目中熊猫的家,但孩子对这方面的经验很少,于是我们请家长带孩子到动物园或熊猫基地去参观,研究房子怎么搭。大家找来纸板、纸筒、积木做支撑,当房顶。随着主题的深入孩子们又提出:熊猫喜欢吃竹子,可材料里没有竹子,这可怎么办呢7于是我们就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决定给熊猫修一片竹林。用什么样的材料修竹林呢?讨论和实际操作中发现修竹林需要很多的竹子,而现有的竹子材料又不够。怎么办呢?我们启发孩子学会寻找用其它材料替代,第二天,班上的左伽豪激动地大喊:你们大家快看!我给熊猫修的竹林!原来他是利用了竹筒上的孔,将塑料小草插入孔中就变成了一株一株的竹子。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掌握了运用材料的一定方法,就更加有游戏兴趣了。

二、材料投放随游戏情节的发展适时调整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有了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但游戏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工作,教师要在幼儿游戏中,认真进行观察和指导,并随游戏情节的发展适时增加和调整材料投放,以保证幼儿长时间的游戏兴趣。在工作中我们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1、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材料的情况、记录游戏内容。

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最后,把观察的结果作为游戏材料投放的依据。

当建构区游戏进行一段时间以后,幼儿已经能熟练地运用积木搭建出某些物体的主要特征,游戏的目的性也逐渐增强了,但会出现幼儿经常重复搭建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添加或调整。如:在熊猫乐园的几次重复搭建以后,我们发现幼儿搭建的围墙没有创新,乐园内主要是围绕给熊猫建房子,而没有更多的情节扩展。于是我们适当地减少了动物的投放数量,增加了大的纸盒围墙、玩具汽车、轨道、树木、标志牌、废旧的饮料瓶等辅助材料。我们在游戏中认真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频率和操作时间,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并以角色身份启发幼儿搭建熊猫家周围的设施,此时,教师的启发就如同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插上了翅膀。幼儿在修建围墙时又有了新的创新,乐园内幼儿用纸筒当做熊猫快餐城的围墙,用两个高竹筒做大门,门口由两只站立的恐龙当保安,门上还安装了监控器。快餐城里用纸板、竹板搭成桌子、椅子,用塑料插筒当做小碗,吸引了无数只熊猫来作客。乐园里还建起了高架立交桥,桥上跑起了汽车,路两旁还有标志牌„„幼儿之间有了更多的合作,分工更细化了,每个幼儿都玩得非常投入。随着游戏情节的不断深入,幼儿利用各种材料又搭建出熊猫医院、熊猫球场等。为了突出主题的特点,我们又投放了幼儿自制的熊猫、纸板、彩色纸筒等辅助材料。有了这些游戏的材料,幼儿在游戏搭建的过程中就很自然地发展了游戏主题的情节了。

三、一物多用,激发幼儿的创造

在幼儿掌握使用材料的一定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又启发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寻找其它方法及替代物,不断补充新的材料,永远保持游戏的新鲜感。有些辅助材料投放后,我们没有向幼儿介绍,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拼摆、琢磨。例如:当我们引导幼儿尝试用积木多层搭建后,启发孩子讨论:“除了用积木搭,还可以用哪些不同材料搭呢?”幼儿探索后得出高搭必须要有支撑。于是找来了易拉罐、纸筒等来替代积木材料进行相同内容的搭建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究游戏材料的多种玩法。一物多用,一个主题多种材料搭建等。这样孩子们在搭建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求新性,大胆想象创造,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起来。

四、参与材料的制作和投放,发展活动区的交往

在游戏过程中,随游戏情节的不断推进,根据孩子的建议,我们在创设建构区时投放了大小形状不同的积木和积塑等材料并添加了不少的辅助材料。如:幼儿自己画的小人、花草、易拉罐、胶卷筒、路灯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搭建的过程中自己提出的。一次在搭建中飞飞说“上次去熊猫基地时看见熊猫的房子旁边有老鼠洞,老鼠一定是熊猫的好朋友”,立立就说咱们一起做一个吧。于是一个人修老鼠洞,一个人就去美工区取来了胶泥动手捏了一只小老鼠。还比如:孩子在搭完熊猫杂技馆后自然就想起了要有熊猫耍杂技的球和滚桶,由此孩子主动去请美工区的小朋友帮助用废旧纸筒制作滚桶。孩子们用彩色的皱纹纸做成花,用纸板画人,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班孩子自己的成果。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交往能力。现在孩子们已经能逐渐根据游戏发展的需要寻找和制作材料了。

总之,活动区的游戏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而适时增加和调整的,只有对游戏材料及时增加和调整才能保持幼儿活动的兴趣,同时教师对幼儿的游戏也要保持较高的兴趣,否则幼儿的兴趣也会转移下降。通过对游戏材料投放适宜性研究的尝试和探索后,使教师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第三篇:如何进行中班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不同的材料蕴涵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同的材料会萌发儿童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造。我们该怎样利用和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我们该为幼儿提供怎样的区域活动材料?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区域活动是以主题为背景的,是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因此,我们在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要考虑到主题发展的需要,根据主题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是否合理,对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很大。如果投放的区域材料不合理,幼儿不感兴趣,那他们就不可能通过操作区域活动材料来促进自身的发展。那么,我们如何合理性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呢?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区域活动材料以“周围的人”主题为背景的区域活动为例,我们结合“参观邮局”活动,设立了“邮局”的活动区域,提供了很多积木、橡皮泥、纸盒,希望通过对积木、橡皮泥、纸盒的操作,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刚开始,幼儿还很感兴趣,他们很快就搭建了房子、制作了信封等,但时间不长,这个区域就没人光顾了。观察到这种情况,我进行了反思:中班想象力有限他们还不能制造很多。为此,我们投放了各种图片、玩具。很快,这些新材料吸引了幼儿,孩子们借助这些材料搭建丰富的东西。由此可见,如果材料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不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

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投放区域材料。 以“春天来了”主题为背景的区域活动为例,我们在语言区域为孩子提供了“春天的故事”彩色图片,希望幼儿按图片进行表演。孩子们发现新的材料后,开始还尝试进行表演。她们先进行角色分配,然后合作表演。但由于该图片上的角色太多,内容太难,孩子们对该故事又很陌生,再加上孩子们合作表演故事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很快,孩子们就放弃了。这个材料就被孩子们丢在一边,无人问津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投放了新的材料:幼儿熟悉的故事的磁带、手偶、头饰等。幼儿可一边听故事一边合作表演。由于故事比较熟悉,孩子们表演起来难度小了许多,她们对该区域的兴趣变得浓厚了。

三: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在我班“体能区”提供给孩子沙包、皮球、跳绳等活动材料。孩子们对这些材料的玩法已经非常熟练了,他们能够熟练地玩沙包,拍皮球。这些材料很难使幼儿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有大的提高。为此,我通过改变游戏的玩法,来增加材料的难度,提高孩子活动的兴趣。我给幼儿准备了图文题卡,题卡上写着“连续拍球30次”“请两人头顶沙包走路”等,并在上面画出相应的图片。请幼儿抽题卡,按题卡上的要求玩游戏。幼儿对这个新的游戏玩法很感兴趣,玩得人越来越多。

四: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层次性。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应考虑到所有幼儿,提供层次性的材料,使每个幼儿在现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例如:在“炎热的夏天”主题为背景开展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在“夏天的海边”这个活动中投放了很多不同层次的积木。不同能力的幼儿回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挑选不同的材料,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可使幼儿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五:区域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和主题有关。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主题活动开展的情况。比如说:主题“红彤彤的年”中,本来投放了一些简单的操作的东西。但是幼儿在主题活动开展后对里面的东西很感兴趣,会时不时的问:老师为什么没有这个窗花啊??因为在课上有讲到过红红的表示喜庆。所以我就开始反思,并且和幼儿一起讨论应该有些什么内容,并且思考怎样和主题相联系。这样我们增加了“红窗花”等一些和主题有关的活动,幼儿在兴趣中玩得很开心。

主题下区域活动开展中材料的投放是教师根据主题的开展,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区域内容、投放材料的过程并幼儿自主的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材料投放是最为基础的环节,是幼儿乐于主动参加活动的关键。合理提供操作材料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他既能巩固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让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真正起到面向个别,共同提高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材料投放时,一定要了解材料的特点,根据主题需要,从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特点出发;有目的的收集筛选材料,有层次的、有挑战性的投放材料,从而满足儿童游戏欲望,更好地发挥区角教育功效。

第四篇:中班美工区域反思

中班美工区域反思一:中班美工区域活动反思

1.从内容选择来看,这是一个和季节结合起来的内容。夏季是青蛙出现比较多的季节,而且幼儿都很喜欢青蛙,加上折折玩玩也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活动,这样,用纸折成的小青蛙既可以制作成手工作品,还可以当玩具,又可以装扮我们的活动室。

2.从活动中能力获得来看,这是以美工活动为主的一个方案活动。其中主要的是折纸技能,经过了解和观察,我发现幼儿的折纸活动很少,所以在活动中我及时作了调整,对于幼儿看不懂的地方边示范边讲解,像折纸的一些专门的用语也一一向幼儿作了介绍。折纸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小手肌肉群,增强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同时能在活动中促进手、眼、脑协调发展;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把符号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动作,具有一定的空间转换能力。

3.从活动形式来看,虽然是大班的幼儿,但只有

四、五岁,所以对他们采取的形式是游戏化活动。从共同商议引入神秘的悬念开始,提供有趣的探索、快乐的游戏、综合的感官运用等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在动静结合的活动中,有观察、比较、分析、制作、表演、歌唱等多种参与方式可供选择。

4.从活动效果上来看,折纸青蛙是一种好玩的游戏,幼儿在玩中身心放松、情绪愉快。在这个活动中,小青蛙还可以组合成一幅画面,幼儿亲手把自己的作品用来布置环境,是让人感到多么幸福和愉悦的事情!折出的不仅仅是小青蛙,更是在情感上的一次愈合。虽然我们的家园在地震中受到了破坏,但我们有能干的小手可以让美丽的活动室变得更美!幼儿在一个由自己创造的美丽环境中,身心得到舒展,活动积极性都很高。虽然我们的救援工作是短暂的,但是在孩子的回忆里至少有那么一段时光是快乐的、愉悦的。

中班美工区域反思二:中班美工区区域活动反思(482字)

今天下午的美工活动结束时,我整理区域的时候,看到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橡皮泥混乱的挤在盒子里面,各种颜色揉杂在一起,看不清原本的颜色。橡皮泥工具也是在区域的各个地方散落着,左一个,右一个。看起来非常的混乱。但是却没有一个幼儿为此“买单”。他们在活动结束的时候都急急忙忙的放下材料,然后人就跑走了。没有人想到要把用过的工具宝宝送回自己的家。

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幼儿不良的习惯。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班级区域常规意识的浅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班级区域的常规需要重新巩固。

首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强调出送工具宝宝回家的重要性。强化幼儿的常规意识。然后设置了值日生,并让每个幼儿轮流担任。让值日生担负起提醒同伴的责任,这样做效果很好。每天要值日的幼儿因为要提醒别人,自己首先要做到,几个值日生担负起原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干的工作,效率就提高了。而且,幼儿轮流当值日生,每人都有提醒别人的义务,这样责任感就培养起来了。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并加以积极的引导。不断强化幼儿的主人翁意识。最后是开展评比活动,激发幼儿关心集体,为集体服务的积极性。

中班美工区域反思三:中班美工区域活动设计与反思(489字)

在本次美工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能自发地组织邀请同伴参与活动,说明中班孩子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主动调整的能力。本次活动内容,对孩子来说选择范围较大,同时自由区的开设,使孩子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内容,这无疑让人觉得对于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有一定困难。其实不然,我觉得孩子的坚持性是在一步步接近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正如以下的实录,孩子们在不断地探索中,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不断地配合,和同伴间的互助,使孩子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也在提高。最终的成功作品,不仅验证了孩子们的能力,也培养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坚持性。

对于教师来说,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观察,观察整个区域,观察个别幼儿及群体幼儿。特别是在了解孩子活动过程时,教师要在观察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并要要学会引导等待,等待孩子的主动成长。不要在孩子刚碰到困难时,就挺身而出,这不仅易使孩子产生依赖性,也不利于孩子坚持性、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师也不是完全置身事外,应让孩子处于自己的观察范围中,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特别是孩子发生像以上观察中遇到的障碍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

中班美工区域反思四:中班美工区活动反思(591字)

今天的美工区内我为幼儿收集了各种蔬菜和辅助工具(牙签、纸、笔、橡皮泥等)。有六位小朋友进入操作,其中凯豪和雨昕惊奇的说:“看,这里有好多菜啊?”我就笑着说:“你们猜猜看这些是做什么用的?”凯豪好奇的歪着脑袋说:“不知道,大概是让我们画画的吧!”我说道:“这些蔬菜除了画画,还可以做成蔬菜娃娃呢,你看。”我拿出了其他小朋友做的蔬菜造型给孩子们观察和参考。“那你想做怎样的蔬菜娃娃呢?”(即用什么蔬菜做头、身体„)这时他们开始互相商量起来了。然后,就各自拿了一个胡萝卜装饰起来,雨昕首先在纸上画了眼睛和嘴巴,然后剪下贴在萝卜上当作萝卜娃娃的眼睛和嘴巴还问道:“老师,还可以做什么?”我回答:“再看看这些工具里面,你还可以用到些什么来装饰呢。”“我想用橡皮泥。”“天气炎热,可以用橡皮泥做些什么呢?”我问道。“我给萝卜娃娃做顶草帽吧”说完,她就高兴的拿起橡皮泥搓长在“头顶”上盘起来,一顶帽子就这样完成了。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创造,自己动脑,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老师只需要轻轻一引导,孩子们就能领悟,应该给孩子们多一点的发展空间。我在美工区投放了蔬菜实物,引导幼儿根据各种蔬菜的形状特点发挥想象力,利用辅助工具进行造型装饰。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想好要做怎样的蔬菜娃娃,并有意识地选择蔬菜,鼓励幼儿作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蔬菜娃娃,并试着给自己的娃娃打扮得漂亮些。

中班美工区域反思五:中班美工活动教学反思(466字)

在美工活动中,我让每个孩子都从家中带来了一次性纸杯。活动一开始,我让孩子来讲述:用纸杯可以干什么?孩子的回答是:可以用纸杯来喝水,纸杯可以种东西。接下来我出示了剪刀,让孩子来想一想,用剪刀可以将纸杯变成什么?孩子的想象非常丰富,有的说可以变成碗,有的说可以变成花,有的说可以变成小狗等。我顺着孩子的话说,你们讲的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将纸杯变一变,看老师是怎样变的。我进行了示范,边剪边向孩子讲解,要求他们沿直线进行,剪好后再涂上漂亮的色彩。

在涂色的过程中我对幼儿讲解了如何运用对比色和渐进色进行涂色。在孩子的操作中,他们非常的认真、仔细,特别是一些平时比较懒散的孩子也十分乐意的在进行着自己的创作。但从幼儿制作完成的纸杯花来看,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幼儿没有运用对比色和渐进色进行涂色,而且幼儿在分割纸杯时涂色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所以制作出来的纸杯花都是差不多的。

有的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兴趣很高,制作好一个后还要求做一个,于是我就引导孩子要制作一个不一样的,效果还可以。在以后的美工活动中还需要不断培养幼儿对渐进色和对比色的进一步了解。

第五篇:中班区域活动反思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一:中班区域活动观察反思

今天是我们玩区域的日子了。早早地上完了课,请孩子们安静地坐在我旁的边,分配起了区域。区域是轮流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可以玩到不同的。男孩子特别喜欢玩建筑区,但是也是因为他们特别调皮,再玩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争执。于是在玩之前,我们做了勾勾手指头的保证的,谁一犯错,就会被取消资格,黄牌罚下场。他们的再三要求和保证,我心软了。话音刚落,他们几个高兴地朝着建筑区走去,玩了起来。我坐在美工区的一角,观察着他们这几个孩子。他们是我们班里很活跃的孩子,有时活跃的只要一看见人就容易兴奋起来。 果然,不出所料没过一会儿,他们就为了一块积木争吵起来了终于,嘟嘟他开口了:“阮老师说过《孔融让梨》记得吗?告诉我们要谦让,并且刚开始在玩之前,我们都答应老师的要好好玩,可是。。。。。。。。说着说着,他们不再为一块积木争吵了又恢复到了平静。

玩区域其实是给孩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让他们身入其中去。进入这个环境中,需要接触伙伴,这就是合作游戏 。可是如何让他们学会玩,快乐地玩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一个小小的建筑区中,难免会出现争抢积木的现象,并且它很普遍。即使在开始分配之前,你千叮咛万嘱咐不可以争吵什么的,孩子毕竟是孩子,玩起来什么都忘了,这就是孩子的天性—爱玩。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帮着孩子去解决问题,可是不曾想过这样的方式对吗?也许孩子也会有自己处理的办法,虽然不怎么周到,但在合作游戏中,让同伴折服的就是好办法。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二:中班区域活动反思>>(1364字)

区域游戏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并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外界,它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区域活动创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游戏活动,它具有自由选择的条件,它具有灵活性,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效形式。因此,区角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我们班有四个区域:新东小市场、美工吧、益智区和红乐坊。每当孩子们进入游戏区,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他们有的画画、有的开心的编辫子、玩沙漏,卖东西„„他们常常将画好的画拿给我看,并开心地告诉我他画的是海底世界;问我买不买她的菜,要买的话可以便宜点卖给我„„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快乐地玩着,我也很开心。因为在这个环境中,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发挥,尽情地释放尽情地构思他们的奇思妙想。所以,每当进行区域游戏活动时,孩子们就会高呼“万岁”,很快就融入其中,尽情地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因为在这里,他们是区角的主人,伴随他们的是愉悦、快乐、兴奋和满足。培养了他们自我发展的兴趣,这也是我们最初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我们能从多方面了解孩子,敏锐地观察孩子之间的差异。从而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孩子。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特反思如下;

1:准备了许多材料,孩子们却不理会,或操作马虎,比如我们红乐坊。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是活动本身缺乏趣味性、单调枯燥,操作活动难度大(或过于简单)。我们尝试增加活动的趣味性,适时地调整活动材料,除了考虑教育的需要外,幼儿兴趣及发展的需要也能忽视,通过与幼儿共同商量,更新丰富材料,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当然,区域活动的材料还应具有层次性的探索性,材料的投放要顾及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2:我们教师可指导不当急于求成,导致孩子失去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区角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要解决此类现象,首先我们应树立幼儿是区角活动主体的观念,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在区角活动中,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幼儿自发生成、自由想象,积极创作长大胆表现的过程,要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给予积极的期望。

通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反思,我们知道所谓区角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小组或个别活动,也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整体活动范围分割成小区活动活动空间,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交往。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的分析反思,在观察指导的基础上,做好观察记录长进行理论、实际的分析。在这其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教师自己,环创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做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对幼儿的游戏是否有推动作用。二是幼儿: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是否已经具备幼儿在游戏中的效、合作等达到怎样的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有了分析反思,才能体现指导的价值,帮助我们不断发现区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主题与区角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使区角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促进幼儿整体性发展。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三:中班区域活动反思>>(1526字)

一、班级中区域活动的情况:

因为教室的局限性,中班的区域活动多少会受到一些阻碍,比如:区域的摆放不能长时间固定、区域的占地面积较小、区域材料投放的局限等等。

但是,老师们还是根据现有的条件为孩子们创设了较好的区域环境,这学期,我们也可以从各个班级的区域中看到老师们的创设与理念的转变。

班级中的各个区角是孩子们最喜爱玩的地方,但是因为他们是中班的孩子,生活经验还是比较欠缺,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不能很好发挥它的正确作用,从而使孩子们乱玩,什么都学不到,或许还会染上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二、本月区域活动的创设:

在活动中,我们是在观察孩子的同时,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及时给予帮助解决。活动结束后要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

这次的区域我们根据孩子们在前几次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删减和扩充。比如把建构区进行了扩充,把原来的娃娃家也纳入到了建构,为孩子们的建构成果提供了保留和展示的空间。另外把阅读区撤掉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就这样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我们重新进行的规划,今天是我们新区域的第一次展示,在孩子们的活动中我发现了重新布置之后不合理和欠缺的地方。

三、本月区域活动的重点:

(一)区域活动开展的优势:

● 活动目标明确

我们区域活动多样化、目标详细化。

一月份的常规目标是:

1、引导幼儿利用手中的区域牌自主选择区域活动;

2、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通过这个月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一月份的活动目标是:

1、角色扮演:逐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学习模仿成人对自己的关爱;

2、建构区:在搬运、取放、堆叠平衡积木的过程中,可帮助幼儿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

3、探索区:尝试用瓶盖蘸上颜料盖印,感知数量的一一对应。

● 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化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 及时的评价

中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诉自己和其他人在区域中的表现。所以我们很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们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幼儿养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一个月下来,已经会有孩子评价同伴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

(二)区域中感到的困惑:

1、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多,要有层次性,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中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很有局限性。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2、活动内容: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中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三)区域中的不足之处: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我们设置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3.要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活动。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四:中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与反思>>(1557字)

一、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孩子们的个别差异,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因此,它越来越被我们老师所重视,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案例:

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夹东西。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红枣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碗中。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

这一天,小林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夹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在班上,小林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我在边上看了他约有五六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小林说:“小林,你试试夹纸团好吗?”小林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我就是要玩珠子。”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极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小林坚持要玩玻璃球。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小林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小林忽然抬头对我说:“杨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调羹我会舀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给不给他呢?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而且,给了小林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回头又一想:现在小林的兴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与能老是让小林坐着呀?于是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小林。小林拿到调羹就开始勺起来。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勺,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勺,在勺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杨老师,你看!”

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小林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

三、分析与反思: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给他调羹对不对?

一开始,当小林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小林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当我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小林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小林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当小林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小林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于是他

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我的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小林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在随后的活动中,小林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到这时,我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了几点:

一、目标应随孩子的需要灵活调整。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活动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小林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

>中班区域活动反思五:中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与反思>>(2241字)

一、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孩子们的个别差异,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因此,它越来越被我们老师所重视,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案例:

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夹东西。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红枣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碗中。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

这一天,小林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夹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在班上,小林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我在边上看了他约有五六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小林说:“小林,你试试夹纸团好吗?”小林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我就是要玩珠子。”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极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小林坚持要玩玻璃球。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小林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小林忽然抬头对我说:“杨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调羹我会舀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给不给他呢?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而且,给了小林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回头又一想:现在小林的兴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与能老是让小林坐着呀?于是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小林。小林拿到调羹就开始勺起来。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勺,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勺,在勺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杨老师,你看!”

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小林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

三、分析与反思: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给他调羹对不对?

一开始,当小林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小林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当我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小林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小林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当小林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小林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于是他

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我的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小林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在随后的活动中,小林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到这时,我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了几点:

一、目标应随孩子的需要灵活调整。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活动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小林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在这个案例中,正是因为后来我尊重了小林的已有发展水平、能力和经验学习方式,才使小林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兴趣的满足,使他第二天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第一层次),逐步得到提高。

二、方法应灵活多样。

在《指南》中说“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指南》,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当小林在开始活动时,我首先运用了观察的方法,看看小林是怎样进行尝试的,当发现他有困难时,我进行了指导、帮助。一开始,我从预定目标出发,想转移小林的兴趣,但这个困难实在是很大,于是我用了示范的方法进行帮助,但这个效果也不大,最后我支持了小林的要求,先让他用调羹来舀,从小林原有的能力上逐步进行提高,这样既保护了小林尝试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小林手的灵活控制能力,这样和乐而不为呢?

三、介入之前,要学会积极等待。

积极等待是指对消极等待而言,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小林在我转移他的兴趣时,追随了我,那么可能小林的困难就不

存在了,他的兴趣将因着一次的活动而告终,值得庆幸的是小林始终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而我也尊重并支持了小林的选择,这样才更好地让小林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了自己的困难,产生了矛盾冲突,从而进行了自我调整,自己来想办法尝试解决。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观察、分析的能力,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能力、特点,及时调整目标,进行支持、合作、引导,使每个孩子都得到满足和成功。

上一篇:支出会计工作总结下一篇:中班小刺猬的项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