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教育家长读后感

2024-04-15

微教育家长读后感(精选14篇)

篇1:微教育家长读后感

01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几年前流行QQ群,后来微信群悄然兴起。什么群都有,同学群,公司同事群,闺蜜团购群,兴趣爱好群……林林总总。

还有一种群,群里的人互不相识,只因为孩子是一个班级,班主任就建个群,把一群散兵游勇召集在一块儿。

我有两个家长群,一个是儿子班级的——我是家长身份参加群的,另一个是我建的,因为本人担任着五年级班主任。

儿子是初中生,他的班群里比较清静。家长多是咨询一下孩子学习生活情况,到了节日给老师送个祝福,偶尔有家长发一些段子图片什么。

有“仗义之士”就会说:这是家长老师的交流群,一切与学生无关的,就不要发到群里了。老师也忙碌得很,不怎么回复。家长们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倒是保持了群里的清净明澈。

而我的班级群却是另一番景象。

建群初期,家长们都不说什么,一个个正襟危坐,端着架子在观望。

作为群主的我开始发表就职演说:“建立这个群,为了更好地沟通教育理念,共同学习适合的教育方法,为了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家校共建……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什么什么的。说完这些,我就退隐江湖了。

家长们先是表示举双手赞同,有几个会“来事儿”的会附和几句:“老师辛苦了……孩子交您我们很放心……孩子该怎么管怎么管……”

寒暄之后,有的家长自来熟,开始自我介绍:“我是大牛的妈咪,做微商,代理某某品牌的化妆品,宝妈们多跟我联系哦~”

“我是帅帅的爸爸,西城区的,某某小区,上学放学有同路的不?”

不啦不啦不啦……

02

微信群于是热闹起来,发图片,发视频,发红包,发段子,发广告,呼吁爱心号召民族团结……过年过节更是一呼百应,呼朋引伴,祝福之声不绝于耳。

家长们充分展示出驾驭微信的能力,不管什么都复制粘贴一气,乱花渐欲迷人眼,俨然一个超级市场。从早上五点的“早安”一直到晚上十二点的“晚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面对家长们如此高涨的热情,我选择了防打扰设置。

如此过了一段时间,群里有人看不惯了,扬起笑脸柔声劝说:还是少说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吧?要不你们重新建个聊天儿群?老师发个通知要爬楼好久才能看到的……

这边话还没说完,那边不干了,“我们聊个天儿也没妨碍你什么呀?老师都没说什么,你倒管起闲事来了!”

立刻有人支持前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而这边也有拥护的,于是分成三大阵营,支持的,反对的,中立的,一轮接一轮的辩论,唇枪舌箭,你来我往,硝烟弥漫。

此番热闹景象我却不知道,我正在课堂上“毁人不倦”呢,忽然接到了一个家长电话,说家长们在微信上打得不可开交了,老师快管管吧。

what?课间,打开微信群往上一翻,哈哈哈,我都要笑岔气儿,这帮家长太有才了,据理力争引经据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啊。

好吧,既然有人“报官”了,我就管一管吧。

思索了几分钟,发了一则群公告:

各位群成员:大家好!本群为学生家长老师交流群,旨在交流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情况,欢迎大家分享教育经验。建议群成员修改自己的名片,学生姓名加(爸爸妈妈),如:小花妈妈。

禁止发布商业广告,政治,宗教,民族等言论,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呵护这一方晴空!

家长们纷纷做了自我检讨,作了保证,这场第三次世界大战方落下了帷幕。

03

群里着实安静了一阵子。有不明就里的家长偶一发言,旁边的人也会善意地提醒一下:不能谈论与学生无关的话题哦。

期中考试过后,成绩单往群里一发,哇,这效果!不亚于当年投到日本广岛的那颗原子弹,家长们立刻炸了营,纷纷发来“贺电”。

“老师!大牛这次考得这么烂!怎么回事?”

“老师!没排名次吗?目测阿花在前五耶!老师辛苦了,么么哒!”

“老师!小博的奥数没得第一哎,是不是该报个补习班?”

…………几家欢乐几家愁,一张轻飘飘的成绩单,搅乱了一江春水。分儿分儿,岂止是学生的命根儿,更是家长的心情“晴雨表”。

于是,《小学生必会的成语大全》《语文学习的秘诀》《诸葛亮给儿子写的一封信》《这个收起来,孩子写作文用得着》……

这样的文章噼里啪啦地从天而降,微信群变得文质彬彬,好像教育专家交流会。家长们握手言欢,空前团结,目前形式一片大好!

啼笑怒骂都随风。随着孩子们一毕业,我这个群主发表一下卸职演说,大家就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相忘于江湖了。

看见了吧,家长微信群,就是这么个“玩意儿”,呵呵。

篇2:微教育家长读后感

一、知识很重要,但不能因学习知识而损害孩子的想象力、思考的兴趣。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由一个问题决定:他想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说,一个人想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人。因此,一个人的想象力,思考的兴趣,远比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要重要。事实上,人类的知识,无论是谁,都无法穷尽掌握,那么,怎么办呢?只能是用的时候去学。什么时候用?就是在他学会独立思考时,他会遇到他没有掌握的知识,这个时候,他只要有想象力,有思考的兴趣,会一直的学下去,直到自己找到答案。因此,我对孩子学习的过程的关心,大于他学了什么。

二、规则很重要,但不能因为要求小孩遵守规则而损害独立思考的精神。

每一个人现在都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有问题了,但每一个人都不敢停下来,而深深的陷入了“囚徒困境”。这是为什么?每一个人独立思考的精神的缺乏,可能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对于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钱学深先生有“钱学深之问”,即我们国家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没能培养出大家来?我想,我们教育出来的人,独立思考精神的缺乏,可能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总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就是要在规则与独立思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三、快乐学习很重要,但不能因快乐学习而忽视韧性的培养。

里面有一个问题要澄清一下,很多人认为,倡导快乐学习,就是要让小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快乐的。我认为,这是偏颇的。因为,我们做一件事,不可能至始至终都是快乐的,而是伴随着痛苦的。快乐是什么?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快乐是痛苦的释放,因此,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我们自己应该也有体会,我们做一件事,做成了,我们很快乐,而且,相比之下,做成的这个过程,越是艰难,我们做成后的快乐体验就越多。因此,学习到知识这个过程的体验,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们的韧性。这种韧性,是他们一辈子做事的心理基础,是他们在今天的人生中能否耐受住挫折的基础。但这种体验,我们无法代替,我们只能看着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

篇3:微教育家长读后感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1]。“微”是网络新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如何在“微时代”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不仅关乎到育人的问题,更关乎到阵地的问题。

1“微时代”———新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向

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深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向。其中,媒介生产与消费的“微时代”成为最主要的一元。

尽管学界对“微时代”进行了多学科、多视角的分析,但何谓“微时代”,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微时代”赖以发展的载体,主要有微信、微博、微视、APP等微型媒介;“微时代”涵盖的内容,包括了微交互、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支付、微生活圈等;“微时代”的特征,主要是“信息短小精炼,信息量庞大、传播速度快,公众参与度高等”[2]。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3]根据腾讯公司公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业绩》:截至2015年9月30日,QQ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达到6.39亿,比2014年同期增长18%;微信和We Chat的合并,使月活跃账户数达到6.50亿,比2014年同期增长39%[4]。引用从不断增长的微信用户数及蓬勃发展的手机APP中,我们可以看出,“微时代”已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向。

2“微时代”对高校学生的正负面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从网民的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从网民的职业结构来看,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处在18—22岁的高校学生正是网民的主体。如今,电脑、手机已升格为高校学生的“生活必需品”,而上网也已成为高校学生每天的“必修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时代”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是“彻底的变革”,这种彻底性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正负面影响

“微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自媒体性,即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信息输出源。这种自媒体的代表性载体就是微信、微博、QQ空间、社区,尤其是微信、微博和QQ空间,已成为高校学生最主要的交互阵地。以微博为例,根据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5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截至2015年9月,微博月活跃人数达2.22亿[5]。而根据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新浪微博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2015上半年中国校园微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微博学生用户达5206万人,其中,新浪微博中可明确识别学生身份的用户,共有大学生(含海外用户)3770多万人。[6]可见,微博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

由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教育机构、专家学者等开通运营的微博,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起到了正面的引领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监管难度大,微博也成为黄赌毒、邪教思想、封建思想等不良思想的温床。更有甚者,一些粉丝达千万的网络大V,利用网络影响力,目无党纪国法,公开发布违法信息,公然发表煽动社会对立情绪的言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二)对高校学生课业学习的正负面影响

课业学习始终是高校学生的主要任务。一方面,“微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更加多元。教育部门和教学名师打造了微课堂,开发了各种教育类微视频;出版社、期刊社推出了微阅读;传媒、教育等机构创办了各种教育类公众号。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也被彻底变革,只要有智能手机,就可随时随地学习。

但另一方面,微游戏、微小说以及非教育类微视频亦呈爆发式增长。现实是教育类视频点击率远低于娱乐类视频,学生将大部分时间都分配在了网上消遣上,“微时代”对高校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亟需破解的难题。

(三)对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正负面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时代”就是智能手机时代,是智能手机让新媒体步入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媒体”。借助第三代及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即3G与4G),在功能上APP(Application的缩写,应用程序,一般指手机软件)已达到与电脑软件基本一致的程度。一方面,学生不仅可以方便地通过微信与朋友交流,随时随地接收老师发送的各类通知,还可以通过掌上公交、滴滴出行、足记、高德地图、虾米音乐等应用软件安排日常生活。

但另一方面,由于对手机的过度依赖,高校的“低头族”也越来越多,上课玩手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还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课业学习。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网络化”,很多学生因此患上了“线上思维活跃、线下内向封闭”的社交障碍。

3“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远比信息时代之前的几本“有毒”刊物大得多。总括起来,这种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媒体难控性的挑战

尽管运营微信、微博、QQ空间等微媒体的公司都有成立监督审查办公室,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对发布在自媒体之上的文字、音频、视频进行监督审查,如新浪专门聘请自律专员重点监督发布在新浪微博上的内容。但由于技术所限,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都难以对上亿用户进行有效监督。微媒体的这种难控性,使得各种不良思想依旧大行其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

(二)教育内容设计的挑战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微课堂建设已卓有成效。但这种成效是微课堂资源建设方面的成效,而不是实际被点击被学习的成效。尽管与教育相关的微阅读、微电影、微视频、公众号已非常丰富,但实际点击率却很低。因此,如何将教育内容设计成学生乐于阅读、乐于观看、乐于接受的形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问题。

(三)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微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想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时代发展迈向、应对各种不良思潮的挑战,就应掌握并熟练运用微信、微博等各类微媒体,并积极占领微媒体的主阵地。及时辟谣,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广泛传播正能量。

但除了新引进的年轻教师之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普遍对微媒体运用不够,即便有开通微信、微博,也仅限于简单的信息发布。他们对如何制作微视频、如何制作微课件、如何处理图片等微技术缺乏了解,更遑论掌握。与丰富多彩的各类娱乐信息相比,教师们发布的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难以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粉丝。

4“微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微教育”对策

国家网信办发言人姜军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不得利用网络传播违法信息”。[7]国家网信办的这一决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敲响了警钟。面对“微时代”的多元思潮,如何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从而引导高校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8]面对“微时代”带来的挑战,高校辅导员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对高校学生进行“微教育”。

(一)融入微媒体,增强辅导员工作的预见性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针对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和行为倾向进行预测和超前教育”。[9]面对高校学生普遍运用微媒体的现状,高校辅导员应积极融入到微媒体之中,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社区等微媒体平台,与学生积极互动,并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期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进而防患于未然。

辅导员工作细碎庞杂,很难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微博、微信都予以关注。因此,辅导员应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重点关注“问题学生”,即思想负担重、学习较差、经常旷课以及性格怪异、自我封闭的学生。还应重点关注自尊心较强的贫困生。辅导员应树立“见微知著”的理念,从学生的微博、微信、QQ空间中传递出的碎片化信息,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从而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二)善用微语言,密切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

“尊师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时至今日仍被奉为“学生准则”。作为传道解惑的老师,学生尊重老师是应当的,但这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因此,构建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构建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已逐渐被教育界所认同,但这并非是对“尊师重道”的否定,而是要构建“尊师重道”的朋友式的师生情谊。

现今的高校学生基本都是成长在90年代的“90后”,且多数又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思想前卫,喜欢新潮、流行的事物,对微媒体情有独钟。他们的交流方式也很新颖独特,有自己的“微语言”,诸如“喵星体”、“甄嬛体”、“杜甫体”、“凡客体”等等。辅导员应善用这些“微语言”,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将教育内容寓于各种“微语言”之中,在诙谐幽默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立足微媒体,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时效性

随着微媒体的蓬勃发展,微媒体已成为各种思想的汇聚地。占领微阵地、传播正能量,是“微时代”对高校辅导员的新要求。而要做到“占领”,仅靠单纯的开通微博、微信是远远不够的。“微时代”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时效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微博、微信的特点,对学生关注的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二是认真学习微视频制作、图片处理等技术,使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元;三是开通班级微博、建立班级微信群,通过共享的群组推送具有正能量的文章;四是有条件的辅导员可建立自己的公众号或班级公众号,充分调动文笔较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体平台。

5 结语

媒介生产与消费的“微时代”已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向。面对“微时代”给高校学生思想观念、课业学习、日常生活带来的既正面又负面的影响,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高校辅导员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立足微媒体、融入微媒体,积极对高校学生进行“微教育”,通过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而不被网络所“异化”。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1).

[2]吴春岩,史文梁.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4]腾讯公布2015年第三季度业绩[EB/OL].http://www.tencent.com/zh-cn/content/at/2015/attachments/20151110.pdf,2016-03-19.

[5]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5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22583.html,(2015-12-28)/[2016-03-19].

[6]新浪微博发布《2015上半年微博校园发展报告》[EB/OL].http://mt.sohu.com/20160303/n439278142.shtml,(2016-03-03)/[2016-03-20].

[7]罗宇凡.网信办责令网站关闭任志强微博账号[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6-02/29/c_135140199.htm?1456919712184,(2016-02-29)/[2016-03-20].

[8]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xxgk_81843.html,(2006-07-23)[2016-03-20].

篇4:不一样的家长微信群

以信传情,沟通心灵。每接手一个新班级,嘉禾园小学的老师们都会马上为家长们建立一个家长微信群,发出的第一则消息就是欢迎孩子们和家长的到来,拉近家校距离,并希望每一位家长写一封给教师的信,介绍孩子的状况、对教师和班级的期待,甚至家长自身的困惑和烦恼等,教师整理后,逐一回复。一条简单的消息,架起了教师和家长联系的桥梁。在校时,教师会随时将学校、班级活动的视频、图片上传到微信群里;还会对学校开展的精彩活动进行直播,让家长们及时关注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及身心发展。

关注学生,增强信心。三年级二班的班主任袁老师,善于用微信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家长微信群,她发现家长普遍反映孩子信心不足。针对这个问题,她想出了一些有效的办法。一是人人都当班干部。班级里除了班长、组长、课代表之外,还有校服监督员、桌椅小卫士等职位,班里五十名同学人人都能有事做,人人都能头顶“光环”。孩子们开心、满足,也变得自信起来,家长也因此更加认可教师的工作。二是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全员参加。经典诵读比赛、庆六一、庆元旦、动物party、国旗下演讲等等,每一个活动,袁老师都尽量把孩子们往更广阔的平台上推。一年级下学期庆“六一”活动,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台表演,袁老师特意排演了一个动物联欢会主题的时装秀。在家长微信群里和家长们进行沟通,家长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表示可以为孩子们做道具。大多数孩子积极报名参加表演活动,但还是有几个不自信的小朋友坚决不参加。袁老师希望他们演森林里的大树,而且告诉孩子们,大树虽然立在那儿不动,但是也很重要。最终,全班的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那次的表演非常精彩,孩子们的表现让老师和家长们惊喜不已,他们在活动中收获了快乐与自信。

传递正能量,培育爱心。在嘉禾园小学,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利用班级家长微信群这个平台。家长微信群不仅增进了家庭和家庭、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了解与互动,有效化解各种矛盾,还可以将孩子们在学校认真看书学习、大胆发言表演、自信展示自己的模样,还有课间玩耍、运动、劳动的点点滴滴分享给家长们。教师们还常常在群里分享一些优秀的家庭教育类文章,推荐相关的书目,以及一些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家长们能有所启发和感悟。家长们不仅积极阅读,而且在群里给予反馈,进行交流和讨论,微信群成了移动的“家长课堂”。同时,有的家长会提出自己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困惑,其他家长就会分享自己在遇到同样问题时的处理方法。慢慢地,教师和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建立起了亲密朋友般的感情。班级一位孩子的妈妈得了重病,手术治疗费用昂贵,老师和孩子们得知情况后,决定一起帮助她。因为孩子们的爱心,家长微信群也变得热闹了起来,家长们纷纷表示要献爱心,最后这位家长得到了及时治疗。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西湖区嘉禾园小学)

篇5:家长教育读本的读后感

以前总是认为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管理教育就行了,作为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合理的学习环境就行了,只要学习好听话就行了。其实远远不止这些。

这本书第一章说的是接纳和肯定自己的孩子,这是我之前做不到的,以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哪哪都不好,总会当着孩子的面说他的缺点,这一点是非常不好的。对待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每一个父母都需要有一种意识:无条件地接纳他,肯定他和保护他,只有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父母才可能真正的理解孩子的行为,只有肯定孩子的某些表现,父母才能激活他的向上成长的本能,只有无条件的保护孩子的身体和心灵,父母才能为孩子创造出一个自由的、宽广的成长空间。

第二章说的是在亲子互动中发展孩子的社会能力,我们作为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爱往往是我们一生中所体验到的最深重的感情。我们不一定经常能够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但是这种爱是肯定在我们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与孩子的宝贵关系的中心是我们和他们在一起休息、娱乐和交流的时光。二年级的孩子要有更多的团体合作、团体竞赛的机会,这些我都会让他积极的参与。

第三章说的是怎样引导孩子的兴趣,我的孩子对于玩乐的兴趣很多,但是学习方面的`就很少,看了这一章后原来是我们父母没有去引导他学习方面的兴趣,就像阅读一样,他回家从来没有阅读的习惯,这个我会参照书上所说的十五个招数运用在我孩子的身上。

篇6:《卡尔威特的教育》家长读后感

1、其实我并没有逐字逐句地把《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这本书读完,2、要不是女儿三番四次的催促,可能这篇读后感也还是仅仅停留在构想阶段,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这可能是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通病——一个借口:忙。诚如,当今全中国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活甚至生存压力:物价涨了、失业率提高了、唐山又余震了……,被什么CPI、PPI、IMF等等搅得焦头烂额,但静下来仔细想想,我们到底都在忙啥、又为啥而忙,说大了去是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说小了呢是为了家庭幸福,但我最近时常在想,这些未来、这些幸福都体现在哪里……

读完这本书后,确实有许多的感悟、启发甚至是共鸣,写下这段文字,也谈不上什么读后感,只是结合书中内容谈谈这些年来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1、营造好的环境。孩子天性好动,容易被身边事物影响或干扰,在潜移默化中,一个好的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会起到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生活环境、交友环境这些大的方面自不必说,古时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而小到她的书桌,每次学习或做作业前必须整理干净,桌面上只能摆放与准备做的事情有关的书本和文具;

2、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些好的辞藻必须要善于组织、一个好的想法必须要善于表达,所以冯然从三岁就开始的讲故事训练,对她在这方面的能力提升可以说是大有裨益;

3、培养兴趣,顺势而为。有意识地让她从小接触身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事物,如绘画、书法、乐器、舞蹈……,在接触中逐步培养兴趣,并注意日后兴趣的维护(如表扬、支持、参与等),也如老卡尔·威特在书中所言,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些年来(特别是上学后),每个周末基本都是在各种兴趣班间奔忙,我们作为家长有时也觉得她很苦、怕她太累,特别是舞蹈训练的那个苦劲(其实这也能锻炼她吃苦耐劳的能力),跟她商量劝她不要学那么多了,还老大不乐意的,后经过观察,在这些训练班里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其实她也很快乐,同时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她的竞争意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想到这,我们也就作罢了,读后感《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也正是这些兴趣,陪伴着她一路健康、充实地走来,并在以上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一次她用开玩笑的口吻跟我说:我现在的小伙伴那么多,假如长大后没工作要去买菜的话,客户不少呢。瞧她说的)。

4、身体力行。正如老卡尔·威特在书中所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冯然平常最大的毛病就是做事拖拉、时间观念差,针对这点,我们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就拿这篇读后感来说,我刚才吃晚饭时很认真地对她讲:爸爸答应过你元旦前写完,今天晚上就算不睡觉都一定要完成,结果刚刚在楼下等她拿书去上英语课时,她下楼后跟我说:爸爸,我确实太急了,上了趟厕所耽误了点时间,对不起。你们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太啰嗦了,打字又慢,打着打着又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了。我觉得,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学科,里面确实太有学问了,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后,很有同感,平时脑子里有很多构想、很多愿望都没能一一实施,或者开了个头却不能坚持下来,另一方面很羡慕老卡尔·威特有那么的有时间、更敬佩他有那么大的毅力来陪伴、教育他的孩子,或许,这只是个借口。一有想法,DO IT!毕竟,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在我们的讶异中快速地成长。

同时,对书中的一些观点也持有不同的看法:

1、童趣不会因为没有同伴而失去。我认为,没有同伴的童年当然也可以很快乐,但绝对是不完整和不健全的,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没有同伴的孩子很容易会产生孤僻、自大、沟通有障碍、低情商等一系列问题。

2、几乎不给卡尔买玩具。本人认为,能经常投身于大自然接触其中的花草树木、人间万物当然最好,但作为目前我们的孩子,一方面,身居混凝土深林之中,再加上父母条件的不允许;另一方面,现在中国的孩子面对的毕竟还是应试教育,他们得面对升学、就业,这些愿望不见得都能实现。玩具,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洋娃娃,里面积淀了他们不少童年的幻想和快乐,在玩耍中通过观察学会了想象、通过角色转换初尝了为人父、为人母的艰辛。只是不要让孩子沉迷,不要让玩具成为他们的唯一。

篇7:感恩教育家长观后感

感恩教育家长>观后感

(一)和孩子一起看了于丹主讲的《感恩教育》,令我们受益匪浅。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强调了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通过这些小故事,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今天孩子放学回家,主动帮大人摆放碗筷、收拾餐桌。我想,这也是懂得孝敬父母,增强自我更好地融入家庭,体现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家长首先要常怀感恩之心,对老人关怀备至,注重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他人。节假日,带孩子“ 行万里路”,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这篇文是昨天蒋同学带回来的家长作业,一直都是看蒋同学写>读后感,这次老师布置家长写,蒋同学幸灾乐祸,一直在催我快点写,好多年没写过这种读后感了,将就着写一篇交差吧!

感恩教育家长观后感

(二)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生命篆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了我们的不朽,我们的墓志铭。

什么是生活?说的通俗点,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求理想,享受情调,努力过着自己理想中的日子。若只是为生存而活的话,抛弃了理想,放弃了朋友,埋没的亲情,忘却了情怀,那自问和那些茹毛饮血的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观看于丹教授的讲座,让我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种道德,更是追求自我完善,通向自我>幸福的路。

在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年代,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充斥着各种诱惑困扰,不是想要的太多,而是看清的太少。激烈的竞争不仅提升着每个人的能力,同时还改变着大家的心态。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家国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数先哲们的智慧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要学会自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弱势,而后慢慢地去学习,去完善。待到机会来时,才能厚积薄发,展翅鹏飞。当理想得到放飞,价值达到升华,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宽容,宽容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宽恕自己,学会放弃,坦然与淡定地面对这个大千世界,可以化解心中很多的遗憾。宽恕他人,更需要一种无畏的胸怀。这时,你会发现,身边充满了真诚、热情和信赖。

都说半部论语 治天下,其实只要我们从中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就能终身享用。

感恩教育家长观后感

(三)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看了一德老师讲述的感恩教育,想起了这首《感恩的心》。我觉得要立足于社会,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遇到事情,抱怨少一点,感恩多一点!

因为有爸爸妈妈,才有了我的存在,从出生那一刻起,他们心里就多了一份爱和牵挂。妈妈曾经对我说,我和弟弟妹妹就是她心里的一切,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好,虽然每天要穿梭于人群中为生活奔波,虽然每天要早出晚归,晚上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迈着沉重的步伐往家里走,但是一想到家里有她疼爱的宝贝,她都不会觉得累。爸妈永远都是最疼爱我们的人,在这种爱的世界里,没有贫富,没有钱权,没有名与利。带着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们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我们乘风破浪,驶向>温暖的港湾。今晚,妈妈在我给他们打电话之前打给了我,听到我的声音,只说了句“想你了!”语气中有的是欣喜却夹着浓浓的忧伤。听到这简单的四个字,我的心里涌起了莫名的伤痛,往日妈妈的关怀和充满疼惜的眼神历历在目。这时候的眼泪似乎也不那么争气了,悄悄的从眼眶里溜了出来。突然想起了梁继璋的说过的一句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能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所以趁现在还有时间,都请好好地感恩父母,好好地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假如我是一棵小草,爸妈给了我生长的机会,而老师就像是阳光和雨露,给予我们营养,让我们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老师总是默默无闻地耕作,不求回报,只想着他们播种的种子有一天能绽放美丽的花朵,开心的迎着阳光快乐成长。因此我们也不要吝啬那一份对恩师的爱和感恩。

篇8:家长读爱的教育读后感100字

从前,在意大利有个小男孩,他叫安利柯,他的身边发生了许多有趣和感人的故事,还交了许多新朋友,比如:卡隆,德罗西,华梯尼,“小石匠”,耐利……

安利柯一个助人为乐的孩子。他的班上有些贫穷的人,比如克洛西,他的手残疾的,安利柯就要捐布给他。大家快进入安利柯的日记吧!一起去体验热爱学习,热爱祖国,同情弱小,助人为乐,体贴父母的好精神吧!

篇9:微教育家长读后感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会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成一个个小单元,通过一个个案例来解读,在读了两卷后有以下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先通读目录,把目录中自已最感兴趣的专题内容读一遍,然后在通读两遍以上。最后针对一些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展开阅读,例如在书中看到晓北妈妈、梁小桥、董进宇、桐桐妈的文章后,感觉他们提出的案例或文章对自己十分有用,就去找一些他们的书籍或文章扩展阅读。

书中每页的下端都印着“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意味着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的根本是家长的问题,家长要不断的学习如何教孩子如何爱孩子,而不是自己不停的在唠叨中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

常常在心里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真的很爱你呀”,可是该怎样表达这种爱呢?我会爱她吗?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可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对,往往会造成非常可怕的结果。不停的唠叨,不厌其烦的训斥,忽略孩子独立的人格和自尊,把小人当作是玩具或是父母可以随意支配的木偶,只是希望她能够按照大人设计好的路线行走,那样做的后果是孩子离父母心中的期望只会越来越远。时常问问自己:“我真的会爱孩子吗?我

有没有带着功利心去培养她,教育她,爱护她呢?”自问后,一定要义无反顾地永远的无条件的爱孩子。

孩子入小学前一直由外婆照顾,这也是我至今非常后悔的事情。孩子到了入学年龄时,有些习惯已经养成,想要改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耐心与努力。在朝夕相处中作父母的要细心观察,发现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时,及时指出来,给她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而不是让她一直错下去。当然指导的方式不是训斥,而是以发现问题为主,然后在沟通中给一些指导的意见,而不是直接告诉她应该怎样改正。

篇10:智慧家长家庭教育观后感

一、对新鲜事感兴趣

我们马上就要迎来传统节日春节,这期间有趣的事情会有很多很多,孩子有了更多学习和探索的机会,家长朋友们可以借此培养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了解春节习俗,用图画和照片的形式记录新年里有趣的事情,开学后让孩子分享给大家。

二、做力所能及的事

假期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除了坚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家长朋友们还可以培养孩子做扫地、洗碗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孩子餐餐光盘,养成节约粮食、避免浪费的饮食习惯。

三、与人交往有礼貌

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也是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的好时机,家长朋友们可以提前教孩子“您好、谢谢、请”等基本礼貌用语,培养孩子不在别人家随意走动、乱翻东西,与小伙伴玩耍时守规矩,不争不抢等良好做客礼仪。

★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家长

★ 新学期家长第一课观后感

★ 新学期家长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 家长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 家长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 《爸妈不在家》初中观后感

★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

★ 关于入团第一课观后感

★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11:家庭教育公开课家长观后感

今天观看了第一讲由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老师讲的《为孩子打上亮丽的底色》,里面着重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爱是一个孩子最重要的底色,一个被爱包围的孩子才能坚定、勇敢、温柔、善良而有力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我们就努力去成为什么样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第一课,帮助扣好第一粒扣子。其中朱丹老师的第三讲家庭教育的“三字经”让我感触很深,家长的教育则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应以平常心对待,培养孩子的大格局,不要小聪明。对待孩子要严中有宽,不要一味的宠爱甚至溺爱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遇到问题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懒惰,没有担当责任的能力。这就提醒了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勤勉意识和自省精神,让孩子认识对错,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在外人面前指出,不当众责骂孩子,事后,给孩子沟通,让他自己回想那些地方错了,或责备或惩罚,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让孩子有承担错误的担当。在学习方便不过多的超负荷给孩子灌输知识,在孩子承受范围之内减半灌输,让孩子有饥饿感,这样孩子才能始终保持好的求知欲,更好的吸收知识。而不是我们一直灌输让孩子产生厌学感。对待孩子的成长不要有太强的控制欲,培养孩子的主观独立思想意识,要知道孩子终归会长大,会离开我们的去独立生活。

篇12:家庭教育公开课家长观后感

一、高质量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怎么陪伴孩子,与孩子相处是令很多家长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些家长说,我一天到晚在孩子身边,供他吃供他喝陪他玩耍难道我没有好好陪伴他吗?陪同不等于陪伴,时常看见家长陪着孩子,家长拿着手机,孩子自己在旁边热闹,在他们的世界里互不打扰。父母的教育要言传身教,放下手机,跟孩子互动。共读一本绘本,做一些简单的亲子游戏,与孩子聊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二、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育不是生搬硬套,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把父母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篇13:家庭教育直播课家长观后感

一、家庭教育的重点在家长意识

今天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家长内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然而,太多不良因素影响,孩子难以顺着父母的安排一天天成长进步。自私、懒惰、拖延、不自律、脆弱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家长,常常因为孩子焦虑难安,焦虑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相通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出挑,然而却忽视了自身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距,生活方式、氛围营造、教育引导深藏学问,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想让孩子优秀,家长就要提升教育意识,努力创造美好生活,寓教于生活,给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快乐成长不是一句空话。

二、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显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良好的生活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无弊。生活中处处藏着知识学问,小道理大智慧,引导从小建立健全人格,帮助孩子核心素养提升,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从生活中的小事,一言一行做好榜样,对待事物事态解决能力,分析利弊,引导孩子思考探索,从寓教于乐,劳动生活,接触不同人、事,引导孩子看到不同人生方向并鼓励寻找幸福的过程。

三、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有利孩子成长

认识亲子关系中4个特点:

相亲相爱、尊重支持;

孩子优先、优质陪伴;

自强自立、放手尝试;

父母携手、共同成长。

四、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从小多做劳动,增强独立和社会责任感。引导鼓励为主,做为家庭成员一份子有义务承担家庭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家务,周末带动全家参与家庭劳动,平时规定孩子完成生活中应承担的小事,培养孩子小主人意识,坚持养成爱做家务习惯。

篇14:微教育家长读后感

----亲子间的华丽转身瞬间

拿到《读本》,从头到尾认真读了一遍,一些精彩文章则读数遍,书本在手里时间也差不多了。这是一本家长教育读本,也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咨询的读本。读一读,给自己的心放个假,也给焦虑放个假。

从教多年,接触过的学生和家长,他们一定没有读过,或者偶而读过,也便没太放在心上。以致有时候,亲子关系几近尽头,望子成龙的家长仍牢牢抓在手里。直到孩子出现明显学业危机、心理障碍,家长也没法接受自己家的慢蜗牛。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须知:为人父母,默默关注,偶尔出手也绝不替代孩子。学会与孩子一起做决定,而不是帮助孩子做决定,更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弥补自己人生缺憾的人。

须知: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而任何陪伴都是为了放手。背影远去的时候,孩子心离你越行越远的时候,洒脱的放手,让孩子做回他自己。

须知:也许我们只是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幸福、快乐的人。

在陪伴中成长,在关注中成才,而我们慢慢老去。转身间,我们也成了孩子们眼里消逝的背影,华丽的成为孩子眼中的那一个胖子。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但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貌。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再向外看时,他已经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朱自清《背影》

转身瞬间,那父与子的一种沉重的爱。每次读到那里,我都会被父亲那深深的爱给感动,我知道,我已经实现了那华丽的转身,以后孩子也会。

从咿呀学语,蹒跚迈步,到走进校门,孩子的成长的点点滴滴和每一点进步中,都会在我们的默默关注中。陪伴孩子做作业,陪伴孩子玩,和孩子一起分享每一天的快乐。

上一篇:我最歉疚的一件事作文下一篇:试举例说明分析法和综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