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

2024-05-24

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通用8篇)

篇1: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

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

作者简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生平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 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成就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轶事典故

投笔从戎

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正寇衡作品 王昌龄从军行诗意画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一片冰心

王昌龄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广泛精心的研读,终于在开元十五年,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终究心有不甘,他于开元二十二年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仅被授予祀水尉。科场颇为得意,仕途却明显失意,王昌龄受到打击。在做了祀水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失意之后就是疏狂,就是放浪形骸。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到江宁后,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明显以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手段,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

饮酒论诗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

失孟交李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死。王昌龄因此在离开的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冤死途中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个人作品

王昌龄一生创作将近200首诗作,留下来的有181首。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七绝七十四首占盛唐的绝句的六分之一。有《王昌龄集》留世,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诗歌体裁列表

体裁

五古 七古 五绝 七绝 五律 七律 五排 总计
数量 68首

6首 14首 74首 13首 2首 4首 181首

篇2: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 京兆(即唐 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 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其为 江宁人,或为误会。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 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 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 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 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 岑参相识,岑参有《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 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 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 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 出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 龙城飞将在,不教 胡马度 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 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 长信秋词》、《 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 闺怨》、《 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 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王昌龄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边塞诗流传千古。

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

七言绝句整首诗是由四句构成,每一句又是由七个字组成的。创作七绝诗并以此出名的是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王昌龄年少时期生活贫苦艰难,一直以耕地维持生活,30岁左右入朝为官,一生仕途曲折,一波三折。但因擅长写诗,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甚好。而他个人的作品中以七言绝句为主,并且在唐代诗人当中,他的七言绝句最为优秀。

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和唐代七言绝句作品的代表,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早早的就搬入了教科书中。王昌龄被赋予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的称号并非是徒有虚名的。他的七绝作品都是具有很突出的个人风格和特点的.,并且他的表现手法也是独具一格的。他的七绝特点就在于有一种典雅、淡然之情,起承转合、含蓄委婉、沁人心脾。他更善于在作品当中熟练的运用比兴的手法,层层渗透,让人有身在情境之中的感触,生动形象。

篇3: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

绝大多数城市人都遇见过这样的提问。“单位之问”并非没有道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单位一直是中国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城市发展和稳定的核心细胞。即使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 它仍然是令人骄傲的身份象征, 在城市的公共话语里, 这代表了一个“体面”的城里人在社会层级中的地位。

单位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当代中国人, 也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当代中国城市。不久前, 许多人都在讨论“拆墙”。然而, 大部分讨论, 都在关注“要或不要”、“能与不能”。其实, 要把握其源与流, 分析其利与弊, 至少要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位小区建设的历史过程, 置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历史现实中进行梳理。

单位大院建设

如何在空间上组织共产主义城市, 这是中共最早从1947年夏开始在大陆东北地区陆续接管主要城市之后就开始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早在1919年, 时年27岁的毛泽东就草拟了一份“新村计划书”, 在文中毛泽东对他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作了这样一种初步设想:在未来的新社会里, “新村”是社会成员聚居生活的标准小区, 设有“公共育儿院、公共蒙养院、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作厂、公共消费社、公共剧院、公共病院、公园、博物馆、自治会”, 在“新村”里“自治会”维持秩序并用道德约束其成员。

在规划手法上, 早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 苏联学者就提出了小区规划理论。他们认为“小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居住单位, 应包括公寓、公共食堂、娱乐场所、托幼、中小学校、医疗所、商店等一系列服务设施, 同时与工作场所紧密结合。到1950年代末, 苏联莫斯科大学的几位建筑师和社会学家合作写成《理想的共产主义城市》一书, 提出了“新居住单元”的设想。这种“新居住单元”是小区的深化, 作为一种将生产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公社化城市聚落, 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选择了计划经济模式, 在城市中则逐步形成了单位制度主导发展的局面。同时受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 (重) 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得以实施, 苏联的“小区”也成为包括中国城市住宅区建设的标准模式。

比如上海著名的“曹阳新村”,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大规模工人居住区, 就是完全按照这种小区规划理论建设的, 并且自从首期于1952年5月完工开始, 就曾经长期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在城市住宅区建设和社会平等体制探索方面的一个神话而进行广泛的意识形态宣传。

当然, 中国的单位制小区并非完全按照毛泽东的那份“新村计划书”或者苏联的“新居住单元”或小区规划理论建设, 但毫无疑问, 单位制小区从它们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虽然不可否认这种选择中所包含的共产主义理想, 但更为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共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恢复城市生产和重建城市管理体制, 并且将分散的资本逐渐集聚到国家积累体制中。单位制和单位制小区无疑是最佳选择, 它们将生产、消费、娱乐、政治动员、意识形态宣传和控制等紧密整合在一起, 并且高度集中在单位小区内部的有限空间里, 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和难度, 最大限度地压缩了体制外的生存空间和流动性。

“龟裂城市”的空间

就这样, 在空间上就形成了以单位主要职能的生产空间和单位辅助职能的生活空间共同构成的单位大院。单位有机关、事业和企业等基本类型, 并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单位还存在相应的级别, 如国家级、省部级等。在国家体系中, 各个单位就形成了纵向联系紧密、横向联系匮乏的格局。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施行的是土地划拨和无偿、无限期使用的制度, 各个单位多占地、建“大”院就成为了一种理性选择。

单位制所构造的社会结构, 可以用“龟裂城市”来形容:各个单位制小区画地为牢, 自给自足, 相互之间一般不产生空间上的紧密接触, 整个城市被众多单位制小区分割为龟裂状。

从积极方面来说, 单位大院促进了社区安全, 促进了居民交往和心理归属感的形成。实体的院墙将城市空间与单位空间进行了区隔, 大门成为唯一的内外联系通道。出入大门的身份识别, 对外部群体限制的同时也将不安全因素限定在了大院之外。社区居民既是同事, 也是邻居。业缘、地缘关系的重合, 再加上单位经常组织的集体活动, 为居民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交往创造了条件。交往增多、长期在单位大院居住的时间效果和单位身份识别作用共同促进了居民心理归属感的形成。

当然, 单位空间组织模式的不利影响也十分明显。

首先, 单位大院造成了城市空间的割裂。单位大院的封闭性导致了城中城的出现, 在城市空间整体层面上形成了蜂巢状的结构。这样, 单位大院相互之间的联系被限制, 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流动性被削弱。

其次, 单位体制和单位大院造成了城市空间规划调整的困难。由于单位性质与级别的存在和土地利用无偿、无限期的使用特征, 当城市整体发展与相关单位利益不一致需要协调时, 困难就会产生。尤其是对行政级别高的单位来说。

再者, 单位大院对城市交通的阻碍作用。许多单位大院体量巨大, 其封闭性导致城市交通必须绕行。同时, 也限制了交通微循环的形成。

最后, 单位体制和单位大院造成了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异和效率低下。由于单位公共服务只限于其内部成员, 单位之间便形成了各自领地的公共服务。这进一步构成了规模效益的障碍, 也导致了相关主体缺乏竞争和活力, 并最终造成公共服务的效率低下。

转型时期的小区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逐步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单位的全能主义受到了冲击。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下岗潮的出现, 部分“铁饭碗”被打破。单位大院职住合一、自成一体的情况开始深刻变化。在新的住房供给和选择机制下, 以收入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居住空间格局, 开始逐步代替以身份为代表的居住空间。在此过程中, 门禁商品房社区大量建设, 满足了居民对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 大量的单位院墙出现了虚化、绿化等调整, 部分大院的围合度有所降低。但市场机制下空间使用权的明确, 也导致了部分单位大院内部进一步分割, “再墙化”现象明显。许多单位社区在此过程中选择了门禁化管理。

由于国家力量的大幅退出和单位制的巨大转型, 单位制小区已经不具有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同构型高、归属感强、安全性好、福利高的居住空间的性质。单位制小区的居民构成将发生变化。比如一部分职工会依据其经济能力在住房市场上自由选择住房, 可能将单位制小区内的原有住房出卖或出租, 从而使小区的居住功能与职业功能进一步分离。而由于单位型小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开发相对成熟的区位, 周边地段的商业、教育、医疗机构配套齐全, 加之相比于新型楼盘的低价位, 因此也有很多单位外人员愿意购买小区中的住房。于是小区居民构成将发生某种演替。这就使得单位制小区的职业功能和居住功能更加分离, 小区居民的异质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 单位小区出现管理退化的领域往往是与企业盈利没有直接关系的, 特别是小区公共服务。为了弥补甚至是引导单位在这些方面的功能退化, 填补单位制退出后在社会管理体制中出现的制度性空缺, 国家在原有的街道——居委会管理体制基础上推行的所谓“城市小区建设”, 大多数社会性职能都转移到街道和居委会。

走向未定的未来

转型期封闭小区的大量出现, 同样带来了一系列利弊。

首先, 封闭小区满足了居民的安全需求。转型期以来, 城市社会构成日益复杂, 流动性不断增强。社会管理、治安形势以及居民心理的变化, 使得安全成为了住房选择中的重要因素。小区门禁化和专属的物业管理, 很好地适应了这一需求。

其次, 封闭小区满足了部分居民对身份认同的追求。受城市社会构成复杂化和消费文化的驱动, 符号成为部分居民彰显身份和实现社会认同的媒介。居住空间同样成为了消费符号的载体, 高档居住小区日益成为居民身份的代表。

再者, 封闭小区满足了居民对私密性等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随着居民个人意识的提高, 私密性被看得更加重要。同时, 安静、绿化也是居民生活质量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封闭小区通过俱乐部的形式为同时兼具消费需求和支付能力的群体提供了相应的生活环境。在城市公共服务相对不足的背景下, 这一点就显得更加重要。

最后, 封闭小区为产权明确、管理便利和个性化服务创造了条件。封闭小区有明确的空间边界, 居民家庭空间、业主共有空间和城市空间的界限清晰可见, 明确了居民的个人和公共财产, 也为不同类型服务的供给与消费划出了边界。

但封闭小区也存在本身固有的不足及其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其中被批评最多的是封闭小区所造成的社会空间隔离。在住房个体选择的模式下, 居民收入和身份与居住空间互为表里, 并不断固化。居民在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上逐步分割, 造成了潜在的社会矛盾, 也限制了社会互动和社会流动, 从而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其次, 封闭商品房小区存在公共活动不足和活力缺失的问题。由于商品房小区存在公共空间不足, 加之居民相互陌生和生活节奏加快, 小区内公共活动和社会互动普遍存在不足。这进一步促进了居民防卫心理的提高, 陌生感、疏离感和现代性的寂寞普遍存在, 而至关重要的心理归属及地方感则严重缺失。

再者, 大体量的封闭小区构成了城市交通运行的障碍。大体量的封闭小区一方面降低了城市路网密度, 阻碍了城市微循环的运行。另一方面, 封闭小区的出入口往往也是交通堵塞的关键点, 显著提高了居民的出行成本。

可见, 封闭小区的存在有其丰厚的现实土壤, 而有形的墙和物质层面的空间封闭, 只是相应功能和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想要消除空间封闭的负面影响, 走向开放和互动, 势必要去除物质层面的障碍。但若将封闭小区的问题简化为围墙的阻碍, 忽视了封闭小区背后的社会与心理复杂性, 则可能造成更复杂的问题。而今, 国家已经下决心对事业单位进行彻底的改革, 并发布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即使如此, 单位制仍然不会消失, 而会不断地转型再嵌入到市场化的社会之中, 在中国的城市公共话语中肯定还将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篇4:测测你是哪个朝代的人?

A 是(去2)B 否(去7)

2、喜欢战争题材的作品吗?

A 很喜欢(去7)

B 否或一般(去3 )

3、有过强烈的无奈感、发觉生活中有些事是不得不接受的吗?

A 是(去5)B 否(去4)

4、相信善有善报、等价交换的说法?

A 是(答案A)B 否(去 5)

5、你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吗?

A 是(去8 )B 否(去6)

6、比起游乐场来更喜欢名胜古迹?

A 是(答案E)B 否(去8)

7、更喜欢对抗类的比赛(如篮球、击剑)还是轻松的运动(如游泳、散步)?

A 对抗类的比赛(去12)

B 轻松的运动(去 3)

8、你是个喜欢质疑现实的人吗?

A 是(去10)B 否(去9 )

9、最近经常有迷茫的感觉吗?

A 是(去10)B 否(答案G)

10、你相信只要努力改变自己,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人吗?

A 是(答案F)B 否(去11)

11、偶尔会觉得一切都是虚幻?

A 是(答案 D)B 否(答案G)

12、有人说过你太理想主义了吗?

A 是(去13)B 否(去 14)

13、"肮脏"这个词比"罪恶"更让你讨厌?

A 是(答案B)B 否(去14)

14、混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 可怕(去3 )

B 机会(答案C)

答案

A 、传说中的尧舜时代

这是个美好和天真的时代,传说那时的人们都纯洁高尚、没有险恶的勾心斗角,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相应地,你是个充满梦想的孩子,不管实际年龄如何,至少现在你的心理年龄很年轻,可能在18岁以下。你相信世界的美好,喜欢“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的结局,然而世界真的是你想像的那样吗?

B 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时期,这一时期既充满战乱,又充满各种思想的火花,尽管有许多残酷的事,但高尚与优雅在这一时期依然受到众多人的推崇。你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过久的和平让你感到厌倦,也许偶尔你会因此被冠上"好战"的名号,但其实你只是讨厌沉闷罢了。你有脱离现实和在意形式的一面,美丽的事物对你很有吸引力。

C 、三国时代

比起同处战乱年代的战国时期来,这是一个更不择手段的年代。你喜欢竞争,好胜心强,充沛的精力让你对各种有挑战性的事都很感兴趣。与战国时代不同的是,和"美"这种抽象的东西相比你更注重现实,即使你是一个很有道德感的人,也不喜欢把道德挂在嘴边,在你看来,能验证一切的只有行动。

D、魏晋时代

魏晋时代的特点之一是种种颓废的风气,由于经历的苦难太多,人们开始变得不相信现实,感到在这无常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不可能由自己作主的。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你,同样是个喜欢怀疑的人,有时甚至怀疑自己的存在。你对世界持悲观的看法,现实对你来说常常是令人悲伤和无能为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个消沉的人,所谓绝望的顶点是乐观,你只是比别人更清楚地看到了世界灰暗的一面而已。

E、唐朝

唐朝是安定和繁荣的时代,无论文化还是财富都达到了太平盛世的顶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你,内心也是安稳的,你喜欢平静的生活,个性温和成熟,具有较强的包容心。你应该经历过一些小的苦恼,但却没有遭受过太大的打击,可以说你是个幸福的人,也会给你身边的人带来幸福。

F、五四时代

套用《双城记》里的那句话,这是个光明的年代,也是个黑暗的年代,我们的前方有着一切,我们又一无所有。你或许正处在思想上的转变期,一些事让你对过去的自己发生了怀疑,决定重新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走过这段路之后,一切会变得更好。

G、现代

你简直就是为我们这个时代而生的!你并非不知道这世上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你能把它们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接受下来,这让你过得很好。你不喜欢纷争,也会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尽管这些会困扰你,但基本上来说你对现代社会里的种种问题多数能应付得比较好,也懂得如何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说明你是个成熟且适应力强的人。

H、未来

如果你在做这套测试时,做来做去总是回到同一道题目上,那么你是个奇特的未来人……也就是怪胎。

篇5:杜甫是哪个朝代的?

人物简介

杜甫(公元7-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个人成就

诗歌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书法

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从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人物评价

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爱国人士;杜甫还是位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坚强汉子。

首先,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杜甫传世之作多达1400余首,其诗作实现了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其诗如后人所评论的那样:“艺术性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其诗吸引了众多诗词爱好者的研究和评论,比如唐元稹曾评价其诗作:“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苏东坡说:“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明杜诗研究专家卢世榷美誉杜甫流寓云安时撰写的《十二月一日三首》为“七律之神境”;清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而在1960年,开国元勋陈毅在其诗《吾读》也说“喜其题材备”,而叶剑英元帅则在《成都草堂》里说:“杜凌笔落伤豺虎”;后人有称杜甫《秋兴八首》是“声韵雅畅,词采高华,气象冠冕,真足虎视词坛,独步一世”的“力抗九鼎,勇夺三军”的名作;对于杜诗赞美之词不胜枚举,有人用诗、有人用文,有人抄录、有人借用,后人称其为“诗圣”当无虚夸耳。

其次,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爱国诗人。爱国是时代之呼唤,是国家、社会之要求,但作一个爱国的人确实有些难度,当一个失志不移、屡次遭受变迁的爱国之人则更加难,但杜甫用它的实际行动和真诚话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表里如一,责任感强的爱国形象。他曾经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地要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出力,他曾经无忧无虑地准备着仕途生涯,但他的人生充满了诸多无奈,英雄报国无门、朝廷衰败,安史之乱爆发,个人穷困潦倒,流落饥寒,终生不用,满腔热情、一身才华无处施展。他曾经“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曾经遐思着“何当击凡鸟,毛血撒平芜”,“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但是后来仕途不济,国家衰败,他想着“欲陈济世策”,仍“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种不顾个人兴衰、荣辱,一心报国的思想值得钦佩,这种致君尧舜的儒家思想和人生观在他的世界观中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西蜀,唐肃宗灵武继位后,杜甫又赶往灵武,结果途中被叛军抓捕,在长安期间又写下了《悲青坂》、《春望》等诗。 后又冒着生命危险逃离了长安,逃往肃宗所在地凤翔,晚年的杜甫仍不忘国家发展,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想必在他心里对分离祖国的`战争该是多么的愤恨,对那阵阵号角该是多么的无奈。对其爱国思想和诗文风格,陈毅元帅曾在《吾读》里面说:“吾读杜甫诗,喜其体裁备。干戈离乱中,忧国忧民泪。”,这当是一代元勋热爱杜诗,喜欢杜甫的原因,由此也可揣测出开国元勋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等喜欢杜甫之诗,参观杜甫草堂,敬佩杜甫爱国思绪之端倪。

再次,我个人认为杜甫还是位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坚强汉子。在事业上苏轼曾说杜甫“流落饥寒,终生不用”,而杜甫也在诗中提到了其生活上的窘境:“艰难昧生理,迢递来三蜀”,“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等,饭菜、住所均不能自给,生活环境恶劣,有时一与故人不联系,便无饭食,孩子脸色都会因饥饿而改变,甚至遇到人生之悲,孩子因生活窘迫而夭折。在仕途上也一生不达,屡遭贬斥,且仕途正好时因成都节度使严武等的保举和推荐,后来严武死后,其失去了庇护伞,仕途遇到了滑铁卢。也许因为杜甫事业和生活的双重艰难,杜甫人生中也有一些消极和愤慨甚至自责和苦涩的成分。他揭露社会现实:“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写诗寄托哀思和苦恼:“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叫莺语太丁宁。”,“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他也自责:“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他也寄情于酒:“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缪如蜜甜。”,道出“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身外事情凄凉而不堪回首,无穷无尽,但杯中酒是有限的,来日苦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似自言自语,举杯而饮;又似捶胸顿足,慨然长叹,大吼一声:“儒术与我何有哉?孔丘盗拓俱尘埃!”。

但无论怎样,酒醒时分,镇静之余,他从来都没有去抱怨什么、后悔什么,他还是那么自信、那么爱国、那么地才华横溢,他坚持了下来,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那只陈旧的小船上,诗人还在担心着保卫边疆的士兵,久难停息的战争号角,他是一个不折不挠的铁汉子!

篇6:朱熹是哪个朝代的

阅读精选(1):

朱熹是宋朝时期著名的大臣,对于中国古代的理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朱熹深受儒家文学熏陶,在为政期间对宋朝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忙。宋朝著名的程朱理学中的朱,说的就是朱熹。所以说朱熹是宋代理学的开宗祖师也不为过。而且,朱熹是惟一一个非孔子弟子,而被享祀孔庙的古人。

朱熹简介资料

1130年,朱熹出生在福建尤溪,生下来就带有北斗七星般的七颗黑痣,与常人有异。朱熹五岁的时候,就在其父开办的私塾中读书,当时都已经能读懂了《孝经》。在与小朋友嬉笑打闹中,还不忘问其父亲日月的来源。

1137年,朱熹与母亲在建州浦城生活,其父亲应召到京城去了。1143年,朱熹的父亲病逝,朱熹被托付给了刘子羽。在义父刘子羽的帮忙下,朱熹用功读书,只为了长大后能够为国尽忠,出人投地。

1147年,朱熹考取了贡生资格,第二年与刘勉之的女儿成婚。同年朱熹进京考科举,考取了进士功名。1151年,朱熹担任了泉州同安县主簿,为政期间,朱熹一心都在为百姓着想,处处都牢记着自我的言行举止。

1169年,朱熹创作了中和新说,这在中国古代的`学术史上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也标志着朱熹学说的成熟。同年,朱熹母亲去世,朱熹守丧三年,开始了为期六年的寒泉著述。

1178年,朱熹担任南康军内劝农事,恰逢大旱,朱熹就在当地凭借自我所学,兴修水利,救济灾民。1182年到1194年,朱熹一心都扑在了治学上,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学术之风。12,朱熹因足疾复发,病逝于信州,享年七十岁。

阅读精选(2):

朱熹

朱熹,我国古代思想家,是一个全才型人物。著名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出自朱熹之口。朱熹,被后世目为“理学之集大成者”,那么朱熹是哪个朝代的人?他究竟是一个怎样样的人呢?

朱熹简介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生于1130年,死于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逆翁等,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朱熹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杯具的结局。朱熹在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阅读精选(3):

朱熹(1130年一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汉族,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于福建。朱熹少年丧父,后随母定居于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刻苦学习,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官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待制、侍讲。庆元六年(1200年)卒,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追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后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篇7:陆游是哪个朝代的

答案:宋朝

【相关阅读】

陆游(北宋宣和七年十月十七-南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月26日),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绍兴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宝章阁待制。中年曾在川陕一带参加军旅生活,先后九年。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放翁词》。[1]后人每以陆游为南宋诗人之冠。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陆游以前请求废除凌迟,《请除凌迟刑》云:“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明尤存。感伤致和,亏损仁政,实非圣世所宜遵”,但未被朝廷理解。

篇8:“加班”与“健康”,哪个是根本

加班为什么在当下中国如此司空见惯?———是因为它有着极为深厚的“现实土壤”。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岗敬业”、“爱厂如家”、“以厂为家”等等一系列颇具“市场号召力”的美好词语,成为职工奉献精神的最佳体现;每年一度的“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等等,也是根据职工个人对工厂的贡献程度而评,这其中就包含“免费的加班”。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为了追逐利润,很多私人老板开始用各种方式让工人加班加点。这样一来,劳动纠纷日益增多,劳动法规也相应地增加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年代,工作岗位竞争激烈,劳资双方的力量严重不对等。

新时代里,“爱岗敬业”、“爱厂如家”的“奉献精神”被“翻新”,并被“合理”地改造成“打造民族品牌”之类的口号。而在这样一类口号的“作用”下,很多公司都“养成”了浓郁的“加班文化”。特别是在一个集体加班成为习惯的公司里,员工个人很难提出异议———因为按照“潜规则”,你不加班,肯定升不了职、加不了薪,而且还有可能丢掉饭碗。可以说,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休息时间以及个人自由,对于当下大多数的职场人士来说,是可以接受的无奈之举。而这,也正如漳州市一家化妆品公司负责人所表示的那样:“公司虽不会强迫员工加班,但却肯定员工自觉性的加班行为———因为,自觉性的加班行为是员工对公司奉献精神和凝聚力的体现,可以作为衡量员工敬业精神乃至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标准。”

经济学家樊纲曾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许多中国企业的原始积累,是靠廉价的劳动力来实现的。而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企业需要直面的问题———因为,在一个以低成本和快速反应为主要竞争优势的公司里,“加班文化”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不仅如此,中国式管理强调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苦行僧”精神,也常常让加班者有苦难言。对此,“工作狂”们当然欣然接受,因为对他们来说,只有“不停地工作,才会觉得人生有价值、生命有意义”。但是,对于那些希望在生活和工作中同时找寻平衡和快乐的“普通职场人士”而言,也只能在企业“加班文化”的浪潮里随波逐流、甘愿忍受了。

“潜规则”下的“是与非”

关于加班的“是与非”,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归结而言,就是:职工到底该不该加班?加班的身心健康“消耗”与薪酬待遇“福利”又该如何权衡?

劳动关系专家赵静曦给出了这样的说法:“工作的第一根本是效率。提升工作效率的途径非常多,比如时间的有效管理、人力和企业资源的公道配置、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企业管理等等。但是在职场当中,有时由于工作(业务)需要,比如某突发事件、某重要项目等,为了突击完成任务而加班,这种加班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是员工应尽的义务。不过,这种加班也要分阶段性,管理层要站在员工的层面去思考,要让员工明白‘现在的加班只是暂时的、阶段性的工作状态’,在员工疲劳的时候,还要适当地给他们休息时间,让他们更好地调整状态。”

但是,如果企业领导以“加班的多寡”来衡量员工的品德和工作态度,那就很有可能在企业当中培养起一种“加班文化”。这种“加班文化”是畸形的、可怕的,它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那些真正讲求效率、有能力的员工会选择离开;其他员工由于被迫加班,又无法正面对抗,只能自然而然地做出“消极反抗”,比如怠工,结果就是:公司的办公成本上去了,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收益。

赵静曦表示,“其实最可怕的就是这种恶性加班。如果员工出于同事间的比较压力,或是出于讨好领导的心态,不论有事没事一律装忙,明明过了下班时间,就是不肯离开工作岗位,使加班成为约定成俗的习惯。这种加班‘竞赛’不仅扭曲了工作的真正意义,还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浪费。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当这种东西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甚至会导致一个深层次的矛盾。”

福州某知名酒店人力资源总监表示,优秀的公司会认真考虑成本费用的控制、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员工加班的意义和效果,而不希望员工“为加班而加班”。“既然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就能完成工作,为何还要去加班?即便会有加班现象的存在,但那也只是一个很细节的问题,是实现公司目标的一种方式,管理者可以根据必要‘浅尝辄止’,而不能过度提倡,更不能损害公司健康运作的机理。”

话虽如此,但是对在某大型房地产行业工作的黄鑫来说,“公司虽未主动要求员工加班,但是由于工作节奏快,任务越来越多,并且还给出限定时间,稍微‘拖拉’一点就会完不成。”再加上公司奉行“今日事今日毕”这样的理念,黄鑫只好把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的业余时间奉献出来。长此以往,这种“延时性的工作状态”就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习惯。

“这种偷换概念的加班让人很无奈,比直接让我们加班还可恶!”对于黄鑫的“义愤填膺”,他的“顶头上司”、身为业务经理的李俊彦却这样表示,“我们房地产行业工作强度高,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员工既然选择了这种职业,那么就得全盘接受它的各种规则,包括延时加班,只能去适应。毕竟,优胜劣汰是这个行业里雷打不变的铁律。”不过,对于延时加班是否有提供相应的薪酬待遇“福利”,李俊彦给出了一个非常“模糊”的回答——“公司会综合考虑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及成效,然后给出相应的福利待遇。”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几年来,由于高强度加班问题,就连原本被认为是坐办公室的脑力劳动者,也频频成为“工伤”致死的牺牲品。虽然劳动法规对超时加班有明确的约束性规定,但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加上不少企业所推行的“狼性”企业文化,使得“主动加班”成为员工不得不为的必选项。

“主动”背后的“灰色文化”

按照《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用人单位在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时,应当按照相应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法定节假日安排员工上班,也必须要按照规定给予相应报酬。但是,这必须是属于用人单位的要求性加班,如果是员工个人的主动性加班,就很难按照该规定实施。

由于受到《劳动法》约束,用人单位不能明目张胆地把“随意延长工时”写入规章制度,但却冠以“企业文化”的方式加以改装,由明令变成了暗示,并且打上了“自愿概念”的烙印。这种藏在企业文化之中的软性逼迫,已经成为不少企业津津乐道的管理经验,实际上却伤害了员工的利益,对企业长远发展也起到消极作用———因为管理学教材上经常提到这样一句话:“是否有加班人员,是其管理人员领导能力的最简单的体现;加班越多,说明管理能力越差。”

其实,正如许多专家所言,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加班,其背后都存在不容忽视的资强劳弱问题———一些企事业单位为了降低人工成本,通过单位内部严格的考核制度、工作进度管理等,“鼓励加班”和“变相强迫加班”。员工要想融入集体、要想晋升、要想奔前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要想表现出自己对企业的忠诚和事业的进取心,那么,加班理所当然地成为一道不能绕开的“必答题”。

一些法律和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加班文化”的盛行,侵害了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损害了其身心健康,并对劳动者家庭和谐造成破坏,社会应对“加班文化”说“不”,劳动部门应对违法企业严惩。但是,现实状况是:“加班文化”之所以盛行不衰,除了以上所分析的诸多原因之外,企业的违法成本并不高。比如,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违反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对企业的罚款“按照受侵害的劳动者每人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标准计算”。

国家一级律师朱列玉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这样表示:“违法成本低造成对违法企业的法律震慑力不足,因此对违法企业尤其是加班严重超时的企业应处以更严厉的处罚。”为此,朱列玉建议:对超过法律规定的36小时的加班时间,可划出超时等级,实行阶梯式处罚———超时加班时间越长,对企业的惩罚金额就应越多。“此外,劳动监察部门应主动作为,尤其要加快探索科技监察的手段。”朱列玉认为,劳动部门可以向劳动者发放“用工卡”,并建立数据接收和分析的终端。劳动者通过刷此卡上下班,将是否加班、加班时间多长的数据实时传输到劳动部门,从而提高劳动监察的覆盖面和效率。

社会更需要“准时下班文化”

2010年富士康发生的十余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此后,富士康虽然采取了提高一线员工基本工资、加强心理疏导等措施,有关方面也加强了对富士康的劳动监察,但富士康的“加班文化”并没有终结,其员工加班时间仍超过《劳动法》允许的一个月36小时。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法律工作部部长郭军曾在2015年2月2日表示,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案件事件还大量存在,富士康等一些企业长期违法安排劳动者长时间加班,致使部分劳动者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过劳死”或自杀现象时有发生。郭军的这一表态,是为了提醒企业遵守劳动法规、加强劳动保障。但是,不少网友的回应却是:“起码人家还给加班费,多关心一下那些没加班费的。”显然,现实中的劳动权益保障情况不容乐观。

特别是当“加班”被冠以“爱岗敬业”的名义而逐渐成为职场灰文化,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时,一系列不容乐观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也随之“显现”———如何终结“加班文化”,还给社会一种更加合理、更加健康的“准时下班文化”?成为社会各方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议题。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企业应鼓励员工在规定时间高效完成工作,而不是加班。即使加班,也应将加班时间严格控制在合理的规定范围之内。在2015年12月9日举办的2015年创业社群大会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任志强就这样指出,创业企业的“加班文化”严重违反《劳动法》,“创始人、管理团队可以加班,员工不能加”,合理安排时间,让所有人不加班,是企业家需要解决的事情,要提高劳动效率。因为企业家“必须在遵守各项法律的条件下,把你的业创得更好。这是成为成功企业家非常重要的条件”。

但是,对于那些“变相鼓励或强迫员工加班”的颇具流氓性质的企业“加班文化”,是否有解决之道?

其实,当下许多企业们所奉行的“加班文化”并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而是根据当地的法律和社会环境所做出的利益最大化选择。对于这样的劳动违法行为,不能止于道德批评,不能指望企业会主动加强劳动保障,而是要严格制度,加强法律约束和执法监管。

正如刘景在《如何终结富士康们的加班文化》一文中所分析的,劳动者“自愿加班”,主要还是因为收入相对较低,根本原因是劳资双方中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早在2000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发布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意在通过集体协商,弥补劳动者个人博弈力量的不足。但是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制度仍然步履维艰。如何让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从文本走入现实,是各级政府和工会组织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此外,我国虽然形成了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为主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但在现实中,还存在劳动监管薄弱、劳动者维权成本高、对违法企业惩罚力度低等问题。所以,要保护劳动者权益,还需要对劳动违法行为加强监管和惩罚,要通过提高劳动侵权行为的违法成本,迫使用人单位提高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依法履行劳动用工中的各种义务,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同时,各级政府及监管部门还应充分强化在增强职工维权力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表达职工合理诉求、预防和处理劳资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的职能,真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赵静曦表示,“目前阶段,媒体呼吁可谓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特别是要借助网络的力量,努力做到‘铺天盖地’,这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渠道。”同时,在当下的年检或者备案审查时,企业文化往往没有纳入监管的视线。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审查备案的规定时,可将那些表达上过于模糊、实际上却执行彻底的企业文化理念列入审查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

最后,还是要特别提醒大家:“我们要激情地工作,同时也要精彩地生活。”加班虽然成为一种“文化”,但“健康”才是根本。在社会各方努力改善“大环境”的当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勇敢地对“加班文化”说“不”,努力学会自我管理,用一种更为舒服的方式去好好生活与工作,打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感。而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谆谆告诫的:“年轻人不能老熬夜。内在有激情,还要从容不迫。”

上一篇:表达教师节快乐的微信祝福语摘录下一篇:1+1不等于2的启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