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

2024-04-19

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共9篇)

篇1: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

阅读精选(1):

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杜康和酒有什么关系

诗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指的是一种酒,当然把杜康看做是一种酒,是放在这语境中的解释。

而历史上,真有其人---杜康。

那么杜康是那个朝代的人呢?杜康和酒有什么历史关系?

为什么说杜康,人们会想到酒?

有人说,杜康是华夏酿酒鼻祖,是中华美酒之源,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酒,是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地。

以杜康为名的杜康酒,起源于50前的黄帝时期,因为杜康在洛阳市杜康村始创秫酒而得名,

素有“天下第一美酒”之名,更有“进贡仙酒”之誉。

关于杜康造酒记载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明确记载杜康造酒的古典文献有20多部。

如《酒诰》、《世本》、《说文解字》、《战国策》、《汉书》等;明确提及杜康的诗词歌赋有100多首,如魏武帝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北宋哲学家邵雍“吃一辈子杜康酒,醉乐陶陶”。

金代元好问的“总道忘忧有杜康,酒逢欢处更难忘”等;明确与杜康相关的传说故事、民俗民谣有数百篇,如杜康造酒醉刘伶、竹林七贤、醉八仙等。

明朝万历年间《白水县志》现存于北京历史博物馆,《书·酒诰》“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明许时泉《写风情》:“你道是杜康传下瓮头春。

我道是嫦娥挤出胭脂泪。”,清陈维崧《满江红·闻阮亭罢官之信并寄西樵》词:“使渐离和曲,杜康佐酿。”

源关于酒的起源的多种说法中,真正与酒的酿造有关系的,是杜康。他的历史贡献在于创造了秫酒的酿造方法。秫酒就是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的清酒。

即粮食造的酒。杜康奠定了我国白酒制造业的基础,被后人尊崇为酿酒鼻祖和酒圣。晋代江统著的《酒诰》中有这样的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发明酒的杜康,是夏朝国君吗?

是,杜康,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夏代国君,姒姓。夏王相的儿子,母亲为有仍氏(今山东省微山县)人。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少康又名杜康。

今陕西白水县人,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国王。杜康是中国粮食酿酒的鼻祖,后作为美酒代称。曹操《短歌行》有云——“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阅读精选(2):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夏代国君,姒姓。夏王相的儿子,母亲为有仍氏(今山东省微山县)人。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少康又名杜康,今陕西白水县人,夏朝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

少康,中国夏朝第六任国王(自禹起第六位),相的儿子,杼的父亲。他是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济南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一说少康即相传曾造酒的杜康)夏王相统治的末期,后羿发动叛乱,废相篡夺王位。

七年后寒浞杀后羿篡位,并追杀相,相死时妻子后缗时正怀孕,被迫逃回有仍氏,生下相的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今河南商丘虞城南)任庖正,在虞娶妻,有田一成(方10里),有众一旅(500人)。用心争取夏众与夏民,志在复国。后在同姓部落斟灌与斟的帮忙下,与旧臣靡等人合力,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少康还都阳夏(今河南周口太康),此即史书中所称的少康中兴。少康后迁都于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记载“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杜康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相传杜康正是取此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

杜康生卒于白水(陕西),是白水人民的骄傲。杜康酒酿出了淳厚的风土人情,酿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国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漓尽致。

史载:『杜康,字仲宁,白水县康家卫人,善造酒』『他邑酒,足滋病,白之酒独医生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西晋时流传:『天下美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进三杯杜康酒,醉倒刘伶三年整』明朝万历年间《白水县志》现存于北京历史博物馆,杜康,夏朝人,传说为最早造酒的人。

阅读精选(3):

篇2: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

又传说,杜康就是少康。而少康曾是夏朝的国君。他家弟兄三人。老大叫太康,老二叫杜康,老三叫小康。他爹是谁。就应叫康师傅吧。

杜康是哪个朝代?曹操是杜康的超级粉丝。杜康的名传天下,实得益于曹操。但是又听到一个新说法,说曹操有个偏头疼毛病,并不喜欢饮酒。他的传世名作《短歌行》中写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并不是指的杜康酒。有人解读说,曹操有个小妾叫杜康。

在运城市盐湖区冯村乡的东边,有一个老杜村。相传是我国酿酒发明家,夏代杜康故里。杜村便由此而得名。该村位于鸣条岗上,村南有一个南北长21米,东西宽11米,高3米的墓冢,这便是杜康墓。在抗日战争前,这块墓地石人石兽两行,大小碑碣林立,杜康庙位于墓前,周围翠柏遮天。在老杜村里,还有杜康祠和“杜康故里”石牌坊等建筑。这些皆毁于侵华日军的“三光政策”。

距杜村8公里的东北方,是王苑乡的刘村庄,在刘村庄西北坡地上,有一个高1米,周长9米的小墓冢,相传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刘伶之墓。墓前有清咸丰四年(1854年)立的“晋竹林名贤刘夫子讳伶之墓”石碑一通。故村名原称刘村,相传一夜之间,刘姓人家突然都不知去向,剩下的王姓人家搬到村东二里许居住,即改村名为刘村庄。

杜康

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人,生性放荡不羁,嗜酒如命,他常乘一鹿车,携一壶酒,并告诉随从人员,“如果那天我死了,埋掉就行了。”

在杜村和刘村庄一带,古往今来,一向流传着一个杜康酿酒醉刘伶的传奇故事,人们不仅仅要问,杜康是夏代人,刘伶是西晋时期人,两个朝代相隔年近,其不是一个荒诞无稽的奇谈怪论吗?其不知,此乃王母娘娘刻意安排的一场人间闹剧。

且说杜康当年因造酒闻名,消息传到天宫,被玉帝封为酒仙,掌管天宫酒业。刘伶原是王母娘娘的一个书童,在天宫嗜酒成癖,因偷喝了王母娘娘“蟠桃宴”上的“御酒”,又打碎了王母玉石酒杯,王母娘娘一怒之下,刘伶便被贬下凡投胎,此时正是西晋,书童投胎到沛国刘门,取名曰伶,字伯伦,他虽然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后成为“竹林七贤”之一。但酒性不改,整日以酒为乐。

忽一日,王母娘娘掐指一算,书童下界已到归期,只是无人超度,何能归来,于是便想出一个主意:刘伶因嗜酒遭贬,还应以酒点化。这便想起了酒仙杜康,她唤来杜康,如此这般交代了几句。

杜康奉命下至凡间,行至鸣条岗上,在安邑通往刘村庄的大道旁,即是此刻的老杜村村南,开了一个酒店。取名“杜康酒家”。一日,刘伶乘坐鹿车,来到酒店门前,抬头一看,“杜康酒家”几个大字映入眼帘。门两边一副对联写道:“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门前旗杆上高挑着招牌:“三杯但是岗”。心想:谁人如此大胆,竞敢妄称“杜康酒家”。刘伶下了鹿车,走进酒店,只见一位白发老翁正在等客。问过姓名,正是杜康。杜康见刘伶进来,急忙起身笑嘻嘻迎上前问道:“客官是吃酒吧?

刘伶上前深施一礼,说道:“正是,正是。你店里卖的但是真杜康酒?”

杜康说:“这还有假,不信一饮便知。”

刘伶又问:“有好酒多少?”

杜康答:“不多,一坛。”

刘伶一听,哈哈大笑,言道:“既是酒家,怎样只有一坛酒?”

杜康说:“我这一坛酒,能喝百人,贤士岂有百人酒量?”

刘伶正色答道:“方园百里,谁不知我刘伶酒量,竞敢拿一坛酒吓唬我。”

杜康将刘伶请到酒桌前坐下,郑重其事地说:“我只敢卖你一杯,三杯都不敢给你。你若喝过量了,我可吃罪不起!你若执意多喝,请给我写个字据。出了事,我不担干系。”

刘伶也不示弱,让杜康快拿纸笔来。杜康将纸笔递于刘伶,只见刘伶写道:“刘伶酒如命,倾坛能饮尽,若被酒醉倒,三倍付酒钱。”

杜康收了字据,搬出一坛酒来,先给刘伶斟了一杯,只见刘伶一饮而尽。一杯酒下肚,刘伶暗暗吃惊,只觉酒味非凡,香气扑鼻,平生从未饮过如此好酒,但他仍不示弱,端起第二杯,只饮了半杯,就觉头晕目眩,硬着头皮,将酒饮干。两杯酒下肚,已是晕晕乎乎,头重脚轻。心想,自我堂堂刘伶,夸下海口,要喝一坛,如今才饮两杯,竞败下阵来,岂不让人笑掉大牙,败了我刘伶的名声。想到此,又强打精神,端起第三杯,一饮而尽。三杯酒下肚,只觉天旋地转,两眼发黑,随从人员忙将其搀扶上鹿车,急忙回到家中。回到家里,倒床便睡,一连七日,不省人事,恰似死去一般。家里人无耐,只好备了棺木,将其安葬。

不觉过了三年,杜康依然酒翁打扮,向刘伶家走去。到了门首,叩门求见,一妇人出门来迎,见是一老翁,白发如银,精神饱满,相貌堂堂。遂问道:“客官何事叩门?”杜康说:“此家但是刘伶贤士府第?”妇人答:“正是,客人找他何事?”杜康答:“刘贤士三年前在我酒店饮酒三杯,未付分文,并夸下海口,若是酒醉,三倍付给酒钱。老朽是前来讨还酒钱的。”妇人听后,顿时怒火填胸,指着杜康说:“我夫已死三年,正不知他因何而亡,原先是喝了你店毒酒,你好大胆,竞敢来讨酒钱,我还要到官府状告你毒死我夫之罪,正好送上门来。”杜康不慌不忙说道:“你家夫君不是死了,是酒喝醉了,还未醒来。”妇人那里相信,依然纠缠不休。顿时门前聚集了好多乡邻,大家都不相信刘伶是酒喝醉了。这时,有一个乡邻上前给刘伶夫人说:“这位老翁言说刘贤弟是酒醉未醒,何不开棺一看,若真是酒醉,其不更好。若人已死,再见官也不迟。”刘伶夫人觉得这样也可。便有几个后生拿了镢铣,来到刘伶墓前,挖开坟墓,打开棺盖。但见刘伶面色红润,似熟睡一般,正在大家疑惑之时,只见杜康走到刘伶棺材前,嘴吹一口气,用手在刘伶头上轻轻一拍,说到:“起来吧,贤弟,王母有令,随我回天宫。”众人听了,都茫然不解其意。却见刘伶

打了个哈欠,睁开眼连声赞道:“好酒!好酒!”随即坐了起来,众乡邻皆大惊失色,称赞杜康真神人也。刘夫人忙上前,面带笑容,搀扶起刘伶。正要开口说话,但见墓穴之中升起一团青烟,团团旋转,把刘伶旋在其中,随即杜康也被烟团旋起,冉冉升腾,越升越高。只见杜康在空中将随身携带的搭裢向下一扔,化为一条白练,徐徐飘下。众人拾起一看,上有一首七言诗四句:

刘伶本非凡夫子,原是王母一书童。

因酒遭贬下凡界,今已罪满回天宫。

篇3:测测你是哪个朝代的人?

A 是(去2)B 否(去7)

2、喜欢战争题材的作品吗?

A 很喜欢(去7)

B 否或一般(去3 )

3、有过强烈的无奈感、发觉生活中有些事是不得不接受的吗?

A 是(去5)B 否(去4)

4、相信善有善报、等价交换的说法?

A 是(答案A)B 否(去 5)

5、你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吗?

A 是(去8 )B 否(去6)

6、比起游乐场来更喜欢名胜古迹?

A 是(答案E)B 否(去8)

7、更喜欢对抗类的比赛(如篮球、击剑)还是轻松的运动(如游泳、散步)?

A 对抗类的比赛(去12)

B 轻松的运动(去 3)

8、你是个喜欢质疑现实的人吗?

A 是(去10)B 否(去9 )

9、最近经常有迷茫的感觉吗?

A 是(去10)B 否(答案G)

10、你相信只要努力改变自己,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人吗?

A 是(答案F)B 否(去11)

11、偶尔会觉得一切都是虚幻?

A 是(答案 D)B 否(答案G)

12、有人说过你太理想主义了吗?

A 是(去13)B 否(去 14)

13、"肮脏"这个词比"罪恶"更让你讨厌?

A 是(答案B)B 否(去14)

14、混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 可怕(去3 )

B 机会(答案C)

答案

A 、传说中的尧舜时代

这是个美好和天真的时代,传说那时的人们都纯洁高尚、没有险恶的勾心斗角,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相应地,你是个充满梦想的孩子,不管实际年龄如何,至少现在你的心理年龄很年轻,可能在18岁以下。你相信世界的美好,喜欢“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的结局,然而世界真的是你想像的那样吗?

B 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时期,这一时期既充满战乱,又充满各种思想的火花,尽管有许多残酷的事,但高尚与优雅在这一时期依然受到众多人的推崇。你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过久的和平让你感到厌倦,也许偶尔你会因此被冠上"好战"的名号,但其实你只是讨厌沉闷罢了。你有脱离现实和在意形式的一面,美丽的事物对你很有吸引力。

C 、三国时代

比起同处战乱年代的战国时期来,这是一个更不择手段的年代。你喜欢竞争,好胜心强,充沛的精力让你对各种有挑战性的事都很感兴趣。与战国时代不同的是,和"美"这种抽象的东西相比你更注重现实,即使你是一个很有道德感的人,也不喜欢把道德挂在嘴边,在你看来,能验证一切的只有行动。

D、魏晋时代

魏晋时代的特点之一是种种颓废的风气,由于经历的苦难太多,人们开始变得不相信现实,感到在这无常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不可能由自己作主的。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你,同样是个喜欢怀疑的人,有时甚至怀疑自己的存在。你对世界持悲观的看法,现实对你来说常常是令人悲伤和无能为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个消沉的人,所谓绝望的顶点是乐观,你只是比别人更清楚地看到了世界灰暗的一面而已。

E、唐朝

唐朝是安定和繁荣的时代,无论文化还是财富都达到了太平盛世的顶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你,内心也是安稳的,你喜欢平静的生活,个性温和成熟,具有较强的包容心。你应该经历过一些小的苦恼,但却没有遭受过太大的打击,可以说你是个幸福的人,也会给你身边的人带来幸福。

F、五四时代

套用《双城记》里的那句话,这是个光明的年代,也是个黑暗的年代,我们的前方有着一切,我们又一无所有。你或许正处在思想上的转变期,一些事让你对过去的自己发生了怀疑,决定重新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走过这段路之后,一切会变得更好。

G、现代

你简直就是为我们这个时代而生的!你并非不知道这世上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你能把它们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接受下来,这让你过得很好。你不喜欢纷争,也会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尽管这些会困扰你,但基本上来说你对现代社会里的种种问题多数能应付得比较好,也懂得如何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说明你是个成熟且适应力强的人。

H、未来

如果你在做这套测试时,做来做去总是回到同一道题目上,那么你是个奇特的未来人……也就是怪胎。

篇4:王维是哪个朝代的人

人物评价

总评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

历代评价

王缙:臣兄文词立身,行之馀力,常持坚正,秉操孤贞,纵居要剧,不忘清静,实见时辈,许以高流。至於晚年,弥加进道,端坐虚室,念兹无生。乘兴为文,未尝废笔,或散朋友之上,或留箧笥之中。

李豫: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

窦臮:①诗兴入神,画笔雄精。李将军世称高绝,渊微已过;薛少保时许美润,合格不珍。②诗通《大雅》之作,山水之妙胜於李思训。……二公名望首冠一时,时议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曰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

殷璠: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司空图: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

刘昫等:①如燕、许之润色王言,吴、陆之铺扬鸿业,元稹、刘贲之对策,王维、杜甫之雕虫,并非肄业使然,自是天机秀绝。若隋珠色泽,无假淬磨,孔玑翠羽,自成华彩,置之文苑,实焕缃图。②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宋祁:①若侍从酬奉则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王维,制册则常衮、杨炎、陆贽、权德舆、王仲舒、李德裕,言诗则杜甫、李白、元稹、白居易、刘禹锡,谲怪则李贺、杜牧、李商隐,皆卓然以所长为一世冠,其可尚已。②维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

苏轼:①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②吴生(道子)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像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陈师道: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绦: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

敖陶孙: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张戒:①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虽才气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②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

徐钧:凝碧池头听乐时,不能身死但能悲。辋川他日成名胜,藉得朝天一首诗。

辛文房: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

徐献忠:右丞诗发秀自天,感言成韵,词华新朗,意象幽闲。上登清庙,则情近圭璋;幽彻丘林,则理同泉石。言其风骨,固尽扫微波;采其流调,亦高跨来代。于《三百篇》求之,盖《小雅》之流也。而颂声之微,夫亦风气所临,不能洗濯而高视也。

王鏊: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及其铺张国家之盛,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双凤阚,雨中春树万人家”,又何其伟丽也!

陆时雍: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第律诗有馀,古诗不足耳。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世之言诗者,好大好高,好奇好异,此此俗之魔见,非诗道之正传也。体物著情,寄怀感兴,诗之为用,如此已矣。

胡应麟:①右丞五言,工丽闲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②盛唐七言律称王、李。王才甚藻秀,而篇法多重。 ③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胡震亨:仲默云:右丞他诗甚长,独古作不逮。读其集,大篇句语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结构清新,所少风骨。

许学夷:①王摩诘、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诣实深,兴趣实远,故其古诗虽不足,律诗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而气象风格自在,多入于圣矣②摩诘才力虽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风体不一。五言律有一种整栗雄丽者,有一种一气浑成者,有一种澄谈精致者,有一种闲远自在者。③摩诘七言律亦有三种:有一种宏赡雄丽者,有一种华藻秀雅者,有一种淘洗澄净者。…是亦高、岑之所不及也。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贺裳: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昔人谓“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殊未尽厥美,庶几“咳唾落九天,随风生殊玉”耳。三人相较,正犹留侯无收城转饱之功,襟袖带烟霞之气、自非平阳、曲逆可伍。

钱良择:味淡声希,言近指远,乍观不觉其奇,按之非复人间笔墨,唯有丞也。昔人谓读之可以启道心、淀尘虑。

赵殿成: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

李因培:①右丞五排,秀色外腴,颡气内充,由其天才敏妙,尽得风流,气骨遂为所掩。一变而入郎、秀丽胜而沉厚之气亦减,此风气之一关也。②右丞诗荣光外映,秀色内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气,神味绵渺,为诗之极则,故当时号为“诗圣”。

沈德潜:①意太深、气太浑、色太浓,诗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风”。右丞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②右丞五言律有二种:一种以清远胜,……一种以雄浑胜,……

姚鼐:①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律为最。此体中又当以王、孟为最,以禅家妙悟论诗者正在此耳。吴曰: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②右丞七律能备三十二相似,而意兴超远,有虽对荣观燕处超然之意,宜独冠盛唐。

方东树:①辋川干诗,亦称一祖。然比之杜公,真如维摩之于如来,确然别为一派。寻其所至,只是以兴象超远,浑然元气,为后人所莫及;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譬如绛阙仙宫,非不尊贵,而于世无益;又如画工,图写逼肖,终非实物,何以用之?称诗而无当于兴、观、群、怨,失《风》、《骚》之旨,远圣人之教,亦何取乎?政如同马相如之文,使世间无此,殊无所但以资于馆阁词人,酝酿句法,以为应制之用,诚为好手耳。 ②辋川叙题细密不漏,又能设色取景,虚实布置,一一如画,如今科举作墨卷相似,诚万选之技也。

施补华:①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②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③摩诘七律,有高华一体,有清远一体,皆可效法。

宋育仁:其源出于应德琏、陶渊明。五言短篇尤劲,《寓言二首》直是脱胎《百一》。“楚国狂夫”诸咏,则《咏贫士》之流;“田舍”诸篇,《闲屈》之亚也。七言矩式初唐,独深排宕;律诗神超,发端亦远。夫其炼虚入秀,琢淡成腴,变六代之深浑,发三唐之明艳,而古芳不落,夕秀方新,司空表圣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诚斯人之品目,唐贤之高轨也。

人物生平

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 :“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一说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逝世。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个人影响

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其中,写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充满着牧歌情调,表现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如《渭川田家》 ,《春中田园作》。

更多的作品着重写农村美丽如画的风光,《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山居秋暝》写暮雨方霁,山村呈现的美景。王诗中那些描绘大自然幽静恬美的山水诗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如《青溪》:言入黄花川,第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没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通篇以心照水,用水衬心,物我融成一片,反映一种内在的对美的追求。但有些山水田园诗着力渲染空寂意境与落寞情怀。如《竹里馆》 、《辛夷坞》情走淡薄,旨归静趣。这无疑会对后世山水诗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王维具有多种才艺,不同艺术相互渗透对其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以画入诗,使其山水诗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基本特征。

篇5:杜牧是哪个朝代的人

其诗英发俊爽,为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生平简介

少年科第

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月日无考。其祖父杜佑正于该年开始任宰相。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虽然杜牧是宰相之孙,但是由于10岁左右父亲就去世,家中并不宽裕,杜牧自己曾说“某幼孤贫”。

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曾注解《孙子兵法》十三篇。

少年时期的杜牧已经开始展现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唐敬宗时写下了著名的讽刺时事的作品《阿房宫赋》。而在写给幽州节度使刘悟的《上昭义刘司徒书》中更是劝刘悟讨伐河朔三镇,以效忠朝廷,而不要居功自傲。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参加了进士考试。由于他出身名门,是宰相子弟,因此朝廷中不下二十人推举他。其中吴武陵尤其出力。结果杜牧以第五名的成绩考取进士举。依据唐朝制度,考取进士后,还要到吏部去应关试,才能得到官职。

杜牧到长安后,又赶上皇帝主持的制举考试,杜牧应考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结果被录取。

十年幕府吏

杜牧制策登科后,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半年后,随外放江西观察使的沈传师做幕僚。根据唐朝惯例,带京衔大理评事任团练巡官。令人不解的是,唐朝士大夫喜作京官,不愿外放,杜牧去江西做幕僚的原因不明。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家族关系密切,沈传师又欣赏杜牧的才华,杜牧盛情难却,只好答应。

在洪州江西观察使府任职两年左右后,大和四年(830年)九月,杜牧随调任的沈传师到宣州,直到大和七年四月沈传师回京任职后,才离开宣州,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所辟到扬州任职。

在任沈传师幕僚期间,初次做官的杜牧得到了江西团练副使卢弘止的帮助。日常除了处理公文,很多时候都是在参加宴会等交际活动。杜牧后来追忆此时生活,曾说:“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薄书宴游间。”

杜牧到扬州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在扬州,杜牧公事之余,常常流连于声色场所,牛僧孺派三十个兵卒换上百姓服装,跟在后边,暗中保护。后来杜牧追忆这段时期的生活,写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牛僧孺告诉他生活要检点,并出示大量杜牧到妓馆的帖子:“某夕,杜书记过某家,无恙”、“某夕,宴某家,亦如之”。杜牧大惭,终身感念牛僧孺。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开成二年(837年),由于弟弟在扬州病重,于是请假去看弟弟。由于弟弟眼疾沉重,为了照顾弟弟,杜牧辞去了官职。但是为了维持生计,他投书宣歙观察使崔郸,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京衔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在宣州,杜牧交友论诗,直到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才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迁官外放

开成四年春,杜牧将弟弟安顿在江州堂兄处后,赴长安就任新职。至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会昌元年(841年)调任比部员外郎,二年春天,外放黄州刺史。

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在黄州任上,杜牧除去了当地的一些苛捐杂税。但是黄州是一个小州,杜牧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自觉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心情比较郁闷。但是在诗歌创作上反而颇有收获。内容上既有感慨国事,又有借景抒情;既有思念亲人,又有吊古揽胜。体裁则包括了长篇五古、绝句以及律体。这个时期也是他一生中诗歌创作较多的时期。

会昌四年(844年),杜牧迁池州刺史。在唐武宗灭佛时他表示赞同,认为有权势的檀越舍财,供奉伽蓝,以求减轻罪恶,得以“买福卖罪”。在池州任上,杜牧与从未见面的张祜因同感怀才不遇,成为知己。二人做了一些互相赠答酬和的诗,成为晚唐诗坛的一段佳话。当时诗人郑谷作诗说:“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

会昌六年(846年),杜牧迁睦州刺史。他每一次迁官,离家乡长安越来越远,让杜牧思乡情切。大中二年,吏部尚书高元裕写来一封书信慰问,令杜牧非常感激。但是高元裕不久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没有来得及援引杜牧。同年八月,杜牧终于接到信的任命,被升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杜牧以喜悦的心情赴长安就任。但经过多年官场历练,杜牧的刚阳之气已经消退。他动身时,写了一首《除官归京睦州雨霁》诗,篇末唱道:

姹女真虚语 饥儿欲一行

浅深须揭厉 休更学张纲

晚年

篇6:杨万里是哪个朝代的人

杨万里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字廷秀,号诚斋。汉族人,吉州吉水人。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歌,但流传下来只有两千多首。在他诸多诗歌里,《小池》是相当著名的。杨万里有很多七言绝句,《小池》是其中一首。这首诗运用很多修辞手法,十分细致的描写了小池的`变化。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第一句描写小池中的涓涓细流的泉水,第二句描写小池旁边的绿树成荫的树叶,第三句描写小池中刚刚露出尖角的娇嫩荷叶,第四句描写蜻蜓与荷叶结伴。流水悄无声息的从泉水的出口流走,树阴映在水里是因为喜爱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小何刚刚露出它还没有舒展开的尖尖的角,就有蜻蜓早早的停在它的上面。这首诗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杨万里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大自然最真实的生命力,从而也能看出杨万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杨万里在荷塘边看到这样一幅景象,触景生情,用巧妙的手法把它记录下来,把大自然中微小的事物描写的惟妙惟肖,十分和谐。诗歌犹如一幅唯美的画,画面丰富多彩,有泉水,小溪,荷叶,蜻蜓,树木等,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没看到那种画面的景色,但在在脑海中想象一幅这样的春意盎然,栩栩如生的水墨画,也是非常令人赏心悦目。

篇7:哪个朝代当官好?

首先,当然要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尽量不要选择战乱的时代,否则一不小心被大字不识的兵砍了,不划算。接下来,就要选择和平时期的不同朝代了。

秦代之前,当官以世袭为主,有个好爸爸比什么都重要,这个主要靠投胎。如果你很有学问,周游列国,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征服诸侯,也可以求官,比如百里奚,秦穆公听说他是个贤人,派人以五張黑公羊皮把他从楚国换回,拜为上大夫。

秦代命短,不考虑。汉代做官就不用非得拼爹了,有了察举制度,地方官会在地方上考察贤人,推举当官。考察的科目以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科为主。总的来看,这种选官方式最看重的是思想品德。

现在我们跳过打仗打得一塌糊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进入繁荣安定的隋唐。好消息是,科举开始了,你可以通过一肚子学问考上公务员,成为治世之名臣。

不过,建议你不要急于体验大唐盛世。因为对当官者来说,好日子还在后面。

宋代,对,就是历史书上描述为“积贫积弱”的宋代。

在大部分时间里,虽然有游牧民族的威胁,但是宋代还是一个和平而安定的时代,制度、文化都比较成熟,经济也相当发达。最主要的是,在宋代当官比较安全,除非太作死,一般不会掉脑袋,尤其不会因为写了什么诗掉脑袋,也不会动不动在朝堂上扒了裤子打屁股。

科举考试发展到宋代,已经“家不尚族谱,身不重乡贯”,只要文章、诗赋做得好,就可录取。有劝人读书的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代对读书这件事重视到什么程度呢?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韩琦曾经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意思是,在我大宋朝,只有中了状元,从东华门外唱出的才是好男儿,别的都不算。

可是作为穿越的现代人,跑到那时候跟人拼谁的《五经》《三礼》念得好,那未免对自己太狠了些。当然,如果你是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或者古代文学的博士,当我没说。

所幸,宋代还为穿越者保留了一条捷径——走后门。

你捐赠给国家一大笔钱粮,就可以做一个低级的文官或者武官。但是“穿办”不推荐这种方法,因为进纳出身的官,会很受鄙视。一般人们会将其视为“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为人不齿。而且宋代朝廷故意打压进纳为官者,不许跟州县官员交往,不能按官员身份减税,不能跟宗室结亲。这么憋屈的官,不如不当。

在宋代,县尉是基层干部,待遇那是相当一般。按照规定,一个县尉的工资,大概是十贯钱。这笔钱能干什么呢?一般寻常年景,米价是三十到六十文钱一斗,每人每天吃饭要一升半米,加上十文钱左右的柴盐酱菜,一个月生活花不到一贯钱,十贯够你养活自己了。

如果你不打算贪污舞弊,为祸乡里,那么最好还是赶紧努力升迁。

由于你不是通过正经科举考试得到的官,所以,在升迁上会有一点麻烦。

作为基层干部,考察你的无非是工作成绩,做县尉,县里盗贼平息,治安状况大幅改善,那就是能员,值得嘉许。但是这还不够,你需要采取一点非常手段,主要是制造舆论,因为“官声”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能让你打破出身的瓶颈。(叶慈荐自《文苑》)

责编:Ester

篇8:张九龄是哪个朝代的人

张九龄是唐代诗人,开元年间名相,诗人,张良之后。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张九龄吗?一起来看看吧。

张九龄

(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 “岭南第一人”。

诗歌成就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

安史之乱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即使罢相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辄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开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疏远贤人。在小人得志的凶险政情下,张九龄能守正嫉邪,刚直敢言,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唐室大臣。他曾坚拒武惠妃的贿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阴谋;他也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至屡忤玄宗意,终于罢相。他目光远大,曾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然而不为玄宗采纳。后来安史乱起,玄宗仓皇入蜀时,忆起九龄平生之言,痛哭之余,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拓展阅读:贤相张九龄

唐朝开元年期,为唐之盛世,出了一位贤相张九龄。

张九龄,今广东韶关人。他是西汉张良之后裔,世代为官。九龄自幼聪颖好学,五六岁会吟诗作对,誉为“神童”。他七岁春游宝林寺,在路上摘了朵桃花,这时韶州太守来进香,他赶紧将花藏于袖中,不料已被太守看见。太守见这小孩子举止神色自若,便说:“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你对上了,给你吃。”张九龄不怯场,一口允应。太守指着小九龄袖子说:“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张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一惊又出一对子:“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抬头见佛,信口回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众人无不赞叹张九龄小小年纪才思敏捷。

张九龄好学不倦,在长安二年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佺期赏识,授校书郎。长安三年,当时文坛领袖张说阅张九龄文章,连声称赞。张九龄于神龙三年应吏部考试,授秘书省秘书郎。唐玄宗李隆基为识拔天下文士,亲自策问,张九龄因其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因此,张九龄初入仕途,一帆风顺。

张九龄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屡次与上司发生矛盾。当时任相的姚崇深为唐玄宗器重,张九龄几次提出不同意见,令姚崇不满,被贬到岭南。后来张说当了宰相,照说张说十分赏识张九龄,张九龄却不附从,他对吏部考察人才重皇城、轻地方的政策提出异议。张说安排唐玄宗东巡泰山封禅,让其亲信随同,张九龄认为此举不妥,他建议张说改变随行人员名单,重选清流高品之士为随员,但张说不听,结果招致非议。御史中丞宇文融乘机弹劾张说,张说被罢免了知政事官职,张九龄也受牵连调出京城。

开元十七年,张说又任丞相,他推荐张九龄当了集贤院学士。两年后,张九龄任集贤院副知院事,奉旨代撰敇文,张九龄长得仪表堂堂,风度飘逸,其仪态超群,风度皆在众臣之上。他对御而作,不需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所倚重,先后调任中书侍郎,后为工部侍郎。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

张九龄不仅学识超群,而且善观人之邪恶,李林甫不学无术,因会奉承皇帝,也窃居高位,他想推荐牛仙客掌管政事,遭张九龄几次回绝。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欲废太子而立自己儿子一事,游说张九龄,遭张九龄怒斥。对于李林甫、安禄山其人其事,张九龄也明察秋毫,几次劝唐玄宗远离奸佞,并断定安禄山有作乱之相,可惜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昏庸,不纳忠言。

张九龄曾保举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周子谅话凶吉惹怒玄宗,累及张九龄,张九龄由于每次上朝总是讲社会弊端,总是强调要以“王道”替代“霸道”。奉民生为主,反对穷兵黩武,薄征徭,选良吏。唐玄宗对此烦极了,趁机将张九龄降职。于是,李林甫大权独揽,唐玄宗与杨贵妃天天歌舞升平。

张九龄虽被罢相,但他为人处世的风度却一直被唐玄宗记在心中,李林甫每次向唐玄宗推荐宰相之才,李隆基总要问:“卿推荐之人,风度如九龄否?”让李林甫等人甚为尴尬

张九龄不仅是一代贤相,而且在文学颇有建树,张说赞其“后出词人之冠”,他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绝句,他写的诗委婉蕴藉而托物言志,如《感遇》十二首,《西江夜行》《望月怀远》都为时人称颂。张九龄被贬后,于开元二十八年回乡扫先人之墓,患病去世,终年68岁。

篇9:白居易是哪个朝代的人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朱藤朱藤,温如红玉,直如朱绳。自我得尔以为杖,

大有裨于股肱。前年左选,东南万里。交游别我于国门,

亲友送我于浐水。登高山兮车倒轮摧,渡汉水兮马跙蹄开。

中途不进,部曲多回。唯此朱藤,实随我来。瘴疠之乡,

无人之地。扶卫衰病,驱诃魑魅。吾独一身,赖尔为二。

或水或陆,自北徂南。泥黏雪滑,足力不堪。吾本两足,

得尔为三。紫霄峰头,黄石岩下。松门石磴,不通舆马。

吾与尔披云拨水,环山绕野。二年蹋遍匡庐间,

未尝一步而相舍。虽有佳子弟、良友朋,扶危助蹇,

不如朱藤。嗟乎,穷既若是,通复何如,吾不以常杖待尔,

尔勿以常人望吾。朱藤朱藤,吾虽青云之上、黄泥之下,

誓不弃尔于斯须。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唐. 白居易《板桥路》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上香炉峰

倚石攀萝歇病身,青筇竹杖白纱巾。

上一篇:1创业计划书下一篇:读问道课堂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