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晕车的穴位是哪个穴位

2024-05-24

治疗晕车的穴位是哪个穴位(精选13篇)

篇1:治疗晕车的穴位是哪个穴位

很多人坐车的时候,晕车情况非常的严重,这是很难受的一件事情。有些人晕车的话可能一两天都没有缓过来,所以说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些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晕车的方法。这样子就可以更好的帮助自己。避免晕车问题的发生,下面就是治疗晕车的穴位介绍。

防治晕车按耳穴

按压耳穴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晕车呕吐,当你乘车感到不舒服时,及时按压耳穴:胃。这个穴位位于耳轮脚消失的地方,在胃痉挛的时候,这个穴位会有明显的压痛。需要注意的是,耳穴一般都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在这个区域内用探针或指尖仔细寻找,会发现某一个点的压痛比较剧烈,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穴点。

耳穴的按压手法

对“胃”进行刺激的时候,用手指的指尖垂直按压于穴位上,力量由小到大,以晕车的人能忍受为度。一侧穴位持续按压3~5分钟,休息2分钟后再次按压或换另一侧耳朵上的穴位。按压的时候注意不要用指甲掐,以免皮肤破损,压住以后也不要揉搓。

按压耳穴后的反应

按压胃反射区之后,首先耳朵局部会有很明显的疼痛,并且只有产生明显的疼痛之后才能见效。然后在持续按压一两次之后,胃中会有泛酸水的感觉或会打几个酸酸的嗝,这时呕吐的感觉会明显减轻或消失,标志着胃痉挛已经解除。

以上就是关于治疗晕车的穴位问题。通过这些介绍,希望大家可以更加的注重。如果你也是一个坐车就晕车的人。那么不妨尝试上面所介绍的这些穴位按压。这样对治疗晕车就可以带来很好的效果了。

篇2:治疗晕车的穴位是哪个穴位

治疗晕车的穴位主要有百会穴,合谷穴,内关穴,耳朵上的胃反射区,此外也可以按摩翳风穴,筑宾穴,头窍阴等穴位.

1、合谷穴

此穴位可直接作用于胃肠,有非常好的缓解头晕及恶心呕吐作用。

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相当于第一掌骨的末端与第二掌骨基地部连线的中点,也就是常说的“虎口”处。

2、内关穴

这个穴位通“心”,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按压内关穴是治晕车最常用的方法。

是指手掌内侧手腕处横纹正中上约2寸的地方。

3、足三里

是指外膝眼下三寸处与胫骨前脊外一寸点的交叉部位。按压时须根据个人的耐受程度,按压上述穴位1~5分钟,当自己感觉到有酸胀感时就可停止。

晕车穴位按摩方法

1、首先,闭目调神,身体肌肉尽可能放松,注意力集中到头顶,用食指和中指指肚按揉头顶的百会穴,力度适中,正时针与反时针各按揉30圈。

2、再用拇指指肚分别按揉手腕上的内关穴与手背上的合谷穴。

3、最后用两手的拇指与食指指端同时掐压耳朵上的胃反射区,力度可渐渐增大,以有疼痛感为好。

篇3:治疗晕车的穴位是哪个穴位

关键词:肺胀,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疗效,护理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 导致肺气胀满, 不能收敛的一种病症。目前治疗肺胀的特效药物应用到临床, 传统的西药治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 改善肺功能, 但是长期服药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巨大的负担, 另一方面随着患者对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疗效随之下降。祖国医学中药物敷贴、针刺、艾灸等均属于无毒的外治法, 为了探讨穴位贴敷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肺胀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应护理措施, 该研究通过对该院2009年1月—2013年2月期间40例肺胀患者进行治疗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40例肺胀患者,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17例, 年龄57~85岁, 平均 (67±4.78) 岁, 病程5~32年, 平均 (19±3.99) 年。辩证分类:痰浊壅肺证11例, 痰热郁肺证8例, 痰蒙神窍证3例, 阳虚水泛证3例, 肺肾气虚证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依据: (1) 有慢性肺系疾病病史多年, 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 经久难愈;常因外感诱发, 其他如劳倦过度、情致刺激亦可诱发; (2) X线检查:胸廓扩张, 肋间隙增宽, 肋骨平行, 活动减少, 横膈降低且变平, 两肺野透亮度增加, 肺血管纹理增粗、紊乱、右下肺肺动脉干扩张, 右心室增大; (3) 心电图检查提示右心室肥大的改变, 电轴右偏, 顺钟向转位, 出现肺型P波等; (4) 血气分析检查可见低氧血症或合并高碳酸血症;两组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20例, 男性11例, 女性9例, 年龄57~84岁, 平均 (67±4.29) 岁, 病程5~31年, 平均 (19±2.28) 年;对照组20例,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8例, 年龄58~85岁, 平均 (68±3.98) 岁, 病程5.5~32年, 平均 (20±2.01)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内科常规西药治疗, 用药法则参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治疗方案, 在低浓度氧疗基础上使用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祛痰剂。

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敷贴, 将黄芪、大黄、半夏、厚朴、苏子、茯苓等药物细末成粉, 加生姜汁调成糊状。穴位选择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将已制备好的药物, 直接敷在穴位上, 外敷塑料薄膜, 并以纱布, 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4 h, 每隔1 d贴治1次, 以20 d为1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 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镊取一段约1~2 cm长已消毒的羊肠线[国药管械 (试) 字2001第3030062号], 放置在腰椎穿刺针针管[国食药监械 (准) 字2010第3150554号]的前端, 后接针芯, 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 右手持针, 刺入倒所需的深度, 当出现针感后, 边推针芯, 边退针管, 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 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 敷盖纱布3~5 d, 穴位选择尺泽、列缺、足三里、丰隆、膻中。

1.3 护理措施

所有患者均接受以下护理措施。

1.3.1 一般护理

保持治疗环境舒适, 患者情绪条畅, 严密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 如出现咳嗽、气喘、浮肿等性质或程度的变化, 应及时汇报临床医师。

1.3.2 穴位护理

嘱患者采用舒适体位, 充分暴露敷贴/埋线部位, 并将操作部位清洁干净, 患者穴位敷贴后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 观察30 min无异常情况发生后才可离开, 敷贴后嘱患者避免过度出汗, 避免胶布滑脱, 敷贴拆掉胶布6 h后方可进行洗澡擦浴, 患者皮肤出现局部瘙痒、灼热, 属于正常情况, 如果出现起泡, 根据水泡大小采取措施, 小水泡可待其自行消失, 大水泡则可用一次性针头从水泡下方将液体引出, 外敷抗菌药。针对穴位埋线患者操作前做好与患者的沟通, 解释穴位埋线后可能出现出血、疼痛, 但属于正常范畴, 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埋线6 h后埋线部位才可接触水, 嘱患者每日刺激埋线穴位, 10 min/次, 每日数次。

1.3.3 辨证施护

1.3.3. 1 痰浊壅肺证

症见咳嗽痰多, 色白粘腻, 气短喘息, 怕风易汗, 脘痞纳少, 倦怠乏力, 舌质淡, 苔浊腻, 脉小滑。护理措施:此类患者多由于外感风寒诱发引起, 护理时注意嘱患者添衣保暖, 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5~26°之间, 避免寒邪再次入侵机体。观察患者畏风、恶寒、出汗、发热的变化, 观察患者咳痰颜色及声音变化, 嘱患者每2 h更换1次体位, 以促进痰液排除, 排痰障碍患者予协助翻身并拍背促排痰, 必要时借助吸痰器吸出痰液。中药需热服, 嘱患者多饮热汤、热水促进汗出使邪有出路, 注意及时更换湿衣物, 避风。清淡饮食、将茯苓、白术等健脾利湿化痰之品熬成热粥饮用[4]。

1.3.3. 2 痰热郁肺证

症见咳嗽气息粗促, 或喉中有痰声, 痰多质黏厚或稠黄, 咯吐不爽, 或有热腥味, 或吐血痰, 胸胁胀满, 咳时引痛, 面赤, 或有身热, 口干而黏, 欲饮水, 舌质红, 舌苔薄黄腻, 脉滑数。护理措施:此类患者多由于风热诱发引起, 护理时注意嘱患者多饮水, 观察患者体温、呼吸频率、咳痰颜色及声音、出汗情况的变化, 必要时采用冰袋、酒精擦浴等进行物理降温, 嘱患者每2 h更换1次体位, 以促进痰液排除, 痰液粘稠患者必要时采用雾化稀释促排痰。预防患者出现大便闭结, 嘱患者或其家属常顺时针按摩腹部, 出现大便不通畅时予番泻叶泡水日常饮用, 多进食新鲜水果。

1.3.3. 3 痰蒙神窍证

症见意识朦胧, 谵妄, 烦躁不安, 撮空理线, 表情淡漠, 嗜睡, 昏迷, 肢体抽动, 咳逆喘促, 或伴痰鸣, 舌质暗红或淡紫, 或紫绛, 苔白腻或淡黄腻, 脉细数或虚数。护理措施:此类患者多由于痰生内热, 扰乱神志诱发引起, 护理时注意患者神志、体温、心率等生命征的变化, 做好随时配合医师进行临床抢救的准备, 加强常规护理, 降低并发生发生的危险, 患者采取平卧姿势, 头偏向一侧, 避免痰液拥堵气道, 予定时吸痰、吸氧。清淡饮食, 部分患者予禁食, 必要时予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1.3.3. 4 阳虚水泛证

症见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心悸喘促, 腹胀濡泄, 形寒肢冷, 舌淡胖, 苔白滑, 脉沉细。护理措施:此类患者多由于阳气亏虚, 气不化水, 水邪泛滥而导致水溢颜面及四肢, 注意保暖、干燥, 观察患者浮肿、尿量情况的变化, 每2 h协助患者更换体位1次, 避免长时间持续同一体位造成局部组织受压过久, 护理过程中不可推、拉患者, 避免患者皮肤破损造成感染。水肿明显患者予低盐饮食, 避免生冷辛辣食物摄入, 鼓励患者多进食温热食物。

1.3.3. 5 肺肾气虚证

症见咳嗽无力, 呼多吸少, 气短而喘, 动则尤甚, 吐痰清稀, 声低, 乏力, 自汗, 耳鸣, 腰膝酸软, 或尿随咳出, 舌淡紫, 脉弱。此类患者多由于肺肾两虚, 不能主气、纳气, 气虚不能布津, 津凝为痰造成的, 护理时嘱患者多休息, 忌劳累, 体位多采取半坐卧位, 嘱患者少与人交谈, 避免伤气耗神, 观察患者呼吸、面容情况变化,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呼多吸少、紫绀、鼻翼扇动予吸氧, 做好配合临床医师进行气管插管等抢救的准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 临床效果

有效:治疗后肺系疾病症状 (如咳嗽咳痰等) 、体征累计积分改善率≥90%[5];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累计积分改善率≥60%;进步: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累计积分改善率≥30%;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累计积分改善率≤30%, 或症状无改善甚至反而加重[6]。

1.4.2 肺功能

入院第1天检查肺功能, 选取FEV1<3 750 m L (男性) ;2 500 m L (女性) , FVC<0.80、FEV1/FVC<70%患者, 监测入院后第1天和第7天肺功能, 采用改变的相对值均数进行统计分析:FEV1%或FEV1/FVC第1/7天改变相对值= (第1/7天FEV1%或FEV1/FVC—第1天FEV1%或FEV1/FVC) /第1天FEV1%或FEV1/FVC×100%。

1.4.3 动脉血气分析

监测入院第1天测量Pa CO2>45.0 mm Hg或Pa O2<80.0 mm Hg的患者, 取入院后第1天、和第7天数值, 采用改变的相对值均数进行统计分析:Pa CO2第1/7天改变相对值= (第1天Pa CO2—第1/7天Pa CO2) /第1天Pa CO2×100%, Pa O2第1/7天改变相对值= (第1/7天Pa O2—第1天Pa O2) /第1天Pa O2×100%。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AS 9.0统计软件完成。所有计量数据以 (±s) 形式表述, 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EV1/FVC均较治疗前改善, 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的比较

治疗后, Pa O2较治疗前升高 (P<0.05) , Pa CO2 (P<0.05) 均下降, 表明血气水平均有所改善。见表3。

3 讨论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转归而成, 临床以喘咳上气, 胸闷胀满, 心慌等为主症, 病因以久病肺虚为主, 由于反复感邪, 而使病情进行性加重, 病位在肺, 继而影响脾、肾、后期及心[7]。

穴位敷贴属于中药经皮给药中重要组成部分, 该方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对患者全身均有调节作用, 其作用机理仍处于探索阶段, 由于经络“内属脏腑, 外络肢节, 沟通表里, 贯穿上下”, 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的通道, 而穴位则是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 不仅反映各脏腑生理病理的机能, 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 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 联络脏腑, 沟通表里, 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该研究选用风门、肺俞、脾俞、肾俞进行穴位敷贴, 研究认为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储痰之器, 肾主纳气, 长期反复的肺系疾患发作, 必然伤及脾肾之阳, 最终形成肺、脾、肾气虚与痰伏于肺共存的本虚标实的病理基础, 结果提示通过穴位敷贴患者的肺功能、血气分析有了改善。

该研究选用尺泽、列缺、足三里、丰隆、膻中诸穴, 尺泽、列缺均属于手太阴肺经要穴, 刺激之可产生调节肺气, 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丰隆为化痰之要穴, 羊肠线持续刺激丰隆可助于肺胀患者化痰、排痰;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 具有调理脾胃、益气固表的作用, 膻中位于机体胸部, 属气会穴, 刺激膻中穴可实现宽胸理气目的, 以解决肺胀患者气短、胸闷症状[8]。该研究结果显示, 穴位贴敷及穴位埋线均有较好的改善肺胀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改善进程较对照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穴位贴敷及穴位埋线联合使用能尽快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唐笑[9]将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接受穴位贴敷+穴位埋线治疗, 观察组选择在三伏天接受穴位敷贴, 结果证实两组疗效相近 (P>0.05) , 研究认为肺胀发作尤以冬季多见, 于三伏天进行穴位治疗, 人体阳气最旺盛, 冬病夏治, 可以更为有效的益气敛肺, 促进病情恢复, 故研究认为三伏天进行穴位敷贴的疗效可优于平时, 且可使患者免去埋线的疼痛, 但三伏天1年仅有1次, 治疗时间受到限制, 不利于治疗的全面开展, 故该研究认为穴位贴敷+穴位埋线治疗肺胀还是有理想的临床价值。

该研究在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护, 根据不同证型患者进行不同护理措施, 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在进行辨证施护的同时做好穴位敷贴和埋线的专项护理, 避免并发症发生, 进一步提高了疗效。

参考文献

[1]付迎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 (4) :305-306.

[2]樊斗霜, 常生杰, 李巧玲.“三伏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2 (1) :80-81.

[3]张丹, 张小兰.中药穴位贴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及护理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6 (21) :107-108.

[4]吴文洁.65例肺性脑病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20) :1867.

[5]戈云, 周惠丽, 张福瑜.体外振动排痰仪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 2013, 9 (6中旬刊) :12-13.

[6]张绍塘.厄多司坦与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 2013, 11 (4) :5-6.

[7]陈鹃.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8 (1) :280-281.

[8]乔莉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1.30 (2) :47-48.

篇4:按摩哪个穴位能治疗性功能障碍?

我今年32岁,婚龄9年。从结婚第二年开始,我就有勃起不坚、早泄等性功能障碍,多方求医,疗效欠佳,我几乎失去了治愈的信心。前不久,听人说按摩很神奇,能治我的病。请问,按摩哪些穴位能治疗性功能障碍,具体按摩手法是什么?

读者 古月澄

古月澄读者:

男人经常自我按摩以下4个穴位,对性功能保健和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大有益处:

穴位一: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人称“男人第一穴”。经常按摩足三里,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补肾壮阳,对治疗男性勃起不坚、早泄、脾胃虚弱等症有帮助。

穴位二:肾俞穴。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处。经常按摩肾俞穴,有补益肝肾、填精益髓的作用,能治疗遗精、勃起不坚、遗尿、腰痛、腰膝酸软、头昏目眩、耳鸣等病症。

足三里、肾俞穴按摩手法:手握成拳,以食指第一指节的背面为着力点,或者手自然展开,以拇指腹为着力点,在选定的穴位上绕圈按揉。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或先向左画圈20次,再向右画圈20次,早晚各做一次。

穴位三:气海穴。气海穴在下腹部的中线上(直线连接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肚脐往下3/10的位置即为此穴),按摩此穴有益气壮阳的作用,能辅助治疗男子遗尿、勃起不坚、遗精、滑精等病症。

穴位四:关元穴。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经常按摩关元穴可以治疗性功能低下、早泄以及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病症。

气海穴、关元穴按摩手法:仰卧,两手重叠,先沿着肚子中线,由上至下推,重复20次。再分别从两侧的肋弓下缘,向下推至大腿根部,也是20次。最后,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脐部周围,并逐渐扩大至整个腹部,按摩两三分钟后,再按逆时针方向,以同样的方法按摩两三分钟。

医生 辛德群

〔编辑:陈彤〕

篇5:牙痛按哪个穴位呢

一、牙痛按摩手部穴位止痛

牙痛时我们可以按摩手部4个反射区,就能够快速止牙痛。第一个是在大拇指根部位置的口腔反射区。第二个是食指指甲根部的那个位置。第三个和第四个是位于中指根部两侧的两个点。

按摩方法:

1、左手虎口打开,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按住虎口位中央(合谷穴),然后适当用力刺激该穴位。接着换另一手。

2、用大拇指指尖按住食指指甲处。

3、利用大拇指指尖,对中指指根处两侧位置进行按压。

二、上齿痛 按迎香穴

如果上齿牙痛,则应指压“迎香”穴道。“迎香”穴位于鼻翼旁1厘米左右两处,只手压就会有疼痛感。此穴位不仅对防止上齿牙痛有效,连鼻子不通也有效。另外,上齿痛还可以按摩人中、下关、足三里、内庭穴。

牙痛按摩哪个穴位 牙痛怎么快速止痛 牙痛按摩止痛

三、下齿痛按曲池穴

如果下齿牙痛,则左右手指相互交叉,用拇指放在上面的手的中指向桡骨延伸,寻找一压就有痛感之处。另外,下齿痛还可以按摩手三里、曲池穴。

这些穴位指压时,都应一边吐气一边按压10秒钟之久。如此反复20次,上下齿的疼痛会立即减轻,治疗下齿牙痛的指压穴道法,置于上方的拇指可以左右相互更换。

篇6:按哪个穴位能瘦身呢

抓带脉瘦腰

减肥时,不要忘了每天拿抓此处200下,有很好的瘦腰效果。抓带脉可以刺激内脏蠕动,增强活力,改善便秘,最重要的当然是能赶跑腰部赘肉,这个嘛,裤腰带很快就告诉你效果的!

敲击风市瘦大腿

瘦大腿,第一个选的有效穴位是风市穴,要用敲击法。做法:对着该穴位敲100下为宜,力道由轻到重为好,效果出来会让你大吃一惊,原来肥肉都被敲走了!

捏梁丘穴塑造完美腿部曲线

做法:将该处的肉轻轻捏起揉按3分钟左右。这个办法,对自己腿部线条不太满意的MM们可以试试。捏提梁丘穴,对于腿部尤其是大腿的曲线有很好地塑形作用。

揉殷门穴让腿一直这么瘦

做法:在殷门穴处用掌根进行揉按,力道要稍微大点,按揉2分钟即可。这样可以让腿部肥肉不反弹,对于肌肉型的腿部也有一定改善作用。殷门穴,膀胱经穴位,是重要的排毒通道,对于腿部减肥效果不俗。

篇7:头痛按摩哪个穴位可以缓解

1、天柱穴按摩法

位置:天柱穴是足太阳膀胱经重要穴道之一。位于后发际5分,第一颈椎棘突下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寻找方法: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天柱穴指按法

坐姿,两手交叉拇指分别按住穴位处。先按右穴,然后按左穴,头部向左稍倾,呼气并数“1、2”,渐渐用力,数“3”时强按穴位,吸气并数“4、5、6”,身体放松,头部恢复原位。

注意事项:头部向一方倾斜时,指按另一方的穴位。

指擦法:坐姿,用双手拇指在天柱穴上下5厘米左右,呼气并慢慢擦揉天柱穴。

按摩量:左右天柱穴先做指按法一次,再做指擦法一次,即一回。重复动作3~6回。

2、太冲穴按摩法

位置: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足背第一、二趾缝上2寸凹陷中。

指按法:坐姿,右脚搭在椅子上,右手中指垂直按住穴位处,呼气并数“1、2”,渐渐用力,数“3”时强按穴位,吸气并数“4、5、6”,身体放松。

指擦法:坐姿,用右手拇指在右脚太冲穴上、下3厘米左右,从脚前部向脚根部,呼气并慢慢擦揉。

按摩量:指按法一次,指擦法一次,即一回。左右脚穴位各做3~6回。

篇8: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体会

1—般资料

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笔者采用穴位敷贴治疗28例,其中50~70岁13例,40~50岁有8例,20~40岁有7例,其中20例有明显的咳嗽、喘累、气促等症状,这一类患者在采用穴位敷贴的同时,另外进行了抗炎治疗,其余症状轻的患者均只用清凉油调敷芥末成泥,用壮骨麝香止痛膏把芥沫泥敷在肺输、大椎、天突、膻中等穴位上。敷贴24h后,咳嗽明显减轻,连续贴1个疗程,喘累症状得到好转。一般感冒引起的咳嗽贴1疗程就可以痊愈;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一般敷贴3到5个疗程,(病情严重者辅助抗炎治疗)就可以痊愈。

2 理论依据

一般认为哮喘的发生与发展与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神经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其中,炎症反应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哮喘的本质。所以如何抑制炎症反应,是哮喘防治中的重要环节[2]。祖国医学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导致痰阻气道,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肺气上逆,而穴位敷贴通过作用于人体穴位,有降气平喘、祛痰利气,豁痰之功[3],同时通过“吸收”、“透射”、“反射”、“渗透”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从而激发机体细胞活性,有效改善人体微循环,提高组织供氧,改善新陈代谢,加速人体所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起到抑制炎症,增强免疫力的作用[4]。

3 方法

3.1 穴位的选择

一般选用天突、膻中、肺腧、大椎穴,根据病情配定喘、玉堂、紫宫穴、膏肓、足三里等穴。

3.2 敷贴的药物

白芥子、元胡索、细辛共为末和匀,用清凉油调敷泥,用壮骨麝香止痛膏贴在穴位上。

3.3 敷贴的疗程

7d为1疗程,每日1次,每次12~24h,一般感冒引起的咳嗽贴1疗程可痊愈;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一般敷贴1d就有所减轻,2~3个疗程好转,5个疗程就可痊愈。

4 疗效观察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好转: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未愈:症状无变化。

5 结果

28例中治愈8例(31%),好转15例(53%),无效5例(16%),总有效率为84%。

典型病例:患者某男,57岁,2007年4月感冒后呼吸急促,胸膈满闷,咳嗽,动则喘累,喉中哮鸣有声,痰少咯吐不出,面色晦暗,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玄紧。中医诊断为“哮喘”。患者采用西医抗炎治疗1周不见好转,仍然咳嗽、气喘,故采用敷贴,1d后就明显减轻,连续敷贴治疗了3个疗程,同时辅助抗炎治疗7d,至今未复发。

6 体会

哮喘系宿痰伏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该病在现代医学中称为支气管哮喘。截至目前,国内外对哮喘尚无特效治疗办法。根据“痰”为该病本质的认识,结合传统的敷贴方法,选用芥末泥在膻中穴、肺腧穴、大椎穴、天突穴处敷贴,取得了明显效果。该法之所以能取得疗效,原因在于:其一,膻中穴治哮喘,为八会穴的气会穴,有降气平喘之功效;天突、定喘、肺腧、大椎穴四穴治疗咳嗽、祛痰、平喘为理气豁痰之要穴[5];其二,芥末,入肺经,祛痰利气,有豁痰之功。其三,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相应的穴位,并辅以抗炎治疗,更有效地激发机体细胞活性,改善新陈代谢,加速人体所需要的生物酶的合成,起到抑制炎症,增强免疫力,治疗哮喘的作用。

摘要:应用中医理论选取有效穴位,根据“痰”为该病本质的认识,结合传统的贴敷方法,选用芥末泥在膻中、肺腧、大椎、天突、定喘等穴处敷贴,取得了明显效果。

关键词:哮喘,穴位敷贴

参考文献

[1]孙滨.哮喘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4,17:197-198.

[2]虞金龙.穴位敷贴治疗预防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4(23).

[3]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出版社,2004.

[4]吴琛,徐美云.穴位敷贴治疗咳喘症189例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4,1.

篇9:食欲强哪个穴位可控制自己的食欲

一、吃点零热量的食物

想吃东西的时候先喝一杯白开水,让零热量的水占据胃的容量,稀释胃酸,冲淡饥饿的感觉。或者吃点水果或蔬菜,没热量的纤维素吃进去有吸水的作用,体积膨胀后可以占据胃的空间,可以增加饱足感。吃水果的话最好选择苹果,苹果含有丰富的果胶pectin,这是一种能抑制食欲的水溶性纤维。营养专家认为,果胶能减慢消化过程,令饱满的感觉更持久。

二、转移想吃东西的注意力

人最怕闲着,一闲嘴就容易馋,而且不愿运动,会犯懒。用工作来填补空闲时间就没有时间去想该吃什么零食,那么自己控制饮食的意志力也会增强。这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减少嘴馋的欲望,让自己忙碌起来,身体或大脑产生运动,补充点能量也就理所当然,不用纠结会不会发胖的问题了。

三、进行穴位按压抑制食欲

方法1:将食指按在人中穴的部位,在10秒钟之内,迅速按30下。这种方法可以让胃部立刻就不再有饥饿的感觉。但如果不想引人注目,最好不要在公共场所做。

方法2:当你想吃零食时,用食指与中指的前端按压手腕内侧,然后沿着拇指下方的部位慢慢按压到小指。

方法3:当你忍不住想要大吃一顿的时候,不妨用食指和中指的指尖按压胸部肋骨和肚脐之间的中心点,在10秒内做30下。此法可使胃部产生饱胀感,有效减少饥饿感。

方法4:遇到紧张或压力的时候,你可能会食欲大增,这时两手掌心相对互压,从食指下方一直压到肘关节部位,可消除紧张情绪,减缓压力。

四、规律运动

很多人觉得运动会让肚子更饿。事实上运动后,身体会释放出一种能够抑制饥饿感的化学物质。从长期来看,运动能帮助稳定胃口。常运动的人更能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研究进一步显示,有规律地进行运动的人会吃更多的高碳水化合物、低卡路里的健康食物。

五、补充少量糖分

糖分通常被视为节食者的大敌,但糖分实际上也是一种天然的食欲抑制剂。这是因为糖分很快就被血液吸收,会让人一下子就觉得饱。另外,糖分也被认为能刺激大脑脑内啡的释放,让情绪高昂,这样就不必用吃东西来让自己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

七、用牙刷清理舌头

篇10:咽喉肿痛按摩哪个穴位比较好

穴位按摩治咽喉肿痛只需一穴。感冒、上火、长时间讲话,都有可能出现咽喉肿痛症状。中医专家认为,除了喝水,吃治咽部的中药、中成药或西药外,还可通过穴位按摩来缓解咽喉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咽喉为肺胃所属:咽接食管,通于胃。喉接气管,通于肺。外感风热,肺胃实热等产生的热证,皆可引起咽喉肿痛。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穴位,“照”意为照射,“海”意大水,“照海”合并,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生气作用,正好能缓解引发嗓子疼的热证。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按压时,不可用蛮力、猛力。中医推拿讲究得气,按压中感到酸、麻、胀就已经达到得气的效果了,不是按得越疼越紫越好。按压的时间也不易太长,5―10分钟即可。为了增强清咽利喉的效果,还可以配合按压列缺穴、太溪穴和天突穴等,几个穴位相互交替,避免因按压过量而造成皮肤、软组织损伤。

除了按摩照海穴外,还可用胖大海一枚,麦冬三四个,玄参五六片,沸水冲泡服用,也可达到消肿利咽的效果。

如果咽部不适症状严重,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篇11:腰间盘突出按摩哪个穴位比较好?

自我按摩穴位和手足反射区:

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委中:胭窝正中点。

阳陵泉:髌骨下缘外方后2寸凹陷中。

环跳:骶骨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连线外1/3处,臀肌丰厚处。

腰部压痛点:多见于第四、五腰椎,第五腰椎第一骶椎间隙旁开0.5cm处。

腰椎反射区:双足弓内侧第一楔骨至舟骨之下方。

肾上腺反射区:双足底第二跖骨与趾骨关节形成的八字形交叉点下方。

自我按摩方法:

1.坐位,一手掌根放腰痛处,自腰至臀,逐渐向下按揉3~5遍。

2.拇指与余四指相对,捏拿大腿及小腿3~5遍。

3.拇指指间关节或指尖点按揉大肠俞、关元俞、委中、阳陵泉、环跳、腰部压痛点,每穴100~300次,酸胀为度。

4.握空拳,以拳眼叩击腰及臀部100~200次。

5.双手掌根着力,摩擦腰部50~100次,以热为度。

6.坐位,拇指搓揉腰椎反射区、肾上腺反射区。

每日按摩1~2次。腰间盘突出经自我按摩,症状缓解后,注意平时睡硬板床,腰部注意保暖,腰部扎一宽腰带减轻腰部负重。另外,每日睡觉前进行五点支撑,锻炼腰肌。

篇12:治疗晕车的穴位是哪个穴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204例, 全部患者均在我院确诊, 且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将其随机分为穴位按摩组、、穴穴位敷贴组和联合治疗组各68例。穴位按摩组患者中, 男性35例, 女性33例, 年龄50~78岁, 平均年龄 (65.7±2.5) 岁;穴位敷贴组患者中, 男性37例, 女性31例, 年龄53~76岁, 平均年龄 (66.3±2.8) 岁;联合治疗组患者中, 男性38例, 女性30例, 年龄55~77岁, 平均年龄 (69.2±2.1) 岁。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穴位按摩组:嘱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 保证屈膝60°, 操作者站在患者的患侧面, 将膝关节作为中心, 循经对患肢连续拍打60次以充分放松患肢。采用双手掌交替以髌骨为中心对膝部进行掌擦以致局部微红发热, 后采用拇指指腹对选定的穴位行连续揉按1min。取穴定位为:内外膝眼穴、阳陵泉穴、委中穴、承山穴、足三里穴、鹤顶穴、血海穴及膝阳穴[2]。

穴位敷贴组:将准备好的寒痹散穴位敷贴在选用的穴位上, 穴位的选择与穴位按摩组一致, 每日1次, 平均贴敷时间为5h, 连续使用10日。

联合治疗组:具体操作方法为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联合应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对比三组患者的膝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 (WOMAC) 及膝关节各项体征积分, 其中WOMAC评分指标包括膝关节疼痛程度 (0~20分) 、膝关节僵硬程度 (0~8分) 及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0~68分) , 分值越大, 说明病情越严重。膝关节各项体征积分指标包括膝周压痛 (0~2分) 、膝关节肿胀 (0~2分) 及关节活动度 (0~3分) , 分值越大, 说明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WOMAC评分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 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膝关节疼痛程度、膝关节僵硬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联合治疗组的膝关节疼痛程度、膝关节僵硬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低于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三组患者膝关节各项体征积分比较

经过治疗, 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膝周压痛、关节活动度及关节肿胀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联合治疗组的膝周压痛、关节活动度及关节肿胀评分均明显低于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3.1 穴位敷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特点

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穴位敷贴药物为寒痹散, 方中包括具有散寒、除湿、止痛功效的草乌、川乌、独活等;具有消肿止痛、温经通络功效的赤芍、姜黄;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红花、当归等[3]。在应用于膝骨性关节炎治疗过程中发挥祛瘀散寒、抗炎止痛的作用, 同时可有效改善与缓解微循环, 达到组织修复的目的。将此中药方贴敷于各个穴位上, 不仅可通过药物透过皮肤表面直接作用于局部位点发挥药物功效, 同时可对穴位产生刺激作用, 增强其临床治愈效果[4]。

3.2 穴位按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特点

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定点穴位进行拍打, 同时采用掌擦膝部, 将周围组织及关节发生的粘连及痉挛解除, 有效改善髌骨支持带的平衡, 同时增加关节的活动力度, 维持关节及肌力的稳定性, 有效恢复膝关节各部分张力及应力的平衡, 从而达到恢复膝关节功能的目的[5]。另外, 采用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从而在减轻关节疼痛的同时, 也可增加肌力, 进一步促进关节软骨及韧带功能的恢复[6]。

我院将穴位敷贴及穴位按摩联合应用于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过程中, 研究结果显示, 联合治疗组的膝关节疼痛程度、膝关节僵硬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低于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联合治疗组的膝周压痛、关节活动度及关节肿胀评分均明显低于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联合治疗相较于单独治疗不仅可充分发挥穴位按摩的优势, 有效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僵硬度, 同时可通过二者联合应用加强对穴位的刺激效果, 提高临床疗效[7]。综上所述, 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可作为一种理想方法应用于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4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 随机分为穴位按摩组、穴位敷贴组和联合治疗组各68例, 比较三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的膝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 (WOMAC) 及膝关节各项体征积分。结果:经过治疗, 联合治疗组的膝关节疼痛程度、膝关节僵硬程度及日常生活力评分均明显低于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治疗组的膝周压痛、关节活动度及关节肿胀评分均明显低于穴位按摩组及穴位敷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突出, 可显著缓解并改善各种症状与体征, 预后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穴位按摩,穴位敷贴,预后

参考文献

[1]周洪保, 张曦, 吕正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进展[J].中医药导报, 2012, 18 (2) :87-89.

[2]阳旭升, 靳嘉昌, 靳荷.中药外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 2010, 22 (2) :35-36.

[3]马德库, 武宏, 王增立, 等.骨关节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7, 13 (6) :583-584.

[4]郭欣宇, 马英, 曾燕, 等.绝经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浆性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10) :852-853.

[5]肖东亮, 赵劲民.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新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 :14-16.

[6]贺宪, 魏春山, 蔡智刚, 等.膝骨性关节炎的病机和防治机制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 2005, 24 (2) :73-74.

篇13: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病人均为我院呼吸科住院病人, 其中男90例, 女110例;年龄9岁~70岁, 平均62岁;病程6个月至20年, 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

1.2 方法

选用白芥子、细辛、麻黄等磨成粉状, 用新鲜生姜汁调制成药饼, 对称性地敷贴在病人脊椎旁的肺俞、心俞、膈俞、定喘等特定穴位上, 每穴一片并辅以低频脉冲治疗30 min, 脉冲量由小逐渐增大, 依病人耐受程度而定, 然后去脉冲用医用胶布固定每个穴位的药饼, 时间6 h~8 h, 10 d为1个疗程, 每年3个疗程, 共30 d, 连续治疗3年。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居室环境

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保持治疗室空气清洁, 每日定时开窗, 但应避免对流风直吹病人。室内温度保持在冬季18 ℃~22 ℃、夏季19 ℃~24 ℃、湿度50%~60%;对花草过敏者室内避免摆放花草, 流感流行季节避免流感带菌者接触病人, 每天对治疗室进行空气消毒, 避免烟雾及粉尘刺激。

2.1.2 饮食

哮喘病人在哮喘发作时勿勉强进食, 在发作缓解后给予进食营养丰富的清洁饮食, 治疗期间多吃水果和蔬菜, 避免进食能诱发哮喘的食物, 如牛奶、鱼、虾、蛋等, 同时协助病人多饮水, 以补充喘憋、出汗过多而失去水分,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排便用力所致的疲劳。

2.2 心理护理

因哮喘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病人常有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反应, 故应及时向病人解释病情, 经常与病人交流, 治疗前向病人说明穴位敷贴治疗的特点、特色、疗效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以消除其紧张情绪;治疗后皮肤不会留下疤痕、消除不良情绪, 使其心情愉快配合治疗。

2.3 皮肤护理

敷贴前清洁皮肤, 擦干汗液, 保持皮肤干燥。敷贴后向病人讲解注意事项、时间及影响药效的因素。敷贴完毕, 宜用温水清洁皮肤, 勿用力擦洗。当局部出现皮肤色红、疼痛时, 嘱病人勿用手挠抓, 用皮炎平涂抹, 如果皮肤出现水疱, 在无菌操作下, 用注射器从水疱最低处, 抽出渗出液, 碘伏涂抹, 皮肤溃破时不宜敷贴, 夏季天气炎热出汗时, 避免水疱继发感染。

3 结果

本组病人均完成3个疗程, 临床控制50例, 显效87例, 有效43例, 无效20例, 总有效率达90%。

4 讨论

支气管哮喘主要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1]。哮喘防治目标为控制、消除症状, 防止反复发作及加重, 改善肺功能至最佳水平, 维持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避免药物副反应, 预防发展为不可逆气道阻塞, 预防哮喘的致命性结果。长期有计划的防治, 可保持疗效和预防复发。将药物敷贴在穴位上, 辅以低频脉冲, 使药物经穴位透入机体通过经络而刺激全身, 可全面调整脏器功能, 提升正气, 提高人体免疫力[3]。从根本上改善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减少发病次数, 通过积极的皮肤护理、心理护理、避免并发症发生, 为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景春, 平芬.实用呼吸病学[M].石家庄:河北种子技术出版社, 2004:2.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6-18.

上一篇:古诗歌第一单元学案下一篇:学校取暖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