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六环节

2024-05-25

三段六环节(精选9篇)

篇1:三段六环节

“三段六环节”课堂模式赛讲活动心得体会

吕卓卓

通过这次听课,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这些课的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

1、教态亲切自然,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灵活地进行

授课,具有感染力。

2、能够熟练,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们接触到的知识直观、立体、生动。

3、干练、利索,驾驭课堂能力强。

二、他们上课都具有一些共同点: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

2.教学过程精致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课外拓展,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去归纳、去概括、去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总之,本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并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这些教师就象是面镜子,从中折射出自己身上许多问题,例如:课堂教学设计,重难点的把握等等。记得某位专家曾说过,“教学就像一盘菜,呈现方式、教学的仪表、举止的完美就如一道菜是否具备色香味,而知识点的落实及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利就如这道菜是否有营养,只有有营养才是最具价值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像厨师一样,不仅能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来,更重要的是能做一道对学生来说能营养终身的菜来。”成为这样的教师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以踏踏实实、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篇2:三段六环节

张立芹

2012-10-25

“三段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很多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而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小组学习的指导,使得学生在小组内不会研究,不会合作,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随着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我校也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制定了英语课堂“三段六环节”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说一说我在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研究的几点做法:

一、自主预习阶段。

预习,就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依据教材和教师的提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断、想象等心智活动,并在预习过程中尝试、置疑,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在课堂学习时与教师的思维互相沟通,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七年级学生,我在引领学生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时都鼓励学生自主预习,这个课前预习可以同学间先共同研究,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通过课前的预习阶段,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为下一步的小组合作探究做好了铺垫,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不是盲目的流于形式,抓不到重点。

二、合作探究阶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是中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视为灵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这一阶段中我主要做好一下四点:

1、分好小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而且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明确任务。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3、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4、保证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合作交流以及展示质疑的时间。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省略或缩减这一时间。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英语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达标检测阶段。

达标检测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抓好两环节的教学。

1、练习要做到分层。

这一环节是对一节课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检验,为了让学生能很好的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千万不要怕麻烦,一定要做到分层设计练习。使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层次的开发,让智优生真正吃得饱。

2、课堂评价。

篇3:三段六环节

准备阶段:包括课前预习、预习反馈、精彩导入三个环节。

导学阶段:包括启发设疑、研究讨论、环节小结、巩固练习四个环节。

评价阶段:包括目标再现、达标检测两个环节。

基于本人的教学体会, 结合三段九环节教学模式小结一下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展示学习目标和目标再现, 实行目标性教学

(一) 展示目标和目标再现的作用

以往的课堂教学缺失学习目标展示, 学生盲目听课, 根本建立不起来一节课的知识结构。而三段九环节教学模式向学生展示层次分明的学习目标, 这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开课就使学生明确一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 同时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 从而使学生听课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二) 目标展示和目标再现的形式

1. 目标展示的形式

所谓说目标不如写目标, 教师写不如师生一起写。教师板书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便于学生随时掌握讲课进度, 明确自己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学生记目标可以为学生的课下复习提供复习提纲, 当整章知识学完之后, 学生自己还可以很容易地列出一章的知识结构。别小看目标展示的几分钟, 它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和深远的。

2. 目标再现的形式

有了前边的目标展示, 目标再现主要是两种形式, 一种是学生自己对照展示的学习目标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这种形式适合目标非常具体的新授课和复习课。另一种是由师生共同总结一节课的内容:包括主要知识点和主要的思想方法, 这种形式适合小知识点比较多、展示的目标不能将所有的知识一一罗列的新授课。

(三) 学习目标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

学习目标制定要全面, 即应该涵盖一节课所有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应该具体掌握到什么程度, 是认识、是了解、是理解、是掌握, 还是要求会灵活应用, 都要有层次地写具体、写明确;但目标也不宜太多, 否则又会让学生感到迷乱, 无从把握。在目标的制定上教师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

二、导学阶段:启、研、结、练, 实行主体性教学

(一) 主体性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知识周期的缩短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光靠积累和掌握一些现有的知识已无法应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必须具备自我学习, 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因此,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时刻铭记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 启、研、结、练的具体要求和做法

三段九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主体部分, 即导学阶段每个知识点的传授应包括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启发设疑, 研究讨论, 环节小结, 巩固练习。在这个阶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教师是指导者, 课堂中的教师好比是导演, 要发挥好导演的功能。

教师的“启”, 是说教师通过设置一些启发性有梯度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思考、探究、研究讨论的方向和范围, 同时适当降低得出结论的难度, 这和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有相同之处, 但又不完全一样。“研”是指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判断、探索、质疑,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等, 有难度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结”即环节小结, 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形成的知识结论, 应该加以总结, 总结的形式可以由学生来完成, 不足和不妥之处, 教师补充和纠正, 重点内容教师应该板书, 同时要求学生做笔记。“练”, 即巩固练习, 学生尝试用获得的新知来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完全掌握新知进而形成能力的目的, 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启发设疑、巩固练习、达标检测、作业布置要有层次

(一) 分层教学的优点

我们必须承认,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 那么怎样来处理“平行班”中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呢?就是采用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避免整齐划一出现的有些学生“吃不饱”, 有些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上有所突破, 有所发展, 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二) 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

我认为数学习题的层次可以分为下面三个层次:一是对概念和公式的识记和直接应用题目, 比如, 把概念安排成填空题, 把公式中的字母替换成比较简单的数字等;二是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简单变式练习, 比如, 对分式方程的理解, 从所给方程中选出分式方程, 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变形等;三是拓展性题目, 这个层次难度相对较大, 适合基础好要升学的同学拓展思维。

四、课堂教学应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一) 激励性学生评价的优点

激励理论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积极性与心理满足的程度有密切联系。激励性评价可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积极性, 使学生时常获得心理满足的体验, 从而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浓厚的学习兴趣, 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二) 激励性评价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亮点, 及时地捕捉称赞学生的时机, 以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向积极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激励性的语言要言之有物, 要使学生确实受到鼓舞。

激励性评价不是只对学生进行表扬和夸奖, 当学生出现问题, 犯了错误时, 我们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批评, 但批评的方式应该建立在关怀、坦诚和尊重的基础上。最受学生欢迎的批评方式, 也是善意的带有激励性质的批评。况且没有不上进的学生, 任何时候都要看到学生的优点, 要善于因势利导, 采取激励性的批评方式, 让批评在踏雪无痕中进行。

篇4:“三段六环节”模式下的始课艺术

【关键词】情境;方法;兴趣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感氛围,并设置一定具体的环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自感受,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那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创设课堂情境、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

营造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把课堂变成学生放飞心灵的空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尽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尊重学生的发言,让他们轻松愉快的心境去思维。课堂上要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还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创设问题,探究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当学习遇到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当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课堂气氛也就变得宽松和谐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浓了许多,教师讲授的东西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采用多种形式,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

1.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的肢体、姿态语言显得富有激情,学生更容易被感染。借助实物、图像创设情境。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及实验、实践活动等。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像、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也可以学生动手以绘画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加深对内容的对课文的理解。

2.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

(1)朗读——声情并茂。在课上运用朗读,一方面可以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从而体验情境;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激起对语言的热爱。

(2)描述——绘声绘色。绘声绘色的描述,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比喻——精彩贴切。善用比喻,不仅会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还能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习兴趣。

3.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习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内驱力的一种最有效手段。

一个好的问题,就像投在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不断思索下去。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学会设疑,在解决问题中领悟内涵。

4.运用想象创设教学情境

爱因斯坦曾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学生的情绪往往在想象情境中得到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展。如学习《喂——出来》一文,这篇文章是一篇科幻小说,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内人寻味、但好像故事又未完,这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三、突出实践,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语文的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主要的不是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习得来获得。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丰富的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如在教学《人类的语言》一文的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学生掌握基本要点后,从课本中走向生活。使课本有限地内容更加丰富多采,也使得抽象的语言术语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领会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主动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今天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有着快乐心态的老师引领着学生奔向幸福的终点。让我们开动脑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真正领悟读书的内涵与真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赵谦翔.《倾大写之爱、育大写之人》

[3]《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4)

篇5:书梅“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

摘要:古诗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古诗文教学的自身特点,利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古诗文教学的“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即泛读——精读(音读——意读——情读——悟读)——研读。本文介绍了“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的理论基础、基本流程及操作,并以《蜀道难》课堂实录为例,具体阐述了诵读法的应用及效果。

关键词:诵读 泛读 精读 研读 自主 合作

古诗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文教学,一方面提高古诗文的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古诗文教学的自身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古诗文教学的“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

一、“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的理论基础

1、朱熹的诵读法:熟读精思,口诵心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十分推崇诵读法。

宋代朱熹集前人读书的经验,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记载于教育论述之中。《朱子读书法》中记载了朱子读书有六条,其中有一条曰“熟读精思”。朱子阐释道:“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人名)数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朱子这里的“诵”。其实也把“读”的含义包括在其中了。他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首先“必须成诵”。而且对“诵”他还作了如下阐释:“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对这种熟读精思中的“诵”,他在另外的文中又具体解释道:“凡读书须整顿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不仅对“诵读”时的形体提出了要求,对“诵读”的要点作出了规范,而且对“诵读”的精髓也作了进一步揭示,即读书应“三到”,进而对“心到最急”又作了强调,这就更充实了“熟读精思”中的“精”。

综上所述,诵读法朱熹所赋于它的精髓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地位,朱子后的教学论集都把“诵读”写进教学规范中。

2、叶圣陶诵读法:熟读成诵,宣读吟诵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诵读法推崇备至。他认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这段话表明他对诵读的理解是“熟读”、“成诵”。

叶老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道:“读法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他还分别指出两种读法的特点:“至于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而“文言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的。叶老特别强调“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另外,他还把文言的吟诵与白话的吟诵作了区别。文言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这就是说吟诵是有一定的曲调的。白话吟诵,“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语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功夫。”这段话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朗诵。不难看出,叶老把诵读法分解成了“宣读”和“吟诵”,这实际上是将“诵”和“读”,用表内容的“吟”和表形式的“宣”作修饰,使其成为更具体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从其本质上讲,叶老的不同提法与古代所提的“诵读”没有太大区别。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叶老对“诵读”作用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自己的学习上,而且还扩大到宣讲上,因此,叶老提出了文言的“吟诵”还要“畅发读者的感兴”,这种“畅发”虽不同于“白话吟诵”,但它还得通过“调子”表达出来,即强调有感情的诵读。

3、新课标倡导:泛读、精读、研读三位一体 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明确提出: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2)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3)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4)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5)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6)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从这些表述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新课标倡导泛读、精读、研读三位一体,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

4、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加德纳尤其注重“智能情境性”,即学生通过对环境的探究,通过参与真实世界的实践,就可获得现实情境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即提高了自己的智能。

“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智力活动。它是言语视觉分析器、言语运动分析器、言语听觉分析器的活动和大脑中枢协同活动。学生在反复诵读时,他的感知、联想、想象、情感、思维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起作用,从而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5、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与行是交互的----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参与实践促进了学习和理解。概念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被完全理解,意义是在互动中建构的。尤其是母语的学习,不只是靠“学得”,更主要是靠在各种语言环境中利用各种传媒资源(语言训练素材)“习得”。

“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通过诵读、合作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场合中感知、理解语文,调动积累,从形象感知达到理性的顿悟,缩短了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自觉的活动,使学习能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地进行。

6、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生应是主动的信息吸收者,人脑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的。学习者以长期记忆的内容和倾向为依据,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断,并且借助于自己头脑中长期贮存的知识和信息对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因而学习者对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的把握,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

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

“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正是以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课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新知的合理建构,提高自己在生活中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的含义

在研究前辈诵读法的基础之上,根据我校学生实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我总结了三段六环节诵读法,在开放性阅读中,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从而达到对诗文全面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是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即通过泛读相类的美文导入新篇,明确目标;通过精读(音读、意读、情读、悟读)协调学生眼、口、耳、脑共同活动,同时利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逐层感受、领悟古诗文独特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之上,纵横扩展,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开放性阅读中,通过研读写作来扩大阅读视野,加深阅读深度,促进语文素养的生成。

三、“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步骤:

基本流程:泛读——精读(音读——意读——情读——悟读)——研读 操作步骤:

1、泛读——他山之石:推荐美文+集体诵读+灵活导入(约7分钟)

这一环节,我和学生为其取名曰:他山之石。每节语文课前,都由学生轮流从《文摘》等报刊中推荐一篇美文,并领着全班泛读。这篇文章在某一方面(比如主题、题材、写法等)与要新学的课文有关联,集体读完后,领读的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就某一方面作鉴赏。教师根据此文的某一点巧妙导入,亮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选择适合的美文是关键。学生选美文的过程就是泛读与精读结合的过程。通常学生要找到一篇与要学新文相关的美文,他可能要泛读五六篇,甚至还要多;选定一篇后,他要对这篇美文精读,从而写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悟,课上展示,与同学们共享。这个工作由学习小组轮流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阅读与合作阅读的积极性。

而对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课前并不知道学生要读哪篇文章,而课上又想借助这篇文章导入新课的学习,所以教师课前也要对近期的《文摘》等刊物仔细研读,在学生齐读的过程中快速的思考怎样导入。可以说,“他山之石”本身就是师生共同的提前思维过程,是对新课学习的预热的过程。

利用泛读,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将课下泛读与课上精读紧密相连,加强了师生的思维交流,提早使师生入情入境。日积月累,充实了学生的头脑,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阅读成为师生学习语文的必需。

2、精读——含英咀华:展示成果+自主合作+探究深化(约30分钟)

利用课堂展示成果,解决文本基本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实现音读(正字音、明句读)和意读(疏词义、通句意)。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进行情读(抓中心,诵其情)、悟读(抓细节,赏特色),实现对文本的探究深化。

在这一段中,展示成果是基础。学生展示的是自己预习成果,要想在课上展示,课前预习必须深入、有效,这无形中对预习起到了督促总用。展示的过程既是自我肯定的过程,又是成果共享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确定合作探究重点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之中,教师要做适当的补充与延伸。最后要将这些基础知识落实在诵读之中,因为诵读的过程,本就是质疑与释疑的过程,这一层次的诵读也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蓄势。

合作探究是关键,而问题的创设与小组的自主合作是关键之中的关键。(1)抓好问题的创设: 创设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 问题要有针对性; 问题要有启发性; 问题要有有序性; 问题要有探讨性; 问题要有现实性;(2)巧用小组自主合作:

先自主再合作。独立思考是前提,自主诵读与独立思考是合作前的必需。诵读的过程,就是自我质疑与释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为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基。

合作探究是关键。对所提出的的问题,经过了小组成员的自主思考,每人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时通过小组讨论集中智慧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强化合作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结建构是升华。通过讨论后的相互交流,个人及小组的总结,笔录员书面形成文字,达到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对重点相关段落的不同层次、不从形式的诵读。在诵读中揣摩、质疑、探究,诵读的过程就成为了感悟与升华的过程。

利用展示成果,调动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从而夯实了基本知识;利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在精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品味作品特色,从而熟能成诵,增强感悟能力。

3、研读——玉琢成器:总结反思+当堂训练+拓展研读(约8分钟)

在精读的基础之上,教师适当总结提升,学生结合学情反思收获与不足,并进行针对性训练,当堂过关。通过拓展,实现知识与能力飞跃。在此基础上针对篇课文进行深入研读,可以就作品的作者、写作特点、表达技巧、人物形象或某一细节等等进行课下拓展阅读,完成一个写作任务。从而在开放性的阅读中,将阅读与写作,课上与课下紧密相连。

利用研读,师生共享成果,重点突破,并且以此为基础,纵横扩展,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开放性的阅读中,扩大阅读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既是知识的灵活运用,更是能力的提升。

四、“三步六环节”诵读学习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蜀道难》课堂实录

1、【泛读导入·明确目标】

生:推荐集体泛读《文摘》美文《唐诗里的中国》,并作鉴赏。

师:唐诗作为中国文苑里的一朵奇葩,以大手笔书写着一个时代。余光中先生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幻灯片1)请大家齐读一遍。猜一猜写的是谁吗?(生齐答:李白)

师:对。他就是诗仙李白。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寻李白》。(板书:李白)。我们已经学过许多李白的诗,请大家调动积累:说说你知道的李白。(幻灯片2)(生说)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杰作《蜀道难》来感受一下李白的艺术魅力。(板书:蜀道难)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需完成以下三个目标:(幻灯片3)

1、归纳重点的文言知识,品味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情感,鉴赏浪漫主义手法。

3、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请同学们读一读,以便在学习过程中逐个实现。

(生读)

2、【精读深入·展示合作】

【音读

意读·课堂展示】

师:《蜀道难》是一首长诗,里面有许多重要的文言知识,大家已经根据学案进行了深入的预习,好,现在咱们先请各组代表展示预习结果。(幻灯片4)(学生展示、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师:好,大家预习的非常充分,本文是诗歌,诗歌的美是读出来的,大家集体诵读,注意读准音、读准句,将这些重点字词句落实在原文中。(生读)

【情读

悟读·合作探究】

师:好!大家读得很流畅。诵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口诵文字,心悟情感是诵读的最高境界。要想读出情感,必须抓住诗眼,分析意象,从而达到鉴赏特色的目的。那么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诗眼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请结合具体段落,分组有感情的诵读,合作探究以下两个问题:(幻灯片5)

生:分组合作探究.(1、3、5、7组探究一叹,2、4、6组探究二叹,8、9、10组探究三叹。合理分工,资源共享,这样才能有更多时间深入探究)生展示:1:先读(有感情的诵读整段)-----主旨句“上句下句”------内容、情感 2:抓意象,抓手法

师依次板书:情感: 惊 惧 叹

手法: 神话传说 借景抒情 夸张想象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跨越时空

师小结:基调:雄奇豪放

师:好!在体会情感,品味手法基础之上我们集体诵读,读出感情。生诵读。

师:好!声情并茂!我们在音读与意读的基础上,通过精读,含英咀华,品味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魅力。而诵读的目的是熟能成诵。现在3分钟的时间,同学们自由读,挑战背诵你喜欢的段落。(幻灯片6)

生:诵读、背诵。(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背诵展示)

3、【研读拓展·全面提升】

师: 同样写送别,同样是送友人入蜀,同样写蜀道,同样运用神传、夸张、想象等手法,诗歌《送友人入蜀》却呈现出了与《蜀道难》同中有异的风采。现在咱们来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幻灯片7)

生读《送友人入蜀》,小组合作比较鉴赏。小结:《送友人入蜀》抓住了蜀道崎岖不宜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写出了山的突兀、陡峭、高耸。同时也强调了“芳树”、“春流”等秀美之景,突现了蜀道的奇美,风格清新俊逸。两首诗虽然出自同一位诗人,但由于意象不同、情感不同,所以展现的风格也不同。

师:同样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各有千秋。李白的这种独特的魅力不是我们这一节课、鉴赏了这一首诗就能研究透的。李白是一部很厚的书,我们很难一节课读完。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引导同学们走向李白。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下通过查阅图书、网络等方式,继续研究李白,完成一篇小研究论文《我心目中的李白》(不少于1000字)。(提供参考书目)(幻灯片8)

五、“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的学习效果

钟为永先生在《语文教育心理学》中对朗读作了这样的说明:“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朗读是表现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技巧。朗读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领悟;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宋灏江先生在《古为今用,贵在取舍》中曾这样提到诵读:“这种

方法是先人们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的表现,诵读激活思维引起联想,增强语感,陶冶情性。”而“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将泛读、精读、研读融为一体,通过诵读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准确地抓住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统一的规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长期下去,日积月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更主要的是获得身心的愉悦,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并非仅仅要求在语文课上读读背背,而是抓住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文化积淀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诵读为主线,在开放性的阅读中,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师精讲点拨,选择精彩段、篇熟读成诵;学生通过诵读去体味领悟文本,增强语感,解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等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朱熹,《训学斋规》,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篇6:三段六环节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学习计划

路美邑镇中学

李梅英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和不断完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学年的生物教学,我将尝试采用“三段六环节”的教学模式。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学、会学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为本,因学定教,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特制定如下计划。

篇7:三段六环节

一、“六环节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操作流程

“六环节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环节六步骤”。

“三环节”即“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

“六步骤”即具体的以下六个操作步骤:

(一)明示目标(约1分钟)

“导学案”出示或多媒体演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目标,指导学习方法。

(二)预习检查(约3分钟)

采用教师检查(抽查)、小组长检查、学生互查、预习展示、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检查预习情况,并进行评价,督促学生养成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学习习惯等。

(三)自主学习(约6分钟)

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结合学习指导,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

(四)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小组成员按照交流自学成果,达成一致意见。

2、小组长具体分配展示任务

3、小组展示的策划与准备,哪些成员黑板板示、设计,读、写、讲、演等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展示;要求中下学生必须参与。

(五)展示讲解

1、以小组为单位讲解。小组代表在黑板前分析、讲解,具体讲出解题思路和步骤,说出学习心得与体会;允许多种形式呈现,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力求优、中、下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2、同学们讲解展示完后,针对展示情况,教师、学生作及时点评,或进行反问,追问、质疑及补充,深层次探究问题。

展示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如特征、规律及进一步的启示、感悟、实际联系等,还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神态、动作、情感、书写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达标检测(约10分钟)

达标测试是为了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

篇8:三段六环节

1. 规范办学行为催生课堂教学改革

近年来, 国家推行素质教育, 我省强力规范办学行为, 对各科的周课时数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在这个大的背景下, 和以往相比较, 我们生物学科每周的课时量比原来减少了一半。课时减少了, 还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模块教学任务, 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手段, 改革原来的教学模式,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 大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2. 课堂教学痼疾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当前,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要求教师转化角色,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有意义的教学, 强调以学习为中心, 强调学的核心地位, 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 教服务于学。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 努力改变现行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着力构建高效课堂。

二、本教学模式的解读

“三段五环节·堂堂清”教学模式是指:“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五环节”即复习检查, 重难点突破, 核心突破, 当堂反馈、对位训练, 提炼升华、拓展提高;“堂堂清”即本节内容当堂完成。

1. 课前准备

(1) 教师课前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深入研究, 将教案和学案一体化形成导学案, 使之成为教学的载体和抓手, 导学案内容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实践、课后反思三个时段的内容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习要求;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基础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对位训练等相应内容要考虑层次性。

(2) 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据, 明确学习目标自主预习, 确定疑点。

(3) 附高中生物导学案的格式要求:

2012新沂一中高三生物复习导学案细胞代谢 (第2课时)

主备人:____审核人:____用案时间:____月____日

班级:____姓名:____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习检测】【知识梳理】【合作探究】

【学习小结】【核心突破】【学法指导】【对位训练】【学习反思】

2. 课中实践

实施“复习检查———合作探究———核心突破———对位训练———提炼升华”五个教学环节, 即:

(1) 复习检查:通过自查、互查、抽查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课前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2) 合作探究:针对探究题目设置情境,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结束后各小组展示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

(3) 核心突破:强调重点、难点, 点拨疑点、易混点、易错点。

(4) 当堂反馈、对位训练:围绕本节知识点精心设计对位训练, 题在精不在多, 要典型, 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5) 提炼升华、提炼升华: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要多注重规律、学法和解题方法的总结。

3. 课后反思

(1) 教师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对收上来的导学案进行批改, 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答题的规范性等, 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进行矫正、变式讲解或变式训练。

(2) 学生课后要做好总结、积累、纠错工作, 对本课内容理解不透彻的、掌握不牢固的甚至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通过同学帮助、小组合作、请教老师等渠道解决好。

三、本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1. 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学的主体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整个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参与其中, 并自己动脑, 集体探究获得新知。实践演练更加侧重对知识的应用, 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2.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 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本教学模式从开始就注意了引导学生质疑, 并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设想,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 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弱化了教师的作用, 不等于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内容, 反而更突出了教师存在的必要。本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更多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主导者。教师要在学生讨论中适时给予一定的鼓励, 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 提高课堂效率。

4. 优化课堂结构

合理使用时间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保证。要根据新知内容、重点难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基础知识、生活经验等对课堂结构做出科学的设计安排。但是教师也应该注意根据课堂实际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创造性的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正像魏书生所说的那样:“在课堂教学这一艺术的百花园里, 教师应该像蜜蜂一样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酿造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蜜。”只有创造性地实施“三段五环节·堂堂清”教学模式才是我们学习的最高境界。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和江苏省规范办学行为后, 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 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多了,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 为此我校提出了要向课堂要质量、要向课堂要效益的口号, 明确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以及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基本原则。

篇9:三段六环节

【关键词】教学;作文;“三段六环节”;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其实,纵观古今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古、今大教育家也都对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加关注。如:孔子主张知行统一,学思行结合。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论”等。这些思想主张,使许多教师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教改初期,虽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但总体来说研究还不够深入。那么,如何解决现时期语文实践活动脱离生活实际,缺乏系统构建,无视学生所需的诸多问题呢?其实,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依然离不开教学一线的尝试与探索。下面仅以作文教学中“议论文教法初探”为例,来谈谈我个人对“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认识”。

谈及作文教学,我总想到学生叫苦不迭,铺开稿纸,茫然无措的样子。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原本这“世界”,这“人情”应该是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但学生的作文多半是无病呻吟,枯燥无味。读来很少有撞击心灵,读之使人索然无味之感。究其本源,老师是造成此现状的第一责任人。

我们完全可以改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乐于作文、喜于作文。首先,我们应当关注一下学生的热点话题。你会惊喜的发现,他们不仅关心“游戏”、“早恋”、“影视大牌”,更关心“集体荣誉”、“民族信仰”、“国际风云”。光了解这些是不够的,一定要给学生发言的时间,讨论的空间。那么,让出你的课堂吧,不要把学生局限在课前短短5分钟的讲话里,他们才是这课堂的主体。而作为老师,我们要好好听,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学生是不会让你失望的,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用心去感知着万事万物,用相对简单的思考方式去认识世界,他们的所获也许是幼稚的、浅显的。但是我们能看到他们可贵的思维历程,在这个环节里加以引导,我们会为学生打开看世界的又一扇窗……

以往漫长的45分钟,会在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中飞逝。学生们带着意犹未尽的遗憾沉浸在主宰课堂的快乐中,他们会称赞老师的改革,让他们有了说话的机会。但我们切不可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应趁热打铁,在作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中,规范学生的听、说训练。

第一步,我们要帮学生“说”好。“说”什么?说哪些话题会让班里的同学产生兴趣?从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搜取街头巷尾、报刊杂志、影视媒体的各种信息。再从这些信息中确定自己理想的话题。其实,选定哪个话题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选话题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怎么“说”?是在确定话题后,教师重点要作指导的环节。这也正是课本资源与语文实践相结合的最佳环节。学生在确定话题后,明确自己的阐述观点。如何阐述?课本中大量论据丰实、论证严密的范文是足够学生们仿效了。此时,学生会倍加关注教师对范文的分析讲解,更加专注对课本资源的读阅,以便更快的学以致用。

第二步,我们要提醒学生“听”好。“听”什么?怎么“听”?“听”的同时还要做什么?“听”的环节,作为教师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又一大好契机。在一学生阐述观点时,“听”的同学要按老师的指导,“听”清楚讲话同学陈述的观点,使用的论据,采取的论证方法。在弄明白以上信息的基础上,“听”的同学,应按老师的要求及时分析整合信息,以便给讲话同学一个简短贴切的评价。但教师对“听”者的要求不能局限于此,要抓住“听”的环节,对学生进行“反向思维训练”。只有这样,“听”的同学才能帮助“说”的同学深入研究所论问题,透彻认识论证的得失,进一步提高论证的水平。可见,“听”的环节,绝对不是事不关己的被动接受环节,而是高强度的思维活动环节,是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

作文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就是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写作技能服务于社会。其实,加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在呼唤语文对“社会”的回归。相信有一天,语文考试会发挥考试的正导向作用,把语文实践纳入考试改革之中。使我们的学生不再为“试”而做“文”,而应像鲁迅等先辈那样,为国人、为民族、为社会的发展而“从文”。

以上仅从作文教学的一点,来阐释我个人对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浅显认识。其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都是可以实现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相信只要在教学一线的每一位教师共同努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新理念,定会尽早全面的应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上一篇:关于农村团支部松瘫原因分析和对策思考下一篇:减字木兰花·竞渡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