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六环节”教学模式

2024-05-25

六年级语文“六环节”教学模式(共9篇)

篇1:六年级语文“六环节”教学模式

“六环节”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六年级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尝试,又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我们确定了六年级“六环节”的教学模式。

“导、读、问、讲、练、测”是“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把它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悦,从而促使学生精神境界、个体品德、语文水准得到完整的提升。

第一步,导,就是导入新课。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巧妙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步,读,就是学生自主阅读。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这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走进文本,因为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些语言运用的典型,学生只有直接去读文本,才能品其美,实现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交流,最终超越文本,走向学习语言的更广阔天地。学生只有与文本亲密接触,才能了解其内容,才会有新的发现,从而促使学生去探求新知。

第三步,问,就是相互问答。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间的问答,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良好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积极创造相互对答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表个人见解,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活动。

第四步,讲,就是教师讲解。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学生疑难问题,教师因地制宜,酌情讲解,直到学生完全理解为止。

第五步,练,就是练习。为了巩固当堂学习内容,教师要恰当地设计一些精巧习题,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一定的熏陶。

第六步,测,就是当堂达标。根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重难点,设计恰当的能照顾到各个学生层面的达标检测题,当堂达标测试,力争学生的学习达标率达到95%以上。

总之,采用“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争取让“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完善,使教学成绩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六环节”课堂教学法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接受信息,经过信息处理加工之后输出信息,再通过信息反馈,看信息掌握得怎么样,并对差错进行纠正的全过程。具体包括信息吸收、输出、反愧评价、校正差错等环节。传统教法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中只有吸收和输出信息,而没有反馈和评价信息,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从1992年起,我进行了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实验,设计并实施了“六环节课堂教学法”,即每篇课文的教学可分为六个环节,诱导激发—自学质疑—释疑答难—教读课文—综合训练—归纳总结。

(1)诱导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地把认识指向和集中于学习的对象。

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导放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通常有:设疑导入法、迹语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等。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侧重介绍科学整理的说明文,语言平实,内容深奥,学生一般对学习此文兴趣不大。导入新课时,我抓住出示课题这一良机来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后,我播放了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播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录音,同学在欣赏歌曲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增强了阅读说明文的欲望,引起了探究本文的兴趣。

同学们一旦经过努力有所收获,就会感觉良好,产生再试一试的要求。教师抓住这种欲罢不能的企盼,给予满足,让其表现,就能持续不断地增加兴趣,使语文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2)自学质疑

每学习一篇课文,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教师稍作简要的提示,交待课文的学习重点,提出预习思考题,介绍自学的具体方法,要求并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查字典、词典、自己注音释词、分段、思考、圈点批注等,使学生通过自读初步了解全文内容,并能口头或书面提出疑难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这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这个环节,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有了这个环节,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学生怎样学习语文及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难之处。以便对学生作具体的指导,又能从学生的质中得到启发,从而验证教学设计的焉误并及时加以调整。自学质疑这一环节不仅为教读课文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集中注意力,自己动脑、动手、动笔读书的良好习惯,使他们爱步形成自学能力。

自学虽然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实践活动,但也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主要用“三问读书法”指导学生阅读,这就是:①写什么?②怎么写?③为什么这样写?

(3)释疑答难

对学生的自学情况必须检查,及时反溃否则,学生无法判断正误,不仅知识难以准确化,而且也会挫伤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释疑答难这一环节是教师检查自学和吸收反馈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好机会。

注音、释词等一般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对于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也并不是有问必答,有的作出明确解释,有的只提供解答的线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答案,有的让学生讨论切磋,统一认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是随问随答,而是将问题纳入自己的教学程序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全体同学共同研究解决。如学生在自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提出,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为什么要用《我的叔叔于勒》做题目?这些问题正是教学本文的难点所在,是教师打算在教读课文时解决的,当时我暂不给予答复,在教读课文时才加以研讨、分析。这样,教师可以有的放矢,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使学

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

(4)教读课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他还说:“教课之本旨并非教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自观其它类似文章。”在教读课文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目的的要求,有所侧重地讲解一两个问题或分析一两个段落、层次,让学生每课都有收获。教读要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让学生从中学会读书的方法。这一环节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行探索。我们认为,教师的讲解分析应点到即止,切忌条分缕析,更不能越俎代疱,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练。

例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我从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行文思路入手来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利地突破了前一个重点。在学习另外的议论文时,则让学生根据议论文的这一结构特点去理清文章的结构。这样,即使学生掌握了划分议论文结构的方法和能力,又避免了教学上的千篇一律,面面俱到。

(5)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知识具体化,形成新的技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发展的环节。教读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作围绕教读内容精心设计的读写听说的训练。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在教学主要应该抓好两件事:一是应讲清基本概念,二是要精心地安排练习。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的“练”,而不取决于教师的“讲”。所以,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用在组织学生大练语言基本功上,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目的。

练习的主要类型有:巩固性练习、运用性练习、评价性练习、辨析练习等。例如,教读《我的叔叔于勒》后,我除了让学生做课后的部分练习外,还增补了下面的练习:

1、口头作文。以《如此骨肉情》为题评菲利普或菲利普太太的思维性格。

2、摘录小说中描写自然环境的两个句子,指出其作用。

3、下边一段描写,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活动?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4、作者在小说结尾处,安排了一个“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这是否多余?围绕着十个铜子,几个人物作了怎样的表演?指出这个细节的作用。

这些练习,巩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写作特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此外,还结合课文教学进行仿写、改写、续写、缩写、扩写等形式的写作训练。这种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消化课文,而且又是一种很好的“供材料作文”。写作训练一般安排在课内完成。作文评改采取教师重点批改、学生自改、互改、集体评议等方式进行。

(6)归纳总结

这是指导学生巩固学习效果的一环。可以让学生对照学生目标,看看哪些目标达到了,哪些目标尚未达到;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所学得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和提高,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六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前后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六环节

课堂教学法”在组织教学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加以变化。有的课文可自学为主,有的课文可教读为主,有的课文可以练代教,总之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

初中语文六环节教学法探讨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语文教师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六方面的尝试,其具体的做法是变原来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知识、课堂小结、巩固练习)为创景设问,出示目标;学生自学,个体探究;小组互学,合作探究;教师导学,交流探究;当堂训练,检测反馈;学生总结,评议回味的“六环节教学法”。教学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以提高课堂的最大实效性,达到教学目的,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的原则。[1]其具体操作如下。

一、创景设问,出示目标1.教师首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景,我们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要求能根据课文类型、内容,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情景,或以游戏、学生表演、故事、音乐开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在“创景设问”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这样一些做法:⑴运用成语,进行创景设问

篇2:六年级语文“六环节”教学模式

课改实施方案(讨论稿)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尤其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但同时又不可否认,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有时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呈现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程序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模式。

结合本学期县局的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语文学科准备扎实有效的开展新课堂改革,构建有趣、有效的课堂,突出“自学探究、以读促教”的教育理念,试行“四段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建课堂模式——四段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以“四段式”为核心,分为六个环节:

(一)、导

1、导入新课

依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地导入新课。可以根据上下节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回答;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讲一些小故事或案例,也可以通过歌曲导入,甚至可以通过讲述与课文有关的电视剧的环节或者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小品的片段导入。总之,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一上课就活跃起来。

2、出示自学导纲(目标导航)

自学导纲要以课标要求为依据,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获得新知。

导纲是学生自学的纲,也是教师辅导的纲。纲是切入点,用纲把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读写能力的训练同时展现在每个学生面前,使学生按照导纲的要求和顺序,边阅读边思考。自学导纲一般分为三大段,第一段是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第二段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第三段是培养读写能力。通过读写训练使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自学题纲由教师提前拟好,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导纲可以借鉴《七彩课堂》的导学案)。讲几句导语,然后引导学生按三段式提纲进行自学,每完成一段,教师即进行点拨矫正。

(二)、学——探究质疑: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学探究——前置性学习)。学生在自学导纲的指导下,初读课文,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以导纲中的问题为内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并就文本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并且要做好记录,以便小组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自学探究过程进行调控,掌握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推广和指导。

初读课文一般来说,可以有四个环节组成(也可称为初读课文四步法):大声读、读通文;静静读、初会意;揣摩读、初悟情;反思读、读出疑。初读课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有时间充分的读书,从而很好的去完成初步阅读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语感、丰富积累、提高阅读能力,也为后面的研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个环节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前完成,要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而定)

4、研读课文,加深内容理解。(感悟质疑——组织化合作)深入阅读、分析课文,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具备即时组织能力,将学生的众多问题纳入到课文教学目标的轨道,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就下结论,或者进行简单地否定,可以先交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合作解决,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员平等参与讨论。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并结合各组学生的质疑调整合作学习的任务、目标,然后每个合作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组织合作学习,教师注重巡视,分组指导。此环节要保障学生充足的时间,要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切实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注意小组内评价)

研读课文也可以有三步研读法:第一步,根据导学纲,确定研读的目标,即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课后题等,把握目标和重点。第二步,敢于质疑释疑。置换角色研读课文,大胆质疑;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全面释疑、准确释疑。老师要做好指导。第三步,提炼精神营养。研读课文时,要切入现实生活,根据时代需要,提炼精神营养,发挥语文人文性的功能。

(三)、展——合作汇报

5、品读课文,自主欣赏感悟(赏析展评——课堂展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或字、词、句、段)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对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或熟读记诵,或深入赏析,或延伸思考,或即时迁移„„这一步骤中,可以是学生的继续“发现”,也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的讲解。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比前几个环节有更为明显的“获得”。

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品读功力。对于课文,要花时间、动脑筋去读。要把理解、分析、品评、鉴赏眼光深人到课文的深处,细细地咀嚼、深深地钻研每一篇课文,力求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以便教学中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在这一环节中,重视的是品读感悟,重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利用,抓住时机适当点拨。

6、回读课文,总结评价(再悟提升)

这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与归纳,也是学生阅读后思想认识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阶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像原先那样要求学生“你应该学到什么”、“你应该记住什么”,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归纳一下自己通过阅读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是情感认识,也可以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谈在写作上的启示等等。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学生的发现会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这些内容又正是我们阅读和教学的目标之所在。

(四)、练——拓展提高

7、随堂练:学生基本掌握了知识点后,再通过随堂练习进行巩固,通过精讲多练完成学习目标。练习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要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体验成功的愉悦。

8、课后练:通过课后适量作业与阅读,巩固知识,拓展延伸。(“四段六环节”只是课堂教学的大致思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课型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处理,不可一味地拘泥于形式。)

二、课改预计要呈现的目标:

课改的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四段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重在体现以下几点: ①品味感悟式:六个环节都是以朗读为抓手,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与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

②质疑探究式:教师鼓励学生小组探究、质疑或提出异议,以问题作为学习的目标,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参与认知过程

③求真研究式。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发现知识为目的,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思考、探究,寻求文本意义的新解、深解,它的流程是:提出问题、确定任务——通读课文、了解大意——自主合作、研究发现——展示成果、交流汇报——梳理归纳、探讨升华——当堂巩固、拓展延伸

三、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模式

1、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2、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3、转变学生观: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才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学的有效!

(二)、构建合作小组、改革评价机制

“四段六环节”教学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所以学习小组的合理构建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综合考虑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构建策略。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然竞争创造了条件。

首先从全班挑选出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与组员,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组员实力要相当,组际之间的综合水平要基本平衡。要特别留意为班上的特差生、“调皮王”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

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代表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还必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1、培养一名得力的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小组长的作用至关重要。

2、起一个响亮的名字:积极向上、富有新意,有利于凝聚人心。3、注重小组评价和奖励:有评价才有调控,有奖励才有动力!(合作学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篇3:写字教学“六环节”

2.细心指导是关键。首先, 指导学生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 让他们掌握基本笔画的运笔要点, 区别同一笔画的不同写法。其次, 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 用作记号、编儿歌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了解笔画与笔画之间是不能疏远的, 要像朋友一样亲密无间。第三, 要求学生掌握笔画的变化, 不同的笔画凑在一起, 写法会有变化。第四, 使学生掌握笔画结构的安排。

3.引导观察不可少。在指导写字时, 让学生经常观察、比较, 充分信任他们观察到的内容,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如在教学“可”与“石”字时,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口”在这两个字中有什么不一样, 进行字与字之间的比较, 也可以对同一字的不同写法进行比较。

4.融入想象激兴趣。要想把写字变成有趣味的活动, 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师就得在“趣”上下功夫。如写“木”字时, 介绍“撇”和“捺”像微风轻轻吹起小姑娘的裙子一样向外伸展, 学生觉得很有趣。

5.重视评价促提高。学生把字写完后, 教师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在评价后进行反复修改, 写出来的字才会越来越好。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教师评价, 也有同桌互评。通过“练习———修改———再练习”, 使学生端正写字态度, 提高写字能力。

篇4:六年级语文“六环节”教学模式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六环节”课堂模式解读

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六环节”课堂模式即“暴露问题--问题诊断——方法引导——自我修改——达标训练——应用实践。”

暴露问题:在写作前,教师派一名学生在讲台上,在教师不进行任何的指导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微写作,内容是关于这名同学的,写作角度自选。学生可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能,随意的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的过程中教师要留心学生所写的内容,并发现学生写作上的出现的问题。这一环节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素材,为开展作文教学展现了真实的情景。通过限时写作,能如实的暴露出学生写作上的优点和缺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具有渴望了解自己写作的好与坏的需求,因此,在课堂上的及时指导,学生易于接受,可提高教学效率。

问题诊断:在课堂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室中走动,总结问题的类型,并集中进行指导说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评价,相互说出优缺点,让同学们在交流中自主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同学交流之后,教师将发现的问题进行统一说明,指出问题,以便进行下一步教学。

方法引导:在进行微写作之后,教师和学生针对写作中的问题,总结规律,对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师生共同完成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归类,并针对问题研究一套关于写作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样便使得教学规范、具体,学生掌握了方法,写作也会得心应手。

自我修改:这一过程实际是学生在学会写作的方法之后的一个提升。趁热打铁,刚刚经过同学、教师的点评和指导,学生内心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进行自我修改,效果最好,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提高的最快。

达标訓练:在经历了一个微写作之后,学生有了写作的感觉,那么教师换一个相类似的写作题目,学生以前半节课所写为基础,进行真正的写作训练,教师规定好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写作。

应用实践:完成微写作的教学,这并不代表一切,这只是作文的一小部分,在局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整篇的写作才是真正的完成目标。将课堂上教师教授的写作方法进行记录,课下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实践训练,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写作力,这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

中学教学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考试试卷中,作文占据着半壁江山,作文的分数是整个试卷的一半,这样的分数比重分配让无数的学生和教师感到压力巨大。对于平时作文训练来说,教师的作文批改量比较大,耗时多,教师的负担比较重,最重要的是耗时多但是写作水平提高不明显。学生拿到作文之后,只是关注下分数,有的同学甚至不会理会教师的评语。这样长此以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学生写、教师评的作文教学模式将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状态中,问题颇多,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正经历一场教育改革,亚利桑那大学的古德曼教授夫妇提出了:全语文教学(Whole Language Movement)挑战传统语文教学,写作教学中的过程式理论和实践(Process Theory and Approach)挑战结果式理论和实践(Product Theory and Approach)。全语文这个“全”是“完整”的意思,它强调在一个人全部的学习阶段中,将个人与社会、过程与方法、形式与内容联结成为一个整体,让孩子接受真实的世界,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能力,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并在教育中成为终身受益者。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几乎是为了完成教师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他们不在意写作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写作实践能力,只在乎作文的分数和老师的评价,将作文孤立成为一个简单的书面表达,这样的作文教学失去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失去了语文的人文内涵与人文魅力,更失去了生机与活力,作文完全沦为了一个固化循环的训练模式。因此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质疑,他们认为写作是一项自己心灵对话的过程,自己主宰着世界的体系,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注入到文字中的一项活动,行文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完全取决于作者的经历和阅读量的积淀;写作源于自己的生活,它具有真实性;写作又是探索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探究性。在这样的呼声中,美国开展了语文作文教学改革。

在我国语文教育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许多弊端。作文教学中,教师经常是安排作文的题目,进行作文的方向性指导,并要求学生课下完成,第二天教师进行批改。教师成为学生的唯一读者,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评分和评语了解自己所写内容的水平,但是这并不科学,因为在批改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量比较大,教师不能面面俱到的为学生进行细致的评判,对于学生写作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全面的进行指导,势必会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许多学者开始质疑命题作文,课标中要求学生要写出真情实感,但是对于命题作文来说,学生对许多作文题目和内容比较陌生,有的甚至从未涉及过,如果提出这样的命题作文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写作难度,学生不知从何而写,有可能会胡编乱造,这样的写作还不如不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选择适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题,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激发写作欲望。学生通过多次感兴趣的写作训练便培养了写作的真实感,真实感是写作的生命力,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写作水平也将大大提高。叶圣陶在一封信中说道:“我所谓的作文,皆有所为而发,如作书信,草报告,写总结,乃至因事陈其所见,对敌斥其谬妄,言各有的,辞不徒发。而学生作文是联系,是不能不由教师命题。学生见题而知的,审题而立意,此其程序与实际作文异。”那么如何将学生的所见所感运用在写作中呢,这就要求教师命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写作设计:

教学流程 策略分析

暴露问题

中学时代是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时期。你可曾想过,你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情感的丰富,心智的成熟,认知能力的提高,都会给你的生活增添光彩和活力。步入中学时代,有了新的老师,认识了一些新同学。相识是人生的缘分,是彼此交往的开始,选取一个你最难忘的相识瞬间,自拟题目,写200字的微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刚刚步入初中的校园,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和经历,学生内心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安排写作,将学生心理的感受落实到书面上,可以写新认识的同学、老师,也可以写新的环境。(7分钟)。热身预写帮助学生找到写作问题所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巡视学生的写作情况,既要看到学生写作上的优点,又要发现学生写作上的问题,总结问题类型,找到写作教学的突破点并进行深入探究。

问题诊断

微写作展示

两个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展示给同学,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进行相互点评,让学生能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产生想要改正的愿望。(5分钟)

方法引导

【提示】1.要注意选取让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瞬间来写,可以通过叙写独特的情景和对话,表现“相识瞬间”的情感反应或心理变化。

2.要注意记叙的回忆视角,把时间、地点、人物写清楚,也可以在“相识瞬间”基础上稍作延伸,补叙一下以后的交往。

【案例】1.我初见她时,她那唯美的一笑,使人心醉,暖在心头。她那水灵灵的大眼睛眨巴眨巴;樱桃般的小嘴好像能说出无数的大道理。

2.课上知识渊博的王老师循循善诱的给我们传授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带我们走进课本,去欣赏祖国的名山大川,去结识中外名人,受到美好品德的熏陶;明事理,学会许多做人的道理。

课下,王老师总是被几摞本子挡得严严实实,王老师会将这几大摞本子一个一个的翻阅,精批细改。翻完这摞又改那摞,我看课余时间,王老师最好的朋友就是这源源不断的作业本,课上老师关注的是每位学生,毫不吝啬的为学生播撒着知识的种子,课下老师手捧的仍是每位同学的作业本,看谁进步了,看谁有问题,该如何帮助,同学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是在不断的进步着、成长着,我们的王老师就像春蚕吐丝一样的在奉献着。 教师阅读语文教科书中对教学的提示,并带领学生分析两则案例,并分析关于人物描写的特点,总结其中的规律,借鉴案例中的优点,完善自己的写作内容。教师寻找的案例篇幅不长,可能是一部分,但是其中一定具有对学生细节描写或许和运用手法上的指导,主题和本单元写作内容一致。

教师和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内容,进行对比。把案例中的优点进行记录,赏析。这一环节是运用举例子的方法,引导学生写作,为学生写作提供基础。(10分钟)

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写作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好这一步,将对整个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自我修改

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将自己所写内容进行修改,查找自己的不足。 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修饰润色完成写作。学生的写作水平经过修改得到提高,教师巡视学生的写作过程,发现学生的改动和进步之处。(6分钟)

达标训练

完成第一步微型写作之后,教师根据刚才留的题目,再设计一个题目,关于人物的记叙文,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写人物的关键之处,进行新一个微写作。 这一环节主要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所教的写作方法,也是对写作方法指导的一种落实,只有通过这种“趁热打铁”的反复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10分钟)

应用实践

(下节课或者课下)进行完整作文的写作。经过微型的写作。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这些人或事一定会带给你许多不一样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学知识,写一篇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或事,题目自拟,5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 通过两个微写作,学生基本掌握了写作的关键,谋篇布局的思路。这时教师的教学要回归到语文教科书上的要求,学以致用,将所学运用到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中。教师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也为学生的写作明确了方向。这样的训练,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提高。

针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我们改为:“暴露问题——问题诊断——方法引导——自我修改——达标训练——应用实践”六环节。一方面,改变了教师是唯一的读者这一老化的模式,学生成为课堂评价作文的主体,彼此交流自己的作文,在交流中相互学习,这样学生的作文便有了多个读者,在一个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的平等教学情境中,有易于创设轻松有活力的环境,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可以共同成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指导学生进行自改作文,并明确了方向,他在《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中写道:“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于同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合学生心理,组织得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上的两次集中训练,能够使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中学生好奇心极强,对新鲜事物总是怀有这样那样的探索欲望,作文教学环节的多样性,能够提高学生的乐趣,便于学生掌握课堂上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六环节”作文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将文本、学生、教师紧密的连成一个整体,它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因势利导作用将学生的作文推向一个新高度,使三者之間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经过反复的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力增强,又极大的锻炼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写作能力。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敏感,善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加以正确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朝向积极正确的方面发展,为终身写作创下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基础。

结束语

综上,通过研究和实践表明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快速的适应到学生的学习中,并为学生学习写作带来兴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教学重在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讨论问题,发现自己在写作上的不足,在教师的指导下改进文本,反复训练,最终掌握写作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六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将课标的要求深入其中,目标明确,过程科学,结果高效,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但是一项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全面实施和覆盖,因此这一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傅丹灵,曹勇军.写作现实向右写作改革向左[J].语文学习.2015,(2).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2013.

篇5:六年级语文“六环节”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素质,通过学习受到“五爱”教育,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班级基本情况

三、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在教学中,认真学习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素质教育“两全一主动”的教育思想,确立“一切为了孩子发展,一切为了发展孩子”的教育理念,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总之,在深知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原则下,奉行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本册课文共有七个单元,全册包括“导读”“课文”“读写例话”“积累运用”(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等内容。本册要求学会每课要求学会的字,排在方格里。

1、通过本册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河壮丽,文化灿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了解革命领袖的豪迈气概和革命前辈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了解劳动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了人类作出贡献,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启蒙教育。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注意积累词语,把词语归类进行正确的搭配。

3、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能根据讨论的话题,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表达清楚,有条理。

4、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能在观察和想象的基础上,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复习书信、读书笔记、建议书等常用应用文,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复习学过的九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四、教学策略和措施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在课堂中渗透新理念,不搞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及合作交往等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四)、注重课内外结合。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五)、优化教学手段,积极使用电教(全学期不少于全册教材的80%),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六)、做好每个单元的测试工作,及时反馈,补漏查缺,加强培优补差,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平时精心设计各类练习,不滥抄滥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五、学困生情况及采取措施

学困生的类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想学

他们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往往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认为家长、老师逼迫自己学习,在内心形成消极对抗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如我们班的林城、邵梦杰。

(2)不会学

有些学习困难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受到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如我们班的邵晶华、郑伟、陈静颖。

采取措施

1、课外辅导。一有时间就叫他们了解“课堂知识掌握怎么样?”

2、发挥优生的优势,利用“一帮一”帮助他们在学校里,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

3、采用激励机制,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让他们体验成功

感。

4、充分了解学困生现行学习情况,教给正确学习方法,使他们朝正确方向发展;改善他们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成绩;对他们可以适当放宽一些学习要求:如在改卷时,放宽学困生的扣分要求,提高他们的成绩;作业要求也可以分层,尽量简单好做。

5、及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

篇6:六年级语文“六环节”教学模式

一、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首先,我认为成功的教学方法除了抓好课堂教学、课后反馈和复习以外,课前的预习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强调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平时,常亲自抓学生的预习情况。其次,我强调上课专心听讲,每人必须准备一本课堂笔记本,课堂上做好笔记,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再者,重视指导学生一天学习的回顾。如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因此,我要求小组长每天检查同学的上述“工作”情况。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我校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书香校园建设,因而,我在教学实践中,很重视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阅读实践的天地。比如说当我们学完《景阳冈》一文后,我就要求学生读读《水浒传》,了解了解文中的各个英雄好汉,再举行一次了这样的故事会。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学生读书的效果也就达成了。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四、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语文知识积累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3、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等。4.课前的古诗词背诵,歇后语格言警句背诵.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是分不开的。

五、突出月学章节过关、注重知识版块特点学习。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七个单元。在每个月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并能运用。由于抓好了月学章节过关,本学期学生对学习更加重视了、尤其对学习成绩看的更重要了,学习成绩普遍有了提高。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兴趣得到了激发,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了增强,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之时,我也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探究教育规律、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6.18

篇7:六年级语文“六环节”教学模式

・・ 一、背诵课外选反义结构成语。

・・ 二、阅读练习。

・・ 三、想象作文。

・・ 教学重点:

・・ 写出童年的趣味。

・・ 教学时间: 四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回忆四字成语,背诵。

・・ 1、教师点字,全班成语。

・・ 2、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

・・ 二、欣赏、背诵《四字成语》。

・・ 1、听教师背诵,学生开始自由想象。

・・ 2、学生齐读。

・・ 3、教师讲述与成语相关的故事。

・・ 4、学生自由讨论。练习背诵默写。

・・ 5、检查。

・・ 第二课时

・・ 一、师生以童真为话题讨论童年趣事。

・・ 1、你能回忆童年趣事?

・・ 2、怎样才能从童年中寻找趣味?

篇8:“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 重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大面积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让课堂充分活跃起来, 做到人人都参与, 人人有任务, 人人有思考, 人人有收获;让所有的学生在整节课中都明确目标, 当堂得到训练, 当堂得到巩固, 当堂得到过关,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一) 目标展示

因为“每一节课都要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要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体现出教育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人文关怀”,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及集体备课时的交流讨论意见, 拟订出每节课的目标。目标要求明确清晰、任务具体、紧扣重点, 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

(二) 自学思考

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 代替学生感知, 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在学生自学思考前, 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 紧扣目标和教材, 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让学生知道学什么, 怎么学, 用多长时间, 应该达到什么程度, 如何反馈和反馈次序、怎样检测等, 让学生人人都参与, 人人有任务, 人人都思考, 人人在训练, 使课堂教学紧张而有序、严谨又活泼地进行。

(三) 交流反馈

自学思考时间一到, 学生就应该迅速开始交流反馈。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地交流自学成果, 发表自己的见解, 每个问题有2~3名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为宜, 交流反馈时要求学生语言简洁、清晰、紧扣重点;其他同学也要认真听, 有不同意见或补充意见也可举手发言;一些难度较大或复杂的问题, 要先在小组内讨论、合作探究, 再让小组的代表进行交流反馈。另外, 还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交流, 要“在实践上保证学生说, ……在每节课上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说的机会。”

(四) 点评讲解

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做灌输知识的容器, 更不能代替学生思维和作答;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每节课教师点评讲解累计时间一定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 也就是课堂教学时间结构为“10+35”, 即每节课教师教学 (展示目标、点评讲解) 时间10~15分钟。要保证学生学习活动 (自学思考、交流反馈、巩固训练、达标检测) 时间30~35分钟, 学生交流完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的情况, 进行简明扼要的点评讲解, 要力求简洁实在, 准确清晰, 切忌重复啰唆、抓不住要点重点。

(五) 巩固训练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交流反馈后, 教师再作点评讲解,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就已基本完成, 接下来第五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对以上所学过的内容和知识作巩固训练。因为“学生掌握知识, 分为懂不懂、会不会、熟不熟三个阶段, 教师的讲多是解决懂不懂, 学生会不会做和做得熟不熟练, 主要靠练习。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会和熟, 而且只有经过练的过程, 才能达到真正懂、全面懂和深刻懂。”巩固训练的要求是, 给学生训练的题目和内容要紧扣目标, 紧扣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要提前设计好并精心组织和选题, 突出精练。训练的方式灵活多样, 可以采用做练习、默写、口述、背诵、问答等方式。

(六) 达标检测

有训练就要有检测, 要提高课堂效率, 就要当堂训练, 当堂巩固, 当堂检测, 力求当堂过关。检测方式一般采用以下几种:

1.布置课堂作业, 督促学生独立完成, 并且教师要当堂面批。

2.布置练习题, 当堂独立完成, 下课时交, 课后批阅。

3.师生问答式, 即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4.上台板演式, 即学生上台在黑板上演示练习。

5.试题检测。

二、“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

1.课堂上学生有大量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 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有交流反馈的时间, 这样就充分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学自悟, 质疑讨论, 主动探索, 教师适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参与面广, 课堂教学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3.提高了课堂效率, 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由于在课堂上教师采取了让学生当堂自学思考, 当堂交流反馈, 当堂巩固训练, 当堂过关检测等教学环节, 这样就减轻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三、“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1.要灵活运用好课堂教学六个环节, 做到不断改进、完善和创新, 不能只走形式不讲实效, 关键是要讲究效率和质量。比如英语课的新授课, 有时就可以把“点评讲解”这一环节放在“交流反馈”环节之前。各环节可穿插使用。

2.教师备课要精细, 建议采用集体备课方式;要坚定“常规为本, 落实取胜”的理念, 认真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制度。

3.要持之以恒, 形成制度。教师要对“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达成共识, 进而形成制度;要长期坚持,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 交流反馈, 当堂训练, 当堂检测”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9:六年级语文“六环节”教学模式

“三维”,首先是指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课程的灵魂,涵盖了语文素养的总要求。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性质定位而言,“三维”又是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三个层面。“语言文字的运用”主要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文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技能,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认识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的基本规律;三是学习用学到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无论是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三个层面,它们之间关系都不是并列的,也不是交叉的,它们是一体三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是立体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其核心指向以语言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维缺一不可,任何一维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何一维都无法完整地促进人的语言发展,更无法完整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六环节”指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即“自主阅读,感悟批注——小组合作,共释困惑——梳理批注,生成新疑——潜心再读,二次批注——合作整理,展示成果——引导点拨,迁移练笔”。这六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反复深入地涵泳文本,展开多元而开放的对话,紧紧围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最终达成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二、“三维六环节”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

1. “自主阅读,感悟批注”。学生自己主动阅读文本,边读边思,边思边悟,并以批注的方式记录思考感悟的痕迹。这一环节是后续五环节的基础,如木之本,本固才能枝繁叶茂。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批注则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深入文本的权利,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去观照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有效地避免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批注是学生涵泳文本的有效方式,批注的过程也是文本涵泳的过程。对文本的第一次批注是相对自由的、发散性的,可以涉及文本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是困惑和问题,也可以是对内容的理解、领悟。但自由发散并非随意,可围绕单元学习重点进行批注。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学习,就可围绕“了解不同地域民族风情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进行批注;也可结合课后问题进行批注。

2.“小组合作,共释困惑”。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阅读感受,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小组以文本为主,在讨论交流中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阅读中的困难。教师巡视,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给予指导、点拨。小组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检查、督促组员研读文本,以便进一步发现问题,深入探讨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批注作适当的补充完善。

3.“梳理批注,生成新疑”。当小组合作交流阅读感受,解决了力所能及的问题后,要共同对小组成员的批注进行梳理,并提出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或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各组汇报后,教师根据年段课程目标、文本特点以及所在班级的学情等,引导学生共同提炼出一个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切入点宜小,但必须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领悟文本具有特色的表达,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并能迁移运用。从而有效实现“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实现“一课一得”的课堂学习。如人教版五年级《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可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如何通过写实和想象结合把威尼斯独具特色的风情写具体的”这一问题。又如《草原》一课,可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如何运用反复句式表达蒙汉情深的”。

4.“潜心再读,二次批注”。围绕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涵泳品味,全身心沉浸到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文本世界里,咀嚼玩味,深化理解,领悟表达。将作品中的知、情、意内化同构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意义结构,形成敏锐的语感能力,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和语言运用的感性经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学生的二次批注要聚焦在所探究的问题上,但必须时刻放眼全篇,关照整体,实现钱钟书先生所说的“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

5.“合作整理,展示成果”。学生潜心涵泳文本,深入批注后,小组交流,围绕探究的问题,合作整理批注,形成小组研究成果。通过发表议论、诵读文本等多种方式共同展示学习成果;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和提问,实现组间的互动、相互的启发和思维的碰撞,形成全班共同的学习成果。

6.“引导点拨,迁移练笔”。在小组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点拨,开拓学生的思维,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的真谛;要相机引导,促进组间有效的互动,实现高质量的对话。各组展示完学习成果,教师要及时围绕内容的理解、表达的领悟以及学习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对探究问题的情况作小结;并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把对内容的理解和表达的领悟作迁移运用。根据上述“梳理批注,生成新疑”环节中生发的探究问题,《草原》可以设计如下练笔:请想象“我们”话别的场面,尝试运用反复句式写出话别的场面,表达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威尼斯的小艇》则可以设计如下练笔:在威尼斯,还可能有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乘小艇去干什么;请抓住人物的特点,在描写事实的同时展开联想和想象。

三、“三维六环节”阅读教学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1. 课前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备课必需的要素。在“三维六环节”课堂教学备课环节中,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尤为重要。根据“文选式”教材的特点,学生学习的文本是相对确定的,但文本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第一次涵泳文本时,是自由批注,学生对内容的关注是发散的;而第二次涵泳探究的问题则是基于第一次涵泳而生发的。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载体——文本。既要研究文本的内容,也要研究文本的表达方式,对文本的语言特色、谋篇布局、句式标点、遣词炼字等加以重视和挖掘,继而把文本中具有特色的表达一一罗列出来,凭借这些表达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如何表情达意。再对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甄别适合本年段学习的表达方法,然后根据教材(单元)编写意图和所在班学生的实际,确定哪些表达方法(知识点)是重点学习的内容,哪些是新的学习内容,哪些表达方法虽已学习但仍需进一步深化,进而把学生学习内容的范围初步有层次地确定下来。在这些学习内容范围内,对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都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包括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迁移练笔的设计等。只有做好课前钻研,在课堂教学时,无论是发散性的涵泳学习,还是探究共同问题,教师方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才可在不断生成变化的课堂上,把准教学方向,做到收放自如。

2. 课中密切关注动态生成。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加上“三维六环节”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每一个学生所关注的内容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必须密切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及时提供指导,解决学习困难;相机进行点拨,引领深入思考;适时给予支援,促进小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终确定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使得两次涵泳时所关注的学习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任务链。进而引导学生涵泳文本时聚焦于学习内容,在关照文本整体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学习内容,以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

3. 诵读和涵泳交织进行。在“三维六环节”课堂教学中,诵读和涵泳既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钻研学习内容最常用的方法,是符合汉语言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方法。两者不可偏废,且应交织进行,相互促进,仿似一个有机整体。正如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因此,初读课文,必放声朗读,读通读顺读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澄心默读,边读边思,边思边读,在思索中体味,在思索中生发问题;有所感有所悟后,要读出感情,读出感受;而潜心细读之时,须立足整体,体察语境,驱使想象,触发联想,沿着文本言语路径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深化情感的体验;在文穷情理之时则放声吟诵,诵出意蕴,品出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实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进而背诵积累,迁移运用,以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上一篇:2016公务员考核工作总结下一篇:第1课LOGO初步认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