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秘密》说课稿

2024-05-16

《水的秘密》说课稿(精选10篇)

篇1:《水的秘密》说课稿

活动名称:水的秘密

活动领域:科学

活动班级:大班

活动教师:

一、说设计意图

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是生命之源,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水,因此在《大自然探秘》这一主题活动中,根据一级主题“河流湖泊”生成了本次科学活动“水的秘密”,水是幼儿最熟悉的东西,几乎每个幼儿都玩过水,水的流动性,透明感都会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发现的乐趣。因此我从幼儿的身边事物入手,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对本次活动预设了以下两个目标:

1、了解水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的特点。

2、知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预设目标,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相关水的知识。

物质准备:分别装有水和牛奶的杯子、黑白棋子若干个,多种漏水的容器。

四、说教法

本节活动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直接切入法:活动开始部分直接切入主题。

2、总结归纳法:在幼儿每次观察实验后,我都进行简明的小结。

3、媒体演示法:在活动最后一环节出示缺水的图片等。

五、说学法

大班年龄段的孩子表现欲望强烈,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本节活动中我设计了讨论交流法和实验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实验自主发现水的特点。

六、活动流程:

根据本节活动内容的需要,以及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无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激趣导入活动

首先,我出示装水的杯子,让小朋友猜猜杯子里是谁?激起幼儿的兴趣,引入观察活动。

第二环节:观察对比得出结论

接下来我同时出示分别装有水和牛奶的杯子,让幼儿通过看一看,尝一尝得出结论水是无色,无味的,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教师小结略)

第三环节:分析讨论大胆表述

我分别将黑白棋子放到水和牛奶中,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为什么看不到牛奶中的棋子,却能看到水中的棋子?通过两个物体鲜明的对比,让幼儿直观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一名引领者。(教师小结略)。

第四环节:幼儿操作探索解决

在幼儿了解了水无色、无味、透明的特点后,我设计本次操作环节,这一环节也是本节活动的重点,因此我准备了多种漏水的容器还有清水,安排了大部分时间让幼儿在盛水,玩水的过程中感知水的流动性,在幼儿操作体验得出结论后,教师通过再次验证,及时的总结,归纳给幼儿以正确的认知和导向。提高科学活动的严谨性、(教师小结略)

第五环节:观看图片引发思考

幼儿凭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水的的用途后,请幼儿观看一组图片,干裂的土地,污水河里的死鱼等等,通过观察,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保护水之源的重要性。(教师小结略)

七、说活动延伸:

本节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在手工区投放多种材料,与幼儿一起制作宣传节约用水的图片,增强幼儿节约用水意识。

篇2:《水的秘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孩子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孩子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作为孩子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孩子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孩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纲要》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孩子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让孩子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无味的,是会流动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点。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孩子要节约用水。

3、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孩子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将牌等)两个;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孩子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盐、奶粉等若干;筷子、汤匙及装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丝帽、吹塑纸等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孩子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孩子直接观察到各种物品在水中的变化,而且通过教师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孩子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孩子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孩子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孩子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孩子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的各种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孩子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孩子与孩子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谜活动:(指导语: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谁,请先猜个小谜语——一样东西真稀奇,看得见,抓不起,洗衣做饭离不开,洗手洗脸需要它。)一开始,教师就为孩子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谜来请出小客人,然后请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将孩子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指导语:水宝宝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孩子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们也来试一试、玩一玩,来找找水的其它小秘密)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孩子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孩子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水的什么秘密。想想水有什么用,我们该怎样节约水和保护水)在这里,教师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孩子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孩子思维。

篇3:“探究水的组成”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水的组成”是2006年课标教材(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生命之源———水》第3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元素、元素符号等概念,知道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但不知道怎样通过具体化学实验探究一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教材安排这一节可以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后的分析探究能力,同时也是对所学分子和原子区别和联系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课对转入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相关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本节课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课时安排。

本节课拟安排1课时。

3. 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新课程认为,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我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符合学生由表及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认知规律。第二,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和条理性。教材本节为两个部分:(一)水的物理性质;(二)探究组成水的元素。我按教材顺序进行讲解,不过在讲解电解水反应的过程时,增加了从微观角度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关于水的物理性质的认识,让学生已知的水的物理性质展开讨论,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与冰的特性,使学生在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中接受知识,归纳小结出水的物理性质。对于水的组成的探究,学生讨论,后教师诱导学生制订出电解水的实验探究方案。关于电解水的实验,由于考虑到中后排学生看不清气泡,无法读出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因此采用投影用化学仪器中的水电解器。不过此水电解器的电极为碳棒,电解时会使溶液变黑,我将此加以改正,将一根不锈钢毛衣针从两端剪取2cm左右以代替碳棒(同时剪下的部分绕适量医用橡皮膏以保证接触紧密),电解液用10%左右的NaOH溶液,用立卧两用投影仪将电解水的过程投影在银幕(大屏幕)上,全班学生都能看到气泡,读出最终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由于投影用化学仪器为微型实验仪器,不仅读出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较准确,而且节省了药品。关于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关闭电源后连同投影仪中的支架取出水电解器,再检验气体,同样现象明显。我这样处理此实验,克服了用一般水电解器只有前排学生看到气泡与读出气体体积的弊端。对于电解水的微观解释,采用电脑模拟反应过程,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便于进一步理解组成水的元素和深化对分子与原子概念区别与联系,以及对化学变化实质的认识。

4.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内容三维目标达成的要求,以及班内学生“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分析后,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水的物理性质,电解水的现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实验的观察,提高观察探究能力,以及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化学微观世界美。

5. 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关键。

根据课标教材内容设置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难点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关键是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分析组成水的成分元素,以及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6. 教具。

(1)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是自然界中的水和冰,以及微观模拟电解水的反应过程。

(2)投影用化学仪器中的水电解器,立卧两用投影仪,银幕,化学低压电源,电解液(10%的氢氧化钠溶液)。

二、教学方法

1. 总体教学构想与依据。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着这个指导思想,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和完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2. 主要教学方法。

(1)诱思探究法。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增强了感性认识,培养多种能力,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

(2)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认识水的物理性质中的特性,理解电解水的微观过程,达到化解难点的目的。

三、教学程序

1. 导入新课。

采用直接问题导入法,开门见山,引起学生的疑问,激发求知欲,板书课题。

2. 讨论归纳。

展开讨论,并用电脑展示与课本插图类似的画面与动画片,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板书出水的物理性质。

3. 猜想假设。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

4. 诱思探究。

教师做好电解水的实验,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并完成课文中各空位的填写。

5. 得出结论。

让学生自主书写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教师提问后,学生回答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教师板书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以及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

6. 微观模拟。

用电脑微观模拟电解水的过程,把抽象问题直观化,使学生理解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化解了本节课的难点。板书: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7. 讲课结束。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小结,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又是氧化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8. 训练反馈。

根据本节课标要求,结合学生中后进生较多的情况,本着突出重点,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的思想,精选课堂练习,体现训练的巩固、考查功能,使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检查对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微观分析的熟悉程度,以及知识活学活用能力,承前启后,为下节课好铺垫)。

9. 作业布置。

(1)课本第113页检查站。

(2)通过阅读113页图电解水的示意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以及发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对象

本节课是九年级教材,对学生的情况作如下分析。

1. 知识掌握。

学生前面已学过分子和原子以及元素、元素符号,做好了宏观理解向微观分析过渡的知识准备。

2. 心理。

学生对化学深感兴趣,尤其对实验充满好奇心,教师应抓住有利因素,保护并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 生理。

初三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爱表现,希望得到肯定和赞赏。在课堂上教师应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首先,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认识问题还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并没有学过化学式的计算,所以很难通过计算推导出水的化学式。其次,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有限,对电解水的微观解释的理解会有困难。最后,学生在是知识应用上可能表现出知识的迁移能力不足。

五、学习方法

新课程指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或模仿,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有如下几种。

1. 观察探究法。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准确地叙述,启发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 多种感官协同法。

指导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学习效率。

3. 讨论交流法。

在课堂中学生发挥不同的见解,在讨论交流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能促进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江琳才.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 (上、下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

[2]江琳才.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教师教学用书 (上、下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篇4:火星水的秘密

他从床上滑下,扶着舱壁,勉强站稳。要知道,在这个神奇的星球上,引力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尽管仍不适应这种飘飘然的感觉,但他对视野所涉及的这片土地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神圣感。

这种神圣感来源于十天之前。

十天之前,麦克奉美国宇航局行星探测部门主管吉姆格林之命,登上了前往火星的飞船。他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设法证明液态火星水的存在。他深知自己此行的重要性,因为在太阳系中,火星是与地球最相似的行星。相近的平均密度和自转周期,恰到好处的火日距离与公转周期,已使它拥有了包括大气层与适宜的大气温度在内的诸多孕育生命的要素,但唯一欠缺的就是生命之源——水。

有了水,就意味着火星上原始生命的存在便多了一分可能,人类与外星人的交谈便多了一份希望;有了水,人类定居火星的几率就变大了一分,地球挺过生态危机的胜算也多了一分把握。

于是乎,怀着浩浩荡荡的雄心壮志,麦克来到了火星,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首先,他决定从大大小小的岩石入手,先观察它们的表面纹理,再采集样品,研究理化性质,最后得出水是否存在的结论。但在连续五天的工作后,他没有得到任何进展。

素有硬汉之称的少校麦克,也开始彷徨起来。夜已深了,此时远在地球的妻儿,应该已进入了梦乡。而麦克却无法安眠。他的思绪像罗盘,在迷雾中疯狂地旋转:多天的工作未果,任务如何完成?该死的火星水,你到底藏在哪里?

他漫无目的地疾走在荒凉的土地上,徘徊在一个个陨石坑旁。突然,他脚底一滑,跌倒在一个陨石坑旁。身下突然硌到一个瓦状物体,他信手拿起,发现上面布满了奇形怪状的蝌蚪划痕。再仔细看了看,忽然脑洞大开,一个念头亮了起来。数年前,他和国家实验中心的地心科考队进入埃及金字塔的入口探寻时,在进入地心的暗物质层前,也见过一个类似的符号。那时带队的正是吉姆格林博士,他当时说过,这好像是史前外星人的一种智慧文字。

少校一跃而起,将随身携带的采集系统对准手中物品,扫描录入,然后打开紧急呼叫按钮:“呼叫中心,呼叫中心,请核验一下这个物体。”几秒钟后,回馈的信息证实了他的想法,这正是一种智慧的蝌蚪文字,距今已有3000万光年的历史。

少校再让分析中心翻译了这段文字,然而反馈过来的信息令他迷惑:“北极中端,天石之下。”这是什么意思呀?他下意识地看了看腕上的电磁表,上面的“N”字在动,莫非这就是火星的北极?那么中端又在哪儿?突然他注意到,自己随手抛下的纹理石头好像自动围成了一个圈,他走近过去,竟然在圈中发现了一个八卦石形状的装置。他刚伸出手去触碰,就在那一瞬间,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击昏了他。

少校腕上的电磁表发出的机械抖动声惊醒了他,发现所有的电磁信号全部中断,所有的通讯信道也关闭了。身体旁边的那块八卦石唤醒了他的记忆,他发现自己前方不远处是一个黑黝黝的洞穴入口。他积蓄了一下力量,打开宇航衣上的生物核灯,一束微弱的光照亮了黑暗。

少校沿着这个奇怪的洞穴往前走,一路上沟壑林立。走到一个岔口,为防迷失方向,他将随身携带的长绳拴在旁边的一块石头上,自己一路走,一路将绳铺开。也不知走了多久,他有些累了,生物核灯也越来越暗。终于,他的目光停留在一些不起眼的条纹上:是地下暗河里的火星水?暗色、冲刷的痕迹,只于夏季出现,这就是他苦苦追寻的证据啊!希望之光出现在他的眼前,照亮了一条通往黎明的道路。他一路走下去,发现了许许多多地球上没有的物质。就在生物核灯再次变暗时,一丝光亮出现在他的头顶,身上的电磁设备也在那一瞬间恢复了正常。

少校休息了一会儿,沿着自己放出的绳索返回。他回到飞船里拿了设备,想录下火星水的证据。但当他进入洞中后,电磁信号再次奇怪地失效了。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将图像采集设备接到了生物核灯的线圈上,终于拍下了一张完整清晰的火星水照片。成功了!

接下来,少校从飞船中取出工具,又再次小心翼翼地返回洞穴中进行了采样。经过三昼夜的奋斗,他证明了该地火星液态水的存在,同时发现这种液态水是具有流动性的盐水,这就意味着这里还有以盐和水为生的微生物,诸如可以制造氧气的藻类。

十几天的考察转眼就结束了。少校登上飞船,庄严地按下了返回地球的按钮。他知道,火星上液态水的发现,绝不比阿波罗登月的成就逊色。

一个属于火星的时代已然来临。

(指导教师:孙天任)

篇5:《水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整个科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原因:①、密度是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中遇到第一个重要物理概念。②、密度概念的教学中所包含的“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和探究是建立许多物理概念的科学方法。③、从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单位,及其读法和意义。总而言之,密度是科学的教与学的又一个的新开篇,为今后的学习方法、知识迁移设下重要的伏笔。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学会用天平、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训练分析概念等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水的密度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3、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为:水的密度概念

4、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确定教学的难点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试验能力。

3、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学生的思维认识过程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密度的教学内容恰好是学生的认知的转折点,因此在教学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展开教学内容,又要不失时机,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进行分析概括等思维的训练。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以学生为前提,从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识规律,遵循教材内容科学性和思想性确定本节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实验研究发现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法研究,更要重视学法指导。1、以启发设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自主学习。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问题,从而引发思考,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兴趣。首先提问水和酒精如何区别?(指出判断是利用它们的性质)接着又问水有哪些性质?最后点明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水的又个重要特性“密度”。

2、新课教学

(1)指导水的密度探究实验。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测的物理量,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表格,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多次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2)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本节教学设计的重头戏,要特别突出密度概念建立过程。在分析表格中实验数据时,不要直接计算出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通过质量与体积数据比较,水的质量随着体积增大而增大,发现水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这比值是一定说明它与体积、质量无关,从而让学生建立密度是水的一种特性概念。在建立概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渗透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了解意义。在学生对密度定义明确、密度概念有所了解后,从实验数据中讨论,如果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是多少?这样从密度定义得到了密度单位、读法和意义,使学生易理解接受。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密度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3、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通过学生课堂练习来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作业布置

篇6:水的危机说课稿

《水的危机》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期第五单元的第三个主题中的第二课。该主题是让学生知道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园。只有保护生态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形成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的危机》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严峻现状,以及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本课的学习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通过对水资源现状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树立环保和珍惜水资源的意识,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水资源保护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未来合格公民。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质分类的五个标准和每一类标准的水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2、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了解水资源的严峻现状。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认识、分析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合理的、有创意的解决水资源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环保和爱护水资源的态度,能够自觉地投入到节约用水的行动中。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质分类的标准和每类水对人们生活的意义;2、了解我国水资源的严峻现状。教学难点:1、让学生提升爱护水资源的态度,坚持自觉地节约用水。

三、说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课程目标。在本课中,我将运用创设情境、引导自学、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直观展示等方法实施教学。

四、说教学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拓展、利用各种资源,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感悟,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要做的准备有:1、就我市的水源作调查,明确水质的分类;2、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要做的准备是:1、全班学生分三部分分别调查焦村镇的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的水源;2、搜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 激情趣

1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一个好朋友,那就是水。我们为什么离不开它呢?

2 分别欣赏两组图片,一组是山清水秀,另一组是干旱和污水,说感受;

3 由第二组图片的内容引入新课

教师:大家都不喜欢第二组图片。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身边的溪水消失了,小河没水了,大河变臭了,农田干裂了,生活用水也越来越紧张。这正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水的危机。虽然地球上70%是海洋,但是淡水仅占2.5%。除去两极冰山和深层地下水的储存,人类能开采使用的只有0.26%。可是现在,就这么少量的淡水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世界水资源的现状。

二、观世界

(了解世界水资源现状,从宏观的角度让学生感受水的危机,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充实教材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的直接展示,增进学生的世界水资源危机的现实感和亲近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1、阅读课本53页的图片与文字,把理解批注在旁边;

2、观看反映世界水资源现状的视频资料;

3、谈感想,教师小结。

教师:世界的淡水量少,现在又出现了干旱,枯竭,污染等许多问题,这样更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造成了全世界的水危机。而作为用水量最多、水资源最为贫乏的国家之一的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三 看中国

(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我国水质的分类标准,认识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在教学中,学生先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感受水资源的量不足;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水质下降,感悟到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现状;最后通过视频让他们感受到水污染造成的严重危害,激发他们保护水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既突出教学的重点,又为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1、学生观察我国水资源分布图,说说自己获得的信息,教师补充,小结。

(教师补充:1我国水资源分布北部少,南部多的不均衡形势,总体属于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2了解了七大水系的位置与对我国水资源的重要意义,为下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2、了解我国水质分类和污染的状况

(1)依据自学提示学习54页我国水质的分类和七大水系水质展示图;

自学提示: 1 我国的水质分为哪几类,对我们的生活有

怎样的意义?2 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说说我镇的水质属于哪几类?3 分析我国七大水系水质状况,谈谈你的感想。

(自学提示要求2,让学生结合课前的调查结果,对焦村镇的水源进行分类,这个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本的文字与生活的实际相联系,真正理解每类标准的含义。)

(2)分小组交流自已的学习收获;

教师巡视,指导。可以按学习内容的顺序逐个交流;交流中,耳要听,脑要想,嘴要说,手要记,达到共享学习结果的目的。

(3)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展示交流结果。教师随机点评,小结。

学生展示时要依据自学提示逐个问题进行,每个问题可由两三个同学进行展示。学生展示第二个问题时,我也可以结合灵宝市的水源进行分类。展示第三个问题时,我补充:水系水质的恶化主要是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小结:水资源的污染如此的严重,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呢?

3、观看水资源污染给人们造成危害的视频资料,说说心中的想法;

4、教师小结。

教师:我国的水资源不但污染严重,而且浪费严重,另外受气侯变化、环境污染以及厄尔尼诺等现象的影响,与水有关的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将持续增强。近几年来,春季北方的严重干旱,夏季南方的特大洪涝,这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水资源已经到了全面告急的危险时刻,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四强思想

(思想在行动时才有指导作用。学生在感受到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危机后,就要为解决水危机而积极思考,互相交流,汇聚集体的智慧,为每个人保护水,节约水的实际行动做到具体、细致的指导。教学难点突破,课程目标实现。)

1、同桌交流:中国的水资源已经到了全面告急的危险时刻,你想说些什么?作为中国的小公民,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2、人人出主意:每人至少说出一种保护水或节约水的

方法。

五见行动

(在教学的最后,我鼓励学生,落实行动,适应社会,养成保护水,节约水的良好行为习惯。)

结束语

教师:没有水就没有生命。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水。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同时,还要宣传、帮助身边的人参与到保护水和节约水的队伍中来。老师有个提议: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件宣传品,如小标语、手抄报、倡议书等,来展示自己的思想。

六、说板书设计

篇7:水的净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水的净化》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水是继学生学习了空气、氧气等气体性质后,学习的另一种生活中离不开的物质。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了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区分硬水与软水的方法等。教材的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突出过滤以及蒸馏这两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过滤又为十一单元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纯水和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初步认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3)初步形成过滤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过滤的操作实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对教学情景的观赏和思考,初步学会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过滤的装置及操作过程,体验化学的“实验美”,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教学难点

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及过滤操作技能。

四、教法:

本课题的教学围绕着三条线展开:情景线,问题线,知识线。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充分应用各种资源创设不同类型的教学情景,形成情景线。在每个情景中设计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问题,从而衍生出问题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中,不断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有关水的净化的知识线,以知识线来贯穿问题线。三条线构成科学的动态结构的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快乐通达三维目标。

五、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家中的井水与自然界中的水相比有什么优点?以及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呈现自然界浑浊的水,提出除去杂质的问题→实验:明矾净水(沉淀)→探究活动:过滤→过滤装置与操作程序→实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吸附)→说明这些水仍非纯水→引出硬水与软水的概念→实验:区别软水与硬水→软水与硬水的特征→硬水的软化方法→如何获取纯净水→实验:蒸馏水的获取→蒸馏装置与主要操作→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净水方法的综合利用过程)→消毒方法(化学变化)。

六、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几种常见净化水的方法

1、沉淀

2、过滤(一贴二低三接触)

3、吸附

4、蒸馏

5、消毒

二、软水与硬水

1、定义

2、区别方法

篇8:水的组成初三化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上 册

第四单元 第四 课题4 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讲了

探究水的组成结构。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丰富与完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化学式的书写 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在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是中考中基础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的考察区域。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以下三个层次

1.知识与技能层面: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与区别,初步认识水的微观构成,进一步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对 单质化合物 知识的讨论和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在解决 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水的组成和水的化学式

教学难点是:通过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定水的化学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同学们已经掌握了 物质的构成,制取氧气实验 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能较可观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来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将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问题讨论,讲解,多媒体辅助,比较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才是终身教育理念的更好体现,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我将利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本次说课的重点,说教学过程

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为主平台”的核心教育思想指导下,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 生活中水的形态转换的视频 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水是如此的重要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那么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

通过这样的导课模式,创设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进入第二环节。

(二)实验探究,获取新知

首先由老师演示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 实验,并向学生提问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了什么?,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得出 氢气+氧气燃烧生成水(板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我将学生分为5-6个小组,小组件合作交流,我会提出问题,然后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我在旁边做适当的点拨,然后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总结出

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二比一最后得到水的化学式H2o。这样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动手操作,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实验探究能力。随后给同学们讲解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请同学们用图标的形式表示出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之间的关系。并完成几个小练习

(三)归纳概括,课后小结

学完本节课后,及时的进行课后小结有利于雪上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这时候我会请一两位同学来谈谈今天的收获,让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随后我再向同学们强调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电解水的实验以及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四)当堂训练,学以致用

为了更好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设定了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检验,力求达到“优等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学困生吃了”的教学目的。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为了提高对说学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生变的现象发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或者上网收集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真正的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篇9:水的净化中学化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的净化中学化学说课稿【精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尊重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来自于泉巨永初中,我说课的标题是九年化学人教版第三单位《水的净化》,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要领、说学法引导、说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计划理念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计划。

一、说教材

《水的净化》是9年级化学第三单位课题3的内容,这个课题在曩昔的老教材中是没有分外涉及的,云云摆设也是为了切合新课程与门生生活贴近,强调可连续生长的目的。此中强调了一个初中的根本实行操纵——过滤,也提及了蒸馏装置的组装与实行。

课文分三部门:

第一部门:解说天然界水的漫衍以及自来水厂净水历程;

第二部门:通过实行探究教学过滤的.操纵步调与细致事变

第三部分: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及如何将硬水变软的方法(蒸馏)。

鉴于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认识吸附,沉淀,过滤与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过滤的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目标重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过滤与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目标难点:吸附和过滤等的操作技巧。

有了教学目标作纲领,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于是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讨论总结,结合实验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实践。

四、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引入

1、从生活情景入手

2、污水、纯净水、湖水、自来水的区别

3、讲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二)净水的方法

1,除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1)、静置沉淀

2)、吸附沉淀

3)、过滤

实验探究:

1)除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2)如何区别硬水与软水

3)演示实验---蒸馏

(三)练习巩固

想一想:有一种含有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钠(可溶),还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复杂,此处为了便于讨论,已将其成分作了“简化”),将其经去渣、去臭处理后可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问:

(l)采取何种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沙?

(2)用什么物质,可除去污水的臭味?

说一说:某山区在梅雨季节会出现山洪暴发,给山区人民的生活用水带来困难,请你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必备的化学药品,帮助山区人民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以获得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四)课后作业

独立完成本课后习题

(五)课后动手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净水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由于实行探究的内容较多、讨论整理的关键偏多,以是课堂节拍的调控必要深入思索,必要老师在课堂上机动地处置处罚和掌握,以便顺遂完成教学使命。

六、教学理念:

本节课为门生落实了技能目的,强化了历程与方法,点拨了情绪态度与代价观,以是本节课表现了如许几个教学理念:

⑴本节课内容比例多,化繁为简,创建了新的教学体系。

⑵新课标的三维目的只有先辈的教学理念才气支持,本节课便是对这种理念的不停探索。

(3)强调科学探究的科学性,体验探究的快乐、提倡门生自主互助的学习方法。

篇10:《甜甜的秘密》说课稿

老师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甜甜的秘密》,这是一首人音版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第二首歌曲。这一单元向我们呈现的是老师的歌,展现的是是说师生情的画面。让学生感受老师爱的同时并对老师产生尊敬与爱戴之情。《甜甜的秘密》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歌曲,4/4拍。歌曲借物抒情,通过有趣的送橘子活动,揭示了学生的心里并唱出对老师的尊敬与热爱。

设计理念:根据大纲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本课以“情”为导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创”情、“说”情、“唱”情、“感”情来唤醒学生的尊师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及深情歌声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自然完整地演唱《甜甜的秘密》

2、能力目标:感受体验神秘和急切的心理。

3、情感目标:通过演唱《甜甜的秘密》和聆听《我爱米兰》,让学生感受老师的爱。说教法说学法

本课我采用创设情境、多媒体演示、谈话式教学方法、对比法等教学方式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快、更容易进入尊师感恩的状态,为下面进行的歌曲内容做好铺垫;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方法是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歌曲,演唱歌曲;谈话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唤起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对比法的运用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演唱歌曲。在教师的诱导下,谈话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并领会学习内容,这也是本课中所指导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流程:我将我的课堂顺序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创设情境),首先复习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利用大屏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老师近距离沟通的一个情境,通过熟悉的音乐唤醒学生心头真挚、浓厚的尊师意识,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我的第二个环节“说”情是谈话导入的,这一环节我提出了三个问题,循序渐进的对歌曲进行导入:

1、“刚才,同学们唱得那么投入、那么深情。谁能说说,在演唱时感受到了什么呢?”

2、“老师呕心沥血、精心培育我们茁壮成长。那我们该怎样做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相互交流内心的感受。紧接着第三个问题导入新课,“这里有一群孩子,他们是怎样做的呢?”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有想知道的欲望,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紧接着播放《甜甜的秘密》,出示歌谱,让孩子们猜想他们会对老师说什么甜甜的话语呢,给他们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发挥。对学生的不同见解都给予尊重、鼓励。然后由一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同学们一起分析歌曲的情绪,对于如何演唱歌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试图让学生在看、听、说中熟悉歌曲,进一步对学生渗透尊师思想的教育。

我的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也就是“唱”情。这一环节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甜甜的秘密》,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且刚才已经聆听过几遍音乐,所以学生已经不陌生了,能很快的跟随音乐学唱出来。学生在对音乐的反复听唱当中由陌生到熟悉,从而很自然的学会歌曲。对歌曲的情绪把握是本课的难点,这一部分我采取了和学生们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的。之前的分析就是让学生在演唱时体会前半部分的神秘感觉,和后半部分的急切心里,用声音的大、小控制来感受歌曲的前后变化。歌曲处理部分我采取了对比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此曲有两遍“悄悄地、悄悄地、悄悄地”,而前后两遍的旋律是有变化的,相似之中又有不同之处,在演唱过程中我单独拿出这两个旋律进行视唱对比,让学生自主听辨,这样帮助孩子更好、更准确的演唱。这一环节我主要采取探究式和对比式两种教学方法。

上一篇:花园村得渠道得用户下一篇:高中信息技术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