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it管理制度

2024-05-09

机房it管理制度(通用6篇)

篇1:机房it管理制度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1.0.1条 为了使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确保电子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及保障机房工作人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陆地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主机房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140平方m的电子计算机机房的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工业控制用计算机机房和微型计算机机房。

第1.0.3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机房位置及设备布置

第一节 电子计算机机房位置选择

第2.1.1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在多层建筑或高层建筑物内宜设于第二、三层。

第2.1.2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水源充足、电子比较稳定可靠,交通通讯方便,自然环境清洁;

二、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等;

三、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

四、避开强电磁场干扰。

第2.1.3条 当无法避开强电磁场干扰或为保障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可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机房组成

第2.2.1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组成应按计算机运行特点及设备具体要求确定,一般宜由主机房、基本工作间、第一类辅助房间、第二类辅助房间、第三类辅助房间等组成。

第2.2.2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的使用面积应根据计算机设备的外形尺寸布置确定。在计算机设备外形尺寸不完全掌握的情况下,电子计算机机房的使用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机房面积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当计算机系统设备已选型时,可按下式计算:

A=K∑S(2.2.2-1)

式中A——计算机主机房使用面积(m2);

K——系数,取值为5~7;

S——计算机系统及辅助设备的投影面积(m2)。

2.当计算机系统的设备尚未选型时,可按下式计算:

A=KN(2.2.2-1)

式中K——单台设备占用面积,可取4.5~5.5(m2v/台);

N——计算机主机房内所有设备的总台数。

二、基本工作间和第一类辅助房间面积的总和,宜等于或大于主机房面积的1.5倍。

三、上机准备室、外来用户工作室、硬件及软件人员办公室等可按每人3.5m2~4m2计算。

第三节 设备布置

第2.3.1条 计算机设备宜采用分区布置,一般可分为主机区、存贮器区、数据输入区、数据输出区、通信区和监控制调度区等。具体划分可根据系统配置及管理而定。

第2.3.2条 需要经常监视或操作的设备布置应便利操作。

第2.3.3条 产生尘埃及废物的设备应远离对尘埃敏感的设备,并宜集中布置在靠近机房的回风口处。

第2.3.4条 主机房内通道与设备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两相对机柜正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m;

二、机柜侧面(或不用面)距墙不应小于0.5m,当需要维修测试时,则距墙不应小于1.2m;

三、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2m.第三章 环境条件

第一节 温、湿度及空气含尘浓度

第3.1.1条 主机房、基本工作间内的温、湿度必须满足计算机设备的要求。

第3.1.2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内温、湿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开机时电子计算机机房内的温、湿度,应符合表3.1.2-1的规定。

表3.1.2-1 开机时电子计算机机房的温、湿度

级 别 项 目 A 级 B 级

夏 季 冬 季 全 年

温 度 23 ±2 ℃ 20±2 18-28℃

相对湿度 45%-65% 40%-70%

温度变化率 <5℃h 并不得结露 <10℃/h 并不得结露

二、停机时电子计算机机房内的温、湿度,应符合表3.1.2-2的规定

表3.1.2-2 停机时电子计算机机房的温、湿度

项 目 A 级 B 级

温 度 5-35℃ 5-35℃

相对湿度 40%-70% 20%-80%

温度变化率 <5℃/h并不得结露 <10℃/h并不得结露

第3.1.3条 开机时主机房的温、湿度应执行A级,基本工作间可根据设备要求按A、B两级执行,其它辅助房间应按工艺要求确定。

第3.1.4条 记录介质库的温、湿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常用记录介质库的温、湿度应与主机房相同;

二、其它记录介质库的要求应按表3.1.4采用。

表3.1.4 记录介质库的温、湿度

品 种 卡片 纸带 磁 带 磁 盘

长期保存已记录的 未记录的 已记录的 未记录的 温 度 5-40℃ 18-28℃ 0-40℃ 18-28℃ 0-40℃

相对湿度 30%-70% 40%-70% 20%-80% 20%-80%

磁场强度

<3,200A/m <4,000A/m <3,200A/m <4,000A/m

第3.1.5条 主机房内的空气含尘浓度,在表态条件下测试,每升空气中大于或等于0.5μm的尘粒数,应少于18,000粒。第二节 噪声、电磁干扰、振动及静电

第3.2.1条 主机房内的噪声,在计算机系统停机条件下,在主操作员位置测量应小于68dB(A)。

第3.2.2条 主机房内无线电干扰场强,在频率为0.15~1,000MHz时,不应大于126dB.第3.2.3条 主机房内磁场干扰环境场强不应大于800A/m.第3.2.4条 在计算机系统停机条件下主机房地板表面垂直及水平向的振动加速度值,不应大于500mm/s2.第3.2.5条 主机房地面及工作台面的静电泄漏电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的规定。

第3.2.6条 主机房内绝缘体的静电电位不应大于1kV.第四节 室内装饰

第4.4.1条 主机房室内装饰应选用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并在温、湿度变化作用下变形小的材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墙壁和顶棚表面应平整,减少积灰面,并应避免眩光。如为抹灰时应符合高级抹灰的要求。

二、应铺设活动地板。活动地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的要求。敷设高度应按实际需要确定,宜为200~350mm.三、活动地板下的地面和四壁装饰,可采用水泥砂浆抹灰。地面材料应平整、耐磨。当活动地板下的空间为静压箱时,四壁及地面均应选用不起尘、不易积灰、易于清洁的饰面材料。

四、吊顶宜选用不起尘的吸声材料,如吊顶以上及作为敷设管线用时,其四壁应抹灰,楼板底面应清理干净;当吊顶以上空间为静压箱时,则顶部和四壁均应抹灰,并刷不易脱落的涂料,其管道的饰面,亦应选用不起尘的材料。

第4.4.2条 基本工作间、第一类辅助房间的室装饰应选用不起尘、易清洁的材料。墙壁和顶棚表面应平整,减少积灰面。装饰材料可根据需要采取防静电措施。地面材料应平整、耐磨、易除尘。

第4.4.3条 主机房和基本工作间的内门、观察窗、管线穿墙等的接缝处,均应采取密封措施。

第4.4.4第 电子计算机机房室内色调应淡雅柔和。

第4.4.5条 当主机房和基本工作间设有外窗时,宜采用双层金属密闭窗,并避免阳光的直射。当采用铝合金窗时,可采用单层密闭窗,但玻璃应为中空玻璃。

第4.4.6条 当主机房内设有用水设备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止给排水漫溢和渗漏的措施。

第五节 噪声及振动控制

第4.5.1条 主机房应远离噪声源。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消声和隔声措施。

第4.5.2条 主机房内不宜设置高噪声的空调设备。当必须设置时,应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第4.5.3条 当第二类辅助房间内有强烈振动的设备时,设备及其通往主机房的管道,应采取隔振措施。第五章 空气调节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5.1.1 主机房和基本工作间,均应设置空气调节系统。

第5.1.2条 当主机房和其它房间的空调参数不同时,宜分别设置空调系统。

第二节 热湿负荷计算

第5.2.1条 计算机和其它设备的散热量应按产品的技术数据进行计算。

第5.2.2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空调的热湿负荷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计算机和其它设备的散热;

二、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

三、太阳辐射热;

四、人体散热、散湿;

五、照明装置散热;

六、新风负荷。

第三节 气流组织

第5.3.1条 主机房和基本工作间空调系统的气流组织,应根据设备对空调的要求、设备本身的冷却方式、设备布置密度、设备发热量以及房间温湿度、室内风速、防尘、消声等要求,并结合建筑条件综合考虑。

第5.3.2条 气流组织形式应按计算机系统的要求确定,当未提出明确要求时,可按表

表5.3.2 气流组织、风口及送风温差

气流组织 下送上回 上送上回(或侧回)侧送侧回

送风口 1.带可调多叶阀的格栅风口2.条形风口(带有条形风口的活动地板)3.孔板 1.散流器2.带扩散板风口3.孔板4.百叶风口5.格栅风口 1.百叶风口2.格栅风口

回风口 1.格栅风口2.百叶风口3.网板风口4.其它风口

送风温差 4-6℃送风温度应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 4-6℃ 6-8℃

5.3.2选用。对设备布置密度大、设备发热量大的主机房宜采用活动地板下送上回方式。

第5.3.3条 采用活动地板下送风时,出口风速不应大于3m/s,送风气流不应直对工作人员。

第四节 系统设计

第5.4.1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要求空调的房间宜集中布置;室内温、湿度要求相近的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5.4.2条 主机房不宜设采暖散热器。如设散热器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漏措施。

第5.4.3条 电子计算机机房的风管及其它管道的保温和消声材料及其粘结剂,应选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冷表面需作隔气保温处理。采用活动地板下送风方式时,楼板应采取保温措施。

第5.4.4条 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和变形缝。如必须穿过时,应在穿过防火墙处设防火阈;穿过变形缝处,应在两侧设防火阀。防火阈应既可手动又能自控。穿过防火墙、变形缝的风管两侧各2m范围内的风管保温材料,必须采用非燃烧材料。

篇2:机房it管理制度

一、基本配置设备

门禁系统:监控及门禁;

通风制冷:新风机、精密空调、排烟机; 供配电:UPS、智能配电柜; 环境监测设备:探测/检测器;

核心业务:服务器、防火墙、交换机等

二、配置要求

核心设备考虑高可用,核心交换、供电、空调、通讯链路均考虑一主一备。

三、具体标准细则

1、机房选址

机房必须具备防尘、防潮、防雷、抗静电、阻燃、绝缘、隔热、降噪音等物理环境,防盗设施齐全,应避开强磁场的干扰,应选择设在建筑物的中间层,方便管理和布线。避免设在最高层、地下室和用水设备下层。

2、机房装修

吊顶:机房应采用金属天花板吊顶,梁、顶应做防尘处理。

墙体:墙面应进行隔音、防火、防水、防尘、防辐射和屏蔽处理,墙面刷高档防火乳胶漆。

地面:机房地面必须平整。并做防水处理。地板采用架空防静电可拆卸地板,高度为15cm至35cm之间。

门窗:在IT机房进出口应安装防火防盗门,机房窗户应安装防盗防护窗,同时外窗安装防水雨棚来防止雨水溅入,窗帘采用双层结构,外层应采用防光隔热窗帘材料,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照明:主机房的平均照度不低于300 lx(距地面0.3m处)

3、机房配电

供配电系统是机房整个工程的重点,采用双回路供电(照明、空调等通用设备由市电供电,服务器等专用设备经UPS后供电,所有线路分相独立走线)。机房采用独立接入的三相五线制或单相三线制电源。

4、UPS配置

UPS作为中心机房建设的基本设备,应采购UPS设备为机房提供稳定、持续的供电,并在断电情况下保障机房一定的供电时间。UPS容量应是总用电功率的1.5倍进行预留,在线备用时间应大于2小时

5、机房强电插座

机柜需配置相应的UPS,PDU标准插座,至少在8位以上。

6、机柜采购及安装

网络设备、服务器、配线架等设备统一安装到机柜里面。机柜应整齐排放,机柜与墙体的距离不小于0.6m(如房间面积允许,宜留1m),方便管理和维护服务器机柜标准:1000*650*2000,交换机机柜标准:600*600*2000。

7、机房空调系统

应根据实际面积或空间进行配置空调,至少满足有一主一备。空调的冷凝水排放,不得在机房内。以免溢水损坏设备。

8、综合布线系统

布线:应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包括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布线,线路铺设可采用上走线或下走线方式。上走线还要采用线路固定架,走线要全部经桥架

或PVC线槽。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采用超五类或六类非屏蔽双绞线,管理子系统采用RJ45配线架及光纤终端盒,统一管理。主干线路要有冗余。强电、弱电单独走线,彼此 尽量不要交叉。

9、网络接入

篇3:机房建设中的IT微环境监控

一、IT微环境的介绍

IT微环境是指每个机架中的IT设备运行所依赖的环境, 包含电力、空调、监控等关键元素, 要提高整体IT系统的可用性必须从提高IT微环境的可用性入手。在IT微环境所涉及的诸多关键元素中, 电力供应保护子系统已经被大多数用户认可和采用。但是机架中温度调节、热量管理、线缆管理等环节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没有真正为每个机架中的IT设备提供一个高度可用的运行环境。比较科学的解决办法是以机架为单元, 控制IT微环境的温度, 通过合理设置冷、热通道, 引导冷风均匀送到每个IT设备的进风处, 并将热风有效送回空调, 保证机架内的温度控制到适宜服务器工作的温度。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IT微环境”理解成服务器内部CPU发热的内部环境。前者可称为机柜IT微环境, 而后者则可称为服务器内部IT微环境。只有保证每个IT微环境的可用性, 才能真正提高IT系统的整体的可用性。

二、传统的机房监控落后

现代机房的一个明显特点是IT设备的模块化、轻薄化、机架化, 机房内采用了越来越多的刀片式服务器和网络设备。设备中高性能的部件所占用的物理空间越来越小, 加大了冷却散热系统的工作难度, 机架内部环境威胁着IT系统的整体可用性。传统的热量控制方法是降低整个机房温度, 期望达到“冷却”服务器的作用, 与IT设备模块化、机架化的特点脱节, 仅考虑由空调本身的制冷能力, 只是对空调机的运行和机房整体环境的监控, 忽视了对IT微环境的监控, 没有考虑机柜内部IT设备的散热问题, 不能适应现代机房监控的需求。

对空调机运行的监控只能了解空调机是否在正常运行, 而空调的正常运行不能说明设备就能正常运行, 空调机出风口的温度值更不能说明机房的整体温度和机柜微环境温度, 因此对空调的监控不能代表甚至取代对IT微环境的监控。由于环境温度控制措施不当, 机房普遍存在机柜局部热点的现象。而机柜中的IT微环境的散热措施不当, 是导致服务器过热而宕机的根源所在。据APC公司对中国用户的多项调查表明, 因过热问题发生宕机现象已达到了总故障的32%。

三、以机架为单元来控制IT微环境

机房各个点的环境参数值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 即使机房大环境参数正常, IT设备所处的环境也不一定正常。机房整体环境监测的参数不能视为各机柜的IT微环境参数, 更不能体现重要设备内部IT微环境的状况。IT设备内部IT微环境的运行环境 (例如服务器内风扇转速与CPU温度等) 是最直接、最迅速影响IT设备正常运行的因素。机柜内的IT微环境是设备正常运行所需要的物理环境, 机柜微环境参数最能体现设备所处的实际运行物理环境的情况, 所以对机柜内IT微环境的监控非常必要。有时候, 即使机房内空调运转正常, 机房整体环境参数值也在预设范围内, 但某服务器却因为某种原因出现服务器内风扇的转速不正常、CPU过热的状况。如果只监控机房大环境, 此时机房的管理人员是不会得到这种危险信息的, 整个系统就会因为该服务器潜在危机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而意外瘫痪。

由此可见, 现代机房监控的重点是采用机房监控的新技术和新理念, 加强对IT微环境的监控, 实现对从设备内部IT微环境到机柜IT微环境, 再到机房大环境这样多层次的监控。

四、IT微环境建设

与传统的机房环境监控不同, 由于整体解决方案使用户无需关注IT系统细节问题, 对提高可用性的效果明显且难度较小。站在整体可用性高度来设计IT微环境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 已成为大势所趋。

IT微环境监控系统通过分布于各个机柜的微环境监控终端, 实时获取所连接的各种传感设备的信号 (包括传感器、继电器、UPS、智能设备等输出的模拟量和开关量信号等) , 监测每个机架中的IT设备运行所依赖的环境, 包括电流、电压、功率、温度、湿度等, 根据预先设定的模拟量的上下限和开关量的报警状态, 再通过集中管控平台, 有效实现对机房的IT微环境监控。与传统的机房环境监控相配合, 建成一套完善的机房监控系统。

(一) 超温报警

新型号的品牌服务器都支持IPMI协议, 因而, 通过IPMI协议来监控CPU的温度和风扇的转速等参数已不是一件难事。被监控的设备内部、机柜、机房环境的任何一点温度, 如果高于预先设定上限或低于下限时, 都会报警。当然, 可设置时延, 当前温度持续超标时间超过时延才会报警, 避免系统干扰。如果对IT微环境的监控到位, 就能及时发现IT微环境的过热问题, 防止因为过热而发生的宕机现象。

(二) 远程报警

除了检测温度外, 如果选用相应传感设备, 还可以同时检测环境温湿度、电路的电流和电压、光照度、流体压力、气体浓度, 进行UPS监控、消防监控、漏水监控、入侵防盗等, 实现远程报警功能。

(三) 短信功能

在断电、超温等报警时, 向管理员发短信报警;管理员可通过短信实时查询当前的温度值、断电状态。

(四) 数据采集

如需要将温度数据保存到计算机上, 可选用数据采集软件。可将检测到的模拟量和开关量数据长期保存, 提供历史数据查询、数据导出、图表显示、报表生成和打印等功能。

五、结束语

篇4:机房it管理制度

关键词:机房 设备 搬迁 规划

0 引言

晋煤集团通信分公司承担着矿区固话、宽带及工业信息化系统的综合业务,拥有众多的通信、计算机网络、矿井监测监控等核心及终端设备。我们的机房管理历经了由分散到集中的变更,目前已进入到规模化管理。作者参与了中心机房的多套机柜设备的整体搬迁工作。由于它们是我公司重要的业务支撑,它下连各矿的程控交换机与数百台终端,上连中心机房的中心交换机、程控交换机,牵连到整个网络的传输,其间不仅有服务器及设备的拆、移、上线,而且要实施从平台向程控交换机系统连接的2M、光缆的连通工作。本人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给出IT设备搬迁时要注意的事宜。

1 新机房的准备工作

1.1 确保传输 当新机房的传输情况与原有的IT设备网络要求一致时,显见最理想。但当新的传输方式更利于系统时,应在这个环节上顺势考虑优化传输方式。我们的物理传输是2M、光纤并行,因此,前期进行了相应的传输调通。这个过程需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完成,其间的2M接头、光纤熔接直接关系到搬迁的工期。

1.2 设备布局 新机房的新机柜其尺寸难免与旧机柜不同,我们需要提前规划各个机柜、各个网络设备的摆放位置。可以事先量好机器的具体尺寸,之后到现场规划机器的具体摆放位置,力争最合理、最充分地利用机房的有效空间。

1.3 设置正确物理环境 新机房的防火、防盗、防静电、适当的通风、温度的控制以及电源的安全必须提供符合网络设备要求的安全保证,具体包括如下:温度控制:机房温度控制在15-23℃以内。如果可能,最好配备温度感应器进行监测。湿度控制:机房内湿度一般应当控制在45-55%之间。压力控制:一般好一点的服务器机箱,以1U机架式机箱为例,一部1U实际能够承受的压力大致是同规格重量(即1U)在5-7个左右;一些强度比较好的机架托盘,对于服务器的承压基本也在6-8部1U服务器之间。

2 搬迁规划与系统备份

机房的搬迁,一般都会涉及到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物理传输等大量的设备,而且还存在软件、IP的分配等问题。因此如果不提前进行详细的规划,匆匆上马势必造成工作的混乱。我们的目标是:掌握原有的网络情况,力求要做到每一条物理、逻辑的线缆、专线都心中有数,所有网络设备的配置,每个接口都要一清二楚,所有设备,线缆都要贴标签,所有接口的配置,说明都要有文字上的说明。在给设备做标签时,一般采用贴设备铭牌的方式,线缆采用专用的标识环。关于设备标签的规划,一般是各单位自己制定,没有统一的标准,这里我们可以考虑,按设备的类型、功能、区域等进行编号。每台机器搬之前都要贴好标签,特别是多端口的机器,每个接线端口都贴上标签,与接线的另一端相对应。在进行详细的规划时,我们需要提供如下的材料:新旧机房的网络拓扑图、所有设备连接图、线路分布图(细到每个设备的每条线路的连接)、所有设备IP地址列表等。

此处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如果新旧机房的网络配置有所改变,要提前作新网络的规划,并给出新旧网络的信息对应表。

2.2 网络配置需要考虑VPN、VLAN的划分,DHCP DNS的配置等。

2.3 根据网络拓扑,合理分配新IP对应相应的域名和服务器。

2.4 做好IP更换脚本。即执行该脚本,迁移前关机,再开机设备得到的就是新的IP。

这里所讲的备份,包括所有关键数据,如程序、数据库、各服务器的配置参数等。系统迁移前,一定要做好各个系统的备份(磁带机备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尤其是数据库的备份,它往往有尤为重要的价值,因此必须考虑它的数据导出。

3 设备拆除、打包和运输

在对设备进行统一的标记后,进行设备的拆除、电缆的拆除。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确保所有的工作都在断电的情况下进行;考虑各部件的拆卸步骤;严格按照各类设备的规范来拆除。设备拆除后,装入专门的搬迁保护装置,如:电缆放入线槽进行保护。打包要有条理,严禁设备杂乱打包。由于我们搬运的设备都是集成度和精密度非常高的设备,因而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设备的碰撞。

4 设备重新安装

4.1 物理安装 这里需要注意:区域规划。在设备安装时,最好按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区域的规划,并为以后的扩展保留空间和相关接口。对机柜进行有效的固定。机柜不能是直接摆放在静电地板上,而要进行有效的固定,这样安装才可靠。

4.2 设备加电系统核查 当所有设备物理连接完成后,验证连接正确无误后,方可为设备加电,测试电源电压,进行加电后系统的硬软件检查。

5 测试与验收

设备重新安装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查看数据是否损坏,并进行相关的软件设置。要进行的工作大致包括如下的几项:

5.1 服务器状态的恢复:查看是否出现了数据的丢失或损坏。这里由于我们之前对系统数据作了备份,所以,一旦出现了这种数据的损坏,我们应该把搬迁前的数据重新恢复过来。

5.2 进行相应的IP地址与DNS的调整。

5.3 进行相关软件的调整。

5.4 进行全网设备连通型的测试。

5.5 进行应用测试,确保全系统各模块功能的正常运行。

5.6 确保查全网,看设备运行的速度和质量等指标是否达到标准。

5.7 验收并进行相关的日志纪录。

6 结束语

篇5:24小时IT机房空调使用协议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乙方向甲方申请为乙方IT机房提供24小时空调事宜达成如下一致意向:

一、甲方只负责向乙方IT机房提供24小时冷媒(冷冻水)。

二、乙方负责IT机房改造及空调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由此产生的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

三、甲方为乙方提供的24小时IT机房冷冻水温度为:出风口出风温度不高于16℃(上下浮动温差2℃甲方可免责),因非甲方原因导致温度上下浮动,甲方不承担责任,但甲方应尽快配合乙方解决温差浮动问题。.四、因乙方IT机房内的管理由乙方全权负责,故乙方需安装温度超温报警装置,如发现冷却水问题时请及时通知物业,因冷却水问题没有及时通知物业造成设备损失的一切费用均由乙方负责。

五、甲方负责冷却水主管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六、24小时IT机房空调收费标准为:450元/月/㎡(5月份至10月份); 150元/月/㎡(11月份至4月份),按实际面积交纳。每月随租金及物业费账单一并交纳,甲方应向乙方提供相应票据。

七、本协议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双方签章后生效。

第八条:遇到甲方每年对24小时IT机房供冷系统进行整体维保时(间断性停止冷源供给,间隙最长不超过6小时)。甲方将在停止IT机房24小时空调冷源供冷运行前3天通知乙方做好临时准备工作。乙方有义务全力配合甲方维保工作开展,同时乙方自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IT机房设备临时降温工作.。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篇6:机房it管理制度

晋煤集团通信分公司承担着矿区固话、宽带及工业信息化系统的综合业务, 拥有众多的通信、计算机网络、矿井监测监控等核心及终端设备。我们的机房管理历经了由分散到集中的变更, 目前已进入到规模化管理。作者参与了中心机房的多套机柜设备的整体搬迁工作。由于它们是我公司重要的业务支撑, 它下连各矿的程控交换机与数百台终端, 上连中心机房的中心交换机、程控交换机, 牵连到整个网络的传输, 其间不仅有服务器及设备的拆、移、上线, 而且要实施从平台向程控交换机系统连接的2M、光缆的连通工作。本人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 给出IT设备搬迁时要注意的事宜。

1 新机房的准备工作

1.1 确保传输当新机房的传输情况与原有的IT设备网络要求一致时, 显见最理想。

但当新的传输方式更利于系统时, 应在这个环节上顺势考虑优化传输方式。我们的物理传输是2M、光纤并行, 因此, 前期进行了相应的传输调通。这个过程需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完成, 其间的2M接头、光纤熔接直接关系到搬迁的工期。

1.2 设备布局新机房的新机柜其尺寸难免与旧机柜不同, 我们需要提前规划各个机柜、各个网络设备的摆放位置。

可以事先量好机器的具体尺寸, 之后到现场规划机器的具体摆放位置, 力争最合理、最充分地利用机房的有效空间。

1.3 设置正确物理环境新机房的防火、防盗、防静电、适当的

通风、温度的控制以及电源的安全必须提供符合网络设备要求的安全保证, 具体包括如下:温度控制:机房温度控制在15-23℃以内。如果可能, 最好配备温度感应器进行监测。湿度控制:机房内湿度一般应当控制在45-55%之间。压力控制:一般好一点的服务器机箱, 以1U机架式机箱为例, 一部1U实际能够承受的压力大致是同规格重量 (即1U) 在5-7个左右;一些强度比较好的机架托盘, 对于服务器的承压基本也在6-8部1U服务器之间。

2 搬迁规划与系统备份

机房的搬迁, 一般都会涉及到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物理传输等大量的设备, 而且还存在软件、IP的分配等问题。因此如果不提前进行详细的规划, 匆匆上马势必造成工作的混乱。我们的目标是:掌握原有的网络情况, 力求要做到每一条物理、逻辑的线缆、专线都心中有数, 所有网络设备的配置, 每个接口都要一清二楚, 所有设备, 线缆都要贴标签, 所有接口的配置, 说明都要有文字上的说明。在给设备做标签时, 一般采用贴设备铭牌的方式, 线缆采用专用的标识环。关于设备标签的规划, 一般是各单位自己制定, 没有统一的标准, 这里我们可以考虑, 按设备的类型、功能、区域等进行编号。每台机器搬之前都要贴好标签, 特别是多端口的机器, 每个接线端口都贴上标签, 与接线的另一端相对应。在进行详细的规划时, 我们需要提供如下的材料:新旧机房的网络拓扑图、所有设备连接图、线路分布图 (细到每个设备的每条线路的连接) 、所有设备IP地址列表等。

此处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如果新旧机房的网络配置有所改变, 要提前作新网络的规划, 并给出新旧网络的信息对应表。

2.2 网络配置需要考虑VPN、VLAN的划分, DHCPDNS的配置等。

2.3 根据网络拓扑, 合理分配新IP对应相应的域名和服务器。

2.4 做好IP更换脚本。即执行该脚本, 迁移前关机, 再开机设备得到的就是新的IP。

这里所讲的备份, 包括所有关键数据, 如程序、数据库、各服务器的配置参数等。系统迁移前, 一定要做好各个系统的备份 (磁带机备份) ,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尤其是数据库的备份, 它往往有尤为重要的价值, 因此必须考虑它的数据导出。

3 设备拆除、打包和运输

在对设备进行统一的标记后, 进行设备的拆除、电缆的拆除。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确保所有的工作都在断电的情况下进行;考虑各部件的拆卸步骤;严格按照各类设备的规范来拆除。设备拆除后, 装入专门的搬迁保护装置, 如:电缆放入线槽进行保护。打包要有条理, 严禁设备杂乱打包。由于我们搬运的设备都是集成度和精密度非常高的设备, 因而在整个过程中, 需要注意防止设备的碰撞。

4 设备重新安装

4.1 物理安装这里需要注意:

区域规划。在设备安装时, 最好按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区域的规划, 并为以后的扩展保留空间和相关接口。对机柜进行有效的固定。机柜不能是直接摆放在静电地板上, 而要进行有效的固定, 这样安装才可靠。

4.2 设备加电系统核查当所有设备物理连接完成后, 验证连

接正确无误后, 方可为设备加电, 测试电源电压, 进行加电后系统的硬软件检查。

5 测试与验收

设备重新安装后, 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查看数据是否损坏, 并进行相关的软件设置。要进行的工作大致包括如下的几项:

5.1 服务器状态的恢复:

查看是否出现了数据的丢失或损坏。这里由于我们之前对系统数据作了备份, 所以, 一旦出现了这种数据的损坏, 我们应该把搬迁前的数据重新恢复过来。

5.2 进行相应的IP地址与DNS的调整。

5.3 进行相关软件的调整。

5.4 进行全网设备连通型的测试。

5.5 进行应用测试, 确保全系统各模块功能的正常运行。

5.6 确保查全网, 看设备运行的速度和质量等指标是否达到标准。

5.7 验收并进行相关的日志纪录。

6 结束语

上一篇:浪淘沙令王安石下一篇:溧阳天目湖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