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用教案《歌唱自然》

2024-04-20

课用教案《歌唱自然》(精选9篇)

篇1:课用教案《歌唱自然》

1、歌唱自然,赞美自然——诗歌的永恒主题。

2、作者简介: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济慈诗才横溢,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与雪莱、拜伦齐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听朗读: 注意把握诗的语调、重音和停顿。

4、自读,思考:

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

5、问题探究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3、《蝈蝈与蛐蛐》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

全诗虽然只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充满生机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4、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

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的主旨。从语言上来,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回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夜》

1、作者介绍: 谢尔盖·叶赛宁

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出身农民家庭,9岁开始写诗,15岁迈入诗坛,1916年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1925年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自尽。

2、听朗读:

3、结构解读

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寂静中,溪水在轻轻地歌唱。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4、反复朗读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本诗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感受。)

5、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6、课堂总结: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篇2:课用教案《歌唱自然》

师:我们利用课前两分钟的时间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敢动不敢言——看动作猜成语。游戏规则:我将请两位同学上来,我悄悄的给他们看一个词,完了以后,他们根据这个词的内容来演,但是不能发言,而我们在坐的同学呢给他们互动,你们来猜,看看我们班的同学配合默契程度怎么样,好不好?

生:好

师:谁愿意上来?(两位上来),好,我现在要悄悄的给他们看,你们做好准备。(看完后)哪位来做主持?

生:我来,这个词是四个字的,第一个和第三个是数字,下面我来演示一下(两位同学演示)

师:猜出来了吗?谁来说说看,你来找一位同学回答。生:一刀两断

师:对不对,同意的举手,哦,都举手了,谢谢两位请坐,他们猜对了,就是一刀两断,(板书:一刀两断)你们真聪明,反应很快,配合的默契程度很高,师:好,现在做准备好了吗?(做好了)能上课了吗?(能)那我们现在上课了?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就从一刀两断开始,现在我们看这个词,数学上借用这个词我们替换一个字(一刀两断,替换一个字“断换段”)一起读一下。

生一起读:一刀两断

师: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用画草图的方式把一刀两断的结果表示出来(师板书——画),谁想上来画一画?(学生上台)

师:我来帮帮你,如果这表示一跟绳子的话,你来使它一刀两断,(学生动手)

师:谢谢,请回

师:请看这个图,很简单,但是却让我们一目了然,请认真观察,刚才那位同学一共剪了几次?

生一起回答:一次 师:哦,一次,(板书:次数,在次数下面写1)剪成几段?(生回答:两段)(老师板书:段数,在段数下面写2)继续,像这样剪两次,几段?(3段)三次,几段?(4段)你们报得这么快,我都来不及记录了,让我记一下,(分别在次数下面和段数下面写2—3,3—4)

师:还要我继续画下去吗?(不需要)那么你找到了规律了?(找到了)哦,请你们先别告诉我,让我来考考你们好不好?(好)

师:我这次啊出大点的数字,如果像这样如果我剪50次(师在次数下面写上50),能剪成几段?

生一起回答:51段

师:这么快,好的(师在段数下面写上51),再来,现在我们反过来,像这样剪绳子,我想剪成„„你想剪成几段啊?谁来报一个大点的数?

生:1000段

师:哦,1000段,我把它写下来(板书在段数下面),想好了吗?剪成1000段要剪几次?哦,举手的人真多,大家一起告诉我吧。

生一起回答:999次

师:看来这个规律大家真的已经找到了(师在“画”字下面写“找”字),谁来说说看,像这样剪绳子的时候,次数和段数之间有怎样的规律呢?

生:段数都要比次数多1 师:可以,还可以怎么说? 生:次数比段数少1 师:很好,那么现在我想问了,我们找到这个规律有什么好处?体会一下,像这些大的数据,是我们画出来的?不是,那是怎么出来的?

生:是推理出来的

师:他说是推理出来的,这个词用得非常棒(师板书——推),看来,一个简单的草图,我们通过观察在这些小的数据里面,我们找到了规律,就可以依次来推理了,是不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小见大”(板书——以小见大),找到规律来推算。那么今天这节就让我们用以小见大:画、找、推这样一个方法来解决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二、新授

师:好,现在我们要看屏幕了,请看屏幕(出示课件题目:一根绳总长12米,每段长3米,可剪几段?),一根绳总长12米,每段长3米,可剪几段?能完成吗?(能)好,我们做在我们的练习纸的第一部分,列式计算,答省略不写,开始吧(生动手,师巡视辅导,抽选一位同学的答案写在黑板上12÷3=4(段),1分钟后),师:好,校对,大家看黑板,这位同学答案对吗? 生一起回答:对

师:好,请问:除法算式中的12是指什么? 生:这条绳子总长12米 师:简单点,两个字,生一起回答:总长 师:好,(板书——总长),3指什么? 生:段长 师:好的,(在总长后面板书——段长)请看,总长、段长,总长里有几段段长呢?4段,4段指什么?

生:段数 师:段数,(在段长后面板书——段数),通过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其实我们是总结出了一个数量关系,这个数量关系就是我们一起来说说吧:(板书)总长÷段长=段数,对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刚才的剪绳子的问题上,(出示课件第一题)像刚才那种剪法,剪成4段我们要剪几次?

生一起回答:三次

师:三次(演示课件剪刀剪),四段三次是不是符合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规律?(手指剪绳子草图)段数比次数多1。

生一起回答:是

师:好了,现在我们要变换以下情境了,我们知道3月12日是植树日,那我们就不剪绳子了,我们来植树,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一条路总长12米,每隔3米栽一棵树,可以怎样栽?栽几课?)

师:请看题,这里有一个12米,这个12米是指什么? 生一起回答:路的总长

师:哦,路的总长,能不能用总长来概括,生:能

师:哦,这里又有一个每隔3米栽一棵树,这3米就是什么? 生:段长

师:段长,好的,那么现在总长里面有多少个段长,那么求出来还是什么? 生:4段

师:那么现在这条小路分成4段的情况下,我们到底怎么该栽呢?可以栽几棵呢?这样,我们就用刚才总结的方法画、找、推(师指黑板板书),一步一步来研究,先从画开始,每位同学在这张图上画一画,小数苗到底可以栽在哪个位置上,开始吧,在你们的练习纸的第二部分画一画,开始,(老师巡视并抽选)(1分钟后)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请看屏幕,这是第一位(用投影出示),这位同学栽了几棵树苗?

生:5棵

师:5棵树,5棵4段,再来看第二位,他栽了几棵树苗? 生:3棵

师:3棵,3棵4段,好,再来一位,栽了几棵树苗? 生:4棵

师:4棵,4棵4段,好,我把它们都搬到屏幕上去,在分成4段的情况下,刚才我在下面看了一下基本上出现的都是这三种情况,是吧?

生一起回答:是

师:有同学要问了,刚才我们在剪绳子的时候我们就是一刀两段,一种情况,现在怎么就出现三种情况呢?那么这三种情况里面他们的棵树和段数之间又有怎样的规律呢?想不想来研究一下?

生一起回答:想

师:想,好,接下来,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拿出小组合作的那张练习纸,请看屏幕上的要求(师出示屏幕:

1、给每种情况起个名。

2、每种情况中“棵数”与“段数”有什么关系),开始研究吧。(师巡视辅导)

师:(3分钟之后)有的同学说我起名有点困难,有的同学把名字起好了,找关系还来不及找,没关系,等下我们组和组之间还可以交流,好,我们先暂停一下,现在我们请一个小组派代表来介绍一下第一种情况下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好不好?(好)哪组想来?

生:他的关系是:棵数=段数+1(师在之前张贴的5棵4段图下面板书——棵数=段数+1)

师:请观察这张简单的图示是不是这样的关系 生:5棵数4段

师:同意吗?(同意),好,请坐,我也发现有的用文字表示的他说棵数比段数多1,你看,同一个关系,同一个规律我们又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不对?(对)好了,接下来请第二组来汇报下第二种情况,哪组来说一说?

生:棵数比段数少1 师:我们用数量关系表示„„.生:棵数=段数—1(师在之前张贴的3棵4段图下面板书——棵数=段数—1)师:同意吗?同意,好,下面第三种情况,我们一起来吧,生一起说:棵数等于段数(师在之前张贴的4棵4段图下板书——棵数=段数)师:好了,现在我们来看,三种情况都是在分成4段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棵数比段数多1,有的时候棵数比段数少1,有的时候棵数等于段数?怎么回事呢?请认真观察,到底是哪个位置决定一会儿多1,一会儿少1呢?重在哪个位置上的数特别的重要?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什么位置上?

生:两头

师:两头,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那我们现在来观察,(师手指之前张贴的5棵4段说)两头都栽,结果棵数就等于段数加1,哦,你们都把名字说出来了,我们就叫它两头都栽或者叫两端都栽(在图前面写“两头都栽”),那么这个呢?(师指3棵4段图)能起名字了吧?

生:能

师:叫做什么? 生:两头都不栽 师:好,(师在3棵4段图前面写“两头都不栽”)那这个呢?(师指4棵4段图说)生:只栽一头

师:那另一头呢? 生:不栽,师:好,那我把他展开来写叫一头栽一头不栽(在4棵4段前面写),好了,我觉得你们起名字的本领真大,原来这个起名字也不是乱起的,你们看这三种情况起的多有水平啊,为什么有水平啊,他揭示了三种情况当中所预示的棵数和段数之间分别不同的关系,是不是?

生:是

师:那我要问了,一头栽一头不栽,除了这个情况还有吧? 生分别说

师:一种是头不栽尾栽,另一种是尾不栽头栽,是不是啊,哦,是不是这种情况?(师张贴一头栽一头不栽的另一张图在第三种情况的下面),你看,一个名字包括了两种情况,是吧,师: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刚才啊,老师在巡视的时候有的同学说这三种情况不能再用一刀两断来概括了,我说对,他学习能力很强,那既然不能用一刀两断来概括了,那你们也想想办法用什么方法来概括下,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也用一个四个字的词来概括下好不好?我们就叫它“五指四空”,(板书——五指四空),师:哦,已经有同学拿出手来比划了,好,请一位同学上来借用下你的小手,(把学生的小手放在投影仪上老师介绍)找一找五指代表我们刚才的五棵小树苗,四空代表刚才的四段,那“五指四空”这就是我们刚才的哪一种?

生一起回答:第一种,师:非常好,它的名字叫什么? 生:两头都栽

师:太好了,谢谢,请回,接下来你能用你自己的小手创造性的表示下这种情况吗?(师出示一头栽一头不栽课件)动手演示下,生尝试演示

师:4段4棵,是不是这样?(课件出示手)这是哪种情况? 生:一头不栽一头栽

师:真棒,好,还有一种情况呢,(师出示两头都不栽的课件)生尝试演示

师:哦,这种手势比较难都做出来了,是不是这样啊?(课件出示手)这叫做什么呀?

生:两头都不栽

师:太对了,你看,小手是不离身的,有了这个模型,带在身上,你还怕记不住这三种情况当中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吗?不怕了,对不对?

生一起回答:对

师:好,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刚才这到题:当一条小路每3米分成一段,可以分成四段,对吧,在分成4段的情况下我们得出了这三种栽法,都符合题意,这三种情况就是我们植树问题当中的三种最基本情况,好了,学到现在啊我们体会一下,我们刚才是用怎样的方法学的?(老师手指画、找、推)

生:画、找、推

师:好了,现在请你们翻开课本第117页例1,(师用课件出示此题)现在动手把这道题做在书中空白处,开始,师:请大家认真审题,题目当中的栽树方法其实就是我们刚才哪种情况? 生:两头都栽 师:(2分钟后)好了没有?好,很多同学都已经做好了,现在开始校对。是不是这样啊?两种:分步,综合,请问为什么要加1?

生:因为两头要栽,所以要加1 师:通过此题,我们归纳出一个数量关系,它就是段长×段数=总长,原来就是我们刚才这个数量关系的反向运用,是不是啊,师: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今天这节课啊其实举了很多的例子,他们之间有没有关联呢,仔细观察,在数学广角之中,剪绳子其实就和哪种情况一样的?

生:栽树,师:栽树有三种情况的,栽树里面的„„ 生:两头都不栽

师:路灯其实就和„„.生:两头都栽一样

师:是不是这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有心的可以去找一找 师:好,现在我想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一刀两段,五指四空 师:好,还有什么吗? 生:我学会了画找推

师:画、找、推,这是一种什么? 生:方法

篇3:如何获得自然的歌唱

歌唱的声音完全是依靠在说话声音上的, 也必须建立在说话的基础上。这就建立了一个重要的规则:要训练正确自然的唱歌声音, 首先要训练说话的声音。所以大家都认为歌唱是语言的延续。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的声乐教授约翰?胡勒曾经说过:“没有说话就没有歌唱”。我国著名的歌唱家蒋大为先生也说过:歌唱就是在音符上有感情、有意境的说话, 强调读歌词。在声乐教学中, 正因为说话比歌唱来得轻松容易些, 所以说话比较容易掌握, 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声乐训练的一部分, 这样歌唱就变得简单多了。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具体体现, 一个洪亮而又优美的说话声, 实际上已供给歌唱声以不成熟的优秀原料。莎士比亚指出:“好的说话就已经获得了一半的歌唱。”歌唱艺术的咬字吐字、情绪情感, 与说话声音是密不可分的。凡是说和读过不了关的人, 唱起歌来既无优美的声音, 也无动人之情。要学会像说话一样自然、动情地去歌唱, 要把说话当成读字训练, 这是歌唱训练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很多歌曲本身就具有叙述性、朗诵性、讲解性、诉说性等, 演唱这样特点的歌曲就更需要像说话一样去歌唱, 否则将失去歌唱的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

从本质上来说, 歌唱呼吸是和讲话时是完全一样的。讲话的人不需要考虑到用适当的时间和方法来进行呼吸, 只要他 (她) 认为合适或舒服即可。而声乐发声练习是为了通过锻炼呼吸, 使歌唱呼吸象讲话时一样自然, 而不是大喘气。通常刚开始学习声乐的人不知道如何呼吸, 他们习惯说话的呼吸, 这种状态也是比较好教的。如果启蒙老师没有告诉学生像说话一样呼吸, 那么他们在学习声乐一段时间后, 呼吸会极不平稳, 从而喉器提高, 喉器提高极不利于歌唱。主要是歌唱通道被人为的堵塞了。这种情况下要想发出声音只能靠挤压喉头或依靠口腔的作用。

有些歌唱者说话有声有色, 情感丰富, 但唱起歌来模糊一片, 听不清其中的语言, 自然也感受不到歌曲的情感。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把说话和歌唱完全割裂开来, 从而也就体会不到说话时自然的呼吸对于歌唱的重要性。还有些学生平时说话发音本来就是错误的, 并且又不富于情感,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 首先是学会正确的说话, 体会说话时的呼吸。因为“学说话”比“学唱歌”更容易接近自然习惯, 更容易具有感情, 更容易抓住平稳的呼吸, 更容易具有感情, 也极易被听众接受, 从而达到双向交流的活动效果。因此, 好的歌唱首先要学会说话, 把字读准, 体会在读歌词时的呼吸。《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的第六条原则中这样说:“在低的音高上朗读一句词, 立刻又在同样音高上唱它, 然后, 提高说话声的音高, 大约在嗓音音域的中声区部分朗读, 又在同一音高上唱。然后, 逐渐提升音高, 继续到说话声能尽量达到的最高度, 并以歌唱的嗓音在同样高度上唱。用这样的步骤, 能够得到惊人的效果, 哪怕是最高音, 如果发声照着说话声这样的常规走, 歌唱的嗓音将不会觉得怎么困难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解决歌唱者, 尤其是男高音唱不好高音的问题, 用念白体会真假声结合, 在说的位置上唱, 先把音高说出去, 没有任何改变, 还是说话的呼吸和神态。怎么说就怎么唱, 如此练习, 可获得高质量的高音。

把说话引入声乐教学, 对更好地开展声乐教学具有极大的帮助。主要表现为“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声乐学生自如的运用呼吸。从呼吸的方法看, 说话的呼吸方法与声乐的呼吸方法是一致的, 对呼吸的要求也是一样的。只是后者在前者的练习基础上, 喉器逐渐放低, 也即放低喉器讲话。说话的呼吸平稳、自然, 歌唱时易于与观众交流, 传达情感。这种自然的说话呼吸, 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学生歌唱时“呼吸较高”的问题、“倒抽气”问题、“漏气”问题, 以及歌唱过程中气息不够用等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声乐水平;二是有利于声乐学生“打开喉咙”。众所周知, 在声乐教学中最常见的就是学生发声“打不开喉咙”, 为什么“打不开喉咙”?多数是喉头紧张, 怎样“打开喉咙”?改正喉头紧张的毛病, 用说话的呼吸、神态来解决。说话时感觉不到喉头的动作, 舌头放松, 不后缩, 特别是舌根不紧张, 下巴也是自然放松。我们在发声训练时, 就是要找喉部自然放松的感觉, “打开喉咙”, 这时的气息也流动自如, 这一点, 对声乐教学尤其重要。当然在声乐教学实践中, 学生发声“打不开喉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会声乐学生“打开喉咙”的方法也有许多种, 但是仅就喉头紧张而言, 我们认为用说话式的方法, 确实对声乐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益处, 有助于声乐学生“打开喉咙”;三是有利于声乐学生解决共鸣问题。首先, 说话的共鸣是以基音共鸣为主, 在基音基础上产生泛音共鸣。而我们的声乐共鸣训练恰恰缺乏基音训练, 讲口腔、咽腔、鼻腔、胸腔等共鸣训练多, 讲基音、泛音共鸣训练少, 甚至不讲。每个人的基音共鸣音色是不一样的, 如缺少这方面的练习, 个性音色较难挖掘, 容易训练出共性的声音, 从而会导致“千人一面”的局面。所以, 从这个角度讲, 把说话引入声乐教学之中, 具有坚实的基础性, 从教学实践的结果看, 确实有助于声乐学生解决共鸣问题。另外, 歌唱讲究的是整体共鸣, 而不是某一局部共鸣。要获得整体共鸣效果, 首要的是上下贯通的气息, 日常讲话即是科学的发声, 摒弃来自喉部、下巴等方面的阻力, 极易获得畅通的气息, 达到理想的整体共鸣;有些人认为强调说话、语言的训练会影响声音共鸣, 这是一种把说、读和声音的统一性分割开来的错误认识。还认为强调声音共鸣就不强调吐字, 这也是一种错觉。世界著名歌唱家奥斯汀指出:“完好的读字就意味着好的歌唱,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好的读字本身就是一项声音训练的练习, 它对于帮助完善声音的共鸣的作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方法。”四是有利于声乐学生更好地把握歌唱语言。说话是一门语言艺术, 它与歌唱都善于运用声音的对比形式来表现意境和抒发感情, 如高与低、强与弱、长与短、宽与窄、虚与实、明与暗等, 体现出声音的自如性。通过教学实践, 我们感到:歌唱前反复读歌词、打节奏、再比原歌曲旋律低八度读的声乐学生, 对歌唱语言的理解、把握程度普遍高于课前没有熟读歌词的声乐学生, 就是“咬字”准, 也就是“字正”。而没有经过读歌词训练的声乐学生, 在歌唱语言的把握上, 或者说在“咬字”上, 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 特别是在字的归韵和音变上, 存在的问题更大, 从而影响作品的表达、歌唱的效果。此外, 我们在歌唱前的读歌词是有分句的, 不仅要读准, 还要有节奏地读出意思、语气、有对象的讲话。这些都值得声乐教学和声乐学习借鉴, 它们对提高声乐技巧、技能都有一定的帮助, 特别是对歌唱语言艺术水平的提高, 成效显著。

总之, 说话与歌唱作为人们之间交流和情感表达的工具, 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说话实际上是歌唱嗓音生理和心理结构的根基, 我们不能在歌唱发声中忽视说话声音的支柱作用, 运用说话作为歌唱训练的重要途径, 可获得科学、自然的歌唱。

参考文献

[1]杰罗姆.汉捏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的发声技巧[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2]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养[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3]杨海滨.《说话发声是歌唱的基础之我见》[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3期。

篇4:自然歌唱 精彩无比

音乐会内容都是与爱情有关的浪漫歌剧咏叹调及二重唱,很切题,更动听。这种音乐会式的歌剧演唱,表演区虽小了些,但仍带些表演动作,也有些舞台调度,适体适度,有一定的舞台效果,给演唱增添了不少光彩。

我是首次现场观赏张立萍的演唱,这是我所听过的中国的女高音中最佳的新秀。她的条件太好了,似年轻时的弗蕾尼(M.Freni)。她的Bel Canto太完美了,又通又纯,又松又柔。她的声音概念及音色追求在于额头上,声声头声,字字靠前。她的发声完全是运用上部共鸣,收放自如,不紧张,不僵硬,声音非常通畅、纯正、圆润、柔美,她的高音一溜就顺上去了。重要的是,她这种自然的歌唱是打开喉咙而不是撑大喉咙的发声,方法对,路子正。所唱的《他们叫我咪咪》(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第一幕),用声贴切,用情真挚,多么美丽可爱的一位姑娘呀。

张建一是位漂亮的抒情男高音,现虽已52岁,但不会转型去唱戏剧性的角色,仍以抒情性的角色为主,明智之举。所唱的《偷洒一滴泪》(多尼采蒂《爱的甘醇》第二幕)、《女人善变卦》,运腔连贯、婉转、优雅,充分表现出他柔美的抒情音质。在《冰凉的小手》(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第一幕)、《今夜无人入睡》中,有着意大利式的激情及Spinto男高音的架势,发声加强了力度的因素,在戏剧性高潮处用声激昂有力,这种富于感情色彩的声音质量很能激起人们的情绪,十分动人。不过,其本质仍然保持着抒情性。稍嫌他的高音是冲上去的,火爆了些,欠点美感。

“双张”的音质、音色、音量、唱法、乐思、表现都较近似,因之,二重唱声音运转极为融合,音乐感受极为敏捷,语调上的抑扬顿挫、音乐上的起承转合、音色上的轻重浓淡极为统一,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是中国最佳的歌剧组合。所唱的都是抒情性的二重唱,如威尔弟《茶花女》第一幕《饮酒歌》、第三幕《亲爱的,我们将远离巴黎》、《弄臣》第一幕《爱情是灵魂的阳光》、多尼采蒂《拉美莫尔的露契亚》第一幕《乘着柔和微风》、比才《卡门》第一幕“告诉我关于母亲的消息罢”、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第一幕《啊,可爱的姑娘》、《蝴蝶夫人》第一幕《夜幕低垂》、《爱惜我》等。双张采用丰富的色调唱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不同心态,在抒咏出角色情感的同时,又表现出角色的性格。在表演上非常美丽动人,在演唱上十分精辟入微,声音造型及角色造型非常完美,有声有色,精彩无比。

篇5:小壁虎借尾巴教案(公开课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主探索,了解小壁虎尾巴易断、可以再生的特点,及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特点。

3.在语感训练和表演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2.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读中感悟对人要有礼貌。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重难点分析:

1.让学生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中,理解介绍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用途的词、句子,并了解它们尾巴的功能。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表演这个故事。

3.通过看图,让学生理解小壁虎尾巴的功能和可以再生的特点。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课件出示谜语:叫虎不是虎,生来有四足,喜欢吃蚊虫,爱在墙角住。出示壁虎图片,介绍壁虎。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读课题)让学生注意“壁虎”两个字的写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借”字。指导书写“借”。

二、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一)自由读课文,按要求自学。出示学习要求:

1、画出本课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出示词语。

小壁虎 借尾巴 蚊子 一条蛇 逃走 难过 姐姐 新尾巴

(二)同桌合作,找出新认识的字,纠正读音。

(三)师生做“我指你认”识字游戏。课件出示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一)为什么借尾巴?

1.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小壁虎为什么要去借尾巴? 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

2.假如小壁虎不挣断尾巴,会出现什么情况? 从壁虎挣断尾巴,可以看出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二)图文对照读课文,思考: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1.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

用引读法让学生理解第3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和叙述顺序。教师引读:小壁虎爬到哪?→看见了谁?→它怎么说?→对方怎么回答?

2.出示句子: 小鱼,你把尾巴借给我!小鱼姐姐,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引导学生理解用上“姐姐、您、行吗”等词语及询问的语气,说明小壁虎十分有礼貌。

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引导学生体会加上“啊”“呢”这些语气词,可以表现小鱼是友好拒绝和因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而为难的心情。3.小鱼为什么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学生做动作理解“拨水”,体会小鱼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出示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先学习壁虎爬到哪,看见什么;再学习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最后想想: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壁虎。

4.方法迁移,学习第4-5自然段。

5.课件出示第4-5自然段图片,学生练习分角色读好小壁虎和黄牛、燕子的对话。

教师可指导学生做好动作“甩”“摆”,从而体会黄牛、燕子的尾巴都有各自的作用。课件出示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

(三)突破难点,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1.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一组反义词,说说小壁虎心情起先怎么样,后来怎么样。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从“难过”到“高兴”的心情。

出示相关句子 教师指导:壁虎尾巴一挣就断,断了能长出新的来,这叫“再生”。

如果尾巴挣不断会发生什么后果?会被蛇吃掉,从而领悟到壁虎尾巴有自我保护作用。

四、拓展延伸

1、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用处?课件相机出示其他小动物的尾巴。

2、阅读儿歌。课件出示。

五、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17、小壁虎借尾巴 小鱼 拨水 老牛 赶蝇子 燕子 掌握方向 壁虎 保护自己(再生)课后反思:

篇6:课用教案《歌唱自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装饰色 及其在艺术和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利用装饰特色彩进行简单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装饰色瓷彩作品实例分析,了解装饰色彩的基本特征。通过应用装饰色彩进行简单的色彩设计联系,来把握这些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了解装饰画在应色和造型方法上的特点,运用装饰色彩进行创作。教学难点:能有创意地运用色彩,表现出装饰色彩的特点及风格。教学过程:

一、导 入 :

自然界中的老虎和布老虎主体颜色有什么区别?布老虎的色彩有哪些特点?醒目、夸张、美观,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课件)

二、讲新课

(一)装饰色彩的特点 观察作品的色彩有哪些特点? 作品的色彩给你怎样的视觉感受?

色彩特点:鲜艳、饱满。视觉感受 :活泼、愉悦

装饰色彩是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概括、提炼、想象、夸张后所形成的色彩。它不受物象实际颜色限制,强调对比,充满想象力和浓郁的装饰风格。色彩的对比主要包括:

(一)色相对比

(二)明度对比

(三)纯度对比

(四)冷暖对比

(二)装饰色彩的运用

初唐时期莲花飞天藻井,颇有隋代之遗风,花心呈五色转轮,四身持花飞天,在蓝天中乘流动彩云环绕莲花飞旋。边饰卷草、方格、连珠纹样,以深、浅红为主,配以白、赭石、石青、黄、色彩热烈、变化丰富、华丽高雅。

分析莲花飞天藻井的色彩特点?为什么说它的色彩对比又和谐? 分析莲花飞天藻井的色彩在色相环的位置?颜色有什么变化?

(三)讨论探究

现代中国画《弦响》的装饰色彩构成。

民间玩具布老虎的色彩装饰

三、试一试:用敦煌藻井色彩装饰花瓶

四、作业:创作一幅装饰画装点你的房间

1、运用装饰色彩创作一幅装饰画。

2、使用本课花卉模板或者老师提供的素材模板,任选一组敦煌藻井色彩做色彩设计练习。

篇7:课用教案《歌唱自然》

执 教:王心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捧奖杯”游戏识字。

二、观看动画,整体感知:

1、观看动画。

2、复述: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3、分别指出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二、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3自然段,感悟“雷雨前”的静

1、看图一(雷雨前的景象)回答:(1)说说图片上的景色是怎样的。(2)你认为这些景象写得怎么样? ①漫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这句话说明什么?“压”字给你的感觉怎样?)②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为什么叶子不动,蝉也不叫?)

2、看图二(雷雨前的景象)回答:(1)观察天气有了什么变化。

(2)你认为这些景色写得怎么样? ①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乱摆”说明什么?为什么要加上“忽然”?)②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哪个词写得好?)

3、看图三(雷雨前的景象)回答:(1)说说天气又了哪些变化?(2)比较句子:

①闪电亮,雷声响。

②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4、齐读“雷雨前“这一自然段。

5、归纳: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6.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雷雨前的景象。

(二)学习第4—6自然段,感悟“雷雨中”的猛 1 看图一(雷雨中的景象)回答:(1)这时天气有了哪些变化?(2)三个“哗”字说明什么?

2、看图二(雷雨中的景象)回答:(1)往窗外望去,外面的景象怎样?(2)为什么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3)两个“渐渐低”说明了什么?(4)用“渐渐地”练习说话。

3、齐读“雷雨中”这一自然段。

4、归纳: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5、指导朗读,边读边想主要写什么?

(三)学习第7、8自然段,感悟“雷雨后”的美

1、看图一(雨后的美景),读一读。

2、看图二(雨后的美景),说一说图中出现哪些景物。

3、齐读“雷雨后”这一自然段。

4、归纳: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5、指导朗读。

三、对比感受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口头述说,完成表格。

四、整理全文脉络。

五、总结:学习了《雷雨》这篇课文后,我们了解了有关雷雨的一些自然知识,知道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变化。

六、拓展

1、有关天气一些谚语。

2、完成课后“读读抄抄 附板书:

18、雷雨

篇8:浅析歌唱中的“自然”

一、歌唱中“自然”的社会意义

就其社会性来说, “自然”是音乐本身的要求。音乐最早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是人类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萌发。它的产生与它存在的价值, 决定着音乐必须符合自然情感表达的要求和遵循音乐自然产生的规律性。同时“自然”是大众审美的需要。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讲究气韵生动、任情率真, 在诗、画、乐、舞等艺术创作活动中, 均要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而情感的表现一定是直抒胸臆、天真自然, 如同“清水出芙蓉”一般自然真实、鲜活生动, 极力地反对矫饰、虚伪。这种传统审美观的形成, 是经过几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的浸润而逐步积淀产生的, 并且根深蒂固, 深深地烙印在广大中国人的意念之中。因此, 歌者的演唱还必须要符合这种审美取向, 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要求, 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同。

二、树立歌唱正确的声音概念

在实际声乐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人辨别不出自己唱出的声音是否正确、自然, 有时把错误、不好的声音也认为是正确、自然的声音;有的人一味的追求自己认为好的声音效果, 不惜压迫自己的喉咙去模仿他人的声音;有的人认为美声就应该用很浓的声音去唱, 民歌就应当用很尖、很亮的声音去唱等等。

针对这些声乐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 我们可以看出, 树立正确的歌唱声音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所谓歌唱的声音概念或观念, 一般是指人们对歌唱声音的效果或声音形象的认识。其主要内容包括音质、音色、音准、音量、声音形态或感觉、吐字、感情表达等方面。一般认为:声音以纯正、轻松、自然为美, 以柔和、明亮、圆润、连贯、饱满有力为富有特色, 以音准、节奏准为富有音乐性, 以清晰的吐字使声正达意, 而一切粗糙、刺耳、紧迫、挤卡、摇晃、颤抖、虚假等不自然的声音都是不美的和不正确的, 这就是声音的基本概念。

在实际声乐教学中, 声乐教师要引导歌唱者多听多看多鉴别, 培养歌唱者较好的声音鉴别能力。有了正确的声音概念, 歌唱者的鉴别能力才能提高;有了教师细心的呵护, 歌唱者的嗓音潜质才能得到更合理、科学的开发。只有将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歌唱者的歌唱道路才可以走得更远。

三、培养歌唱者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歌唱者在台下唱得很不错, 可一到台上就打折扣, 使原来很纯熟的演唱, 因过分紧张出现“卡壳”等一系列反常的状态, 这些现象不仅发生在初涉舞台的歌唱者身上, 也经常发生在专业歌唱者的声乐表演过程中。

首先, 演唱者要想发挥出最佳的演唱水平, 除了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之外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和实际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曲目, 切忌盲目地追求高度和难度, 甚至可以略低于自己平常训练的标准, 以增加成功的把握。其次, 要对将要演唱的曲目做一番深入的研究全面理解和掌握歌曲内容和表现形式, 认真细致地进行构思, 巧妙地对其进行艺术处理和二度创作, 做到胸有成竹。实践证明, 只有掌握了较为完善的歌唱技艺才能在演唱时充满信心, 有了信心, 才能镇定自若地发挥。此外, 演唱者需要不断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 对演唱中不利的因素, 应有意识地加以控制, 调整演出所需要的最佳状态, 以便进行最佳的歌唱艺术创作, 发挥最佳的演唱效果。

四、提高歌唱者的文化修养

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 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它在从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 渗透了人类聪明的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

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 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 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 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的内涵, 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另一方面, 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 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即所谓二度创作。在声乐作品的演绎中, 通过自己所具有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 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 这样才能根据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 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 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本意。

篇9:歌唱自然的时代

中国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起源于南朝。南朝是一个歌唱自然的时代,是审美性的自然观确立的时代。在都市物质文化热火朝天的今天,我们不妨回到南朝去做一次“历史游”,放宽一点身心,缅怀一回祖先,体味一番那个初唱自然的时代的古歌。

随口说一句“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歌咏自然之美,是很不准确的。《诗经》中有许多作品吟咏的与其说是“自然”,毋宁说是“自然物”。《诗经》提到自然物不是为了吟咏自然,而是为了利用自然物进行所谓的“比兴”。诗中所描绘的多是自然物的形状、状态,而不是形状之美。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楚辞》中的自然是幻想世界、神仙世界。虽然有一点客观地写景与借景生情,但不是主要的。到了辞藻华美的汉赋时期,赋中所描写的自然,范围也仅限于游猎场所、宫苑和都邑附近的山川,后代文学中所表现的山川池林的秀美、自然景物的千姿百态,在汉赋中是基本看不到的。所以,直到汉代,人对于自然美还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意识。

真正的山水田园审美诗始作于东晋。而此前正是玄风盛行的时代。西晋以来,玄学(即老子、庄子、佛家的抽象论说)昌盛,诗歌多玄言,称“玄言诗”。比如:“缅哉冥古,邈矣上皇。夷明太素,结纽灵网”。“上皇”、“太素”是什么,今天的读诗人不可能明白,所以这样的诗不会在后世广泛流传。到了东晋,有些“雅士”以为宦场充满“尘垢”,因此到山水间“散怀”,开头还是“以玄对山水”,对出来的依然是玄情。比如“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这首诗叫《游天台山赋》,其实作者孙绰并没有趋身到天台山去,而只是“遥为其赋”,依托辽廓自然,解释俗恋,抒发一下超然高情。这里的“高情”还是玄情,并不是山水审美。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扭转东晋“庄老”玄言诗风,创山水田园诗派的关键人物是陶渊明与谢灵运。陶渊明开田园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的诗平实上口,我们都能背出几句。谢灵运开山水派,他是名门望族,但喜好山水,经常到山水间摸索,甚至让人们误以为他是贼。谢灵运说自己:“山水,性之所适”。他不喜欢“华堂”的欢乐,而喜爱“枕岩漱流”,“敢率所乐,而以作赋”。于是自然本身之美在他的笔下渐渐显露:“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秀”、“净”、“明”是自然本身之美。

由借山水“比兴”抒情,到径直咏山水本身之美,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变化。自此,开出中国文化的一大传统,即自然审美。从那以后,自然审美的情感总是填满中国文人的胸怀,而所流露出来的华章美赋,真是数不胜数。我们今天爱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方面,祖先发明的山水审美也是一桩大事。西方近代自然观是物理的、生物的;现在流行世界的自然观是生态的,强调人的生存与健康。这些都不是审美的。只有在中国的地理景观文化中,包含有“审美”这精彩的一章。

回想南朝那个时代,人们欣赏自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何等豪迈畅意!如今,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有人已经淡忘了对自然的感受,而只顾到大都市去寻找现代“奇技淫巧”的雕琢之“美”,作现代都市之蛙。我劝这样的朋友,即使没有时间出门,也要多读一些谢灵运、陶渊明以及其他古人的风景名篇,领略一下登山观海的畅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课用教案《歌唱自然》】相关文章:

歌唱活动教案04-13

大班歌唱教案范文05-24

歌唱活动教案范文05-26

歌唱祖国教案范文05-26

教案歌唱祖国范文05-27

大班歌唱活动教案06-25

歌唱活动教案中班06-29

歌唱祖国欣赏教案06-29

歌唱祖国合唱教案06-29

歌唱祖国音乐教案06-29

上一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要点归纳下一篇:北沼卫生院 总结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