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押物品的法律依据

2024-04-27

扣押物品的法律依据(精选6篇)

篇1:扣押物品的法律依据

关于学校没收或扣留学生手机或私人物品是否违法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规定,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怀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通常会采取一些管理手段。他们这样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和提供一个适合于学习的环境。在一些教师看来,这是很正常的管理手段,事实上这种行为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

老师没收手机行为违反了国家的四部法律,分别是:《物权法》、《教育法》、《 教师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情节重者算是侵犯你的私

隐。

一:《物权法》第二条第三款的规定以及 第四条之规定:手机是你的合法动产,你拥 有该物品的所有权,任何个人与机关(除执法 机关外)

无权占有或扣留。所以老师无权占有你的私有财产。

二:《物权法》第三十四三十五条:你有权对倾犯你合法财产的个人以及机关(除执法机关外)要求财产复原和归还,老师应该采取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正确的实用手机,而不是与法律相抗衡。三:学校有规定学生不允许带手机上学,却无规定老师可以没收以及扣押手机.因为《 物权法》有明文规定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别人的个人财产。而学校更没有权利去没收,虽然个别学校是公办学校,但学校再怎么样也只能是学校,永远都不能成为执法单位。(实施行政处罚措施必须具有相应的主体资格,根据我国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享有行政处罚权的有以下三类主体: 1.依法律规定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我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处罚法》第十七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3.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规定:“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该法第十九条规定:“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毫无疑问,学生对自己的手机等个人物品享有法定财产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随意剥夺而某些学校有规定老师可以没收)《物权法》属于国家民法体系,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力,学校规定属于一般的道德行为守则此规定与法律相冲,它便是违法,照例应该废除。

四:《教师法》并没有“没收或扣押学生财产”的权力。并且《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育法》中说明,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

五: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生活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公

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物权法》中的权利,是属于合法权利。也就是说,这样一来,老

师不只违反《物权法》,更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利。

补充法条: 《教育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教师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教师法》第七条规定了教师的6项权利,可没有“没收权”这一说;第八条第五款反而规定了教师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义务。

对于学校没收或者暂扣、毁坏学生财物、罚款等行为,学生可以依据我国《教育法》寻求法律救济。该法第四十二条第四款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 学生对于学校或教师侵犯其财产权的行为,可以向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即教育局提出。另外,《物权法》中还规定了假若财产在损

失,你还可以要求侵害人作出赔偿,例如手机价格下降。

篇2:扣押物品的法律依据

第一条 为了加强封存、扣押、没收物品的管理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行政执法制度,根据《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及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技术监督罚没物品管理和处臵办法》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封存、扣押、没收物品是指在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中,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并按照法定程序予以封存、扣押、没收的产品、计量器具,用于生产、销售的原辅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生产工具、设备。以及产品标识、包装物、检验及检定印、证等。

第三条 封存、扣押、没收物品的管理工作,由州局质量监督科负责监督。

第四条 没收物品时,应当使用自治区财政罚没实物收据,并向当事人开具涉案物品清单,涉案物品清单应当与罚没实物收据同时使用。

封存、扣押物品时,应当使用封存、扣押决定书,并开具涉案物品清单,涉案物品清单应当与封存、扣押决定书同时使用。

涉案物品清单应当注明封存、扣押、没收物品的名称、规格型号、单位和数量,封存、扣押、没收时间,并由当事人和执法机关分别签字或者盖章。经过检验或者鉴定的封存、扣押、没收物品,应当附有检验或者鉴定报告复印件,或者在涉案物品清单上注明检验或者鉴定结果。

按照规定确定为无主的物品,应当将执法单位的有关公告情况记录在案,并将公告复印件作为涉案物品清单附件。

第五条 涉案物品清单一式三联。一联交当事人,一联附卷,一联交本单位物品保管人员。

第六条 执法单位应当设立库房,确定专人保管封存、扣押、没收物品。

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应当设立专门的保管库房。

第七条 执法单位在作出封存、扣押、行政处罚决定的三日内,将涉案物品清单第三联交至物品保管人员建帐管理。案件承办人凭涉案物品清单将封存、扣押、没收物品交给物品保管人员,保管人员在核实物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等与涉案物品清单一致后,应当在涉案物品清单上签字或者盖章。实物与清单不一致的,保管人员应当在承办人员注明情况后接收。

没收物品应当及时销毁的除外。

第八条 保管人员对接管的封存、扣押、没收物品必须登记、造册,分类妥善保管。

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应当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分类妥善保管。

第九条 解除封存、扣押或进行处理物品,应当报本单位负责人批准。经批准解除封存、扣押或进行处理的,应当由保管人员与物品处理人员办理出库交接手续,并将涉案物品清单归档备查。

第十条 罚没物品在保存期间发生丢失、破损等问题,由州局纪检监察室负责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直至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篇3:公正报道庭审的法律依据

讨论舆论与法律, 无法脱离我们生活的新闻与媒介环境。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真实?站在不同的立场报道新闻, 选择的事实会不同, 新闻的选择性和立场的差异, 决定了媒体有关法庭审判报道的事实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在法庭审判报道中, 宣传与新闻只有一步之遥, 站在原告和被告不同的角度或变换一个角度, 新闻就变成了宣传, 或者宣传变成了新闻。因此, 庭审报道的新闻真实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媒体的产业化、商业化正在给新闻界带来一种新的运作模式, 即新闻报道追求丑闻化、片面化、脸谱化、戏剧化和简单化, 与此同时, 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网络、短信、厚报带来的信息过剩和垃圾信息, 又造成了注意力的缩短。在这样一种媒介与舆论环境里, 如何保证公正的审判, 又如何确保法官、审判员不带偏见和成见地参加审判?比如, 媒体对案件的概括、事实的选择、背景的解释和评论是否有倾向性, 所报道的事实是否公平、平衡、准确?媒体报道如果是选择性的, 其内容就难达到客观, 就会有偏见, 将影响媒体独立。

新闻选择性包括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画面、拍摄角度、标题、强调、焦点、版面设计、有无夸张等内容。记者有权报道司法新闻, 但是记者是否有权伤害被告的名誉?记者是否有权使用“魔鬼语言”或“天使语言”报道被告或原告?记者应该用什么立场和语言报道司法新闻?在判决前, 记者用什么语言和态度报道被告?记者是否有保证公正审判的责任?媒体在司法报道中是追求真相还是审判正义?法庭是根据呈堂证据判决还是根据庭外媒体报道判决?庭外报道是否有害公正审判?如何确保媒体的司法报道不会威胁审判的公正?过度的报道、压倒性的情绪化意见是否给司法部门带来压力, 从而影响判决公正?如何保证媒体公正、平衡、充分地发表法庭控辩双方的意见?法官对庭外媒体制造舆论知晓是否为零?

司法独立原则最早产生于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中, 王权的滥用使得新兴资产阶级甚至是贵族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 对于没有限制和约束的贵族权利提出了质疑,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法庭的公正取决于法官能否像天平那样平衡和公正, 在媒体能够极大地影响舆论的今天, 司法独立能否不受舆论的干扰, 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公正、平衡、准确的媒体环境。理想的环境是新闻报道要绝对的准确、绝对的诚实、绝对的公平和绝对的自由。一个纯洁的法庭不仅需要一个公正的法官, 还需要敢于在法庭上大声地用证据和理由进行合法抗辩的被告, 还需要法庭外边有一个客观中立的报道法庭辩论的公正媒体和舆论环境。2013年秋天, 中央政法委出台了首个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 “意见对审判环节疑罪从无原则、证据裁判原则等都做出重申性规定, 提出坚持证据裁判原则, 证据未经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的, 不得作为定案根据, 对于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 应当坚持疑罪从无原则, 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 不能降格做出留有余地的判决。意见强调, 不能因舆论炒作等压力做出违反法律规定的裁判和决定。”此举对于媒体在司法报道特别是法庭报道中, 避免被人利用去制造“舆论定罪”的冤假错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庭审报道的核心是证据

无论是法律审判还是法治报道, 都应以法律为准绳, 以事实为依据, 庭审报道的核心是证据。记者报道的关键证据链要经得起质证, 如果证人提供的书面证词未经当庭质证, 只能当成道听途说, 不应该入证, 不能作为法律证据加以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 重调查研究, 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 没有其他证据的, 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 证据确实、充分的, 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证据确实、充分, 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 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 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 综合全案证据, 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刑诉法》第54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 应当予以排除。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 应当依法予以排除, 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

现代法治精神力求排除政治、舆论等对刑事审判的干扰, 任何审判都必须建立在犯罪事实的基础上。刑事被害人陈述、刑事被告人口供、民事和行政诉讼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等言词证据, 都是保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有关案件的各种信息, 通过语言形式反映出来发挥证明作用的, 而物证则是以实体物的存在对案件发挥证明作用的。这是物证同言辞证据的最重要的区别, 也是物证的最显著的特点。物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而各种言词证据则可能由于种种复杂的主观因素而发生失实的现象。因此, 合法物证的法律效力比证人见证更强, 而未经法庭辩论的证人证言应被质疑。在缺乏关键证据的前提下, 要建立起合法的证据链。合法的证据链要求:第一, 犯罪事实、情节都有相应的证据能证明。第二, 证据与证据之间、证据与事实之间的矛盾, 根据现有的证据可以排除或者可以解决。第三, 根据全案证据只能做出认定的一个结论, 即不可能得出与此不同的其他结论, 即结论的唯一性。

记者应该清楚, 任何新的事实的发现都可能推翻已经通过证据链归纳起来的结论。下面是记者必备的有关证据的相关法律知识与报道原则。

1. 无罪推定原则

自从1979年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就有无罪推定的规定, 也有观点, 我国在1957年草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草案》的时候, 就有类似无罪推定的规定。真正的无罪推定在法律上的体现是1996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无罪推定的基本原则是:第一, 任何人在被法院判决有罪之前, 不能认为是有罪的;第二, 对被告人所控的罪行, 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以前, 一律推定被告人无罪。即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 被告人就是无罪。从无罪推定可引伸出三条规则, 即:证明的责任由控诉方承担, 二是嫌疑人享有沉默权, 三是对被指控人、嫌疑人有罪无罪, 罪轻罪重有疑问的时候, 应当作出有利嫌疑人、被告人的结论, 即有利被告的原则。

2. 证人与言词证据

证人是指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机关作陈述的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74条规定:“对证人证言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证人的猜测性、评论性、推断性的证言, 不得作为证据使用, 但根据一般生活经验判断符合事实的除外。”证人资格是指一个人能够作为证人提供证言的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0条第2款:“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 不能作证人。”在诉讼证据理论上, 言词证据是相对于实物证据而言的。所谓言词证据, 是指以人的陈述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 又称之为人证, 它包括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证人证言、鉴定结论、辨认笔录等。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言词证据, 它是鉴定人根据司法人员提供的材料, 对与案件有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后发表的意见或看法, 从而做出的书面结论, 其实质仍是一种人证。与实物证据相比, 一般认为言词证据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争议往往比较多。

3. 排除合理怀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后的第53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 重调查研究, 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 没有其他证据的, 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 证据确实、充分的, 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证据确实、充分, 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 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 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 综合全案证据, 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新闻媒体在报道一场审判时, 要看原告或者公诉方是否提供了不会让人产生合理性怀疑的标准证据, 如果原告的说法与物证不符, 只能当蹩脚故事来看, 更不能作为法制新闻来报道。

4. 不得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

以威胁和引诱获得的证据是不合法的, 不应当采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02条规定:“经审理, 确认或者不能排除存在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 对有关证据应当排除。”《刑诉法》第50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因此, 对于违反现行宪法和现行刑事诉讼法的法外诱供, 应该引起法制记者编辑的警惕。

5. 慎重报道“污点证人”的证词

“污点证人”是西方法学的概念, 是指具有犯罪污点的人作为控诉方的证人, 从而可以免受刑事追究, 或被给予刑事上从轻处罚, 或因此而取得对其不利的证据材料不被采用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我国法律体系中没有“污点证人”这一概念, 但有此概念所指的对象,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68条第一款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 查证属实的, 或者提供重要线索, 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污点证人极有可能为了避免自身受到追诉而提供虚假的证言, 甚至将自身的罪行推卸给其他被追诉者, 这些都可能造成冤假错案, 有违污点证人豁免制度设立的初衷。因此, 新闻记者对污点证人的证言应慎重报道。

6. 精神病患者永远是缺席的

精神病患者不能作为证人, 其证言不得采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09条规定:“下列证据应当慎重使用, 有其他证据印证的, 可以采信: (一)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 对案件事实的认知和表达存在一定困难, 但尚未丧失正确认知、表达能力的被害人、证人和被告人所作的陈述、证言和供述; (二) 与被告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所做的有利被告人的证言, 或者与被告人有利害冲突的证人所做的不利被告人的证言。”

7.“孤证”不能定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74条:“对证人证言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包括证言之间以及与其他证据之间能否相互印证, 有无矛盾。”对于证人的证词, 记者不可假设为事实不加核实地对其报道, 要学会从现场新闻的写作要素入手进行调查:对时间、地点、人物、旁证、场景、背景等细节进行逐项调查采访, 以接近真相。用逻辑把关, 而只有事实才过得了逻辑关。在庭审报道中, 对原、被告双方一视同仁, 不做人身攻击性的评论和判断。记者在报道中, 必须信源清楚, 每一个事实都要指出其来源。所有信息来源中的话必须使用直接引语, 并保证引用的准确。记者要对信息来源录音并留好底。

8. 证据在诉讼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点毋庸置疑的, 但是证据能起到怎样的证明作用, 还得看它们是否已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是否对所要证明的事实具有确实、充分的证明力。在缺乏直接客观证据的前提下, 所有对被告指控的证人和证词都成为间接证据, 而间接证据必须相互印证并排除不确定性、形成因果关系、最终能够证明核心事实时, 才能够被承认具有证据效力。证据链应该是所有的证据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没有矛盾, 通过这个证据链条所能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 是排他的。在证据链不完整的情况下, 法院不应借助混乱的供、证进行认定, 媒体更不应该大肆炒作。

三、媒体在庭审报道中易犯的错误

1. 媒体审判

媒体审判指:“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一些国家通过法律或者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来禁止和防范这类行为。媒介审判最主要的特征是“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做出判断, 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媒介审判的报道在事实方面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以至失实的。它的语言往往是煽情式的, 力图激起公众对当事人的憎恨或者同情一类情绪。它有时会采取‘炒作’的方式, 即由诸多媒体联手对案件做单向度 (one dimension) 的宣传, 有意无意地压制了相反的意见。它的主要后果是形成一种足以影响法庭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 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

媒体审判是法制报道中讨论甚为激烈的一个问题, 它指的是媒体报道不顾法庭是否已经公正审判, 而制造出一方“有罪”、“有某种罪”、“有问题”或“无罪”的公众感知。媒体的引导力是巨大的, 媒体审判伤害的不仅仅是个人, 同时也伤害到司法公正。记者的职责是记录而不是评论, 庭审报道对记者的基本要求是:克服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报道过程中要体现对法律的尊重和对人权的尊重。

2. 先入为主

克服先入为主的思维框架是为了法制新闻报道的公正和平衡, 以及对执法司法公正和平衡的监督和保障。

先入为主就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 对具体的人或事下结论。记者不是警察、检察官、律师和法官, 记者的职责是记录, 平衡、公正、准确地向受众陈述事实, 在法制报道中, 记者不可以把个人对某个人、某个案件的判断强加或暗示给受众。

克服先入为主意味着, 记者要克服偏见和成见。记者不可因为某个人的性别、年龄、外貌、民族、种族、政治、宗教信仰、社会阶层、职业身份等等因素, 就下结论说这个人一定怎样;记者也不可因为发生过某类事, 就下结论说这次的事件一定和以前的事一样。对于任何人和事, 记者要有合理假设, 即这个人或事可能是我想的那样, 但同样也可能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记者也不可以在报道中做有罪推论或暗示某个受害者“活该”。记者也不可在报道中对未完整公正审理的案件进行私审, 擅自对案件性质进行定性, 这是跨越记者职权的行为。在刑事案件中记者需注意, 被告是因“罪名”而接受审判的, 记者不可站在被告或原告的任一方, 替这一方的利益说话。

3. 缺乏独立怀疑精神

克服先入为主是记者对自己的怀疑, 而具有独立怀疑精神是记者对其他人的怀疑。注意, “怀疑”不是“猜疑”, 它指的是记者既不会轻易相信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 也不会轻易相信他人提供的事实和提出的意见是绝对准确和正确的。

具有独立怀疑精神, 首先意味着记者要核实一切事实。记者无论报道什么都应该核实事实, 这一点在法制与犯罪新闻报道中尤为重要。为了让自己的报道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记者必须争取做到:报道是历史的终稿而不是初稿。记者对证词也应该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 就算假定证人没有说谎, 人的记忆力、情绪、偏见和受到的暗示、提问的方式等都会影响甚至改变证人对事实的回忆。

4. 依据政治倾向和个人偏见报道犯罪嫌疑人

在“疑邻盗斧”的故事中, 当丢斧子的人怀疑是邻居偷了斧子的时候, 邻居的一言一行看起来都像是偷了斧子后的反应, 而几天后当斧子被找到后, 邻居看起来就再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在刑事审判中, 如果根据一个人的政治倾向性去预设和认知被告的行为和态度, 并对其是否犯罪进行推测, 最终将会与事实产生重大偏差。

5. 擅自揣测

在司法审判报道中, 媒体应该围绕某一事实的存在与否进行深入挖掘, 而不是就某人某一行为的动机、心态和法庭上的态度进行炒作。在确定犯罪行为主观动机的过程中, 他人的指控、媒体上对另外一个人内心动机的猜测, 都是无法证实的, 而只是证人、被采访者或记者个人单方面的想象和推测。对任何犯罪行为的报道, 如果涉及犯罪嫌疑人和证人主观动机存在出现冲突时, 媒体不应该站在证人一边, 将嫌疑人否认的主观动机强加给嫌疑人。如果控方和辩方没有对动机达成一致, 记者就不要提及动机, 或者把双方的观点都平衡地报道给受众。当动机不明时, 记者不要猜测犯罪动机, 记者可以选择不报道动机, 或在报道中指出动机不明。而当动机存有疑惑, 双方持不同观点时, 记者要么不去报道, 要么就平衡地介绍双方的说辞。

6. 自以为是的法官

记者是事实性信息的记录者, 在庭审报道中, 是完全地、不留死角地报道法庭上控辩双方的辩词和证词。法庭记者只能报道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与案件有直接关系的具体事实, 而不能对事件的性质和当事人做出任何价值判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74条规定:“对证人证言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证人的猜测性、评论性、推断性的证言, 不得作为证据使用。”那么, 记者在司法报道中, 更不应该使用猜测性、评论性和推断性的语言和文字。好的法庭记者的工作是不经过主观选择地记录法庭辩论和呈现事实, 而不是对原被告个人或证人进行评论。

7. 忽略对质权

媒体在法庭报道中常常忽略被告的对质权。对质权是公民的宪法权利或者基本人权, 是指被告人与证人面对面的权利和询问、质疑证人证言的权利。证人出庭作证, 有利于控辩双方对证人证言的质证, 保障控辩双方诉讼权利的实现。

8. 不报道有利于被告的证据材料

记者在庭审报道中应坚持平衡、公正的报道原则, 平衡地报道辩诉双方出示的能够被法庭所接受的证据材料, 尤其是不能忽视有利于被告的证据材料。

四、庭审报道的公正原则

记者必须懂法。懂法的记者比不懂法的记者在报道法庭审判时会公正得多, 前者能够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在采访中知道应该问什么问题, 在文献调查中知道应该查什么资料, 在报道中知道什么样的信息重要等。记者懂法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迅速理解法律用语、用词, 并在报道中使用准确的语言和词汇。作为法庭和犯罪嫌疑人通向社会的唯一桥梁, 庭审报道最应该坚持的原则应该是公正和平衡原则, 其中包括两条:

1. 完整报道原被告双方呈现的事实

在法庭审判报道中, 要舍弃那些明显有严重逻辑错误的证词和没有物证、仅凭口供的事实, 但如果原告和被告呈现的有争议的事实是案件的焦点, 记者则需要同时完整报道原告和被告的不同陈述、提供的不同事实, 让观众和读者自行判断。庭审报道应着重于向受众平衡和完整地介绍原被告双方向法庭呈现的事实, 即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在法庭上, 发生了没有、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发生?会有很大分歧, 遇到这种情况, 记者首先要平衡地报道原被告双方的事实陈述。

此外, 还要注意不对事实发表个人评论, 或使用无谓的形容词及描述动词, 否则这等于呈现记者个人对被告的价值判断。记者要对某些信息持格外的怀疑态度, 这就是被采访者对当事人进行人格、品性评价, 或对动机的陈述或猜测。不同人眼里的一个人是不同的,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某个人奸诈狡猾, 而有的人则可能会认为此人忠厚老实。此外, 品性与案件本身是无关的, 一个人是因为他/她 (可能) 做的事而被逮捕或卷入官司的, 而不是因为他翻供、认罪态度不好而被逮捕或卷入官司的。受审判裁决的是一个人的犯罪事实、口供和证词的真伪, 而不是他的认罪态度。

最后, 记者还要注意事实和真相是不同的, 即使原告方呈现的事实全部为真, 但因为记者不可能知道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言语和想法, 这些事实所推导出的真相也可能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只有当记者尽可能全面、完整、透彻地收集事实, 不被原告、被告或公诉人的主观意见干扰的时候, 才可能接近真相。

2. 平等维护原告和被告的基本权利

平等对待受害者、疑犯、罪犯、当事人等, 不应该因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政治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 就认为此人应该严惩、应该释放、罪有应得、活该、自找苦吃、自作自受等等, 如果记者自己的职业行为都不能尊重、保护人的权利, 那么新闻报道中捍卫人权会不会很虚伪呢?记者要保证自己不去恶意侵犯他人的权利, 要尽一切可能避免对他人可能产生的侵犯, 在不确定的时候, 可以询问所在媒体的代理律师, 听取他们的意见。

记者在报道中必须尊重受害人及其家属, 以及犯罪嫌疑人和罪犯无辜的亲朋好友 (即使是犯罪嫌疑人和罪犯也要给予他们人的尊严, 前面已经提过, 犯罪嫌疑人因“罪名”受审, 而罪犯是因其行为定罪, 而不是因其道德定罪。) , 不可登载与案件无关的、涉及其隐私或有损其尊严的信息和图片。记者还要注意, 即使一个嫌犯已经被法庭判为罪犯、被关进监狱, 他仍然拥有自己的权利。很多罪犯被剥夺的是政治权利, 而不是其他的权利, 如人格尊严, 罪犯也有可能成为犯罪的受害者, 如成为“虐待被监管人罪”的受害者, 记者不应因为某个人成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判为罪犯, 就无视他应有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中央政法委出台首个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3-08-13.

[3]王增.对证据法中物证的理解[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6) :24.

[4]陈一云, 严端, 王新清.证据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86-147.

[5]文玮.论无罪推定原则[J].南华大学学报, 2003, (12) :59.

[6]陈光中.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163.

[7]郭松, 吴贤静.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探析[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 :49-52.

[8]何挺.污点证人豁免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建构[J].燕山大学学报, 2007, (9) :26.

[9]蔡作斌.证据链完整性的标准及其审查判断[J].律师世界, 2003, (3) .

[10]张成学.“零口供”贪污贿赂案件的证据审查[J].法制与社会, 2009, (9) :94.

[11]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扣押物品的法律依据

1定期租船下船用燃油的所有权归属

根据我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50条的规定,海事请求人对与海事请求有关的船用燃油、船用物料申请海事请求保全,适用该法关于船载货物扣押与拍卖的规定;而根据该法第44条第2款的规定,申请扣押的船载货物应当属于被请求人所有。据此,海事请求人在向法院申请扣押定期租船下的船用燃油之前,应当确定船用燃油的所有权归属。

(1)船用燃油不构成船舶的一部分。我国《海商法》第3条规定,船舶包括船舶属具。船舶作为整体包括船体、主机、辅机及属具等,其中,船舶属具包括锚、锚链、救生艇、索具、驾驶台设备、医疗器具、厨房用具等。[1]由此可见,船用燃油并不属于船舶属具,不构成船舶的一部分,因此,不能以船用燃油为船舶的一部分为由主张船用燃油为定期租船下的出租人所有。

(2)租期中船用燃油归承租人所有。定期租船下,出租人配备船长和船员,负责船舶航行和内部管理等事务,船舶固定费用以及船员工资、伙食等费用均由出租人承担;出租人交船后,承租人负责船舶调度和营运,并承担船舶营运费用。由定期租船的这一特点可知,定期租船下船舶在营运过程中所消耗的燃油应当由承租人提供。此外,承租双方往往在定期租船合同中约定,交船和还船时各自以一定的价格将剩余船用燃油买回,显然交船点和还船点是确定船用燃油所有权归属的分界点,而还船前船用燃油归承租人所有也已成为国际航运惯例。[2] 综上所述,交船后至还船前船舶处于租期中,此时船用燃油应当归承租人所有。

2定期租船下扣押船用燃油的法律规定

2.1我国法律规定

2.1.1《海商法》

根据我国《海商法》第141条的规定,定期租船下的承租人未向出租人支付租金或者合同约定的其他款项时,出租人对船上属于承租人的货物和财产以及转租船舶的收入享有留置权。另据我国《物权法》第230条第1款的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可以留置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并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即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的动产是留置权的构成要件之一。然而,定期租船下的船舶实际上由承租人经营和控制,出租人对船用燃油的“占有”是通过法院扣押实现的,不同于债权人自行行使留置权的情况。由此可见,定期租船下出租人对承租人船用燃油的留置权与传统民法中的留置权不同,是一种法定的特殊留置权。

此外,在承租人的债权人并非定期租船下的出租人的情况下,由于债权人不占有船用燃油,因此其并不享有留置权;但其可以基于海事请求向法院申请扣押承租人的船用燃油,这实际上属于诉讼法上的财产保全行为。

2.1.2《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

我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50条规定,海事请求人对与海事请求有关的船用燃油、船用物料申请海事请求保全,适用该法关于船载货物扣押与拍卖的规定;此外,该法关于海事请求保全的一般规定也适用于定期租船下扣押船用燃油的诉讼财产保全措施。上述相关法律规定的适用主体既包括定期租船下的出租人,也包括承租人的一般债权人。

2.2国外法律规定

(1)美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律规定,定期租船下承租人的债权人可以对承租人的船用燃油申请诉讼财产保全,但申请人必须证明如果不采取此项保全措施,则可能无法确保判决执行。

(2)日本日本法律规定,定期租船下承租人的债务人对船用燃油申请采取临时性保全措施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申请人证明燃油为承租人所有;(2)申请人提供定期租船合同副本,并证明该船未被转租;(3)法院不能主动扣押燃油。由此可见,在日本法律下,对定期租船下的船用燃油实施扣押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一方面,只能由燃油所有人主动上交燃油;另一方面,由于实践中很难找到能够并且愿意接收燃油的油船或者驳船,因此法院通常不支持当事人扣押船用燃油的诉讼财产保全申请。[3]

(3)韩国韩国法律规定,法院只能针对已经与船舶分离的船用燃油采取诉讼财产保全措施,而实际情况往往难以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在韩国实际上无法对船用燃油申请诉讼财产保全。

3定期租船下扣押船用燃油的限制条件

3.1申请扣押的燃油与索赔事项有关

根据我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23条的规定,债权人申请扣押的船舶应当为当事船舶,即申请扣押的船舶应当与债权人提出的索赔事项有关;同理,定期租船下承租人的债权人申请扣押的船用燃油也应当与其提出的索赔事项有关。这在我国现行法律中也能找到依据:我国《物权法》第231条规定,债权人留置的动产应当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4条第1款规定,财产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由此可见,不论申请扣押船用燃油的债权人是具有法定留置权的出租人还是一般债权人,其申请扣押的燃油都应当与其提出的索赔事项有关。

3.2禁止扣押混杂燃油

如前文所述,定期租船下的船用燃油归承租人所有;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在承租人的燃油与第三人的燃油混杂在一起的情况下,承租人的债权人是否仍然可以申请扣押燃油?有学者认为,燃油混杂后,不可能将“无辜”的燃油与“有过错”的燃油区别开来,因此,对“有过错”的燃油提起对物诉讼会不可避免地将“无辜”的燃油牵连进去。[4]此外,根据我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和《物权法》的规定,定期租船下承租人的债权人申请扣押的船用燃油应当为承租人所有,即该燃油应当为招致损害的特定物或因服务收益而负债的特定物。综上所述,定期租船下承租人的债权人无权申请扣押混杂燃油。

3.3扣押燃油应当合理、可行

(1)扣押燃油的可行性债权人在申请扣押燃油时还应当考虑以下因素:首先,确定法律是否明令禁止扣押船用燃油或者定期租船合同双方当事人是否存在不得扣押船用燃油的约定;其次,确定是否满足申请扣押燃油的条件,如主体资格、燃油所有权、燃油与索赔事项之间的关系等;最后,如果债权人索赔金额较大,而承租人的船用燃油很少,或者在债权人提供大额反担保的条件下仍然无法保证扣押成功,那么债权人就应当考虑放弃扣押燃油,以免陷入被动。

(2)扣押燃油的数量一方面,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申请扣押的燃油应当与争议金额相符,债权人提供的反担保金额也应当与争议金额相一致;另一方面,在具体个案中,还应当考虑有关国家的法律规定,以免因錯误扣押而给债权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结束语

总的来说,不同国家对定期租船下扣押船用燃油的法律规定不同,且该权利的行使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在涉外案件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更为复杂。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对定期租船下扣押船用燃油的规定仍不完善,司法实践也不统一,这对当事人在实务中规避风险极为不利。建议我国细化《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中的相关规定,对定期租船下扣押船用燃油加以必要的限制,从而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参考文献:

[1] 司玉琢. 海商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18.

[2] 孟于群. 国际海运疑难典型案例精析[M].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7.

[3] 孟于群. 谈谈扣留燃油[J]. 中国远洋航务,2008(5):58-60.

篇5:扣押物品的法律依据

罚没款、扣押物品管理制度

一、严格按国家和上级有关政策和规定,管理好罚没款和扣押物品,并按区财政局的有关规定和审批程序做好呈批、移交、上缴工作。

二、不能当场收缴罚款的,按照罚、缴分离的原则,当事人必须将罚款存入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帐户。

三、所有的罚设收入,一律全额上缴财政,个人不得隐瞒、截留、坐支、转移、私分、挪用和拖延上缴罚没收入。

四、在工作中查处或扣押的物品,经手人一定要开具暂扣物品清单,且要两人以上签名和被扣人签名,然后把扣押物品移交给仓库管理员保管,严禁开白头收据或暂扣条,防止扣押物品遗失的情况。

五、收缴、查扣、没收的物品,要有两人以上清点,专人保管和随案移交。严禁挪用和贪污扣押物品。

篇6:扣押物品的法律依据

一、《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五条 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利害关系人对于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权向该机关申诉或者控告:

(一)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不予以释放、解除或者变更的;

(二)应当退还取保候审保证金不退还的;

(三)对与案件无关的财物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

(四)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冻结不解除的;

(五)贪污、挪用、私分、调换、违反规定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的。

受理申诉或者控告的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对处理不服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人民检察院对申诉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通知有关机关予以纠正。

第一百三十九条 在侦查活动中发现的可用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各种财物、文件,应当查封、扣押;与案件无关的财物、文件,不得查封、扣押。

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要妥善保管或者封存,不得使用、调换或者损毁。第一百四十条 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应当会同在场见证人和被查封、扣押财物、文件持有人查点清楚,当场开列清单一式二份,由侦查人员、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一份交给持有人,另一份附卷备查。

第一百四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已被冻结的,不得重复冻结。

第一百四十三条 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邮件、电报或者冻结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三日以内解除查封、扣押、冻结,予以退还。

第一百七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案件,应当同时对侦查中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解除查封、扣押、冻结。对被不起诉人需要给予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或者需要没收其违法所得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提出检察意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第一百九十一条 法庭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

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可以进行勘验、检查、查封、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

第二百三十四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妥善保管,以供核查,并制作清单,随案移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处理。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对违禁品或者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应当随案移送,对不宜移送的,应当将其清单、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随案移送。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应当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作出处理。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生效以后,有关机关应当根据判决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进行处理。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赃款赃物及其孳息,除依法返还被害人的以外,一律上缴国库。

司法工作人员贪污、挪用或者私自处理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处分。

第二百八十条 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在通缉一年后不能到案,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公安机关认为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应当写出没收违法所得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

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应当提供与犯罪事实、违法所得相关的证据材料,并列明财产的种类、数量、所在地及查封、扣押、冻结的情况。

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扣押、冻结申请没收的财产。

第二百八十一条 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由犯罪地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人民法院受理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后,应当发出公告。公告期间为六个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亲属和其他利害关系人有权申请参加诉讼,也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

人民法院在公告期满后对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进行审理。利害关系人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开庭审理。

第二百八十二条 人民法院经审理,对经查证属于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除依法返还被害人的以外,应当裁定予以没收;对不属于应当追缴的财产的,应当裁定驳回申请,解除查封、扣押、冻结措施。

对于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规定作出的裁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亲属和其他利害关系人或者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上诉、抗诉。

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第一百八十四条 需要撤销案件或者对犯罪嫌疑人终止侦查的,办案部门应当制作撤销案件或者对犯罪嫌疑人终止侦查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公安机关决定撤销案件或者对犯罪嫌疑人终止侦查时,原犯罪嫌疑人在押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书。原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应当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对原犯罪嫌疑人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的,应当立即解除强制措施;需要行政处理的,依法予以处理或者移交有关部门。

对查封、扣押的财物及其孳息、文件,或者冻结的财产,除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另行处理的以外,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冻结。

第一百九十一条 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利害关系人对于公安机关及其侦查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权向该机关申诉或者控告:

(一)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不予以释放、解除或者变更的;

(二)应当退还取保候审保证金不退还的;

(三)对与案件无关的财物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

(四)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冻结不解除的;

(五)贪污、挪用、私分、调换、违反规定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的。

受理申诉或者控告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在收到申诉、控告之日起三十日以内作出处理决定,书面回复申诉人、控告人。发现公安机关及其侦查人员有上述行为之一的,应当立即纠正。第二百二十二条 在侦查活动中发现的可用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各种财物、文件,应当查封、扣押;但与案件无关的财物、文件,不得查封、扣押。

持有人拒绝交出应当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的,公安机关可以强制查封、扣押。

第二百二十三条 在侦查过程中需要扣押财物、文件的,应当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制作扣押决定书;在现场勘查或者搜查中需要扣押财物、文件的,由现场指挥人员决定;但扣押财物、文件价值较高或者可能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扣押决定书。

在侦查过程中需要查封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或者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不宜移动的大型机器、设备等特定动产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并制作查封决定书。

第二百二十四条 执行查封、扣押的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出示本规定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的有关法律文书。

查封、扣押的情况应当制作笔录,由侦查人员、持有人和见证人签名。对于无法确定持有人或者持有人拒绝签名的,侦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中注明。

第二百二十五条 对查封、扣押的财物和文件,应当会同在场见证人和被查封、扣押财物、文件的持有人查点清楚,当场开列查封、扣押清单一式三份,写明财物或者文件的名称、编号、数量、特征及其来源等,由侦查人员、持有人和见证人签名,一份交给持有人,一份交给公安机关保管人员,一份附卷备查。

对于无法确定持有人的财物、文件或者持有人拒绝签名的,侦查人员应当在清单中注明。

依法扣押文物、金银、珠宝、名贵字画等贵重财物的,应当拍照或者录像,并及时鉴定、估价。

第二百二十六条 对作为犯罪证据但不便提取的财物、文件,经登记、拍照或者录像、估价后,可以交财物、文件持有人保管或者封存,并且开具登记保存清单一式两份,由侦查人员、持有人和见证人签名,一份交给财物、文件持有人,另一份连同照片或者录像资料附卷备查。财物、文件持有人应当妥善保管,不得转移、变卖、毁损。

第二百二十七条 扣押犯罪嫌疑人的邮件、电子邮件、电报,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扣押邮件、电报通知书,通知邮电部门或者网络服务单位检交扣押。

不需要继续扣押的时候,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解除扣押邮件、电报通知书,立即通知邮电部门或者网络服务单位。

第二百二十八条 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邮件、电子邮件、电报,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三日以内解除查封、扣押,退还原主或者原邮电部门、网络服务单位;原主不明确的,应当采取公告方式告知原主认领。在通知原主或者公告后六个月以内,无人认领的,按照无主财物处理,登记后上缴国库。

第二百二十九条 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及其孳息权属明确无争议,并且涉嫌犯罪事实已经查证属实的,应当在登记、拍照或者录像、估价后及时返还,并在案卷中注明返还的理由,将原物照片、清单和被害人的领取手续存卷备查。

查找不到被害人,或者通知被害人后,无人领取的,应当将有关财产及其孳息随案移送。

第二百三十条 对查封、扣押的财物及其孳息、文件,公安机关应当妥善保管,以供核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调换、损毁或者自行处理。

对容易腐烂变质及其他不易保管的财物,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在拍照或者录像后委托有关部门变卖、拍卖,变卖、拍卖的价款暂予保存,待诉讼终结后一并处理。

对违禁品,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对于需要作为证据使用的,应当在诉讼终结后处理。

第二百三十一条 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并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

第二百三十二条 向金融机构等单位查询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协助查询财产通知书,通知金融机构等单位执行。

第二百三十三条 需要冻结犯罪嫌疑人在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协助冻结财产通知书,通知金融机构等单位执行。

第二百三十四条 不需要继续冻结犯罪嫌疑人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时,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协助解除冻结财产通知书,通知金融机构等单位执行。

第二百三十五条 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已被冻结的,不得重复冻结,但可以轮候冻结。

第二百三十六条 冻结存款、汇款等财产的期限为六个月。冻结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证券的期限为二年。有特殊原因需要延长期限的,公安机关应当在冻结期限届满前办理继续冻结手续。每次续冻存款、汇款等财产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每次续冻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证券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继续冻结的,应当按照本规定第二百三十三条的规定重新办理冻结手续。逾期不办理继续冻结手续的,视为自动解除冻结。

第二百三十七条 对冻结的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应当告知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有权申请出售。

权利人书面申请出售被冻结的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不损害国家利益、被害人、其他权利人利益,不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以及冻结的汇票、本票、支票的有效期即将届满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依法出售或者变现,所得价款应当继续冻结在其对应的银行账户中;没有对应的银行账户的,所得价款由公安机关在银行指定专门账户保管,并及时告知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

第二百七十八条 对查封、扣押的犯罪嫌疑人的财物及其孳息、文件或者冻结的财产,作为证据使用的,应当随案移送,并制作随案移送清单一式两份,一份留存,一份交人民检察院。

对于实物不宜移送的,应当将其清单、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随案移送。待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后,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上缴国库或者依法予以返还,并向人民法院送交回执。人民法院未作出处理的,应当征求人民法院意见,并根据人民法院的决定依法作出处理。

第二百八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押,公安机关应当立即办理释放手续,并根据人民检察院解除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的书面通知,及时解除查封、扣押、冻结。

对人民检察院提出对被不起诉人给予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或者没收其违法所得的检察意见,移送公安机关处理的,公安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

第三百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公安机关应当写出没收违法所得意见书,连同相关证据材料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一)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逃匿,在通缉一年后不能到案的;

(二)犯罪嫌疑人死亡的。

犯罪嫌疑人死亡,现有证据证明其存在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应当予以没收的,公安机关可以进行调查。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可以依法进行查封、扣押、查询、冻结。

第三百二十九条 没收违法所得意见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

(二)犯罪事实和相关的证据材料;

(三)犯罪嫌疑人逃匿、被通缉或者死亡的情况;

(四)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种类、数量、所在地;

(五)查封、扣押、冻结的情况等。

第三百三十条 公安机关将没收违法所得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后,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或者被抓获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二百三十八条 对冻结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三日以内通知金融机构等单位解除冻结,并通知被冻结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的所有人。

第三百四十二条 需要异地办理查询、查封、扣押或者冻结与犯罪有关的财物、文件的,执行人员应当持相关的法律文书、办案协作函件和工作证件,与协作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联系,协作地公安机关应当协助执行。

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将办案协作函件和相关的法律文书电传至协作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协作地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委托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派员前往协作地办理。

三、《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适用查封、冻结措施有关规定》

第二条 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公安机关依法对涉案财物予以查封、冻结,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和配合。

本规定所称涉案财物,是指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依法以查封、冻结等方式固定的可用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各种财产和物品,包括:

(一)犯罪所得及其孳息;

(二)用于实施犯罪行为的工具;

(三)其他可以证明犯罪行为是否发生以及犯罪情节轻重的财物。

第三条 查封、冻结以及保管、处置涉案财物,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适用条件和程序进行。与案件无关的财物不得查封、冻结。查封、冻结涉案财物,应当为犯罪嫌疑人及其所扶养的家属保留必要的生活费用和物品。

严禁在立案之前查封、冻结财物。对于境外司法、警察机关依据国际条约、协议或者互惠原则提出的查封、冻结请求,可以根据公安部的执行通知办理有关法律手续。

查封、冻结的涉案财物,除依法应当返还被害人或者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以外,不得在诉讼程序终结之前作出处理。法律和有关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 查封、冻结的涉案财物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应当保密。

第五条 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公安机关可以依法查封涉案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以及涉案的车辆、船舶、航空器和大型机器、设备等特定动产。必要时,可以一并扣押证明其财产所有权或者相关权益的法律文件和文书。

置于不动产上的设施、家具和其他相关物品,需要作为证据使用的,应当扣押;不宜移动的,可以一并查封。

第六条 查封涉案财物需要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民航等有关部门协助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查封决定书和协助查封通知书,明确查封财物情况、查封方式、查封期限等事项,送交有关部门协助办理,并及时告知有关当事人。

涉案土地和房屋面积、金额较大的,应当经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查封决定书和协助查封通知书。

第七条 查封期限不得超过二年。期限届满可以续封一次,续封应当经作出原查封决定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在期限届满前五日以内重新制作查封决定书和协助查封通知书,送交有关部门协助办理,续封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案件重大复杂,确需再续封的,应当经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在期限届满前五日以内重新制作查封决定书和协助查封通知书,且每次再续封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查封期限届满,未办理续封手续的,查封自动解除。

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续封决定告知有关当事人。

第八条 查封土地、房屋等涉案不动产,需要查询不动产权属情况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协助查询财产通知书。

侦查人员到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等有关部门办理查询时,应当出示本人工作证件,提交协助查询财产通知书,依照相关规定办理查询事项。

需要查询其他涉案财物的权属登记情况的,参照上述规定办理。

第九条 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协助公安机关办理查询事项。公安机关查询并复制的有关书面材料,由权属登记机构或者权属档案管理机构加盖印章。

因情况特殊,不能当场提供查询的,应当在五日以内提供查询结果。

无法查询的,有关部门应当书面告知公安机关。

第十条 土地、房屋等涉案不动产的权属确认以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等有关部门的不动产登记簿或者不动产权属证书为准。不动产权属证书与不动产登记簿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协助公安机关办理查封事项时,认为查封涉案不动产信息有误无法办理的,可以暂缓办理协助事项,并向公安机关提出书面审查建议,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审查处理。

第十二条 查封土地、房屋等涉案不动产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协助查封通知书,明确涉案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详细地址、权属证书号、权利人姓名或者单位名称等事项,送交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等有关部门协助办理,有关部门应当在相关通知书回执中注明办理情况。

侦查人员到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等有关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或者房屋查封登记手续时,应当出示本人工作证件,提交查封决定书和协助查封通知书,依照有关规定办理查封事项。

第十三条 查封土地、房屋等涉案不动产的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持侦查人员工作证件和相关法律文书,通知有关当事人、见证人到场,制作查封笔录,并会同在场人员对被查封的财物查点清楚,当场开列查封清单一式三份,由侦查人员、见证人和不动产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签名后,一份交给不动产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一份交给公安机关保管人员,一份连同照片、录像资料或者扣押的产权证照附卷备查,并且应当在不动产的显著位置张贴公告。必要时,可以张贴制式封条。

查封清单中应当写明涉案不动产的详细地址、相关特征和置于该不动产上不宜移动的设施、家具和其他相关物品清单,注明已经拍照或者录像以及是否扣押其产权证照等情况。

对于无法确定不动产相关权利人或者权利人拒绝签名的,应当在查封笔录中注明情况。

第十四条 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等有关部门对被公安机关依法查封的土地、房屋等涉案不动产,在查封期间不予办理变更、转让或者抵押权、地役权登记。

第十五条 对依照有关规定可以分割的土地、房屋等涉案不动产,应当只对与案件有关的部分进行查封,并在协助查封通知书中予以明确;对依照有关规定不可分割的土地、房屋等涉案不动产,可以进行整体查封。

第十六条 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等有关部门接到协助查封通知书时,已经受理该土地、房屋等涉案不动产的转让登记申请,但尚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应当协助公安机关办理查封登记。

第十七条 对下列尚未进行权属登记的房屋,公安机关可以按照本规定进行查封:

(一)涉案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已经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但尚未出售的房屋;

(二)犯罪嫌疑人购买的已经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办理房屋权属初始登记的房屋;

(三)犯罪嫌疑人购买的已经办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手续或者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的房屋。

第十八条 查封地上建筑物的效力及于该地上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查封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效力及于地上建筑物,但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分属不同权利人的除外。

地上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的登记机构不是同一机构的,应当分别办理查封登记。

第十九条 查封车辆、船舶、航空器以及大型机器、设备等特定动产的,应当制作协助查封通知书,明确涉案财物的名称、型号、权属、地址等事项,送交有关登记管理部门协助办理。必要时,可以扣押有关权利证书。

执行查封时,应当将涉案财物拍照或者录像后封存,或者交持有人、近亲属保管,或者委托第三方保管。有关保管人应当妥善保管,不得转移、变卖、损毁。

第二十条 查封土地、房屋等涉案不动产或者车辆、船舶、航空器以及大型机器、设备等特定动产的,可以在保证侦查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允许有关当事人继续合理使用,并采取必要保值保管措施。

第二十一条 对以公益为目的的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福利机构等场所、设施,保障性住房,原则上不得查封。确有必要查封的,应当经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二条 查封土地、房屋以外的其他涉案不动产的,参照本规定办理。查封共有财产、担保财产以及其他特殊财物的,依照相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冻结涉案的存款、汇款、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期货保证金等资金,债券、股票、基金份额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以及股权、保单权益和其他投资权益等财产。

第二十四条 在侦查工作中需要冻结财产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协助冻结财产通知书,明确冻结财产的账户名称、账户号码、冻结数额、冻结期限、冻结范围以及是否及于孳息等事项,送交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定非金融机构、邮政部门、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公司登记机关和银行间市场交易组织机构、银行间市场集中清算机构、银行间市场登记托管结算机构、经国务院批准或者同意设立的黄金交易组织机构和结算机构等单位协助办理,有关单位应当在相关通知书回执中注明办理情况。

第二十五条 有关单位接到公安机关协助冻结财产通知书后,应当立即对涉案财物予以冻结,办理相关手续,不得推诿拖延,不得泄露有关信息。有关单位办理完毕冻结手续后,在当事人查询时可以予以告知。

第二十六条 冻结存款、汇款、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期货保证金等资金,或者投资权益等其他财产的期限为六个月。需要延长期限的,应当经作出原冻结决定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在冻结期限届满前五日以内办理续冻手续。每次续冻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对重大、复杂案件,经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冻结存款、汇款、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期货保证金等资金的期限可以为一年。需要延长期限的,应当按照原批准权限和程序,在冻结期限届满前五日以内办理续冻手续。每次续冻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冻结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证券的期限为二年。需要延长冻结期限的,应当经作出原冻结决定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在冻结期限届满前五日以内办理续冻手续。每次续冻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年。

冻结期限届满,未办理续冻手续的,冻结自动解除。

第二十七条 冻结涉案账户的款项数额,应当与涉案金额相当。不得超出涉案金额范围冻结款项。

第二十八条 冻结股权的,应当经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冻结上市公司股权应当经省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并在协助冻结财产通知书中载明公司名称、股东姓名或者名称、冻结数额或者股份等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内容。冻结股权期限为六个月。需要延长期限的,应当按照原批准权限和程序,在冻结期限届满前五日以内办理续冻手续。每次续冻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二十九条 冻结保单权益的,应当经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冻结保单权益期限为六个月。需要延长期限的,应当按照原批准权限和程序,在冻结期限届满前五日以内办理续冻手续。每次续冻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冻结保单权益没有直接对应本人账户的,可以冻结相关受益人的账户,并要求有关单位协助,但不得变更受益人账户,不得损害第三方利益。

人寿险、养老险、交强险、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等提供基本保障的保单原则上不得冻结,确需冻结的,应当经省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第三十条 对下列账户和款项,不得冻结:

(一)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

(二)特定非金融机构备付金;

(三)封闭贷款专用账户(在封闭贷款未结清期间);

(四)商业汇票保证金;

(五)证券投资者保障基金、保险保障基金、存款保险基金;

(六)党、团费账户和工会经费集中户;

(七)社会保险基金;

(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

(九)住房公积金和职工集资建房账户资金;

(十)人民法院开立的执行账户;

(十一)军队、武警部队一类保密单位开设的“特种预算存款”、“特种其他存款”和连队账户的存款;

(十二)金融机构质押给中国人民银行的债券、股票、贷款;

(十三)证券登记结算机构、银行间市场交易组织机构、银行间市场集中清算机构、银行间市场登记托管结算机构、经国务院批准或者同意设立的黄金交易组织机构和结算机构等依法按照业务规则收取并存放于专门清算交收账户内的特定股票、债券、票据、贵金属等有价凭证、资产和资金,以及按照业务规则要求金融机构等登记托管结算参与人、清算参与人、投资者或者发行人提供的、在交收或者清算结算完成之前的保证金、清算基金、回购质押券、价差担保物、履约担保物等担保物,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十四)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规定不得冻结的账户和款项。

第三十一条 对金融机构账户、特定非金融机构账户和以证券登记结算机构、银行间市场交易组织机构、银行间市场集中清算机构、银行间市场登记托管结算机构、经国务院批准或者同意设立的黄金交易组织机构和结算机构、支付机构等名义开立的各类专门清算交收账户、保证金账户、清算基金账户、客户备付金账户,不得整体冻结,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二条 办案地公安机关需要异地办理冻结的,应当由二名以上侦查人员持办案协作函、法律文书和工作证件前往协作地联系办理,协作地公安机关应当协助执行。

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将办案协作函、相关法律文书和工作证件复印件通过传真、电传等方式发至协作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委托执行,或者通过信息化应用系统传输加盖电子签章的办案协作函、相关法律文书和工作证件扫描件。协作地公安机关收到材料后,经审查确认,应当在传来法律文书上加盖本地公安机关印章,及时到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冻结,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第三十三条 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对于涉案账户较多,办案地公安机关需要对其集中冻结的,可以分别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涉案账户开户地属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当由办案地公安机关出具协助冻结财产通知书,填写冻结申请表,经该公安机关负责人审核,逐级上报省级公安机关批准后,由办案地公安机关指派二名以上侦查人员持工作证件,将冻结申请表、协助冻结财产通知书等法律文书送交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省、区、市分行。该分行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采取冻结措施,并将有关法律文书传至相关账户开户的分支机构。

涉案账户开户地分属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当由办案地公安机关出具协助冻结财产通知书,填写冻结申请表,经该公安机关负责人审核,逐级上报公安部按照规定程序批准后,由办案地公安机关指派二名以上侦查人员持工作证件,将冻结申请表、协助冻结财产通知书等法律文书送交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该总部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采取冻结措施,并将有关法律文书传至相关账户开户的分支机构。

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技术条件等客观原因,无法按照前款要求及时采取冻结措施的,应当向公安机关书面说明原因,并立即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其派出机构报告。

第三十四条 冻结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或者有效期限即将届满的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的,在送达协助冻结财产通知书的同时,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有权申请出售、如期受偿或者变现。如果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书面申请出售或者变现被冻结的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不损害国家利益、被害人利益、其他权利人利益,不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以及冻结的汇票、本票、支票的有效期即将届满的,经作出冻结决定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依法在三日以内予以出售或者变现,所得价款应当继续冻结在其对应的银行账户中;没有对应的银行账户的,所得价款由公安机关在银行专门账户保管,并及时告知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

第三十五条 公安机关在采取查封、冻结措施后,应当及时查清案件事实,在法定期限内对涉案财物依法作出处理。

经查明查封、冻结的财物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三日以内解除查封、冻结。

第三十六条 对查封、冻结的涉案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制作清单,随案移送。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应当随案移送,对不宜移送的,应当将其清单、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随案移送。对于随案移送的财物,人民检察院需要继续查封、冻结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公安机关解除原查封、冻结措施,并同时依法重新作出查封、冻结决定。

第三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并对涉案财物解除查封、冻结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人民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和解除查封、冻结财物的通知之日起三日以内对不宜移送而未随案移送的财物解除查封、冻结。对于人民检察院提出的对被不起诉人给予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等检察意见中涉及查封、冻结涉案财物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予以处理或者移送有关行政主管机关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知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八条 公安机关决定撤销案件或者对犯罪嫌疑人终止侦查的,除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另行处理的以外,应当在作出决定之日起三日以内对侦查中查封、冻结的涉案财物解除查封、冻结。需要给予行政处理的,应当及时予以处理或者移交有关行政主管机关处理。

第三十九条 解除查封的,应当在三日以内制作协助解除查封通知书,送交协助查封的有关部门办理,并通知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张贴制式封条的,启封时应当通知当事人到场;当事人经通知不到场,也未委托他人到场的,办案人员应当在见证人的见证下予以启封。提取的有关产权证照应当发还。必要时,可以予以公告。

第四十条 解除冻结的,应当在三日以内制作协助解除冻结财产通知书,送交协助办理冻结的有关单位,同时通知被冻结财产的所有人。有关单位接到协助解除冻结财产通知书后,应当及时解除冻结。

第四十一条 需要解除集中冻结措施的,应当由作出冻结决定的公安机关出具协助解除冻结财产通知书,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协助解除冻结。

上级公安机关认为应当解除集中冻结措施的,可以责令下级公安机关解除。

第四十二条 有关行政主管机关与公安机关在案件移送过程中,涉及查封、冻结涉案财物的,应当密切配合,加强协作,防止涉案财物发生转移、隐匿、损毁、灭失。

第四十三条 已被有关国家机关依法查封、冻结的涉案财物,不得重复查封、冻结。需要轮候查封、冻结的,应当依照有关部门共同发布的规定执行。查封、冻结依法解除或者到期解除后,按照时间顺序登记在先的轮候查封、冻结自动生效。

第四十四条 不同国家机关之间,对同一涉案财物要求查封、冻结的,协助办理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送达相关通知书的先后顺序予以登记,协助首先送达通知书的国家机关办理查封、冻结手续,对后送达通知书的国家机关作轮候查封、冻结登记,并书面告知该涉案财物已被查封、冻结的有关情况。

第四十五条 查封、冻结生效后,协助办理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其他轮候查封、冻结的公安机关出具的查封、冻结通知书回执中注明该涉案财物已被查封、冻结以及轮候查封、冻结的有关情况。相关公安机关可以查询轮候查封、冻结的生效情况。

第四十六条 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对其已经查封、冻结的涉案财物,继续办理续封、续冻手续的,或者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需要重新办理查封、冻结手续的,应当在原查封、冻结期限届满前办理续封、续冻手续。申请轮候查封、冻结的其他国家机关不得以送达通知书在先为由,对抗相关办理续封、续冻手续的效力。

第四十七条 要求查封、冻结涉案财物的有关国家机关之间,因查封、冻结事项发生争议的,应当自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其共同上级机关决定;分属不同部门的,由其各自的上级机关协商解决。

协助执行的部门和单位按照有关争议机关协商一致后达成的书面意见办理。

第四十八条 需要查封、冻结的或者已被查封、冻结的涉案财物,涉及扣押或者民事诉讼中的抵押、质押或者民事执行等特殊情况的,公安机关应当根据查封、冻结财物的权属状态和争议问题,与相关国家机关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各自报请上级机关协商解决。

协助执行的部门和单位按照有关争议机关协商一致后达成的书面意见办理。

四、《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

第一百七十三条 在初查过程中,可以采取询问、查询、勘验、检查、鉴定、调取证据材料等不限制初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不得对初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初查对象的财产,不得采取技术侦查措施。

第二百三十四条 在侦查活动中发现的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或者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财物和文件,应当查封或者扣押;与案件无关的,不得查封或者扣押。

不能立即查明是否与案件有关的可疑的财物和文件,也可以查封或者扣押,但应当及时审查。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三日以内解除查封或者予以退还。

持有人拒绝交出应当查封、扣押的财物和文件的,可以强制查封、扣押。

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时随身携带的物品需要扣押的,可以依照前款规定办理。对于与案件无关的个人用品,应当逐件登记,并随案移交或者退还其家属。

第二百三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查封、扣押财物和文件,应当经检察长批准,由两名以上检察人员执行。

需要查封、扣押的财物和文件不在本辖区的,办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照有关法律及有关规定,持相关法律文书及简要案情等说明材料,商请被查封、扣押财物和文件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协助执行。

被请求协助的人民检察院有异议的,可以与办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进行协商,必要时,报请共同的上级人民检察院决定。

第二百三十六条 对于查封、扣押的财物和文件,检察人员应当会同在场见证人和被查封、扣押物品持有人查点清楚,当场开列查封、扣押清单一式四份,注明查封、扣押物品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质量、颜色、新旧程度、包装等主要特征,由检察人员、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一份交给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持有人,一份交被查封、扣押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保管人,一份附卷,一份保存。持有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不在场的,应当在清单上记明。

查封、扣押外币、金银珠宝、文物、名贵字画以及其他不易辨别真伪的贵重物品,应当在拍照或者录像后当场密封,由检察人员、见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在密封材料上签名或者盖章,根据办案需要及时委托具有资质的部门出具鉴定报告。启封时应当有见证人或者持有人在场并且签名或者盖章。

查封、扣押存折、信用卡、有价证券等支付凭证和具有一定特征能够证明案情的现金,应当注明特征、编号、种类、面值、张数、金额等,由检察人员、见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在密封材料上签名或者盖章。启封时应当有见证人或者持有人在场并签名或者盖章。

查封、扣押易损毁、灭失、变质以及其他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应当用笔录、绘图、拍照、录像等方法加以保全后进行封存,或者经检察长批准后委托有关部门变卖、拍卖。变卖、拍卖的价款暂予保存,待诉讼终结后一并处理。

第二百三十七条 对于应当查封的不动产和置于该不动产上不宜移动的设施、家具和其他相关财物,以及涉案的车辆、船舶、航空器和大型机械、设备等财物,必要时可以扣押其权利证书,经拍照或者录像后原地封存,并开具查封清单一式四份,注明相关财物的详细地址和相关特征,同时注明已经拍照或者录像及其权利证书已被扣押,由检察人员、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持有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不在场的,应当在清单上注明。

人民检察院查封不动产和置于该不动产上不宜移动的设施、家具和其他相关财物,以及涉案的车辆、船舶、航空器和大型机械、设备等财物,应当在保证侦查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尽量不影响有关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经营活动。必要时,可以将被查封的财物交持有人或者其近亲属保管,并书面告知保管人对被查封的财物应当妥善保管,不得转移、变卖、毁损、出租、抵押、赠予等。

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查封决定书副本送达不动产、生产设备或者车辆、船舶、航空器等财物的登记、管理部门,告知其在查封期间禁止办理抵押、转让、出售等权属关系变更、转移登记手续。

第二百三十八条 扣押犯罪嫌疑人的邮件、电报或者电子邮件,应当经检察长批准,通知邮电部门或者网络服务单位将有关的邮件、电报或者电子邮件检交扣押。

不需要继续扣押的时候,应当立即通知邮电部门或者网络服务单位。

对于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录音、录像带、电子数据存储介质,应当记明案由、对象、内容,录取、复制的时间、地点、规格、类别、应用长度、文件格式及长度等,妥为保管,并制作清单,随案移送。

第二百三十九条 查封单位的涉密电子设备、文件等物品,应当在拍照或者录像后当场密封,由检察人员、见证人、单位有关负责人签名或者盖章。启封时应当有见证人、单位有关负责人在场并签名或者盖章。

对于有关人员拒绝按照前款有关规定签名或者盖章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相关文书上注明。

对犯罪嫌疑人使用违法所得与合法收入共同购置的不可分割的财产,可以先行查封、扣押、冻结。对无法分割退还的财产,应当在结案后予以拍卖、变卖,对不属于违法所得的部分予以退还。

第二百四十条 对于查封、扣押在人民检察院的物品、文件、邮件、电报,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调换、损毁或者自行处理。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三日以内作出解除或者退还决定,并通知有关单位、当事人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百四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并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第二百四十二条 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应当经检察长批准,制作查询、冻结财产通知书,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邮电部门执行。

第二百四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已冻结的,人民检察院不得重复冻结,但是应当要求有关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邮电部门在解除冻结或者作出处理前通知人民检察院。

第二百四十四条 扣押、冻结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有权申请出售。

对于被扣押、冻结的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在扣押、冻结期间权利人申请出售,经审查认为不损害国家利益、被害人利益,不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以及扣押、冻结的汇票、本票、支票的有效期即将届满的,经检察长批准,可以在案件办结前依法出售或者变现,所得价款由检察机关指定专门的银行账户保管,并及时告知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

第二百四十五条 对于冻结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三日以内解除冻结,并通知被冻结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的所有人。

第二百四十六条 查询、冻结与案件有关的单位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的办法适用本规则第二百四十一条至第二百四十五条的规定。第二百八十七条 提出起诉意见或者不起诉意见的,侦查部门应当将起诉意见书或者不起诉意见书,查封、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的财物及其孳息、文件清单以及对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款物的处理意见和其他案卷材料,一并移送本院公诉部门审查。国家或者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在提出提起公诉意见的同时,可以提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意见。

第二百九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作出撤销案件决定的,侦查部门应当在三十日以内对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所得作出处理,并制作查封、扣押、冻结款物的处理报告,详细列明每一项款物的来源、去向并附有关法律文书复印件,报检察长审核后存入案卷,并在撤销案件决定书中写明对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款物的处理结果。情况特殊的,经检察长决定,可以延长三十日。

第二百九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撤销案件时,对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所得应当区分不同情形,作出相应处理:

因犯罪嫌疑人死亡而撤销案件,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按照本规则第十三章第三节的规定办理。

因其他原因撤销案件,对于查封、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需要没收的,应当提出检察建议,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

对于冻结的犯罪嫌疑人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需要返还被害人的,可以通知金融机构返还被害人;对于查封、扣押的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需要返还被害人的,直接决定返还被害人。

人民检察院申请人民法院裁定处理犯罪嫌疑人涉案财产的,应当向人民法院移送有关案件材料。

第二百九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撤销案件时,对查封、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的涉案财产需要返还犯罪嫌疑人的,应当解除查封、扣押或者书面通知有关金融机构解除冻结,返还犯罪嫌疑人或者其合法继承人。

第二百九十八条 查封、扣押、冻结的款物,除依法应当返还被害人或者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以外,不得在诉讼程序终结之前处理。法律和有关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百九十九条 处理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款物,应当由办案部门提出意见,报请检察长决定。负责保管涉案款物的管理部门会同办案部门办理相关的处理手续。

人民检察院向其他机关移送的案件需要随案移送扣押、冻结的涉案款物的,按照前款的规定办理。

第四百一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案件,需要对侦查中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解除查封、扣押、冻结的,应当书面通知作出查封、扣押、冻结决定的机关或者执行查封、扣押、冻结决定的机关解除查封、扣押、冻结。

第四百六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被告人财物及其孳息,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作以下处理:

(一)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应当依法随案移送;对不宜移送的,应当将其清单、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随案移送。

(二)冻结在金融机构的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应当向人民法院随案移送该金融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件,待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裁定后,由人民法院通知该金融机构上缴国库。

(三)查封、扣押的涉案财产,对依法不移送的,应当随案移送清单、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待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裁定后,由人民检察院根据人民法院的通知上缴国库,并向人民法院送交执行回单。

(四)对于被扣押、冻结的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在扣押、冻结期间权利人申请出售的,参照本规则第二百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

第五百三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犯罪嫌疑人逃匿或者犯罪嫌疑人死亡而撤销案件,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一款规定条件的,侦查部门应当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进行调查。

侦查部门进行调查应当查明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犯罪事实,犯罪嫌疑人逃匿、被通缉或者死亡的情况,以及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情况,并可以对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依法进行查封、扣押、查询、冻结。

侦查部门认为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一款规定条件的,应当写出没收违法所得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一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并由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移送本院公诉部门。

公诉部门对没收违法所得意见书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申请的决定,具体程序按照本规则第五百二十八条、第五百二十九条的规定办理。第六百七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及其孳息后,应当立即将扣押的款项存入专门账户,将扣押的物品送案件管理部门办理入库保管手续,并将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的清单送案件管理部门登记,至迟不得超过三日。法律和有关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百七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负责对扣押的涉案财物进行保管,并对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定的行为提出纠正意见;对构成违法或者严重违纪的行为,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第六百七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需要调用、移送、处理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的,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案件管理部门对于审批手续齐全的,应当办理出库手续。

五、《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规定》

第四条 人民检察院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必须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以及其他相关规定进行。不得查封、扣押、冻结与案件无关的财物。凡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都应当及时进行审查;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三日内予以解除、退还,并通知有关当事人。

严禁以虚假立案或者其他非法方式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对涉案单位违规的账外资金但与案件无关的,不得查封、扣押、冻结,可以通知有关主管机关或者其上级单位处理。

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应当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所扶养的亲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和物品,减少对涉案单位正常办公、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影响。

第五条 严禁在立案之前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立案之前发现涉嫌犯罪的财物,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及时立案,并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以保全证据和防止涉案财物转移、损毁。

个人或者单位在立案之前向人民检察院自首时携带涉案财物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管辖规定先行接收,并向自首人开具接收凭证,根据立案和侦查情况决定是否查封、扣押、冻结。

人民检察院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后,应当对案件及时进行侦查,不得在无法定理由情况下撤销案件或者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第六条 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其亲友受犯罪嫌疑人委托或者主动代为向检察机关退还或者赔偿涉案财物的,参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关于查封、扣押、冻结的相关程序办理。符合相关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开具查封、扣押、冻结决定书,并由检察人员、代为退还或者赔偿的人员和有关规定要求的其他人员在清单上签名或者盖章。

代为退还或者赔偿的人员应当在清单上注明系受犯罪嫌疑人委托或者主动代为犯罪嫌疑人退还或者赔偿。

第七条 人民检察院实行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与保管涉案财物相分离的原则,办案部门与案件管理、计划财务装备等部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侦查监督、公诉、控告检察、刑事申诉检察等部门依照刑事诉讼法和其他相关规定对办案部门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等活动进行监督。

办案部门负责对涉案财物依法进行查封、扣押、冻结、处理,并对依照本规定第十条第二款、第十二条不移送案件管理部门或者不存入唯一合规账户的涉案财物进行管理;案件管理部门负责对办案部门和其他办案机关移送的涉案物品进行保管,并依照有关规定对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计划财务装备部门负责对存入唯一合规账户的扣押款项进行管理。

人民检察院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工作进行监督。

第八条 人民检察院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应当使用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制定的法律文书,填写必须规范、完整。禁止使用不符合规定的文书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

第十条 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及其孳息后,应当及时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办理,至迟不得超过三日,法律和有关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将扣押的款项存入唯一合规账户;

(二)将扣押的物品和相关权利证书、支付凭证以及具有一定特征能够证明案情的现金等,送案件管理部门入库保管;

(三)将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的清单和扣押款项存入唯一合规账户的存款凭证等,送案件管理部门登记;案件管理部门应当对存款凭证复印保存,并将原件送计划财务装备部门。

扣押的款项或者物品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存入唯一合规账户或者送案件管理部门保管的,经检察长批准,可以由办案部门暂时保管,在原因消除后及时存入或者移交,但应当将扣押清单和相关权利证书、支付凭证等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期限送案件管理部门登记、保管。

第十一条 案件管理部门接收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移送的涉案财物或者清单时,应当审查是否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立案决定书和相应的查封、扣押、冻结法律文书以及查封、扣押清单,并填写规范、完整,符合相关要求;

(二)移送的财物与清单相符;

(三)移送的扣押物品清单,已经依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扣押的规定注明扣押财物的主要特征;

(四)移送的外币、金银珠宝、文物、名贵字画以及其他不易辨别真伪的贵重物品,已经依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扣押的规定予以密封,检察人员、见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在密封材料上签名或者盖章,经过鉴定的,附有鉴定意见复印件;

(五)移送的存折、信用卡、有价证券等支付凭证和具有一定特征能够证明案情的现金,已经依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扣押的规定予以密封,注明特征、编号、种类、面值、张数、金额等,检察人员、见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在密封材料上签名或者盖章;

(六)移送的查封清单,已经依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查封的规定注明相关财物的详细地址和相关特征,检察人员、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注明已经拍照或者录像及其权利证书是否已被扣押,注明财物被查封后由办案部门保管或者交持有人或者其近亲属保管,注明查封决定书副本已送达相关的财物登记、管理部门等。

第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查封、扣押的下列涉案财物不移送案件管理部门保管,由办案部门拍照或者录像后妥善管理或者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一)查封的不动产和置于该不动产上不宜移动的设施等财物,以及涉案的车辆、船舶、航空器和大型机械、设备等财物,及时依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查封、扣押的规定扣押相关权利证书,将查封决定书副本送达有关登记、管理部门,并告知其在查封期间禁止办理抵押、转让、出售等权属关系变更、转移登记手续;

(二)珍贵文物、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移送主管机关;

(三)毒品、淫秽物品等违禁品,及时移送有关主管机关,或者根据办案需要严格封存,不得擅自使用或者扩散;

(四)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等危险品,及时移送有关部门或者根据办案需要委托有关主管机关妥善保管;

(五)易损毁、灭失、变质等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易贬值的汽车、船艇等物品,经权利人同意或者申请,并经检察长批准,可以及时委托有关部门先行变卖、拍卖,所得款项存入唯一合规账户。先行变卖、拍卖应当做到公开、公平。

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不将涉案财物移送案件管理部门保管的,应当将查封、扣押清单以及相关权利证书、支付凭证等依照本规定第十条第一款的规定送案件管理部门登记、保管。

第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接收其他办案机关随案移送的涉案财物的,参照本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进行审查和办理。

对移送的物品、权利证书、支付凭证以及具备一定特征能够证明案情的现金,案件管理部门审查后认为符合要求的,予以接收并入库保管。对移送的涉案款项,由其他办案机关存入检察机关指定的唯一合规账户,案件管理部门对转账凭证进行登记并联系计划财务装备部门进行核对。其他办案机关直接移送现金的,案件管理部门可以告知其存入指定的唯一合规账户,也可以联系计划财务装备部门清点、接收并及时存入唯一合规账户。计划财务装备部门应当在收到款项后三日以内将收款凭证复印件送案件管理部门登记。

对于其他办案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时随案移送的有关实物,案件管理部门经商公诉部门后,认为属于不宜移送的,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只接收清单、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必要时,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公诉部门与其他办案机关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商,确定不随案移送的实物。

第十四条 案件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有关涉案财物的接收、管理和相关信息录入工作。

第十五条 案件管理部门接收密封的涉案财物,一般不进行拆封。移送部门或者案件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拆封的,由移送人员和接收人员共同启封、检查、重新密封,并对全过程进行录像。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扣押的规定应当予以密封的涉案财物,启封、检查、重新密封时应当依照规定有见证人、持有人或者单位负责人等在场并签名或者盖章。

第十六条 案件管理部门对于接收的涉案财物、清单及其他相关材料,认为符合条件的,应当及时在移送清单上签字并制作入库清单,办理入库手续。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将原因告知移送单位,由移送单位及时补送相关材料,或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

第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如实登记,妥善保管。

第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计划财务装备部门对扣押款项及其孳息应当逐案设立明细账,严格收付手续。

计划财务装备部门应当定期对唯一合规账户的资金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账实相符。

第十九条 案件管理部门对收到的物品应当建账设卡,一案一账,一物一卡(码)。对于贵重物品和细小物品,根据物品种类实行分袋、分件、分箱设卡和保管。

案件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涉案物品进行检查,确保账实相符。

第二十条 涉案物品专用保管场所应当符合下列防火、防盗、防潮、防尘等要求:

(一)安装防盗门窗、铁柜和报警器、监视器;

(二)配备必要的储物格、箱、袋等设备设施;

(三)配备必要的除湿、调温、密封、防霉变、防腐烂等设备设施;

(四)配备必要的计量、鉴定、辨认等设备设施;

(五)需要存放电子存储介质类物品的,应当配备防磁柜;

(六)其他必要的设备设施。第二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人员需要查看、临时调用涉案财物的,应当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需要移送、处理涉案财物的,应当经检察长批准。案件管理部门对于审批手续齐全的,应当办理查看、出库手续并认真登记。

对于密封的涉案财物,在查看、出库、归还时需要拆封的,应当遵守本规定第十五条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 对于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及其孳息,除按照有关规定返还被害人或者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以外,不得在诉讼程序终结之前上缴国库或者作其他处理。法律和有关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诉讼过程中,对权属明确的被害人合法财产,凡返还不损害其他被害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不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及时返还。权属有争议的,应当在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由人民法院判决时一并处理。

在扣押、冻结期间,权利人申请出售被扣押、冻结的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的,以及扣押、冻结的汇票、本票、支票的有效期即将届满的,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应当依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

第二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作出撤销案件决定、不起诉决定或者收到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后,应当在三十日以内对涉案财物作出处理。情况特殊的,经检察长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

前款规定的对涉案财物的处理工作,人民检察院决定撤销案件的,由侦查部门负责办理;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或者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的案件,由公诉部门负责办理;对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公诉部门可以要求侦查部门协助配合。

人民检察院按照本规定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先行接收涉案财物,如果决定不予立案的,侦查部门应当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期限对先行接收的财物作出处理。

第二十四条 处理由案件管理部门保管的涉案财物,办案部门应当持经检察长批准的相关文书或者报告,到案件管理部门办理出库手续;处理存入唯一合规账户的涉案款项,办案部门应当持经检察长批准的相关文书或者报告,经案件管理部门办理出库手续后,到计划财务装备部门办理提现或者转账手续。案件管理部门或者计划财务装备部门对于符合审批手续的,应当及时办理。

对于依照本规定第十条第二款、第十二条的规定未移交案件管理部门保管或者未存入唯一合规账户的涉案财物,办案部门应当依照本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期限报经检察长批准后及时作出处理。

第二十五条 对涉案财物,应当严格依照有关规定,区分不同情形,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一)因犯罪嫌疑人死亡而撤销案件、决定不起诉,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应当按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犯罪嫌疑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规定办理;对于不需要追缴的涉案财物,应当依照本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期限及时返还犯罪嫌疑人、被不起诉人的合法继承人;

(二)因其他原因撤销案件、决定不起诉,对于查封、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需要没收的,应当依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有关撤销案件时处理犯罪嫌疑人违法所得的规定提出检察建议或者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提出检察意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未认定为需要没收并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的涉案财物,应当依照本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期限及时返还犯罪嫌疑人、被不起诉人;

(三)提起公诉的案件,在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裁定后,对于冻结在金融机构的涉案财产,由人民法院通知该金融机构上缴国库;对于查封、扣押且依法未随案移送人民法院的涉案财物,人民检察院根据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上缴国库;

(四)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起诉意见书中未认定为与犯罪有关的涉案财物;提起公诉的案件,起诉书中未认定或者起诉书认定但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中未认定为与犯罪有关的涉案财物,应当依照本条第二项的规定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或者及时返还犯罪嫌疑人、被不起诉人、被告人;

(五)对于需要返还被害人的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返还。

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的协调配合,共同研究解决涉案财物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司法工作顺利进行,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第二十六条 对于应当返还被害人的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无人认领的,应当公告通知。公告满六个月无人认领的,依法上缴国库。上缴国库后有人认领,经查证属实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申请退库予以返还。原物已经拍卖、变卖的,应当退回价款。

第二十七条 对于贪污、挪用公款等侵犯国有资产犯罪案件中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除人民法院判决上缴国库的以外,应当归还原单位或者原单位的权利义务继受单位。犯罪金额已经作为损失核销或者原单位已不存在且无权利义务继受单位的,应当上缴国库。

第二十八条 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应当依法上缴国库或者返还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如果有孳息,应当一并上缴或者返还。

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一百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对可能因被告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附带民事判决难以执行的案件,根据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申请,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查封、扣押或者冻结被告人的财产;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未提出申请的,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采取保全措施。

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居住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申请人在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后十五日内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至第一百零五条的有关规定,但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三款的规定除外。

第二百八十四条 被告单位的违法所得及其孳息,尚未被依法追缴或者查封、扣押、冻结的,人民法院应当决定追缴或者查封、扣押、冻结。

第二百八十五条 为保证判决的执行,人民法院可以先行查封、扣押、冻结被告单位的财产,或者由被告单位提出担保。

第三百五十九条 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被告人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妥善保管,并制作清单,附卷备查;对人民检察院随案移送的被告人财物及其孳息,应当根据清单核查后妥善保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处理。

查封不动产、车辆、船舶、航空器等财物,应当扣押其权利证书,经拍照或者录像后原地封存,或者交持有人、被告人的近亲属保管,登记并写明财物的名称、型号、权属、地址等详细情况,并通知有关财物的登记、管理部门办理查封登记手续。

扣押物品,应当登记并写明物品名称、型号、规格、数量、重量、质量、成色、纯度、颜色、新旧程度、缺损特征和来源等。扣押货币、有价证券,应当登记并写明货币、有价证券的名称、数额、面额等,货币应当存入银行专门账户,并登记银行存款凭证的名称、内容。扣押文物、金银、珠宝、名贵字画等贵重物品以及违禁品,应当拍照,需要鉴定的,应当及时鉴定。对扣押的物品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及时估价。

冻结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应当登记并写明编号、种类、面值、张数、金额等。

第三百六十条 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权属明确的,应当依法及时返还,但须经拍照、鉴定、估价,并在案卷中注明返还的理由,将原物照片、清单和被害人的领取手续附卷备查;权属不明的,应当在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后,按比例返还被害人,但已获退赔的部分应予扣除。

第三百六十一条 审判期间,权利人申请出卖被扣押、冻结的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不损害国家利益、被害人利益,不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以及扣押、冻结的汇票、本票、支票有效期即将届满的,可以在判决、裁定生效前依法出卖,所得价款由人民法院保管,并及时告知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

第三百六十二条 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包括作为物证的货币、有价证券等,应当随案移送。第一审判决、裁定宣告后,被告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抗诉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将上述证据移送第二审人民法院。

第三百六十三条 对不宜移送的实物,应当根据情况,分别审查以下内容:

(一)大宗的、不便搬运的物品,查封、扣押机关是否随案移送查封、扣押清单,并附原物照片和封存手续,注明存放地点等;

(二)易腐烂、霉变和不易保管的物品,查封、扣押机关变卖处理后,是否随案移送原物照片、清单、变价处理的凭证(复印件)等;

(三)枪支弹药、剧毒物品、易燃易爆物品以及其他违禁品、危险物品,查封、扣押机关根据有关规定处理后,是否随案移送原物照片和清单等。

上述不宜移送的实物,应当依法鉴定、估价的,还应当审查是否附有鉴定、估价意见。

对查封、扣押的货币、有价证券等未移送的,应当审查是否附有原物照片、清单或者其他证明文件。

第三百六十四条 法庭审理过程中,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调查其权属情况,是否属于违法所得或者依法应当追缴的其他涉案财物。

案外人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提出权属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并依法处理。

经审查,不能确认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属于违法所得或者依法应当追缴的其他涉案财物的,不得没收。

第三百六十五条 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在判决书中写明名称、金额、数量、存放地点及其处理方式等。涉案财物较多,不宜在判决主文中详细列明的,可以附清单。

涉案财物未随案移送的,应当在判决书中写明,并写明由查封、扣押、冻结机关负责处理。

第三百六十六条 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经审查,确属违法所得或者依法应当追缴的其他涉案财物的,应当判决返还被害人,或者没收上缴国库,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判决返还被害人的涉案财物,应当通知被害人认领;无人认领的,应当公告通知;公告满三个月无人认领的,应当上缴国库;上缴国库后有人认领,经查证属实的,应当申请退库予以返还;原物已经拍卖、变卖的,应当返还价款。

对侵犯国有财产的案件,被害单位已经终止且没有权利义务继受人,或者损失已经被核销的,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上缴国库。

第三百六十七条 随案移送的或者人民法院查封、扣押的财物及其孳息,由第一审人民法院在判决生效后负责处理。

涉案财物未随案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将判决书、裁定书送达查封、扣押机关,并告知其在一个月内将执行回单送回。

第三百六十八条 对冻结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判决没收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在判决生效后,将判决书、裁定书送达相关金融机构和财政部门,通知相关金融机构依法上缴国库并在接到执行通知书后十五日内,将上缴国库的凭证、执行回单送回。

第三百六十九条 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与本案无关但已列入清单的,应当由查封、扣押、冻结机关依法处理。

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属于被告人合法所有的,应当在赔偿被害人损失、执行财产刑后及时返还被告人;财物未随案移送的,应当通知查封、扣押、冻结机关将赔偿被害人损失、执行财产刑的部分移送人民法院。

第五百一十一条 对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七日内审查完毕,并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退回人民检察院;

(二)材料不全的,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在三日内补送;

(三)属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受案范围和本院管辖,且材料齐全的,应当受理。

人民检察院尚未查封、扣押、冻结申请没收的财产或者查封、扣押、冻结期限即将届满,涉案财产有被隐匿、转移或者毁损、灭失危险的,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冻结申请没收的财产。

上一篇:请用众目昭彰一词造句下一篇:零度的亲吻很凉抒情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