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经验交流

2024-04-26

审判经验交流(精选7篇)

篇1:审判经验交流

文章标题:法院行政审判庭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经验交流

近年来,___市___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在上级法院的关心指导下,在院党组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法院工作主题,在审判工作中始终坚持大局观念、法治观念和平等保护观念,努力讲求办案艺术和办案方法,争取办案的法律效果和

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同时,从大局意识着眼,结合行政审判工作特点,强化“司法环境的改善坐等不来”、“行政审判要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的意识,不断探索行政审判工作新思路,努力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确保行政审判工作得到普遍重视,行政审判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生效判决得到有效执行,法院的司法权威和公信度得到普遍认可。

在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不仅有利于促进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对推动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行政诉讼渠道畅通无阻,必须把改善和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一、建立良好内部环境是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的基础

行政审判的内部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并影响着外部环境的改善。行政审判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程度不是靠简单的呼吁或强调就可以得到提高的,它必须是在人民法院切实抓好行政审判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行政案件的审理教育人、说服人,树立行政审判的权威,树立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使各方面真正认识到行政审判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真正接受行政审判工作并为行政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坚持实行“一把手”工程,是优化行政审判内部司法环境的关键。

如果领导不重视,各庭室关系不理顺,仅凭行政庭一个部门的工作是无论如何走不活提高行政审判质量这盘大棋的。我们能不断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我们的领导班子能够团结一致、科学决策,有着“质量建院”的总体规划,有着一定要把行政审判工作做好、做实、做精、做大的决心和信心。在工作中,我院党组更新观念,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行政审判工作的重要性,并倾注全力支持行政审判工作,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院长重点抓,行政庭庭长具体抓。一是院长和分管院长经常了解和掌握行政审判的情况和动态,关注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二是遇到影响行政审判工作开展和行政案件审理、分管院长和行政庭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障碍,由院长亲自出面做好工作;三是坚持落实最高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审判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根据行政审判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抓好行政庭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四是对影响大、社会普遍关注的行政大要案,院长和分管院长认真研究、加强指导,必要时亲自担任审判长进行审理;六是根据行政审判的特点和规律,对行政审判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标准。

2、加强行政审判队伍建设,是搞好行政审判工作的组织保证。

行政审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承担行政审判工作的法官要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因此切实加强行政法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是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前提。我庭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技能培训,加强了全庭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增强了自律意识,规范了职业言行,提升了职业技能,改进了审判作风,提高了审判质量。在强化普及性和知识性的法官职业培训的基础上,我们还着眼于培养法官的法律思维模式,加强对全庭法官法律信仰的培养和法律思维的造就,针对法官职业的特点,强调提高法官的法律思维能力,构筑科学的法官思维模式,培养法官系统的法律解释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培训的内容上,侧重于对法官法学方法论的指导,通过培训使法官掌握科学合理的法律推理方法,以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从而达到了理顺内部工作关系、保障法官专业审判的良好效果。

3、确保公正与效率,是树立司法权威、优化司法环境的立足之本。

一是努力拓宽行政诉讼受案渠道,树立行政审判新形象。我院行政庭在行政审判工作中积极创新审判思路,在坚持大胆受理新类型案件的同时,坚持常年普及行政诉讼常识,坚持加强司法援助,努力开拓行政审判新领域,树立行政审判新形象,通过“三个坚持”达到了方便群众诉讼,拓宽行政审判受案渠道的良好效果。

二是公正、高效审判,树立司法权威。在行政审判工作中,我院行政庭始终强调处理好“三个关系”(在行使职权方面,处理好维权与监督之间的关系;在推进工作方面,处理好司法公正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司法功能方面,处理好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官”、“民”矛盾“化解器”和“减压阀”的作用,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良性制衡作用,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三是积极探索行政调解方式。在审判实践中,我们发现行政诉讼调解能使原

告、被告与法院三方受益,极大的缓解社会矛盾,同时,大量的行政自由裁量行为为调解留下了余地,因此,我庭在坚持“不违法”原则的前提下,立足于鼓励社会矛盾的多元化解决,共创和谐社会,积极探索调解结案方式,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有效缓解对抗,并使纠纷得以彻底解决。如原告常桂英、于安振诉被告___市___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___市___区

环境保护局不作为案,经审理认为,二被告均各自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其行为不构成不作为,原告诉讼请求无事实及法律依据,依法应予驳回。但考虑到原告因病生活困难,又因其他事长期上访,如果仅仅判令原告败诉,虽符合法律规定,但却无法彻底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其必然将又一次走上诉、申诉、上访之路,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庭审判法官将三方当事人分别通知到法院,耐心细致地给各方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促使原告与第三人达成了民事援助协议,并当场撤回行政诉讼。及时化解了纠纷,使行政诉讼案件的处理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积极争取外部支持是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的保障

行政审判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以及社会对于行政审判的认识水平和认同、支持程度以及影响其认识水平和支持程度的各种因素。优化行政审判外部司法环境,主要是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对监督和维护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提高依法行政的效率和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优化行政审判的外部司法环境,有利于人民法院加强行政审判工作,对进一步促进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意义重大。

1、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主动争取人大监督,是开展行政审判工作的根本保证。

在行政审判工作中,我院行政审判庭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和人大的监督与支持,坚持向当地党委、人大专题汇报行政审判工作,同时,适时邀请人大代表旁听案件审理,凡是重要的行政审判工作会议和重要活动,都主动邀请党委、人大领导出席,使其更多地了解行政审判工作情况,使党委、人大认识到,行政审判是建设法治型政府的必要保障,行政审判解决的是民与“官”之间的矛盾争议,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在新形势下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行政审判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解决官民冲突的“和平”手段,它将严重的官民矛盾通过设置公正的程序、以公平的形式、藉司法的权威转化成为一种技术性问题,从而缓和以致化解矛盾,行政审判不仅不是给党委、政府添乱,恰恰是在给党委、政府帮忙。通过及时沟通有效的排除了各种妨碍行政案件受理和审判的不利因素。

2、加强与行政机关的协调沟通,是促进依法行政、改善司法环境的重要方面。

“促进依法行政、改善司法环境,离不开与行政机关的协调沟通。”我们一是抓案件以案讲法。注重发挥行政审判庭审功效,通过审理行政案件,在庭审中点评具体个案存在的问题,举案释法,促使行政执法人员从中吸取教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二是抓行政执法培训。开展行政执法培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是我院促进行政执法人员提高执法水平的又一办法。在行政执法培训中,我院按照行政机关各部门的业务需要,针对其自身特点开展业务培训,指导和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促进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水平提高。三是抓行政司法建议。我院行政庭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或者涉及全局的案件,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民主法制的现实状况慎重地作出处理。但考虑到对这类案件即使维持了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如果政府行为中存在着不规范、有瑕疵的行为仍将有损政府形象,就采取针对普遍性问题提出司法建议的方式,力求做到一“建”中“的”。通过对行政诉讼案件进行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指出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司法建议,有针对性地帮助行政机关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及时解决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帮助行政机关提高执法水平,产生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时,我们注重加强对行政机关落实司法建议情况的跟踪走访,切实帮助行政机关规范行政行为,堵塞工作漏洞,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增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意识。

3、抓好行政审判的宣传工作,是改善、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的重要舆论保障。

我院行政庭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坚持开发、利用行政审判资源,优化行政审判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大公开审判力度,以案宣法,扩大行政审判工作的影响。选择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案件,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旁听庭审,进行法制宣传,从而扩大行政审判影响力,实现审案一件、教育一片、受益一方的效果。二是积极争取新闻单位的配合,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典型的行政案件,强化广大公民“民告官”的信心。三是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劳动市场进行法律咨询,为群众释疑解惑。在宣传工作中,我们强调要紧紧围绕行政审判工作中心,加强对行政审判工作的深度报道和开发,克服一般化的弊端,深化报道内容,围绕领导思考的要点、法院工作的重点、决策落实的难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值得宣传推广的亮点等,深入调查研究,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宣传的效果。在利用好传统传媒的同时,我们积极构筑信息化平台,利用互连网开展法制宣传,进一步提高宣传时效性、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宣传影响力。在宣传形式上,我们尽力做到生动活泼、直观明了、图文并茂。改变只会说教的面孔,注重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欣赏性融为一体,寓教于乐,增强普法活动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努力追求最佳效果。

近年来,我院行政庭以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司法主题为目标,崇尚与时俱进,锐意开拓,注重内外并举,“综合治理”,努力形成行政审判工作的强劲合力,强化大局观念、裁判中立观念、司法公开观念、权利平等观念、保护弱者观念、法律事实观念,努力实践行政案件审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依法保护普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与依法监督行政机关的统一,认真审理裁判案件与注意发挥案件的辐射效应的统一,有力推动了我院行政审判工作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争取主动且有所作为,发挥和实现行政审判的功能作用,全力营造确保行政审判工作顺利开展的良好司法环境,开创行政审判工作新局面。

《法院行政审判庭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经验交流》来源于,欢迎阅读法院行政审判庭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经验交流。

篇2:审判经验交流

两批共89件劳动争议系列案,较好的平息了劳资双方尖锐的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现将我个人的调解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首先,要认真阅卷,明确争议焦点,对案件的法律适用要心中有数。庭询时注意观察双方当事人的态度,通过询问和观察,判断双方有无调解的意向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例如,我在今年2月份审理的64件梁莲好等与广州市森科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市珠江甘蔗化工总厂劳动争议案,公司对一审判决非常不满,认为一审判决的补偿数额明显高于仲裁裁决的数额,故上诉不同意支付经济补偿金给劳动者。我经过阅卷,发现一审判决确有不当之处,仲裁裁决后,公司不服起诉到法院,劳动者对仲裁裁决的经济补偿金数额没有提出异议,而一审判决的数额远高于仲裁裁决的数额,即加重了起诉方的责任。询问时劳资双方情绪激动,争辩非常激烈。在询问过程中,我注意到上诉人的代理人在辩论时提到愿意支付部分经济补偿金,而劳动者则急于拿到经济补偿金,且上诉人提到珠江管理区的区长对本案非常重视,曾组织双方调解。掌握了这些情况,我首先向劳动者的代表讲明有关法律规定,强调调解能马上领到经济补偿金,免除执行问题的好处,劳动者代表表示可回去与其他劳动者商量,初步同意按仲裁裁决的数额协商。庭询后,我马上与管理区的区长电话联系,向其解释了本案适用的法律法规,指出调解结案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希望区长利用行政主管的优势,做通用人单位的工作。该区长对法院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表示感谢,愿意与用人单位的领导沟通,协助法院的审理。我又与用人单位领导直接电话联系,告知其法院和区领导都很重视本案的处理,讲明调解结案对用人单位的好处,希望单位考虑劳动者作为弱势群体的困难,考虑劳动者为单位作出的贡献,退让一步协商处理。在此同时,我多次做劳动者代表的工作,希望劳动者考虑企业的难处,在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前提下,退让一步。经过耐心的解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在签订调解书的同时,劳动者领到了经济补偿金,双方对调解结果非常满意,再三向经办人表示谢意。

其次,充分利用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领导作用,在处理群体诉讼案件中,可适当与上级部门联系,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由上级部门庭外主持协商,这样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在今年3月份曾处理了25件第四针织厂的劳动争议纠纷,在审理过程中,市外经委曾来函法院,提出该批案件涉及面非常广,判决结果会影响整个针织系统,希望法院慎重处理。经办人向外经委领导指出了针织厂在转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讲明法院判决的法律依据,外经委领导在了解案情后,同意做单位的工作,尽量协商解决。经办人针对劳动者均为四、五十岁将到退休年龄的女工这一特点,耐心向她们解释法律,也告知她们法院所作的调解工作,不厌其烦地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转达双方的调解方案,劳动者对经办人的耐心工作很感激,相信法官在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而用人单位在上级部门的指引下,同意协商,双方各自作出让步,终于调解结案,化解了劳资双方的矛盾。

在调解过程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法官的审判作风。我认为,在进行调解时,法官必须树立公正、亲切的形象,在调解时耐心、细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解释有关法律法规及判例,又讲明人情、道德、伦理观念。民事案件涉及家庭伦理,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多民事案件光靠证据和法条是很难处理的,判决结果往往导致一方不满,有的案件判决结果不一定就是案件的客观真实,有的当事人在人情、伦理观念影响下,往往会作出让步。我在3月份曾审理了一件兄妹间的借贷纠纷,妹妹起诉哥哥,要求哥哥清还17万元借款,哥哥则坚决否认借款。一审判决妹妹败诉。兄妹间为金钱纠纷反目成仇,多年没有来往,一见面就互相大骂,第一次庭询时双方矛盾激烈,甚至大打出手,经办人多次进行制止,并通知保安到场。他们的母亲到庭了,被兄妹的行为气得老泪纵横。我凭着多年的民事审判经验,判断出兄妹间肯定有隐情。第二次庭询时,我分开做两兄妹的工作,首先让双方平息怒火,不断灌输孝敬父母、骨肉之情等伦理道德,同时对双方不顾亲情互相谩骂的行为提出严厉批评,让其感到法官既威严也有人情味,使当事人对法官的公正性感到信任。通过细致的工作,兄妹俩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在签订调解协议后,兄妹俩百感交集,姑嫂抱头痛哭,非常感谢经办人让他们一家和好,当时的场面很感人,连代理律师也很感慨地说:“法官,真不敢相信你能将这样的案件调解成功,如我不是律师,也会感动得流泪了”。这一案件的调解成功,使我感到作为人民法官的价值和自豪,感到了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3:审判经验交流

一、网络“媒介审判”相关案情回顾

2010年10月16日河北大学校园内发生的一起车祸让“我爸是李刚”这句话火遍整个网络。贴吧、论坛、 网站等纷纷发布了此次事件的相关消息。与此同时,网友“人肉搜索”将李刚、李启铭及其女友的个人隐私一挖再挖,各种“网友爆料”也接踵而至。网友们甚至还用漫画、歌曲等方式来调侃讽刺李刚父子,发泄自己的愤懑。 这些行为导致舆论不再针对酒驾事件本身,而变成了对当事人的人身攻击。

此外,微博的诞生给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热点话题提供了渠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10年“药家鑫案”。 在此案的审理期间,微博上传出消息说药家鑫是“官二代”、 “富二代”,广大网民纷纷担心审判不公,量刑从轻。群情激奋,很多网友极力主张一定要判处药家鑫死刑。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之中,微博上出现了先于司法审判的“媒介审判”。微博中经过认证的各种专家、律师、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对微博舆论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小看。

二、传统“媒介审判”与网络“媒介审判”的异同

网络“媒介审判”是从传统“媒介审判”中衍生出来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指媒介的公开新闻报道或者评论对司法公正及独立造成了影响。其通常表现为在司法机关正常的调查、审理、判决之前,就对案件进行一系列分析,对涉案人员定罪量刑。受众在其主观性的引导之下形成了舆论氛围,司法独立受此影响,审判可能会失去公正性。“其实质是以新闻自由干预司法独立,以道德评判取代司法审判,以媒介的‘话语强权’代替舆论监督。”[1]

此外,“网络媒介审判”因为网络传播环境的不同有自己新的特点,这表现为:1.传统“媒介审判”的主体为大众传播媒介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网络媒介审判”的主体多元化,民众参与程度高,很多网民都通过网络对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看法,对案件进行分析和评判,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任何组织、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传播信息。 同时网络的交互性带来了受众的主动性。2.网络媒介审判随意性严重。网络的匿名性特点让网民们不必为自己的言论承担责任和后果,所以在案件讨论时,他们暗中随意地发表评论和对事件的判断,甚至会倾泻私愤,所以网络媒介审判会更加地随意。同时,把关人的缺失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加剧了网络审判的随意性。3.传统媒介审判和网络媒介审判关系密切、互相推动。由于传统媒体的可信度较高,网络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通常会转载传统媒体上的稿件或者视频。经过网络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等的整合,能够更加立体的反映情况,受众可以知道更加全面的信息。此时,传统媒体也时刻关注网络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媒介审判共识,据此来调整自己的舆论倾向。

三、网络“媒介审判”出现的原因

网络“媒介审判”的出现是社会、媒体、受众、网络环境各方合力的结果。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

微博等自媒体的诞生让每个人都有了参与社会事件的话语权。普通民众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而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行使自身话语自由的权利。但是广大网民知识文化水平, 法律涵养参差不齐,很多人只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在对案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没有经过冷静的思考,人云亦云,缺少对事件的独立判断能力。同时网络信息裂变式、即时性、交互性的传播方式又使得重要或敏感的信息迅速传播开来。

(二)社会转型期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贫富差距持续拉大、贪污腐化问题严重,各种社会不公现象频出等造成社会矛盾尖锐。很多民众都有“仇官”“仇富”心理,在这种情境之下,尤其媒体报道中充斥着“富二代”“官二代”等字眼时,往往会迅速点燃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不公平的极度愤怒和不满。自然地人们就会把这种不满和愤怒通过网络宣泄表达出来,相互传递,引起共鸣。一旦这种表达声势浩大,民意基本一致,就会对司法审判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

(三)媒体议程设置

当今社会人们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了解社会,获取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认为,因为现代环境的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外部环境。人们的行为是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不是对客观环境做出的反应。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后向人们展现的环境。日本学者后藤和彦强调了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的作用,并认为:“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 大众媒介可以通过设置议程来营造拟态环境。美国政治学家科恩说过:“报纸或许不能直接告诉读者怎样去想,却可以告诉读者想什么”。大众媒体通过大面积的生产、复制和传递信息,短时间内就能将某个案件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受到其显著性、权威性、公开性和直达性的影响,公众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案件上。同时,在网络时代,信息发布的便捷与低门槛也让网民发布的消息,他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成为媒介报道的热点。为了得到受众的关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各网络媒体竞相报道这个热点,迎合受众口味,丝毫不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集中报道事件中煽情及暴力的部分,或者偏听偏信,在报道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而不是客观地报道事件本身,运用议程设置来激化广大受众的情绪,添油加醋, 顺应舆论,制造狂欢。

(四)公众法律意识淡薄及刻板成见

民众往往按照自己的感性认识发表意见,不重视理性思考。法律意识的淡薄让人们热衷于“人治”,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审判案件。虽然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普法教育,可是“知识沟”的存在让普法活动变成了对少数人的普法,大部分人口的法律观念仍然落后,法律知识仍然缺失。另外,对特定事物人们会有简单化、固定化的观念和印象,对某些事物会有自己的刻板成见。人们总是通过这些成见来对某些事情进行价值判断。公众的“刻板成见”成为这些年“媒介审判”事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例如报道中经常出现的“官二代”“富二代”使当事人变为强权侵犯弱势群体的代表人物,不管事情的真实情况如何,不管他是不是具有主观上的恶意,都让人们义愤填膺。媒体潜移默化的报道和议程设置是大众形成刻板成见的重要因素。对某类事情媒体会有自身固定下来的报道模式,使得公众对这类事情的共识和理解也一成不变,这又进一步让公众舆论与媒介的固定报道模式趋向一致。

四、“网络媒介审判”的危害

(一)妨害司法公正

在网络时代人们有极大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意见,某一事件很容易迅速形成网络舆论。如2009年杭州富家子弟胡斌飙车案就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起网络的激烈讨论。“富二代”“豪车”这类字眼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讨论之中。网络媒体中的舆论直接将焦点从“闹市飙车”变成了“贫富对立”,案件的客观报道会受到仇富心理所产生的非理性言论的影响, 有碍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

对一个案件的审理应该是法院、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工作。 网络媒介可以行使自身舆论监督的权利,但没有权利代替这些部门对当事人进行预先审判,出现干预司法公正等行为。

(二)影响网络媒介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在对某一网络现象进行审判时,往往会毫无顾忌地泄露公布当事人的大量个人隐私。如上文提到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当事人父子遭到了网友多次人肉搜索。“网络媒介审判”现象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侵权行为。此外,由于把关人的缺失,海量的网络信息未经证实就迅速传播开来,大量的谣言会让网友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心生疑虑,对网络产生不信任感,这会对网络媒介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五、如何防止“网络媒介审判”

近年来发生了多起刑事案件在网民的激情的参与下发酵为社会热点事件的案例。一个案子的审判必须在立法、司法机关的审理下得出最终结论,而不可因为网民或媒体的介入而成为“媒介审判”,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这一现象,确保司法的独立和公正。

(一)加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

如今网络科技的发达,微博,论坛等自媒体的使用,让每个人都有了双重角色:传播者和受传者。作为受传者,广大网民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能全盘接受媒介传递的消息。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

而另一方面作为传播者,每位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在匿名状态下也应该以道德和法律自律,不能随意传播没有事实依据的流言、谣言,发表评论时也应该理性,客观,不能为了泄一时的私愤而口不择言。

(二)当好网络把关人,媒介自律要加强

网络媒体想要获得生存,有进一步的发展离不开赢利, 离不开商业化运作。虽然将市场作为导向,加强自身赢利的能力不应受到指责,可是只单方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为了争得受众的注意力而迎合受众是绝不可取的。对于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备受大众关注的案件,媒体要保持头脑清醒,坚持态度客观,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此外,网络媒体还要当好“把关人”,确保为受众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客观和公正的。此外, 网络媒体应该设置议程,对错误的言论进行舆论引导,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网民进行理性、客观的思考。同时,正确行使对司法机关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维护司法的公正。

(三)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防范“媒介审判”,维护司法独立离不开政府的监管。首先,政府应该健全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从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政府要保证网民的知情权,增加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再次,政府应扶持一些重点新闻网站,形成一批在网民中信任度高的网络媒体品牌。

(四)加强网络舆论和司法的良性互动

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知道的新闻消息,网络的特性使得封锁消息几乎变得不可能了。司法机关对网络舆论反应迟缓或者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时常会使事态变得更加严峻,进一步刺激网民的不满情绪,从而失去舆论的主导权,处在被动的地位。因此司法在舆情事件发生后, 应该尽快主动地发布消息,告知受众事实真相,缓解矛盾。同时审判的过程和结果以网络直播形式告知网民,确保民众的知情权和对案件审理的监督权。

六、结语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表达意见的平台,让普通人在面对热点事件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社会信息的透明度得到提升和意见表达变得多元化,话语权不再仅仅只是少数人的权利。然而由于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媒介把关人角色弱化,在热点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介审判”逐渐妨碍了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如今,要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离不开网民、政府、司法机关和媒体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网络环境才能健康、积极地发展,才能真正防止网络“媒介审判”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规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09.

[2] .孔德钦,陈鹏.“网络媒介审判”的负面效果成因[J].新闻世界,2010(2).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孟丽娟.媒介审判的新发展:网络媒介审判分析[J].安徽文学,2010(5).

[5] .袁媛.媒介审判现象分析[J].青年记者,2008(21).

[6] .郭端静.从校园投毒案报道看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审判[J].新闻世界,2013(11).

[7] .郭淑娟.杜绝网络时代“媒介审判”现象[J].新闻前哨,2011(7).

[8] .罗文研.对“媒介审判”研究现状的探讨[J].新闻世界,2010(4).

[9] .彭兰.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J].国际新闻界,2008(12).

篇4:审判经验交流

中国自青铜时代以来,法律即以“刑”为主体,夏商周三代,从传统氏族向国家过渡,战争是基本的生活形态。刑就是从战争而来的,故而古人说“刑起于兵”,法律等同于“刑律”,只有暴力的一面。

地球的另一边,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朝已经有密集的商业行为需要法律调整,故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法典熔民法、诉讼法、刑法等于—炉,大量涉及婚姻、继承、奴隶买卖等非刑领域。而中国早期成文律法的代表——战国时代李悝的《法经》的主体,却无疑只是“刑法”,商鞅袭用了《法经》治理秦国,秦律中的严刑峻法令人发指,只是商鞅能够做到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上下贵贱,一从于法”,确是一个颇为了不起的功绩。

同时,公私法不分,不管律令调整的是刑事关系还是民事关系,都靠暴力惩罚手段也即所谓“五刑”(笞、杖、徒、流、死)压阵,又让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从—开始就充满了血腥味。

学者倾向于把清末以前的“中华法系”划出大陆法系而自成一体,原因之一,便是“中华法系”这种不论处理何种内容,技术上都统一于“刑”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下,清末实施司法改革后,学者们屡屡责难中国法制徒有繁琐的成文典章,却缺少民法传统,只有无处不反映国家权威的刑法,导致民间畏法怕讼,而近代社会中真正为调整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制定的各个门类的法律,却得不到民间的信仰支持和观念呼应。

所以,那位陆先生在《中国审判制度史》中说,“中国古代审判制度上可以借鉴的成功的历史经验并不多”而“‘失败的历史经验’不少”。可作镜鉴的大多是负面内容,盖因清末全面继受欧陆法制,对照起后者来,似乎此前的中国传统司法经历都是歧途。

西汉成帝以前的中央审判机关为廷尉和御史台,后来发展出了第三个审判机关——三公曹,由此中国审判制度进入三法司时代,不过,这些变化似乎都因为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而显得不那么深具意义——不管三司之间如何科学分工,律法制度如何精密,程序设置如何复杂,新瓶子装的还是“人治”的陈酒,通行于社会的仍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种儒家传统。而清末以来司法改革所向往的新制度是建立在立法、司法、行政分权制衡的设定上的,因此向传统寻找“成功的经验”谈何容易。

看来,中国法治的现代化必定是一道艰难坎坷之途,无章可循也无本可依——得出这种结论,不一定是基于妄自菲薄。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茅海建著三联书店2009年6月版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于1899年写下回忆录《我史》。本书对《我史》中最重要的部分——1894至1898年进行注解,鉴别真伪,重建史实,力图还原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的诸多重要场景。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波兰]卡普饮斯基著呜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作者集40年战地记者生涯的经历感悟写成的作品。全书28篇,每一篇记述作者在一个国家的经历,写法上精心插入占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的相关描写,寄托了深层次的历史人文思考。

《我执》

梁文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篇5:审判经验和方法(行政庭)

一、兢兢业业研修业务理论

审判长要带头注重研修法律,精心研讨案件中遇到的法律难点。因为法官只有对法律有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才能将法律灵活地适用到具体案件中,并以此使公正得以实现,维护社会的正义。我作为长期从事民商审判工作的法官,当被调往行政庭工作后,因行政审判具有其特殊的诉讼

程序与实体规则,许多事情要从头开始。我非常清楚要想提高合议庭的审判质量,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为此,我不断阅读大量的行政法学书籍,了解法律背后的渊源、法理,拓宽理论视野,并深入探究审判中发生争议的行政法律问题。

二、有序规范地搞好庭审

我们合议庭要求承办人在阅卷后开庭前,扼要地向合议庭介绍案情,说明争议焦点及行政法律规范的要求,因为行政案件审查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必须对案情有相当的了解,对行政法律规范有充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庭审质量。同时,我们合议庭对不同类型的行政案件,按行政法律规范及合法性审查的要求,制作了较为规范的庭审提纲,以起到切实提高庭审质量和效率的效果。开庭时我作为合议庭的审判长不越俎代庖,一般先由承办人负责查明事实,只有在承办人询问完毕后,我才对可能遗漏的案件事实发问,虽然这样有时会增加审理的时间,但却锻炼和培养了年轻的合议庭成员,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司法智慧与技巧,对提高合议庭办案质量大有裨益。另外,开庭后,我还要求大家认真思索一下庭审中的得失,如此日积月累,有利于提高整个合议庭的审判质量。

三、精心研究和制作裁判文书

司法经验与智慧是裁判文书的灵魂,裁判文书的制作过程也就是展示法官司法智慧的过程。法官的每一份裁判,都是对法律适用进行解释,每一次解释都应当是充满睿智且令人信服的。虽然行政审判是以合法性审查为原则,裁判只要针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展开说理,就可对当事人的诉请作出支持与否的评价。然而从关怀当事人的诉讼利益出发,应当尽力缓和判决结果与当事人之间的疏离,对当事人的各项请求无论重要与否,都应进行衡情酌理,在裁判文书中作出回答。这是诉讼终结时法官对当事人请求的全面审视,体现法官对当事人诉讼利益的深切关怀,以此缓解诉讼当事人的对立情绪。所以,我们合议庭在书写“本院认为”时,力求认真释明理由,并详述对当事人请求支持或不予支持的观点。

四、正确认识司法经验的重要性

作为司法权的主体,法官应当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对社会现象有深刻理解,这就是一种司法的经验。司法经验是很重要的,一个法官要在审判中达到理性的状态,巧妙、合法、并因地制宜地处理法律纷争,确实需要司法经验。法学家霍姆斯在《普通法》一书中就提出了“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一著名的论段。司法经验是法官职业智慧的结晶,能帮助法律职业人拨开浮尘把握事物本质,准确适用法律,使法官在法庭上辨明是非,明察秋毫地处理各类纷繁复杂的案件。而在我们目前的司法体制下,最快捷的积累司法经验的方法,就我的个人体会而言,应当是努力多办案件,积极参与合议庭的讨论,吸收众家之长。

篇6:审判庭调解工作经验材料

审监庭所审理的案件从受案范围上看有其自身特点,争议的事实疑难、复杂。案件来源是原审生效的案件,本院提起的再审案件,抗诉和中院指令再审的案件及我院发回重审案件,争议大、矛盾深、上访缠诉交织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范围上面积广泛,适用的均是普通程序,又不是最初的案件,涉及法律、法规界限较难把握的各类案件。根据上述特点,我们在审理每起案件时都注重做好调解工作,最大限度的使每起案件当事人息诉服判。案件受理后,要求每位承办人在各案审理上只要法律没有规定不得调解的案件都应首先认真阅卷,研究案情,在各环节上努力找出做调解结案的入口,研究分析制定调解方案,通过什么途径,选择何种方式,能够达到什么样的调解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矛盾较为激烈,抵触情结较大,虽然达不成协议进入判决阶段的,也在接待、调查事实、庭审前后宣判时,要有充分耐心,做好宣传法律的疏导工作,引导当事人依法行使权利,达到平息争议、息诉服判的目的。

其次,在调解方式上更多的注重学习,积累经验,掌握调解艺术和技巧,并根据各类案件性质、特点因人因案而宜。一是坚持严格掌握三个原则,即查清、分清事非原则、以自愿而不强行调解为原则和调解合法为原则。二是调动各方力量加强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做好纠纷当事人思想工作,协调、配合是化解纠纷的有效方式。三是要把握时机,调解是用协商的手段使矛盾平息,不得是非不分无原则的和稀泥。对有过错的一方和无理要求的当事人要给予有理有据的批评教育,使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协议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自愿达成。因案件性质不同和纠纷当事人的身份不同,在各案中还应采用不同的调解方式。包括用宣

1讲法律的方式让当事人知法、守法、了解纠纷产生后如何用法律解决纠纷。对不同身份当事人据其情况分析其心理,对症下药。如***市***乡村民于***母女六人诉****乡政府人身损害赔偿一案,****的父亲生前为乡敬老院院长,在为敬老院运玉米杆时,从拖车上坠地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母亲为精神病患者,得知此事后,病情加重,经常一丝不挂,在大街上乱跑乱叫。老太太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儿子,只靠五个女儿轮流照顾生活。***乡政府在事发后为***的父亲支付了医药费、丧葬费27600.00元,无力再进行其他赔偿,审监庭的法官了解到具体情况后,考虑到即使作出判决,***乡政府暂无执行能力,***母女的合法权益也不会最终得到实现,于是从***母女的切身利益着想,多次到乐胜乡了解实际情况,考虑到***乡政府一次性支付现金有困难,可以分期分批支付。最后研究出切实可行的调解方案,***乡政府给付***母女抚恤金34000.00元,并每月给***母亲生活补助费200.00元,还为***母亲办理低保,使其以后的生活有了保障。这一调解方案,***乡政府能够接受并实际履行,也解决了于艳家的实际困难。双方都很满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篇7:审判经验交流

公正为本,提升素质,保证质量和效率

一、公正为本,提升素质,保证质量和效率,是审判工作的基本要求

公正为本,就是在审判的指导思想上,要把公正作为司法的根本要求,把实现公正作为司法的根本目的。在审判工作中,要无条件地坚持司法公正,坚决纠正与公正司法相冲突的思想和行为。落实到

具体的工作,就是要求每一个法官都没有私心并且理性地承办案件,从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

提升素质,就是提升审判人员的政治、道德和业务素质,为公正司法提供司法主体的素质保障。这也许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永恒的主题。就刑事审判而言,司法公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定性,即在有罪无罪之间和此罪与彼罪之间做出正确的判定,二是对定罪的被告人准确地适用刑法,适当量刑。对案件的定性,是刑事审判至关重要的环节,虽然新类型案件的定性往往争议较大,但对一般案件的定性基本上还是能够把握。在解决了定性问题之后,如何公正量刑,就是刑事审判的最大、最直接的问题。由于在现行的刑法结构中,很难用罪刑法定或罪刑相适应原则去解释什么是公正量刑,更不能靠这些原则去解决量刑的公正问题,也不能期望在短期内通过立法的完善去实现量刑的公正。因此,从实际出发,只能依靠审判人员的素质提高。

保证质量和效率,就是要求在公正司法的前提下,确保案件的审判不出差错并且及时审判,不让公正的审判带有瑕疵,也不让公正的审判迟到。这也是以公正为本、提升审判人员素质应有的成效。

二、坚持公正为本,提升素质,是个较长的过程

坚持公正为本,提升素质,这不仅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种艰难,体现在与审判相关的不同层面和不同方面。

(一)角色以及相应的价值取向的冲突

1、审判长与庭长的角色冲突。在刑事审判中,审判长在审判的价值取向上,往往侧重于案件本身的定罪量刑的公正性,甚至要求严格或精确量刑。而庭长作为对院长负责的中层领导,则注重案件审结的效率和保持一审案件与二审案件的维持率。庭长需要在案件“不错”的前提下,在整个辖区内平衡二审与一审的关系。两者角色与价值取向的不同,可能会产生对案件审理的不同观点。

2、审判长与合议庭承办人的角色冲突。审判长在比较超脱的层面上考虑问题,通过论证,认为一审判决不当,必然要提出改判意见。而承办人则不那么超脱。他们不仅要考虑公正,还要考虑如何在庭长面前或审委会上获得通过,尽量早些结案,以便把精力投入另一个案件的审判。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加上“公正量刑”标准的不确定性的存在,承办人办案时就可能倾向于庭长的思路。

(二)队伍管理上的“时态”冲突

现代司法需要大批有经验、有理论、能创新的品格高尚的法官,而这样的法官,需要有一个能够汇聚五湖四海英才的宽阔通道和大浪淘沙的机制才能形成。现行的队伍管理模式,很难造就大量这样的法官英才。从最小的上岗机制来说,就有一个被动安排与自主进取的冲突。我们工作岗位的取得,基本上是由组织上安排或分配,不是通过个人公开竞争而取得。这就存在一个合适的问题。有的人并不适合审判岗位,而命运恰恰把他安排在这个岗位上。类似的队伍管理上的过去时态与现在进行时态的司法要求的冲突,给提升队伍素质带来了问题。

三、认清责任,努力做好合议庭工作

以上所述问题,是历史过渡期不能避免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束手无策,而应力求不断有所作为。

(一)强化审判管理,促进责任心的提高

强化审判管理,是一个行为系统,从案件受理开始到宣判,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规范。其中贯穿始终的措施,是强化审判节奏意识,严格掌握审判节奏,杜绝人为因素的超审限。2000年以前,我们刑二庭就确立了“严格执行诉讼程序、杜绝人为因素超审限”的制度,并把它作为合议庭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时我们审判二审案件,还做出了6条控制审判节奏的具体规定,通过执行这些规定,明显提高了承办人的程序意识和办案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

(二)提倡科学思维,自觉把握审判角色

中级法院审判案件,不是一个承办人独立进行审判,而是审判组织审判案件,这就涉及一个群体思维结构的科学性问题。一个群体的科学思维结构,应当保证不同层面、不同方面人员的独立思维的存在,从而保障一个群体的丰富的思维内容。在这个前提下,再经过科学的程序进行整合,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我们提倡承办人进行科学思维,自觉把握审判角色,就是引导承办人坚持实事求是、追求司法公正、培养独立的法律思维。

(三)强化职业道德要求,提升职业道德和理性水平

在提倡科学思维的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要求,提升法官的品德和理性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淡化外在约束,强化内在的道德和理性的要求,审判长要以身作则,促使合议庭的其他法官从管理的客体向管理的主体转化,即让他们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体。通过他们自觉给自己正确定位,明确工作目标,提升精神境界,确立正确的审判指导思想和工作态度,使合议庭形成共识与合力。在这个过程中,审判长的人格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的体会是,在审判实践中,审判长要成为公正的象征,审

判水准的标志,敬业的楷模。

(四)小处着手,集腋成裘

具体的审判管理,往往是繁琐的细枝末节的小事,只有审判长身体力行做好这些小事,才有管理可言。因此,优化合议庭管理必然从小处着手。

从管理的角度看,但凡集体,都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合议庭也是如此。有自觉者,也有他觉者,还有被动者。自觉者,属于先进分子,没有外在约束,也能自觉、积极履行职责。对这样的干部,要予以主动的关心、爱护,不仅不宜一味压担子,相反要尽量为之减负,为其分忧。他觉者,属于需要提醒、激励的人。这些人有热情、有能力,但受挫能力相对弱些,需要在肯定成绩、予以表扬的同时,及时帮助其消除挫折感,鼓励其确立自信,提高其思想境界。被动者,往往是因个人经历而导致的两极状态,一是业务能力强而自律性较弱者,这些人需要经常予以关心和督促,在客观评价成绩与不足的同时,提出适合其自身水平的更高要求,促使其进步;另一是业务能力弱而缺乏自信、缺乏奋进动力者。由于缺乏自信,往往会降低自我要求的标准,因缺乏奋进的动力而影响了进步和提高的速度。对此,要扬其长,帮助其树立自信,激发其自尊、自强意识,同时,要抑其短,克服其平庸思想,通过平等对待,统一要求和评价标准,激励自觉性。

在上述过程中,审判长要以身作则,在审判的细节上示范法官的品质,以科学的司法理念,更新大家的司法观念。同时,还要不辞辛劳、顾全大局,要让自己的人格力量成为团结承办人的黏合剂,以“集腋成裘”的方式,提升合议庭整体素质,使合议庭都善言正行,形成文明、纯朴的风尚。

上一篇:新一个月开始激励话语下一篇:项目领导班子述职述廉